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球之空中小岛(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五课 小岛 朗读/课本/知识点)
生长球之空中小岛文章列表:
- 1、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五课 小岛 朗读/课本/知识点
- 2、魔鬼海星不能吃,我们该如何对付这群珊瑚杀手?
- 3、物种入侵威胁加剧,我国外来物种入侵增长快、牵涉面广
- 4、好玩丨玩不腻的精致App,让宅家生活被治愈
- 5、对现代汉诗的偏离与融合|半夜待雪喊我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五课 小岛 朗读/课本/知识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十五课 小岛 朗读/课本/知识点
这篇课文通过写将军上小岛发现菜地,与战士们共享青菜的事情,表达了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同时也表达了将军和士兵之间的感情。
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
辅导视频
第十五课 小岛 小学语文同步辅导视频
小岛虽小,但它却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那里驻守着可爱的海防战士,他们在环境艰苦的小岛上演绎着感人的故事。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随着一位将军登上这座小岛去感受海防战士震撼人心的精神世界吧。那你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首先要知道需要认识本节课的重点生字词,那重点就是了解小岛环境的艰苦驻守战士们生活的艰难,以及他们乐观坚强的性格,难点就是要学习海防战士面对困难的乐观坚强的性格,产生对驻守钻石的热爱之情。接下来我们首先认识需要会认识的生字,可以跟着老师一起读满语。凭毛?盾?吹?猴?龙少脚脚。我们再来认识一组多音字,首先第一个发音读作哼组成哼去子第二个祖宗。他是一个表示不满或者是怀疑的一个平息声。可以说,我们来造一个句子,谁信你的?那接下来,我们带着问题来进入课文。首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岛环境的艰苦呢?我们来看课文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一座小岛,远远望去,像一片云在天边辐射这里树少草少图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树少草少图也很少说明了在这里植物是很难生存的。湘军上岛时正是这儿比较凉快的时候,但也有二十多摄氏度没法子,谁叫这儿离赤道近呢?小岛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所以到第五分钟时,将军就发现了问题。这儿比较凉快的时候都要二十多摄氏度呢。可想而知。
在这里,它的温度平常会有多高,所以我们可以看的出小岛环境,他的艰苦。到那边是什么东西搞的?那么神秘是安宝将军说着就走了过去才看清那鸟礁石围成一圈,上面用油布遮挡着,掀开有空一脚竟露出一片绿油油的菜地。用油布遮挡,蔡定义是为了防晒和防晒,因为小岛呢,离赤道很近,温度高,如果不遮挡他种的蔬菜就会被晒死。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用油布来遮挡擦地的原因了。将军令第四自然段的描写表明了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这是第四自然段,将军不由得一愣。他知道在这个地方蔬菜是很难生长的,因为主要吃罐头,有的战士上岛一段时间后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从大路上运来的蔬菜还没上岛,就要烂掉一大半。看着眼前绿油油的菜地,将军真怀疑自己是在做梦,这是怎么弄出来的?在这个地方,菜是很难生长的有名的小岛,它的自然环境异常的艰苦。而且能从大路上运来的蔬菜还没上档就要烂掉一大半。像这种蔬菜类的储存时间就很短,就从侧面反映了战士们驻守小岛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那接下来,这个问题究竟的海岛上就有土。战士们为什么要从家乡非处呢?我们来看一下寻找一下答案。队长说他是北方人,从大棚种菜得到启示就搞了这个有顾鹏。北方大棚是为房东这个朋友,却是防晒和防炎。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杯奶的。
都从老家湘军纳闷儿受惊的海岛上有土货也行吗?是啊,可战士们愿意从家乡北莲菜种,也是从老家带来的。您看,不少北方的菜在这里都活了。将军弯腰细看好家伙,想想一块菜地菜的种类还挺多。这就是为什么战士们要从家乡本土,因为去家乡的土就好像故乡在身边,战士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以及思念之情。那接下来这个问题这个第九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晚饭后,我们就可以把油布掀开,让你看看菜地的愿让您看看菜地的全貌。队长自豪而又神秘的一笑。这就为后面接是菜地的整体形状,构成了中国地图设下的悬念埋下了伏笔。将军自己定下规矩,为什么这次还要留在岛上吃晚饭和明天的早饭呢?我们带着问题来看一下将军的眼光,抓住了这一笑,心想小鬼还有什么瞒着我呢?就说好,我就在晚饭后来看。横行的秘书着急了,手掌不是定了,赶回县上吃晚饭的吗?将军当然不会忘还是他自己定下的规矩。在这一海域,为了减轻岛上的负担,吃住必须返回军舰。但现在他对随行人员说,你们乘快艇返回我在岛上曝光吃晚饭,还要吃明天的早饭。大家都很吃惊,秘书马上问队长晚上早上吃什么,将军白了,他一眼吃什么,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他问身边的队长欢迎不欢迎,队长心里很矛盾,说欢迎是欢迎,可您的身体。
将军又问围过来的战士们,你们欢迎吗?欢迎将军点点头,他要住下来,可不是因为队长那一笑。他是想,要是这里种菜的法子真能推广。那对这一代守岛部队的作用可太大了,这种问题看起来很小,却直接关系到部队的战斗力。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将军要留在岛上吃晚饭,还有明天的早饭,因为他想把这里种菜的法子推广铺开。接下来这个问题近二十到26自然段当中,对将军的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将军怎样的内心变化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队长裴将军来到队部。办公桌上摆了好几个盘子,有罐头,还有几种鲜鱼将军,知道这儿有鱼不稀奇,也就没说什么坐下来拿起了筷子。就在这时,炊事员端来一个盘子,将军一块的脸色马上变了,那是一盘小白菜。脸色马上变了这一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将军内心的不满。这是谁的主意?将军问道,队长不知说什么好,大家的大家的。将近重重的放下筷子起身,我说和战士们一起吃,你劝我说我去了,他们会拘束,我就听了你的现在倒好。我问你,战士们有蔬菜吃吗?这一动作将军重重的放下筷子这一动作的描写表明将军他生气了。一个星期是一次队长声音响,我问的是,今天走去看他们吃什么,最长极了,首长您别去了这盘菜,你一定要吃下去,要不你会后悔的。湘军赢了。不明白队长说的什么意思。
