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免费韩漫画无遮漫画大全免费(安全生产:十不站、十不准、十不干、十严禁,条条都是重点!)

导读 免费韩漫画无遮漫画大全免费文章列表:1、安全生产:十不站、十不准、十不干、十严禁,条条都是重点!2、连载:第二章????英哲之士与大独人格3、平生记再续平如美棠佳话:渡

免费韩漫画无遮漫画大全免费文章列表:

免费韩漫画无遮漫画大全免费(安全生产:十不站、十不准、十不干、十严禁,条条都是重点!)

安全生产:十不站、十不准、十不干、十严禁,条条都是重点!

?

个人作业“十不站”

1、严禁在运行吊物下、起重吊臂作业半径下站人

2、严禁在设备运行、禁止区域或移动轨迹范围内站人

3、严禁在高处临边、孔洞等区域无安全措施前提下站人

4、严禁在易发生有毒有害介质泄漏、易燃易爆生产区域内无安全措施与专人陪同前提下站人

5、严禁在热态熔融(喷溅)区域、红钢运行(高温辐射)区域以及电离辐射区域附近站人

6、严禁在拆卸阀门、管道、设备结构等情况下,处于压力、势能释放的正面区域站人

7、严禁在移动设备或装置、吊装件或移动车辆站人

8、严禁在无监护的立体交叉作业区域或动火作业区域下方站人

9、严禁在高压电气柜或变电区域无安全措施前提下站人

10、严禁在大型设备拆装、建筑爆破、环境不明、生产通道等区域未经许可站人

叉车作业“十不铲”

1、移动及球形物体未固定 牢靠,不铲

2、铲齿上升到极限,不铲

3、物品埋在地上,不铲

4、物品超重,超宽,不铲

5、铲齿上站人,不铲

6、料箱料架大小不一,不铲

7、任何带电物体,不铲

8、铲脚没有到位,不铲

9、作业人员未离开铲车5米之外,不铲

10、铲车上坐人 (教练车除外),不铲

电焊气割“十不干”

1、无特种作业操作证,不焊割。

2、雨天、露天作业无可靠安全措施,不焊割。

3、装过易燃、易爆及有害物品的容器,未进行彻底清洗、未进行可燃浓度检测,不焊割。

4、在容器内工作无12伏低压照明和通风不良,不焊割。

5、设备内无断电,设备未卸压,不焊割。

6、作业区周围有易燃易爆物品未消除干净,不焊割。

7、焊体性质不清、火星飞向不明,不焊割。

8、设备安全附件不全或失效,不焊割。

9、锅炉、容器等设备内无专人监护、无防护措施,不焊割。

10、禁火区内未采取安全措施、未办理动火手续,不焊割。

起重作业“十不吊”

  1、指挥信号不明或乱指挥不吊;

  2、超负荷不吊;

  3、工件紧固不牢不吊;

  4、吊物上面有人不吊;

  5、安全装置不灵不吊;

  6、工件埋在地下不吊;

  7、光线隐暗看不清不吊;

  8、斜拉工件不吊;

  9、棱角物件没有措施不吊;

  10、吊物过重不吊。

电气安全十不准

  1、无证电工不准安装电气设备。

  2、任何人不准玩弄电气设备和开关。

  3、不准使用绝缘损坏的电气设备。

  4、不准利用电热设备和灯泡取暖。

  5、任何人不准启动挂有警告牌和拔掉熔断器的电气设备。

  6、不准用水冲洗和揩擦电气设备

  7、熔丝熔断时不准调换容量不符的熔丝。

  8、不准在埋有电缆的地方未办任何手续打桩动土。

  9、有人触电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在未脱离电源前不准接触触电者。

  10、雷电时不准接触避雷器和避雷针

登高作业十不准

  1、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癫痫、深度近视眼等疾病不准登高;

  2、无人监护不准登高;

  3、没有戴安全帽、系安全带、不扎紧裤管时不准登高作业;

  4、作业现场有六级以上大风及暴雨、大雪、大雾不准登高。

  5、脚手架、跳板不牢不准登高

  6、梯子无防滑措施、未穿防滑鞋不准登高

  7、不准攀爬井架、龙门架、脚手架,不能乘坐非载人的垂直运输设备登高

  8、携带笨重物件不准登高

  9、高压线旁无遮拦不准登高

  10、光线不足不准登高

施工现场的“十不准”

  1、不戴安全帽,不准进现场。

  2、酒后和带小孩不准进现场。

  3、井架等垂直运输不准乘人。

  4、不准穿拖鞋、高跟鞋及硬底鞋上班。

  5、模板又易腐材料不准作脚手板使用,作业时不准打闹。

  6、电源开关不能一闸多用。未经训练的职工,不准操作机械。

  7、无防护措施不准高空作业。

  8、吊装设备未经检查(或试吊)不准吊装,下面不准站人。

  9、木工场地和防火禁区不准吸烟。

  10、施工现场备种材料应类堆放整齐,做到文明施工。

人身安全“十不准”

  1、不准不设好防护就开始作业。

  2、不准不戴安全帽、不系安全带、不设安全网、不穿防护服作业。

  3、不准未搭好脚手架、未放稳梯凳就作业。

  4、不准携带笨重工具和材料登高作业。

  5、不准无安全边坡或固壁支撑开挖基坑、沟槽。

  6、不准使用安全装置不齐备的机械(电气)设备。

  7、不准未取得合格证的人员从事特殊工种作业。

  8、不准扒车代步或走道心、枕木头。

  9、不准在钢轨、枕木或车下坐卧、乘凉、休息、避雨和钻车。

  10、不准不了望就穿越线路,坚持“一站、二看、三通过”,严禁抢越股道。

电力作业“十不干 ”19字记忆法

“票在人在、两点、两范围、两安全、一杆、一高、一空间”

票在人在:无票的不干,工作负责人(专责监护人)不在现场的不干;

