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是什么意思(法官,是一种怎样的生物?)
版主是什么意思文章列表:
- 1、法官,是一种怎样的生物?
- 2、风继续吹:嵌名对联的写法及思路一
- 3、一位现场调音录音师的音响与HIFI路
- 4、这些价值上亿美元的网站,背后居然都只有一个程序员
- 5、月入3千又如何?三年存下十几万 聊聊我的理财之路
法官,是一种怎样的生物?
来源:庭前独角兽
作者 | 赵霏 庭前·故事会版主
法警开道全体鞠躬,身披法袍走路带风?
不好意思,这只是你想象中的法官。
现实世界的法官,是一种一言难尽的存在。
法官的判决有多拧巴?
感情在赤道,理性在南极。
这个段子我讲过很多次。新来的小姑娘哀求我,霏姐以后能不能不要让我审离婚案了,我还没结过婚呢。我说,审继承案的法官死过?
这话有点毒,但它的的确确是十年前我的前辈「毒」我的。于是,它成了一句逻辑上无懈可击的语言遗产,在家事庭霸气侧漏的流传了许多年。
类似这样自我掏空的故事很多:有人还没尝过爱情的滋味就先目睹婚姻的破碎,有人扫不尽自家的一地鸡毛却还要缝补人家的衣衫褴褛。
有一个女法官,被派去审离婚案的时候,她正在经历一段虐心的离婚。某天在帮一对小夫妻调解失败之后,她一个人留在法庭嚎啕大哭。
多年以后,她仍然记得这一幕,每每审离婚案被批评「入戏」太深时,她都说:我首先是个女人,然后才是个女法官。
还有个单亲妈妈,平生对丧偶式婚姻和诈尸型育儿深恶痛绝,会在开庭时声色俱厉地训斥那些甩手掌柜型父亲,并在判决抚养费金额时给予最狠辣的一刀。
于是,她经常接到当事人投诉与领导的告诫:法庭上不能感情用事,对当事人不能有喜恶倾向。
所以,法官能不能共情?可以。能不能代入?不行。但同理心和代入感的楚河汉界在哪里?一个法官的共情力过于强大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入戏过深」,是否意味着TA已经用个人的正义代替了法律的正义?
「入戏感」是法官的可悲之处:面对诛心之剑仍须身披铠甲金戈铁马;而「抽离感」则是法官的可敬之处:我理解你,但我无法支持你。
冰火之歌天人交战,纵使皓首穷经,每次下判前都得抽自己一万个嘴巴。
法官的知识面有多可怕?
考场上是学霸,法庭上是学渣。
自从接手互联网案件,和五花八门的食品药品法杠上后,才发现原来全中国最会吃的未必是广东人,可能是职业打假人。
这些打假人可教会了我不少冷知识:茅台酒如何通过瓶盖辨别真伪?海参和干海参居然不归一部法管?鹿茸片属于食品还是药品还是动物产品…
知识壁垒引发的立方体懵逼每天都在法庭上演:法考学霸看到建设工程图纸十脸问号,专利案足以将一个高考状元分分钟秒成渣,医疗病历能让任何一个清华毕业的老法师怀疑自己是文盲…走出考场,人人都以为自己是行走的民法典,走进法庭,才发现自己贫瘠得一丝不挂。
当然,人的潜力都是逼出来的。
有个男法官,尴尬的收了个某医院妇产科的医疗纠纷案,几个月之后华丽转身为妇女之友。还有个女法官,标准技术难民连EXCELL都不会做,自从审了芯片专利案,居然会重装系统了!
高尔基并没有说过:法庭是人生的第二所大学。
如果你以为法官只用学四年法律你未免太天真了。元旦节刚收到民法典大礼包,圣诞节又收到民诉法大礼包,正所谓专业选得好,年年是高考。
如果你以为法官只用学法律那你又未免太天真了。周边知识层出不穷,每个当事人都能成为你的老师,不乘风破浪就会被原被告拍死在沙滩上。
据说法官是最不怕失业的群体,他们分分钟能就地摆摊:古玩鉴定、地质专家、人肉测谎、江湖郎中…这就是法官的生存常态:活到老学到老,前半生在和法条的较真中屡战屡败,后半生在和当事人的斗智中愈挫愈勇。
作为法官,你必须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对自己的头脑和身体招兵买马。
法官的词汇量有多庞杂?
书本内阳春白雪,书本外三教九流。
当法官头一年,开庭遇到一对离婚小夫妻。问及离婚理由,女方支支吾吾吐出四个字:他爱溜冰。涉世未深的我脱口而出:溜冰有啥好离的,我也爱溜冰啊…
审判长气得质壁分离,在法台下狠狠的踹了我一脚,我在等待被领导问责的惴惴不安中面壁思过了好几天,终于认清法官这个职业的真面目:看上去「仙气」,实则「江湖气」。
不同专业的法官都有自己知识海域的四六级词汇量,不懂这些「黑话」,你可能是理论界的王重阳,却是实务界的王语嫣。
比如一份刑事侦查笔录里是这样记的:
“吃夜宵吗?有猪肉”
“老板,有糖吗?”
“我是飞行员,他是机长,她是农夫”
翻译成白话其实是这样的:
“要毒品吗?有冰毒”
“老板,有麻古卖吗?”
“我是抽大麻的,他是卖大麻的,她是种大麻的”
意不意外?超不超纲?足不足以把一个法学博士逼疯?
