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为什么放弃治疗出处(18年傅达仁诠释安乐死的深层意义:我不想走,但必须走)

导读 为什么放弃治疗出处文章列表:1、18年傅达仁诠释安乐死的深层意义:我不想走,但必须走2、有术无道,止于术:促醒者为中医正名,直面医学两难选择3、河北学霸12岁患癌症,抗

为什么放弃治疗出处文章列表:

为什么放弃治疗出处(18年傅达仁诠释安乐死的深层意义:我不想走,但必须走)

18年傅达仁诠释安乐死的深层意义:我不想走,但必须走

一口吞吗?两口可以吗?当然,两口或三口都可以。

这是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傅达仁在瑞士进行安乐死的最后一个画面,也是向来以风趣幽默解说风格,备受观众喜爱的他说的最后一句玩笑。

所谓人活一世,树活一秋,虽然每个人从初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走向死亡,但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况且,中国人从古至今对于死亡都是一种讳莫如深的态度,可是身为中国人的傅达仁却选择了坦然,公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那么是什么让傅达仁违背自然法则和对死亡的传统观念选择安乐死?这种死亡方式对他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01,人生处处有转机

傅达仁1933年4月3日出生于广东省济南市的一个军人世家,父亲傅忠贵是有名的抗日将领,自从参加游击队之后总是舍生忘死的冲在最前面,虽然因此立下了无数战功被授予少将军衔。

但也正因为如此让年仅5岁的傅达仁就失去了父亲,1938年傅忠贵在一次与日军激烈交战中壮烈牺牲,从此傅达仁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

为了在那个战乱年代活下去母亲每天超负荷的农做,很快身体便吃不消抛下傅达仁撒手人寰了。

年幼的傅达仁接连失去父母伤心不已,可日子还是要过下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靠着邻居们的帮衬让傅达仁不至于挨饿受冻。

或许是遗传了父母坚毅勇敢的性格,傅达仁从小就吃苦耐劳,并立志要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傅达仁就在这样自立自强地长大成人。

直到蒋介石带领军队去台湾,傅达仁也被一同带走,随后进入宋美龄开设的“遗孤学校”读书,因为肯下功夫傅达仁顺利进入大学。

在大学里,从小热爱运动的傅达仁进入了校园篮球队,并且在25岁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篮球运动员。

可是好景不长,运动生涯没持续两年就被厄运彻底阻断,27岁的傅达仁在一场比赛中意外受伤,被迫退役。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连傅达仁自己都没想到,篮球场上的失意会是打开另一扇成功之门的钥匙。

退役后的傅达仁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篮球教练员,在他的带领下一向寂寂无名的马来西亚队,在1969年曼谷男篮亚锦赛上一举夺金,成为当时最大的黑马,傅达仁也因此一战成名,包揽了多项荣誉。

直到34岁那一年傅达仁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转折期,如果说傅达仁在34岁之前是在球场上纵横捭阖,那么34岁后的傅达仁完全是换了一个战场。

在篮球场上功成名就的傅达仁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运而优则仕”而是根据自己的优势直接转型成为一名体育节目主持人。

不得不承认,傅达仁这次转型无疑是成功的,光是傅达仁采访过的人就有球王贝利,拳王阿里和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以至于主持界一直流传着“北有有宋世雄,南有傅达仁”这样一句话。

随后傅达仁和沈春华共同创办了娱乐节目《大家乐》转型娱乐,成为台湾一代名嘴。

而傅达仁真正被内地观众所熟知是在北京亚运会上,在那次亚运会上,傅达仁和宋世雄合作解说,傅达仁风趣幽默表达能力和一针见血的解说,奠定了他在主持解说界的地位,从此也被大陆观众所喜爱。

1991年傅达仁登上了更大的舞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他客串表演了《山东大实话》在全国人民面前刷足了存在感。

可以说傅达仁在事业上的每一个转折点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因此才有后来的扶摇直上,这是童年困苦的经历造就了后来的努力,也是青年时期的奋发图强注定了最后的成功。

02,情感时时有良缘

傅达仁虽然在事业上顺风顺水,但是在情感生活上却饱受争议,他曾经调侃道:我这一辈子总共有2.5次婚姻。那么这0.5次婚姻是怎么回事儿呢?

傅达仁和第1任妻子饶丽珍认识时他还是一名篮球员,当时饶丽珍是个非常喜欢篮球的女孩,当时就被球场上年轻帅气的傅达仁深深吸引了。

年轻人的爱情总是来得既热烈又快速,很快两个人就开始交往,随后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可是球场上眼神交汇的浪漫,很快就被家庭的柴米油盐消磨得所剩无几,随着两人的争吵愈加频繁,这场婚姻很快走上了尽头。

离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傅达仁都难以从失败的婚姻中走出来,只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事业上,让自己不至于太难过。

直到遇见广播剧的美女郑玉珏,此时的郑玉珏也刚离婚,还带着一个女儿雷倩,或许是因为两人之前都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所以格外能体会彼此心中所想所需。

两人结婚以后傅达仁将雷倩视若己出,疼爱有加,这让有着传统观念的郑玉珏非常感动,于是她加倍的对傅达仁好。

因此之后的很多年里两人的感情都非常好,可是因为郑玉珏的身体原因一直都没能为傅达仁生个一男半女,傅达仁虽然嘴上不说,但郑玉珏明白这可以说是傅达仁人生的一大遗憾。

直到傅达仁50岁的那一年他竟然对17岁的陈秋萍一见倾心,或许是因为郑玉珏没能力生育,所以在得知傅达仁婚内出轨时她竟然默许了。

并且在陈秋萍怀孕后,郑玉珏作为原配不仅没有生气还亲自照料,很多事情比自己的还要上心。儿子傅俊豪顺利生下来后,郑玉珏也并没有上演原配暴打小三,留下孩子将小三扫地出门的戏码,而是像多了一个儿子和小姐妹。