两点:工作任务、危险点不清楚的不干,危险点控制措施未落实的不干;

两范围:超出作业范围未经审批的不干,未在接地保护范围内的不干;

两安全:现场安全措施布置不到位、安全工器具不合格的不干;

一杆:杆塔根部、基础和拉线不牢固的不干;

一高:高处作业防坠落措施不完善的不干;

一空间;有限空间内气体含量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不干。

附件:十不准漫画

电焊气割,是高危险的作业,在作业过程中存在多种事故隐患。这些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容易发生火灾、爆炸、触电、烫伤、高处坠落、急性中毒等多种伤害事故,导致工伤、工亡及焊工尘肺、慢性中毒、血液疾病、电光性眼炎、皮肤病等职业疾病,直接影响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作业人员在现场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定。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总结了生产现场作业的电焊气割安全“十不干”。

1、无特种作业操作证,不焊割。

焊工必须持证上岗,无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证的人员,不准进行焊、割作业。

2、雨天、露天作业无可靠安全措施,不焊割。

雨天容易造成脚下湿滑,发生滑倒或坠落;同时雨天人体电阻较小,易触电。

3、装过易燃、易爆及有害物品的容器,未进行彻底清洗、未进行可燃浓度检测,不焊割。

容器内部可能产生有毒气体和有害气体,未经清洗处理就实施焊接作业,可能导致中毒或者火灾事故。

4、在容器内工作无12伏低压照明和通风不良,不焊割。

当照明不足时,容易发生误操作或其他安全隐患;焊接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在通风不良情况下容易发生中毒事故。

5、设备内无断电,设备未卸压,不焊割。

设备未断电就进行焊接,会发生触电事故;压力容器未卸压就进行焊接,容易发生气体或液体喷出。

6、作业区周围有易燃易爆物品未消除干净,不焊割。

易燃易爆物品未消除干净,容易被火星引燃。

7、焊体性质不清、火星飞向不明,不焊割。

焊接物体性质不明,易发生不可预见性事故。

8、设备安全附件不全或失效,不焊割。

电焊机的焊把线、接地线、焊钳,以及乙炔瓶上的回火阀、易熔塞等附件,是确保焊割作业安全性的重要设施。

9、锅炉、容器等设备内无专人监护、无防护措施,不焊割。

有限空间或密闭空间内焊割时,必须有专人警戒和监护,以便在发生危险情况时及时处置。

10、禁火区内未采取安全措施、未办理动火手续,不焊割。

禁火区内火灾风险等级高,在禁火区内实施焊割作业,一般实行(三级)审批制。

登高作业,是指借助于登高用具或登高设施,在攀登条件下进行的高处作业。这类作业在施工现场经常进行,较易发生危险,导致高处坠落。

因此,为保障登高人员的生命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我们特别总结了登高作业“十不干”,希望能为大家的安全加一份保障。

1、患有登高禁忌症者,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

贫血、癫痫等的工人不登高。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癫痫、深度近视眼等疾病及年满55周岁的员工不准登高。

2、无人监护不准登高。

高处作业应设监护人对高处作业人员进行监护,监护人应坚守岗位,无人监护不准登高。

3、没有戴安全帽、未系安全带、不扎紧裤管,不准登高作业。

高处作业人员应按规定穿戴劳保用品,作业前要检查,作业中应正确使用防坠落用品与登高器具、设备。没有戴安全帽、未系安全带、不扎紧裤管,不准登高作业。

4、作业现场有六级以上大风及暴雨、雷电、

大雪、大雾时不准登高。

作业现场遇有大风、暴雨、雷电、大雪、大雾等恶劣自然天气时,不准登高。

5、脚手架、跳板不牢不准登高。

脚手架、跳板不牢不准登高;不准攀爬危房、危墙,不准在彩钢板、石棉瓦等非永久性建筑的屋顶站立、行走。

6、梯子无防滑措施、未穿防滑鞋,不准登高。

高处作业人员必须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和工鞋,作业前要认真检查工作环境。梯子无防滑措施、未穿防滑鞋不准登高。

7、不准攀爬井架、龙门架、脚手架,

不能乘坐非载人的垂直运输设备登高。

不准攀爬井架、龙门架、脚手架,不能乘坐非载人的垂直运输设备登高。

8、携带笨重物件不准登高。

作业人员登高时,思想必须要集中,攀爬爬梯时,手中不得握持任何物件,携带笨重物件不准登高。

9、高压线旁无遮拦不准登高。

在高压线旁进行登高作业时,要确保高压线旁有遮挡,无遮挡时不准登高。

10、未确认攀登物是否带电不准登高;光线不足不准登高。

登高作业前要认真检查工作环境,未确认攀登物是否带电不准登高;光线不足不准登高。

起重吊装作业,是指使用起重设备将建筑结构、构件或设备提升或移动至设计指定位置和标高,并按要求安装固定的施工过程。这类作业在施工现场经常进行,较易发生危险,导致起重伤害。

因此,为保障起重作业人员及起重作业附近人员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我们特别总结了起重吊装作业“十不吊”,希望能为大家的安全加一份保障。

