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自行火炮和坦克(二战德军突击虎自行火炮:主炮口径380毫米,堪称毁天灭地)

导读 自行火炮和坦克文章列表:1、二战德军突击虎自行火炮:主炮口径380毫米,堪称毁天灭地2、在坦克世界搞偷袭,先问问自行火炮同不同意3、美国M7牧师自行火炮及衍生4、老式坦克

自行火炮和坦克文章列表:

自行火炮和坦克(二战德军突击虎自行火炮:主炮口径380毫米,堪称毁天灭地)

二战德军突击虎自行火炮:主炮口径380毫米,堪称毁天灭地

二战期间的德意志装甲军团,对火炮口径有种特殊的迷恋。古斯塔夫巨炮口径达到了800毫米,但这玩意儿太大太重了。在二战后期,德意志打造的“突击虎”自行火炮,就是其巨炮思维的延续。1944年,德意志装甲军团正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

苏军在东线战场上高歌猛进,西线战场的开辟则在1944年6月成为现实。在被盟军轰炸机轰炸之后,德意志的军工生产体系已经陷入绝境。德意志无力生产更多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只能将大口径步兵炮安装在坦克底盘上,造出一批又一批巨炮在前线喷射火力。

首先是以三号坦克底盘为基础打造的“33B突击步兵炮”,它的火炮口径为150毫米。四号坦克为基础打造的150毫米自行火炮,则是著名的“灰熊”式。这些突击炮需要在近距离进行支援,需要直面敌方的反坦克火力,因此对装甲厚度有很高的要求,而装甲厚度本身则跟速度呈反比关系。“灰熊“式突击炮虽然威力不俗,但其机动性只有每小时24公里,让德军颇感不满。

一个大胆的计划产生了,如果用虎式坦克的底盘来生产突击炮,那是不是更有潜力?虎式坦克底盘非常优秀,德军为给它选择什么样的火炮绞尽脑汁。210毫米火炮没能量产,德军索性把为海军准备的反潜深水弹的发射器直接拿了出来,口径达到了380毫米!

1944年10月开始,“突击虎”进入了量产阶段,但彼时德意志的军工体系已经被破坏殆尽,德意志一直努力生产,到二战结束前也才生产了18辆。用深水弹发射器支援步兵,这让德军前线战士直呼内行。

在后来的西线战场上,“突击虎”曾经一炮干掉了3辆谢尔曼坦克,一下子声名鹊起。突击虎凭借着虎式坦克的底盘,口径巨大的火炮,在战场上的确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破坏力和防御力。但战争的局势已经不可逆转。

大家怎么看?

在坦克世界搞偷袭,先问问自行火炮同不同意

端游《坦克世界》中的自行火炮有过很辉煌的时刻,不过随着版本的更新,实力也被削弱的惨不忍睹。不过即便是现在被玩家戏称为“刮痧板”,自行火炮依然在游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守基地便是第一功劳。

偷基地在《坦克世界》并不稀奇,战争只讲结果,过程什么的不重要。所以你在游戏中遇到有玩家偷袭基地也不要觉得稀奇,虽然方式上不太光明正大,但是这才是《坦克世界》模拟真实坦克战斗的精髓所在,让你见识下真正的战斗是什么。

不过偷袭基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不说其它坦克会不会在半路拦截,单说基地内的自行火炮就让偷袭者头大。自行火炮在远程上实力是弱一点,咱们前面也说了,被削弱的太厉害了。但是近距离战斗它的威力还是非常大的,比如GW E系列的最高损伤是1200,近距离战斗有哪辆坦克能扛得住?

即便是装甲比较厚的坦克在它的炮火下也不见得能走几个回合,所以在守基地方面,自行火炮必然有着很大的功劳。另外基地附近一般也会有伏兵或者距离比较近的坦克,自行火炮看到之后也势必会喊支援,所以偷袭什么的基本上都是白费功夫。

不过这也不代表着偷袭不会成功,只要战术对,偷袭也是有机会的。比如先排轻坦去点亮坦克,将对方的自行火炮都干掉。然后中坦去占领基地,重坦在前面火力压制,这还是有机会偷袭成功的。不过偷袭之前一定要让对方无暇顾及后方才行,因为对方坦克击中基地圈内的坦克,占领时间还是会重新计算。

这个偷袭战术在活动中也是可以使用的,比如在2月7日启动的“龙争虎斗”领土战活动便可以一试。不过这个要给你先说一下,一般参加这种大规模战斗的都是技术比较好的老玩家,对战术方面的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所以请谨慎使用偷袭。

