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遥远时空中5攻略人物(遥远时空7推出体验版 6月11日开启)

导读 遥远时空中5攻略文章列表:1、遥远时空7推出体验版 6月11日开启2、国之歌者 时代先声——聂耳的音乐人生与回响3、激荡五洲四海的时代强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遥远时空中5攻略文章列表:

遥远时空中5攻略人物(遥远时空7推出体验版 6月11日开启)

遥远时空7推出体验版 6月11日开启

刚刚,光荣特库摩宣布即将于6月18日在Switch平台发售的《遥远时空7》将推出免费试玩版,预计于6月11日上架日服eShop,可以试玩前两章的内容。

《遥远时空7》是光荣特库摩游戏旗下开发团队Ruby Party所制作的女性向恋爱冒险游戏。主人公为一名普通的现代女高中生,本应是如此。某日,少女邂逅了身著不可思议服饰的青年——真田幸村。大规模灵障突然发生,少女为了保护现代日常生活而来到异世界,却得知此处才是自己的故乡......

值得一提的是,试玩版不包含中文,中文版将在6月18日的正式版中推出。

国之歌者 时代先声——聂耳的音乐人生与回响

作者:时遂营(云南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玉溪市聂耳和国歌研究会会长)

今年是中国著名音乐家聂耳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尽管只度过了短短二十三个春秋,聂耳创造的音乐光芒却穿越时空的阻隔,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挺立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化作一个古老民族的浴火重生。

云南玉溪聂耳雕像资料图片

踩着青石板,走进沉淀昔日繁华的玉溪北门街,可以看见一幢一楼一底的土木结构民居,古朴宁静,房檐上仍有半截依稀可见的浮雕图案,黑底金字的横匾上,“聂耳故居”四个大字仿佛回响着岁月跫音。

这里是聂耳父母的早年居所。聂耳的父亲聂鸿仪是玉溪州城有名的中医。为了养家糊口,清光绪末年举家搬迁到昆明,悬壶行医。“重九起义”的枪响之后,聂耳在昆明出生。因为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聂耳的父母对他并未怀着过高的期望,给他取名“嘉祥”,只是希望他能顺顺利利地长大,万事吉祥。

天有不测风云,4岁时,嘉祥就受到了心灵重创。这一年,父亲去世。幼年失怙,在最该无忧无虑的童年,这个懵懂的孩子,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悲伤。“爸爸的死,决定了我这一生的命运,指示给我应走的道路。”1930年聂耳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成长思考。

“理想是直线的,但事实是曲线的”,4岁的孩子,踏上了一条自强不息、蜿蜒曲折的路。

云南玉溪聂耳音乐广场俯瞰资料图片

“随时不忘的是‘读书!’‘拉琴!’”

“我不愿把一分一秒有用的光阴耗之于无聊。音乐、戏剧、电影,便是我一生的事业,我愿在这一生里去研究、学习。”早在聂耳给哥哥的信中,就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没有躺平的人生,只有奔跑的岁月。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天际的聂耳,“随时不忘的是‘读书!’‘拉琴!’”

聂耳是天才,但“天才就是劳动”这句话,在聂耳身上淋漓尽致地得到体现。和聂耳合作过《开路先锋》的孙师毅说过:“你能说聂耳非天才吗?他没有步入过学院的门一步;你能说聂耳不努力吗?他没有浪费过他的时间一分……”

“妈妈!咱家穷,读不起书,你能带我去学校看看吗?”6岁的聂耳善解人意说出自己的愿望时,彭寂宽,这个来自哀牢山、踩着一双清末的裹足小脚却自立自强的傣族妇女,说了这样一段话:“再穷,也会送你去读书,这个家,这个窝,虽说没有金子、银子,但是要有骨气、志气。”随后,她制定的十一条家庭准则为聂耳打下了坚实的品格基础。

这位伟大的母亲不仅使聂耳养成坚立于风雪之中的精神,还在聂耳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这也是聂耳的音乐人生砌上的第一块基石。

猝不及防中承担了全部家庭重担的彭寂宽,开始行医养家。劳累之余,她经常给聂耳唱娓娓动听的花灯调、洞经音乐、民族民间小调,把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唱给聂耳听,使他自幼在心灵深处种下了喜爱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艺术的种子。邻居邱木匠、张庾侯又先后带聂耳学会了演奏笛子、二胡、三弦、月琴、小提琴等多项乐器的技能。外籍教师柏希文也促使他对钢琴等乐器发生兴趣,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欧洲音乐的了解。

聂耳(左)与田汉1934年在上海合影。资料图片

因率领同学积极支持校方与霸占校舍的封建势力斗争并取得胜利,私立求实小学的创办人苏鸿纲对聂耳念兹在兹,“聂耳同志小时候就具有正义感和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随后,在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在地下党和共青团的直接领导下,另一颗种子,一颗革命的种子,如同冲出云围的月亮,也在聂耳心灵里播下。

18岁出门远行前,聂耳所经受的种种遭遇,最终孕育成音乐和革命的两颗种子,在随后的五年狂飙生活里破土而出,如疾风烈火,碧血丹心;如闪电惊雷,光芒不息。

“怎样去做革命的音乐?”

1930年,从汀州向长沙,奋进和失败交织中,毛泽东写下了“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的诗句。这一年,经常弹奏《国际歌》的聂耳18岁,从云南避难到上海。两年后,他在清华大学用小提琴演奏了《国际歌》。日后,他借鉴《国际歌》创作的更加明快的《义勇军进行曲》,和这位伟人产生了精神共振。

因为被列入反动当局的黑名单,为了躲避抓捕,聂耳顶替三哥聂叙伦,在“云丰申庄”做了一名小伙计。半年后,“云丰申庄”破产,失业青年聂耳走投无路之际,闯进了“明月歌舞团”,忐忑中,他受到中国近代歌舞之父黎锦晖的赏识,随后被引入到了一个新的艺术世界。遇到黎锦晖之前,聂耳一直对自己的音乐天分不够自信,“我的个性是很喜欢工业。假使我有升学的机会,我希望入工科。我自己相信我稍有一点艺术天才”。在聂耳的人生选项中,音乐最初只是一种爱好。

黎锦晖当时没有预料到聂耳这个看起来资质还不错、似乎是个“软豆腐”的年轻人,会不念知遇之恩,拿出真刀真枪的硬功夫,对自己反戈一击。

此时是1932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在音乐上充斥于社会的是《毛毛雨》《妹妹我爱你》之类的黎氏靡靡之音。迂回、回避就是失职!黎氏歌舞,在当时关注民族与民生的时代强音中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在充满了荆棘、污泥的音乐环境里,聂耳呼吸着、观察着、思考着。正义感和斗争精神再次在他心中沸腾。他化名“黑天使”和“蓝天使”,撰写文章《黎锦晖的“芭蕉叶上的诗”》《中国歌舞短论》,抨击黎派歌舞,“香艳肉感,热情流露”,是麻醉青年儿童的“软功夫”。

