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学乐云教学平台登录(事关线上教学安排部署 合肥市教育局刚刚发布)
云教学平台登录文章列表:
事关线上教学安排部署 合肥市教育局刚刚发布
大皖新闻讯 据合肥市教育局微信公号10月24日发布,根据合肥疫情防控需要,中小学暂停线下教学活动,实行线上教学。为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为学生居家学习提供优质资源与科学指导,合肥市教育局结合全市中小学校实际情况,就线上教学的技术路径选择、教学组织实施等相关工作做了安排部署。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线上教学
1.线上整体教学
因疫情防控需要暂停线下教学活动的中小学校采用腾讯会议、钉钉等平台将课堂教学内容直播,开展线上课堂教学。利用微信群、QQ在线、钉钉等多种社交平台,提供线上答疑、作业批改和反馈以及个别辅导,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线上同步直播教学
学校和班级的教育教学正常进行,而少数学生因防疫要求居家学习,需要学校采取面向居家学习的学生进行线上直播教学。教师使用腾讯会议、钉钉、腾讯课堂等线上教学系统开展直播课教学。建议学生尽量采用电脑收看的形式进行学习。
环境条件要求:连网电脑,电脑具备耳麦、音箱、摄像头,最好使用笔记本电脑,安装相关软件的客户端,使用手机号、QQ号等方式登录。
3.其他补充形式
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负责建立班级暂缓返校学生家校沟通互助交流群,家长和所有任课教师均需入群,与线下同步要求、同步学习。根据班级课表,任课老师需要每天将上课的课件、作业布置等发至群里,多种形式督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各班授课老师负责做好线上答疑,做到路径多样化。
充分利用资源平台
1.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由教育部主办,课程资源以20分钟左右的微课为主,学科、学段资料完整,电脑、手机等可直接观看。具体方法:登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单击页面上方“课程教学”即可使用。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网址:www.zxx.edu.cn)
2.皖教云平台。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资源覆盖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学科学段,教材版本齐全,课程均由省内名师执教,电脑、手机等可直接观看。具体方法:登录“皖教云”(www.ahedu.cn),单击页面上方“资源中心”,选择“云课堂”即可使用。
(皖教云网址:www.ahedu.cn)
3.合肥市教育云平台。由合肥市教育局主办,主要包括覆盖小学、初中、高中的优质学科资源,专题资源包括名师面对面、智慧课堂等,还提供中考、高考题库资源和学科工具等,可以在电脑、手机直接观看。具体方法:登录“合肥市教育云平台”,单击“资源中心”即可使用。
(合肥市教育云平台网址:http://www.hfjyyun.net.cn/)
线上教学管理要求
1.完善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学校组织实施、线上班级管理、线下家长协同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2.学校要制定线上教学计划,做到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四落实”,课程安排要体现“五育并举”,指导、组织学生居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等,督促学生每天室内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少于一小时,教务部门要每天进行网上巡课等日常教学管理。各学校教务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要严格按照要求,拟定详细的课时计划、线上课表及相应课程资源、作业清单,杜绝超范围、超标准、超难度布置学习任务和家庭作业的现象。
3.学校与家长要严格控制学生在线学习时间,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幼儿园要通过微信群、QQ群与家长多沟通,科学安排日常活动计划,加强日常游戏活动指导。
小学1-3年级每天线上学习不超过1小时,每次连续线上学习不超过15~20分钟;小学4-6年级每天线上学习不超过1.5小时,每次连续线上学习不超过30分钟。
7-8年级每天线上学习2小时左右,每次连续线上学习不超过30分钟。
高一高二年级每天线上学习3小时左右,每次连续线上学习不超过40分钟。
4.各县(市)区教研部门和学校应强化网络教研力度,积极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加大集体备课力度,为一线教学全过程提供指导、服务,切实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做好条件保障和教师培训工作
1.学校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和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认真研究线上教学技术与路径,选择合适的线上教学路径,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实际操作培训,确保线上教学实施流畅。
2.学校要保障做好学校和教师居家线上教学所需设施设备等硬件,做到随时能用、教学够用。
编辑 陶娜
这里有处网课宝藏大数据观察
来源:【人民网】
数据来源:教育部 制图:汪哲平
核心阅读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自上线以来,各类优质数字资源供给不断扩大,浏览量持续增加。截至9月初,总浏览量近40亿次,总访客量约6亿人次。这一集成了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就业服务资源的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成为人们个性化自主学习、提升综合素养、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为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缩小数字鸿沟提供有效支撑。
今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开通。作为国家教育公共服务的一个综合集成平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包括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及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自上线以来,各类优质数字资源供给不断扩大,浏览量持续增加。截至9月初,门户和4个平台的总浏览量近40亿次,总访客量约6亿人次。“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打造永远在线的网上课堂,为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缩小数字鸿沟提供有效支撑。”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服务自主学习
为教师精准教、学生个性学提供便利
“以前在家复习的时候,遇到问题我就问爸妈,但他们有时也讲不清楚。现在直接用手机扫描书本上的‘云码’,就能看到智慧教育平台上的老师讲解,学习效率提高不少。”江苏省徐州市大龙湖中学七年级学生王一诺说。
