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梦三国汉祖陵墓(荥阳!荥阳!我的汉风,我的唐韵)

导读 梦三国汉祖陵墓文章列表:1、荥阳!荥阳!我的汉风,我的唐韵2、四川成都北周文王碑?龙泉深处的蜀地颂歌中3、刘邦简介,刘邦的老婆4、龙文鞭影四卷:一东5、五代史·阙文·汉

梦三国汉祖陵墓文章列表:

梦三国汉祖陵墓(荥阳!荥阳!我的汉风,我的唐韵)

荥阳!荥阳!我的汉风,我的唐韵

“没来得及回望家乡的2200年,我就已从一个少年走向了另一个中年。”

--题记

周健 | 文

“荥阳”,在哪里?

“荥阳”,正在消失。

无论是作为行政单位、经济单元还是文化识别系统,都是这样。

行政上,她将来撤市建区,还会叫这个名字吗?经济上,这个地方本来就依托大郑州,多少年来一直强调融入大郑州;至于说文化,新世界五光十色,谁还会再拿她历史上所发生的那一切来说事?

没办法。地图上,她就那么一小点,没在这地方生活过的人,没人知道她所经历过的那些轻与重,没人想到她也常年站在黄河边,大声吼唱“逝者如斯夫”。

这些年我常常回去。老爹老娘守着那个名义上还叫“槐西”的家,我想我就做一只被他们手牵的风筝吧。我过去常走郑上路、中原西路,现在走得多的,则是陇海快速路和绕城高速,但无论走哪条路,车一到西四环再往西,就会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魔幻世界:

一座座高层建筑海市蜃楼般矗立在道路两旁,脚手架向四方伸展开就像立着变形金刚,银白色的高铁贴着桥面呼啸而过,一轮待落的红日将远近大地洒满金光。

目力所及,村庄消失了,田野消失了,连带着,我那曾经十分熟悉的慢腾腾的“荥阳”,也像一个走下舞台的老生一样,消失了。

这才短短的一二十年,她就被一片的巨大的喧哗声和一片更为巨大的沉默所淹没。到处是工地,到处是厂房,到处是新起的楼盘,到处是从外地来的人,到处是找不到来路的“家”,到处是已回不了头的“路”。

她被时代大潮推着往前走。太快了。快得就像与邙山、檀山东西并行的刘邦、项羽曾在这儿的广武山上以鸿沟为界, “东归楚,西归汉”,对峙多年中,刘邦的大将纪信死了,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死了,最后,项羽领兵离去,接着发生垓下之围。

除此之外,还了解到秦末陈胜、吴广围攻驻守在荥阳城中的秦军,吴广在此战死;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进军汜水镇的虎牢关,在城池下发生“三英战吕布”;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了五关,斩了六将,其中所提“荥阳”与“汜水关”,都在今日之荥阳。

· “三英战吕布”

还有一个故事,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前,其实也曾与董卓部将徐荣发生过一次“荥阳大战”,这场战役,曹操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被流矢所中,胯下战马也力竭而死。后来看《三国志》,才知这一战才是他本人一生军事生涯中最为惊险的一战。

当然,我那时最感兴趣的,还是与自己几乎重名的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的故事:他当时驻扎于虎牢关,李世民以三千铁骑破其十万雄兵,并将其生擒,随后迫使洛阳王世充集团投降唐朝。还有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明末李自成,他曾和张献忠、高迎祥等人相聚荥阳大海寺,提出“分兵定向”战略主张,加速了明王朝的崩溃。

这些发生在脚下土地的故事,让一个涉世未深、心有英雄情结的孩子激动不已。记得初二暑假,与几个小伙伴骑着自行车去寻虎牢关,找来找去天快黑了,就赶快往回跑。以后好多年,心里都缓不过味来。

· 虎牢关

高中时的历史老师对家乡的历史如数家珍。在他的课上,我还了解到以下几个关于荥阳的事实:

鸿沟系魏时、秦时人工开凿、疏通的运粮河,而荥阳敖仓储运淮河南北的粮食,系帝国的粮储中心;

从西汉到西晋、北魏时期,荥阳一度管辖现郑州、开封的大部分地区,西汉大司农桑弘羊,将荥阳与洛阳、邯郸等城市并列,称之为“天下名都”;

1949年到1954年,中共郑州地委和郑州专员公署曾在此办公,辖郑县、密县、登封、巩义、成皋、荥阳等7县,直到后来迁到开封,改成开封专区。

这就是荥阳曾经辉煌的历史——如果从战国时韩国在荥水北岸夯土筑城开始算起,加上后来秦始皇将它列入第一批“郡县”,这个县城,已经有2200多年的立县历史了。

冷兵器时代,她哪一年没有发生过战争?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荥阳及荥阳下属地名的,就有140多处,战乱、流徙、结盟,可称得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兵家必争之地”。

· 鸿沟

不过,我们总是要等到很多年后,才知道生我养我的这方土地对我们的意义,而当我们真正懂得了,又突然明白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对她而言都不过是白驹过隙。

秦汉:山川赋 “风”

“群峰峙其南,邙岭横其北,东拥京襄城,西跨虎牢关。”看看这气势,荥阳的山川地形和水系地理就已经跃然在纸上。

荥阳位于秦岭山脉的最东端,由此向东是一马平川的黄淮大平原,由此向西则是连绵无尽的群山,连接着从周朝到唐代1000多年间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洛阳和西安。故荥阳素有“东都襟带,三秦咽喉”之称。

荥阳的地名,大多就是大一统王朝政治的产物。

· 荥阳地理区位,来自谷歌地图

西周时,今天荥阳西部被封给文王之弟虢叔,因而号称“虢国”。虢的象形意义是老虎用爪子攫取食物,后来演化为“郭”姓,此地亦成郭姓的发源地。

这里有一条汜水沿山间巨沟流入黄河,形成一个天然关隘,名曰“汜水关”。春秋时周天子擒获一只猛虎,命人将老虎用木笼装起来送到这里,故又称之“虎牢关”。春秋时晋楚争霸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战国时,这里又修了一个城堡,西部、北部皆临黄河,取名成皋,言“塞成皋之道,天下不通”之意。

荥阳北部有邙山的东端余脉,战国时秦国曾攻占这一地区,为显示其武功强大,故命名为广武。广武山上汉霸二王城东西相望,中间以鸿沟为界,因为刘、项争霸对中国历史影响太大,所以中国象棋就以此为蓝本,留下“楚河汉界”的标识。

· 楚汉之争

荥阳历史上多水,至少在汉代以前在这里广泛分布的荥泽(大湖),就表明这里曾经气候湿润、水草丰美。《禹贡》云:“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泽)。”意为古济水流入黄河后,在黄河南岸溢出,形成荥泽。荥泽的具体位置,专家历来尚无定论,不过,按《中国历史地图集》,其大体位于檀山与京城东北方向,为古书记载的“荥波”附近。

如果我们留意,在郑州圃田地区,历史上也分布着一个圃田泽。它们几乎都是在汉代消失。原因就在于黄河的泛滥和济水的沉淀,这两座湖的泥沙淤积量逐年增加,终至填满了泽底。

汉韩婴《韩诗外传》所记“故盈把之木,无合拱之枝;荥泽之水,无吞舟之鱼”,极言荥泽的缩小程度;汉孔安国《尚书正义》则记载,公元1~5年,荥泽“塞为平地”。

同样,延续200多年后,古济水也没逃脱类似的被泥沙淤平的命运。

中国古代地形地理的变化,极其复杂,即便如谭其骧老先生这样作过系统而认真研究的方家,有时也无法作出精准结论。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从许昌走到黄河边,有不少后人指责罗贯中不懂地理常识,让他陪着嫂夫人走了不少冤枉路,整整绕了一个大圈子。

其实我想说的是,关羽他们一直骑马走官道,假如我们懂一些荥阳那时候的山川地貌,就会明白关羽过的五关中,究竟有多少山河湖泊,究竟要不要绕路?尤其是临近荥阳关、汜水关这一带,山多水多,不绕路也许才是不正常。

当然,这是戏话。有一点却是确凿的,在关羽他们生活的时代,古荥泽消失了,连带着黄河的水质在荥阳也发生改变了,关羽他们跑到黄河边,必定看到了和我们今天看到的近似的黄河,不再清澈,而是变得浑浊。

· 泗水汇黄河处

而此前,人们习惯于称黄河为“河”——成书于汉武帝征和年间的《史记》,全书找不到“黄河”一词——但到了东汉,人们就习惯于称“河”为“黄河”了。而在地理界限上,今日离广武山不远的荥阳桃花峪,就立着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界碑。

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今天被誉为南水北调中线“咽喉工程”的地下穿黄工程,其南岸恰好位于桃花峪西部附近的荥阳王村古柏渡,与古代的运粮河鸿沟南北并行。

荥阳的“标高”

好了,现在可以对以上荥阳的“形胜”作一番小结了,从中,我们或可真正领略到这个城市的“汉风”之盛、之美。具体而言,它至少代表着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缘政治的三条界限:

其一,系秦岭余脉(邙山)、黄土高原最终在中国中部消失的地方(荥阳以东就是一马平川的黄淮大平原);

其二,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再往东,黄河就逐渐变成地上河了);

其三,以“汉霸二王城”、虎牢关等为地理标志,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在此形成东西对峙点(进可攻,退可守),因而也常常决定“逐鹿中原”的胜负局(象棋起源)。

过去,我曾在一篇写文化洛阳的文章中提到,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古代中国的矛盾、地缘政治主要沿东西方向展开,即王朝与西北部犬戎、匈奴等外族的矛盾,洛阳作为西通关中、东达齐鲁、北去燕赵、南至楚越的咽喉要地和‘形胜’之地,既能轻易控制东部大平原,又能西拒劲敌入侵,自然而然受到历代帝王们的青睐。”

荥阳,历史上当仁不让是洛阳的东大门,所谓“襟带”是也。

拜司马迁、班固、陈寿甚至罗贯中等人的生动书写所赐,从汉到三国、两晋,我们现代人对这些时代和这些时代里的人,都感到可亲、可感,没有太多隔阂。

比如广武山上汉军、楚军对峙,高祖与项羽“临绝涧对语,责羽十罪,羽射汉祖中胸处”以及项羽支锅欲烹太公以要挟刘邦等情景,就会让我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 中原古代军事地理,图源:ageeye.cn

这些年代的人,活得都很真,即便是后来无事前来表达登临意的阮籍,他在广武山上的那句感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也都带着浑不吝的率真气息。

什么叫“汉风”?我想来了荥阳,当一个人用脚踏遍这片黄土丘陵的边边角角,他一定会产生一种类似于刘邦2200多年前所唱“大风起兮云飞扬”那样的感觉,雄浑苍茫。

好在这种感觉,当年潘安曾通过《登虎牢山赋》表达过:“崇嶺奔以崔崒,幽谷豁以窙寥。路逶迤以迫隘,林廓落以萧条。”唐朝李白也以《登广武古战场怀古》抒怀:“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战争有古迹,壁垒颓层穹。猛虎吟洞壑,饥鹰鸣秋空。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

