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奇迹世界了望塔(世界奇迹!中国地下长城,700年来无人发觉)

导读 奇迹世界了望塔文章列表:1、世界奇迹!中国地下长城,700年来无人发觉2、世界最大人工林今年二次创业扩容 塞罕坝2030年有林地有望达到120万亩3、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4、

奇迹世界了望塔文章列表:

奇迹世界了望塔(世界奇迹!中国地下长城,700年来无人发觉)

世界奇迹!中国地下长城,700年来无人发觉

出于安全考虑,每一个古代政权总会建造一些标志性建筑,其中一些是军事建筑。就像秦始皇修建长城抵御匈奴一样。

如今,这些地方已经成为知名的旅游景点,游客纷纷来到该地“打卡”。今天再次看到这些古建筑,真的是让大家大开眼界,更加体现了对先人的尊重。即使没有先进的技术和大型机械,古人仍然可以完成不可思议的成就。

除了地上的长城,中国地下还有一段长城,不知什么原因被埋在地下700年。这是怎么回事?谁建的?

一、三国时期,曹操在地下修建了地下长城。

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有许多历史古迹,如故宫和天坛。这些都是地上建筑,建国以来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大力的修缮和保护。

但有些架构发现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就像曹操的运兵方式,因为东汉以后很多朝代还在用,并没有完全废弃。

最后一次被发现是在1969年。为响应中央“挖深洞多积粮”的号召,老百姓纷纷挖地下防空洞,没想到却让运兵路重现。

在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中,钟南山有一座活死人墓。里面有很多器官。与它相比,曹的战斗方式可以说是毫不逊色。如果是不熟悉地形的人,基本上是没有回头路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应该大家都不陌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像狐狸一样狡猾,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我大半辈子都在战场上,军事能力相当高。

没想到曹操的军事才能不仅给你看,还给你玩“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恐怕很少有人会相信有这种事。, ,

这条运输道路,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老城区,曾经是火灾多发区。东汉末年,军阀四处抢夺、争斗、争斗、地盘。为了赢得战争,各路诸侯“绞尽脑汁”。

战场上,生死系于一线,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战场的胜负。尤其是士兵数量,就算将军再勇猛,如果手下没有士兵,情况自然不好。

许多军事家为了赢得战争,故意隐藏自己的实力。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比如张亮的“明秀栈道暗度陈仓”,诸葛亮的“空城计”,直接麻痹敌人。

在当时,隧道建设是一种巧妙的方式。中国最早的地道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地道战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军事战争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赢得战争,曹操还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和人力物力修建运输道路。这条运输道路的整体结构主要分为瞭望塔和古隧道。

二、是内部设施非常齐全,可以隐藏大量人员。

谯望楼在当时在当时是一座非常高的建筑。据史料记载,当年有20多米高。现在当地政府在原来地址的基础上建了一座中式建筑。

整个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六层。上层主要用来招待诸侯,有军事观察的功能。由于海拔高,视野开阔,是绝佳的观测场所。

至于底层,是部队运输道路的主要入口。就算当时有人在楼上喝酒,恐怕我也不知道。下面有一个世界。士兵从这里经过,进入地下长城。, ,

且不说建国后,亳州老城区的老百姓对此一无所知。虽然早就有人说是曹操修建了地下运输路线,但这个秘密一直没有解开,因为他没有见过。, ,

上世纪70年代后,曹操的运兵之道被发现,专家们深入内部,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判断这个地方是以大拐角的第一个拐角为中心,向亳州周围延伸,分别通向城外。, ,

迄今为止,它是中国最古老、最完整的地下军事设施。即使在唐宋时期,它仍然被用作一种军事战术。

整个地下长城给人的感觉是内部错综复杂,布局非常巧妙。没想到古代人这么聪明,用最原始的工具也能挖出这么一座“地下长城”。

有时候站在隧道里抬头看,有些东西和地宫差不多。尤其是它的规模,刷新了人们的传统认知,目前已经发现超过8000米。

运兵的路很宽,可以满足运兵的需要。有单行道,两条平行线,上下两层,三叉路口,两边都是油灯。

单行道是运送部队的主要场所,大概1.7-2.1m高,0.6-0.9m宽,上面有那种通风口,可以满足人在里面的呼吸。

至于平行的双向路,两条路相距3米左右,遵循一个主要方向。双方同时使用,互不干扰。至于上下两层,和楼层一样,隐藏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很明显的。

