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秋之回忆5攻略顺序(冰水转换只是亮点之一,国家游泳中心多个系统升级)

导读 秋之回忆5攻略文章列表:1、冰水转换只是亮点之一,国家游泳中心多个系统升级2、炉石视障插件停止更新后,盲人玩家们开始自救3、老一代港星在内地养老,有人在农村盖别墅,有

秋之回忆5攻略文章列表:

秋之回忆5攻略顺序(冰水转换只是亮点之一,国家游泳中心多个系统升级)

冰水转换只是亮点之一,国家游泳中心多个系统升级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是最早开赛、最晚完赛的场馆。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是最早开赛、最晚结束、单日运行时间最长、竞赛单元最多、冰面质量要求最高的冰上场馆,承担了混双、男子、女子冰壶和轮椅冰壶项目的比赛任务。

“冰立方”是冬奥会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也是世界上唯一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可同时运行的“双奥场馆”。赛时运行期间,基础设施、冰面质量、形象景观、赛事组织、服务保障得到了世界冰壶联合会、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评价。

得益于“水冰转换”等科技创新,国家游泳中心可以在“水立方”、“冰立方”两个角色间完美切换,春夏秋三个季节开展水上项目,冬季开展冰上项目。此外,场馆南广场的地下空间新建成了冰上运动中心,设立了世界冰壶学院培训中心,成为推广冰壶运动的殿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国家游泳中心是奥运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定会在冬奥赛后留下更加宝贵的奥运遗产。

北京冬奥会冰壶赛场模型。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水冰转换”,无数次讨论和灵感碰撞的结果

国家游泳中心承载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诸多美好回忆,曾承办游泳、跳水、花样游泳比赛,见证过中国跳水“梦之队”的辉煌战绩以及多项游泳世界纪录的诞生。自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以来,“水立方”迎来新的任务和挑战,变身“冰立方”,承接冬奥会冰壶比赛。

关于冬奥会冰壶比赛场地,世界冰壶联合会有多达29项技术标准,其中一项标准明确写着:场地倾向使用混凝土基层,其他方案应征求同意。而放眼历届冬奥会,冰壶场地无一例外采用了永久的混凝土基层。

如果遵循惯例,“水立方”要放弃原有的水上功能,在游泳池内浇筑混凝土。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和所有人一样,无法接受这样的方案,那意味着放弃这座夏奥场馆的“魂”。无数次讨论和灵感碰撞过后,“水冰转换”的思路应运而生。

提出新的思路只是第一步,将“中国方案”变成现实,达到冬奥会冰壶比赛的标准,并得到世界冰壶联合会、国际奥委会的认可才算成功。科技攻关由此开始。

国家游泳中心联合多个部门和单位设立多个课题项目,开展前期论证,进行了多次转换试验,确定并细化方案。2018年7月,“水立方”开始场馆升级改造,为“水冰转换”铺路。2019年底,场馆第一次完成游泳池与冰场的转换,耗时近60天。

“水冰转换”的过程非常复杂,主要分为放空池水、搭建钢架和支撑结构、铺设保温层和防水层、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制作冰面等5个步骤,前后近20道工序,每道工序又面临不同的困难和挑战。

以搭建钢架和支撑结构为例,为了满足冰壶项目对冰面平整度的严苛要求,支撑冰面的可转换钢结构由2600根H形特制钢材搭建而成,每根梁柱装有柱脚,每个连接点装有可拆卸高强度螺丝,确保钢架紧固结实,随后安装预制混凝土板。

安装过程中,施工团队运用了动态捕捉、激光跟踪仪等新型测量手段,使可转换钢结构的精度达到毫米级。钢结构堆载实验中,加上每平方米一吨的荷载,钢结构的变形仅有1.6毫米,大大低于3.0毫米的要求。

完成搭载冰面的“骨架”后,按照类似的精度要求,在预制混凝土板之上,紧接着铺设保温层、隔水层等,并安装可拆装的制冰系统,最后由制冰师完成制冰。

北京冬奥会前,国家游泳中心成功进行了三次“水冰转换”。随着施工流程、安装技术的优化,目前已经可以在20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实现“水冰转换”。“水立方”变身“冰立方”曾是遥不可及的难题,如今变得越来越简单。

升级改造,温湿声光电等都有要求

将游泳池转换成冰壶场地,国家游泳中心的改造并非只有这一点。由于游泳和冰壶比赛对温度、湿度、光照、声学等环境因素的要求大不相同,除了场内的“水冰转换”,“水立方”还对多个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

冰壶场地的冰面温度要求零下8.5摄氏度,冰面上方1.5米处在8至12摄氏度之间,观众席温度在16至18摄氏度之间,露点温度为零下4摄氏度,冰面上方风速不高于0.2米/秒,湿度为35%,整体环境要求低温低湿。

这与游泳比赛的高温高湿环境有非常大的差异,于是,国家游泳中心对场馆的空调、除湿、送风等系统大规模改造。基于场馆特殊的膜结构,国家游泳中心还对屋顶膜结构及墙面板之间的缝隙进行了封堵,对比赛大厅一层及池岸层的出入口进行了物理改造,增加室内外空气隔离设施。

据“冰立方”改造项目经理刘军介绍,冰面温度通过制冰机、制冰管中的冷媒调节,冰面上方1.5米处温湿度由外围制冷机、除湿机、空调机组相互配合调整,再通过布袋风管送风到场馆内,观众席温度由座椅下送风口控制。通过遍布整个场馆的传感器以及智能系统,实现对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

冰壶比赛对场地照明的要求比较高,国家游泳中心的照明设施同样需要改造升级。比赛大厅的体育照明原来是金卤灯,全部更换为LED灯,节能的同时满足冬奥会比赛的转播要求。

冰壶运动员在比赛期间沟通战术,除了利用随身佩戴的对讲设备,还需要呼喊队友。国际冰壶联合会要求冰壶场地的回响时间在1.6秒以内,国家游泳中心为此设立了建筑声学研究项目,在场馆内采用最先进的建筑吸声材料覆盖固定区域,以达到冬奥会标准。

场馆东侧的大屏幕面积170平方米,可以真实尺寸展现4条赛道大本营的实时画面。 图/黄珩

科技冬奥,大屏幕将冰壶赛道“立”起来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冰立方”经历了27个比赛日,共举办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206场,接待了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155名运动员。场馆共完成浇冰380次,实施无障碍改造30处,铺设无障碍坡道226米,累计服务观众16000余人次,接待媒体4000余人次。

