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纸币叫什么(人民币的基本单位为何叫元?纸币最早在何时发明使用的?)
最早的纸币叫什么文章列表:
人民币的基本单位为何叫元?纸币最早在何时发明使用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钱,也就是人民币。那么,我们为啥都称人民币为“元”呢?它是怎么来的呢?另外,这最早的纸币又是谁发明创造和开始流通使用的呢?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原始社会,人们在一个部落内一起劳动,一块儿打猎,采集,刀耕火种,共享劳动成果,是没有货币的。
而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阶级的产生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出现了专门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人们就需要开展货物贸易和流通。
最原始的方式是物物交换,我用一只羊换你一袋粮。但是,假如又有人来了,可不想要羊或是要粮,那么,这交换就难以顺利实现,并且这个也难以量化。
后来,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出了“能人”,找到了一种“中介”,就是大家都喜欢要的东西,都需要,那么,再交换起来,拿着这个“中介”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很容易完成交换。这个“中介”就是货币!
世界上最早的货币是贝壳,我国就是最早用贝壳作货币的国家之一。这个在西周时期记载,制造一个酒器花了14个贝壳项链。
后来,因西周地处内地,贝壳少而不易得,就用铜来仿制,叫铜贝。这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铸币了。
我国铸币开始有圆、方、刀、铲等好多形状,后来,尤其是到了大一统的秦后,各个朝代的钱币都是圆形。
为此,我们现在用的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就叫“圆”,汉字简化也叫“元”。我们平时说得就是这样的“元”。但人民币上书写用字还得是“圆”!
圆形铜钱中间有个方孔,这是为了生产时方便,用方形木棍串起来锉圆钱时故意留出来的。也可以串钱用,所以后世戏称钱为“孔方兄”。把一千个铜钱串起来,就叫“一贯钱”。
后来,古人也给铜钱赋予这样一种意会,说铜钱的“圆”代表苍天,“方”则代表四四方方的大地(古人认为地是方的),也表示铜钱四处流通。反正都是个好!有时候形容一个人很会来事,也说外圆内方。在很长的时间里,日本、朝鲜、越南都仿造我国的铜钱。
关于纸币的出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没有之一!在公元7世纪出现了用于祭祀的纸钱。
据记载,北宋发明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又增加了叫“会子”的纸币,和“交子”一样流通使用。
纸币几千年前就流通纸币了?
在很早之前,人们就开始了物质的交换,而物质交换的媒介,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的改变着。纸币的发展还要从货币说起。最初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使用海贝作为货币。在公元前200多年前出现了金属货币和铸币,总之,从海贝、金属币和铸币、铜钱等等,我国的货币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纸币最早出现是在北宋(960年--1127年)的交子,当时纸币(交子)、铜钱和铁钱并用。宋代,货币流通性很大,。当时,铜币一方面短缺,另一方面铁钱和铜钱相对于纸币来说,铁币和铜币非常的笨重,买价格稍微便宜的还行,万一买昂贵的东西,就变成了累赘。随着货币的流通,铁币和铜币的弊端就暴露的越来越突出。虽然铜币耐久,但是铜币不易损耗,制作成本较高,易被氧化,携带不便;而纸币对于人们来说,制造成本低廉,纸币的币值高,随身携带方便轻巧并且易消耗,耐磨损。到了宋真宗时,大量印制发行纸币来代替铜币和铁币。随之,交子就不断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这种人类发展史上首次出现的纸币不仅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高度,而且也表现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经济,只有在经济繁荣旧有的支付手段不能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才产生新的流通货币。这种人类发展史上首次出现的纸币不仅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高度,而且也表现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经济,只有在经济繁荣旧有的支付手段不能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才产生新的流通货币。
今天我们逐渐进入无现金社会,这也是货币发现的一个新的阶段,从实体货币发展到熟悉货币,可能以后会发展到精神货币也就是不需要货币,就今天来说数字货币的产生也是为了方便流通和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常见的微信,支付宝这些支付方式都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是面对货币的发展其实这也是社会的发展,我们如何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我们考虑一下!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引领发展方向更需要一直走在最前面!