“你想,资本家住在高楼大厦大享其福,工人们汗水淋漓地在机械下暗哭,我们应该取怎样的手段去寻求一个劳苦大众的救主?”“我们所需要的不是软豆腐,而是真刀真枪的硬功夫!”聂耳振聋发聩的呼喊鼓发正义、催动世人,也催动了黎锦晖的改变。

黎锦晖曾回忆,聂耳身边的前进分子都爱戴他,喜欢叫他“镊子”,仿如外科医生镊取人身腐烂肌肤,被镊取的人是不免要感到痛楚的。“从这时起,我也接受他对我诚挚而又亲切的批评与启示,写了好几首比较正派的歌。”

“奋斗救国,动起干戈,我们来尽忠报国!快把那万恶帝国主义打破……”黎锦晖也曾创作过《义勇军进行曲》,师徒二人,在正义感的召唤下,在时代精神的熏陶下,以《义勇军进行曲》的名义,取得了和解,发出了感同身受的灵魂共鸣。

与黎锦晖的交锋,让聂耳开始思考“怎样去做革命的音乐”。“脑筋若无正确的思想的培养,任它怎样发达,这发达总是畸形的发达。那末一切的行为都没有稳定的正确的立足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确思想的培养早在聂耳昆明求学时代已初见端倪。1927年10月13日,聂耳就在日记里详细记录了马克思的生平。风暴肆虐中,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在一个15岁的艺术青年心中播下,开始生根、发芽。

1928年,16岁的聂耳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之后,他一直按照革命者的标准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刻鞭策自己积极进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并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

1933年1月初,受“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上海的左翼文艺工作笼罩在一种“白色恐怖”的氛围中。就在这种人人自危的环境里,聂耳逆流而上,经田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田汉在《聂耳胜利的道路》中写道:“聂耳是一个有音乐才能的青年,更难得的他是一个爱国者……他是那样地仰慕党、寻求党。他说他决心很好地学习,把他的才能贡献给党。”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从此,聂耳在党的领导下,犹如航船得到灯塔的指引,朝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用他的笔做刀枪,用他的歌做炮火,去进一步追求自己的艺术发展,走上一条在党的大众文艺方针指引下的革命音乐之路。

“代替着大众在呐喊”

1932年2月7日,“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的第10天,聂耳在日记中质问自己:“一天花几个钟头苦练,几年、几十年后成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又怎样?你演奏一曲贝多芬的《奏鸣曲》能够鼓动起劳苦群众的情绪吗?此路不通!早些醒悟吧!”

醒悟后的聂耳开始从人民大众中寻求出路。他认为:“音乐与其他艺术、诗、小说、戏剧一样,它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态度。”因此,他鲜明地指出,“目前从事音乐运动者,首先要提出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种“代替着大众在呐喊”的“革命的、同时保持高度艺术水准的音乐”。

1985年,在为聂耳逝世50周年举行的纪念音乐会上,一批在20世纪30年代爱唱聂耳歌曲的青年女工,此时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她们集合起来,在音乐会上深情地演唱了《新女性》。

孟波清晰记得,上海杨树浦的一批纱厂女工含着热泪对他说:“聂耳先生是中国第一个为我们工人写歌的人啊!他的《新女性》《码头工人》等,不是可怜我们或者仅仅是同情我们,而是在诉说我们工人痛苦生活的同时,唱出了我们工人阶级的力量和志气。”

在创作《新女性》过程中,聂耳曾多次于繁星满天、寒霜遍地的秋夜去沪西的纱厂观察女工的劳动、生活情景。为了深刻反映工厂的生活和妇女在被剥削的劳动中所受的苦痛,除了谱曲、配乐,聂耳还招募了一群女青年,成立了“联华声乐团”,并亲自担任钢琴伴奏。

从摄影棚传出来的歌声,和谐、明快、有力,有着美好的音色和动人的旋律。前来拜访聂耳的蔡楚生却很快就忘了那是歌声,“而觉得那是‘人’的呼声;并被引进了现实生活的场景与斗争的场景。我看到了在晨光朦胧、街灯暗淡的街头,许多被剥削、被践踏而失血的女工们正在匆匆赶路的情景;我听到了工厂中机器的轰鸣,看到了人们成为特权阶级和机器的奴隶那种悲惨的景象……”歌声停歇,聂耳好像刚经过了一场剧烈的搏斗,喘着粗气,满头大汗,眼睛里还在燃烧着斗争的火焰。

聂耳把创作的焦点对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工人和劳苦大众,反映他们的苦难、抗争和希望。《饥寒交迫之歌》《开矿歌》《码头工人歌》……反映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生活的作品,占据了他全部创作的主要部分。

聂耳意识到,“不论你从哪条路跑,你对于哲学的基础不稳定,终于是难得走通的”。大众哲学家艾思奇是聂耳的相知挚友,读书期间,曾多次鼓励聂耳谱写振奋中国人的乐曲,日本留学时专门为聂耳买了《国际歌》《马赛曲》歌谱。两位来自遥远边疆的云南青年,一个谱写了一首代替大众呐喊的歌曲,一个书写了一本让哲学走向大众的图书,共同闪耀着点亮大众信仰的光芒。

“我是为社会而生的”

“天才不足贵;努力不足贵;学问,经验,也不足贵;只有这三种东西合起来,能实际给社会以利益,才是可贵。”1933年,聂耳和安娥合作《卖报歌》期间,两人常常谈起能使艺术根深叶茂的方法。

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在云南省立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聂耳曾在作文《我的人生观》中提出“打倒恶社会建设新社会”的目标,并积极地准备着“交战”。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说:“我是为社会而生的,我不愿有任何的障碍物阻止或妨害我对社会的改造,我要在这人类社会里做出伟大的事实。”这个伟大事实的根基筑于聂耳在1926年的作文《我的年假生活》中总结的自己生活中重要的四件事情:自修工作、爱国运动、社会事业、身心锻炼。

聂耳的同学邓象涟记得,他们曾经一起到昆明黑龙潭薛尔望墓,聂耳面对薛墓不胜感慨,情不自禁讲起了薛尔望的民族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死殉国的事迹。“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在薛尔望墓旁,聂耳泪流满面,大声疾呼:“中华!中华!”

