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航海世纪190副本攻略(YunOS 3.2航海版体验:三大提升更好用)

导读 航海世纪onweb文章列表:1、YunOS 3.2航海版体验:三大提升更好用2、加密艺术复兴,NFT 真的破圈了吗?3、卫星互联网,把基站搬到太空4、钛媒体专访汤道生:云计算竞争的另一

航海世纪onweb文章列表:

航海世纪190副本攻略(YunOS 3.2航海版体验:三大提升更好用)

YunOS 3.2航海版体验:三大提升更好用

就当前的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来说,Android以及iOS智能手机可谓“大行其道”,不过也不乏YunOS智能手机,比如本年度的热门产品——纽曼纽扣,想必大家也是耳熟能详。提到YunOS,或许不少人会再次想到YunOS与Android的争论。其实,YunOS与Android采用了不同架构,YunOS部分基于Linux内核,应用层面则调用了基于Web端的云计算。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经过多次系统版本更迭之后,YunOS如今再次迎来了重大更新——YunOS 3.2航海版-light。相比前代YunOS版本,YunOS 3.2航海版-light(以下简称为YunOS 3.2航海版)拥有多项提升,其中涵盖界面、功能等方面。接下来,大家可以跟随我们的图片和文字详细了解一番(注:本次体验评测机为最新的朵唯L5 Pro)。

桌面界面

就界面来说,YunOS 3.2航海版延续了YunOS简洁的风格,并运用更多色彩进行搭配组合,系统主题颜色丰富,清新别致,洋溢着青春活力!它同样采用时下主流的一体式桌面设计,与苹果iOS风格类似,使得用户的操作更加简单、方便。尤其要指出的是,YunOS 3.2航海版的桌面采用循环式设计,用户可以多个屏之间实现循环切换,消除了传统非循环式设计的弊端。

YunOS 3.2航海版的图标

同时,正如大家所看到的,YunOS 3.2航海版(默认主题)对桌面图标进行了重绘,相比YunOS 3.0版本差异显著。新版的桌面图标以圆角矩形为主,同时还包括一些圆形以及异性图标,比如设置、“主题中心”的图标等,更符合时下的用户的审美!更重要的是,它的图标尺寸缩小了不少,视觉上更显精致,也没有之前的那种突兀感!

blink主题效果

事实上,主题升级是YunOS 3.2航海版的三大提升之一。它预置的“主题中心”涵盖了多个在线免费主题,分为卡通、唯美、炫酷、另类、简约、商务、可爱等多个分类,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另外,“主题中心”还囊括了壁纸、锁屏、动态壁纸、铃声、字体等更多的自定义元素,可以帮助用户打造出专属的界面效果!

loop主题效果

至于具体操作也颇为简单,用户从“主题中心”中选择想要的主题或是壁纸等元素,下载并“使用”即可。“主题中心”丰富内容的加入,无疑满足了用户追求个性化的需求。在手机外观同质化严重的当下,消费者无法改变手机的外观,但是显然选择不同的主题,或是混搭不同的自定义元素,从而打造出自己专属的系统界面。

识别升级也是YunOS 3.2航海版的一大重要提升。众所周知,在当初的YunOS 3.0中,YunOS率先提出了“指纹识别2.0”概念,有效扩充了指纹识别的应用场景,引领了行业的发展。今天,全新YunOS 3.2航海版则有效扩充了生物识别体系,新增了人脸识别、人脸解锁、声纹识别和声纹解锁功能。

人脸解锁

对于指纹识别功能,相信大家早已十分熟悉,YunOS 3.2航海版的人脸识别又是什么呢?人脸解锁的体验又如何呢?大家肯定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事实上,在YunOS 3.2航海版的系统设置中,它新增了“人脸解锁”选项,与指纹解锁类似,需要用户预先“添加面孔”信息,开启“人脸解锁”即可。当然,还需要录入备用密码!

人脸解锁

完成相关设置之后,当用户再次点亮屏幕、滑动解锁手机时,手机界面则会切换至“人脸识别”界面,提示用户将脸部对准(前置)摄像头,以方便系统获取解锁人的脸部信息。当通过人脸识别验证之后,系统即会实现解锁。来自YunOS的官方数据显示,它的人脸识别准确率高达90%。就实际体验来说,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人脸识别响应速度颇快,提升了产品的趣味性和安全性!

不同于指纹信息的是,人脸信息获取更加容易一些,比如一张自拍照即完整记录了人脸信息。为了防止手机被照片解锁,YunOS 3.2航海版增加了“眨眼确认”功能,开启该功能选项之后即可增加手机的安全性。另外,需要补充的是,通过带“眨眼”的自拍视频能够骗过手机的人脸识别系统。所以说,当用户为系统设置“人脸解锁”功能之后,要谨慎对待自拍照片以及视频,以防被利用!

声纹识别界面

至于“声纹识别”则更好理解。YunOS 3.2航海版加入了“智能语音助手”——小云。当然它是识别验证体系中的一部分,也需要用户前期的预先设置。以测试机朵唯L5 Pro为例,用户“长按”功能键打开智能语音助手,录制唤醒口令“你好小云”,并开启“语音唤醒”。在手机亮屏的情况下,通过语音口令“你好小云”即可直接调用智能语音助手,完成声纹验证的同时,即可实现手机解锁,再度增加了产品的可玩性。若是非预先录制的声纹,手机则无法实现声纹解锁功能,而且手机也没有相关提示,有待优化。

桌面抽屉指纹锁和隐私空间指纹锁

“指纹识别”则是YunOS 3.2航海版三大生物识别体系的另一体系。关于它想必大家早已十分熟悉。在完成相关设置之后,系统即可实现指纹解锁功能,而且支持黑屏解锁,设计较为人性化。事实上,除了指纹解锁之外,用户可以为YunOS特有的桌面抽屉增加指纹锁,进而隐藏私密应用,比如陌陌、微信等,坏坏的小功能!同时,用户还可以增加隐私空间指纹锁,为用户手机中的私密信息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当用户为系统增加人脸解锁、声纹解锁以及指纹解锁之后,即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解锁方式,比如周围光线环境好的情况下即可通过人脸解锁,安静的会议室则可以通过指纹或人脸解锁,而夜间室外等其它弱光环境下则可以通过声纹或者指纹解锁。YunOS 3.2航海版为用户提供众多便捷解锁方式的同时,显然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可玩性。

文章开篇笔者提到,YunOS 3.2航海版拥有三大升级。除了上文中介绍的主题升级、识别升级之外,它的第三项升级则是服务升级。上文中笔者已经有过介绍,YunOS 3.2航海版拥有智能语音助手——小云。事实上,作为智能语音服务的主体,“小云”不仅可以实现声纹解锁这样的功能,还可以响应用户下达的众多语音指令,以体现其智能的一面。

智能语音助手——小云

最常见的,比如发送短信。“小云”会接受用户的指令,找到相应联系人请求用户确认。确认该联系人之后,“小云”则询问短信内容,此刻用户依然可以通过语音告知“小云”短信内容,“小云”完成短信内容之后,则会再次请求确认。当确定无误之后,用户即可口头通知“小云”:“发送”,即可完成短信的发送,识别率较高。当用户开车时或其它不便于触控操作的场景,“小云”的出现无疑为用户使用手机提供了便利。

智能语音助手——小云

当然通过“小云”,用户还可以打电话,打开应用,甚至是“定闹钟”,查看天气,亦或者是查路线等复杂操作,“小云”均可以通过用户下达的语音指令完成,而且语音识别率较高。尤其要指出的是,“小云”不仅可以实现联网服务,比如查看路线或是天气,还支持本地语音服务。在网络断开的状况下,“小云”依然可以实现用户的不少语音指令,比如打开应用等,相比不少只能在联网状态下提供服务的智能语音助手存在明显优势。

生活服务中心

其实,说到YunOS 3.2航海版的服务升级,那不得不说它的“生活服务中心”,即主页左侧一屏的内容。除了为手机本身保驾护航的系统安全之外,它基本上囊括了用户“衣食住行”多个领域的服务。更重要的是,YunOS 3.2航海版的“生活服务中心”能够基于云端大数据为用户自动推送——用户感兴趣的相关内容,用户只需滑动手指即可轻松获取。

周边美食以及影院信息

事实上,YunOS 3.2航海版的“生活服务中心”设计有“订阅”选项,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的内容,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通过手机获取“衣食住行”诸多领域的信息。YunOS 3.2航海版显然能够满足了用户个性化定制的需求,从而可以有效规避垃圾信息的干扰。通过“生活服务中心”,用户即可查看周边美食,或是在线购买电影票,而无需下载第三方客户端完成,其实用性以及便利性突显无疑!

云服务

诚然,YunOS 3.2航海版的云端优势并非仅体现在“生活服务中心”板块。它同样支持云端数据的备份和存储,比如备份联系人、信息以及相册,甚至是应用等,而且支持自动同步备份。需要指出的是,相册以及应用等大数据自动备份则仅能在WLAN下完成,从而可以节省用户的流量。这样的设计则再次体现了YunOS 3.2航海版的人性化之处。

数据账单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强大的云平台优势,YunOS 3.2航海版可以为用户提供数据账单,如图所示,增加了产品的差异化体验。它会分析用户的联系人以及通话记录,从而得出一组数据,让用户通过数据“发现更真实的自己”。

结束语:

作为最新版YunOS,YunOS 3.2航海版-light带来了三大升级:主题升级,识别升级以及服务升级。行文至此,相信大家对于它们也有了全面的认识。基于个性化、实用性、便捷性以及差异化等方面的考虑,YunOS 3.2航海版-light带来了上述三大升级,进而大幅提升了用户的操作体验。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这也是普通消费者最想看到的。

加密艺术复兴,NFT 真的破圈了吗?