1、歪拉斜挂不吊。

起吊的构件应确保在起重机吊杆顶的正下方,严禁采用斜拉、斜吊。

2、超载不吊。

严禁超载吊装和起吊重量不明的重大构件和设备。

3、吊物捆扎不牢不吊。

起吊前应先检查吊物的平衡性和绑扎的牢固性,确认无误后,方可起吊,吊物捆扎不牢严禁起吊。

4、指挥信号不明或违章指挥不吊。

对起吊物进行移动、吊升、停止、安装时的全过程应用旗语或通用手势信号进行指挥,信号不明不得起吊。

5、吊物边缘锋利、无防护措施不吊。

吊装有棱角的物件时,必须垫以木板或麻袋等物,吊物边缘锋利无防护措施严禁起吊。

6、吊物上站人或有活动物体不吊。

严禁在吊起的构件上行走或站立,不得用起重机载运人员,不得在构件上堆放或悬挂零星物件。

7、埋在地下的构件不吊。

严禁起吊埋于地下或粘结在地面上的构件。

8、安全装置不齐全或动作不灵敏、失效者不吊。

起重机的变幅指示器、力矩限制器和限位开关等安全保护装置,必须齐全完整、灵活可靠,安全装置不齐全或动作不灵敏、失效者严禁起吊。

9、吊物重量不明、光线阴暗、视线不清不吊。

吊装作业夜间施工时必须有足够的照明。吊物重量不明、光线阴暗、视线不清严禁起吊。

10、六级以上大风或大雨、大雪、大雾等恶劣天气不吊。

大雨天、雾天、大雪天及六级以上大风天等恶劣天气应停止吊装作业。

电气操作,是指将电气设备状态进行转换,一次系统运行方式变更,继电保护定值调整、装置的启停用,二次回路切换,自动装置投切、试验等所进行的操作执行过程的总称。在电器操作的过程中较易发生危险,引起触电事故。

因此,为保障电气作业人员的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小编特别整理总结了电气安全“十不准”,希望大家铭记于心。

1、无证不操作。

电气操作人员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无电工证的人员不准装接电气设备。

2、不玩弄电气设备和开关。

电气设备和开关在工作状态下都带电,任何人不准玩弄。

3、不使用绝缘损坏的电气设备。

4、不利用电热设备和灯泡取暖。

电热设备和灯泡将电能转换成热能,工作温度较高,稍有不慎,易引发火灾事故,不准用来取暖。

5、不启动挂有警告牌的电气设备。

电气警告牌的作用是提醒电气工作人员避免发生误操作或误入带电区域,不准启动挂有警告牌的电气设备。

6、不用水冲洗揩擦电气设备。

水具有导电性,用水冲洗揩擦电气设备时,易发生触电事故。

7、不调换容量不符的熔丝。

熔丝的作用是当电路严重过载时迅速熔断切断电源,电气设备的熔丝熔断时,更换容量不符的熔丝,起不到过载保护的作用。

8、设备安全附件不全或失效,不焊割。

未办手续,不在埋有电缆的地方打桩动土。

9、不盲目对触电者进行施救。

发现有人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进行进一步抢救;触电者未脱离电源前,不准直接接触触电者。

10、雷电时,不接近避雷器和避雷针。

施工现场是指进行工业和民用项目的房屋建筑,土木工程,设备安装,管线敷设等施工活动,经批准占用的施工场地及人类进行安全生产、文明工作、建设的场所,包括陆地,海上以及空中的一切能够进行施工工作的地域。

施工现场存在许许多多的安全隐患,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发生各类事故。为此,小编整理了施工现场“十不准”,希望为大家的现场安全管理助一份力。

1、不戴安全帽,不准进现场

进入施工现场前,应按要求佩戴安全帽。

2、酒后和带小孩不准进现场

酒后不得进入现场施工。不得带小孩进入施工现场。

3、井架等垂直运输不准乘人

井架等垂直运输设备只能作为物料运输,不准乘人。

4、不准穿拖鞋、高跟鞋及硬底鞋上班

进入施工现场,不准穿拖鞋、高跟鞋及硬底鞋,以免脚部受伤。

5、模板及易腐材料不准做脚手板使用

脚手板可采用钢、木、竹材料制作,单块重量不大于30kg。木质板、竹材板厚度不小于5cm。模板及易腐材料不准做脚手板使用。施工作业时不准打闹。

6、未经培训的职工,不准操作机械

未经培训的职工,不准操作机械。

7、无防护措施不准高空作业

高空作业时,应按要求穿戴好安全帽、安全带。

8、吊装设备未经检查(或试吊)不准吊装

设备吊装作业前,应先对设备进行检查,确认设备性能完好。起吊前,应先进行试吊。吊装过程中,下方不准站人。

9、木工场地和防火禁区不准吸烟

木工场地和防火禁区不准吸烟,防止发生火灾。

10、施工现场各种材料不准乱堆乱放

施工现场各种材料应分类堆放整齐,做到文明施工。

人身安全是我们每一个人最重要的财富,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很多人因为安全意识淡薄,想要侥幸逾越安全禁区,结果导致事故发生,造成自身和他人终身残疾,甚至失去生命,给亲人和朋友留下一生无法弥补的痛苦。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牢牢守住底线,勿入禁区,守护好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为此,小编整理了人身安全“十不准”,希望大家谨记,时刻注意人身安全。

1、没有接受安全培训不准上岗作业。

新入职的工人在上岗前要接受公司级、车间(项目)级、班组级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2、没有穿戴劳动防护用品不准进入作业场所。

进入作业场所要穿好工作服、工作鞋,戴好安全帽及其他规定的劳动保护用品。

3、不准在作业场所随意穿行。

作业场所要走安全通道,不得随意穿行,以免误入危险区域。

4、不准私拉乱接电线。

作业场所和生活区不得私拉乱接电线,以免发生触电和火灾事故。

5、不准在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冒险作业。

工作前,应对工作点周围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对自己不能整改的安全隐患及时向负责人报告,不得以任何借口冒险作业。

6、不准违反安全作业(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作业人员应当严格按照作业(施工)方案和安全操作规程作业,不得私自改变作业程序和方法。

7、不准操作有故障的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发生故障,要立即停止作业,及时报告处理,不能带病运行。

8、非操作人员不准擅自操作设备设施。

设备设施操作人员应当经过专门的技术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非操作人员不准擅自操作设备设施。

9、不准擅自拆除安全设施。

每天工作前应检查各种安全设施是否灵敏、可靠、有效,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严禁私自拆卸安全设施。