张志国是“冰立方”水暖通风、制冰除湿主管,水暖通风、制冰除湿这样的名词听起来简单,但对于“冰立方”这座体量如此之大的冬奥场馆来说,里面大有学问,也是保证冰壶赛道质量、比赛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

从1月14日提前进入闭环起,张志国和团队成员比制冰师更早到达场馆,比赛结束后一个半小时才离开场馆。他们主要关注场地热湿环境的各项指标,保障制冰机组及系统、除湿机组及系统、水暖通风系统等正常运行,确保比赛环境的万无一失。

除了“水冰转换”,将冰壶赛道“立”起来也是“冰立方”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中的课题。在孟戈松及所属团队的努力下,场内的东侧看台立起了170平方米的LED大屏幕,并应用了一种虚实结合的智慧观赛技术,除了显示4条冰壶赛道大本营的实时画面,当运动员掷出冰壶,屏幕还会显示冰壶运动的轨迹曲线。在转播团队密切配合下,该技术大大提升了运动员的参赛体验,同时让现场观众更轻松地观赛。

2月2日晚,中国冰壶混双队率先亮相“冰立方”,随后的比赛中,中国冰壶男队、女队也奉献出多场精彩的比赛,直至3月21日,中国轮椅冰壶队强势夺金,“冰立方”最终在赛事组织、服务保障、场馆运行等方面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北京冬奥会期间,世界壶联主席凯特盛赞“冰立方”。 资料图/新京报

世界壶联主席凯特·凯斯妮斯表示,“水冰转换”的方案提出之初,她也曾感到惊讶,但通过各方努力,“水立方”成功变身为“冰立方”,“世界壶联对场馆改造的过程、效果非常满意,冬奥会的所有参赛运动员也对场馆设施、冰面质量赞叹不已。”

赛后利用,春夏秋为水冬季转冰

4月下旬,国家游泳中心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结束后推出冬奥文化体验季,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冰立方”保留了冬奥会的真实场景,除了原汁原味儿的灯光、大屏、景观等冬奥空间,赛时比赛场地区、媒体看台、混采区、运动员更衣室及颁奖点位等冬奥会设施,都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提供“全场景”式的冬奥氛围体验。

开放期间,观众可以进入冬奥冰壶场地,在教练指导下模拟一场冰壶比赛,也可以去到媒体看台、混合采访区、运动员更衣室,近距离观摩冬奥设施,感受冬奥氛围,甚至可以打卡领奖台,体验中国轮椅冰壶队夺金的荣耀时刻。

据杨奇勇介绍,后冬奥时代,国家游泳中心每年都会进行“冰立方”、“水立方”身份的转换,春夏秋三个季节为水季,比赛池承办游泳、跳水等比赛,热身池供群众游泳健身,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冰季,继续承办冰壶比赛。

得益于“水冰转换”的技术,场馆运营也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可以实现多样化运营。除了各级别游泳、跳水、冰壶赛事,可转换钢结构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场地平台,以成功举办的2019年篮球世界杯开幕式为例,国家游泳中心场内可以承接全民健身、大型文化演出等活动。

此外,位于国家游泳中心南广场地下空间的冰上运动中心已于去年底竣工验收,该中心整体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一块1830平方米的标准冰场、一块标准冰壶场地及配套服务设施组成,一年四季面向公众开放,预计未来每年可接待冰上运动爱好者超10万人次。

北京冬奥会期间,世界冰壶联合会、中国冰壶协会、北京国资公司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就未来共同推动中国冰壶运动发展、冬奥遗产利用达成合作意向。

通过在“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设立“世界冰壶学院培训中心”、举办国际冰壶赛事及系列冰壶培训等,使得更多人有机会体验、学习和享受冰壶运动,同时培养更多的技术官员和教练,共同促进冰壶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打造推广冰壶运动、冰壶文化的顶级殿堂。

杨奇勇表示,国家游泳中心将力争实现场馆的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按照 ‘冰水双轮驱动’的思路进行场馆的赛后运营,希望在冰和水两个业态上都有提升,成为一个承载奥运精神、体育精神以及能长期为公众服务的场所。”

数据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中国代表团在“冰立方”参赛的4支冰壶队伍成绩如下:

1、中国冰壶混双队

队员名单:凌智、范苏圆

战绩及名次: 2胜7负,第9名

2、中国冰壶男队

队员名单:许静韬、王智宇、邹强、马秀玥、姜东旭

战绩及名次: 4胜5负,第5名

3、中国冰壶女队

队员名单:姜馨迪、张丽君、王芮、韩雨、董子齐

战绩及名次:4胜5负,第7名

4、中国轮椅冰壶队

队员名单: 闫卓、陈建新、孙玉龙、张明亮、王海涛

战绩及名次:10胜2负,冠军

新京报记者 徐邦印

编辑 韩双明

校对 吴兴发

炉石视障插件停止更新后,盲人玩家们开始自救

去年八月,一款《炉石传说》无障碍Mod在Reddit上出现,制作者GuideDev在帖子下表示,这款无障碍Mod可以帮助视障玩家,利用屏幕阅读功能来游玩《炉石传说》的部分模式。

他这么做的初衷是为了让因疫情而不能线下游玩万智牌的视障玩家,可以在线上继续与其他视力正常的朋友游玩卡牌游戏,所以他为《炉石传说》制作了这款Mod,并希望能够作为制作游戏无障碍功能的范本,给其他想要制作无障碍功能的开发者做参考。

在这款Mod发布后,不少国外的《炉石传说》玩家纷纷给予了好评,越来越多的视障玩家加入了游戏,GuideDev也在不断收集反馈,根据《炉石传说》版本的更新,迭代和完善Mod的功能。

期间,这款Mod还在志愿者的付出下,完成了包括简体中文在内十余个语言的本地化,国内的视障玩家也可以使用这款Mod游玩《炉石传说》了。

只不过,由于《炉石传说》不提供官方接口且更新频繁,GuideDev总是需要在游戏更新后对Mod进行一次更新才能使其可用,遇到版本大更新,或是现实生活中繁忙的时候,Mod的可用性便很难保证。比如说在今年的八月末,GuideDev就曾短暂停更了近一个月。

但好在,这款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无障碍Mod,被《炉石传说》团队的功能设计负责人Celestalon发现,他一直在提前为GuideDev提供测试版本的游戏,以方便他能够在周末完成反编译和修补,并在版本正式上线后完成测试和发布。