七年科班358万字教材290个法律法规司法解释229万字法考真题你都找不到答案,像极了教授当年说的那句狠话:你尽管复习,考到了算我输。
有人问我学婚姻法是不是为了将来给自己多分点财产,我说你想多了,所谓医者难自医,心理专家多自闭,当法官不求为自己争取啥利益,只求三教九流见得多扔进社会不至于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这是一个八面玲珑又陷阱重重的职业,你在法言法语中扶摇直上,又在「黑话行话」中坠落人间,前一秒还是走路带风的王者,帅不过三秒就发现世界那么大,世面却见得那么少。
这就是这个职业的反差萌:既贵族又烟火,品得了红酒,也吞得下泡菜。
法官的言行有多小心?
围墙外大步流星,围墙内步步惊心。
曾几何时正义感写满眼角眉梢,面对当事人递上的一个鼓囊囊的信封,我大义凛然的训斥道:我们这儿到处都是摄像头…话音未落就被拉到角落:法官,这里没有摄像头~
同事笑得满地找头,也给我分享了一段同款犯二黑历史。
某当事人,开个庭两手空空啥证据都没带,开完庭苦苦哀求同事判他胜诉。同事长叹一口气:你开个庭什么都不准备。第二天,当事人送来一个信封:法官,你要的我都准备好了…
这些乌龙常被当作反面教材教育新人。所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些话别人说得,法官说不得,有些事初衷很美好,结局想不到。
几年前一个刚毕业的实习生小姑娘,把一叠花花绿绿的钞票搁我桌上,我问哪儿来的,姑娘心直口快的说,当事人说他腿脚不方便,把执行款给我让咱们帮他交喽!
我一口老血堵在横膈膜差点背过气去:你是读书读得智商离家出走了吗?小姑娘很不解:老师,书上不是说要司法为民吗?
是啊,这档子事书本上又何曾教过,我是该告诉她万一被居心叵测者拍视频抹黑呢,还是告诉她要时刻保持「总有刁民想害朕」的警惕性?
自从有了法袍的加持,我们变得谨小慎微,在同事面前三缄其口,对当事人说话滴水不漏,发表每条言论都瞻前顾后,既担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又害怕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但我们都是人不是神,一个个鲜活的人啊,高谈论阔畅所欲言心中有光的人。十载判台才知道,法官的克制,不在于知道说什么,而在于知道不说什么。
一位前辈告诉我们,作为法官,你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回响在法庭的墙壁,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放在阳光下曝光。
所谓高处不胜寒,头顶光环所以沉默如金,身负千钧所以如履薄冰。
法官的内心有多强大?
强大时千军万马,脆弱时稻草压垮。
一个借贷案,我问原告10万元借款怎么交付的,答曰现金交付。我说你做什么工作哪儿来这么多现金?人家来了一句:法官你们工资是不是挺低的,10万块对于我们卖羊肉串的来说就是流动资金啊。
对不起,你可以鄙视我的生活水准,但不能鄙视我的裁量标准。
家事案件的当事人内心世界则比较云波诡谲。有人离婚是因为对方养猫,有人出轨是因为对方抖腿,有人开庭缺席是因为黄历说今日不宜离婚,有人申请回避只因主审法官星座与自己不合。
当然,这些小情绪在执行法官看来都是矫情,对于他们而言除却生死都是擦伤。早睡早起(早上睡,早上起)的作息,让他们除了睡觉的时候不想睡觉其他时候都想睡觉。炸弹一响父母白养的酸爽,去一趟执行现场你就秒懂。
不过,对于所有法官而言,有三句话是杀人不见血的:
1.加班时打给当事人,对方说,你诈骗公司的吧。
2.加班时打给律师,对方说,想不到法官也这么忙。
3.上班时接到二审电话,对方什么都不用说…
当然,纵使字字诛心,只用一句话就能原地自愈:
法官,我来撤诉。
有人问我,你们每开一个庭都可能被噎到无语凝噎,每判一个案子都有可能被一方捏纸人儿,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维持精神世界永不坍塌?
我说有人通过见怪不怪来自我麻痹,有人通过迷之自信去颠倒众生,有人通过跑马拉松释放多巴胺,当然,还有人通过学跆拳道寻求心理安慰。
其实,法官没你想象的那么强大,他们只是人前故作强大,人后却压力山大。他们会因当事人的灵魂拷问怀疑人生,会因偏见的有色眼镜意气难平,会因二审的发回改判如鲠在喉,但也会因一句「我理解」「谢谢你」「我撤诉」顿觉人间值得。
强大时,面对杀人分尸都心如止水,脆弱时,只要只言片语就瞬间破防。
朋友曾向我发出四个灵魂拷问。
一问,法官是一种怎样的生物?
答:你以为他是王者荣耀,其实他每天都在植物战僵尸。
二问,法官一辈子要见多少当事人?
答:周一开的庭,周二当事人跑过来找我,我问他你是谁。
三问,法官一辈子要学多少部法律?
答:宇宙不爆炸我们不放假,你先数数银河系有多少星星。
四问,法官一辈子要办多少个案子?
答:我们的职业字典里有一个讨人嫌的词,叫下一个案子。
岁末,祝大家结案快乐!