10、非特种作业人员不准进行特种作业。

特种作业人员应当经过专门的技术培训,取得主管部门颁发的特种作业证书,方能进行相应的特种作业。

连载:第二章????英哲之士与大独人格

耿传明

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鲁迅《野草·希望》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鲁迅《呐喊·自序》

在鲁迅早年的成长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大的顿挫,一次是由于家庭的败落导致的由“王子到乞丐”的角色变迁,引发自我定位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第二次是“汉民族身份”的自觉,使他由“大清国的子民”发展为因为“满人专制、汉人受压”,而力图“恢复中华”的“种族主义者”,第三次再进而由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子民一变而为“偶阅通鉴,始知中国尚是食人民族”的文化变革者,以一种超越国族的“立人”理想,对中国进行彻底地再造。这三次大的顿挫,使鲁迅成为了世界现代化潮流冲击下民族意识、个人意识和文化批判意识觉醒的先驱,他的思想情感的演进过程也就成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心路历程。鲁迅的自我成长过程与其所生长的时代环境及所受到的教育熏陶是分不开的,故而考察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还是要从他所接受的教育过程说起:

1.“私学”:作育“大师”的文化温床

论及作为文化巨人的鲁迅的成长,就会发现对其一生影响最大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而是传统的私学方式。他主要是通过家塾、私学以及自己的勤奋自修、好学敏思奠定了一生为学和做人的基础的。晚清学校教育起源于“洋务运动”,以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为目标,所以他在学校教育中所得到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技能对他的人生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影响,对他一生影响较大的还是他幼年在三味书屋所受的启蒙教育以及成年后在日本随章太炎先生问学的经历。现代学校教育的标准化、模式化、功利性使其无法全盘承担起传统私学所担负的教书育人的角色,所以私学在其时代仍在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私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传播与文化传递的主要角色,其发展可谓源远流长。从孔子的开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始,私学打破了既往“学在官府”的垄断,开辟了“学在民间”的传统,也因此开辟了一种超越王朝更替的文化传递方式,使得道和学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超越性。“私学”较之“官学”的优势也正在于此,它可以“求官”、参加科举;也可以求学,以道和学自身为目的,于仕途之外满足读书人的精神欲求。求官和求学两条路并存的方式在清代已比较普遍,像章太炎少年时代就立下单纯求学、不赴科举的志向。类似的选择在江南读书人中并不少见,这种非科举的求学之风的兴盛,对“学”的独立起到了推动作用。可以说它对“为己之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所谓“为己之学”也就是为自己的自我完善而学习,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意义也在于此。何谓“为己”?此己也有层次之分,真伪之别,一般来说,本能欲望层面上的自我显然是需要克的对象,所以克己成为归仁的前提;而人所固有的仁心,才是为己之学的基础。因此所谓“为己”就是尽性知命,充实自己、成就自己,达到一种道德意义上的自我完善。陈寅恪诗:“天生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指的也是此意。精神上的成长先要回归自己、立足自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升和完善自己。这种将学习与自我成长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正是传统私学的特长,因为它不是为了传播单纯知识而存在,而也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全方位的“育人”的责任,通过教育,把学生的整体性的人格树立起来。

古人讲:“士先器识而后学问”,也就是将器量与见识的培养放在知识技能之前,熊十力曾在复性书院的开讲词中说,现今学校教育,唯重知识技能,不重器识的培养,但知能所以善其用者,在于人之器识。他所谓的“器识”是:“受而不匮之谓器,知本而不蔽之谓识”。这与西方大学的博雅、通识教育的旨趣也是相通的,也就是强调大学“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智慧;不是传授技能,而是锻造人格。”经亨颐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时,强调的也是“人格教育”,他认为:人生好比一碗清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便使这碗清水发挥各种作用;而职业教育,乃是有了味的水;无论什么味的水,都是有了局限性了。中国的现代教育起源于清末洋务运动时培养急需的实用人才的“水师学堂”、“矿业学堂”一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教育理念上就存在着格局狭窄、偏重实用的倾向;建国后又全盘“苏化”,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的职业化倾向,这就使学校教育无力担负起文化传承和人格培养的责任。

生长在新旧两种教育制度交替时期的鲁迅,既接受了传统私学的教育,也是最早的现代学堂教育的接受者。从其成长历程来看,对其思想、人格形成影响最大的还是私学教育。鲁迅一生中的恩师据其自言主要有这么几位:早年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寿镜吾与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日本留学时期的章太炎以及其在日本仙台医专读书时的日籍老师藤野先生。这些老师鲁迅大都曾撰文做过介绍,他们都是鲁迅所崇敬的前辈读书人、知识分子。鲁迅在晚年还谈到他有一个未能完成的写作计划,那就是要写晚清以来的四代知识分子,并说这些人物他知之最深,除了他恐怕也无人能写了。遗憾的是鲁迅的这个写作计划因为他的早逝未能完成。如能完成,我们当可从中清楚地看到近代以来的中国读书人的演变、发展过程。

鲁迅7岁时被父亲送进私塾读书,最早是跟远房的叔祖周玉田学习《鉴略》,周玉田喜欢孩子、藏书很多,爱都杂书,像绘图本的《山海经》和《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这些印着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的书,鲁迅都是从他那里看到的。
后来鲁迅又去和另一个性情乖僻,也是本家远房叔祖辈的周子京学习。周子京是个疯疯癫癫的怪人,因为屡试不第,精神有些不太正常,曾留下“梅开泥欲死”这样的古典“朦胧诗”,后来发疯而死,这个人物也是鲁迅小说《白光》中陈士成的原型,成为科举制度戕害人性的见证。鲁迅在这两位先生那里学习的时间甚短,没学到多少东西,所以他的第一个真正的老师还应该说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寿镜吾先生可以说是一位前现代的传统读书人的代表,按照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评价,“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 博学的人”,寿老先生一位渊博的宿儒,严厉的教师,安贫乐道的传统读书人。他教学严格,“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是个热心人,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像鲁迅父亲病重,绍兴的名医开出一个古怪的药方,要用“三年以上陈仓米”做药引子,鲁迅多方搜求未果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费尽周折终于找到,自己亲自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鲁迅离开绍兴之后,只要回乡都不忘去看望寿先生,并一直保持书信联系。

