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轩辕传奇炎火城战视频(良心与使命并驾齐驱——轩辕传奇手游评测)

导读 轩辕传奇炎火城战文章列表:1、良心与使命并驾齐驱——轩辕传奇手游评测2、和鬼吹灯之黄皮子坟合作的这款游戏,到底有何魅力?3、十一黄金周去哪里人少还便宜 良心推荐一个好

轩辕传奇炎火城战文章列表:

轩辕传奇炎火城战视频(良心与使命并驾齐驱——轩辕传奇手游评测)

良心与使命并驾齐驱——轩辕传奇手游评测

前几天网上疯传的广州“小蛮腰”下江心出现巨型不明生物的短视频点燃了无数吃瓜群众心中关于洪荒巨兽的猜想热潮。现在谜底终于揭开,这则视频是腾讯北极光工作室全新力作《轩辕传奇手游》的前期悬念视频。而珠江中那个庞然大物则是山海经中的某只洪荒巨兽。

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巧妙结合,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形式挖掘再加上《轩辕传奇》端游的超大影响力,《轩辕传奇手游》公测已经开启就出现了所有服务器排队时间都在十分钟以上的火爆场景。到底是什么让玩家们如此狂热,我们一起来看看。

排队十几分钟后终得以进入游戏,开始人物创建。在人物创建页面我们看到端游中经典的五大角色在手游中得到了继承和延伸。人物设计的画风与外形更为符合当下玩家的审美在人物五官和动作细节刻画上做到了充分的精致与顺畅。

《山海经》和《轩辕传奇》端游是《轩辕传奇手游》深度挖掘的两个核心方向。在充分吸收《山海经》中关于上古大荒的环境描述与氛围营造后将端游中经典的黑水城、白金城、炎火城等场景还原出来,行走在处处透着莽荒气息的各大城中可谓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体验。

另外玩法方面《轩辕传奇手游》也在端游的众多玩法中选择性保留了许多最经典的内容。诸如法宝弑神、爆魂状态、据点战、阪泉擂台赛、黑水城战、炎火城战、炼狱联赛等玩法都会在手游中体验到。

前面说到这款游戏的设计题材来自《山海经》,在游戏里《山海经》的元素更是随处可见。不仅典籍中描述到的上古荒泽、奇珍异兽、神话传说得到了还原,甚至原著中只是简单提及的许多珍禽异兽都得到了实打实的身躯外形。游戏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异兽都会有一个专属的典籍出处介绍,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游戏中去,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

并且这些外形性格各不相同的异兽不仅是作为玩家成长路上的垫脚石存在,还可以驯服成为坐骑,陪伴你的大荒之旅。简单有趣的驯服过程之后就能把凶巴巴的异兽捕捉成自己的胯下良驹,就问大家一句这种感觉爽不爽?

腾讯出品的游戏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就是社交属性极其明显,《轩辕传奇手游》同样表现突出。血盟的存在让玩家的大荒之旅多了许多兄弟姐妹的助力,同时特有的游戏内画中画7*24小时不间断的美女游戏视频直播更是让人全天无尿点。像比武招亲、实时语音交流这些就更不必多提。

而作为端游金牌玩法的据点战与黑水城战在《轩辕传奇手游》中也被放在了PVP系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据点战是以血盟为单位的团战PVP玩法,获胜方将获得多项荣誉奖励和后续黑水城战报名资格。而到了每周六晚20点整,黑水城战开战!强者血盟之间的风云乱斗,百人同屏的痛快、问鼎大荒的荣光全部在此一战!

纵观整个游戏,《轩辕传奇手游》除了是一个游戏产品之外,更有着试图以更符合当下人们审美和接受度的方式将《山海经》中古人超脱不羁的思想内涵解析给大众的这样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在现在的游戏圈显得特别弥足珍贵。有梦想的人们总会成功的,愿《轩辕传奇手游》一路火下去,不仅是对国产游戏的期望,也是对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传播的期望。

【原标题:良心与使命并驾齐驱——《轩辕传奇手游》评测】

和鬼吹灯之黄皮子坟合作的这款游戏,到底有何魅力?

记得十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正拿着《鬼吹灯之南海归墟》看的入迷,忽然屋子一下子就黑了,吓得我激灵的抖了一下,后来反应过来熄灯时间到了。不过正看到精彩之处的我怎么可能放下书本,于是找舍友借了一个小型手电筒准备通宵夜战。爬上床摆好姿势的我,翻开书本打开手电筒,当一束诡异的绿光射到书上后,只看了五分钟的我后背一身冷汗(你大爷的,谁发明的绿光手电筒)……

前言

提起《鬼吹灯》系列,光是文字就能让众多读者沉迷于这,充满了恐怖、冒险、刺激、惊险的故事世界当中。而当《寻龙诀》上映后,“鬼吹灯”的世界开始在银幕上大放异彩。文字有文字的魅力,影片有影片的特色,也正是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仅限于书本中的这个世界,更希望通过越来越直观化的体验,来感受这个世界。

