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我国第一位登上世界之巅的妇女是(我省登顶珠峰女性第一人昨日归兰)

导读 我国第一位登上世界之巅的妇女是文章列表:1、我省登顶珠峰女性第一人昨日归兰2、请回答,1984:中国女排重回世界之巅,我们被往日的灵魂附体3、柔道吧妈妈!她登上世界之巅

我国第一位登上世界之巅的妇女是文章列表:

我国第一位登上世界之巅的妇女是(我省登顶珠峰女性第一人昨日归兰)

我省登顶珠峰女性第一人昨日归兰

曹淑萍近照

5月19日上午7时,曹淑萍成功登顶珠峰成为首位登上珠峰的甘肃女性。6月1日,她带着自己的登山装备飞回兰州。记者在机场采访了这位凯旋的勇士,听她说说这些年与珠峰的“爱恨纠葛”。

在珠峰顶上为甘肃女性赢得一席

6月1日下午2点10分,曹淑萍乘坐的国航CA3937次航班刚停在停机坪上,所有媒体的镜头都对准了即将打开的舱门。舱门打开后,曹淑萍显然没有想到迎接她的人有这么多,看起来有些惊讶也有些拘束。但是很快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兰州的怀念,让她快步走下舷梯,走向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当曹淑萍的丈夫将她拥入怀抱的时候,她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激动,泪水奔涌而出。“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记着我,也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曹淑萍说。

“请问你成为我省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女性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是所有记者最关心的问题。曹淑萍说,“在珠峰顶上,为甘肃女性赢得一席之地,我很自豪。今后的路上,我想带着更多的人,去为甘肃的登山事业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国家的体育版图,甘肃不能缺席。”在平复了激动的情绪之后,她告诉记者,“珠峰离天很近,离地很远,刚冲顶成功的时候,说实话,我的脑海中一片空白,只是感觉到真的很累。在瘫坐了一会之后,我才想起,终于上来了,10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能够站在珠峰之巅,要感谢很多无私帮助过我的人,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梦想,只要你够努力,总会有人愿意为你提供帮助。坚持你的梦想,成功就在眼前。”

征战四年终于登顶

其实这次是曹淑萍第四次攀登珠峰。2012年,曹淑萍登上了位于新疆喀什库尔干县海拔7500米的慕士塔格峰,站在峰顶,她看到了脚下美丽的卡拉库勒湖,“这时候我的心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念头,有生之年我能不能登上珠峰呢?”从此,攀登珠峰的想法在她心里留下了一颗“种子”。当年9月,她又开始尝试攀登尼泊尔马纳斯鲁峰。但由于雪崩造成山难,组织方选择放弃登顶,也正是这次没有成功的登山经历让她结识了中国民间登山第一人杨春风。从此杨春风成为了曹淑萍登山路上的领路人,并且让她心中攀登珠峰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既然我选择了登山,那么攀登珠穆朗玛峰就成了我努力要完成的目标。”曹淑萍回忆到。

2013年,经过三个月的训练,曹淑萍跟着杨春风第一次向珠峰进发。但是由于准备不够充分、训练不足,并且错过了最佳的攀登时机,组织方从安全考虑,在C4营地选择让曹淑萍放弃。曹淑萍站在珠峰7950米的C4营地,望着眼前走过的路,痛苦万分,流着眼泪跟杨春风对讲机交涉,想要争取继续前进,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杨春风断然拒绝了她。因此,她流着泪不舍地从珠峰大本营撤离了下来。

2014年,曹淑萍和队友又一次来到了珠峰脚下,可惜,珠峰在当年发生重大雪崩,尼泊尔政府宣布关闭登山活动,听到消息的那一刻,曹淑萍心里难过万分,为那些逝去的为登山者保驾护航的夏尔巴人哀悼,也为自己的第二次珠峰经历表示难过……

2015年,曹淑萍再次来到了珠峰BC大本营,经过一星期的大本营训练,准备开始高海拔拉练,可是谁知道,4月25日,尼泊尔当地时间12点左右发生了大地震,大本营附近碎石到处都是,雪崩则随时有可能发生,她和队友及时从帐篷中逃出,躲过了这一劫。但是尼泊尔政府为了安全,当年停止了所有珠峰攀登计划。曹淑萍又是流着眼泪从珠峰大本营撤离下来。

经过之前3次的失败,曹淑萍今年依然没有选择放弃,她在自己的生日前夕背起行囊再次出发,在临出发前,印良法师的《放下》在她的手机里循环播放着“……爱过了、恨过了、放下了,有过了,痛过了,看破吧……”,手里握着已经去世的杨春风为她留下的那颗十二瓣金刚菩提。“这次很幸运,没有雪崩,没有地震。除了天气不是那么好之外,一切都很顺利。”曹淑萍说。

尼泊尔时间5月19日上午7时,曹淑萍登顶了。摘掉氧气面罩,她从包里掏出了出发之前亲人和朋友送给她的旗帜,那上面写满了祝福的语言,可是珠峰上的狂风立刻把这些旗帜刮向了空中。看着在天空中飞舞的旗帜,她笑了,笑得很开心。“这也许就是对我的奖励吧,让这些旗帜在空中化成亲人和朋友的笑脸,让他们见证我登顶珠峰梦想的实现。”

计划出书分享登顶心路历程

“这次登顶成功之后,你是不是就不会再攀登珠峰了?”有人这样问曹淑萍。她却回答:“登顶珠峰虽然是我的梦想,但是完成了梦想,不代表就彻底结束。现在世界上登顶珠峰最年长的女性是一位73岁的日本人。在我们眼中73岁的老人路走得太多都会累,更不用说登顶珠峰这样的壮举。受到她的鼓舞,希望未来还能再次登顶,我不奢求70岁,60岁还能登顶我就满足了。”曹淑萍说。