表明了将军他内心的疑惑。那接下来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怎么理解?菜地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队长想了想对将军说,您等一下,然后跑了出去,过了一会儿,他又跑了回来,指着窗外首长,您看。将军顺着队长指的方向看去,那一片油布已经翻开。露出了一大块菜地,那绿油油的一片就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在这里,菜地构成了中国地图,是说战士们他们内心,他们心中时时刻刻装着祖国。驻守小岛就是守卫家乡,守卫祖国。驻守小岛就是要守卫家乡,守卫祖国。小岛虽小却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看到自己亲手种的菜地就仿佛看到了祖国,他们就有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就是去理解菜地,构成一幅中国地图。相亲的话包含了怎样的情感呢?饭堂里,战士们正在吃饭,见将军进来都停住了筷子。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将军的话包含了他激动和感激的心情,体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感激,也表现了将军和战士们的相互关怀之心。最后,我们来看第十个问题,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呢?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可以说,最后一自然段表达的将军对岛上战士们崇高的敬意,他们那热爱祖国的情怀,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关爱他人的品质,让湘军感动。
最后第十一个问题,那战士们具有怎样的精神呢?这里树上草上图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将军上岛时正是这儿比较凉快的时候,但也有二十多摄氏度。在这个地方,蔬菜是很难生长的。因为主要吃罐头,有的战士上岛一段时间后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从大路上运来的蔬菜还没上岛收菜还没上岛就要烂掉一大半。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的到战士们,他不怕困难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那一片有户已经翻开露出了一大块菜地,绿油油的一片静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那这一句描写就反映了战士们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早上的战士知道您身体不大好,又上了年纪,一致要求务必让您吃上蔬菜。大家不是把您看成手掌,而是一个长辈。队长在边上小声地说。在这里我们可以看的出站时门,具有关爱他人的美好品德。接下来我们做一下议题,将军自己定下规矩,为什么这次还要留在岛上吃晚饭和明天的早饭呢?晚饭后,将军想看看菜地的全部是什么样的答案?B将军想体验一下岛上的生活,看看战士们都吃些什么选项?C将军想和战士们呆的时间长一点想象力将军想把这里和种菜的法子推广铺开,因为这对这一代的守岛部队的作用很大,直接关系到部队的战斗力。所以答案很明显,选择。知道了这个力气再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上打对号第一个词读作海运,所以这个字读作。
第二个快艇工作艇,第三个喉咙龙读作二声龙打搅明显升高。第一个角。所以,本文讲的是一位将军和驻守在小岛上的战士们之间的故事。小岛环境艰苦,可助导战士们不怕困难,从家乡带来了土和种子,种出了绿色的蔬菜,那一片片,绿油油的菜地就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而前来视察的将军收到了他们的最高礼仪,吃一盘小白菜。湘军最后把一盘小白菜倒进汤里,分给战士们表现了守岛战士热爱祖国的情怀和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官兵之间互相关爱的深情。厚义。好这就是今天这堂课,谢谢大家。
课文知识点
1、会认字词
瞒:mán(瞒着、隐瞒、欺上瞒下)
域:yù(地域、海域、两河流域)
艇:tǐng(快艇、潜艇、游艇)
矛:dùn(矛盾、长矛、矛头)
盾:dùn(盾牌、矛盾)
炊:chuī(炊烟、炊事员、无米之炊)
哼:hng(哼,走着瞧 )
喉:hóu(喉咙、咽喉、喉头)
咙:lóng(喉咙、胡咙、黑咕咙冬)
勺:sháo(汤勺、勺子、铁勺)
搅:jiǎo(搅拌、搅乱、搅拌机)
舀:yǎo(舀水、舀汤、舀取)
2、多音字
哼:hēng (哼着曲)hng (哼,走着瞧)
难:nán(困难)nàn(灾难)
3、近义词
特色——特点 凉快——凉爽 启示——启发
敏捷——灵敏 拘束——拘谨 怀疑——猜疑
纳闷——疑惑 后悔——悔恨 吃惊——惊讶
情愿——甘愿 遮挡——遮掩 推广——普及
4、反义词
凉快——暖和 怀疑——相信 自豪——羞愧
敏捷——笨拙 稀奇——普通 拘束——自由
5、理解词语
礁石:河流、海洋中距水面很近的岩石。
驻扎:(军队)在某地住下。
暗堡:隐蔽的碉堡。
纳闷:疑惑不解。
油布:涂上桐油的布,用来防水防湿。
溃烂:伤口或发生溃疡的组织由于病菌的感染而化脓。
矛盾:具有互相排斥的性质。
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敏捷:(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6、句子解析
1.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
句中三个“少”字突出了小岛的环境恶劣艰苦。
2.将军上岛时正是这儿比较凉快的时候,但也有二十多摄氏度。
说明岛上温度很高,比较凉快的时候就已经二十多摄氏度,那么热的时候温度就更高。驻扎在这里的海军士兵们生活很艰苦。
3.这种问题看起来很小,却直接关系到部队的战斗力。
种菜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在艰苦的小岛上却不简单,因为这里严重缺菜,因为吃不上蔬菜,战士们牙龈溃烂,嘴里起泡,这样就会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如果人人都能吃上蔬菜,身体健康了,部队的战斗力就强了。
4.饭堂里,战士们正在吃饭,见将军进来,都停住了筷子。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哽了一下”“停了一下”写出了将军动容的样子,“给大家分菜”体现了将军对战士的关爱。
7、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将军上小岛发现菜地,与战士们共享青菜的事情。
(2)这个小岛有什么特点?
这个小岛的环境很艰苦。(1)小。“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2)环境非常恶劣。“树少,草少,土也很少”。(3)很热。“最凉快”的时候,是“二三十摄氏度”。
(3)为什么战士们要在小岛上种菜昵?
上岛后没有蔬菜吃,有的战士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
蔬菜运输困难,运往岛上的途中就要烂掉一大半。
(4)战士们是怎样在小岛上种菜的?
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菜种是战士们从老家带来的。
为了防晒和防盐,战士们用油布棚将菜地遮挡起来,并把菜地放在了小岛的南面。
(5)从 13-18 自然段的对话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从将军与秘书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将军能与战士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从与队长和战士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将军平易近人,很民主,不硬性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6)从战士们把菜地拼成中国地图,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能体会到战士们心中有祖国,热爱祖国。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守卫祖国的疆土,他们深深的爱国情怀可敬可叹!
