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持续了多少年年(今天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77年了,永不敢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持续了多少年文章列表:
- 1、今天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77年了,永不敢忘
- 2、习近平: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 3、抗日战争14年,中国8个省日军从未占领过,3个省让日军闻风丧胆
- 4、百团大战经过中央军委批准了吗?为什么会遭到那么多批评?百团大战的五大历史谜团
- 5、这场战争只持续了5天,却影响了中国三百年
今天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77年了,永不敢忘
今天
2022年9月3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7周年
为了这场胜利
中国人民
用了14年
77年前的9月3日,毛泽东同志笔力遒劲的题词:“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刊登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醒目位置上。
为了这场胜利
中华民族付出惨痛代价
超过3500万军民伤亡
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
不下2000多次化学武器伤害
800余万劳工被强掳
……
为了这场胜利
中国军民奋勇战斗
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
日本2/3以上的陆军兵力
和相当一部分海空军力量
遏止了日本侵犯苏联的北进计划
牵制和推迟了日本南进步伐
可以说
没有中国战场的浴血奋战
其他国家将会付出更大代价
胜利也不会来得这么早
如今77年过去了
血的代价仍不能忘
1931.9.18前所未有的灾难降临
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
白山黑水陷入痛苦
短短4个月
东三省大好河山沦落
3000万父老成了亡国奴
731部队开展泯灭人性的生化武器实验
发动细菌战
他们的种种恶行
铁证如山
不容狡辩
1937.7.7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宛平城的那声枪响
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民族危亡关头
觉醒的中华儿女用血肉筑起中华民族钢铁长城
“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
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
——杨靖宇
“我是中国人,
我儿子当八路是我让他去的。
劝降那是妄想。”
——马本斋母亲
“青春价无比,团聚何须提。
为了申正义,何惧剥重皮。”
——陈康容(牺牲时年仅25岁)
1937.12.13被黑暗吞噬
1937年12月
侵华日军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地
在南京展开大屠杀
奸淫、放火、抢劫
30多万同胞
惨遭日军杀害
黑暗的六周
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
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
如今南京大屠杀在册在世幸存者
仅剩55位
中国大陆地区
登记在册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
仅剩12人
他们的血泪故事不容遗忘
时间可以带走证人
但时间本身就是永恒的证人
血性中华儿女
还在等一个道歉
1945.8.15光明重来
这一天,
疯狂肆虐的日本法西斯
低下罪恶的头颅
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终战诏书》
宣布无条件投降
那一刻
中国人民所有的
屈辱、血泪
国恨、家仇
变成
痛心与欣慰的胜利喜悦
1945.9.2苦难结束
侵华日军向中国投降
至此
中国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
宣告结束
此刻
苦难已久的人们
都冲上街头庆祝抗战胜利
9·3抗战胜利纪念日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77年了
那场
正义和邪恶
的大决战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开始时间最早
持续时间最长
中华儿女浴血奋战
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
捍卫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成果
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中华民族的壮举
开辟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那场胜利
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走进历史是为了走向未来
纪念胜利是为了永远胜利
不管时间怎样流逝
那段血泪写就的过去永不能忘!
那场不屈不挠的抗争永不敢忘!
(转载请注明来源解放军报微信;参考资料: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新华社、共青团中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微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微博、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微博、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等)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
习近平: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77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后,取得最终胜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今天,党建网微平台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与大家一同学习。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在外敌入侵、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全国人民毅然奋起,同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斗争。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体中华儿女不分党派、民族、阶级、地域,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气壮山河的抗战英雄。历史将永远铭记为抗日战争胜利英勇献身的先烈们。
——2015年9月1日,习近平会见台湾各界代表人士时的讲话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殉国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2020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侵略罪行不容掩盖,历史真相不容歪曲。对任何企图歪曲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言行,中国人民和亚洲受害国人民不答应,相信有正义和良知的日本人民也不会答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
——2015年5月23日,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
正确对待和深刻反省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是建立和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础。日本军国主义惨无人道的侵略行径、令人发指的屠杀罪行、野蛮疯狂的掠夺破坏,给中国人民和广大亚洲国家人民带来了惨绝人寰的灾难。事实不容抹杀,也是抹杀不了的。任何否认侵略历史甚至美化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言论,都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和亚洲国家人民的极大愤慨、严厉谴责、高度警惕。
2020年9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习近平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庞兴雷 摄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我呼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肩负起历史重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行的新成就,告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告慰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独立、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这是我们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最好的纪念!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鉴往事,知来者。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这是对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对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的最好告慰。
转载请注明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监制:张振明
制作:张 璋
来源: 党建网微平台
抗日战争14年,中国8个省日军从未占领过,3个省让日军闻风丧胆
在我国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有三个省份,日军觊觎多年,却拼死打不下来,还有八个省份,从未受过日军侵略,但其中一个却在建国后,被正式撤销,再也找不到其足迹,那么,你知道这些省份分别是哪些吗?
身处和平年代,我们总喜欢回忆往昔,探寻先辈身上曾经发生的史实,一为惋惜,二为传承,夏商西周、秦皇汉武距离我们太过遥远,且大多依靠古老的典藏史书佐证真相,除非术业有专攻的历史学家,否则,很少有人想要探寻那段千年古昔。然而,距离我们百年不到,真实发生在爷爷奶奶辈的抗日战争,却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那场浩劫,波及全球,中国最为惨烈,那些故事经由老一辈人亲自叙述,传递了他们浓浓的家国情怀,热切的仇恨心理!
在那段充满血腥灰暗的岁月中,日军所过之处,硝烟弥漫,血流成河,小山高的尸体遍地都是,中国几乎每一片土地,都被炮弹轰炸过,东三省因为不抵抗政策,快速沦陷,成为日军的“后勤补给”,上海、南京也不堪重负,惨遭屠戮,因为攻克太快,初始阶段,日军甚至放话,三个月灭亡中国。但如今的中华盛世在昭示着,他们的愿望落空了!
