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征途私服登陆器(铁道兵文艺战士演英雄,学英雄的故事)

导读 征途私服登陆器文章列表:1、铁道兵文艺战士演英雄,学英雄的故事2、2021,中国故事3、热评丨太空一日刷屏,致敬航天人追星逐月的勇敢4、双喜盈门年初二开播 潘长江坚持严谨

征途私服登陆器文章列表:

征途私服登陆器(铁道兵文艺战士演英雄,学英雄的故事)

铁道兵文艺战士演英雄,学英雄的故事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w-466# 原创作者:铁一师 洪承惠 永远铁道兵 2020-05-27

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界整风时,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无产阶级文艺发展方向。

今年五月正是《讲话》发表78周年。当年在成昆铁路大会战中,各铁道兵部队都组建了文艺宣传队(组),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活跃在工地上、乡村间,留下了难忘的故事。

这里叙述的是铁道兵文艺战士“演英雄,学英雄”的故事。

在成昆铁路建设中,30余万筑路大军沿线一字排开,有上千个工点,为打通运输通道,新建运输道路共计2570.4公里;修复、改建、扩建道路约3144公里。公路运输总里程超过了铁路正线建筑里程的5倍!一些通往工点的便道是在悬崖绝壁上开辟出来的,多数地段只容一辆汽车通行。因此,汽车运输是风险很高、伤亡很大的战线。

有人说,文艺战士是“温室花朵”。其实,他/她们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色战士。

师、团文艺宣传队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秉承“面对基层,宣传到工地”的方针,常年奔波在曲折、危险的山间便道上,为施工一线指战员送去精神食粮。

铁一师文艺宣传队不仅为本部队指战员演出,还到兄弟部队慰问演出。从昆明,沿龙川江、金沙江一直演到攀枝花、米易,途中经历了千难万险。

铁一师胜利完成了成昆铁路建设任务后,奉命马不停蹄转向襄渝线。

1971年4月9日晚上,铁一师文艺宣传队在襄渝线上的湖北郧县将军河一团施工管区,为施工连队与驻地民众演出现代京剧《红灯记》。演出谢幕时,台下爆发一阵阵鼓掌与欢呼。

演出结束后,他们将布景、道具分类装箱,抬上两台卡车;人员分两组上车,返回团部驻地。

夜晚十一点,汽车在便道上小心行驶,在一个小半径拐弯处,第一辆车顺利过去了,后一辆车却意外坠落将军河滩。

队员周秀娟回忆:“不知过了多久,我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感到身体像散了架一样,左手臂在隐隐作痛。黑暗中,模糊看到一个庞然大物,瘫痪在那里,四个车轮朝天……。”

队员田代学回忆说:“我被压在箱子下动弹不得。四周一片漆黑,只听到痛苦的哭叫、坚忍的呻吟。共产党员刘继业断断续续地呼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在团卫生队的病房里,老兵林金清腹部破裂,但是当时根本就没有做手术的条件,他凭借顽强意志坚持等待天明转送医院。二班长王光隆的头戳到了沙土里,头部充血,脸色像茄子那样呈深紫色。女兵班长罗忠碧,头部被道具箱猛烈撞击,昏迷不醒,小便失禁,头肿得像篮球一样大,满脸是血,下嘴唇被道具箱撞开一个大口子,缝了八针。

这次翻车,有的断锁骨、折肋骨,有的肠子流出体外,还有耳朵被撕开了只连着一点耳根。这次事故造成3人遇难、22人负伤的重大伤亡。

在战胜伤亡的斗争中,文艺战士学英雄,以“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概,为早日下基层演出,克服伤残的困扰,一个月后就投入排练。两个月之后继续奔波在为连队指战员演出的征途上。

广大指战员赞扬他们是意志坚强的铁色文艺兵!

