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命运困境2攻略路线图(中国web3容不下幻想|深氪)

导读 命运困境2攻略文章列表:1、中国web3容不下幻想|深氪2、年终报道特稿:波翻浪涌 奋楫前行——回眸2022年的世界3、深沉之火:独自一人是怎么做出类魂游戏的?4、专访|演员于

命运困境2攻略文章列表:

命运困境2攻略路线图(中国web3容不下幻想|深氪)

中国web3容不下幻想|深氪

文|王毓婵 Selina Cheng

编辑|杨林 杨轩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在美国最富有的城镇希尔斯伯勒连绵的丘陵之中,布满了半山别墅。这些豪宅依山而建,橡木高植,有平整的私人花园和宽阔的泳池,盘踞 10 英亩以上的“大城堡”更是比比皆是。

所有人都知道,这里的主人只能是以下几种人:老钱银行基金巨擘、科技巨头或社会名流如马斯克、以及每几年都有的新的风口明星——比如一家出色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今天,最强劲的造富新风口毫无疑问是“ Web3”——一间小小的Web3公司部门负责人也有机会借着发币,一夜之间从公寓升级到半山豪宅。

“今年还要补交 600 万美元的税,我是去葡萄牙还是波多黎各避税更划算?”如何花钱、怎么避税,是他们饭局上常谈的话题。Web3的创业者跟Web2时代一样,也穿着牛仔裤T恤衫、吃着简餐,但显然他们拿到巨额资金、搬入半山豪宅的时间要短得多。

Web3 是如今当之无愧的热门赛道。仅2022年前六个月,全球加密类项目/公司就完成了 1199 轮融资,筹集了 303 亿美元,超过了去年整年的成绩。

但这热闹都是他们的,和中国创业者无关,至少暂时如此。大洋另一边,中国Web3 创业者们也在担心钱的问题——不是钱往哪里花,而是钱从哪里来。作为一家中国Web3公司的老板,自掏腰包给员工发工资,勉力支撑项目运转才是正常状态。

Web3 狂热拥趸们将这一轮技术革新吹捧为“未来全球经济最大的驱动力”,而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史上最快生成的、最大的泡沫”。无论他们孰对孰错,太平洋两侧的两大经济体如今是否培育出了优秀的革新者?几乎是同时起跑的中美 Web3 创业者,如今各自到达了哪里?

36氪在一个月里跟踪了中美两个代表性的 Web3 项目,希望能从他们各自的赚钱能力、产品设计的自由度、融资的进度、与周边生态土壤的关系上,反映两国Web3创业者境遇与出路的不同。

当我们比较“两种生态有何区别”时,宏大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凝结在具体的差异之中。

两地资本:冷和热

2022年7月,上海上生新所的一家咖啡馆里,中国Web3创业者李逸(化名)和美国Web3创业者Nemo正在聊天。

“跟很多投资经理聊的时候,简直像免费给他们上课一样。”李逸半开玩笑地说。“真该发点 NFT,跟他们收费。”

今年上半年,李逸见了50多个国内还愿意看Web3的投资人。六月,他还乐观地估计第一轮融资可以很快 close,但一直拖到十月,现实大大低于他的预期。

“就当是广结善缘吧,以后说不定都是客户。”Nemo 宽慰他,同时啜饮了一口咖啡。

两人心态全然不同。李逸在疯狂找钱,Nemo却可以在投资人伸来的众多橄榄枝间谨慎挑选。究其根源,与目前大洋两岸的投资者对Web3创业的态度迥然不同直接相关。

初中后就独自赴美留学、两年就从佐治亚理工计算机系毕业的华人 Nemo Yang 在硅谷成立了一家名为 Oxygen 的Web3 公司。在创业前,他曾在字节跳动担任产品经理,而后在微软担任算法工程师。Nemo认为这个领域一开始金融属性比较强,所以吸引了大量的投机分子,而区块链技术并没有发挥它真正的价值。Oxygen团队凭借机器学习算法,来评估 Web3 项目的健康状况,帮投资人做尽职调查工作;以及评估 Web3 意见领袖(KOL)的真实传播价值,帮品牌方找寻能够破圈、捕获Web2新客户的增长渠道。

2021 年末,整个加密货币行业市值收于 2 万亿美元,全年最高市值甚至超过 3 万亿美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苹果公司。其中,价值翻涨上百倍的币,如 LUNA,SHIB,MATIC 等,也不在少数。

踩着这个点发币的人把真金白银赚到了兜里。即使半年后的熊市就把总市值跌走了一半以上,但洪水滔天撼不动半山别墅,大批企业已经获得了舒服过冬的资本。

Nemo的融资之路非常顺畅。根据CBInsights统计,在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的区块链融资中,有63%发生在美国,全球一多半的Web3创业公司和投资人也集中在美国。Nemo在硅谷有一间办公室,从那里出发步行两分钟就能到 insight partners(洞见创投)的办公室,“(相隔不远的)downtown Palo Alto( 帕罗奥图)这里有数不清的 VC,大钱都在那里”。

根据多位美国Web3创业者所描述,“不是人找钱,而是投资者追着人到处跑”。一名创业者称,通常一场Web3酒会,投资人比创业者还要多,“许多投资人一手拿着一沓名片,一手端着酒杯,像陀螺一样转不停,到处寻找‘猎物’”。

与海外同行“幸福的烦恼”不同,国内 Web3 创业者已很久没在“钱”上听到新的好消息了。

两地创业者都心知肚明,Web3 企业的运转资金其实就三条路:赚用户/客户的钱、拿一级市场投资人的钱、发 token(代币,或称“通行证”)拿大众投资人的钱。三条之中走通一条可解燃眉之急,走通两条就能活得舒服从容。

Nemo 走通了其中的前两条。在美国,Nemo 的生意就是当“为淘金客卖牛仔裤的人”,因为淘金客有做增长的刚需,手里有大把的钱。Oxygen 没发过 token,因为他觉得从产品和从资金上来说“都暂时没这个必要”。

但对于李逸等很多中国Web3 创业者来说,三条路都难于登天——首先,NFT 的二次交易仍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注定只能成为大厂的“边缘创新业务”、小部分人的“自娱自乐”。今年8 月,腾讯旗下数字收藏平台幻核停止数字藏品发行,放弃了这条路线;其次,ICO 在 2017 年被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所以企业发 token 融资的可能化作一场梦幻泡影。

在这渺茫的前景中,拿投资人的钱几乎成为唯一的办法。但中国投资人也多深知风险难控,因此踌躇不前。

一个自称看Web3的中国投资人告诉36氪,只要将自己微信名字上加上所在的机构,哪怕在Web3创业者的群里不说话,一天下来也会有几十人来加微信——随即,对方就会发来自己项目的PPT,并“求看一眼”。

偶尔有中国创业者攒一场饭局,投资人总是席间的稀缺资源。通常一场饭局下来,创业者嘴皮子都说破了,换来的大概率只有投资者模棱两可的“我回去之后研究一下”。

一家美元基金的合伙人告诉36氪,今年,她的团队已经在国内接触了400多个Web3项目,但最终投资的只有个位数。

“今年人民币基金在投资中国Web3项目时确实非常谨慎。”这位投资人说。“因为大环境在熊市、退出通道不顺畅。而且目前国内生态都处于非常早期阶段,从财务回报角度讲比较困难。”

而另一个主流基金的投资人,虽然还在用着“无聊猿”做微信头像,但他告诉36氪,自己已经有快半年的时间不看Web3相关的创业了。

很多投资人即使还在看,也几乎只看Web3 基础设施相关项目。这是目前监管环境下,风险稍小的路子。

曾在 Web1 时代就投身门户网站创业的李逸对 Web3 熊市融资难虽有预期,但没料到一级市场投资人“那么容易受熊市影响”,几乎收手躺平。千禧年,他加入过一家门户网站,虽然公司最终湮没无闻,但也在牛市里轻松吸纳了数亿元人民币的融资。2022 年,李逸回归互联网、投身 Web3 创业,时代已经变了。

在中国,Web3是不是互联网史上最惨的风口?很有可能。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从2021年开始,整个亚洲地区Web3相关领域的融资,在全球范围内的占比陡然下降,2022年第一季度的占比只有16%。而且亚洲地区大部分Web3领域融资发生在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

一个烦恼,一个淡定。离开咖啡馆后的李逸和Nemo 各奔东西。Nemo 要在回硅谷前先绕道韩国首尔,参加区块链周(KBW2022),而李逸要去大理,参加“东八区最有趣的 Web3 大会——瓦猫之夏”。

对于两个人来说,这是他们各自入行以来第一次在线下跟同好接触。Nemo和李逸都心怀期待,因为他们想要的钱、客户和用户都在那里。

但接下来,两个人的遭遇大大不同。

两场大会:聚与散

在前所未有的酷暑天气里,今年8月,李逸一周内发了十几条朋友圈,召唤大家与他们一起奔赴大理。

李逸频繁社交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吸引更多的Web3公司入驻自己创立的“Web3 项目平台”——builder(建设者们)可以在该平台上发现、挑选 Web3 产品并开展协作和建设,未来可能通过项目方支付的法币、加密货币或 token(代币)作为回报。

对于这个项目来说,这是一次扩充客户群、在业内打响名号的绝好机会。因此,四位至今不领薪水的联合创始人自掏腰包承担了这一趟差旅。

但投身Web3确实需要从心态到行动上“去中心化”——飞机正在滑翔起飞,李逸在关机前收到了瓦猫之夏主会场因防疫要求紧急取消的消息。但和大部分正在出发或已经到达大理的参会者一样,他仍然决定继续自己的大理之行。

原本安排好的活动被化整为零,分散到了宾馆大堂、露营地、餐馆、酒吧和烧烤摊等各种场地之中。

但分布在古城各地的活动仍然面临挑战。一场活动还未结束,就被闻讯赶来的当地政府人员叫停。公职人员叮嘱活动的主持人,一位留学归国的Web3创业者:“我看你们会上外国人很多,千万不要被外国人洗脑啊。”

大理惠风和畅,首尔则大雨倾盆。身处异乡的 Nemo 在韩国区块链周(KBW2022)也饱受震撼。

今年8月,这场面向全球Web3行业者的大会吸引了上万人参加,外来参会者主要来自美国和新加坡。Nemo 涉水到达会场,发现展馆里潮气弥漫但人头攒动,地下一层已经淹水的大厅里也有人在谈生意。

