纸箱战机boost bbs(AMD锐龙Threadripper 1920X评测:角逐HEDT,怒怼Core i9)
纸箱战机boost文章列表:
- 1、AMD锐龙Threadripper 1920X评测:角逐HEDT,怒怼Core i9
- 2、快充三剑客——Anker QC2.0 快充三件套装组合评测
- 3、笔记本电脑怎么提高运行速度?
- 4、农企首款理财产品?缺货又涨价的 AMD Ryzen 9 3900X处理器上手玩
- 5、最终仍逃脱不了红配绿?铭瑄 GeForce RTX2080 Super体验分享
AMD锐龙Threadripper 1920X评测:角逐HEDT,怒怼Core i9
本文经超能网授权转载,其它媒体转载请经超能网同意
本文约6319字,需11分钟阅读
今年的CPU市场新品频出好不热闹,今年刚开始没几天Intel就发布了第七代酷睿处理器Kaby Lake,三月份AMD全新的Zen架构终于出来了,锐龙系列处理器杀了Intel一个措手不及,六月份的台北电脑展上Intel拿出了新的HEDT平台,Skylake-X与Kabylake-X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产品可以满足不同的人,现在8月份AMD的HEDT平台也来了,锐龙ThreadRipper的到来宣布AMD要重回高性能桌面平台,不让Intel独占这一市场。
AMD的锐龙7处理器已经是8核16线程的产品,核心数量远超只有四核的Intel主流LGA 1151平台,直接威胁到对手的HEDT平台,不过锐龙7离真正的HEDT平台还是有些距离的,只有双通道内存,实际可用PCI-E通道也只有20条,扩展能力有限,这点是无法和Intel的X299/X99平台竞争的,所以AMD现在要拿出自己的HDET平台,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除了拥有最高16核的超多内核外,四通道内存和60条可用PCI-E通道足够和Intel分庭抗衡。
AMD锐龙ThreadRipper目前确认要上市的有三个型号分别是16核的锐龙Threadripper 1950X,12核的锐龙Threadripper 1920X还有8核的锐龙Threadripper 1900X,前面两个今天就会上市,也成为目前消费级市场上唯一能买到的16核与12核处理器,Intel的16核处理器要等到9月25日才会与大家见面,而锐龙Threadripper 1900X要等到8月31日才会上市。
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规格一览
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会采用新的Socket TR4接口,CPU上面再也没针脚了,换成了与Intel一样的LGA,所有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都拥有64条PCIE通道和四通道的DDR4内存,并且可以随意超频,TDP均是180W。
锐龙Threadripper 1950X是16核心32线程处理器,32MB L3缓存,默认频率为3.4GHz,最高可以boost至4.0GHz,XFR可以再加200MHz,售价为8499元;
锐龙Threadripper 1920X是12核心24线程处理器,32MB L3缓存,默认频率为3.5GHz,最高可以boost至4.0GHz,XFR可以再加200MHz,售价为6999元;
锐龙Threadripper 1900X是8核心16线程处理器,16MB L3缓存,默认频率为3.8GHz,最高可以boost至4.0GHz,XFR可以再加200MHz,售价为549美元,国内售价暂没公布。
与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搭配的是X399主板,实际上X399芯片组的规格和X370差不多,就是SATA 6Gbps接口比X370多了两个,其他的基本都一样的,不过主板的差别是很大的,因为CPU所提供的可用PCI-E通道数翻了两倍,双通道内存变成四通道内存,扩展能力直线上升。
虽然说X399芯片组只有8条PCI-E 2.0通道有点不够看,但是锐龙Threadripper可提供60条可用的PCI-E 3.0通道,总PCI-E通道数与Intel X299平台的最大值一样都是68条,然而AMD X399平台这边明显分配得更为合理一点,现在的X399主板基本上都会拿48条CPU的PCI-E通道做成4条PCI-E x16插槽,剩下的12条可以做成3个M.2或U.2接口,主板芯片的的8条PCI-E 2.0基本上就用来做成无关痛痒的PCI-E x1或x4接口,或者用来扩展其他设备。而Intel的X299主板由于这次要兼容三种不同的CPU PCI-E通道数,所以大多数X299主板都只拿CPU的PCI-E通道来做PCI-E x16插槽,M.2和U.2口就直接走PCH,然而这样做的话延时会明显比直连CPU要大,而且DMI 3.0总线的带宽不足容易变成瓶颈,说真的X299主板在这方面还不如那些新款的X99。
至于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的内部,估计大家应该都很清楚这货里面和AMD现在服务器上的EPYC是完全一样的,内部四个Die,不过有两个Die是没有开启的,一个Ryzen核心拥有8个物理核心,两个Die加起来就有16个核心,两个Die之间采用Infinity Fabric互联交换数据。
AMD的这个做法其实有点像把一个双路系统封装到一块CPU里面,不过通信走的是内部总线所以延时要比真正的双路系统低得多,然而即使Infinity Fabric总线的通信延时再怎么低也会比CPU芯片内部总线的通信延时大,AMD的这个是折中的办法,因为大核心Die制造太难了,而这种设计有助于提高产品良率,降低生产成本。
服务器用的EPYC内部是四路互联的,而锐龙Threadipper只是两路,结构简单很多
另外锐龙Threadipper所用的Die不是EPYC的,而是挑选桌面版Ryzen处理器里面最好的5%来用的,超频能力普遍比现在的Ryzen处理器好,当然另外两个没有开启的核心应该也是特挑的,个人猜测这些本来就是故障核心,AMD是为了均衡设计才把它们放到CPU里面,它们是没有通电的,所以大家也别想开核了。
锐龙Threadipper 1920X处理器开箱
你们感受一下锐龙Threadripper和Core X系列的包装,简直就是通常版和豪华版的区别,Intel的旗舰处理器的包装现在也是很小很简单的纸盒包装,而AMD锐龙Threadripper则是精致的多重包装,最外层是防震的泡沫材质,CPU藏在最深处的坚固的塑料盒内,只看包装的话AMD真是甩Intel几条街。
侧面还有一条纸质包装带,要撕开这条东西才能拆封
CPU就封印在里面,根据提示旋转就可解除封印,不过你得先把外面的泡沫拿掉
先来看看里面的配件,有一个六角螺丝刀是用来拧开主板上的CPU扣具的,那个纸盒里面是一大一小两张Ryzen Threadripper贴纸,盒子内没有附送散热器,只有一个通用的水冷扣具,可兼容市场上不少一体式水冷。
“一个碗”
CPU就保存在这个坚固的盒子里面
要拆开上盖要先解除金属扣具然后捏下两侧的塑料卡扣才能拆开
外面那圈橙色的塑料壳可不是用来保护CPU的,这是CPU安装滑轨,没了这东西CPU可固定不了
锐龙Threadripper的背面没有针脚了,改成LGA触点,可以看到背面很对称的分成两半
滑轨两侧有小卡扣固定CPU
CPU一角的安装指示标记
你们感受一下锐龙Threadripper的大小……
“我秃了,也变强了”
锐龙Threadripper安装教程
锐龙Threadripper大概是目前消费级市场上安装步骤最为繁琐的处理器,其他CPU都可以无工具安装,而安装锐龙Threadripper你就一定得拿工具,大家请看CPU插座,上面有三个六角螺丝,拧开它们才能打开卡扣。
这时候你就知道CPU包装内的六角螺丝刀有什么用了
打开最顶层的卡扣,第二层是CPU安装导轨,上面有一个针脚保护盖
拿起中间的滑轨,你会发现最低层还有一个保护盖,真·盖中盖,主板针脚被保护得相当好