(7)将军的军礼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将军行军礼,表达了他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的感激。
8、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介绍小岛的样子和特点。
第二部分(2-19):写将军刚上岛时发生的事情:发现菜地,最后决定留下来吃晚饭,并住一晚。
第三部分(20-35):写晚饭时发生的事情:将军看到菜地全貌,之后到饭堂给战士们分蔬菜汤。
第四部分(36-37):写清晨发生的事情:将军离开后又绕回小岛南边,并行了一个军礼。
学习需要重复记忆,听、看、背,小学的学习更是需要做好预习、复习与平时的重复记忆与积累,空闲时给孩子们播放课文朗读,多看几遍课文讲解,让孩子们更容易学进去,记得住,在点滴中收获进步。
如果喜欢请收藏和转发,也欢迎与我私信交流,做不焦虑的家长
魔鬼海星不能吃,我们该如何对付这群珊瑚杀手?
8月盛夏,天空湛蓝,阳光笔直射向澄澈的海面,水温超过30℃。
李元超浮出水面,爬上船,在刺眼的阳光下眯起眼睛,拉开潜水服,擦掉脸上混杂在一起的汗水和海水。短暂休息过后,他再次背上气瓶,拿起网兜和长把夹子,潜入水中。
李元超是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副研究员,他所在团队的任务之一是海洋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及修复。他此行来到南海西沙群岛巡游,目的之一是捕捞长棘海星。
长棘海星,又名刺冠海星,人称“珊瑚杀手”,喜食珊瑚虫,能够造成活珊瑚大量死亡。
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覆盖面积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却为近30%的海洋物种提供生活环境。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南海拥有全球2.57%的珊瑚礁资源,居世界第八。2018年,长棘海星在南海三沙海域爆发,严重威胁岛礁健康与生态平衡。
捕捞过程简单而辛苦。李元超和同事们下潜到水下15米左右,找到长棘海星——它们有的正趴在珊瑚上肆意啃食,有的则藏身在礁石缝隙里休息。捕捞人员将它们小心夹起,放入网兜内,然后寻找下一个目标。
一瓶压缩空气可以支撑水下呼吸40-60分钟,李元超们重复“夹住、装袋”的动作,直到空气即将耗尽,或是“俘获”的海星重到拎不动,他们才会浮上水面,把战利品倒在船上。
8个人,花了十几个小时,在方圆10公顷的海域内捕捞了超过3000只长棘海星,但李元超说这个捕捞量不算大。今年上半年,三沙市开启了一轮大规模集中清理长棘海星的行动,捕捞数量超过6万只。
“围猎”长棘海星的同时,科研人员们还在培育新的珊瑚礁,在这场与海星、与时间的较量中,他们对南海珊瑚礁的未来充满信心。
西沙盘石屿,清理人员正在用夹子和网兜清理长棘海星。 受访者供图
爆发的珊瑚“杀手”
“丑”,这是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秀保提到长棘海星的第一反应。
长棘海星形似车轮,从中心向四周伸出8-21只触手,遍身是长短不一的棘刺,相对柔软的腹部则紧贴在海底礁石或珊瑚上,远看好像一只扁圆的刺猬。一只成年长棘海星的辐径一般为20-30cm,最大的甚至可以达到70cm。
“长棘海星对珊瑚礁具有致命杀伤力”,李秀保向新京报记者介绍,长棘海星通常会爬到珊瑚上,啃食表面的珊瑚虫。被啃食的珊瑚往往会因失去珊瑚虫而死亡,甚至是直接死亡,只留下一片“白骨”——白化的珊瑚。
西沙海域内发现的已经被长棘海星啃食至白化的珊瑚。 受访者供图
在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里,长棘海星和其他海底生物之间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长棘海星肩负着清理“病弱”珊瑚,维持珊瑚礁健康生长的重任。
李秀保介绍,正常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中,长棘海星的分布密度约为每公顷2-3只。在珊瑚覆盖率约30%的海域,珊瑚的生长量勉强可以抵消每公顷15只长棘海星的啃食量。
而长棘海星也有天敌。浮浪幼虫阶段的长棘海星天敌众多,如部分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随后,长棘海星幼体将附着在海底,部分大型无脊椎动物仍可刮食。随着长棘海星个体增大,包括石斑鱼、花斑拟鳞鲀在内的少数肉食性鱼类可以捕食。而成年后的长棘海星,天敌只剩下大法螺等极少数海洋生物。
大法螺吃长棘海星,长棘海星吃珊瑚。在这个食物链中,一旦某一物种数量出现大幅波动,平衡将被彻底打破。
去年5月,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在生态调查中发现盘石屿海域的长棘海星爆发。该分会研究员刘胜对新京报记者说,当时他与4名潜水员一起下到盘石屿西南-南侧,发现大量长棘海星。
今年,他在科考途中再次经过盘石屿。由于台风刚过,风浪仍然较大,长棘海星多集中在风浪较小的礁盘内。在盘石屿,长棘海星们就集中在避风的东北侧。
李秀保说,在爆发最严重的礁盘上,长棘海星的分布密度一度达到每公顷700只。“我看到过一株大约30厘米高的珊瑚,上面趴了5-6只长棘海星,触手都叠在一起,根本看不到珊瑚本身。”
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除了珊瑚礁本身遭殃外,更多生物将被殃及。持续生长的珊瑚礁为热带鱼类、软体动物等众多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栖身之所,被啃秃了的珊瑚礁自然失去了这种庇护能力。
有人说,长棘海星就像是海中蝗虫,扩散速度很快。李秀保介绍,它们的移动速度要快于其他海星,一只长棘海星每天可以啃食约250cm2的活珊瑚。
去年8月,研究人员在西沙海域发现的长棘海星,它正在啃食珊瑚。 受访者供图
人类活动加速海星爆发
本次长棘海星在南海的爆发,已经是有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次了。
2006年前后,研究人员监测到长棘海星在西沙群岛西侧的甘泉岛附近海域出现爆发。随后,东侧的宣德群岛也被观测到有爆发情况。
据《2009年海南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当年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造礁活珊瑚数量及种类明显减少,属亚健康状态。造礁活珊瑚覆盖度则从2006年的超过50%,下降到当年的不到10%。
在那之后,长棘海星对珊瑚礁的破坏一直在持续,2014年西沙海域造礁活珊瑚覆盖度的平均值仅为4.1%。直到2018年,这一数字才缓慢回升至平均8.58%。
国外有过类似的情况。早在上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大堡礁内的一个珊瑚岛就曾爆发过长棘海星,此后共计爆发过4次,爆发范围持续扩大,最近的一次是在2010年。
当地的珊瑚礁同样遭到了严重破坏。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2012年发布的研究显示,大堡礁在过去27年里,超过一半珊瑚层消失,而长棘海星的爆发与42%的大堡礁珊瑚层消失相关。
一般认为,气候变化带来海水酸化,由此造成珊瑚生长速度放缓,无法抵消长棘海星的啃食速度。
此外,人类活动造成的海水富营养化和天敌数量减少也被认为是助推因素。
生活污水的流入让本来贫营养的珊瑚礁海域日渐营养化,浮游生物大量增长,这极大地改善了幼体长棘海星的“伙食”,提高了幼体成活率。