《鬼吹灯之黄皮子坟》

去年年末的《精绝古城》,虽然在选角方面有待讨论(安力满大叔除外),但是出色的剧情节奏和场景还原,让我们这些观众过足了一次“真实”的冒险瘾。而探险过程中的墓地还原、气氛营造、大粽子和道具等元素也让该作收获了较高的评价。

在7月4日,腾讯视频正式放出了《黄皮子坟》的预告片。虽然角色人物再次有待讨论,但是预告片中电影般风格的画面表现,宏大与辽阔的场景,更具恐怖氛围营造的古尸,更具未知性的“怪物”,将这部剧的期望值推到了顶点。

而几天之后,《鬼吹灯之黄皮子坟》正式宣布与腾讯游戏旗下作品《轩辕传奇手游》达成合作。在7月18日《轩辕传奇手游》不删档测试之际,玩家们只要提前预约游戏,即可有机会提前收看《鬼吹灯之黄皮子坟》。最后在新闻的末尾,我们也得知《鬼吹灯之黄皮子坟》预计于7月底开播(欢呼吧)。

那么与这部备受期待网剧合作的游戏——《轩辕传奇手游》到底是怎么样一款作品?而“鬼吹灯”系列和《轩辕传奇手游》又有何关系呢?首先我们得从《山海经》说起。

古代文化之瑰宝——《山海经》

《山海经》虽然是一本志怪类书籍,但是其对于古代的历史故事、神话人物、地理环境、文化民俗都有所研究。因此后世的众多文化作品中,如果有你不知道来历或者名称的人、怪、事,追本溯源都可以寻到《山海经》之中。在日本,这本书被戏称为“中国妖怪目录大全”。从而对日本地区妖怪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山海经》中明确有描述的动物,锦鳞蚺全身斑斓犹如古之锦绣,鳞甲变幻莫测,尾部更是细得如同钢针,可穿百枚铜钱,能绞杀人畜吞而食之。此次的《鬼吹灯之黄皮子坟》,虽然还没有上映,但是从小说和预告片中所展现的元素来看。锦鳞蚺应该有很大几率在这部网剧中出现,而在预告片中我们也仿佛看到一些可怕的怪物。

就跟上面的例子一样,“鬼吹灯”中有很多的怪兽或者未知的生物,其实追根穷源都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参照原形。或者你在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中感到“逼格”很高的东西,均是来自于古人的“智慧”。因此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翻翻《山海经》的异兽或者上古故事,将会让你打开一个前所未见的洪荒世界。

弘扬传统文化——《轩辕传奇手游》

而《轩辕传奇手游》正是这样一款汲取《山海经》文化养分,对典籍中大荒大泽、奇珍异兽、神话传说进行复原的游戏作品。在这款作品中,我们除了能了解如盘古开天、精卫填海这些“祖传”故事,祝融、共工、九黎、青丘等内容也得以在游戏中体现。

虽然《轩辕传奇手游》是一款根据端游改编的作品,但是在如今的游戏市场,做纯正中国化内容的游戏越来越少。我们能分得清地精和哥布林的区别,却对猼(bó)訑(yí)、鵸(qi)鵌(tu),这些上古异兽闻所未闻,更不用说如帝江、穷奇,这些具有中华文化魅力的元素。

因此作为游戏的“来源”——《山海经》为这款游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而这款本土化气息非常浓厚的作品,不仅考究严谨而且在整体展现方面也非常具有文化性。从轩辕城到炎火城,从古代部落战争到上古妖兽。神话时代的故事,将借由《山海经》这部文化瑰宝,向我们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承文化更进一步

因此传承了《山海经》文化的《轩辕传奇手游》,在某些方面来讲和“鬼吹灯”系列是有一定共通点的。而且《轩辕传奇手游》在整体文化内容展现方面,要比“鬼吹灯”更为全面更具深度(鬼吹灯只借鉴了部分),当然笔者不是作比较,而是抛砖引玉出更深层次的东西——文化如何传承?

70年代的人接收文化主要靠书籍,80年代的人靠电视,90年代的人靠手机和游戏,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在改变。因此相对于更应该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90后、00后,更适合用影视或者游戏来“引导”。而《轩辕传奇手游》无论是在神话、人物故事的文化弘扬还是地理格局、异兽文化的设定,都更有利于喜爱或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兴趣的玩家。

前段时间人民网、新华社等央媒集体评价:“《王者荣耀》消费历史文化,歪曲历史人物,只能形成文化误读和价值错乱。”有人就说道:正常人都不会想着通过游戏学历史,只有傻子吧。笔者不完全苟同这一观点,没人会在动漫、电影、游戏中寻求现实的真实存在,但这一观点其实是一种逃避思维。我们更应该反向思考,游戏凭什么就不能让玩家在里面学习历史文化?而我相信《轩辕传奇手游》至少在文化引导和传承方面,就能做到这一点。

结语

以前看《鬼吹灯》的时候听到一些怪物的名字之时,总是觉得好高大上,一个都不认识,书全白读了。后来慢慢接触到《山海经》才发觉古人的大智慧,更觉得这些文化能传承下来着实不易。几百年后的高科技时代,全人类都在外太空发展,不知道还会有人对这些文化感兴趣吗?而放眼百年之后不如把握现在,让这些文化多多通过书籍、影视、游戏等形式传承下去!