这里密密麻麻的一共4094个针脚
安装CPU时请把CPU顺着导轨滑到底
先把CPU盖到针脚上,然后再盖好扣具
最后拧紧三个螺丝,大功告成
这是我们的锐龙ThreadRipper 1920X处理器的开箱与安装视频:点此观看
创作者模式与游戏模式
Ryzen Master有创作者模式和游戏模式两个预设模式
由于锐龙Threadripper特殊的内部双路系统设计,所以在处理器线程调度和内存访问也有普通处理器没有的特殊模式,打开新版的Ryzen Master软件就可以看到内存访问有分布式和本地两种模式,还有一个传统兼容模式的开关。
创作者模式使用分布式内存访问模式,传统兼容模式关闭,这是锐龙Threadripper的默认模式
分布式的内存访问模式将系统置于统一存储器访问配置中,该配置优先于所有可用内存通道的内存事务的均匀分配,这种模式可以获得较高的内存带宽,但是访问延时会比较大,适用于对内存带宽要求比较大的数字创造软件。
游戏模式使用本地内存访问模式,传统兼容模式开启
本地内存访问模式将系统置于非均匀存储器访问配置中,这允许每个Die优先使用连接自己内存控制器的内存,当内存容量不够的时候才会拓扑使用另一个Die上的内存,本地模式的内存带宽没分布式模式的高,不过延时会大大降低,更符合游戏的需求。
至于那个传统兼容模式,开启后你会发现有一半的核心不见了,有一个Die的物理核心被隐藏了,因为AMD发现当逻辑核心超过20个之后某些旧游戏就无法启动了,目前已经发现的有《尘埃拉力赛》、《孤岛惊魂:原始杀戮》和《孤岛惊魂》。
而且绝大多数游戏都无法动用到这么多核心,锐龙Threadripper内部两个Die之间通信肯定会比核心内两个CCX通信延时大,系统分配进程不当时性能可能更糟,部分游戏在开启传统兼容模式后还会有性能提升,所以Ryzen Master内的游戏模式是开启了传统兼容模式与本地内存访问模式的。
测试平台与说明
锐龙Threadripper 1920X是一个十二核的处理器,对手也只能是Intel现在最强的Core i9-7900X,测试平台锐龙Threadripper 1920X使用华硕ROG Zenith Extreme主板,Core i9-7900X使用技嘉X299 AORUS Gaming 7主板,散热器是Tt Floe Riing 360 RGB一体式水冷,内存是四根芝奇8GB的TRIDENTZ DDR4-3200,电源是先马钛金800W,显卡是技嘉AORUS GTX 1080 Ti Xtreme Edition。
锐龙Threadripper 1920X的测试平台
华硕ROG Zenith Extreme主板
基准性能测试:不用AVX-512还是朋友
基准性能测试都是些考验处理器运算能力的项目,包括Sandra 2016 SP1、SuperPi、wPrime和3DMark的CPU测试。
Sandra 2016的测试中,计算处理器的整数测试用AVX2指令集,浮点测试用AVX指令集,锐龙Threadripper 1920X的整数能力和Core i9-7900X差不多,浮点能力更好一些,然而多媒体测试Core i9-7900X发挥了AVX-512指令集的优势,大幅抛离了对手。
AIDA64的内存带宽测试可以很清楚的告诉我们锐龙Threadripper 1920X的分布式内存访问模式和本地内存访问模式的差距,创作者模式用的是分布式,而游戏模式则是本地模式,可见分布式的内存带宽相当的高,而本地模式的内存延时则低很多,各有优势。
SuperPi这个只吃单线程的测试,Core i9-7900X可借助TurboBoost 3.0把频率提升到4.5GHz,而锐龙Threadripper 1920X借助XFR也只能到4.2GHz,在加上单核效能不如对手,差距还是颇大的。
wPrime的单线程测试结果其实还没SuperPi差距那么明显,然而多线程测试这结果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反复测试多次都是这样,之前跑锐龙7 1800X时测试结果是5.156秒,锐龙Threadripper 1920X的提升幅度太少了,感觉应该是内部两个Die通信延时导致的。
3DMark的物理测试可以用来考验CPU的性能,锐龙Threadripper 1920X在DX11的FireStrike测试中轻微胜利,而在DX12的TimeSpy测试中也轻微落败了,其实两者差距真的很少。
办公与创作软件测试:核心多就是强
之前测试Core i9-7900X时就发现这些核心数量超多的处理器在数字创造类应用中有较明显的优势,所以我们会主要测试这些项目,具体内容包括PCMark 10的完整测试、PCMark 8的应用程序测试、CINEBench R15和Blender 2.78c这种渲染作图软件、X264 FHD Benchmark用于测试视频压缩能力、WinRAR和7-Zip测试文件压缩、解压缩能力。
锐龙Threadripper 1920X在PCMark 10的测试中基本上全面落败给Core i7-7900X,这么多测试项目里只有照片编辑这个小项是赢了的。
PCMark 8的应用程序测试,锐龙Threadripper 1920X在负载较少的Word与Excel测试中轻微输给了Core i9-7900X,其他的测试项目都赢了,多两个核心的优势这时发挥出来了。
CINEBench R15是基于MAXON的动画软件Cinema 4D,用于3D内容创作,CINEBench可以考验处理器的3D渲染能力,而这类型软件基本上都支持多线程并行处理的,所以基本上都就是核心越多优势越大,锐龙Threadripper 1920X的单线程性能不敌对手,不过它的多线程能力更好。
Blender是一款开源的跨平台全能三维动画制作软件,使用的是一个测试工具进行渲染测试,锐龙Threadripper 1920X的单线程与Core i9-7900X差距比较明显,多线程性能比较接近。
我们直接拿了264 FHD Benchmark来代表视频压缩软件,这项测试中锐龙Threadripper 1920X的渲染速度是56.6fps,Core i9-7900X的渲染速度是52.7fps。
7-Zip内置的测试工具显示锐龙Threadripper 1920X压缩文件的速度没Core i9-7900X那么好,然而解压缩速度要快得多。
WinRAR内置的基准测试是测试文件压缩性能的,和7-Zip一样锐龙Threadripper 1920X的文件压缩能力比Core i9-7900X差距很大。
游戏性能测试:Game Mode不是必然有提升的
既然AMD给锐龙Threadripper设置了创作者模式和游戏模式,我们就来试下这两个模式到底有没有差别,下表中有标记的是游戏模式,没标记的是创作者模式。
锐龙Threadripper 1920X与Core i9-7900X的游戏性能可以说是互有胜负,《巫师3》与《全境封锁》里胜利了,其他项目都落败了,另外游戏模式对性能的提升并不怎么明显,有些对CPU要求比较高的项目里反而有反作用,毕竟CPU数量从12个减到6个,如果游戏对多线程优化得好的话真的会有反效果。
超频、温度、功耗测试
由于时间比较紧我们这次只是简单的跑了下超频,目前比较靠谱的是用1.35V电压超到3.9GHz,再往上超的话温度就很成问题了,这个温度并不是指CPU的内核温度,锐龙Threadripper 1920X的核心温度在超频后还是控制得比较好的,大家看到AIDA64里面显示的105度是CPU二极管的温度,也就是CPU背面的那堆东西,暂时我还没想到怎么解决这问题。
锐龙Threadripper 1920X的待机功耗偏高达到90W,差不多是锐龙7 1800X的两倍,毕竟内部有两个Die,待机时没有关闭所以功耗偏高,默认频率运行AIDA 64 FPU测试的话核心会运行在3.7GHz,核心电压1.225V,此时平台功耗251W,比Core i9-7900X要低不少,Intel的大核心看来很耗电啊。
锐龙Threadripper 1920X虽然是个12核处理器,不过它的温度表现还是相当好的,待机温度30.3℃,满载温度68℃,CPU内用的是钎焊比隔壁用硅脂的良心多了。
锐龙Threadripper的存在意义?不让Intel独占HEDT市场
