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疯狂猜成语一个人张大嘴巴(追光丨他们眼中的卡塔尔瞬间)

导读 疯狂猜成语一个人张大嘴巴文章列表:1、追光丨他们眼中的卡塔尔瞬间2、成语故事2: 一窍不通,你知道说的是谁吗3、太叛逆一定是吃亏的!这样的人,才能活得漂亮4、曾国藩:言

疯狂猜成语一个人张大嘴巴文章列表:

疯狂猜成语一个人张大嘴巴(追光丨他们眼中的卡塔尔瞬间)

追光丨他们眼中的卡塔尔瞬间

2022卡塔尔世界杯

宛如一个温暖而浪漫的冬日童话

虽已盛大落幕

但无数经典瞬间

将会长久地萦绕于你我心间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在现场亲历每一个经典时刻

感受足球带来的心灵震颤

用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

并将这一切融于笔下传递到读者面前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新华社卡塔尔世界杯报道团前方记者们

心中的“卡塔尔瞬间”

肖世尧

最让人难以忘却的瞬间

应该是阿根廷队夺得大力神杯后

所有人都在忘情庆祝

梅西就静静和妻儿坐在领奖台边

一坐就是20多分钟

梅西和妻子温情相拥

梅西妻子安东内拉在梅西怀里抹泪

外人都看到你的光鲜亮丽

而只有身边最亲近的人才真的知道

梅西这一路有多不容易

刘扬涛

多哈时间11月28日

小组赛巴西队对阵瑞士队的比赛前

974球场外

一名球迷正在用足球进行表演

看到围观小球迷好奇的眼神

他冲一名女孩招招手

让她伸出一根手指

然后把转动的足球转移到了女孩的指尖

女孩兴奋得张大嘴巴

这一刻我想:

世界杯是一场狂欢

足球是最好的语言

它联结起来自不同国家

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球迷

传递着人类关于体育运动

共同的热爱、激情与快乐

公兵

四个瞬间

1. 参加了五届世界杯的梅西终于在卡塔尔圆梦

当他动情亲吻大力神杯

当他深情拥抱爱妻

当他与孩子们在领奖台上嬉戏

……

“邻家大男孩”般的梅西终偿所愿

一生“戎马”,壮志得酬

人生得意,快哉快哉!

2. 卢赛尔体育场

当阿根廷与法国的卡塔尔世界杯决赛

迎来88966名球迷时

你不会错愕,只会享受

这才是生活原本的样子

3. 卡塔尔

这个人口仅仅300万的国家

因为世界杯

本国青少年的足球热情被激发

大街小巷的水泥地上

踢球的孩子多了起来

有孩子,就有希望

4. 世界杯多个球场的媒体中心

都有纪念本届世界杯期间去世的三位记者的角落

他们的生命短暂却光辉

我们的事业伟大而不朽

岳冉冉

触动我的瞬间是季军的颁奖仪式后

莫德里奇与自己的孩子们玩耍的场景

莫德里奇杵着腰、腿微瘸

看得出人已经精疲力尽

他一直在看孩子们射门

看着他瘦小的背影

我猜他也许会想到自己5岁开始放羊

童年在难民居住的宾馆踢球的岁月

而如今

自己的孩子正在世界杯的舞台练习射门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那一刻

我感觉莫德里奇真正成为了自己

活成了风景

他曾经与世界格格不入的那部分

得到了充分的理解

有些英雄注定悲情

有些事注定遗憾

生命会告诉你所有人生的答案和智慧

郑昕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足球带给人的信仰与信念

那一幕并非在赛场内

甚至没有在赛事期间

世界杯开幕前夕的一个清晨

多哈海滨大道上

威尔士球迷蒂莫西拉着行李箱在踽踽独行

凌晨才抵达卡塔尔的他还没有找到住处

记者上前攀谈

才知道他沿着海边一直向前走

只是因为看到了远处一幢大楼上

威尔士队队长贝尔的巨幅海报

他相信

“红龙”的队魂能够为他指引方向

尽管这支球队最终没能小组出线

甚至还在32强中排名末端

但贝尔带领这支球队

时隔64年重回世界杯舞台

凝聚起威尔士民众的热情

彰显出了足球超越比赛胜负

而直抵人心的那股力量

赵建通

在决赛前国际足联组织了传奇足球赛

卡卡、托蒂、斯内德、内斯塔、皮耶罗等球星悉数登场

当那些曾经的足坛偶像们

如今一下子站在我面前同场踢球时

内心的震撼与感动无以言表

当年风度翩翩的追风少年们逐渐老去

看他们凑在一起踢球

就像是去看“老爷车”展览

他们还能“发动”、还能踢球

尽管没有了速度与灵敏

但谁会去看“老爷车”飙车呢?