十一黄金周去哪里人少还便宜 良心推荐一个好去处

马上就要到十一黄金周了,八天的假期可以让身体好好放松,但是黄金周去哪里都是人,小编为你推荐一个好地方!玩了这么久《轩辕传奇》手游,不知道各位玩家有没有发现,游戏中每个地图都有独特的风景。每处风景,都令人沉醉,令人痴迷,甚至令人“着魔”。今天就来一起了解下吧!

每天都在打打杀杀的玩家们知道么?在《轩辕传奇》手游中有一个巡游地图的功能,在殇阳关、轩辕城、落月坡、青木城、炎塔阵、炎火城、云梦泽、冰川谷、白金城、山海界这些地图中,点击右上角设置按钮,会出现一个下拉菜单,第二个就是巡游地图了。

殇阳关,桃林处处可见,昔日神魔决战的疆场,现在遗世独立,恍若仙境。

轩辕城,九州五城之首。数万年来,极度神魔轮回,无数沧海巨变。灾荒、战火、背叛、神罚,从不曾撼动它的地位。亭台楼阁,繁华是它最好的象征。

落月坡,东山落月,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这就是落月坡的真实写照。

青木城,蕴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里四季如春、生机蓬勃,到处可见参天的大榕树。让人第一感觉就是清新碧绿,宁静祥和。

给中国妖怪上户口丨北京图书市集沙龙现场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张云 著,联合低音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6月。

分享嘉宾 | 张云

整理撰文 | 何安安

张云在沙龙分享现场。张云,作家、记者、编剧,自号“搜神馆主”,著有《中国妖怪故事(全集)》、《作妖》等。

妖怪是封建迷信吗?

提到妖怪,很多人脑海中可能会浮现类似的疑问:妖怪不是封建迷信吗?到了21世纪,为什么还要说妖怪?

之所以很多人会对妖怪留下这样的印象,张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孔子所说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句话,成为后世许多人批判妖怪时高举的一面旗帜,认为连孔子觉得这些都是荒诞不经、腐朽、落后的东西。事实果真如此吗?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作为“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路,为人刚强猛烈,武艺高超。子路曾经十分瞧不起孔子的学说,屡次三番凌暴孔子。孔子不急不恼,通过礼乐仪式来慢慢引导,后来,子路心甘情愿拜入孔子的门下。关于鬼神之事的问答,就发生于子路与孔子之间。师徒二人的这段对话很有名,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儒家实用、理性的作风。

子路。

在这里,张云认为,孔子不主动谈妖怪不是排斥,是注重对人世的关注。孔子虽然不主动谈妖说怪,但并没有排斥否定,他认为怪力乱神历史悠久,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进行实践性研究,也无法彻底讲明,所以存而不论。因此,后世文人说孔子认为妖怪是封建迷信,其实是一种误解。

那么,妖怪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张云从自身的成长经历说起,出生于皖北农村的他小时候听到的故事大多是乡间怪谈,这些怪谈往往带有神性、巫性,通过妖怪的故事,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一次,张云的爷爷在讲完一个妖怪故事后,感概说:“哪里是说怪哩,分明是人。”这句话给张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从中国古代到现在,写妖怪从来不单单只是写妖怪,而是为了告诉人们其背后的道理。

为什么妖怪会产生?

中国的妖怪文化非常久远,自远古先民的血液中一直流传至今。从《白泽图》《山海经》《搜神记》《玄怪录》到《聊斋》《阅微草堂笔记》等,关于妖怪的记载,横亘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也难怪张云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是唯一一个妖怪文化没有中断过的国度。

为什么妖怪会产生?在张云看来,人类童年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类认知有限,在对大自然的探索之中,蕴藏着危险以及种种不确定性,所以对这些未知之物的认识和相应的应对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

上古时期,大禹治水,划九州,铸九鼎,从此九州、九鼎成了中国的象征。九鼎除了是王权的象征,还有个重要用途,就是“象物”。

《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大禹收九牧之金而铸鼎,刻画百物图像以向民众传递物怪的祸福性质等知识,而能使民众在藏疾纳污的山林川泽中不惧魑魅魍魉等物怪。魑魅魍魉,代指的正是妖精鬼怪。张云说,妖怪对于古人而言并非虚幻,而是实实在在之物。某种意义上说,拥有识别未知之物并应对的知识,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当时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禹。

而从更深层次来说,张云表示,妖怪并不是简单的封建迷信,而是社会状态、人类心理、文明衍化之映射。妖怪,存在于人心和世界的缝隙之中,人妖共存,有人的地方才有妖。因为妖怪,只存在于人的头脑、意识之中,反映的是人的深层次精神世界。中国的妖怪文化,记录着社会变迁、先人对于世界的探索和想象,是自身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存状态的综合展现。在张云看来,这正是唯物史观的体现,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妖怪就是封建迷信。

妖怪和妖怪文化是一面镜子

宋代著有四百二十卷《夷坚志》的洪迈是张云非常喜欢的治妖作家,他在《夷坚志序》中的一段话在张云看来非常有趣:“是书所记,皆神怪之说,故以《列子》夷坚事为名。”