这样的浩然之叹,大概也只有荥阳的这些古战场所能揽聚并引发了。

大唐:河洛流“韵”

但“汉风”也仅是荥阳的“面子”,其文化的“里子”,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唐气韵”。

接续前文。按照地理学者的概括,荥阳山水,大体可以描述为“双龙拱珠,一泽两渎三川六水”。“一泽”指荥泽,“两渎”指河渎、济渎(黄河和济水)、“三川”指伊、洛、河流域(秦时在此流域设立三川郡,郡治设在荥阳)、“六水”指汜水、枯河、索水、京水、须水和贾峪河。

这些水,是越来越少了,记得小时候,家乡到处都是沟沟壑壑,那都是水流过的痕迹,但是近些年,它们也都消失不见了,和荥泽一样,在黄淮平原上成为一个个传说。

· 唐741年荥阳地图,当时水泽遍布图源:ageeye.cn

岂止是这些河大多消失不见,连“双龙拱珠”的“珠”,也几乎要消失不见。“双龙”,为荥阳南北两侧东西走向的浮戏山(又称伏羲山)和邙山,一“珠”,即为其中间同样是东西走向的檀山(《水经注》作“坛山”)。

这座山长约10多公里,山体主要分布于荥阳豫龙镇境内。我家住在檀山中段的南面山麓附近,记得小时候到乡中上学,每一周都要两次翻越那缓缓的山坡,虽觉路途不长、山坡不都,但爬到坡顶时,连书包也显得沉重。

时间宽松时,我会到山坡顶部两座大土包上玩,它们一东一西分布,相距有两三公里。那时候,对它们真的是一无所知,等到后来参加工作了,突然有一天听荥阳的一位老辈人说起,这两座大土包,里面埋的是唐代的两位大诗人——李商隐和刘禹锡。

这句话,一下子如闷棍打在我头上。赶快跑着再去看,却发现两座大土包早已大变了样:西边的刘禹锡墓紧挨着养鸡场的化粪池,旁边工厂林立;东边的李商隐墓仅剩一个小土冢,某个开发小商品城的商家已把它围起来,不日就要推平打地基。

这还得了?我当时还在当记者,连夜写了一篇名为《中华诗魂在商业利益中艰难喘息》的长篇报道,没过两天见了报。结果可想而知。很快,“李商隐公园”和“刘禹锡公园”被县里立了项,3年之后,两座公园对外开放,内里景致,宛如江南山水锦绣十里。

· 李商隐公园

刘禹锡在自传中曾说 “家本荥上,占籍洛阳”,并记其曾祖以上先人“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檀山原”。《新唐书》记“(刘禹锡)乃葬荥阳檀山原”,明、清、民国时期的《荥阳县志》,也都如是记载。

这就印证了我的判断,刘禹锡所作千古名篇《陋室铭》,其实就是写他曾经居住过的檀山岭的,里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与檀山的情况有何差异?

· 刘禹锡,图源:维基百科

同样,李商隐也曾多次在他的诗文中提到檀山,《祭姊文》甚至写道“檀山荥水,实为我家”,他的父亲、叔父、两位姐姐及小侄女寄寄等,死后都葬在这里。他本人呢,史载也魂归檀山,毕竟,这里有他的祖坟。

如今的李商隐墓和刘禹锡墓,高高立于山岗,东西相望,和不远处檀山脚下的郑氏三公像一起,成了这座城市最明显的文化符号标记。

所以,我们应该感谢檀山,别看它不起眼,不高,不长,但是它却为我们的唐诗,保留了两个最为深沉、最为朦胧的精魂。

我们姑且把这称作这座城市的“唐韵”吧。

多么美好的“唐韵”,诗与人,人与地,几乎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如果我们没有记错,唐代另一位大诗人郑虔,也出生在檀山附近,《新唐书》说他是荥泽人,郑氏名门之后。

他在朝中为官时,唐玄宗称他“诗书画三绝”,御史中丞封演赞他 “亦工山水,名亚于维(王维)”;杜甫一生引他为莫逆之交,其现存诗1400余首中,有20多首是述及或追忆郑虔的诗作;北宋欧阳修赞扬他“学长于地理,山川险易、方隅物产、兵戍众寡无不详”。

可惜郑虔年老时死在台州,且诗书画大多散佚,我们至今难以直接领略其诗品、画品、书品的真正魅力。

· 唐郑虔《峻岭溪桥图》,图源:维基百科

郑虔和刘禹锡、李商隐都是中唐人。我常想,历史中会不会真实地存在这样一幕——有一天,这几个人和杜甫、白居易、韩愈等很偶然地碰到一起,彼此说起自己的籍贯,大家哄然大笑,继而开怀畅饮、以诗酬酢——倘如此,义山就不会那么困苦、杜甫也不会那么流离、郑虔更不会那么孤绝了。

用今天的话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身份,“河洛儿女”。

明清:大地含章

荥阳,至少在唐宋以前还是热闹的、繁华的,生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因为离洛阳近,有不少成了名门大家,郑氏、潘氏、郭氏,现在其后裔寻根问祖,皆拜“荥阳堂”。

可惜后来“永嘉之乱”和大宋南迁,这些世家大族皆迁往江南和海外,沦为客家。2007年4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韩国人潘基文曾委托其堂哥专程来荥阳祭祖,其祖源地,即为现高山镇潘窑村。

· 客家人迁徙示意图

郑氏呢,在荥阳即属“国姓”,北魏隋唐时期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系北方著名士族。

现在,古郑国的遗址位于荥阳豫龙镇京襄城村,那里已建起一座偌大的遗址公园,2013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后,天下郑氏组建宗亲会并回乡寻根问祖,在河南所有姓氏中是属于最早的,因而其联谊方式、组织形式乃至政治上的统战沟通,都被广泛借鉴。

若问谁是真正的荥阳人?我想其中怎少得了那些几百年前、1000多年前流离到异乡的那些所谓的“士族”和“客家人”?

他们,甚至到今天还在顽强地保留着我们强大的中原文化。所以,荥阳,此在,也彼在!(同样的,我们也可以问:谁是真正的河南人?答案雷同)

金灭北宋,元亡南宋,到明初这里已是赤地千里、了无人烟。我真正的祖辈这时候被从山西大槐树下押解而来,他们随走随停,或以姓氏聚群,或以乡邻结缘,或干脆“服从分配”,像草籽一样随风散落在邙山、檀山、浮戏山之间,自此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还在上高中时,我和同学在乡间骑行,断断续续走了几十个村,见人就问“祖籍何处”,所听到的回答皆是“老家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

前些年有些大姓修家谱,如王、李、周、孙等,参与的人跑着跑着就跑到了山西。

我们的祖上,对这块土地曾经辉煌的历史,并没太多记忆。原来,大家都是异乡人啊。异乡人相处的好处是,务实本分、勤勉节俭、安土重迁、随遇而安甚至小富即安,文化的多样性是有的,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也是有的,但是面对小农生存,一切都以活下去为现实考量标准。

· 洪洞大槐树祖根纪念园,图源:维基百科

改革开放之初,本地流传一个民谣,“中牟人土,新郑人吹大蛋(方言:吹牛);登封人野,巩义人敢诈骗(注:历史上曾出现“假电线假电缆”事件);新密人烧包(方言:吹牛),荥阳人重实干”,应该算是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了荥阳人的整体人文性格。不过,你能说“实干”这个词就一定是褒扬吗?如果非得要称它为“褒扬”,那么它一定是含着泪的“褒扬”。

就像我们小时候的记忆,吃个白面馒头也要等到过年。

但这片土地,从来不缺传奇,也从来都会容纳那被刻意掩藏起来的生命的辉煌。

我们槐西村有几户阴姓人家,是方圆几十个村庄阴家人的“正宗”,往前溯800年,他们来自洪洞县槐树洼,再往前溯2000年,他们则与光武帝的贤后阴丽华同宗同支;

临近的乔楼镇楚堂村,是一个有89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民祖上来自屈原故国楚国,至今村里还保留着几十座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包括楚氏宗祠、奶奶庙等;

荥阳县城边上的城关乡雷垌村,村里苟姓村民居多,本世纪初,有村民率先在全国掀起一场改名运动:要将后晋“儿皇帝”石敬瑭被杀后受“封”的“苟”姓,重新恢复为“敬”姓。

这片曾经使“竖子”成名的土地,究竟包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它还会继续严守多少秘密?有一年我去广武找一个同学玩,临近中午他领我去他家附近一个村——油坊村,走着走着,我眼前突然出现一个占地巨大的古建筑群落,门楼高高,宅院深深,一进套着一进,皆雕梁画栋。

· 油坊村

后来才得知它叫秦家大院,是明清之际一户秦姓负伤积累财富的结果,论规模、论艺术价值、论建筑背后的财富故事,它可一点也不输于临近的康百万庄园或山西的乔家大院。惜乎时至如今,它还有点“养在深闺人未识”,更别提得到大力开发了。

类似秦家大院这样的明清大院,在荥阳还有许多,比如苏寨村苏辙后人所建大宅院、汜水石洞均村“石头城”、塔山村旧宅窑房院,等等,大大小小几十处,基本分布于荥阳的西部和北部的丘陵地带,目前多呈原始风貌。

这起码也说明,近几百年来,荥阳还是出了不少大户人家的,不仅仅靠种地,还靠经商——他们离黄河很近,小农社会中原地区富商的暴富规律是,有了河运,就会有低成本的贸易,就会逐渐积累起高额财富。巩义康家如此,荥阳秦家也如此。

这些富足人家,都修有宗祠或家庙。这是一种最朴素的信仰。而其他一些老百姓,则没有这么“奢侈”,多是闹中求安。因而荥阳农村多寺多庙,寺有兴国寺、大海寺、洞林寺、宝塔寺、定觉寺,庙有龙王庙、火神庙、关帝庙、二郎庙、玉皇庙、娘娘庙,人间世俗气息浓厚(文庙很少;据老人们说,历史上贞节牌坊、旌儒神道也都很少——难道,后来“破四旧”、文革都被毁了?)。

荥阳兴国寺

我有时对荥阳的朋友说,你要求仙礼佛,那么最好到“深山藏古刹”的登封去,那里的佛和仙都在高山上,但你若求子保平安,那么最好待在家门口迈个脚就得了,因为这片平原上的佛和仙,吃得惯油烟酱醋茶,经常做得事就是爬梁上树(被成为“树仙”“房仙”的有许多)。

有这样的人,就有这样的佛和仙,或者,有这样的佛和仙,就有这样的人。所以啊,你看荥阳人这么多年很少再有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他们在根子上,其实是厌烦了像祖先那样的颠沛流离。

当代:城市之光

去年一天,我去曾经在那里上过高中的荥阳老城办事,突然发现,这座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的旧城池,已经被修缮得“旧貌换新颜”,尽显复古风韵。不过遗憾的是,我特别想走一走那记忆中的凸凹不平的铺石小街,可惜早就荡然无存。

这就是我们现代人面临的困境,也是城市建设者面临的困境,过去的只能属于过去,你要复活的,只能是它有限的“形”,而非把它的“灵魂”都完全照搬过来。所以,记忆,只当它是记忆吧。