就这样在外人看来颇具话题和争议的一家4口,竟然在一起和睦地生活了30年。

03,急转直下的命运

或许是前半辈子的幸运过度透支,2016年傅达仁不幸被检查出身患胰腺癌,这个被称为“癌中阎罗”的疾病,带给傅达仁的不光是数不尽的疼痛,还有对未来的绝望。

傅达仁一个一生从不认输,无论是成长的孤苦,还是事业上的坎坷,他都能无惧无畏,力挽狂澜。

可是生病后的傅达仁每日缠绵病榻,连吃饭喝水都成了一个大难题,大把大把的止痛药也缓解不了剧烈的疼痛,可想而知这种无力感对于一生要强的傅达仁打击有多大。

可是却遭到家人强烈的反对,特别是儿子傅俊豪,他不能接受父亲做出这样的选择,于是傅俊豪想出了各种方法想要唤醒父亲对生的渴望。

他提议让父亲写回忆录,想让父亲在书写的过程中,想起一些人生值得留恋的东西,让父亲重新燃起对生命的希望,傅达仁不想让儿子太难过答应了。

可是写完之后不但没有如傅俊豪所想,重新找回对生的渴望,相反,傅达仁对比以前神采奕奕的自己,现在连自理能力都没有,甚至长期的病痛和化疗已经将他折磨得不成人样了,这样的对比让傅达仁对安乐死的渴望又深了几分。

同时看着父亲1米8的个子常常因为疼痛卷缩成一团,从73公斤暴瘦到45公斤,傅俊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此时的他意识到自己努力的挽留其实只是将父亲的痛苦无限期延长。

傅达仁的呻吟和对死亡的哀求,就像一根钢针狠狠地扎进了傅俊豪的心里,他摸着父亲骨瘦如柴的身体忽然意识到,接受死亡确实很困难,可是对于病重的傅达仁来说死亡就是一种温暖。

最终全家人作出决定,陪伴傅达仁走过生命最后的旅程,于是2018年6月7日在瑞士进行了安乐死,在特殊机构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有鲜花和蛋糕,就像是要庆祝什么节日一样,傅达人的亲人强忍着眼泪陪着他谈笑。

在护士端上毒药时,亲切地询问:你确定要这么做吗?。谁知傅达仁竟然回答道:这药需要一口吞吗?两口或三口可以吗?。

傅达仁的这句玩笑,既回答了护士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可更多的是想让妻子和儿子体会到这是一场解脱大于永别的正确选择,不用伤心。

傅达仁喝完药后没过几秒就躺在儿子怀里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时妻子郑玉珏伸手摸着傅达仁的脸喃喃自语:不痛了,以后都不会再痛了。

说完终于难忍悲痛地哭出了声,傅俊豪看着怀里的父亲说了:别哭,爸爸还没走远,他听到了会伤心。

后来,傅俊豪公开父亲离世时的视频,面对媒体他说:父亲去世的那一刻,安静得就像睡着了一样,也就是从那一刻我们真正释怀了,觉得这是对父亲最好的做法。

傅达仁在病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山一山的荆棘是我身上的恶魔,一束一束的花朵是我心中的喜悦,风中一抹,阑珊灯火,光芒难弱,仍可照亮一丝黑暗的角落,其实我很想活”。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傅达人真的很想好好地活着, 并且很享受生活带来的苦难和喜悦,可惜他的身体已经痛苦到极限了。其实无论经历过多少苦难,只要心中还有那么一抹光, 谁又愿意放弃生命直面死亡呢?

04,安乐死真的应该合法化吗?

傅达仁的故事已经结束了,但他却留下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生命课题,那就是安乐死是否真正可以合法化?

傅达仁2016年12月曾经上书蔡英文希望为台湾推动安乐死法案,并表示愿意成为台湾安乐死合法首例,但最终没能成功,所以去了瑞士。

其实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却只有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荷兰等少数几个国家实行了安乐死合法化,很多人觉得一些身患重病没有自愈的可能,并且毫无生活品质和尊严就应该提供安乐死这项服务。

可是安乐死合法化会涉及到法律,医学,伦理等多方面问题,一旦这个服务合法化很可能就会有一些非法分子,利用这项服务牟利, 就像买卖儿童和买卖器官一样,其中存在着巨大的利益空间。

2018年,浙江台州一位老人身患重病,瘫痪在床,女儿女婿打工赚钱为其治病不说,还要每日给老人端屎端尿,洗脚擦身,老人因为疾病痛苦不堪,也心疼子女为自己奔波劳累。

于是多次哀求家人买毒药让自己解脱,最终有女婿去买来了药,老人就在女儿女婿和老伴的眼前去世了。

同年6月1日,女婿被判故意谋杀罪,老伴判刑三年,缓刑5年,女儿判刑两年,缓刑三年。

之前。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迪就说过,“安乐死的核心是仁慈,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患者有能力做出决定,也不能保证是100%自愿,

要知道中国像这样的家庭有很多,老人卧病在床,子女不堪重负,所以一旦安乐死合法化,就肯定有不法分子从中牟利。

另外,也有人针对这个问题把安乐死分为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前者是采用积极的措施让患者加速死亡进程,比如注射或口服剧毒药品,让患者可以无痛苦的解脱。而后者就是停止或放弃治疗,让患者自然死亡。

人们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让患者无痛苦地离开是违法的,而放弃患者治疗让其在痛苦中死亡却是合法的呢?

在这里说一下个人观点,积极安乐死会让人轻视生命,减少对生命的敬畏心,很可能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你就已经想要安乐死,安乐死这样的服务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死亡的看法。

另外,在极度注重伦理道德的中国安乐死一旦合法化,每个人都可以把至亲至爱的人合法送上死亡之路,这样一来伦理道德何存?

