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云盘转百度网盘(Insta360 ONE RS 轻体验:相机优化升级,还加了一个能拍 6K 的新镜头)
360云盘转存百度云盘文章列表:
- 1、Insta360 ONE RS 轻体验:相机优化升级,还加了一个能拍 6K 的新镜头
- 2、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黑科技 缚洪魔——现代科技提升防汛救灾硬实力
- 3、又一家网盘服务关停,你的隐私数据该何去何从
- 4、这是一篇关于UI设计师转产品经理的建议文章一
- 5、不愿租房的年轻人,开始租酒店了
Insta360 ONE RS 轻体验:相机优化升级,还加了一个能拍 6K 的新镜头
3 月 24 日,Insta360 推出了 Insta360 ONE R 的更新款—— Insta360ONE RS。
准确来说,应该是给 ONE R 系统推出了一款新机身和新镜头。
新推出的 ONE RS 沿用前一代的模块化系统,相同的接口设计让它兼容下了之前推出的绝大部分产品。面对只想升级机身的用户,这无疑是一个友好的设计。
除此之外,Insta 360 还推出了新一代的 4K 广角增强镜头,换上像素更高、尺寸更大的传感器,同时也基于新一代机身的算力提升而获得了更多技能,对新入门的用户来说也有更高的吸引力。
这么下来,Insta360 可算是新人老人都想抓。
透过这次的更新,他们不仅想给 ONE R 提升一下竞争力,让它能够在 GoPro 和 DJI Action 面前能够拿下属于自己的阵地,同时也透过提升表现来吸引更多新用户。
更重要的是,他们想给 ONE R 的老用户,那些冲着「模块化系统」入手了 ONE R 老用户一个重要的信息:
ONE R 这个系统,我们还在做。
以不变,应万变
既然要保持模块化的兼容性,那 Insta360 ONE RS 的外观自然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新一代的主机还是跟上一代一样的黑色小方块,机身尺寸和背部用上的屏幕尺寸相同,机身左侧依旧保留了两排接头,这里的接头和底部的电池接头也跟上一代保持一致,要直接兼容上一代的镜头和大电池模块也没有问题。
如果要区别 ONE R 和 ONE RS,那就要看细节。
除了表面从红色的 R 改成了灰色的 RS,ONE RS 的表面也从点阵改成了条形坑纹,底部麦克风的开孔也从类似 Wi-Fi 标志的声波状变成了条状开口。
背部屏幕旁边的上下触控提示也换成了快速菜单和放大键的指示标志,以适应新的滑动操作模式。
ONE RS 的滑动方式跟上一代不同,下拉状态栏和左滑调整拍摄参数的模式不变,回放和拍摄模式切换的位置对调了一下。如果是老用户升级到新机器的话,还是要注意一下。
主机的外观就没有太大差别了,上一代的卡槽仓设计也保留下来,需要记住关门顺序的操作还是有那么一点麻烦。
虽然跟随新机推出保护壳也预留了卡槽位置的卡口,但老设计的保护盖打开之后还是会对接线有些阻碍,这一点倒没有 GoPro 那种直拆模式来得爽快。
ONE RS 这次也搭配了新推出的 4K 广角增强镜头,跟前一代相比镜头前的保护镜片改用了一体式设计,原本的直角边框也改成了圆滑斜面。
镜头两侧和底部都保留了 ONE R 系统的通用卡口和连接接头,它可以兼容上一代的主机模块,同时也可以正反接入,实现 ONE R 的自拍模式。
外观上变化最大的,就是 ONE RS 配备的电池。
ONE RS 换上了更大的电池,容量从 1190mAh 提升到 1445mAh,体积也比老的厚不少。为了更快速分辨出新旧电池,Insta360 特意把电池的标志反过来。
电池变厚之后,旧款相机保护壳也不再兼容。为此,Insta360 直接推出新款保护壳。
新的保护壳改用了侧开式设计,新的卡扣设计也比才有 Z 字结构的老款保护框来得简单,用户想要更换镜头和电池的话可以直接从右侧将机器取出,比老款要方便不少。
新款保护框上加入了一块帮助散热的挡板,麦克风口的位置也加上了防风罩,做工也会比旧款好一些,整体的使用体验还是提高了。
就外观而言,ONE RS 变化不大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当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降低适配难度和提升兼容性,让新推出的 ONE RS 能够完整融入到旧有的生态系统当中,用户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成本就能用到新机器,这才是模块化的意义和目标。
现在,用户也只需要买个保护框和新机身套装,就能换来新的机身和新的电池,镜头也顺势可以更新一下。从账面上来看,还是合理的。
已有进步,仍需进步
既然外观限制了变化幅度,那 ONE RS 就只能在新配置上多加些功夫。
事实上 ,本次的升级也主要是围绕在 ONE RS 的主机上展开的。即便没有用上新推出的 4K 广角增强镜头,ONE RS 搭配老镜头模组也可以获得功能上的提升。
配置方面,ONE RS 用上了新一代处理器,处理性能和传输性能都得到了提升。
Insta360 表示,用上新配置的 ONE RS 在 Wi-Fi 传输效率上比上一代提升 50%,机器能够直出带 FlowState 防抖效果的影片,不需要后期处理。
算力增强后的 ONE RS,也解放 4K 60fps FlowState 防抖视频测试。不管是新推出的 4K 广角增强镜头,还是之前推出的 4K 广角镜头和一英寸广角镜头都能够支持这个模式。
除此之外,新增了一个麦克风的 ONE RS 搭配目前推出的镜头(包括以上提到的三款和 360 全景镜头)都能够启用 3 麦克风模式。在已经适配好的前提下,ONE RS 能够比 ONE R 老机身拥有更好的收音效果。
▲ ONE RS(左)与 ONE R(右)延时测试(画面有压缩)
虽说机身配置和算力都有所提升,但 ONE RS 身上还是会存在显示延迟的问题,目前的延迟程度会跟市面贩售的 ONE R 还有强一点,是可以感知出来的延迟。
只是,我们手上这台 ONE RS 用的还是测试固件,估计还需要进一步适配和优化,实际表现要等正式固件出来之后才会有定论。
本次一同更新的,还有新的 4K 广角「增强」镜头。
对比之前推出的 1200 万像素 4K 广角镜头,4K 广角增强镜头换上了 4800 万像素传感器,传感器尺寸也从原有的 1/2.3 英寸增大至 1/2 英寸。镜头也从之前的 16.4mm F2.8 变成了 16mm F2.4。
▲静态样张对比,上图 ONE R 旧组合,下图 ONE RS 新组合
换上新传感器之后,ONE RS 搭配 4K 广角增强镜头在解析力方面会比 ONE R 搭配 4K 广角镜头好不少。哪怕大家输出的都是 1200 万像素的照片,ONE RS 的新组合在线条部分有明显的优势,会比老组合清晰不少。
在阴天的情况下,ONE R 老组合放大之后还是能够看到噪点。新组合虽然也有,但不会像老组合那么突出。考虑到新组合使用的还是测试固件,可能还存在优化的空间。
▲4K 视频拍摄截图对比,上图 ONE R 旧组合,下图 ONE RS 新组合
实拍 4K 视频的话,ONE RS 搭配 4K 广角增强镜头这个新组合在解析力方面的优势还在。和静态相比,老组合在经过软件处理输出之后,涂抹感还是相对有些明显,而新组合的成像则要锐利一些,整体也会更干净。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ONE RS 已经支持了直接输出 .mp4 的视频,用户拍完之后可以通过新推出的读卡器直接拷卡,不管是要转移到 insta360 官方 app 还是用其他软件剪辑,都要前一代的 insv 专用格式要来得方便。比起解析力等画质上的提升,格式上的变化还会更亲民一些。
毕竟,不管是会用一英寸还是新旧 4K 广角,只要用上新的 ONE RS 机身都能够直出 mp4,后期处理舒服得不是一点点。
像素提升之后,ONE RS 搭配 4K 广角增强镜头可以实现一个「6K 宽屏模式」。分辨率提升的同时,视频比例也从常见的 16/9 变成 2.35/1。2.35/1 的比例搭配广角,成像上是有一定冲击力。
如果只是拍一些零碎的片段,或者单纯更新一个 Story 等小短片,用这个模式也会有点新意。
▲ 6K 宽屏模式截图
只是,这个比例还是相对陌生,使用的时候还需要看分享网站、应用的支持。如果日常拍的是 16/9 的视频,这里的素材要放进去可能会有些难。
不过,如果你拍的是 21/9 的 4K 影片,那用这个模式去拍一些有趣、适合构图的素材,那 6K 甚至还能给你争取一些裁切空间。
但目前这个录制模式需要导入到 Studio 应用内才能够实现防抖效果,后期处理的时候就要注意下。
除了新增模式,像是 Insta360 常规的隐形自拍杆、水平矫正、自由录屏、穿梭延时、子弹时间、深度追踪 2.0 等功能,也都还在 ONE RS 上面。
▲ 平地防抖对比,上图:ONE R 下图:ONE RS(颜色有压缩)
▲ 上下坡防抖对比,上图:ONE R 下图:ONE RS(颜色有压缩)
在同为 4K 30fps 的模式下测试防抖,ONE RS 用新款 4K 广角增强镜头和 ONE R 的老搭配在平地上的表现就差别不大,上下坡的话 ONE RS 的表现会相对好一点,但老组合也不算很失礼。
提升的话不算很明显,如果你觉得上一代的防抖表现够用,那 ONE RS 现阶段的防抖效果你也不需要担心。
对,需要反复强调的是,这台 ONE RS 用的还是测试固件。如果 Insta360 官方在正式版固件上还会对平地移动做防抖优化,那 ONE RS 的防抖就会比上一代再完善一点了。
依照配置和性能的部分来看,ONE RS 的提升都呈现在不一样的幅度。
透过更换算力更强的处理器以换来拍摄性能上的解放,搭配用上新款高像素传感器的新 4K 广角镜头,可以实现 4K 60fps 带防抖以及 6K 宽屏等新的拍摄模式。机身补充了一个麦克风,进一步提升收音效果。
再加上换上容量变大的标配电池和设计优化后的保护框,ONE RS 4K 版本在配置上的确进步了不少。
到了实际使用,这一系列的硬件升级并未能换来太大的体验提升。ONE RS 能够解决不少之前就存在的问题,但表现还没有突破初代想要走出这一代的框架。
现在看来,ONE RS 更像是一个提升硬件、完善体验版的 ONE R。它要呈现的是优化和完善。
不过话说回来,测试版固件对体验还是有些影响。只有等 Insta360 放出完善的正式贩售版固件,ONE RS 的表现才能完全展示出来。
价格方面,ONE RS 依旧会推出三个版本:
ONE RS 搭配 4K 广角增强镜头的 4K 版,定价 1998 元
ONE RS 搭配 4K 广角增强镜头和 360° 全景镜头的双镜头版本,定价 3498 元
ONE RS 搭配 一英寸广角镜头的一英寸版本,定价 3498 元
可能考虑到新款 4K 广角增强镜头用在旧机身上提升不大,新机身搭配旧镜头也没有太多的新玩法,Insta360 也没有将它们单独发售的打算。
的确,想要活用新一代的全部性能,那还是直接选用完整的新组合会实际一点。Insta360 采用与前代相同的发售模式,也实现了降低新入门选择成本。如果新人真的要入坑,那选新组合即可,也没有淘旧货的必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黑科技 缚洪魔——现代科技提升防汛救灾硬实力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黑科技 缚洪魔——现代科技提升防汛救灾硬实力
新安江电厂工作人员从正在泄洪的新安江水库坝底经过(7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 题:黑科技 缚洪魔——现代科技提升防汛救灾硬实力
新华社记者刘菁、杨玉华、张紫赟、姜刚