然而好景不长。在《炉石传说》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扩展包“巫妖王的进军”公布后,GuideDev发文表示,作为一个视力正常的开发人员,看到视障玩家可以利用Mod来游玩游戏让他非常开心,但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忙碌,他已经没有时间投入到Mod的持续修补中。

Mod也在一次又一次更新后变得糟糕,这让他很不满意,于是才决定停止更新,也就是在12月7日更新“巫妖王的进军”扩展包后,这款无障碍Mod可能再也无法使用。

尽管视障玩家们可以理解GuideDev的难处,也非常感谢他在过去15个月的持续付出,但另外一个问题摆在了他们的面前——视障玩家将要失去《炉石传说》了。

很快,国外视障玩家群体开启了自救企划,他们通过请愿网站向暴雪请愿,希望官方可以推出原生的无障碍支持功能,他们不想失去游玩《炉石传说》的机会。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1500名玩家支持了这项请愿。

与此同时,国内视障玩家也开始了自救企划,一位名为“天凉好个秋”的玩家发帖表示,他们想要通过众筹的形式寻找大神,继续维护和更新Mod,或是得到暴雪的关注来解决此事。

还有一段由视障UP主“鲜鱼红爽”使用无障碍Mod游玩炉石的演示视频,在发出之后收获了很多关注。有玩家因屏幕阅读的语速而震惊,有玩家因卡牌技能的记忆量而感到不易,而更多的玩家想要伸出援手,或是去原作者的项目中看看是否能提供帮助,或是在视频下@暴雪的官方账号以提供一些声援。

尽管视障玩家社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如果是整个《炉石传说》玩家社区呢?

就在GuideDev宣布停更后的不久,一个好消息传入了视障玩家社区。《炉石传说》社区经理Alkali在她的个人推特上表示,她正在将视障玩家的担忧转达给开发团队,并尽可能多的做自己能做的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视障玩家们就又可以继续游玩《炉石传说》了,毕竟这可是曾在《守望先锋》中让“英雄不朽”的暴雪。

但关于无障碍功能的讨论,还并没有结束。

据世界卫生组织去年的统计报告显示,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残疾,占世界人口的约15%。其中,在15岁及15岁以上的人群中,1.9亿人有很严重的功能性障碍。

尽管这一人群占比近4%,也就是每25人就能遇到1人患有严重的功能性障碍,但在电子游戏诞生的数十年间,却鲜有厂商愿意开发无障碍功能,毕竟吃力不讨好、难以覆盖足够多的人群,都成为了开发路途上的阻力。

直至最近几年,才有一些游戏陆续支持了从声音、画面、控制等多个方面的无障碍功能,比如《最后生还者:第二章》和《极限竞速:地平线5》——它们也都分别获得了TGA 2020、2021年的最佳无障碍创新游戏奖。

相比于不同的游戏重复造轮子,微软更早些时候还推出过Copilot功能和Xbox无障碍控制器,前者可以让两个控制器当做一个用,后者则通过高度自由的自定义功能和与社区的持续沟通,试图以一个更加通用的方式来让残障人士游玩游戏。

最终的结果喜人,在Xbox无障碍控制器的帮助下,残障人士也可以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了。

无论是游戏内置无障碍功能,或是以通用外设的形式实现无障碍,它们的做法都值得肯定和夸奖。

或许光芒从未熄灭,越来越多的人,仍在加入战斗。

老一代港星在内地养老,有人在农村盖别墅,有人在一线城市买豪宅

最近的香港电影,似乎让人闻到了一丝“复苏”的味道。

比如即将结束的暑假档,就有《神探大战》《明日战记》《七人乐队》三部不同类型的港片上映。

此外,郭富城和任达华的犯罪片《断网》,以及黄子华主演的爱情片《还是觉得你最好》定档中秋,还有《风林火山》《风再起时》等重量级大片也都蓄势待发。

演员青黄不接,大量资本涌入内地,尽管香港电影无法再重现往日的辉煌,但仍然不妨碍在观众心里有着重要的地位。

不仅是电影本身,还有老一代的港星所缔造的那些经典角色,构成了多少观众的童年回忆。

多年后,他们中不少人已经在内地买房定居,不仅是为了赚钱,也是因为内地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可以让他们安享晚年。

今天皮哥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些在内地定居的老一代港星,他们都居住在哪些城市呢。

01、万梓良(65岁)

时至今日,万梓良在电影中塑造的一系列黑帮老大的角色仍然让人难以忘怀。

《大头仔》《赌王》《旺角卡门》······尤其是《古惑仔》系列里的洪兴老大蒋天养,狠辣张扬的形象堪称香港黑帮片的一个经典角色。

出道40多年,万梓良在演艺圈的地位毋庸置疑,周星驰、林家栋等都受到他的照顾在演艺圈开始崭露头角,并有了今日的名望。

90年代后期,因为港片的不景气万梓良的事业也大受影响,再加上平时接拍大量烂片过度消费自己的形象,曾一度陷入无戏可拍的境地。

直到2002年,万梓良与比他小16岁的内地女孩郭明黎结婚,从此他的事业和生活的重心也开始向内地偏移。

如今万梓良定居于湖南长沙下的长沙县,也经常会在广东广州一带走动,已完全适应了在内地的生活。

由于平时拍戏再加上参加商演,万梓良的生活水平相当不错,前段时间在参加朋友聚餐时,他从衣着到配饰都是价格不菲,整个人都显得非常富态。

02、梁小龙(74岁)

1981年,一部《大侠霍元甲》让饰演陈真的梁小龙名声大噪,一直火到内地。

第二年,亚视专门为他量身打造了电视剧《陈真》,在香港和内地的收视率都十分火爆。

其实早在70年代,梁小龙就已经凭借《白鹤拳》《迷魂拳》《破戒》等功夫片,和李小龙、狄龙、成龙等合称“香港四小龙”。

梁小龙懂得真功夫,小时候他就跟着叔叔学北派腿法、咏春拳、空手道等各式武术,这也让他以武指的身份进入影视圈。

但就在事业蒸蒸日上时,梁小龙却因为一段发自肺腑的“爱国言论”,被台湾省的一家大金主影视公司封杀,以至于多年都没戏可拍。

直到2004年的《功夫》,重出江湖的梁小龙演绎了又一个经典角色火云邪神,征服了年轻一代的观众。

近些年梁小龙已经在深圳定居,日常生活中的他非常简朴,前段时间还被拍到在街头做核酸,没有一点明星的架子。

虽然名气大不如前,但梁小龙的商演活动一直不断,也主演了不少网络大电影。

年过70的梁小龙仍在坚持锻炼身体,保持着强健的体魄,走路健步如飞完全不像74岁的模样。

03、林威(67岁)