首尔市长第一个上台,热情洋溢地欢迎大家到来。不过市长不重要,市场才重要——参会者的热情在见到“V 神” Vitalik Buterin 的那一刻才被真正点燃,这位闻名 Web3 世界的以太坊联合创始人一登台,就获得了远高于前者的欢呼、掌声和口哨声。这位身价几十亿美金,却穿着短袖短裤的青年给 Nemo 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天,从早上 9 点到第二天凌晨 3 点,Nemo参加了三四场“after-party”,收下了八十多张名片,装满了两个口袋。第二天再去时,他甚至为此专门多背了一个包。

两场大会连接的是两种不同的感受。李逸和Nemo,冰冷或是火热,其实本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监管环境。

Web3 创业者能不能在中国赚钱?能开展哪些业务?能不能办行业大会?2022 年,这些问题的答案仍然埋没在一片灰色之中。

之所以说“灰色”,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做,但有些关键的事情不许做”——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政府针对相关领域的政策和条文不下二三十条,口风也越来越严,比如虚拟货币发行。2017 年,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币发行)被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2021年,十部门又联合出台对虚拟货币相关业务的“全面禁令”,监管强度再创高峰。

相比之下,美国Web3 创业者对政府机关的感知要弱得多,大部分人不曾也不需要和政府打交道。虽然 SEC(美国证监会)对 Web3 的监管一直跃跃欲试,白宫对于加密货币的定义也模棱两可,但目前,监管层对 Web3 的影响还远未到需要担心的地步。

一名创业者对比两国政府对Web3的态度,“美国政府的态度是‘有惩罚的宽容’——创业者可以去尝试,但要为自己造成的麻烦买单。而中国政府的态度是‘无余地的保护’,从根本上阻止创业者往可能造成麻烦的方向走去”。

所以在中国政府强监管环境下,疯狂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同时被监管改变的,还有Web3的用户们。

相比 Web1 和 Web2 两场革命,Web3天生与大众有更强的关联性——尤其是不少冲击常识的“暴富神话”:投资空气币可以赚钱,玩游戏可以赚钱,买张图可以赚钱,跑步也可以赚钱。

Web3也确实给国外用户带来过财富体验。

成立于去年的国外明星公司STEPN,其用户购买NFT运动鞋进行步行、慢跑或跑步等活动来赚取游戏代币GST,高级玩家每天走或跑步一小时可以赚取300-450美元。另一个美国主打加密游戏货币的公司,支持用户每天在上面玩游戏、创建游戏地图,项目最热门的时候,活跃玩家每个月都能有不低于1000美金的收益。

更不用说那些大量持有token的用户。硅谷一家 Web3 公司技术部门员工,就能借着公司 token 上线 Coinbase(美国交易量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机会,把自己购得的 500-1000 万 token 变现,然后直接搬出公寓,入住加州 300-500 万美金的豪宅。

一名相关领域的创业者告诉36氪,他们曾做过一项调查,在美国有近一半的人听说过Web3,其中两成以上的比例能够明确说出Web3是做什么的。“美国用户已经被区块链教育过了,大家对Web3的期待值也很高”。

因为监管相对较松,美国的Web3项目源源不断地产生,“总有项目带给人新的机会,用户在这个‘赌场(项目)’里损失钱了,就会去下一个‘赌场’里试图赢回来”,这名创业者告诉36氪,“所以美国用户的赌性其实是越来越高的,长此以往,可能会变得很疯狂”。

相比之下,中国政府的强监管属性,正将“赌性”与“热情”一起拒之门外。虽然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希望监管来得更早、更彻底。

兰江(化名)今年大四,现在他已经删掉了手机里所有的数字藏品软件。此前,他在半年里注册了多家数藏平台的账号,花费少则数百、多则数千元购买不同的 NFT。最多的时候,他直接将父母打给他的半年生活费all in。

兰江并不觉得数字藏品真的有价值。他只是坚信,“我不会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但和室友说完这句话的一个月后,他眼睁睁看着账户里的数字跌没了一个零还不止。

现在,兰江的账户里还有不少打一折都卖不出去的“垃圾”,但他已不愿再沾边,“别炒了,快跑。”是他在退群前留下的最后一句。

“对散户来说,这东西和赌博没有什么区别,它不像炒股,炒股还可以靠常识。赌NFT,毫无常识可言。”一名“损失惨重”的Web3用户告诉36氪,“非常失望,以后绝对不会再碰了”。

“我认为 work to earn(通过工作赚钱)是正常的,但 play to earn(通过玩游戏赚钱)或run to earn(通过跑步赚钱)这些都是没道理的。你玩个游戏、跑个步给谁创造价值了呢?”投身 Web3 创业的百姓网创始人王建硕说。

虽然被强监管束缚了手脚,但李逸仍然表示自己理解强监管的必要性。“人就是这样的,一说能挣钱什么事都敢干。没有监管就必然会出现投机。”

两种未来:走与留

李逸和Nemo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外界盛传着关于 Web3 的各种暴富神话的时候,两个人仍然在勤勉认真地攻克技术、打磨产品,并在受访时极力希望打破大众对 Web3 的偏见——他们反复对36氪强调:“这个行业并没有被镰刀型创业者主导,大多数人不是为了追求一夜暴富。”

但几乎同一时间开始Web3创业的两个人,正被日积月累的点滴,推往非常不同的方向。

Nemo依旧信心十足。他在夏天快结束时飞去深圳见了几家国内基金,不久后又在韩国接到了几位投资人递来的橄榄枝。但是他对此非常谨慎,“越是在充满泡沫的行业中越要寻找长期主义的股东。”当36氪在 Nemo 硅谷的办公室里询问他是否会连续创业直到成功时,他看了眼窗外说:“我相信我现在做的事情就能成功”。

希尔斯伯勒的山陵上伫立着很多光辉的豪宅,那是很多已经成功的同行们的家。Nemo也经常被邀请过去参观,站在昂贵精致的手工编造地毯上,他通常会发出礼貌的赞叹。但对他来说,现在重要的不是怎么住上这样的房子,而是怎么把住在里面的人变成自己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在美国的Web3环境里,这是一个正常的进程——已经不用为钱发愁,Nemo 大多数时间都在硅谷,见人、拉客户,并适时扩大企业规模。如今团队已近20人,下一阶段,他考虑的是,打磨产品、接待更多的客户。

而万里之外的中国上海,李逸还在等待今年10月底去美国“探索新的可能”,最好能争取拿到融资。对于这个不到10人规模的项目来说,这事关生死。“现在如果什么都不做,我们撑不了几个月。”这是李逸最坏的打算。

2022 年已接近尾声,中国的Web3创业者们至今还没解开“钱从哪来”的第一题和“政策往哪去”的第二题。相比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的Nemo,李逸这一方的时间表明显落后了。

也许未来美国或新加坡才是李逸们的主阵地,在Web3领域,那里有更积极的投资环境和退出条件。这也意味着李逸们可能需要离开故乡,大部分时间留在海外。

另一则不详的隐喻是,不光中国,一些美国的 Web3 公司也会雇佣中国工程师员工。因为在物价差异下,华人工程师/开发者的价格比美国员工低得多。如果在二线城市招人,一名华人开发者的薪资通常只有硅谷同岗位开发者的 1/3。而且华人更加勤奋。

而在招聘做商务拓展的员工时,大家的共识是“尽量找美国人”。因为客户的母语都是英语,美国员工跟他们沟通起来更顺畅。

“中国软件工厂”的命运,曾经在Web2时代逐渐消失,却在Web3这个新领域再次重演:虽然一些在一线干活儿的员工在中国,但老板、公司和钱却在海外。

Web1发源于美国,Web2时代中国不仅迎头赶上,还成为全球第一梯队的互联网强国,然而Web3时代与中国是什么关系?中国的科技媒体在激烈讨论中分裂成两派,一派认为“中国Web3没有前途”,另一派则坚称“Web3革命一定发生在中国”。没有人知道答案。

当然,在忧虑中国会否在Web3上落后之前,先要回答的是,Web3是否代表着未来的先进生产力?因为方向永远比方法重要。

“未来十年,Web 3很可能会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大的放大器与时代机遇。”这是28岁从字节退休的程序员郭宇的微博放言。

有人则在提示Web3的风险。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在社交平台上表示,“Web3未来会有很多次清零,Web2清零是风险投资承担,Web3清零是公众市场承担。”他感慨,“Web3,X2Earn/发Token获客,ICO扩张。人类商业在获客和融资上越来越激进。”

在犹豫和观望之中,Web3这艘大船正在肉眼可见地离我们远去。我们究竟是失去了一个巨大的机会,还是规避了一个巨大的风险?答案还留待时间揭晓。

(感谢36氪刘士武、郭鹏超对本文的贡献)

年终报道特稿:波翻浪涌 奋楫前行——回眸2022年的世界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特稿:波翻浪涌 奋楫前行——回眸2022年的世界

新华社记者凌朔

2022年,世界人口突破80亿。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而这一年的世界,世纪疫情影响深远,气候灾害接踵而至,地缘政治紧张对立,局部冲突激烈动荡,经济复苏迟滞乏力,能源粮食价格飙升……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在百年变局视阈下,人们进一步见证分裂与融合、动荡与稳定、衰退与复兴的激烈较量,在多重危机的叠加嵌套中探寻方向。

“面对这些挑战,各国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课题,共渡难关,共创未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指明发展进步路径,为完善全球治理精准导航。

清响破空冥,赫日自当中。

(小标题)危机叠加 国际安全频亮红灯

2022年,新冠疫情进入第三个年头,深刻演变成一场全球性危机,深入作用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多极化进程。同时,灾害、战乱、粮食和能源危机等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多重危机并行、多重影响叠加,盘根错节,复杂多变。

这一年,乌克兰危机掀起地缘海啸。

今年2月乌克兰危机的旋风式升级和此后的拉锯式延续,不仅成为地区安全的“灰犀牛”事件,且引发一揽子危机,震动地缘政治、能源格局、粮食保障、核武军控等支撑全球安全格局的支柱:美国主导的北约继续东扩,传统中立的瑞典和芬兰申请加入;美国在欧洲加速部署新型核弹;乌克兰境内有关美国军事生物活动的消息不断出现;扎波罗热核电站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北溪”海底管道爆炸;克里米亚大桥被炸……桩桩件件,令人惊忧,全球安全,惊涛拍岸,已是悬崖百丈冰。