成功登顶之后,曹淑萍并不会就此闲下来,她告诉记者,目前她准备把自己这13年来的登山经验编写成书,通过这本书把更多的经验和心路历程分享给更多的年轻人和登山爱好者,这些会让他们少走登山的弯路。同时,她希望能参加一些公益的体育教育活动,让孩子们知道除了课本里的知识之外,还要多接触大自然,释放自己的天性、提升体育素质,为中国体育事业尽一份应尽之力。

●2013年,经过三个月的训练,曹淑萍跟着杨春风第一次向珠峰进发。但是由于准备不够充分、训练不足,并且错过了最佳的攀登时机,组织方从安全考虑,在C4营地选择让曹淑萍放弃。

●2014年,曹淑萍和队友又一次来到了珠峰脚下,可惜,珠峰在当年发生重大雪崩,尼泊尔政府宣布关闭登山活动。

●2015年,曹淑萍再次来到了珠峰BC大本营,可是谁知道,4月25日,尼泊尔当地时间12点左右发生了大地震,尼泊尔政府为了安全,停止了所有珠峰攀登计划。

●2016年,尼泊尔时间5月19日上午7时,曹淑萍登顶了。

请回答,1984:中国女排重回世界之巅,我们被往日的灵魂附体

当郎平同她的队员们紧紧相拥在一起,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忍不住地泪流满面。

对于很多中年人而言,他们早已不再年轻,男人们因啤酒和疏于运动而肚腩渐显,昔日无邪的少女也成为关心茶米油盐的妈妈,但他们一定清晰地记得32年前的那个夏天。

1984年,中国女排夺冠后,上千名北大学子涌出房门,有人点燃自己的被子,做成火把,绕未名湖游行,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国”的口号。

那年国庆的35周年游行,郎平站在特意给女排姑娘们单独安排的一辆花车里,作为民族英雄接受山呼海啸式的欢呼——之后再无运动员享受过如此荣耀……

1984年,乔治·奥威尔笔下的那个可怖世界并没有成为现实——这名来自英国的战地记者所写下的并不是预言,而是一个寓言。

那一年,这个世界一如往常那样飞速前进。苏联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性;德斯蒙德·图图,南非著名黑人主教,成为当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现任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先生,在自己的祖国加冕射手王,率领法国捧起欧洲杯……

也是在那一年,新中国代表团首次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

52年之后,1984年的洛杉矶,迎来了刘长春的“继承者们”。

如果说,许海峰射落首金震惊了世界,那么在女排决赛赛场上击败东道主美国,则点燃了国人的热血与豪情。

那是共和国体育的春天,也是中国女排的黄金时代。

郎平、张蓉芳、梁艳、杨晓君、杨锡兰、郑美珠……主帅是后来担任过中国奥委会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的袁伟民。出现在洛杉矶奥运赛场上的中国女排,是当之无愧的黄金一代。

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上,中国女排7战全胜,力压志在卫冕的东道主日本,获得中国三大球项目上的首个世界冠军;

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国女排在决赛以直落三局轻取主办国秘鲁,首次获得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

1984年的洛杉矶,她们在决赛中以3比0战胜东道主美国队,夺得金牌,赢得三连冠傲人成绩;

洛杉矶夺金之后,中国女排又势不可挡地夺得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冠军和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成就了世界女排史上首个五连冠。

2016年的里约,郎平再一次率领中国女排杀入奥运决赛——昔日女排的灵魂人物,是如今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中国女排的主教练。

此时,距离她们在雅典夺金已过去整整十二年,而距离郎平和她的队友们在洛杉矶折桂,更是已时隔32年。

她们在决赛中,战胜曾在小组赛3比0横扫自己的塞尔维亚,完成了复仇。在里约的圣火熄灭前,为中国再拿下一块金牌。

郎平和她的中国女排,在里约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我们何其有幸,见证了那燃烧了32年的火把传承。

当郎平望着在里约赛场上跃起、扣杀的朱婷,不知道她会不会想起32年前,那个同样年轻的自己。

1984年,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问世,那段深沉而无望的爱情,在往后的岁月里,打动无数文艺青年。

在那部小说的开头,她写下了这样一段独白:“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

柔道吧妈妈!她登上世界之巅把金牌送女儿

时间只剩下最后一秒,对手扑了过来,她用一个灵活的侧身闪躲,结束了比赛。赢了!她热泪盈眶。

那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柔道女子52公斤级比赛,冼东妹拿下金牌。这块金牌,对于经历了5次退役、5次复出的她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那年她33岁,生命的高光时刻渐成过往,如今十年过去,这名广东女子已是中国柔道协会主席,并在2018年9月份,入选国际柔道联合会名人堂。

眼前的冼东妹,昔日一头短发早已披肩,棱角分明的面孔多了几分柔和,健硕的身材也纤瘦下来。她时常下意识地揉摩着自己的左膝,这个地方做过太多次手术,半月板早被摘除。她右手的手肘处,至今仍有一个陈旧性裂缝,导致手肘异常突出。

伤痛几乎伴随着冼东妹整个运动生涯,但冼东妹一直对自己的身体充满自信。“我那时候肌肉很强壮,并没有感觉伤痛对我产生太大的影响,其实我以前是翘不了二郎腿的,就是因为我的大腿肌肉太发达。”近日,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冼东妹这样笑着说。

少年天赋

冼东妹生长在肇庆四会一个小山村。她的父亲务农,踏实肯干;母亲读过书,算得上知书达理。

10岁的时候,冼东妹眼中的“宝物”,是在阳光的浸润下,铺满村子四周山坡的山草。经常上山割草的她,一次就能扛回90来斤,几乎是自己体重的两倍。这些山草卖了,可以帮补家用。

为了帮母亲多干点家务活,冼东妹每天通过跑步上下学节省时间,半个小时的路程她只用了十分钟。她就像一只轻快的兔子,奔跑在乡间小道上,跑过泥泞的山路,跑过茂密的甘蔗林,跑进四会县业余体校。