除了这些路,里面还有很多“机关”,比如猫耳朵洞、障碍票、障碍墙、陷阱等等。指挥所位于双向路附近,砖木结构,曾是曹操办公的地方。

这个地方离地面很高,像一座“天空塔”一般。整体来说,它位于长城地下的中心,方便到达任何地方。

查阅史料后不难发现,交通道路建成后,对曹操政权有很大的帮助。据说曹操多次用它来迷惑敌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继续使用运输路径,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唐宋时,统治者发现了曹操的运兵之道,并加以修缮。换句话说,它的军事作用被进一步发挥了,它没有被埋没。

因为有很多朝廷采用运兵的方式,内部结构也不局限于东汉时期的建筑。这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楼盘”,了解了过去的历史。

考虑到运送士兵的方式,其中涉及到一些军事机密。为了保密,只有高级将领知道相关信息。自然史书上没有关于它的记载。

宋嘉熙年间,由于黄河决口,曹的道路被大量泥沙堵塞。从此,这条运兵之路“退出”了历史舞台,直到700年后,它再次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民国1938年发现,但由于当时局势混乱,没有进一步发掘。再次出现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大开发力度。

2001年,该地区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如何进一步修复被提上日程。虽然中间经历了一些波折,但经过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还是重新焕发了生机。

除了这些路,里面还发现了很多文物,可能是当时匆匆离去的人留下的。文物种类很多,有东汉的,三国的,唐宋的。

如铁剑和铁刀,在战场上被广泛使用。还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铜镜、铁灯、瓷器,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现在,为了保护曹走上的军事道路,有关部门已经下大力气,不断完善各项设施。这个地方也被开发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赋予了它社会功能。

有时候来到这个地方,可以了解那段历史,知道我们祖先的智慧。在这个地方玩,感觉就像“穿越”了另一个世界,探索千年的奥秘。

结论

曹成为一代枭雄,自然有他过人的能力,他有打破人们传统认知的奇思妙想,修建这样一座地下长城,极大地影响了战场形势。如今运兵的方式又被人们所用,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我们一直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从这些辉煌的建筑就可以看出来。虽然古代建筑技术并不发达,但通过一些特殊的智慧克服这些困难,也让后人大开眼界。

毫无疑问,这些建筑也在启发大家如何学习这些知识。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将这些运用到现在的建筑中,可以节约成本,进一步发扬古代建筑文化。

世界最大人工林今年二次创业扩容 塞罕坝2030年有林地有望达到120万亩

7月的承德坝上,山花烂漫,林海苍翠。进入塞罕坝的山路上,一辆辆车成了行走的长龙,好奇的孩子们把天窗打开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行至塞罕坝,猛然间走进了绿色世界:道路两侧的树木挺拔矗立,茂盛的森林延伸至地平线;林荫小道间,几只啄木鸟从头顶飞过;抬眼望去,大团大团的白云在湛蓝的天空随着微风轻轻飘动。

曾经,塞罕坝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这里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百万亩人工林海,成为守卫京津冀的重要生态屏障。跨越60年,塞罕坝的务林人奋斗不息,成就了绿色梦想,创造了人间奇迹。

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

从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部向西,棋赛线公路两侧树林茂盛包围,行驶约6公里,由公路转向北侧的林间土路,便可深入到林场腹地——尚海纪念林。“绿之源”的石碑竖立在纪念林中,一只松鼠在石碑两侧的草丛中觅食,不一会儿它抬起前腿,站立着啃食草籽。看到几米之外的记者,松鼠似乎并未害怕,仍若无其事地站立,不一会儿又消失在草丛中,爬上了树梢。

树,现在在塞罕坝是最平常的东西,曾经却是最稀罕的东西。清晚期,塞罕坝开围垦荒,树木被大肆砍伐,原始森林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20世纪50年代,塞罕坝草木不见,黄沙弥漫,风起沙飞,肆虐地扑向北京城。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紧急从全国18个省市的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127名毕业生,和当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向荒漠进军。

“那时,我们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子里的水,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土豆和咸菜。”当年跟5个女同学一起毅然奔赴坝上的陈彦娴,如今已是满头银发,回忆起当年,她的眼神中仍透着坚定,“每每看到自己亲手栽下的树苗长成大树,幸福感就难以言说。”

