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以下我国哪个传统节日没有固定日期(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名存实亡)

导读 以下我国哪个传统节日没有固定日期文章列表:1、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名存实亡2、中国四大鬼节3、咬定青山不放松 留得清气满乾坤4、2023年中级会计考试两年三科这样搭!这样学

以下我国哪个传统节日没有固定日期文章列表:

以下我国哪个传统节日没有固定日期(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名存实亡)

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名存实亡

弘扬传统文化

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到最近网络上炒作相当火的一个话题,临近年尾了,全国各地区的网友都在闹着要求当地政府撤销有关严禁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看似一个小小的禁令,在发布之初即引起不少关注。

春节

大街上一番番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耳朵一陈陈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喧嚣声音!这份美好地充满温馨的童年记忆,始终珍藏在我的内心!说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节日文化占有相当大的一席之地。在下出生在80年代未,整个90年代算是我的童年时光。那个时候,国家的改革开放刚刚进行不久;在我的印象里,别说是成年人,那个时候但凡是上了十多岁的哥哥、姐姐们,只要没有在读书的;全都加入到外出打工的队伍了。由于我们地处南方,所以绝大多数外出打工的首选之地,必是【北上广深】的广东地区。我的童年应该来讲是相对完整的,那个时候对于节日的感受除了享受之外,更多的是期盼!

从每年的【立春】当中必须讲究(守春)开始到后面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到大年三十的春节)。甚至平时的秋收农忙时节、以及哪家又有红、白等喜事了。整个家族的里里外外总是热热闹闹的一番繁忙的情景!那个时候的人们都像是亲人一般,自家的堂兄弟姐妹更是像一家人一样。

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回归正题吧!我今天的标题上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名存实亡了!我为何提出这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呢?其实,我想不仅仅是我,许许多多土生土长在中国的普通民众,相信也深有同感。我只说我们这个小县城,从大概8年多前。政府部门就下达明文规定了,在县城范围:任何时间、地点均不得燃放鞭炮、烟花,后面陆续把禁止在公共场所、小区等地焚烧(纸钱、冥币、点香烛),舞龙舞狮锣鼓节目必须统一到指定广场才能可进行等等规定加到其中。再之后这一明文要求的限制范围扩大到乡村。

时间可追溯至1993年,北京市是最早开始正式实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的。 此后,全国共有282个城市制定全面禁放烟花爆竹的法规。然而,禁放法规在十几年的实施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诸多争议。一时间,几乎所销售烟花爆竹的店铺都关了门。于是乎从那年开始的大年三十,大街小巷不再有往年热闹景象、超市商场多半在年三十的中午就打烊关门了。走家窜巷去拜年也大多等到初一、二开始。

这是一种可怕的连锁反应。细细想之就不难发现,我们的传统节日当中蕴涵着极富文化内涵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我们华夏文明血液里所一直传承的(仁、义、礼、智、信)尽含其中!

就拿严禁燃放烟花爆竹这事儿来说,对我们中国传统节日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基本上都离不开锣鼓、鞭炮、香烛。我说的这句话,我想没人会反对;就拿我们全球华人每年都必过的一个节日-春节来举例。

在春节正式到来的那天之前,即从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三开始(腊月二十三要祭送灶王)、再往后的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五(贴福字)、腊月二十六(宰牛羊)、腊月二十七(办年货)、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九(祭先祖);可以说这一切的都在为大年三十那天做准备。我们忙忙碌碌了一整年,只在一年当中的最后半个月当中,放肆开怀、畅饮、趁着香烛散发的温暖、乘着烟花绽放炫丽、伴着时近时远的声声爆竹告别着过去的一年、同时也迎接着新的一年!

华人街里的春节装饰

外国的春节时刻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现在,先请大家回达一个问题(00后们优先)请回答出我们传统的四大节日:即 春节 ( 农历新年 )、 清明节 、 端午节 、 中秋节!可是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近年来这些原本属于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际场合!于是乎,大家沾沾自喜、甚至有的评论还大言不惭说是我们大中华的软实力大大增加了!说真的,我看到这样的评论真的很痛惜。我真的怀疑这群人是在选择性的失明、失聪,只事情只看到表面,殊不知,你所看到一切是相当片面的。让我来给你们简单的分析一下就会明白眼下事态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了!

