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梦想帝王飞鱼湖(这是皇家的紫禁城,更是民众的博物院)

导读 梦想帝王飞鱼湖文章列表:1、这是皇家的紫禁城,更是民众的博物院2、大都 梦幻与现实交错的世界之都3、秦始皇为何会死在离咸阳很远的沙丘?亲手打下的江山,总要看一看4、算

梦想帝王飞鱼湖文章列表:

梦想帝王飞鱼湖(这是皇家的紫禁城,更是民众的博物院)

这是皇家的紫禁城,更是民众的博物院

撰文 | 李夏恩

今天,来到故宫博物院的参观者,总会对金瓦红墙内皇家豪奢的生活起居所吸引。辉煌的宫殿、雕梁画栋的宫室、难以计数的珍宝,在昔日都属于帝王一人所有。人类对财富与权力的执迷,浓缩在这座宫殿中,时时散发出勾魂摄魄的魅力。如今大行其道的宫斗剧,所极力渲染的,也正是这种散发着极度奢华气味的所谓“皇家气派”。

作为帝制时代的皇家园囿,紫禁城的每一座建筑,都是皇权的产物,每一个人,都是为权皇帝服侍的奴仆。但这里生命故事并不等同于皇权的轨迹。后妃们在宫中等待着皇帝的召幸,漫漫长夜,漏刻将尽,鸡鸣欲曙,白日长长,每一天都在轮回着上一天的一切。而对太监和宫女组成的宫人来说,他们的形象更加湮没无闻。他们是奴仆的奴仆,但却是维系这座庞大禁宫运转必不可少的零件。尽管他们大多生如柳絮浮萍,在偌大的宫禁中零落凋残,但有时,他们也会假借皇权,从奴仆短暂地成为主人,但又迅速跌落。

如今,它终于由被帝王禁闭的私产,成为向人民公开的故宫博物院。当我们的视线穿过高耸的朱墙,那些昔日与民众隔绝的禁宫秘密,便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紫禁城六百年的故事,也是曾经困在这座禁宫中的每一个生命的故事。更是那些真正营建这座宫殿的万千百姓的故事。帝王的丹辰永固,建立在他们的辛劳汗水之上。也唯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理解紫禁城存在至今的真正意义:它由民众兴建,由民众维护,最终它从帝王的手中解放出来,成为民众的博物院。

2020年10月31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宫:紫禁城·六百年》。

太和殿内景

皇帝高踞龙榻,目光穿过香炉中袅袅升起的烟霞屏幛,俯瞰着阶陛下的群臣。这些卑躬屈节的臣僚,手执笏版,拜舞叩首,进退如仪。没有哪位臣僚敢在未经允准的情况下,抬眼与皇帝四目相对,但他们内心深知,生死祸福全都在于他的一念之间。

但此时此刻,无论是陛下群臣,还是殿上帝王,心中升起的喜悦都足以盖过头顶上时刻盘旋的恐惧。1421年2月2日,永乐十九年的正月初一。一如前一年皇帝在颁布天下的诏书中所宣布的那样,他要在北京新落成的皇家宫殿——紫禁城里举行朝贺大典。旭日初升,晨光透过寒冬的薄雾,在湛蓝的天空中勾勒出大殿雄伟的轮廓。对站在殿前广场上的官员和各国使臣来说,仰望这一恢弘的殿堂,既令人震撼,也感到恐惧。

“它是一座营建十九年后现刚完工的宏伟宫殿,那天晚上,在那座大城中,每个人都用火炬、蜡烛和灯把屋舍和店铺照得通亮,甚至到这种程度:一根钉子掉在地上都看得见。当晚寒气大减,允许所有人进入新宫。那座宫中有十万人,他们来自契丹、中国、摩秦、喀尔马克、吐蕃、诃默里、哈喇和卓、女真和沿海各地,还来自不知其名的其他国家。”

波斯国王沙哈鲁派遣的使臣火者·盖耶速丁也在朝贺的使臣队列中,这支使团一进入紫禁城,就被眼前的富丽恢弘震撼得瞠目结舌,朝贺大典举行的奉先殿,更是让他们震撼的中心:

“从朝见殿的门到外门,有一千九百二十五步远,不许人进入后宫。左右是亘绵不绝的殿堂、亭阁和花园。整个地板是用大块光滑的瓷砖铺成的,其色泽酷似大理石。面积长宽为二百或三百腕尺。地板瓷砖的接头丝毫不显偏斜弯曲,致使人们以为它是用笔画出来的。石块镶嵌有中国的龙凤,光泽如玉,令人惊叹。无论石工木工,还是装饰绘画,乃至瓦匠的手艺,所有一切,即波斯亦无人可比。”

这正是永乐皇帝期望达到的目的,通过巍峨恢弘的宫殿彰显天朝无所不有的富庶与强大,用夸张的华丽和雄伟眩惑耳目,以此达到四夷宾服的效果。他所营造的紫禁城是不容亵渎的帝王枢轴。这既是皇帝独享的至高私密空间,也是一个对外展现天朝赫赫威仪的舞台。

肇建

《明成祖朱棣像》,原藏南薰殿。清代曾参与整理南薰殿历代帝后名臣画像的胡敬,在《南薰殿图像考》中如此描述这幅画像:“绢本,纵六尺九寸,横四尺七寸,设色画。坐像,高四尺九寸,面深赤,虬髯,颏旁别出二绺向上,翼善冠,黄袍,地敷氍毹”。

紫禁城中,再没有哪座宫殿,比举行朝贺大典的奉天殿(皇极殿、太和殿)更适合作为展现帝王权力意志的空间了。笔直的御道穿过天安门、端门、午门、奉天门,直达广阔的广场,眼前豁然开阔,只见一座雄伟的殿宇耸立其前,除此之外,别无草木之类的生命存在。广阔无垠的死寂让这座殿宇变得肃穆庄重,作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庞大的建筑,那种令人压抑的气势,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已经先声夺人。如果广阔的广场、如此恢弘的殿堂,簇拥着的,仅仅是凌驾于其上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宝座。没有什么比这更合适的权力宣言,在展现帝王的勃勃雄心的同时,掩饰着篡位者不安的心虚。

永乐帝得位不正,这一点天下皆知,他自己也心知肚明。他所端坐的龙榻,并非合法继承,乃是篡夺而来。1402年7月13日,朱棣率领他的大军从金川门进入南京,以所谓“靖难清君侧”为名,从他的侄儿天下公认的合法君主建文帝朱允炆手中,篡夺了皇位。面对天下的篡逆者指责,永乐帝相信唯有用鲜血才能洗净自己篡位者的血污。他不惮用尽各种卑劣手段,对建文忠臣大开杀戒,成千上万人在名为“瓜蔓抄”的株连杀戮中被处决,有时整个村庄的男女老少都遭到无情屠戮。妇女则被充当官妓,遭到轮番蹂躏。