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形成!淮河发生2020年第1号洪水!太湖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全国防汛已进入“七下八上”阶段,各地防汛救灾工作有序有力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今年的防汛救灾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他强调,切实做好监测预警、堤库排查、应急处置、受灾群众安置等各项工作,全力抢险救援,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防汛救灾体系中,有一股科学力量,它们是抗洪一线的“实力担当”:电子哨兵“云上”瞭望、“5G VR”远程实时观测、移动拼装式防洪墙……科技赋能,提升了防汛监测预警的精准度、抢险救灾的时效性,更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电子哨兵“云”瞭望精准预警
湖南省安乡县防办副主任刘洪流时不时掏出手机,点开防汛App,屏幕上显示出水库的实时入库流量和下泄流量。
“水位监测,过去基本是用眼看、靠手抄。现在靠这个电子哨兵,24小时智能监测水情变化。”
47岁的刘洪流,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亲历过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水位智能监测系统,成了他开展防汛预警的新参谋。
汛情监测预警、堤岸排查,一支支突击队日夜奋战在防汛一线,还有一支看不见的信息化突击队也在“不知疲倦”地高效作业。
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安徽省,正迎来“南北同战”的防汛关键期。高科技让“一网监控”点多面广的河道、水库变成现实。
走入安徽省水利厅的指挥大厅,屏幕上色彩斑斓的电子地图格外醒目,全省闸坝、河道、水库等水利设施标注着红黄等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水位情况。
这张电子地图集成着安徽省雨量、水位、墒情、水质等共计8000余个自动信息采集站采集的信息,接入1300余个各类视频监控站点。“一旦有监测对象超过阈值,系统便会自动报警。”安徽省水利厅科技与信息化处副处长胡卫权说。
汛情期间,“智慧大脑”实现了比人工更精准的计算与预警。
7月8日,位于浙江省建德市的新安江水库首次9孔全开泄洪。“像这样的开闸泄洪,以前要靠人工收集好数据,十分耽误时间。”建德市副市长何瑞洪说,当地“城市大脑”平台归集水利、气象等380余万条数据,借助强大计算力,实现线上实时监控与提前预警,大幅缩短了救灾决策时间。
入汛以来,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启用“智慧水利专家会诊”系统,200余名专家使用系统巡堤查险600余次,发现险情1600余处。安徽省依托省级水利信息共享平台、基层防汛监测预警平台等信息化载体,打通了全省水利信息的“云、管、端”,成为防汛的“千里眼”。
在防洪救灾体系建设中,各地近年来加大了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汛情监测预警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浙江新安江水库首次开启9孔泄洪(7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抗洪神器”显实力高效救灾
砂石打包机一小时装900袋砂石,相当于60个人力;抢险船运载上千乃至数千吨砂石,自动装卸、远距投放,效率超过人工千百倍。
洞庭湖大堤附近的这些“抗洪神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肩挑背扛“肉搏式”的抢险压力。
封堵决口、抢筑子堤,拼的就是时间与效率。人们依靠“抗洪神器”与时间赛跑,与洪魔奋战。
7月8日,江西省鄱阳县鄱阳镇问桂道圩堤发生漫决。为尽快拿出抢险方案,在现场测量中,抢险人员使用了三维激光扫描仪等仪器。机器测量的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甚至更多,同时测量的精准度更高。在抢险人员连续奋战83小时后,127米宽的决口成功合龙。
在安徽省合肥市南淝河堤岸上,一块块3米长的防洪挡板经过组装依次排列,犹如铜墙铁壁,阻挡洪水的侵袭。
“这个移动拼装式防洪墙,不仅可以抵御罕见洪水,而且节省了人力、土地等资源。”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德平说。
在长江无为大堤上,不时有多架无人机在上空盘旋。合肥市肥东县公安局巡警大队大队长王冬东介绍说,他们正用无人机高空拍摄、热成像等功能,快速绘制现场地图、进行夜间寻人,精准设计抢险路线,快速营救受困群众。在湖南,一个“火眼金睛”的检测“神器”,可以快速探测出高水头作用下堤坝产生的新的渗漏位置及渗漏严重程度,为工程加固指明主攻方向。
无人机、5G VR眼镜、云广播也成为今夏防汛中高频使用的防汛利器。
在安徽省安庆市防汛应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刘媛媛戴上一个VR眼镜,点击选择相应闸口,360度观看闸口实时状况,“以前需要人工每隔半小时巡检,如今运用‘5G VR’线上随时看。”
越来越多“抗洪神器”正广泛运用在各地抗洪一线,为降服“洪魔”增添更强助力。
新安江电厂工作人员在正在泄洪的坝体内部中央控制室工作(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科学研判助决策调度有方
“以前是挨家挨户上门通知汛情,现在可以‘一键’通知,我们能把更多精力用在跑一线、查危房了。”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基层干部林祥瑞胸有成竹地说。
萧山区临浦镇位于当地水库下游,为更好地提醒居民做好防洪准备,当地利用手机软件大幅提升通知效率,而居民群众也能和基层干部共享软件平台,能将所见安全隐患一键上报职能部门。
指令更精准,决策更科学,才能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入汛以来,安徽省水利厅组建10个指导组下沉各地督导检查防洪风险隐患排查处置,畅通与省级255名水利防汛抢险技术专家的通讯联络,一些专家赶赴一线开展防汛抢险技术服务。
“过去评估山洪是否暴发依据是实测降雨,但往往转移人员时山洪已经暴发。近年来,我们集合气象、水利等部门监测数据,通过融合实测降雨和短临预报,将预警时间提前0.5个至3个小时。”浙江省金华市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中心副主任李会说:“去年以来,金华市共发生60多起小流域山洪,因提前转移,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事故。”
转移安置直接关系灾区百姓生命安全,只有预案科学、组织有序,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紧邻长江,有三个江心洲。早在今年4月份,枞阳县就编制了转移安置预案。7月8日至今,三个江心洲转移安置超过7000人。
“编制转移安置预案一要早、二要细,群众转移后的生活需求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铜陵市委常委、枞阳县委书记刘亚东说:“科学救灾,生命至上,必须一丝不苟。”(参与记者:陈尚营、苏晓洲、袁汝婷、程迪、蔡潇潇、黄筱)
又一家网盘服务关停,你的隐私数据该何去何从
近日,三星云宣布相册同步、云盘储存功能正式进入关停阶段。根据此前的公告,本次三星云全球性的服务终止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所包含的部分国家和地区10月 5日开始停止服务,并于明年6月30日前正式关闭数据下载的支持。中国大陆所处的第二个阶段,将于 12 月 1 日开始终止服务,至明年8月31日关闭数据下载支持,留给三星云用户的时间显然已经不多。
在更早时候,新浪微盘、迅雷快盘、华为网盘、360云盘等也和三星云如出一辙的先后宣布停止或限制云端存储服务,企业云盘的关闭,三星云显然不是第一个但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如何转移云端的重要资料以及转移到哪更安全是所有网盘用户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在数字化时代,电影、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文件,甚至工作中的各种重要文件,都会因手机、电脑等硬盘存储限制存储在云端,但是很多网盘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一方面,云端存储会有企业关停、安全信息泄露等不可控风险;另一方面,网络存储也会遇到各种问题,除账号安全外,还有空间相对有限、链接速度受限以及存储的内容被自动删除等问题。前有水果iCloud泄露好莱坞女星隐私照,后有某度网盘删除你云盘中的美剧,大众的资料存储需要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NAS是一种全新的存储方式,它比网盘好在更可控更安全,但传统NAS也有远程连接穿透率和产品易用性不足的问题,而联想推出的个人云存储,则给广大用户提供了全新的存储解决方案。去年,联想在个人云存储设备上开始发力推出了个人云存储T1,凭借着突出的远程连接速度加上高度自由的空间规划,使得这款产品在上市后很快得到了用户认可。而在不久前联想第二款个人云“联想个人云存储A1”上市, A1采用了单盘位3.5英寸NAS红盘,在保障存储空间、传输安全和效率的同时,性价比方面也有了进一步提升。
联想个人云存储A1的出现,掀起了智能储存界的热议风暴,很多朋友使用之后感叹,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时光被网络遗弃了,这才是互联网时代该有的记录方式。
联想个人云存储A1,虽然称之为“云”实际上数据是保存在本地的,而文件的传输是通过SDVN加密技术在安全通道完成的,相比网盘数据在家更让人放心。而且传输速度只受网络环境影响,不会因用户变多而变慢。
联想个人云存储 A1 依托于全球布局的 10 大高速网络节点,可以为用户提供无缝、高效的数据传输体验。无论你身处何处,只要连接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访问 A1 中的数据。联想个人云存储 A1 内置 NAS 级西数红盘,拥有 3D Active Balance 双平面平衡控制技术和 NASware 3.0 技术,可保护设备免受环境中的剧烈振动和噪声影响。在数据传输的时候,通过 SDVN 加密技术和网络虚拟化技术,实现所有应用数据均在虚拟化层上传输,保证数据安全。A1 最高支持 16TB 存储容量,这样的海量使得这款产品可以瞬间成为家用影视库,小企业或公司部门中的共享资料库等等。
除了在传输速率、安全和容量方面的强悍表现,联想个人云存储 A1 在使用上也非常简单,产品仅需四步就可搭建完成,非常适合小白用户上手。A1 在使用上也足够简单,页面设计排布有序,文件可以按照类型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时间进行排序,让用户能快速查找到自己想要的文件。同时,产品支持自动备份功能,帮助用户及时对重要文件实时备份,保护数据不丢失。此外,联想个人云存储 A1 还支持 Windows、Android、iOS、Mac OS、Android TV 等主流操作系统,并覆盖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等多种终端设备。
联想个人云存储A1不仅拥有海量存储的空间,拆箱后只需要连接上网线与电源线、下载APP扫描二维码绑定就可以使用了,即便是小白用户也能在3分钟内拥有自己的个人云。此外,个人云 A1拥有千兆网卡让数据传输更高速,搭载西部数据NAS红盘让传输更安全,给用户提供了完美的存储解决方案,改变用户的存储方式。
目前该产品正在京东商城推出秒杀活动:直降300元,真情回馈新老客户,诱惑力巨大,这也进一步凸显了A1的质价比。这么好的个人云存储神器,现在不入手还等什么!