过去一年,NFT 奇袭艺术市场。你怎样看待 NFT 作品的收藏价值?本文作者从NFT的高度变现转化率、旧秩序与新问题和多种玩法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剖析加密艺术的复兴现象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推荐感兴趣的小伙伴阅读分享~

加密艺术世界也无法真正实现交易透明,反而更易滋生暗箱操作和内幕交易。

这场科技与艺术的「破圈行动」,掀起了一场数字艺术家的集体狂欢,不断刷新交易纪录的天价,更是制造了一轮轮财富冒险游戏,使 NFT 艺术成为红极一时的商业概念。凭借独特性、可溯源、不可分割和篡改、去中心化等特性,NFT(非同质化代币)天然地适合与数字艺术紧密绑定,从而衍生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加密艺术。

行话说,「币圈一年,人间十年」。快速的行业变化下,热潮在逐渐退却,经过一番洗礼的加密艺术世界,又生发出了新玩法。但这次,无论是不太熟悉加密世界的艺术家,还是币圈玩家,都逐渐克制住了对 NFT 的狂热与追捧。

新技术试图在艺术大陆开疆拓土,观望、困惑、抵触、拥抱,原住民们迥然不同的态度也映照了这场所谓的「破圈行动」是否成立,还需更多时日验证。

一、为什么有人愿意花大价钱买 NFT

艺术世界更像是一场少数人的游戏。

2021 年 3 月,全球超过 2000 万访客围观了一场由佳士得举办的线上数字艺术品竞拍——这是佳士得首次尝试以 NFT 形式上拍数字艺术作品,并接受数字货币支付。

拍品是一幅巨型拼贴作品,由数字艺术家 Beeple 将 2007 年 5 月以来每天创作的 5000 张数字图片按时序粗略排列拼凑而成,名为《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据媒体报道,这幅拍品从 100 美元起拍,上架后一个小时内价格攀升至 100 万美元,历时 15 天,经过 353 口叫价,最终以近 7000 万美元成交落锤。

Beeple 的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 图源:佳士得官网

要知道,2015 年,莫奈的《睡莲》在苏富比拍卖中的成交价格也只有 5400 万美元,Beeple 作品的成交价高出《睡莲》约 1600 万美元。一时间,Beeple 声名鹊起,一跃跻身「最昂贵的在世艺术家」排行前三名;但同时,他也被批评为「互联网媚俗」,制造商业诱惑——毕竟,他的上一次 NFT 作品交易还是在 2020 年 12 月售出逾 70 万美元。时隔 3 个月,出自同一位艺术家之手的 NFT 作品交易价格上涨了约 100 倍。

此后一年,各种 NFT 艺术品频频以「天价」标签亮相,每次拍卖与交易都像是一场行为艺术。当艺术品不再有实体,数字世界的高价购买行为背后,是有关艺术品价值的定义与探讨。

艺术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在传统实体艺术品市场中,认定价值和价格的背后,有一套包含专业技法、审美标准、文化沉淀、社会属性、经济规律等在内的复杂逻辑。

实体艺术品、数字艺术品、NFT 加密艺术品,是三种不同的艺术形态。

三种不同的艺术形态 | 极客公园制图

《艺术的价值:金钱、社会、美》一书写到:「从历史上随便找出一个时期,都会发现,时下的品味是交易商、收藏家、批评家、艺术馆策展人这些艺术圈子里的人共同决定的。」如今,这串名单里需要加上币圈。

在 NFT 出现之前,普通的数字作品常因复制成本低、不易溯源而难以认定价值。NFT 的出现代表一种价值载体的进化,构成一种新的资产形式。

那么,当你购买一个 NFT 作品时,你究竟买到了什么?

以 Beeple 的作品为例,买家花了大价钱之后,会收到由 Beeple 直接传送、附有 NFT 的无实物作品,以及无法伪造的艺术家加密签名。买家可以在自己的数字钱包或者交易平台账户中看到这些内容。

NFT 不是艺术品本身,而是一个所有权证书或凭据。

《纽约客》对二者关系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对艺术品而言,NFT 的功能类似于博物馆为艺术品标注来源,给艺术品打上专有印章,之后还可以继续在互联网自由传播。

NFT 作为一种数字资产,摆脱了实体限制,可以与任何内容进行绑定,将内容「货币化」,上链后形成一串哈希值。买家购买的 NFT 艺术品,并非一幅可批量生产或任意下载的图片,而是这串哈希值编码——图片的权属凭证。

在传统认知中,让人们甘心掏腰包购买一件看不见、摸不着、难于展示的「艺术品编码」,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一桩桩天价拍卖和伊隆·马斯克、库里、徐静蕾等各界明星入局在客观上表明:改变已经发生。

NFT 艺术品具备交易价值的底层逻辑,购买行为背后的推动力在于其货币属性和身份社交属性——买下一个 NFT 艺术品后,可以公开证明它属于你,可以交易,还可以找到同类社群。当然,也可以炫耀——普通人能免费下载一幅数字画作,或将加密朋克设为自己的头像,但他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由于加密艺术的金融属性强于艺术属性,NFT 艺术正在建立一种归属于数字世界的「收藏观」,热衷于数字藏品的藏家或许会慢慢凝聚成一股新生的社区力量。

回归艺术视角,观察一些典型的加密作品后不难发现,它们在视觉风格上存在共性:赛博朋克、像素风、符号化等等。加密艺术市场开辟了一块有别于传统艺术审美的文化聚集地,新的文化体系会孕育出来新的视觉符号。

那么,NFT 是否会重塑艺术审美标准?

客观来说,已经发生的 NFT 艺术事件正在构建一套属于加密世界的艺术审美体系,但这套审美趣味尚未完全被传统的当代艺术圈所接受。有人觉得这种风格代表着前卫与通向未来,也有人斥之为「视觉符号垃圾」。现在判定 NFT 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模式还为时过早,更多地是一种新兴文化或审美流派在数字世界中的映射。

在 TABULA RASA 画廊创始人、艺术有读播客主播刘亦嫄看来,加密艺术和「币圈审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实世界,但影响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出圈」。传统的艺术欣赏标准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传承和认证,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相比之下,加密艺术只是一种新生事物,在美学层面还有待推敲。

未来或许会衍生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品类或视觉符号桥梁,游走于艺术圈和币圈的融合地带,被彼此接受和认可。

审美之外,艺术圈对 NFT 项目在行动上亦未达成共识。尽管有徐冰、蔡国强等传统当代艺术大佬下场拥抱 NFT,但更多艺术家仍处在观望阶段。

「在很长一段时间,NFT 不会对传统的艺术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万户创世文化传媒创始人于文德对极客公园说,「这是两个平行宇宙,各花入各眼,一种是新钱,一种是老钱。但我们无法回避这种创新,未来或许会建立有关 NFT 收藏的新的价值观和社群。」

二、打破旧秩序,还是创造新问题

NFT 化身艺术大陆的哥伦布,能否创造一个理想的艺术新世界?

NFT 被烙下分布式存储、去中心化、公开透明、独一无二等属性,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加密艺术乐观者寄希望于上述那些经由技术话语包装后的晦涩概念,期待打破传统艺术市场的陈旧秩序和固有困扰,例如版权问题、炒作投机、内幕交易。

理论上看,NFT 对身份证明、资产确权、交易透明等艺术市场的期待场景具有正面作用,仿佛能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另外,在 NFT 中使用智能合约,可以将后续交易的利润按照某个比例分配到艺术家的钱包,保证艺术家持续享有作品收益。

但这只是看似美好的理想状态,NFT 不但无法成为现实艺术世界的「救世主」,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新问题在不断涌现。

加密艺术的诞生过程中,创作只是第一步,铸造上链(mint)才是从「艺术」跨越到「加密艺术」的关键通道。但对艺术家而言,创作作品和将作品 NFT 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

艺术家在完成创作行为后,可能会面临自己本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作品被其他人制成 NFT 代币后上链出售,成为后续加密艺术的获益者。

交易透明在加密艺术世界也无法真正实现,反而更易滋生暗箱操作和内幕交易。加密世界中,屏幕背后的人可以用不同的名字注册多个虚拟货币的钱包,技术只能查验到电子钱包的名称认证和交易量。如果一个人同时拥有多个钱包,很容易实现「左手倒右手」的倒卖,哄抬炒高市场价格,人为制造虚假数据。

加密朋克头像 CryptoPunks | 图源:larvalabs

在去年 3 月 Beeple「一拍成名」之后,藏家的身份引起了外界的好奇。媒体曝出,这幅作品的买家是 Metapurse 的创始人 Meta Kovan。Metapurse 是世界最大的 NFT 基金,还主导发行了关联 Beeple 的代币 B.20。更早的时候,Id 为 metakovan 的同一位买家还以 11 个不同名字的钱包参与了 Beeple 在 2020 年 12 月的作品拍卖。