看完评测后那些想看锐龙Threadripper 1920X暴打Core i9-7900X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他们最多只能打个平手,不过它上面还有个锐龙Threadripper 1950X,它的性能就绝对比Core i9-7900X要强了,虽然说Intel还会推出核心数量更多的Core i9处理器,不过得要等一段时间它们才会到来。
锐龙Threadripper的出现让Intel不能独占高端发烧平台,这些高端CPU的价格也不能让Intel坐地起价了,大家可以看到Intel这一代Core X系列的售价比上两代大幅跳水,AMD锐龙处理器功不可没。
AMD说过锐龙Threadripper的用户主要是开发者、研究员、影视创作者和4K游戏爱好者,前面三个需要锐龙Threadripper这种多核处理器提升工作效率,而4K游戏爱好者则是需要X399平台强劲的扩展能力组建多卡平台满足4K游戏对显卡性能的需求,对于使用1080p和2K分辨率显示器的玩家来说锐龙Threadripper的游戏性能其实不会比普通的四核处理器好到哪去。
锐龙Threadripper 1920X的性能只能与Core i9-7900X打平,不过它的价格更低啊,官方售价是6999元就已经比Core i9-7900X的7499元要低了,现在京东预定还能用50元抵600元,实际到手价才6449元,而且X399平台的扩展能力其实比X299要更好,反正这次Intel在桌面发烧平台上还真遇到对手了,等剩下的Core i9来救场吧。
快充三剑客——Anker QC2.0 快充三件套装组合评测
作者:Reginald_Leung
前言
新年伊始,公司刚开始上班,在大家都无心工作,齐齐沉醉在抢红包的活动中时,突然收到大妈的短信,提示我的众测申请被选中了,当时的心情真是比抢到了一个手气最佳的大红包还高兴。
序
记得半年前,我在评测Anker 60W 6口USB充电器时就提到,现在的数码产品电池容量越来越大,如果按照标准的USB充电,花费在充电的时间上将会越来越长,从而造成使用上的不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OPPO VOOC、高通Quick Charge、MTK Pump Express Plus、TI MaxCharge、Apple 20V、USB 3.1 PD等快充标准相继推出。其中OPPO VOOC通过提大幅提高充电电流的方式实现快速充电(最高去到5V 5A 25W),虽然性能强悍,但充电器、数据线、手机接口等一系列都是OPPO专用的,应用范围很窄;Apple 20V暂时只看到专利,还没有实际产品面市,而且也只会是Apple专属(但比起OPPO,Apple的号召力强很多,一旦推出,周边产品一定不会少,OPPO躺枪);USB 3.1 PD性能也很强悍(最高支持到20V 2A 100W供电),而且是通用标准,但目前还是有产品上市,不过日后的发展潜力不小;高通Quick Charge、MTK Pump Express Plus、TI MaxCharge这3者很相似,都是通过提高充电电压的方式实现快速充电,数据线和接口都与原来使用的相同(OPPO VOOC再次中枪),不同的只是各厂商的握手协议,3者当中又以高通Quick Charge普及率最高。
高通Quick Charge目前最新的版本是Quick Charge 3.0(去年9月发布),但市面上产品最多的还是Quick Charge 2.0(至于Quick Charge 1.0,其实大家都用过的,就是5V 2A充电标准),本次要评测的Anker快速充电套装就是基于Quick Charge 2.0的。Quick Charge 2.0把充电的电压扩展成5V、9V、12V三档,充电电流最高能达到3A。但市面上的产品为安全起见,一般限制最高电流到2A左右,一般设置是5V 2.4A / 9V 2A / 12V 1.5A 18W Max。
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各大厂商都推出了很多QC2.0相关产品,纷纷抢占市场,但Anker却一直没有相关的QC2.0产品,直到去年年底,Anker终于一下子爆发了,一口气发布了多款支持QC 2.0的产品,今天要评测的套装即是其中的3款,分别是Anker PowerPort 60W 6口QC2.0充电器、Anker PowerCore 10050 QC2.0移动电源(玫瑰金版)和Anker PowerDrive 24W QC2.0充电器。
产品开箱
因为出差的关系,众测产品的快递是家人代为签收并打开检验了,所以没有大妈的经典“朕值到了”开苞,只能来张产品的合影了。
Anker PowerPort 60W 6口QC2.0充电器
简单介绍:高通Quick Charge 2.0快速充电外加Anker Power IQ智能充电技术,具有1口18W QC2.0快充 5口共42W Power IQ快充; VoltageBoost?压降补偿技术,智能补偿充电过程中的电压损耗;MultiProtect?7重安全防护 单口过流保护。
外包装不同于以往的蓝白风格,如今改成了灰白风格,整个包装比以往的大气不少(查看其他值友的外包装是将参数贴在纸盒上的,而我的是直接印刷在纸盒上,难道众测的产品都有不同批次)。打开盒盖可以发现里面的摆放也不同于以往了,用了两个灰色的纸盒子分别将充电器主体和附件装起来。
充电器的主体为黑色,外壳为磨砂材质,前面板采用了铝合金拉丝面板,看起来很上档次,很有质感。6个接口分为两组,QC 2.0接口一组,IQ接口一组,而且QC 2.0接口内部的胶芯还采用了绿色标识,方便辨认。不过面板上并没有工作指示灯,这点感觉不如以前的60W 6口USB充电器。
附件与以往的类似,包括一条电源线,一个印有Anker Logo的扎带,一张3M贴纸(新增加的,用来固定充电器)。3M贴纸是一个比较贴心的小配件,可以方便讲充电器固定在桌面,但如果能再升级成固定的底座会更完美。其中电源线比之前60W 6口USB充电器配的电源线升级了,不单只线材柔软了,而且线芯加粗到了18AWG(0.824mm2,原来的是0.75mm2)。
既然提到了以前的60W 6口USB充电器,就来一个新旧款充电器的外观简单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到,新旧两款充电器的体积差别主要体现在高度上,新款高出一截,而且更加圆润了;另外新款充电器抛弃了旧款的双色外观,而且不再用钢琴烤漆,换成了磨砂外壳,面板也做成了铝合金拉丝面板,看起来更上档次了;我认为唯一新款不如旧款的就是省略了那个蓝色的工作指示灯。
Anker PowerCore 10050 QC2.0移动电源(玫瑰金版)
简单介绍:高通Quick Charge 2.0快速充电外加Anker Power IQ智能充电技术;支持”双向快充“,3小时蓄电完成、54分钟充满三星S6手机;10050毫安,采用松下/三洋电芯,美国芯源MPS芯片;MultiProtect?12重复合式安全防护;A 级阳极氧化铝合金外壳,10颗电量显示灯结合电源开关。
包装的风格与Anker PowerPort 60W 6口QC2.0充电器一致,但配色回归到了Anker原来的蓝白风格,内部的陈设也是将移动电源主体和附件上下分隔开,但附件不是装在一个盒子里,而只是简单的用纸板分隔开。
移动电源的体积不大,外壳是玫瑰金色的了铝合金,上部是1个标准USB输出口 1个microUSB输入口,底部是产品信息,正面有一个圆形按键,按键上有指示灯。
按键上的指示灯一共有10颗,用来指示剩余的电量。
移动电源重230g,与标称的236g基本一致,在10000mAh级别的移动电源中算是轻盈了。
附件包装一条USB充电线和一个装移动电源的网袋。不过USB充电线的线芯比较系,看起来不够YY,如果能送Anker的线就更好了(Anker出品的线质量是杠杠的,不过不便宜)。至于网袋,真是考虑的很周到,这应该是我用过的移动电源中第一个送这个的,很贴心,很实用。
最后来一张与小米5000mAh移动电源的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到,Anker的体积还是控制得不错的,小米因为是用聚合物电池,所以可以做到很薄,但Anker在使用18650电芯的情况下能做到如此小巧,已经很不错了。