这是一篇关于UI设计师转产品经理的建议文章一
面对职业发展瓶颈,有的人可能选择跳槽,有的人可能选择转岗,比如本篇文章里的主人公,就选择从UI设计师转岗至产品经理。那么在UI设计师转岗产品经理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是需要注意的?本篇文章里,作者结合经验进行了一定总结,一起来看。
关于UI设计师如何转型产品经理,以及UI设计师对疫情环境如何破圈升级的建议。
文章共计2万6千多字,建议大家选取目录节点式阅读:
22年,UI设计行业依旧大萧条
UI设计师的未来,还有未来吗
转行?不如考虑转岗
UI设计岗位的邻居是谁,有哪些
转岗前,记得先给自己做定位测评
转与不转,考虑几个要素足够了
从3:7变为7:3,你就成功了一半
设计思维到产品思维的转化技巧
UI设计岗转产品岗的准备“材料”
UI面试与PM面试的区别与重点
环境差,可能也是一种机会
如果坚持继续设计,听听这些建议
着眼未来,让自己天花板变得更高
“6寸蛋糕”和“12寸蛋糕”的区别
前言
很久不见我亲爱的读者们,我是西瓜。快一年没有写文章了,这段时间我们都很忙碌,有的人在忙着防疫救援、有的人在忙着稳保工作、有的人在忙着“打怪升级”,有的人在忙着医救病入膏肓的企业,也有的人,在忙着焦虑…
是的,我就是在焦虑和升级中度过的。
或许你会问,这篇文章大纲快要赶上半本书了!是的,因为我想通过这次分享,将许久的沉淀与大家一起分享。其实写这篇文章是有灵感来源的,在开始着手之前,我一夜没合眼的看着天花板在思考,像个木讷一样在思考发呆,想自己、想家庭、想工作、想未来,最终内心做了个简单的结论梳理,也对今年岗位转型做了个汇总。是的……我转型做产品经理了。
(其实这不是刚发生的事,而是几个月前就已经敲定的。说来也惭愧,一直没有在抬手打字,所以才会耽搁许久)
当前你所看到的,是我思考很久的一个汇总文章,也可以算作是一次自我报告&小结输出,我希望可以通过这次的职业转型,将沉淀许久的经验窍门,包括由于疫情所导致的大范围岗位变动思考,与大家分享。
整篇文章大纲共有15个段落,整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其归纳为四个步骤就是:一看环境,二审自己,三做测评,四做准备(在 [美] 埃里克·莱斯编写的精益创业书籍中,可以对此逻辑论证)。
其实不光是岗位转型,我们从事任何职业或创业,都可以按照这个逻辑思考再三,所以,希望通过此片文章,对目前依旧迷茫、徘徊不定的设计师及其他职场同学多一些帮助与引导。
一、22年,UI设计行业依旧大萧条
大萧条本发源美国,是美国20世纪前期出现的一次大规模经济危机,也是现代社会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不仅导致了长期的大规模失业,也改变了很多社会关系结构,疫情爆发后全世界经济、资源、人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戈,近几年的疫情爆发与此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19年底武汉疫情爆发,整个社会就出现了不可回转的动荡(我是在20年初的天津市感知到的严峻,当时全面封路不许出门),直至今年才稍有恢复,但行军过后必留足痕是必然结果,所以今年的互联网大势依旧不堪,企业也是举步维艰。
UI设计岗位从疫情开始也同样走了下坡路,部分公司加大了对设计师的能力要求,部分公司压缩了设计师的薪资水准,还有公司直接撤掉了设计师一职,由开发工程师担任设计工作。
由此可见, UI设计师岗位已经不再是从前单纯画图、临摹界面、做做图标那么简单了。在越演越烈的条件下,UI设计师及即将步入UI设计行业的同学在求职路上一片哀嚎,大部分设计师简历投放后石沉大海。
企业那边也同样不好受,HR只要一开放设计岗位,一天内就能进入上万份设计简历,根本无法细筛,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企业也同样拔高了筛选机制。在这狼多肉少的竞争下,很多人最终被迫选择改行维持生计。
其实不管任何行业,在坐标上都是一个抛物线并逐渐趋于稳定的一个状态,从刚兴起的市场红利逐渐趋于平淡稳定的一个过程,UI设计岗位也是如此,在刚兴起时,大量的平面设计师、园林及工业设计师、前端工程师等其他行业人员相继转入UI设计阵营,那时候的UI只要你会软件、会做图,市场就有你的一席之地,而且混的很好。
但直到2018年之后,互联网越来越趋于高精专,单纯的画图与设计已经不太容易求得一份高薪职位,并且还有大量的培训班人员浪潮式的拍打你,抢你饭碗。
如果只是这样其实还不错,起码市场趋势还给你一个学习提升的缓冲时间,但事实并不如此,在2020年开春设计师们又进一步受到疫情的“严刑拷打”,致使求职之路是难上见难!
高级和资深类的设计师和初中级不同,这批人是在2021年中下旬至今才逐渐开始遭受重创的,主要原因是疫情持续不断导致的龙头企业也出现市场寒冬,系列性的连锁反应迫使龙头企业决定大规模裁员,才使这批牛人不得不接受现实,而中小企由于本身根基不稳,一旦市场出现危机,就会立马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这也是高级/资深设计师和初中级设计师为什么在市场危机来临后,冲击时间出现了前后时间差。
但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却认为初中级设计师在某种程度上会比高级以上设计师活的更好,主要体现在薪资缩水比例上,在当前环境下高级以上设计师在寻求工作时,缩水比例最少都在15%左右,严重的是30%左右。
根据我身边一些大厂朋友聊天得知,高级以上设计师,之前的月薪基本都在25k~38k之间,但裁员从新找工作后,薪资基本都被迫缩水到了20k~30k之间,这还只是薪资单方面,由于从大厂被裁,很多附加福利也是严重缩水,更别提在大厂呆了7、8年突然被裁后找不到工作的那部分人了。
反观初中级设计师就没有这么大的落差了,他们的薪资在疫情前普遍都在10k~18k,疫情后下降至9k~15k,这部分人薪资缩水不大。
(在《消费者行为学》一书中这样提过:消费者对促销商品的心理认可是当商品总值越高,下降浮动大,商品总值低,下降浮动小,消费者会有购买意向。根据以上定律,我们把消费者比做企业老板,商品则是UI设计师的时间 能力总值,疫情环境下,失业人越来越多岗位则固定不变,就会出现薪资越高,下降浮动越大的形式,反之薪资少的同学则下降浮动越小。)
但难点是企业对他们的要求比之前高了,之前他们只要根据需求做图就可以,但现在不行了,他们不光要做图,企业还要求他们懂产品,会动效剪辑、会画原型,会做产品框架,会做平面,而且一个垂直类的APP设计师不能只懂APP,还要懂数据可视化、B端产品等等,简直就是全能人才。
综合因素考虑,22年UI设计师行业,初中级设计师会比高级资深设计师活的更潇洒坦然一些(指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与心态),毕竟落差不大,干活多做一些反而可以倒逼自己迅速成长。
反观严重缩水的高薪资设计师,从3万多直接降到3万或不到3万,你想想那种打击,是什么感受!不然就没工作……
二、UI设计师的未来,还有未来吗
UI设计师的未来本身就是一个持久话题,不是因为有了疫情才出现的,但却是因为有了疫情才被高调起来的。
疫情仿佛就像一个放大镜,把UI设计师的职业发展与天花板做了一次放大。UI设计师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资深是一个持久漫长的路径,这中间会出现很多岔路口,也有很多坎坷瓶颈,但安定的生活与工作还是可以抚平大家的躁动心理,直到疫情来临大批人员失业,大学生求职难,职场人求职难,这才迫使大量设计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职位上限产生了怀疑。
很多人突然觉得自己当前这个职业不再像网络上说的那样轻松月入过万,也不再像大牛们说的那样设计师能做到多高多好,反而是觉得没有了出路和未来。每投一次简历没有回音的打击,每面试一次后没有反馈的打击,都会促使设计师对未来的担忧与焦虑增加,就这样在打击的路上艰难爬行着。
UI设计师的未来的确到了该要计划与打算的时候了,那些想着单靠做做图就想活的很好的人已经不再可能,反观市场将迫使你学的更多,懂的更全!如果想在UI设计的道路上走下去,你必将要开始考虑着手做一个“T”型人才,或许之前你只是看别人在做,现在不同,你也要做!
“T”型人才就是指在你的本职能力上要垂直专精,成为专家,同时也要横向扩展知识面。比如目前你是一个APP设计师,如果之前你只是用手画图,那现在就要带脑子画图,要思考原型内的产品结构与功能逻辑,单纯的画图已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与团队协作。
以前企业开发产品是小步快跑,疫情当下迫使企业要大步快跑、快速迭代、秒抓市场机会。如果你只是画图却没有思路,将会导致团队沟通吃力,工作反复修改等一系列问题出现,最终落为淘汰。
其实读到这里你会认为,以上我说的问题好像一直都有存在,是的!UI设计师的未来本身就是一个持久话题,企业要发展,要扩大就需要越来越专业的人才。
举个例子:一个初创企业开始只有十几人,招你进来要求画图,等到企业发展到几百号人的时候,你还只是画图,如果你是企业老板或者高管,你是愿意直接招一个该领域的“T”型高手,还是愿意让原来这个设计师涨工资给他做呢?
其实企业很愿意培养一位忠诚的老职员跟着企业一同进步发展,但如果企业发展你不发展,结果必然是自断后路被企业淘汰。所以,UI设计师的未来一定是做“T”型人才,在垂直领域继续深根,争取做到专家,而横向也要拓展,补充不同维度的知识从而辅助你的专业更加理性、科学、落地、准确!