不过,我们记住了那些悲惨的杀戮,真正不畏艰难,在困境中,为祖国谋求一线生机的各省份战士们,却很少有人记得。在他们的努力下,不但让自己的省份免遭屠戮,也帮助了遇难同胞,赶走日本帝国主义。
那么,这些虎狼之师分别是哪些省份的战士?他们又有怎样的称号?他们又是以怎样的钢铁意志,阻挡住日军装备精良的数十万大军?本期我们一起走进抗日战争,中国各省份勇士们浴血奋战的血色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赞收藏加关注,顺便转发一波,您的支持,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攻不破的三个省
日军侵华期间,在我们的记忆中,前期势如破竹,后期国共一心,加上国际势力的帮助,才最终扭转局面,取得最后胜利的,然而,大家或许不清楚,不论何时何地,日军装备精良与否,中华大地上,有三个省份,日军打了十四年,依旧岿然不动,其原因究竟为何呢?
首先便是陕西,与山西隔着黄河相望,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属于中国的中心地带,一旦攻克,四通八达,去哪都方便,资源更是丰沛,秦皇定都于此,其深远意义可窥一二,最主要的是,延安作为八路军首脑所在地,各个优秀将领齐聚,擒贼先擒王。
日军不会不懂这个道理,占领陕西,就相当于直捣八路军老巢,那么,为什么日本人没有吃下这块肥肉呢?
其实日军早有预谋,但实力不达标,首先陕西作为抗日根据地,武装力量空前强悍,且当地军校非常多,比如抗日红军大学,简称“抗大”,都是在抗日期间建立起来的联合大学,可与黄埔军校比肩,培养出了近二十余万优秀军事干部,其中开国将领中,就有七位元帅、二十六为上将学习或毕业于此,伟人、周总理、朱德也曾在此亲自授课,传授哲学、军事、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强悍的武装力量,无数军事骨干的加持,日军想要攻克,自然难上加难。
其次,在意图攻打陕西时,其余各地都已经有日军兵力驻扎,众所周知,岛国地窄物稀,人口撑死了也不如我国十分之一,即便全民皆兵,也无济于事,占领中国范围越大,意味兵力更加分散,就算主力部队,也禁不起这样的内耗,更何况战争打到后期,日军甚至将兵力分到太平洋战场上,陕西兵力极为强悍,要是想要一举攻克,必定要从占领区抽调兵力,彼时各地武装实力皆已冒头,为了一个陕西,放弃已攻克的所有城市,显然得不偿失。
最后一个原因,便是地理位置的因素,想要进攻陕西,山西便是最好的依靠,但山西不但有八路军的队伍,还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共合作,建立起统一的抗日民族战线后,阎锡山根本不听日军指挥。
因此,在攻克山西时,正面有国军晋绥军的硬钢,后方有擅打游击战的八路军战士,想要依靠大扫荡、大轰炸行为去威慑、消磨山西人的抗战意志,结果,却是愈发激起大家的抗日决心,据统计,当时仅山西境内,民兵组织就在十万人以上,因此,山西都搞不掉,更不用说他背后的陕西了,还是打哪来回哪去吧!
种种原因的加持,都让日本未能成功攻克陕西。而日军第二个打不下来的地方,便是山城重庆,要说延安是我党的指挥中心,重庆便是国军的大本营,因此,这里诞生出了一大批悍不畏死的勇士,石碑保卫战,重庆男儿为保家园,面对武器装备数倍于己的敌人,丝毫不退缩,在最艰难的时刻,甚至打了足足三个小时的白刃战,让世界人民知道,刺刀并不是日本武士专属,中国才是它的老祖宗,这场血腥的白刃战,也是二战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白刃战,重庆热血男儿用钢铁之躯,守卫住了重庆的大门!
此战后,就连一向以自杀攻势著称的日本,也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阴影,第一次感到死亡的恐惧。当然,石碑保卫战只是日本进攻重庆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日军在重庆曾经进行过连续五年的大轰炸,先后空袭两百次,仅在炮弹中丧命的无辜百姓,就多达一万余人,被炸伤的在一万四千人以上,建筑物更是惨不忍睹。
但这样的空袭,并没有瓦解大家的意志,反而坚定了重庆人民抗战的信念,以暴制暴永远不是正途!毁坏家园、杀害同胞,这样的战争最后只能以仇恨告终。当然,重庆人民能够坚持许久的原因,除了军民的同仇敌忾,还有地理位置的因素,重庆地处内陆,地形复杂,日军在多次陆军作战时吃过大亏,便选择了这种最为直接残暴的做法,但其结果便是六年没攻下重庆!
最后一个就是湖南了,伟人的故乡,这里山多水广,地势复杂,日军机械部队想要攻克,极为艰难,这也是当初名将薛岳为何执意开展三次长沙会战的原因,好的将领,往往能依靠天时地利人和,做出最有利的战略决策。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湖南,地理位置远不是决定胜利的关键,数百万人的意志,才是取胜关键。进攻湖南,日本一共投入六十余万精锐士兵,然而,湘军在短时间内,就召集到成千上百万抗日战士,有擅长前线作战,有负责后勤补给的,长沙会战,浏阳河一带居民,为了抵抗日军,自愿牺牲辛苦耕作的庄稼地,将整个地面灌满了水,使得日本陆军以及机械化部队。
愣是不能前进一步,衡阳守卫战,守城士兵不到两万,日军十万精锐部队,这样悬殊极大的情况下,将士们坚守城池四十七天,战役到达最后,炊事班的厨子、卫生所的医生都上了前线,子弹没了扔手榴弹,手榴弹没了大刀、板凳腿子上,粮食没了,啃树皮、裤腰带等等。
如今的我们很难想象先辈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究竟如何坚持下来的,他们看不到光明,眼前只有一个不见深渊的无底洞,他们的印象中,这场战争或许要扛到几百年之后,然而,他们死了,只有那些幸存者在见证着祖国的繁荣,也回忆着那些牺牲的战友们。
湖南、重庆、陕西的坚持,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军民共同抗日,顽强意志的坚持,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肩负起抗争到底,民族振兴之重任。
日军从未攻占的8省
那么,你知道除去这三个省份,日军还有几个未曾想过要攻占的省份,分别是哪些吗?