能够看到他们还在踢球

对球迷而言就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了

刘旸

决赛现场

除了绿茵场上跌宕起伏的剧情令人此生难忘之外

饱含激动幸福泪水的阿根廷球迷

也让在场记者无比羡慕

记者持媒体观察席票与阿根廷球迷坐在一起

他们中有62岁、穿着马拉多纳球衣的大叔

也有花2万美元

从布宜诺斯艾利斯专程赶来看一场球赛的球迷

他们不知疲倦、不论胜负

永远在歌唱

他们像永动机一样不停挥舞手臂

他们彼此之间并不认识

因足球走到一起

相拥而庆、喜极而泣

在他们感召下

记者也跟着学会了几句

他们整晚都在唱的西班牙语歌曲

《伙计们,我们又燃起来了!》

王子江

世界杯决赛,我坐在观众席上

前面是三位阿根廷球迷

最靠近我的年纪最大

他头发花白

穿着一件印有马拉多纳名字的阿根廷队10号球衣

梅西攻入全场第一个球时

他站起来、他怒吼、他咆哮

他挥舞双手,却一时不知所措

他拍击自己的头

寻求拍击周围所有人的双手

他眼里充满着泪水

他的同伴同样在吼叫

抱着他的头来回晃动

另外一位女球迷扑倒在同伴身上哭泣

全宇宙中所有的激动、快乐、幸福

似乎都浓缩在了那一刻

但你又似乎感受到了悲伤、失望和苦难

那个时刻

我感觉眼前展开了一部阿根廷足球的传奇史诗

让我感受到足球的伟大

和现场9万人的渺小

韦骅

我曾想,在越来越推崇“短平快”的时代

还有多少人愿意拿出90分钟

聚精会神地观看一场足球比赛?

但卡塔尔世界杯的举办

“端正”了我的认知

足球,依旧是无可取代的世界第一运动

它仍然拥有独到的魅力

能够让世界产生共情

在我所住的公寓门前

有一片巨大的空地

清晨,我经常能听见窗外孩子们踢球时的呼喊声

他们装备简易,甚至连球门都没有

但这不妨碍他们全情投入

住不上和住不起星级酒店的球迷大有人在

但他们愿意在帐篷里窝上几十天

只为追随自己心爱的球队

……

我也希望,身为媒体从业者的我们

能不负这份热爱

期待四年后的相聚

*

记者:肖世尧、刘扬涛、公兵、岳冉冉

郑昕、赵建通、刘旸、王子江、韦骅

编辑:高萌

成语故事2: 一窍不通,你知道说的是谁吗

商朝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残暴的国王叫做纣王,纣王非常喜爱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乐,根本不管国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好不好!他还听信妲己的话,杀了很多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

有一天,纣王的叔父比干看不下去,就很生气地劝纣王说:“你呀!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里面,不可以乱杀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你应该振作起来,替国家和老百姓做点有用的事情呀!”妲己知道以后,心里很不高兴:“这个比干真多管闲事呀,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来,我一定要好好教训他!”

妲己就跑去对纣王说:“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个忠臣的话,你为什么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开,把他的心肝拿出来献给您呢!”纣王听了妲己的话后,说:“对喔!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献给我呀!妲己真是聪明呀!”纣王立刻下令赐比干剖胸而死。

后来,这件事被记在《吕氏春秋》这本书中,原文是:“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意思是说,如果纣王的心通了一窍,就不会做出糊涂事把比干杀了!后来,人们就从这句话中引申出成语“一窍不通”。

——《吕氏春秋·过理》

【故事启示】 纣王荒淫残暴,沉迷酒色,妲己只顾个人玩乐享受,不懂江山社稷之重。见此情景,忠肝义胆的比干,从国家利益和大局出发,直言相劝纣王改过自新。比干的这一番忠心可歌可泣。然而,由于他不懂劝谏的委婉之术,终于落得个被剖腹掏心的凄惨下场。我们在无限感慨之余,应当引以为鉴。在批评别人或给别人提出建议时,即便是好言相劝,也应该讲究点说话的技巧,切忌直来直往,当面顶撞。唯有如此,方能实现规劝或交谈的目的。

【成语释义】比喻什么都不懂。

窍,古人把两眼、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和嘴巴称为七窍。

太叛逆一定是吃亏的!这样的人,才能活得漂亮

|全文共2500字,深度阅读需9分钟,受益终生|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

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特立独行,这看不惯,那也看不惯。

而且总是习惯性地想要改变别人,看到别人的问题,也总想要去纠正,他们认为这样才有个性,才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其实,这样的人是很可怕的,自以为了不起,看不上别人,殊不知自己才是那个格格不入、不被欢迎的人。

虽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却需要他人的成全。包容他人,尊重他人,你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活出漂亮人生。

那么,如何兼顾个体和群体,在人群社会中实现自我?