洪迈。

洪迈对于妖怪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他认为“齐谐之志怪,庄周之谈天,虚无幻茫,不可致诘。”认为妖怪的特点就是奇异怪异,没必要对其内容妄加指责,并指出“干宝之《搜神》、奇章公之《玄怪》、鬼谷子之《博异》、《河东之纪》、《宣世之志》、《稽神录》,皆不能无寓言其间。”

张云指出,洪迈用“寓言其间”四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妖怪的重要意义——对于中国妖怪和妖怪文化,不能简单、粗暴、片面地以封建迷信、糟粕看待,而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加以认识和研究。因为中国的妖怪和妖怪文化,自古以来,就被当成是一面镜子,一面反映社会现实、寄托理想信仰、记录历史变迁、包含思考劝解的镜子。

从这个角度而言,妖怪的背后,是中国人历史、文化、宗教、思想、风俗等多方面的交融,是“人的学问”。在这里,张云非常认同日本妖怪研究专家小松和彦教授所说:“通过妖怪的研究,探究日本社会文化和宇宙观的变迁史,揭示出背后不变的日本人的固有信仰,以及区分自我与他者的精神结构。”这句话显然可以沿用到中国妖怪身上,通过考察妖怪文化,来探寻人类的精神历史和内心状态。

正如张云所说,“妖与怪是人类童年的梦,而童年的世界永远是令人怀念的。我们站在21世纪看中国的妖怪,翻中国古代典籍,会很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思想,可以触摸到他们的温度。”

为什么提到妖怪首先想到日本?

为什么提到妖怪,全世界一定想到日本,而不是中国呢?

日本妖怪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衍生出许多相关的文化产品,形成了庞大的妖怪文化遗产资源。2019年1月,小松和彦为日本天皇讲课,特意向日本天皇强调了妖怪和妖怪学对于日本的重要意义。通过日本政府和社会的努力,妖怪已经成为日本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日本的妖怪70%来源于中国”。

“和中国相比,日本妖怪历史晚多了。”张云介绍说,日本第一本妖怪文学是景戒的《日本灵异记》,成书于822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的唐朝时期。公元9世纪末10世纪初,日本第一部物语作品《竹取物语》诞生,内容为典型的妖怪小说。这两本书相当于日本妖怪文化的发端,而中国妖怪文化的发端则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

《日本灵异记》和《竹取物语》。《日本灵异记》是日本最早的民间故事集,著者是日本奈良药师寺的僧人景戒,全称《日本国现报善恶灵异记》。《竹取物语》又名《辉夜姬物语》,是日本最古老的物语文学作品,同时也是日本第一部以假名书写的文学作品,作者不详。

进入到平安时代,日本设有两个特殊的政府职务和部门:神祇官和阴阳寮,类似于我国古代的钦天监、太史局和司天局,除了预报吉凶,还要帮助上层统治者解读、解决灵异事件,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被称为阴阳师。在这里,张云补充到,其实类似的职业中国也有,阴阳师用的很多资料和仪式,也都是从中国这边借鉴过去的。

手机游戏《阴阳师》。

张云说,平安时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在日本被称为“人妖共存”的时代,人们相信,平安京的大街小巷白日是人活动的场所,晚上就群妖现身,诞生了最早的“百鬼夜行”传说。“百鬼夜行”的来源其实是中国的傩戏。傩戏自上古时期开始流行,到唐宋时期一直在举办。由国家举办的被称为大傩,表演时一人领头,带领很多妖精鬼怪从城里出去。人们在重要的节日举办傩戏,是想通过这样的仪式,把城市里头一些邪恶的东西驱逐出去。日本引入了傩戏,但因为不清楚这些妖怪是什么,便引申为妖魔鬼怪在外面游行。

“百鬼夜行”。

一直到江户时代末期,日本的妖怪文学基本上停留在搜集、借鉴中国等国家的妖怪传说和形象上,只不过将文学内容移植于日本国土而已。张云以江户时代特别有名的戏剧《牡丹灯笼》为例,《牡丹灯笼》取材于中国明代瞿佑的《剪灯新话》,“对比一下就可以感受人物性格和身份都是中国的,只不过一些风俗嫁接到了日本。”

《怪谈牡丹灯笼》(2019)剧照。

什么是“妖怪学”?

进入到19世纪90年代,井上圆了发起并成立了“妖怪学”,1886年创建了不可思议研究会,1890成立了妖怪研究会,日本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妖怪作为一门学问加以研究的国家。张云表示,这件事对于妖怪和“妖怪学”特别重要。

井上圆了(1858年3月18日-1919年6月6日)。

日本“妖怪学”至今已发展了一百三十多年,期间诞生了很多学者。在张云看来,这段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自然就是建立“妖怪学”的井上圆了。井上圆了是僧人出身,学习过宗教学、哲学。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非常崇尚西方科学,一定要把西方先进的东西不管是军事、制度、文化全部引进过来,把日本落后的东西全部去掉。身处这一时代的井上圆了一开始研究妖怪学,把日本妖怪看成封建迷信,意在破除、消灭之。正如《妖怪学讲义录(总论)》所说:“妖怪学的目的在于‘研究妖怪之为何,并为之说明’以及‘扫假怪、开真怪!’”