这一年,能源粮食深陷冲突旋涡。

乌克兰危机背后的操盘手,联合一众盟友,机关算尽,对俄罗斯掀起制裁组合拳,试图扼守俄罗斯能源和粮食的出口通道。然而,制裁的反作用力扎扎实实地砸在其盟友和世界其他国家身上,人为制造出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演绎出一幕幕怪现象:欧洲多地左支右绌面对凛冬;欧盟国家口头喊着一同进退、背地里各显神通试图摆脱困境;非洲和西亚多国陷入严重粮食危机,而俄乌的大批粮食发不出货;美国一边火上浇油、一边大发军火能源财,成为危机中的最大获益方。

这一年,自然灾害拉响全球警报。

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热浪、干旱、飓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与极端天气在全球各地频繁上演,给地球生态拉响红色警报。2022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有记录以来最高水平;英国泰晤士河源头干涸;欧洲夏季大部分河流运输瘫痪;法国遭遇自1900年以来最热的一年;欧洲多地林火此起彼伏;巴拉圭记录到45.6摄氏度的全国最高气温;南极“冰穹C”冰盖顶部温度升至零下10摄氏度,比过去该测量点的平均温度高出38.5摄氏度……《生物科学》5月一篇科学报告指出,在35个“行星健康状况指征”中,有16个在2022年达到创纪录极值,地球健康状况指征已恶化至“确定无疑正在面临气候紧急状态”的地步。地球同此凉热,生态危机并不遥远。

(小标题)乱象丛生 国际秩序加剧动荡

2022年,全球秩序失调,局部动荡加剧,一些地区经济濒临衰退,部分国家社会分化对立。人类发展遇到诸多难题,相互嵌套,治理艰难。四大赤字,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成迫切挑战。

这一年,多国局势动荡,众多难题无解。

美国中期选举继续加剧社会分裂,再次印证政治极化、贫富分化、身份政治等痼疾加剧。英国50天见证三次首相换人,既是对保守党政府无力应对通胀危机的反映,也是对英国近些年对外政策盲从美国、不顾本国民生的民意打分。欧盟全年跟随美国制定多轮对俄制裁方案,后却被美国出台的《通胀削减法》背后捅刀。在非洲,布基纳法索发生政变。在西亚北非地区,也门内战和恐怖主义活动交织、社会动荡。中东的伊核问题、巴以问题难获进展,叙利亚北部战事持续。在朝鲜半岛周边,美国反复军演,挤压和平空间。日本则因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物价飙升日元跳水等问题陷入社会分歧。

这一年,美收割全球利益,多国经济承压。

经合组织11月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3.1%,明年放缓至2.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明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降至0.5%,美国降至1%。美国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9.1%,创近41年来新高。面对高通胀,美联储祸水外引,激进加息,大幅收紧货币供应,让全世界为美国金融体系的积弊埋单。欧元区通胀空前,欧元一贬再贬,同时陷入前所未有的能源紧缺。在日本,日元一度贬值20%,国债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突破250%,远高于欧盟和美国。发展中国家中,阿根廷、土耳其等金融领域承受明显压力,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等向IMF紧急寻求贷款。全球经济山雨欲来,滞胀预期正在形成。

这一年,南北分化加剧,发展鸿沟凸显。

气候变化、贫富分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堆积,发达国家面对共同责任推诿推责,全球步调难以协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1月在法国《世界报》刊文说,随着我们人类家庭的扩大,它变得日益分裂。数十亿人饱受苦难;数亿人遭遇饥饿、饥荒。逃离债务与贫困、战争与气候灾难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如果不填补全球最富有的人群和最贫穷的人群之间的鸿沟,我们就会走向一个由80亿人组成的、饱受紧张局势和不信任折磨、陷入危机和冲突的世界。在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广大发展中国家勇敢喊出“要行动,不要空话”“是承诺就要兑现”等口号,剑指西方伪善的空头支票。

(小标题)治乱安危 国际格局深刻变革

2022年,在诸多危机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新干涉主义的影子清晰可见。然而,国际格局朝向多极化秩序变革的动力也势不可挡。

这一年,大国关系校准航向。

大国关系是世界秩序的压舱石。当乌克兰局势把俄美、俄欧关系降到冰点,美欧关系频生嫌隙之际,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习近平主席洞察国际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广泛开展元首外交活动。从北京“冬奥外交”到中俄元首会晤,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先后访华,到G20、APEC中国的高光时刻,国际社会聚焦中国机遇,积极交往互动,倚重中国一贯公正的国际立场以及经济体量、话语分量、外交能量,期待中国为世界和平与经济复苏提供新智慧、新动能。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向世界明确了一个方向,就是防止中美关系脱轨失控,找到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确定了一个框架,就是共同探讨确立中美关系指导原则或战略性框架;启动了一个进程,就是要将两国元首重要共识落到实处,管控和稳定中美关系。这场“峰会之峰会”时机特殊、意义重大,在开启中美“搭建桥梁”进程的同时,深刻影响国际格局的演变。

这一年,“全球化”潮流再涌。

历史的十字路口,从来都会有混淆视听的岔路、弯路、歧路。当下,分裂、对抗、脱钩、断链、排挤、围堵、鼓动、窜访等论调和行为,正在干扰全球和地区重大议题设置。然而,世界经济的大海,不可能退回到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以东盟为例,虽然同样饱受疫情和全球经济低迷影响,但在东盟与中国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基础支撑以及今年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推动下,预计东盟今年增长率将达到5%,2023年略微放缓至4.7%,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撰文说,11月在东南亚举行的东盟系列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似乎正在表明一种趋势,即世界各国可能正在从对抗转向恢复国际舞台上的合作,这可能成为“去全球化故事的转折点”。

这一年,多边合作生机勃勃。

当前,集团政治甚嚣尘上,分裂对抗风险高企,“冷战”幽灵挥之不去,个别国家拉帮结派搞小圈子,胁迫别国选边站队。然而,多数国家会选择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越是变局乱局,越显多边主义的重要。今年,多个多边平台为构筑世界安全、增进国际互信、复苏经济活动、拓宽贸易规模带来众多新成果。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海合作组织撒马尔罕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和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等,不仅带来掷地有声的政治宣言、联合声明、合作成果、交易意向,更用行动作出表率:众擎易举、独木难支,只有多边主义才是实现共同安全与共赢发展的保障。

(小标题)兼爱则治 国际合作走向未来

2022年初,全世界聚焦北京,奥运圣火下,“一起向未来”的启示寓意隽永。世界在各类问题中会出现分歧,但人类发展依旧要靠寻找价值的共同点、利益的公约数、发展的新路径。金秋十月,全世界再次聚焦北京,在中共二十大的响亮声音中,思考国家发展、时代发展、世界发展的金钥匙。

这一年,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展示新启迪。

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当世界放缓发展脚步,中国频频被聚光灯照射: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18.5%,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超9000米石油深井鸣笛开钻;中国空间站闪耀太空……走在昂扬奋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所有这一切中国亮点,都找到了设计的原点。俄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将为更多国家和人民开辟“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埃塞俄比亚教授贝尔胡特斯法评价中国式现代化“鼓舞世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具有启发借鉴意义。柬埔寨亚洲愿景研究院研究员通孟戴维认为“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真正的奇迹”,正在“激发许多发展中国家勇敢探索发展和繁荣的本国方案”。

这一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演示新路径。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今年12月7日,首趟“香蕉专列”从老挝首都万象发车,点对点驶往湖南长沙。对于老挝蕉农来说,专列上搭载的不只是抱团成长的香蕉,更有一个陆锁国向陆联国启航的梦想。在印度尼西亚,连接雅加达和万隆的高铁梦正在实现;在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实现了当地人快速通勤南北国土的夙愿;在孟加拉国,孟加拉国国父隧道项目结束了南亚地区没有水底隧道的历史……一线铁路、一条隧道、一座大桥,联通了地理,规划了发展,更在“行天下之大道”。目前,在国家层面,中老、中柬、中巴等越来越多双边命运共同体不断收获成果;在地区范围,中国同周边国家、亚太、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中非、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茁壮成长;在全球领域,中方倡议构建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卫生健康等命运共同体得到积极呼应。世界真切认同,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国利益紧密相连,“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带来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与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在实处,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这一年,世界发展规律为人类标示方向。

世界正在时与势、危与机、向与背、竞与合中演变,人类正在进与退、兼与独、损与益中抉择。中国先哲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当今世界的大象,是和平与发展,是对话与协商,是共建与共享,是合作与共赢,是交流与互鉴,是开放与包容,是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是世界文明多元多样,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福祉。执此大象,无所不往。

在今年1月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习近平主席通过“云讲坛”再次发出响亮中国声音,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为身处各种挑战的世界指明发展大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

这是历史前进的逻辑,这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回首2022年的世界,任凭波翻浪涌,我亦奋楫前行。(完)

深沉之火:独自一人是怎么做出类魂游戏的?

在长时间的艰难战斗后,主人公终于来到了旅途的终点。和想象中不同,在沿途目睹不曾断绝的灾难与悲剧之后,一切的肇始和收束之处却有一种漂浮于时空之外的宁静。在主人公决定世界的命运之前,NPC只是平静地询问:“您会怀念这个破碎不堪的世界吗?”

这种历经险阻后古怪的平和与忧郁,正是我通关《深沉之火》后最大的感受。《深沉之火》是个人开发者火火用两年半时间独自制作的2D类“魂”游戏,于11月30日在Steam上架了抢先体验版,目前还在不断更新。从一周目体验来看,游戏的完成度大大超过了我对个人开发的预期。在大约15个小时的流程中,玩家能够在4个通过传送到达的大型场景中探索,击败20多个机制各异的Boss。由于是抢先体验版,游戏中的细节和难度仍在打磨,但火火对目前的战斗系统非常自信,既能让手残玩家经过努力之后击败敌人,也能让硬核玩家尽情挑战无伤和“1级通关”。

通关之后,还是很难相信《深沉之火》是一人完成的作品

在战斗系统之外,一些机制和演出营造的氛围令人印象深刻。和许多“魂”系作品一样,《深沉之火》的故事也发生在一个衰败的世界里。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段故事,玩家与NPC乃至Boss的所有行为,以及沿途的所有风景都是叙事的一部分。一些机制型Boss的设计因此让玩家产生了很强的叙事参与感和氛围感,比如始终浮于高空、需要玩家跑酷的“造月者”,在毒池中手持祝福之盾的“高贵的病人”,乃至作为结局地图看门人、以幻象开场的“门骑士”……

游戏里还有让人联想到“魂”系标配防火女和“灰心哥”的NPC,有《盐与避难所》和《空洞骑士》既视感的飞行怪物和布满陷阱的“跳跳乐”地图……但哪怕有一些熟悉的要素,在尽览今年FromSoftware推出的正宗“魂”游《艾尔登法环》,乃至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类“魂”游戏和一些游戏预告片后,《深沉之火》依然带给我探索的新鲜感和乐趣。