正是由于长期做农活、家务锻炼出来的强壮身体为她以后的体育生涯打下基础。进入体校后,由于擅长跑步,冼东妹一开始训练的项目是田径。

当时,冼东妹经常在空闲的时候观看摔跤队的训练,她对这项运动很感兴趣。久而久之,这个皮肤黝黑、身材矮小、身体壮实的女孩得到了摔跤队教练陈小蔚的关注。

“有一天,陈教练突然找到我,跟我说我不适合练田径。”陈教练跟冼东妹分析,因为她个子矮,跑姿、频率都不占优势,出不了好成绩。冼东妹当时蒙了,她以为自己要离开体校了。“没想到陈教练让我跟他练摔跤,我当时想都没想就点头了。”

“你跟他摔一下。”陈教练指了指眼前一个比冼东妹高大的男生,让她试一试。这突如其来的命令并没有让冼东妹露怯,她用了教练刚刚教给她的一招“单肩过背”,经过几个回合的对抗,把男生摔倒在地。

“我当时也没管对方是男是女,只顾着记教练教我的动作,然后就把他摔倒了。”也就是从那一次起,冼东妹喜欢上了这种对抗的感觉,当时摔完那个男生,冼东妹笑着对陈教练说:“摔跤并不难嘛!”

“这女孩是一个可造之材。”冼东妹的无畏与大胆给陈教练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她的认真劲与好胜心,让陈教练感到冼东妹是个练摔跤的好苗子。

为了让冼东妹登上更好的平台,陈教练借了一辆货车,把她送到了广东省体育运动学校。省摔跤队的龙谦教练一眼看中了她。于是,1988年,冼东妹进入广东省体育运动学校摔跤队。

当时,龙教练并非唯一一个发掘冼东妹体育天赋的人,他还要提防着柔道队的教练罗培过来“抢人”。罗培觉得冼东妹身体比例好、学习能力强,是可造之材。甚至一度想“抢走”冼东妹,可惜并没有成功,当时他就说过,冼东妹迟早会去练习柔道。没想到不久后,罗教练预言成真。

因为摔跤项目没有进入1992年奥运会,广东省女子摔跤队就此解散。罗教练将冼东妹收入麾下,他对冼东妹说,要带着她拿世界冠军。

半路出家的冼东妹深知想战胜对手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面对日复一日的柔道训练任务,冼东妹从不缺课,每一个动作她都认真完成。

不仅如此,她还经常在休息的时间琢磨招式,在训练后总结与反思。“同一个错误,我不会再犯第二次。”冼东妹说。

当然,作为一名柔道高手,必须有自己的“得意技”。“抱腿”便是冼东妹的得意招数,也是冼东妹把摔跤技术灵活运用到柔道当中的成果。

“开始练柔道的时候,我就用了这个技术,能得分、又能把人摔倒,我就越来越喜欢用,也越用越熟练。”正如冼东妹所说,运动员在比赛中一旦拥有良好的感觉,就很容易影响对手的节奏,从而在比赛当中获得优势。后来,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知道冼东妹的独门技术,但是却无人能破解。

无畏伤痛

“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伤病就是最大的困难。”伤痛,是很多运动员的大敌,同时也是冼东妹夺冠道路上的拦路虎。

1996年,因十字韧带断裂、左膝关节严重坏死,冼东妹被医生断定不能再进行体育训练,但她坚持采用保守疗法,“小练待养”备战八运会,夺得金牌,随后退役。

2001年九运会,冼东妹复出比赛,在决赛的关键时刻,冼东妹膝盖半月板再次破碎,碎片卡在了关节内,她动弹不得。当时所有人都以为她将输掉这场比赛。没想到冼东妹硬生生用蛮力将碎骨挤出来,并再一次挺立在赛场上,凭借着这股超人的意志,她最终赢得金牌,随后退役。

2002年,冼东妹再次复出,医生再次给冼东妹的运动生涯判了“死刑”,这次冼东妹采取偷偷跑回场馆训练的“策略”,一天不停,最终将韩国釜山亚运会的金牌收入囊中。

事实上,冼东妹的5次退役,都是因为伤痛。“每一次做完手术之后,我就觉得自己不行了。”但是当冼东妹以教练的身份留在队里帮助队员训练的时候,她又动摇了。“我觉得我必须上。”因为没有好苗子出现,为了赢得比赛,冼东妹咬咬牙还是决定自己上。国家利益至上,是冼东妹运动生涯的行事准则。

2005年冼东妹退役后,有了自己的宝贝女儿,生活逐渐安稳。但是,2007年4月,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了这份宁静。

“当时他们说,整个体育局就你和局长两个人去参加省党代会。到了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上,局长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要准备复出了’。”

“我很理解,也非常感动。”但是这一次,冼东妹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忍心给嗷嗷待哺的女儿强行断奶、伤痛还未痊愈、年龄偏大,让冼东妹对比赛失去信心。

“你去训练吧,家里的事情都交给我。”虽然万分不舍,但是同样作为“柔道人”的刘波,选择全力支持冼东妹复出。“我的爱人对我的支持,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在如此困难的时刻,支撑着冼东妹顽强走下去的,就是她的丈夫刘波。

冼东妹再一次选择为国家利益奋不顾身。2007年5月份,冼东妹正式投入训练。但是伤痛的折磨比想象中更剧烈,多少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冼东妹浑身发痛,她难受、痛苦,甚至经历过沮丧、绝望。

但即便再痛苦,冼东妹都会如常完成训练,日复一日,从不停歇。“有时候我实在太累了,我就会假装埋怨我老公,为什么你当时要支持我复出,为什么不阻止我?”