世界上第一起假钞案
北宋发行的交子
假钞是指伪造、变造的钞票,世界上最早的假钞案发生在我国的北宋时期,距今已经将近1000年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就是我国北宋时期发行的交子,发行于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它曾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官交子”),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但它不直接全国参与流通,商人从四川携带“交子”外出,“交子”要再兑换成金银铜钱等货币进行交易。
直到元朝,到中国游历的马可波罗才将纸币传播到伊朗,而后传到日本、高丽。直到500年后,即1690年,欧洲瑞典才出现纸币。所以最早的假钞案出现在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人也是造假钞的鼻祖。
纸币需要实际的铸币的支撑,因为纸币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国家信用的保证,纸币才能发挥流通功能合理地存活下去。交子最初不是纸币,是萌生于民间商号发行的不记名存折,由于民间信用的缺失,发行权很快就交到了朝廷手中,它这才变成了货币。
宋朝纸币种类甚多,除了交子,还有会子、钱引、关子、小钞,以及只在局部流通的湖会、川会、关外银会和荆南交子。会子最初是为换发交子而发行的期票;钱引是政府发给盐商的提货单。但后来,由政府正式印行并强制流通,它们都摇身一变成了纸币。
纸币都有防伪标识,宋朝纸币的防伪标识分三种:纸、图案、花押。当时专用的印钞纸,用楮树的皮做主料加工而成(这也是纸币被称为为“楮先生”的由来)。北宋末年,四川成都有抄纸院,专门负责制造印钞专用纸。这种纸是严禁外流的,那些造纸的匠人也由朝廷包养和监控起来,防止他们跳槽到地下工厂为印假钞者提供纸张。再就是图案。宋朝纸币单面套色印刷,长方形,四周有花纹,中间是一段红头文件或一幅图说历史故事,面值一般印在中上部位,或五百文,或一贯,或十贯、百贯不等。最后是花押,也就是那种看起来很变态,很像汉字但又不是汉字的签名,个别花押跟现代明星的签名极为相似。不同的宋朝纸币,花押的位置是不同的,有的印在纸币的四角,有的印在纸币的中心。特殊的纸张,复杂的图案,再加上个性的花押,使得宋朝纸币很难被印假钞者迅速模仿。
印在交子上的赏罚法条
除了在防伪标识上下功夫,政府针对纸币的弱点颁布了纸币监管法及相应的金融监管体系,立下严刑峻法惩罚那些印制假钞和使用假钞的人,并对举报人予以重赏;纸币实行迭代更新,相当于我们发行第N套人民币,古人的智慧厉害了吧。这些措施保证了在一定时期内“交子”的顺利流通。
即便如此,由于伪造假钞一本万利,还是挡不住假币泛滥。
据《老学庵笔记》(陆游著)卷六记载:胡子远之父,唐安人,家饶财,常委仆权钱,得钱引五千缗,皆伪也。家人欲讼之,胡曰:“干仆已死,岂忍使其孤对狱耶?”或谓减其半价予人,尚可得二千馀缗。胡不可,曰:“终当误人。”乃取而火之,泰然不少动心。其家暴贵,宜哉“
胡子远是南宋人,做过知县,家底也厚实。他有个老父亲,经常让老仆管账,老人家年纪大了,老眼昏花,收钱的时候看不清真假,有一回胡子远去盘账,发现租金中居然有五千贯的钱引都是假钞! 按现在的换算,五千缗就是五十万元,胡家亏大了。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找胡老先生面谈,要半价收购那五千贯假钞。胡老先生一口回绝:“我已经被假钞坑了,怎么能让它们再坑别人呢?”,一把火把假钞烧了。真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下面再介绍几个宋代有史可查的关于假钞的大案要案:
南宋初年的四川有个五十人犯罪团伙,专门印制假钞,后来被发现并逮捕,查出假币三十万张,每张面额最高千贯,最低十贯,而经他们之手印制的大量假币已经进入市场流通了。①
公元1182年,台州知州唐仲友威逼利诱假钞犯蒋辉,让他雕刻了新币钞版,并让秘书伪造了花押和印章,然后印出两千六百张假币,每张面额均为一贯。②
公元1230年前后,原红袄军起义领袖李全割据山东,不知从哪个渠道弄来新币印版,动员自己的军队狂印假钞,并持假钞在临近省份购买粮食和军火,造成江南物价飞涨。③
有意思的是,这三件假钞案的主角都没被砍头。李全手握重兵,朝廷杀不了他;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女婿,政府杀不了他;至于四川那个五十人犯罪团伙,本来已经判了死罪,宣抚使张浚突发奇想:既然他们能造假币,肯定也能造真币,干脆让他们进印钞厂当技工算了!