这买卖双方的层层关联难免让人联想交易背后的投机炒作。而另一个颇具争议的币圈「投机者」孙宇晨,也盯上了 NFT 艺术交易。

孙宇晨以成立 JUST NFT 基金的方式入局,活跃在苏富比、Nifty Gateway 等主要的 NFT 艺术交易平台。据媒体报道,孙宇晨不仅砸金购买了 Beeple 等加密艺术家的 NFT 作品,还以 2200 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传统艺术家毕加索《戴项链的躺卧裸女》和安迪·沃霍尔《三幅自画像》的实物,将其上链 NFT 化。

当孙宇晨以 1050 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一枚 Tpunks 头像——他自家的 NFT 头像项目,一系列操作背后的炒作意图更加明朗。

明星背书、高价买入、博取曝光……一波操作下来,还是现实世界投机炒作的熟悉味道。

加密艺术这股新势力并没有肃清现实艺术市场存在的问题,无非是旧秩序的复制,只提供了一种关于理想状态的想象空间。

NFT 交易平台的出现,看似是将买卖双方直接连接起来,以市场交易需求为导向,绕过艺术家对藏家的「审视」,跳过商业画廊、美术馆、展览等传统艺术生态体系中的漫长环节,在短时间内完成多次交易的击鼓传花。但是,这看似完美的交易体验,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实艺术市场中间商的弊端。有些交易平台实行邀请制,设置门槛,无形中增设了加密艺术交易的中间环节,化身数字世界的新「中间商」。

关于 web 3.0 标榜「去中心化」却无法实现的悖论已经引发警惕,这同样存在于 NFT 领域。潮玩艺术家兼经销商、艺团儿创始人米地认为,艺术品的推荐、销售是中心化的,这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相悖。当买家进入艺术交易市场,无论付出的是真金白银还是虚拟货币,都不会盲目购买,而是希望获得购买建议,在推荐中完成交易。推荐机制就意味着中心化。

对于新兴的「草根」艺术创作者,理想中的 NFT 提供了一条打破圈层的上升通道,但也只是一阵风吹过。加密艺术语境下的选拔机制和逻辑,并没有创造更多的逆袭机会。

三、NFT 的更多玩法

2021 年 12 月初,另一位数字艺术家 PAK 再次创造了一个 NFT 艺术品的拍卖记录:他的作品《Merge》在 NFT 交易平台上以近 9200 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与之前 Beeple 的新闻相距 9 个月,尽管 PAK 作品的交易金额更高,却没有获得更大的关注。但事实上,PAK 的作品为加密艺术创造了一种更复杂的玩法。

PAK 的 NFT 作品《merge》| 图源:The Crypto Times

刘亦嫄将这种复杂的玩法类比为「双十一购物节期间,计算优惠价格的数学难题和游戏体验」。她告诉极客公园,这次 PAK 作品的成功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加密圈被热捧的 Gamification(游戏化)概念。

「游戏化」是 NFT 加密艺术领域的新现象和新趋势。

在持续 48 小时的拍卖中,参与者可以不断购买一定数量的「单元」——视觉上是一个白色圆球。买得越多,单元被结合(Merge)得越多,圆球在视觉上就变得越大。总量上不封顶,直至拍卖结束。

拍卖过程中,曾经购买过 PAK 作品的藏家可以获得一些「特权」:提前被邀请以约 299 美金的单价购买单元,而新买家要付出 400 美金的单价,并且要接受每个单元以每 6 个小时上涨 25 美元的价格递增,直到拍卖停止。除此之外,平台还推出「批发从优」的鼓励机制:买 1000 送 300。

「万物皆可 NFT。」NFT 触及的领域非常广阔,不只限定于艺术:一条短信、一条代码、一张头像、一首音乐、一段视频……这些都可「NFT 化」。而游戏道具、时尚单品等潮流艺术因其簇拥者基数庞大,更适合与 NFT 绑定,成为数字世界的高频交易品种。

根据米地的观察,美国 NBA 球星卡这种 IP 类 NFT 和 PFP 头像类 NFT,在目前市场上的交易量更大。相比之下,艺术类 NFT 在整个 NFT 市场的交易体量非常小。未来,游戏道具会是最有前途和最适合的 NFT 形式。

NFT 的应用场景还延伸到了金融、隐私、社交等领域。

「感到膨胀的泡沫已经到了某种极限。」艺术市场研究者黄韵奇一方面感受到 NFT 市场在慢慢见顶,同时也看到 defi 去中心化金融是 NFT 最近很火的一个方向,市场比艺术和游戏更大。

NFT 还被开发为元宇宙下的通用语言,构建虚拟世界的巴别塔。典型代表是徐冰的《地书》已被铸造成 NFT,成为了一个元宇宙语言类 NFT 项目。

艺术项目《地书》自 2003 年启动。与 NFT 结合后,《地书》有了另一个更「元宇宙」的名字——元语言(Metawords)。

Metawords NFT 作品截图 | 图源:lionnft 官网

在「地书输入法」微信小程序中输入汉字、英文等现实文字,会被自动转译为《地书》中的标识符号。例如,输入「嗨,你好」,对应转译的符号是打招呼的手掌和眨眼微笑的表情;输入「love」,会得到三颗红心。

在元宇宙和 web 3.0 下,NFT 未来的玩法或许还有更多想象空间。

人类行为从现实世界跨入虚拟世界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NFT 大航海时代,无论触礁搁浅或是登陆插旗,探险家们都已经动身出发。

作者:雪小顽,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ID:geekpark)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U4fIL4uNva314kKk_ZBVQ

本文由 @极客公园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卫星互联网,把基站搬到太空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卫星互联网,把“基站”搬到太空(新技术 新进展⑤)

7月上旬,国内首架高速卫星互联网飞机完成首航,利用一颗高通量卫星在万米高空完成了百兆以上速度的联网,并实现了流畅的空中直播。

早在今年4月,卫星互联网就被明确列入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信息基础设施,从构想到发射组网,卫星互联网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卫星互联网是什么?

以卫星为接入手段的互联网宽带服务模式

“卫星互联网主要是指以卫星为接入手段的互联网宽带服务模式,它属于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虹云工程”总设计师向开恒说,目前卫星互联网较多的是指利用地球低轨道卫星实现的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相比高轨卫星,它具有低时延、易于实现全球覆盖的特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中心副主任黄华介绍说,地面网络靠基站通信,卫星互联网则是基于卫星通信技术接入互联网,好比将地面的基站搬到了太空中,每一颗卫星就是一个移动的基站。

根据通信卫星所处轨道的不同,卫星互联网可分为高轨和低轨两类。

高轨卫星的轨道距离地面约3.6万公里,也叫作对地静止轨道。尽管都在高速运动,但该轨道上的卫星轨道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严格一致,相对地面保持“静止”,其覆盖的地区也是固定,因此建立通信服务比较容易。利用这个特点,可以通过高轨卫星实现宽带通信,而且所需的卫星数量不用太多。但高轨卫星互联网也存在天然的局限。地球半径只有6378公里,用高轨卫星实现通信服务,相当于从地球表面发信号到3.6万公里以外,一来一回,再加上信号处理等过程,导致时延不小。对于一般的通话或访问网页来说还可接受,但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如联网游戏、无人机遥控等则无法满足需求。此外,地面接收高轨卫星信号的终端必须做得比较大,才能良好接收如此远距离的信号。

因此,人们把目光投向了500—2000公里范围内的近地轨道。在这个轨道上,地面和卫星之间的通信传输时延达毫秒,足够满足车联网、自动驾驶等需求,接收终端可做成手持的,智能手机都能接入。

“卫星互联网的兴起,是由需求和技术的可能性共同驱动的。”黄华说,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反映了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需求。而随着航天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又使得提供这种服务成为可能。

专家认为,从发展趋势看,数字化、信息化已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手机用户希望随时随地都能联网。尽管地面网络发达,但许多特定场景下靠地面网络覆盖代价太大,难以收回成本。相关数据也显示,目前全球仍有35亿人不能上网,7亿人没有通信服务。于是,将“基站”布设到近地太空成了一个选择。而且,与上世纪90年代的铱星等窄带低速卫星互联网不同,新的卫星互联网要实现的是和地面类似的宽带网络服务,也就是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

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如何实现?以10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为例,卫星绕地球一圈100多分钟,通过成百上千个卫星在这个轨道高度组成星座,从而实现对全球的无缝覆盖。对用户来说,尽管卫星始终在运动,但每时每刻都有卫星飞过头顶,网络信号始终保持稳定覆盖。

卫星互联网能干什么?