何况,类“魂”游戏的兴盛也引起过不少讨论。比如,“魂”味到底是什么?面对更大众的玩家,开发者会如何平衡难度与乐趣?触乐和火火谈起了这些问题,他还讲述了开发这款游戏的历程以及试图在其中表现的理念。

1

用一个比较“马后炮”的视角来看,今年“魂”系游戏的火热似乎显得《深沉之火》赶上了潮流。然而,火火在微博简介里写下“‘魂’饭”这个词的时候,市面上除了FromSoftware的那几款正作,所谓“魂Like”其实不多。《深沉之火》的制作动机,也跟这几年的“魂”热没太大关系。

“我觉得做独立游戏其实不需要考虑什么题材火,什么类型好做。”火火说,“既然决定做独立游戏了,题材和方向选择就不应该有‘自己喜欢’之外的动机。”除了“魂”之外,《深沉之火》中还出现了不少他喜欢的其他元素,比如来自漫画《剑风传奇》和各种硬科幻作品,以及独立游戏《星际拓荒》的灵感。《深沉之火》的世界背景,多少有这些要素的结合。

“魂”系故事中,最不缺的就是哀伤的NPC

《恶魔之魂》是火火的初恋。2007年,火火尚且沉迷在“马里奥”和“塞尔达”系列中,崇拜着宫本茂。但在一位硬核女店主的强烈安利下,他淘到了一张二手《恶魔之魂》光盘,从此成了“魂”系列的粉丝。

身为开发者,火火对《恶魔之魂》中有别于当时日本主流游戏的种种机制印象极为深刻。“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特别聪明,简化了很多操作。比如首次把角色行动键位从传统的面板区域(ABXY)换成肩部区域(L和R),大大降低了理解成本。尤其使用盾牌和弓箭的时候,左手举盾或拉弓,右手挥剑或射箭,特别直观。”

除此之外,还有复杂的关卡设计。“虽然说这话可能会被玩家骂,但我其实很欣赏《恶魔之魂》在关卡上的不妥协。”火火举的例子是《恶魔之魂》地图3-1“希望监牢”。关卡由一个回环的4层建筑组成,玩家需要在其中兜兜转转许多圈才能拿到各种关键钥匙和道具。狭窄的道路、会束缚型投技的狱卒和藏在各种阴暗角落里的恶意,让路过此处的玩家都苦不堪言。

“非常恶心、非常压抑、高度重复、指引极少,我第一次玩的时候在里面转了几个小时。”火火如此形容那个关卡给他留下的惊心动魄的印象。何况,在如此憋屈的流程之后,是一座十分壮丽的高塔,风景开阔,给人的感觉非常震撼。“之后的‘魂’系列里都不再有那样的关卡了,我还觉得挺遗憾的。”

希望监牢中狭窄复杂的道路和可怕的敌人,让这里成为玩家最讨厌的地图之一

《深沉之火》里的一些关卡的确反映了火火对这类设计的爱好。“四方圣殿”可能是游戏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容易让人迷路的地图。地图由一个枢纽机关和左右两边的空间组成,旋转机关可以在空间中形成4种不同的地形,且左右两边均有不止一条探索路线,还有隐藏道路和连接隐藏地图的通道。玩家在其中往返穿梭,晕头转向,和希望监牢异曲同工。

除此之外,《深沉之火》中有一种令玩家避之不及的小怪,昵称“叉子怪”。他们会用投技把玩家抓住,然后一把按进火坑里杀死,在早期版本中一旦中招,绝无生还可能。火火说,这个小怪正是参考了希望监牢中的狱卒。

除了正统“魂”之外,火火还对并非“魂”系的《茶杯头》情有独钟,主要是反复挑战Boss的过程让火火欲罢不能。以《茶杯头》中的格挡为灵感设计的精准格挡系统,最终成为《深沉之火》战斗体验的核心。

火火为《深沉之火》正式立项的日子是2020年2月20日,这个日期后来反复出现在游戏的宣发材料中。《深沉之火》是火火第一个独立制作的游戏,那一天对他有格外重要的纪念意义。

2

开工也许能仗着一腔热血,但把一个游戏从无到有地做出来最需要脚踏实地。除了配乐之外,游戏的策划、文案、程序和美术全都是火火一个人完成的。

大量的美术素材是最直观的工作量。每一张背景、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敌人,都由他自己画好图像,用谷歌动画做出各种效果,然后导入到Unity中。

“其实工作量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火火算了一下,按照每天8个小时、每周5天的工作时间计算,所有美术工作可能花了8个月。在两年半的开发时间中,占的比例不算太多。“当然美术工作不是集中做的。我就像小孩子拼高达或拼四驱车一样,觉得这堆东西画完了,就迫不及待地先扔进程序里,也不管有没有具体的玩法和功能,总之先拼一个模板再说。今天绑个主角动作,明天绑个敌人动作,等等。”

这是初期敌人设计图,现在的版本里只保留了一部分

游戏上线后,因为画面确实比较精美,有零星的声音好奇火火是否请了外包、是否用了免费素材。“真的都是我一个人画的。”火火强调,“Unity官方商店里的骨骼动画范例,是我在项目初期抱着分享心态,经过Unity讲师麦扣的课程提供给其它开发者的,不是我拿来用的免费素材。”

在规划方面,火火是在第一个测试期过后,也就是2020年9月之后,才制定了比较严谨的计划。“比如我会规定自己,3个月内必须要做出3小时的游玩内容。这3小时里面,必须包含一个完整关卡、一个完整的换装系统、一套指引和成长系统,然后慢慢往下拆分。比如我需要多少套装备去支撑这个换装系统,关卡里需要放置多少个怪物、多少个Boss。”虽然时间安排上有一定自由度,不会强迫自己状态不好也拼命加班,但他尽量保证自己每一两周能拿出一部分完整的产出。

这是新手关的初始设计图纸,以1~2屏(红框为1屏)为切割,分别传达移动、跳跃、冲刺、攀爬、攻击、格挡等基本行动

但火火想强调一件事:“独立开发很难像在公司流水线上那样,做到结果完美符合预期。只要在接受的范围内,结果的不确定性也是有趣的地方。”

有些计划外的状况,确实是在搭建游戏的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比如,受到《恶魔之魂》的影响,《深沉之火》的几个大关卡从一开始就是分开设计的,需要从“方舟之心”传送到达。做到中途,火火又考虑像传统银河恶魔城游戏那样制作一张连通性很强的大地图。可拼了半天,发现一开始设计的地图从根本上没法互相连接,只得放弃。“解决办法是我在剧情里加了一句话把这种状况圆回来,”他说,“就写,这是个已经破碎的世界……”

另一些计划外的状况会带来惊喜。

“铭火”系统可能是《深沉之火》最大的特色。它给“精准格挡”这种比较常见的机制赋予了不同价值,比如回血、加防加攻、解毒等等,让游玩过程更灵活,也更有奖励感。

火火不是一开始就想把格挡作为游戏的核心来设计。2020年9月,他在B站上传了游戏演示,邀请玩家试玩两个小关卡,想试探一下大家能否接受卡通画风和硬核玩法的结合。当时精准格挡只是一个常规动作,只能把敌人震飞,相当于拥有现版本中“共振”铭火的效果。“但没想到玩家特别喜欢,觉得格挡起来特别爽快,还可以避免受伤,我就想深挖这个系统。”火火说。

他随即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铭火让玩家去地图里收集,装备上之后,精准格挡可以获得增加攻击力、防御力等比较简单的效果。有了这些奖励之后,玩家几乎所有的行动都围绕着格挡进行,火火就进一步把这个系统强化成游戏的核心特点,和玩家的出生职业绑定在一起。接下来,流程的一切设计都围绕着铭火系统包装。

玩家角色出生自带精准格挡回血的铭火,从二周目初始,出生铭火可以根据需要更换成其他的特殊功能

火火自己最喜欢的演出段落也是计划外的产物。在战胜最终Boss后,玩家会走过一段长廊。这是临近结局的重要场景,那段寂静的画面里有极其强烈的回顾与收束感。“我原计划把那段演出放在隐秘花园,有很多自己的身影在聊天、升级、打造武器什么的。但实际做的时候发现,没那么多日常行动的素材,就改成了现在这样比较简单的形式,没想到效果特别好。”

总之,火火觉得,遇到偏差和保留这种偏差是制作独立游戏的乐趣之一:“没有必要像商业作品那样,结果一定要和预期相同。那样就没意思了。”

游戏早期版本的Boss战示意

尽管是单人制作,但因为事事亲力亲为,成本相当低,火火没有在开发过程中遇到什么资金方面的困难。在游戏具有雏形、签下发行之后,发行商也没有太干涉他的开发内容。火火是辞去了之前的工作来做这个项目的,他觉得辞职做独立游戏的感觉,与其说是自主创业,不如说是自主创作,“一个人做决定就是很爽”。

最困难的事其实是写程序。火火并不是程序员出身,他前一份工作中用过Unity,但没有自己真正上手写过代码。像所有初出茅庐的独立开发者那样,他找来各种线上课程从零开始学编程。实在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就去请教技术大佬。为此,他在宣发时把给予自己很多帮助的Unity技术讲师“M_Studio麦扣”摆在很重要的位置。

尤其是,动作游戏很重视手感,这方面的调试往往非常细节,即使做好了玩家也不一定感受得到。可如果开发者疏忽了,玩的时候就会感觉“说不出来的怪”。这种事只能靠经验慢慢调,几乎每个月都有修改。最近一次调试,是给冲刺动作加了坡度适应。“之前玩家在冲刺或攀爬比较陡峭的地形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卡,动作比平时慢。现在我把这个速度进行了微小的提升,这样在坡度地形上移动没有太大限制,冲刺的手感更平滑。”

回看两年半的开发历程,火火的描述中充满了他所爱好的游戏的风格:“确实挺难,但难的东西才好玩。我感觉学习的过程本身很快乐。”

3

尽管很欣赏《恶魔之魂》在难度上不妥协的态度,但火火对《深沉之火》的难度评估,在上线后不久也经历了变化。

抢先体验版上线之前,火火对游戏进行了小范围内测。内测玩家大多是享受挑战的类型,“都跟我说,‘这游戏不难’‘这有什么难的’”。于是,火火对游戏进行了一些微调,以“硬核2D类‘魂’游戏”为招牌在11月30日上架了。

没想到,上架第一天,铺天盖地的反馈都是“游戏太难”“弹反判定过于严苛”。在教学关Boss就反复“受苦”的玩家大有人在,并且认为难度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游戏乐趣。