在成昆铁路经过的大凉山地区,有一条河,叫安宁河。

安宁河,汉代称为孙水,晋代称白沙江,唐代称长江水,元代又名泸沽水,明代称宁远河。因常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与溺亡事故,人们期盼安宁,清代始改名安宁河。

1968年8月底,铁道兵十师四十六团宣传股张天麟干事率领的团宣传队,去冕宁县巨龙镇进行巡回慰问演出。

这天,他们去镇粮站慰问演出。晚上七点半开演。第一个节目是器乐合奏,十八般乐器从“东方红”开始,进而是“红旗颂”气宇昂扬,全场掌声四起。

第二个节目是诗表演“歌颂英雄门合好榜样”。门合,青海军区某部二营副教导员。1967年9月5日那天,门合和工人们一起生产驱云防雹用的土火箭时,为保护工人的生命,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68年4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布了向门合同志学习的命令。

这是团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的一个诗表演的节目。舞台上,门合正与工人们一起装炸药,突然,一个土火箭冒起了丝丝烟雾,危险立刻就要发生,门合大喊一声:“快卧倒!”然后一个箭步扑了上去!“轰”的一声巨响,土火箭爆炸了,门合同志壮烈牺牲,在场的二十七名阶级兄弟安然无恙。

“我们敬爱的门合战友,

用自已的生命保护工人们的安全!

他是当代的黄继光,

他是无限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好干部,

他是全军、全国人民的好榜样!……”

节目演到这里,突然听到有人高喊:“有人掉水了,有人掉水了!”

张干事与革委会主任商量后,立刻下令“马上救人!”

演出队员们和现场观众一起向出事地点奔去……

不到十分钟,他们就跑到桥头。安宁河畔夜色朦胧,能见度很低,河水反衬的光亮隐约能看见对岸河边桥头、岸上聚集了很多人……

一辆满载油桶的大货车,在经过便桥时,将桥面右侧一段木板压垮坠入河中。车子被河水冲下数米,车底朝上,四个后轮露出水面。当务之急是赶把困在驾驶室内的人救出来!

张干事清楚,去年3月21日下午,本团五营战士陈学明,就在这条河中为抢救一个女青年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当下是夜间,下河抢救要十分注意安全!这个季节水流比3月水流更加湍急!

在现场观察后,决定架设独木桥爬到车去,再设法下水去打开车门。战士罗发臣和沈绍国等人从附近抬来一根碗口粗的长圆木,合力将原木架在残桥与货车后轮之间,并和沈绍国等战友下到水里汽车的底盘上救人。罗发臣奋勇要求下水去打开车门。当时岸上有老乡喊:“下不得!下不得!”

罗发臣在回忆文章中说:

“当时,门合的形象在我脑海出现,我不顾一切,脱下军帽交给身旁战友,抱住圆木爬到车上。水流拍打车轮的浪花溅在睑上、身上,顿时感到阴冷袭人,我连续打了几个寒战。这时,桥上有人将纤绳抛下来,他们不停地向我喊叫什么?由于河水咆哮声太大听不见,我理解他们的意思要我把纤绳捆在身上。我想如果把纤绳拴在身上,潜到水里被卡车某个部位挂住昨办?于是我将纤绳系在车轮上,一手抓住纤绳,一个猛子扎下水去。谁知身子立即就被汹诵的激流冲得仰面朝天浮出水面。我尽力游到车旁,稍顿一会,第二次奋力钻下水去,这次潜得深一些,但仍然无济于事,还是被激流拱出水面。

“正当我思量如何进一步行动时,从桥上顺圆木爬下一名中年男子。,他对我说‘解放军同志,下不得!我是这条河上的水运工,这里叫棺材滩,下水就难上来;在湍急水流的巨大压力下,车门是打不开的!别说是晚上,就是白天靠人力也是不行的,车子闷在水里半个多小时了,赶快上去吧!’我实感无能为力,无奈地跟着他攀爬上桥。”

张干事对粮站革委会主任说:“今天耽误了演出,明个给乡亲们重新演出。”

革委会主任说:“谢谢解放军同志,我们看到了你们最好的演出!”