不能特立独行,当然也不能人云亦云,今天我们分享3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尊重差异

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同时讲两句很矛盾的话。

我们一面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马上又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那到底哪一句话才是对的?答案就是都对,也都不对。很多人不能接受这样的观念,所以苦恼不堪。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指人类共通的部分,有共同的性质,就叫人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我们的个别差异,就是个性。

一个是共性,一个是个性,两个都存在。

人与人之间有很多地方是相同的,饿了就要吃东西,疲倦了就要睡觉。

人有共同的部分,使得我们很容易彼此了解,但是人又有个别差异,有时候让我们很伤脑筋。

比如孪生兄弟,按道理说应该是一模一样的,可是他们也有很多地方不同。

那么,个别差异从哪里来?

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件事情,我们看法不一样,经验不一样,立场不一样,喜好不一样,感受和应对都不一样?

归根结底,就是每个人的文化不同,所受的家教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成长背景也不一样,造成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我们要尊重,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要总是想分出好坏与对错,也没有什么好坏对错之分。

比如我喜欢喝茶,你喜欢喝咖啡,那你就喝你的咖啡,我不会批判你,也不会劝你喝茶,不需要的。

这点,我们可以向钱穆教授学习。

钱穆教授在国内他一定喝茶,可是到了西方他一定喝咖啡。

很多人问他,钱老师你不是喜欢喝茶吗?怎么来到美国喝咖啡?

他说美国没有好茶,我不喝咖啡喝什么?回到中国有好茶,我还喝咖啡?我不是自己找麻烦吗?

这样就对了。

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想办法改正

做人,首先要认识到一点,就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些错误的观念,包括我们自己在内,这是最好的修养。

我们常常先入为主,常常自以为是,常常以偏概全,常常很自我而否定别人。

这些缺点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最后那个后果是我们自己要去承受的。

老实讲,一个人做错事情,有不好的倾向,自己就先会不安,人家骂不骂你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大家从这个角度去体会,到底要不要骂人。

其实骂人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你骂他,反而使他理直气壮,觉得你骂他是你不对。

你不骂他,他反而自己很不好意思,会想办法去改正。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调整的话,很多事情就很好解决了。

人,只有你自己才最了解自己,最清楚你的问题在哪里,所以只有靠自己去调整才有效。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也有自己的优点,不会全好也不会全坏。

我们一直希望自己全好,是不可能的;我们一直希望别人全坏,那也不是事实。

我的行为只代表我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全部的我。有的人只是嘴巴坏而已,心很好。

有太多这样的人,可以这么说,心地越好的人,经常嘴巴越坏,因为他没有坏心眼,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有坏心眼的人,反而嘴巴很甜。

别人有缺点,我也有缺点,那就扯平了。

抱怨自己,责怪自己,把自己贬得很低,都是没必要的。

每个人,只要把自己好的部分增强起来,把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慢慢修正,让缺点消减一点,就好了。

我们很少用“消灭”这个词语,通常都是用“消减”一词。

因为世界上很多东西是不可能消灭的,减减就好了,它还是存在的,存在就存在,控制的在合理的范围就好了。

3

学会在人群社会,成就独一无二的自我

我们不接受环境决定论,但是要承认环境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这才是中国人。

很简单,一个人的存在是依赖这个社会的,没有这个社会,这个人还存在吗?人

一定要群居,因为你不可能包办所有事情。

我们是独立的个体,但又是社会的一部分。

既然生存在这个社会里,要接受社会的约束,要接受文化的规范,按照这个社会的规则行事,不能太叛逆。

太叛逆的人一定是吃亏的。

当你要叛逆,你回家关起门来,怎么叛逆都可以,但是到社会上,就要接受社会的约束。

请问大家,是有国才有家,还是有家才有国?

中国人是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哪有家?但是西方人是有家才有国,没有家哪有国?

这句话也不能说不对,西方人在家里面是个人为主,所以叫作个人主义。

但是,在中国社会,自我意识、个人意识太强的人,都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可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自我。

中国人说话做事都是扯来扯去,最后扯到一个合理的点上。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独立的个体怎么会没有自我呢?