风继续吹:嵌名对联的写法及思路一
01
嵌名对联,是对联应用中很常用的一种写作方式,也是学习对联时的常用方法,一般用于馈赠朋友或练笔之用。
因为初学时,若自己尝试去下笔,通常不知从何开始。而嵌名联相当于半命题作文,给出几个字,想办法把它们组织得文采飞扬,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也能考察作者组织、推敲文字的能力。
要把思路拓宽,做到形对意联,文字自然流畅,抒发感情到位,不落入俗套,是锻炼对仗的好方法。
嵌名联主要作为题赠之用。因此,它的写作手法最好是清新明快,积极向上,寓意深远。忌生僻,忌拗口,忌拼凑。最佳效果也很明显,就是琅琅上口,余音绕梁,嵌字无痕。如果读者细读之余,才发现原来嵌入了名字,这才是真正好的嵌名联。
这种联的写作步骤一般如下:
1.拆字取舍。若收到的是人名,最好拆开,一个个单独处理。如果姓不好处理,则取名中二字即可。如果只有两个字,一般需要都嵌上。有时可以加上网名或相关的资料,尽量触及被赠人的生活,有的放矢。
2.推敲字词。选好嵌入的字后,就要仔细思考,字如何放?放什么位置好?怎么组词?怎么表现?确定对联下笔的切入点。
3.想象造景。确定了某词之后,就要拓展思维,找出能与之相对应的相关词句。这个时候需要思考句子的构架,上下联表达的侧重方面,以及词组的对应安排,展现场景的对应。因为一副活的对联,不能只局限于字词的堆砌,而最好是展现活的场景,如果富有画面感,则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营造意境。基本架构出来之后,则需要添加细节,必要时修改创意,完善方案。争取做到有血有肉有内涵。修改的过程,也是自己提高的过程,所以来回修动,是必须的过程。一挥而就,只存在于神话故事中。
嵌字的古今名联很多,但是大神的作品也有个局限性,就是不容易找到作者下笔的先后顺序及过程思路。
02
笔者以下举例,均嵌的是诗享课堂中的联友名字,着重于写联时的思路和灵感,因为若非本人拙笔,必不可重新推演过程。嵌得不好之处,还请各路方家海涵。
(一)
学海惯看云境界;
心田唯种玉玲珑。
[赠田玲]
拿到题目,首先分开田和玲二字。田比较好组词,玲却一般与玉有关。因此决定从玲字开始,比对,选出玉玲珑,适合被赠者身份。
然后思考它的对应词组,需为平仄仄。联想到玉形容品质,则对应的最好是写出过程。既为玉,则田组词为心田比较匹配。
相对应的,想到了以学海来对应。唯有勤学,才能心田种玉,达到新的高度。故以境界对玲珑。中间的连接词,则在确定了首尾词组后推敲、调整而出。
(二)
飞雪连天,一庭瘦树妆琼玉;
冰心依旧,昨夜东风绽李花。
[赠李琼]
拆开两字:李和琼,仔细一想,李花和琼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李花雪白似玉。以此联想,冬天有雪,春天开李花。
那么按时序来写非常合拍。雪花飞舞,恰似琼玉;李花开放,如绽雪花。从这个立意来推敲,得出上面对联。
隆冬时,李树带雪,洁白无暇;而一夜春风吹过,一树李花开,就像冬天那样,冰心依旧。这样合理的安排,写出了精神。
(三)
举杯邀亮月,楼高正对江湖白;
乘兴御长风,潮起直奔天地青。
[赠白兴亮]
这是位先生,写作手法必须尽量大气明快。拆开看,白字适合先处理。因为颜色词应该先考虑作对,它对工整了,整副联比较好看。
这时想到了王维有名的一联:“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巧妙地嵌入化句,能把前人的古意结合进来,更好地拓宽意境。
怎么样才能看到江湖白?如何能体验到天地青?这里假想了一个场景。
诗人在高楼上,月下饮酒,能看到外面的江湖夜色。酒至半酣处,插上了想像的翅膀,直奔浪潮起处,勇作时代的弄潮儿。借古句,表现了一种酣畅淋漓的男儿情怀。
03
(四)
身在江湖,难得初心不易。
兰生山谷,自然淡雅归真。
[赠易兰]
名中仅二字,最好全嵌入。兰字常见,最好形容人的品质。易,更改的意思,或者容易。
这里取前意。因为还要嵌入兰字,写内心,故联想到初心不易。若要不负初心,则一定是身在社会,因此取兰生山谷,身在江湖,来对应写人。
这里的淡雅对初心,属于借对手法。淡的雅和初的心。寓意美好,且上下联呼应。
(五)
素手挥毫,室陈翰墨自来雅;
清芬扑面,庭有幽兰不在多。
赠陈素芬【雅若幽兰】
这位女士喜欢书画。故联想到陈字可以用铺排、陈列之意。正好她网名也可以拆进来。
素,组词为素手。芬,清芬。正好相对。因此上联写她爱书画,下联写她爱花草,相得益彰。
同时也是化古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化用古句,尽量不要原文照抄,有所变化,更有所感悟。
(六)
绣帘扑影,青树楼头升皓月;