一开始,林场的造林成活率不足8%,大家的热情劲儿被狠狠打击。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他骑着马跑遍了林场的山山岭岭。1962年、1963年两次造林失败后,于1964年春天开展“马蹄坑造林大会战”,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由一棵树到一片林海,从此塞罕坝的造林事业开足马力,最多时1年造林8万亩。忠于使命的精神贯穿王尚海的一生,1989年去世后,家人遵从遗愿,把他的骨灰撒在塞罕坝,伴他长眠的树林如今叫“尚海纪念林”,成为百万亩林海的起源地。

造林护林技术不断创新

尚海纪念林的樟子松高达30米,每棵大树的间距几乎相同,深绿色的树冠高度也几乎一致,一排排、一列列整齐划一。当地人告诉记者,塞罕坝无霜期短,树木的生长期也很短,每年树木只能生长一点点,整齐挺拔的树林背后是务林人的精心呵护。

寒来暑往。60年来,靠着三代人的努力,塞罕坝的造林面积超过110万亩,植树近5亿棵。在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建起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如果把这里的树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随着造林攻坚任务的深入,塞罕坝在造林技术上不断创新。务林人先后改进了原有的造林机械,改进了传统遮阴育苗法,开创了高寒全光育苗技术,创新了三锹半植苗法,引进了抗旱树种樟子松,解决了主要树种集约经营,防控了松毛虫、落叶松尺蠖等有害生物发生蔓延,创建了育苗、造林、抚育、保护等森林经营技术体系。

2017年以来,塞罕坝人将土壤贫瘠、岩石裸露、蒸发快速的石质阳坡作为攻坚造林重点,向山高坡陡的“硬骨头”宣战。这些地方土壤只有几厘米厚,相当于“在青石板上种树”。坡陡、石硬、路不通,机械无法作业,就用骡子驮或人背。靠着塞罕坝人的拼劲和韧劲,2017年以来,塞罕坝在石质山坡上攻坚造林10.1万亩,造林成活率达到98%。

这片绿来之不易,守护好这片绿也并非易事。一点火星、片刻大意,都可能让这片林海毁于一旦。塞罕坝机械林场防火办主任彭志杰告诉记者,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林场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体系,有效提升了防灭火能力,实现了卫星、无人机、探火雷达、视频监控、高山瞭望、地面巡护有机结合,快速反应。同时,在林场深处建设了9座望海楼,防火期由瞭望员24小时监控。

绿色屏障又成“绿色银行”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相当于4.7个十三陵水库,防止土壤流失量为每年513.55万吨;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可抵消86万辆家用燃油轿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释放氧气59.84万吨,相当于219万人呼吸一年空气的氧含量。“绿色长城”守护着京津冀乃至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塞罕坝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其成为珍贵、天然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这里不仅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林场建设者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

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不断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通过驻村帮扶、生态旅游、苗木生产,使4万多百姓受益,带动2.2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21年2月,塞罕坝机械林场当选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如今,林场已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

今年塞罕坝迎来建场60周年,他们正全面开展“二次创业”。预计到2030年,林场有林地面积将达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李永东告诉记者,今年按照“见缝插针”的方式共造林6600亩。林区不断提升造林质量,从育苗、整地、栽植等环节上,运用技术手段确保栽植一片、成活一片、成林一片。此前林区主要以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这三大针叶树种为主,为改善林区单一的树种结构,今年特意强调营造混交林,同时在林下引进一些适合本地生长的灌木,比如花楸、五角枫、紫叶稠李等。在森林经营上,推行“盲区清零”工程,“尽可能让林子没有抚育盲区,没有经营上的空白点。”在苗木产业、林副产品销售、乡村旅游等方面能带动林区及周边百姓致富,林区还在探索林业碳汇交易这种生态补偿模式,持续挖掘塞罕坝的生态价值。

塞罕坝生态效益正逐渐显现

世界最大人工林

◆ 60年来,塞罕坝的造林面积超过110万亩。如果把这里的树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 2017年以来,塞罕坝在石质山坡上攻坚造林10.1万亩,造林成活率达到98%

◆ 2022年造林6600亩,预计到2030年,造林面积达到120万亩

牢固的绿色屏障

◆ 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

◆ 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防止土壤流失量为每年513.55万吨

◆ 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相当于219万人呼吸一年空气的氧含量

天然动植物物种基因库

◆ 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

(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 曹蕾 董常春)