第二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柳田国男。柳田国男原来是《朝日新闻》评论员,后来专攻民俗学。柳田国男对井上圆了的妖怪学持否定态度,以他为首的研究者认为,妖怪研究是民俗研究的一个分支,应该将妖怪研究融入到自身的民间传承、乡土生活的研究之中,采集全日本的妖怪,了解种类和分类。在柳田国男看来,通过妖怪研究可以窥见普通民众的人生观、自然观以及信仰变迁,是一个民族自省时的有力工具。柳田国男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就是将妖怪视为神灵的衰退。

柳田国男(1875年7月31日-1962年8月8日)。

第三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小松和彦,他对妖怪,包括日本巫术、民间信仰有很深的研究。小松和彦深受柳田国男影响,继承柳田国男的观点,提出从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宏大角度,研究妖怪故事的传承与民众心理以及社会进程之间的关系,将其视为理解日本历史和民族性格的方法之一。小松和彦反对柳田的所谓妖怪是神的衰退,提出神和妖怪是不同的概念,同时提出了“新妖怪学”——尽可能网罗与妖怪相关的研究,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角度,进行综合研究。

小松和彦(1947年- )。

在三代日本妖怪学者的推动下,日本妖怪文化蓬勃发展。特别是“二战”结束后,日本妖怪文化开始分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一方面,学者们遵循柳田国男的研究路线,致力于妖怪形象、妖怪和日本文化的考证,发表成果,另外一方面,除文字为主的发表方式外,通过漫画、动画、电影等形式对妖怪形象进行梳理和演绎,则极大推动了妖怪学的影响力。

张云介绍,妖怪学拓展到戏剧、绘画、音乐、雕塑等等各领域,还形成了“大妖怪展”的巡回演出,使得日本妖怪走向了大众,走向了市场,走向了世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文化价值。以至于人们一提到妖怪,就和日本划上等号,很少有人想到妖怪这个东西根在中国。

日本妖怪的源头在中国

日本的妖怪文化一直很受关注,尤其是一些动漫作品(《千与千寻》、《夏目友人账》、《阴阳师》、《犬夜叉》等)让很多中国年轻人对日本妖怪比较熟悉。

《夏目友人账》。

那怎么样看待妖怪的源头?张云说,水木茂被认为是日本“妖怪之父”,他用一生的时间把日本妖怪一网打尽,写下了《妖怪大全》。水木茂说,“日本妖怪70%来源于中国,20%来自印度,日本本土的只有10%。”从水木茂的评价来看,妖怪的源头在中国,这是无可反驳的一件事情。

水木茂。

为什么要说日本妖怪的源头来源于中国?张云表示,日本号称800万神灵,妖怪更多。熟悉日本妖怪的人知道,日本有三大妖怪非常有名,其一是玉藻前,它是迷惑天皇的妖怪,被武士杀死后成为杀生石。根据张云的研究和分析,这个故事的本体是九尾狐,《山海经》里有关于九尾狐的记载,后来变成了妲己,“九尾狐先是跑到了印度,用同样的方法迷惑了印度国王,后来又跟着遣唐使的船跑到日本。”

玉藻前。

第二大妖怪是天狗。中国的天狗,诞生很早。《山海经》里描写得比较详细,其实它有很多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凶兽,“有兽焉,曰天狗,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第二种形态是天空奔星,《史记·天官》载:“天狗状如大奔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所堕及炎火,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第三种形态是异兽,《太平御览》中说:“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此原。原有狗枷堡,秦襄公时有天狗来其下,凡有贼,天狗吠而护之,一堡无患。”第四种形态是凶气,《武经总要·后集》说:“军上有黑气如牛形,或如马形,从气雾中下,渐渐入军,名日天狗下食血,主军散败。”

《山海经》中的天狗。

第五种形态是狗的样子,也就是天狗吃月亮。明代有记载说:“元至正六年,司天台奏称:天狗星坠地,始于楚,终于吴,遍及于齐、赵诸地,但不及于两广,当血食人间五千日也。时云南玉案山忽生小赤犬无数,群吠于野。占者曰:此天狗坠地,有大军覆境。”(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四)清代也有类似的记载。

民间传说张仙射天狗。

此外,还有一种形态是鸟状怪物。清代有记载说,“康熙壬子四月二十二日黎明,钱塘西北乡有孙姓者,家方育蚕,门尚未启,邻人采桑过其居,见孙屋脊上有一物,似狗而人立,头锐喙长,上半身赤色,腰以下青如靛,尾如篲,长数尺。惊呼孙告之,甫开门,其物腾上云际,发声如霹雳,委蛇屈曲,向西南而去,尾上火光迸裂,如彗之扫天,移时乃息,数十里内皆闻其声,亦有仰见其光者。”(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卷中)这和日本的天狗非常像,像狗一样,但是可以站起来,头非常尖,嘴巴非常长,上半身是红色,下半身是青色,尾巴是散开的。