所以在开关我才会感叹到我们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已经名存实亡了!这不单单是我们自己不断的背弃传统、一昧迎合外来文化。其中还包括世界上其它国家对我们传统文化和节日的日趋包围。就拿我们的近邻--韩国来讲,人家的中秋节假期已经留出4天假期、新加坡其他东南亚国家同样指定在端午节赛龙舟,同样是吃粽子、拜屈原;澳大利亚春节所有街区都允许敲锣打鼓舞狮;美国、日本这两大华人聚集的大国就不用说了,人家国家过春节是一幅什么景象?反观我们自己的国家:春节严禁燃放烟花爆竹、清明节又让“文明”祭奠严禁烧纸、燃放鞭炮;剩下两个吃粽子、吃俩月饼;也一度沦为送礼节!放眼当下,我们除了这四节日之外,还有什么:元宵节?假期都取消了。你问问你家小孩,元宵节是要干嘛的?为什么要打灯笼、猜灯迷?七夕节(我们实际叫祈巧节)目前也和一些什么白色、黑色、紫色反正是各情人节混在一起了。可苦了我们那些正热恋中的男同胞们了!好好的一个七夕节,无一例外统一变成了【礼物、鲜花、巧克力和酒店】。中元节?重阳节?

元宵节猜灯迷

元宵节

元宵节

所有我们重要的节日都成了阉割的版本,都在国外大放异彩!再如下下去,我们的后代们再也无法理解到爆竹声声辞旧岁的欢喜、不明白元宵赏灯时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唯美、不懂得先祖古人们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的那种浪漫、不知道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的那份庄重、更无从知晓什么叫待到重阳日 还来旧菊花的情谊。

我们浩瀚绵延几千年的文化,当真要在我们这代人中伤逝而去、彻底断流吗?呜呼哀哉!

中国四大鬼节

上期咱们花了一整篇的时间讲了西方的鬼节万圣节,说到他们的万圣节由于逐渐缺乏宗教的注入和家族崇拜的观念而变成了狂欢节,当然我说的是美式的万圣节。那些老牌欧洲国家还是保留了祭奠先人的传统。

不过相比之下咱们中国对于先人的祭奠就相当的庄严隆重了。众所周知,我们传统文化中有3个鬼节,分别是清明节、中元节与寒衣节。但是,如果咱们在严谨一点来说的话,实际上中国有四个鬼节,还有一个上巳节,只不过到了明清之后,这个延续了千年的重要节日就逐渐地和清明节合二为一了。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跟大家好好聊一聊这个上巳节的。毕竟他起源于春秋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

那么老规矩,要聊还得从根儿上聊。咱们就一个个地说我们这四个节日的由来。

其实在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一般被划分为人节、神节、和鬼节。比如咱们熟悉的春节啊,中秋节啊这些都算是人过的节日,神节一般就是,三月三祭祀沐浴、六月六祭龙王、九月九祭天这些中国古代的神节日,当然,这些节日到了现在就已经脱离了两千多年前的原始功能了。然后就是咱们都熟悉的三大鬼节了,清明、中元和寒衣节。

上巳节:

咱们先说上巳节,上巳节其实就是咱们刚才说的神节三月三,这也是上巳节比较特殊的一个点,因为它既是鬼节也是神节,那咱们就从这里开始说,首先说它作为神节的来源。上巳节最早的活动主要是“祓禊 [fú xì]”,这两个字现在很少用了,单拎出这两个字在马路上拉个人问,问10个人估计的有11个都不认识,就连提问题那个人都不一定认识。因为这是西周时期常用的词汇,他代表一种非常严肃的巫傩仪式,也就是俗称的祭祀仪式,因为当时在中国大地上还没有宗教确立,佛教当时刚刚在印度产生,道教也还要在1000年之后才出现。所以当时的西周还是以巫术作为民间的一种精神活动而存在。

上巳节就是在这个社会基础上出现的,每年到了三月三,人们进行“祓禊”这种巫傩之术。也就是让女巫来为人们洗去那一年的灾祸。主要的活动就是在河边洗澡,就跟现在印度人在恒河边上洗一切的那个意思差不多。到了先秦时期,上巳节的活动就扩展出为亲人招魂以及踏青搞对象这两种新活动。

因为每年三月三正值万物开始复苏的时节,人们认为人类的魂魄也跟万物一样,会随着四季变换,经历萌芽,成长,壮大直到凋零这个过程。所以人们就在每年的三月三来为亲人招魂,让他们在那边的世界不要忘了这边世界的人。

唐朝时期,是上巳节最为鼎盛的时代,不仅民间到这时会成双结对地把酒言欢,就连官方都会组织大宴群臣的活动。不过到了明清期间,上巳节慢慢地就被民间和官方淡化了,并将祭祀和春游这些活动与清明节融合在一起了。

清明节:

那接下来咱们说说清明节,这清明节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特殊日子,因为在唐朝之前,人们还是习惯过上巳节,清明节当时还只不过是一个节气,到了唐朝,上巳节和清明节的过法也基本差不多,甚至是并行的。只不过到了明清之后,上巳节才被清明节吸纳,而清明节的活动也变得越加丰富,什么春嬉啊、禁火啊、寒食啊、祭祀啊才合在一起,您看清明上河图,那里面记载了除上坟之外非常多的民间活动。