多年后,文学家鲁迅在翻看明代史料时,看到了这样永乐帝颁布于1413年2月11日的谕旨中,在这道谕旨中,他亲自指点手下如此更有创意地对这些无辜妇女施虐:“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守着,年小的都怀身,节除夜生了个小龟子。又有个三岁的女儿,奉钦:依由他,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的树儿。又奏黄子澄的妻,生一个小厮,如今十岁也。又有史家,有铁铉家个小妮子。奉钦:都由他。”

“君臣之间的问答,竟是这等口吻,不见旧记,恐怕是万想不到的罢。但其实,这也仅仅是一时的一例。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

在《病后杂谈之余》中,永乐帝的暴戾让鲁迅感到吃惊。但他所见,不过史料中的沧海一粟。朱棣在南京留下了太多血债,也积攒了太多怨恨。迁都北京和营建紫禁城,不仅是为了在他在燕王时代就谋权篡位的大本营构建一个新的权力中心,也是企图用恢弘壮丽的宫殿将他犯下的谋逆罪行美化成为创造“永恒欢乐”盛世的必要牺牲。在1420年12月8日永乐帝诏告天下紫禁城“今已告成”的谕旨中,他表示为营建这座由他一家独享的宫殿“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赞,景贶骈臻”。

没有什么比这更具有黑色幽默效果的讽刺了。为修建这座特供皇权独享的宫殿,前后耗费人力达二十万。其中许多工人是戴着枷锁的苦役。因为企图逃跑的人实在太多,所以监工只有在干活时才拿掉他们的手上的枷锁。目睹如此惨景的两名官员邹缉和李时勉,在上呈皇帝的奏疏中,直指营造这座宫殿已经成了天下百姓的灾难:

“工大费繁,调度甚广,冗官蚕食,耗费国储。工作之夫,动以百万,终岁供役,不得躬耕田亩以事力作,犹且征求无已,至伐桑枣以供薪,剥桑皮以为楮。加之官吏横征,日甚一日……自营建以来,工匠小儿假托威势,驱迫移徙,号令方施,庐舍已坏。孤儿寡妇,哭泣叫号,仓皇暴露,莫知所适。”

皇帝的反应是因谎言戳穿而气急败坏,将直言进谏的官员打入监牢。但皇帝可以阻住悠悠众口,却无法挡住众人的眼睛。特别是那些目光敏锐的外国使节。尽管紫禁城的恢弘壮丽让盖耶速丁目眩神迷,但他头脑并未被眼前所见的一切迷惑,理智很快指引他将目光投向宫墙之外,与宫内热情似火的极乐盛宴相比,宫外的凛冬寒风中的一切则是另一种极端:

“住在那里的许多中国人以及来自遥远城镇的犯人,冻死在皇宫门前。他们的尸体横陈路口,过往的马车碾压踏践。一个人说,这仅仅是城内有守护的情况下,而城外从昨天以来冻死了约一万人。他们像死狗一样躺在大街上。重犯戴着一如连在他手脚上的镣铐死在地上。”

温暖与寒冷、奢华与贫苦、高贵与低贱,极乐与至苦,分隔两者,纵然只需要一道朱红色的宫墙,但这道宫墙,以及宫墙中的恢弘壮丽,正是建筑在墙外百姓饥寒哭嚎的困苦之上。血红色的宫墙和金色的琉璃瓦,犹如血腥而华丽的权力寓言。这个寓言如此生动而富有教益,注定会不止讲述一次。

轮回

国画家王绪阳为姚雪垠长篇小说《李自成》绘制的插图

224年后,这个寓言再度将这座金瓦红墙的建筑作为展现它的舞台。1644年4月24日,北京上空硝烟弥漫,黄沙障天,日月失色。比起天象难测,城外的情势才更让人惶惑不安。李自成的大顺军队已经将北京城包围得“四面如黄云蔽野”。

作为永乐帝的第十三世子孙,紫禁城的主人崇祯帝朱由检或许会发现眼下的困境,一如当年乃祖朱棣靖难之役时局势如出一辙。只是如今,换成他这位篡位者的子孙成了当年那位被篡位的建文帝的角色。甚至他的处境还不如前者。

建文帝尚有一群忠臣疾风劲草,宁死不折,他所信重的臣僚却是一群贪生怕死、庸碌无能之辈。李自成提出了明确的割地讲和条件,只要崇祯帝愿划西北之土以封李自成为王,不奉朝觐,李自成便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外阻关外清军。一切只待皇帝一言而决。但当皇帝将目光转向他信赖的首辅魏藻德时,后者始终一言不发——他早已打好了投顺新主的计划。而那些他最信任、付与守卫京城兵权重任的太监们也做好了打开城门迎降的准备。最具黑色幽默效果的,是皇帝视为心腹的锦衣卫,他们倒是忠于职守,一直在忙于抓捕城中散布京城沦陷在即的谣言造作之徒。但就像一位亲历者在事后揶揄的那样:

“城中坑厕皆贼矣。”

4月25日清晨,崇祯帝在紫禁城中最后一次亲自撞响朝钟,召唤百官上朝,但空荡荡的朝堂已经无人应答。“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皇帝困惑地自问。站在紫禁城北门外的景山上,他遥望了一眼巍峨的宫殿,将一条白绫套上了自己的脖子。

京城已经大门洞开,官民都忙着把新写好的、墨迹未干的“顺民”纸条贴在门口或是顶在头顶。自诩最有先见之明的文士们则忙着撰写呈给新主子的推戴表。昔日众人趋之若鹜想要挤进宫门的紫禁城,如今变得空空荡荡。这多少暴露出维系这座宫城生命力的,不是太和殿中阶陛之上高踞的龙榻,不是绣有龙纹十二章的皇帝衮冕,而是足以支配他人、生杀予夺的权力意志。一旦丧失了权力,这座帝王宫城就只能化作一座毫无生气的砖石瓦块。它不是用自己恢弘奢华的躯体去招揽新的握有权力的主人入居其中,为它提供新的生命能源,就是沦为时间侵蚀的废墟,就像明朝以前的历代宫殿一样。而它自己,也正是在前朝元大都宫殿的废墟上营建而成的。这可以说是不破不立,也可以说是“成住坏空”的轮回之道。

紫禁城的第一位新主人李自成只停留了42天便在关外清军的攻势下退出了。一直俯首低眉于李自成屠刀之下的北京百姓,在李军撤退时猝然变得勇敢,抓住掉队的散兵游勇饱以老拳以显示忠勇气概。刚投降李自成的官民士绅再一次翻腾衣箱,准备笔墨,准备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主人的降临。

6月5日清晨,百姓们相率出城数十里迎接新君,却只见到大军簇拥着一个人骑马径直进入城门。在抵达紫禁城的东门东华门时,这个人翻身下马,登上宫中司礼官员准备好迎接帝王的卤簿车驾,向懵懂茫然的百姓喊道:“我摄政王也,太子随后至,尔辈许我为主否?”

目瞪口呆的百姓只能回答一声:“喏!”