静夜悬壶,紫藤花下品祁门。
赠祁静【常青藤】
这位女士的名字只有两字,需要全部嵌入。静字好安排,而祁则少见,先从祁字考虑。
组词如祁连山。当然祁还可以取本意作形容词用(盛大的),但最好用常见的意思。
联想到她是名医务工作者,则想到了悬壶济世可以化进来,那么,祁门红茶就成了标准的搭配。
这里立意已经有了,前面悬壶,后面品祁门红茶。那静字就有着落了,因为静夜里悬壶更有诗味。正好她的网名叫青藤,拆开一对,青树对紫藤,非常工整。再尝试放进句子里去,组织一下语言,得到上面对联。
有朋友问,既然写了绣帘扑影,为何不用筛皓月,而用升?这又涉及到赠联的写法中,要尽量简单自然,不要太琐碎。要读者感觉大气,才会更有美感,适合作赠。
以上是笔者在写嵌名联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和思路,供大家商榷。希望能给初学者以帮助,若能从嵌字出发,逐步练习对仗和立意,持之以恒,多学多练多思考。厚积薄发,总有一天会收放自如,联艺更上一层楼。
名师介绍
讲师:风继续吹,本名吴世超,1971年生,四川德阳人。现任诗词世界社区编委、楹联版版主,联都应对区版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擅机巧联,设机关如挖坑,被联友戏称“蓝翔学长”,作品在国内各类联赛时有获奖。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整理发布,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位现场调音录音师的音响与HIFI路
编辑序言:
黄鹏老师是因为qdc耳机认识的,他的身份很有意思,首先他是一位发烧友,其次他的头衔应该是:深圳市其力音频应用有限公司(qdc耳机)副总经理、山谷里的小娟乐队现场调音师、也做过现场的录音师。跟他约稿原因很简单,发烧友、专业音频人、厂商代表,三个身份集于一身的人还真不多,并且专业圈玩HiFi可真是少之又少。遂有了这篇文章,内容非常精彩,废话不多说,祝各位读的过瘾。
前几天,接到中关村在线于主编电话,希望我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像我这样从事专业音频的人玩HIFI这么多年是怎么过来的。
到底从哪说起呢,回想了一下自己这几十年的音响路,首先应该是我父亲的影响吧,因为父亲是位物理老师,他自己会做电子管收音机,所以从小家里就没缺少过音乐,从父亲那部自制的5灯电子管收音机里,我听到很多不同的音乐和歌曲,父亲因为年轻时学习俄语的关系,很喜欢俄罗斯作曲家的音乐,尤其像柴可夫斯基这类的芭蕾舞音乐,他曾在我小时候就带我去看中央芭蕾舞团的演出,现场交响乐队伴奏的芭蕾舞剧给我打开了古典音乐的启蒙,到了深圳后家里还买了带黑胶唱机的组合音响,父亲带着我坐火车到广州中图买黑胶唱片,可以说是受父亲的影响使得我学习了电子专业,毕业后选择了音响这门专业,一直到现在也没离开,我运气很好,第一份工作就是筹建深圳华夏艺术中心,从接触音响行业开始正是模拟音源最高峰并向数字转型的年代,单位用的是REVOX/STUDER开盘机,也有REVOX CD机,TASCAM三磁头卡座,TASCAM DAT,所以我在90年代接触这些高端专业器材,长达30年的音响专业生涯,也使得自己有了一个相对专业的听音感官。
身边很多专业行业的人极少像我这样回家还听古典音乐的,可能算异类,了解HIFI器材我和很多在广东的发烧友一样,都是通过杂志和深圳当地的音响市场接触到的,当然,和多数人一样,基本是看得上的买不起,买得起的看不上。不过自己选择器材多多少少离开不了专业器材,一来专业器材比HIFI器材声音修饰度少一些,声音更准确,二来专业器材价格相对高端HIFI器材便宜,早些年我酷爱模拟音源,玩了好几年的卡座,像NAKAMICHI ZX7 ZX9、LUXMAN K05、TASCAM 122MKII等等顶级的三磁头卡座,在当时的卡座论坛还当过中道版的版主,下图自上而下是REVOX 795黑胶唱盘,LUXMAN C-05唱放前级,中道ZX-7卡座,中道CR-7卡座,TASCAM 122MKII卡座,山水A701收音头,完全的模拟控:
LUXMAN K05是卡座里的神话级产品,香槟金外观,自动偏磁设计,产量很少,音色温暖甜美:
古色古香的英国天朗音箱和这堆老机器陪伴我很多年的时间:
人总是会改变的,在大约2010年的时候,深圳音乐厅的录音棚建成投入使用,丹拿声学的M3是主监听,这对音箱的真实度及现场感让我为之震撼,自己多年使用的监听音箱不在少数,JBL,ATC,GENELEC等,从来没有这种真实度的展现,全数字的Euphonix System-5录音调音台,PROTOOLS HD192录音设备都是当时录音顶级设备:
2011年深圳交响乐团在音乐厅录音并出版这张勃拉姆斯双协奏曲和舒曼第一交响曲获奖专辑,出版公司请了日本JVC浜田纯伸先生担任录音及合成:
当时我负责录音统筹和同事一起全程布置整个录音系统工程,这是当时的话筒,使用NEUMANN M49做DECCA TREE主拾音,DPA和SCHOEPS话筒做点拾音:
话筒安装完毕自己留个影,后面是累趴了的同事:
指挥和两位演奏家在录音室回听,从右到左分别是录音师浜田纯伸,制片人阎华,指挥克里斯蒂安 爱华德,大提琴聂嘉鹏,小提琴兼首席张乐:
录音现场:
深度中毒的我将这对庞然大物的M3请回了家里,之后几年我放弃了所有的卡座和卡带,潜心开始玩数播,模拟只守住了黑胶唱片,因为南方实在无法保存卡带,黑胶唱片就没问题,数字水平的发展使得专业音频产生大革命,数字系统的声音已经做得非常好,加上高格式的普及,我也很热衷于研究数字播放在HIFI系统的应用,升频时钟等等玩的不亦乐乎,下图这套系统是LUXMAN D500转盘,瑞士WEISS Medea 解码,英国Prisimsound Lyra2音频接口,DCS 972升频,BCD-8时钟,AMEK BCII调音台,VPI TNT唱盘,ASR唱放等等:
好景不长,由于这M3实在太大,而且黑乎乎的家人说不好看~~~~客厅党的我只能妥协换了略小的丹拿声学C3A,这对音箱和M3不一样,它产自丹拿声学的设计师Andy Munro在英国的公司Munro Acoustics,这是一套三分频的电分系统,C3A与M3的不同在于C3A属于Master母带制作监听,用于后期母带制作,声音趋向于HIFI系统的定位,比M3素质更HIFI一些,当然由于每边少了一个12寸低音,声音的宽松度是要比M3逊色一些,外观是订做的橡木皮面板,整体做工十分优秀,背后还有Andy的亲笔签名:
外置两台MC?原厂定制的功放,功放内置分频器:
这是我测试杰士铭电子管唱放的时候留下的照片,VPI TNT唱盘加上杰拉德301唱盘,测试不同唱头和两台马克ML-7唱放的声音对比:
长期客厅党骚扰到家人,所以在努力之下也组建了一套书房小系统,由于书房只有10个平方左右,音箱只能是一对书架箱,器材不能太复杂,连器材架也省了,黑胶唱盘也只能找专用墙架固定在墙上,唱片架当器材架,十分的不讲究,但是这套小系统却是是我听的时间最多的,我几乎每天上午上班前会听一个小时:
音箱是德国NEUMANN KH310有源三分频监听,这音箱是十分适合听古典的监听有源音箱,我常常跟别人说,这箱子就像加大号的ROGERS 3/5A,小箱体三分频,中频做得十分饱满,高频细腻有些许金属光泽:
英国经典软盘LINN 12唱盘放在专用的唱盘墙架上,下面是我的最爱前级MARKLEVINSON ML-7带唱放的前级:
除了音箱,当然少不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需要耳机听音乐,这套HD580和莱曼耳放跟了我十多年,一直舍不得换,耳机插头都让家里的狗咬坏了哈:
前段时间我看到家电论坛有个比较热议的帖子,发帖人问专业搞音响的和业余玩音响人耳听力的区别,大概的意思是是不是只要测试耳朵频响曲线是比较准的,听音观念就准确呢?专业人士的耳朵听音频响曲线是不是比普通人更好呢?以人耳的听觉曲线去判断听音准确度是对还是错?大部分觉得既然器材的指标能测出来好坏,那么人耳的指标测出来差异是不是就能判断某人说的声音的对错呢?以我自己的观点来看,专业的音响从业人是经过长期训练的,这种训练并不是训练听觉曲线更灵敏,而是训练你的分辨能力,就像品酒师训练味觉一样,高水平的品酒师能品出葡萄酒的年份,产地,等等,这些并不是你的舌头比常人更好,而是你训练过,品尝对比并记载在大脑里了,所以专业的录音师和音响师也是这样,如果他长期听到现场真实乐器的声音,录制和回放都是专业设备,那么录音师的脑子里已经形成了声音正确的判断,当他听到不对的乐器声音时,他会知道怎么摆放话筒的位置能修整拾音的错误,调音台上修改哪个频段可以纠正回放频响的缺陷等等,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有经验的音响师,在恶劣的听音环境上都能适应,比如我在做小娟乐队的演出现场,如果能在观众席调音那当然是最好的,你可以和观众听到一样的声音,有助于现场调音的素质:
但是,实际场所往往是你需要在观众席最后一排甚至在音控室里调音,与观众席听到的音量甚至音色都有很大的不同,那么该怎么办?有经验的调音师会播放熟悉的音乐,来回在控制室内调音位和观众席里聆听,找到不同点来适应环境,回到控制室里也能想象到现场的声音,就像俗称开脑放:
所以,天生一副好耳朵不代表你会听正确的声音,你就不用训练会分辨出哪里不对,如果你没有长期听正确的声音,那么你的声音世界观还没有形成,所以,如果你喜欢听音乐就尝试多听好的耳机,多听正确的音响系统,努力培养你的耳朵吧,共勉!