这次活动一直持续到2月21日,较之前的领土战活动有些许改变,这个主要是在参加战斗方面,比如要求你必须是军团成员才可以。如若不是,你可以先加入一个军团或者自己创建一个军团。这个还是比较简单,基本上都可以满足。

奖励方面也较之前有了一些改变,比如奖励坦克上一共放出1800辆坦克,玩家可以从7款坦克中任选一辆坦克作为自己的奖励坦克。另外是活动中还加入了竞拍活动,竞拍坦克一共是3800辆。即便你没能够进入前1800名,还是可以通过竞拍活动拿到坦克的。整体上说这次的活动还是非常给力的,所以一定不要错过。

美国M7牧师自行火炮及衍生

1941年,美国陆军观察员认为需要一种自行火炮来支援装甲部队,从使用M3半履带车底盘制造的T19自行火炮的使用经验中,美军认为T19防护不足,越野机动性差;新自行火炮需要全履带,有更好的装甲防护。他们决定用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的底盘,设计为半开放式布局,安装了M2 105毫米榴弹炮。美国陆军在美国机车公司订购了2辆原型车,于1942年1月运往马里兰州的阿伯丁试验场进行试验,结果良好。第一辆原型车在进行小改动后送到诺克斯堡进行操作测试;第二辆原型车进行了重大修改,缩小了轮廓并重新设计炮座,战斗舱侧面降低了28厘米,正面升高7.6厘米以增强防护面积;重新设计弹药架将载弹量从44发增加到57发。试验过后增加了机枪,称为T32。T32在1942年2月服役,改名为M7,4月起量产,1945年7月停产。量产一段时间后将火炮更换为M2A1 105毫米22.5倍径榴弹炮,为乘员舱增加了2块装甲隔板。

1942年10月,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英国第八集团军的早期型M7

M7的官方名称是105毫米自行火炮,最初由美国机车公司生产,同年随后也在冲压钢铁汽车公司生产,再之后也在联邦机械和焊机公司生产。其中M7生产了3489辆,M7B1生产了826辆,而且其中127辆升级为M7B2。随着M4“谢尔曼”中型坦克逐步替代了M3,M7也改用M4的底盘。M7最终被M37 105毫米自行火炮替代。

英国坦克部队要求美国在1942年年底前交付2500辆M7,在1943年年底前再交付3000辆,但这个订单从未完全完成。美国的M7没有内部或外部的无线电,只能听从指挥车的指令行动;而英国的一些M7用UKF无线电替换了其中的24发弹药架。

M7为了保持低车体轮廓,M2A1榴弹炮的仰角限制在35°或以下,俯角-5°,达不到原炮的最大射程11270米,仅10424米;此举还限制了越过较高的障碍物射击;实战中乘员为了补偿仰角不足会爬上反斜面。该炮精度高,高爆弹威力大,后座距离长,发射105x372mm R弹药,射速8发/分。火炮有2名炮手和2名装填手,炮手分别负责水平旋转和俯仰。

因为M3/M4的底盘是主动轮在前,传动装置占用了很大高度,造成整车偏高;为了降低高度,上部是敞开式结构,乘员防护不足。车体前方装有变速箱和一个带动力传动和转向系统的驱动轴。战斗室的长度从前部主减速器到后部发动机,占据整车长度的三分之一。在潮湿天气时,乘员会用防水帆布覆盖敞开式战斗室。车组乘员配轻武器。

车体弹药箱备弹24发,车体右前方的圆形机枪塔上安装一挺.50 勃朗宁M2重机枪,主炮位置偏右,左侧最大射角15°,右侧最大30°。因为机枪塔的形状像牧师的讲坛,英国人为它取了“牧师”的绰号。司机在火炮左侧,有一个大的驾驶舱盖,配潜望镜。

1942年5月,在M7生产一个月后,为它增加了弹药架,左侧车体内壁存放7发弹药,右侧车体内壁存放5发,备弹从57发增加到69发。弹重100磅,弹种有高爆弹、烟雾弹、破甲弹、白磷弹和照明弹等。美军一个M7自行火炮连有4辆M7,一个营有3个连。

在北非战役期间,驻北非的英国第八军接收了90辆M7,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期间成为第一支使用M7的部队。英联邦部队在整个北非和意大利的战役中都使用了M7,但他们存在后勤问题,105毫米不是英制口径,需要单独供弹。