“我确实没想到这么多人觉得太难,可能宣传方向出现了一点偏差……”火火一直在玩家群里接收各种信息,很快就开始着手调整平衡。一周之内,他连着出了6个更新补丁,全面降低了一周目的通关难度。最主要的改动是延长精准格挡的判定时间、降低Boss伤害、削减地图恶意,一些以往会被秒杀的地方现在也有了生还希望。像四方圣殿这样复杂的地图也有了不同颜色的路线指引。

满足了一部分玩家的诉求,却引起了另一部分玩家的不满。有人认为新版Boss伤害过低,甚至可以“莽”过,让一些机制失去了意义。有玩家在群里建议,火火不应该什么意见都听,要考虑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样的游戏。

一些Boss在伤害降低后,原本设计的攻击机制也相应没那么有存在感了

火火面临的选择,可以说是如今突然流行起来的类“魂”游戏面临的普遍问题。口碑较差的类“魂”游戏遭受的批评,除了比较玄学的“没有‘魂’味”之外,“难度不合理”“缺少乐趣”占了相当大的部分。我也着重问火火,这类游戏里难度与乐趣如何平衡,以及在玩家群体中仿佛玄学的“魂”味究竟是什么。

在难度问题上,火火觉得,“玩游戏其实是制作者和玩家之间交互和沟通的过程。如果只是开发者喜欢,玩家体会不到这个乐趣的话,就变成‘自嗨’了”。《深沉之火》选择降低难度,在他看来与其说是妥协,不如说是沟通。

他认为现在的难度已经比较合理,“没有像之前那样成批成批的反馈就可以了”。接下来,他会着手去满足一部分多周目或硬核玩家的需求,推出新的类似“钟鬼”或者“霸者契约”的系统,其中包含更强力的“红魂Boss”,能让玩家充分挑战自我。“不过我们也会对玩家的表现先做个评估,比如检测你头两个Boss打得顺不顺利。如果不顺利,这个入口是不会开放的,避免‘萌新’误入。”

另外,在困难的战斗过后给予玩家什么奖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玩家能感受到多少乐趣。

在他看来,“魂”类游戏的奖励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实际奖励。最直观的是赠送强力装备,也可能是提供大量信息,给玩家一段有表演的故事。另一种是阶梯性的成长奖励,比如在《恶魔之魂》中击败Boss法兰克斯之后,会来到一个掉落很多强化石头的地方,玩家能够用它们升级武器。

“《深沉之火》在信息量上的奖励是比较多的。比如击败女王这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性Boss之后有一大段剧情场景,玩家会在女王的房间里获得很多有关故事的信息。但是在成长性方面,确实不是那么充足。强化武器的英雄之血这个系统做得确实比较简单,可能会让一部分喜欢装备的玩家满足感没那么强。”火火认为,可以在红魂Boss系统中强化一下成长感。

满足玩家对故事的好奇,也是鼓励他们探索的一种方式

从这个角度讲,《深沉之火》还是更像《茶杯头》,战斗偏向反应和操作,没有那么偏向于成长。虽然也有几十种武器、防具可供选择,但过关本身的兴奋感还是大于数值和装备。

至于总是在玩家群体中被讨论和评价,标准却非常模糊的“魂”味,火火从机制和氛围两个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我觉得从机制上讲,除了有限的复活点、复活时敌人也跟着复活这种最基本的框架之外,‘魂’系游戏最核心的可能是气力条(绿条)。”因为气力条的存在,玩家不能无限制地攻击和奔跑,所以很难同时面对多个敌人,推图也只能步步为营。这个和复杂的地图以及看起来格外诱人的收集光点结合起来,构成了“魂”系游戏标志性的箱庭探索体验。《深沉之火》遵循了类似的关卡设计原则,但因为没有气力条,所以在这个层面上确实缺少了一些“魂”系特征。

《深沉之火》早期的战斗设计是“气血合一”,血上限即气力上限

不过,火火还是保留了“魂”系的高额死亡惩罚。这里不仅指死亡会丢“魂”、会“活尸化”——在《深沉之火》里,多次死亡会进入烧伤状态——还指玩家不得不重复已有的探索过程,再次面对复活的敌人。这在火火心目中是最严重的后果。玩家在《深沉之火》中“捡魂”比较方便,因为Boss开场都不会主动攻击,然而沿途的小怪放置和“跳跳乐”陷阱都旨在阻止玩家跑酷,在另一个层面上维持了死亡惩罚的严苛。

另一个“魂”味的体现是氛围上的。几乎所有的“魂”类游戏都被设定在一片末世之中,满目疮痍,目之所及都是绝望的景象。但在某些时刻,玩家却有可能一头扎进或宁静、或充满希望的画面中。散落在流程中的种种文本、对话和演出都在为这种氛围服务。《深沉之火》也试图讲述这样一个“绝望中仍有希望”的故事。哪怕玩家直到通关仍对剧情全貌一头雾水,光是沿途感受到的氛围就足以营造出那种“魂”味了。

在绝望的故事中,最令人感动的永远是朋友

“与其说很多游戏为了模仿‘魂’进行碎片化叙事,不如说碎片化叙事留出的空间,不把故事说死、说细的风格,和动作游戏的系统特别搭配。”火火说。在他看来,动作游戏的重心是战斗,并不是一个特别适合用来讲故事的模式。所以决定做动作游戏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故事、世界观等等一切都是为了解释玩法而存在。火火身为唯一的“官方”,也不会在玩家热烈讨论剧情的时候去“实锤”一些东西,以免影响游戏中模棱两可的感觉。归根究底,氛围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追求这种氛围,火火在吸纳玩家建议的同时也有坚持不改的东西,比如最终Boss战前的一段跑图。图中有些设计在玩家中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他自己特别喜欢,认为那段场景展现了他所钟爱的科幻作品中“庞大深邃的东西,像是宇宙的神秘”。

4

在游戏上架头几天的忙碌之后,火火暂时轻松了下来。他试图调整游戏开发时不太规律的作息,也照常每天遛一遛自己那条叫大剑的狗。游戏几乎每天都有补丁更新,更新之后,游戏的口碑也有所上涨,目前在Steam上得到了“特别好评”。火火当然为此感到高兴,不过他一开始比较自信:“能凭一己之力完成感兴趣的作品,不用担心人员流失导致项目流产,只需要关注作品本身,不需要太顾虑结果,这是非常幸运的。”

理想状态下,他希望把各方面优化完之后,在明年第一季度推出《深沉之火》的正式版,结束抢先体验状态,尽量不让玩家等得太久。至于再往后的计划,火火的回答依旧热血:“我想做的游戏太多了,迫不及待地想开始一个新作。”

专访|演员于慧:邓小平小道激励我们要相信未来

11月1日,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公布评奖项目与提名入围名单。传记电影《邓小平小道》一举拿下最佳编剧奖、最佳女配角奖两项提名,知名编剧王兴东、上影演员剧团知名演员于慧分别入选。

《邓小平小道》金鸡奖提名海报

《邓小平小道》讲述了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他一面积极参与劳动,一面照顾瘫痪在床的大儿子邓朴方,同时每天从居住地“将军楼”走路去工厂——这条小路,后来被世人誉为“邓小平小道”。一条小路曲曲又折折,也昭示而后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

《邓小平小道》是一部值得细品的佳作。片中同特型演员卢奇搭档,饰演邓小平夫人卓琳女士的正是于慧。

《邓小平小道》剧照

片中有场卓琳和邓朴方在滂沱大雨中的对手戏,尤其令人难忘。于慧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大雨中的那场戏,拍得非常艰苦。现场消防降雨确实降得太大了,但这不是演员能够控制得了的,水声也特别大,现场的对话声音都已经淹没了,但我们的表演完全是真实的,轮椅陷在泥泞里,我要去推,要去拉,脚陷在泥里,还要和儿子非常激烈的对话,可以说完全都是真实的动作。”

熟悉她的观众或许还记得,1990年首播的《围城》,作为国产文人电视剧的巅峰之作,豆瓣评分9.3不遑多让。在一纸网络流传的信笺上,抬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原著作者钱钟书写给该剧导演黄蜀芹的感谢信。钟书君一笔行草,竖体写道,“剪裁得法,表演传神。此出导演之力,总其大成,佩服佩服!”信中又言,“苏小姐、高校长、方鸿渐、孙小姐、汪太太等角色甚佳。”

《围城》剧照,于慧饰演汪太太

汪太太的饰演者,便是彼时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当家花旦”于慧。以她在《围城》中的戏份而言,并不算多。能得到原著作者首肯,足见演员修长合度,表演惟妙惟肖,效果超出了钟书君的想象。

汪太太的自省与自主,特别是剧中摊牌那场戏,云淡风轻笑叱三个男人时的气定神闲——这是过往乃至之后,中国文学史上涉及类似桥段中从没有过的影像书写。那份痛快淋漓被于慧演得入木三分,早已印刻人心,让几代观众过目难忘。电视剧播出后,学界曾有人开玩笑说:每个中国男性知识分子心里都住着一位“汪太太”!

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于慧笑着回忆了那段往事。原来1990年电视剧播出时,她已经毕业分配来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我记得非常清楚,就是在我们厂的演员宿舍,那天正好和黄蜀芹导演打了个照面。她拉着我说,钱钟书先生写信来了,特意表扬了你,说我(导演)找的这个演员,就是他当年写小说的时候想象的那个人物,就是他笔下的那个汪太太。从那天开始,我真正信了那句话:没有小角色,只有大演员。”

《邓小平小道》剧照,卢奇 饰 邓小平,于慧 饰 卓琳

而提及此次饰演卓琳女士的经历,于慧则谦逊地说自己从外形上和角色间有很大的距离,“我着手从卓琳女士的人生轨迹,捕捉到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有能力成为角色,而不是作为角色去出演。为此,我们查找大量那个时期的资料和照片,找到当年和卓琳在拖拉机修配厂一起工作的陈红杏阿姨,了解到卓琳很多生活中的细节。剧本也提供了很多创作的灵感,夫妻之间的搀扶、眼神中透露出来的夫妻之间相互理解信任的眼神和对孩子的爱与坚毅。”

“我逐渐总结出人物内心经历了三个阶段:刚去了南昌拖拉机修配厂面对眼前的一切是迷茫的、警觉的但她心里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好自己丈夫;第二阶段儿子回来了,在儿子面前她要掩饰自己内心真正的痛苦,要鼓励儿子眼睛里充满母爱和坚毅;第三个阶段是终于结束了这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子,夫妻之间用眼神传递着我们终于熬过来了的激动目光。在短短一个月的拍摄过程中,让我经历了电影中主人公的这段人生最困难、煎熬的日子,也激励了我在未来的人生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坚持。”于慧说。

于慧

【对话】

“那个时期的卓琳,更像是小平的‘影子’”

澎湃新闻:能否先介绍下出演《邓小平小道》的缘起?