在中国,大法螺因螺壳硕大、花纹优美而被大量捕捞,随后当做装饰品出售,花斑拟鳞鲀则既可食用亦可做宠物饲养。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学科组组长黄晖曾表示,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范围内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到中国周边海域,人类活动则是退化的主要原因。
三亚科协主席李海凤曾表示,陆源排污、非法渔业活动、长棘海星等敌害生物的大量繁殖以及超容量的旅游活动,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主要威胁。
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的统计显示,长棘海星平均每17年就会爆发一次,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这一爆发周期正在缩短。
“缴获”数万只海星
十多年前,西沙群岛首次监测到长棘海星爆发情况后,无论科研人员还是地方政府都未足够重视。
“直到2009年前后,突然发现珊瑚差不多都被吃光了。”刘胜说。
因此,去年接到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的通报后,三沙市政府迅速联合多个机构组成清理小组,组织专家开展调研,并开始小规模地清理。
今年上半年,在长棘海星爆发严重的盘石屿海域,三沙市开启了一轮大规模集中清理长棘海星的行动。这也是中国首次进行大规模的长棘海星清理工作。
据估计,该海域内的长棘海星数量大约在六万到十万只,若不加以控制,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长棘海星就可以把海域内的珊瑚礁全部吃掉。
参与清理的除了海洋科研人员,还有当地的渔民。接受盘石屿海域清理任务的3位渔民均来自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他们世代在南海捕鱼,海上经验丰富,水性极好。
这3位“特别行动队”成员驾驶着一艘普通的渔船出发,在缺少定位、探测设备,甚至没有手机信号的情况下,在海上连续工作20天,潜水捕捞。除去往返陆地和盘石屿的时间,3位渔民在7天时间内,清理出了超过4.5万只长棘海星。
清理工具是夹子和网兜,尽管方法并不复杂,但是想要清理干净却并不容易。长棘海星昼伏夜出,白天喜欢躲在岩石缝里“睡懒觉”,这就给清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此外,由于安全及潜水装备限制原因,清理人员的巡游深度一般在海平面以下20米内,但更深的海水下面同样可能隐藏着大量长棘海星。“表面上的抓完之后经常会从别的地方爬出来”,刘胜向新京报记者表示。
西沙盘石屿,清理人员正在用夹子和网兜清理长棘海星。 受访者供图
同时,这是一份有危险性的工作,长棘海星被称为“魔鬼海星”,它的每一根棘刺里都含有神经毒素,一旦被刺到就会皮肤红肿,疼痛难忍。
“在捕捞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李元超介绍,参与清理的人需要具有出色的潜水技巧,捕捞过程中也要戴好手套并穿上厚一点的潜水服。
由于清理出的长棘海星数量过多,这些被抓获的“珊瑚杀手”们将被装进冷库,运回海口,晒干后作为干垃圾进行填埋。
晒干的长棘海星被运到陆地上进行填埋。 受访者供图
这样处理是为了防止长棘海星的尸体污染附近小岛的土壤和淡水,刘胜解释。
对于新京报记者提出的是否能将长棘海星当做食物出售的问题,他表示,曾有清理人员尝试着吃了一点长棘海星子,“很难吃,吃完嗓子疼。”记者了解到,市面上出售的可食用的海星一般是五角星形状的多棘海盘车。
研究人员曾试图将捕捞上来的长棘海星“变害为宝”,例如尝试从长棘海星中提取有效成分入药;尝试将其充分烘干粉碎后,与其他材料混合并制成再生塑料;或者用其喂养人工养殖的大法螺等。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尝试都尚未取得成功,晒干后填埋仍是处理长棘海星的最好办法。
成本与监测难题
完全依靠人工捕捞的清理方式成本不菲。
李秀保给新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租用渔船的费用约为2万-3万元/天,雇用潜水作业人员的费用约1500元/天,若前往较远海域进行清理,仅往返途中所花费的时间就要4-6天。
除此以外,因天气等不确定因素造成水下作业无法按期完成,以及冷链运输等后续处理过程还会需要额外的花费。“目前的清理工作几乎是不计成本的”,一位参与清理工作的人员表示。
在同样面临长棘海星爆发问题的澳大利亚,研究人员采取了另外的方法,将一种培养菌注射到长棘海星体内,致使其感染死亡。在2014年到2016年间,当地累计消灭了超过20万只长棘海星。研究人员甚至专门研制了一种机器人,携带有注射针,专门捕杀长棘海星。
然而,任由大量长棘海星尸体在海中腐烂,是否会对本就脆弱的珊瑚礁生态产生影响?李秀保表示这一方式造成的影响仍有待观察。在他看来,人工捕捞尽管成本巨大,但这仍是现阶段最有效、最彻底的清理方式。
此外,如何在第一时间找到长棘海星的爆发点,这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有一定运气的成分。
曾有人提出利用机器人和遥感技术,然而,由于海底地貌的差异、水流的干扰,这些技术在海洋监测中效果有限。人工巡游仍然是目前获取海下真实信息的最优方式,但现有的人次和频次,还远远做不到及时监控。
几位曾参与南海自然资源调研的专家表示,他们发现长棘海星爆发点,要么是在巡游过程中偶然发现,要么就是通过潜水爱好者、渔民的举报得知。但潜水者和渔民由于专业知识有限,有时即使发现了情况,也会“视而不见”。
在刘胜看来,当务之急是建立有效的多重监测体系,“可以考虑通过机制创新,将熟悉周边海域情况的渔民纳入监测体系,加以培训,成为移动监测点。”
人工巡游过程辛苦,“三沙地区的气温偏高,而且紫外辐射比较厉害,即使穿着潜水服也有被晒伤的风险。”刘胜提到,对于晒黑,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为了杜绝防晒霜溶解给珊瑚带来伤害,研究人员们日常下水只能采用物理防晒——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从盘石屿返程途中,清理人员在船上晾晒捕捞到的长棘海星。 受访者供图
让珊瑚重获生机
面对长棘海星留下的满目疮痍,科研人员们在尝试种植新的珊瑚。
珊瑚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前者是把珊瑚受精卵在人工环境下培育成珊瑚幼体,再放归海洋;后者类似于树木嫁接,将健康的珊瑚切割成手指大小的断枝,短期培育后附着到预先选定的礁体上。
李秀保表示,尽管通过有性繁殖培养出的珊瑚礁适应性好,但是培养速度慢,成本高。目前,无性繁殖被更多地应用在珊瑚礁修复上。
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可以为鸟儿提供家园,结构复杂的珊瑚也能为鱼类提供庇护所。因此,研究人员在“嫁接”珊瑚的时候,除了主要选择本地常见的物种,也会倾向于选择结构复杂的枝状珊瑚,这通常更有助于珊瑚礁生态的恢复。
打好地基才能盖房子,遇到无法修复的区域,研究人员会放置几吨重的仿生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珊瑚种植。
工作人员用绳子将仿生礁吊起,放入水下十几米处的预定位置,在水流冲击下,绳子有时会大幅度摆动,甚至缠在一起。一旦被缠住,潜水员就只能剪断绳子脱身。
目前,黄晖的团队已经在南海成功种植了约十万平方米珊瑚,到2016年底,珊瑚断枝成活率约为75%。其在珊瑚礁修复示范区打造出的苗圃可以同时培育珊瑚断枝40000株。
珊瑚礁造好后,研究人员会放养一些海洋生物,“海底世界并不是寂静无声的,海洋生物们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将吸引生物们回来。”刘胜说。