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所以我们彼此都要约束自己,不要太过于自我,这样就对了。

除了要顾自己,还要想想别人。

这里有一句话给大家作参考:前半夜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

但是很多人后半夜都睡着了,怎么想别人?开始想别人就睡着了,说明你不关心。

前半夜想自己,没有人会怪你,因为人不自私其实也活不了,那种冠冕堂皇的话不要讲。

做任何事情,大家一定要记住,除了“我”以外还有别人的存在,而且不要局限到“我和你”。

西方人是“我和你”,我们中国人还有一个“他”。

这个“他”很重要,有时候比“我和你”更重要。因为我们两个人的对与错、成与不成,经常是他在决定的,不是我们两个人决定的。

两个人在这里争辩不休,他说他对,你说你对,有没有用?没有用的。大家看他错,就是他错了,大家看你错,就是你错了。

所以,要尊重第三者的存在,要尊重他人共同的裁判结果,而不是只看到你和我之间的事情。

否则我再对,大家说我错,我也没办法,你再错,大家说你对那我也无可奈何。大家的裁判才是真的。

把这些都搞清楚,你就会知道,世界上的事情其实是团团转的,不是直线的,对会变错,错会变对,它是扯来扯去,转来转去的。

总之,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我们要学会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发扬优点,消减缺点,并学会包容和理解别人的优缺点,这样大家才能更好地和谐共处。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生活中各种情境当成修炼自己的机会,力争在人群社会中成就更好的自我,那就了不起。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曾国藩:言慢者贵,性柔者富,德厚者旺

作者:洞见·苏墨

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

纵观上下五千年,在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

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而那 “半个”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一生充满争议,然而他在为人处世、人格修炼方面的造诣,却毋庸置疑。

“言慢者贵,性柔者富,德厚者旺”便是他留给后人的醒世恒言,更是他智慧一生的浓缩。

01

言慢者贵

孔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真正智慧之人,都懂得三思而言。话比脑子快,说话不假思索,只会招来祸端。

年轻时候的曾国藩,便数次栽在一张嘴上。

他常常口无遮拦,嘲讽同窗好友不如自己,逮住机会就怼同僚,处处彰显自己的厉害。

结果把人得罪了一遍,还不自知。

直到一天,在朝堂上,面对新登基的咸丰帝,他脱口指责:“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徒尚文饰,不求实际。”

咸丰帝听闻,怒不可遏,要治罪于他,幸得其他大学士苦苦求情,才免于获罪。

经此一劫的他,幡然醒悟,便立下了“做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之说,警醒自己时刻谨记,举止要稳,说话要慢。

自此以后,曾国藩说话就特别慎重。

据史料记载,之后曾国藩说话,一定是别人说完之后他再说,而且他说一句,你得准备好十句,否则就会冷场。

正因如此,他才能够成为历史上功高震主,却得以善终的极少数人之一。

柏拉图说:“聪明的人说话,是因为有话要说;愚蠢的人说话,则是因为想说。”

智者,用脑子说话;愚者,用嘴巴说话。

开口之前,慢三分,保持大脑清明,捋顺思路,从而避免说出不理智、让自己后悔的话。

“中华第一望族”琅琊王氏,历经朝代更迭,绵延数千年,造就一门三圣,三十五个宰相的奇迹。

在其流传于世的家训中,第一条就是:言宜慢。

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

守住口,就是守住福气。

02

性柔者富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故事:

太阳和风争论谁最厉害。

可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最终他们约定,谁先把路人的衣服脱下来,谁就最厉害。

接下来,大风鼓起腮帮子使劲地吹,可是越吹,路人把衣服裹得越紧。

太阳却把阳光温柔地洒在路人身上,越来越暖和,慢慢的行人竟主动把外衣脱了下来。

原来,做人做事,温柔和善比强压被迫更有力量,太过强硬,往往适得其反。

强压,得到的只是屈服;柔和,得到的却是心服。

初入官场的曾国藩锋芒毕露,遇事喜欢硬刚,事情表面看似摆平了,实则伤了和气,失了人心。

最终,落得个被剥夺军权,狼狈回家的境地。

在家的那段时间,他反复内省,方悟:太刚易折,柔则长存。

为人处事,能刚不能柔,能方不能圆,能进不能退,注定会失败。

复出之后的他,低调谦逊、温和有礼,把“柔”字发挥到了极致。

为了缓和与左宗棠的关系,他作为主帅选择徒步亲自前去左府,以示诚意。

走到跟前,面对左府只开侧门的刻意刁难,他坦然而入,而且一进门就检讨自己。

正因如此,才有了他后来的门庭若市、人心所向,仕途无往不利。

古语有云:水至柔而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为百谷之王,善处其下也。

柔,从来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是一种胸襟、一种格局。

对人对事,温柔以对,便能四两拨千斤,以小力胜大力。

03

德厚者旺

曾国藩一生中,最崇尚“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忌巧”为首,即做人要厚道,切勿投机取巧。