那您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么?还有为什么要吃寒食呢?这些其实是传说和习俗夹在一起演变而成的。

首先咱们说,这个节气和节日为什么叫清明,根据《淮南子-天文》的记载,冬至之后105天,则清明风至,“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而在清明之前的三天,需要寒食禁火,这个禁火其实源自于先秦时期的改火习俗,因为在上古时期,万物有灵,火也不例外,凡是祸害人类形成火灾的火人们认为都是那些成了精的旧火,因为这个火种用的时间太长了,所以他们才成了精而危害人间。

之后,人们在小心供奉火灵的时候,还会对在用的火种进行定期的清理,就是要将它熄灭,让旧火死去,重新点燃新的火种,这就叫做改火。这就是寒食节的前身,因为改火不能当时灭掉再重新点燃嘛,所以人们就将时间定为三天,灭火三天后再重新起新火这样才管用。所以这三天大家就只能将就一下啃菜叶了。

不过后来改火这个习俗没延续下来,反倒是吃寒食的习俗留存到了现在。除了这个历史沿袭的因素外,当时人们还将介子推“不言禄”的传说与清明节结合在了一起。那咱们就再杂说一介子推这个“不言禄”的典故。

首先,介子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忠臣,他的主人名为“重耳”,重耳当时遭到了迫害,被迫流亡,而在流亡时期他备受屈辱,最终落到了食不果腹的境地,介子推看到了昔日的主人竟然落得如此境遇,便不由分说地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烹给重耳吃。您没听错,就是给他的主人吃自己的肉。这种博爱有点像佛教中那个舍身饲虎的典故。

介子推用这种方式救了他主人一命。峰回路转,19年后,重耳重新作了国君,也就是当时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东山再起之后,就开始挨个奖赏这些年追随自己的人,但介子推认为重耳能重回王位,这本是天意,跟他帮不帮重耳根本没关系,所以就不愿意接受重耳的奖赏,并且认为如果拿了奖赏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就让那些拿了奖赏的大臣们很不爽,好家伙,圣人都让你当了去了,大家就开始对介子推指指点点,所以介子推因此便辞官回到了老家,也就是所谓的“辞官不言禄”的典故。

而晋文公重耳是个重情义的人,一直心心念念自己的救命恩人介子推,便不断派人去请他回来,同时还答应给他加官进爵。但怎奈何,介子推就是不接受。晋文公不罢休,就派兵去把介子推给找回来,介子推得知官兵来请他的消息后便背上老母亲躲进了深山里,官兵实在找不到,便下令烧山,希望用烟火能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这大火愣是烧了三天三夜,到了儿也没见介子推的人影。大火熄灭后,人们进山搜寻,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抱着一颗大树被火烧死了。晋文公得知此事后懊悔不已,为了纪念这个大忠臣,晋文公便把烧掉的这座山改名为介山,还在山上为介子推盖了祠堂。

因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所以晋文公还下令,为了纪念介子推,以后全国3天不许开火吃热饭,只能吃寒食。这就是清明寒食节的一种民间故事的解读。

中元节:

那简单说完了清明节的由来,咱们接下来说说中元节,这中元节也是很有来头啊。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也就是七月十五,而七月也俗称鬼月,民间相传,每年农历七月一日,阎王就把地狱的大门打开了,让这帮常年禁锢在地狱的鬼魂得以来到人间享受短暂的自由。所以这个月在民间来讲是非常不好的时间,不仅不会在这个月举行婚嫁,就连普通的庆祝聚会都不会安排这个时间,就怕冲了煞。那既然这个月是一个鬼怪盛行的时间,那为什么却叫做中元节这个和鬼没有联系的名字呢,而中元这两个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这个节的由来是由儒释道三种文化组合而成的一个很多元的节日。首先咱们说佛教,我想好多人都知道盂兰盆节把,盂兰盆节就是在七月十四和十五这两天,盂兰盆可不是起源一个盆的节日,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而盂兰是倒悬的意思,根据《盂兰盆经》的记载。

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目键连,得到六大般若智慧,也就是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和观照般若这六种终极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但他的母亲已经去世,没办法,目键连就用法眼视察,结果看到逝去的母亲已经堕入六道轮回中的饿鬼道,变为“饮食障鬼”,这种鬼只要见到食物,食物就会立刻燃烧化为灰烬,所以目键连的母亲已经在饿鬼道中瘦成骨架模样。目键连看到后极其的伤心,就赶快用钵盂盛饭给母亲,可是他无论用什么方式把食物送到母亲嘴边,它们都会立刻化为灰烬。