于慧:在这部戏之前,我没有看过谁饰演过卓琳女士。导演雷献禾当时同我谈,想让我过来试一下造型,看合适不合适。直到最终敲定我出演这个角色之后,我才拿到剧本,真是一口气读完。第一遍读剧本打动我的地方就特别多,几度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当时我是有个疑惑。我问导演,邓小平夫妇在南昌这段生活工作的经历之前没有人拍过吗?他告诉我说,这段故事曾经排过话剧,搬上舞台,但从没有在影视作品中出现过。2020年春节过后,“邓办”(邓小平同志办公室)也给出了意见,认为我合适出演卓琳女士这一形象,我这才正式开始投入工作,不巧又赶上了疫情。

其实说到雷献禾导演,我们俩的缘分也是蛮久的。1992年,他联合执导的电影《血染桃花水》,一部武打片,我就在里面演女主角了。那部戏1993年公映,到现在也快三十年了。

《血染桃花水》剧照

导演这次给我《邓小平小道》的剧本,除了本子写得好,更见得导演的用心,他把分镜头都做好了,每场戏的镜头和人物都画在一个平面图上给我们展示,非常的直观生动,你看完马上脑海里就自动生成出相应的画面,马上就能找到和人物命运、情节上的共鸣。等2020年疫情稳定后,我们大队人马就到了南昌实地拍摄。

澎湃新闻:我想你在决定出演卓琳之后,一定会去查阅这位历史人物的履历和经历。

于慧:她出生在云南宣威,父亲是当地的民族资本家,著名的“火腿大王”。卓琳女士的本名叫浦琼英,学生时代就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后来又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当年的北大,所以说她是一位才女毫不为过。在北大读书期间,她就参加了学校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之后和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一样,去到革命圣地延安,参加革命后才正式改名为卓琳。这一点也让我想到抗日救亡年代那句著名的口号,“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虽然我在电影中饰演中年的卓琳,但是了解这些人物背景知识,还是会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她,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她不是一位普通的女性,而是见过世面,经历过风浪的人。

《邓小平小道》剧照

澎湃新闻:《邓小平小道》中你第一次出场,是和卢奇(饰演邓小平)一起携手走进将军楼。卓琳戴着墨镜,这是你在电影中第一次亮相,谈谈这个造型。

于慧:卓琳女士不仅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位知识女性。所以从造型上,导演可能也希望向知识女性这个方向刻画,至于你提到她在片中第一次出场戴着墨镜,我想和当年的时局还有人物命运有关,另外剧组也找到了很多卓琳女士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她生活中应该是戴过墨镜的,在戏里,我很多场合出场一般都戴着一副黑框眼镜。

澎湃新闻:我查了下资料,邓小平1969年下放南昌劳动,彼时他65岁,卓琳53岁,可以说是一对中老年夫妻,怎么去表现他们间的那份默契和相守?

于慧:你说的没错,那个时候卓琳的年纪可以说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为了符合角色当年的形象,我也适当做了些增重。从北京到南昌,我想对于他们两人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落差,未来如何都是未知数。这三年零四个月的下放时光,应该是他们一生中最煎熬的一段日子。丈夫邓小平是一位积极乐观的人,他终究是做大事的,是把很多事情都放在心里的,但那个时期的卓琳,我的理解她更像是小平的“影子”,只有通过那些细微的表演,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哪怕不是指向他(邓小平),但还是要向观众传达出两个人的关系。

《邓小平小道》剧照

卓琳既是一位妻子,也是一位母亲,刚到那里孩子们都不在他们身边,周遭的环境又完全陌生,可以说是举目无亲。她的心思除了要料理好家庭,更多还是放在照顾丈夫身上。特别是当时社会的动荡还是会波及到他们,而女性天生在情感上会更细腻一些,她的耳朵和眼睛是时刻放在丈夫身上的,这是一种要“一心二用”的表演。

如果观众略微有所注意,片中邓小平和卓琳在工厂一起劳动的时候,我虽然也在忙手头的事情,但我的视线是始终不会离开他的,时刻在记挂他的安危。电影中也讲到了,两人刚到工厂工作就被红卫兵发现了,他们要来揪斗邓小平。这些人冲进工厂,透过厂房外的窗户往里看找人。这时候,厂房里的人们还在忙碌,是卓琳第六感般地一抬头,首先发现了这个危急的情况。

“一个母亲会有什么样的表达?我就有什么样的表达”

澎湃新闻:我在看片的时候,注意到邓小平卓琳夫妇间,她称呼丈夫的称谓,一直是喊“老兄”,能谈谈这个细节吗?

于慧:读剧本的时候,我也发现了这一点。写这样的剧本,王兴东老师肯定下了很大的考据功夫,我相信里面类似这样的细节都是有真凭实据的。我听说这是出自邓小平子女的回忆录,其中就谈到父母在江西下放期间,当时卓琳女士的身体也不是很好,一上楼就费劲,她会对丈夫说:“老兄,拉我一把。”就是在那样清苦孤独的日子里,两人间一直是相濡以沫,互敬互爱的。

我觉得“老兄”这个称呼特别亲切,不管这是不是小平的家乡话,还是两人间的私房话,夫妻之间这样的称呼还真是挺有趣的,亲密又诙谐,就像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毕竟他们在那段时光,在那个地方就是相依为命。其实在拍摄的时候,有时候他拉着我的手,我挽着他的胳膊,肩并肩走在路上,很多细节或者说是表演的“毛边儿”,都是我们演员在表演时情不自禁加上的。我觉得伟人也有平凡的生活的一面,就像是我的父母,他们现在出门,下个楼都恨不得你拉着我,我搀着你。“少年夫妻老来伴”,“老伴老伴”就是这个意思。

《邓小平小道》剧照

澎湃新闻:邓小平下放工厂是要劳动的,他还分配给卓琳一件工作“洗线圈”,能否谈谈你在工厂体验生活的经历?

于慧:他们两位当时已经步入晚年,都到了退休的年纪了。工厂的工人们一开始想让他们就在厂房里看看图纸好了,但邓小平很认真,分配我来工作就不能只是做做样子,后来工人又提出洗线圈——小平是非常了解工厂的工种门类的,电影里也借他的口,介绍了当年在法国勤工俭学在雷诺汽车厂工作的经历,他明白这个活儿相对容易,就交给了没有工厂劳动经验的卓琳。

片中的厂房是在疫情前就搭好的,大部分的场景都是在那里拍的,所以我们到了南昌以后就开始体验生活,在工厂的体验有一个星期,很多活计也是找来了老工人手把手教我们怎么做。

澎湃新闻:“文革”中,邓朴方受到迫害跳楼,造成半身不遂。电影中对这位运动健儿的命运,其实有所预示,就是卓琳去找人修一个印有北京大学1963年运动会的脸盆,这是你全片表演的一处高光时刻。在得知自己的校友,也是儿子竟然跳楼残疾了,卓琳所有的痛苦和愤怒都化在那句:“……能补吗?”这句台词如此扎心,谈谈你的表演。

于慧:邓朴方在“文革”中的命运的确令人唏嘘。你知道吗?卓琳女士在学生时期,也是一位运动健将,非常善于短跑竞技,可以说邓朴方在这一点上遗传了母亲的基因。电影中的这个搪瓷脸盆可以说是一个关键道具,其实我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家里的搪瓷盆用坏了不舍得扔掉,我哥哥用电烙铁,用焊锡把那个窟窿给焊上,这是我亲眼看到过的。

在拍戏的过程中,这个搪瓷脸盆在一个多月的拍戏过程中一直跟着我,真的和角色之间有了一种患难与共的感情。这个脸盆可以说记录了邓小平夫妇在南昌下放期间生活的困苦与坎坷,你可以说它体现了老革命家的生活简朴,卓琳女士去修补脸盆也是在回忆过往生活的点滴记忆,寄托着对儿子的思念。

你观察得非常细,上面“北京大学1963年运动会”字样,表明了那是儿子在校级运动会上获奖的奖品。那个时候,小平夫妇已经有五年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了,也不知道他的遭遇。那场戏根本就不需要准备那一个瞬间的情绪,感情就已经到了——卓琳在戏里的感情表达一直是很内敛克制的,但在那个点上,当她得知儿子的双腿已经残疾了,那份痛惜和疼爱——漏了的脸盆可以补,孩子的瘫痪的躯体能补吗?一个母亲会有什么样的表达?我就有什么样的表达,因为我也是一个母亲。

《邓小平小道》剧照

澎湃新闻:接下来,片中邓朴方被接回南昌父母身边,一家人出门迎接的场面也非常动人。

于慧:那场戏是邓朴方被父亲推进院子,我跑到窗前透过窗户,看到了儿子真的残疾了,我的表演在那一刻是很丰富的。首先是一个大大的惊讶,然后就是作为母亲对儿子的疼惜,眼泪是唰一下就滚落的……其实谈这部电影,它虽然是表现的那段历史岁月,但是对我们当下是有鼓舞意义的。在那样的逆境下,这一家人还能透出乐观主义的精神,我想对于现在被疫情影响的人们而言,这部电影会激励我们要相信未来。就是要学习片中邓小平的那种精神,“看得开,挺得住”。

澎湃新闻:片中你和“儿子”有场戏,邓朴方发现爸爸、妈妈都不在,就出来找他们。在大雨中,母子相遇,母亲推着儿子在小道上行走,突然遇到了大雨,母亲艰难地推着车子,要求陷入个人痛苦中的儿子坚强起来,“要给他补上生活的一课”。

于慧:大雨中的那场戏,拍得非常艰苦。现场消防降雨确实降得太大了,但这不是演员能够控制得了的,水声也特别大,现场的对话声音都已经淹没了,但我们的表演完全是真实的,轮椅陷在泥泞里,我要去推,要去拉,脚陷在泥里,还要和儿子非常激烈的对话,可以说完全都是真实的动作。这场戏拍完之后,我的腰疼了三个多月。

后来我去补录配音的时候,发现编导可能觉得雨下得不够真实,剪掉了很多画面,这其实对于演员而言是挺遗憾的。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毕竟还是有区别的,艺术的渲染也和人物后来的转变是息息相关的。