日本天狗最早出现于《日本书纪》里舒明天皇九年(637)二月十一日的一条记载。“九年春二月丙辰朔戊寅,大星从东流西。便有音似雷。时人曰流星之音。亦曰地雷。于是,僧旻僧曰:“非流星,是天狗也。”天狗在日本早期被称为天狐,等到了平安时代,记载天狗作乱的形象,经常会成为佛,成为僧人,甚至会附到天皇身上。最有名的天狗是崇德天皇,是日本天狗中最大的天狗。

平安时代的《今昔物语集》记载天狗会幻化成佛、僧、圣人的形象,或附身于人类身上。

崇德天皇在保元之乱中败北流亡到赞岐(今香川县),流放之后崇德天皇一心专修佛法,历时三年血书五部大乘佛经,希望借此赎罪,并恳求朝廷将佛经送往京都纳于寺中,可这个要求也遭到拒绝,天皇说他“活着已没有意义”。被流放八年之后,精神彻底崩溃,从此不理发不剪指甲,“变成天狗的模样”。崇德在自己血书的经文上写道:我抄写佛经是为了积累善业而赎罪,既然不被宽恕,就让那些业力投入三恶道,助我成为日本的大魔缘,“为君戮民,为民弑君”。写罢将经文沉入海底,咬舌自尽,享年四十六岁。死后,崇德便化身为大天狗,持续在人间作乱。

崇德天皇。

第三大妖怪是河童。河童背着乌龟壳,脑袋上有坑,坑里有水才有力气,没有水法力就消失,经常和人家相扑,喜欢恶作剧。这一形象来源于中国河伯、水虎。水虎是生活在旱水中的一种妖怪,他喜欢把膝盖露在水面,因为他的膝盖长得像花朵的形状,随着水波一上一下,孩子们或者有些人看到想捞的时候,他趁机把人拖进去吃掉。河伯、水虎慢慢演变成为河童,但日本的河童是水陆两栖的,夏天的时候,河里水很多就会变成河童,秋天冬天水少了,从河里到山里变成山童。

妖怪怎么分类?

中国有“妖怪学”吗?张云的答案是:没有。因为中国并没有对于妖怪准确而科学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妖怪呢?日本“妖怪学”的三代学者都对妖怪有一个定义:

宇宙物心诸相之中,为平常道理所不能解释者,此称妖怪,或称不可思议。

——井上圆了


妖怪是神灵的衰退。

——柳田国男


妖怪是与人类的恐惧之情密切相关的不可思议的超自然现象及存在。

——小松和彦

如何看待这三种定义呢?张云认为,井上圆了的定义不够严谨,柳田国男的定义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妖怪的认识,小松和彦的定义过于强调“心相”,脱离现实生活。

结合中国历史上关于妖怪的记载,张云发现,妖、怪两个字出现时间非常早,而妖怪一词是先秦时代儒家在天命思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汉朝董仲舒在古代天命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灾异说”等思想。他指出天与人相感应, 君主有德天降祥瑞,君主失德天降灾异。妖怪是各种灾异之统称,反物为妖,非常则怪。

《搜神记》。

中国人对于妖怪的论述,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内涵。而在张云看来,在现代妖怪学下,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对妖怪下定义,很难。那么,张云是如何定义妖怪的呢?他认为,妖怪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却又超越人的正常认知的奇异怪诞的现象或者事物。

张云认为,要给妖怪分类,必须厘清几个问题:

第一,神不是妖怪。小松和彦不同意柳田国男认为妖怪是衰退的神灵,认为神灵和妖怪的区别是“有没有被人祭祀”。中国神灵众多,从原始人的天神崇拜、自然崇拜到本土宗教产生出来的神尊,再到佛教等宗教传播后出现的神灵形象,何止万千,相关的记载更是汗牛充栋,这些不属于妖怪的范畴。在这里,有一个例外,就是原本是妖怪,但升格为神或视之为神、以神称呼,不在此列。

第二,异人不是妖怪。中国历代典籍中关于能够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羽化成仙的异人的描述极多,此类应该排除于妖怪之外。

第三,“异象”不是妖怪。典籍中记载的诸如“人生三臂”“狗两头”等等的众多偶然的异象,虽怪异,但不属于妖怪的范畴之内。

第四,作者个人创造的、主观臆想的东西,不属于妖怪。比如《西游记》中的所谓的妖怪。

如何给妖怪分类呢?在厘清上述概念的基础上,张云结合中国文化的特性对妖怪进行分类,分为妖、精、鬼、怪。所谓妖,人之假造为妖。此类的共同特点是人所化成或者是动物以人形呈现的,如东仓使者、獭妖。

而物之性灵为精。也就是说,精为山石、植物、动物、器物等所化,如蕉女、青桐。其中,动物是不以人的形象出现的,以人的形象出现的动物就是妖。

鬼是什么呢?魂魄不散为鬼。以幽灵、魂魄、亡象出现等就是鬼,如牛鬼、孝鬼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动物死后魂魄不散作乱,也属于鬼。

最后,物之异常为怪。也就是对于人来说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平常生活中几乎没见过的事物;或者见过同类的事物,但跟同类的物有很大差别的,如鲛人、山魈。

中国妖怪的历史有多长?