Anker PowerDrive 24W QC2.0充电器
简单介绍:高通Quick Charge 2.0快速充电外加Anker Power IQ智能充电技术;24W单口功率;带有电量指示灯。
包装风格与Anker PowerCore 10050 QC2.0移动电源类似,蓝白风格。除了充电头主体外没有任何附件,但比起充电器和移动电源,多了产品合格证、保修卡和有害物质说明书,更加规范了。
充电器很小巧,正面就1个USB接口,上面印有高通Quick Charge 2.0的logo,logo上方有一个小指示灯(图中很难看到)。
测试
这次测试我没有用传统的接上手机或平板测试输出,而是直接用高精度的可调电阻调节输出的电流恒定在0.5A、1.0A、1.5A、2.0A、2.4A,并测试对应的输出电压,从而推断输出的质量,最后再测试各充电器在各自工作的电压下能最高输出多大的电流。
测试中主要用到的工具:YXZ出品的ZY1266高精度USB电流表,同是YXZ出品的QC2.0 QC3.0 MTK PE 可调式高精度假负载,红外测温枪(不在图上)。
Anker PowerPort 60W 6口QC2.0充电器
普通接口 空载
普通接口空载时输出电压在5.10V左右,不算太高。
QC 2.0接口 空载
对比普通接口,QC2.0接口空载时输出的电压高一点,达到了5.20V左右。
普通接口 5V输出
输出依次为5.05V 0.5A / 5.01V 1A / 5.03V 1.5A / 5.06V 2.0A / 5.08V 2.4A,可以看到随着输出的电流增大,输出电压经历了先减少再增加的过程,并且确保输出的电压保持在5.00~5.10V之间,应该是VoltageBoost?压降补偿技术在起作用了。
QC 2.0接口 5V输出
输出依次为5.18V 0.5A / 5.16V 1A / 5.14V 1.5A / 5.12V 2.0A / 5.10V 2.4A,可以看到随着输出的电流增大,输出电压不断减少,但因为本来输出的电压值较高,因此即使是负载电流去到2.4A,输出的电压仍然有5.10V。
QC 2.0接口 9V输出
输出依次为9.10V 0.5A / 9.08V 1A / 9.06V 1.5A /9.04V 2.0A,可以看到随着输出的电流增大,输出电压不断减少,但减少的幅度很低,最终在负载电流去到2.0A时,输出的电压仍然有9.04V。
QC 2.0接口 12V输出输出依次为12.01V 0.5A /11.99V 1A / 11.97V 1.5A,可以看到随着输出的电流增大,输出电压不断减少,减少的幅度很低,并且在负载电流去到1.5A时,输出的电压仍然有11.97V。虽然参数依然很优秀,但对比起5V和9V的输出表现,还是略逊一筹。
极限负载输出测试
因为我的可调式高精度假负载只能调节输出的电流在0.05~2.5A之间变化,而充电器在5V输出时,无论是普通接口还是QC 2.0接口,对于2.5A的输出都只是小菜一碟,所以就没测试极限负载输出。
QC 2.0接口,9V输出,在负载电流去到2.49A(可调式高精度假负载最大值),仍然能保持有9.02V的电压,此时的总功率已经达到22.5W,远超标称的18W,成绩很优秀。
QC 2.0接口,12V输出,极限负载电流在1.91A左右,此时电压为11.96V,总功率达到22.9W,性能非常强悍。
温度
在充电器全负载工作半个小时后(6口都接上负载充电),用红外测温枪测量外壳温度为48℃(环境温度15℃),用手摸感觉温温的,并不烫手,温度控制不错。
Anker PowerCore 10050 QC2.0移动电源(玫瑰金版)
空载
空载时输出电压在5.09V左右,数值不错。
5V输出输出依次为5.04V 0.5A / 4.99V 1A / 5.09V 1.5A / 5.03V 2.0A / 4.99V 2.4A,可以看到随着输出的电流增大,输出电压经历了先减少然后增加最后再的过程,并且确保输出的电压保持在5.00V左右徘徊。
9V输出输出依次为8.9V 0.5A / 8.85V 1A / 8.80V 1.5A /8.74V 2.0A,可以看到随着输出的电流增大,输出电压不断减少,在负载电流去到2.0A时,输出的电压只有8.74V,与标准值偏离2.8%,虽然此时能正常使用,但数值并不算完美。
12V输出输出依次为11.96V 0.5A / 11.91V 1A / 11.86V 1.5A、,可以看到随着输出的电流增大,输出电压不断减少,在负载电流去到1.5A时,输出的电压只有11.86V,与标准值偏离1.2%,虽然说不上完美,但比起9V输出时要优秀一点。
极限负载输出测试
9V输出,极限负载电流在2.29A左右,此时电压8.72V,总功率达到19.95W。
12V输出,极限负载电流在1.98A左右,此时电压11.80V,总功率达到23.36W,对于一个移动电源来说,性能已经很强悍了。
充电
使用PowerPort 60W 6口QC2.0充电器对其进行充电,在刚接上是用5V充电,但经过几秒钟握手识别后,充电电压提升到9V,充电的电流在1.5~1.7A之间徘徊,从没有电充到满电,确实只需3个小时左右,比起普通的节省了将近一半的时间
温度
移动电源负载工作半个小时后,用红外测温枪测量外壳温度为29℃(环境温度15℃),用手摸感觉只有一丝温的感觉。
Anker PowerDrive 24W QC2.0充电器
空载
空载时输出电压在5.11V左右,数值不错。
5V输出
输出依次为5.14V 0.5A / 5.17V 1A / 5.21V 1.5A / 5.24V 2.0A / 5.26V 2.4A,可以看到随着输出的电流增大,输出电压不断增大,电压输出补偿幅度较大。
9V输出
输出依次为9.08V 0.5A / 9.11V 1A / 9.14V 1.5A / 9.16V 2.0A / 9.18V 2.4A,可以看到与5V输出类似,随着输出的电流增大,输出电压不断增大,电压输出补偿幅度依然较大。
12V输出输出依次为12.02V 0.5A / 12.05V 1A / 11.76V 1.5A /11.29V 2.0A / 11.47V 2.4A,可以看到随着输出的电流增大,输出电压不断减少,在负载电流去到2.0A时,输出的电压只有11.29V,与标准值偏离已经达到了5.9%,如果手机要求高一点的话,应该已经不可使用了。
极限负载输出测试9V输出,在负载电流去到2.49A(可调式高精度假负载最大值),仍然能保持有9.19V的电压,此时的总功率已经达到22.9W,成绩很优秀。
12V输出,在负载电流去到2.49A(可调式高精度假负载最大值),输出电压为11.34V,此时的总功率已经达到28.2W,虽然输出功率强劲,但电压值与标准值偏离已经达到了5.5%,能否使用全看手机要求高低。
总结
看完上面一堆数据的说明,最后我就我个人的看法对这3款产品做了简单的总结。
Anker PowerPort 60W 6口QC2.0充电器
优点:
1、外观设计时尚高端,做工精细。
2、不管是普通接口还是QC 2.0接口,电源的输出都很稳定。
3、充电器的设计功率余量很足,输出的极限远超标称值。
缺点:
1、QC 2.0接口只有1个,如果改成2个QC 2.0接口 3个普通接口的组合,实用性会更好。
2、缺少电源工作指示灯。
1、外观漂亮,体积小巧。
2、随移动电源附送用于携带的网袋,厂家考虑很周到。
3、支持“双向快充”,使用更方面。
缺点:
1、对于10000mAh级别的移动电源来说,1个USB输出接口感觉少了一点,如能增加1个会更好。
2、附送的USB充电线比较一般。
1、体积小巧,5V和9V输出的性能强悍。
2、输出的极限远超标称值。
缺点:
1、12V输出的在负载电流较大时压降比较明显。
2、只有1个USB输出接口。
通过测试可以看出,这套快充套装依然保持着Anker一贯的水准,输出的性能不错,值得选购。高通的新一代快充标准杆Quick Charge 3.0已于去年9月发布,最近市面上已经开始有支持QC 3.0标准的充电器上市,希望Anker要紧跟步伐,不要再像之前那样,等其他厂商的产品在市场上铺天盖地再慢慢上市了。
笔记本电脑怎么提高运行速度?