(编辑:彩云追月,心宽无界)

来源:新华号 永远铁道兵

2021,中国故事

历史发展,总有关键节点。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最后一天,习近平主席娓娓道来14亿多中国人民共同的年度记忆。从年头到年尾,大家忙了一整年,付出了,奉献了,也收获了。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从一艘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这是最恢宏壮阔的中国故事。

回望百年征程,一批批共产党人如灿烂星辰,铺就璀璨星河,照亮我们的未来。

从万千星辰中撷取一颗,细看光芒背后的动人故事。彭士禄,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为了祖国核事业,他曾隐姓埋名数十年。

他曾写道:“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彭士禄用一生践行自己的承诺:造核潜艇,建核电站,甘做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直到93岁,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工作岗位。

今年3月,彭士禄逝世,老人留下遗愿:将自己的骨灰撒进大海,与海洋深处的核潜艇永远相伴。

不论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还是和平建设年代的先进模范,他们同你我一样也是凡人之躯,只是心中点亮了理想信念,便格外勇敢。

2021年,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中国故事。

向贫困宣战,需要的是“愚公移山”般的决心和毅力。而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从来不缺少新时代的“愚公”。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就是其中一位。

下庄村地处山谷底部,四面绝壁,被称为“天坑村”,村民只能攀爬悬崖出村。

1997年,接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立志要带村民们修路,改变全村贫穷闭塞的“宿命”。“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

毛相林和村民们以洞穴、岩壁作为安身落脚之处,腰系吊绳,用钢钎、大锤、锄头和双手在近乎垂直的山体上,以最原始的方式步步向前凿进。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这样,历时7年,他们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000米长的“天路”。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8年来,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先后有1800多人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他们是战士,更是英雄!

2021年,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50年来,中国在不断崛起,也在积极融入世界,推动全球治理,承担国际责任。这是责任担当的中国故事。

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一些国家超量囤积疫苗、大搞“疫苗民族主义”。“疫苗鸿沟”阻碍全球抗疫,在低收入国家,只有5%的人口完全接种疫苗。

我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迄今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0亿剂新冠疫苗,占中国以外全球疫苗使用总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

未来,我国还将再向非洲提供10亿剂疫苗,包括无偿援助6亿剂;再向东盟国家援助1.5亿剂疫苗。我国还支持中国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同19国合作生产疫苗,让疫苗跨越山海,跑赢病毒。

2021年,中国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感觉良好”响彻星空。中国航天不断探索星辰大海,这是最浪漫的中国故事。

宇宙级浪漫的底色,是无数中国航天人的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上天的东西,99分都是不及格!”我国航天事业开拓者之一陆元九经常这样说。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仪器学博士,克服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一生为中国航天事业殚精竭虑。直到99岁,陆老才办理了退休手续。

“任务的成功即是我的成功,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

邓清明是我国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且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如今,55岁的他仍在坚持训练。

从韶光年华到鬓发染霜,无数中国航天人奉献毕生,守护着祖国航天事业,一步步走向星辰大海。

2021年,一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击中了无数国人的心。万千边防战士用热血和青春筑起祖国的巍峨界碑,这是最让人动容的中国故事。

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出生于2001年,18岁参军入伍。年轻的他写下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2020年5月,他作为新兵第一次冲锋,和战友逼退越线人员。之后,他在日记中自豪地写道:“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顶着石头攻击,将他们赶了出去。”

大好年华,朝气蓬勃,他的人生画卷才刚展开。可是,一切却在一场战斗中戛然而止。

他的名字,叫作陈祥榕。

2020年6月,在一场外军蓄意制造的冲突中,边防官兵祁发宝身负重伤,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不幸牺牲。

今年,英雄的事迹被报道,令无数国人心碎。一条网友评论这样写道:“我想不通这些身强体壮的士兵为什么会死,深夜惊醒,突然想起,他们是为我而牺牲。”

有人倒下,更多人继续坚守。高原边防战士年轻的脸庞,因强烈的阳光和紫外线照射,变得粗糙、脱皮,但他们的眼神中满是坚毅:“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2021年,善良又勇敢的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一次次守望相助。这是最温暖的中国故事。

疫情反复,我们看到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

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教授康焰9次出征,前往抗疫一线。湖北、黑龙江、新疆、山东、河北、江苏、内蒙古……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只要国家有需要,自己就会做好奔赴一线的准备。

“我是医学生,让我上。”1小时,近500名浙江大学学生火速集结,志愿组织校区师生进行核酸检测。

暴雨倾城,我们看到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

多人被困商场地下室,大家排成一排,泡在水中,喊着口号,齐心协力将被困人员逐个拉了出来。

积水中,铲车变身摆渡船救人,载着大家,一次又一次稳稳地驶向安全的区域。

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与勇敢,每个中国人都了不起!