关于寿家的情况,张款、张能耿在其《鲁迅和他的老师寿洙邻》一文有较为充分的介绍:

寿镜吾有两个儿子,都是绍兴的名秀才,长子名鹏更,字涧邻,中秀才后,父亲就叫他外出到乡下坐馆教私塾。后来山会师范成立,他曾作过该校的国文教员。寿镜吾先生选定他的次子寿沫邻来继承他的三味书屋的事业,但也未能如意。寿洙邻,名鹏飞,生于187年5月16日(清同治十二年四月二十日)。1891年间,以县试第一名考中秀才。先是在三味书屋和父亲一起教书,后又违父命参加科举考试,在190 3年考取光绪癸卯科浙江优贡。第二年,又赴京参加全国优贡会考,一举荣获“甲辰科朝考一等第一名”,从此走上了仕途。他与熊希龄等晚清民国年间的政界要人交情很深,也是周氏兄弟在北京时经常来往的乡贤、朋友。

寿镜吾先生为人方正而近于古板,据说寿洙邻中秀才的报单到时,他托出三百文板方大钱,送报单的门斗嫌少,他便说:这是父亲时代传下来的老规矩,如若不满意,可以把秀才拿回去。在这个固执的老书生面前,门斗也只好认输。

寿洙邻中秀才之后,寿镜吾先生在三味书屋另辟一室,由其在那里另外开设一班,父子同教于此。鲁迅大约在光绪辛卯年(1891年)正月,十二岁时,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次年鲁迅二弟周作人亦入三味书屋读书,他的老师就是寿洙邻了。鲁迅则称寿洙邻为“四哥”,名份上算是“师兄弟”,实际上也教过鲁迅,也是鲁迅的恩师。

三味书屋上悬的“三味书屋”匾额,其来历一般认为“三味”属于典故:古人有“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醯:指醋。醢:指鱼肉做成的酱。醯醢泛指佐餐的调料。)的说法,于此中可见古人对经、史和诸子百家在文化构成的中不同等级、地位、功能和功能、品味的界定和理解。另一种说法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诗书,味之太羹”,意思是说经书像是食物里的太羹。太羹是不加佐料的原汁肉汤,是古代最初祭祀时用的食物。因为经书最早、最为朴素而且重要,故比之为太羹。“史为折俎”,意思是说史书是食物里的折俎。折俎,即大块肉。有以史证道、见道的意思。“子为醯醢”,是将诸子百家的书像食物里的醯醢。醯醢,味道诱人,风格多样的肉酱、调味品,是个人性情的自由表现,更具有文学性。

除此之外,寿镜吾先生对此有自己的解释: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据寿镜吾先生之孙寿宇的转述:“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寿镜吾老先生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据说,这是寿镜吾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要子孙认真体会,身体力行。

寿洙邻对三味书屋的解释与他人无异:“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然而,寿老先生的孙子寿宇不认同其叔父这样的解释。认为:“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作伥,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一个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显然,对“三味”的理解,寿家有自己的用意和发挥,违背父命的寿洙邻对此已不甚了然或不愿正视,而在寿镜吾先生还是恪守祖训的。照这种解释,三味书屋的来历与明季遗老之与清朝的不合作精神是有联系的,这种不合作精神在江南士子当中确实存在的,像章太炎幼时亦曾受过祖父辈类似的影响,这种独特的精神传承对江南读书人独立人格、反清意识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

寿镜吾先生可以说是一位极有个性和操守,但又颇有些固执和怪癖的传统读书人。其教育理念从不以高第做官为可贵,而以学为明理,行先克己,言必顾行,行必顾言为宗旨。这一点可以说正是继承了孔子“为己之学”的传统。这对日后鲁迅以学问立身、追求自我实现、鄙视科举、厌恶官场等清高孤傲、淡泊自持的个性形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寿镜吾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但“对于鲁迅,从未加以诃责,每称其聪颖过人,品格高贵,自是读书世家弟子。”鲁迅天资聪明,其读书方法都并不如先生所要求的那样除了上课、对课、写大字背书,就是高声朗读。他是过目成诵的人,用不着下这番苦工,所以可以自行其事,干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一点,寿镜吾先生因高度近视,加上学生读书时,他自己也高声读书,所以并不知道,而在耳房教书的寿洙邻则看得一清二楚。他说鲁迅“受课后”,“向不诵读”,“故终年绝不闻其书声”。不过“若偶发书声,字字清朗,抑扬顿挫,表现书味,动人倾听。”寿洙邻说其父:“镜吾公不喜八股文,喜抄写诵读汉魏六朝古典文学,积数十本,往往朗吟不已,鲁迅耳有所闻,即心领神会。”鲁迅上课时爱做的事情如寿洙邻说:“往往不理正课,杂取古典文学及小说诸书,置抽斗中暗阅。”

寿洙邻比鲁迅大八岁,当时是一位天资聪颖、抱负远大、急于用世的青年士子,但父亲执意不让他走应试做官的路,只让他继承父业,专心作塾师,这显然不合其心意。晚清开始大力兴办学堂之后,鲁迅等大批学子开始入学堂就读;留学之风大兴之后,又有大批士子赴日留学,这对传统的私塾教育有很大的冲击。年轻的寿洙邻也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出路,不愿再像父亲那样枯守家园、做一辈子安贫乐道的塾师。而他所擅长的还是科举,所以他违背父亲的意愿,执意要去参加科举。后来果然高中,得了“朝元”,从此走上仕途。