许多用户觉得使用笔记本电脑时,笔记本电脑将更多的纸箱。因为笔记本电脑不好,加上许多硬件比台式电脑相对差。那么你如何提高笔记本电脑的运行速度?让我们在小编来看看你!
操作方法:
首先了解笔记本电脑的散热设计
笔记本散热主要通过散热板和热管传输到风扇,然后通过气道从散热孔中从散热孔中排出热空气,并从空气出口流入空气中。
风扇和热管的数量,散热空间和风力涡轮机,散热孔尺寸和防尘性能,以及散热硅胶应用于笔记本的散热性能。
建立的设计难以改变,那么我们应该这样做吗?
硬件
1,保持气道光滑
床和你的腿柔软而弹性,但它们真的不利于散发。此外,笔记本的底部通常提供散热口,其被阻挡。
2,使用散热器
笔记本电脑辅助辐射器大致分为风散热器和冷却底座。
通过提取笔记本中的散热来实现通风散热。冷却底座通常是高笔记本,以便于进入空气进入,同时将冷空气送入笔记本。应该注意的是,散热底座在底部没有散热孔的机器没有机器,并且将大大降低效果。
幸福的肥沃房屋长期以来可以选择合适的尺寸散热器。在材料上,铝合金是光,效果优于塑料。
3,定期清洁维护
通常,可以每两年清洁一次拆卸,并且替换硅胶。具体而言,这种自我的防尘特性和频率调节。
软件
除了提到的这些系统和软件操作外,华硕还具有以下优点并很快使用它。
1,游戏中心
通过手动调整游戏中心的风扇速度模型来支持一些游戏。
适用型号:PART GFX72V,FX53,ZX53,GX800,GX701,GM501G,S7B,S5C,G7B系列型号
预安装的系统机器游戏中心文件保存路径:
C:Program Files(x86)ASUSROG Gaming Center
调整方法:
在[打开工具]中直接拖放(不同接口和游戏中心软件版本可能会有所不同,以下):
或者输入和选择[粉丝overboost]选项所需的风扇模式:
2,安静的风扇
关闭安静的风扇以设置高性能模式,提高风扇速度,体验更好的热量。
适用型号:凌瑶X等
预安装的系统机器安静扇形文件保存路径:
C:eSupporteDriverSoftwareWin32AppASUSQuiet Fan
静音风扇启用:
搜索[安静粉丝]进入右上角图标(或通过[WIN] [R]搜索)并切换安静的风扇模式:
更多精彩教程尽在装机吧重装系统官网
农企首款理财产品?缺货又涨价的 AMD Ryzen 9 3900X处理器上手玩
本文由什么值得买用户原创:键步如飞
目录
第一章:AMD Ryzen 9 3900X 处理器简单开箱
第二章:Ryzen 3000 系列新座驾,MSI MEG X570 ACE 主板赏析
第三章: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第四章:原装散热能压 3900X?对比 360 一体式水冷你就知道
第五章:内存轻松上高频?内存控制器新增 1/2 分频模式有功劳
第六章:性能与功耗,告诉你多大的电源才够用
第七章:附文中商品链接
第一章:AMD Ryzen 9 3900X 处理器简单开箱
使用功耗更低的 7nm 制程工艺、全新“Zen 2”核心架构带来 15% 的 IPC 性能提升、传输速率高达 32GB/s 的 PCIe 4.0 接口。随着 AMD Ryzen 3000 系列处理器以及 X570芯片组主板上市,等等党终于迎来阶段性胜利。抛开未上市的 Ryzen 9 3950X 不说,3900X 是首批上市的 Ryzen 3000 系列处理器中的领头羊,从发售至今一直各种缺货各种加价卖,楼主好不容易借来一颗把玩数天,现在是时候分享一下心得。
Ryzen 9 3900X 拥有 12核心/24线程,使用不同于 Ryzen 7 处理器的新版“抽纸盒”包装设计,除了改用硬纸盒以外,打开方式也变成向上抽取式,换纸更方便,美观又耐用是我对新一代“抽纸盒”的客观评价。
开盒之后首先看到 3900X 本体以及信仰贴纸一枚。
CPU MADE IN CHINA .