现在的荥阳,正在迅速迎着时代潮流向前飞奔。她要做郑州的西花园,她要加速融入大郑州,服务于其中心城市定位,她要做宜居健康城。

这种情况下,她的那些种类繁多、层次分明、内涵丰富、价值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究竟该如何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就成为一个需要细细思量、反复平衡的大课题。

· 荥阳当代区位图,图源:《荥阳市城乡总体规划(2018-2035)

当然,反过来说,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城市建设文明如果有效融合,凝结出一种属于这片土地、这个城市的人的精神价值观和思想指引,也同样显得重要。它更可以变成城市品牌,变成类似于“城市之魂”那样的东西。

好在,这么多年,荥阳舍得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上下功夫并花钱。

在郑州几个郊县市中,荥阳的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总是排在前几位,但一直不是第一,“俏也不争春”,但这并不妨碍她进入河南百强县的前十名,也并不妨碍她后来进入这样那样的全国百强县的排名。

她是比较早地觉醒到了主动融入郑州大发展的必要性。记得2005年前后,荥阳向郑州连着修了四条路,加上原来的郑上路,寓意“五根手指同时抓向郑州”。

后来,绕城高速开通了,陇海快速通道、沿黄大道也打通了,一时间,路两边的楼盘、工厂、庄园如下围棋般,纷纷重子落地,荥阳境内的田地、湖泊(水库)、山头,凡是能圈的,都被圈了,整个城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变成了一块大工地。

· 荥阳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图源:《荥阳市城乡总体规划(2018-2035)

我有时开车行驶在沿黄大道上,看着过去曾经连绵起伏的邙山岭现在极为驯服地贴在脚下,沿路的农民悠然自得地卖起了蔬菜、石榴,就想即便刘邦、项羽还活着,他们的战马也不会再嘶鸣,他们也不会再被太多的人赞叹为“力拔山兮气盖世”。他们还用再打什么仗?这就是时也,势也,“敢叫日月换新天”。

荥阳位于郑州之西,颇有意思的是,她的西边有一个像风筝一样飘着的郑州老市区——上街区。上街区的“线”被郑州牵着,而中间的荥阳,长时间尴尬地、虚空地如一块棉花糖。

但她的工业基础并不弱。传统产业中有汽车及零配件、机械、医药、阀门制造,新兴产业门类包括新材料、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特别是,少林客车、郑煤机、中车、明泰铝业、虏克电梯这些大品牌,有力支撑了她的台面和经济基本面。

这自然是郑州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资源配置”的结果,因为,她的第二产业,主要布局在荥阳、巩义、新密这一带。

农业上,刘沟河阴石榴、广武大葱、崔庙柿子、刘河小米等,也已经通过互联网手段打造成特色农业和网红产品,现在的农民,早已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活,逐渐蜕变为“城市人”。我有时候回家,看着路两边魔幻般拔地而起的高楼,心想,再过五年十年,如果找不到回家的路,且出现“儿童相见不相识”等情况,都属正常。

· 今年三月,荥阳市政协考察相关农业发展

这种格局下,荥阳的历史文化,成了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背景,成了可供开发的经济资源。现在,它被城市建设的光芒照耀着,但同时却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虹吸进去。

比如地产资本,正在强势吞并各种文化资产,汉霸二王城十几年前险被黄河完全冲毁,如今,郑州一家地产公司宣称要斥巨资把其周围13平方公里的土地打造成“楚河汉界文化产业园”,发展象棋产业文化,可是,这真的是他们将来的开发重点吗?

希望它是,而非相反。

渐行渐远

城市,让我们越来越远离土地。而历史文化,是需要贴近土地才能活生生感受到的呼喊和心跳。它的遗存没有了,变成书,变成文字,甚至连变成这些都来不及,你还能从哪里去提取并保存民族的文化记忆?

想一想,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已经持续发展了2000多年,而我们“战天斗地”的时间也才仅仅几十年,难道,现在我们真的要用这短短几十年的经验认识去判断、衡量、改造那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遗存吗?

想不清楚的,就先放下来,先保护起来。许多时候,保护就是最好的开发。

现在,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心目中那个承载着沧桑历史的个性化荥阳,已经渐行渐远。她已不再是现实中的战略要冲和军事重镇,她的形胜在现代化基础设施和越来越快的交通工具面前,已不堪一击、不值一提。

郑云高速在桃花峪冲破了邙山余脉;檀山原越削越平,其上战国墓、唐人墓、清人墓早被发掘一空,从西向东,一溜儿地产项目。

这个城市的主政者,也曾想将那些历史文化资源,在现代语境中“活化”。比如曾经主导开发过黄河古战场,半途而废;近几年连续举办“嫘祖文化节”(荥阳青台遗址曾出土世界上距今最早丝绸织品,并流传着丰富嫘祖传说)、“河阴石榴文化节”、“古柏渡黄河樱花节”、“郑氏文化节”、“中国诗歌文化节”(依托李商隐、刘禹锡两个名人资源)、“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等等,层出不穷,但,举办得多了,难免显得杂而乱,没形成一条主线。他们今后也许需要去做的,是提取出重点,挖掘内涵、传达神韵,把荥阳历史文化做成一个大IP。

· 郑氏三公

有一年,主政者曾提出把荥阳打造成“中华慈善之城”——这种“你有我有”的“政治正确”定位要说也不错,但是比起荥阳固有的汉风、唐韵,比起“象棋之都”、“中华诗歌之乡”这些民间称谓,哪种更让人亲近?哪种更能传播得久远?

我还一直没看过荥阳市的文化产业规划,但有一点,我认为这个城市的主政者在过去一二十年内做对了:把大部分历史文化资源当作基础设施去投资、去维护,李商隐公园、刘禹锡公园是这样,京襄城遗址公园、汉霸二王城是这样,兴国寺遗址生态园、荥阳滨河公园等,也都是这样。让历史文化资源变成“环境”,变成“生态”,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并变成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这样的决策、这样的选择,其实是“顺天意,尽人事”,对老祖先和老百姓的负责。

现在,整个郑州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突然明白了挖掘、整理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和打造城市精神的重要性,荥阳早期所做的这些“准备”,难道不足以烹出一桌“好菜”?

历史可以被包装,文化可以被矫饰,但精神绝不可以被贩卖。荥阳作为一个古城,我们同样对她身怀抱愧。我认识的一位地产老板,过去在做项目过程中把李商隐公园整体“圈”了进去,目前正全力在其外为构建江南风光和唐诗风韵,而他的另一个地产项目,则直接起名“忆江南”,于其后山上植了几万棵林木,从外地连续多年买来数万只松鼠,在其中放生。

还有一个朋友,它在黄河岸边、邙山脚下,利用废弃村庄开了几百眼窑洞,规划成别具特色的民宿项目,每天听黄河涛涛,只当战马嘶鸣。

不过,有更多的普通人,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与这座土地千百年来的历史精魂默默做着对话。有一个在中学教历史的同学,业余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探访田野遗存,搜集各种民间传说和故事,至今已厚厚几大本;

另有一个做影视的朋友,他多年来一直想拍一部关于象棋的大电影,剧本早就写好了,目前正在找投资。我说你在有生之年一定会实现这个愿望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像你一样,是象棋文化的守护神,只不过,你还没有和更多的人结缘。

放在大历史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草芥,可是每当站在邙山上或黄河边,我们的心,都会随着波涛向东长流。

我身后这片叫作“荥阳”的土地,她真的远去了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如果你仔细去发现,那些郑声、汉风、唐韵、明清故事、当代传奇,已经汇成一曲多声部的交响,让我们脚踏大地看清来路,乘着浩风走向未来。

荥阳,她其实一直都在。

豫记·重新定义

河南城市新地标

最初人们垒起高墙,抵御聚落间的攻伐。之后人们用商业加速了城市的繁荣。如今八千年风雨过去,人们期望把高墙拆掉,让自身筋骨显露无遗。

这时,一个答案对河南城市至关重要:什么地标才能代表一座城?

我们认为,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她的地标里,是建筑、记忆、或是人的群像。我们同样认为,大潮之下,中原城市的发展进程,从未像今天一样值得被关注。我们希望尽微小之力,去丈量18个地市、108个县的地标,它们或亘古不变,或覆灭更新。它们代表了这片土地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这便是豫记发起“河南城市新地标计划”的初衷。这个计划以郑州起,这场近乎行为艺术的田野调查,将成为我们初心的最好注脚。

//////////

周健

荥阳人,工商管理硕士(MBA)

曾任《大河报》 首席记者、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宣传部副部长、《企业观察家》杂志总编

现系上海财经大学500强研究中心

河南工业大学特聘教授、研究员

欢 迎 投 稿

邮箱 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salome1203

四川成都北周文王碑?龙泉深处的蜀地颂歌中

#头条创作挑战赛#

目录

「四川成都」北周文王碑?龙泉深处的蜀地颂歌 (上)

1.缘起

2.山间失道见飞营

3.崎岖桃径通天落

4.壮哉国宝守护人

北周文王碑?龙泉深处的蜀地颂歌 (中)

5.蜀地江陵撼乾坤

6.金石不朽颂周歌

北周文王碑?龙泉深处的蜀地颂歌 (下)

7.二尊宝堂今安在

8.后记与缩减版视频

接「四川成都」北周文王碑?龙泉深处的蜀地颂歌 (上)

5 蜀地江陵撼乾坤

北周文王碑为何会在蜀地,或许要从近一千五百年前的东西分魏说起。北魏永熙三年,也就是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从洛阳奔往长安,投靠了当时刚刚接掌西土大权的宇文泰。不久后,高欢拥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而宇文泰毒杀了孝武,改立元宝炬为帝,自此,北魏分为东西两魏。而彼时的南朝,仍处于高寿的梁武帝治下,三国之间的形势,大致趋于南梁优于东魏优于西魏,且彼时的蜀地,仍归于梁。

东西魏的几次大战下来,关西关东各有胜负,处于贫瘠关中之地的宇文泰,形势并不乐观,人口粮食在几战之后更偏于匮乏,宇文泰因此不得不另辟蹊径来在这场乱世中求存…这也造成了东西魏在胡汉问题处理上有着较大的区别…

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高欢离世,高澄嗣位,高欢手下大将侯景因不愿趋于小子,在西魏和南梁间反复,最终奔往了南梁,南梁也因为侯景的到来,在不久后陷入了重大危机。不过侯景只是致使南梁走向衰败的一个外因,南梁内部的诸多矛盾,在这场侯景之乱中逐渐显现出来,也给西土的崛起创造了不少机会。

也许是梁武帝活得太久,昭明太子死后又未按礼法立太孙,而是立了三子萧纲,南梁的宗室之间也多生了心思。在台城被破后,宗室之间的内乱逐渐拉开帷幕,参与其中的,便有昭明太子的两个儿子——河东王萧誉和岳阳王萧詧,当然,还有彼时的湘东王,未来的梁元帝萧绎以及镇守蜀地的武陵王萧纪。