随着这个自称摄政王的人踏入紫禁城,这座在易代烽烟中险些被抛弃的巨大宫城再次被激活了。清军铁蹄的赫赫威势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能源。但,当这位摄政王走进东华门时,他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李自成撤退时在这里放了一把大火,昔日俯瞰万国朝贺的皇极殿已经变成了一堆焦土。

大火

嘉靖帝画像,在他统治时期,紫禁城经常性失火

“在那座宫殿中引起的大火,将它彻底吞没,以致于看起来就像里面点着千万支添油加蜡的火把。”

作为紫禁城最壮观,规制最高,也是明清两代全国最大的建筑太和殿,似乎特别受到火灾的青睐。1421年5月9日,距永乐帝那场夸示万国的元旦朝贺不到一百天,一击雷火击中了这座宫殿的殿顶。留在北京的波斯使臣盖耶速丁刚好目睹了这场巨灾。在报告中,他如此描述:

“火灾最早烧着的那部分宫室,是一座长八十腕尺、宽三十腕尺的大殿,殿是用熔铸的青金石制成的光滑柱子支撑,柱粗甚至三人不能合抱。火势猛烈,乃至全城都被火光照亮,同时,火从该地蔓延至离它二十腕尺远的一个室殿,也把在朝见殿后面,建筑比它更豪华的后宫焚毁。在那座宫殿四周是用作库藏的厅室和屋舍,这些也起了火。大约二百五十寻的地方化为灰烬,许多男女葬身火海。”

按照盖耶速丁的记述,皇帝迅速跑到寺庙中,恸哭祈祷:“上帝怒我,故此焚我宫室,虽我未曾作恶,既未不孝父母,又未横施暴虐!”——倘使祷告是真的,考虑到皇帝自篡位以来的种种作为,真是莫大的讽刺。官方史书则记载永乐帝在火灾次日下诏罪己。在这份罪己诏中,永乐帝恭敬地讯问降下灾祸的上天,自己“或刑狱冤滥及无辜而曲直不辨欤?或谗慝交作谄谀并进而忠言不入欤?或横征暴敛剥削而殃及田里欤?或赏罚不当资财妄费而国用无度欤?或租税太重徭役不均而民生不遂欤?或军旅未息征调无方而粮饷空乏欤?或工作过度徵需繁数而民力凋敝欤?”

如果上天真的可以开口答复,大概都会给出肯定的答复。尽管皇帝下诏罪己,恳求官员直言,并且减赋省刑。但不久之后,那些直言进谏的大臣都因触怒龙颜被下狱。然而,经历了这次雷火打击,在他统治的剩下三年里,他再也没有兴致(可能也无力)建造如此恢弘庞大的建筑了。在之后21年的时间里,这座巨大的废墟历经洪熙、宣德、正统三代君王,直到正统帝登基后才在他即位第五年开始重新营建前朝三大殿。1557年,正统帝的重孙嘉靖帝在位时,三大殿再度发生火灾,1561年才重建竣工。仅仅36年后,万历帝在位期间,三大殿再次遭到火焚,这一修复工程直到万历的孙子天启帝在位时才于1627年完成。17年后,这座大殿又被李自成纵火焚毁。这一次直到新朝康熙帝在位的第三十四年(1695年)才修复完成。

从建筑史的角度来讲,三大殿的毁而复建,建而复毁,毁而再建,反而赋予了这座宫城以某种生命力。将今天的故宫博物院的地图与明代紫禁城的地图叠印在一起,就会发现两者之间虽然结构大体看似相似,但在细节上却有诸多不同,譬如明代紧邻东城垣的一列,有翙鸾宫、喈凤宫、仁寿宫、勖勤宫、昭俭宫、慈庆宫、端本宫,这些宫殿在清代乾隆时期全部拆毁,变成了乾隆帝为自己太上皇晏居特建的宁寿宫。

聚敛

《出警入跸图》中的万历帝以及后面给他打着伞盖、身穿飞鱼服的太监们

紫禁城的生命活力的来源是权力,权力的特征之一就是放大,它能将帝王的一线善念放大为生民恩惠,也能将君主的一丝恶念放大成伏尸百万。因此,紫禁城里发生的每一场灾难,都会被权力放大成全国性的灾难。

有明一朝尤属嘉靖一朝火灾最多,除了三大殿在1557年遭受火劫之外,各处宫殿前后烧毁之处不下十余处。其中尤以1561年西苑万寿宫火灾最让这位皇帝既惊且奋。皇帝振奋的原因是他终于可以借火灾之名彻底翻新这座他最心爱的宫殿了。而这场大火的罪魁祸首也正是他本人,12月31日那天,喝得醉醺醺的嘉靖帝与宠妃在寝宫的貂帐中燃放烟火取乐——这可能是紫禁城600年火灾中最无厘头的一个起火原因。纵火犯和他的宠妃桃之夭夭,但“禁卫皆不及救,乘舆、服御及先世宝物尽毁”。由于之前的前朝三大殿正在重建,加上这场火灾导致的万寿宫复建工程,导致嘉靖在位四十五年,“营建无虚日”。一位正直的官员刘魁在家中备好棺木,上疏直言嘉靖帝“一役之费,动至亿万,土木衣纹绣,匠作班朱紫……国用已耗,民力已竭”。这番苦口劝谏的后果一如刘魁所设想的最坏结果,他在午门外遭受廷杖之后,被打入诏狱。下场一如140年前上疏切谏永乐皇帝营建紫禁城的官员。

从这一点来看,嘉靖帝不愧是永乐帝的直系子孙。而他的孙子万历帝则比乃祖更有跨灶之能。他发现了一种今天可以称之为“受灾经济学”的玄妙理论。受灾程度越大,借机敛财的理由就越充足,方法就越多,皇帝收入就丰厚。

让万历帝兴奋的是,上天似乎特别偏爱给他降下敛财机会的火灾。1596年4月5日,帝后的寝宫坤宁宫和乾清宫先后发生火灾,“一时俱尽”;次年7月22日,三大殿再次遭受大火。皇帝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以营建三大殿和乾清、坤宁两宫的名义理直气壮地大肆聚敛了。

虽然当时官员从天人感应的角度指出了皇帝这一做法的矛盾之处:“天以民困之故,灾三殿以示儆,奈何因天灾以困民?”但皇帝抛弃了道德主义的迷信之说。修复三殿工程在万历一朝成了横征暴敛的合理幌子。各种奇葩敛财术都被一一拿来实践。

其中,最令百姓咬牙愤恨的当属所谓的矿监、税使。这些矿监、税使由皇帝亲自拣选亲信太监奔赴各地坐镇聚敛。在苏州,太监孙隆搜括无所不用其极,终于激起了那场进入中学课本的苏州民变,而在福建,皇帝倚重的太监高寀敲诈盐商,与倭寇私通,瓜分海盗劫掠宝物。这名太监不像皇帝那样理性,而是迷信邪门偏方,笃信吸食小儿脑髓使阳道复生的邪术。一时之间,福建各地的家人都不敢让小儿独自出门。当他从福建移往广东时,闽粤两省百姓为了把这个祸害推给对方险些爆发一场省际械斗。