这就像传说中的电脑黑客,虽然犯了大案,却因技术过硬而被中情局高薪招安了。
①:《宋史》第三百七十四卷
②:《朱熹文集》第十九卷
③:《鹤林玉露》甲集第四卷
将钱币扔进喷泉许愿的传统自何时形成?
回到当下,我们几乎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货币的世界。在电子支付日益流行的今天,我们与货币的互动虽逐渐脱离物质形态,但随之而来的是联系的日趋多元。除经济功能之外,货币也是一种交流的媒介,人们借此交换的不仅仅是价格信息,还包括信仰、权威、忠诚、欲望甚至是轻蔑。同时,货币还是一种纪念过去的方式,它在人、制度、神灵与祖先之间建立着超时空的连接,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变化。
从社会文化融合角度而言,现代西方货币观的起源大约可追溯至公元前七世纪,小亚细亚地区出现了最早的金银合金币。多少可能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货币诞生之初,其并非完全由公共权力机构制造。由于各地铸币并不统一,钱币兑换几乎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加之假币大量存在,试金员一度是社会必需的职业,他们不仅善于使用各种工具,还练就了听音闻味以辨真伪的本事。此外,在流通功能之外,钱币也日渐被赋予贮藏、丧葬,甚至献祭许愿等诸多仪式化意义。
以下内容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货币文化史I》中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内容较原文有删减,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取。
《货币文化史》(全六卷),【美】比尔·莫勒 主编,【徳】斯特凡·克姆尼切克 编,侯宇译,贝页|文汇出版社,2022年6月(后四册陆续出版中)。
货币并不总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造
在当代世界,货币的制造(以硬币和纸币的形式)是一种由国家进行的、受到高度保护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秘密的活动,我们倾向于把这种状况类推到古代。事实上,在罗马圣克莱孟教堂下发掘出的罗马帝国铸币厂也支持这一观点:该铸币厂是一座巨大的建筑,有着厚厚的墙壁,没有窗户。尽管这座建筑的外观一览无遗,功能也很清楚,但里面的情况却隐蔽得极好。
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货币并不总是铸币,也不总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造。在称重金属的前铸币时代,无论是东方或伊比利亚半岛的银或金,还是意大利半岛和可能在欧陆通行的粗铜(aes rude),除了保证共同的重量标准外(但采用共同的重量标准也可以是个人发起的结果),似乎没有任何公共权力机构参与。这些金属物品实际上是由私人制作的。
虽然现代学者普遍认为(与古代资料一致),铸币是由公共权力机构生产的,但情况似乎并不总是这样。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吕底亚最早的琥珀金铸币是受国家垄断的。在前罗马时期的高卢地区,铸币分散化的证据似乎更加充分。这个地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法国北部,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开始发行铸币。最初,它们的钱币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金质斯塔特的早期忠实仿制品,后来很快演变成了凯尔特风格的原始钱币。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出现了铜合金浇铸的钱币。几十年后,一些地区的金币被银币所取代,这些银币通常带有受罗马风格影响的图案。当地的钱币,主要是铸造的青铜钱币,在高卢战争(公元前58—前51年)之后被广泛使用,但在公元前20/10年前后完全消失了。
纪录片《货币》(2012)画面。