来源:北京日报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

1、棕榈岛(迪拜):

棕榈岛位于迪拜的三座大型人工群岛,分别为朱美拉、杰贝勒阿里、德拉,目前由荷兰的Nakheel公司承建,预计需要以8000万立方米的土石建造。每个岛均呈棕榈树的形状,再由一弯月形包围,岛上设置住宅区及度假区。耗资140亿美元打造而成的迪拜棕榈岛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规划2012年整个岛屿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棕榈岛由一亿立方米的岩石和沙粒堆积而成。总共有2.1亿立方米的岩石、沙粒、石灰岩被挖出用于重新建造这些岛屿,其中仅外圈就用去1000万立方米的岩石。这些岩石是从分布在整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16个采石厂运送过来的,这些原料足以修建一个可绕地球三圈的围墙。

2、塞尔维亚输水道(西班牙):

该水道是伊比利亚半岛上保存最完好的古迹。它的特色即是那44道双桥拱(单独数即为88道),以及79道单拱门,总共是167道。它建于罗马土拉真时代,沿用至今,把奥弗里奥河的水引向塞戈维亚镇。双桥拱桥以2.4万花岗岩构成,是在完全没有使用石灰的情况搭建而起的。167座桥拱每一座都高过9米。该水道是于公元50年建成的。

3、万里长城(中国):

万里长城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始建于公元前475年,最终建成耗时长达2000年。在明朝(公元1368——1644年)长城进行了大改造,新增了瞭望塔、城垛、大炮,有些高于海平线达980米,无法想象用于粘固石头的粘合物竟是糯米粉。竣工时间为公元前204年。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建于十四世纪的明长城。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据201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数据,历代长城总长为21196.18千米;而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公布明长城调查数据,中国明长城总长为8851.8千米。

4、泰姬陵(印度阿格拉):

用于装饰泰姬陵外部的半珍贵和珍贵的各种石头多达28种。修建泰姬陵耗时20年,起于1632年,止于1653年,但具体日期不详。这个建筑是由拉贾斯坦邦采石厂的白色大理石修建而成的,它清晨呈粉色,白昼白色,月夜金色。从任何一个方向看,它都是对称的。此陵墓用以纪念蒙兀儿时期帝国皇帝沙贾汗最宠爱的王妃。于1653年建成。

5、西伯利亚大铁路(俄罗斯):

西伯利亚大铁路(Trans-Siberian Railway)是横贯俄罗斯东西的铁路干线,把莫斯科河、莫斯科东部和日本、中国、蒙古国连接起来。起自莫斯科,经梁赞、萨马拉、车里雅宾斯克、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赤塔、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总长9332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铁路,于1916年全线通车。

6、哈利法塔(阿联酋国迪拜):

哈利法塔高达828米,有162层,既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无支撑结构。工程师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其中一个是猛拍塔子的狂风。对此,他们进行了超过40多个风洞测试,这不止为了决定着风对建筑的影响,而且考验着建造所用的起重机。哈利法塔于2010年1月4日建成,造价达70亿美元。

7、明石海峡大桥(日本):

明石海峡大桥有200万工人参与,耗时10年建成。它连接了日本的大陆城市神户和淡路岛上的岩谷。在大桥建成以前,通往两个城市的唯一方式就是渡船。但是,这条航道经常遭受大风暴, 1955年两艘渡船倾翻,造成168人遇难,为了平息民愤,政府决定修建这座大桥。它长达1991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吊桥,于1998年4月5日竣工。

8、东京天空树(日本):

东京天空树的核心加强柱与周围的钢筋结构区别开来,它融入了一种与佛寺建设类似的抗震设计。如果负责这个设计的公司也负责建设太空电梯,我们认为这座电波塔还可以存在多年,但是在地震多发区的日本建造东京天空树的时候,工程师确实是在向天空发起冲刺。这座塔建在一块极不稳定的土地上,但是设计师使用了日本传统的建造技巧——心柱。这种技术是依靠中心柱来抵消地震波,大大减小了塔的摇晃。竣工时间2012年5月22日。