在离家去上海的前一天,聂耳和胞兄聂叙伦去了一趟西山,风雨大作中,聂耳拉响了法国国歌《马赛曲》。在合着风雨声的优美旋律中,聂叙伦喃喃地说,如果中国也有人能谱写出像《马赛曲》这样的歌曲,该有多好。聂耳干脆又坚定地说,中国,肯定会有这样的人的!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个人会是他自己,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在雪夜里率先觉醒,在黑暗中擎起明灯。

1932年4月的明月歌剧社,弦歌满耳,衣鬓相接。激动、拘谨的聂耳受到了上海文艺界赫赫有名的“田老大”田汉的接见。在田汉的最初印象里,聂耳是一个尚气的年轻人,是一个天才富赡、忠勇备发的艺术斗士。

这年秋天,他们合作了“我们在流血汗”的《开矿歌》。在介绍聂耳入党之后,他们开启了伯牙子期般的合作之路,包括《毕业歌》《梅娘曲》在内的十四首歌曲,几乎占了聂耳全部作品的一半。他们联手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站上中国音乐作品的巅峰,用音乐创造精神奇迹,便是他们作为革命者精神归一的真实写照。

“怎样做革命的音乐?”《义勇军进行曲》回答了聂耳当年提出的问题。革命的音乐作品应该叩问生命,呼唤大众,为国家歌唱,为时代发声。

“怎样做革命的音乐?”在聂耳上下求索的路上,也在响答影随地探索着音乐的革命。“新的脑子要随时装予新的养料,才能向着新的轨上发达。”“今后我的研究和创作文艺的方针将改变”,要“向着新的艺术运动的路上跑去”。在聂耳日记里,多次谈及自己要大胆革新创造的信心和追求。他的歌曲在形式和体裁上,都创造了新的风格,自由、奔放而毫不夸大,也能打破陈规,大胆创新,善于创造与歌词的形式相适应的曲体结构。

“向那群众深入,在这里面,你将有新鲜的材料,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喂!努力!那条才是时代的大路!”这个骤然而来、倏然而去的音乐精灵和文化精魂,新鲜灵动,可亲可爱,他带着梦,带着光,吹响着未来的光荣与梦想,并完成了革命和音乐互为表里的双重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

“起来!”“前进!”

《义勇军进行曲》是在1935年夏聂耳到日本后邮寄回国的。去日本前,拿到为《风云儿女》谱曲的任务后,在霞飞路的出租屋里,聂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一会儿哼唱着歌词,一会儿击打桌子,权当“打拍子”。雷声在震动,电闪在飞炫,暴风夹着骤雨,海洋飞溅起的怒沫,冲击在热血沸腾的聂耳的身上、心上,他高举着双臂大喊:“起来!起来!起来……”

因为过于投入,严重扰民,聂耳被房东老太太赶出了出租屋。录音师和演唱者之一司徒慧敏在家里接纳了他。据司徒慧敏女儿司徒恩湄回忆,她的祖母是最早的听众,奔涌着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的乐曲感染着她,她情不自禁地说:“是啊!我也是个不愿做奴隶的人啊!”

祖母耳背,记忆力不太好,记不清聂耳的名字,倒是记住了聂耳老是哼唱的歌词“起来”。于是,老太太便将聂耳唤作“起来”。巧合的是,日后名声大躁的“聂耳”“起来”,都是源于别人取的绰号昵称。一个是灵活耳朵展现的音乐才能,一个是歌曲创作体现的革命情怀。革命和音乐,形式和内容,稠迭连绵,又怎么能厘清呢?

在对歌词的修改中,聂耳添加的三个“起来”,一个比一个有激情、有号召力,从而把音乐的发展引向高潮,动力十足。添加的三次“前进”,平衡了音乐的结构。神来之笔的是在“前进”之后添加了一个“进”,预示了中华民族永远在路上的奋进状态。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吴刚伐桂,愚公移山。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民族的神话,而且创造了永不停息、前进不止的民族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前进不止的接力长跑。在这场接力长跑赛道上,起来是纵向运动,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生命勃发、昂首屹立的挺拔身姿;前进是横向运动,是起来的延续和良性发展,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饱满精神。起来屹立,从来是九死一生;前进不息,注定会风雨兼程。

1949年9月25日晚,中南海丰泽园,关于国歌歌词的讨论仍在继续。有代表认为,应修改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句。毛泽东说:“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持原有歌词好。”毛泽东的意见,得到与会者的赞同,就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

治不忘乱,安不忘危。保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就是存储中华民族的忧患基因。它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许,随着一位伟人令世界震撼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义勇军进行曲》从天安门广场通过无线电波传遍了全世界。起来!前进!这一首承载中华民族苦难史、忧患史、团结史、奋进史的战歌、军歌,在这一刻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意义,成为坚不可摧、不可逾越、前所未有的精神长城,日迈月征,演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回望1935。

这一年,藤泽鹄沼,憧憬着新生活的聂耳,像暴风雨前的一只海燕,“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却因为避暑游泳,不幸溺水身亡。

这一年,福建长汀,拖着手铐脚镣的瞿秋白,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向刑场,盘膝坐下,说了一句“此地甚好”,随即饮弹牺牲。

这一年,法国巴黎,急于回国的冼星海,被海风吹黑了的脸上倦容未消,就毅然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随后创作出《黄河大合唱》。

这一年,上海学堂,沉浸在聂耳歌曲的朱荣实,听闻噩耗异常悲痛,立志践行聂耳的道路,之后更名为朱践耳,并创作出《唱支山歌给党听》。

…………

一串串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字,自1935年起,感召着同频的“起来!”“前进!”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的源代码是始终如一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脉搏。这种精神力量汇聚成星辰大海,共同丰沛了中华历史的万古长河,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家园,拓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航道。

玉溪山水育精英,“义军”一曲奋全民

聂耳1932年发表了评论《和〈人道〉的导演者的对话》,使用了“浣玉”的笔名,“幻想着回到家乡玉溪”。聂耳,是玉溪孕育的音乐精灵和文化精魂。家乡人民一直在讲着“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唱着聂耳的歌曲前进!

漫步玉溪街头,随处可见的是以“聂耳”命名的场馆建筑,聂耳公园、聂耳文化广场、聂耳纪念馆、聂耳音乐厅、聂耳大剧院、聂耳小学、聂耳合唱团……玉溪,仿佛一座用聂耳和国歌故事装点出来的城市,仿佛一个色彩缤纷的音乐殿堂,似乎因此时时都在回荡着聂耳青春的绝唱,回响着国歌的激昂。

在这里,在拉家常似的话语里,玉溪人都能如数家珍讲起聂耳和国歌的往事,难言的亲切、特有的自豪,构成了玉溪人独特的文化语境。这里的人们用音乐思考,用音乐生活,空气中都似乎飘逸着聂耳音乐的芬芳。

在这里,每年7月17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聂耳纪念日”,一个以音乐之名致敬聂耳,热爱与情怀双向奔赴的文化节日。每年的这个文化节日,聂耳故乡的人民用赤诚之心,唱出对党、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生在山清水秀的玉溪,从小就是唱着聂耳的歌长大的”,85岁的崎松已经颤颤巍巍,但谈起聂耳却精神抖擞。50年来,崎松一直在收集资料研究聂耳,一幅“心系国魂”的书法伴随崎松多年,这正是崎松笔耕不辍的内心写照。