纵观这三个世纪,钱币的分布与各个civitates(拉丁语,常译为“部落”)的领土范围相一致的情况相当罕见。有些钱币(包括一些低价值的浇铸钱币)流通的区域很广,而另一些钱币只在一个地方出现。尽管从公元前2世纪中叶开始,越来越多的钱币样式(coin type)上出现铭文,但在高卢战争之前,没有一枚钱币提到高卢部落的名称。甚至在此之后,大多数铭文也只有个人名字,其中有些是恺撒在《高卢战记》中提到的贵族。
这些证据说明,钱币生产的很大一部分(即使不是大部分)很可能掌握在私人手中。这与在高卢发掘地出土的铁器时代铸币的生产痕迹非常吻合。在普瓦捷(Poitiers,位于法国)附近的米涅—欧桑斯(Migné-Auxances),人们在对一个农场的抢救性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公元前130—前100年的一处可能是铸币厂的残迹。铜合金币坯的生产是在一个深坑中进行的。虽然没有发现与铸造本身有关的工具,但很有可能也是在农场里进行的,因为币坯与发掘过程中发现的钱币的成分相似。
这证明了铸币厂是在生活区内运作的:毫无疑问,铸币被严格控制,但肯定不是秘密进行的。此外,技术研究表明浇铸和锻造——除了模具的雕刻之外——一般的工匠都可以做到,并不需要特别的技能。在出土的工作坊中,很明显可以推测,铸币并不是唯一的活动。雅典的官方铜币铸造厂中也可能是这样,因为在那里发现了铁器加工的痕迹。
雅典定下了雅典钱币的标准图像:正面是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的头像,背面是猫头鹰(一种与雅典娜有关的动物)和橄榄枝以及象征雅典的文字:ΑΘΕ。(出版社供图)
这少数几个例子与官方铸币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非官方钱币的铸造更加深入人心。我们并不总是清楚我们处理的是否是假币,因为有些钱币非常独特,看起来不太可能造假。在这方面,罗马高卢的钱币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研究。有些生产地点确实是隐蔽的,比如在洞穴里。但大多数的生产遗址都发现于城镇、金属工作坊或乡村定居点中。这些非官方制作的钱币,无论其地位和铸造原因为何,似乎都出现在货币短缺时期(有时只是小面额钱币的短缺),这可以视为日常生活中对货币需求的明确标志。
因此,铸币的实际生产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通得多。据我们所知,其他形态的货币生产也是如此。我们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文献中了解到一些可以用作货币的商品:金属(金、银、铜及其合金,也包括铅)、布料、食品,以及谷物(比如经常提到的大麦)。如果金属器物通常有可识别的形状,那么它们可能具有货币功能(如环形或异形锭),而且做成这些形状几乎不需要特殊的工艺。
希罗时期货币的贮藏与使用
罗马时代,大多数人会选择把钱放在家里。庞贝古城的发掘为我们展现了罗马人是如何在家中存放钱币的。“米南德之家”(House of the Menander)的窖藏储存在地窖中的一个大箱柜(arca)里,里面的钱币与珠宝被放在一个和其他生活器物分开的小盒子中。在隔壁一幢房子的卧室里发现了一些钱币串,每个人显然都把自己的钱包藏在了床下。由于维苏威火山爆发对保存古代世界证据的特殊性,这些细节虽很难从其他地方获得,但我们可以据此假设类似的趋向:贵重物品和大笔资金被安全地收纳起来,有时还被藏起来(这当然解释了现代屡次发现数目不详的窖藏的原因),而零钱则被放在比较容易拿到的地方。
四柱神庙的正视图;柱子之间是三位铸币人,上面有天平和羊角装饰,脚下有一小堆硬币。(出版社供图)
我们能够从古人保存和运送钱币的方式推测,他们是如何使用钱币的。有趣的是,在希腊和罗马时代,钱包似乎成为携带钱币最普遍的方式。这说明在当时随身携带一些零钱,既常见又有效,而且当时钱币的使用非常广泛。几乎没有钱包能够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因为它们是由易腐蚀的材质制成的,但在荷兰的巴赫尔—康帕斯库姆镇(Barger- Compascuum)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公元2世纪的皮革钱包。
在罗马时代还有将钱包设计成可以戴在手腕上的金属钱包的例子,有些钱包里还装有钱币,通常是铜币。更大金额的钱币也可以装在钱袋(拉丁文中“follis”一词的原始含义就是指钱袋,后来才表示钱币)或者不同大小的箱子里。在一些著名诗句中,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还曾写到雅典人把钱币装在口中。这显然非常不切实际,他笔下的一个角色甚至因此吞下了口中的零钱。