他不收受贿赂,虽担任两江总督,手里掌握着最富庶的几个省份,生活却很清贫。

对家人,曾国藩更是时常敲打,警告不要捞取不义之财,注重积德行善。

对门生或同僚,他慷慨解囊,从不计较得失,竭尽全力去帮。

哪怕在左宗棠弹劾他之后,他仍积极为其筹划军需供应,让他可以顺利收复新疆,最终让左宗棠这个倔老头,也不禁佩服他的厚道与胸襟。

故在其生前,他深受身边人的拥护和忠心追随,即使死后,曾氏家族依然繁荣兴旺,在过去的200年里,出了240多位著名的人才。

正如他曾言: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诚胜伪,拙胜巧,能让一个人、一个家走得长远的从来不是精明算计,而是拙诚朴实。

忠厚传家久,德足能致远。

2009年,曹德旺顶着破产的风险,关闭了已经投入8个亿的工厂。

负责人心疼得跳脚,不解地问他:“政府明明已经通过我们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为什么还要关闭?”

曹德旺说:“虽然这种方式短时间没有问题,但我们每天的废物产出量太大,长期堆存,积少成多,还是会成为一个祸害子孙的根源。我们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略了周围村民的安全啊,必须关闭!”

正是因为他慈怀做人、厚道做事,才有了后来的玻璃大王,事业越来越兴旺。

俗话说:刻薄者福益薄,宽厚者则福宜厚也。

人生在世,如长河入海,决定胜负的,从来都不是一关一隘的得失和一时一地的亏盈,而是百川聚来的洪沛。

厚道,才是一个人最好的运势,最大的福田。

曾国藩说:为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人这一生的结局,最终就蕴含在这一撇一捺的修行里。

慎言则祸少,性柔则事成,厚德方有福。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策展人

就是他,这位姓M的策展人。前几年他来到广州,一位同行的朋友推荐他和我见面。我们相约在岛上的美术馆,也就是我上班的地方见面。我在这岛上的美术馆工作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工作是负责各种展览项目的策划和筹备。

当时,来人头戴一顶太阳帽,帽舌压得很低,我能感觉到他帽舌下眼睛隐隐透露出来的短促有力的锋芒。几天前,我在国内某艺术网站上看到他没带太阳帽的样子,似乎有些陌生。的确,就是他,M先生,著名策展人。现在,他在我的意识中被刷新为:当前最为活跃的国际新媒体艺术策展人。

记得我们那次见面并没有太多的寒暄,话题单刀直入。开始的时候,我就随意但又不笼统地跟他聊了一些关于当前新媒体艺术的状况,关于国内的新媒体艺术的一些代表艺术家,关于国外目前的那些走在前沿的新媒体艺术研究机构。后来M策展人针对一些机构目前的重要项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说他有时候会与他们合作,如德国的ZKM、荷兰的V2等,他现在任教于的美国某理工学院也有一个重要的新媒体研究机构,他会负责一些项目的研究开发。他自己也经常策划一些活动,发起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利用网络共同合作来进行艺术创作。他认为现在很多展览都比较大同小异,主要是展览的模式和机制及方式上没有太多的突破,他正在尝试一些新的展览方式,在世界的大范围去展开工作和不同地区的艺术家或艺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他说他要做的是“艺术项目”,而不是单纯的一般意义上的“展览”。我比较认同这种想法和做法,我认为展览不能再是一种惯性的方式去机械的运作,不是把作品放在一个空间里去展示这么单一的事情,展览活动和艺术创作应该是呈现和处理我们与生活现实的关系的一种途径,是为了寻找新的交流和感知的实践方式,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只要条件允许的话。随后我向他介绍我们之前在一个古镇乡村做的公共艺术项目。M策展人只是点着头,不置可否。

M策展人说他年底要在北京策划一个新媒体艺术大展,来这边找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我说我们这边这类型的艺术家基本上没有,这类型作品就更难找。后来,他要求我带他去本地某艺术院校的新媒体艺术专业考察考察。于是,我几个电话一拨,就马上联系好要见面的人。