“在演唱聂耳的歌曲中学会表达,拥有如水般坚韧的品质,明白坚持的意义”。这是温暖且治愈的“若水”合唱团斩获国际大奖后发出的声音。清越空灵的童声吟唱着聂耳的旋律,吟唱着坚持的意义,也吟唱着生活的甜蜜。

恢宏的聂耳广场,故事和现实融为一体,从空中俯瞰,你会发现聂耳伫立在一个巨大的小提琴上,英姿飒爽,仿佛在迎风演奏,浓绿葱茏中奏响着春天的和鸣。

古朴的北门街口,机器的轰鸣打破了空中的宁静,聂耳和国歌传习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承载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千山万水跟着那永恒的旋律,整装待发。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28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激荡五洲四海的时代强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性贡献述评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 题:激荡五洲四海的时代强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性贡献述评

新华社记者

大年初五,万家灯火。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起身送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结束当天外事活动,已近晚上八点。

虎年春节期间,北京冬奥会如约而至。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同来华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王室成员及国际组织负责人共同出席冬奥会开幕式,为他们举行欢迎宴会,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等国际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分别举行面对面密集会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一系列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矢志不渝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在动荡变革的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人间正道,文明新篇——以中国之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通向现代化提供全新路径选择

2022年1月4日,距冬奥会开幕刚好还有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题调研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

“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从百年前的“奥运三问”到今天的“双奥之城”,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和思索跨越历史长河,感慨系之。

当全世界运动健儿和友好人士相聚北京,当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况传遍全球,人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中国?成就这一切的,又是怎样的中国道路?

时光回溯到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一行专程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九年多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优势愈加彰显,中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新形态光芒愈发夺目,书写出人类文明新的篇章。

这是在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形成,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途径、重塑人类文明格局的文明新形态——

回望历史烟云,当西方国家率先登上现代化列车,当欧美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别国大门,所谓“先进文明”“落后文明”的论调、“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就开始笼罩在地球上空。

面对各式交锋与争论,习近平总书记放眼中国发展大历史、世界变化大格局、人类发展大潮流,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的历史远见与自信:

“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

历史反复证明,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

走自己的路,是党和人民艰辛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排除种种干扰、战胜重重险阻,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就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言。

越走越宽广的中国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勃勃生机,在终结了“历史终结论”的同时,也深刻启迪和极大鼓舞着发展中国家人民;愈来愈耀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让古老的东方文明以充满活力的雄健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深刻重塑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格局与趋势。

这是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新路,超越扩张掠夺、“国强必霸”旧逻辑的文明新形态——

2022年1月6日,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阳光灿烂。中方承建的蒙巴萨油码头竣工仪式举行,肯尼亚总统肯雅塔亲临现场。

这一项目,是多年来中国真心实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的又一例证。

“总有一些人喜欢对我们指手画脚,而中国则是以实际行动帮助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议程。”肯雅塔深有感触,“中国从不居高临下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正是非中合作的独特之处。”

2013年3月,作为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非,习近平总书记对非洲朋友说,“我们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你们,你们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们”“中国将继续坚定支持非洲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真诚希望非洲国家发展得更快一些,非洲人民日子过得更好一些”,赢得非洲国家领导人由衷钦佩。

拉美的朋友对此同样感受深刻。2015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中国同拉美合作的构想。“坚持平等相待的合作原则”一出口,现场立即爆发热烈掌声。

与通过对外扩张掠夺完成原始积累、长期沿袭“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定式的西方现代化老路不同,中国的现代化,从不输出殖民、战争和冲突,完全以和平、合作与共赢方式推进,彻底改写着大国崛起的陈旧叙事。

现实映照历史,历史启迪未来。“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对于曾备受西方列强欺凌压迫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所展现的,是厚重而又崭新的“和合”文明。

这是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开展创新实践、积累新鲜经验、贡献中国方案的文明新形态——

中国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这既是历史选择,也是时代必然。

14亿多人口的体量,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此“超大规模”的现代化,远非英国现代化的“千万级”、美国现代化的“上亿级”所能及,并没有现成经验可搬;

用几十年时间完成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完成的工业化历程,高度“时空压缩”的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

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就要防止和克服西方传统现代化伴生的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生态恶化等种种弊病。

全新的历史任务、全新的时空条件、全新的奋斗目标、全新的执政理念,注定了中国现代化必然走出全新的路径。而中国现代化的种种开创性探索、超越性实践,必定为破解人类共同面临的历史性、世界性难题提供极为宝贵的经验。

2012年12月,广东。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出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类文明永续进步的高度,深刻阐述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

“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

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兴则文明兴。

今天,当云南大象北上南归成为全世界津津乐道的“远方”故事,当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奏响新的生态乐章,当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将以全球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跨越……中国式现代化“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勇毅笃定,树立起人类现代化新的文明标杆。

当代中国,“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文明阔步迈向现代化,堪称这个蓝色星球上最精彩的奋斗故事、最引人注目的文明史诗。

开放融通,弄潮涛头——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全球发展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瑞士小镇达沃斯,因每年在此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而闻名于世。

2017年1月,经济全球化“存废之争”愈演愈烈之际,首次来到达沃斯,习近平总书记以“海”作喻: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

2022年1月,全球疫情延宕反复、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加剧之时,通过“云讲坛”再次亮相达沃斯,习近平总书记借“江”明理: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

江海浩荡,风急浪陡。唯弄潮儿向涛头立。

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流冲击侵蚀人类进步的根基,当开放还是封闭、拉手还是松手、拆墙还是筑墙成为影响人类未来的关键抉择,习近平总书记登高望远、把舵领航,引领新时代中国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谋发展,为迷茫困顿的世界注入强大信心与动力。

2013年金秋,踏着古人对外友好交往的足迹,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

“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满载着两国商品和旅客的船队往来其间,互通有无,传递情谊”……

在历史中汲取文明智慧,在担当中破解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

不到9年,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国家和三分之一的国际组织同中国达成合作共识;

不到9年,事关天下苍生、谋求共同福祉的“一带一路”倡议,激发起各国互联互通、合作发展、创新发展的澎湃活力,在全球五大洲绘制出一幅共同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壮美画卷。

“历史上从来没有谁尝试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在经济领域将那么多国家和大洲连接起来。”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夫妇在《世界新趋势》一书中如此写道。

俄罗斯总统普京评价,这是一个有益、重要且有前景的倡议;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说,“一带一路”倡议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将不同的国家、文化和人民连接在一起,促进世界稳定;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认为,这一倡议在未来几年将彻底改变世界。

2021年12月3日,老挝全国上下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发车!”在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老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同老挝领导人一道,作出了共建中老铁路的重大决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山不再高、路不再长。一条1035公里的现代化铁路让天堑变通途,老挝“陆锁国”变“陆联国”的梦想终于成真。