首当其冲的是西康省,大多数人没有记忆,但在上个世纪,还是有很多老一辈人知晓的,抗日战争爆发之际,西康省刚刚成立,是战略发展的重要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因素,从未受过日军侵扰,自然也在抗战时期,发挥了极大的效用。等到一九五五年,西康省被撤销,划分到了西藏与四川各区内。
其次便是上文提到的陕西,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后,便将延安作为根据地,成为我军革命诞生的摇篮,周边组织的抗战群众人数自然极为广泛,处于革命中心地带,领导将领、武器装备、军队兵力、地理位置等,自然也是经过多番挑选的精英之才,日军想要攻占,首先得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
之后便是甘肃,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之后,西部大开发搞得有声有色,但也侧面印证,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物资匮乏,气候条件也非常极端,日本侵华最主要的目的是掠夺资源,将中国作为扩张的补给站,对于资源贫乏区域自然是看不上的,因此甘肃就幸运的躲过一劫了。
再有就是甘肃在陕西背后,上文提过,日军打前排的山西都干不掉,更何况山西背后的陕西,而甘肃又在陕西后面,更加鞭长莫及了!
宁夏是第四个日军看不上的,个中原因与甘肃有异曲同工之处。之后便是西藏与新疆,这两个省份受地势影响,空气稀薄,不是本地人的话,很容易就会产生高原反应,再加上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气候干燥,有沙漠、有雪山等,并非是日本那种一个天气预告,便能覆盖全国的地方。未知就等于不了解,这种固定的天气环境,并不是那么好克服的。因此,对于这两个省份,日军也只能望而却步了。接下来就是四川,川军的传奇人人都听过,四川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用古人的话讲,宜家宜室,还有天府之国美誉,那么,四川为何也会成为日军禁地呢?
这一切川军功劳最大,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开始,刘湘立刻发起动员,驰援同胞,共同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他的号召立刻得到近百万人的响应,直到最后大盘点的时候,赫然发现四川地区可出动的军队多达三百五十余万,另自愿捐献粮食千万石。
也正是因为这种一呼百应的气魄,全民抗战的热血,日军望而生畏,不敢越界半步。最后一个便是青海,有前几个省份的共通点,距离远,没有价值,还有一个是,青海很注重防御工事的修筑,与四川、甘肃等紧挨着,属于我国的大后方,想要攻占这里,一是要做好适应各种糟糕环境的准备,二是分出大量兵力驻军。三是应对青海当地的武装力量。种种因素下,日军也没有大规模进攻过青海!
当然,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忘记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如果不是他们,中国说不定很早就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也更加乐观。
更加不能忘却的,是那些为了保卫祖国牺牲的英雄烈士们,为了将日军赶出中国,各省份无数勇士们前来支援,那时的他们,没有省份、民族之别,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而在这些省份中,后世人也依据其英勇奋战,推选出了几个最为强悍的“虎狼之师”!
首先出场的就是云南滇军,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现代社会,云南在我们的记忆中,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非常落后,大山身处,丛林遍地,然而,这里诞生的滇军,却成为抗战时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不论是辛亥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甚至在后来的朝鲜战场上,滇军都是其中最特别的军队,其强大的战斗力,就连一向高傲的老美都怒赞,不愧是东方军队的天花板!
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学过历史的朋友都知晓,这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而滇军在其中的功绩不可磨灭,为了掩护七十万国军大撤退,四万滇军拿起钢枪与五万日军精锐血拼,要知道,当时日军装备有坦克等重武器,双方交手之后,所有滇军战士不顾生死,拼命爬到日军坦克中,将手榴弹塞到展望孔内,直接报废对方武器装备,而这个过程是极为漫长的。
日军机枪弹药充足,滇军想要抵达坦克周边,只能依靠人海战术,一个倒下,另一个站起,多么像苦难中的国家,一个王朝倒下,另一个新的时代铸就,而每一次的更替,离目标更近一步,也离新中国的希望更进一步。就是以这样的血肉之躯硬钢,滇军与日军血战足足二十七天,歼敌一万两千余人,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等到新中国成立,伟人更改滇军六十军番号,他们再次以志愿军五十军的名号,响彻世界,汉江阻击战,为了配合整体战局,五十军在没有预备队,没有粮食弹药补给,退无可退的绝境中,硬生生扛了五十个昼夜,创造了抗美援朝战史上的奇迹,战争结束后,他们负责的山头早已被老美的炮弹夷为平地,这使得后人很难想象,在那样的困境中,支撑五十军坚持下来的,究竟是怎样不屈的灵魂!
其次便是湖南湘军,湖南地区一向人杰地灵,伟人、陈赓大将、彭老总等著名的军事家都是湖南老乡,湘军作战,特点鲜明,战斗意志强,随机应变性强,战斗实力勇猛彪悍。就像红军与八路军的革命根据地,他们能够依靠不同地形地势,总结出最有利的作战方案,在最佳地点设立军事设施,作战前从不是只有一股脑的冲劲,往往会进行缜密的战术思考,安排精锐部队防守的同时,派先遣部队探查前方敌情。
淞沪会战,湘军冲在第一线,用生命筑起一道坚固的堡垒,成功阻挡了日寇前进的步伐。也为后来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正让日军见识到中国军队的强悍!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也流传一句话,无湘不成军,要想战胜中国人,先要战胜湖南人!
第三个特别能打的精锐部队,便是广东粤军,或许他没有湘军、川军、滇军那样出名,但他相比其他发迹更早,北伐战争期间,该军便以作战勇猛、屡战屡胜名扬海内外,叶挺的独立团“铁军”就是出自粤军。黄埔军校校址也在广东境内,也预示着这里孕育出了无数国军名将。
因此,粤军实力不可小觑,在抗日战争中,粤军先后与日寇,进行过五次规模极大的战役,共歼敌三万余人,著名的淞沪会战、赣南战役等,以及广东省内的各类大小战役,都有粤军的身影,日本战败后,广东受降日军共十三万七千余人,受降伪军六万余人。遗憾的是,粤军主要在广东本土作战,外出支援的军队,也被打散了体系,没有粤军名号支撑,导致这支战功赫赫的部队,却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然而,广东人民的铮铮铁骨,我们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
第四个便是广西桂军,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着南方暗哨之称,日军自然蠢蠢欲动,但虎狼之师的名号,可不是空口白话,祖国岌岌可危,桂军一呼百应,原计划召集十万兵力驰援同胞,等出发时,统计总兵力,赫然发现人数高达百万,一九四四年桂林保卫战,日军二十万大军南进,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一点二万桂军丝毫不退,没人觉得这些战士有生还的可能,没人觉得他们还能看到胜利的希望。
然而,战士们知道,他们不孤单,他们誓死保卫的百姓,在这一刻拿起仅限的种地武器,去帮助守城士兵抵御,自发为他们补充粮食弹药,面对日军飞机大炮,战士们不怕,百姓也不怕,即便知晓是必死之局。
这样的结果就是日军怕了,他们认为的必胜局,在看到桂军、百姓所有人抱着炸药上战场时,在看到屋顶、战壕、墙角,到处都是我军身影时,在看到拿着铁锹、菜刀上战场的民众时,他们彻底慌了,一万余桂军面对二十万日军,坚守了足足一个多月,给日军造成极大的心理阴影,甚至在后来只要听到桂军,就自乱阵脚,不敢迎敌!