我们上了一辆出租车,告诉了司机我们要去的目的地。我们开始在这个城市的街道上、公路上、高架桥上,在各种建筑物之间穿行飞驰。M策展人一边兴致勃勃地欣赏着沿途的景物,一边继续跟我讨论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一些技术细节问题,从整体的状况转入实践的具体细节讨论上来。根据我比较有限的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以及热情,我还可以勉强跟他展开一次略为简单的探讨,因为我这两年一直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我跟他说,我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去相对专业地建立起一套新媒体艺术的教育机制。教育的领域是很重要的,教学上不能太强调技术,而是强调引导学生一种思考能力的形成,一种独立实践和意识的自觉,技术是用来配合及带动创作实践的,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我强调,这个是最关键的。而且,现在我们的硬件也不大跟得上,新媒体的技术使用和研究还是在萌芽阶段,即使有了硬件,对硬件的如何使用和管理也是个问题。所有这些都是要有一个扎扎实实的过程去做的。他听着,表情很严肃,埋在帽舌下的眼睛时不时眨一眨,应该是表示同意,也许他觉得这次来算是找对了人。M策展人的热情不断上涨,他甚至开始天马腾空起来,他说要从欧洲用几个集装箱将一些新媒体艺术作品通过水路运到这个岛上的美术馆来,船就停在岛的岸边,直接就把船上的集装箱改造成展厅,用一些木板连接到岸上,观众可以上船去观看展览。我也被M策展人天马腾空的想像力和热情给感染了,不断点头,再点头。最后我说,我给你介绍我们馆长吧。

半个小时后,我们就坐在艺术院校的新媒体专业教室里,这教室大概有300平米,应该是我见过的最大的教室,有数十排桌椅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里面,每一排都有二十几台电脑,我们就坐在最后几排的一台电脑前面,有一位教授和她的研究生在演示他们的教学成果。教授和几个研究生站着,其中有位学生很认真地在操作电脑键盘,演示着作品,教授和研究生们时不时说几句话来介绍那些作品。

不到半个小时,M策展人就开始有点失去了耐性,他不断地用手抓脖子,抓完之后也不知道该把手放哪里好。最后,他把手掌向前一伸,要求他们停下来。他先是定定神,随后神色变得很严峻,接着他开始说话。他说,你们只是浅层次的技术教育,你们完全理解错误了,你们都搞得太花哨了,都是在玩效果,这些作品远远还不是新媒体艺术的概念,你们的教学方向上很有问题,问题很严重,实在是太实用了!——他口气迅速变急,音量也变大了。他继续说,你们这种教学对学生独立自我意识的培养完全忽略了,他们所谓的作品只是作业,只是技术练习,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差别的,这对学生来说——他突然停下来,他的声音嘎然而止,大家都一起向他看过去,他用手捂着胃的位置,另一只手竖起来,哽着咽喉发出几个字:我——胃——疼!他说得太激动了,以至于胃都跟着紧张激动起来,开始痉挛。他的头低下去,整个脸被帽舌挡住,看不出他的脸部表情。大家都很感动,觉得他说的话很有诚意,很有道理。但是都不知道如何应付这种场面,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他舒服些。或许也都认为他的批评还远远不能结束,只是刚刚开始而已。大家不愿意去打断他,安静地看着他,等着他疼完了再继续。在这诺大的空间里,包括我在内的几个人,就这么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地站着或坐着,围着低着头处于胃疼中的M策展人。大约两分多钟过去,他的疼缓和下来,大家渐渐松了一口气。慢慢又恢复之前的状态,大家都期待着他能接着刚才的再讲下去。但是,M策展人不愿意再继续他的批评,他只是摇摇头再次表达了他的失望。随后,那位教授也表示了她的无奈,她说她完全明白M策展人的想法,但是现在这社会不太需要那些作品,不需要太多那样的艺术家,只需要实用型、技术型的,我们只要培养他们出去社会就能找到活干而不至于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

离开艺术院校,M策展人很沉默。我们又坐上了出租车,他没有再主动说话,他在思考着什么,样子很严肃。

我们找了个大排档,吃海鲜喝二锅头。最后,餐桌上七零八乱地摆了不少小瓶装的二锅头瓶子和一堆海鲜的残骸,M策展人似乎有点恢复了之前的状态,我们继续讨论一些关于新媒体艺术展览的话题。