对于熟悉港片的人来说,林威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一位黄金配角。

早期林威在邵氏公司拍戏时,只能演一些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直到1987年,林威先后出演了《倩女幽魂》《A计划续集》,特别是《A计划续集》里的镇三环深受观众认可,从此也让他走上了“反派专业户”的道路。

此后他在周星驰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里饰演的僧格林沁,《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宁王,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生于山东烟台的林威24岁才去香港发展,所以他对于内地的风土人情都很熟悉,怀有很深的感情。

所以前两年林威选择回到内地定居,在河北保定的一个村子里盖了一座两层的小别墅,不拍戏时就在这里休养生息。

闲暇时林威就在附近游山玩水,体验农家生活,此外他还在自家院子里开辟了一块菜地,可以随时随地吃到自己种的无公害蔬果。

近几年林威在演艺圈也没有停下脚步,《廉正风云》《羞羞的铁拳》《图兰朵》等片都有他参演。

04、黄一飞(80岁)

在香港电影圈里,黄一飞属于大器晚成的演员。

早在1979年黄一飞就凭借电视剧《天蚕变》出道,但此后十几年他在演艺圈始终默默无闻无人赏识。

直到90年代,黄一飞因为参加综艺节目《笑星撞地球》终于找到一条道路,那就是演喜剧。

1992年,周星驰在拍《威龙闯天关》时看中了46岁的黄一飞,让他在片中饰演了一个颇具喜感的家丁。

此后黄一飞在《济公》《九品芝麻官》《回魂夜》《大内密探零零发》等多部影片和周星驰继续合作,成为周氏喜剧的御用配角。

2001年,黄一飞凭借《少林足球》中饰演的铁头大师兄,拿下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成为他演艺生涯的高光时刻。

但黄一飞和周星驰的矛盾也逐渐激化,他透露周星驰在片场太过冷酷,为了把一场戏拍好把他砸得头破血流,事后也没有丝毫关心,让黄一飞十分心寒。

《少林足球》之后,黄一飞和周星驰分道扬镳,虽然再也没有什么代表作品,但也靠着以往的名气,在内地一直资源不断。

所以黄一飞前些年也在深圳买房定居,虽然住宅的面积并不算大,但无论是室内装修还是各种古董收藏都尽显奢华。

上个月黄一飞在深圳举办了80岁的寿宴,现场布置得非常气派,不少圈内好友也给他送去了祝福。

但黄一飞不只懂得贪图享受,去年河南水灾时,他卖掉收藏多年的古董把钱捐给灾区,得到了大众的一片叫好声。

05、李力持(61岁)

和黄一飞一样,李力持同样是凭借周星驰的电影被观众所熟知。

80年代末,在无线电视担任编导的李力持参与制作了电视剧《他来自江湖》和《盖世豪侠》,也由此认识了两部电视剧的主演周星驰。

有着相似喜剧理念的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开启了“周氏喜剧”的辉煌:从《情圣》开始,之后李力持导演的《唐伯虎点秋香》《破坏之王》《食神》等,每一部都是无厘头喜剧的经典。

除了作为导演,李力持也客串了不少角色,比如《回魂夜》里的保安队长,《国产凌凌漆》里的铁腿水上漂,戏份不多却让人难忘。

但在《少林足球》后,这对老搭档也再也没有过合作,李力持开始北上内地发展,开办影视学校,开展文化交流,偶尔也会参演一些影视作品。

后来李力持在广东中山买了独栋别墅,整个室内陈设古色古香非常气派,四面环山环境也十分静谧,他也坦言自己很享受现在的生活。

此外,李力持对内地的老年人福利政策也赞不绝口,他申请了珠海地区的长者卡可以免费坐公交,言语间流露着对内地生活质量的认可。

06、楼南光(68岁)

提起楼南光,很多人立马会浮现出《僵尸先生》里胆小好色又吃软怕硬的阿威队长。

作为林正英“僵尸宇宙”的重要成员,楼南光在《僵尸家族》《新僵尸先生》《一眉道人》等片中都有出演,和钱小豪堪称林正英僵尸片的“哼哈二将”。

和一直负责耍帅的钱小豪不同,楼南光在林正英的电影里更多是“搞笑担当”,是调节影片氛围必不可少的调节剂。

1980年,楼南光从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结业后,之后几年一直庸庸碌碌,没有得到什么关注度。

直到1985年出演《僵尸先生》,楼南光获得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新演员的提名,在演艺圈终于打响了名声。

或许是在林氏僵尸片的形象太深入人心,楼南光在林正英去世后,演艺事业也一落千丈,再也没有让观众眼前一亮的角色。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在2013年参演的电影《僵尸》,这一部向经典僵尸片致敬的电影集结了楼南光、钱小豪等演员,可以看做香港僵尸片最后的光辉。

就在前不久,楼南光刚刚拿到内地居住证,他也透露已经在大连买房定居。

从楼南光个人的短视频来看,他的住宅面积不大,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居民楼房,整个室内装修也非常简单。

前不久楼南光还被拍到在街头的苍蝇小馆吃饭,视频中的他吃着烧烤喝着啤酒,特别接地气,完全活成了普通人的样子。

07、钟镇涛(68岁)

今年春晚,钟镇涛和谭咏麟等人组成的温拿乐队一亮相就把气氛推向高潮,一首《Sha La La La》让无数观众沉浸到青春年少的回忆中。

作为“温拿五虎”的一员,钟镇涛以歌手身份出道,但俊秀挺拔的外形让他得到影视圈的青睐。

从《秋霞》《早安台北》到《小城故事》《天凉好个秋》,钟镇涛凭借一系列言情片在演艺圈崭露头角,收获无数拥趸。

而最为影迷津津乐道的无疑是周星驰的电影《新精武门》中的“潇洒哥”,可爱而又呆萌的猛男形象吸粉无数。

戏外的钟镇涛感情经历也十分丰富,和邓丽君、陈秋霞都曾有过感情纠葛,最终和出身豪门的章小蕙结婚。

1997年,钟镇涛因为投资失败欠下2亿多债务,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妻子也和他离婚,钟镇涛几乎陷入绝境。