在自1944年6月起的诺曼底登陆期间,英国第3师和第50师的炮兵团以及加拿大第3师装备了M7;然而,它们在当年8月初被英制牵引式的25磅炮所取代。

在突出部战役中,美国每个装甲师都有3个M7营。

在太平洋战争中,美英部队均使用了M7,在缅甸的作战中表现出色。

自1944年初起,美国第六集团军在西南太平洋战区的新几内亚及其周围岛屿的战役后期使用了M7。第六、第八集团军在菲律宾战役中也出动了该车。

在朝鲜战争中,因为自行火炮的机动性突出,使美国开始走上了全自行火炮的道路。战后,这些M7退役并出售给北约国家如西德和意大利。M7是西德联邦国防军的第一种自行火炮,1956年服役,60年代初退役。

以色列在60年代得到了M7,在6日战争、消耗战争和赎罪日战争中使用。以色列国防军北部司令部的822、827和829 M7营在赎罪日战争中支援了占领戈兰高地的行动。

型号:

M7B1

在1944年3月-1945年2月生产,随着M4“谢尔曼”中型坦克替代了M3,M7的底盘也换成M4A3,车头单独铸造,安装新款侧裙。它在1943年9月标准化,由冲压钢铁汽车公司制造。

1944-45年冬季,在欧洲东北部作战的M7B1

M7B2

朝鲜战争中,美军发现在朝鲜多山的地形上,M7的低仰角限制了发挥,就修改了炮架,将火炮仰角恢复到65°,有效射程也增加了;位置抬高,安装一个炮盾,机枪座提升高度,射界达到360°,称为M7B2。它于1952年改装M7B1而来,共在联邦机械和焊机公司改造了127辆。

M7B1 9.75英寸自行化学迫击炮原型车

1945年2月,石油战争部研发的PWD 9.75英寸自行化学迫击炮原型车在法国的Benny向美国陆军第七军展示,使用白磷燃烧弹,所以名字中有“化学”二字。这种武器早先在英国的瓦伦丁步兵坦克的底盘上测试过,使用过3辆不同的M7B1 HMC底盘进行测试,没有被采用。

“免职牧师”

在盟军攻占法莱塞并从诺曼底滩头阵地突围期间,14个英国和加拿大的皇家电气与机械工程师单位的250人将72架M7现场拆除了火炮,然后作为装甲输送车在“全面行动”中初次使用。它们被称为“免职牧师”或“Holy Rollers”。其中36辆车分别分配给带领此次进攻的加拿大第二师第四步兵旅和第51师的第154(高地)旅。

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时在古德伍德行动中的英国“免职牧师”

“袋鼠”

在1944年10月至1945年4月期间,加拿大将102辆M7改装成装甲输送车,能携带20名步兵和2名车组乘员,提供给在北欧作战的英国和英联邦部队。

1944年秋,在意大利北部作战的新西兰陆军的袋鼠,携带一支额外的博伊斯反坦克枪

T51 25磅自行火炮

1942年7月,一些M7换装25磅炮。

性能:

重量:22.97吨

长度:6.02米

宽度:2.54米(不含防沙罩);

2.87(含防沙罩)

高度:

2.54米(不含机枪);

2.95米(含机枪)

乘员:8人

装甲:

正面:终传动总成108毫米,终传动总成下方51毫米;

侧后38毫米;

引擎盖13毫米;

底部:前方乘员舱处25毫米,后方13毫米

武器:

早期是105毫米M2榴弹炮,后来是M2A1榴弹炮。最早备弹57发,后来是69发;

1挺12.7毫米M2勃朗宁重机枪,备弹300发

动力:

M7:大陆R-975 C1/C4 9缸星形汽油机,2400转/分时输出380马力;

M7B1/B2:福特GAA V-8液冷汽油机,2600转/分时输出500马力

悬架:VVSS

行程:193公里

最大公路速度:39千米/时

最大越野速度:24千米/时

图片来自网络

老式坦克变身坦克杀手,德国黄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

二战德国装甲武器多大复杂昂贵,但有一类装甲车辆却以廉价和高效闻名,这就是黄鼠狼(Marder)系列自行反坦克炮。

黄鼠狼III自行反坦克炮

黄鼠狼有的资料又译为鼬鼠、黄鼬、貂鼠,总之就是我们叫黄大仙的那种东西。过去这个家伙也算农户一害,挺小一只就能把比它大的鸡或者兔子吸血而死,德国人采用这个命名也许就是看中了它以小博大的能力。

二战开始的时候德国人对装甲和反装甲武器的发展好像略走了歧路,也许是西班牙战争时Pak35/36反坦克炮收拾苏联T-26型过于轻松而导致了错误结论。因此二战爆发时德国坦克都是走的轻甲和高机动路线,相应的反坦克火力也就止步于击穿30毫米左右装甲的标准。