最后便是四川,无川不成军、壮士出川,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四川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各省份之首,战争爆发之初,川军自发组织三百五十余万人,据统计,在军队中,每四五个战士中,就有一个是四川人,李宗仁评价,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事实上,在抗日之前,军阀混战,各派系你争我夺,当时川军偏居一隅,被称中国“最糟糕的军队”,谁都不曾想到,抗战后,他彻底逆袭,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挡住日军一次又一次进攻,因此尽管在抗日期间,四川没有遭到日军大规模袭击,但川军还是壮烈牺牲六十余万人,也可以说,如果没有四川的军队,中国抗日武装力量,不会如此庞大!
而川军最优名的战役便是藤县保卫战,三千兵力对战日军一万精兵,血战四天三夜,延缓日军进攻台儿庄的脚步,最后,川军将士全部以身殉国!战后李宗仁感慨,若无藤县之苦战,焉有台儿庄大捷?
结局
也是因此种种,老美的军事学家声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与中国开战,这些省份的英雄男儿,不会同意他们进攻,也不会允许他们,再次破坏我国疆土!
好了,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赞收藏加关注,方便浏览后期精彩内容哦!谢谢大家的支持!
百团大战经过中央军委批准了吗?为什么会遭到那么多批评?百团大战的五大历史谜团
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一说1940年12月5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一次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给研究者留下了不少难以解开的谜。
谜之一:八路军为什么会进行大兵团作战
百团大战之前,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一直以小规模的游击战著称。为什么到1940年八路军会发动大兵团作战的百团大战呢?
首先,是为了遏制险恶的妥协投降与分裂逆流。
1940年,日本急于将侵华战争告一阶段,以集结更多的兵力南下,夺取英法在东南亚和南亚的殖民地。为此,日军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拉拢蒋介石、汪精卫政权。一方面扶植汪精卫伪政权,加紧与蒋介石政权“和谈”;另一方面在桂南、粤北、河套、鄂北、鄂西发动新的攻势,对重庆进行持续半年多的大轰炸,并扬言要攻打重庆、昆明、西安……
中共极其担忧蒋、汪“统一投降、统一反共(毛泽东1940年7月6日语)”、“中日联合‘剿共’(毛泽东1940年11月9日语)”,希望通过八路军的英勇抗战事迹激励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减少蒋介石政权投降的可能性。
其次,是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
至1940年夏,日军在华北地区建立了3000余个据点、1万多个碉堡、5000余公里铁路、3万余公里公路。这种严密而便捷的军事网络,使兵力有限的日军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把抗日根据地与其他地区、根据地与根据地之间隔离开来。八路军被日军封锁在各个穷乡僻壤,生存和发展极其艰难。因此,刘伯承把日军的上述部署称之为“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
由于日军的据点相互呼应,要打破这种“囚笼政策”,就不能只在部分地区发起攻击,而必须在比较广阔的地区同时发起攻击。
再次,八路军的队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40年6月7日,八路军总部公开宣布:抗战以来,八路军正规部队已由3年前的4万多人发展到50万人,创造了包括将近1亿人口的解放区和游击区。八路军总部还于1940年7月7日公布:3年来八路军收复县城150座,毙、伤、俘敌伪40万人。抗击的日军达40万,占侵华日军总人数的58%,并抗击了全部伪军。
八路军的实力还在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中得到了体现。1939年冬季和1940年春,八路军对顽固派的进攻进行了自卫反击,阎锡山的晋军因此而遭受重创,朱怀冰的第九十七军基本被歼灭,石友三的第六十九军大部被歼。彭德怀认为,“在打了反磨擦战役之后,必须打反日的百团大战,表示我们是为了抗日才反磨擦的。这才能争取广大的中间势力。”
谜之二:为什么没有中央军委的批示
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怀、左权联名签署的破击正太铁路的《战役预备命令》下发给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并报中央军委。
那么,为什么又未见中央军委的批示呢?
毛泽东在1938年5月撰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写道:“……干涉到下级的具体事项,例如战役战斗的具体部署等等,同样是有害的。因为这些具体事项,必须按照随时变化随地不同的具体情况去做,而这些具体情况,是离得很远的上级机关无从知道的。这就是战役和战斗的分散指挥原则。”
具体到百团大战,聂荣臻说:“破袭正太路,或者破袭平汉路,这是游击战争中经常搞的事情。可以说,这是我们的一种日常工作,不涉及什么战略问题。这样的作战计划,军委是不会反对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朱、彭、左7月22日下达的《战役预备命令》已经是“命令”,表明当时并没有必须经过中央军委批准后才能组织这种战役的程序。
必须指出的还有,百团大战在当时是得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正式肯定的。
中共中央书记处曾于1940年9月10日发布《中央关于击敌和友的军事行动总方针的指示》,要求华北“应扩大百团战役行动”,山东和华中地区“应仿照华北百团大战先例”,“组织一次至几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对敌进攻行动”。
1940年9月18日和9月20日,延安各界连续举行两次大规模的群众集会,隆重庆祝百团大战的胜利。中央军委副主席王稼祥在9月18日的集会上发表了《庆祝百团大战的胜利》的讲话。毛泽东出席了9月20日的集会。
1940年12月22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从延安致电彭德怀:“百团大战对外不要宣告结束,蒋介石正发动反共高潮,我们尚须利用百团大战的声势去反对他。”谜之三:为什么正太战役会扩大成为百团大战
从7月22日发布预备命令到最后下达行动命令,八路军总部部署的都是20来个团参加的正太战役。直到8月22日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首次对战情进行综合整理时,彭德怀、左权才意外地发现共有105个团参加了这次战役。于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光辉的名词——“百团大战”。
为什么正太战役会扩大成为百团大战?