寿洙邻在三味书屋时也常替父亲代课,大家叫他“小寿先生”。他在教学方法上,不像父亲那样只让学生背诵而不讲解。而是“我既担任助教,我的教法,每日授课,先讲当日所授之书,详细讲与学生听,至背书时,又令还讲,他生尚多不能对答,鲁迅早已不必讲解,自然领悟。”在他自己的班里,“知堂年止九岁,我亦不讲与他听,反令其先讲与我听,他却已讲得清楚,稍有含混处,令其重讲,即字字明白。”

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了三四年的书。”最后的一二年,是完全跟寿洙邻先生读的。小寿先生说:“至癸已年(1893年)鲁迅已十四岁,尔时以科举八股为进身之阶,不得不学八股文。因镜吾公不喜八股,乃从我学作八股,授以《曲园课孙草》一册”。寿洙邻说:鲁迅“开笔即能成篇,常常将我所改八股,送呈其祖介甫公阅览”。寿殊邻又说鲁迅对八股文“固然不感兴趣,即我所学所做的唐宋四六文,唐人律赋等,亦不措意,惟于我教学生造句,所写假设想的游戏短篇,加以一笑。”

在寿洙邻的影响下,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也开始尝试写作。主要是记日记和写古诗词和辑录乡土文献。鲁迅还从寿沫邻先生这里借来一些当时在士林中流行的书籍:“其时我正阅览明季遗老诸书,如亭林、梨洲、船山,及《明季稗史>、《明史记事本末》、《林文忠全集>、《经世文编》等书,鲁迅亦尽阅之。”这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寿洙邻要去北京参加全国会考的时候,寿镜吾先生坚决不允,将其反锁于楼上。后来在母亲帮助下,跳窗经后园翻墙而逃参加考试。寿镜吾先生对此勃然大怒,曾以十分断然的态度,写了一张状子,到塔子桥头穆神庙去烧给东昌坊的土地菩萨,告发儿子不听他的话,此是祷告神明来谴责儿子,这在传统时代是很重的惩罚了。以后的父子关系也一直不睦。

寿镜吾先生的迂执、保守还多有表现,如生活上,他从不买洋布,不穿洋袜,不用洋油(煤油),彻底拒斥洋货。他唯一留存的那张照片,也是他有次扫墓归来,孙子偷偷地为他拍下来的。

据言:寿镜吾先生一辈子只知道教书、抄书、读书,不会料理生活,而且脾气古怪、执拗,又没有商量余地。别人,包括他夫人,对他简直没有办法。他床上的帐子已经脏得发黑,他夫人拆下、洗净、晒干、重新张上。他发现后,却非常生气,重把帐子取下,用两脚将其踏脏,再挂上去,以表示对擅自洗他帐子的夫人的抗议。因此,衣服脏了人家不敢给他洗,他也若无其事,照常穿在身上。有一次,儿媳妇曾玉棠给他洗了衣服,他愤愤道:“谁洗的?”媳妇说:“我洗的。”在媳妇面前,他也只好让步了。儿子中了朝元,本是天大喜事,他却认为没有照他说的去做,曾把门斗送来的报单挡了回去。这时,他正因为赎屋事与偏门外一户姓金的人家有了纠纷,他亲往理论,竟被金姓所打。回家后.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手去挡开,就一动不动地让人家打呢?”他说:“我一只手拿着洋钱,动一动洋钱就会被夺去;一只手捏着契纸,放下了会被他们撕破,我怎敢动呢!”新科朝元寿洙邻听到父亲被打,十分气愤,急速赴县衙门诉请惩办。但寿镜吾先生不准他仗势欺人,赶到门口,郑重其事地对儿子说:“一个巴掌,两个拳头,老老实实地讲,不准多讲,你若多讲一个,我回来不答应你。”

像这样认真、固执、有操守、有原则的读书人的确不太多见。

寿洙邻中朝元后,随即被清政府以知县用,补授吉林省农安县知县。他在农安任职两年,政绩卓著,因此由中央宪政编查馆特保东三省吏治第一。后来,他在同一师门的熊希龄的提携下寿沫邻担任东三省屯垦局科长,兼屯垦养成所所长,又兼东三省盐运司科长。后来又在热河和山东任职。民国建立后仍进入政界,任平政院首席书记官。后来鲁迅和章士钊打官司,主管其事的正是平政院,此官司鲁迅能够打赢,大概也得到了他这位早年的师兄的暗助。

鲁迅在北京教育部任职时与寿洙邻来往密切,有时寿洙邻到鲁迅寓所拜访,如鲁迅在1912年9月21日的日记中说:“寿洙邻、钱稻孙来。”有时鲁迅到寿宅回访,如鲁迅在同年十月六日的日记中说:“午后访季自求、寿洙邻。”九日后(十月十五日)又到鲁迅寓所拜访。鲁迅“招饮于一和居”。

寿洙邻和鲁迅无话不谈、寿洙邻回忆说:“民国初元设立议会,商谈洽,鲁迅笑曰:‘此假面具耳。’”1915年12月3日,寿镜吾夫人在绍兴去世,据说寿老夫人去世前,曾将一条汗巾交给媳妇,说“我实在淘不过伊的气,这条汗巾本是准备上吊自杀时用的,现在交给你作个纪念。”、“伊”,指的就是寿镜吾先生。看来寿老先生夫妇一辈子琴瑟不谐,这在传统婚姻中也是常见的悲剧。鲁迅得寿师母讣告后,特“以呢幛子一送洙邻寓、”同月五日,“寿洙邻设奠于三圣庵,”鲁迅又亲往三圣庵吊唁。