先是有人因私人恩怨向萧绎进谗,使得萧绎对萧誉等人生疑,进兵讨伐萧誉所在的湘州,因此赔上了自己长子的性命。紧接着萧誉向弟弟萧詧求助,但萧詧救援不成还和萧绎结了梁子,因恐不能自保,他便向西魏求助,请为依附。宇文泰因此得了机会,进攻安陆,成功拿下了汉东之地,并且兵逼江陵。

萧绎见此,只得向宇文泰求和缓兵,遣了质子去西魏,并请为依附。大敌当前,萧绎此时的重心却仍是一心想搞死侄子萧誉,劝谏之声也听不进去,直到成功解决了这个心头之患,他才开始为已离世的梁武帝发丧,又遣人通告四方,准备攻打侯景平乱。

兄弟阋墙,是西晋以来诸多王朝悲剧的开始,萧梁自然也不例外。萧绎非嫡非长,心里又如何能踏实?他对兄弟子侄明显缺少信任,不久又害得自己的兄长邵陵王纶逃去了北齐,最终在攻打安陆时身死。

武陵王萧纪,是梁武帝的第八子,萧绎的弟弟,早年间出镇蜀地,也是一个把蜀地治理得井井有条的宗室亲王,最初,萧纪令自己的长子萧圆照听萧绎节度,但萧绎只让他屯兵,未让其东下。等到武陵王纪帅诸军发成都,萧绎又遣使劝止,道:“蜀人勇悍,易动难安,弟可镇之,吾自当灭贼。”又别纸云:“地拟孙、刘,各安境界;情深鲁、卫,书信恒通。”

虽然彼时的蜀地确实有动乱需要平定,但萧绎的举动依旧表现出他对兄弟的不信任,且担心弟弟得了功劳,更有分庭的意思。

不久后,梁简文帝被废身死,侯景从萧栋手里得来了皇位,开始进攻江陵。

萧绎因此不得不求西魏之援,又许割城,但守城的宜丰侯萧循认为此举非忠臣之举,也未按照萧绎的指令行事。宇文泰得知后便遣人来取汉中,萧循只好向武陵王萧纪求援。萧纪派来的杨乾运出师未捷,退兵而走。

因梁简文帝已死,萧梁此时各自为政,萧纪和萧绎手下之人都请二人登基,两人虽未答应,却已经各自着手起来。在萧纪心里,或许萧绎这个兄长只是个文士,不足以平国难,匡社稷,更是难以让他信服,所以他率先在长子萧圆照的帮助下登基称帝,也无暇再理会还在抗击魏军的萧循,而选择了东下。

最终萧循孤军抗魏,被宇文泰派遣来的使者说服投降,自此,剑北皆入于魏,为宇文泰的平蜀打开了门户。

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侯景之乱终于被平定,萧绎此时并没有急于称帝,他一边排除着异己,一边做足了表面上的谦让,才登基。而听说弟弟东下后,萧绎心里很厌恶,使方士画版为萧纪像,亲钉支体以厌之,又与西魏书,请兵讨伐。宇文泰在外甥尉迟迥的支持下,力排众议,进兵蜀地。而此时的萧纪因在国难之时起兵,杀了不少谏臣,早失了人心,加上用人不当,闻听魏军伐蜀,不少先前因为不满的将领先后投降。面对侯景之乱已平,已称帝的萧纪不愿再为人下,不顾诸人思归,更无心回蜀救援,只想与萧绎一决雌雄,赏罚上朝令夕改,使得蜀地人心涣散,不仅输给了萧绎的兵马,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也使得宇文泰的平蜀之路变得容易了许多。

没有放过弟弟和侄子的萧绎最终也逃不出唇亡齿寒的命运。得了汉中,蜀地的宇文泰,已经将目标直指江陵。和当初台城之困一样,援军未至,江陵已破,不知烧书被俘的萧绎此时心中何想,但当初投于宇文泰的萧詧此时却有了报仇的机会,对自己的叔叔百般折辱,最后成了魏人的监斩官,亲自处决了萧绎。大仇得报的萧詧被封为梁主,成了魏国的藩国,但却因为念及宇文泰的恩义没有听取臣子的建言设宴伏击魏国将领,最终致使了江陵人口尽数被掳去长安为奴。诸多的文人迁往长安,充实了北周未来的麟趾学,影响了周隋唐的文风。

自此三国的形势开始变为北齐略优于西魏,优于南朝,西魏北周的逆袭也就此开始。

宇文泰巧妙地抓住了南梁内乱的时机,从安陆到汉中,又从蜀地到江陵,将南梁的一半版图纳入了西魏,也为未来儿子宇文邕的统一北方,隋文帝杨坚的统一南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周文王碑,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出现于蜀地的大山之中,将当初那场魏梁间的故事,将宇文泰在求存统一之路上所做得努力,通过石壁,昭告给后世。

6 金石不朽颂周歌

尽管我偏爱高欢,但对于北朝的群雄,好像每一个都有爱。每每思及后事,会为高家遗憾,却也不得不承认黑獭确实是应了黑水之祥,有着过人的天赋和思维之人。那么,这块蜀地关于他的石碑,又会留下怎样的内容?为他树立怎样的形象呢?

思索间,顺着小院的回廊,无心先去欣赏院落中的大佛,而是迈过右手边昏暗的房间,朝着后门隐隐透出的光亮走去…

拾级而上…两只精美生动的狮子很快映入眼帘。

两狮之间,一个力士拖着残损的宝珠,上部的损毁处,成了现在的供盘,刚好可以放上我们带来的贡品。

再往上,一组精美的造像,能看出明显的佛道特色,周围随侍的众人,色彩斑斓,凹凸错落。在这尊主窟造像的左右,各有一碑。凭着直觉,第一反应便是右侧这个颇为古朴,碑首风化的应该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果然,行至碑前,便看到了碑首下清晰的“周文王”三字。

这便是北周文王碑。螭龙碑首,龟趺底座,形象均已风化。碑首的中部凿有一龛,龛内四佛面目全非,其下有朱雀的形象,神似敦煌的285。

北周文王碑,通高2.24米,宽1.25米,是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57年)时,北周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散骑常侍,军都县开国伯,强独乐等人为周文王宇文泰建立佛道二尊像所树的碑文。

其上内容大致分为了几个部分,后世学者目前对碑文的内容是否为一块碑,是否为北周时期所刻原碑仍存在争议。

第一部分,阳刻正书15行,每行4字,字径5.4厘米,书写了周文王之碑,以及主修人和修造时间,文曰:

此周文王之碑。大周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散骑常侍、军都县开国伯强独乐为文王建立佛、道二尊像,树其碑。元年岁次丁丑造。

从其行文方式,此内容应该为当时强独乐等人所出的文字,因隋唐时已不称大周,而言后周,宋后又言为北周,而文王的称呼,短暂存在了几年便被文帝的称呼取代。

碑文的第二部分开始变为了阴刻,有1300字,共40行,正楷书写。由右侧起,先是记录了宇文泰的一生功业。此部分与史书相较,从当初他在北魏末年的混沌时局中,参与平定鲜于修礼,杜洛周,葛荣等河北一带的动乱,到与贺拔岳同时受命,擒万俟丑奴等人,平定三秦,使得河凉息宁,关陇倏同。之后又在侯莫陈悦害死贺拔岳后,星夜赶来,稳定了人心,成为了西土主心骨。再到永熙年间,孝武西来,委其以重任。与此同时,在他幕后掌权着西土的时期,柔然倾国归降,西魏南伐梁国,君刑民迁,还有宕昌、邓至、吐谷浑称藩。

不过碑中的溢美之词显然与史书中存在一定差异,有特意歌颂或隐瞒的内容,比如宇文泰曾在鲜于修礼军中,在尔朱荣平定葛荣时差点被新主所杀,再如当时随贺拔岳进军关中之时,宇文泰本人的官位是在受到贺拔岳重用后逐步起来的,而非与贺拔岳同阶。还有彼时孝武帝带领的百官,并非全是一心西奔,有很多都在中途折返回洛阳,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父亲元亶就是其中之一。这些细节碑中未曾多提,毕竟此碑是当地官员对宇文泰的吹捧,对大周表忠心的产物,势必要避尊者讳,隐去那些有违正朔和形象的言辞,而如果按着学者们认为这块碑实际上是后世综合了两块蜀地之碑的内容而成的话,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北周作为后来的胜利者,其奠基人的形象被夸大也在情理之中。

其碑文如下,除紫色外的部分是《北史》、《周书》等史册的原文,黑色部分属于有着较为明显的出入,其区别已于前文总结。

夫功烈当时而显扬千载者,非竹帛无以褒其训;非金石无以铭其德。是以汉颂李氏于荫岑,前魏书邓艾于绵竹,姬姜受齐鲁之封,晋宋垂拱而取天位者,皆犹立身有滔天之功,平暴理乱,存济苍生故耳。

而我文王,处身成长,值国艰难。恒朔风起,连及鲁越,鲜于、葛荣各拥十州之众,翻魂齐晋(孝昌…二年春正月…是月,五原鲜于修礼反于定州,年号鲁兴…秋八月…癸巳,贼帅元洪业斩鲜于修礼请降,为贼党葛荣所杀。九月辛亥,葛荣败都督广阳王深、章武王融于博野白牛逻。融殁于阵。荣自称天子,国号齐,年称广安。)。尔时王身,文武英邈,策量山海,坐算知天,谋无不决。平杜、葛二军积年之寇,扫荡齐魏革化之民。京洛清晏,关东贴然,安置宰守,人民复业。(少随德皇帝在鲜于修礼军。及葛荣杀修礼,太祖时年十八,荣遂任以将帅。太祖知其无成,与诸兄谋欲逃避,计未行,会尔朱荣擒葛荣,定河北,太祖随例迁晋阳。荣以太祖兄弟雄杰,惧或异己,遂托以他罪,诛太祖第三兄洛生,复欲害太祖。太祖自理家冤,辞旨慷慨,荣感而免之,益加敬待。)惟有丑奴、莫折,屯聚蚁众,扰乱三秦。贺拔与王俱时受命,龚行天罚,各领虎将百千,刚奋争先,擒丑奴于泾州长坑之原,戮莫折余烬在大秦之域。河凉息宁,关陇倏同。平泾定秦,王有阵敌之功,重勋难彰,除原州刺史。(万俟丑奴作乱关右,孝庄帝遣尔朱天光及岳等讨之,太祖遂从岳入关,先锋破伪行台尉迟菩萨等。及平丑奴,定陇右,太祖功居多,迁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增邑三百户,加直阁将军,行原州事。)在任清俭,与民水菜不交,閤绝私觌,皎然冰镜。恩同子产,后比周邵。令名昭著,远近钦穆。(时关陇寇乱,百姓凋残,太祖抚以恩信,民皆悦服。咸喜曰:「早值宇文使君,吾等岂从逆乱。」太祖尝从数骑于野,忽闻箫鼓之音,以问从人,皆云莫之闻也。)