最后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尽最大的努力挽救每一个生命,可是安乐死却是要医生违背自己的使命,去结束一个人的生命,这岂不是违反医德。

当然,这些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像傅达仁那样极度痛苦又无法治愈的人,确实需要一份安乐死的绿色通行证。那么你们对于安乐死又有哪些看法呢?如果安乐死有一天真的合法化了,面对亲人的求死心切我们又该如何回应?

有术无道,止于术:促醒者为中医正名,直面医学两难选择

文 欣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创作不易,侵权必究

导言

老戏骨云集的医疗剧《促醒者》低开高走,越来越吸引眼球。

吸引人的不只是悬疑的剧情,鲜活的真实案例,以及老戏骨的表演实力,还有其它医疗剧未触及到的医学与伦理。

第九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丁学坤(王志文饰)意外身亡,瑞典留学的西医儿子丁远志(周大为饰),与桀骜不驯的中医徒弟韩西林(王宥钧饰)共同回到九院,一边医治疑难病例,一边调查丁学坤的死因。

丁远志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好,从小被迫默写中医口诀是他的恶梦,对于爸爸时常称赞韩西林,他更是心生不满;于是成年后远走他乡,去瑞典学习西医。

韩西林因受母亲影响,从小对中医很感兴趣,母亲去世后跟随丁学坤学习,深得师傅喜爱;这也养成他桀骜不逊的性格,因治疗中私自使用中医,被医院停职。

一起长大的两个伙伴,个性不同,医疗理念不同,在治疗方案上有诸多分歧,这些都成为本剧的看点。

对于普通观众,这些学术上的碰撞,或许只是新的知识点;但对于重症病人和家属来说,却意义非凡。

因为在每个治疗的关键点,你都面对着不同的治疗方案,每一步的选择都十分艰难。

不到最后,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才是对的。

01

活血还是止血?

《促醒者》中,有个剧情是这样的。

患者胡三,患有脑梗死;治疗期间,他因私自跑去喝酒,诱发消化道出血。

而在接下来的治疗方案中,医生们有了分歧。

脑梗死需要活血药物,消化道出血需要止血,活血还是止血?是个两难的决定。

作为神经内科的医生,丁远志以治疗脑梗为目的,所以決定用抗凝药;但韩西林不同意,因为抗凝药,会大大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他建议使用有双向调节作用的中药—三七和白芨,而这个方案,最终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爸爸在放疗时,面对着同样的问题。

因为患有脑梗,一直在吃活血的药;活检前,怕引起出血,医生让我们把药停掉。

可到了放疗,关于是否继续用活血药,就成了难题。

如果用,有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如果不用,又怕脑梗控制不了。

很感谢主治医生,没有简单地让我们停抗凝药,而是综合考虑,用了另一种药来预防消化道出血,用她的话说:都是要命的事。

但在使用中药的问题上,她的态度很坚决,不建议服用,因为中药活血。

我查了中医科的药方,正如剧中所说,药材有双向调节作用—既活血又止血;可什么情况下止血,什么情况下活血,谁也说不清。

所以在治疗期间,我们听从了主治医生的建议,把中药停了。

其实这个问题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中西医各自为政。

如果能像剧中,形成中西医联合治疗,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摆在台面上,患者可能会更受益。

02

实证还是经验?

《促醒者》中最让人气愤的一幕,是夏小暖的妈宝男父亲,拿着手术单不敢签。

9岁的夏小暖患有罕见的烟雾病,脑出血流到了蛛网膜下腔,随时有生命危险,而爸爸却在等昏迷的奶奶拿主意。

生命关头,急需手术,而中西医给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韩西林认为,应该先用中药化瘀,否则术中一旦出血,后果严重。

而丁远志认为,应该采用西医的规范化治疗,马上实施血管重建手术,没有效果再考虑中医。

剧中,这并不是中医与西医的第一次交集。

早在治疗滑雪运动员谭淼淼时,韩西林与丁远志便出现了意见分歧。

谭淼淼因患脑动脉瘤昏迷不醒,丁远志决定实施栓塞介入手术,但在昏迷情况下做手术,风险极高。

而韩西林决定先用中医促醒,患者醒来后再进行动脉瘤切除,这样手术成功率高,但可能错过最佳手术期。

如果你是患者,当医生告知你利弊,你会怎么选?

事实上,这样的抉择在治疗重症时经常出现,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会选择西医方案,正如丁远志所说,西医是规范化治疗。

什么是规范化治疗?

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证医学,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即通过临床实验得到实证效果,这符合科学严谨性。

而中医,常常被当作经验医学,对某些人临床有效,但缺乏大数据支撑;其支撑理论因具有假想性,不能被充分证明,而无法推广普及。

所以即使中医,也不会主张只用中药,而是强调中西医结合。

关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因为爸爸的病情,我查遍国内外所有的治疗方案,最后还是卡在了中医or西医的选择上。

西药效果确定,但副作用极大;中药副作用很小,但临床数据太少。

虽然两种药都是《国家治疗指南》中的一级推荐,但大部分西医都不推荐用中药,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西医是规范化治疗,控制不住再考虑用中药。

可是生命质量呢?

这不是西医的优先考虑范畴,命若没了,还谈什么质量?

然而对于患者和家属,这却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

中医与西医,到底怎么结合才是对的?

03

化瘤丹与双盲之争

剧中所有的冲突焦点,围绕着韩西林母亲于默葭研究的中药配方--化瘤丹。

这款治疗“脑胶质瘤”的特效药,之所以一直没有上市,是因为于默葭生前反对双盲实验,而根据现有的医疗审批制度,双盲实验是新药上市的必经之路。

什么是双盲实验?