无论身处沙漠还是海上、飞机上,都能享受到像家里一样的上网体验

随着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概念的兴起,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星链、OneWeb等相应计划。

在国内,2018年12月22日,“虹云工程”首发星即技术验证卫星被送入轨道,标志着我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虹云工程”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研制的覆盖全球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通过搭建由156颗小卫星组成的卫星互联网系统,实现全球无死角的自由接入宽带互联网。几乎同时,2018年12月29日,“鸿雁”星座首发星也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鸿雁”星座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自主建设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其目标也是在太空构建一条四通八达、覆盖全球的信息通路,计划用60颗核心骨干卫星和数百颗宽带通信卫星组成系统,实现全球任意地点的互联网接入。

“虹云工程”技术验证星发射入轨后,在2019年完成了不同天气条件、不同业务场景等多种工况下的全部功能与性能测试。测试人员通过卫星用户终端接入互联网,成功实现了网页浏览、微信发送、电商购物、视频聊天、高清视频点播等典型互联网业务,也可以正常使用短视频APP。卫星在轨实测的所有功能与指标均满足要求甚至超出预期。这颗试验星用户体验速率超过10兆。

“系统建成后,无论我们身处沙漠还是海洋,抑或是飞机上,都能享受到与在家里一样的上网速度和服务体验。”向开恒说,卫星互联网能够实现随时随地的互联网接入,尤其是在高山荒漠、深海远洋等传统移动通信到达不了的偏远地方,更具优势。

黄华认为,尽管卫星互联网的最大网速比不过地面光纤,但用户实际使用体验不会有太大差别。卫星互联网和地面网络如5G网络将是互补关系。在大城市等地面通信发达地区,人们优先使用地面网络。而在地面网络不能到达的地区,包括南北极科考、户外探险等场景则更适合使用卫星互联网。卫星互联网能够满足信息基础设施差的地方的需求,填补信息鸿沟,使网络连接变得可能和便利。

卫星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并不限于宽带,也包括能够提高定位和授时精度的导航增强功能,可对航空、航海、远洋货物等进行跟踪的物联网等。例如“虹云工程”就是一个通信、导航和遥感一体化的系统,可满足应急通信、传感器数据采集以及工业物联网、无人化设备远程遥控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需求。“鸿雁”星座是宽窄结合的系统,用户既可以使用手持终端打电话,也可以上网和使用导航增强功能。

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谢涛认为,通过和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紧密结合,卫星互联网未来的应用场景会非常丰富。卫星互联网更像是一个太空中的平台,搭载5G的载荷,可以满足宽带通信;搭载摄像头就能实现遥感;加上导航增强,就能支持自动驾驶。

怎样用好卫星互联网?

关键核心技术要进行攻关,产业发展要实现良性循环

当下,商业航天发展迅速。作为卫星通信与互联网结合的产物,卫星互联网尤其是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勾勒出一幅让人向往的商业蓝图。不过,要真正搭建起系统并投入实际应用,尤其是让用户获得良好体验,并不简单。

“尽管我们对卫星和通信技术都有一定掌握,但卫星互联网建设难度不小,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进一步创新。”黄华说。

相比高轨卫星相对地球静止而容易“捕获”,低轨卫星以每秒7公里多的高速绕地球转动,这种快速移动所导致的频率变化、卫星信号的动态切换等,和地面网络不大相同。为了防止网络中断,从而让用户有良好的体验,需要对许多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此外,为了降低地面维护成本,上千颗在轨卫星有必要通过智能化实现在轨自主运行,这也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

除了解决技术难题,专家认为,卫星互联网真正用起来,关键还在于被普通大众接受,要好用也能用得起。这就要求卫星组网实现低成本,地面终端也要实现低成本、小型化。“例如,通过批量生产,卫星互联网的卫星会更便宜;通过技术攻关,把芯片越做越小,把天线从‘一块砖’变成‘一片瓦’。”

谢涛认为,卫星互联网这种复杂系统对于系统设计、技术路径选择、产业配套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有必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成本、产业成熟度、地面情况以及实际应用需求等综合性因素。“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给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信心和活力,推动产业链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卫星、载荷和地面终端产品,让全产业链降低成本。”

向开恒表示,一方面,随着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应用不断拓展,通信容量会不断扩大。而规模越来越大,成本也会随之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层面的引导、市场层面的实践,整合资源,通过产业化、商业化运作降本提效,形成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专家预计,普通用户像打手机一样用上卫星互联网,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

钛媒体专访汤道生:云计算竞争的另一个思路

微软在云计算市场的打法,也给了汤道生很多的启发

在几个月前,腾讯迎来自己的20岁生日,也宣布了一系列战略升级的举措,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连接人、连接数字内容、连接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更适合未来趋势的社交、内容与技术的融合,推动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升级。

伴随战略升级,腾讯公司的组织架构在时隔6年后也配合进行了调整,原有七大事业群(BG)重组整合,在保留原有的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微信事业群(WXG)之外;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

随后,腾讯又成立技术委员会,目标是内部分布式开源协同,加强基础研发,打造腾讯特色的技术中台,提高公司的技术资源利用效率。

2019年5月腾讯在昆明召开全球数字生态大会,这个会议的前身是腾讯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腾讯云 未来峰会、互联网 数字经济峰会合二为一,也是腾讯目前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大会。承载了向产业互联网升级任务的CSIG成为了这个大会的主角,强烈地向外释放腾讯为了适应产业互联网的竞争态势,正在进行的猛烈的整合和升级的信号。

云计算市场是向产业互联网升级的必争之地,腾讯进入这个市场的时间晚于亚马逊、阿里云,但好消息是,这个市场依然在高速发展,同时用户的需求也在不停的变化。

调研机构Canalys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突破800亿美元,达到804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46.5%。而在国内,国家和地方层面持续出台的政策,则继续在刺激行业的快速发展。2018年7月,国家出台了《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和《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2020年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的目标;在地方层面上,共计19个省市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企业“上云”的发展目标。

而根据IDC公布的最新数据,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物理机出货量下跌0.7%,全球市场物理机销量下跌5.1%。这背后是云计算市场持续强劲增长,平均增幅达40%,企业全面向云转移,新旧IT交替拐点出现。之前行业内“上不上云”的讨论已经终止,取而代之的是“上云干什么”的问题,这也给市场里的玩家们带来更明确也更复杂的挑战。

对比全球云计算市场的变化,在AWS明确了云计算市场边界之后,转型后的微软凭借自己在客户端强大的历史积累,以及发达的渠道肌肉,拉动云计算业务高速成长,成为云计算市场异军突起的力量。

微软的打法给了CSIG总裁汤道生很多启发,因为腾讯和微软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强大的客户端和生态体系,也都不是云计算市场最早的玩家。

在昆明的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和随后的贵州数博会上,钛媒体记者先后两次深入采访汤道生,在长达将近3个小时的采访中,他反复提到的是两个词——需求、生态。在他看来,云计算的竞争,正在从底层架构向需求端迅速转移,用户需要的是跳过复杂技术架构的解决方案,直接能够解决他们的业务问题。而围绕着这个思路,云计算的竞争手段以及云计算厂商本身,都要做巨大的升级。而对于大家都在谈论的产业互联网,他认为最大的机会来自于产业链的打通,这其实也源于腾讯的连接基因,但是“每个行业打通的方式不一样,产业结构不一样,我们遇到的困难是每一个行业,它其实都是用到这些技术,但各自有自己的的困难,要有自己的方案。”

相对于两年前和他关于腾讯云战略略有发散的沟通,现在的CSIG手握两大利器,一个是积累多年的互联网技术,构建在云上的通讯、AI、安全与大数据等核心能力,结合腾讯丰富的内容资源与业务场景,形成强大的平台资源与服务;另一个是C2B战略,基于微信小程序、支付、扫码等服务终端用户的能力,极大降低了企业连接用户的门槛,打通线上与线下的两个世界,从而提高经营效率。两大利器在云-端之间形成了很强的互动效应。

采访中,他也回答了很多尖锐的问题,例如腾讯内部部门——例如CSIG和TEG、微信的关系是否有进一步整合的计划,以及内部数据打通和文化变革的挑战。

根据Gartner的数据,在 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和IUS(基础架构公用事业服务)市场,腾讯云2018年的市场份额已经在全球上升到第七名,亚太区也上升到第四名。同时,美国市场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报告显示,2018年腾讯云在亚太地区增速第一。以下内容为钛媒体与汤道生的采访实录,有删节。

云计算市场自上而下的打法

客户要的是结果,而不是架构。

C2B是很多用户强烈的需求。

腾讯要用一张面孔去面对客户。

腾讯云计算战略的抓手是什么?

小程序的成熟,对云计算的影响有多大?

产业互联网时代,销售的最高阶段是什么样的?

钛媒体:在CSIG这几个月,你都做了哪些事儿?

汤道生:分两方面吧,对外跟对内。对外更多去拜访客户,去了解每个行业客户的需求。其实不仅仅是我在做这个事儿,我们团队甚至包括Pony、Martin都花蛮多的时间去支持产业互联网的战略。

另外,也有部分是花了一些时间跟专家去交流,不断打磨我们对于产业互联网的理解跟思路。

对内也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在930之前我们有做一些优化,到后来CSIG的成立,有更多To B的团队整合到一个大的事业群。这种整合不能像弗兰肯斯坦这一种科学怪人凑在一起,所以我们也做了一些流程优化,做了一些组织分工的调整。

比如我们一直听到比较多的客户反馈他们希望腾讯用一个团队去服务他们。所以我们做了很多内部的调整,主要是针对每一个行业,有一个固定的团队作为窗口。

钛媒体:除了这种one face的需求,还有没有其它让你印象比较深刻的来自行业的需求呢?

汤道生:大家对于C2B的这个概念还是非常认可,尤其是腾讯做产业互联网,跟原来消费互联网的那些触达点都是有关联的。我们很多客户比如零售、出行服务、汽车、金融,都面向他们的用户群体,所以讲C2B概念的时候,他们都非常感兴趣——怎么去帮助线下场景跟线上的用户更好连接起来,更好管理用户,从前期去引客、触达、服务,到整个用户生命周期管理,客户都需要一些工具。例如,员工跟客户频繁交流的场景,比如智慧零售,企业微信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去帮助店员跟顾客在微信的环境里去保持更频繁的交流,把线上线下的体验打通。

钛媒体:谈到C2B,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客户其实希望有一个能够跨越整个技术架构的打包方案,直接完成上云背后的真正业务目标?因为原来我们谈的都是架构,从数据库、PaaS、SaaS一点一点上来,但最后也还要到怎么把东西做好、卖出去,更好地跟自己的消费者互动。现在腾讯是希望去直接把这样一个结果给用户,可以这么理解吗?