中国妖怪的历史有多长?每个时期妖怪又有什么特点呢?

张云说,中国有“万年妖怪说”,妖怪产生时间非常长,在远古、上古,人刚刚诞生或者刚刚形成部落的时候,就会产生这样的东西,而且通过各种遗存留下来。比如半坡文化,人面鱼纹盘,很明显有妖怪痕迹。还有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是各种神奇东西的结合,“如果认真探讨的话,北方草原戈壁有很多岩画经常可以看到妖怪的形象,非常怪异存在的东西,有‘万年妖怪说’一点不为过的。”

从左到右依次为半坡文化的人面鱼纹盆、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的神徽像。

中国关于妖怪的专门记载,普遍认为最早的著作是《白泽图》。

宋代张君房的《云笈七签·轩辕本纪》中记载:“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极言》中也提到,“黄帝……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

可惜的是,这本传说中的著作今已佚失,其中的零散内容见于后世《淮南子》等诸多典籍里。张云发现,白泽的形象非常好玩,在中国,五和九是非常敏感的数字,因此皇帝被称为是九五至尊,但白泽却有着五只脚和九只眼,有着九五的特性。

《白泽图》敦煌残卷。

张云将中国妖怪的历史分为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其中,将先秦时期的巫术、祭祀、上古神话传说、原始宗教以及地理博物传说结合起来,就是中国妖怪历史的源头,“妖怪为什么不是封建迷信呢?它原来和历史是合二为一的,它就是历史。”张云进一步说,“志怪和历史是一个源头,只是到了后来,志怪和历史有了分流。”

作为志怪故事主角的妖怪,经过口耳相传被记载于史书之前,存在一个收集、整理的过程。除了进入正史之外,有些志怪,则经过演绎,逐渐发展成志怪小说。《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最早记录这些志怪的人,恰恰属于史官。张云说,这一时期是中国妖怪的“命名期”,中国大多数的妖怪,诞生于此。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诞生了中国志怪文学的不朽高峰——干宝的《搜神记》。进入到清朝,中国妖怪文学诞生了最后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不朽杰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的《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不仅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堪称妖怪文学的绝响之作。遗憾的是,民国以降,由于社会动荡以及各种复杂历史原因,绵延几千年的妖怪文化陷入了低谷,失去了社会影响力。自上古先民时就流传下来的妖怪遗产,逐渐被人遗忘,曾经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妖怪形象,也逐渐淹没在故纸烟尘中。

中国的妖怪,好的多还是坏的多?

中国妖怪到底是好的多,还是坏的多?人跟妖怪发生的事怎么理解?

张云的答案是:中国妖怪好的是比坏的多。这可能和很多人的想象或者理解不太一样——很多人一提到妖怪就觉得面目狰狞,是一种可怕的存在,但张云在研究后发现,中国的妖怪大部分是非常温暖的。

在参翁的故事中,赵生读书很努力,但老是考不中。他在山中遇到一个老者说,“吾子之志甚坚。老夫虽无术能,有补于郎君,但幸一谒我耳。”赵生按照老者的说法,在一椴树下挖到了一颗人参——“得人参长尺余,甚肖所遇翁之貌”。赵生吃下人参,“醒然明悟,目所览书,尽能穷奥。”因此“以明经及第”。在这个故事中,人参历经很多险阻才成为妖怪,但为了年轻人的功名和学业,把自己舍弃掉了。

清代闲斋氏《夜谭随录》中记载了褦襶的故事,褦襶形容非常臃肿的模样,“通体乌黑,无头无面无手足,唯二目雪白,一嘴尖长如鸟啄”,但一个官员却不怕他,反而成为了官员的知心人和衙门的吉祥物,“及见惯,无不怜其驯者。”

有没有坏妖怪呢?张云说,“有,很少。”在坏妖怪中,张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抹脸妖,抹脸妖出生于贵州、云南乃至湖广一带,衣服、言语和常人没什么区别,或数十人一起进入城市,或者几个人散落于野地,时隐时现,来去莫测。有的骑着马穿行于山川之间,有的变成弹丸,从屋顶掉下来,很快就变成人形。与它擦肩而过的人,会忽然栽倒在地,等扶起来,就会发现那人脸上五官全都没有了,只剩下后半边的脑壳。

张云说,在妖怪故事中,有很多行善的妖怪被人类攻击,不管他有多么善良,后面结局要么被人伤害,要么伤心离开,“受伤最多的是妖怪,而不是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怎样理解人和妖怪的关系呢?