“中国不是第一个说要来老挝修铁路的,但却是唯一实实在在来老挝修好了铁路的。”沧桑巨变面前,老挝人民感慨万千。

“改变一切不需要太多时间。”法国文豪雨果曾说。

因为“一带一路”,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不少地方的人们第一次喝上干净的水、用上安全的电、乘上现代交通工具……

2021年11月,上海,又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约而至。这一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的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被外界誉为中国开放的“金色大门”。

连续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不畏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流汹涌,不惧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向世界传递出自信的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清晰信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是纵观天下大势的眼界;

“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这是把握历史大势的主动。

从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到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从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到连续五年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到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开放,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一个在开放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始终是各国共同发展的强劲引擎、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坚力量。

2022年伊始,中国经济“成绩单”让世界眼前一亮:过去一年,中国外贸额首破6万亿美元关口,经济总量同比增长8.1%。

在世界经济的大海中练就过硬本领,连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实力”,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中国已成为教科书般的案例,证明全球市场一体化推动了发展。”世贸组织总干事奥孔乔-伊维拉说;“世界需要中国,全球经济增长离不开中国的持续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拉加德由衷感叹。

曾几何时,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被牢牢把持在西方个别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要想获得国际援助或贷款,不仅需要层层“闯关”,还要答应苛刻的政治条件,局面相当被动。

2016年1月16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在习近平总书记见证下,57个代表团团长共同按下按钮,由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启动。

“倡议成立亚投行,就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推动完善现有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建设性举动,有利于促进各方实现互利共赢。”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阐明了这一举世瞩目新创造的深远意义。

全球经济治理的天平,不应长期向富国一方倾斜。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和投票权跃居第三位,到发起成立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设立丝路基金,再到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已从全球金融体系的普通参与者,转变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变革的“发动机”。

“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在时代潮头引领航向的中国,始终不忘自身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底色。

2016年秋,钱塘江畔,大潮涌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释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发展,在此次峰会上第一次被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突出位置。

面对疫情对全球发展进程造成的严重冲击,着眼于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外交”场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天下一家,和衷共济——以命运与共理念同世界各国友好往来、携手并进,引领人类前进的正确方向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当未来的人们回望当下这段历史,一定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守望相助、携手抗疫的非凡历程。

一场世纪疫情,既是对各国应对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人类团结精神的考验。然而遗憾的是,共同挑战面前,世界上以邻为壑、隔岸观火的有之,污蔑抹黑、甩锅推责的有之,恃强凌弱、抢夺疫苗的有之……

“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任何国家都不能从别国的困难中谋取利益,从他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流行性疾病不分国界和种族,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国际社会只有共同应对,才能战而胜之。”从双边通话,到多边“云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利用各种场合,呼吁世界各国团结抗疫,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向发展中国家抗疫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援助,推动疫苗成为发展中国家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独善其身不是中国选择,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才是制胜之道。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让世界看到了风雨来临时的中国担当、中国力量。

仅2021年,中国就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0亿剂新冠疫苗,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全球使用的疫苗中,每两支就有一支是“中国制造”。

“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疫情海啸中,世界更能领会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大船”之喻,道出人类命运与共的现实逻辑,也折射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前进方向。

这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重大课题的深邃思考,是对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给出的中国方案——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从此,人类在审视自身命运与未来时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新时代是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时代,也是中国理论更加自信自强的时代;新时代是中国不断向世界舞台中央挺进的时代,也是中国理论不断走向世界的时代。

传承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赓续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光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人类先进的世界观,是对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对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全面的、革命性的超越,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项最新理论成果。

这样的理念不仅是指引中国外交的旗帜,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引领着人类前进的方向。

在国家层面,中国正与老挝、柬埔寨等越来越多的友好伙伴构建起双边命运共同体;

在地区范围,推动打造中国同周边国家、亚太、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中非、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领域,中方倡议构建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卫生健康等命运共同体得到积极呼应。

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从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家间交往原则,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从“五位一体”的总体路径到建设“五个世界”的总体布局,从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载入党章和宪法,到多次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伟大实践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完善,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起日益广泛的国际共识。

“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仰望星空,更是脚踏实地。

这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次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份日程表——

9:30,会见埃及总统塞西;9:58,会见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10:35,会见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11:04,会见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一天11场外事活动,时间安排精确到分钟。

类似的情形,这些年在中国元首外交场合一次又一次出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41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69国,在国内出席和主持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接待来访的国际政要数百位。以元首外交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向前,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走四方固然辛苦,但收获是‘朋友圈’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说。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从‘本国优先’的角度看,世界是狭小拥挤的,时时都是‘激烈竞争’。从命运与共的角度看,世界是宽广博大的,处处都有合作机遇。”

世界观不同,观世界的方式也就不同。

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中国已同18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不断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合作伙伴遍布全球各地。

2021年8月,世界共同目睹了美军仓惶撤离阿富汗的“喀布尔时刻”——盘踞阿富汗20年的美军离开了,留给当地民众的是处处凋敝的烂摊子。

“大家是命运共同体,也是安全共同体。关键时刻应该共同发挥作用,共同维护比金子还珍贵的和平稳定。”2021年9月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领导人阿富汗问题联合峰会,习近平总书记就阿富汗问题提出3点意见建议:推动阿富汗局势尽快平稳过渡,同阿富汗开展接触对话,帮助阿富汗人民渡过难关。

十多天后,中国首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运抵阿富汗。接下来几个月里,一批批粮食、越冬物资、新冠疫苗接踵而至,为寒冬中的阿富汗人民带来温暖。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这是坚定的中国承诺,也是坚实的中国行动。

不同于个别大国动辄从所谓“实力地位”出发、在国际上推行霸权霸道霸凌,新时代中国坚守国际公平正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旗帜鲜明地宣示我们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让世界看到一个勇毅担当的“大国的样子”。

针对“一国独霸”“几方共治”倾向与论调,明确指出“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任何国家都没有包揽国际事务、主宰他国命运、垄断发展优势的权力”;

针对打着多边主义旗号搞拉帮结派“小圈子”的行径,明确指出“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针对标榜所谓“基于规则的秩序”、把自己的“家规”强加给国际社会的行径,明确指出“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

历史正在见证并将继续见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不仅是积极倡导者,更是坚定推动者、践行者。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教授皮埃尔·皮卡尔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说,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还在于提出了什么理念。”希腊前总统帕夫洛普洛斯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为破解人类共同难题、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思想宝库贡献的智慧瑰宝。

共同价值,指引未来——在和而不同、谋求大同中凝聚全球共识,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精神引领

2015年9月,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联合国总部。“和平尊”,中国赠与联合国的礼物,贯通历史与现实,意蕴厚重而深远。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在联合国讲坛,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面向世界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

“共同价值”意义何在?与西方一些人推行的“普世价值”有何不同?