寿洙邻对鲁迅的评价很高,他在《矩庐笔记》中说:“有清一代著述家、文学家及书画

家皆因仍前辙,不兔琐碎掇拾,工摹拟而无创作,故无气象伟岸之可言,就中文学家推龚定庵及近人周鲁迅颇有思想可称创作,余子碌碌皆书蠢耳……。”这也可谓来自前辈的平实之论。寿沫邻属于鲁迅的上一代人,两人在价值观念、文化态度、个人爱好等多方面并不相同,但这也并不妨碍两人的亲密交往,寿洙邻知道鲁迅在“五·四”以前,多用文言文写作,“五·四”以后才写白话文的小说和杂文。他看重的还是鲁迅过去写的文言文著作,对鲁迅说:“何不将古典著作出版,可以传世。”鲁迅却笑笑说、“我的文字,急于要换饭吃的,白话文容易写,容易得版税,换饭吃。”又说:“古典文学,有几人能读能解?”对于鲁迅的话,寿珠邻的感想是:“足见他当时处境之难”。这显然是老辈人对下一辈不明究竟的善意的推测。于此也可见鲁迅的变通之处:的确“道不同不相与谋,”但是“道不同不妨为友”,价值观念、文化态度、信仰偏好的不同并不应该成为人们相互仇视的理由。生活中的鲁迅显然奉行的也是“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生活中的鲁迅与理念化的鲁迅是有区别的,写作《狂人日记》、斥传统文化为吃人的“鲁迅”,是其文本塑造出的鲁迅,并非日常生活中的周树人。所以西方叙事学将作家本人与其文本的“潜作者”区分开来,很有必要。适当的差异可能会形成有助于创作的张力,但两者如果反差太大,也会给作家带来人格分裂的痛苦。如鲁迅在北京教育部做官时,同僚大都不知道写作那些辛辣的杂文的作者就是鲁迅,而只知道他的弟弟周作人在写这类文章,教育部长甚至有次还责问鲁迅“怎么不管管自己的弟弟!”,任他去写那些东西!最有意思的一幕是就是鲁迅被章士钊罢官之后,老派人物大多同情鲁迅,认为像章士钊这样的留学生都是无父无君的过激党,而章士钊厌恶的人一定是弄旧学的、维持传统礼教的好人。所以平政院的院长汪大燮要专门到鲁迅家拜访、慰问并鼓励他上诉。鲁迅也就将错就错,在汪大燮来拜访之前,赶紧把书房里的洋书统统清理出去,只摆上中国的旧书,给人留下一个保守、恭谨的传统读书人的印象。鲁迅急急忙忙、来往搬书的这一幕,恰巧被到他那里拜访的老学生孙伏原看在眼里,所以才有后来鲁迅回忆史中这样一段不合时宜、但又富有人情味的一段记载。

寿镜吾老先生的“三味书屋”私塾,一直到“五四”后还在开办,后来由于学堂教育的普及,生源匮乏,才关闭了。鲁迅作为新文学和新文化的大师,对寿镜吾先生并无鄙夷,一直非常尊重。直到1923年,鲁迅还在与寿镜吾先生通信。鲁迅在1923年1月29日的日记中说:“上午得镜吾先生信。”同年二月九日又记载说:“寄镜吾先生信。”
寿洙邻对鲁迅印象很好,他认为鲁迅“待人坦率无城府,忠实不欺,内行修洁,清个绝俗,于旧道德践履笃实,薄已厚人,出于本性。惟对于旧日恶社会之现状,则深为愤嫉,攻

击不遗余力,盖以改良风俗为已任,虽遭世忌不顾也。”1926年,鲁迅因卷入女师大学潮,被教育总长章士剑免去了教育部检事职务后,鲁迅向平政院提出控告,寿洙邻正在那里当首席书记官。他极力称赞鲁迅“为人刚正”,对鲁迅赢得官司起了不小作用,平政院很快判决了恢复鲁迅的检事职务。

寿洙邻深知鲁迅不愿攀附权贵的个性,说他“虽素昔知交,稍有势位,即与疏远。”寿洙邻一直在政界为官,与达官贵人颇有来往,他说鲁迅“有人招饮,在座间有势位者,即谢不往。”寿洙邻次子寿羲民与马寅初女儿马仰班结婚那天,鲁迅第一个到寿家致贺。为避免与陌生宾客应酬寒暄,他一早便到,签名后就走了。

1926年9月,鲁迅离开北京去厦门大学任教,鲁迅离开北京后,寿洙邻及其夫人曾玉棠(特别是曾玉棠)则常去宫门口鲁迅家里,拜访鲁迅母亲鲁瑞和鲁迅夫人朱安,寿洙邻还曾

写诗为鲁迅母亲祝寿:

里居相对望街门,韦母音徽夙所曾,

春色两家分左右,诗书奕叶订渊源。

郝钟礼法垂模范,坡颖文章有弟昆。

我拜登堂将进酒,先赓燕喜效刍言。

此诗作为应酬文字,自然不宜深究,但从周氏兄弟与寿洙邻的交往中我们可以发现“新旧阵营”之间实际上的暧昧与交缠,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水火不容。

1928年平政院解散,寿洙邻彻底离开政界,专心在家著述。鲁迅则直至1929年还在与他通信。寿洙邻专心著述以后,写成了《历代长城考》和<方志通义>两部重要著作。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后,寿洙邻十分悲痛,回忆说:“鲁迅在上海病故,平生知交,发起善后委员会,蔡孑民、许季弗与我均在其内,但我远在北京,毫无帮助,惟对于鲁太夫人(张注:即鲁迅母亲)多方劝慰,曾嘱内人尚不时往问安,对朱夫人时相存问,每见朱夫人祭鲁迅,必特具一肴,用白薯菠切片,鸡蛋和面粉涂之加油炸熟,为鲁迅生平所嗜,因称为鲁迅饼云。寿洙邻还写了《挽鲁迅》一诗:

桃李满门墙,雪中独欲梅花瘦;

文章在天壤,意外时闻木樨香。

1943年,鲁迅母亲在北京去世,当时寿洙邻夫人已为自己制备了一口上等寿材,寿洙邻和夫人主动将寿材送去作为奠仪。此后,每到春节,寿洙邻夫妇想到鲁迅北京家中已只剩朱安一人,想到她的心境一定十分孤寂,便让媳妇马仰班外出拜年时,千万替他们去给朱安拜个年,直到19 47年朱安也在北京去世。