就是在试验过程中,测验者与被测验者都不知道被测者所属的组别,到底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目的是为了消除主观偏差和个人偏好。

也就是说,有一组被试者使用的是安慰剂,虽然安慰剂效应在心理学上有部分效果,但对于大部分重症患者,放弃治疗,就意味着失去生命。

一直以来,西医的审批制度是必须通过双盲实验,以保持足够的客观公正性。

但对于中医出身的于默葭,眼睁睁地看着患者,因为人为干预失去治疗机会,她不忍心。

她想要的,是所有人都能延长生命。

和于默葭有着同样理念的,还有丁学坤,正因为这样,化瘤丹的改良一波三折。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想,比如司徒院长(江珊饰)和韩局长(张晞临饰),他们希望化瘤丹早日上市,为医院带来超高声誉和不菲收益。

问题是,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这样想有错吗?

位置决定思维:作为领导,谁不希望自己的医院,既能增收创收,又有学术权威。

所以,二人对丁学坤的施压和对韩西林的纵容,也很容易理解。

只是没想到,丁学坤是个硬骨头,誓死不同意“化瘤丹”上人体。

到这里,这才明白导演的真正用意:《促醒者》想要促醒的,并不是患者,而是“仁心”。

当年,《我不是药神》加速了医疗制度改革,让靶向药的仿制药在国内有了合法身份。

如今,《促醒者》如果能从人性角度,唤醒对医疗审批制度的思考,也不失为一种创举。

写在最后

《促醒者》第一集中,丁学坤看着一张照片,泪眼朦胧。

照片上的两个少年,一个是儿子丁远志,一个是爱徒韩西林。

照片中拉开距离的两人,暗示着成人后的分道扬飙,不相为谋。

好在,他们只是在中西医治疗理念上的不同;而在做人的根本上,两人都继承了丁学坤的衣钵。

王志文主演的另一部剧中,有个角色叫丁元瑛,剧中有句经典台词,至今广为流传。

这句话是:有道无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什么是道,什么又是术?

即使中药有了化学方程式,中医有了人工智能,但“魂儿”是不会变的。

那是于默葭和丁学坤共同的信念:医者,仁心。

愿天下再无病患,愿患者有药可医,愿医者仁心仁术。

【我是欣然,分享心理知识,如果本文引起您的思考与共鸣,请关注打赏,欢迎讨论留言】

河北学霸12岁患癌症,抗癌十年花百万,被劝放弃:凭什么我就该死

| 影中纪实

编辑 | 影中纪实

前言

“癌症”无疑是所有人闻而生畏的两个字,在恐怖的癌细胞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渺小。

然而现实世界中却有这么一群抗癌群体,他们不向病魔屈服低头、用尽一切方法与癌症抗争。

河北学霸姑娘李明馨就是其中一员。

从2012年至今,为了治好女儿的病,李明馨的母亲卖了2套房,足足花了近200万,同时欠下了高额的债款。

亲友劝说李明馨放弃医治,她却说:

“既然癌症不是我能选择的,我又凭什么活该去死?”

这位年仅22岁的姑娘,在十年抗癌期间究竟历经哪些磨难?

她又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求生欲呢?

李明馨

01.突来横祸

“怎么可能,我的女儿才只有12岁,她为什么会得上癌症?”

2012年冬天,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诊疗室中,一位中年女子拿着医院下达的确诊书,当着在场所有人的面失声痛哭。

这个女人正是李四英(化名),此时她的丈夫正陪着女儿坐在医院的走廊里。

女儿李明馨的整条右腿鼓鼓地肿胀着,锥心的疼痛让那张稚嫩的小脸不由揪在一处,任谁看了都感到心酸。

起初,女儿的腿只是鼓起了一个像是磕碰造成的小包,李四英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还以为是孩子生长期的正常现象。

几天后整条腿整个肿了起来,女儿总是喊疼,李四英这才带着她来到医院做检查。

医生告诉她,李明馨已然是骨肉瘤晚期,最多只能再活五年。

这个检查结果如同晴天霹雳,李四英瞬间感到天塌了下来。

在拿着诊断书见到女儿后,李四英就认定,无论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给女儿治病。

女儿只有12岁,但是已经吃过不少苦。

在李明馨诞生不久后,父母就因为家中经济条件的困窘和性格的不合最终离婚。

要强的李四英一手接过了李明馨的抚养权,发誓要让女儿过上好日子,为此她拼命挣钱,一天要同时打两份工。

李明馨幼时要跟随母亲在两个工作地点辗转,长大一点后已经学着自己在家做饭、收拾卫生,等着工作一天的母亲回家。

等到女儿俨然像个小大人了,李四英便再度嫁人。

好在继父是个通情达理、富有爱心的人,他虽说和李明馨并不存在血缘关系,但却将她如亲生女儿一般看顾。

有了继父的帮扶,这对母女的经济情况有所好转,这个新组建的小家眼看着也即将步入正轨。

然而女儿突然患病,却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得知李明馨患癌后,继父也在第一时间支持妻子的选择,愿意拿钱给女儿治病。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癌症这个疾病就像是吃人的无底洞。

不仅是李明馨要一次次地接受化疗带来的痛苦,家里的钱更是像流水一般花了出去。

纵然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儿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这让李四英着实心痛。

但是看着掉光了头发、躺在病床上连饭都吃不下的女儿一遍遍地问她,自己什么时候才能重新上学时,李四英只能逼迫自己坚强起来,与女儿一起和病魔顽强斗争。

虽说这对母女已经足够坚强,但是病痛的残酷再一次使得她们感到绝望。

在李明馨接受了四次化疗后,医生说她的癌细胞已然发生扩散,为此必须截肢。

得知这个消息的李四英感到无比的心痛。

女儿从小就是一个爱漂亮的小姑娘,谁也无法想象截肢会给女儿带来怎样的打击。

然而如果不做截肢手术,女儿的生命可能会就此终结。

万般无奈之下,李四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儿被推进了手术室。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手术完成得相当成功,但是术后女儿的情绪却让她手足无措。