(UI设计师未来是有多种职业方向的,我将在第12节:如果坚持继续设计,听听这些建议,详细为大家讲述,这里只描述UI设计师在企业职场上的未来发展。)
三、转行?不如考虑转岗
马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跳槽穷半年,转行穷三年。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每个行业都有他的特定属性和游戏规则。一个人如果频繁的更换行业赛道,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重新学习新的知识,并接触新的用户群体,了解新的行为属性,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成本的投入。
就像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到的“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所以,频繁地更换行业赛道不仅无法成为行业专家,更无法保障稳定的收入。相比转行,跳槽的风险会小一些,其可见损失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全薪降为3个月试用期薪资、新环境的从新接触认识、新领导的调性需求摸索,新团队的协作能力磨合,新任务的重新部署排期,等等。
同时还有个很重要的隐形问题,那就是试用期过后是否能留下并转正,如果试用结束领导并不满意,你将会面临二次失业的风险。
转岗,是鉴于转行和跳槽之间的一道新路线,它既不同于转行似得更换全新赛道,又不同于跳槽的“换汤不换药”,转岗!是在你当前职位角色上的一次较大转型,它没有谁高谁低、谁好谁坏之分,它的衡量标准是哪个岗位对你更有未来,你更热爱哪个岗位,该岗位对你来说是否天花板更高,以至于哪个岗位赚的更多,等等。例如:由园林设计师转为工业设计师,由UI设计师转为交互设计师,由平面设计师转为网页设计师,由珠宝设计师转为UI设计师……
如果你遇到别人转岗或自己有了想要转岗的念头,请不要觉得奇怪,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转角与机遇,我们总是在这些时刻做出新的选择(默许其实也是一种选择),而你的选择结果将会影响后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就是物理学中非常经典的 “蝴蝶效应”,其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连锁反应。所以如果遇到,那一定是从前的你给今天的你铺过的路,认真对待每一次选择,才是对未来的自己负责。
为什么转行不如考虑转岗呢?前面我提到过,转行是你完全更换了全新赛道,这种事件是任何人都完全陌生的,是需要重新探索的,不光风险大,而且时间成本也高,再聪明的人就算规划好路线,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别人的成功你是复制不来的。
而转岗不同,它是在你当前岗位上的一次调整,是你每日所能看到且熟知的岗位,虽然你没有完全改变岗位角色,但日常工作你已经有接触该岗位,或者已经和该岗位的同事进行磨合交流,这就是本质的不同。
我们举例来说,假如目前你是UI设计师,你接触的相关岗位包括: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品牌设计师、视频剪辑师、产品经理、前端工程师、产品运营经理等等,但基本不会接触后端工程师或调研同学,这是因为后端工程师的主要工作是以支撑产品数据、实现功能、搭建数据框架、部署/维护产品系统来进行的,调研同学则是对市场和用户的的需求数据获取,所以和你瓜葛不大,他们多数对接的是产品和运营,产出结论并转化为可视化的文本后嵌入产品原型和PRD文档里,在派发到UI设计师这里进行设计。
所以,介于你熟知且经常交集的岗位进行更换,选择一个你更喜欢的、能突破瓶颈的、能帮你涨薪的、能提高职业天花板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这个疫情动荡,市场经济不稳定的年代,很多人面临失业风险以及已经失业的苦境,如果你努力后仍没有满意结果,或已经有了合适的机遇,我真诚的建议你考虑转岗来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
1. UI设计岗位的邻居是谁,有哪些
在上一节“转行?不如考虑转岗”中我简单地列举了几个和UI设计岗位有直接关系且工作有交集的其他岗位,这一节我将重点讲述UI设计岗位的所有邻居都有哪些,并一一说明他们的特征属性,同时阐述一下UI设计岗位转换到其他岗位所需要的不同技能。
2. UI设计师的理想转岗对象:产品经理
UI设计师交流最多且密切衔接的岗位应该当属产品经理(公司没有产品经理岗的除外),不管是大到知名企业,还是小到中小企,UI设计师只要做项目,基本都要和产品经理频繁沟通产品功能和产品逻辑。
产品经理的本质工作是创造产品,规划产品,提升产品对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并保障用户需求能充分被产品所解答,最后通过数据衡量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而UI设计师则是将产品描绘的更符合用户视觉、更符合用户预期、更符合用户操作习惯,等等。
如果UI设计师不了解产品给谁用,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有这些功能,也就无法设计出好的产品,所以UI设计师需要频繁的和产品沟通需求,了解产品的核心目的需求,将产品经理的创作想法通过更好的视觉赋予在产品中展现出来。
除了与产品经理岗位有交集外,还有11个交集的岗位,他们分别是:交互设计师(Interaction Designer)、用户体验设计师(UX Designer),产品设计师(Product Designer)、视觉设计师(Visual Designer)、用户体验研究员(UX Researcher)、动效设计师(Motion Designer)、平面设计师(Graphic Designer)、品牌设计师(Brand Designer)、前端工程师、视频剪辑师、产品运营专员。
以上这11个岗位中,有很多岗位可能在公司是被UI设计师一人担任的,有的则是由专人负责,能被一人包揽的主要原因多数是因为公司对某些业务不看重,或没有此业务,或财力不允许,或产品还没达到需要该岗位的地步,所以部分UI设计师可能一直误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就该包含那些工作。
接下来我们就逐次了解一下各岗位的工作属性,以及他们和UI设计岗的工作交集点:
3. 交互设计师(Interaction Designer)
交互设计师通过名称就知道是做产品交互的,他属于目标导向型岗位,主要职责是围绕着用户行为进行设计产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用户能更方便有效的去完成产品业务目标,获取愉快的用户体验,而产出的工作产物包含竞品分析文档、用户反馈流程图、产品流程图、草图/原型图等等。
交互设计师除了本职工作外,还需要沟通跟进自己产出的设计方案,并且持续到产品上线后的问题收集,好为下一次迭代做准备。
了解这些后你会发现,以上工作职责和产品经理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输出产品流程图、设计产品原型图,产出文档,并且我刚才就提到,UI设计师与产品经理的衔接密切原因,其实本质都是先产出产品原型和相关需求结论,然后再让UI设计师进行美化描绘的过程。所以,该岗位也是UI设计师值得考虑转岗的其中之一。
但这里重点强调一下,明确的交互设计岗位在市场供需方面并不像UI设计岗位广泛,很多企业并不明确招聘交互设计师,而是直接招聘UI设计师并在工作职责中表明需要有交互设计师的能力,所以,对此岗位的市场供需范围和天花板大家也要格外考虑。
4. 用户体验设计师(UX Designer)
用户体验设计师的英文简写“UX”我相信做设计的同学或多或少都听过,一般在大型企业的招聘信息内经常见到,其实用户体验设计师和交互设计师的工作有很多重合之处,可能在不同企业招聘名称上出现了区别,而工作性质是一样的。
用户体验设计的主要工作是对人的研究,其研究用户的操作习惯和心智模型,保障用户每次行为都能获得良好体验,并有效完成的目标的过程。
用户体验设计师如果想解决以上问题,则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除了各种用户研究方法和技能外,还需要深度理解人的本性以及常规状态的用户心智,并对用户做对应分类,一般常见的研究方法有角色分析、故事板、焦点小组、可用性报告等。
(在这里我推荐大家几本书籍,都是我亲自阅读后认为不错的,方便UI设计同学学习用户心智、行为,以及专业的用户研究方法,《设计的法则》《免费》《怪诞行为学》《上瘾》《人类简史》《设计心理学》《通用设计法则》。)
虽然用户体验设计师听起来高端大气,但实际上在企业招聘上大家一对比就会发现,大多数企业对用户体验设计岗位的职业要求和目前UI设计师的职业都大同小异,只是名字换了罢了,但如果想真正深根或做垂直类的用户体验设计,还是需要进入龙头企业才行,所以此岗位对于UI设计师转岗也有较高难度和风险。
5. 产品设计师(Product Designer)
产品设计师其实基本等同于UI设计师,但又稍高于它,我们都知道UI设计师是对用户界面设计的岗位,需要了解用户习惯及产品特性进行视觉设计,同样的,产品设计师也是需要了解产品核心逻辑,并结合用户操作习惯和心智进行的视觉设计。
在企业招聘时,产品设计师职位要求除了包含让你输出设计的部分外,还会要求你有分析产品/用户需求、规划设计方案、定义用户模型及数据分析的相关能力,但这里并不是说让你独当一面,而是需要和产品经理做配合。
既然一样,你是不是觉得转与不转都没什么变化?其实不然,虽然两者的职责描述并没有多少差异,但在实际工作时却有很多不同,产品设计师在工作细节上是较高于UI设计师的。
简单来讲,一个公司如果招的是UI设计师,那么他后续的工作大概率就是看原型画图,拉会议做阐述,我想大多数UI设计师同学都是这样,但如果是产品设计师或者高级产品设计师岗位,就需要在画图基础上在做一些其他工作,比如问卷调研、用户访谈、数据分析、编写文档等等,这些工作是大多数UI设计师所涉及不到的(当然,不是所有岗位都像我描述的这样,所以大家也不需要刻意推敲产品设计岗位)。
针对产品设计岗位,我不太建议UI设计师转岗,因为在我们做设计的同时多少都会接触到产品的东西,就看你会不会留心学习,而调研、数据分析、产品规划,其实核心内容都归属产品经理岗,如果说你真的喜欢,我倒建议你转到产品经理岗,这样可以更深度地学习实践关于产品规划的工作。
并且越大的公司对各岗位的划分就会越明确,产品设计师岗位虽然也接触产品内容,但并不会涉及到产品的底层逻辑。
从UI设计岗转为产品设计岗如果真要说获得了什么,或许也就是多了接触产品和实践想法的机会吧,工资方面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6. 视觉设计师(Visual Designer)
视觉设计师的的工作与UI设计师大不相同,如果说UI设计师是帮助产品变得更好用,那么视觉设计师就是帮助产品变得更好看。一般较有实力的公司会专门招聘视觉设计师来完成视觉任务,而他们的主要产出的结果包括:推广海报、品牌、易拉宝等物料设计、线上KV、banner、H5专题、IP、 logo、界面内的局部视觉优化等等。