汤道生:对,对于客户来讲,技术是手段,最终还是要增收降本,解决经营与管理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理解客户的需要,帮他们解决问题或者帮他们在数字化转型上能够更高效地去创新、更好地服务他们的用户。

钛媒体:你觉得要达到这个目的,现在CSIG目前为止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汤道生:刚才提到对外和对内,我也尝试用这两个角度去讲我们需要提升的地方。对外我觉得还是生态的建设,合作伙伴的生态是对To B业务特别重要的。腾讯要服务于这么多不同的行业,又不是一个人力密集的团队,要去服务每个客户,跟行业里面的合作伙伴保持非常紧密的合作,这是特别重要的。

对内我感受蛮深的是To B的业务其实流程非常复杂,比To C要复杂很多,涉及到的客户数量非常多,但是它不像C的用户使用产品的方式是一样的,例如大家用微信的方式其实是非常类似的。To B的用户不一样,每个合同总有不一样的地方,需求到交付,最终涉及到很多不同系统的结合,怎么去更好地集成——计费也好,或者财务流程,甚至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采购,都跟ToC业务差别非常大。所以内部我们花不少精力去搭建了一套管理系统,在公司里面我们得到了非常多团队的支持,财务、采购团队在很多的环节都非常积极地去跟我们一起打磨新的To B流程所需要的一些模块。

钛媒体:现在这种云端的互动,端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强。腾讯CSIG我觉得也是这个趋势的受益者。而且端的定义也在改变——原来SaaS、APP是端,但是小程序的出现又带来了新的一些变化。你怎么看小程序跟未来云计算的关系,小程序将来对CISG包括对整个云计算来说会有多大的拉动作用?

汤道生:这个毫无疑问是非常互补的。小程序与app都是跟云交换数据、跟用户交互的移动端。小程序的便捷性,在线下场景很容易通过微信扫码就能找到,往往比非高频的独立app活跃度更高。腾讯云针对微信小程序研发提供了很多工具与模版,比如小程序云开发可以让程序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建设起个性化的小程序。

钛媒体:对我的理解就是云会变得越来越重,端就变得越来越轻,这样反而是会有更大的作用力。可以这么理解吗?

汤道生:大量数据最终需要存储,那肯定是在云,分析大量数据需要的计算能力通常也在云,但怎么把价值最终服务回消费者,这是在端。所以这两个角色是要互动的,而且你要了解用户的行为,为用户提供价值和良好的体验你需要有端的切入,所以这两端肯定是互动的,而小程序的普及让各行各业连接用户的门槛大大降低了。

过去大家还比较多去建立自己的APP,但是对于低频的使用场景来说,APP太重,而且不好找,也不容易分享、不容易传播。小程序对于这种使用频率比较低的场景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而且用户的习惯,比如说打开微信扫码,已经非常普遍,就是说大家的使用习惯已经建立了。所以怎么用最有效、最短路径让用户把线上线下的场景结合,其实是通过微信扫码后,服务商就可以把线上跟线下的资源结合在一起,过去这两个世界是割裂的。

我们做智慧零售,其中一个最有效的实践,是帮客户把这两个世界打通了,像沃尔玛原来也不知道线下店有多少月活跃客户,更没办法在线上服务他们到家与拉回到店,但今天通过微信扫码购,就能把线上与线下场景联动起来,提高每家店的销售额。

以前这些零售商在线上跟其他中心化平台的合作,其实那些用户都不是他们的,往往被平台所隔离,每次触达老客户也要花更多的营销费用。但在微信小程序的环境下,这是去中心化的,用户都是他们的可运营和管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也是腾讯希望通过小程序这个载体,把这种能力返回给品牌服务商。

钛媒体:小程序跟云的结合,未来会不会对中国的SaaS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中国的SaaS一直做的不如美国好,我也在想,可能我们的土壤不太一样——在中国,微信其实才是具有主宰性意义的操作系统,它解决了很多问题,尤其是从开发到安装的生态,微信已经做了很多基础工作。这样来看,小程序可能才真正是中国SaaS的一个解决方案,我不知道这个事你怎么看?

汤道生:云与端的发展是并行的,从PC互联网时代,网站与web服务的高速发展也是因为有了html标准与浏览器的普及。今天小程序的发展,无疑也带动了云与SaaS的发展。不过,很多客户与合作伙伴,他们既有自己的app,也会有小程序,这两类我们都非常欢迎的。

对于企业来说,任何SaaS服务还是要满足业务经营与管理的需要,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构建企业的内部流程,或者让供应链供应商更快响应市场需求,又或者协调与管控经销商的销售。其实,ToB业务都要经过很多年的耕耘,企业决策本来就很复杂,付费客户都是一个个积累,美国很多ToB企业也是经过20-30年的发展,跨越多次技术换代。在国内我们也看到不少有潜力的SaaS服务厂商,加上企业对在云端获取服务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相信未来中国也会有发展蓬勃的SaaS市场。

不过,中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单位价格或毛利率可能没有美国高。一些国内厂商为了能够持续融资,亏钱抢客户也要保持增长;国内很多ToB服务的商业模式仍然以一次性项目付费为主,订阅模式还需要时间普及,所以国内SaaS市场可能要更长时间才变得成熟。

钛媒体:其实我特别想和你聊一聊云计算的竞争到底有没有另外一条路。原来大家基本上走的都是AWS的道路,从底层一点一点向上扩展,但微软的出现,好像云计算也可能有另外一条路,可以从上面一点一点往下走。

汤道生:是的。

钛媒体:我觉得腾讯很多的东西逻辑结构其实跟微软很像,都有非常强大的端,相对来说底层弱一点。

汤道生:首先底层弱一点这句话我不认同的,绝对不认同。虽然云的技术栈是又深又广,的确需要很多技术人才与时间来建设与完善,但我对腾讯技术团队的能力是充满信心的,我们有钻研技术的追求,看到问题就去解决,功能缺失就去补齐呗。如果底层技术不行,怎么可能支持十几亿用户每天安心使用腾讯的服务?过去我们比较关心怎么做好海量服务,但今天技术人员有很多开源工具可用,更关心如何把这些工具用好,对研发环境的易用性有更高要求,所以我们也在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比如成立技术委员会,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要完善技术工具,改善研发环境,提高技术人员的效率。

钛媒体:回到上面的问题,我个人感觉云计算市场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原来大家都是从底往上,一层一层从IaaS一层一层弄上来,做PaaS,然后SaaS,一点一点搭起来。但这种一层一层垒上来的架构,其实还需要用户做很多的工作,因为云的运营维护成本其实还是非常高的。对很多企业来说,上云以后并不是变得轻松。而客户其实需要的是一个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所以我认为,从需求端往下一点一点做,可能是一个新的思路,主要是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汤道生:其实云的运维成本相对自建数据中心的成本还是比较低,很多客户在计算自建的成本时,往往忽略capex的资金成本与对现金流的影响,还有养更多人维护的管理成本。另外,迁移老系统上云也有成本,大部分企业IT不会简单为了上云而去动老系统。他们更关心上云能解决什么问题,满足什么业务需求,新项目与新系统更容易在云上构建。

为了能更有效地服务客户,CSIG的服务体系是按行业来组织,确保行业团队能深度了解客户的痛点与需求。我们会基于腾讯的平台技术,并引入合作伙伴在不同领域的SaaS或PaaS,整合成行业解决方案。这种打法往往更容易得到客户的认可,也让合作伙伴更积极地加入腾讯的产业生态。

钛媒体:对,它缺一个抓手,上次咱们在聊的时候你也谈了很多类似的话题,其实腾讯一直在从需求方面去解决,但缺一个一把抓的抓手,就是感觉都很零碎——去解决视频的问题,解决音乐的问题,解决游戏的什么问题,但它的确缺一个总的抓手和包装,小程序是不是这样一个答案呢?

汤道生:基于微信支付、公众号与小程序等服务,协助各行业连接用户,我们内部叫C2B,绝对是产业互联网重要的抓手。起码在我所交流过的客户中,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如何提升销售额,或者降本增效。

这几年我们ToB业务发展也比较迅速,其实也是得益于我们不只是在讲底层云的概念,而是更多的从客户的需求去出发——如果他们要提高员工协作的效率,我们去给他企业微信;如果他们要私域流量做用户触达,我们去给他小程序,并把线下用户带到线上来。

我们今天也不会只讲云了,我们讲的是产业互联网一系列的技术,包括安全、AI,还有多个技术中台与数据中台。我们也不仅仅提供公有云服务,我们还有一些银行的客户在使用我们私有云的产品。我们给客户搭建专有的环境,用我们云的DevOps管理工具,在容器上灵活部署,同时简化企业内研发流程,把研发和运营集成在一起,这些原来在互联网服务的管理理念,其实也是通过私有云的产品带到很多企业去。

钛媒体:之前阿里云在谈被集成,然后一些厂商在谈要做新的集成商,感觉整个云计算的生态正在发生一些可能我们意识不到的很大的变化。昨天晚上我们组织了一个工业互联网之夜的闭门沙龙,我问了嘉宾一个问题——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你们是怎么卖东西的?和传统IT时代有什么不同?有一个嘉宾总结的挺好,他说第一阶段是卖技术,第二个阶段卖方案,第三个阶段,要进入卖理念。我觉得腾讯现在有点进入到卖理念的阶段,你有没有同感?