9、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的修建将耗资1000亿美元(约人民币6100亿元),有来自15个国家的10万人员参与其中。它是最非同寻常的建筑,建于距地球354千米远的地方。维护其所面临的问题远不是一把铁锤、一颗螺丝可以解决的。太空防护服上一个小小裂缝都意味着瞬间死亡。

10、特奥蒂瓦坎古城遗址(墨西哥):

在阿芝特克语里,特奥蒂瓦坎的意思是“人成神的地方”。它是前哥伦布时期美洲最大的城市,最有名的建筑即是在两个阶段建成的太阳金字塔。第二阶段的修建使其高度达到224米,成为世界第三高的金字塔。整座城最开始占地20平方千米,此处聚集了2200座由石头和石灰修建的建筑。它于公元前100年建成。

【说明】由于时间关系,小编暂且只能排到这里了,剩下的建筑分别为:巴拿马运河(巴拿马);台北101大楼(中国台湾);大峡谷空中走廊(美国);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国);米诺高架桥(法国);伦敦地铁系统(英国);关西机场(日本大阪);胡佛水坝(美国);吉萨金字塔(埃及);金门大桥(美国旧金山);埃菲尔铁塔(法国巴黎);联邦大桥(加拿大);罗马圆形大剧场

全球最奇特的小岛,竟用草堆铺成,历经百年不沉还可住人

世界上有很多的小岛,很多的岛上都有居民,他们在这里生存了几百年之久,但这些岛也都是真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座人造小岛,而且材料竟是草堆,还在上面修建房屋,快跟这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看着座不一样的小岛吧!

他就在秘鲁和玻利维亚之间的喀喀湖上一直飘浮着,远远的望去就像是土黄色的小岛在不停的晃动着。这里真的算是一处无人知晓的世外桃源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而且这里也被称为是南美的7大奇迹之一。在这座假岛上住着一个当地的部落,名叫乌鲁斯人,这也是印第安人其中的一个分支。

整座小岛看起来特别的脆弱,好像马上就要散架了,但就是这样的房子却屹立了百年之久。整个小岛全部是用芦苇编织而成的,在小岛的上面,还搭建有房子,不过不是木头,不然肯定会承受不住的,也是芦苇,小编也是第一次知道芦苇还可以这么玩。

这样的小岛不是只有一座,几乎每一家都是一座小岛,一个小岛也就可以容纳十几个人居住。他们的船只也不像是和我们一样,而是两边的尖很高,中间比较平坦,就像是一根巨大的香蕉一样,在雨季到来的时候,这些小岛都会被雨水腐烂霉变,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踩来踩去会变得特别的松软,所以有专门的修缮人员负责修建和日常的维护。

很多人也会问了,明明有陆地,为什么不在陆地上生活呢?说起来也有一些可怜。具历史专家说,曾经印加人侵入了这个部落,占了领地盘之后就把这里的人们全部都赶走了,而且别的部落的人们也都不愿意收留他们,所以就只能在水上生活。在小岛上面还有一个鱼形状的瞭望塔,当地的人们就是在这里观察四周的情况,在有敌人入侵的时候好赶紧通知其他居民,将小岛划走。

这座人造小岛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在水上自由的游走,一旦有危险靠近,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远离。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知道了这里存在,也让乌鲁斯人开始慢慢的进入了现代的世界,而且岛上的人们已经开始提供旅游服务,接待到来的游客。

在古代,部落和部落之间因为地盘而争斗的不在少数,直到现在印度还存在着很多的原始部落。确实是侵略者让乌鲁斯人无家可归,但是也促成了他们面向现代化的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奇迹!欢迎大家前来评论!

凝共识 增信心 强精神——第六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公布

光明日报记者 韩寒

由中宣部出版局主办、中国期刊协会承办的第六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活动结果近日在京揭晓,91篇(组)文章入选。

本届入选文章,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宣传党的百年奋斗辉煌历程和宝贵经验,生动反映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深入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等理论创新成果,生动反映英雄模范感人事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作出了积极贡献。

理论文章聚焦重大时代命题

回望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无疑是当年时政领域最为重要的大事之一。

这一决议,是党成立百年来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意义重大、高屋建瓴。

《中共党史研究》发表的《深刻理解把握制定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深刻依据、丰富内涵、重点内容和核心要义》一文,为读者全面系统学习领会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和重大论断提供了权威参考。

“在重大历史时刻对重要文献进行解读,有利于坚定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增强奋进底气和政治定力。”本文编辑、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编辑二处三级调研员赵鹏向记者介绍。