视觉设计师作出的设计稿需要完全超越UI,而在思维方面他们更多的考虑是视觉的好与丑(比如每年双11的炫酷元素),而不是用户的体验问题,产出结果多以扁平和3D形式展现。
在大多数中小企内,这种岗位都比较浑浊,有的企业会直接招聘UI设计师并要求带有较好的视觉能力,而有的企业则要求视觉突出的设计师并附带一定的UI设计思维,这个比例多少完全是根据企业业务需求定性的,一家偏业务的公司会更多的要求设计师产出好看的物料设计帮助他们线下线上推广营销,而偏线上资源整合的互联网公司,则要求设计师产出更符合用户体验的产品。
所以视觉设计师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是配合UI设计师完成任务的一种岗位,转这种岗位的设计师,更多的会执迷于色彩、美与丑,而对于视觉设计师的未来,也是更偏向于产出视觉的设计,比如开工作室为客户产出好的视觉稿、比如进入龙头企业专职于视觉设计岗位等等。
8. 用户体验研究员(UX Researcher)
用户体验调研员或许大家平日不常听说,有的公司也会叫做用户体验运营或者专家,其实从字面意思我们大概就能知道该岗位是做研究工作的,而这种岗位基本都是在较大的公司才会出现。他们的主要工作在于提升用户体验策略、进行用户VOC研究、挖掘用户习惯和情感、定义体验度量模型。
UI设计师日常工作虽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用户体验知识,但相比于用户体验研究员,就没有那么深度了,一般情况下用户体验研究员会将各种研究成果写成报告并提交到产品经理手中,并由产品经理融入到产品原型中,如果你阅读过优质的PRD文档,就会知道文档中会有一些关键的功能说明,那些就是研究结果的结晶,最后转派给UI设计师进行完成。
在产品建立会议的时候也会将用户体验研究员与UI设计师一并邀到现场进行讨论产品问题,这个时候就是UI设计师获取用户信息最直接的方式。
如果UI设计师想转到这个岗位,其实也等于脱离了设计阵营,但从长远职角度考虑,我认为用户体验研究员是一个更有价值,更有挑战,更能落地的岗位,因为他可以直击用户内心,获取最真实的用户信息资源,属于源头资源岗,同时该岗位薪资待遇普遍也比UI设计师高。
9. 动效设计师(Motion Designer)
动效设计岗一般被UI或视觉设计岗包含,该岗位的主要任务除了有UI和视觉的工作外,还需要产出特定的特效风格,输出场景动效。这种岗位多数会在游戏类公司聘请纯专业动效设计师,而其他互联网公司多数都是以招聘视觉和UI来坚固此职位。
专业的动效设计师需要熟练掌握Spine,Flash,Dragonbones,Cocos粒子特效等技能,在职业发展上,动效设计师与UI设计师并不能对比谁好谁坏,只是说是不同的两种职业,具体要做哪一个看个人喜好就好,在薪资待遇上也相差无几(不包含游戏公司,这类型公司的纯动效设计师薪资可能偏高)。
10. 平面设计师(Graphic Designer)
平面设计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输出所有平面类的设计,比如:画册、宣传册、海报、展板、易拉宝、logo、VI等等,大多数企业都会有这类型的职位要求,就算没有也被UI设计师包含在内了,但严格来讲,优秀的平面设计师产出的设计一定会比普通UI做得更好。
平面设计师考虑的设计问题侧重点是艺术性和专业性,他们需要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文字,以此来传达想法和讯息的视觉表现。
而UI设计师主要侧重于交互性,好的UI设计不仅能让软件变得个性有品味,还能让软件的操作变得舒适、简单、自由、充分体现软件的定位特点,所以两者在思考逻辑和实现目标上就是有区别的。
如果说谁的天花板更高,我认为平面的未来会比UI更好,主要因素在于平面的产物是可以帮助设计师建立个人IP,打造设计师在商业上的个人形象,而UI设计师则不行,UI产出的一切结论都源于一个团队的努力,是无法建立个人形象的。而平面设计师在拿到需求后是可以通过个人思想和认知产出设计的,比如一些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陈幼坚、靳埭强,西摩·切瓦斯特、杉浦康平、福田繁雄、田中一光等等,他们都是有非常优秀的个人代表作。
但是有一点大家要熟知,平面的路很难走且薪资待遇普遍很低,想要在平面领域出人头地是要花费很多经历的,为什么前几年UI会火爆?因为该岗位可以几个月快速成型,入职则高薪,这些直观的因素导致很多同学不愿意在学平面,学了平面的同学会嫉妒UI设计师的薪资待遇。
11. 品牌设计师(Brand Designer)
品牌设计师就好似是平面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的结合体,他具备平面岗需要的VI品牌设计 、包装设计、排版印刷等设计,也融合动效、3D等视觉输出,但相较于平面设计和视觉设计,品牌设计师更注重企业及产品的品牌理念,更需要了解企业对社会的整体形象。
所以,品牌设计师需要根据对企业及产品的了解输出匹配的提案,然后将提案带入设计进行展示。同时,品牌设计师在工作中与UI设计师也有很多交集,比如品牌设计师输出的元素会被UI所使用。
品牌设计师所展现的设计形式更偏向于视觉化,这就需要品牌设计师坚固不同的设计软件,比如3DMAX、C4D、AE之类的三维动效软件来进行设计,还有一些企业会要求品牌设计师具备插画技法,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完完全全的将企业和产品形象展现出来。
而对于转岗,品牌设计师的天花板其实相对更高,通过不断锤炼打造个人属性和IP,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很有前途,但前期的磨练也会很艰苦,不光要尝试不同的设计风格和学习不同的设计软件,同时还需要学习关于品牌营销、广告学等学科的的知识进行坚固思维。这些对于UI设计师来说,虽然也是做设计,但多少会缺少这些思维和看待设计的角度。
12. 前端工程师
前端工程师岗位可能对UI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完全有跨度的岗位,毕竟它完全脱离了设计进入了敲代码的行列,但在日常工作中UI设计师却很难逃脱和前端的合作,这主要源于前端的工作性质,前端工程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JavaScript、HTML5、CSS3、ES6/7等技术将UI的静态设计稿变成可操作的线上产品,并进行日常维护,所以UI设计师在工作时多少也需要懂些前端代码与基础逻辑才能更好的沟通,表达出前端实现设计稿后的一些问题修改。
或许有的UI同学会问,我目前不懂前端也可以完成UI工作,是的!如果说独立工作性质的话,确实如此,但如果想要提升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以及升职,懂前端和不懂前端就存在了差异,作为团队领导人或者优秀的团队合作人,懂前端的UI在合作或管理员工上是绝对占优势的,因为他可以更好的转变角色用对方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同时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有效沟通。
我们这里不排除不懂前端的UI设计师的存在,单纯讲那些懂前端的设计师如果考虑转前端岗的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最直观的薪资待遇上就有很大差异,前端工程师的薪资待遇普遍高于UI设计师,从另一个层面讲,如果UI设计师想要自己创业,懂前端的话是可以自行完成整套工作的,这也是减少成本的一个方式。
13. 视频剪辑师
视频剪辑师和UI设计师在工作上没有太多交集,但在软件上是有的,该岗位在工作中主要会用到的软件有:AE、PS、AI、PR等剪辑工具,同样的UI设计师也会使用这些软件来实现一些动效展示,比如缺省页的情感设计、页面之间的跳转逻辑、IP人物的动画展示。
所以,哪怕是工作性质的不同,但由于软件的无缝衔接,也可以帮助UI设计师顺利进入视频剪辑的行业。
对与视频剪辑师的前景看来,其实和UI相差无几,除非说目前火爆的短视频领域可以抓住浪潮的尾巴外,其实也没什么了。而视频剪辑的岗位与UI不同,他们多出现在媒体类或网络科技类公司,两者平分秋色,也不存在谁高于谁的道理,只能说各有所长,对于转岗也是看个人更喜欢哪个行业而已。
14. 产品运营专员
产品运营专员听起来和产品经理类似,但其实不然,产品运营专员的岗位职责是负责企业产品的运营工作,推动产品优化和价值提升,在获取产品数据后进行详细分析,并寻找能提升的突破口,促进产品规模化运营。
该岗位和UI设计师在工作上有一些工作衔接,比如讨论通过产品运营获取的信息通如何过设计传达出去,讨论产品运营对设计稿的一些想法见解。
但从UI设计师转此岗位角度考虑,除非是个人喜欢产品运营的职业工作,不然没有转岗必要,因为此岗位在市场中并非火热,而且中小企业也很少有此岗位设立。
15. 总结
所以,从以上12个岗位对比,UI设计师最为优先考虑的岗位应该是产品经理,其次是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产品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品牌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师、前端工程师、用户体验研究员,而最后在考虑动效设计师、视频剪辑师、产品运营专员。
其实从客观角度来讲,任何职业岗位都有其发展的道路与未来,能做多大、做多久、做多好,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与一定的机遇,所以,如果喜欢就去追逐,如果认可就去钻研。
四、转岗前,记得先给自己做定位测评
任何职业都有它独特的调性与工作职责,不同人的性格做不同的职业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想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首先就要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如果一个人选错了自己的职业,最好的结果就是平庸无奇一直下去,没有什么大作为,也不会升职到高层,而最差的结果则是浪费几年时间后从新改行,灰心丧气的认为自己一事无成,什么都做不好,这是对内心最大的打击,也是最严重的。
在写这篇文章前,有很多同学找过我聊天,话题最多的无非就几个:
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设计,这几年感觉没什么进步;
我感觉我选错了,当初如果选其他职业可能比现在好;
我现在失业找不到设计工作,想转产品经理但是没人要;
现在某职业是不是更吃香一些,要不我平时练练,到时候转过去?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大家从以上话术中应该可以感受到,自己平时何尝不是这样?但我们应该更清楚的是,任何一个职业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都需要我们长期的磨练和知识积累,再加上工作实战得出结论,最后才能变成自己真正的能力,如果因为这个职业不景气或者由于几个月找不到工作就放弃,那么转岗后如果再遇到类似问题,你又该如何抉择呢?