在入侵法国时德军就见识了厚甲的夏尔B-1和索玛S-35,于是加速开发出50毫米反坦克炮。到入侵苏联的时候发现50炮也不给力了,又急急忙忙开发出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但75毫米反坦克炮威力提高了,重量也剧增。当时37毫米炮400多公斤,50毫米炮700多公斤,75毫米Pak-40一口气涨到一吨半,靠6人炮班现地移动都困难,更别说更大范围机动了。

所以当时在东线,德国人急需一批机动性好且火力强的反坦克车辆,能够快速支援遭到坦克威胁的地区。火炮的问题解决了,刚好老式的2号坦克无法适应坦克战需要退下来,于是2号坦克和75毫米级反坦克火炮的结合产生了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

黄鼠狼系列一共3个大类7个主要型别,我们接下来就按数字顺序介绍吧。但必须指出所谓I、II、III型的顺序与各具体型号出现时间顺序无关,前面介绍的研制背景主要针对一般印象中最早出现的黄鼠狼II型。

黄鼠狼I型(Sd.Kfz.135)

黄鼠狼I型是一系列利用缴获的法国车辆底盘生产的自行反坦克炮,出现晚于黄鼠狼II型。这里面一部分可能是工厂的设计,还有一部分可能基于驻法德军技术人员的脑洞和现地改造。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见识了一些怪异设计,比如搭载75毫米反坦克炮或20管迫击炮的法制半履带车,都是驻法德军现地改装的武器。

洛林37L装甲牵引车改造型

洛林型黄鼠狼I

这款车型是法国洛林公司研制的全履带装甲牵引车,即可牵引火炮又可搭载弹药和人员,从设计思想上看是走在了时代前列(当时其他国家还是半履带输送车的天下)。奈何投产较晚加上法国武运不彰,没能发挥太大作用。德国人缴获了380辆,其中170辆被改装成了黄鼠狼I型自行反坦克炮,这种型号战斗室后置,外型上和小黄蜂10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黄鼠狼III(M)型自行反坦克炮比较类似。

后部牵引小型拖车的黄鼠狼I

H39坦克改造型

H39型黄鼠狼I

哈奇开斯H39轻型坦克装甲较厚,但机动性和火力一般,在战争中给德军坦克造成了一些麻烦,但终究还是一种落伍的产物。有24个H39底盘被改造成了黄鼠狼I自行反坦克炮。

H-39型黄鼠狼I实车

FCM36坦克改造型

FCM36型黄鼠狼I

FCM36是索玛公司生产的步兵坦克,因为价格比雷诺R35和哈奇开斯H35贵,所以产量只有100辆,有10个底盘被改造成了黄鼠狼I自行反坦克炮。

FCM36型黄鼠狼I工厂照

以上三种车型中,狭义的黄鼠狼I仅指洛林型,其他两型因为外观差异比较大,有些资料中也被认为是单独车型。这三种车安装的都是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

黄鼠狼I型于42年7月开始改装,一部分曾参与东线的战斗。

黄鼠狼II型

黄鼠狼II型使用2号坦克底盘。

黄鼠狼II型(Sd.Kfz.132)

? 76.2毫米炮黄鼠狼II型

该车采用的是退役的2号喷火坦克底盘以及部分2号D、E型坦克底盘,火炮则是76.2毫米Pak36(r)反坦克炮。

2号D、E型坦克是德军开发的轻型侦察坦克,为提高机动性能,行走部分为每侧四个扭杆悬挂的大负重轮。这批坦克后来被回收改成了2号喷火坦克,在巴巴罗萨早期投入使用。但不久喷火坦克也因为不适应战场形势而退役,其最终归宿就是黄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

东线的黄鼠狼II

德国入侵苏联时缴获了大量F-22型(M-1936式)加农炮,这种火炮初速很高,穿甲威力大,唯一缺点就是比较重。德军测试后发现其炮管还有承受更大膛压的潜力,于是扩大炮膛使其能发射Pak-40火炮的弹药,并安装Pak-40的制退器,编号为PaK36(r)反坦克炮。

黄鼠狼II型在原底盘基础上升高车体甲板形成战斗室,其外形特征十分鲜明,车体为4对负重轮,中置火炮有一个小型防盾。该车全高为2.65米,是全系列中最高的一型。

该车型自42年6月起改装了201辆。

黄鼠狼II型(Sd.Kfz.131)

? 75毫米炮黄鼠狼II型

这个车型采用老式的2号A、B、C型坦克底盘改装,后期也使用了部分2号F型坦克底盘。与临时救急产物132型相比,该车的设计明显合理得多,全高只有2.2米,其战斗室也能为乘员提供更多的保护。