就在这一年,一幅反映“3岁小难民之死”的照片,深深震撼着整个世界。来自叙利亚的男童艾兰·库尔迪在随家人逃难途中不幸溺亡,“卧眠”地中海海滩,成为令人心碎的一幕。

从旷日持久的“中东之乱”,到各种处心积虑的“颜色革命”……接连不断的悲剧和乱象警示人们:试图借“普世价值”之名,用单一价值标准“衡量”他国、用单一制度模式“改造”世界,只会带来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我们必须作出努力,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在和平的阳光下幸福成长”……

2014年3月,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引用大楼前石碑上的名言,深刻阐释人的思想之于现实世界的深远影响。

民主、自由、平等……这些美好的词汇,本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然而,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西方某些国家政客试图将这些价值曲解、私用、滥用,将自身对这些价值的单一理解包装成“普世价值”强加于人。

“价值向往”与“路径迷失”之间,错的从来不是对价值本身的追求,而是实现价值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从思想认识的角度为全人类对美好价值的追求正本清源——

“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

以所谓“普世价值”划分“小圈子”、拼凑“小集团”,只会让世界四分五裂;而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带来的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天下大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不谋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彰显着“不同”与“大同”的辩证智慧。在寻求“共同”中包容“不同”,在尊重“不同”中谋求“大同”,正是“共同价值”超越“普世价值”的进步意义所在。

植根于中华文明历史厚土,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将中华民族鲜明的价值追求延展至世界维度,实现中外话语体系在价值观领域的开创性对接;着眼人类共同长远利益,全人类共同价值以中国智慧为促进人类文明永续进步、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要承认和尊重文明多样性,以平等和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文明——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举办,不仅覆盖亚洲所有国家,还向世界各大洲开放。

“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赢得各国与会代表如潮掌声。

宾朋满座、济济一堂,缘于新时代中国对世界各国创造的不同文明始终如一的真诚尊重。

“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在墨西哥,漫步于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在希腊,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在埃及,走进古老的卢克索神庙……在一场场别具韵味的“文化外交”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身体力行。

在不同国际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是一位大国领袖对不同文明的欣赏和尊重,更是一位世界级领导人胸怀天下的格局与担当。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要起而行之,以自身探索实践不断为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贡献力量、夯实基础——

为了捍卫和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积极在国际地区热点问题中劝和促谈;

为了促进发展,中国倡导“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一以贯之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为了维护公平,中国积极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平衡包容;

为了追求正义,中国坚定不移站在国际公理一边,坚定不移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为了实现民主,中国探索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矢志不渝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为了保障自由,中国以实际行动尊重不同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始终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如山如海,守护和平正义,涵养发展动力;如旗如炬,洞察人类未来,引领前行方向。

百年变局中的世界,因新时代中国而不同,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更加光明。

2022年2月4日晚,从奥林匹克运动发祥地——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采集来的火种,“点燃”了北京冬奥会主火炬。

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奥运盛会,再次见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为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共同目标而拼搏奋斗。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时代背景下,这样全球性的聚会,更具重大而特别的历史意义。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年,首次举办奥运会的中国,以开放胸怀拥抱世界,以共同梦想感召世界;

“一起向未来”。2022年,奥运圣火再次在北京燃起,凝聚着来自五洲四海的团结力量。

一起向未来!新时代中国将继续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同各国一道,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崇高事业燃起更加炽烈的奋进之火,点亮更加闪耀的希望之光。(记者刘华、韩墨、杨依军、郑明达、温馨、潘洁)

想更进一步,睡魔或许需要更多改变

文/绿毛水怪

娱乐性与深度,或许正如梦境与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

在有些仓促而走马观花式地看过网飞的DC漫改剧集《睡魔》之后,这大概就是我最直接的感受。

整部剧集之中,涉及到的哲学命题不可谓不多——除了开头提到的梦境与现实之外,希望与绝望、谎言与真实、死亡与生命、人类与神明——可以说,任选其一拿来做议题,都足以写出个洋洋洒洒几千上万字的论文来。

如此的“深度”潜质,看起来很美,对吧?

但问题也正在于此。作为影视剧集,以表现力和感官刺激为代表的“娱乐性”要素是必须考虑的核心之一,真要按写论文那么拍,这部剧是肯定要扑街的。

要解决这个矛盾,最理想的方式当然是“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将二者以某种方式巧妙地捏合起来——就像《火线》这样的经典犯罪剧集所做的那样。

不过想也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可不像我在这里动动嘴皮子这么轻松。更普遍的情况是,出于兼顾的考量,一部剧集的剧情往往会在“深度”与“娱乐性”两边反复横跳——正如《睡魔》一样。

而因为这种反复横跳,本作中对上述的那一系列哲学命题的挖掘,都只是浅尝辄止,而未能鞭辟入里。

对梦境与现实的探讨,止于作为特别集的第11集中《千猫之梦》的部分颇为浪漫化的“1000个执着构建的梦境所蕴含的力量,能够让梦境成真”所包含的“托马斯公理”(如果人们把情境界定为真实的,那么它们在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之上;

对希望与绝望的辩证,限于第4集中睡魔与路西法一番“物物相降”的嘴炮大战之后“如果地狱里没有人向往天堂,那地狱还会不会有威力?”的老一套相生相克论调;

对谎言与真实的立论,滞于第5集中由红宝石的持有者约翰用宝石的力量在某个餐馆里搞出来的类似“所有人都说真话会怎么样”的社会实验式环境最终导向的充满性与暴力的发展所指向的“没有谎言的绝对真实造成的结果就是人类完全屈从于动物本能”这样我个人难以苟同的放大人类动物性的观念;

对死亡与生命的探究,流于剧中魔改自《圣经》里最初的谋杀者该隐与最初的受害者亚伯故事的,梦之国度中不断因不可控制的天性而杀死弟弟的该隐和被杀后总会复活,却并不怨恨哥哥的亚伯身上那几乎一笔带过式的“循环”,以及在1389年的白马酒馆中厌倦了永生而想向姐姐死神证明自己想法的睡魔赐予了凑巧说出了自己想要长生不死的加德林永生,并且订下了“百年之约”:每过一百年,他就要回到白马酒馆,向睡魔讲述自己的经历与感受的微妙羁绊中所煲制的“死亡是必要的,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非来自与死亡,而是来自于生命中的经历与体验”鸡汤;

至于最后的人类与神明,相信不用我说各位也是心下了然——从启蒙运动之后,哪还有上得了台面的主流文艺作品,不是抱持着“神明因人类而存在”的“人类赞歌”态度呢?