如同奇迹一般,复出三个月后,冼东妹不仅顺利完成了减重,还成功恢复状态,拿到了全国冠军赛的金牌。拿到金牌的第二天,冼东妹就加入北京奥运会的备战训练当中。

在北京的训练,冼东妹更为刻苦,有人说她是一个“狠心”的妈妈。其实,她自己心里何尝不想念自己的女儿,但此刻的她,唯有坚定信念,她暗自在心里发誓:为了女儿,一定要夺得金牌。

时光如白驹过隙,很快就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冼东妹状态很好,一路过关斩将,还打出了三个“一本”,冲锋之势,直指冠军宝座。

但决赛,将是一场恶战,她遇到了来自朝鲜的选手安琴爱。这位比冼东妹小6岁的选手实力强劲,比赛开始,双方一交手,冼东妹马上感受到对方巨大的体能优势。安琴爱动作迅猛、力量大、进攻频率高,冼东妹前期多处于被动位置。

又是一轮进攻,安琴爱迅速抓住冼东妹的衣领,用力拉扯,冼东妹似乎有些措手不及,像被磁铁吸住一般来到了安琴爱身边,此时安琴爱一个扑压,冼东妹应身倒地,眼看背部即将着地,冼东妹迅速转身将胸膛死死压在地上,差点对方便以“一本”获胜。

惊险过后,久经沙场的冼东妹脸上几乎没有表情,靠着常年训练与比赛换来的本能,她立马展开了反击。冼东妹速度很快,一次次出拳,试图抓住对手的领口。安琴爱则转攻为守,试图避开冼东妹的进攻。因为消极应战,安琴爱被罚了分数,冼东妹抓住机会,趁机一个抱单腿,取得优势。出色的战术思维,让冼东妹夺得女子柔道52公斤级冠军。

冼东妹咬住奥运会金牌,双眼通红。比赛前,她发誓要夺冠,把金牌送给自己的女儿,她做到了!她成为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妈妈冠军”、第一个夺得两枚奥运金牌的柔道运动员。

一往无前

“好!抓住机会!”眼前体格健硕的少年使出一招过肩摔将对手放倒在地,并迅速用身体锁住对方。干净利落的动作让场下观看训练的冼东妹露出笑容。

2018年12月的一天,广州伟伦体育运动学校场馆内,来自全国各地的179名运动员正在集训,为即将到来的国际比赛做准备。冼东妹作为中国柔道协会主席在现场指导。

2009年,冼东妹在11届全运会上夺得她运动生涯中的最后一金,从此正式退役。但是,她跟柔道的缘分却还没结束。

“当时组织来找我说要我做中国柔道协会的主席,我问自己‘我可以吗’。”她没有过多犹豫,面对国家对她的信任,冼东妹再一次选择了义无反顾。“如果我一直想着我个人的得失,我是不会有今天的。”

从运动员转变为管理者,冼东妹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但正因为自己是柔道运动员出身,对中国柔道发展面临的问题,冼东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现在中国柔道队出现了不少好苗子,但是因为以往不重视梯队训练,导致出现‘断档’问题,缺乏好的教练员和裁判员。”为了缓解这个问题,柔道队聘请了韩国、法国以及德国的教练来指导训练,同时开展各类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强化人才队伍。“不打无准备之战,既然我接受了这个职位,我就会承担这个责任。”

冼东妹以“打造一支义无反顾的国家队”为目标,她希望中国柔道队的每一个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柔道这项运动。“如果你很讨厌你现在的工作,你是不可能做得好的。”在冼东妹的带领下,中国柔道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良好的上升状态。

2018年9月,冼东妹入选国际柔道联合会名人堂,象征着柔道最高荣誉的殿堂内,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随后,国际柔联史无前例地将大师赛放在了广州举行,而且一签就是四年,这恰恰是国际柔联对中国柔道运动发展的认可与鼓励。

“我不知道我会带领这个队伍走向何方。就像当初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不知道我会得到一个怎样的成绩。但是我相信柔道教给我的道理,只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一定会得到一个好结果。”

对于冼东妹来说,她早就将柔道精神内化在自己的心里。出于对柔道的热爱,冼东妹在争夺冠军的道路上信念笃定、一往无前。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珠江潮,巾帼追梦勇担当。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南方日报联合推出“建功新时代,见证广东女性力量”系列报道,以我省优秀女性代表为故事主角,讲述她们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不畏挑战的成长史、服务社会的奉献史,展现新时代广东女性独立自强、敢于拼搏、奉献社会的精神面貌。敬请垂注。

【策划统筹】李强

【记者】陈理

【校对】罗健鹏

【作者】 陈理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为了祖国荣耀与人民幸福——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西藏70年

新华社拉萨5月22日电题:为了祖国荣耀与人民幸福

——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西藏70年(上)

新华社记者王沁鸥

今年,西藏迎来了和平解放70周年,新西藏的体育事业发展也已走过了70个年头。从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到西藏运动员闪耀世界赛场,再到体育事业红利惠及高原群众,新西藏的体育史,与西藏在祖国大家庭中得解放、谋发展的轨迹深度契合、同频共振。

这是一部高原体育人勇攀高峰的历史,是一部西藏各族同胞以体育为纽带书写团结佳话的历史,也是一部新西藏以体育为抓手、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

在地球之巅书写祖国荣耀

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是被载入中国体育史册的时刻。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三位勇士,将脚步踏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顶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地球之巅,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位于中国一侧的北坡登顶珠峰。

这是一次充满生死考验的攀登,也是一次特殊的国家任务。当时,珠峰北坡一直被西方探险者视为“死亡路线”。1960年,苏联单方面退出要联合完成的原攀登计划,中国决定,自主攀登珠峰!

但国外舆论普遍认为:“没有外国人参加,中国人肯定上不去!”

在严重的经济困难和严峻的外交形势下,一个新生的共和国要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能行!

“我们知道,全国人民都在注视着我们。”登顶勇士、藏族登山家贡布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们也要登上去!”