回来的鱼儿们入住珊瑚礁里的“豪华海景房”后,也会帮忙做些清扫工作,啃食覆盖在珊瑚表面的藻类。等“房子”都打扫干净,在海水中四处流浪的珊瑚受精卵就可以随时“拎包入住”,进而盘活整片珊瑚。
“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是多数珊瑚礁修复团队的思路。研究显示,只要修复某一区域珊瑚礁生态的15%,并保持生物移动道路畅通,大自然就可以启动自动修复程序。
不过,尽管大自然的修复力惊人,但新生的珊瑚礁成长仍需时日。在这场与时间的较量中,研究人员们希望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为珊瑚礁的恢复争取更多机会。
在李秀保看来,过度捕鱼是造成长棘海星的天敌们控制力减弱的主要原因。民众的消费观念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应该减少对大法螺和其他珊瑚礁鱼类及无脊椎动物的消费。
“对未来要充满信心。那些曾经见过的珊瑚礁,我还想再见。”黄晖说。
新京报记者 韩沁珂
编辑 王婧祎 校对 贾宁
物种入侵威胁加剧,我国外来物种入侵增长快、牵涉面广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
随着国家、地区间交往日益频繁,外来物种正在全世界范围蔓延。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入侵数量呈上升趋势,目前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成为世界上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些外来入侵物种成为新的优势种群,危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酿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伴随着跨境电商和国际快递等新业态,入侵渠道更趋多样化,造成的生态安全风险明显增加。
1 660多种生物入侵我国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6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结果表明,215种外来入侵物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48种外来入侵物种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广东北江发现的外来入侵生物“怪鱼”
我国农林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增长迅速。2008年到2010年,原环保部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性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显示,我国共有488种外来入侵物种。“这次的数据较10年前增加了三成以上。”一位业内人士说。
外来物种入侵渠道更趋多样化,总体来看主要包括自然入侵、无意引进、有意引进三大类。其中,自然入侵是通过气流、风、水流或昆虫、鸟类传带,使植物种子、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董金皋表示:“紫茎泽兰、微甘菊、美洲斑潜蝇,以及草地贪夜蛾等都属自然入侵我国。紫茎泽兰到处疯长,它的种子随风飘,到处传播,非常容易扩散。它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生长,不怕涝旱。”
无意引进。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系教授陆永跃表示,无意引进可能是经常性发生的、比例最大的入侵途径。一方面,在开展一些活动时,人类没有意识到可能会携带和传入外来物种;另一方面,过去掌握的知识不够丰富,难以识别潜在的外来物种,从而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的发生。
陆永跃介绍,已记录的外来入侵植物害虫中,除了少数几种是从边境自然传入的,其他均为无意引进。
有意引进。世界各国出于农业、林业和渔业发展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地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微生物品种。董金皋表示,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世界各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有害生物,如水花生、福寿螺等。这些入侵物种改变了原有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
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在我国涉及面越来越广。全国多省份有生物入侵发生,涉及农田、森林、水域、湿地、草地、岛屿、城市居民区等几乎所有生态系统。
2 生态破坏叠加生物污染
一些外来入侵物种之所以危害大,是因为它们繁殖迅速,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且由于缺少天敌制约,往往肆意生长为当地新的优势物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介绍,2004年首次出现在广东湛江的红火蚁,原产于南美洲,其食性杂、繁殖力强,习性凶猛、竞争力强,在新入侵地易形成较高密度的种群,威胁农林业生产、人畜健康、生态环境、社会安全等。
现在我国已有300多个县区监测发现红火蚁,尤以广东、福建、云南、广西为多。从自然生态角度来看,红火蚁攻击其他昆虫、鸟类、鸟蛋等,对生态破坏很大。
小龙虾被很多国人视为美味,但在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龙虾的泛滥已成为一种灾难。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冉景丞说:“想不到,小龙虾竟成了自然保护区的治理难题。”
小龙虾“有肉就不吃素菜,无菜就吃烂泥”,破坏性很强。在保护区,小龙虾打洞、吃鱼虾、水草、烂泥,多只小龙虾聚在一起能够吃掉近一尺长的鱼类,水中各类虾都逃不过小龙虾的侵蚀,各种水草也成为小龙虾的食物。小龙虾泛滥明显打破了草海的生态平衡。
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互花米草蔓延超过6万亩,挤占了当地物种生态空间,滩涂底栖动物密度降低60%,鸟类觅食、栖息生境大幅度减少,严重威胁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科研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安东说,互花米草根系发达,可长至50厘米~100厘米,植株长势旺盛、非常厚密,逐渐侵占盐地碱蓬、海草床生境,不利于鸟类生存和迁徙。
董金皋说,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每年达150万公顷;稻水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农业入侵害虫侵害的面积每年超过140万公顷;豚草、飞机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已到难以控制的局面。