首先,是因为根据地军民的抗日热情。
根据“战役和战斗的分散指挥原则”,不但八路军总部只部署了20来个团参战,各集团同样也只具体部署了部分部队参战。因此,“百团大战”实际上不是由任何人和任何一级机构发动的,而是华北八路军全体将士积极主动参战的结果。
百团大战还有人数与八路军正规部队相当或更多的游击队和民兵参加,并有至少20万民众参加,这更是根据地军民积极参战的结果。山西阳泉的老民兵王德顺说:“我们实在是受够了汉奸和小日本的气了!听说正规部队要打日本人,能拿起武器的人全跟着部队跑。”
这样的百团大战,实际上较之八路军总部或其他统帅部正式部署的百团大战更为宝贵,更为伟大,是最值得中华民族弘扬的民族精神。
其次,是由破袭正太铁路的目标所决定的。
正太铁路,以河北石家庄为起点,山西太原为终点,连接平汉、同蒲二路,全长243公里,其中在山西境内170.7公里。百团大战爆发时,沿线驻有以独立混成第四旅团(司令部驻阳泉)为主的日军共3600余人。但在百团大战爆发当晚,正好有1200名退伍日军在回国途中到达正太路,其中,400人进入阳泉,800人进入娘子关。
显而易见,要对正太路进行比较大的破坏,就必须割断正太路日军与其他地区日军的联系。因此,105个团参战虽出乎意料,但参战部队数倍于主战场上的20来个团是可以肯定的。
再次,大破袭带来大战机,促进了更多的部队参战。
8月20日22时,八路军在以正太路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时发起攻击,战区内日军一片混乱,很多日军长期高枕无忧的目标成为八路军的攻击对象。
号称“天下第九关”的三晋门户娘子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曾经为日军师团司令部驻地。由于长期未受攻击,1940年,这里只驻有一个中队级的守备队。在百团大战中,娘子关成为八路军首轮攻击的主要目标。8月21日中午,八路军将士骄傲地把中国国旗插到了娘子关上。这一图片与消息在各报刊出,全国军民大受鼓舞。
正太路日军指挥中心阳泉也受到干扰性的袭击,八路军袭击部队占据距日军旅团司令部仅300米远的庙高地,而且据守达四日之久。遗憾的是,装备太差的八路军只能用步枪向阳泉城射击,对城内日军形不成真正的威胁。
在正太路外围,由于平汉路、同蒲路及铁路沿线主要公路也同时受到攻击,在8月28日前,日军一直没能派出部队前来增援正太路。
在这种背景下,战区内那些小据点、铁路、公路、桥梁、电线杆,绝大多数成为八路军、游击队和群众进行破袭的对象,参战部队因此也就越来越多。谜团四:百团大战的时间为什么一再延长
八路军总部对于百团大战最初并没有规定战期,只是在预备命令中要求从部队出动之日起准备一个月的粮食,这大体可理解为作战一周左右。因此,一二九师8月17日下达的作战指示要求:“必须保证从廿日廿二时开始连续破击至少五天或七天,并争取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摧毁任务。”
那么,百团大战为什么又打了这么久呢?
首先,是大好战机延长了作战时间。
战斗打响后的几天内,战区内日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八路军完全控制了战场上的局势。为了争取更大的战果,8月24日,“集总令正太破击必须坚持至少半个月(15天)之久”。
8月26日,八路军放弃苦守了七天七夜的狮脑山。阳泉日军开始出击。
8月28日,八路军放弃了对娘子关的争夺。河北日军开始进入山西。
8月30日,日军开始实施“晋中作战”,来自晋南的6000多名日军以500人左右为一路,阻击从正太路返回太行山根据地的军民,一度威胁到转移至卷峪沟的中共北方局、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和一二九师师部,局势开始紧张起来。
根据敌情变化,八路军总部于9月2日下令自次日起全线转移,各种战斗于9月10日全部结束。
其二,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发动了第二阶段的战斗。
百团大战前期的胜利,使彭德怀产生了开展第二阶段战斗的想法。他于8月31日向贺龙、关向应、聂荣臻、刘伯承、邓小平征求意见,并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询问是否可以彻底摧毁正太路和同蒲路部分路段,使晋西北、晋察冀、太行山三大根据地联成一片。
这一估计过于乐观,但扩大战果是完全可能的。1940年9月16日,朱、彭、左联名下达了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作战命令。这一命令要求:一、继续破坏敌寇交通;二、克复深入我基本根据地内之某些据点。
9月20日夜,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战斗打响。
其三,反“扫荡”和扩大政治影响使百团大战延长至1941年1月下旬才最后结束。
为了对百团大战实施报复,日军于1940年9月底部署了一场“毁灭战”。编入战斗序列的部队多达5个师团、10个独立混成旅团和1个骑兵旅团,实际出动兵力约15万。
在这种背景下,百团大战转入反“扫荡”阶段。
10月28日,日第三十六师团冈崎大队在一度窜入关家垴,这个地方距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武乡砖壁村仅十多里山路。此时,陈赓所率的七十二、一十六、三十八、二十五共4个团正在八路军总部附近地区休整。冈崎大队一到关家垴,便被八路军包围起来了。
关家垴战斗于10月30日凌晨4时打响,时在前线的三八六旅参谋长周希汉说:“经两昼夜的激战,发动了十七八次猛烈攻击,多次进行白刃格斗,终于将敌占山头周围有工事的高地完全占领。冈崎大队六百余人几乎全部被歼灭,仅在关家垴的山上,敌人留下的尸体就有二百八十余具,还有尸灰三大堆。可见敌人败得多么惨重。”