对于贡布和登山队中的队员来说,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将五星红旗插上地球之巅。因为,那面旗帜代表了新生的希望,也是时代给予的召唤——那是几年前的贡布,根本无法想象到的命运之变。

贡布出生于1933年的旧西藏,生下来就是属于贵族庄园的农奴。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下,占总人口95%的农奴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在家乡聂拉木,贡布每天出劳役,还要提防庄园主的拳脚相加。他从没想过,自己日后会登上那座耸立在家乡不远处的世界最高峰。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从此,包括体育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在雪域高原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

1958年,国家体委访问团来到西藏,为攀登珠峰招募队员,30多名藏族青年男女入选。他们几乎全部出身于农奴家庭,其中便包括已逃出庄园、光荣参军的贡布,也包括后来成为首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登山家潘多。

“如果没有共产党,没有西藏的解放,我还只是一个农奴。”回忆往事,贡布动情地说。

在1960年的珠峰攀登中,除登顶的贡布外,藏族队员中有9人攀至海拔8500米处,4人抵达海拔8100米处,7人到达海拔7790米处。他们后来成了中国高海拔登山的第一批主力军。1960年国庆节当日,西藏登山营,即后来的西藏登山队成立。1964年,以西藏登山营为主力的中国登山队登顶希夏邦马峰,是人类首次登顶该座山峰。

此后,西藏登山的光荣传统代代传承。1975年,九勇士再登珠峰,首次测得珠峰8848.13米的高度数据;1988年,中日尼联合登山队实现珠峰南北双跨;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在珠峰峰顶传递;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圆满完成,测得珠峰8848.86米的最新“身高”……中国登山每一项国家荣誉的取得和国家任务的完成,都有西藏登山运动员的身影。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西藏登山运动员与全国各族登山人一道,铸就了“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时至今日,它依旧是体育能够提供给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激励不同时代的中华儿女披荆斩棘、锐意进取。

以体育纽带凝聚民族团结

今年79岁的藏族老人普巴,同样常常回忆起70年前。他依旧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见到解放军,和在解放军营地看球赛的经历。

普巴的家位于昌都市江达县岗托村,紧邻四川省德格县。1950年10月,昌都战役打响,岗托村是解放军进军西藏的桥头堡,被誉为“西藏解放第一村”。

那时,解放军在村里驻扎了一年多。小普巴发现:“他们和之前的藏军不一样,从来不打骂人。”战士们修路、通水、通电,还修了个简易篮球场,“我们小孩子经常去场边看热闹,球赛结束,解放军还会给我们分吃的。”普巴说。

和当年的贡布一样,彼时的普巴仍是一名没有自由的农奴。那些在球场边和解放军在一起的日子,是他童年里的第一抹亮色。

昌都战役的胜利为西藏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进军过程中,解放军在各地修建简易体育场地,制作器材,宣传现代体育知识。在藏族群众开始认识解放军、认识中国共产党、认识社会主义祖国之时,体育成了拉近汉藏感情的纽带,以及启蒙现代文明的载体。

1952年初,西藏第一支藏族男子篮球队,以及以爱国青年联谊会社教班藏族女青年为主组成的女子篮球队在拉萨成立;赛马、射箭、摔跤等民族体育活动在各地农牧民间开展;中共西藏工委团委还先后组织藏族爱国青年的足球、篮球队,赴内地观摩学习,返藏后组织表演赛,促进了西藏与内地的交流。

70年来,这种交流从未中断。从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开始,西藏代表团便从未缺席,并持续组队参加全国城市运动会、民族运动会和各单项锦标赛等。1998年,第一届全国体育援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到今年已召开了六届。

目前,西藏共有336名青少年运动员在对口援藏省区市训练,还有109名内地运动员注册在西藏训练比赛。“十三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向西藏转移支付2.6亿元;吉林省和西藏签订冰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江苏省体育局与拉萨市体育局签订“十三五”合作框架协议;2019年,天津援藏工作队组织昌都市实验小学学生与中国女排队员魏秋月、张萍远程连线,将“女排精神”带到西藏青少年身边,鼓励孩子们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而在高海拔山峰之上,各民族登山队员共同面对生死考验,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感情。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中,汉藏登顶队员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中,于珠峰峰顶停留150分钟,创造了中国人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长纪录。当时,大本营出于安全考虑,要求队伍尽快下撤,但所有队员共同决定:不拿到完整数据之前,绝不下撤。

在直播画面里,人们看到有的队员脱下了羽绒手套,徒手操作仪器,这在峰顶极有可能造成冻伤。为了不妨碍读数,藏族队员普布顿珠甚至没有佩戴氧气面罩,在珠峰峰顶无氧工作。

“150分钟不是简单一个纪录,在空气稀薄地带每多停留一分钟,都增加一丝危险。”中国登协副主席王勇峰说,但为了祖国的事业,队员们团结一心,共同进退,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体育精神,增添了新的注脚。(未完待续)

来源: 新华社

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

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

按照现在的记录,应该是1953年

但是,在登山界还有一个小小的“争论”

不过,这是一个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的“争论”

因为,一部分人相信——或者希望:

有人在1924年就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今日由头】

1924年6月8日

乔治·马洛里“失踪”

1

1912年的7月,一条消息让乔治·马洛里陷入了悲痛之中。

那是一条关于英国著名探险家斯科特的消息:他带着一队人马前往南极,试图代表英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抵达南极点的人。但是,当他们在1912年1月千辛万苦抵达南极点时,却发现那里留下了一面挪威的国旗——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早在一个月之前已经到达了南极点。

更令人感到悲伤的是,斯科特的探险队在回归途中遭遇了强暴风雪,五人探险队最终无一生还。6个月后,斯科特的尸体被人发现,距最近的补给点只有20公里。

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他探险南极的故事,参见【8.3】说说看,你为什么要去南极找死?)