所以,转岗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直到转岗后都还没了解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这个职业,然后继续浪费时间和经历。
如何了解自己是否适合一个职业,其实通过一些简单的测评,在加上对职业的客观分析,就能大概有个定位和方向。而这些方法的来源是我通过学习不同职业知识加实践、创业遭受坎坷后得出的实际能落地的方法,也是我亲自实践的方法。
同时也阅读过很多书籍,其中一些书籍的感悟也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了解自身,做职业定位和未来规划,它们是《意志力心理学》、《九型人格》、《自控力》、《知识的错觉》、《精益创业》、《思考,快与慢》、《简法》,这些书籍单本拿出来是不可能覆盖我们想要的所有答案,但全部阅读后,就会有新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所以也推荐大家阅读试试。
1. 测评的概述
测评,简单来说就是测试和评价的结合,测试是通过某种度量方式来测试自己是否满足职业要求的方式,而评价则是客观评论职业在当前市场及未来趋势的好坏,这两者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通过测试自身能力以及对职业的兴趣后,可以得出能力与职业的符合程度,然后再对职业做出客观评价,最后将符合程度和评价做结合,就很清楚要不要转职业,这个职业好不好,如果不好你却适合,那么做不做,反之职业好但你又不适合,做不做。
2. 测试的技巧
测试的方式其实也很简单,首先选定你期望转岗的职业,然后打开招聘平台(可以多打开几个,比如:Boss直聘、拉钩、智联…),在搜索内输入对应职业名称并找出结果,寻找多家企业岗位并截图到本地平铺浏览(建议采用设计软件进行平铺,建议起码要找10~15个岗位以上,找得越多,最终能力测试结果越准确),然后将所有岗位中共有的要求关键词标注出来。
这时你就基本已经知道当前职业领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要求了,下一步就是审视你是否满足该条件。对于非常明确的岗位要求关键词,你肯定能直接就说出会与不会,比如要求会PS、AI软件,而有的关键词则比较宽泛模糊(比如:透析竞品核心能力、全链路设计体系构建),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一下百度或知乎搜索,将关键词 描述语进行查询。
比如关键词是“透析竞品核心能力“,我们就可以在百度搜“什么是透析竞品核心能力”或“工作中透析竞品核心能力要求是什么”,查询到结果后去阅读几个关键的文章基本就知道你是否满足条件了,一般情况下,每个企业招聘岗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差异性,但一个明确的岗位90%的要求应该都是一致的,而剩余的10%就要求符合企业自身特殊要求的。
这就是最简单、直接、容易掌握的测评方式,不需要冒着高风险进入岗位后在去实践,我一向主张对于一切未知尝试都要把成本压缩到最低,并保留最基本的元气,这样可以保障自身进可攻、退可守。
3. 评价的技巧
评价一个职业的好坏不能光看当前它在市场的价值,还要挖出它的过去历史趋势,并根据市场风向标思考未来的方向。就好比UI设计师职业真正火起来大约是在2009~2010年,其主要原因是iPhone对用户体验这一概念的奠定。
但在2009年之前,我国企业对设计师大多数定义都是平面及美工,并没有起到太多的重视作用,但着眼当下UI已经是如此火爆了,如果我们继续放眼未来预测,简单的UI设计师还会存在么?或许会,但我想会被筛漏到最底层,脱颖而出的则应该是那些具备架构逻辑的设计师,也就是专精的产品设计师或者体验设计师。
其他职业分析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专业的报告及数据平台去进行挖掘它的过去、现在、未来,多阅读一些行业变迁报告,多去看一些数据走势图,多去关注岗位的招聘要求,虽然你不是专业的市场分析师,也还没进入该岗位,但通过各种数据和报告的结论,也可以大致清楚职业目前是否热门,未来是否有前景。我这里推荐大家几个常用的报告及数据平台,以供大家日常学习查阅:
比达网:www.bigdata-research.cn
360趋势:www.trends.so.com
36kr:www.36kr.com
三个皮匠报告:www.sgpjbg.com
CNNIC:www.cnnic.net.cn
发现报告:www.fxbaogao.com
洞见研报:www.djyanbao.com
行行查:www.hanghangcha.com
易观分析:www.analysys.cn
五、转与不转,考虑几个要素足够了
转岗有风险,思考在向前!转岗本身就是具有挑战性的,转的新职业与本职工作跨度越大,难度则越大,阻力也越大。过于安逸的生活会让我们舒适的同时忘记对未来危险的提前防护,所以在疫情来临之时,大批量的人员失业找不到工作。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已经在一个企业待了很久,没更新简历没更新作品集,也很久没了解过外面行业的现状,只因为过去太过安逸,导致疫情的冲击使这部分人根本没有应对措施。
针对这种现状,想要转岗的同学,我给几点考虑建议(请结合第5节“转岗前,记得先给自己做定位测评”进行综合考虑)。
1. 喜不喜欢
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光看钱,钱虽然是职业收入的一种度量单位和高低区分,但不是绝对值,更不是幸福指数的评判标准,它只能代表你工作结果是什么,能获得什么的一种结论。
就好比我们每月只有一次薪资领取,但真正陪伴我们的是每天的工作和环境,如果你对工作不顺心或者感觉很吃力,那么给你在高的薪资,你对工作也不会满意,甚至可以说很反感。
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对薪资看的非常重,只要薪资给的高就接受,以至于可以接受严重加班和牺牲幸福感,最种的结果就是经常抱怨工作不顺心,上级不满意,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有的甚至最后熬不下去自行辞职,这样的工作状态并不可取。
所以,对待职业和工作,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己是否喜欢,能不能接受,能不能胜任,其次才是薪资问题。
作为久驰互联网行业的我深知这个道理和感受,因为刚步入互联网的我也是追求高薪资标准,但最终往往落个灰心丧气。
2. 能不能做
不同的职业在整个行业领域是有圈子大小的,如果涉足了一个很小的职业圈子,就算你非常努力,获得机遇也不会太多,未来的天花板也不会太高,反之如果涉足一个很大的职业圈子,通过努力就可以接触和懂得更多东西,比小圈子的职业规划选择性更多。
就好比一个很大的水池里有很多鱼,就算你是一个新手钓鱼者,只要丢入鱼钩,再不济也能钓到几条大小不同的鱼,而如果本身水池就小,鱼自然也相对较少,那么你钓到鱼的可能性也就相对减少,这个是成正比例的。
所以,选择职业一定要考虑它的当下和未来,如果很小,就算现在有一个给高薪的职位,也要考虑是否可行,职业不是一个赚快钱的门路,它是将要陪伴你一生的信仰和乐趣,所以对自己当下负责,对自己未来负责。
3. 敢不敢做
不管是创业还是工作,同样一件事不同人性格做出的事和说出的话不同,最终获得的结果也完全不同,这是一个连锁效应,如果你认定要转岗,并且也确实多角度分析衡量过可行,我完全建议你尝试一番,这里尤其针对那些性格较柔,有选择恐惧症的同学,不要畏惧未来的风险和前方的一切不确定性,只要认定,尝试就好。
职业虽分热门和冷门,但每个行业都一定有人在做,就算热门行业,也是有人做得好,有人做的不好,不要片面听取他人说不好你就认为自己也不可能,更不要觉得别人说没问题,你就认定自己也一定没问题,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心理(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要自己亲自上手尝试、探索、思考,找到符合自己的路子。
所以,敢于尝试才有新的可能,敢于试错才能将自己打造的更好。
六、从3:7变为7:3,你就成功了一半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UI设计师转产品经理的岗位描述,所以比例问题自然就是设计与产品的对比,在UI设计师从事设计工作时,占据大约7成的就是设计思维,而剩下3成左右的就是产品思维
这个比例不是绝对固定的,只是做了一个大约的比例设定,而没有产品思维或具有极少产品思维的,这节不做描述,在下一节“设计思维到产品思维的转化技巧”中详细讲解。
作为一名合格的UI设计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产品能力,可以通过原型图及PRD文档透彻的了解到产品核心价值以及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哪里,这是必备的职业要素,如果想从UI设计师转岗为产品经理,这个比例就需要做个转换(7成产品,3成设计)。
例如UI设计师之前专注的是排版、色彩、字体、视觉等,而产品知识只是在设计过程中附带了解一下,那么转岗前就要将这个思维方式和专注点改变一下,更多的关注产品所必须的竞品分析、数据分析、行业及市场调研分析、团队管理、项目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运营、软件技能等等,在转岗前只要将我所描述的这些技能&思维达到一半的能力,基本就成功了一半,就能找到一个较为合适的产品岗了。
那么如何才能转变呢?其实对于UI设计师这方面是触手可及的,大家平时浏览的站酷、UI中国、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优设网等等产品/设计平台都具备这些内容,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看别人做的作品,中途思考他们做产品的逻辑以及页面之间的连接关系,同时也要多去阅读关于产品方面的文章,目前市面上我认为文章种类繁多,很多设计师分不清看哪种文章能提升产品能力,这里我做个简要分类,方便大家对应学习:
1. 业界动态类文章
业界动态类文章主要阐述各种行业的市场动态,以及过往到未来的趋势变化,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行业及一些知名企业的细节变化,掌握重要信息。
文章举例:《字节社交转向:放弃飞聊,押注元宇宙社交》、《视频搜索越来越好,会颠覆传统搜索引擎吗?》。
2. 产品设计类文章
产品设计文章特别推荐UI设计师阅读,因为它是和设计师转产品经理岗贴合度最高且最容易理解的,文章内容主要描述通过设计思维在产品中的一些思考沉淀,如何将产品做的更有用、更好用。
文章举例:《从方法论的角度,谈谈支付体系》、《三个关键节点,检查你的搜索设计》。
3. 产品运营类文章
产品运营类文章是通过理解产品的基础上对产品的运营讲解,通过阅读这类型文章,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结合市场运营实践,反推产品的落地性,帮助设计师思考产品最终走向哪里,解决了什么。
文章举例:《小红书,“朋友圈”化》、《从市场机会到产品上市,硬件产品开发流程概述》
4. 职场攻略类文章
职场攻略类文章其实不光推荐设计师阅读,同时也推荐所有职场人阅读,只要你在职场“混”,必然离不开求职交集,而这类型文章正好能帮助你解决很多问题,同时也能帮你预知未知问题,帮助自身提前规避大坑。
文章举例:《3个求职新法,破解求职困境!》、《设计研究专题,能不能作为单独的项目放在作品集里呢?》。
5. 营销推广类文章
营销推广类文章的实际价值就是帮助产品懂产品运营、懂推广、懂品牌,产品经理创造出产品后,还需要考虑如何将产品品牌打造好,如何推广以及运营好产品,所以,这也属于产品的基本范畴,不过对于刚步入产品经理岗的UI设计师来说,这部分可以放到后面在熟悉。
文章举例:《数字藏品如何赋能品牌私域》、《如何打造品牌IP?》。
6. 交互体验类文章
交互体验类文章对于UI设计师来讲肯定不陌生,每个UI设计师多多少少都应该了解交互,产品经理也一样,也需要懂交互,通过交互思维来创造产品,可以将产品串联的更紧密,更顺畅,因为交互的背后就是用户心智和习惯,所以这点也很重要。
文章举例:《如何将服务设计的思维,应用在产品体验设计?》、《提升交互体验!用户行为设计分析》。
7. 分析测评类文章
分析测评类文章是产品必须了解的一部分,也是必备技能之一,分析是指分析产品战略/玩法/路径,例如我们常见的竞品分析,测评是对竞品对自己产品的测试评价,并得出客观结论,在创造产品前,产品经理必须先掌握对手产品,了解行业特性,并取长补短的分析出自身产品的壁垒在哪,这样才能做出合格的产品原型。
文章举例:《招联金融App竞品分析》、《微信读书产品分析报告》。
8. 数据分析类文章
数据分析类文章是产品经理必须学习的文章,也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因为产品投入市场是否有效,用户是否满意,产品规划是否正确,很大程度就是靠数据说话,如果不懂数据,产品经理无法获取有效的用户反馈和客观定位,也就无法对下一次产品迭代做合理安排。
文章举例:《数据分析落地全流程》、《如何分析一个复杂的数据问题?》。
9. 用户研究类文章