八路军的伤亡情况也很严重,连同阻击部队在内,共伤亡六百余人,关家垴战斗因此而成为百团大战受到批评最多的一次战斗。不容忽视的是,日军更加承受不了一次战斗死亡数百人的损失,关家垴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2日,华北方面军匆匆宣布结束全面“扫荡”,关家垴战斗因此而成为百团大战主要战斗结束的标志。12月10日,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发布了《百团大战总结战绩》,事实上宣告了百团大战的结束。由于战绩统计截止日期为12月5日,因此,史学界不少人以12月5日为百团大战结束的标志。
此后,一方面,各根据地的反“扫荡”战斗仍在继续;另一方面,由于此时的国共关系特别紧张,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也要求“百团大战对外不要宣告结束”。于是,八路军各部一方面继续反“扫荡”,另一方面抓住机会继续打破袭战和伏击战,直至1941年1月24日晋西北根据地粉碎日军的反“扫荡”,百团大战才最后结束。
谜之五:百团大战在历史上为什么引起了那么多的批评和非议
百团大战在进行期间,获得了全国抗日战线的一致高度评价,“后方的同胞们为此感奋到流泪”(1940年9月19日《新华日报》社论援引重庆某晚报语),也获得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好评。但让人们感到十分困惑的是,这一伟大的爱国壮举,在历史上却饱蒙冤屈。
首先应当指出,像任何一场战役一样,百团大战也存在着不少主观设想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失误,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对这些失误和错误,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加以指出,是很有必要的。在百团大战进行过程中,八路军总部和各作战部队就不断地做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并且在实际战斗中不断地调整不恰当的计划与要求。其次,由于日军的疯狂报复,百团大战的确加剧了华北根据地和八路军的困难,这种困难的程度,今人很难想象。如1943年3月,彭德怀在左权县一个村庄召集一个地方干部会议,与会者饿得连坐都坐不稳,彭德怀只好请大家躺在炕上开会。在这种背景下,对百团大战出现一些情绪化的批评意见,也可以理解。
最为根本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时出现将某个观点绝对化的错误思想倾向。在这种错误思想倾向的影响下,抗日战争的正确方式似乎只有一种,就是那种“扑一下就跑”的游击战,百团大战因而成为一个严重“错误”。再加上1959年以来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和“文革”期间对老帅、老将的错误批判,百团大战这一抗日壮举更加被扭曲得不堪回首。
历史不可能永远被扭曲,今天的中国人又像百团大战期间的中国人那样,对百团大战及其领导者、指挥者、参战者和支持者充满敬意。百团大战所产生的良好政治影响,无可替代,弥久愈珍。出自:《湘潮》
这场战争只持续了5天,却影响了中国三百年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4月13日,紫禁城一如既往地安静。
万历帝君依旧表态不便,继续久居宫中。 官员与皇帝之间的权力斗争仍在激烈进行。 皇帝为了尽可能地夺取大臣们手中的权力,不惜斩断帝国四区的官员,令官员们恐慌。 整个大明帝国陷入了无声的危机之中。
这一天很遥远。
虽已是初夏,但寒冷的东北却始终没有温暖。 寒风呼啸,将水滴入冰中。 在黑图阿拉市(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古城),身着制服的努尔哈赤等待着报仇雪恨的最佳时机。 在他身后,八旗部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在大佬面前,努尔哈赤宣布了所谓的“七仇”,正式向关明宣战。
死敌后金与大明决战的时刻,终于到了。
次日,抚顺市集开市,士兵们伪装成市集,混入繁华的抚顺市,发动叛乱。 由于事发突然,未做好进城准备的守军被一击溃败,抚顺守军李永芳等人被俘投降。
明军重镇抚顺沦陷,努尔哈赤首战告捷。
1
三天后,消息传到了紫禁城。 看完战报后,万历帝立即做出反应,要求兵部与当地一线官员商量,尽快拿出围剿方案。
为了给数百名官员树立榜样,一向身体状况不佳的万里振作起来,改变了多年不理政府的生活方式,忙得不可开交。
按说,就算是万历这种以求爱不为人知的皇帝,如果是认真的,想解决努尔哈赤叛变造成的辽东困境,恐怕也不是太难。
不过,接到皇上命令的兵部大臣薛三才并没有立即执行。 反而给皇上泼了苦水,说内务部过去拖欠的辽东军军饷,拖了三年。 还有几十万两的粮食短缺。 总之,薛三才十万不愿出兵辽东。
按照薛三才的意思,朝廷根本不需要出兵辽东。 只要皇帝拨款让他安抚驻辽东的士兵,他就能战胜努尔哈赤。
薛三才的“自信”来自于一百多年前名为“成化立亭”的关外重大胜利,来自于万历二十至二十八年明军连续三次发动。 大规模军事行动——朝鲜战场上,威武雄壮的日本关白风臣秀吉被明军打倒在地,痛恨而死; 在西北的宁夏和西南的亳州,无论是在亳州盘踞多年的总兵还是土司,杨应龙都没有好下场,战败而死。 而且,自从万历皇帝上台以来,明军就有机会在国际战场上“操练”明缅战役。 看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小侯瑾都不是一个值得明朝正面关注的对手。
可惜雪三不明白,星星之火也能燎原。
拿下抚顺后,努尔哈赤的进步并没有停止,反而比以前更快了。 在他的统筹下,另外四个守卫抚顺主城的军事要塞也相继被攻陷。
当辽东局势急转直下时,冀辽总督王克寿已经等不及了。
保卫大明,守住辽东防线,是他的职责。 如今抚顺已经失守,以后不管朝廷会不会责备他,如果努尔哈赤大军如此凶恶,到处屠戮,恐怕他注定要完蛋了。 因此,在接到朝廷下一步的具体指示之前,王克命广宁总兵张承寅(殷)出兵攻打努尔哈赤军。