02.劫后重生

术后清醒过来的李明馨,第一感觉就是难以忍受的疼痛。

她能清醒地感知到自己的右裤管是一片空荡,这种空荡使她感知到锥心的疼痛。

躺在病床上的李明馨已经不知道自己是第几次住院,对于学校的印象也日渐模糊,每天陪伴着她的都是药片和针管。

她开始怀疑母亲所说的这个病有治愈的希望,她自己偷偷查了一些资料,所有人都说这个疾病是不治之症。

就在李明馨接受治疗的期间,医院里已经有两个骨肉瘤患者相继离世。

身体的病痛和心理上的恐惧使得李明馨失去了往日明媚的笑容,她总是时不时地和母亲发火,甚至拒绝吃药和接受治疗。

那时的她感到天空都是一片昏暗,对于死亡的未知恐惧,已经将她对未来的美好幻想完全消磨。

病痛在无形之中将她蚕食,而她却不知道该如何与病魔继续抗争下去。

面对女儿的消沉,李四英也觉得无比难过。

但是她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困难,自己也一定要勇敢坚强地支撑下去,因为她明白,要是自己先向病魔屈服了,女儿便再也没有可以为她遮挡风雨的坚强后盾了。

在经历了漫长的住院后,李明馨被母亲用轮椅推回了家。

此时她才发现,原本温馨的家里少了许多家具,显得空空荡荡的。

原来李四英为了给女儿做手术,没有和丈夫商量便卖掉了二人共同买下的一套房子。

再加上女儿的疾病前前后后已经花光了夫妻二人共同的积蓄,最终丈夫还是扛不住这样的生活,选择与李四英离婚。

在看到母亲为自己的治疗又一次牺牲掉了婚姻后,李明馨顿时为此前自己的消沉感到惭愧。

同时她也明白了母亲的苦心,下定决定一定要与病魔抗争到底。

2014年,在阔别学校两年之后,李明馨再度重返校园。

此时肩负着母亲希望、重振旗鼓的她,决心要开启一段全新的生活。

她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全神贯注地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地完成每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

重返校园的李明馨甚至一改最初沉闷阴郁的性格,积极地融入班集体,还热心地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难题。

这些努力并没有白费,李明馨在中考的时候名列全县前三十名,顺利地升入重点高中。

而到了高中之后,她不仅仍旧名列前茅,还积极参加各项比赛,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省级物理竞赛一等奖,县级三好学生、美德少年等一系列奖项。

此时的她怀揣着去往北大学习医学的梦想,看起来就是拥有光明前景的年轻女生。

然而在她19岁的那一年,病魔再度给她的生活下了个绊子。

03.癌症复发

2018年,李明馨正在全力准备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

那时她各科的成绩都相当优秀,数学考试甚至考过149分,距离满分只有一分之差。

对于考上北大,她自己很有信心,李四英也对女儿准备考试全力支持。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明馨发起了高烧,这让李四英非常担心,连忙将女儿送进医院进行检查。

医生检查发现,李明馨的骨肉瘤从右腿转移到了肺部。

这无疑意味着她所有的计划将全部被打乱洗盘,病情严重的她只能再度住院,重新与化疗、药品打交道。

几次化疗过后,李明馨好不容易长出来的头发又全部掉光了,治疗后的反应让她时不时感到反胃恶心,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

除了她的病情让人感到忧心,家里的情况此时也不是太好。

原本为了治疗,李四英就卖掉了一套房子,还向亲戚借了很多钱没有还完。

之前的借款还没有还完,现在女儿的癌症又复发了,她只得卖掉了位于老家的另外一套房子,并再次向亲戚张口借钱。

李四英是个要强的女人,现在也不得不为了女儿向别人伸手。

亲友们都能理解李四英作为母亲的苦心,也很同情李明馨年纪轻轻所遭受到的病痛,在最初和复发的治疗阶段,都拿出了不少钱来进行帮助。

慢慢地,亲友们看着躺在病床上苦苦挣扎的李明馨,仿佛再也看不见丝毫希望。

大家都知道骨肉瘤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疾病,眼见着李四英为了女儿愁白了头发,都忍不住劝她们不要治疗了,白白花了那么多的钱。

然而此时的李明馨却显得格外激动,眼含热泪地说道:

“癌症不是我能选择的,我凭什么放弃活着的希望,凭什么活该去死?”

作为病人,李明馨是病痛的直接承受者,没有一个人能体会她到底有多痛。

在与病魔做斗争的这几年时间里,李明馨又何尝没有想到过要放弃自己的生命,不再承受这些痛苦与折磨。

她尝试过很多自杀的方法,甚至有一次已经爬上了高楼,但终究没有纵身一跃。

李明馨不怕死,但每当她想到要了解自己的生命时,都能想到妈妈为了让自己活下去做出的种种努力。

她的每一次治疗都是由妈妈在床前寸步不离地照顾,为了给她凑够手术费,妈妈卖了两套房子、花了将近200万元。

每当她在康复中心喊痛喊累的时候,母亲都会在身边鼓励她:

“女儿加油,咱们一定要扛下去,妈妈最大的心愿,就是你能好好地活着。”

哪怕只是为了妈妈,她也一定要坚持与病魔抗争,努力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怀揣这样的想法,李明馨在此次治疗期间展现出了别样的坚强。

尽管依然被病魔折磨,但是她的心态已经逐渐产生了转变。

与最初的阴暗消沉不同,此时的李明馨更多的是开朗乐观的情绪,对于自己的病情治疗也更加地具备信心。

此前医生说她最多只能活五年。

显然,这个结论已经被李明馨母女用坚强和勇敢打破,变成了一个无效的时间表。

04.坚强面对未来

2019年,李明馨做了一个特别的决定,她和医院签订了遗体无偿捐赠依据。

她认为,如果自己能够战胜病情完成学医梦想,将来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是最好的。