这么一波总结下来,《睡魔》这部剧集对涉及到的哲学议题的观点与理论,大抵上可以用《圣经》里的一句话来评价——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不幸但也理所当然的是,这些哲学命题的加入,又确实地让整个剧集在娱乐性方面有所掣肘,再加上近些年席卷欧美文艺创作领域的ZZ正确要素的“常规出演”,如果不戴着某种滤镜看,最终呈现的效果就是不尴不尬,即使戴上原作粉、盖曼粉,或是LGBT群体的滤镜,本作也难言出类拔萃——这一点,IMDB和豆瓣出奇一致的7.8分成绩单就足以证明。


当然,这样的结果倒也不能全怪剧组。毕竟要我说,《睡魔》这部漫画,其实本就不怎么适合改编成剧集。

至于这么说的原因,可能还得从身为作者的尼尔·盖曼谈起。

提起盖曼,《美国众神》可能才是他最广为人知的标志性作品。但在这部2001年问世,并在随后揽下幻想小说界两大奖项雨果奖与星云奖,以及恐怖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布莱姆·斯托克奖等大奖的杰作之前,正是《睡魔》这部漫画让他声名鹊起。

这部时间跨度9年,共计75期的漫画最大的特点,就是身为主角的“睡魔”墨菲斯那苍白瘦削、头发蓬乱,带着哥特式妆容,酷似著名另类摇滚乐队The Cure主唱Robert·Smith的风格化造型,以及相互独立、时空跨度极大(从远古到现代背景均有涉及),同时又广泛涉及诸多神话、历史,甚至DC漫画宇宙角色的故事构成了。

Robert·Smith

看到这里,你或许已经察觉到了我所说的“本就不怎么适合改编成剧集”的点——没错,就是它几期漫画组成一个相对独立故事的结构。

如果在观看《睡魔》的剧集之前或是之后了解过漫画原作的内容,相信你已经发现了:剧集中1-6集的主要内容,正是改编自漫画原作第一册《前奏与夜曲》,即1-8期所共同组成的,睡魔墨菲斯从被误捕监禁,到重获自由后找回被夺取的沙袋、头盔和红宝石三件宝物的故事。

而且不吹不黑地说,除了出于时代需要进行的背景更动——漫画原作与剧集中睡魔被捕的时间同为1916年,在漫画中,睡魔被囚禁了70年上下,而剧集把这个时间拉长到了一个世纪,应该是由于原作发表是在已经有些遥远的上世纪90年代,为了保持时效性所做的选择;

以及一些角色人设和关系上的魔改——施法误捕睡魔的兄弟会头目伯吉斯从自然老死被改成了意外死于自己的儿子亚历克斯之手,

亚历克斯的人设也由原作中跟自己老爸一丘之貉,向睡魔索取权力、财富与永生被改成了只想让因为自己的使者乌鸦杰茜米被一枪崩死而意图报复的睡魔保证出来后不伤害自己和家人的懦弱基男,

剧中最大牌的“外援”约翰·康斯坦丁惨遭性转,还有了个原作中属于自己祖母的名字:约翰娜·康斯坦丁,

渣康也有被性转的这一天啊

与睡魔同为“无尽家族”成员的姐姐死神则是被直接换了人种,从原作里的黑长直白人哥特少女变成了剧中的“黑人大姐姐”。

——之外,这部分内容的整体还原度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在看过了同为网飞出品的《生化危机》游改剧之后,你肯定会得出和我一样的结论。

甚至,漫画里原本和前6集的主线并没什么关联的加德林支线(漫画中这部分内容是来自于第13期《Men of Good Fortune》),也被相对合理地安插进了剧集当中。

但在这相对完整的6集之后,《睡魔》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在之后的7-10集中讲述了主要改编自漫画第二册《玩偶之家》(即漫画10-16期)的故事内容。

正是因为这种本就不存在接续性的两部分内容在剧集中被直接连在了一起,站在整体的角度去看,剧集的剧情发展就显得有那么点突兀了。

虽然为了铺垫,剧集安排原作中到了第10期才出场的梦魇科林斯从开场就直接进入了故事线,并且把一系列为了免于被关回梦境世界而展开的对付睡魔的操作——先是帮助伯吉斯囚禁睡魔,后来又试图寻找红宝石的下落安排到了他的身上。而在漫画原作中,这些事情和科林斯并没有什么关系。这也使得他在第七集开始寻找身为能够打破梦与梦间屏障并将它们连接成同一个梦,并最终导致它们因自我吞噬而消亡的“梦之漩涡”罗斯·沃克的行为变得顺理成章了起来。

剧中的罗斯

但问题是,在第6集那样一个相当温馨的“暂告一段落”式的结尾之后,却在第7集中要求观众们把刚刚松掉的那根弦再紧起来,这显然有点不太符合大部分人的观影习惯。而这也正是IMDB的分集评分中,从第7集到第10集的部分相比前6集有了相当明显滑坡的原因。

其实,做出这样选择的理由倒也不难理解:按照漫画原作9年75期的体量看,如果不尽量在一季中压缩进更多的内容,《睡魔》这部剧集很可能会变成一部7季甚至以上的超级长线。作为参考,今年早些时候完结的超人气“神剧”《风骚律师》,也只到6季为止。

只不过,相比于直接按顺序一路拍下去,把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揉进一季剧集里,像第6集那样,将原作漫画中独立的短篇故事加以改动后加入到长线故事中充当粘合剂,或许会是更更加合理而巧妙的选择,而我对剧组这方面的能力,其实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毕竟,剧集编剧栏里首当其冲的“尼尔·盖曼”,总不至于是个摆设吧(笑)。

奇妙的大学百草园:听虫鸣鸟声 录林中密语

森林之廊

云灯传递虫鸣鸟叫,互动装置收藏“声音日记”,灯柱展示树木水分,摄像头智能识别后开启灯光秀……这是北京林业大学新地标“林之心”的真实场景。这处今年开放的新景观包括林中博物馆、林中密语、林之心生物圈环、梅园、樱花步道、光雨之泉等9处特色景观节点和19处景观设计节点,涉及改造面积约1.2万平方米。

这里既是大学版“百草园”,又是绝佳的户外课堂,水系景观中种植了40多种水生植物,绿地上有梅园和樱花步道,池塘里将投放鱼儿。园区在提供大自然野趣的同时,也为学生打造学习植物知识、生态系统、园林材料和景观工程的平台。

长知识

林中博物馆上墙174种标本

位于“林之心”核心位置的林中博物馆,主要由森林之廊、植物展墙、云灯和信息展示系统构成。

一道一道原木色竹钢,构成漂亮的拱形廊道,犹如时光隧道,向远方延伸;拱道上方,长条形的仿木质材料,像瓦片一般,层层堆叠,雨水会顺流而下;拱道下方,整齐排列的原木色书桌,为同学们提供雅静的学习空间……这里便是森林之廊所在地。