说到货币的用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支付商品和服务费用的功能,这也是它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交易可以在各种地方进行:商店、旅馆、私人住宅,当然还有集市。在考古发掘中出土钱币的密度和古代钱币的使用频率之间似乎存在某种联系。例如,理查德·霍布斯(Richard Hobbs)指出,在庞贝古城的 VI 1街区(insula)中, 钱币更多地出现在街道、小商店周围和圣坛附近。这也许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因为在前罗马高卢和罗马高卢也有类似的情况。
英美庞贝古城发掘项目发现的庞贝 VI 1 街区的钱币分布图。(出版社供图)
萨伽拉索斯(Sagalassos,位于今土耳其)的两处市集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晚期城市市集中有趣的一面。这些市集是由小型房间围成的开放庭院,广场地面上标示了可移动的木质摊位。考古人员在各个房间和中央庭院中都发现了大量的钱币。这些市集很可能就是当时的日常交易环境。
在萨伽拉索斯,通过对出土钱币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重构市集中不同房间的功能:大部分的房间似乎是零售店,有时与工作坊相连。在两个市集中,人们都在其中一个房间里发现了称重设备和大量的钱币。这个房间可能是钱币兑换商的办公室。事实上,我们知道钱币兑换商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在古代世界的大部分时间里,铸币从未统一过,使用者可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钱币(即使在罗马帝国时期,也有不同的铸币流通,尤其是在罗马帝国东部)。
再加上假币的存在,人们需要经常对钱币进行检验。比如雅典城有试金员(dokimastai)一职,负责在市场上检验钱币,他们显然是按日委任的。这项工作本身似乎是一门技术活,试金员不仅要会使用试金石和天平,还要懂得如何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听声音和闻气味来辨认钱币真伪。
赌博类的金钱游戏在古代就已经非常盛行,在公共广场上经常能看到雕刻的游戏棋盘。庞贝的涂鸦证明,城镇和市集还发生过频繁的借贷和典当行为,尽管涉及的金额可能非常小。虽然这些交易确实有记录,但典当和借贷肯定不是专业人士所为。这也证明当时处于城市社会中下层的人需要一定的现金来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尽管我们的文献记载提到的大多是城镇,但我们不应低估钱币在乡村的使用。埃及的纸莎草文献表明,我们通常说的村民习惯于“自然经济”的传统假设是错误的。
钱币的另一种用途在学术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它就是所谓的“卡戎的奥波勒斯”。尽管丧葬习俗在古代世界中表现出显著的时间和地理差异,这仍然是人们对墓葬中发现的钱币最受推崇的解释。但无论多么有用,古代文本对它们的解释都过于统一。
丧葬钱币置藏的意义必须要根据每个地区和时期来谨慎呈现;即使在邻近地区, 我们也可以观察到钱币在丧葬中的不同用途。例如,在铁器时代晚期的凯尔特欧洲的墓葬中很少发现钱币,但它们确实出现在某些地方,尤其是意大利北部、瑞士的一些地区和现代的卢森堡。各种各样的习俗可以解释钱币是如何被放进墓中的。在火葬的情况下尤其明显:一般来说,在墓中发现的祭品只有一部分有被焚烧过的痕迹,这意味着有些物品被放置在火葬的柴堆上,而其他的则被直接放进墓中。仔细的发掘和考古资料的细读总是可取和有意义的,这一点在墓地问题上最为显著。在丧葬习俗中,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每一个物品摆放背后的意图。
货币的仪式化:
喷泉中的货币