斯科特遇难的消息震动了英国,也震撼了乔治·马洛的内心。

在上世纪初,人类对自己居住星球的各个角落的探险,正进入一个黄金年代。最具有标志性的,就是对地球两个极点的探索。

1909年4月6日,美国海军中校皮尔里率探险队第一个抵达北极点,宣布人类征服北极点。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阿蒙森乘着狗拉雪橇抵达南极点,创造了人类征服南极的纪录。

虽然这两次征服纪录的背后,都是无数探险家的殉难,但那种征服和突破极限后的成就感,依旧让所有探险家趋之若鹜。

在两个极点都被征服之后,全世界探险家的目光,都落在了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地方:

海拔8844米的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

从来没有人能够登上这个地球上的最高峰,甚至连接近都基本不可能。

乔治·马洛同样也心动了。

那一年,他25岁。

2

乔治·赫伯特·雷·马洛里(George Herbert Leigh Mallory),1886年6月18日出生在英格兰北部柴郡的一个牧师家庭。

马洛里从小就显露出了一种特别的天赋:攀爬。作为证据之一,他在7岁的时候就爬上了自己父亲供职的教堂的屋顶。马洛里的攀爬姿势和其他人不太一样,是四肢并用,带有滑行的姿态,像波浪一样起伏。

马洛里在19岁的时候进入了剑桥大学,成为了众多人眼中标准的“校草”:颜值高,功课好,是校赛艇队的一员,处处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年轻时的马洛里

但是,马洛里的关注点却和别的同学不一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是他的同窗好友),他特别关注世界各地关于探险的新闻。而且,与当时在全世界流行的极地探险不一样,马洛里更关注向高处的探险——登山。

1909年,马洛里从剑桥大学毕业,在法国短暂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回到英国,在著名的查特豪斯公学(Charterhouse)任教。在任教期间,马洛里开始频繁登山。他征服了欧洲几乎所有的高山,包括最高的“勃朗峰”。

也正是在这期间,他遇到了自己的挚爱露丝·特纳(Ruth Turner)。两个人很快就举行了婚礼。就在婚礼之后的第三天,马洛里就应征入伍,踏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

露丝·特纳

年轻的马洛里不仅参加了一战,他所在的部队还被投入到了一战最惨烈的战役之一——“索姆河战役”。在那里,马洛里近距离目睹了人世间最残酷的生死。他在给妻子露丝写的信中这样说:

“每天死的人不计其数,活着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礼物。”

图为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正在收集阵亡战士的背包。“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英国打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战斗第一天就伤亡6万人,总共伤亡42万人。

一战结束后,马洛里奇迹般地生还归来。

原本大家以为,马洛里经此一战,会更珍惜平静的生活。但马洛里在目睹自己近在咫尺的亲密战友被德军机关枪杀死之后,却产生了另一种感悟:

人的生命实在太脆弱,一生一定要过得充实,不能留下遗憾。

他的目光,瞄向了此前还从来没有人登上过的珠穆朗玛峰。

恰巧,在一战结束后,满目疮痍的英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振奋国民信心的事件——英国皇家地理协会准备开始对珠穆朗玛峰展开史无前例的探险。

他们很快相中了具有丰富登山经验的马洛里。

而需要支持的马洛里,也欣然答应。

3

1921年,35岁的马洛里,带着一支12个人的探险队伍,正式向珠穆朗玛峰进发。

他们花了整整8个月的时间,终于来到了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之下。

马洛里是从北面的西藏地区进入珠穆朗玛峰山区的。现在的人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的攀登路线是从尼泊尔境内的南面上去容易,北面上去困难。但在当时,尼泊尔完全不对西方人开放南面路线,所以马洛里的队伍只能尝试从北面登顶。

珠穆朗玛峰的南坡

马洛里是这样描述自己第一次看见珠峰时的感受的:

“就像是梦中最狂野的杰作!珠穆朗玛!一个崎岖的巨人,一个白色的巨大獠牙,一个被雪覆盖着的巨大石头!在登山者的眼里,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挑战了!”

马洛里他们随即开始寻找登山的线路,为此花了整整一个月。因为马洛里他们是试图攀登这座世界最高峰的第一批人类——没有前人留下的路线,没有任何一张地图。

终于,在8月底的时候,马洛里发现了一条巨大的冰川峡谷,顺着这条峡谷走到尽头,再爬上一堵高达300多米的冰墙,就可以从最近的地方开始攀登传说中的珠穆朗玛峰。

马洛里兴奋地给妻子露丝写信:

“我亲爱的露丝,我们找到了登上这座山峰的路……我们为那些热爱冒险的人们确定了登上珠峰的路线!”

马洛里

但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珠峰地区的季风季来临了。漫天的暴风雪宣告他们不可能再进行任何登山活动,马洛里只能宣布撤退。

第一次尝试,无功而返。

但只过了6个月,马洛里带着队伍又回来了。

这一次,马洛里他们还带了摄像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珠峰风貌的画面。当然,他们最主要的目的,是要登顶。

这一次,马洛里的队伍正式开始了登山,而且进展顺利。但是不幸的是,他们在登山过程中遭遇了一场巨大的暴风雪,为了躲避暴风雪,马洛里让队伍躲到了冰坡下的一个角落里,然后,就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雪崩。

在这场雪崩中,7名队员遇难。

这也是有记录以来,第一批在征服珠峰过程中遇难的人类。

因为这次雪崩,第二次登顶努力也宣告失败了。

这次雪崩,给马洛里也埋下了巨大阴影,他在给妻子露丝的信中说:

“我亲爱的露丝,七位勇士遇难了,我应该为此负责。事已发生,我的任何举动都于事无补。”

在回到欧洲的一年多时间里,马洛里似乎真的决定远离登山,忘记关于雪崩的一切。他开始陪伴家人,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

马洛里和大女儿在一起

但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关于攀登珠峰的探险计划却没有停止。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洛里内心似乎越来越烦躁。

终于,他和妻子露丝吵架了。

露丝的观点很简单:

“我爱你,你也爱我,这是一生中最幸福的事了。但我真的需要你,我想和你一直生活在一起,一起分担欢笑和苦难,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能再分开。”

而马洛里的想法却也很直白:

“我进退维谷,很痛苦。选择远走而离开将是一个残酷的决定,但更残酷的是,眼看着别人征服那座巅峰,而不是我。”

1923年3月,马洛里被一件事触动了。

他应邀去美国纽约做一次关于珠峰冒险的演讲。在场的观众都被他描述的珠峰风貌和艰苦环境所震撼。

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随后向马洛里提了一个问题:

“请问,你为什么要去攀登珠穆朗玛峰?”