然而,就像史书所揭露的那样,这些打着三殿工程从各地搜刮来的巨额钱财几乎无一丝一毫用在营建三大殿的工程上。

从紫禁城到博物院

李煜瀛题写的“故宫博物院”匾额

比起明代帝王借灾敛财的理性经济学,清代的帝王可以说心慈手软得多,过去那种大规模征发民夫劳役的事件在清代变得罕见了。康熙帝在营建三大殿时,特意下旨“蜀省屡遭兵燹,百姓穷困已极,朕甚悯之,岂宜重困”,下旨停止在川省深山开采木材,改用满人龙兴之地塞外东北的木材。但这不意味着清代帝王就对大兴土木不感兴趣。

今天故宫博物院的参观者来到新近修复开放的宁寿宫,总会为亭台殿宇的富丽堂皇惊叹,这是乾隆帝最得意的杰作之一。尽管他一再声称这座宫殿在他退位后将成为自己作为太上皇的居所,但他却几乎没在这里度过一天退隐时光。

不过他确实对这座宫殿的设计格外着心,特别是内部的彩画。但不妨翻一翻内务府的档案,就会发现色彩焕烂、美不胜收的彩画,同样也是无底的销金窟。1772年11月30的一份奏折中开列了整修宁寿宫后路各座殿宇油饰彩画工价银,高达一万五千七十四两一钱三分八厘。1774年1月1日,油画作工料银高达一万三千七百八十四两六分。仅这两项就相当于三千名普通百姓一年的生活开销。

皇家大兴土木似乎也是为普通百姓提供养家糊口的生计,算得上是前工业时代的以工代赈,但考虑到皇家的收入来源本就是这些百姓上缴的赋税,因此,它运转得再流畅,也不过是从左口袋装进右口袋。而在这一倒手过程中,许多本应发给工匠的薪金也就悄无声息地流转到了负责工程的官员口袋中。对不同阶层的人来说,皇恩浩荡并不意味着雨露均沾。一如只要帝王存在一天,紫禁城就永远是平民百姓的禁地一样。

逊清朝廷被逐出紫禁城后,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宫殿大门上贴着的封条,一年后,故宫博物院成立,紫禁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然而,就像今天的参观者在进入故宫博物院时的感受一样,早在一个世纪前,帝王就已经成为一个过时的名词。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帝制在这片土地上被彻底终结。它惟一的孑遗那个像脑后长鞭一样的逊清小朝廷,也在1924年逐出紫禁城。尽管这场驱逐不仅粗暴,而且破坏了共和政府与逊清朝廷签订的契约,但对这座巨大的宫城来说,它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可能,一座不需要帝王以专制权力输送能源的宫殿,同样也可以获得新的生命力。走进故宫博物院的民众,头一次见到数百年来宫中神秘的蕴藏,昔日为帝王权力所聚敛、为帝王个人所私有的宝藏,公诸世人面前。帝王的宫殿变成了民众的博物馆。

当然,你也可以在这里寻找帝王旧日的权力气息,但已随着时光的流逝渐行枯萎。就像故宫博物院的第一批工作人员进驻这里时所看到的那样,透过储秀宫的窗户,那张布满灰尘的炕几上,仍然放着末代皇帝咬过一口的苹果。

早已干瘪。

储秀宫炕几上放着的半个溥仪咬过的苹果,照片出自陈万里拍摄的摄影集《民十三之故宫》

撰文 | 李夏恩

编辑 | 罗东;王青

校对 | 刘越

来源:新京报

大都 梦幻与现实交错的世界之都

元大都布局复原图。

元代道士瓷像,北京市西城区旧鼓楼大街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元代京畿地理》

作者:丁超 主编:尹钧科

版本:北京出版社 2016年12月

《大元三都》

编者:首都博物馆

版本:科学出版社 2016年7月

忽必烈伟岸的塑像静穆地注视着前方,这里曾是他用骏马丈量的土地,是野心勃勃擘画的世界之都的中心。如今,这里是一座遗址公园,精心修剪的草坪掩埋着昔日的巍峨城垣。在现代化高楼大厦的环绕下,这座公园就像是辽远的蒙古大草原的一片飞地,散发着阵阵往古幽情的气息。

因此,即使在这里偶遇穿越时空的元代访客也不奇怪——当然,这四个站在忽必烈像前,身穿典型蒙元服饰的汉子并非穿越八百年时空而来,而是一个名为“夜不收”的重演历史爱好者小团体。其成员周渝为了拍这张照片,特意蓄了胡须,以便显得更有当年蒙古铁蹄的粗犷气象。

“我们拍照穿的衣服叫做质孙服,是蒙古勋戚大臣和近侍穿着的一种官服”,周渝解释说。“质孙”即是蒙古语“华丽”的音译。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将此服饰称为“金锦衣”:“衣其最美之金锦衣。同日至少有男爵骑尉一万二千人,衣同色之衣,与大汗同。所同者盖为颜色,非言其所衣之金锦与大汗衣价相等也。各人并系一金带,此种衣服皆出汗赐,上缀珍珠宝石甚多,价值金别桑确有万数……足见其事之盛,世界之君主殆无有能及之者也。”

在昔日大汗擘画的荣耀之都内,在创建者忽必烈汗的雕像前,身着质孙服,确实恰如其分。尽管蒙元的统治仅维持八十余年,但它给北京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留下的文化遗产却余韵犹在,甚至不知不觉地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习焉不察。质孙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蒙元达官贵人身着的特色服饰,即使在朱元璋将蒙元统治者驱逐漠北,建立明朝之后,仍被沿用下来,被称为“曳撒”,在与汉式服装结合后,创造出了新的样式。今天,在古装影视剧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明朝锦衣卫们,身上华丽得惹人眼热的飞鱼服,正是蒙元时代质孙服的绚烂遗风。

这群身着质孙服的古装爱好者们,自然对这段历史心知肚明。那天晚些时候,他们齐聚在一家烧烤摊前,大快朵颐一串串烤羊肉。这种用串扦烤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但撒在上面的各种佐料,则来自遥远的西域,转扦烧烤的方法,则可以追溯到中亚阿拉伯帝国的传统。蒙古征服者的铁蹄在草原和荒漠中奔驰,他们用强悍的武力降服了世界,又被世界各地的文明所折服。当他们翻身下马,在渤海之滨,华北平原之上缔造这座世界之都时,他们内心中激荡的不只有征服世界的欲望,也有一种强烈的热忱:在这里创造一个世界之都。

世界帝国之都的诞生

至元九年二月二十七日(1272年3月28日),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下诏,改中都为大都,至此,这座被旅行家马可·波罗赞誉为“世界诸城无能与比”的繁华都市,就此诞生。

与其他朝代不同,蒙元王朝共有四座都城(哈喇和林、元上都、元中都、元大都)。忽必烈继汗位以后,定国号为元,他并建两都,以大都为正都,上都作为夏都的巡幸举措,既满足了忽必烈在生活、习惯上的需要,更是兼控中原汉地与蒙古宗亲的政治需求。四座都城中,大都城的规模最大,建筑最全,规划最为合理,功能最为完备,且地理方位处于最南,从大一统和控制南北地区和联系农耕与游牧区域,以及经营整个封建国家的角度来讲,毫无疑问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都城。从世界范围来看,元大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都城。