寻转为夏州刺史。尔时,贺拔仆射为关西行台,侯莫陈为陇右行台。各领所部拟伐凶逆。时有灵州刺史曹渥,圮黄河之难,不祇国命。(魏永熙三年春正月,岳欲讨曹泥,遣都督赵贵至夏州与太祖计事。)而贺拔仆射心欲讨恶,志公无二。而侯莫陈阴生妒嫉,密怀徒害。(太祖曰:「曹泥孤城阻远,未足为忧。侯莫陈悦怙众密迩,贪而无信,必将为患,愿早图之。」岳不听,遂与悦俱讨泥。二月,至于河曲,岳果为悦所害。其士众散还平凉,唯大都督赵贵率部曲收岳尸还营。于是三军未有所属,诸将以都督寇洛年最长,相与推洛以总兵事。)

王时在西夏,闻仆射薨于原州,即领所部星赴平凉。(赵贵言于众曰:「…窃观宇文夏州,英姿不世,雄谟冠时,远迩归心,士卒用命。加以法令齐肃,赏罚严明,真足恃也。今若告丧,必来赴难,因而奉之,则大事集矣。」诸将皆称善。乃命赫连达驰至夏州,告太祖…太祖乃率帐下轻骑,驰赴平凉。)尔时大军,见府公薨背,人怀异望。王自至泾,誓约六军,泣而言曰:“昔洪演纳肝,苞胥央秦;解阳执楚,至死不二;纪信代君,焚烧其身;伍员报父兄之仇,孙武令而言之:‘一人欲死,百人不当;万人欲死,横行天下。’遂能灭强楚于娘城之侧,破越军会稽之野。况我等诸军,将同韩白,众如虎狼,今不为君雪耻,岂可立身于地上乎!”因即将士同心,扬威西讨,时不逾朔,顿荡除凶虐,斩侯莫陈元恶党类。虏掠众军,悉恕不咎,遂总摄百万,志平国难。(太祖至平凉,哭岳甚恸。将士且悲且喜曰:「宇文公至,无所忧矣。」…会诸将已推太祖…太祖谓诸将曰:「侯莫陈悦枉害忠良,复不应诏命,此国之大贼,岂可容之!」乃命诸军戒严,将以讨悦…三月,太祖进军至原州。众军悉集,谕以讨悦之意,士卒莫不怀愤。太祖乃表曰:「臣闻誓死酬恩,覆宗报主,人伦所急,赴蹈如归。自大都督臣岳殁后,臣频奉诏还阙,秣马戒途,志不俟旦。直以督将已下,咸称贺拔公视我如子,今雠耻未报,亦何面目以处世间,若得一雪冤酷,万死无恨。且悦外附强臣,内违朝旨。臣今上思逐恶之志,下遂节士之心,冀仗天威,为国除害。小违大顺,实在兹辰。克定之后,伏待斧钺。」夏四月…太祖军令严肃,秋毫无犯,百姓大悦。识者知其有成。军出木峡关,大雨雪,平地二尺。太祖知悦怯而多猜,乃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悦果疑其左右有异志者,左右亦不安,众遂离贰。闻大军且至,退保略阳,留一万余人据守水洛。太祖至水洛,命围之,城降。太祖即率轻骑数百趣略阳,以临悦军,悦大惧,乃召其部将议之。皆曰「此锋不可当」,劝悦退保上邽以避之。时南秦州刺史李弼亦在悦军,乃间道遣使,请为内应。其夜,悦出军,军中自惊溃,将卒或相率来降。太祖纵兵奋击,大破之。虏获万余人,马八千疋。悦与其子弟及麾下数十骑遁走。太祖曰:「悦本与曹泥应接,不过走向灵州。」乃令原州都督导邀其前,都督贺拔颍等追其后。导至牵屯山追及悦,斩之。)

至永熙年中,高贼猖狂,弄威并、相,主上嫌恨,遂迁京师,内外百官,归还雍都。(时魏帝方图齐神武,又遣征兵。太祖乃令前秦州刺史骆超为大都督,率轻骑一千赴洛。进授太祖兼尚书仆射、关西大行台,余官封如故。太祖乃传檄方镇曰:……贼臣高欢,器识庸下,出自舆皂,罕闻礼义,直以一介鹰犬,效力戎行,腼冒恩私,遂阶荣宠……秋七月,太祖帅众发自高平,前军至于弘农。而齐神武稍逼京邑,魏帝亲总六军,屯于河桥,令左卫元斌之、领军斛斯椿镇武牢,遣使告太祖……会斌之与斛斯椿争权不协,斌之遂弃椿还,绐帝云:「高欢兵至。」七月丁未,帝遂从洛阳率轻骑入关……丙午,帝率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斛斯椿以五千骑宿于瀍西杨王别舍。沙门都维那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有牛百头,尽杀以食军士。众知帝将出,其夜亡者过半。清河、广阳二王亦逃归。)知王神机独决,视彻九霄,负武迳文,镇越社稷。所领将帅者,皆进有曹刿之机,退怀孙膑之策,指日光回,吹流谷壑。其士卒也,手把长戈,雄毅跳山,蹴石成风,吸岳崩思。故武帝拜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大丞相。(太祖备仪卫奉迎,谒见东阳驿。……帝曰:「公之忠节,曝于朝野。朕以不德,负乘致寇。今日相见,深用厚颜。责在朕躬,无劳谢也。」乃奉帝都长安。披草莱,立朝廷,军国之政,咸取太祖决焉。仍加授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进封略阳郡公,别置二尚书,随机处分,解尚书仆射,余如故。太祖固让,诏敦谕,乃(授)〔受〕。初,魏帝在洛阳,许以冯翊长公主配太祖,未及结纳,而帝西迁。至是,诏太祖尚之,拜驸马都尉。八月,……太祖乃进军讨瑾,虏其卒七千,还长安,进位丞相……魏大统元年春正月己酉,进太祖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改封安定郡王。太祖固让王及录尚书事,魏帝许之,乃改封安定郡公。)威振八极,六合来宾。北有茹茹,倾国归降(俟斤部众既盛,乃遣使请诛邓叔子等。太祖许之。收叔子以下三千人,付其使者,杀之于青门外。);南伐梁国,君刑民迁(三月,太祖遣大将军、魏安公尉迟迥率众伐梁武陵王萧纪于蜀……八月,克成都,剑南平……梁元帝遣使请据旧图以定疆界,又连结于齐,言辞悖慢。太祖曰:「古人有言「天之所弃,谁能兴之」,其萧绎之谓乎。」冬十月壬戌,遣柱国于谨、中山公护、大将军杨忠、韦孝宽等步骑五万讨之。十一月癸未,师济于汉。中山公护与杨忠率锐骑先屯其城下,据江津以备其逸。丙申,谨至江陵,列营围守。辛亥,进攻城,其日克之。擒梁元帝,杀之,并虏其百官及士民以归。没为奴婢者十余万,其免者二百余家。立萧察为梁主,居江陵,为魏附庸。)。交广请命,西定宕昌(永熙末,仚定乃引吐谷浑寇金城。大统初,又率其种人入寇。诏行台赵贵督仪同侯莫陈顺等击破之。仚定惧,称藩请罪。太祖舍之,拜抚军将军。四年,以仚定为南洮州刺史、要安蕃王。后改洮州为岷州,仍以仚定为刺史……)、邓至(魏恭帝元年,檐桁失国来奔,太祖令章武公导率兵送复之。)、吐谷浑称蕃,贡献相寻,礼及中原(夏四月,太祖勒锐骑三万西踰陇,度金城河,至姑臧。吐谷浑震惧,遣使献其方物。)。君臣和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盗贼大匿,奸诈不行。故能除挽枪于九霄,扫尘遐于六莫。囹圄无阿枉之囚,幽涧无屈滞之士。令行仁涣,遵同慈父。昊天不吊,春秋五十,薨于长安。(冬十月乙亥,崩于云阳宫,还长安发丧。时年五十二。甲申,葬于成陵,谥曰文公。孝闵帝受禅,追尊为文王,庙曰太祖。武成元年,追尊为文皇帝。)百姓号墓,如遭考妣之丧。

关于宇文泰薨逝之地云阳宫,理论上应该是汉武帝的甘泉宫,也就是如今淳化的那座,但由于当时宇文泰是秘不发丧,至长安发丧,所以蜀地官员认为其死于长安,虽然与史书内容不符,但在当时来看,也是合乎情理的。而由这段记载来看,应该很符合当时蜀地官员的视角,并非后人所作。

这部分的文字虽多有漫漶,却依然能识别出大半,欣赏间,宇文泰的光辉形象此刻已挥之不去,可其上的“高贼”二字却难免让人痛心。毕竟历史因素有着太多无奈之处,西魏北周蜀地官员的角度,很难对彼时敌对的高家友好。倘使当初是东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又会有怎样的记载呢?不过身处蜀地的深山之中,这块碑说不定也会原封不动地保留吧。书写者的私心,总让我们所看到的人物有着不同之处,碑中的黑獭是完人,书中的黑獭却也有着不少黑历史。综合起来,才更为符合他的人生。

碑的第三部分,讲述了宇文泰离世后,世子上位,祚归于周,以周之故,尊号文王,班告天下。行文方式类似当时供蜀人一览的告示,这般看来,此地应该并非我想象的那般人烟稀少,而可能是来往之人常常经过的地方,算是入成都的要道了。同时,文中内容,可见宇文泰一直以来倒腾的《周礼》深入人心。其文曰:

国王大臣,咸推世子代其父位,心在哀迷,未治军府。天鉴积善,必加余庆,善恶报应,惟在上灵。是以汤王自烧,甘泽降注;宋景思殃,荧惑一宿,为之三徙,天道无亲,惟德是予,玄像垂曜,万国共仰。魏主知天命去已,祚归于周。周畏天之命,即依恭受。而天王既临万国,寻思汉祖,乃尊谥太上皇。魏文谥父为武帝。昔我周之绍隆,武王灭纣,谥先文王。今既天归周恒,应袭其故,遂依尊号文王,班告天下。

第四部分,是强独乐与其他几个都督闻听文王之死,不胜悲切,故于分东之岭,显益之冈,天落石旁,为王敬造佛二尊宝堂。还有颂文详细说明了造像内容,并再次歌咏了文王功业。

乐等与大都督夫蒙携帅、都督杨哲、都督吕璨、都督治石岗县傅元绪、都督治阳安县史于仲、武康郡丞刘延、治怀远县刘开、都督王祥、都督冯延、都督郑业等。出自布素,蒙王采拔解褐入朝,位登三司,恢身殒命,无以上报,虽肝肠糜烂无过时之哀。窃唯上古非臣子不树碑铭,非其神而祭之者谄。乐等今从柱国大将军、大都督、甘州诸军事、化政郡开国公宇文贵边戍岷蜀,因防武康,不胜悲切。故于分东之岭,显益之冈,天落石旁,为王敬造佛二尊宝堂。药王在其左,普贤在其右;文殊师利,挟持两厢;飞天化生,在上驰翔;狮子吒呰,在下侏张;百神庄严,内外黄黄;鉴察愚真,济其道场。前立灵碑,文字书扬;龟龙交般,岩巍昂藏;刊石隐文,万代弥常;赞其功勋,永序延康。

文中,强独乐的身份与来蜀目的已然清晰。他出身布衣,想来是因为西土的贫瘠,才有机会因为宇文泰的府兵等政策,被提拔,并且拜官为将。从西魏北周早期的用人来看,他或许是关陇一带世家大族中的成员,可能出身天水强氏,亦或是氐族后裔。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宇文贵受命代替尉迟迥镇守蜀地,强独乐因此随其入蜀,彼时的蜀地常有叛乱,又多劫盗。正应了“随宇文贵边戍岷蜀,因防武康”之言。但宇文贵在北周建国后不久就被调离了蜀地,强独乐之后是否随行,我们不得而知,而从史册中,我们寻不到这位默默无闻的守将之名。不过从他的布衣出身,又未因大功出现于史册,在思及西魏北周时期的用人偏好等,强独乐可能也很难栖身其中。他或是早早离世,或是在蜀地继续平凡地戍边,或许,他曾在北周末年抵抗过杨坚的人马?只是,一切的真实与猜测,都随着光阴,湮没于历史之中,若非他当初为文王凿碑,又有谁知道他的名字呢?