晚上,我带M策展人去看一个小型的当代艺术展览。

我们被出租车带到了城市北边的一个艺术空间。展览现场人还算比较多,几乎人手一杯红酒,大部分人沉醉在和谐的交流当中,作品被晾在一边。这时候一个带黑框眼镜的络腮胡子男人走过来,他跟我打招呼握手。络腮胡子男人就是这个展览活动的策展人,我给他介绍了M策展人 。M策展人和络腮胡子策展人简短地聊了几句之后,就说看看作品走开了。我也走开随意看了一下作品,觉得没哪个作品让我感兴趣的,正想找个熟人聊聊。这时候里面的小空间发出了一些尖叫声,很快,尖叫声开始延伸到了外面,一个瘦小的家伙一跳一跳地从里面的空间蹦了出来,他穿一身紧身的桔黄色衣服,整个头部也被桔黄色的头罩包着,只露出眼睛。仔细看,这衣服是小孩子穿的,上面还印着很多水果图案。后面有个长头发的男青年正用灭火器追着小黄人使劲喷,泡沫“吱吱”地喷得越猛,小黄人就跳得越兴奋。这两个人在展厅里蹿来跳去,把摆着红酒和糕点的台桌撞得一晃一晃的,糕点饼干散落四周,红酒杯也摔烂不少,一些装着可乐或雪碧的蜡纸杯也被碰落到地上,倾洒一地,局面有点失控。很多观众来不及躲避被喷到,他们停止喝红酒和吃东西。这两个兴奋的家伙忘乎所以,直到灭火器里的二氧化碳泡沫被用完,两个人才停了下来。小黄人把头套摘掉,原来居然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外。男青年手上还是提着那个灭火器空罐子,他们一起站在展厅中间,向观众鞠躬,然后退场出去。

络腮胡子策展人在旁边直摇头叹气,他自言自语:唉,我就知道这两个家伙一出现麻烦就大,他们从来不告诉我要干什么!我没在意他的话,看着一片混乱的现场,觉得挺有意思。这时候我注意到,M策展人已经消失了,我走进里面的空间,没见他。我跟络腮胡子策展人道别,拍拍他肩膀,表示同情。

刚坐上了回家的出租车,我电话响了,M策展人打来的。他说,展览上的表演很精彩,由于太累他已自己回旅馆休息了,感谢我今天的陪同。

我说,不客气,你应该很累了,好好休息吧。

此刻,R策展人正在他工作室的小厅里接待一位艺术家,艺术家前来介绍他一个新的作品方案,他想参与策展人未来的一个展览项目。这方案之前通电话已有初步的交代,艺术家想与策展人见面详细谈谈。

关于这个展览,R策展人计划已久,这个展览意味着他这么多年来策展事业上的重要突破。这次展览邀请三十位艺术家(其中十几位是国外的艺术家),R策展人提出一个他认为比较独特的展览概念,这个概念术语为:异在——探讨不同地域、社会文化背景下艺术工作者不同的艺术实践状态,以及作品折射出的各种不同社会问题,还有这些问题的交汇所产生的新问题,最后所有这些状态和问题的汇合构成这个展览的整体面貌。另外,他邀请12位来自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研究专家参与展览的研讨会。该艺术事件获得本地文化艺术界的普遍关注。

现在,这位艺术家很迫切地想参与这次展览,他已经提出多个方案,R策展人并不甚满意。这次艺术家又提出新的方案,并把草图画了出来:

艺术家说,为了这个方案他已经折腾好几天没吃好饭没睡好觉,他自己觉得这最后的方案真的挺好,总算没白费工夫。可惜,今天R策展人心情不太好,因为这个展览项目的资金仍然没到位,他拿着草图,可惜他什么也看不进去。前天,R策展人又跟他的女朋友兼助理为了展览资金的事情狠狠吵了一架,助理女友摔门而去,至今还没联系到人。

今天上午,R策展人打电话给我,我告诉R策展人,他女朋友昨晚来找我,她跟我聊过,她说让你不用找她,该出现的时候她会出现。她还说不想再参与他这个展览项目,资金方面她也没办法,因为之前答应出钱的那个老板提出的要求她无法做到。最后,我对R策展人说,现在我对整件事情大概了解,有些事情还是不能太过分的,你好自为之。R策展人对这情况似乎也有预料。其实,他早知道投资方老板对他助理女友有好感,他要利用这点,让助理女友多接近老板。R策展人知道,投资方老板一直都在制造障碍,他在打别的主意。最让他难堪的是老板最后提出的要求。前几天他和助理女友去见投资方老板,给老板介绍展览的作品,确定作品需要的费用还有其他方面的费用。老板先对很多作品方案都给予了很不专业的评价,后来竟然自己也出作品方案。