2021年,云南野生亚洲象群一场长达数月的北上及返回之旅,深深牵动着地球村居民们的心。“玩毕归象”,是最美丽生动的中国故事。

一路上,野象们悠闲逛吃、轮岗睡觉、“打打闹闹”,好不自在。

背后,却有很多人在为它们“保驾护航”:天上有无人机监控,全天候跟踪象群轨迹;地面提前疏通道路、疏散人群,防止象群进入人群密集社区;受伤落单的小象还会被迅速送到亚洲象救助中心……

“象”往的生活,是一场充满中国式温情的守护故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人类与动物的有爱“邂逅”,会越来越多。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回顾2021年,中国人民写就的这些中国故事,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更赢得了世界尊重。

我们都是这一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新一年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王兴栋

编辑丨谢玉洁

视频编导丨杨山 武晓丹 杜晓东

视效丨高凌潇

校对丨高少卓

责任编辑:王鹤翔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热评丨太空一日刷屏,致敬航天人追星逐月的勇敢

近日有网友发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篇课文名为《太空一日》,作者正是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因教材是近几年新修订的,不少人都没学过。文章被发到网上后,相关话题迅速被推上热搜,人们从中读出了航天人用生命追星逐月的勇敢,更被惊心动魄的细节深深震撼。

在《太空一日》中,杨利伟详细讲述自己进入太空前后的经历及感受。回顾起飞船发射的上升阶段,火箭与飞船产生低频共振时,他用常人难以企及的意志力,挺过了最艰难的26秒,“在痛苦的极点,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他还写道:“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星空浩瀚,璀璨无垠。叩问苍穹,勇往直前。文字平实的《太空一日》,道出了航天人经年累月的赤诚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是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内涵,更是无数航天人践行的报国信念。

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驻人员。现如今,太空翱翔之旅已过去了11天。全民“围观”航天员,也发现不少太空趣事,例如“天上也能骑动感单车、用上太空WIFI、吃上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航天招牌菜。”杨利伟也曾点赞,空间站这个“家”太大,太羡慕他们了。

从“小舱”到“大家”,从“归途惊心动魄”到太空“闲庭信步”……读过《太空一日》,才会懂得无数不为人知的困难,方才汇聚成载人航天的开端。对比几代航天员“出差”太空的体验,变化的是中华民族航天梦的不断进阶、航天科技实力的不断飞跃,不变的是航天人攻坚克难,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回首举世瞩目的航天成就,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天,从“北斗指路”到“嫦娥揽月”,从“天问探火”到天宫建站……中国航天人的浪漫,让满天神话照进现实;托起浪漫情怀的,是航天人玉汝于成、义无反顾地冲在前面的姿态。

遨游星辰、征途漫漫。人民为英雄出征感动,更为祖国强盛自豪。重温英雄往事,更该读懂“所谓壮举,皆因奋斗”的意义。

勇攀科技高峰、建设科技强国,依靠的是薪火相传的努力。探索浩瀚宇宙,我们必将走得更远。同样的道理,伟大的事业是干出来的,书写祖国辉煌的明天,我们每个人都要奋力前行,争当时代的英雄。(文丨白晶晶)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双喜盈门年初二开播 潘长江坚持严谨做剧

由导演韩兆执导,老戏骨潘长江主演的农村轻喜剧题材电视剧《双喜盈门》将于1月29日(初二)19:30在天津卫视全国首播,该剧以“严谨”的态度极尽搞笑之能事,潘长江表示:“天津观众最喜欢喜剧,最懂喜剧,糊弄不了。”

农村题材喜剧以“冷门”吸睛

《双喜盈门》以新农村时代百姓邻里生活为线索,展示活在当下的新农村人们,在面对诱惑、名利、破产、邻里之间、创业、逼婚等苦恼时,敢于追求“真爱”的幸福征途。导演韩兆幽默介绍了该剧的三大看点:“第一,肯定就是里面的喜剧包袱,观众会觉得特别贴近自己的生活;第二就是剧透一下,剧名中的‘双喜’是指老一辈有一喜,小一辈有一喜,里面充满了啼笑皆非、感人的故事;第三大看点就是观众看剧时可以观察一下,为了追求艺术的真实,潘长江老师每场吃饭的戏都是真吃,拍几遍吃几次。”