大都的前身是辽南京(又称燕京)和金中都,在突厥语中,大都被称为“汗八里”,也就是“大汗之居处”,在《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中,也使用了“汗八里”的说法。1280年,马可·波罗跟随忽必烈巡幸的队伍,来到了闻名已久的大都城,对于这座世界城邦“汗八里”,他这样记录:“此城之广袤,周围有二十四哩(一哩约相当于1.6公里),其形方正,由是每方各有六哩。环以土墙,墙根厚十步,然愈高愈削,墙头仅厚三步,遍筑女墙,女墙色白。墙高十步,全城有十二门(此处有误,大都城仅有十一门)……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门可由街道远望彼门也。各大街两旁,皆有种种商店屋舍。全城中划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建筑房舍。每方足以建筑大屋,连同庭院园囿而有余……方地周围皆是美丽道路,行人由斯往来。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

如果从今天的北京区域地图上画出大都的范围,那大都城址正好位于北京的城区之内,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三面环山,东南一带为大片沼泽,西南角接近太行山。

要讲北京城的创建,忽必烈是绕不开的人物——中国大一统政权建都北京,始于忽必烈,而作为大元王朝的缔造者,忽必烈同样是大都城营建的最高决策者。周良霄在其所著的《元史》中引用《元典章》的记载,“中统四年(1263年)五月,忽必烈陞开平府为上都,翌年八月,复诏:‘开平府阙廷所在,加号上都,外燕京修营宫室’。”这里的燕京,后改称中都,最终被定名为大都。元代文人黄文仲在《大都赋》中说:“维昔之燕,城南废郛;维今之燕,天下大都。”

1266年,忽必烈任命安肃公张柔与行工部尚书段天佑等开始修建两都,为迁都燕京做准备。这时,忽必烈遇到了一个问题:是否要在已遭到严重破坏的金中都城池、宫阙上复建新宫?最终,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忽必烈选择抛弃旧址,在原址东北方旷野上重建新城,仍称中都。整座城市以金代万宁宫(今北海琼华岛)——这是当时保存尚好的金代行宫——为中心,形制为三套方城:包括外郭城、皇城和宫城。无论是新城城址的择定,还是城池、宫阙的规划等,都由刘秉忠统领负责。

刘秉忠为何人?有“聪书记”之誉的刘秉忠有多个名字,他起先名叫刘侃,出家为僧后起名子聪,为官后又改名为刘秉忠。布衣出仕的刘秉忠堪称忽必烈座下开国定都的第一功臣,就连大蒙古国更名为大元,也是刘秉忠对忽必烈的奏议,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

在奉忽必烈之命修建了上都城之后,刘秉忠在赵秉温、赵铉的协助下,对大都进行了全盘设计,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元史·刘秉忠传》中曾提到,“四年(1267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1271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传说中,刘秉忠“通晓音律,精算数,善推步,仰观占候,六壬遁甲,《易经》象数,邵氏《皇极》之书,靡不周知。”这些才干悉数被他运用于大都城的规划和营建之中。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遗憾的是,同年八月,刘秉忠无疾而终,时年五十九岁,没能等到这座他担纲总设计师的都城最终筑成。

在刘秉忠的规划设计之下,大都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平地创建的街巷制都城。作为元代的都城,大都只有短短九十几年的历史,但时至今日,北京城依然可以在一些街巷间看到当年大都的城市格局和风貌。尽管这座始建于1267年(至元四年)的都城,迄今为止已相隔我们七百五十三年。

大都的设计者当然不只有刘秉忠。除他以外,张柔、张弘略父子,段天佑,王庆瑞,刘思敬,郭守敬,杨琼,以及也速不花,也黑迭儿丁,阿尼哥等也参与到了都城设计之中。

从至元四年大都城正式开工筑城,到至元二十四年,筑城工程全部告成,再到至元三十年完成连通大都和通州的通惠河(标志着元大都城的最终建成),全部工程历时26年。这座亘古空前的都城,以积水潭东岸的中心阁为中心点,城周总计28600米。

大都城的街道是南北东西走向的干道,被划成方整的棋盘形状,各条街道宽阔繁华。黄文仲在《大都赋》中说,“华区锦市,聚万国之珍异”,“天生地产,鬼宝神爱,人造物化,山奇海怪,不求而自至,不集而自萃。”而据《析津志》记载,元大都有米市、面市、菜市、果市、铁器市、穷汉市等30多种市场,集中买卖各种货物,城市规模之宏大自不待言。

大都的中心

位于北京西北二环的积水潭,旧称海子、玄武池,是元大都皇城外北面的一大片水面的总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元代的积水潭和现在的积水潭并不相同,包括了北京西城什刹海的前海、后海、西海三块水面),它是自元以来流传至今仍在沿用的名字。对于大都城来说,积水潭的地位非同一般。大都城最具特色之处,就是以积水潭(海子)为中心布置城市和环太液池布置宫殿。显然,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从而也使它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独具一格而富有魅力。对此,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勐认为,以水的位置和形态决定大都的城市格局和布置,很可能反映了游牧民族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深层意识和生活上的实际需要。《元史·地理志》中记载:“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之阴,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

大都有两个供水系统:一是由高梁河、海子、通惠河构成的漕运水系;一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漕运对于大都城的重要意义无需多言,《元史·食货志》记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而江南之粮分为春夏二运,盖至于京师者一岁三百万余石。”

由丁超所著的《元代京畿地理》一书中提到,元代北京地区的区域与城市人口达到前所未有的数量。至元七年(1270年)大都(中都)地区户口共计18.4万余户,63.5万余人,其中城市人口41.8万人。泰定四年(1327年)大都地区人口发展到极致,高达43.7万余户,208.2万余人,其中城市人口95万余人。也有研究认为,后至元六年(1340年)大都城人口接近百万。

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城,对粮食以及各类物资的需求无疑非常巨大。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大都城一方面需要提高本区域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则需要依托远途运输。但隋唐时期所修建的大运河,并不能满足元朝所需,以通州为终点,也为运输带来了许多不便和浪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作为刘秉忠的副手及弟子,郭守敬在这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孙勐认为,郭守敬在大都营建中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主持兴修水利和制造天文仪器。孙勐提到,郭守敬使用金朝废弃的金口河,解决了修建大都所需西山建筑材料的运输问题,同时还可以在河水流经之地灌溉农田。另外,郭守敬引玉泉之水入城,注入太液池,是为金水河,解决了宫苑的用水。更为重要的是,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郭守敬主持下,从白浮村开凿渠道,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城内积水潭,向东南直达通州,与大运河相连接,即为通惠河,保证了漕运用水的供给。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基建考古室副主任张中华,曾在2007年4月中旬至2008年5月上旬参与了对万宁桥和地安门东大街之间的北京玉河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据张中华介绍,在这次考古发掘中,清理出了元代通惠河堤岸遗址,这一遗址就压于明代南岸之下,不可谓不令人慨叹。