当时,他正儿八经地对策展人说,我昨晚想了整个晚上,突然想出了一个作品(方案)——我要做很牛逼的行为艺术,我觉得比你的有些作品方案还绝,我要求参加你们的展览。老板说得非常急速,他很快就激动起来,他觉得他已经快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这让策展人哭笑不得。老板继续说,我会和一个女人来做这个作品,我们俩个藏在一个大箱子里,这个箱子放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展览开幕时我们就呆在里面,我们可以在里面做任何事,明白吗?做任何事!怎样?你说怎样?——开幕式完了之后,你们才能打开箱子盖子让我们出来。老板脸上表情一直极度兴奋。他补充,至于这个女人,就要你策展人帮我提供,说完,他看着坐在策展人身边的助理女友,然后脸转向R策展人,眼睛瞪着R策展人。他再补充,这是我最后一个要求,你觉得可行,一周后我会让我秘书交支票给你。策展人没出声,他的脸色死死地发紫,他呼吸急速而沉重,眼睛直直地盯着老板办公台右边的台角,他就这样固执盯着那个并没任何可看性的台角。最后,他整个人摊在沙发上,突然双手抱头,泪水一涌而出,跟着他整个身体弹起来弯折着埋在双腿膝盖上,嘴巴颤抖呢喃着:你们杀了我……杀了我吧,杀了我……助理女友面无表情,她说要去洗手间,就离开了老板办公室。

R策展人确实没想到他会面对这样的困境。

老板打了个内线电话,一会儿,老板秘书进来,手里拿着一包纸巾。老板朝R策展人看了一下,秘书心领神会,给R策展人拭擦着脸上的泪水,温柔地安慰他。老板点燃一支烟,打电话,处理他的公事。

R策展人情绪稳定下来。他脸上的表情开始坚定起来,他咬咬牙关,答应会让老板参加这次展览,但是这个女人他还要考虑,而且还要征得同意。他在想,主要他能尽快把支票拿到手,其他事都可以想办法解决。最重要的,还是得把这个展览项目做下去。

现在,坐在R策展人面前的艺术家不知道这些事情,他不知道策展人所面对的困境,见策展人没有对他的作品方案提出什么意见或评价,仍是固执地描述他的作品方案:他需要用专业的录音器材录下雷鸣轰轰的声音。到时候,在展览现场,总共使用十多个播放器,放在隐蔽的地方不能让观众看到。而且,他要请专业技术人员帮他设计一种感应器,展览现场观众越多,雷声就越大越密集。艺术家说话时身体语言非常丰富,手在头顶上挥舞,身体摇来晃去,就如那个作品业已完成,他想像着此刻雷声已在这个小房间轰轰击打。最后他冷静下来,他表达最重要的一点:这个作品实施可能需要一笔费用,他现在比较窘迫。他希望策展人能帮他解决钱方面的问题。

策展人坐在艺术家对面,神情凝重,他注视着艺术家,在艺术家说话停顿的片刻换了一个坐姿。艺术家以为策展人被他的方案吸引了。其实,恰恰相反。策展人的思维意识已经僵死在某处,他无论如何不能进入到艺术家所描述的关于他的方案计划以及在这个方案计划后隐藏的观念有多么深刻,效果是多么震撼,这所有的意义似乎在策展人工作室的这个房间里失去了收缩的凝聚力,它们(那些词语)从艺术家嘴巴里吐出来就分崩离析。

甚至,就在那一瞬间,策展人的意识化为一道小小闪电,在空气中稍作停顿,击打在艺术家的头发上,艺术家的头发马上散发出一股特殊的焦味,是动物皮毛本身在燃烧时所独有的味道。这味道让策展人的神经略感舒缓,但也只是片刻,策展人的意识确实又转移到另外的事情去了。艺术家并没意识到这点,但同时他也嗅到一股强烈的毛发烧着后的味道,而且离他很近,或者就是来自于他身体之上。艺术家伸手摸了摸头顶,抓了一把,扯下来一把烧焦的头发,还在冒着烟,他无奈地看着策展人,艺术家双手噼里啪啦很快就把手上头发拍成灰烬让他们散落在地面上。他说,这意外并不奇怪,我有好几次跟策展人谈作品,头发都会自动烧起来……他继续说,没事的没事的,你不要被吓着。我们接着谈作品。

策展人表面上仍然是专注的,他一直努力维持这种关注,他一直认真而谨慎地看着艺术家,看着他的眉毛,眼睛,鼻梁,说话时带动着两边脸颊的肌肉(轮廓的变化)。然后是嘴唇,不停地上下唇的组合,此时此刻在这个空间中最为重要的器官,它不断启动闭合,发出声音,可以想像到喉咙里声带变化的频率有多么的急速,细微形态变化有多丰富。

就在这一分一秒之中,策展人开始一点一滴地死去……

(本文内容情节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选自《展览》,2013年泰康空间出版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