碑中最后一段铭文,看起来与前文内容有所重复,且“前立陵碑”与“刊文碑旁。”两句前后对照来看,似乎体现了这段文字并非最初就有的内容,且并不在一块碑上。是当时强独乐等人写了两块碑被后人合并?还是原本就在此碑上多次书写?眼前的这块到底是不是北周的原碑,如今的我们怕是难以知晓了。

赫赫文王,才高少昌。扫除四凶,建节秦阳。总押百万,其锋难当。仪同督将,智济三刚。文学儒士,态殊陈张。平弥燕赵,进师金方。克捷三秦,悬褂边疆。群奸敛平,众逆消亡。南定庸蜀,西及胡羌,北降茹茹,东南夷梁。六合清晏,济济康康。百官厘务,佩玉锵锵。各治其职,抚导胜常。百民率舞,男女显章。六畜满原,粟帛盈仓。汉称文景,周咏成康。论此德绩,上及三皇。抑强绥贵,采擢贤良。覆载之下,赞言明王。故颂其德,刊文碑旁。

眼前这块巨石是否是文中所提的天落石?这石上的五十余窟是否有一窟是当初强独乐等人为宇文泰所修?让我们在《北周文王碑?龙泉深处的蜀地颂歌(下)》中继续探寻。

唐时星光

相关阅读

「陕西富平」藏在乡村幼儿园中被遗忘的帝王 曾为三朝奠基

相约千年情人节·北周武帝宇文邕孝陵纪

约会博物馆 国家宝藏文物天元皇太后玺 一段北周与突厥的往事

岁月更迭如起落的航班 长眠于机场边的隋文帝“外孙”

「江苏丹阳石刻」梁武帝萧衍修陵&梁简文帝萧纲庄陵·纸鸦凌空

六朝往事随流水·南梁萧绎篇

「河北邯郸」曹操七十二疑冢之大冢营村大冢 传说中的高欢义平陵

刘邦简介,刘邦的老婆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沛郡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汉王。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集合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天下。

公元前202年2月28,刘邦于荥阳泛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刘邦家庭成员

刘氏起源于三皇五帝之尧帝,尧帝长子监明受封于“刘”邑(今河北省唐县),监明早亡,其子式继封,遂以邑为氏也,传至夏朝有刘累,下传至士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恢复刘氏,之后在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刘清(刘邦的曾祖父)出生,清生仁,刘仁迁丰邑,刘家即在此期间迁丰邑。

曾祖父:刘清,战国末期魏国大夫,出生并活动于魏都大梁,之后其子刘仁迁丰邑中阳里,现丰县汉皇祖陵保存刘清之墓。

祖父:刘仁,始迁丰邑,故号丰公。

父亲:刘煓,字执嘉,即刘太公,刘邦登基后尊为太上皇,崩于公元前197年。

生母:温氏,一说王含始,被追谥为昭灵夫人(昭灵后)。

庶母:李氏,太上皇庶妻,封太上皇后,逝于公元前197年;生楚元王刘交。

兄弟姐妹

刘伯,刘邦大哥,汉五年正月,追尊为武哀侯,高后时,追尊为武哀王。长嫂封阴安侯。

刘仲,名喜,刘邦二哥,被刘邦封为代王,统辖今河北、山西一带,后因抵抗匈奴战败被革为合阳侯,死后 追谥为代顷王。二嫂为顷王后。

刘交,刘邦弟弟,排行第四,被刘邦封为楚王,死后谥元王。

从父兄:荆王刘贾。

从祖弟:燕王刘泽。(应该是远房兄弟,现已无稽可考)

姊:宣夫人 昭哀后。

后妃

曹夫人 、吕皇后、戚夫人、薄姬、赵姬、管夫人、赵子儿、石美人(石奋之姊)

子女

共生八子: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刘恢、刘友、刘长、刘建。

女儿:刘乐 鲁元公主,下嫁张耳之子张敖,母吕后。刘邦女儿有史可查者只此一人。

原配吕雉,公元前187年临朝,称制八年,公元前180年而崩,寿62岁,葬于咸阳东陵。生一子一女:刘盈,即是汉孝惠帝;女即鲁元公主。

妣曹氏,生一子:刘肥(高祖六年立为齐王,卒谥齐悼惠王)。

妣戚氏,生一子:如意(汉高祖七年封代王,九年徙为赵王,十五岁被吕氏毒死,谥赵隐王)。

妣薄氏,公元前155年四月崩,葬于霸陵,生一子:刘恒(初封代王,后即帝位为孝文帝)。

妣赵氏,生一子:刘长(公元前196年封淮南王,文帝六年谋反,废徙蜀死,谥淮南厉王)。

诸姬所生之子:刘友(初封淮阳王,后改封赵王,被吕后幽禁而死,卒谥赵幽王)、刘恢(公元前196年高祖诛梁王彭越后立为梁王,16年后,因赵幽王刘友幽死,便被改封为赵王,被迫娶吕产的女儿,而刘恢的宠妃被迫自杀,因此闷闷不乐,公元前181年六月,刘恢殉情自杀。死后废其嗣,文帝时追谥为“赵恭王”。)、刘建(公元前196年,燕王卢绾逃放匈奴,次年被立刘建为燕王,立十五年死,谥曰灵。刘建本有子,吕后使人杀之,绝嗣后,除其国)。

关于刘邦的成语典故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越多越好。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约法三章。出处:《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 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一决雌雄。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分我杯羹。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筑坛拜将。出处:《汉书.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元。王实甫《西厢记 第三本》第一折:“计将安在?小生当筑坛拜将。” 冯梦龙《喻世明言。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书中记载:一遇汉祖,筑坛拜将,捧毂推轮,后封王爵以酬其功。 成语: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出处: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犬牙交错。出处:《汉书.中山靖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一败涂地。出处:《史记.高祖本纪》:“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高阳酒徒。出处:《史记.郦食其列传》沛公(刘邦)引兵过陈留,高阳儒生郦食其求见。使者入通,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以告。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遂延入。终受重用。

评价

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

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

3.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

4.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

5.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释放奴婢”从而一定程度上打击奴隶制度、解放生产力的皇帝。

6.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实行“十五税一”低税率的皇帝。

7.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而提倡节俭的皇帝。

8.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制定礼仪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

9.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

10.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

1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并重用儒士的皇帝,从而为汉朝及后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思想治国奠定了基础。

1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

龙文鞭影四卷:一东

《龙文鞭影》四卷,(明)萧良有纂辑,杨臣诤增订,(清)李恩绶校补。

一东

觕成四字,诲尔童蒙。经书暇日,子史须通。

【注】

觕(音粗):古通作“粗”。《韵会》:“觕,略也。”《汉书·叙传下》:“觕举僚职。”颜师古注:“觕,谓大略也。”

诲(音慧):教导。《说文》:“诲,晓教也。”《玉篇》:“诲,教示也。”

童蒙:幼稚愚昧。《周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朱熹本义:“童蒙,幼稚而蒙昧。”《淮南子·俶真训》:“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视于天地之间,是故其德烦而不能一。”亦指无知的儿童。

经书:《诗经》《尚书》。泛指儒家经典。

暇日:空闲的日子。

子史:《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为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为史。

重华大孝,武穆精忠。尧眉八彩,舜目重瞳。

【注】重华:虞舜的美称。《尚书·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孔传:“华,谓文德。言其光文重合於尧,俱圣明。”《楚辞·九章·涉江》:“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一说,舜目重瞳,故名。《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张守节正义:“目重瞳子,故曰重华。”后亦用以代称帝王。

《史记·五帝本纪》:“舜年二十以孝闻。”

武穆:岳飞谥号。《逸周书·谥法解》:“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布德执以曰穆,中情见貌曰穆。”

精忠:纯洁忠贞。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比干匪躬,而剖心于精忠; 田丰见微,而夷戮于言直。”

八彩:亦“八采”。八种彩色。孔鲋《孔丛子·居卫》:“昔尧身修十尺,眉分八采。”后因以“八彩”指尧眉或形容帝王容颜。《淮南子·修务训》:“尧眉八采。”高诱注:“尧母庆都出观于河,有赤龙负图而至,奄然阴云。尧生,眉有八采之色。”一说八字眉。伏胜《尚书大传》:“尧八眉,舜四瞳子,禹其跳,汤扁,文王四乳。八者如八字者也。”葛洪《抱朴子·内篇·祛惑》:“世云尧眉八采,不然也,直两眉头甚竖,似八字耳。”

重瞳:两个瞳仁。《史记·项羽本纪》:“吾闻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耶?”裴骃集解引《尸子》:“舜两眸子,是谓重瞳。”《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张守节正义:“目重瞳子,故曰重华。”王充《论衡·骨相》:“传言黄帝龙颜,颛顼戴午,帝嚳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皋陶马口,孔子反羽。”

商王祷雨,汉祖歌风。秀巡河北,策据江东。

【注】商王:此指商汤。《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

汉祖:此指汉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此为楚风,故谓风。

秀:东汉光武帝刘秀。河北:黄河以北。《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及更始至洛阳,乃遣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十月,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

策:指孙策。《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扬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评曰: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

太宗怀鹞,桓典乘骢。嘉宾赋雪,圣祖吟虹。

【注】太宗:此指唐太宗李世民。鹞(音耀):雀鹰的俗称。古名“鹬子”、“笼脱”,今通称“鹞鹰”、鹞子。形体像鹰而比鹰小,背灰褐色,以小鸟、小鸡为食。刘悚《隋唐嘉话》:“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桓典:东汉沛郡龙亢人,字公雅。桓焉孙。少习《尚书》,举孝廉为郎。汉灵帝时拜侍御史。宦官秉权,典无所回避。后与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不遂。汉献帝建安中,拜御史中丞,赐爵关内侯,迁光禄勋卒。

乘骢:《后汉书·桓典传》:“辟司徒袁隗府,举高第,拜侍御史。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后因以“乘骢”指侍御史。骢(音葱):青白杂毛的马。今名菊花青马。