《学术界》期刊发表的《从八大关系深度领悟百年大党新时代的政治宣言》一文,则是从政党政治与党史等视角解读决议的学术文章,为理解决议提供了新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发表的《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文,试图回答的又一重大时代命题。

入选文章,还有“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政治文明的民主新探索”组文、《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组文等。

虽是理论文章,但具备强烈的现实关怀,敢于选择重大主题、敢于回答时代命题——这是本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评委们对入选理论文章的一致印象。

纪实报道摹写踔厉奋发之姿

“将一幅中国地图横竖对折,十字交汇处是一片发生神奇变化的土地——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当历史学家梳理近20多年来西海固历史时,一定会在此标注一个奇迹……”《瞭望》新闻周刊发表的《习近平情系西海固》报道开篇,为读者们拉开了一幅宁夏西海固即将发生巨变的序幕。

序幕揭开,报道以《瞭望》新闻周刊一贯纵横驰骋然又细腻走心的写法,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20多年来数次访问西海固、情系西海固人民、倾心倾力帮助西海固脱贫的故事,以及自1997年闽宁合作开始,至2020年11月宁夏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脱贫出列,曾经“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的艰辛历程。

在距离宁夏2000多公里之外的粤港澳大湾区,亦是一幅踔厉奋发的热烈景象。

在《人民画报》的镜头下,尖沙咀浪潮涌动、大三巴牌坊巍峨耸立、广州CBD高楼入云、深圳CBD灯火通明……香港、澳门、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和地区,正楫舟奋进,向国际一流湾区建设迈开步伐。

“在推出反映大湾区建设现状的特刊及相关专题报道《粤港澳大湾区奋进正当时》之前,我们在第一时间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论述,以确定整组报道的立意。在赴湾区城市采访时,我们要求记者首先要对大湾区进行全景式观察,将其置于时代及历史的坐标中。其次,要‘目中有人’,尽可能多地采访有故事的普通人,让报道富于温度。”《人民画报》时任总编辑李霞这样向记者阐释这组报道的策划思路。

在《民族画报》的镜头下,滇西北怒江州,大河滚滚。“十三五”期间,当地26.96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10万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挪穷窝、斩穷根”。

在《半月谈》的笔触里,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河夹镇龙窝村、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柘林镇易家河新村、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人们的生活品质迅速提升,当地产业效益逐步凸显,曾经的贫困地区圆梦小康,新的发展阶段已然开启。

在《三联生活周刊》的寻访中,晋江陈埭,中国运动品牌正走向国际;顺德北滘,家电企业正向数字化转型;曹县大集,数字经济下的产业集群正在起飞;诸暨大唐,原料基地正努力转型升级。

第六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入围的新闻报道,无一不展现着遍布大江南北的奋进之姿。

新闻纪实,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也是时代前行的足音。

文艺作品汇聚中华民族精神

第六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入围文章中,一篇在《当代》上发表的长篇报告文学节选——《靠山》,颇为引人注目。

这是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家铁流耗时14年,抢救性采访山东、湖南、河南、河北、江西、陕北、江苏等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支援前线的亲历者及后人,生动讲述老百姓支前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力作。作品中,有上百个详细的支前故事,涉及上千位来源真实的人物形象,写出了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生死与共的历史进程。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虽然是写历史,但《靠山》也极具现实意义。用党与人民生死与共的故事重温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既是时代的需要,也能让我们在重温历史、在感动中继续奋勇前行。

祖父有一只老军壶,经常把它擦得“光洁锃亮”,可这只军壶却被上小学的“我”弄丢了。后来,军壶“失而复得”,被挂在当地革命纪念馆。时至今日,祖父时不时总让“我”带他去革命纪念馆,看到老军壶玻璃柜前成群结队的孩子,他嘴角总会挂着笑容……《中国校园文学》发表的《祖父的军壶》,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展示了一个老战士对往昔革命岁月的珍视。

“期刊发布的文艺作品,一方面比较精练,从读者角度考量,它的篇幅和题材更容易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所接受;另一方面,经过重重的选拔,它们的质量是比较有保障的。期刊本身作为意识形态阵地,也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我们倡导期刊多组织策划主题类作品,为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自身的力量。”《中国校园文学》主编徐峙这样对记者说。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8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