哪位旅行者没有回到古罗马的梦想呢?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或她会将一枚硬币扔进特雷维喷泉(Trevi Fountain)中。按照习俗, 只要背对喷泉,从肩部以上的部位抛一枚硬币到水池里,就有机会实现愿望。几乎所有的罗马旅游指南中都提到了特雷维喷泉的这一点。这一习俗风行于1954年美国电影《罗马之恋》(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上映之后;在1960年费里尼(Fellini)执导、安妮塔·艾克伯格(Anita Ekberg)和马塞洛·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主演的《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中, 也有一幕男女主角在喷泉里沐浴月色的场景。这是电影史上著名的经典场景之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喷泉的人气,也推动游客接受这一仪式。
电影《甜蜜的生活》(1960)剧照。
有趣的是,将钱币扔进喷泉中的行为直到19世纪末才有记载,而在19世纪中叶,如果想要实现愿望,就得喝一口喷泉里的水。
现今从古罗马知晓,旅行者、信徒和朝圣者也有诸多类似的交易行为;他们以各种理由将钱币投入水(泉水、喷泉、湖泊和河流)中。大多数有考古记录的遗存组合显示,人们投掷的不单单是钱币,有时还有其他敬献物和献祭的礼品,其中包括武器、工具、器物、珠宝、个人饰品、崇拜物等。水中同时出现不同种类的器物表明,随着时间推移,钱币将会代替其他物品,而仪式和心理过程背后的物品选择和功能投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几乎所有关于水体情境的考古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的发掘时间都很早,一般在18世纪和19世纪,因此缺乏现代科学记录和分析所期待的文献资料。例如,1836年,考古人员对罗马城市苏梅洛肯纳(Sumelocenna,今罗滕堡)近郊尼德瑙(Niedernau,今属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一处名为“罗马泉”(R?merquelle)的矿泉进行挖掘,在深5到6米处发现一座阿波罗(具有治疗能力的神祇)的浮雕,还有很多戒指、胸针、珠子、钥匙, 以及大约 300 枚公元1—4世纪的古罗马钱币。从这批钱币的遗存组合来看,这处崇拜遗址与圣泉似乎在古罗马苏梅洛肯纳人聚落的汇水区内具有重要的区域意义。
尤为有趣的是,从公元 3 世纪下半叶开始(古罗马帝国边境重新西移后),尼德瑙及其圣泉位于古罗马帝国边境以外足足70公里的地方。该批钱币流通于公元3世纪晚期以及整个公元4世纪,证明当地社区仪式活动具有连续性,并表明这些习俗也可能从公元3世纪60年代开始由迁入该地区的阿勒曼尼人(Alamanni)所沿用。
1967年和1968年的河道整修工程影响到一处名曰“大热石”(Grosser Heisser Stein)的温泉;该温泉位于巴登老城以北的利马特河(Limmat)弯道处,与其他温泉相邻。考古人员不得不多次抽干它的泉水,然后再对其结构进行加固。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了300多枚古罗马钱币、两只青铜锅、两个此类器皿的把手,以及各种铅制品。在“大热石”温泉中,人们发现了数量可观的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的古钱币。
与鹅卵石粘连在一起的“大热石”温泉中的图拉真时期的杜蓬狄乌斯(dupondius)。(出版社供图)
最新的研究发现表明,该温泉是开放的,一直使用到至少公元4世纪末。这处泉眼在古代是否被清理过?清理频率如何?这些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一如考古研究史早期发现的有钱币放置的遗址一样。
不过,一块来自意大利翁布里亚(Umbria)的纳尔尼(Narni)的石碑上的铭文告诉我们,人们会定期从水中取出敬献的钱币,用于资助修建当地尊奉的崇拜神像。其他地方的泉水和神庙中的敬献物也应该存在类似情况。例如,位于英国格洛斯特郡利德尼公园(Lydney Park, Gloucestershire)的古罗马神庙中的一幅镶嵌画上面的铭文记载,这幅镶嵌画是“从贡钱出资”修建的。
原文作者/[美]比尔·莫勒,[德]斯特凡·克姆尼切克
摘编/申璐
编辑/张婷
导语、图说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