如果病魔不允许,那么自己捐献遗体,也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们。

也许是因为与癌症斗争的时间太久,李明馨也对抗癌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悟。

随后,她通过网络平台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的就是她抗癌七年的整个过程以及感受。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就引发了众多热议。

大部分网友都在为李明馨坚持与病魔抗争的精神点赞。

也有人说她为了治病,让母亲倾家荡产、负债累累,这是一种不孝的表现。

谁都知道治疗癌症是花钱如流水的事情,但是只有李明馨有权决定自己的生命。

当时的她只有19岁,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年纪,还有诸多梦想没有实现,还没有体验过人间世事、酸甜苦辣,难道就要听从别人的意见放弃治疗吗?

求生只是一个人的本能反应。

仅仅是为了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活下来,李明馨失去了右腿,掉光了所有的头发,一次次逼迫自己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病魔的袭击。

躺在病床上的她像是孱弱的菟丝花,然而谁也不知道她那颗经历过无数磨砺的心,到底承载着多少伤痕,如今又变得多么强大。

如果李明馨放弃治疗,那么对于李四英而言也是莫大的打击。

身为母亲的女性哪一个不是这样想,只要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健康,母亲哪怕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辞。

接受治疗是患者与患者家属的选择,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没有权利进行干涉。

这并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简单选择题,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充满了艰辛与无奈。

我们并不是事件中的当事人,因而并不能简单地站在一个角度,对李明馨的选择进行批判或者质疑,这未免不是一种残忍。

所有人都有为自己做选择的权利,只要是有活下来的信念与勇气,同时还有家人在背后坚定地支持,那么就应该放手一搏。

后来,李明馨的抗癌经历被成都的一家爱心基金会知晓。

他们被这对母女的抗癌精神深深打动,表示愿意承担李明馨全部的治疗费用,这下李四英身上的担子就轻了许多。

截止今日,李明馨依旧在坚持与癌症病魔作斗争,想尽办法让自己多活一天。

原本医生宣告只有五年的生命,在她与母亲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得到延长。

爱与坚强已然让奇迹悄然发生。

但愿这个奇迹能够悄然成长,李明馨最终能够战胜病魔,与母亲携手作伴,平安无虞地享受这充满无限可能的闪亮人生。

真实故事:罹患重病后,他放弃治疗,回到家里默默等死

文/朽木

全文共2900字

一大早,母亲打来电话,接通后,她带着哭腔说,二爷走了。

对于这一噩耗,其实我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沉默了数秒后,我开口问二爷啥时发丧,这时才发觉自己的嗓子里已哽满了泪水,说话的嗓音也跟着变了。

一个月之前,我带着孩子回老家时,听母亲说,二爷已经病得下不了床了,我跑过去探望。当时,二爷有气无力地半躺在东屋的破木床上,一张枯瘦的脸,在昏黄的白炽灯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蜡黄无神。

听二叔(二爷的小儿子)说来人是我,二爷伸手吃力地够着放在床边黑漆木柜子上的那副茶色眼镜,然后哆嗦着戴了上去。我问他近来怎么样,他艰难地在脸上挤出一抹微笑,“就等着土埋了,没啥法了……”

我攥着二爷的手,好久都说不出话来,我不知该如何宽慰眼前这位饱受肺癌折磨,且坚决放弃治疗的老人。

后来,见二爷的精神不是很好,我便准备起身告辞。二爷说什么都要下床送送我,可试了几次,身子都没有撑直。因为用力过猛,他又剧烈地咳嗽起来,听着,让人感到撕心裂肺。

我含着泪走出二爷的那座院子。出门时,看到他家门前的那几株杨树,在秋风中正簌簌往下落着叶子,心头一揪,眼泪终于掉了下来……

电话那头,母亲小心翼翼地问我,要不要回家送送二爷,我一直点头,嘴里却怎么都发不出声音来。

周五一下班,我就撂下手上的工作往老家赶去。当时,天空中飘着小雨,一路上,车辆不多。

在车子渐渐靠近老家所在的那个平原小镇时,看到路边不时闪现的红砖房子,不知为何,二爷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了。

我刚记事那会儿,二爷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他在家中排行老二,有个哥哥,没成人就得病走了,还有个妹妹,嫁到了河对面的小葛庄,因为腿脚不好,不常回娘家。

二爷结婚比较早,十七岁就成了家。妻子给他生下两儿两女后,在一次睡梦中,没有任何征兆地就撒手走了。从此之后,二爷没再婚娶,靠着家里的几亩薄田,把四个孩子一个个拉把成人。

最初,二爷和他的父母一起挤住在我家西面的一座老土坯房子里,后来在两个儿子的操持下,三人搬到了我家南面新建的红砖瓦房里。

当时,他的父母住在正房,二爷一个人住在东屋,屋内陈设非常简单,一张床,一个黑漆木柜子,靠东墙贴着一幅明艳的伟人画像,南墙墙根儿下,散落着几张木凳子,供串门的朋友歇脚,仅此而已。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柜子上重重叠叠地摞着不少书,聊斋,三国,水浒,三侠五义,金庸武侠……书不仅厚,而且字小,是二爷从集上书贩子那里买来的(多为盗版书)。