外来入侵物种还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董金皋说,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原产南美洲的紫茎泽兰侵入云南南部后,以很快的速度向云南北部蔓延,所到之处不仅树木和农作物无法生长,其毒素还导致牛马得气喘病,对侵入区的畜牧业生产带来灾难。令人担忧的是,到今天人们仍然对紫茎泽兰无可奈何。
3 “被海关截获的仅仅是一部分”
——进出口贸易、跨境电商致管控难度大。云南省农科院环资所副所长谌爱东表示,近年来随着进出口贸易增加,国际快递和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带来的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明显增加,人为携带、国际物流等都成为外来物种入侵的渠道。
“管控难度大大增加。”谌爱东说,以往大概每10年会有一种外来物种入侵,现在可能两到三年就面临一个新物种入侵。
广西一滩涂遭外来植物互花米草入侵
陆永跃也指出,国际及地区间贸易、交流极其频繁,给外来物种入侵以可乘之机。同时,外来物种入侵来源复杂,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以及海量的商品和交流,合法途径和不合法途径均有,很难做到源头控制和全部检测、监管。“进口商品中的有害生物被海关截获的仅仅是一部分,漏网概率很大。”
——家底不清,无快速监测、发现技术及机制。在外来物种入侵应对与管理中,“全清楚”与“早发现”是最重要的。定期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有利于及时发现新的外来物种定殖点,进而做到早发现、快反应,但传统外来物种普查方法,需要集合不同学科分类学专家,耗时若干年才能完成一次普查。
——应急灭除机制及反应体系不健全。谌爱东表示,目前有害生物入侵包括检疫性害虫和非检疫性害虫。对于检疫性害虫,海关、植保植检站负有管控责任,海关的制度、人才等比较完整,但植保植检站相对薄弱。同时,因为有些生物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潜伏期,载体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加之贸易、物流及边境一线生态交融,防控难度较大。
半月谈记者在浙江、广东、广西、山东、河北、贵州等地调研发现,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威胁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风险。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外来入侵物种和带病毒物种经口岸进入不可忽视,应通过有针对性专项治理和加强口岸检验检疫等达到防治目的。
1 “轻则减产千万吨,重则无粮可收”
疫情之下,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记者采访了解到,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长期存在,如草地贪夜蛾、沙漠蝗等,影响粮食安全,需要引起重视。
今年4月,青岛海关从进口立陶宛小麦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小麦矮腥黑穗病菌,这是我国第二次从立陶宛小麦中截获该病菌,也是青岛关区时隔15年再次从进口小麦中截获该病菌。
据青岛海关动植物检疫处苏茂文介绍,小麦矮腥黑穗病被世界上40多个国家列为重要检疫性病害,对小麦危害大,防治代价高,极难根除。我国迄今为止尚无此病害发生,一旦小麦矮腥黑穗病菌随进口小麦传入我国并蔓延,将给我国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轻则减产千万吨,重则无粮可收,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2019年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已扩散至全国25个省份近1500个行政县区,去年全国发生面积1500多万亩。在广东,部分地区玉米田块危害株率超过60%,没有及时喷药防治或防治不到位的玉米田块,危害株率甚至达100%,几乎绝收,同时也危害甘蔗、花生和香蕉等作物。
草地贪夜蛾幼虫和成虫 郭程/摄
广西植保总站副站长王华生说,“十五”以来,国家投资建设了1000多个区域性监测站,承担一类病虫疫情监测任务,但一些监测站由于经费不足,难以完成预测预报和防控指导任务。外来入侵植物病虫害防疫工作,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把病虫害监测补助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确保各地完成监测和防治任务。
在我国南方常见的福寿螺,可以造成水稻减产7%~15%,严重时可减产50%,甚至绝收。一旦大规模暴发,将对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一些进入养殖水域的外来鱼类,不仅增加饲料消耗,更降低了渔业产值。部分捕食性外来鱼类,如鳄雀鳝等,更会造成养殖水域的绝收。
2 尤须警惕致病有害生物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更有必要关注外来致病有害生物。
今年3月16日,天津海关在一批美国进境的78.93吨燕麦种子中,检出检疫性有害生物豚草。这是全国口岸中首次在燕麦种子中检出豚草。
豚草于2003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其不仅破坏生态,还危及人体健康。近期,山东青岛的太平山、青岛植物园等地发现豚草。青岛市市南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刘杰说,豚草传播广泛,危害农业、生态和人体健康,其花粉已成为我国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植物,一些昆虫也危害人类健康。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昆虫行为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作为观察对象的几个蚁巢。在一个只有半平方米大的观察箱里,密密麻麻的红火蚁在土壤中钻进钻出,土壤被侵蚀成一个个孔洞。“别看这么小一个蚁巢,里面起码有几万只红火蚁。”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博士吕要斌说。
吕要斌告诉记者,红火蚁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而且影响人类健康。红火蚁蚁巢和普通蚂蚁的不一样,形似沙包,人不注意踩上去, 红火蚁马上会像潮水一样涌出叮蜇攻击,过敏体质的人被叮蜇后,会产生剧烈的火灼般疼痛,随后红肿、高烧,严重者会休克和死亡。
福寿螺寄生虫较多,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对人体健康构成较大威胁。贵阳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副站长、高级水产工程师马永兵说,每年4月~5月是福寿螺的繁殖期,福寿螺幼卵呈鲜艳的粉红色,引人好奇,但为了避免寄生虫感染,建议不要接触。
检验检疫人员向村民讲解外来有害生物福寿螺的危害 宋为伟/摄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刘玉升说,针对生命力强、危害性大的外来入侵物种,要建立常态化机制,像对待本土有害生物一样研究其生长规律和天敌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遏制灾害发生。
3 筑牢堤坝,守好国门