通惠河于至元二十九年八月开凿,于至元三十年八月竣工,历时一年。史书中记载,郭守敬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修建通惠河完毕后,元世祖忽必烈自上都归,“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即赐)名曰通惠河。”自此以后,从杭州出发的运粮船,就可以深入京城腹地,直接驶入积水潭港。而因为水量大大增加,由海路而来的漕船经天津沿北运河也可到达积水潭,使得积水潭成为维系京城“两运”的重要码头。

黄文仲在《大都赋》中写道:“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荀。”当时的繁盛可见一斑。首都博物馆国内合作与民族考古研究部主任谭晓玲也是一位资深元史研究者,她认为,作为大运河的中点,积水潭一带是当时大都城中最为发达和重要的商贸区,不知道是否可以将之理解为今天的CBD。

当然,对帝王而言,积水潭的功用不止如此。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罗新在其所著的《从大都到上都》一书中提到,元代皇帝座驾迥异古今,乃东南亚所产的大象,也就是史料中的象舆或者象撵。而《元史·舆服志》记载,这些大象“育于析津坊海子之阳”。这些来自异域他方的庞然巨兽,一如这个庞大的世界帝国的缩影,张扬着它的雄奇与辉煌。

幻影之都

那么,这座崛起于13世纪的世界帝国,在今天的北京城留下了哪些印迹呢?或者,对于今天的北京城来说,哪里可以寻觅到昔日的大都风貌呢?

于2003年进行整体改造修建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自然是其中之一。这个西起学院南路明光村附近,东到芍药居附近的狭长公园里,有着七百多年前的大都城墙遗迹。和平门外闻名遐迩的琉璃厂,得名也可追溯到元朝。这里在辽代被称为海王村,直到元代因海王村位于元大都南侧,距离都城较近,成为烧制琉璃瓦的官窑。孙殿起《琉璃厂小志》记载:“元代建都北京,名大都城,设窑四座,琉璃厂窑为其中之一。分厂在三家店,派工到西山采取制琉璃瓦器之原料,由水路运至海王村之琉璃窑,以备烧制。缘元代由此地至西山,水道畅通,可以用船只启运也。”琉璃厂由此得名。此外,海淀区与西城区交界处的高梁桥,西城区的白纸坊,王府井大街附近的鹁鸽市等地名,也始自元大都时代。

地安门内的后门桥,其实就是元代的万宁桥。至元七年(1270年),刘秉忠、忽都于思、赵秉温言,“大都城既成,宜有明神主之,请立城隍神庙。上然之,命择地建庙,如其言。得吉兆于城西南隅,建城隍之庙”。这座城隍庙,位于大都城西南隅顺承门里,也就是今天西城区的成方街33号。北京都城隍庙的历史亦由此开始。

除都城隍庙外,北京还有一些寺观也起自大都时代或者更早一些时期。比如阜成门内大街北部的白塔寺(大圣寿万安寺),位于朝阳门外神路街的东岳庙(东岳仁圣宫)等。被尊为全真龙门祖庭的白云观,由尹志平在掌教之后修建于长春宫东侧,丘处机的遗蜕葬于其内的处顺堂。“丘处机还燕以后,成吉思汗下旨将他所居之太极宫改名长春宫。”孙勐介绍说:“元成宗时,张九思的夫人出资在处顺堂右修建了刘仲禄的祠堂。白云观也就成为全真龙门祖庭,号称道教全真第一丛林。”

但这些建筑遗存和地名,并非是元大都留在人间的唯一遗产——真正的遗产是无形的,就像是质孙服、元杂剧和元曲,以及那些萦绕着这座世界之都所创生的梦幻奇想。那是一个宏大雄奇的幻影,是世界的缩影,是令人向往的俗世天堂。就像桂冠诗人柯勒律治在读完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描述的元大都所产生的幻象一般,那是“内心荒漠中的一块魔地,一眼清泉,一片鲜花碧树的绿洲”。

(特别致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首都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孙勐、张中华,首都博物馆国内合作与民族考古研究部谭晓玲,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郭爽对本文均有贡献)

撰文/何安安 李夏恩

秦始皇为何会死在离咸阳很远的沙丘?亲手打下的江山,总要看一看

文|飞鱼说史

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皇帝,一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钟虡,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汉书》

春秋战国之后,人类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开创的不只是一个帝国,更是一个时代,一个左右中国两千余年的社会制度。

秦朝在中国历史中虽然犹如昙花一现,但是没有人能否认它的存在,更没有人能忽视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但是强大到不可一世的秦朝,随着秦始皇的死,逐渐也走向了灭亡。

那么如果秦始皇能够多活些时日,秦朝就能不二世而亡吗,当然不会,因为秦朝的灭亡是历史中的必然。

秦始皇

这个必然,就是秦朝的制度,秦国统一了华夏之后,中原大地上的形式,早已风云突变,而促使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商鞅变法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在此时,已千疮百孔,已不适宜完成统一的秦朝了。

正所谓:不改其政,不易其道,终究灭亡。

秦始皇是无可争议的千古一帝,是历史上极为有名的人物,他的死,亦牵动着天下时局,可以说如果秦始皇不死,那么六国余孽就不敢出来放肆,而他死后,不成器的胡亥,自然被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

再者加上赵高的阴谋夺权和李斯的丢帅保卒,最终大秦帝国在历史中犹如昙花一现,便宣告落幕了。

其实关于秦始皇的死,中间还是有很多故事的。

因为秦始皇并不是在咸阳宫殿内驾崩的,而是在沙丘,原本属于赵国的沙丘,曾经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就是在此地被自己的大臣给活活饿死的。

秦始皇

秦始皇为何会死在离咸阳很远的沙丘?因为他亲手打下的江山,总想要看一看。

那么秦始皇死后,赵高是如何把驾崩的秦始皇从沙丘送回咸阳的?其实只用了两个办法,就到了瞒天过海的目的,那就是辒车开道,鲍鱼附之。

且听飞鱼细细道来。

秦始皇死在东巡路上。

秦始皇自从统一了华夏之后,他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走遍大江湖海,亲自看看自己打下来的江山有多么的辽阔。

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一共出巡了5次,在当时没有高铁,没有飞机的古代,这五次出行,全部依靠的是马车,一路颠簸不说,路途上的艰辛,也远非想象,你或许会说,秦始皇占尽了天下资源,出行自然是一种享受。

秦朝时期的马车

其实并不然,因为秦始皇出行不是为了享受,而是有别的目的,比如他的第一次出巡是为了震慑匈奴,以后的出行是为了祭祀和巡视自己打下来的江山,以求能够更好地进行统治。

而在第五次出巡走到沙丘的时候,秦始皇的寿命也走到了终点,这个沙丘在现今的河北邢台,离秦国的国都咸阳(今西安),中间的距离那是相当之远,死后的秦始皇该如何回到咸阳,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

赵高的瞒天过海。

秦始皇死时的天气,正值暑天,也就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候,古人又没有冷棺之类的工具保存尸身,那么腐烂发臭也是必然之事。