汤道生:我认同第一步是卖技术,然后到卖方案,但我不觉得第三个阶段卖理念就能成功过去有很多行业的智能化、IT化主要是针对企业是内部流程做功夫,但新的机会可能在于把行业上下游打通,甚至包括跨行业的连接,从终端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去反推。

比如在汽车销售领域,原来主机厂商跟最终车主离挺远的,需要经过经销商的网络。而且销售人员的行为也不可控,用户体验非常参差。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我们推出了智慧4S店的产品,既要确保用户有更好的服务体验,也要提高销售人员的效率。未来通过车联网服务,主机厂跟车主可以保持长期连接,抓住在用车生命周期中生活与金融的需求,扩展他们的商业模式。

所以我觉得第三阶段的机会应该是把产业打通,每个行业的产业结构不一样,打通的方式也不一样。虽然大家都在用云与端、AI与数据来构建自己的方案,也许外面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概念,但概念是不解决问题的,怎么使用这些技术来解决行业痛点才是关键。

怎么定义产业互联网的成功

腾讯云在金融领域做对了什么?

微众银行对于CSIG和产业互联网的作用。

识别出行业的痛点,是不是产业互联网成功的一个关键?

钛媒体:这几年腾讯云在金融行业拓展特别成功,刚才也正好谈到,你觉得是因为做对了哪些事情?

汤道生:金融行业也在面临许多变化,我们做的都是针对金融行业市场所需要的。比如在线银行、在线保险的出现,他们没有历史包袱,需要以更低的成本、扩展性更好的互联网技术,搭建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服务模式。最早的在微众银行的搭建,还有第一个在香港使用合规专有云服务的券商富途都是腾讯云的客户。刚才提到私有云专有云的能力,就是我们服务金融行业客户的主要模式。

除了云服务外,我们也有很多工具能够帮助到他们,其中金融机构使用特别多的是我们的数据安全产品灵鲲,通过腾讯的大数据模型,可以很有效把正常用户与欺诈用户区别开。在资本交易市场,很多交易员其实在QQ群里报价撮合交易,我们也联同合作伙伴一起提供金融合规的辅助交易工具Qtrade。

钛媒体:样板是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因为毕竟有微众银行……金融行业是最保守的行业,微众银行的案例极大地降低了获取客户信任的门槛。

汤道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也发现国内的金融机构其实对转型、或创新的意愿还是很强的,我们跟大行接触下来,也会感受到很多想法。其实在我们服务的金融客户里,海外的金融机构是最保守的。

钛媒体:刚才谈到了行业客户,在这里大家普遍的体验就是行业经验和行业专家的积累是个难题。还是回到金融行业,我觉得微众的存在,提供了这两方面的价值:

1、提供了样板。

2、让腾讯在金融行业里有了非常真实的、持续的积累,就像微软说自己是吃狗食长大的,这样的行业Insight就非常容易打动客户。是不是这样?

汤道生:微众的确是很好的样板。

在帮助微众搭建系统的过程中,我们也更清楚金融机构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与架构,更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并锻炼出服务金融机构的能力,包括满足金融合规与安全的要求。到我们后来去服务其他金融机构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的团队有更好的准备,也更能理解这些金融机构所关心的点。

钛媒体:这其实也是我最近在考虑的一个问题。其实整个数字化转型,包括产业互联网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形成了一些新的物种。盒马的出现,让大家感觉新零售原来是这个样子,微众也是一样,大家一看未来的银行应该是这个样子。

原来的甲方、乙方的关系下,乙方要投入很多,但其实还是拿不到真正行业的know-how。例如你考虑了一个4S店的智慧门店问题,但车厂考虑的却是几百家4S店规模化的管理。而未来整个甲方、乙方的关系可能要重新去做一些界定,怎样共同去打造新物种,怎样真正拿到行业里的know-how?我觉得未来数字化转型,包括产业互联网,最核心的一点是你怎样拿到这个行业真正的转型know-how,知道这个行业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金融这个事真的是很值得去剖析,至少腾讯在这里知道了未来这个行业是怎么样,但其它行业我觉得可能还是在摸索的状态。

汤道生:除了微众这个例子外,还有几个行业,经过一段时间跟多个客户的深度碰撞与思考,我觉得还是有比较清晰的切入点,比如零售、教育、医疗健康与出行。

前面也提到在零售行业已经有比较多的成功案例,商超如永辉与沃尔玛都利用了小程序与扫码购连接线上线下用户,改善顾客体验,提升每家店的经营效率。

产业互联网的新机会很可能在跨界创新,哪怕是某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估计也不敢说完全掌握了数字化转型的全部knowhow与资源,或者已经搞明白行业的未来。其实很多客户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就是希望可以跨界碰撞来探索新模式,跟传统意义上甲方定义项目乙方按要求实现还有点不同。我们也会很明确跟客户讲,客户才是行业专家,腾讯团队会积极学习行业现状与了解他们的需求,但我们也会跟客户提不同想法与变革需求,可能会打破原来的流程与工作方式,创新总会给团队带来点不适应,甚至要管理风险。如果一切来得太顺利太舒服,很可能还没有摸到创新的大门。

钛媒体:我们在衡量一个产业互联网阶段性成功的一个标志,是不是就能够一起在这个行业里打造出几个标杆性的企业出来?现在看起来,零售可能有一点点出现了,金融反而是现在跑的最快的,大家知道往哪个方向去努力。像其它的行业,比如汽车、教育,目前都还没有一个新的样板、标杆出来?

汤道生:腾讯在智慧出行与智慧教育领域发展也很快,也有一些行业样板。

在出行领域,我们跟汽车流通协会也有一年下来的合作与交流,借此我们比以前更了解汽车厂商与经销商的痛点与需求。这一年,我们先后与宝马、奔驰、奥迪、广汽、长安、一汽、吉利、东风、菲亚特克莱斯勒、现代等17家车企展开车联网的合作,超过45款车型正在落地,其他合作还包括智慧4S店、出行服务技术的搭建,还有支撑自动驾驶研发的仿真系统与云服务。腾讯科恩安全实验室更为多家汽车厂商提供针对性的安全咨询服务。

我个人就比较关心教育这个领域,这次大会我们也发布了腾讯教育,把腾讯里多个教育产品整合到一个品牌下。腾讯智慧教育也服务了学校、机构、老师与学生多方面的需要。我们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服务了全国超过15000多所的中小学与幼儿园,覆盖超过2100万师生与家长,实现校园内教学、管理、环境与安全等场景的数字化升级。同时我们也参与了不少高校的新工科建设,提供实用性高的小程序研发与网络安全的课程,并建设基于云的研发实验环境。在公有云上,我们也为许多在线教育机构提供云服务、在线视频与辅助教学的AI,比如VIPkid、猿辅导与新东方在线都是我们的标杆客户。很多教育机构也会用到我们的营销与客服产品-腾讯企点,让营销人员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QQ群等社交方式管理传播,然后筛选与服务客户。还可以管理销售人员的电话外呼提高转化率。

我们在智慧医疗上也有不少想法,老百姓在健康医疗服务上有很多痛点,我们也在一步步针对不同场景做连接的工作,比如通过微信支付与在线医保卡让市民在医院挂号与缴费更方便,利用AI技术辅助医生做疾病早筛,在微信内提供经过专家审核的、高质量的医疗知识与资讯,利用小程序引导与提醒患者的按时服药与检查等。

钛媒体:我为什么觉得微众银行是个特别好的例子呢?因为它变得很具像,让很多基于金融未来的思考和设想,都可以在微众银行看到,大家能够感觉到跟原来的金融服务完全不一样。但是教育和汽车还没有到这一步。

汤道生:那可能是因为微众银行所提供的是消费者信贷,普罗大众就能在微信上直接感受到它提供的服务,而现代金融本来就是数字化服务。

可是,一款汽车从设计到生产往往要好几年,腾讯所提供的车联网技术从联合研发到上线就需要很长时间,而且我们需要一款一款去联合研发,当前能感受到这些新技术的用户就不多,车主更换汽车的周期一般5年以上,所以新技术普及也要很长时间。而且我们给汽车厂商所提供的云服务或仿真系统,消费者是感受不到的,这是ToB服务天然的属性。

虽然我们在教育领域也有不少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但就算在使用我们服务的老师与学生,也未必知道那些屏幕上的视频服务、那些管理与批改作业的工具、那些摄像头的人脸识别技术是腾讯所提供的。大部分ToB服务都是融入到场景去,用户没有感知是正常的,试问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手机里的芯片很多都是由台积电制造的?