潘长江表示:“现在农村题材的喜剧越来越少了,所以《双喜盈门》就显得特别珍贵,去年我和韩兆合作的《大年初一立春》就是过年的时候在天津卫视和全国观众见面的,今年的《双喜盈门》也是一样,希望能给观众在春节期间送去欢笑。”

“喜剧情怀”支撑潘长江将喜剧进行到底

据导演韩兆介绍,《双喜盈门》的拍摄地点位于潘长江的老家东宁,东宁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东与俄罗斯接壤,素有“塞北江南”之美誉,该剧拍摄时期正值盛夏,气候宜人。虽然如此,但拍摄期间也遇到了两大难点:“一个是日照时间短,每天下午一过5点太阳就下山,因此每天的拍摄时间非常有限,剧组演员表演都十分卖力,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出戏、出好戏。另一个难点就是拍摄地蛇特别多,其中还有不少毒蛇,没有公共卫生间,可以说是带着生命危险拍戏。”

而此次带着《双喜盈门》来到幽默之乡天津,潘长江则严肃表示:“天津的观众最喜欢喜剧,最懂喜剧,糊弄不了,因此团队都在认真揣摩剧本,严谨对待,我们都玩儿命了。而且我对喜剧也是有一种情怀,只能做好,不能做坏!”

在当晚两集《双喜盈门》播出后,还将播出专为该剧制作的特别节目,剧组演员每人带来一道菜,诉说自己与这道菜之间的感人故事,另外,潘长江还将根据命题与剧组每位演员表演充满欢乐的即兴小品。

中国空间站从这里诞生Vol.2丨为啥1+1=1?今日视频告诉你,中国空间站有多牛!中国航天人有多牛

HELLO,又见面啦

由总台天津总站

联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

共同制作的

《中国空间站从这里诞生》

今天,迎来了第二期!

天津的“航天力量”有哪些?

今日份的“航天知识”小课堂

请您查收!

友情提示:今日知识点有些丰富呦~

从11月30日到今天

两个航天员乘组

实现“太空会师”已经三天

空间站,是航天员在太空的“家”

而它的诞生地就在天津

中国空间站到底有多牛?

“1 1=1”又是为什么?

中国空间站

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

总装工作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完成

总装团队正在进行天和核心舱的总装工作

从这里开始

请点开中国航天“祖传BGM”↓↓↓

咱再往下讲

中国航天“BGM”

中国空间站结构复杂

像是天和核心舱

1000多根电缆

近500根管路

总装难度前所未有

而完成它的总装团队

却是出乎意料的年轻

请点开下方的合影

让我们一起认识下他们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王瑞云,30岁

“没想过出成果,

就想把空间站干好。”

——朱志鹏,29岁

“我特别骄傲,

因为这不只是一份工作,

更是一份热情。”

——阮居林,29岁

“有人问:这么大的工程

交给我们这帮小孩儿,

能成功吗?”

“看看我们的态度就知道了!

每个人都放不下,这就是热爱。”

——高兴,30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总装与环境工程部

空间站总装班组

共有成员38人

平均年龄29岁

“90后”占比达到了90%

一个个年轻稚嫩的脸庞

与身后的中国空间站

似乎显得“格格不入”

可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

用他们的实干担当

创新钻研与爱岗奉献

证明着他们的实力

他们研制了AR眼镜

所有工艺模型和操作信息

直接展示在航天器实物场景上

让装配更准确!

而这样的创新还有很多

在空间站的总装过程中

他们就完成专利近30项!

中国航天人

从不会因为掌声而兴奋

他们只会因为

一次次的火箭轰鸣

一声声的“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而默默的泪流满面

年轻的中国航天人

已经踏上了

星辰大海的征途

实现着属于这一代人的

光荣与梦想!

愿岁月不老,你我同行!

《中国空间站从这里诞生》

未来,还将继续

带您关注中国空间站在地面经历过的“体检”

了解“胖五”火箭经历的“想你的908天”

揭秘太阳能帆板如何实现柔性打开

关注天津总站央视号

持续来了解

记者|孙强 陈庆滨 贾立梁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