相比“牙膏厂”而言,AMD 在接口方面一直比较良心,已经传了三代的 Ryzen 处理器一直使用 AM4 接口。
“抽纸盒”内还包含了一枚 Wraith Prism RGB 风扇,采用下压式四热管设计。
透明扇叶在通电之后能透射亮光并与整流罩上的光圈相互辉映。风扇一侧带有高低风量挡位切换开关,RGB 灯效可通过附送的连接线连接主板 RGB 接口或使用 USB 控制。
散热器热管与散热鳍片之间使用穿 FIN 工艺。
铜底座加热管直触设计,导热硅脂已经预先涂抹好。
第二章:Ryzen 3000 系列新座驾,MSI MEG X570 ACE 主板赏析
与第三代 Ryzen 处理器携手而来的 X570芯片组作为 AMD 今年力推的主流旗舰,与上一代 X470 相比主要是引入了 PCIe 4.0 。X570 可为显卡插槽提供 PCIe 4.0 x16 的通信能力,也可以拆分成两条 PCIe 4.0 x8(带宽相当于 PCIe 3.0 x16),M.2 NVMe SSD 同样受到照顾。此外,搭载 Wi-Fi 6 无线网卡也成为部分中高端 X570 主板的标配,例如我手上这块 MSI MEG X570 ACE 。
前面提到 AM4 接口的兼容性问题,目前第三代 Ryzen 处理器可以兼容 X570、X470 以及 B450 主板,而更老的 X370 以及 B350 能否支持则主要取决于主板厂商的态度。X570 除了支持第三代 Ryzen 处理器以外,第二代 Ryzen 处理器也是完美兼容,但相信不会有这样的搭配,倒是第三代 Ryzen 搭配 X470 或者 B450 的组合比较受到用户认可。
MEG X570 ACE 作为仅次于 MEG X570 GODLIKE 的次旗舰型号,主板使用 ATX 板型服务器级 PCB 并辅以金色的点缀,全板有超过二分之一的部位被“装甲”覆盖,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那条贯穿 CPU 供电散热和 PCH 散热片的大 U 型热管。
供电方面使用 12 2 相全数字供电设计,其中 12 相为 CPU 核心供电外加 2 相 SOC 供电,供电 MOS 管上面被带热管的铝合金散热片所覆盖。
在内存插槽旁边经过并贯穿 CPU 供电散热和 PCH 散热片的大 U 型热管多少有点违和感,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设计,这算是为了增加散热面积而在外观上作出妥协吧。
CPU 辅助供电使用双 8 pin 设计,目的是提高多核 CPU 的供电稳定性,对超频会有一定帮助,可充分发挥 CPU 性能。一般高端电源都会提供两个甚至更多的 CPU 供电链接线,有条件的话建议都接上,当然,单独接一个也是可以开机的。
内存插槽使用了金属护甲,四条插槽最高可支持双通道 128GB DDR4,其中内存与 CPU 之间使用了独立的电路,这与大部分主板在音频部分使用分割线处理是同样的道理,目的是减少干扰以获得更加纯净的数据信号。
3 条 经过金属护甲加固的 PCIe x16 插槽其中第一条为 x16 设计,而其余两条是 x8 设计。插槽上的金属护甲目的是减少电磁干扰,也能避免出现显卡过重长时间压弯插槽导致接触不良的情况。3 个 M.2 接口穿插在 PCIe x16 插槽之间,全都配上了金属散热片。
AMD 首次将 PCIe 4.0 带到消费级市场,三个 M.2 接口全部采用 PCIe 4.0 规格,使用 PCIe 4.0 的 M.2 解决方案提供最高 64GB/s 的传输速率。
加厚的金属散热片为 SSD 提供了不破坏主板外观风格的散热解决方案,预先粘合好的导热硅胶只需撕下薄膜就能使用。
升级到 PCIe 4.0 意味着 PCH 的功耗和 TDP 都有所提升,新一代 X570 主板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为 PCH 散热片加上了专属的风扇。其中 MSI MEG X570 ACE 所使用的风扇使用双滚珠轴承外加刀锋扇叶设计,配合智能启停技术保证了风扇的寿命并降低噪音。
接口方面,一体式 I/O 挡板设计在目前中高端主板上颇为流行,可提供更好的 EMI 保护,Flash BIOS Button 可实现无 CPU 更新 BIOS,CLEAR CMOS 则可免拆机恢复 BIOS 出厂设定。由 Intel WGI211AT Gigabit LAN controller 和 Realtek RTL8125 2.5 Gbps LAN controller 组成双有线网络。
音频部分由 Realtek ALC1220 解码芯片实现 7.1 声道音效输出并支持 Nahimic 音效。将主板翻过来可看到背面右下角的音频分割线设计。
六层 PCB,仅次于 MSI GODLIKE 系列的八层用料。
MSI MEG X570 ACE 无线网络则使用 Intel AX200芯片 的 Wi-Fi 6 解决方案,支持 MU-MIMO 和 BSS COLOR 技术,提供高达 2400MB/s 的速度。下图是主板所附送的天线。
第三章: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测试之前,首先需要将机器装起来。为了后面能够直观地展示温度对于 AMD Ryzen 9 3900X 处理器的性能影响,所以最开始楼主先用上自带的 Wraith Prism RGB 风扇。
同样,为了检验新平台的内存兼容性以及对高频内存的支持度,这次分别使用了 HyperX Predator DDR4 2933 16G(8G*2)RGB 内存套装以及 HyperX Predator DDR4 4000 16G(8Gx2)RGB 内存套装作为测试内存。
颇有哥特风格的金属散热片,外观已经沿用已久。
内存顶部透出 RGB 灯光,通过红外同步技术对灯光进行无线同步以保证两条或以上灯条的灯效保持一致。
考虑到 AMD Ryzen 9 3900X 处理器的高端定位,因此显卡选择了 NVIDIA 目前定位次顶级的 RTX 2080芯片,来自微星的 GeForce RTX 2080 VENTUS 8G OC 是本次评测所用的显卡。
同样鉴于定位的原因,电源选择 750W 的海韵 FOCUS GX-750 作为本次的评测电源。新版 FOCUS GX-750 取代旧版的 FOCUS PLUS 750 Gold,同样通过 80 PLUS 金牌认证并提供十年质保。
单路 12V 输出达到 744W,对大功率显卡和 CPU 支持到位。
电源使用 14cm 小体积设计,用大机箱的朋友可以无视这一优点,但对小机箱用户而言绝对是福音啦,标配一枚 FDB 静音风扇。
FOCUS GX-750 的模组板已升级为双层板,提高了波纹表现。
装机之后面对观众的一面加入了压纹图案。
电源开关旁边有一个温控模式开关,可以选择是否让风扇在低负载时停转。
模组线材是最常见的黑色扁平线,兼容安钛克 HCG 系列以及 XFX XTR 系列电源。
电源提供了两组 CPU 8 pin 供电线,正好可以喂饱主板上的双 8 pin CPU 供电接口。
电源还附送了开机检测工具,作用跟我们短接电源的黑线和绿线一样,但因为电源标配的线材都是黑色的,对于非专业玩家来说这个开机检测工具在电脑不通电的时候就能派上用场。
尼龙扎带和魔术贴轧带就不多说了,整理线材的好帮手,一般中高端电源都会送。
开机一次点亮。
首先是升级到官网最新的 BIOS,界面依旧是微星惯用的 CLICK BIOS 5 界面,支持鼠标控制,常规设置、超频设置、U盘升级 BIOS、硬件状态监控等等被划分成单独的模块。
左上角的 GAME BOOST 是微星主板自带的简易超频功能,可以直接转动主板上的 GAME BOOST 旋钮或在 BIOS 中加载预定的超频设置,方便不太懂超频的用户,而超频设置模块里面就提供了详尽的超频设置选项,适合专家使用。
Hardware Monitor 是主板的硬件状态监控模块,除了可以看到各项电压以外,还可以分别设置主板上各个风扇接口的转速曲线或模式,定制每个风扇的转速策略。
Board Explorer 可以在 BIOS 下面看到主板的接口使用情况。
接着给系统安装了最新的 Windows 10 专业版 X64 version 1903 并安装好最新的驱动,鲁大师扫描的配置截图如下。
CPU-Z 信息显示一切正确,核心代号 Matisse,TDP 105W,7nm 制程工艺,12 核心 24 线程设计,二级缓存容量为 6MB,三级缓存为 64MB。至此,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下面一章正式进入测试环节。
第四章:原装散热能压 3900X?对比 360 一体式水冷你就知道
Zen 2 架构继续沿用第二代精准频率提升技术(Precision Boost 2), 依据运行的线程数量,温度以及电流等条件来提升 CPU 的最高频率,因此,CPU 温度也成了决定运算速度的一个条件,下面就看看不同的温度对性能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话说这次的测试环境并不是很理想,31.5 ℃ 的室温算是广东夏天室内不开空调的正常水平吧。
使用 Wraith Prism RGB 风扇并设置到 L 挡位,电源计划选择“AMD Ryzen High Performance”(下同),AMD Ryzen Master 设置为默认。电脑在无操作的情况下,部分核心处于休眠状态,此时测得 CPU 的核心温度为 57 ℃ ,风扇转速 2000 RPM 左右。
AMD Ryzen Master 在默认模式下,CPU 温度最高限制为 95 ℃ ,PPT(Package Power Tracking)最高限制142W,TDC(Thermal Design Current)最高限制95A,EDC(Electrical Design Current)最高限制140A,在运行 CINEBENCH R20 的时候,PPT、TDC 以及 EDC 等等都已经触及上限,全核心频率运行在 3.9G 左右跑完了 CINEBENCH R20 的多线程性能测试。
接下来在 Ryzen Master 中选择自动超频模式,PPT、TDC 和 EDC限制都被大幅度放宽,而此时 CPU 温度就成了阻碍频率上升的因素,最终 CPU 在全核心频率 4G 左右跑完了 CINEBENCH R20 的多线程性能测试。
自动超频模式下的多线程得分比默认模式高了 3.8% 左右,而单核心性能基本持平。
接下来将 Wraith Prism RGB 风扇换成乔思伯 SHADOW 光影 360 一体式水冷散热器。
乔思伯 SHADOW 光影 360 是目前市面上最便宜的 ARGB 360mm 一体式水冷之一,风扇和冷头都支持 ARGB 灯效。
水冷排使用矩形全包覆设计,内含 14 条热交换水道。
冷头顶部使用镜面玻璃视窗设计,包边使用 CNC 铝镁合金外壳,EPDM lIR 高密度聚乙烯共混物水冷管外包有蛇皮网。
纯铜底座,使用前记得要撕掉保护膜。
散热器标配一个附带遥控功能的 ARGB 控制器,支持 366 种灯效切换,也可以不用控制器直接连接主板的 RGB 接口交由系统控制。
这次没有使用散热器自带的硅脂而换用了标称导热系数为 11W/m.k 的乔思伯 CTG-2 导热硅脂。
一支只有 4g 的纳米离态导热硅脂使用了一个非常夸张的定制铝合金保护壳,不知道除了装硅脂以外还有什么用,大家给建议下?