APP商店搜索中关村在线,看2018年最新手机、笔记本评价排行
这些价值上亿美元的网站,背后居然都只有一个程序员
你一定用过 Google 吧?有没有觉得这个页面极其简单,仿佛一个程序员就可以做出来?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个页面背后有个名叫 Google Web Servers 的服务,有着上百人维护。
不仅如此,有来自上百国家或地区不同宗教和民族的员工和用户来讨论这个互联网的门户应该长什么样,远不是一个程序员能够胜任的。
但是也请不要忽视一个程序员的力量:因为在互联网上,确实有不少高流量、颇为成功的网站,反而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人运营的……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个。
4chan - 互联网上的“垃圾桶”
4chan 在爱好和口味上对于当下美国很大一部分年轻(男性)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
令很多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个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大垃圾桶的网站,最一开始其实只是个无辜的二次元论坛而已。
克里斯托弗·普尔 (Christopher Poole) 是个漫画迷,因为对经常上的论坛感到不满,想要自己做个网站。
2015年,年仅15岁的普尔找来了日本著名二次元论坛 2ch (Futaba Channel 双叶论坛) 的源代码,将其翻译成英文,上线了一个新的网站,命名为 4chan(四叶论坛)。
4chan 不断发展壮大,在创立后的几年时间里增加了许许多多非动漫的版块,比如电子游戏、枪支、汽车、体育,甚至许多成人版块……
这些版块和内容,也让 4chan 刺破了二次元和现实世界之间的隔膜,吸引到了更多非宅用户,但网站总体上还是比较宅的。
为了帮助你更好理解这个网站,目前的 4chan 基本上是一个英文版的 S1 铁血 天涯 草榴……
从创始直到2015年,4chan 的主要运营者就只有普尔一人而已,但其 Alexa 排名不断进步,从2010年的700左右爬升到了今天的全球第383名(美国148名)
——对于一个总体上比较宅的网站来讲,可以说是相当优秀的成绩了。
2015年,普尔将 4chan 卖给了模仿对象 2ch 的创始人西村博之。
4chan 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因为在这个论坛上,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光谱上相去甚远的两个版块可以同时存在。
4chan 用户可以在一个子版里严肃探讨 LGBT 在社会中的存在现状,也可以在另一个子版里大骂别的用户是 faggot(对同性恋者的侮辱词汇)。
如果你进错了版,就不要怪别人很黄很暴力了。一个典型的 4chan 帖子截图:
也正因为 4chan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只有 Moot(普尔在 4chan 上的网名)一个人看管,网站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志愿者版主来辅助维护。
而 Moot 通常不会对这些版主的意识形态横加干涉,造就了一个可以同时存在于阵营九宫格上任何位置的 4chan……
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 4chan 的政治版块 /pol/。这是一个在政治光谱上严重偏右的版块,上面挤满了各种谣言、阴谋论和 Pepe 青蛙梗。
前面提到,4chan 对美国年轻男性的影响很大,主要是因为在这个网站上的用户画像就是所谓的“沉默的大多数”,也即那些在过去自由派的语境下无法发声的,拥有投票权的美国人。
而特朗普的上任鼓励了这些人发声,他甚至公开谈论那些在 4chan 里出现过的阴谋论——一种赤裸裸的狗哨政治行为。比如在 4chan 里诞生的 QAnon 运动,也进入了特朗普的竞选集会。
很难想象,4chan 这个最初只有一个人运营的二次元网站,能对美国最高行政长官和美国政治生态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
至今 4chan 都对营利不太感冒,只靠广告和捐助赚一点点钱,一些评级网站还是认为,如果全面商业化,4chan 的价值将达到七亿美元。
Urban Dictionary - 当代生活辞典
同样作为互联网流行文化的产物,Urban Dictionary 比 4chan 正经多了。
字面翻译为“城区辞典”,Urban Dictionary 的主要功能其实是帮助网民理解那些最新出现的“网络俗语”。据《纽约时报》,这个网站的用户平均年龄在15-24岁之间
——是的,想要跟上最新流行热词和熟知每一个流行词的缩写真的很难,即便对于这个阶段的年轻人。
一个典型的 Urban Dictionary 页面,包括词汇、全称、释义、例句,以及上传者。
1999 年,还在加州州立理工大学 (Cal Poly) 一年级读计算机的亚伦·佩克曼 (Aaron Peckman) 创办了这个在线辞典网站。当时他的工作模式是找来流行词,写一个很瞎的释义,然后上传到网上,博自己和同学一笑。
从学校毕业后,佩克曼加入了 Google,与此同时一直运营着自己的网站。工作了两年后,他觉得 Google 还是不如自己做项目好玩,于是辞职开始全职做 Urban Dictionary。
网站不赚不亏,微小的收入主要靠广告和卖周边,倒是足够他营生并继续维护网站。
说佩克曼预知了社交网络的流行是不准确的,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个社交网络上不断诞生新的热词的时代,他的网站对于人们跟上流行的节奏是至关重要的。
Urban Dictionary 甚至帮助了执法机构办案。2003年,一个英国法院在审理一起涉及说唱歌手侮辱性歌词的案子时,法官为了理解歌词 "Shizzle my nizzle"的意思 (for sure,当然)不得不场外求助 Urban Dictionary。
2011年,美国有个人拿了一支磨掉了序列号的枪造访枪店,结果被没收。这个蠢货跑到 Facebook 上威胁店主,宣称要“murk”他。店主报案,联邦特工发现这个俚语有着生命威胁的意思,果断起诉并将嫌疑人逮捕。
在庭上,特工出示了 Urban Dictionary 上的截图,促成定罪:
差不多那会儿,由于 Urban Dictionary 越来越经常高调出现在类似的案子中,也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2011年3月的网站数据显示,仅30天时间里就有近7万人提交了7.6万词条,超过3,500人注册为志愿编辑,帮助修正词条的释义。