钛媒体:可是我现在觉得产业互联网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识别出这个行业里面最大的痛点,因为很多痛点我们可能自己都意识不到。比如对教育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不满,但是我们也很难准确说出来我们到底真正不满的东西是什么。

金融的变革给我的很大启发就是,原来在余额宝出现之前,我们常年的工资都是趴在活期上,懒得去动,觉得这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余额宝出来之后,才知道原来还可以这么方便的理财。所以我说的标杆,并不是要出现一个巨大的机构,而是终于解决了哪个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痛点,教育我们可能还没有找到那个点。例如我女儿就在尝试用AI识别知识点的教学模式,我觉得就是很不错的模式。

汤道生:其实我觉得教育与学习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连但不同。

教育服务的基本模式可以说几百年来没有特别大的变化,非常依赖人与人互动,老师把知识通过讲课传递给学生,科技进步主要改善了授课的工具与承载知识的媒介,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达到更广泛传播。可是教学效果评估的方式仍然很依赖各种考试与题目,往往是为了对学生们做排序,解决资源分配的问题,并非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得更好。

真正要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与效果,需要把学习过程与评估融合在一起,针对每个知识点或技能做及时评估,然后给予适当的学习步骤,这是高度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很难在传统一老师对多学生的授课方式实现。这种高度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要应用到普惠教育上,也只有把学习过程全面数字化,学生通过数字化工具来学习。不过,这还不能解决学生学习意愿的问题。有些人说学习是反人性的,因此怎么让学习工具变得更人性化,未来在学习工具的设计上应该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也许还可以借鉴游戏设计的理念,甚至直接在游戏里植入教育内容,达到学习的效果。前几天我跟腾讯游戏的副总裁聊起,他说他对世界地理有很有深刻印象与兴趣,估计是从当年玩《大航海时代》开始。

CSIG的打法已经逐渐清晰

腾讯和CSIG如何适应产业互联网的变化

CISG是不是一个内部集成商和咨询商的角色?

QQ和微信的数据是否应该打通?

腾讯是否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组织架构调整?

赛马文化和产品经理文化是否能适应产业互联网的竞争?

钛媒体:CSIG的角色,不管是对内对外来讲,我觉得更像一个咨询公司的状态。倒不是说像原来像埃森哲、IBM这样,用技术的界面去面对最终用户,更多是觉得CSIG变成了一个从需求角度,去协调、集成资源工具的状态,因为其实很多底层的技术在TEG,QQ和微信的端也不在这边。

汤道生:我不会刻意把CSIG团队限定在某一个角色上。

在每个客户面前,我们会充分了解他们在数字化升级的具体需求,然后给予专业的意见与建议,某种程度有一点咨询的角色在里面。但我们还会负责整体项目实施,联同合作伙伴一起交付项目与服务客户。同时,我们也跟很多行业资深的咨询公司有深度的合作,他们既有多年服务某些客户的经验,也能以中立的角色得到客户的信任,对腾讯技术做客观的评估,所以行业咨询公司都是我们合作伙伴生态的一部分。

另外,我不认为,也不希望CSIG只是集成商。在我们组织架构中,大部分是技术产品研发团队与行业解决方案团队。我们跟许多行业ISV与SI都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在公司里,CSIG是面向行业客户的综合云服务窗口,而且大部分的ToB、ToG云产品与解决方案都是由CSIG团队所研发与销售的。可是,CSIG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公司里也有很多产品技术部门积累了独特的技术能力,并很积极开放给企业客户使用,这些产品也一样会在腾讯云服务中体现,比如企业微信与蓝鲸都是很好的例子。

在基础设施领域,TEG负责了部分基础IaaS与PaaS能力,同时支持着内部与外部的客户;CSIG团队在该基础上建设很多客户需要的管理工具,并完善产品来支持不同行业对基础设施的不同需求。CSIG与TEG是最紧密的合作伙伴,很多基础产品都是共同研发,可以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腾讯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业务生态,比如微信支付与小程序。CSIG跟微信多个团队合作非常紧密,在平台上的合作伙伴生态是我们可以去充分挖掘与服务的。他们也需要云服务与提供技术支持的合作伙伴,共同服务不同行业的需要,有很多合作共赢的机会。

钛媒体:之前的采访也谈到了腾讯的赛马文化,针对to C市场,这种管理模式其实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to B的领域,更需要顶层设计的思路。在CSIG,这两种文化将来要怎么切换?

汤道生:我相信这是一个管理问题。协作肯定是主旋律。客户需要完整的解决方案,当中不同产品肯定要协作联动起来。但在不同条件下,客户也需要有不同的产品选择。今天我们也一样有多个AI相关的合作伙伴,也有自己的AI相关的产品,但AI的应用是非常多场景的,每个场景我们会根据客户不同的需要引进最合适的方案。激励都是一样的,行业团队一定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最优先。

我相信以开放的心态去建立合作伙伴生态是ToB业务的核心打法,行业解决方案里既有腾讯的平台产品,也有很多合作伙伴的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架构,我相信没有企业希望被封闭的体系所捆绑。

钛媒体:市场上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的声音,就对腾讯的各个BG之间的数据互通,有需求,也有担心,腾讯内部是怎么看的?

汤道生: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最终还是要尊重用户的需要。我之前也说过,把QQ跟微信的数据打通有意义吗?没意义,甚至用户都不想。一个用户在某个场景下使用QQ,他未必就想这个数据体现在微信的使用体验中。我们高度重视用户隐私,这是很核心的价值观,所以我们不会盲目的去把产品数据打通,

钛媒体:不会为了打通而打通。但比如说一些行业,在一个特定场景下面,比如说汽车厂商它可能需要用到一些微信的相关的数据,如果是这样的问题会怎么解决?

汤道生: 首先是用好微信所提供的开放平台能力,经过用户主动同意的数据授权,平台是支持的。另外,我们在云上也有一些经过脱敏处理的数据服务,比如基于位置信息的热力图服务,也有服务金融机构反欺诈的数据安全产品灵鲲,和协助电商网站识别薅羊毛党的数据安全产品天御。我们高度重视微信与QQ用户数据隐私,在支持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同时,会谨慎结合客户的数据来挖掘价值。

钛媒体:腾讯现在要向产业互联网转型,我个人觉得组织结构的变革还没有到位,好多还是有点不清晰,比如说像车载微信这个事情,其实它就是在一个边界上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大家是怎么来协调和合作的,怎么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未来有没有可能各个BG进一步的去融合调整,比如我就一直觉得像TEG和CSIG未来就应该变成一个大的BG,腾讯自己也应该变成CSIG的一个大客户。

汤道生:我觉得这是从BG角度狭窄的看法,产业互联网是腾讯公司整体的战略,光靠CSIG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充分发挥腾讯所有业务的资源与力量,就必须鼓励BG间有健康的合作氛围。在To B业务发展中,CSIG得到了每个BG多方面的支持,调动起广泛的有形与无形的资源,达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我们珍惜每次得到的帮助,也尊重每一个合作伙伴的需要,内部也好外部也好。

说到车载微信,毕竟还是微信在车厢内的一个终端,它必须保持微信整体设计的理念。微信产品团队在ToC服务领域还是非常专业,他们不仅仅考虑用户的通讯需求,更在意用户的驾驶安全,还要考虑车厢内有多个乘客时如何保护隐私,他们不会为了从车企赢单去做妥协,时刻保持对用户的关注与尊重。我觉得这种内部的合作,大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其实是更好地服务用户。我不会为了To B业务而伤害用户,这是腾讯不能接受的。我们做的所有的事都是要让企业跟消费者都能够得到利益,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共赢。

钛媒体:我们跟很多的CIO交流,我问他们对腾讯文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大家谈的更多的就是产品经理文化。你觉得产品经理这种文化对服务To B的客户来说,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

汤道生:优势是产品经理关注的都是用户需求,产品经理重要的工作是充分了解用户的真实的需求,并能够识别伪需求,有效地做设计取舍,才能给客户打造好用易用的产品。我觉得to B也是在做同样的事情,你必须要充分理解客户的需要,我觉得还是回到价值要比概念重要,这是我觉得腾讯不管做to C to B都会捍卫的一个价值观。

区别会在于,比如说To C我们因为要做标准品去服务所有人,所以对于一些周边需求有时候可能需要做取舍,小龙以前也在外面有提过,每天有多少个人给他出主意叫他怎么去做。To C的业务是一个产品的设计者去把握,是产品去决定的,但在ToB领域不是这么回事。在To B领域,尤其服务大企业,客户各自有独特的内部流程,往往要整合来自于不同服务商的产品,所以我们To B的产品都需要建立可被集成、可定制的API能力,允许他们打造个性化的最终方案。这是to B to C产品经理在理念上差异比较大的地方。

钛媒体:最后一个问题,正好你也谈到中台,大家也都非常关注。未来中台会用什么样的界面去面对最终用户?

汤道生:我所理解的中台是在云上,对接着负责与用户交互的前台,承载着业务单元的逻辑,提供着相对完整与模块化的技术服务,因此会有一些API,让前台可以调动这些逻辑服务。有些技术中台通用性比较高,比如通讯中台与AI中台,可以服务于多个行业与多个场景,作为不同行业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也有一些数据中台,他们带着比较强的行业属性,比如金融客户特别关心识别欺诈类账户,这类中台需要有数据的沉淀。

大家对中台的理解其实差异蛮大,也没有人去给出权威的定义,也许我所理解的中台有点像某类PaaS服务…

钛媒体:可能应该是介于PaaS和SaaS之间的一个。

汤道生:也许吧,其实边界也有点模糊。

(本文首发钛媒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爷青结!猫扑宣布关闭发帖功能,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

爷青结!