二爷在他那辈儿人里算是有文化的。据他本人讲,他曾上过高中,还在村小当过两年的语文老师,后来嫌待遇不好,就扔掉教鞭子回家种地了。

二爷肚子里确实有点墨水,那些厚书里的字,几乎没有他不认识的,我们一群孩子围坐在他的床前,他可以不打哏儿地连读上一整个章节。

念书时,他是那么的投入,右手在半空中上下比划着,脸上的神情忽喜忽悲忽嗔忽怒,听着,我也跟着走进了书里。

读完一个章节,二爷都会摘掉眼镜,咂巴着嘴啜上小半茶缸子水,然后再怡然自得地搓上一根烟,火柴“嚓”地一划,嘴里叼着烟凑上去,两颊一缩,烟头就亮起了红色的光,同时身子不由得往后仰,好久才重重地畅快地吐出一团白烟,顿时,整个屋子里充斥着焦烟的气息。

有些孩子呛得淌眼泪,捏着鼻子躲了出去,直到二爷掐灭烟头,准备要念下一个章节了,他们才猫着腰扇动着小手走进屋子。

那会儿,二爷的家里养着一大群山羊。所以,他念书的地点,并不都是在自家的东屋里,春夏之际,村南大河两岸的水草丰茂,二爷会挥舞着羊鞭子,把羊群轰到河边去。

我们这群孩子也会跟着去。一整个下午,就这样安安静静老老实实地蹲在二爷旁边,听他念书讲故事。当然,我们也不白听,羊群里若是有羊不老实,偷偷溜上坡啃食地里的庄稼,不用二爷招呼,人群里就会有孩子自告奋勇,骑着一根树枝嘴里嚷嚷着“驾驾驾”,一路飞奔而去。

没有书念的日子里,二爷还会组织我们一群孩子在岸上玩荡秋千。孩子们不会绑绳子,二爷会,有时为了把绳子放得高一些,二爷还会爬到树上去。

孩子们在秋千上恣意地荡来荡去时,二爷就含着笑默默地守在一旁,看着孩子们玩得太过了,他就会高声把我们喊住,让我们悠着点儿。印象中,因为有二爷在,我们这群孩子还没有谁从秋千上掉下来过。

二爷七十多岁时,眼睛已经花得很厉害了,这是他们家族里的遗传病。他的父亲,是带着一双瞎眼走掉的,他的小儿子,刚过四十,眼睛就已经模糊得无法下地了。

为了不让二爷被羊绳子绊倒,两个女儿说什么都不让二爷养羊了。二爷听从了女儿的建议,把羊圈改成了猪圈,从此,再不去河边放羊了。

后来,我们识的字变多,能看懂厚书了,也就不再喜欢围着二爷听他念书。

去镇上读书后,每次周末回去,二爷都会端着饭碗来我家串门,印象中每次二爷都会向我念叨同一句话,“小儿,在学校伙食咋样?”时不时地,二爷还会送来一大碗鸡肉或者一小盆鱼汤,说是我读书费脑子,要好好补补。也许正是这些好东西的加持,中考我以年级第二的成绩考进了县一中。

读高中那会儿,我几乎是一个月才回家一趟。听母亲说,二爷经常会来我家打探我的消息,每次听闻我本周不能回去,他都会表现得很是悻悻,那样子看起来跟一位爷爷在盼望自己的亲孙子回家一模一样。

大学时,有次跟朋友到云南旅游,在老街的一个摊子前,看到一老汉在兜售烟叶,听介绍,这种烟叶很是有名气。想着二爷爱抽自制的卷烟,便称了几斤带了回去。

我怎么都想不到,当我把那不大的烟叶包裹塞到二爷的手里时,他的眼睛一下子就红了。他摘下眼镜,缓缓背过去身子,好一会儿才转过身来。

低头搓捻着烟叶,二爷嘴里一直喃喃着“好”,像是在夸烟叶,也像是在夸我。这次我第一次送二爷东西。工作之后,每次过年回家,我都会给他送点东西,或是烟叶,或是茶叶,或是自己看过的一些旧书(二爷特意嘱托,不要买新的)。

上个月看二爷时,我没给二爷带什么,只在手上提了一篮水果,临行前趁二爷不注意,往他的褥子里塞了一千块钱。听母亲说,后来二爷让小儿子把钱悉数送到了家里,一分都不准备拿,我母亲苦劝,他小儿子才象征性地收下了两百块钱。

听到这件事时,我的心里一阵撕扯般的疼痛,二爷不要,是因为他已经彻底放弃了生的希望,他不想再糟蹋孩子的每一分钱。唉,二爷啊!

……

泪眼婆娑中,那个熟悉的村子显露在眼前了。在家里又胡思乱想了一夜,第二天吃过早饭,我便捏着一把纸钱去了二爷家。

二爷穿戴整齐地躺在堂屋的一口棺材里,没有戴眼镜,脸上也看不出任何表情,他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是睡着了。

在棺材前的那个老盆里,我默默地点燃了纸钱,纸钱燃得很快,转眼就成了熊熊大火,在明黄的火光中,我朝二爷的棺材重重叩了三记响头后,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那时,我不忍再看二爷,我心里知道,哪怕再多看一眼,我的泪水就会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

出了院子,抬头,那几棵杨树,早已落光了叶子。冬天,已然到了。

写到这里,人已泣不成声。我的二爷,我的好二爷,愿您永远安息!

——END——

#乡土散文#

原创不易,期待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和赞赏!