但很显然,在反抗的道路上,上天并没有给努尔哈赤和身后的八旗强者留下退路。 要么成功,要么仁慈。 他们必须一路前行,直到征服明朝,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虽然张成寅一行人有一万多人,但他们只想死,根本没有胜算。
2
在努尔哈赤公开宣战一周后,4月21日,明朝组织的第一次反攻开始了。
但随后失火——张承印的援军在途中遭到八旗的伏击,全军覆没。
接到战报后,远在北京兵部衙门里工作的薛三才终于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关外那群“饿狼”。
向皇上认错后,薛三才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从真顺、包河等地招募壮士可获得3万人;
二是废除四方恩人,任用前线,可得千人;
第三,山海关是冀辽的门户,既要设将,起兵镇压,又要支援辽东;
四、原总兵军军驻山海关,总兵王轩驻关。
对于薛三才的提议,万历帝什么都答应了,当即命令杜松兴业赶赴山海关指挥。
不过,对于薛三才集结的兵力,万里却有些不甘心,就像挤牙膏一样。 要知道,此时的大明禁军中,名义上的士兵还有两百万以上。 不管怎么看,似乎都没有到没有士兵可以调整的地步。
但是大明的军事系统真是太棒了。 在已经使用了200多年的军事警卫制度中,士兵的身份是世袭的。 只要你的祖宗被列为军户,你的祖宗就得世代当兵,无偿为明朝辛勤劳作,护国守地。 这么一大群人是战时军人,闲暇时务农。 以军耕养活自己,然后继续为朝廷工作。
这种军事制度虽然具有减少国家开支的优势,但在明初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为人口枯竭,百废待建。 但和所有实行军事制度的朝代一样,明朝也受到制度的制约:
一方面,按照世界军事制度“15岁上任,60岁退休”的规定,新兵混战,战斗力混战。
另一方面,军队内部的自给自足使军户与普通民众完全脱节。 世袭军官的孩子们为了过上好日子,自然想尽办法挤掉最底层的军户。 当兵已经很辛苦了,再用力挤,军户逃难是必然的现象。
所以,国难之时,就算万历帝在紫禁城大喊大叫,也能召唤出的士兵寥寥无几,而且大多是无用的士兵。
面对国家的沦陷,作为帝国最大的“地主”,万里当然还是希望延续了200多年的守卫制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他下旨:“辽东诸城必守,若有民警被擒,应全力拦截,破灭边疆。”
他还要求,辽东前线的省长们要指挥前线,谨慎调度,“酌情打仗,确保万事大吉”。
但对于刚刚承受张承寅战败后果的冀辽总督王克寿来说,这恐怕是他接到过的最糟糕的命令了。
刚到山海关,王克守就犹豫了。 在献给万历的奏章中,他开始悲痛地哭泣:第一,我军战力不足,还想等待装备精良的帝国援军; 第二,我军士气低落,打仗需要钱。
就这样,他又回到了当初薛三才向万里要钱的问题上。
谁支付这笔钱? 一开始,万里和薛三才之间并没有什么约定。 时至今日,形势迫在眉睫,而这件大事还没有结束。
3
内阁首席助理方从哲认为这件事不能再等了,立即致信万历皇帝,调拨内资援助辽东士兵,先提振士气。 以后的问题,以后。
万历只能从内囊中挪用十万两白银来提供军费。
但这笔钱,归根结底,是万里安自己的私钱。 不管万历是不是传闻中的“吝啬鬼”,去问一个坐拥四海、自掏腰包、为国为民服务的封建君主,实在是高估了他的道德意识。
十万两,无论是用来招兵买马,还是用来振兴辽东的士气,无疑是杯水车薪。 所以,拿到钱后,方从哲还是让皇上再给一些。
结果万历帝大怒,斥责道:“每年,按照祖制,户部向内库缴纳一百万两,作为进贡宫廷,这笔钱必须用于支付工资和维修费用。” 王妃和妃嫔。皇宫,改善饭菜,每年元旦都给你买礼物,我每年都花不完,我可以给你十万两银子,去吧!”
万历“为贫困而哭泣”,实在难以说服大臣。 毕竟,在“万历三战”之一的亳州之战刚刚结束时,财王朱长勋的府邸,就曾从内兜里掏出三十万两白银,摆了一个宴会, 绝对不是他现在说的。 好可怜”。
但他是皇帝,方从哲等人是大臣。 “君子为臣子”,皇上坚称自己没钱,身为臣子,还能得到吗?
没办法,万历朝臣只好“拆东墙,修西墙”。
如同前朝明宪宗所发起的“成化犁庭”,在启程前,明朝照例写信给其弟李氏朝鲜,要求对方派数万大军攻打北韩。 周边。 “救国大福”。
这时,接替父亲掌管朝鲜八国的光海君打起了“退路”。 没有他,此时的朝鲜政局不稳,内忧外患。 他除了要对付反对他发动政变的大臣,还要防止周围势力占便宜。 另外,在上一场朝鲜战役中,丰臣秀吉的日军将朝鲜士兵打得太狠,至今仍未恢复。
对于后金势力的威胁,光海君的紧迫感估计比万历还要重。 毕竟朝鲜半岛靠近中国东北地区。 只要后进八旗还想打仗,朝鲜王朝开门投降用不了十天。
据朝鲜王朝《光海君日记》记载,临津抗日战争(即万历朝鲜战争)后,光海君元年(1609年) 朝鲜八道七万六千四百人; 宣祖25年(1592年)约14.85万人。 显然,光海君在位期间的军队人数几乎减少了一半。
这一带不到八万人,大明还要给你“几万大军”。 它很难! 而且,如果将兵借给明朝,如果打不赢,就会招致后世金八旗的怨恨。 那么,如果未来朝鲜王朝灭亡,谁能拯救呢?
说实话,光海君真的很矛盾。 他紧急召集身边的两组部长讨论国家。 令他意外的是,两组大臣的意见竟然出奇的一致,都赞成出兵帮助明朝。
朝鲜王朝的首领(相当于明朝内阁的第一助理)郑仁弘甚至说:“如果上国(明朝)出了什么问题,你就应该以诚相待,想一想。 怎么办。万一有征兵呢?”
最终,朝鲜集结了13000人的军队,将其交付给了明朝。 除了军队,还有700匹战马免费献给明军。
殊不知,此举为李氏朝鲜制造了一场灾难。 当然,这是一回事。
4
万历四十六年,冬。
征服努尔哈赤的大明强旅终于集结,蓄势待发。
根据明成开虎的《收藏聊朔画集》可以看出,这次大明王朝赚了很多钱。 不仅集结了近九万大明兵,还首次动用了杜松、马林、李如白、刘炜等。 四名身经百战的老兵,分四军四马,配合主路军作战。
临行前,万里特意赐给了征战总司令杨浩一把上方宝剑,让他可以趁虚而入。
但万里终究还是亏欠了别人!