王一诺所说的“云码”,是徐州市云龙区创新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优质资源的结果。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后,云龙区组织骨干教师,依据各学科的单元课时、知识点等,对优质资源进行统一收集整理,并将整理后的内容制作生成二维码,上传至教学云平台,供学生作为学习资源链接使用。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使用,推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开展,为教师精准教、学生个性学提供了便利。”云龙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部部长蒋斌介绍,目前全区85%的学生经常使用云平台进行预习和复习,70%以上的学生认为云平台节省了网上查找资源的时间。
随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更新升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汇聚,个性化推送等功能也日益完善,为服务师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支撑。
智慧高教平台提供2.7万门优质慕课,同时还提供慕课作业、线上课堂讨论、答疑、考试等全流程教与学服务。前不久新上线的研究生教育版块,提供了截至目前规模最大、数量最多、覆盖类别最全的“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库”,包含4500个文字案例、视频案例、小微案例和短视频案例。
智慧职教平台拥有600余个国家和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专业”为单位提供完整的课程和资源,同时增设实训教学、教师专业培训、研修交流、项目评审等业务应用。“平台资源的模块化建设,让学校可以直接使用其中的标准化课程,教师可以自行编辑拓展,组建适合本校和学生的个性化课程,促进因材施教,提升了教学效果。”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韩先满表示。
关注全面育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走近冬奥会等课程受欢迎
打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可以看到“北京冬奥精神”“心理健康”等相关专题。比如,“抗击疫情”专题,汇聚了千名师生“云”合唱、讴歌“最美逆行者”影像记录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北京冬奥精神”专题,由徐梦桃、苏翊鸣、武大靖等冰雪运动员及志愿者、制冰师等共同讲述,同上一堂“冰雪”思政大课……
“思政课数字化势在必行,我们要通过数字化的叠加、倍增效应,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宋凌云介绍,全力开发情理交融的思政“金课”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一大特点。平台建设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鼓励党政干部、科学家等“触网”讲授思政课。
专题上线也令相关课程受到学习者的欢迎。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走近冬奥会》《院士带你认识“新冠肺炎”》等课程目前已进入智慧高教平台十大最热课程行列。前不久,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二期继续上线大思政课资源465条、体育美育课程473门、劳动教育资源3500余条,更加关注全面育人,服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为服务“双减”工作,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了课后服务、家庭教育及作业设计等版块栏目。其中,课后服务版块设置了科普教育、文化艺术、体育锻炼等6个栏目,着力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后服务版块的确是一处宝藏。”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网络信息处主任姚维红说,“比如‘经典阅读’栏目中,有大量名著电子书可下载观看,还有电影、纪录片、线上博物馆等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老师还可以通过院士专家报告、‘走进科技’、‘漫游航天馆’等内容,创新设计线上高中的‘科普社区’、初高中的‘科技项目式学习’、小初的‘走进科技世界’等系列课程,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供了有力抓手。”
聚焦就业服务
从岗位搜索、简历投递到网上签约一站式办理
通过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上搜索“北京”“生物制药”等关键词,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硕士毕业生张春娇筛选出若干家相关招聘单位。经过线上报名、笔试、面试等流程,张春娇成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学院在官网推送平台链接,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就业主题班会等形式,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心里就会踏实许多。”张春娇说。此外,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还实现了从岗位搜索、简历投递到网上签约的一站式办理。
对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而言,平台也带来了极大便利。“过去依靠学校自身梳理就业信息,工作量很大,仅核验用人单位资质一项,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使用国家平台后就方便多了,做到了一站汇总。”中国农业大学就业创业办公室工作人员李超表示,目前学校辅导员队伍和就业工作团队注册使用平台已实现全覆盖。
“平台上线以来,岗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汇聚了国资委、工信部、民政部、全国工商联等各方岗位资源,并与各地各高校开展岗位共享。”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介绍,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汇聚岗位资源达1124万个,新增岗位资源744万个,2022届毕业生累计注册519万人,新增注册223万人。平台主动向毕业生推送岗位信息2192万条次,累计推送1.03亿次。
据介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二期增设了“服务大厅”,聚焦师生日常办理频繁、需求旺盛的政务事项,新增三大服务专区。其中考试服务专区公开高考招生政策,公示特殊类型考生名单,提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等成绩查询和证书发放功能;学历学位专区为社会公众提供国内高等教育学籍查询、学历学位证书查询、认证等服务;留学服务专区提供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公派留学人员派出、自费留学人员存档、留学人员回国安置等服务。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14日 07 版)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智慧教育视域下如何运用混合式教学让学习活起来