张云表示,中国人认为“反物为妖”,也就是说,妖是人认知的对立面的东西,妖怪是人的面具,是人的另一张脸。“妖由人兴,有人的地方有江湖,有人的地方才有妖怪,没有人,妖怪也是不存在的。(妖怪)存在于人心和现实生活中的缝隙中,我们看妖怪,研究妖怪,其实看到了人的脸。”张云以载于宋代徐铉《稽神录》中海人的故事为例,海人虽然邪恶,但是如果人尊敬他,他也会给人带来好处。

注:本文内容根据活动现场速记整理,图片来自分享嘉宾PPT。

嘉宾/张云

整理/何安安

编辑/朱天元、罗东

校对/柳宝庆

走进中华圣地昆仑丘瑶池岸畔,西王母宴请诸王

今天小编为您带来“走进中华圣地昆仑丘”专栏 第五篇《“瑶池”岸畔,西王母宴请诸王》

昆仑丘(析城山)

是早期人类活动集中的区域

这里向南离黄河约40千米,向北距旧石器时期的下川遗址和舜王坪约30千米,距翼城新石器时期70余处遗址35千米左右。昆仑丘西侧有垣曲商代古城,距离夏禹建造的禹王城不足100千米,离陶寺遗址约90千米,离尧都平阳100千米,向东北方90余千米处则是炎帝尝百草的高平。

这个大圈子里是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基地

许多史前人物炎帝,黄帝尧、舜、禹,夏、商、周等帝王和朝代主要活动范围都围绕在昆仑丘的周围

有史料记载,历史上最爱游玩的周穆王就到过太行山和首阳山。首阳山附近是舜都蒲坂,将首阳山向东经中条山过王屋山和太行山画一条直线,中间就是古冀州析城山。据传,在3000多年前的某一天,周穆王乘八车,声势浩大,经太行山,过阳城驾岭乡到达护驾村,这时人困马乏,村民们烧水做饭,喂马备料,犒劳将士。因护驾有功,穆王赏赐村民,因此,就有了驾岭乡、护驾村的名字。

穆王用饭歇息后,登山遥看群峰,悬圃增城就在不远处。随后穆王向昆仑丘进发,去瑶池会见西王母。

西王母见于很多古籍,如《山海经·大荒西经》:“西王母穴处昆仑之丘”,《山海经·西山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尔雅》:“西荒有西王母国”,《瑞应图》:“黄帝时,西王母献白玉环”,《贾子修政篇》:“尧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易林·明夷之萃》:“稷为尧使,西见王母国”,《尚书大传》:“舜以天德祠尧,西王母来献白玉环。”需要注意的是,西王母是人不是神,“王母”即“母王”,“母王”即“女王”,“西王母”即西方的女王,据考证,西王母应是一个叱咤风云,主宰一方的部落酋长。

西王母瑶池宴会周穆王,也见诸各种典籍,如《今本竹书纪年》:“(周穆王)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列子·周穆王》:“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史记·赵世家》:“缪(穆)王使赵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穆天子传》记录更为详实。

要证明昆仑丘是西王母瑶池宴请周穆王的地方,必须先证明昆仑丘地区就是西王母活动的区域。

按《圣武记》:“准其地望,皆与古书相和。”即如果昆仑丘的地貌、环境、文化声望都与古书中记载西王母活动的地区相吻合,则可判定该地是西王母活动地区。

根据《尔雅》《山海经》《淮南子》等描述可知,西王母居住之地有黄帝之宫、轩辕台、瑶池、花圃,南有赤水、流沙、弱水、炎火之山,能观日落入不周山,有宫阙城门等。专家们将古籍所记载西王母居地环境与昆仑丘的自然人文环境逐一比照,发现昆仑丘一带的自然文化环境无不与古籍所记载西王母穴居地的环境一一相吻合。

▲穴居昆仑北的西王母洞

此外,据《济源县志·山川》载:“王屋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山形如王者车盖故云。绝顶有坛,为轩辕祈天之所,故又曰天坛。”唐·杜光庭《天坛王屋山圣迹记》中说:“黄帝于元年正月甲子,列席王屋山,清斋三日,登山至顶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帝遂赦西王母降于天坛。母既降,黄帝亲供侍焉。王母乃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于冀。天下乃无不克,海内安然。”这与《尔雅》所记载的黄帝时,西王母曾命使者助黄帝克蚩尤之暴的事件相吻合。这些都说明王屋山、析城山地区是西王母活动的区域。

专家学者认为,西王母宴瑶池发生的瑶池,就是今析城山娘娘池,娘娘池因西王母又称西王母娘娘而得名。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十七年初秋,穆天子一行于癸亥日进入西王母国境。于第二天甲子日在西王母处作客。这天是个吉利的日子,周穆王手捧白玉和黑璧见西王母。并献给西王母锦一百匹,口三百匹,西王母再拜接受了礼物。第三天,西王母在瑶池举行盛大的宴会,欢迎周穆王一行。

西王母国跨越了五帝、夏、商、周漫长的历史时期,其居住地当不止一处,而王屋山、析城山应该是其重要居住地之一。

▲西王母化身石

西王母国和其他千万个小邦国一样,在中国的大统一中消亡了,但唯独西王母国受到后世人们的怀念。这是因为,西王母国当时占据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同时他们还保持着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的原始母系社会,这与当时外界社会的战乱、流血、掠夺、压迫的环境截然不同,世人无不向往,西王母宴瑶池也自然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来源:阳城融媒)

(责任编辑:张文卫)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