最开始他的生活十分落魄,为了交齐房租,一度连吃饭都必须要勒紧裤腰带精打细算。

好在钟镇涛一直努力拍戏赚钱,再加上颇有商业头脑的新婚妻子范姜的帮助,慢慢还清了所有债务。

如今钟镇涛仍然活跃在娱乐圈一线,拍戏,商演,参加综艺,每年都能有好几千万的收入。

这也让钟镇涛得以在上海买下独栋别墅,据说价值6000多万,从照片可以看得出别墅从外观到室内都装修的非常有格调。

目前钟镇涛基本就扎根在了内地,不时还有三五圈内好友前来家中做客,生活可以说相当惬意了。

08、方刚(74岁)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有着“香港第一恶人”之称的方刚是他们挥之不去的噩梦。

坑坑洼洼的脸,冷酷阴毒的眼神,嘴角若有若无的冷酷微笑,完全就是标准的反派形象。

1990年,方刚和刘青云合作了电视剧《人在边缘》,他饰演的黑帮大哥郑细凤一出场就极具震慑力,由内而外都散发着凶狠残忍的气质。

以至于不少观众给TVB寄来投诉信,说方刚的形象实在可怕,TVB不得已把这部剧从黄金档移到了午夜档,直到郑细凤死后又回到黄金档。

之后的《银狐》再一次让观众感受到方刚对恶人的精准诠释,他饰演的宋学礼精明算计,不择手段,让人看的咬牙切齿。

但在1998年拍完电影《暗花》后,方刚就宣布息影,前些年也移居内地,在广东中山买下一所豪宅。

几个月前方刚在家中庆祝自己的生日,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整个空间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装修风格有一种古典气派。

09、陈勋奇(71岁)

毫不夸张的讲,陈勋奇是香港影坛的传奇人物。

15岁那年,陈勋奇拜作曲家王福龄为师学习配乐,之后就进入电影圈成为电影配乐师。

十多年里,陈勋奇为《新独臂刀》《刺马》《倾国倾城》《天涯明月刀》等上百部电影做过配乐,30岁时早已是影视圈的“前辈级人物”。

1981年,陈勋奇在成龙、洪金宝等人的支持下开始试水演员,还在《飞鹰计划》《醉拳2》等片担任副导演。

不久后陈勋奇开始独立导演,执导了《上海探戈》《运财五福星》《边城浪子》等作品。

90年代后,他的主业也变成了拍戏当导演,偶尔也会给王家卫的电影做配乐,堪称电影界的全才。

专注于事业的陈勋奇,在无意间忽略了对家庭的关怀,缺乏和孩子的交流与沟通,女儿陈开心后来还患上抑郁症。

2014年,40岁的陈开心坠楼身亡,这给陈勋奇造成极大的打击,不久后还得了癌症,治疗了30多次,一度瘦成了皮包骨头。

经过五年的抗争陈勋奇的身体逐渐恢复,但女儿的死也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如今陈勋奇在北京定居,他也回归了影视圈,由他导演的网络剧《命运网约车》等待上映。

以上9位老一代港星,见证了香港电影最辉煌的那些时光,是港片黄金时代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可以看到,老一代港星前来内地定居,已然成为当下的潮流。

一方面内地资源更多,发展机遇更好,另一方面这些年国家的发展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在内地生活的幸福和安定。

感谢他们所缔造的这些经典角色,他们对于表演事业的这份热爱,无愧于“演员”这两个字!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作家王平:哭歌相隐,苦中作乐

今年夏天,在改造“倒脱靴”的旧屋时,工人用锤子把王平四十多年前的一个旧木柜敲碎了。那些碎木屑遂连同着往昔岁月,灰飞烟灭。

庆幸的是,他此前还是打捞出了一些往事,并写出了一本书。

2021年底,王平的作品《倒脱靴故事》出版,它记录了长沙的一条老街巷“倒脱靴”的市井百态和历史变迁。豆瓣上,这本书的评分曾达到9.1。有网友留言,书中“亲切的方言,熟悉的地名,消逝的老街巷”让他们看见了父辈们的长沙老城,“那些鲜活的记忆”。

《倒脱靴故事》书封

而对于王平来说,倒脱靴里有他的半辈子。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他,四五岁就跟着父母搬进“倒脱靴”,期间“只上过小学和大学”——在动荡中他的学业中断,成了一名街道工厂工人,十八年间,整天跟车床、钳桌、扳手、起子打交道。

从倒脱靴出发,他后来通过写作,离开了街道工厂,成为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书屋》杂志的创始人之一,把历史记录在纸上。

如今,退休了的王平,在倒脱靴仍有一套小房子。老街巷里的旧公馆在20年前拆迁了,原地重盖了四层居民楼,王平买下了其中一户,给母亲住。

“梦留老巷,雕刻时光,杂拌文史,兼备雅俗。看似闲坐十八扯,却是哭歌相隐的一册清明上河图。”作家韩少功推荐这本书时说。而王平总觉得恍惚,那些房东、长辈、友人的欢笑与悲伤,他们的遭际与命运,他已经分不清是真实还是想象,也许交织在了一起。

2011年,王平退休后,除了看书、写作,还喜欢跟人聊天、喝酒、摄影……有人羡慕他快活、自在。他回应说,人生哪有真正的自在与轻松?我不过是习惯在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罢了。

【以下是王平的讲述】

“倒脱靴”10号与祖父

我四五岁时,父母带着我们一家人搬进了“倒脱靴”10号公馆。

这条古老街巷离南门口不远,闹中取静。地名古怪,虽有所谓传说,但毕竟荒谬。

巷子的建筑比周边街巷的好一点,公馆居多,有来历的人家也不少。10号公馆是一栋红砖房子,坐北朝南,院子里有一颗玉兰树,每到春天,白色的玉兰花落满台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王平摄于倒脱靴十号老屋的晒楼上,背景为玉兰花树。

但因为经济困难,我们一家七口人,只租了“倒脱靴”10号的一间卧室和一个厨房。卧室很大,约二十几平米,棕色的地板,白色墙壁,窗户开阔,天花板中间还有浮雕。家里人口多,虽然摆了两张床,每睌睡觉还要搭临时铺。