作者 东北师范大学 宫正
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涌现,智慧地球、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智慧化”理念陆续被提出,信息技术开始进入智能化的发展和应用阶段,智慧教育开始生根发芽。智慧教育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教育部办公厅于2019年初发布并推行“智慧教育示范区”工作以来,先后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校进入项目名单,开展了智慧教育的实践探索,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这一举措使得智慧教育得到充分重视和快速发展,并成为新的教育发展浪潮。2022年3月,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建设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启动。各级各类教学单位也建立了许多智慧教室,智慧教育平台和资源越来越丰富。
混合式教学通过智慧教育平台运用于高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学习控制权,通过课前——线上、课中——线上线下混合、课后——线下等不同阶段的任务规划,自主调配学习时间,让高校教学真正地“活”起来,满足了学生的特殊需求,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发布预习任务。学生先在课外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解,并学习基础知识。在混合式教学中,课前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课堂答疑和课后巩固的基础。教师需以碎片化的方式处理教学内容,细化原本的课堂知识,使之成为一截一截的知识片段,并于课前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发布各项资料,逐一解释知识片段,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而被优化的课件PPT包含在资料中。同时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联系起来,从抖音、B站等网上对诸多高校教学视频进行搜集整理,借助软件制作模拟演示动画,以起到辅助认知的作用。另外,在教学内容中引入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自学,并帮助其理解,从而减轻课中授课的负担,让师生在讨论重难点上的时间更加充足。在预习内容后,教师应为学生设置相关题目,并规定预习要求,以提供参考给自我检测学习效果,使学生之间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交流,相互解惑,进而均达到一定学习水准,不用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入基础知识。
课中讨论重难疑点。课中讨论重点时内化知识,着重讨论学生课前的共性问题。混合式教学是学生学在前,教师教在后,是提前传授知识、优化知识内化。课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课前测试、重点答疑以及随堂测试。首先借助平台签到功能对学生出勤率进行统计,其次再利用课前测试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展开督查,接着讲解难点部分,教师可随时同学生连线,针对其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打造实体课堂效果,甚至让学生也参与课程讲解,从传统教学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了“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也可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给发挥出来。同时在实时交流方面,弹幕功能也成为师生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学生能够随时提问,并将学习状态反馈给老师,而教师则可及时为其解答,把握教学进度,让课堂交流不再受位置局限性的影响。可以说,线上直播的形式真正实现了人人都在“第一排”的效果,防止课堂教学时间过于冗长,整个过程乏味无趣。为了检测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教师将随堂测试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了高度集中,另一方面也以例题帮助学生在实际题目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准确认知现阶段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借助手写板、实物投影仪为学生操作示范例题解答,针对部分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课程而言,板书通过形象、具体的形式为授课提供了良好示范与清楚指示。在课程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对所学内容展开回顾,打牢基础。
课后巩固和延伸所学知识。在课后阶段除了发布课后作业外,还需构建课下学习通道。教师应为学生布置课后习题,并第一时间批阅,尽可能早地把答案公布出来,以便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快速解决问题,避免下节课的学习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对优秀学生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学生相互借鉴学习,借助竞争心理激励学生参与学习。作为线下学生自由讨论的平台,微信学习交流群的主要作用是供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以及随时随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可安排助教专门在微信群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其解决在课上、课后遇到的难题。微信群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给线下同学进行讨论,这样一来讨论也更加自由且容易理解,一人提问往往会有多人回答,教师也会参与讨论,从而提供个性化帮助给学生。课后再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收集,在约定时间统一答疑,进而有效节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反思学习成果。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发布问卷等信息,并注意跟踪反馈,了解学生的听课效果、知识吸收程度,针对学生觉得难理解的知识点以及对授课的建议展开调查,从而指导之后的授课。