用户研究类文章主要描述用户的一些行为习惯和常规调性,同时也包含用户增长和分析的内容,产品经理如果想创造出符合用户的产品,就必须了解人性,了解用户行为,了解问题背后的规律所在,所以,这些类文章也是UI设计师需要加强学习的。
文章举例:《深耕B端,服务设计的价值与转变》、《服务设计如何赋能用户增长?》。
10. 原型设计类文章
原型设计类文章毋庸置疑,通过字面意思就很清楚,产品经理最常规的操作有两个,一个写文档,一个画原型,原型画的好不好,清不楚清楚,详不详细,规不规范,都是要学习的,就像UI设计师的设计规范,各岗位都有自己的规矩要求,所以UI设计师在转岗前也需要掌握产品的原型设计技法。
文章举例:《PM基本功 | 如何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Axure元件库》、《如何用Axure实现类Excel冻结窗口功能》。
七、设计思维到产品思维的转化
不同的工作形式,需要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处理,但同属同一行业的内的不同职业,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交集的,比如我在第4节提到的很多岗位就和UI设计师有很多交集,甚至还有被UI设计覆盖的职业,所以这一点还是值得庆幸的,只要不脱离行业,在职业更换时,还是相对较轻松的。
设计师转产品经理就是这个道理,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交集甚多,比如:都需要思考功能的可用性可见性、都需要思考产品解决的用户痛点,等等。
那么到底什么是设计思维呢?我这里简单为大家阐述一下,UI设计师思考的是在产品的交互和视觉层面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所以设计师最先需要确定的是用户是谁,然后是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最后在根据目标去思考用哪种用户体验解决问题。
其实懂产品的UI设计师看到这里就会明白,这个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于产品经理,但又有些许不同,产品经理的工作是:
收集用户和市场的信息,决定产品的未来目标及方向;
结合能力和资源,思考目标实现的路径和策略;
协调团队合作,最终达成产品目标。
以上部分是在设计思维之前就会出现的,这些就是UI设计师需要去改变的地方,而对于UI设计师可以结合自身已有知识和能力去提升产品思维,接下来我们看三个提升点:
1. 从设计实现层,转变为产品业务层
UI设计师在理解产品时的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实现产品样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现层,这是很多设计师的通病,在得到业务要求和看到原型图后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视觉排版样式。这个和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其实是有出入的,产品经理在获得业务后,第一时间思考的是业务层的东西。
比如我们用的腾讯视频,在上级要求产品经理跟进这项业务时,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多少流量转化和播放量,而不是用怎样的功能实现它,再比如Soul这种社区类APP软件,如果是设计师可能考虑的是以什么样子实现,什么人用,定什么样的色彩和风格,而对于产品思考的是如何提升社区的活跃度和用户粘性,如何把合适的一群人找出来然后建立独特的社区文化等等。
其实设计思维与产品思维的鸿沟就在于设计师在看到一个产品时思考的是什么样子展现更合适更好看,而产品则是思考问题本质是什么,用哪种解决方案更合适,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后再用好看的视觉包装出来。
所以,产品经理在思考产品实现时,出发点不是用什么功能解决或者按钮应该摆在哪里更合适,而是思考如何打通整个产品业务线,获得更多资源并建立生态,这样成体系化的东西才是产品的核心价值,而设计只是将价值包装成用户喜欢的样子展现出来。
2. 找出问题,并用产品思维解决
设计师在发现问题后习惯性的通过设计手段来解决问题,这个从设计角度出发是正确的,但如果从产品角度理解的话,这个思维逻辑就是错误的。之前做设计师的时候我考虑的就是做“好设计”,比如拿到需求后我会先研究分析,最后给出我认为合理的方案,这个“好设计”可能只是我对产品理解的理想状态。
但是在产品经理眼里却不是这样,因为从产品角度出发,很多设计产出不是太超前,就是实现成本太高,有的甚至只是我认为的好设计而已,但在没有转变产品思维前,这种同理心还是很难界定的。
那么如何转变呢?我自身最好的办法就是画草图(我当时常用的软件是sketch,有时候也在纸上画),我认为只有在完全脱离色彩、排版、好与丑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思考产品的核心诉求。
所以对于即将脱离UI设计师转产品或者已经转入产品的同学,我建议要下意识地放弃审美问题,只有先把好与丑的问题放下,才能专心思考产品问题,找出符合问题的方案策略。
而产品思维其实简单理解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综合性的思维,进一步把问题解决方案产品化的过程。所以,针对想要转产品岗的同学,我给出的建议是完全脱离设计的好与丑,从新审视产品出现的问题,找出多种方案并选择最合理且最简单的可行性方案。
做成功一款产品不但要考验产品经理对自身路径的思考和创新,还有对问题底层逻辑的挖掘能力。
3. 和团队一起做事,感染团队气氛
想要提升产品思维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帮助他人,产品经理在团队中很大一部分作用就是帮助带领团队成长,帮助大家充分理解产品目标和需要做的事情,帮助团队在做产品的过程中不断纠正错误和解答疑惑、启发思路,甚至讨论方案等,还有在团队合作出现卡顿时及时的解决问题。
所以,产品经理或者想要转产品的设计师在团队内要经常性的做一些需求宣讲、晨会进度讨论、随叫随到的答疑、组织头脑风暴等(这个因人而异,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没有这种特定条件试错,但日常地帮助他人解答问题和主动了解产品需求还是可以的)。
作为想要加入和已经加入产品经理队列的设计师,要快速养成坚守目标的能力,比如这个设计方案我认为符合需求目标它就是对的,没有符合需求目标就要说出来为什么,而不是指点设计本身的好坏,如果实在要说也是启发式的发表看法就好。
另外就是设计师在即将转岗或已经转岗后,在团队中要把关注焦点放在产品重要的事情上,不能因为自己是设计出身的产品经理我就特别关注设计,如果产品确实处于爆发期但性能和效率都跟不上的话,可以把精力花在设计团队配合上一段时间,除此情况,产品经理还是要顾全大局,左右平衡利弊。
八、总结
综合以上三点,UI设计师转产品经理最需要提升的两个技能一个就是从好与丑的界定转变为当前方案是否合理,另一个就是有效的带领团队,植入产品理念,使团队成员理解你的产品思路然后默契配合的前行。
未完待续。
专栏作家
西瓜的设计,公众号:西瓜的设计,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主攻产品线上设计服务,同时拥有多年的设计教学经验,擅长通过产品背后的隐形模式,多角度分析短板与问题,并通过数据与市场竞品结合,从而灵活运用,突破产品难关与瓶颈,最终快速完成全链路的产品设计。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愿租房的年轻人,开始租酒店了
酒店长住,一个乍听起来有些奢侈的选择,再加上没有家的温馨氛围感,极少人会把它当做一种理想的居住方式。不过,就在这个5月,西安一位90岁高龄的奶奶身体力行地打开了思路。
老房拆迁,被迫独自在酒店住了几天后,这位老人决定搬到酒店养老,自助餐和保洁服务,省去了生活的大半家务烦恼,儿女也能常来看望,比起养老院,酒店成了一个更舒适的住所。奶奶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养老生活和居住方式的讨论。
其实,把家搬到酒店里,也已悄悄成为当下年轻人时髦的生活方式,毕竟,有人打扫卫生、免费代取快递、前台服务随叫随到,这样的房子,真香。
「后浪研究所」找到了曾在杭州、上海、香港有过酒店长租经历的四位小伙伴,她们大多在酒店长住超过三个月:有的被不愉快的租房经历所伤,无奈选择住进酒店,却精打细算“花了最少的钱,干最大的事”;有的不满意普通住宅退而求其次,却得到了省心的服务,住得舒服又自在;有的不愿将就逼仄拥挤的劏房,干脆住到酒店坐拥海景。
在她们的经历中,你会发现长租酒店并没有奢侈到那么“遥不可及”,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反射着当下年轻人居住观念和住房需求的微妙变化。
2800一个月,我把酒店住成家的模样
我17岁就出社会闯荡了,因为工作比较自由,全国各地,除了西藏新疆几乎都生活过。我也不是一开始就住酒店的,以前有许多不愉快的租房经历,房东不给退押金,被中介坑,或者遇到一些奇葩租客,觉得租房太难了,去年就开始住酒店。在杭州住了四个月,现在在深圳也是住酒店生活的。
我住酒店有一个口号就是“花最少的钱,干最大的事。”去年在杭州那段时间,每个月只花了2800元就租到了一个还不错的房间。店长还帮我联系了一个停车位,一个月450元。其实这个价格,和租房子比起来已经好很多了,我的生活成本也控制下来,而且不用自己干活。如果要单独去租房的话,要添置很多东西,也要花不少钱,加上押金、物业、水电,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我算了一下,如果我当时去租一个满意的房子,可能一个月就要花上万了。
找房子的话,其实每个区域都一定有相对于性价比高的酒店,可以先查一下房价 再给酒店打电话咨询是否有房,月租是否有优惠,如果没有优惠,可以跟前台问一下,有没有协议价,尽量去说服她给一个协议价。我当时就是在网上选了几家然后一个一个打电话问谁能长租,然后刚好那家酒店能长租,各方面聊都挺适合的就决定住了。
郭果果的酒店改造对比图
我住的这个酒店不算是品牌连锁店,是老板自己开的,在杭州有两家。酒店的服务包括收拾屋子,洗衣服什么的,不包早餐,但是如果你想吃的话,店长还会亲自给你做。我住的房间30个平方左右,是那个酒店最大的房间。住酒店最好的就是生活用品什么的都不用买,出门就是马路,去哪都方便。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阿姨都会给收拾屋子,简直是懒癌手残党患者的福利,不然每个月花钱找家政阿姨都要2000元了。
我花了不到300块做了一些改装,提升了很多生活的幸福感。买了个小熨斗,收纳的牛皮纸袋,贴纸挂布,分体式电锅,床品四件套等等东西。因为我不怎么喜欢吃炒菜,所以我平时基本上不怎么吃东西,所以吃饭这件事都不算问题。我在酒店偶尔自己做的话,也只是弄点咸菜和粥,一个小锅是足以支撑的,但是要在那里烹炸炒炖那可能不太行。
我其实不会怂恿大家去住酒店,有的人就喜欢做饭啊,可能就真的不适合住酒店。但是像我这么懒,我不喜欢做家务,我感觉我的手是用来打天下的,不是用洗衣服、拖地、做饭的,住酒店就比较适合。而且住酒店很划算,不像租房要交那么多中介费、押金,而且是一个月一付,生活压力就没有那么大。我自己觉得住酒店可太方便了,都挺好的,没有什么劣势。
我知道人的观念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觉得住酒店花的钱都浪费了,但是我还是会觉得花这个钱买来的快乐是值得的。
郭果果的酒店改造对比图
被“封控”在上海酒店,我却住得很开心
我是今年2月份来的上海实习,在来之前我就做好了几种准备,普通民居、酒店式公寓和酒店我都考虑过。
来之前定下有好几家房子,但看过之后都不满意,这些房子房租比较便宜,但是没有床垫,很多家居加点都没有,如果我要买的话,这些东西我实习结束离开上海又带不走,所以想了想还是放弃了。本来也挺想住酒店式公寓,但是感觉它的安全问题让人担心。当时看的酒店式公寓是一层楼有四五十个房间那种,但是我没有看到有安保的人,而且这个地方人很杂,有的房间是用来住宿的,有的是用来办公的,每天人来人往也很多,楼下那个大厅也没有人问你是干嘛的或者需要刷卡这种安保措施,这一点对于我一个独居的女性来说,我觉得不太OK。
翡瑜在视频里讲解自己长住酒店的原因
在前面两个选择都不满意的情况下,我最后才决定的住酒店。在找这间酒店的时候,我先在地图上搜实习公司周边的酒店,地铁沿线的酒店,搜集了一些房间面积、价位、酒店星级、用户评价这样的信息。当时备选了四个酒店,现在住的这家有两个优点,一是交通方便,公交车坐两站就到公司了,二是这个房间是同等价位里面积最大的,一般来说这个价差不多20平方,但我住的房间有40个平方。
其实只要是大一点的酒店,谈价格一般是跟酒店销售谈,可以直接让前台给你转接销售或者让他把酒店销售的电话给你。砍价也是一个互相博弈的过程,你可以抛出一些需求,然后他在跟你说能不能优惠或者降价。最后我跟酒店签了几个月的长住协议,这个协议是保密协议,因为价格确实很低了。
住酒店最满意的就在省心。很多东西你都不需要操心,比如说房租、水电费网费,然后还有你房间的设施出了什么问题,你可以找24小时的前台服务。有人服务的生活和没有人服务的生活,它本来差距就蛮大的,对不对?