马洛里想了一下,说出了自己心声,也就是那句流传后世的著名回答:

“因为,它就在那里。”

4

1924年,马洛里最终做出了自己的决定:第三次挑战珠峰。

那一年,他已经38岁了。

这一次,他为了能够一次性成功,还精心挑选了一个助手——来自牛津大学化学系的安德鲁·辛迪·艾文。

艾文没有尝试过登山,但他是一名出色的赛艇选手。在牛津与剑桥每年一度的著名赛艇对抗赛中,他的体魄和技巧给马洛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艾文的专业知识可以保证氧气瓶在高海拔地区的正常使用。

艾文对能够得到当时最顶尖的登山家的邀请而感到荣幸:

“我们全都要到达山顶!如果真的要死的话,没有什么比征服珠穆朗玛峰更好的死法了。”

艾文

1924年2月29日,马洛里带着助手艾文以及其他成员,从利物浦登上了开往印度的轮船。

他对妻子露丝发誓:

“这是我们俩最后一次分离,今后将永远在一起。”

第三次出征,马洛里(后排左二)和他的队员们

4月29日,马洛里和他70人的探险队到达了珠峰脚下,开始搭建大本营。在那里的一座喇嘛庙里,马洛里他们接受了喇嘛们的祝福。但一位喇嘛警告他:

会有灾难降临,你们会成为珠穆朗玛峰的祭品。

马洛里不迷信,他不会将警告放在心上。但他确实为攀登珠峰做了详细的准备,包括决定在登山路线上建立一系列营地,成为一个个据点——如果体力透支,就回到营地休息,等适应海拔高度后再重新攀爬。

马洛里发明的这种登山方式,到现在依旧被攀登珠峰的人们沿用。

没多久,马洛里的队伍顺利来到了二号营地——这里的海拔已经超过了5300米。这时,天气突然变得极端恶劣,暴风雪肆虐。无奈之下,马洛里只能让队伍撤回大本营,但是,两位队员已经因为恶劣的气候引发身体机能失调,不幸去世。

马洛里给女儿写了一封信,隐瞒了自己遭遇的困难:

“亲爱的:

今天风不大,天气很好很温暖。现在茶来了,都不记得有多久了,现在又吃到了蛋糕。八月份我们举行个小小的茶聚吧,只需要一块味道淡淡的热蛋糕就够了。你爸爸我是不是太贪心了!”

由于时间的耽搁,离6月的季风季节已经越来越近,危险也在越来越大。但马洛里坚持必须继续攀登。经过艰苦的前进,马洛里的队伍终于扎下了四号营地——大概在海拔7000米的地方。

没有现代的羽绒服,只有夹克和裹上七层衣服,这只登山队的情况开始变得越来越糟糕:马洛里开始严重咳嗽,而艾文则腹泻不止。

当时登山队员们简陋的装备

5月22日,马洛里冻伤了一个手指,但他随即在笔记本里写道:

“为了能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一个手指又算得了什么?”

暴风雪停不下来,马洛里自己也知道,气候已经越来越不适合最后的冲顶。但是对他来说,已经没有退路——他已经38岁了,这次撤回去,就不会再有机会来了。

之前所有的前进路线,都是他和他的队伍一手开拓的。作为一个登山家,他在这一点上确实无法做到不自私——他不希望看到别人遵循着他开拓出来的路线,取代他成为第一个登上珠峰的人。

他给妻子露丝又写了一封信:

“这段时间很糟糕……可能又是愚蠢在作怪吧,可我怎么能又放弃呢?我们小队离登顶还有6天的时间,大概是1/50的机会,但我们会抓住机会,让我们自豪!

爱你!永远爱你!”

最后的冲顶需要用到氧气瓶,马洛里的助手艾文顶着严重的高原反应,给两个人各制作了两个氧气瓶。

6月5日,艾文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

“如果我临时制作的的装备能将我们带到顶峰,这将是一场伟大的胜利。我为明天早上的出发准备了两个吸氧器。”

这是艾文留给人世间的最后一段话。

马洛里和艾文在最后的出发前

5

6月6日清晨,马洛里和艾文两个人从北山坳出发了。

在此之前,马洛里曾派出两个队员冲顶(这等于把首次登顶的机会让给了队友),但因为天气原因,被逼了回来。虽然所有的人都认为该回家了,但马洛里决定最后一搏,而艾文表示马洛里去哪,他就去哪。

6月7日,马洛里和艾文终于扎下了最后一个营地,此时,他们离珠峰的山顶只有600米的距离了。

一切都触手可及。

那一夜,肆虐的风雪和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两个人几乎一宿没合眼。第二天醒来,他们头痛欲裂,且全身脱水——这样的状态,其实是绝对不适合登山的。

但谁有能拒绝离世界之巅只有600米的诱惑?

马洛里在收拾行囊时,郑重藏好了一张照片——那是他妻子露丝的照片。临行前,他向妻子保证,要将她的照片放在珠峰的山顶。

两个全靠精神信念支撑的登山者,在1924年6月8日的清晨,拖着疲惫的身躯,开始向地球之巅发起最后的总攻。

马洛里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

6月8日12点50分,探险队的摄影师诺尔在下边的营地全神贯注眺望时,发现了远处山上马洛里和艾文攀爬的身影。但就在这时,天空忽然飘来了一阵云雾,

然后,两个人就都不见了。

诺尔回忆: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小黑点,他已经离主峰很近了,这时另一个人也过去了。他们的速度很快,好像要补回失去的时间。然后这迷人的景象瞬间消失了,被厚厚的云层所取代。”

两个人就此失踪。

在营地里的其他队员在焦灼地等待了几天之后,只能做出这样的结论:两个人已经死亡。

因为在海拔8000米左右的山上,人类不可能失去保护呆上几天。

失踪,是和死亡划等号的。

一直在家中焦灼等待消息的露丝,没有等回丈夫,而是等到了皇家地理协会发来的通知书:

“很遗憾得知这个噩耗,在这次的珠峰探险行动中,您丈夫在最后的攀登过程中失去了生命。协会对您和您的家人表示深深的惋惜。”

6

马洛里遇难的消息很快传遍了英国。

整个英国陷入了悲痛之中,在全国各地都敲响了大钟,而马洛里的追悼会是在英国第一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里举行的。

马洛里成了英国人乃至全世界登山爱好者心目中的英雄,但同时有一个问题又引得大家争论不休:

他和艾文最终到底有没有登上过珠穆朗玛峰的山顶?