目犍连急啊,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可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的法力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合力才行,佛祖建议他,可以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发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

我多说一句这个“结夏安居修行”啊,这是佛教中的一种常识知识,这是因为夏天雨水多,所以修行之人一般不会过多地在这个时候外出度化,这个时候各地的弟子们大多都会聚在一起来自我反省和探讨佛法。所以叫做“结夏安居”或者叫做“夏安居”。

那咱们继续说目犍连。目犍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在僧众“夏安居”时准备了盛大的素斋,让佛弟子们享用。目犍连用这种方式还真的让他的母亲脱离了饿鬼道。后来佛祖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这个佛家人自我悔过的日子里。设百味饮食,举行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再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七月十五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祭奠故人的原因之一。受到了佛家的很大影响。

说完了佛家关于七月十五的由来,咱们再来说一说道家,道教自古就有三官三元这种说法,三官就是天官、地官和水官,他们的工作就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他们代表了上天派驻在三界的长官。凡是三界众生都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三界内的众生善恶他们会及时地向上天汇报。

三界就不用多介绍了吧,道教的三界指的就是“天地人”对应的就是天界也就是神界、地界也就是阴间、人界就是人间。而这三个大官的生日则对应在了,天官正月十五、地官七月十五、水官十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就是一年中的上元、中元和下元,也就是民间常说的,上元天官-紫薇大帝赐福、中元地官-清虚大帝赦罪、下元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这就是道教常说的三元三官。

而七月十五正是中元地官降临定人间善恶之时。这您就明白了吧,为什么人们会在七月十五这天祭奠先人,就是希望可以给身在阴间的故人送去一些人间的祝福。和给地官一些“封口费”。

所以您看,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和祭奠先人这个主题密不可分,而咱们的儒家就更是提倡“以孝治天下”,这也是‘三纲’“五常”的核心理念之一。孟子说:“道在迩[ěr]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是“本来很近的路,却偏偏要跑老远去绕,本来很容易的事,却偏偏要往难处去做,其实,只要人人都亲近自己的亲人, 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儒家经典《大学》里有一句咱们耳熟能详的话,“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就是俗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孝道又是修身的根本,没有修身就不会有后来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中元节其实是儒释道三个思想汇聚而成的一个节日了吧,其实还是我上期讲的,我们的节日中充满了孝道,充满了修身之道,我们节日的习俗是由我们中国文化的道德准则所承载的。

寒衣节:

那过万了中元节,接下来就是寒衣节了,寒衣节的日子是农历的十月初一,也称“十月一送寒衣”,这个节往往和立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要追溯的话,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因为在秦朝时期,十月为岁首之月,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十月朔”这种说法,它是秦朝历法中的新年。根据历史的研究,秦朝人起源于西北地区,大部分是戎羌(róng qiāng)民族,对于他们来说十月份过年本来就是他们旧有的习俗。

大家可能不知道,咱们现在每年过的春节其实在古代中国一直在变化,俗话说,“夏建寅”“殷建丑”“周建子”,“夏建寅”夏代“寅月”也就是正月为岁首,以一月初一为元旦,就是咱们现在再用的春节历法。“殷建丑”,殷就是殷商,商代,商代以农历“丑月”十二月为岁首,以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建子”,周代以农历十一月“子月”为岁首,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到了秦代,历法又变,秦历建“亥”,即以农历十月“亥月”为岁首,以十月初一为元旦。这就是就是咱们刚说的十月朔的说法。

直到汉武帝元封六年,才恢复了夏历,也就是现在的春节,后来除了篡汉的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商历,和唐武则天和唐肃宗曾改用周历外,夏历以农历一月初一为“大年初一”的这种岁首方式一直沿用至今。说得有点多了,咱们再说回秦历的十月朔,秦历之所以把十月作为岁首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十月是丰收的季节,咱们新生的农民丰收节虽然没定在十月。但是也定在了秋分这个粮食丰收的时间段上,为的就是庆祝收获的喜悦。

而每当活着的人衣食无忧的时候,咱们中国人原始的生命情感就会驱使我们去感恩和怀念那些逝去的故人,所以在秦历的十月朔,人们不仅会庆祝丰收的喜悦,也会举行祭祀活动。所以这个“十月朔”也叫做“十月朝”。

虽然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但是“十月朔”这个节日却保留了下来,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庆祝仪式都消失了,但是给故人送去御寒衣物的这个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寒衣节除了这个历史沿袭的出处之外,还有一个神话故事作为典故,这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相传,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官府征去了徭役,而孟姜女在十月初一这天启程去给丈夫送去御寒的衣物,当他得知丈夫已经累死并埋入长城脚下之后,就痛哭流涕最终苦塌了长城,然后用带来的寒衣将范喜良的尸骨包裹起来一并火化掩埋。然后殉情自尽了。