创新考核评价。教师需从传统教育工作的禁锢中走出,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充分把握,并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考核各方情况,包括学生资源利用情况、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课堂参与情况等。传统教育中过于注重量化的考核(即将期末考试成绩当做标准),只会让“考前抱佛脚”的行为在学生中频繁发生,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造成较大打击,也会导致学生的知识基础不牢,大大影响教学效果。鉴于此,就需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以及在互动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纳入评价内容,将多元化的评价考核体系建立起来,从多个方面展开评估,涉及预习进度、答题情况、出勤率.课堂参与度等。借助外部约束,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循序渐进地学习课程。同时也可将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凭借良好的实践基础助力今后的自我提升或就业。
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身份得到了突显,在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也增强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并将其转化为持续学习意愿。所有学生均可立足于自身的学习基础,并联系自己的自学能力对学习时间、方式做出科学安排,这对高校学生的多层次个性化学习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不仅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出来,也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东北师范大学留日预校(培训部)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 光明网
疫情期间线上讲课的难忘经历
疫情期间线上讲课的难忘经历
亲历者: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教学副校长 窦丽娜
本报记者 于珍 采访整理
■这十年,那些非凡的教育事
【关键词】停课不停学
2020年初,疫情来袭,各地各校相继开启线上教学,保证2亿多学生居家学习。教育部紧急开发建设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后升级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服务“停课不停学”需求
截至目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基础教育平台提供资源3.4万条。3月1日改版以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访问总量达到88亿,日均达到4635万
今年是我教语文的第18个年头,作为北京海淀区语文学科的带头人,我曾多次执教市区的研究课。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校园按下暂停键,但停课不能停学,教师在线教学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此,教育部紧急开发建设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后升级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主要提供专题教育和课程教学两大类优质资源。
2020年6月,我接到任务,录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入学教育课:“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这种设计特别好,不是让孩子一上来就学拼音、生字,而是让他们先有一个意识:我是中国人,我特别骄傲;我是小学生了,我很快乐;我爱学语文,学习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但是,如何讲好这几节课,难度非常大。以“我是中国人”这一课为例,课本上展示的只有一幅56个民族的小朋友在天安门前的图片,右上角写着“我是中国人”这5个字。这让我非常有压力,因为教师们在讲这节课时都没有太多经验。我们的教研团队研讨后认为,必须先解决好定位的问题。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立德树人:让课程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帮孩子树立起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立志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有了这样的定位之后,我们首先让孩子了解56个民族,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开国大典时的场景,还将升旗仪式引入课堂情境。
整个录课准备过程持续了两个多月,反反复复打磨了无数次,只为确保每一句话、每一幅插图的导向都是正确的,都能传递育人价值。在这种精心准备下,授课效果超出预期,2020年9月,课程上线后,不少学校把我讲的“我是中国人”作为开学第一课给学生播放,告诉孩子们要从小爱祖国,时时把祖国铭刻在心中。
也有教师问我:“日常教学中如何用好线上课程资源?”其实,除了服务于“停课不停学”,这些精心录制的课程资源在日常教学中也大有用武之地。当教学中涉及重点难点知识时,可选用名师资源片段,适时引入到课堂中,启发学生深入研究。对师资相对薄弱或短缺的地区和学校而言,可以以线上教师授课思路为主,线下教师组织学生实践和练习巩固。
毫无疑问,超过两亿师生参与的“停课不停学”,成为教育系统应对疫情的一场“大考”。对我而言,这次录课经历是荣幸、更是鼓舞,让我更加深刻意识到,教师应以德施教、以德立身,让立德树人扎根每一堂课。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人民网大思政课云平台正式上线
人民网厦门11月25日电 (记者秦迪)中央网信办、教育部、人民日报社、共青团中央、福建省委网信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宣传办公室主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25日在厦门大学举行。活动上,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年网联合主办的“大思政课”云平台正式上线。
人民网“大思政课”云平台是人民网整合自身思政领域资源,集纳全网优质思政教育内容,面向全国青少年群体打造的思政工作平台,设置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青年感悟、红色梦想、在线课堂、思政实践等板块,涵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展览与培训等多形态的内容、产品与服务。云平台以“人民网 ”客户端为主阵地,并可灵活嵌入各类智能终端,实现最广泛触达青少年群体。
近年来,人民网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讲话精神,先后推出了“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职教学生读党报”等品牌活动。截至目前,人民网已成功举办15场场均观看人次超千万的思政大课,联合全国高校发起高校互联网“大思政课”共建机制。相关工作被教育部列入“思政课改革创新亮点”,实现了大中小学生群体全覆盖。
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