和 Moot 对 4chan 的放任不完全一样,佩克曼还是希望保护他这么多年来的心血。
他给网站定下了几条规矩,确保网站真实准确地还原一些俚语的含义,同时不对特定肤色和宗教人士产生歧视。
今天,Urban Dictionary 仍然是互联网上的一个独特的存在,Alexa 全球排名第457(美国221):
本来有着极强恶搞成分,却被不少美国联邦机构用来辅助办公。比如美国车管局 DMV 允许车主自定义车牌,会引用辞典的释义拒绝侮辱性词语。
连 IBM 都曾经动过歪心眼,用 Urban Dictionary 训练它的沃森人工智能 (IBM Watson)。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训练出来的 AI 满口脏话,IBM 员工只好删除了这一部分的记忆……
与此同时,Urban Dictionary 实现了非常不错的增长。由于公司是佩克曼的私有财产,他没有吸纳外部融资,也无需对外透露账目,不过他曾告诉《纽约时报》网站(收入)的增长非常稳定。他本人现在居住在旧金山。
佩克曼表示,身在硅谷,总会有上市的诱惑,但他权衡之后认为,如果那样做的话会让 Urban Dictionary 失去其独特之处和吸引力。
不过在评级网站看来,Urban Dictionary 至少值两亿美元。
Instapaper:稍后阅读,稍后也不会读……
曾经是互联网上最优秀的“稍后阅读”产品之一,Instapaper 的发展几经波折。不过在发展最快、最受用户欢迎那段时间,它一直是其开发者一个人的宝贝。
Instapaper 的最主要功能是保存一个网页上的全部内容,然后呈现给用户一个离线的,版式统一并去除掉多余的视觉效果、广告和非正文内容的版本。
这个版本只保留有用的内容,而且可选配色、字体和字号,版式护眼,利于阅读。因为以上,Instapaper 成为了很多人阅读资讯的首选。
2008 年,马克·阿门特 (Marco Arment) 还在 Tumblr 当 CTO,管理这个图片博客社交产品的整体开发运维工作。
阿门特是个精力充沛的高级程序员,日常工作之余,他还有自己的小项目:一个能够从网页上保存内容的小插件。
花了超过100小时开发之后,Instapaper 终于在2008年1月上线了正式版,立刻收到了业界大咖约翰·格鲁伯 (John Gruber) 和知名媒体 TechCrunch 的好评。
那年夏天,苹果正式上线了 App Store,Instapaper 也很快发布了对应的 app,上了苹果推荐页,并获选《时代》周刊的2008年十大 iPhone app 之一。2009年,阿门特推出了 Instapaper 付费版,立刻登上了 App Store 付费应用榜的第二名。
大获成功的 Instapaper 最终改变了阿门特的职业规划,他于2010年离开了 Tumblr,全职研发 Instapaper,同时自己主持了一个播客 Build and Analyze。
他在 Instapaper 上花费了很大心血,为它逐渐增加新功能,让它有一个优秀的独立 app 应该有的样子,包括悦目的视觉动效。
他还自己开发了一个基于地理围栏的内容后台自动同步方案,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用户体验,让 Instapaper 成为当时逐渐扩大的“稍后阅读”市场上的标杆产品。2011年底,Instapaper 已经拥有超过200万注册用户。
由于上线付费版较早,产品也为阿门特带来了不错的收入。截至当时,Instapaper 公司由阿门特一人拥有,没有任何外部融资。
2013年4月,创业机构 Betaworks 从阿门特手里买走了 Instapaper 的主要股权。
差不多那一个月的时间里,阿门特创造了作为创业者的纪录:短短5周时间内退出了三家自己创立的公司。
Instapaper(主要股权出售给 Betaworks)
The Magazine(在线杂志,出售给杂志当时的主编)
Tumblr(雅虎$11亿接盘)
之后 Instapaper 几经易手,在 Betaworks 的旗下得到了一个专门的团队,也有了几次翻新了用户界面。2016年,图片社交巨头 Pinterest 收购了 Instapaper 及其团队,然后宣布将其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
2018年夏天,Instapaper 从 Pinterest 剥离,由新成立的 Instant Paper LLC 运营,团队还是 P 站收购其之前的团队。
独立化的消息或许令一部分老用户感到欣慰,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在 Instapaper 之前,许多基于“打造更好阅读体验”而出现的产品现在都活的不太好,就连 Google 都关闭了它备受欢迎的 Google Reader。
社交网络的流行,对网民获取和消化的新闻习惯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存了稍后阅读,结果是稍后也忘了读。
Instapaper、Pocket 这种阅读产品已经过时。新一代的阅读产品都有机器算法驱动的推荐系统,内容也趋向碎片化和“标题党”(Sensationalism)。
严肃阅读没有死,只是缩小到了特定的核心读者群。
而这个群体的萎缩,意味着 Instapaper 们今后的日子不会像过去一样红火了。
虽然几经易手,Instapaper 的估值还是保密的很好。比较合理的估算,在最红火的那几年,这家公司至少值上亿美元。
Techmeme:科技新闻一网打尽
2005年,盖博·里维拉 (Gabe Rivera) 还是个英特尔的工程师。他仿照 Google News 的新闻聚合模式,上线了一个名叫 Tech.memeorandum 的网站。
一年后,他把网站改名为 Techmeme,意即荟集科技行业所有消息。
严格来讲,Techmeme 不算“单兵作战”的网站,因为从2008年开始,里维拉就已经聘用编辑来人工审核和编辑那些算法聚合来的新闻。到今天,网站一共聘用过25名编辑。
上线了13年之后,Techmeme 仍是一个极为简单的网站。它在网站首页上呈现当天最重要的几条科技新闻,呈现的格式是标题和链接、一张头图、一段纯文本摘要,然后补充其他新闻网站对同一新闻的报道,以方便不同阅读偏好的读者(这一点和 Google News 颇为相似)。
当然,如果你更喜欢按照新闻发生的时间先后阅读,Techmeme 也有有一个纯时间流 “river”:
除了呈现新闻标题和链接之外,Techmeme 还设有一个媒体和记者榜单,统计一段时期内哪个媒体的记者被 Techmeme 收录的较多,然后留下该记者的 Twitter 用户名,方便读者直接在社交网络上追踪新闻。
Techmeme 被誉为硅谷从业者每天必看的网站。
因为它以一种比较优秀的方式聚合了大量不同领域的科技相关新闻,从程序员、市场和营销人士,到风险投资人和科技公司的股票投资者都能受用。
月入3千又如何?三年存下十几万 聊聊我的理财之路
二胎妈妈,养娃供房养车,本职工作月入3千又如何?我依然可以生活有条不紊,还可以三年存下十几万!