但是如果天下人知道了秦始皇没有在咸阳驾崩,势必趁机作乱,此时想要阴谋夺权的赵高,为了把秦始皇的尸体运往咸阳后在宣布其驾崩的消息,就想到了一个办法。

阴谋夺权的赵高

那就是在运送秦始皇尸体的辒车上,放置了一车的鲍鱼,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会暑,上辒车臭,(赵高)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这样一来,鱼腥味就会很刺鼻,当然也就能掩饰秦始皇尸身腐烂发出的臭味,可以说赵高的这一做法,为他后来能够成功逼死扶苏,赢得了充足的时间。

李斯的舍帅保卒。

随后的历史进展,就和赵高预料的一样,天下诸侯没有因为秦始皇的死而暴动,而回到咸阳之后,赵高得到了丞相李斯的默认,就开始了他的夺权计划。

那就是逼死扶苏,灭杀蒙恬,扶持胡亥继位,可以说赵高的算盘那是打的噼里啪啦响,当然最终的结果,还真被赵高如愿了,赵高就名正言顺地从中书令成为了秦帝国里的“大当家”。

李斯的小篆

可是,赵高耍心机很在行,真让他治理国家,他那是一窍不通,只知道鼓励胡亥大兴土木,满足自己享受的心理,秦帝国就在这两人的暴政之下,最终走向了灭亡。

我们都知道,秦帝国的建立,作为辅助秦始皇的李斯,那是功不可没,后世所沿用的很多制度,都是李斯制定的,虽然他没有韩非的才华,但治国能力也不弱,为何在秦始皇死后,李斯会和赵高站到同一条贼船上呢,是因为李斯想要舍帅保卒。

飞鱼说:

李斯,作为秦始皇最为得力的助手,他难道看不出赵高的阴谋和胡亥的无能吗,当然能,但是他还是选择了舍帅保卒的路,这里的“帅”自然是秦朝,而“卒”就是李斯的性命和权势。

李斯和大部分布衣出身的士子一样,一旦坐上高位,贪权的本质暴露无遗,而如果扶苏继位,那么秦国的丞相,自然要易主给蒙恬或者其他人,李斯也不能永保富贵,所以为了自己,他选择了牺牲秦始皇打下的江山。

秦始皇指点江山

只不过让李斯没想到的是,赵高此人的野心,如此之大,赵高得到了想要的之后,自然对李斯的丞相之位,垂涎三尺,于是找个借口,就把李斯给满门抄斩,可谓是与虎谋皮,最终却被虎给吃了,可悲亦可叹!

不过从秦始皇的出巡来看,他其实并不是一个昏君,他不贪图享受,一心只有自己打下来的江山,就秦始皇出巡走的路途而言,后世的帝王很少能做到和他一样,如果不是秦朝二世而亡,那么他的一世英名,将再无反对之声。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等。

(本文系飞鱼原创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

算命先生称乾隆能活82岁,清朝会有800年国祚,结果被乾隆斩立决

文|飞鱼说史

自从秦王嬴政兼并六国摇身一变成为了华夏主宰自称为始皇帝之后,中国就此拉开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时代。

2000多年的时间也是天赋神权不断向独裁君权转变的过程。

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皇帝迷失了自我认知,他们喜欢权力的同时,更梦想着可以长生不老永享万代江山,可是他们终究也是普通人,最终也无法跳出生老病死的圈子。

皇帝长寿的少,但也并不是没有,细细算来,单单活到了80岁以上的就有6位。

排名第一位的是南越武帝赵佗,据说他活到了103岁,不过并不可信,其次他也不是全国性政权的皇帝,所以说他是最长寿的皇帝也不太准确。

赵佗究竟活了多少岁,我们不清楚,但是排在第二位的乾隆,却是实实在在被人认可的长寿皇帝,他活到了89岁。

就这年岁,即便是放在现在来说也是长寿了。

而他能活这么久,是当时的人都想不到的事情,或许就连乾隆本人也没想到,如果他能知道,也就不会说出要提前退位不能超过他的爷爷康熙执政60年的记录了。

乾隆在晚年总喜欢别人叫他“万岁爷”,当然也喜欢听人拍马屁,而在乾隆四十四年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位超级马屁精——自称会算命的江湖郎中——智天豹。

他称乾隆皇帝英明神武能活到到82岁,大清朝会有800年的国祚,不过乾隆听后没有惊喜,也没有喜悦,反而万分震怒,直接判了这位算命大师斩立决,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还得从智天豹的早年生活说起。

行医卖药不能糊口

医生,在现在社会地位非常高,但是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医生的地位并不怎么高,那时候还被叫为郎中,智天豹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江湖郎中,他糊口的方式就是行医卖药。

不过当时的郎中中相当多的人,真是为了给人们看病而卖药,而不是为了钱而卖药,更不会让民众充会员卡或者消费满38元送10个菜鸡蛋,而智天豹作为郎中里面的一份子,他就觉得很憋屈,因为他行医卖药竟然无法糊口。

或许是智天豹的医术太差亦或者是因为他推销药品的方式太烂,以至于连自己都没法养活,后来因为连开设的药铺都倒闭了,做起了赶集售卖膏药的生意。

可是生活依然还是没有任何起色,依然过着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生活,居无定所的日子让智天豹心中很是不爽,穷则思变,智天豹就下了一个决心,那就是绝不能辱没了自己的姓氏。

编书上呈意图高升

乾隆四十三年的一天,智天豹四处游走卖膏药走到了一个叫做白沟河的地方,而在这里他还收了一名徒弟,名叫张九霄,其实这个徒弟也就是智天豹的一位病人,后来被智天豹蛊惑着认了师父,此时智天豹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伟大的构想——编书上呈。

既然要写书,自然得找个安定的住所,于是乎智天豹在乾隆四十四年的时候,就租下了名叫赵五的一间房屋,开启了疯狂的创作模式。

智天豹写的书并不是医书,也不是制作膏药的独门秘籍,按照智天豹自己的话说,是天书,这本书按照八卦编写,并在每卦后编设了三项年号,以应三十三天之数。

这样就完了吗,当然没有,因为这本书还有更直接的,他在这本书中直言乾隆这个年号能用到乾隆五十七年,言外之意就是说当时已经68岁高龄的乾隆,还有十余年的寿命。

为了进一步把自己的牛皮吹到乾隆心里去,智天豹还在书中写道清朝的国运会很长,甚至比有800年国祚的周朝还要长久,这牛皮吹得也是没谁了,如果智天豹知道清朝还没有300年,不知道又会怎么想呢。

妄编年号被判斩决

智天豹编好了书,反复观看,感觉很是得意,他自认为这本书能把乾隆看得心中大喜,一旦如此,自己飞黄腾达的日子就来了,而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本书上呈给皇帝,而他自己也摇身一变成为算命先生。

智天豹确实很聪明,他觉得自己又不清楚乾隆皇帝的喜好,万一这本书中的内容乾隆不喜欢,岂不是把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于是他就想到了自己的徒弟张九霄,让张九霄去献书,有了好处是自己的,万一事情不对,自己也好溜之大吉。

为了让张九霄相信这本书是天书,智天豹对张九霄说,在乾隆二十七年,自己在骆驼崖采药时,遇见了一位老神仙,并且传授给了自己这本天书,而历经十余年,自己终于把这本书给完整地抄写了下来。