谢惠连《雪赋》:“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风于卫诗,咏南山于周雅。授简于司马大夫,曰:‘抽子秘思,骋子妍辞,侔色揣称,为寡人赋之。’”

圣祖:此指朱元璋。相传,朱元璋一次微服外出游玩,见天边有彩虹,随口吟道:“谁把青红线两条,和风甘雨系天腰?”一旁的彭友信不知道是朱元璋,随口续到:“玉皇昨夜銮舆出,万里长空架彩桥。”朱元璋大喜,任命他为布政使。

邺仙秋水,宣圣春风。恺崇斗富,浑濬争功。

【注】邺仙:此指唐朝宰相李泌。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出身辽东李氏。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唐朝中期政治家、谋臣、学者,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自幼聪颖,有神童美誉,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太子李亨的属官。唐代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唐德宗时入朝拜相。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因爱好仙术,故称邺仙。

秋水:比喻明澈的眼波。李蘩《邺侯外传》:“贺之章尝曰:‘此稚子目如秋水,必一拜卿相。’”

宣圣:汉平帝元始元年谥孔子为褒成宣公。此后历代王朝皆尊孔子为圣人,诗文中多称为“宣圣”。

廖用贤《尚友录》卷二十二:“汉武帝谓东方朔曰:‘孔颜之道德何胜?’东方朔曰:‘颜渊如桂馨一山;孔子如春风,至则万物生。’”

恺崇:王恺和石崇。

王恺:字君夫,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西晋时期外戚、富豪,曹魏司徒王朗之孙,卫将军王肃第四子,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因功封为山都县公。后升任龙骧将军,领骁骑将军,加散骑常侍。后起为射声校尉,官至后将军。

石崇:字季伦,小名齐奴。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第六子,西晋时期文学家、大臣、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初入洛阳任散骑侍郎,又迁任城阳太守。因伐吴封安阳乡侯。后又被拜为黄门郎。升迁任散骑常侍、侍中。后外调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兼领南蛮校尉,加职鹰扬将军。后征召为大司农,因擅离职守而被免职。后被拜为太仆。后出任征虏将军,假节、监徐州诸军事,镇守下邳。后被孙秀诬为乱党,夷三族。

《世说新语·汰侈》:“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浑濬(音骏):王浑和王濬。王濬时益州刺史。王浑时豫州刺史。在进攻东吴时争功。

王伦使卤,魏绛和戎。恂留河内,何守关中。

【注】王伦:北宋南宋际外交人物。宋真宗宰相王旦的弟弟王勖的玄孙。

卤:盐碱地。此指金国。《释名》:“地不生物曰卤。”

和戎:指与少数民族或别国媾和修好。春秋晋大夫魏绛曾进言晋悼公,阐明“和戎有五利”,被采纳。魏绛出使与诸戎结盟,取得成功,为晋国称霸创造了条件。《左传·襄公四年》:“公曰:‘然则莫如和戎乎?’对曰:‘和戎有五利焉: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焉,一也。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穑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威怀,三也。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四也。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五也。君其图之!’公说,使魏绛盟诸戎,修民事,田以时。”

恂: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人。东汉王朝开国功臣,历史“云台二十八将”第五位。为东汉王朝的创立,立下了不世之功,比肩西汉时期的名臣萧何。寇恂据守河内郡,为刘秀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封执金吾、雍奴县侯。谥号威。

河内:春秋、战国时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为河外。《史记·魏世家》:“古帝王之都多在河东、河北,故呼河北为河内,河南为河外。又云河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卫州,折东北入海,曲绕冀州。故言河内云也。”河内郡:秦郡。治怀县(今河南焦作市武陟县西南)。西汉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卫河和人民胜利渠以北地区(包括卫辉市)。西晋徙治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市)。魏、晋属司州,辖境略有缩小。

何:萧何。

关中:古地域名。所指范围不一。或泛指 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有时包括秦岭 以南的汉中、巴蜀,有时兼有陕北、陇西);或指居于众关之中的地域。今指陕西 渭河流域一带。《史记·项羽本纪》:“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 。”

《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曾除丁谓,皓折贾充。田骄贫贱,赵别雌雄。

【注】曾:指王曾。青州益都人,字孝先。宋真宗咸平五年进士第一。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宋真宗造天书、大建玉清昭应宫事。宋仁宗立,刘太后听政,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朝廷倚以为重。

丁谓: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任参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宋仁宗即位,授丁谓司徒兼侍中,位列三公,显赫无比。北宋初年宰相、奸臣、五鬼之一。后被贬崖州。

皓:指孙皓。

折:挫败,挫折。

贾充: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大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晋朝建立后,转任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后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职。更封鲁郡公。咸宁末,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征讨吴国。吴国平定后,增邑八千户。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贾充谓皓曰:‘闻君在南方凿人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也?’皓曰:‘人臣有弑其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

田:指田子方,姓田,名无择,字子方,儒家学者,魏国人,魏文侯的友人,拜孔子学生子贡为师,于道德学问闻名于诸侯。古代传言,魏文侯曾慕名聘他为师,执礼甚恭。

《史记·魏世家》:“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于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鵔然,柰何其同之哉!’子击不怿而去。”

赵:指赵温。字子柔,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东汉时期大臣,司空赵谦之弟。举孝廉出身,初为京兆郡丞。随从汉献帝西迁长安,拜侍中,封江南亭侯。初平四年,拜司空,迁司徒、录尚书事,随汉献帝迁都许昌,位居三公之位15年。《后汉书·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温字子柔,初为京兆丞,叹曰:‘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遂弃官去。”《东观汉记·赵温传》:“初为京兆郡丞,叹曰:‘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遂弃官而去。后官至三公。”

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子尼名士,少逸神童。

【注】简要:省约。《世说新语·俭啬》“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刘孝标注引《晋诸公赞》:“戎性简要,不治仪望,自遇甚薄。”

清通:清明通达。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吏部郎阙,文帝问其人于钟会, 会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皆其选也。’”

王戎:字濬冲。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市)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曹魏凉州刺史王浑之子。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大将军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参与晋灭吴之战。战后以功进封安丰县侯,故人称“王安丰”。后历任侍中、光禄勋、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元康七年,升任司徒,位列三公。

裴楷:字叔则。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大臣、名士,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冀州刺史裴徽之子,西晋司空裴秀的堂弟。初被钟会推荐给司马昭,辟为相国掾属。又迁任尚书郎。为定科郎时,与贾充等共同制定《晋律》。历任散骑侍郎、散骑常侍、河内太守等职,又入朝担任屯骑校尉、右军将军,转任侍中。后封临海侯,再迁北军中候。

《三国志·魏书·裴潜传》裴松之注引《晋诸公赞》:“楷少与琅邪王戎俱为掾发名,钟会致之大将军司马文王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文王即辟为掾,进历显位。”

子尼:指蔡克。克一作充。西晋陈留考城(今河南民权东)人,字子尼。晋朝时期大臣,丞相蔡谟之父。少好学,博涉群书,为时人所称敬。性公亮守正,行不合己,虽富贵不交。成都王司马颖为丞相,擢为东曹掾,典选举。以朝政日弊,遂绝不仕。东嬴公司马腾镇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强征为从事中郎,不得已赴任。至数十日,汲桑攻邺,城陷,被害。

《晋书·列传第四十七·蔡谟传》:“陈留时为大郡,号称多士,琅邪王澄行经其界,太守吕豫遣吏迎之。澄入境问吏曰:‘此郡人士为谁?’吏曰:‘有蔡子尼、江应元。’是时郡人多居大位者,澄以其姓名问曰:‘甲乙等,非君郡人邪?’吏曰:‘是也。’曰:‘然则何以但称此二人?’吏曰:‘向谓君侯问人,不谓问位。’澄笑而止。”

少逸:刘少逸,苏州(今属江苏)人。幼敏。宋太宗端拱二年御试诗赋,授校书郎,时年十三。淳化二年进士。官至尚书员外郎。

巨伯高谊,许叔阴功。代雨李靖,止雹王崇。

【注】巨伯: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 。

高谊:崇高的道义;高尚的德行。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将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阴功:迷信的人指在人世间所做而在阴间可以记功的好事。

许叔:指许叔微。字知可,号近泉。祖籍真州(今江苏扬州市仪征)白沙人。南宋名医。元祐五年父母双亡后,南迁太湖晋陵县马迹山。绍兴二年中进士,任徽州、杭州教官、翰林学士。因不满宋高宗苟安江南和秦桧陷害岳飞,退隐乡里,行医济人,成为一代名医。

洪迈《夷坚志·甲志·卷五》:“许叔微,字知可,真州人,家素贫。梦人告之曰:‘汝欲登科,须积阴德。’许度力不足,惟从事于医乃可。”

李靖:唐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本名药师。才兼文武,为其舅韩擒虎与杨素、牛弘所推重。隋大业末,为马邑郡丞,将往江都告发李渊反隋之谋,至长安道阻,为李渊所擒,李世民固请释之,遂入世民幕府,从平王世充。唐武德四年,以行军总管从李孝恭平萧铣。约束部伍,宽待降将,江汉遂平。又赴桂州,招抚岭南,下九十六州。六年,副李孝恭攻辅公祏,平定江南。贞观三年,与李世勣等出击东突厥。次年,擒颉利可汗。进尚书右仆射。以足疾请致仕。八年,太宗诏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平章政事之名始此。九年,复起为帅,平吐谷浑。后封卫国公,图形凌烟阁。著兵书《六军镜》三卷,今佚。

李复言《续幽怪录·李卫公靖》:“唐李靖,字药师。微时射猎山中,会暮,抵宿一朱门家。夜半闻叩门甚急,一妪谓靖曰:‘此龙宫也。天符命行雨,二子皆不在,欲奉烦顷刻如何?’”