三月底,因为上海疫情爆发了,原本住的酒店被政府征用做隔离酒店了,我们原来的住客就被转移到同品牌的另一间酒店。搬东西的时候,我只是自己收拾了东西,酒店的工作人员来帮我搬过去的。
住时间长了,和酒店的前台都认识了,我们每天做核酸或者抗原的时候,我们要下楼做登记,我都不需要报名字和房号,戴着口罩捂得严严实实的,工作人员看我一眼就知道我是谁,就在表格上打钩。
我看很多上海封控的小区物资都很紧张,但是我住的这间酒店,这方面做得出乎我意料的好。从我们这块封控了之后,原来酒店是不提供晚餐和午餐的,但它现在就有提供午餐和晚餐的盒饭。一荤两素,然后带一个米饭,然后再带一个汤,售价35,我觉得还不是特别贵。在封控之前我总觉得不是很放心,所以给自己屯了一个月的食物,像速食、苹果之类耐得住放的。
翡瑜现在住的酒店房间
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出门了,但住酒店这段时间,我感觉我住得蛮好的,我其实很喜欢一个人独处。
但其实我对住酒店这个事情抱有一种很中立的一个态度,我觉得这只是租房的一种选择,每一种租房的这个方式,它其实都有它的优势的地方和它不好的地方。按照我的个人需求来说,租房就是常住酒店对我来说才是一个最优解,但是对别人来说可能普通租房或者是酒店式公寓对他们来说才是更好的选择,每个人的他的需求和他接受的条件其实都是有不同的。
来了这间酒店之后才发现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在酒店长住的,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或者说现在年轻一辈就会把常住酒店当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觉得年轻人越来越多地看重服务,能让自己省心,生活的顺心,觉得多花一点钱好像是可以的。
租房被骗后,我选择了长租酒店
2021年5月,我一人来上海实习,因为比较急,就在租房平台上找了一些个人房源。当时也是想找一个比较便宜的房子,但是就是被一些中介迷惑了。有一个中介把我领到了一个公寓去看房,公寓没有装修好,但是当时给我签了一个合同,说五天可以搬进去,我当时交了一个月押金和租金一共八千。结果一直到了一个星期都没有装修好,当时就和中介、房东那边闹翻了,还报警了。
这段被骗的经历让我损失了很多,心里也很受伤,加上当时本来就住在酒店,就不打算租其他房子,决定找一个酒店长租了。
我搜索了公司附近的酒店,找到了一家价格还比较实惠的,打电话跟前台谈,她们会给到经理的电话,告诉她你是想要长租,她就会给你一套价格,然后再去跟她谈价。一开始在平台上看的价格是360元一天,一个月要一万多,但最后谈下来只花了7000元。
黄澄澄曾经入住的酒店房间
酒店的服务是很好的,工作人员知道我是长住的,会把我原本的标准房换一个舒适大床房,我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房间。因为我比较爱喝那种瓶装的矿泉水,酒店有这种一打一打的,隔三差五都会给我送来。平时生活也很方便,有一个小机器人可以送餐,酒店有洗衣机和烘干机,快递的话酒店前台会代收,保洁阿姨每天都会来打扫。这些都是不收费的,水电费的费用也不用担心。
毕竟要住一个月以上嘛,我也会买一些东西,比如说换新的床单、蜡烛什么的把房间布置的温馨一点。平时洗贴身衣服我会自己洗,简单地买个盆和衣架。
在酒店住着跟工作人员处得也挺好的,我跟一个经理比较熟,我给推荐了两个客户,也来长住了酒店。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他们对我就挺好的,经常会给我送一些小风扇啊之类的品牌的纪念品。
但是住酒店还是存在缺点的,价格会比公寓贵,吃饭也是个问题,不能做饭,也没有冰箱,只能外卖或者出去吃。而且酒店没有什么私密的空间,这个房型就是一进去就除了卫生间就是一个床,就是没有什么隔开的空间,所以我其实是不太鼓励长期住下去的。
但住酒店确实省去了很多麻烦,而且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看见过一种说法是,买房对年轻人没有必要,如果在北上广不买房的话,每个月去租房的话,那是不是可以省下很多钱去干些别的事情?其实如果这么算的话,住酒店可能也会比买房子更便宜吧。在上海的话,在好的地段租一个小公寓差不多也是七千多了,还有水电,还要算上有人给你打扫的话,其实租酒店的价格真的算是划算了。
如果以后能找到那种位置比较合适,价格也合适的,我觉得我也完全不排斥继续住酒店的生活。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住酒店很贵,但如果他们真的去找哪种价格合适的酒店,说不定会打开新的思路。
住进人均4000 的香港海景房,每一天都像在旅游
我是去年到的香港读研,我们学校会在offer后面附上一些针对学生长租优惠的房源信息合集。上面推荐了港铁沿线的一些的学生公寓和酒店,发现住酒店稍微贵一些,但水电网全包还不需要自己打扫卫生,踩雷几率小,当时就觉得住酒店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但其实我也比较了学生公寓这类型的房子,它就是普通的一套房,把它分成了很多个房间合租,我是觉得虽然房间都是独立的,但是空间会少很多,也比较狭窄。我有同学是花了3000港币,住那种三平米的房子,还是两个人双人间那种劏房。因为香港房子都又小又贵,所以产生了长租酒店的想法。
sannah所住的酒店房间
我住的这间房子是和同学合租的双人房。当时考虑酒店的时候比较晚了,就在可选的一些还有房间的酒店里,挑了家地理位置还不错的,设施不太老旧的。其实香港的四星酒店跟我们内地三星酒店可能都没有办法比,所以要挑一些看起来新一点的。在挑选的过程中,我们是通过一个租房平台找的房源,发现早鸟价很划算,算下来人均不到五千人民币。具体入住细节还是和酒店的工作人员发邮件对接的,包括钱的问题也是直接和酒店对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我住的房就是普通的双床房,24平米,宽敞且收纳空间足够。衣柜的话,我们就是一人一半,柜子也是每人一个抽屉都够用。我们俩住了八个月,还买了一些沐浴露、电煮锅之类的生活用品。
酒店的工作人员都精通两文三语,普通话沟通完全没有问题,大家相处都很友好,过年的时候我还会发利是(注:粤港地区的新年红包)给他们,讨个吉利和彩头。酒店每周都有两次客房服务,工作人员甚至会把镜子还有装饰画上的灰都擦掉,完全不需要自己动手打扫。每次客房服务新换的床单毛巾等都干净得放心,每次进门都能闻到新换的用品都有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唯一遗憾就是因为疫情,健身房、泳池、舞蹈室、羽毛球场等等没有长时间开放。
我们有很多同学会住酒店的,都互相认识了,我们会在一起玩剧本杀啊一起煮东西吃这样。有的人长住酒店会很特别,我就知道有两个住我们酒店的同学,睡觉会搭一个帐篷一样的,类似于大学宿舍床帘一样的东西,也是为了隐私吧。
我其实入学前有问过一些班里同学要不要住酒店,他们都拒绝了,他们觉得可能住酒店没有家的感觉。后来我们一起玩,会邀请他们来酒店坐坐,他们就会很羡慕,因为空间也大,也不用打扫。
sannah房间外的维多利亚港风景
我住的酒店位置真的很不错,大门出去斜对面就是尖沙咀地铁站,离荃湾线和屯马线的距离都比较适中。我的窗外就是维多利亚港,我也会在窗边看日落。其实尖沙咀这边是比较中心的一个地方,吃啊买啊都很方便,这边的酒店以前是给来旅游的人住的,但是因为疫情,现在没有人旅游,他们酒店会做这种长租房给留学生,那其实相当于我每一天都在香港旅游了。
在香港住酒店的话,也并不算是有性价比的选择了,对于像我这样衣食无忧的人来说肯定是的,但更多人还是选择去合租。但住酒店最大的好处,就是降低落差感,我亲戚在香港,她家也就五六十平的样子,住了七个人,住酒店的空间会比租这种普通住房要大多了。而且也方便成为都市丽人,因为住在交通便利比较中心的地方,像我的话还会经常去海港城还有dfs购物。
(黄澄澄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作者:邱瑜敏、薇薇子,36氪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