这辆车的涂装曾被模型采用

该车型采用Pak-40型反坦克炮,每侧有5个小负重轮和4个托带轮。自1942年7月起共生产约650辆。

黄鼠狼III型

随着2号坦克底盘逐渐消耗完毕,且38t轻型坦克开始落后而逐步退役,黄鼠狼III型改为采用38t坦克底盘。

黄鼠狼III型(Sd.Kfz.139)

76.2毫米炮黄鼠狼III型

该型车布局可对应前述132型,也是加高车体装甲板后中置一门小型炮盾的PaK36(r)型76.2毫米反坦克炮。不过该车行走部分每侧有两个托带轮,车体侧面较短呈梯形,还是很容易区分出来的。另外该车的高度为2.4米,生存性比132型要好一些。

按现在常见的资料,该车从1942年4月开始共生产了363辆,采用38t坦克G型和H型底盘。如这个记录没有错误的话,这种车型是整个黄鼠狼家族中最先出现的型号,为什么反而被称为III型,编号也靠后,真是让人费解。

非洲军的76.2毫米炮黄鼠狼III

该型车主要部署在东线,也有一部分在北非参战。

黄鼠狼III(H)型(Sd.kfz.138)

黄鼠狼III(H)型

该型车布局可对应前述131型,中置战斗室侧装甲较高,地板在车体内部,对乘员保护要好一些。该车使用Pak-40型反坦克炮,使用38t坦克H型底盘改装。

黄鼠狼III(H)实车

自42年11月起,该车共生产了593辆,主要装备空军野战师和党卫军部队。

黄鼠狼III(M)型(Sd.kfz.138)

黄鼠狼III(M)型

该型车的底盘经过改造,发动机改为中置,以M表示,因此可以将战斗室移到车体后部。这种布局在纵向上比较平衡,通过障碍的能力也比较好。后置战斗室装甲覆盖面积大,对乘员保护比较好,但该车的装甲比另两种黄鼠狼III薄弱,生存能力没有本质提高。

驻西线的黄鼠狼III(M)型

该车是黄鼠狼系列中最后一个投入生产也是产量最高的型号,自1943年4月起共生产975辆,该车型一直生产到追猎者驱逐战车投产,广泛运用于各条战线。这个车型安装的也是Pak-40型反坦克炮。

黄鼠狼系列战车的最大缺点是防护薄弱,其敞开式战斗室本来就不甚安全,再加上战斗室装甲很薄,高大的车体又不利于隐蔽,如果正面开干是扛不住什么的。据说一位德国将军第一次见到黄鼠狼样车的时候曾评价道,这是只有亡命徒才能使用的武器。

但在实战中,黄鼠狼的生存率倒也没那么差。该系列车从42年一直打到德国投降尚有不少幸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该车装备的火炮足够强力。其装备的两种火炮的穿甲威力直到二战结束仍不过时,据说Pak-40曾有在2000米外击毁T-34的纪录。

因此在实战中只要不是拿黄鼠狼当突击炮冲锋陷阵,该车在远距离隐蔽处提供火力支援还是没问题的,加上能打能跑,损失率也就没那么高了。

实际上黄鼠狼的性能指标和设计思想都和苏联的SU-76自行炮相似,但SU-76被乘员骂做“婊子”,而黄鼠狼好像却没有这种恶名。想来也是因为苏军会把SU-76放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的缘故吧?

乌克兰放究极大招,修复全球最强自行火炮,2S7芍药火炮

2S7式"芍药"加农炮是前苏联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一种203毫米自行加农炮。该型加农炮使用履带式专用底盘,车外形结构略同美国M110式榴弹炮,具有体积大、射程远的特点,但无装甲防护,三防能力弱。

该型加农炮使用履带式专用底盘,车外形结构略同美国M110式榴弹炮,具有体积大、射程远的特点,但无装甲防护,三防能力弱。2S7式加农炮战斗全重46000kg,发射榴弹时最大射程37.5千米,发射火箭增程弹时最大射程47.5km,持续射速2.5发/min,可发射多种常规弹药和核弹。

作为世界上最强火炮之一的2S7"芍药"火炮,虽然经过时代的变革,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优势,不过它的震慑力依旧存在。乌克兰军方似乎看到了它的潜力,将对这台超级火炮进行修复,恢复其原有的光芒。乌军方表示,"芍药"不会长期使用,但国家目前的局势使他们不得不让这种武器重新投入战斗状态以保卫边界。

2S7"芍药"203毫米自行火炮在苏联时期由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研制,在1975至1985年生产。该武器可用来压制后方,摧毁47公里以内的关键设施和核打击工具。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