(声明: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朽木,原名李小飞,山东德州人,一个爱写故事的80后。人生海海,相逢不易,愿笔下的每一个故事,都能跨越千山万水,给你带去温暖的感动。

本文编辑

@情感学院院长

曾死过3分钟的他,说不能再做这些事了!此病最近尤为高发

某公司高管跑步突发心梗去世

关羽扮演者突发心梗去世

……

这几年

有关猝死的报道越来越多

其中心源性猝死是主要原因

而心梗又占据了绝大多数

冬季是心梗高发季

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保护自己

远离意外

36岁小伙心跳骤停

ECMO团队奔赴救命

“太好了,终于出院了,我这条命真的是被硬‘抢’回来的。”即将出院的36岁绍兴小伙宇哥(化名)笑着说,虽然现在看着云淡风轻,但过去的这近2个月对他来说,真的是在鬼门关走了一圈。

宇哥是苦孩子出身,从小家境比较困难,但他一直乐观积极,大专毕业后 ,在当地一家广告装饰公司上班,这些年,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工作上,想要靠自己打下一片天地后,再考虑个人问题。

最近这两年,一直很拼的宇哥却发现自己有点“拼不动”了——在工作中搬重物后,他总会出现胸闷气急的情况,甚至一下子像喘不过气来一样。但他总觉得自己应该没啥大碍,也从来没到医院体检 ,想多省点钱早日买房。

大约2个月前的一个晚上,宇哥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胸闷气急、恶心呕吐、甚至一度失去了意识,不过由于是半夜,宇哥就硬扛着,一直到第二天一早,才在同事的陪同下来到了当地医院。“走进医院我还记得的,过一会我就不记得了。”宇哥说。

当时宇哥在医院发生了心脏骤停,当地医护人员对他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一系列抢救,随后,通过检查发现他是因为冠状动脉闭塞造成的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紧急进行介入手术为宇哥植入了支架,打通了血管。

小编在这里先科普一下,冠状动脉是我们人体里给心脏提供血液的动脉,我们可以想象冠脉闭塞就像是一条河流被堵住了,血液到不了心脏,情况非常危急。

然而,虽然血管通了,但宇哥情况一直非常不稳定,被转入当地医院ICU治疗,心功能恢复不佳,还上了ECMO,ECMO又叫体外膜肺氧合,就是用体外机器代替宇哥的心肺功能,让他受损的心脏暂时休息以便修复。考虑到后续救治,绍兴当地医院给有着丰富的ECMO运转管理经验的浙大一院之江院区ICU打来了电话。

之江院区ICU主任李彤了解情况,向医务部汇报后,火速派出ECMO团队,连夜赶往绍兴当地医院,冒着倾盆大雨将宇哥转运到了之江院区。

多学科全力救治

更有大爱温暖涌入

ECMO可维持生命,但毕竟是靠外力进行血液循环,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感染、心脏血栓等严重并发症。李彤主任带领ECMO团队,每时每刻盯住宇哥的各项数据变化以随时调整ECMO使得其和宇哥身体以最佳方式进行“匹配”,还为他用上了最先进的脑组织氧监测仪,可实时监测宇哥的大脑氧供情况,减少严重脑损伤的产生。

ICU专家团队救治宇哥

浙大一院强大的多学科综合实力也为宇哥的治疗保驾护航,ICU多次组织心脏大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感染病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会诊,一起为宇哥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在精心治疗下,宇哥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但由于他心功能一直未良好恢复,经专家团队评估,只有进行心脏移植这一个方法可以救回宇哥。

然而,宇哥家境贫寒,手术等各项治疗费用成为压在他身上的一座大山,他和家人甚至一度想要放弃治疗。

“他才36岁,大好人生刚刚开始,好不容易从鬼门关救回来,难道就要放弃了?!”浙大一院专家团队一边计划为宇哥进行募捐,一边为他寻找是否有社会慈善力量可以提供帮助。

多方辗转联系后,从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李伟栋主任医师那里传来了好消息,杭州市新昌商会愿意为宇哥提供帮助,助他渡过难关!

手术中

此时,一位心有大爱者捐献出的心脏在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中,与宇哥匹配成功。宇哥戴着ECMO被推进了之江院区手术室,由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马量主任医师、李伟栋主任医师专家团队为宇哥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

医护团队、为宇哥捐款的商会工作人员一起欢送宇哥出院

术后第二天,经过评估,宇哥就被撤除了ECMO,随后,被转入心脏大血管外科病房,在专家团队的努力下,宇哥闯过了一个个康复的难关,身体情况一天天地好起来,最终顺利出院。

心梗有征兆吗?

可以预防吗?

宇哥才36岁,正是青壮年时期,怎么会出现如此凶险的状况?

这几年,猝死、特别是中青年人猝死的新闻屡屡登上热搜。猝死可以分为心源性、脑源性、肺源性等几大类,其中心源性猝死是主要原因,而在心源性猝死中,心梗又占了绝大比例,其他的心源性猝死如恶性心律失常等也往往和心梗有关。

ICU专家团队告诉我们,宇哥的急性心梗是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在治疗中,他们发现宇哥的冠脉周围已经长出了新的细小血管,这是人体一种正常的代偿反应,说明他的血管狭窄已经存在了较长的时间。宇哥近两年搬重物后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喘不过气来、胸闷的情况,正是冠心病的表现。

再追溯下去,宇哥因为工作忙碌,作息非常不规律、饮食油腻、几乎不运动、抽烟喝酒,而且他在这次出事后,才发现自己有糖尿病,也就是说他长期的血糖控制不良,这些都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对付心梗的最好方式就是做好预防: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尿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戒烟戒酒,均衡饮食,作息规律不熬夜,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另外,大家还要重视体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长期的病情发展过程,早期一般不会有明显症状,但可以通过体检发现“三高”问题,及时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更重要的是,不要忽略身体给出的信号——如果突发较长时间的胸闷或胸痛,特别是伴有出虚汗、气短等,或是平时有活动后出现胸闷胸痛症状的,就要引起重视。另外出现左肩、左上肢及背部疼痛、一过性意识障碍、晕厥先兆等症状,也需及时就诊,必要时做冠脉造影检查,以明确病因。

如果一旦发生急性心梗,最关键的就是“快”!发生心梗要第一时间送医抢救。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季,这几天气温骤降,浙大一院接诊到的心梗患者也越来越多。专家在此提醒,一旦出现胸闷、胸痛,运动后加剧,或是突然昏厥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