大军抵达辽东后,杨浩并没有立即发动反攻,还在等待机会。 这时,努尔哈赤再次率领八旗军队入侵大明边境,甚至还去了几座城市。 兵部频频发急报,万里见状眼睛都疼。
万历帝君颇为不满,下诏质问杨浩:“荆洛掌权已久,援军四处集结,会安哪里有损失?” 按照万里的想法,我给你们兵器,给你们钱粮你们,你们为我打了两场漂亮的仗,出来看看。
皇上迫切的心理需求,无疑给前线士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而坐在后台指挥的军官和内阁成员,其实和皇帝的心态是一样的。 然而,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战争的结果。 他们更担心,如果战争拖得太久,粮食和薪水会丢失,帝国的经济负担会不断增加,这必然会引发一系列国内动荡。
总之,在皇帝和官员的眼中,如果不能迅速解决战争,还不如不打。 因此,杨浩在收到皇帝的诏书时,也收到了许多兵部的催促信。
但打仗可不是儿戏,何况这样的军事行动,往往动辄几十万大军,不听前线战报就冲进军队,无异于带着大家“派” 人的头”。 杨浩虽然是平民,但在战场上他还是明白这个逻辑的。
最终,受不了皇上和朝廷频频催促的杨浩,只得下令出兵攻打努尔哈赤。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正月,杨浩命分兵四路,以黑图拉为目标,四路齐攻,一举围歼后金军。 猛扑。
萨尔之战开始了。
根据推进军队的战略,军松、马林、李如白、刘启四人分别从沉阳、开原、鸭湖关(今辽宁省辽阳县)、宽甸(今辽宁省)领路。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 ) 向四个方向进攻,约定一个日期,到达二道关后,统一进攻。
乍看之下,这种行军策略似乎天衣无缝:努尔哈赤老巢黑图阿拉城东南、西北、西北四个方向被有效封锁。 不出意外的话,《万里耕苑》估计马上就要上演了。
但自古以来,分兵作战,四面楚歌,一直是军人世家的大忌。 因为它的致命弱点是不可能同时精确地安排攻击。 战场在不断变化。 如果你错过机会,你肯定会输。
四路军总司令大概明白这一点。 但不知道是怕杨浩被处决还是其他原因,四位统帅并没有站出来反对杨浩的错误战略部署。
于是,大明和后金的“萨尔胡绞肉机”如期开工。
5
由于气温骤降,明军出发前,辽东平原下起了大雪,大军不得不再次推迟进攻时间。
但总有例外。 四路军中,负责沉阳东征的总兵君君是个贪心之人。 面对大雪,他身先士卒,率领麾下大军,在星夜遨游。 他先是到抚顺市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冒着风雪行进了100多里。 一天之内,他来到了浑河北岸,这里距离部队聚集的地方——二道关有一段距离。 只隔着一条河。
次日,君君无视其他军队还没有追上的事实,独自向前冲去,突入浑河南岸的萨尔浒地区,与前来的八旗精锐展开对峙。 阻止明军。
原本分兵冲锋的杜松军很快被击溃,全军覆没。 君君和他的部下都战死沙场。
闻讯,从开原出发前往三岔二堡(今辽宁省铁岭县横道河子镇)的马林军,连忙停下,站岗,密切关注战场上的一切信息。 结果努尔哈赤的军队措手不及,追击胜利,却发现自己包了“饺子”,落得和杜松一样的下场。
事实上,三岔尔堡距离马林出发的开元城只有一百多里。 如果马林的大军能够及时回城并坚守,不知道会死谁。
但历史没有如果。
杨浩接到两军大败的消息后,连忙制止了其余两军继续推进的计划,留下李如白和刘维的两军待命,再次进攻。
可惜,由于路途不畅、通讯中断等诸多因素,从南边北上的刘维大军根本无法得知杨浩的新命令。 刘维率军深入敌阵300余里后,凭借多年的战场经验,在萨尔浒之战中取得了明军唯一的局部胜利。 但此后,被努尔哈赤大军重创的刘维,寡不敌众,阵亡。 伴随战斗的朝鲜军队也损失惨重。
至此,在萨尔浒大战中,明军的四路军,除了李如白之外,都已经没了,再联手进攻也毫无意义。
据史料记载,这场战斗实际上是从2月25日到3月1日,前后只有五天。 明军出四路,失三路。 刘卫以下的将领和将领阵亡300余人,阵亡将士45000余人。 人们。
消息传回紫禁城,京城震动。 万历皇帝无法想象,自己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军队,会在五天之内被歼灭。
作为这场战争的主要负责人,辽东靖略杨浩被禁军判处死刑,以安抚阵亡将士的心。
后世史家说,萨尔浒之战是明清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清史研究第一人”萧一山指出,这场战役是明清交替的“最大关键”。
6
虽然失败已经出现,但大明帝国并非没有复苏的机会。
萨尔浒之战惨败后,万历皇帝在朝臣的推荐下,任命闲散在家的熊廷弼游历辽东,以改变明朝国运不振的困境。 熊庭弼上任前,开元沦陷。
与他的前任相比,这位在辽东巡逻多年的文武家的认识更加清晰。 熊廷弼认为,“辽佐是京城的肩膀,要保护京城和河东,就不能放弃开元……如果不恢复开元,辽城就得不到保护。” 于是,他向万里提议,先想办法夺回开元,然后以开元为据点,一步步夺回其他领地。
对此,万历皇帝深表赞同,立即授予熊廷弼辽东地区最高决策权,如同之前授予杨昊上房保鉴一样。
万历这一次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他的生命并不长。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未能见辽东成果的万历皇帝驾崩。 辽东地区重组的准备工作才刚刚开始。
根据皇帝的旨意,熊廷弼上任后,立即开始安抚军民,杀逃兵祭奠死去的士兵,尚书罢免了李承梁的三子兼总兵李汝珍 八旗攻打开元铁岭时,救了李成梁。 辽东地区局势在一定程度上趋于稳定。
但帝王居住了两百年的紫禁城,却始终充满了不确定的党派之争。
在帝国风波的中心,异见大臣对远在辽东的熊廷弼指指点点,他晚上衣食无忧,最终卷入了明朝喧嚣的党争。 一百多年,成了无休止的口水战的牺牲品。
天启五年(1625年),熊廷弼被杀,传至九方。 辽东局势每况愈下,大明帝国终于失去了最后的保命机会。
这一年,距离萨尔浒之战惨败仅6年,距明朝灭亡还不到20年。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