张九霄一听自己师父这本书是天书,并且为了表示自己对师父的敬重,张九霄二话不说就决定跟随师父一起去献书,途中他们听说乾隆将要谒陵,于是就急急忙忙向皇陵赶去,快到皇陵的时候,智天豹以自己腿疼为借口,让张九霄一个人去跪了御道献了书。

这本“天书”如愿交到了乾隆的手里,可是让张九霄没有想到的是,乾隆看到这本书没有丝毫开心,反而把自己给五花大绑了,而且要砍了张九霄的头,作为地地道道的朴实农夫,张九霄哪见过这阵势,就赶紧抬出了智天豹。

结果智天豹也立即被抓了过来,被关押进了大牢,而智天豹编写的这本名为《大清天定运数》的书,最终也成为了一把锋利的刀,并且要了智天豹的命,因为大臣经过审判,认定智天豹妖言惑众,妄论大清天运定数,罪不容赦,应处凌迟,而张九霄也应处斩立决。

不过乾隆觉得这样太过严重,就把智天豹判为斩立决,把张九霄改为了秋后处决。

说到这不少人或许就会有个疑问,智天豹分明是在拍马屁,乾隆为何会杀了他呢,这是因为智天豹在这本书中枉编年号,这是皇帝的特权,智天豹此举无疑是犯上的。

此外,他还在书中诅咒乾隆只能活到82岁,虽然这是高寿,但乾隆也想着能“万岁”呢,所以这本书也被乾隆等人看成是字诅咒皇帝,最终这本书也被烧了个干净。

算命先生称乾隆能活82岁,清朝会有800年国祚,结果被乾隆斩立决,这件事其实也是清朝文字狱的一个缩影,只不过其他文字狱都是因为否定清朝,像智天豹这样因为鼓吹清朝而被斩首的倒也可以称得上独一份。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资料:《清代文字狱档辑 》,《清史稿》等。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七十七岁老臣,为面子不肯跟朱元璋低头,朱元璋一怒灭了他全家

前面我们讲了,朱元璋利用胡惟庸打倒了刘伯温,又建立了锦衣卫,打倒了越来越不服管理的胡惟庸。

现在,站在朱元璋面前的只有功臣团队的元老李善长了。

李善长是个人精了。当年跟着朱元璋搞革命,只是朱元璋图书馆的管理员,后来竟然一一步步成为了大明第一功臣。

朱元璋一提起李善长,就说这是俺刘邦还杀韩信呢,何况朱元璋。

其实,李善长也确实善于长命百岁。他身边的同事一个个被朱元璋打倒。刘伯温死得不明不白,杨宪莫须有被打倒,汪广洋成了下毒犯,胡惟庸直接被打成了造反派。只有李善长没事,他的儿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他本人当了太子的老师。很明显,朱元璋是要把李善长培养成善终之臣。

朱元璋对功臣们下手是狠了点,但他也需要树立一个正面典型,免得后人说他专门过河拆桥。

可是,后面还是出事了。李善长犯错误了。

这个事情还是受胡惟庸的牵联,具体来说,胡惟庸被判定造反,而胡惟庸还找了一个叫李存义小伙伴来共襄盛举。而李存义正好是李善长的弟弟。

胡惟庸被处决后,李存义也被挖了出来。朱元璋想了一下,特地下诏,免死,流放算了。

很显然,这是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这个时候,李善长应该给领导写封感谢信,送个锦旗啥的,表示一下皇恩浩荡,我们三百六十度如沐春风。

朱元璋发了赦免诏书后,一直坐在宫里等感谢信,可是左等右等,都没有来。

善长来上班,眼袋耷拉得跟蛋蛋袋一样,就是不提这回事。

李善长压根就没想着要感谢领导。

李善长觉得完全没必要啊,我弟弟是我弟弟,关我什么事?我又没造反。你赦免他,是你的事情,跟我半毛钱的关系?

朱元璋怒了,这好比请人吃顿海鲜大餐,别人连个朋友圈也不发。

五年后,又出事了,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了点事。李善长给朱元璋打个报告,要求老朱看在自己面子上,赫免了丁斌。

可是,面子是别人给的,不是自个长在脸上的。

不提还摆,一提朱元璋就想起了五年前那件不愉快的事情。

你现在知道求我了啦。五年前,我放了李存义,你连个屁都不放,今天还指望我当好人!

朱元璋大怒,加重处罚丁斌,送到锦衣卫的诏狱里学习学习。丁斌果然又供出了李存义当年那些事。虽然是老调重弹,但得看弹的是谁。

既然有人提了,那就彻底解决五年前的事吧。

李善长一家就此被团灭。那年,他已经七十七了,再撑两年,或者早死两年,就没这些事了。

当然,李善长这么善于伪装的人都被发现了,仅仅是刑部是办到的。在朱元璋的后面,还有那一群穿飞鱼服配绣春刀的人。

锦衣卫四处潜伏,刺探情报,官员的一举一动都尽收眼底,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没有犯事,但朱元璋确实想找点事的人。那怎么办?

还有诏狱呢。

锦衣卫下面有一个北镇抚司,专门处理皇帝主抓的案件,称为诏狱,实现了逮捕,刑讯、关押、处决一条龙服务。里面提供各式服务,比较出名的有十八套。比如挺棍、夹棍,脑箍、烙铁及一封书、鼠弹筝,拦马棍、燕儿飞或者灌鼻、钉指等等。包管站着进来,躺着出去。

到了后面,都打出了默契,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暗号:一般人是:打着问。重点服务对象加“好生”二个字,是好生打着问。VIP用户是:“好生着实打着问”,有了这七个字,跟中了七杀拳差不多,可以吩咐家人买棺材准备后事了。

要是在牢中受了刑怎么办?有关系的可以送点药,没有的也可以自制,诏狱中的人自力更生,发明了轮回酒。原料是十分绿色环保原生态的人尿。据说生病时喝一口,含在嘴里,必有奇效。后面的有一个叫章公纶的官员在锦衣狱里呆了六七年,啥药都没有,一有头昏胸闷眼花,马上喝一杯轮回药,立马见效。

日子一久,诏狱在监狱界如雷贯耳,被锦衣卫的缇骑抓到北镇抚司的诏狱,住上两天,如果被通知要移送刑部监狱,那简直就是换到天堂一样。

这说明,有比较才有真理。

有这样的监狱做保证,锦衣卫的工作无往而不利,经过扎根基层,深入官场。锦衣卫创造性搞出了一个黑名单《昭示奸党录》,按单抓人,照人开打,打一个准一个。朱元璋的拔刺工作以及胡惟庸案就消灭了三万人。

那么,锦衣卫在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不是会得到额外的奖赏呢?

有这个想法的人,那还是不太了解朱元璋啊。

关注脑洞历史观,下回我们接着聊朱元璋是怎么收拾锦衣卫的。

另外,给大家推荐一个好看的小说:有人给我打赏二百块钱,看了我的照片,说的话吓我一跳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