总之,不管是历史沿袭还是神话故事,寒衣节都代表了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儒家思想的孝悌之道。是我们由内而生的生命情感。

以上就是咱们中国的4大鬼节,您看,中国的这每个鬼节,都充满了孝道德行。这是我们与西方鬼节最大的区别,不仅内涵丰富,次数还多。好了这次的老翟杂说百科就到这里吧。希望这期节目可以帮您重新认识咱们的“鬼节”。

咬定青山不放松 留得清气满乾坤

  原标题:咬定青山不放松 留得清气满乾坤

  ——写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十周年之际

  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全面从严治党由此开局破题。

  新风一开,万木春来。十年淬炼,锻铁成钢。

  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不懈推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采取战略性举措、推进变革性实践、实现突破性进展、取得标志性成果,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

  八项规定,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

  战略性举措: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制定实施八项规定成为突破口

  2022年10月25日,党的二十大闭幕第三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一项重要议程即是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

  这样的安排绝非巧合。

  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一开始就为作风建设立下规矩,到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进一步深化细化,再到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作出新部署新要求,这持续向全党全社会释放出鲜明信号:中央八项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进入新时代,引领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艰巨的历史任务。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让中国共产党人直面“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形成强大共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讨论加强党的建设如何抓时,就想到要解决‘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后来决定就抓八项规定,下口就要真正把那块吃进去、消化掉,不要这吃一嘴那吃一嘴,囫囵吞枣,最后都没有消化。”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述了制定八项规定的初衷。

  八项规定是从中央开始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

  党中央率先垂范,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上坚守最严格的要求,中央政治局每年都召开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八项规定一子落地,党的建设满盘皆活。

  以八项规定为突破口,管党治党的一系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次第展开,层层深入,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向纵深发展,成为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

  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党中央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和动员令,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基础上,采取的战略性举措。

  八项规定,就是为了得民心、惠民生,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就是要给全党定规矩,号召和要求全党用优良作风凝聚奋斗力量、护航事业发展。

  认识越深刻,意志越坚定,行动越自觉。

  从群众最不满意的改起,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从群众最期盼的事做起,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十年来,我们党不断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

  干部作风好不好,重大任务是试金石,民意是最好的标尺。

  脱贫攻坚战中,数百万计的扶贫干部奋战在扶贫一线,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纪检监察机关紧盯惠农资金发放,走村入户,靠前监督,发现问题一盯到底、纠治到底……

  国家统计局2019年11月进行的民情民意电话调查显示,96.5%的受调查对象满意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贯彻执行的总体成效,97.3%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好转表示满意。

  十年浴火淬炼,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中国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八项规定成了改变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的标志性举措,“八项规定改变中国!”这是人民群众由衷的赞许。

  变革性实践: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中央八项规定堤坝持续加固

  开公车办私事现象曾经屡见不鲜,甚至有的公车出入高档会所、酒店,群众常有反映,意见很大。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公车改革有条不紊展开。

  大幅压减公车数量的同时,强化调度监管,搭建车辆集中统一管理调度的公车平台,通过喷涂张贴标志等形式向人民群众亮明公车“身份”,公车标识化率达到100%。

  这是一项具有“徙木立信”意义的改革,群众耳闻目睹不难感受:如今,公车使用必须严格审批,公车姓公办公事的意识显著增强,单位用车风气焕然一新。

  作风建设该怎么抓?新时代的实践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

  金秋时节,陕北的苹果红了。

  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总书记同老乡们亲切交流,并采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从今年的收成到种植技术、采摘方法、品种质量、销售价格,再到村民收入以及如何发展苹果种植和其他产业等,总书记问得细,老乡们答得实。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次考察调研都是轻车简从、务求实效;每到一处都扑下身子深入群众、嘘寒问暖、体察入微,为全党树立起光辉典范。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言出必信、行之必果,确保“一竿子插到底”、落地落实——这已成为作风建设的一个鲜明特征。

  ——坚持问题导向,动真碰硬。

  2020年1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2019年12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一个变化引人注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查处数据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释放出的正是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亮剑的鲜明信号。

  “开不完的会议、填不完的表格、迎不完的检查”一度让不少基层干部疲于奔命。党中央把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同为基层减负结合起来,全面检视、靶向纠治、连续施治,推动基层干部轻松上阵,在推动发展、为民服务上跑出好成绩。“党中央的部署抓住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如今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干事创业、为民服务了。”山东省无棣县一位基层干部说。

  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鲜明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工作的导向。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一个个作风建设“小微题材”的突破,成就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作风转变的“宏大叙事”。