这款硅脂本身不含金属氧化物,因此是不会导电的,半流体状的膏体还算比较容易涂抹。
装机的机箱来自追风者 515ETG,我将水冷排安装在机箱前部。
这个灯光颜色是我喜欢的类型。
装机过程就不累赘了,直接跳到完成。
有一点值得一说,在装完机之后,我发现 MSI MEG X570 ACE 这板子的南桥散热风扇位置与其它家的主板不太一样,风扇离第一条显卡插槽较远,风扇的风道不会被显卡阻挡。
这里顺带提一下主板的 RGB 灯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控制主板及周边设备的 Mystic Light 软件已经不能单独下载,要使用它就得先安装 MSI Dragon Center 并从里面下载。Mystic Light 可以单独控制主板供电散热上的 RGB 灯板以及内存等等,也可以将灯光联动起来。
镜面的水冷头在拍照时特别容易反光,拍了很多只有这张勉强能看,大家将就一下吧,实际的灯光比照片漂亮。
扯远了,下面还是回归到测试中,换上新散热器之后,电脑在无操作的情况下,CPU 温度 45 ℃ 左右,比 Wraith Prism RGB 风扇降低 10 ℃ 以上,而且风扇转速不到 1000 RPM,也更加安静了。
再次在 Ryzen Master 默认模式下运行 CINBENCH R20 测试,CPU 全核心频率为 3.98G,比用 Wraith Prism RGB 风扇的时候高了 0.08G,多线程得分提高了 2% 左右。考虑到 Ryzen Master 默认模式下的主要限制并不是温度,因此这个结果符合预期。
接下来换成自动超频模式,换了散热器之后离温度墙还有 10 ℃ 左右的距离,最终 CPU 在全核心频率 4.125G左右跑完了 CINEBENCH R20 的多线程性能测试,多线程性能得分比换散热器之前提升了 3.7% 。
更低的温度可以换来更高的性能,特别是当原来的散热器撞上温度墙之后,更换性能更好的散热器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不在乎那么百分之几的性能损失,原装的 Wraith Prism RGB 风扇还是可以用一下,但我觉得都用上 3900X 的朋友在散热方面应该也不会吝啬的。
第五章:内存轻松上高频?内存控制器新增 1/2 分频模式有功劳
Zen 2 架构使用重新设计的内存控制器并将其移至 cIOD(IO 核心)上,内存控制器新增 1/2 分频模式增强了对高频内存的支持能力。内存测试用的是 HyperX Predator DDR4 2933 16G(8G*2)RGB 套装和 HyperX Predator DDR4 4000 16G(8Gx2)RGB 套装。
首先测试 HyperX Predator DDR4 2933 16G(8G*2)RGB 套装,使用 XMP 中 DDR4-2933,测试毫无悬念顺利通过。
下面测试的是 HyperX Predator DDR4 4000 16G(8Gx2)RGB 套装。
进入 BIOS 可见该内存有两组 XMP 频率,分别是 DDR4-3600 与 DDR4-4000 。
首先尝试 DDR4-3600 ,设置后顺利进入系统,Thaiphoon Burner 显示内存颗粒来自三星 B-die,此时内存频率与内存控制器的频率为 1:1 。
接下来尝试 DDR4-4000 。
此时可见内存频率为 1999.5 MHz,而内存控制器频率则变成 999.8 MHz,1/2 分频模式自动启用,帮助内存冲到更高的频率,此时的测试数据对比此前的 DDR4-3600,内存读写速度提升 5% 不到,但延迟却增加了 15% 以上,也难怪 AMD 官方推荐的是 DDR4-3600 C16 的内存规格。
第六章:性能与功耗,告诉你多大的电源才够用
最后一章带来整机性能与功耗方面的测试,鲁大师走一波。
CPU-Z Benchmark,对比 Intel i7-9900K,单核心性能稍逊,但 3900X 毕竟在核心数量上有优势。
CINBENCH R20 前面已经测试过,这里补一个 CINBENCH R15 测试。
接下来是 Geekbench 测试,结果比较长。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测试结果见下图,其中物理得分为 28985 分。
3DMARK Time Spy,物理得分 11955 分。
PCMARK 10 选择了最苛刻的 Extended 测试,总分为 8889 分。
功耗测试使用小米智能插座每隔五秒进行一次采样,在主机没有操作的情况下,整机功耗在 95W 左右徘徊。
Ryzen Master 默认模式下,CPU 运行 CINBENCH R20 多线程性能测试过程中,整机功耗达到 200W 左右。
Ryzen Master 选择自动超频模式,同样是运行 CINBENCH R20 多线程性能测试,整机功耗上升至 250W 左右。
最后在前者的基础上再运行 FurMark 让显卡满载,这时候整机功耗已经达到 480W 左右。
虽然日常使用特别是游戏而言并不会达到特意烤机这样的高功耗 ,但考虑到 3900X 的目标人群,显卡选择至少应该也是次旗舰的级别,因此电源选择上应该留有空间,个人认为 650W 金牌级别的电源已经是底线,有条件的应该选择功率更大的电源。
。
最终仍逃脱不了红配绿?铭瑄 GeForce RTX2080 Super体验分享
前言:
自从国庆前开始折腾装机,阿牛就一直琢磨到底给自己配个什么显卡好?是该选AMD还是选NVIDIA。选AMD吧,各种游戏对其它优化真有点差,不保险。选NVIDIA吧~~~玩游戏表现是好,但相较于AMD来讲真心不便宜,个人又不常玩游戏,花那么多钱买来有点浪费,真纠结。近期,朋友借给阿牛一块铭瑄GeFonrec RTX2080 Super显卡,说你先体验下,感觉好的话可以考虑买一块。
说起铭瑄这个品牌,阿牛并不算陌生,但也算不得有多了解。只是印象中这是一个做板卡很久的品牌,少说有20来年,但好像一直没有进入一线行列里。看电商价格,在同类型号中,相对来讲,铭瑄算是比较便宜的,用着好的话,入手一款也倒是不错。那这个显卡表现到底如何呢?一起来看下:
开箱及显卡细节:
不说废话了,先来开箱。包装上,铭瑄这款显卡采用的是红、黑、绿三种配色,右上角“电竞之心”标注这是一款电竞级显卡,右下角则标注了这款显卡的型号,GEFORCE RTX 2080 Super。