鉴于外来入侵物种传播快、分布广、影响大,要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守好国门,有效防范。
——完善立法。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董金皋、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系教授陆永跃等表示,目前我国在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方面还缺少系统的针对性强的法律法规。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虽然涉及外来物种入侵防治,但主要针对进口检疫、引种等方面,缺乏统一的体系。建议完善制度体系,推进生物安全法的立法工作,促进形成监管合力。
——推广普及防治方法。受访专家、基层干部认为,可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及时总结推广,对入侵物种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治理。
对于红火蚁的治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提供了经验。“如何发现红火蚁是关键。我们根据红火蚁的生活规律开发了诱捕器,把诱饵插上去,红火蚁很容易被发现。”吕要斌说,“发现后一般采用两阶段控制法。第一阶段是放毒饵,红火蚁把毒饵搬回蚁巢分享后,整巢红火蚁可能逐渐死掉。第二阶段,过半个月后我们再监测,如果发现还有红火蚁,就将液体农药灌入,达到彻底消灭的目的。”
直升机对美国白蛾等林木病虫害进行飞防作业 张驰/摄
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冉景丞告诉记者,福寿螺的防治方法有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物理防治是通过挖除水草、铲除田间杂草,破坏福寿螺的产卵场所,同时手工捡拾消灭成螺,以及摘除福寿螺卵块。农业防治是通过放水漫灌,使卵块在孵化期内淹没在水里。幼福寿螺是鸭子的食物,可以在稻田内养鸭,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强化口岸检疫查验和执法。海关口岸动植物检疫部门是有效阻断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建议持续加大口岸检疫查验力度,加强检查设施设备和动植物检疫专业人员配置。云南省农科院国际处处长陶大云表示,农业、林草、海关、生态环境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切实做到国外与国内检疫并重,建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长期跟踪监测,制定策略预防新的生物入侵事件发生。
——加强国际合作。生物入侵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已参与并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国际公约。宜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寻求解决办法。运用国际生物入侵数据库,探索我国生物入侵规律,建立对我国构成威胁的生物物种数据库。(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0年第8期)
图集
1
责任编辑: 詹婧
好玩丨玩不腻的精致App,让宅家生活被治愈
居家办公、在线上课……当“钉钉”被小学生“差评”,“王者”和“吃鸡”都有点让你提不起兴趣了,可能一款画风唯美、内容治愈的App才是缓解“宅家综合征”的良药。在游戏中学习国风配色,感受走入画境的美妙,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此刻的“游戏人生”,也许能让你get不少有用的生活技能。
◆ 绘真·妙笔千山
当年,大家争相一睹《千里江山图》的场面蔚为壮观。如今,宅在家也可以到《千里江山图》中走一遭。
这款故宫授权的App在“养眼”上几乎做到满分,给人一种如入画境之感:隽永的画风、动人的音乐,结合了《山海经》、《镜花缘》等传说的颇具神秘色彩的探险故事,让宅家无聊的你立刻可以跟随游戏主人公——小和尚一修、少年墨言一起收集物品、一起寻访画圣。
◆ 锦色
与之前的填色游戏相比,这款App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满满的国风,让你人在家中坐,就可以体验传统木版年画的配色乐趣。
“四时繁花福满堂”、“如花如沐似春风”、“盛世物华凤翱翔”……每一幅画绘制完成后,可以与原作对比,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美,还可以详细了解经典版画中各种所绘之物的美好寓意。
◆ 光·遇
这里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探索世界、发现尘封的历史、拯救先祖的灵魂,并借助力量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在这个游戏中,你可以化身“在晴空和云海之中翱翔的追梦少年”,在远古的遗迹和失落的国度里,与不同的人们相遇、相助、共同前行。
游戏操作也很简单,只要手指滑动就可以改变人物的视角、让人物移动。遇到美丽的场景,还可以随时随地截图留存。你会发现,这真是一个每一帧都美如画的精良制作。
◆ 荒漠乐园DESERTOPIA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款可以缓解压力、治愈心灵的App,正是结合了环保的话题:岛屿遭遇沙漠化,通过重新灌溉、制造不同地貌,权衡地势、水分含量、关注食物、污染等级、处理海洋垃圾……你的每个决定,都与“岛屿的未来”息息相关。
游戏中共有荒漠、草原等18种生态环境,还可以陆续解锁70多种动物。一边收入图鉴,一边了解多种生物的生长特性。看似简单的游戏,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
新京报记者 王萍
图片来源 App截图
编辑 李扬 校对 李项玲
对现代汉诗的偏离与融合|半夜待雪喊我
《半夜待雪喊我》,作者:廖伟棠,版本: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22年5月。
双重偏离
在我看来,首先应该把廖伟棠看成香港人,而不是简单地把他视为香港的移民。尽管他生于广东新兴,但他的父亲是香港人,他的根在香港。所以,廖伟棠的诗生成于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之间,凭借香港文化,他实现了对内地诗歌的偏离,凭借内地文化,他实现了对香港诗歌的偏离。就此而言,廖伟棠的诗歌其实是对香港诗歌与内地诗歌的双重偏离,这使得他的诗既不同于通常的内地诗歌,也不同于香港本土诗歌。最近,他生活在台湾,这些其实都属于岛屿文化。
我之所以用偏离,而不用他的好友胡续冬倡导的“偏移”,是因为廖伟棠的诗歌和内地诗歌有明显的差异,换句话说,他偏移的幅度较大,这既是他的诗歌自觉,也和他是一个香港诗人有关。我对廖伟棠诗歌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种不同于内地诗歌的汉语诗歌。这种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香港语言与内地语言的不同,或者说是建立在香港语言与内地语言差异基础上的不同。