再向上看,书桌上,一盏一盏白灯,仿佛一朵一朵飘浮的白云。这款小云灯,有颜值还藏玄机,其内置红外传感器,人走近之后,鸟叫虫鸣之声将在耳畔回响。

“林之心”设计师、北林园林学院副教授蔡凌豪介绍,这是委托学校博物馆和自然保护区学院的老师,从全国6个自然保护区采集而来,“这样学生坐在廊子底下,也能够体验到来自于全国各地的自然之声,使校园里面的空间与更广阔的时空相连。”

廊道正中,一个个透明大方格,组成了一整面植物展墙,这里陈列了174种植物标本,其上的叶片、叶脉、叶柄等清晰可见,背面则标注拉丁名、科名、简介等。这些植物标本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中部植物为主,大多采自秦岭周边,部分热带植物采自南方,其中有北京常见的银杏、刺槐、迎春等。

蔡凌豪说,制作植物标本是部分专业的必修课,今后将邀请学生采集制作北京周边的代表性植物标本,用于展墙的更新。

未来,此处还将添加信息展示系统,以大屏幕展示园区说明书、北林校史、校友名录以及气候、温度、水分、水质等环境因子数据。蔡凌豪提到,这里还会设置VR系统,这样即便博物馆关门,校内师生和校外游客也能通过户外交互装置“云参观”。

森林之廊南边的梅园和樱花步道,是真正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小型梅园里,栽种有北林培育的特型梅花,这是为了纪念北林已故梅花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陈俊愉而设计。梅园旁,吉野樱花组成的阵列则构成新的景观步道,未来可供市民品梅赏樱。明年,学校还将引种桂花,试验这种南方常绿植物在北方的生长情况。

藏玄机

录下“声音日记”感受“光音丛林”

除了触手可及的植物花草,“林之心”还设置了不少新颖有趣的互动装置,让学生们惊呼“大开眼界”!

森林之廊北侧,一条碎石子铺就的幽径通向一个神秘之处——林中密语,这里竖立起两个1米多高的马卡龙绿的小圆柱,内置感应装置,可以记录、储存个人的林中“密语”,通过加密封存后成为“声音日记”。

蔡凌豪介绍,这将是学生情绪释放的窗口,此处地下正好是锅炉房,对着话筒说话,按下红色的按钮,地下就会传来火焰焚烧的声音,还能看到燃烧的红色火光,仿佛把不快统统烧掉;按下绿色的按钮并输入学号和密码,声音就会传递到位于主楼的机房,毕业生多年之后返校,再按一下蓝色的按钮,输入学号和密码,就能原音重现。“所以这就是一个时间胶囊,5年、10年之后再回来,仍然可以倾听当时的心声。”

这套智慧互动装置也是由蔡凌豪团队研发设计,北林校友企业甲板智慧负责深化加工。

这里还有一处神奇的生物圈,由圈环、坐凳和中心灯柱组成。

圈中的绿地里,共有11个灯柱,组成螺旋上升的形状,通过服务器与校内国槐、油松、桧柏等11棵有代表性的大树相联。每棵树上有一个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水分的变化,记录生长状态。到了夜间,灯柱的光线颜色又与大树的水分相对应,当植物缺水时,灯柱颜色就变红,发出警报。

这里还暗藏促进学生交流的功能。坐凳旁,10位同学手拉手站在一起坚持5秒,被摄像头捕捉并智能识别之后,灯柱中间会上演一场有音乐伴奏的灯光秀。蔡凌豪说,灯光秀的乐曲有很多首,都是精挑细选而来,其中之一就是《森林之心》。

园区东北侧,一个个长条形石头圈出一个林中剧场,这里还将添置音响,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放松身心,音响还具有蓝牙连接的功能,可以播放师生手机中的音乐。

试验田

“海绵校园”收集雨水反补市政管线

“林之心”的另一大特点是,其中的雨台、雨溪、光雨之泉、拉丁名雨水花园和林沼共同构成北林校内规模化的水系景观,形成长达250米的水系统和占地约700平方米的林沼。

如此丰富的水系景观,水源从何而来?答案是,收集雨水。

当前,海绵城市建设正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林之心”也是一处海绵校园的试点。

景观西侧,有一处地埋式水池,校园银杏大道上一条主要管线的雨水将汇集于此,其中内置水质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水质过关的雨水会被泵进紫外线处理器,之后顺着水道向东边流淌,注入水池和林沼,形成瀑、溪、潭、滩、池、沼等丰富的景观形态。整个园区种植了荷花、菖蒲等40多种水生植物,都带有净化水质的功能。

“我们尽量在前端收集雨水,把它截留下来,以减缓市政主管线的压力,留下来的雨水就作为景观用水,多余的水也可以反补市政管线。”蔡凌豪说。

户外课

寻北京小微湿地运维之道

这里不仅是公园,也将成为户外课堂。

这两年,北京正在尝试小微湿地示范项目,“林之心”东侧的林沼,也是一片小微湿地。蔡凌豪透露,目前铺设了砂土池底,明年可能还会增加一些陶粒,“学校自然保护区和工学院已经前来联系,计划今后在这里展开人工水系的实验,会在这里投放一些自然材料和过滤净化的植物,测试其效果。”学校博物馆也会在此投放一些本土鱼类,以检验其对小微湿地的适应性。学校还计划与校外公司合作,投放一些近自然的花卉,借此寻找适合北京气候的湿地周边自然植物的配置方案。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完善,让这片湿地更加健康地发展,同时也让学生体验自然的运转之道!”他透露,之后,相关的实验数据也将为本市小微湿地的运维提供一些经验。

园区绿地底下还设置了一套智慧节能的精准滴灌系统,它会实时监测土壤的水分,并根据水分变化,进行及时滴灌,系统相关数据也会在数据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设计师说

打造“感知”与“记忆”的花园

“林之心”项目于2017年提出,从设计、招标、施工到完成,共历时3年。园区由蔡凌豪带领团队主持设计。在设计之初,他就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感知”和“记忆”的花园,“所谓感知,便是能够通过它,感知周边甚至遥远时空里的细微变化,倾听自然倏然即逝、无影无形的呼吸和心跳;而所谓记忆,则是能够记录此刻那些美好、欢聚或孤独的自己。”

一年的施工时间里,他不断与细节较真,最后半年几乎每天泡在工地,指挥工人操作,检查效果,经常连轴转一天之后,错过饭点,就简单吃个泡面,晚上来不及回家就在办公室里凑合一宿。

明年,设计团队还将组织“林之心”志愿者社团,让学生参与校园景观的运营管理。同时,这里也将成为校内不可多得的实习基地,今后的花卉种植,也会邀请园林专业的学生上手。

蔡凌豪说,“林之心”是学校首个在校园内实现教学、科研、文化交流功能于一体的自然教育实践基地,欢迎社会公众未来前来打卡。(记者 任敏 和冠欣 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