1999年,在马洛里失踪75年之后,一支由BBC赞助的美国攀登队,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大约海拔8170米处发现了一具英国人的尸体。

尸体外套内衬的铭牌证明:他就是75年前失踪的马洛里。

乔治·马洛里的尸体

马洛里的尸体被发现时,是趴在一个山坡上,右脚踝骨处已经骨折,可见是摔下来的。但从他尸体的位置上看,似乎是在下山的路线上。

马洛里和艾文究竟最终有没有登顶,还是无法证明。因为当时拿着柯达相机的是艾文,只有从相机胶卷中才能看到马洛里有没有登顶——艾文的尸体,至今依旧没有被发现。

但大多数的登山者还是客观地指出,当时马洛里到达山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首先,用现在的眼光看,马洛里在1924年的登山装备近乎原始,包括他所带的人工氧气最多也只能维持8到10个小时,仅够攻顶全程所需时数一半。

其次,在最后登顶前,有一道著名的天险——“第二台阶”(The Second Step)。在那里并没有发现绳索等人工遗物,而徒手攀爬“第二台阶”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考虑到当时马洛里和艾文的身体状况。

“中国梯”是中国登山队于1975年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在 “第二台阶”的岩壁上架起的一座高近6米的金属梯。之后,每一位从北坡登顶的登山者都要用到这部梯,所以就把它称为“中国梯”。2008年5月27日,“中国梯”被撤下,收藏于珠峰登山博物馆。

但是,也有一个观点,认为马洛里最终是到达山顶的。

因为美国登山队在马洛里的尸体上,没有发现他妻子露丝的照片。

还记得马洛里的那个誓言吗?

他要把妻子的照片留在珠峰的山顶上。

而这个细节,也成为马洛里缅怀者们的一个美好的信念。

他们相信,人类第一次到达珠峰山顶,是在1924年。

那个人,就是把妻子照片留在山顶的乔治·马洛里。

【馒头说】

我没爬过珠峰,但我上过5200米的海拔。

那是在2008年,我坐越野车从日喀则(海拔4000米)去定日县(海拔4300米)采访,途中要翻越两座海拔5200米的山头。

那是我进藏的第二天。由于第一天晚上喝了不少酒,半夜里头痛欲裂,一个人靠在床上拿着个氧气瓶吸氧。路上经过一处景点,陪同的上海援藏干部问,要不要下来拍几张照片?

我当时几乎是趴在车后座上,用尽全身力气摆了摆手,话都说不出。然后顺眼瞄到了自己的手指甲——我印象深刻——全是暗紫色的。

说这些,是想说明,在5200海拔这个高度,一般人已经达到了怎样的一种身体感受。

然后可以想象一下,在海拔8000米以上,宿营,负重,攀爬,前行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曾看过一篇文章,说在攀登珠峰的沿途,有很多登山者遇难的尸体 。因为海拔太高,很少有人有能力为他们敛尸,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一个个“路标”。

看文字觉得没什么,但真的看到照片,还是很有冲击力的。

可能也会有人说:好好的热爱生命不好吗?

我虽然无法体会探险家们的心境,但还是多少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在他们看看来,这就是他们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吧。

毕竟,山就在那里。

附录:珠峰攀登简史

?1924年 马洛里和艾文在冲击珠峰峰顶时遇难。

?1953年5月29日,来自新西兰的34岁英国登山队队员艾德蒙·希拉里与39岁的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一起沿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人类有纪录以来上第一个登顶成功的登山队伍。

?1960年5月25日,中国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分别为王富洲、贡布、屈银华,此次攀登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攀登成功。

?1975年5月16日,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为世界上首位从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九名队员登顶,其中藏族队员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

?1978年,奥地利人彼得·哈贝尔和意大利人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尔首次未带氧气瓶登顶成功。

?1980年,波兰登山家克日什托夫·维里克斯基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

?1988年,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首次从南北两侧双跨珠穆朗玛峰成功。

?1996年,1996年珠穆朗玛峰事故,15名登山者在登顶过程中牺牲,是史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牺牲人数第三多的一年。

1998年,美国人汤姆·惠特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的残障人士。

?1998年,狄斯特法努·阿森提夫成为第一个不用供氧装置登顶的美国女性。她在回程时无力移动而冻死,她的丈夫谢尔盖·阿森提夫在试图救她时失足摔死。

?2000年,尼泊尔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从大本营出发由北坡攀登,耗时16小时56分登顶成功,创造了登顶的最快纪录。

?2001年,美国人维亨迈尔成为世界上首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珠峰登山队的队员抵达珠穆朗玛峰峰顶,并燃点起祥云火炬,进行约200米的火炬传送。

?2010年5月22日,英国人普伊(LewisGordon Pugh)在珠穆朗玛峰上的冰湖里游了一千米,费时22分51秒,成为珠峰长泳的第一人。

?2010年5月22日,来自美国加州13岁少年乔丹·罗麦罗从北侧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年轻登上珠穆朗玛峰者。

?2012年5月19日,来自日本山梨县的73岁女登山家渡边玉枝于当地时间上午7时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年龄最高的女性登顶者。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