Part1:就是这样的coco
年龄:说18不太好意思,永远25岁!
身份:一对儿女的辣妈/体制内工薪阶层/网站兼职编辑、版主、本地某童坊公众号兼职运营人员/理财达人/薅羊毛客/家庭主妇/吃货/……
人收入:月均薪水5k 兼职收入1-3k 理财收入=月均收入1w
家庭资产状况:125平米房子一套,公积金按揭每月还有盈余/代步小车一辆/现金流10w /一个车位……
爱好:做妈妈、学理财、旅游、瑜伽、阅读、写作和厨房,偶尔有空画画铅笔画、缝缝剪剪做手作。
生活状态:
理财是一种生活态度!理财不仅仅是理钞票、打理资产,更是理生活。用心分享小白理财经验。
努力学习作一个和善而坚定的妈妈,认真学习育儿知识。不愿意错过孩子的每个成长瞬间!
努力做一个会做饭的老婆和妈妈。
每年都会长短途旅游,至今走过5个国家和地区,与36个城市有过亲密接触。
理财经历:
近十年的基金定投经验/3年来薅过不少信用卡羊毛/2年P2P投资/国债
人生理想:
实现财务自由/环游世界/合格的妻子和妈妈/兼职瑜伽教练……
Part2:Coco的理财路
从小就有攒钱的习惯和爱好。因为经历过父亲的生意失败、家道中落,觉得钱能给我安全感,也觉得应该有一个稳定的职业。毕业后靠自己的真刀实木仓,考上了体制内的工作,以为有稳定的收入和工作,生活可以平平静静的幸福下去。
结果,还没高兴上一个月,接到工资卡的时候,情绪惨遭滑铁卢:我的天,1k多?!!我竟然赚这么少!!!
更加催促我对理财产生渴望的,是在筹备结婚期间。和老公感情很好,均出生普普通通的家庭,遇到了买房、装修、办婚礼和蜜月旅行的大笔开支后,顿觉得生活的压力。原来,提升家庭生活幸福指数和经济后盾,有着必然而且紧密的联系。好不容易还清了外债,又遇到了生娃和买车两件大事,财资产再次清空。茫然之间,开始记账。因为对理财知识的强烈的渴望,我开始逛起了理财论坛。遂痛心疾首地发现:学理财,我入门太晚了啊!好在,迟到总比不来好!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担任几个论坛的版主和编辑,管理论坛、分享自己的理财心得和经验,慢慢在理财论坛上积攒了几千粉丝。
学理财,首先是大幅度增加了我的收入。从原来每月只有3k左右的死工资(工作好长时间,评了职称涨到这个数),到如今个人月收入破一万,到生完兜弟大量开销,还可以存下十几万。比起刚刚结婚时候,做什么都得克制消费,到现在养两个娃花销巨大的前提下,生活品质却更好了、花钱更随心了。家庭生活环境和个人自信心有了一个质的翻越。
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Part3:Coco的养“鸡”路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揣着数额羞涩的工资本,直接跑银行咨询如何理财。我是不是很猛?
居然这样也能给我遇上一位细心的大姐(后来经过思索,发现她其实就是一位好心有闲得慌的妇女啊),面露怜悯(后来仔细想想,觉得那是在说:这点钱你也好意思告诉别人?)地说:不然定投吧,一个月200块钱就可以的。如今回想起来,虽顿悟她的叹气略带嘲笑,可是我依然感激这位大姐。是她,领我走上了基金定投的道路,为我开启了理财的一扇小门。这一小步和一小扇门,却不亚于我个人财政路上的一大步,她是我的另一位启蒙大师,再生父母啊(感恩脸激动脸崇拜脸)……
记得当年可以通过银行定投的基金品种还很少,我就在大姐给我的那个宣传单上面,挑了一个名字(后来证明它并没有名字听起来那么好),开始了每个月200的定投。接着的两年,coco沉溺于工(lian)作(ai),并没有打理这只基金,后来因为婚房装修缺钱,我赎回了五千块钱,没想到除去手续费,还净挣一千多。定投好啊!
婚后,遇上手头好不容易有点闲钱,我赶紧又开始养鸡。发现基金品种一下子多了好多,无从下手,就开始认真研究和学习。逛论坛、看帖子、看理财书、咨询高手、听理财课,终于积累了一些基金的基础知识。在2015年牛市,我通过定基金,赚取超过120%的收益,老公对我刮目相看!
如今,coco在养鸡的道路上依然努力而痴迷地摸索着,……
Part4:coco的信用卡之路
刚工作的时候,觉得买单的时候掏出来一张信用卡,牛逼闪闪地。我怎么可以不来一张啊?慢慢地,发现信用卡不仅大大方便了我的生活,用好了还能成为一项很好的理财技能,甚至还增加了我的收入!
我办过八家银行的十几个卡种的信用卡,目前,手头上持有7张信用卡。我曾经一次性薅到银行的2600元刷卡金(可以直接消费刷卡用);得过银行送出的拍立得、折叠自行车、羊毛被等实用又质量杠杠的实物;光去年,通过信用卡的各种活动和优惠,我薅到了近2700元羊毛。
如今,信用卡羊毛越薅越顺,更喜欢分享使用信用卡的一些心得,在各种论坛上发的信用卡帖子颇受好评。
现在的coco,正努力奔赴在做卡神的大道上。
本文源自宝妈的有财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