  ——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

  今年11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2022年10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这已经是连续第110个月公布月报数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纠正积习已久的歪风邪气、痼疾顽症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稍一松劲懈怠,一些问题就可能反弹回潮。

  端午抓公款购买粽子等节礼、中秋抓公款购买月饼等节礼、春节抓公款购买爆竹等年货节礼……纪检监察机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

  十年间,党中央先从公款购买赠送月饼、贺年卡、烟花爆竹等群众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抓起,一连下发3道禁令;又拓展到抓违规公款吃喝送礼、公款旅游、出入私人会所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直到今天,始终盯紧“四风”问题新动向新表现,深挖彻查潜入培训疗养机构吃喝玩乐、高档小区“一桌餐”、把就餐地点安排在偏僻隐蔽的农家乐等隐形变异情况……

  扭住不放、寸步不让,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令许多党员干部感慨,“以往上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没想到八项规定管住了。”“事实证明,党中央抓作风建设,不是运动式、一阵风地抓,而是驰而不息、紧抓不放。”

  ——强化系统施治,标本兼治。

  “贵州省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蒲波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和旅游安排”……2021年9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首次同时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受到党纪政务处分的案例和中管干部由风变腐、风腐一体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

  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不正之风滋生掩藏腐败,腐败行为助长加剧不正之风甚至催生新的作风问题。党在自我革命的变革性实践中,对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

  十年来,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办严重违纪违法腐败案件时,注重发现并严肃查处可能存在的与腐败问题相关联的“四风”问题;在查“风”的问题时,进一步深挖“腐”,把隐藏在人情往来等不正之风背后的腐败问题找出来。

  如今,坚决查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用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遏制党员领导干部由风变腐,成为作风建设的一个鲜明特征。

  一位党员干部说:“不管问题大小,只要触碰了‘红线’,都会拉响‘警报’,八项规定是‘长牙带电’的真家伙。”

  突破性进展: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为普遍自觉

  作风问题,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抓作风,必须从政治上去考量。

  十年来,党中央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筑牢转作风改作风的思想政治基础。

  2021年3月1日,一堂主题聚焦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党课”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面向在场的广大中青年干部,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思想政治建设让全党校正思想、唤醒初心,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筑牢思想基础的一个缩影。

  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改作风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要举一反三,透过作风看党性,通过锤炼党性,增强改作风的自觉性、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党性党风党纪内在联系,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员干部在思想政治上进行检视、剖析、反思,对作风问题进行对照、查摆、整治,不断去杂质、除病毒、防污染。

  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愈发坚强,深刻地认识到,八项规定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有利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扛起作风建设的政治责任。

  理论上越清醒,政治上就越坚定。十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扛起作风建设的政治责任——

  深刻认识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作风问题的危害本质上是政治危害,坚持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作风建设始终。

  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坚决查处影响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漠视侵害群众利益、不作为乱作为、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纠治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问题。

  针对不收敛、不收手、顶风违纪行为,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既要查清违纪违法问题,也要查透政治问题,着力净化政治生态。

  针对“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反复性,保持政治定力,拧紧责任链条,切实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

  从根本上说,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就是一个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问题,是对党员干部有没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有没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

  ——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许多事都有了“硬杠杠”。

  十年来,党中央先后制定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各地区各部门普遍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细则及配套制度。

  什么级别的干部,应该配备多大的办公用房,公务出差的补助标准是什么,如此等等,一条条制度红线绑住了“任性的权力”,不断挤压歪风邪气滋生蔓延的空间,有力推进作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

  如今,广大党员干部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高度,心存敬畏和戒惧,时时处处自我检视,自觉接受监督。有的干部直言,“作风建设无小事,谁忽视‘四风’问题,谁就要栽大跟头”。

  …………

  讲政治,抓作风,让严的基调、严的标准、严的氛围不断强化,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不断增强。

  标志性成果: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以作风建设新进展、新成效推动保障高质量发展

  “开心茶馆又回来了!”在浙江杭州,市民袁芙蓉经常去西湖“曲院风荷”景点边的茶楼喝茶。这家如今主打亲民路线的茶楼,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一家高档会所,拒寻常百姓于大门之外。

  转机,始于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在席卷全党的作风整治之下,西湖景区内的30家会所全部关停转型,坚决还湖还景于民。“党中央抓八项规定,真的是雷厉风行、立竿见影!”袁芙蓉说。

  细微之处见变化。十年磨一剑,我们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全党全社会新风正气不断充盈。

  ——“四风”惯性被有效扭转,政治生态不断净化。

  庆典剪彩仪式少了,粽子、月饼、大闸蟹等一度被“天价”异化的食品回归了本味。与此同时,超标办公用房腾退了,公务用餐规范了,公款旅游刹住了……曾经习以为常的歪风积弊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十年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6.9万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109.7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9万人。中央纪委层面点名道姓通报曝光55批、347起典型问题。这向全党全社会释放和彰显了“越往后越严”的鲜明信号。