《邓小平小道》剧照

澎湃新闻:我们都知道传记片,尤其是伟人传记片难拍难演,也想请你谈谈此次拍摄体会。

于慧:我对卓琳女士的塑造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过往也从来没有一部戏,用这么大的篇幅去展现她的形象。后来才知道,在我之前,曾有三位同行饰演过卓琳,我当时就问导演,为什么选我来演绎这个角色?他给我的回答是,你比她们都合适。其实从形象上讲,我跟卓琳女士相差很远,身高、体态都不一样。

但作为演员,当你要去塑造这么一个离自己特别远的人物时,我就要去学习、领悟很多当时的大背景,“文革”时期我的岁数还小,基本上是不记得什么的,但拍这部电影过程中还是会觉得缘分的奇妙:比如片中最后揭示,罗厂长其实是二野的老兵,巧的是,我的父亲当年也是二野的。还有片中,邓小平一家人在自家的院子里开荒种地,一起唱“解放区呀么嗬咳,大生产呀么嗬咳”,这首《军民大生产》,当年我的妈妈在家里就常常会唱。

至于如何去拍传记片、演传记片,我们都知道传记片不好演、也不好拍,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外国同行的作品中有所借鉴。丹尼尔·戴-刘易斯演的《林肯》就不用说了,他的演技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其实前几年蕾妮·齐薇格主演的《朱迪》令我印象也很深,也是一部人物传记片,演绎的是一位天才女歌手中年复出的故事。她被经纪人和公司压迫,为了保持精神状态,不得不滥用药物,那种精神略带恍惚的状态,齐薇格演得太棒了!她之前在《冷山》里的表演,我就印象深刻,到了《朱迪》,她完全是另外一种表演状态。能两获奥斯卡(《冷山》是最佳女配,《朱迪》是最佳女主),实至名归。

我看完还特意去查了片中那位歌手,朱迪·嘉兰的生平,我要研究齐薇格突破了什么东西,塑造了什么东西,我发现她演出来的这个人物和现实中的原型人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甚至是完全不一样的,她赋予了很多自己的东西给这个角色,正是这些东西,让大家觉得她演得太特别了,太神了。

回到《邓小平小道》这部电影,我们当然无比尊重历史人物,但也不需要也不可能演得完全和原型一模一样,关键还是要抓住片中人物的“魂”,在精神世界里去无限接近他们。把卓琳女士在那个时期,夫妻之间的、母子之间的、母女之间的情感,不同层面的情感刻画出来就好。我很幸运可以遇到一位懂戏、懂演员的导演。这一点上,我们一拍即合。

《邓小平小道》片场照

25年前捧回金鸡,“对我是莫大的荣幸和鼓励”

澎湃新闻:我想你非常欣赏齐薇格在《朱迪》中的表演和这个故事,是否也有个人经历的投射?

于慧:看完《朱迪》,我还专门把电影人物原型朱迪·嘉兰的照片调阅出来,我发现齐薇格和朱迪本人的形象上其实也有不小差距。实际上她也是在把握住人物的灵魂后,包括在言谈举止上做到相像后,还赋予了角色很多演员自身的东西,或者说魅力。令这个角色在银幕上显得更加地生动可感。这也正是演员的二度创作。

澎湃新闻:很多喜欢你的观众都有一个疑问,就是在一段时期的国内大小银幕(荧幕)上好像都找不到你的身影。当你人到中年再次回归影坛,近两年来也演了很多“母亲”的形象,非常想听听你内心的想法。

于慧:对于演员而言,提到年龄,我并不觉得这是个冒犯。我在自己的盛年结了婚,有了一儿一女。作为母亲、作为妻子,对家庭有我应尽的责任。有段时间,不短的时间,我确实拍片比较少,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陪伴儿女的成长,这是我的选择。当然,在不拍戏的时候,我就是一名安静的观众,我喜欢坐在影院看电影,从同行的角度去观察他们的演绎,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是会影响到我的。可能同一部电影,你原来看得比较肤浅,慢慢地你就更能深刻地去领悟其中的真义。

大概从2016年开始,我的儿女都上了大学,他们也告诉我,妈妈,你还是应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都理解我,我是那么地热爱演员这个职业,所以我现在又回来了。近些年,我演了很多母亲的角色,我就把自己过往带孩子读书的经历,包括在那个过程中我也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母亲,现在能有机会去把这些母亲都演一遍,也是件很过瘾的事情。

澎湃新闻:不少演艺界的同行都曾在公开场合呼吁,在国内,女演员一旦过了四十岁,适合她们的角色好像就剩下了妈妈和婆婆。但就像你刚才提到的齐薇格,她是在自己50岁的时候拿到了奥斯卡奖。这是不是也是你目前困惑的一个问题呢?

于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涉及社会的发展,也和文化心态等有关。如果一个国家的舞台上都是些“小花、小鲜肉”,我想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业界生态。的确,在国内像我这个岁数上下的女演员,可能很难接到主演的机会,不是我们做不了主演,而是现在有一种趋势或者说社会的惯性,就是女演员到了一定的岁数,只能去演你刚才提到的那类型角色。

我们的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各行各业都有成功的,或者说把自己生活过得分外精彩的女性。对应到我们这批演员,我们二十岁、三十岁时可能就扮演过中年女性,但那时的理解和现在肯定又有不同。在对于表演本身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和理解后,可以更好地诠释出角色的深度和力量,赋予角色更饱满、更立体的形象。

电视剧《战上海》于慧饰演宋庆龄定妆照

演员永远是个被动的行业,只是我们不能去消极地对待。这两年,情况还是有所改观的,我今年下半年的一个挑战是,在电视剧《战上海》中出演宋庆龄女士,电视剧表现的主要是她在解放战争最后的那段历史。但我需要掌握她是如何爱上孙中山的,她的爱国主义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如何一步步从同情到认同。

澎湃新闻:最后一个问题,当你获知自己因在《邓小平小道》中饰演卓琳女士而获得金鸡奖最佳女配提名时,作何感想?其实金鸡奖对于你而言并不陌生,十几年前就曾凭借在电影《喜莲》的表演捧回过最佳女演员奖。

《喜莲》海报

于慧:得知金鸡奖提名很激动,金鸡奖是电影界专业人士公认的高水准专业性奖项。能得到金鸡评委的认可,已经是我莫大的荣幸和鼓励。25年前,获得金鸡最佳女演员奖,当时的我刚刚踏上演艺事业,对我是巨大的鼓舞和督促。一路走来,我也塑造了无数个女性角色,从一个豆蔻年华的年轻女演员成长到人到中年的成熟演员,我想自己的路还长,依然要继续努力。

与象比邻,共享绿色家园——云南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样本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2021年夏天,“短鼻家族”15头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北移南归,引发世界关注。

位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象谷是野生亚洲象的传统栖息地。野象出没使野象谷这个著名旅游景区更加受到关注。然而,在距野象谷不远的景洪市大渡岗乡关坪村中田坝村小组,村民们有些发愁:亚洲象应该保护,可是田里的粮食、水果,几乎都被野象吃光,怎么办?

中田坝村民们的烦恼,也是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亚洲象活动地区普遍存在的矛盾。如何化人象冲突为人象和谐共生,如何既保护亚洲象又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考验当地政府及民众的一大难题。

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多年来,云南亚洲象活动地区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化解人象冲突,努力促进人象和谐。日前,本报记者与云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成调研组,深入云南西双版纳州、普洱市等亚洲象栖息地及其活动地区,寻求实现人象和谐共生的新路径,探索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模式。

8月1日,象群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山林间觅食。新华社发

1、爱象护象保护亚洲象生存家园

在亚洲象的栖息地,人们一直守护着亚洲象的家园。

30多年来,我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不断增长,从150多头增长到目前的300多头,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和临沧市一带,目前活动范围覆盖7个县市区、40多个乡镇。

全国首个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坐落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野象谷,那里的工作人员被称为“象爸爸”。“大象医生”保明伟介绍说,去年7月,小象龙龙因为腿部被藤篾缠绕受了重伤,被象群遗弃在茶园。保明伟和“象爸爸”第一时间将龙龙带回救助中心救治。几个月过去,龙龙的腿伤基本痊愈,长高长壮了。救助中心成立13年来,成功救助受伤、受困亚洲象13头,当场放归4头,人工繁育1头。

当地群众也热心参与亚洲象救护。今年9月,在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有群众报告一头幼象掉进了蓄水池,因水位较深无法脱困。林业救援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凿开水池放水救援。得到帮助的小象爬上了岸,与两头亚洲象会合回到了森林中。

象群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溯溪而行。沈庆仲摄/光明图片

为解决亚洲象到农田觅食等问题,普洱市探索建设“大象食堂”(即食物源基地)。在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曼老江畔的680亩食物源基地,思茅区副区长史进对调研组说:“这里是政府和村民共建的‘大象食堂’,农户种植玉米,政府每亩补助200元,玉米被大象采食后,剩余玉米归农户,农户还可得到保险补偿。既避免大象进入村庄,也为大象提供了食物,还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建‘大象食堂’,就是要让大象吃饱,大象安全了,人才能安全。”普洱市林草局动植物保护科科长周智韬说,普洱市今年新增食物源基地7000亩。林业人员还在象群活动路口投放玉米、食盐等食物,引导象群远离村庄和人群。

为给亚洲象提供更好的栖息繁衍场所,西双版纳积极建设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亚洲象栖息地。据保护区关坪管护站站长杨帆介绍,关坪片区常有亚洲象4群共41头,为保护亚洲象,管护站恢复栖息地1500亩,建设食物源基地730亩,为引导大象改变依赖吃粮食作物的习惯,专门种植象草、甜竹、棕叶芦等大象爱吃的植物。

西双版纳州林草局副局长刀建红说,全州在加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2万亩建设管理的同时,为引导外溢亚洲象群回归保护区,根据亚洲象的栖息环境和取食习性,累计建设食源地、修复栖息地9629亩。

3月16日,无人机拍摄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洒镇曼点村委会曼吕村小组。新华社发

为保护勐腊县南部及边境地区的跨国象群,西双版纳州政府与老挝北部三省政府共同在中老边境划定了20万公顷的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已召开13次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交流年会,开辟了中国生态保护跨境先河。

近几年,普洱市编制了亚洲象保护的校本教材、宣传手册,在普洱学院、普洱二中等学校建立教育示范基地,提高了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护象意识。走进普洱学院亚洲象自然生态展馆,调研组看到了栩栩如生的大象标本。“这是云南高校第一个以亚洲象为主题的科普教育馆,是云南讲述大象故事、展示生物多样性资源优势的一个窗口。”亚洲象自然生态展馆副馆长章靖说。