包装背面,最上排同样标注的是产品型号和铭瑄以及它的“竞无止境”。另外就是这款显卡的四大特点,主要包括RGB灯效、全新一代轴流散热、高效纯铜热管、集成数据供电等。另外,这款显卡支持三年质保。
显卡型号及品牌LOGO。
在侧面,上方电竞之心的LOGO,下方绿底白字显卡型号。
打开纸箱,里面还有一个黑色的内包装,包装中间有电竞之心的LOGO。
内包装的打开方式为掀盖式。
铭瑄GeFonrec RTX2080 Super显卡主体。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正面可以看到配有三个散热风扇,三个风扇应该说是2080级显卡的标配了。在配色设计方面,这款显卡则是以黑色搭配枪灰色为主。
三个风扇,中间风扇配有电竞之心LOGO,旁边两个风扇配有ICRAFT,标称电竞之心iCraft系列。细看参数的话,中间风扇的直径要相比两边的大一圈为9cm,两侧风扇的直径则为8cm。另外,黑色风扇罩为塑料材质,枪灰色的则是铝合金材质,两种材质贴合的很紧密,使用螺丝固定。
来看显卡的接口,是当前主流的PCIE X16 3.0。只不过铭瑄出厂有加入保护罩设计,感觉细节很贴心。另外,还能够看到覆盖整个显卡的散热片,密集分布中间有铜管传导。
显卡的散热风扇供线路及接口。三个风扇的电源有分成两组控制,能够根据温度进行自动调节,很好的热计能够兼顾散热和静音。
显卡顶部中部,可以看到电竞之心LOGO,支持RGB渐变灯效。
另外,在电竞之心上方,还有一行GEFORCE RTX字样。
左侧设计有NVLink接口,支持双卡SLI互联。另外,细看的话还可以看到铜管,铜管上穿插散热片。
右侧则为显卡8 6Pin供电接口。
显卡背部挡板,覆盖整个显卡,材质的话为金属。
通过背部档板上的标签,可以看到这款显卡序列号、型号、位宽256BIT、显存大小 8GB、显存类型GDDR6,另外支持三年质保。
显卡尾部,可以看到显卡的风扇罩与背面档板很紧密的结合到了一起,另外 “电竞之心”LOGO真是无处不在~~~。
显卡视频输出接口,共有4个,3个DP接口和1个HDMI,没有USB-c视频接口略显遗憾。
装机效果:
作为一款3风扇的显卡,同时也是一款高端显卡,铭瑄 GEFORCE RTX2080 Super这款显卡的块头还是蛮大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到有超过主板半个风扇的距离。供电需要8 6 Pin接口全部连接,电脑才可以启动。
阿牛的机箱为鑫谷的开元K3,显卡竖置,电脑启动后,可以看到显卡顶部的“电竞之心”RGB灯效有点亮,配合机箱内发光的ARGB灯效,整体还不错。不过比较可惜的是,“电竞之心”并不支持神光同步。
性能体验:
来看下阿牛的配置,处理器AMD 3800X、主板ROG X570-E GAMING、内存是十铨DDR4 3000MHz 16GB。
先来看下鲁大师的跑分,显卡跑分34万分。
GPU-Z基础参数,核心频率1650MHz,Boost频率1815MHz;显存为8GB,频率为1938MHz。待机温度,33℃,风扇转速33%。
Geeks3D FurMark 压力测试,最高帧率190FPS。最高温度79度。
来用3DMARK进行基准测试,Time Spy显卡单独得分11001分。
4K游戏分辨率下DX12测试,显卡得分5066分。
4K游戏分辨率下DX11测试,显卡得分6618分。
多 GPU测试,显卡得分12557分。
DX11基准测试,显卡得分22867。
跑完分后,用测试软件跑完分之后,跑几款显卡杀手级的游戏来看看。首先是《地铁:离去》,使用其游戏自带性能评估程序,Metro Exodus Benchmark,在RTX模式下,分辨率1920*1080(没办法,显示器还没换,最高分辨率就这个)下来测试看看,平均帧率62.23,最高帧率110.01。
再来看下Extrme模式(所谓极致性能模式)下的结果,平均帧率45.11,最高帧率84.92。总体表现还算不错,毕竟《地铁:离去》也算得上是新一代的显卡杀手。
来看下大多数玩家常玩的《古墓丽影:暗影》游戏,开启最高画质,1920*1080分辨率下,平均帧率59,关闭DX12模式下渲染帧数9337,开启DX12模式下渲染帧数9311,平均帧率一致。总体来讲,玩起来《古墓丽影:暗影》来,毫无压力。
《孤岛惊魂5》游戏测试,开启极高画质,平均帧率96,最高帧率124,表现也非常好。
《刺客信条:奥德赛》,同样开启最高画质,平均帧率68,最高帧率110,实测游戏也同样是非常的流畅。
阿牛喜欢的游戏之一《剑侠情缘3》,最高画质,平均帧率55。
总结:
一番折腾下来,阿牛对铭瑄GeFonrec RTX2080 Super这款显卡的性能算是有了很全面的了解,相信大家也是一样。性能方面,铭瑄GeFonrec RTX2080 Super这款显卡对于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显卡杀手级游戏而言,都能够轻松的搞定并没有让人失望。性能之外,铭瑄GeFonrec RTX2080 Super在做工用料、频率、温度、噪声等方面的总体表现也很是不错,只不过在颜值方面阿牛略有遗憾,因为其散热风扇并不具备灯效,且不支持“神光同步”,让机箱少了一点美。
最后来讲讲铭瑄GeFonrec RTX2080 Super这款显卡到底值不值得入。阿牛认为相较于自己的应用需求而言,这样等级的显卡略显性能过剩,好像没太大必要,但是其性能却真的是很香。对于一名游戏玩家而言,阿牛认为如果预算充足,入手RTX2080Super等级显卡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买一个显卡少说用个几年,性能过剩总比性能不够好的多。当然,追RTX2080Ti个人认为就没必要了,除非真的是土豪玩家,不然动辄上万真的是溢价太多了,反正阿牛是表示用不起。
小提醒,相较于AMD显卡大多数游戏厂商都会优先优化N卡,因此想要玩游戏最好还是选N卡。“红配绿”的组合其实蛮好的,多少能省一点金子。因为阿牛之前阿牛用R5 340玩《英雄联盟》时,就总会动不动的程序出错,而换了这款N系显卡之后就没有遇到类似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