  ——群众意识不断强化,干事创业精气神有力提振。

  “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北京创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机制,辽宁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等;曾经有的办事大厅“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如今各地优化政务服务,努力让老百姓少跑腿,甚至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曾经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调研并不鲜见,如今越来越多的调研能够做到情况摸透、问题抓准、建议更务实、举措更有效;曾经基层干部疲于准备材料、开会汇报、陪同检查,如今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群众办实事……

  党员干部普遍反映,有了八项规定,大家的工作状态、精神状态更加积极向上,主动把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要求,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党风政风引领民风社风持续向善向上。

  八项规定深入人心,带动社会婚丧嫁娶、宴请聚会注重节俭实惠,大操大办现象日趋减少;餐饮行业也迎来转型,纷纷改走“亲民路线”,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提升菜品质量、服务大众消费上。

  寓意亲人团聚、祈盼美满的传统节日,找回应有的文化底蕴;攀比之风不再盛行,捐资公益、敬老爱老已成为社会潮流……中央八项规定不仅荡涤了看得见的歪风,更带来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的重塑,潜移默化树立起社会新风尚。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纠“四风”、树新风,积极健康的新型政商关系形成风尚。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亲而有度、清而有为,不仅清清爽爽用权,还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倾情倾力排忧解难,为市场主体经营发展创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

  “以前,我们办事经常遇到‘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不来回跑个几趟,很难办下来。现在项目手续仅两天就办理齐全,高效方便;各级领导还经常现场调研、解决问题;有关部门经常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湖北一位民营企业主说。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干部是决定性力量,作风是关键性因素。广大党员干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以作风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护航。

  咬定青山不放松,留得清气满乾坤。

  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会议强调,抓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二十大对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出新部署,必须始终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推动全党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

2023年中级会计考试两年三科这样搭!这样学!更高效

中级会计考试共分为三个科目,考生需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三科考试才能顺利拿证!那么如何学习才能不拖后腿顺利上岸呢?怎样进行科目搭配才能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呢?东奥会计在线今天就为大家奉上2023年中级会计考试科目搭配及备考指南!继续向下看吧!

两年内通过考试

搭配建议:

第一年:《中级会计实务》★★★★★

第二年:《财务管理》★★★★ 《经济法》★★★

之所以只给了这一种方案,是因为中级会计考试要求两年内通过三科考试,第二年如果有挂科的情况下,第一年考过的科目成绩就要作废了,所以我把《中级会计实务》放在第一年,众所周知,《中级会计实务》是这三科中最难的一科,先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后面的压力会小很多。

适合人群:会计基础相对薄弱、时间较不充裕的考生,因为中级职称考试需要有一定的从业年限要求,大多数考生都是要一边工作一边忙着备考,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

学习建议

第一年《中级会计实务》

1.预习阶段:本年10月-次年3月,预习阶段时间长是因为大部分考生是有工作的,有的甚至既要忙于工作同时还要兼顾家庭,有的是在家带孩子的宝妈,想趁着这个阶段提升一下自己,等到能出去上班了也给自己找工作增加点砝码,而且到了年底会计真的是很忙很忙,年终账务处理,各种报表,还要为次年的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做准备,这期间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新年,去掉这些时间的话,真正用来学习的时间也不是很多了,第一年只有一科考试,不用着急,踏踏实实的准备,先听上一年的课件。有的考生喜欢一边做家务一边听课,其实不太建议这样做,如果条件可以的话,还是要坐在屏幕前面认认真真的听课。

2.基础阶段:4月-5月,按照以往的惯例,每年3月份报名,4月份新书也上市了。之前已经听过一遍,基础阶段主要是在之前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另外也要重视教材的变化,例如,有哪些知识删除了,又增加了哪些知识点,新增加的知识点一定要重点关注,因为从最近几年的考试中不难发现逢新必考。这个阶段可以搭配东奥的《名师讲义》和《轻松过关?一》来进行巩固。

3.强化阶段:6月-7月,这个阶段主要是做题,强化练习,建议搭配东奥的轻二《名师好题》,先做题再听习题班,可以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听课。课后再重新做一遍之前不会做的题目,进一步提升。

4.冲刺阶段:8月,做最后的冲刺,时间上还是很充足的,但也不能放松,强化阶段做过的习题,那些做错的、知识点还不是很懂的,抓紧时间再做一遍,针对还是不懂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专项练习,此外还可以搭配东奥的《21天终极记忆册》和轻四《最后六套题》做最后的复习与训练。