2、人象分离增强当地群众安全感

在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亚洲象监测员刁发兴的家中,他激动地拿出无人机给调研组展示他拍摄的亚洲象活动视频,“我们把大象当家人,给江城的每头公象都取了名字,便于识别;有些象也认识我,今年2月,我看见‘大长牙’在公路上正要踩一辆轿车,急忙高声呵斥,‘大长牙’看我一眼,缩回脚转身走了。”刁发兴说。刁发兴率领的15名监测员负责江城县的亚洲象跟踪监测,风餐露宿,24小时监测预警,避免人象遭遇。

当前,西双版纳、普洱、临沧都建立了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保护人象安全的技术手段日益现代化。据普洱市林草局副局长赵斌介绍,2021年,普洱购置了18架红外线无人机,今年普洱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专业护象队伍和64名监测员组成的村寨护象队伍。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赵建伟演示了亚洲象监测预警平台,调研组从平台上看到了监测点亚洲象活动的实时情况。“西双版纳安放了600台红外相机、177套智能广播、21个摄像头,红外相机对亚洲象的识别率达99%,13~15秒内就能发布预警。”赵建伟说。

除了监测预警,监测塔、防象栏、防象沟、避象亭、电子围栏等防象设施也逐步推广,筑起一道道人象安全屏障。

2021年11月20日凌晨5点,一头野象破开思茅区蚌弄村蚌弄小学的铁门,闯进校园寻找食物,“幸亏当天是星期六,学生不在学校,没有人受伤!”蚌弄村党总支书记陈磷椿心有余悸。第二天,当地政府迅速加高学校围墙,在校门口安装碗口粗的钢管防象栏,挡住野象,保障师生安全。

景洪市大渡岗乡香烟箐村的23户村民原本居住在野象谷深处的老寨,野象活动频繁。为避免人象冲突,2015年,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组织全村搬迁到香烟箐,2018年,又在香烟箐村周围修建了两米多高的防象栏。“现在安全多了,睡觉都安心了!”在村里开农家乐的李文才说。

在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大树脚村,一座10余米高的亚洲象监测塔矗立在5个村庄中间,站在监测塔上层,可以看到五个村庄附近的情况,监测塔下方就是大象经常取食的田地,塔下还留有大象的脚印,监测塔既便于观测大象,也成为周边群众的紧急避险点。

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成立了人象冲突矛盾纠纷调解室,挂牌了人象和谐法律服务站,化解人象矛盾纠纷。至今六顺镇调解了6起象损纠纷,为群众提供3次法律援助,争取到未及时赔付象损资金270余万元。

西双版纳自201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试点,补偿亚洲象等野生动物肇事带来的损失,后在全省、全国推广。据云南省林草局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李鹏介绍,2019~2021年,全省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投保1.93亿元,补偿了10.8万余起野生动物肇事损害事件。

“2021年,普洱野生动物肇事保险补偿2100余万元,其中亚洲象肇事补偿占七成以上,起到了兜底作用,减少了群众损失,缓解了人象冲突。”周智韬说。

在西双版纳野象谷,调研组看到了亚洲最长的高空观象栈道,打造了“人在空中走,象在地上逛”的人象和谐生态游览模式,形成了以亚洲象生态家园为代表的人象和谐共生发展业态。临沧市南滚河地区生活着约30头亚洲象,班洪乡南朗村大力打造“南廊记”品牌,发展“大象米、大象茶”等生态产品,探索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促进的路径。

3、破解困境让人象各得其所和谐共处

“网络上传播了亚洲象萌宠可爱的一面,却忽视了野象猛兽的一面。既保护好亚洲象,又保护好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虽有明显成效,但也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多年从事亚洲象保护工作的刀建红告诉调研组。

近几年来,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的扩大,西双版纳、普洱约有三分之二的亚洲象长年在自然保护区外活动,亚洲象的活动区域常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区域重叠,人象冲突时有发生。

亚洲象会到庄稼地里寻食,有时会进村找食物和盐巴,容易与村民遭遇。在西双版纳和普洱,野象肇事伤人事件时有发生,受袭人员多是在田地或路上遭遇野象的村民。当地群众保护大象的意识较强,但自我安全意识仍然薄弱。

据了解,在亚洲象长年分布区、重要栖息地和主要象道附近,有防象设施的村寨还不多,太阳能路灯、避象塔等设施也相对不足。

中田坝村的村民就有些担心,西双版纳有防象设施的村寨仅有香烟箐村和关坪村委会三六队。30多年前中田坝附近就有亚洲象活动,如今周边亚洲象达30多头,村口无防象设施,大象进村时只能靠监测员及时通知大家回家躲避,而这是当地多数村寨的常态。

周智韬表示,“普洱市有防象设施的学校只有两所,林草部门在3个村寨修了22公里电子围栏,因为地方财力有限,还有很多村寨、学校没有防象设施,需要住建、教育、交通等部门共同努力。”

此外,村民关心的还有亚洲象肇事补偿标准:粮食、经济作物常被野象吃掉或毁坏,但补偿标准不高。

关坪村原党总支书记陆代荣算了笔账:“亩产值1200元的稻谷,一亩赔900元,一株可收入1000多元的橡胶树赔35元。田地里只要有大象,大家都不敢去干活,造成的间接损失无法得到补偿。”

为了减少损失,中田坝村近年减少种植大象爱吃的玉米、水稻,改种芒果等水果。“想不到现在大象也喜欢吃芒果,7月30日大象就来吃了两吨多芒果,弄断了400多棵芒果树,全村损失3万多元。”身兼保险公司勘察员的护林员张建介绍说。

“希望保险补偿标准达到或接近市场价,因为亚洲象保护是全国、全世界的事。”陆代荣说,“正因为补偿低,有些村民就冒险到田地里抢收粮食,容易受到野象攻击。”

针对村民们的意见建议,刀建红解释说:“近几年,保险补偿标准已经逐步提高。但因为野生动物肇事保险是由地方政府投保,如果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都按市场价补偿,那么一年保费就需要1~2亿元,地方财政无力承担如此巨额的保费。”

调研组了解到,在亚洲象活动区域,除防象设施、肇事保险投入不足外,亚洲象监测、食物源基地建设的投入也有不足。在亚洲象活动频繁的江城县、思茅区等地,用于亚洲象监测的无人机数量还较少。随着救护的野象数量不断增加,亚洲象救助与繁育中心也面临着急需改扩建但无资金的困境。

“‘大象食堂’能有效减少人象冲突,普洱市需要建设至少十万亩‘大象食堂’才能满足大象需要,但因为财力有限,至今只建了7000亩。”周智韬说。

许多基层干部和村民认为,保险补偿不能根本解决人象冲突问题,希望把亚洲象和村民生产生活的区域分隔开来,让亚洲象回到自己的栖息地,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要让亚洲象都回到自然保护区,回到自己的家园,就要恢复和建设好亚洲象栖息地,但保护区内的疏伐间伐等恢复栖息地的措施受到相关规定的限制,这是基层林草部门的困惑。

调研组了解到,目前除景洪野象谷、临沧南滚河对发挥亚洲象品牌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方面有一些探索外,多数地区还处于被动防象的处境,化解人象冲突、实现人象和谐共生,还任重道远。

4、凝集众智为化解人象冲突建言献策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人象冲突?如何克服实践中的重重困难?如何能使亚洲象保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调研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纷纷建言献策。

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建议从推动中央财政支持的全国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优化完善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政策制度。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提出,应大力加强我国亚洲象及其栖息地的基础研究,揭示亚洲象群迁移规律、栖息地承载力等,为科学管理亚洲象、促进人象和谐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高级工程师李维薇建议,应鼓励引导创作亚洲象文创和传播产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扩大亚洲象“朋友圈”,构建面向东南亚亚洲象13国栖息地的“亚洲象保护命运共同体”。

“云南对亚洲象的数量调查精确到了个位数,对亚洲象的活动做到了实时跟踪监测,对亚洲象肇事实行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制度,这些成果和措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第一次。”李鹏说,要强化安全防范联防联控,实施安全防范工程,争取逐步提高保险补偿标准,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

调研组了解到,为推进亚洲象种群及栖息地保护,国家林草局、云南省积极探索开展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已于2021年7月启动创建亚洲象国家公园。

5、命运与共人象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

调研组认为,云南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持续加强亚洲象保护,促进人象和谐共生,成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生动实践,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探索,形成了以亚洲象保护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经验。

经验一:建立健全亚洲象保护政策体系。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亚洲象保护管理的通知》等政策,为亚洲象保护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经验二:实现亚洲象系统性保护。在全国率先实施保险、管理、救护、监测等保护措施,创造性地实施食物源基地建设、跨境保护等措施,持续增加保护投入,改善亚洲象生存环境。

经验三:科技创新支撑保护管理。用科技的手段开展亚洲象繁衍和救助、亚洲象监测预警等工作,有效保障了人象安全。

经验四: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探索发展“生态旅游 ”,努力实现保护发展双促进。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进人象和谐共生,调研组结合调研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同舟共济,推动人象和谐共生理念的现代化。牢固树立和普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亚洲象是全中国和全人类共同财富”“生命至上”的理念,形成共建人类与亚洲象和谐共处美好家园的社会共识。

建议二:创新机制,推动人象和谐共生实现机制的现代化。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云南创建亚洲象国家公园,出台《亚洲象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系统性加强亚洲象栖息地的保护与建设,推广人象保护工程,建设好亚洲象的家园。

建议三:科技支撑,推动人象和谐共生科技手段的现代化。强化亚洲象的基础性研究,为亚洲象保护管理提供科学支持,科学确定亚洲象国家公园边界范围和管控分区,增强亚洲象监测力量,扩大监测覆盖面,提升监测预警水平。

建议四:资金保障,推动人象和谐共生保障机制的现代化。国家和云南省设立亚洲象保护专项财政资金,加大亚洲象保护资金投入;依法设立中国亚洲象保护基金会;将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纳入财政政策性保险,使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不低于市场标准。

建议五:绿色发展,推动人象和谐共生可持续性的现代化。立足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的资源优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示范带,发挥亚洲象品牌优势,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促进亚洲象保护和地方经济社会绿色共赢发展。

建议六:国际合作,推动人象和谐共生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加强与南亚、东南亚亚洲象主要分布国家的亚洲象保护合作与交流,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完善和推广中老缅亚洲象跨国保护机制。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光明日报调研组成员:云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张宪伟,副主任、二级研究员王泽华,研究员张俊敏,经济师丁美玲、汪玲;光明日报记者张勇)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02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