小的时候,母亲常让我折几朵花苞,插在家里一只通体深褐、貌似黑陶的短颈圆肚花瓶内。不到半天,硕大如饭碗的花便洁白地盛开了,满屋子的幽香。

而那只花瓶,还是祖父从日本留学时带回来的。

祖父叫王时泽,1882年出生,晚年跟我们一起住在“倒脱靴”10号公馆。那时候,我还很小,记忆中,不时有人来家里拜访祖父,像黄兴的儿子,以及湖南文史馆任职的毛居青等。

在我们家族里,祖父算得上是一个“名人”。他1902年秋考入善化学堂(善化县于1912年并入长沙),后因言论偏激,于第二年冬被校方除名。1904年春天,祖父赴日本留学,彼时尚还未满十八岁。

在日本留学期间,祖父结识了秋瑾。两人意气相投,成为至交,并以姐弟相称。但我觉得他最厉害的是,1905年的夏天,19岁的祖父回国省亲,居然说服了曾祖父、曾祖母及他的哥哥一起去日本留学。

曾祖父因不适应,很快回国,但曾祖母就读于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师范班,跟秋瑾同居一室,那时她已四十三岁。

祖父王时泽留日时的照片。1904年摄于横须贺海军炮术学校,其时尚未满十八岁,乃“航海救国论者”。

1911年,26岁的祖父回国,在上海策动了海军舰队的起义。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起,祖父任青岛海军学校校长,后担任青岛市公安局局长。1936年11月,因招致日方不满,祖父被迫辞掉公安局长职务。但一直到1940年,他才真正脱离政界,携全家避居湖南省湘西边城凤凰。

解放后,祖父被聘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

因为年纪太小,祖父在世时,我没能去了解他的经历,理解他的人生。多年后,有一次在网上浏览,无意中发现祖父一张年轻时的照片在网上拍卖,吃了一惊。那张照片我从未见过,祖父全身戎装,理着平头,留八字胡,目光威严。两侧还有他的亲笔题字:安德河先生惠存,王时泽敬赠。摄于青岛,并盖了一方印章。

我把照片拷贝了下来,打电话询问北京的表哥陈漱渝知不知道安德河。表哥大我十岁,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曾写过多篇有关祖父的文章。他告诉我,安德河是德国人,是当年祖父为青岛市公安局聘请的警犬教练。

祖父去世时,我十岁左右。至今记得,他坐在一把破藤椅上写东西,手有些发抖,钢笔尖将纸戳破了。祖父用剪刀在另纸上剪下一小块,用糨糊仔细糊在那个戳破的地方。不料身体突然一歪,从藤椅上滑到地下,当即不省人事。

那是1962年正月初九清晨,因突发脑溢血,祖父在“倒脱靴”10号公馆逝世。

“一粒米到底有多重”

祖父的故事,我写在了《倒脱靴故事》的书里。

进入出版社后,我几乎停顿了写作,可能是做编辑后,看别人的文章多了,自己写得就少了。而且很多东西必须经过时间的淘洗和沉淀,才能写得出来。

直到2016年,我开始写《倒脱靴故事》。这本书中的很多人物和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它们自然而然地跃于纸上,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但我又经常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人的记忆并不靠谱,很多时候是记忆和想象的交织。

比如,书中最后一篇文章,写我小学的故事和经历。

小的时候,我身体不好,在学校经常受人欺负。我们班上有一个头霸王经常欺负我。有一次,头霸王突然走到我前面,掐住我的脖子,用力往后压。我当时正在写作业,拿着蘸水笔就对他脸上砸了过去。那家伙很灵活,一闪,蘸水笔把他耳朵凿了个洞。

几十年过去了,我已分不清这是真实还是想象。直到一次聚会,一位同学跟长大后的头霸王说:“你记不记得,有一次你欺负王平,王平用笔砸了你耳朵一个洞。”大家凑过去一看,他耳朵下方果真还有一个蓝色的小点点。

小学六年级时,我查出患骨结核,开始变得自卑而孤独。那时候,我身高不到一米三,体重只有六十几斤。

骨结核并不非不治之症,但可能会导致瘫痪,或者需要截肢。我在医院做了三次手术,医生用凿子把骨头上的结核病灶刮掉。

手术过程,仅打了腰部麻药,但我几乎都是清醒的。那种刺骨、钻心的痛,让我整个人都麻木了。不过还算坚强,没有哭闹。三次手术,有一次失败了,前后加起来住院大半年。

回家后,我腹部以下打了石膏,不能站立、蹲坐,只能平躺在床上,像一具木乃伊。

那一段时间,我每天躺在床上看书、睡觉,醒来又看书。我记得,看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时,我不知天高地厚地说了一句:这样的书我也写得出来。

拆掉石膏后,经过大约一年时间的休息和康复训练,身体才慢慢恢复正常。

两年后,我去中学报名,校方说我的学籍没有保留,没有资格入学。从此失学。

此后,我经常给街道上的泥木工打下手,去火车南站推板车,藉此挣点小钱,也算锻炼身体。喜欢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的麻石台阶上发呆,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

以前,父亲在工厂上班,一个星期回来一次,每月工资五十几块钱。除了给家里的生活费,他自己会留几块钱抽烟、喝酒。年轻的时候他过了一段时间的优越生活,上过大学,会唱英文歌、吹口琴,写得一手漂亮的字。

父母于1937年在青岛结婚。

但父亲一辈子不得志,晚年大部分时间一个人躲在房间喝酒。

他是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对数字有种天生的热爱。哪怕后来潦倒不堪,仍喜次记账。他的账簿里,金额最少为一分钱(两担自来水),次之两分钱(一盒火柴),最多至五十四块五(每月工资)。每次买回一盒火柴,他必定要数火柴根数,并记在账本上备注:上次一盒总计九十五根,此次一盒总计九十一根,少四根也。

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制定了一家人用粮计划安排表,将全家每人每日安排的用粮数精确到两、钱、分、厘、毫,比如我二哥每日的平均用粮数为13.9354两。

1961年苦日子时期,父亲为家庭成员手绘的用粮计划安排表。每人每天口粮之计量单位细分至“两、钱、分、厘、毫”。

所以那时候我好奇地问过父亲,一粒米到底有多重?