“猫扑正式关闭发帖功能”引来众多网友的关注。

近日猫扑官网发公告:“为了防止垃圾信息泛滥,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本站将于2021年4月20日起正式关闭发帖功能,由此给您带来的影响,我们表示深深的歉意,敬请谅解。”

现在猫扑官网上的帖子发布时间都是在一个月前,还没有新的帖子。

有人感叹有人问猫扑是啥

可以这样说,社区是中国互联网1.0时代诸多标志性的产物之一。

对于很多90后、00后来说,可能对猫扑不熟悉,但是在十年前,猫扑是著名的社区平台,就像现在网友每天都会打开微博、微信、知乎等软件一样。

如果你没有用过猫扑,那你一定听过这些:“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人肉搜索”、“芙蓉姐姐”、“奶茶妹妹”等,这些初代网红词汇都来自于猫扑。

现在大家还会用的233来表示大笑的意思,是因为猫扑表情第233号是大笑的表情,人们常用233来直接表示哈哈大笑的意思,这从某种程度上都表示了猫扑当年的影响力。

关于猫扑为什么要关闭发帖功能,雷锋网咨询了行业相关人士,表示猫扑的营收不通过用户行为来进行,而B站、各大视频网站的评论、弹幕等内容在其他平台的营收比重很大,没有这些功能用户不会付费。

并且此前搭建社区并不难,以通过Discuz cms系统来创建社群论坛为例(Discuz是全球成熟度最高、覆盖率最大的论坛软件系统之一):

准备工作:

1、域名

2、主机

3、Discuz!程序

大概步骤:

1、购买域名

2、购买主机

3、解析域名

4、上传Discuz!程序

5、创建数据库

6、访问域名安装Discuz!

“如果发帖只会带来运营成本,社区还需要专门的运营和审核功能,那么关闭发帖功能就不足为奇了。”

猫扑曾经很辉煌

猫扑成立于1997年,公开数据表示拥有注册用户1.3亿人。猫扑早期的雏形是猫扑大杂烩,最早是一个游戏网站,主要讨论电视游戏,也是国内的个人游戏站之一。

当初,接触电视游戏和网络的人大都十分专业,所以当时在猫扑网上的文章质量非常高。有一位常年混进猫扑的玩家表示,“只要你有问题,都能在猫扑上找到答案”,这也可表明猫扑社区的影响力。

而猫扑贴贴论坛于2004年年底正式上线,这也是猫扑网最核心的产品之一。猫扑贴贴论坛有BT精神,早期的网络红人妖妃娘娘等也出自该论坛。2007年底,“90后炫富事件”拉开了80后和90后之争,在那时瞬间吸引了大众对90后的关注。

2004年猫扑游戏发布《猫游记》,拉开中国网页游戏的开端,后又接连推出《龙之刃》、《山海英雄》、《雄霸三国》、《天书奇谈》、《航海传奇》、《帝国争霸》、《上古之光》、《商战传奇》等数十款经典游戏。

猫扑名人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蠢爸爸小星

蠢爸爸小星是2007~2009年度中国网络视频界最为火爆的原创者之一,也是猫扑的名人,他的恶搞视频风靡一时,在年轻人群中颇有知名度,其全部作品,都将kuso艺术发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传诵一时。

他的作品数目不多,但平均点击量(只统计土豆网)达到三四十万,其中不乏点击百万的经典之作,他初期以恶搞游戏为主。

ayawawa

ayawawa真名杨冰阳,是MOP官方定的形象代言人。誉为MOP女神,被选为2005年度十大网络红人之一。她曾做过一套网上广泛流传的测试智商的题目,得分为145,遂有名言:比我聪明的都没有我漂亮,比我漂亮的都没有我聪明,并到处宣扬自己智商高达145。MOP史称“145事件”。

ayawawa由于居高不下的人气,被mop选为奔赴雅典奥运采风的三记者之一(另外两个是桃始笑和大熊),在雅典的两张泳装照回复达到历史高度,被外界誉为mop第一美女。在2015年中国网红排行榜中位列第24名。

赵赶驴

2006年4月,一个叫赵赶驴的网络写手在mop上开始连载一篇小说《赵赶驴电梯奇遇记》,作者边写边贴,文章轻松风趣,很快就成为历史上最热的帖子,小说还没有贴完,就已经被转载到中文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总点击率号称超过两亿。后因断更,被网友追更,戏称他为“太监”。

图片来源:新浪读书

网络社区逐渐走入衰落

新世纪初,大量网络社区出现,对于当时的网友来说,能够有一个地方畅所欲言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

所以,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就衍生了天涯、猫扑、网易论坛、凯迪网络等有名的社区。但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他们或多或少都走向了衰落,而新一代的社交平台也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当下年轻人的狂欢之地。

天涯社区

创办于1999年的天涯社区,在当时是一个在全球都具有影响力的网络社区。截止到2013年8月,天涯社区注册用户数达8500万。像《武林外传》的编剧宁财神就是天涯社区第一代网友,慕容雪村的著名网络作家也来自于天涯。

当时的天涯社区已经成为以论坛、博客、微博为基本的交流方式,综合提供个人空间、相册等一系列功能服务,并以人文情感为核心的综合性虚拟社区和大型网络社交平台。

而当宽带普及的时候,人们会更喜欢视频、看电影、玩游戏等更丰富的玩法。2009年新浪微博推出,成为真正的“新浪”。

然而2019年4月17日,停牌两年之久的天涯社区从新三板摘牌。

网易社区

网易社区自前身网易BBS(网络论坛)至2012年,历经15年,也终于在2012年选择暂停服务。

“亲爱的朋友们:网易社区老了,是时候和大家说再见了!网易社区自前身网易BBS至今,风风雨雨历经15年......网易社区将于2012年12月18日零时停止服务。”

1.0的互联网时代发展起来的一批论坛,如果没有新的产品和技术能够吸引新一代的年轻人,只能走向没落。

其实,这一批论坛并不是没有进行过尝试和改革。

2017年下半年天涯社区就曾经进军最火的领域区块链,天涯社区创始人邢明直言:“区块链不是救命稻草,而是天涯重新崛起的核武器。”,但是并没有大的水花。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也许这一批的论坛也代表着上一代人的青春落下帷幕。

并不是所有论坛都走向没落

事实上,目前还是有一部分论坛能够改变自己,并适应这个3.0的互联网时代,比如知乎、百度贴吧和虎扑。

知乎诞生于2011年,定位“让人们更好地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自己的解答”,并且于今年3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最大的问答式在线社区。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12月,知乎上的总问题数超过4400万条,总回答数超过2.4亿条。在付费内容领域,知乎月活跃付费用户数已超过250万,总内容数超过300万,年访问人次超过30亿。

还有百度贴吧,和同龄的社区平台相比,百度贴吧生命力比较强。尽管有许多争议,但是在商业化和拥抱移动化的这一点上,贴吧远远超过了猫扑和天涯。

另一家值得关注的是虎扑,虎扑是以篮球论坛起家,专业体育营销为根基的社区平台。虎扑至今仍然很受欢迎,至2020年5月,虎扑用户数已超过1亿,活跃用户数达8000万,其中90%以上为男性用户。

首先虎扑拥有国内最大的体育互联网平台——虎扑体育网,还拥有集合了300多个话题区构成的社区APP——虎扑APP。

虎扑CEO谈虎扑顽强存在的一个原因,“我们挖掘了男人的本质需求,那就是,男人喜欢和男人在一起。”

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虎扑存在的另一个原因还可能是因为:符合了时代的发展。虎扑是聚焦细分市场的垂直论坛,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体育产业规模约为3万亿元,同比增长1.7%。

写在最后

1978年2月16日,芝加哥两位计算机专家Ward Christiansen和 Randy Seuss开发出基于8080芯片的第一个计算机BBS系统-CBBS(Computerized Bulletin Board System ),之后随着苹果机的问世,开发出基于苹果机的Bulletin Board System和大众信息系统(People,s Message System)2种BBS系统。

1982年,Russell Lane 用Basic语言为IBM个人计算机编写了一个原型程序,后经过几番增修,1983年通过Capital PC User Group(CPCUG)的Communication Special Interest Group会员的努力,改写出了个人计算机系统的BBS。经Thomas Mack 整理后完成了RBBS-PC,也就是BBS鼻祖。

2019年12月10日,Randy Suess在芝加哥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74岁。

BBS的本质是社交网络,尽管说人类不灭社交不死,但是选择在哪儿社交就不一定了。过去的BBS,非主流时期的QQ和QQ空间,再到微博、微信,其实随着时代的推移每个社交产品都经历着跌宕起伏。

有部分网友表示猫扑从此前的辉煌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与2012年迁址有关。Web 2.0时代走向尾声时期,猫扑应该顺应时代推出移动端,然而这时期经历了剧烈的人事变动,从北京搬迁到了南宁导致大批老员工与管理团队出走。

放眼国内,猫扑、天涯、百度贴吧,在社交媒体冲击之下流量大不如前。其实,对于大部分网友来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论坛成为了一种低效的信息交流形式,碎片化体验的微博和微信逐渐让盖楼式的论坛很难适应时代。那么BBS真会成为科技发展史的一粒尘埃随风而去?且由时间来判断。

正如逐渐走向成熟的90后一样,有谁真的能抵得过时间呢?雷锋网雷锋网

参考来源:

https://t.qianzhan.com/caijing/detail/200216-2d9fb5e0.html

https://www.fx361.com/page/2016/1110/313541.s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8254635503564432&wfr=spider&for=pc

https://www.fx361.com/page/2016/1110/313541.s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2673063748050175&wfr=spider&for=pc

http://chuangjia.cyol.com/content/2016-07/26/content_13337891.htm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