第二年《财务管理》 《经济法》

1.预习阶段:(120小时),时间上从上一年考试结束后就可以着手听课了,还是先听上一年的课,打好基础,本年度是两科考试,时间规划上《财务管理》要多花一些时间,因为《财务管理》这科比较抽象,公式很多且不容易理解,虽然计算简单但是计算量也大,所以需要考生更多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公式,建议时间70小时;《经济法》科目理解比较容易,需要大量记忆,因此要善于归纳总结,并且考试覆盖面广、考查直接,要想通过考试,一定要多做题,建议时间50小时。

2.基础阶段:4月-5月,有了上一年听课的基础可以选择倍速听课,这个阶段主要还是关注新增加的知识点,逢新必考,这句话还要再次强调一遍!还要巩固之前学过的内容。本阶段建议《财务管理》用时30小时,《经济法》用时30小时。推荐大家可以搭配东奥的《名师讲义》和轻一《应试指导及全真模拟测试》。

3.强化阶段:6月-7月,这个阶段主要就是做题、大量的做题,但是不要一味的刷题、背题,要以题带点,通过这道题带出来的知识点是什么,问问自己有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根源掌握了就是怎么考都不怕,推荐搭配东奥的轻二《名师好题》和习题班。

4.冲刺阶段:8月,最后一个月了,翻看之前的笔记,再次强化一下记忆,毕竟时间久了难免会忘记,能坚持到现在已经是很棒了,再坚持一下,把之前做过的轻一《应试指导及全真模拟测试》和轻二《名师好题》再看或做一遍,主要是做错的题,重新梳理一遍,再次加深一下印象,最后利用轻四《最后六套题》做考前的模拟训练,然后,准备上考场吧。

无论是一年报三科的考生还是二年报三科的考生,有一点还需要提醒大家,记得抽时间感受一下机考的模式,特别是对计算机不是很熟悉的考生,一定要多练习几次!尽早熟悉考试模式,避免在考试过程中因不熟悉程序而过于紧张,从而影响发挥、影响成绩。

计划定的好也需要执行才可以!相信付出一定会有收获,坚持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备考中级会计考试的考生们加油吧!祝愿大家都能够顺利取得中级会计师资格证!

北京市文物局公布文博领域年度重点任务情况 中轴线申遗文本完成修订

原标题:北京市文物局公布文博领域年度重点任务情况 中轴线申遗文本完成修订

北京市文物局近日公布文博领域年度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中轴线申遗进展以及一批新博物馆的建设进度颇受关注。

据了解,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已完成修订,一批重点文物完成腾退;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正在推进机电及精装施工,预计年底基本完工;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主体地下结构全部完成,年底完成主体结构施工;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已完成设计方案国际征集;《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将完成编制工作。

琉璃河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三条文化带上,新博物馆和新公园都在筹建中。

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计划今年年底完成总工程量的75%。市文物局落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推进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截至目前,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博物馆主体地下结构已全部完成,今年年底前将完成主体结构施工。

市文物局组织房山区开展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工作,编制《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并上报国家文物局;启动北京考古博物馆、琉璃河遗址博物馆、考古展示体验馆建设研究工作;《琉璃河遗址考古和研究工作计划(2022年-2025年)》也已编制完成。

依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计划及遗产影响评估报告》已正式向国家文物局和世界遗产组织报备;设计方案国际征集工作已经完成,从中遴选出3个优胜方案并按程序报审。长城抢险加固项目共涉及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三个区12项工程,11月底完成年度目标。

中轴线一批重点文物完成腾退

聚焦北京中轴线,一系列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已于4月上报国家文物局;8月,国家文物局确认北京中轴线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推荐项目;中轴线申遗文本已完成修订;《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于10月1日起施行;《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也于近日公示。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稳步实施。

一批重点文物完成腾退,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机制和方式。正阳门城楼和先农坛神仓修缮工程均按计划稳步进行;先农坛庆成宫住户腾退项目补偿方案重新调整完毕;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已完工,后续将进行展陈施工。

三大红色纪念馆将融合发展

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上,双清别墅、北京大学红楼、卢沟桥(宛平城)文物保护规划已形成初步成果,市文物局正在组织专家论证,并指导编制单位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同时完成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核定。

本市还将推动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三馆融合发展。重点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提升工程(一期)项目已完成双清别墅和北京大学红楼的数据采集和部分处理工作,完成数字化档案管理和应用系统等软件开发、红色不可移动文物在线虚拟参观导览系统等项目开发。红色资源还与校园课程建设有效融合。

为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本市出台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博物馆的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市文物局持续推进博物馆利用传统节日及重要时间节点向社会提供延时开放服务。本市还将编制完成《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李祺瑶)

来源:千龙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