父亲似有些难堪,但也告诉了我一种方法:先数出一百粒米或者一千粒米,称出它们的重量,再除以一百或者一千。我至今也没有算过。

五十年一觉文学梦

十九岁时,我认识了五十多岁的诗人彭燕郊,并和他成为了忘年之交。

那时候,彭燕郊在长沙北区阀门厂做油漆工。我去工厂找他,他把手套脱了,我们偷偷地聊小说、诗歌,以及梦想。有的时候,我去他湖南省博物馆的家(他妻子在湖南省博物馆上班),一聊好几个小时,偶尔也在他家里吃饭。

我在他家用手摇唱机听黑胶唱片,读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以及美国“嚎叫派”诗歌,欣赏俄罗斯的绘画作品……尽管多是从画报上剪下来的,但我依然觉得很新鲜。

每天,彭燕郊从家里到工厂上班,坐公共汽车要经过南门口。隔一段时间,他会在南门口下车,走到“倒脱靴”10号公馆,给我送来新书,并把之前借给我的旧书拿回去, 恍若地下工作者交换情报。

那个年代,我的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下乡当了知青。因为身体不好,我留在长沙。一开始,我进了长沙机床厂,成为了一名合同工,负责起吊机床部件,几乎没有技术含量。对于我来说,彭燕郊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书本,更是对未来的希望。1978年,恢复高考后,很多知青参加高考,考上了大学。我只有小学毕业,没有办法参加高考,于是一个人偷偷地写作。写的多数是那些困惑、悲伤的生活。

1979年。我的小说处女作发表了,拿到30块钱的稿费。

此后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些小说。借用汪曾祺先生的话解嘲:虽好,却少。

有一回,彭燕郊去“倒脱靴”找我,正好我不在家,他给我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几天,我们都在读你的小说,读得津津有味。哈哈,王平这个鬼东西!这就是我的文学评论了。”这个纸条我保留至今。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我的生活依旧闭塞,但因为读了一些书,对现实生活有了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至今还记得,当时读狄更斯的《双城记》,看到一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时,不免深有感慨。

那时候,哥哥姐姐都搬离了“倒脱靴”,家里只剩爸妈、我和妻子。我于1982年结婚,爸妈住北边的大房子,我和妻子住先前祖父、姑妈住的房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王平与妻子摄于长沙城南天心阁。他工作的街道机械厂即位于天心阁的旧城墙下。

婚房是我们自己布置的。我买来沙发布,找来木材,打好沙发架,把钢丝绕成塔状的弹簧,然后淬火,变硬,填充竹绒,盖上沙发布,这样就做好了一个沙发。好朋友还帮我们打了一房家具,床铺、柜子皆为“趴腿”,这在当时是很时髦的。

不久,我结识了何立伟、残雪等几个搞文学的同龄人。我们经常一起玩,大谈其文学。目中有人,也目中无人。在我家聚得最多,也去残雪家玩。

那时残雪在家里做裁缝,写了一个中篇《黃泥街》,是她的处女作,拿给我们看。作品中那个变形、荒诞、像梦一样的世界,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但很难透彻地理解。残雪平时很少聊文学。她喜欢跟我妻子聊生活、聊家常,比如做衣服,从布料、裁剪,到成衣,可以聊很久。

有一次,残雪给我们几个每人做了一套猎装,那种有口袋的西装,帅气又时髦。那是1985年的秋天,我们穿着一模一样的灰色猎装,每人骑一部破自行车,在长沙城走街串巷,你到我家玩,我到你家玩。

那个年代永远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是蛮有几分温馨。

很早开始,我就觉得自己不会一辈子待在工厂。一直到1987年,在工厂待了十几年后,我才真正有机会离开。

当时,省內正在挑选若干青年作家,组团去北京参加第二届青年文学代表大会。我根本没想过自己也能去参加。但有一天却收到了参会通知。我大吃一惊,后来才知道,是省作协会副主席谭谈在推选代表时上帮我讲了话。

谭谈从未跟我说过此事,以后我也没有当面感谢过他,但我内心一直很感激他。

当年,湖南去北京参加大会的有十几个年轻人,“文学湘军”的称号就从那时得来。其中不少人都获过全国小说奖。

会后回来不久,中国作家协会来了通知,推荐我去武汉大学上“作家班”,但要通过武汉大学的入学考试。那是1987年,经过几周的恶补,我考入武汉大学第二届“作家班”。

两年后,我从武汉大学“作家班”毕业,进入了湖南文艺出版社。

黄连树下弹琴

进入湖南文艺出版社时,我已经38岁了。但我还是喜欢做编辑,策划、主编过几套还过得去的书。

几十年过去,老家倒脱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每家每户的私厕被封,在街巷附近修建了公厕;原来家家户户都有水井,后来自来水管接到家门口,继而又接进了家里;水井便无声无息地废了。而居住在公馆里的人家,更是换了一波又一波。

1992年,父亲在“倒脱靴”10号公馆病逝。不久,我和妻子也搬离了“倒脱靴”,住进了单位分的房子里。母亲不愿意离开,一个人留在老公馆,我们不时回去看望她。直至2000年,政府拆掉了巷子里的几栋老公馆,盖了两栋四层居民楼。

居民楼修建好后,我买下了底层朝南的一套房,七十几平米,有独立的洗手间、厨房,以及两个小房间。相比老旧的公馆,新房住起来更方便。母亲很高兴,八十多岁的她在家里种起了花,一百多盆,绿藤爬满了四层楼的墙壁。

我在“倒脱靴”生活了三十多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都很熟悉,这里留有我的少年时光、青春往事。

1995年调至《书屋》以后,我结识了锺叔河先生。后来又是楼上楼下的邻居,与他成了忘年交。他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和帮助。尤其因为都有在底层生活、工作过多年经历,彼此在很多方面也有共同的领悟和感受。我协助他编了多本与他有关的书籍,也有幸成为十卷本《锺叔河集》的特邀编辑。

锺叔河先生为《倒脱靴故事》题记。

退休以后,我经常跟朋友聊天、喝酒,拍照,也打打牌。但我技术不好,且不计较输赢。有牌友看我技术差,开玩笑说:“王老师,你这样的牌技,怎么能进入社会呢?”我只能自我解嘲:“我根本没打算到社会上去玩牌,只跟你们几个人玩玩而已。”

有人羨慕我过得放松、自在。其实我不过是习惯在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罢了。

《倒脱靴故事》出版后,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几个月前,两个小姑娘联系到我,说看了我的书,很喜欢。想租用我“倒脱靴”的那套房子做艺术工作室,还打算做个铭牌,就叫“倒脱靴10号”。