在历史上,香港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属于中西文化混杂之地。所以,香港语言不是一个单纯的方言问题,大体上可以视为汉语与英语的混合语,可谓港式英语,或香港洋泾浜。在《东澳古道》中有一句诗可以显示这种语言特征:“我们使用宋体和明体写诗/在路侧、石上/全然不顾路牌上的英文和拼音”。这种语言的混杂对诗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象和语调方面,尤其是后者,因为意象是局部的,而语调是整体性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廖伟棠诗中的香港地名就有异域文化的味道。在组诗《香港山水图册》中,作者选了“金钟溪山图”、“旺角行旅图”和“铜锣湾隐居图”这三首,“金钟”、“旺角”、“铜锣湾”都是香港的地名,而从“溪山图”、“行旅图”、“隐居图”来看,作者分明把都市自然化了,把充满现代气息的香港市貌处理成了古人笔下的传统写意画。把都市自然化当然体现了诗人对所写地方的赞美,把香港这个现代都市写意化分明体现了他的归宿感,“是游侠重新辨认故土”,这是一个前来游览的内地诗人写不出来的诗意,他只属于廖伟棠这个到处漫游、有波西米亚情结的诗人,尽管他不习惯栖于一枝,但他仍是一个需要并看重故乡的人,只是他把香港视为“一个异乡权充了故乡”。从“金钟”、“旺角”、“铜锣湾”这几个词尽管看不出中外文化差异,但在《铜锣湾隐居图》中有一句“电车叮当像幽灵荡扁舟/依旧梦回轩尼诗道”,“轩尼诗道”是以前香港总督Hennessy命名的,该诗最后一行中的“维多利亚”也是以英国女王的名字命名的港口。这两处显然不再属于自然化和写意化,而是写出了香港和英国的历史关系,从而具有了异域文化的色彩。
廖伟棠对内地的感情主要集中在新兴和北京这两个地方,他对新兴以“吾乡”称之,《吾乡》这首写于返乡途中的诗可以称为廖伟棠优美诗歌的代表作。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地方的深情。同样地,廖伟棠对北京也很熟悉(无论是北京的现状还是历史),他俨然是一个北京土著。《小九路中巴》《故都夜话》《见未名湖冰封照片》皆可为证。北京时期的廖伟棠收获了与马骅、马雁、胡续冬等人的友情,这些珍贵的友情在他诗中多次出现,而且大多置于悼亡或追忆的背景中。在北京,他还结识了北大才女曹疏影,收获了幸福的爱情。廖伟棠认为最好的诗歌都是情诗,爱情、亲情、友情以及乡情都属于情诗,爱情之所以特别有魅力,是因为它实质上是对异性身体的敏感,就像“借月光抱住了她白细的肩头”所写的。
廖伟棠,诗人、作家、摄影家, 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香港中文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及香港文学双年奖等,香港艺术发展奖2012年年度艺术家(文学)。曾出版诗集《八尺雪意》《野蛮夜歌》《春盏》《樱桃与金刚》《后觉书》十余种。
古典气息与现代精神的融合
大体来说,在廖伟棠身上,存在着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张力,也存在着南方生活与北方生活之间的张力,还存在着国内游历与国外旅行之间的张力,汉语诗歌阅读与西语诗歌阅读之间的张力,他的身体成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这为他成为一个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可能,但他必须把这些具有差异性甚至对抗性的元素融合起来,否则他很容易沦为一个分裂的或偏执的诗人。廖伟棠较好地融合了多种诗歌语言。
他的诗歌语言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有节制的狂欢化倾向,尽管不乏有力量的作品,其主导风格却是柔美。从语气上看,他是一个清醒的诗人,善于判断,很少有困惑的时刻,似乎尘世事物皆在他的掌握之中。而且他的诗普遍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意志,变形已成为他看待事物的基本方式。尽管表面上廖伟棠写的外国诗人更多,但我感觉他更青睐古代汉语,或者说他热衷于在诗里营造一种迷人的古典气息,他追求的似乎是将古典气息与现代精神融为一体。
如果这个观察符合实际,可以说廖伟棠的语言才华首先体现在强大的仿写能力上。2013年1月6日,香港诗人也斯病逝,第二天,他“仿奥登《悼念叶芝》”写了《悼念一位诗人》,尽管这种仿写在诗意和造句上有所受限,但他仍写出了精彩的句子:“不同的脚可以踏上不同的石头,/虽然浮藻聚散云朵依然在水中消融。”另一首诗《当野草最近在庭院茁壮生长》其实是对惠特曼《当紫丁香最近在庭院中开放的时候》的仿写,内容却是他自己的。
廖伟棠的诗中还充满了对前人诗句的引用与化用,大体上是变相的用典,他一般不做注释,甚至不加引号,而是浑然无痕地嵌入自己的文本。如《断掌》中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出自戴望舒的同名诗作。《答故人》中的“假如促席略大于宇宙”是对佩索阿“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的化用,“收敛它的是梦(为远别)/是未墨的书(被催成)”是对李商隐“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的化用。
在融合其他艺术语言方面,廖伟棠也借重绘画或书法、音乐或民歌,但更借重戏曲,他在诗中多次写到南音,一种高雅古典的方言艺术形式。如《听得白驹荣》《男烧衣》《女烧衣》《听得吴咏梅》,从题目看,廖伟棠的写作有成双成对的倾向。如果说戏曲语言赋予其诗歌声调婉转的特色,摄影师身份则促成了他诗中密集的视觉性语言,由此愈发增强了他唯美的诗意。
图/IC Photo
编年体个人史和时代史
在我看来,《今生书》堪称融合古典气息与现代精神的代表作。首先,它的形式感很强,这其实是古典诗歌的特色。全诗共八部分,每一部分前面都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诗,后面是四节每节四行的现代诗。该诗的副标题是“杜甫《秋兴》八首新译”,大体上可以理解为用一节现代诗翻译杜甫的一联诗。但这是怎样的一种翻译呢?甚至连意译都称不上,而是用当代现实转译古典诗歌,具体场景不同,而内在精神一致。如对“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翻译如下:
一个可怕的美已经诞生:秋天因此惊人
丰盛。去年的菊花是给以前所有的死者的,
今年的菊花,却为了祭祀我们。
那上升的白烟,是接引我们归家的灵船。
“一个可怕的美已经诞生”,这是叶芝《一九一六年复活节》中的诗句(查良铮译为“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将菊花写成祭祀人之物,这是对“可怕的美”的具体展开。将原诗中的“孤舟”转换成“灵船”,并以想象的白烟作为喻体,从而将归家的方向变为“上升的”。这种翻译谈不上忠实,也不能说是创造性翻译,与其说这是翻译,不如说是再创造,以原诗主要意象为核心进行的再创造。这种独具特色的新译,我以为体现的正是廖伟棠对待古诗的态度,借重传统却不为传统所限,而是用它描绘当代现实,从而使每一首诗都成为反映当下的“今生书”,而不是对古代诗篇的呆板复制。
值得注意的是,廖伟棠此诗致敬的对象是以写作“诗史”著称的伟大诗人杜甫,这并非偶然。在我看来,《半夜待雪喊我》这部二十五年诗选就是廖伟棠的编年体个人史和时代史,其中交织着与众多伟大灵魂的对话,以及对历史的重构,对现实的关注。我注意到,其中不少诗都显示了作者的年龄,而且和诗后所署的日期可以相互印证。如“这是我二十九岁的最后一天,我梦见我是孙悟空”(《孙悟空》),《阅后即焚》中写到了1975年,“在北方结满了瘿瘤”的时刻,“我独自在南方出生”。
由于语言驳杂,想象奇崛,加上创作量大,趣味甚广,诗风多变,这些致密的语言组织需要很高的智力才能破解,就此而言,理解廖伟棠的诗歌并非易事。我并不以为这是他追求难度写作的结果,而是和他的文化集成品格,语言多元局面,诗歌偏离倾向,以及创新渴求都有关系。
文/程一身
编辑/张进
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