《魏书·列传孝感第七十四》:“王崇,字乾邕,阳夏雍丘人也。兄弟并以孝称。身勤稼穑,以养二亲。仕梁州镇南府主簿。母亡,杖而后起,鬓发坠落。未及葬,柩殡宅西。崇庐于殡所,昼夜哭泣,鸠鸽群至。有一小鸟,素质黑眸,形大如雀,栖于崇庐,朝夕不去,母丧始阕,复丁父忧,哀毁过礼。是年,阳夏风雹,所过之处,禽兽暴死,草木摧折。至崇田畔,风雹便止,禾麦十顷,竟无损落,及过崇地,风雹如初。咸称至行所感。崇虽除服,仍居墓侧。于其堂前生草一根,茎叶甚茂,人莫能识。至冬中,复有鸟巢于崇屋,乳养三子,毛羽成长,驯而不惊。守令闻之,亲自临视。州以闻奏,标其门闾。”

和凝衣钵,仁杰药笼。义伦清节,展获和风。

【注】衣钵:佛教僧尼的袈裟与饭盂。佛家以衣钵为师徒传授之法器,因引申指师传的思想、学问、技能等。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县)人。五代十国时期宰相、文学家、法医学家。后梁贞明三年登进士第,进入宣义军节度使贺瑰幕府,后又在郓、邓、洋三州幕府任从事。后唐明宗天成年间调入中央任职,此后历仕后唐、后晋、辽、后汉、后周等朝,在后晋时担任过六年宰相(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受封鲁国公,最终官至太子太傅。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贡举》:“和鲁公凝,梁贞明三年薛廷珪下第十三人及第。后唐长兴四年知贡举,独爱范鲁公质程文,语范曰:‘君文合在第一,辄屈居第十三人,用传老夫衣钵。’时以为荣。其后相继为相,当时有赠诗者曰:‘从此庙堂添故事,登庸衣钵尽相传。’”亦载释文莹《玉壶清话》,《宋史·范质传》,胡纳《见闻录》。

药笼:盛药的器具。比喻储备人才之所。

仁杰: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以明经举,任汴州参军,后改授并州法曹参军,又调任大理丞,以断狱平恕著称。迁江南巡抚大使,任豫州刺史。天授二年升任宰相。后贬彭泽令。转任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元年复为宰相。后又任河北道安抚大使。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儒学下·元行冲传》:“元澹,字行冲,以字显,后魏常山王素莲之后。……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譬富家储积以自资也,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疾疢。门下充旨味者多矣,愿以小人备一药石,可乎?’仁杰笑曰:‘君正吾药笼中物,不可一日无也。’”

清节:清操。高洁的节操。

义伦:沈义伦,因避太宗光义名讳而单名伦,字顺宜,开封太康(今属河南)人。北宋的开国功臣之一。在太祖和太宗两朝执掌财政大权,后任宰相。

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风。

展获:柳下惠,原名展获,字子禽(一字季),谥号惠,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或“和圣柳下惠”。周朝诸侯国鲁国柳下邑(今山东平阴孝直镇展洼村)人,曾担任鲁国大夫,后隐遁,鲁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后裔。大夫展无骇之子,盗跖之兄。《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占风令尹,辩日儿童。敝履东郭,麤服张融。

【注】占风:占卜的一种。指观风势、占气候、卜丰歉的活动。

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邢昺疏:“令尹,宰也…… 楚臣令尹为长,从他国之言,或亦谓之宰。”亦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清朝县级行政长官别称。秦汉以来,一县之长称县令,元朝叫县尹,故合称令尹。清朝为知县别称。此指关令尹。官名,也简称“关尹”,周置,掌守关卡,检查行人车马的出入、查禁奸匿、验证通行证件等。亦指关令尹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裴骃集解引《列仙传》:“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 老子 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 。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巨胜实,莫知其所终。”

《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熟谓汝多知乎?’”

敝履:破财的鞋子。

东郭:指东郭先生。名未详。西汉齐人。处士。齐王田荣叛项羽,劫走齐士,不从者死。先生被劫,强从。及荣败,入山隐居。后蒯通言于齐相曹参,以为上宾。初以方士赴长安待诏公车应试,衣敝履破,贫困饥寒,遇大将军卫青击匈奴返,因功得赐金千斤,他遮道进说卫青以五百斤金送汉武帝所宠王夫人,武帝查知计由他出,立即召见,任为郡都尉。

《史记·滑稽列传》:“将军出宫门,齐人东郭先生以方士待诏公车,当道遮卫将军车,拜谒曰:‘原白事。’……于是卫将军乃以五百金为王夫人之亲寿。王夫人以闻武帝。帝曰:‘大将军不知为此。’问之安所受计策,对曰:‘受之待诏者东郭先生。’诏召东郭先生,拜以为郡都尉。东郭先生久待诏公车,贫困饥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无下,足尽践地。道中人笑之,东郭先生应之曰:‘谁能履行雪中,令人视之,其上履也,其履下处乃似人足者乎?’”

麤服:粗恶衣服。服丧时穿著。《后汉书·礼仪志下》:“皇帝皇后以下皆去麤服,服大红,还宫反庐,立主如礼。”麤(音粗),同“粗”。

张融:南朝齐文学家、书法家。字思光,一名少子。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世族,宋会稽太守畅子。弱冠知名。初仕宋为封溪令。后举秀才,对策中第,为仪曹郎。以故免官,复摄祠部、仓部二曹。又被萧道成辟为太傅掾、迁中书郎。入齐,为长沙王萧晃镇军,竟陵王萧子良征北谘议,并领记室,司徒从事中郎。官至黄门郎,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世称“张长史”。

《南齐书·列传第二十二·张融》:“太祖素奇爱融,为太尉时,时与融款接,见融常笑曰:‘此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即位后,手诏赐融衣曰:‘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

卢杞除患,彭宠言功。放歌渔者,鼓枻诗翁。

【注】卢杞:字子良,唐德宗时奸臣,样貌丑陋,面色如蓝,阴险狡诈且排斥忠良,但有口才,能取悦皇上。担任宰相时,陷害忠臣,宰相杨炎、张镒和四朝元老颜真卿,都被卢杞阴谋害死。后引起泾原兵变,京城失守,贬为澧州别驾,途中忧愤而死。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下·奸臣下》:“卢杞,字子良。父弈,见《忠义传》。杞有口才,体陋甚,鬼貌蓝色,不耻恶衣菲食,人未悟其不情,咸谓有祖风节。……稍迁吏部郎中,为虢州刺史。奏言虢有官豕三千为民患。德宗曰:‘徙之沙苑。’杞曰:‘同州亦陛下百姓,臣谓食之便。’帝曰:‘守虢而忧它州,宰相材也。’诏以豕赐贫民,遂有意柄任矣。”

彭宠:新莽末南阳宛人,字伯通。彭宏子。少为郡吏,地皇中为大司空士。刘玄更始时为渔阳太守,后归刘秀,封建忠侯,赐号大将军。助刘秀击王郎,转运粮食,积珍宝,自负其功。及光武即位,宠独无所加,不得志,又与幽州牧朱浮不和,建武二年,遂发兵反。次年连结匈奴,自立为燕王。后为其苍头所杀。

韦文朱武,阳孝尊忠。倚闾贾母,投阁扬雄。

【注】文:此指宣文君。宋氏,前秦时期经学家、教育家,名失传,籍贯不详,汉族,前秦太常韦逞之母。宋氏家传《周官》之学。苻坚曾令学生一百二十人从她受业,使周官学得以保存流传,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博士,苻坚赐号宣文君。

《晋书·列传第六十六·列女传》:“韦逞母宋氏,不知何郡人也,家世以儒学称。……坚尝幸其太学,问博士经典,乃悯礼乐遣阙。时博士卢壸对曰:‘废学既久,书传零落,此年缀撰,正经粗集,唯周官礼注未有其师。窥见太常韦逞母宋氏世学家女,传其父业,得周官音义,今年八十,视听无阙,自非此母无可以传授后生。’于是就宋氏家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幔而受业,号宋氏为宣文君,赐侍婢十人。”

武:此指东晋太元初襄阳城守将朱序之母韩氏。

《晋书·列传第五十一·朱序传》:“是岁,苻坚遣其将苻不等率众围序,序固守,贼粮将尽,率众苦攻之。初,苻丕之来攻也,序母韩自登城履行,谡西北角当先受弊,遂领百余婢并城中女子于其角斜筑城二十余丈。贼攻西北角,果溃,众便固新筑城。丕遂引退。襄阳人谓此城为夫人城。”

阳:王阳。尊:王尊。西汉元帝、成帝时人。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王尊传》:“迁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耶?’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倚闾: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殷切。贾:此指王孙贾。战国齐湣王侍臣。

《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处,女尚何归?’王孙贾乃入市中,曰:‘淖齿乱齐国,杀闵王,欲与我诛者,袒右!’市人从者四百人,与之诛淖齿,刺而杀之。”

投阁:典出西汉末扬雄。《汉书·扬雄传赞》:“王莽时,刘歆、甄丰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而丰子寻,歆子棻复献之。莽诛丰父子,投棻四裔,辞所连及,便收不请。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莽闻之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然京师为之语曰:‘惟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

梁姬值虎,冯后当熊。罗敷陌上,通德宫中。

【注】梁姬:指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夫人梁红玉。平乱有功,封安国夫人、扬国夫人。父亲和祖父都在军中,从小学习武艺,后因父亲获罪牵连,贬为京口(今江苏镇江)官妓,仁侠好义,无娼妓习气。曾助丈夫韩世忠攻击金兀术于黄天荡,击鼓助阵使金兵始终不得渡江而闻名当世。宋高宗绍兴五年,随夫出征与金军作战时战死。

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之二·蕲王夫人》:“韩蕲王之夫人,京口娼也。尝五更入府,伺候贺朔。忽于庙柱下见一虎蹲卧,鼻息齁齁然,惊骇亟走出,不敢言。已而人至者众,往复视之,乃一卒也。因蹴之起,问其姓名,为韩世忠。心异之,密告其母,谓此卒定非凡人。乃邀至其家,具酒食,至夜尽欢,深相结纳,资以金帛,约为夫妇。蕲王后立殊功,为中兴名将,遂封两国夫人。”

值:遇。当:面对着。

冯后:指冯昭仪。汉元帝冯婕妤。右将军、光禄勋冯奉世之长女。汉元帝死后为信都太后。其子刘兴被改封中山王,称为中山太后。后服毒自杀。

《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孝元冯昭仪,平帝祖母也。……建昭中,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熊佚出圈,攀槛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等皆惊走,冯婕妤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上问:‘人情惊惧,何故前当熊?’婕妤对曰:‘猛兽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坐,故以身当之。’元帝嗟叹,以此倍敬重焉。”

罗敷:古代美女名。崔豹《古今注·音乐》:“《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 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 妻。王仁后为越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 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饮酒欲夺焉。罗敷乃弹筝,乃作《陌上歌》以自明焉。”或谓“罗敷”为女子常用之名,不必实有其人。

通德:即樊通德,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使女,熟知宫中事。后来嫁与伶玄为妾,常与其夫谈到宫内的事,每每潸然泪下。伶玄感慨的说,一切都已灰飞湮灭,处心积虑争宠,极尽奢华之能,又哪里知道最终仍旧埋骨在荒烟漫草间?后来伶玄根据樊通德的叙述,写成《飞燕传》。飞燕:指赵飞燕。

五代史·阙文·汉史二篇

  王淑妃

  明宗妃也。从益,明宗幼子也。而见于《汉史》者,为汉祖所杀故也汉高祖自太原起军建号,至洛阳,命郭从义先入京师,受密旨,杀王淑妃与许王从益。淑妃临刑,号泣曰:“吾家子母何罪吾儿为契丹所立,非敢与人争国,何不且留我儿,每年寒食使持一盂饭,洒明宗陵寝!”闻者无不泣下。臣谨按隐帝朝,诏史臣修《汉祖实录》,叙淑妃、从益传,但云“临刑之日,焚香俟命”,盖讳之耳。

  刘洙

  汉隐帝朝,洙为开封尹。周祖自邺起兵,洙尽诛周祖之家子孙妇女十数人,极其惨毒。及隐帝遇害,周祖以汉太后令,收洙下狱,使人责之。洙对曰:“某为汉家戮叛族耳,不知其他。”周祖怒,遂杀之。臣谨按周世家朝史官修《汉隐帝实录》,洙之忠言,讳而不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