中元节到了,记住吃3宝忌5事,尊重老传统,为家人祈福纳祥

“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於初伏时”,立秋过后,又迎来了一个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

中元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四大鬼节”之一,祭祖、追忆先人是这天的主题,按照老传统,这天过的是有讲究的,农历七月十五,按照传统民俗习惯,要用新米、新谷等祭祖,庆贺丰收,酬谢大地,先人也会回到阳间探望、福荫自己的子孙后辈,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品,上坟扫墓等,来祭祖尽孝、追怀先人。

这些习俗虽然没有什么科学性,但都表达了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对祖先的尊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些还是值得传承下去,除了祭祖,按照传统这天还有诸多讲究,有吃“3宝”纳福,忌“5事”避霉运的说法,介绍给大家:

吃“3宝”纳福

一宝:鸭肉

在很多地区,都有中元节吃鸭肉,用鸭子祭拜祖先的习俗。人们认为鸭子是水生物,经常在水中游来游去,有与放河灯祈福相似的寓意。还有一种说法是取“鸭”的同音“压”,人们认为七月半是不吉的日子,吃鸭子能“压住”霉运。

其实,中元节吃鸭肉抛开古人赋予的特殊意义,此时吃鸭肉也正当时,中元节正处于立秋前后,是秋补的好时候,鸭肉性凉味甘,富含营养,是清补的绝佳食材。而且古人认为“七月鸭,八月芋”,农历七月十五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

推荐菜谱:老鸭汤

所需食材:鸭肉、山药、薏米、虫草花、枸杞。

1、半只鸭肉剁成块,放入淡盐水中加入2勺料酒,浸泡15分钟,薏米清洗后放入水中浸泡,虫草花放入水中浸泡。

2、鸭块浸泡后放入冷水锅中,倒入2勺料酒、加入姜片,煮开后焯水2分钟捞出。

3、砂锅中加入适量的热水,将焯水后的鸭块倒入砂锅中,煮20分钟后倒入薏米小火煮20分钟。

4、山药清洗干净刮皮切滚刀块,与枸杞和虫草花一起加入砂锅中,小火煮15分钟,用盐和鸡精调味即可出锅。

二宝:扁食

中元节有吃扁食的说法,当地人认为这天吃了扁食能驱走霉运,迎接好运。

传统的扁食外形与饺子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扁食的面皮更薄,晶莹剔透的煮熟后甚至能透出馅料,馅料种类也更为丰富,有甜咸口之分,而且扁食包好之后放入高汤中煮熟,吃起来更爽滑、鲜嫩,与馄饨的口感类似,但个头比馄饨大,馅料种类也多一些。

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太在意扁食与饺子或者馄饨的区别了,在中元节时节,经常用饺子或者馄饨作为节日美食来食用。

推荐菜谱:鸡汤鲜虾馄饨

准备食材:鲜虾,五花肉,鸡腿。

1、1个鸡腿清洗干净剁块,放入清水中加入2勺料酒,浸泡30分钟析出血水,捞出放入冷水锅中,加入1勺料酒、少量的花椒、1颗八角大枣,煮30分钟左右。

2、鲜虾挑出虾线,去掉虾壳和虾头,清洗干净剁成虾蓉,五花肉同样剁碎,加入剁好的姜末,将五花肉和大虾、胡萝卜再一起剁碎。

3、将虾蓉、肉馅和胡萝碎混合后,加入少量的料酒、1勺生抽、适量的盐搅拌均匀制成馅。

4、馅制好开始包馄饨,馄饨包好后下入鸡汤中,煮熟后加入适量的盐,滴入几滴香油,撒上香菜即可。

三宝:莲藕

每到中元节不少地区都有吃藕的习俗,因为莲藕有“藕断丝连”的特性,象征着人们与逝者的亲情还存在,从而表达了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还有一层寓意,因为莲藕多孔,人们希望吃了莲藕之后可以多个心眼,尤其是中元节这天,鬼门大开,走夜路时要多留一个心眼。

其除了人们赋予莲藕的寓意之外,中元节吃莲藕对身体也有很好的滋养作用。俗话说“莲藕一身宝,秋藕最养人”,入秋之后天气逐渐变干燥,中午气温高、早晚气温低,更需要补充水分和营养。而莲藕清甜可口,富含水分和营养,是秋补的好食材。

推荐菜谱:莲藕红枣汤

准备食材:莲藕、红枣、红糖和生姜。

1、莲藕清洗干净,刮掉莲藕皮切成薄片,顺着莲藕外面孔洞的形状,将莲藕切成花朵状,生姜清洗后去皮切片,红枣清洗干净。

2、砂锅中接适量的水,煮开后加入红枣和2片姜,煮5分钟左右。

3、倒入切好的莲藕片和红枣,继续煮10分钟左右,莲藕煮熟即可。

在古人看来,农历七月十五是鬼门打开的日子,在这天有很多禁忌,尤其是以下这5个禁忌要知道,传统习俗要尊重。

1、忌将筷子立在饭中

筷子的使用规则也是我国的餐桌文化,其中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饭中,这不仅不礼貌,显得没有教养,因为将筷子插在饭中,很像在上香祭祀,尤其是在北方很多地方,对此类行为更忌讳。

2、烧纸时忌半途而走

烧纸是中元节祭祀的一项传统习俗,给去世的亲人“烧纸”时记得不要半途而走,坚持看着纸烧完再走,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可以避免因为刮风时将火苗刮在其他地方而引发火灾。

3、忌夜游

按照老一辈的说法,中元节这天是鬼门打开的日子,尤其是到了晚上,阳气比较弱,而阴气则会相对比较强,这日天黑之后,没有重要的事情就别到处乱跑,好好的待在家里。

4、忌游野泳

俗话说“七月半鬼乱窜,没事不往水边站”,在中元节这天最好不要靠近河边和海边,更不要游野泳,其实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元节时节还处于汛期,河水的情况比较复杂,在河边玩耍或者游野泳时很容易出现意外,因此这时最好还是不要去河边了。

5、忌拍他人肩头

在民间,老百姓认为是每个人身上都有三把火,分别在头顶与两肩,最好不要拍别人的肩膀,尤其是在中元节这天更要注意。

——老井说——

以上所提的中元节的习俗,确实大多数没什么科学道理,但要关注到其核心依然是“敬祖尽孝”,遵循和传承了我国的重要美德——孝道,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些民族文化还是应该传承下去的。

关于中元节的传统习俗和传统美食,你的家乡还有哪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