朱安去世后,许广平到北京料理善后事宜,她拎着两大盒点心来到寿家,说是来感谢多年来对北方家里的照顾的。可见两家的交情是十分深厚的。寿洙邻与周作人的交往也始终未断,因当“汉奸”而坐牢的周作人回家后,生活清贫,寿洙邻先生专门买了全聚德烤鸭送给知堂补养身体。两家来往一直比较密切,可以说,寿洙邻是鲁迅、周作人在北京关系最亲密的人物之一。寿洙邻于1961年去世,享年八十八岁。鲁迅与寿家两代人的亲密关系既表明了现代之于传统的继承性,也表明了“传统”之于“现代”的包容性,它为我们走出那种简单化的二元对立心态提供了佐证。

鲁迅的第二位恩师可以说是章太炎,他是对鲁迅有直接的全方位的影响的师长。可以说,如果鲁迅没有遇到章太炎并拜他为师,那鲁迅恐怕不会成为后来的鲁迅。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一名绛,字枚叔,一作梅叔,浙江余杭人。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章太炎可以说是第一代由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转换的人物。
章太炎祖父章鉴为国子监生,可以说是博览古今图书的饱学之士。父亲章睿幼读家中藏书,取得廪生的资格,担任过余杭县训导。外祖父朱有虔也是当时知名学者,对章太炎进行过系统的文字音韵学教育。一八八三年章太炎十六岁时参加过县试,因癫痫病突然发作,没有考成。从此放弃科举,广泛涉猎经史子集。一八九〇年 二十三岁的章太炎遵父遗训,进诂经精舍从经学大师俞樾学习。如果没有中日甲午战争后时局的危殆、维新思潮的兴起,章太炎也许会在书斋里以研究学问度过其平静的一生,然而时代将这位以治学为志业的学者推上了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使他与时代政治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康梁领导的维新运动吸引了章太炎,他报名参加了强学会,后来又在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任职。后因不满康有为倡言建立孔教,自称“教主”,他曾遭康氏门徒围攻殴打,愤而离泸返杭。返杭后,他与宋恕、陈虬等创办“兴浙会”,为《实学报》和《译书公会报》撰稿。戊戌政变后,携家避难台湾。
 由于戊戌政变的刺激,再加之来台之后的痛定思痛,章太炎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排满反清思想逐渐强烈。1899年他把过去发表和新近撰写的论证、论学文字辑订为《訄书》,正式提出“逐满”问题。不久,东渡日本。1901年,章太炎在具有浓厚革命色彩的《国民报》上发表《正仇满论》,这是他公开批驳康梁改良派的第一篇论文。1902年,他针对康有为的《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等文字,愤而写下《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年,邹容发表著名作品《革命军》,章太炎为之作序,并发表于《苏报》,这就是当时风行全国的《序〈革命军〉》,不久,《苏报》又摘登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第二天,震惊中外的“《苏报》案”发生,章太炎为此入狱三年。
出狱之后,章太炎第三次东渡日本,与日本的革命党人会合,并且加入了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当时,他写了《讨满洲檄》、《定复仇之是非》、《排满平议》、《中华民国解》等文章,与保皇派舆论阵地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论战。不久,《民报》在日本被禁,章太炎开始在东京讲学,直至辛亥革命成功。鲁迅从章太炎学习就是在1908年的日本东京。当时章太炎在东京一面主持反对满清的革命报纸《民报》,一面办国学讲习会。鲁迅、许寿裳等主要是听章太炎讲《说文》。据许寿裳回忆:“章先生出狱以后,东渡日本,一面为《民报》撰文,一面为青年讲学。其讲学之地,是在大成中学的一间教室。我和鲁迅极愿往听,而苦与学课时间相冲突,因托龚未生转达,希望另设一班,蒙先生慨然允许。地址就在先生的寓所——牛达区二丁目八番地《民报》社。每星期日清晨,我们前往受业,在一间陋室之内,师生环绕一张矮矮的小桌,席地而坐。先生讲段氏《说文解字注》,郝氏《尔雅义疏》等,神解聪察,精力过人,逐字讲释,滔滔不绝,或则阐明语原,或则推见本字,或则旁证以各处方言。自八时至正午,历四小时毫无休息,真所谓‘诲人不倦’。”

章太炎对鲁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对章太炎的排满革命精神非常钦佩。晚年他认为:“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学术史上还要大”。鲁迅说,在日本所以去听章太炎讲学“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这种评价与鲁迅自身的价值取向有关,作为革命家的章太炎对于鲁迅的影响要远大于作为学问家的影响。作为革命家的章太炎的过人之处首先在于他的敢言之所不敢言的勇气和特立独行的大独人格。章太炎素有“章疯子”之称,这种疯癫之气与其时代先觉者的身份是相得益彰的。与现代自我的发现相伴随的是文化思想界对于反世俗的“狂人”“疯子”人格的推崇,它代表的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与浪漫化的文化救世信仰的兴起。“名士”、“志士”、“狂人”形象的更迭适应了“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的开时代风气的需要,其源头仍需从晚清说起,孙希孟的〈轰天雷〉最早刻画出了一个从旧的营垒中闪现出来的“狂人”形象——荀北山。晚清时期由于社会的变动加剧,社会心理进入激越纷扰状态,步荀北山的后尘的读书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后,由名士而志士再到狂士,这个士林风气的变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当然晚清最有名的“疯癫之士”还是当推章太炎,而且他已将“疯癫”正名,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疯癫”理论:他1906年东渡日本时,曾在留学生界及同盟会的欢迎席上说了这样的话:“大概人生在世,被他人说个疯癫,断然不肯承认,除那笑傲山水诗豪画伯的一流人,又作别论,其余总是一样。独有兄弟却承认我是疯癫,我是有神经病,而且听见说我疯癫,说我有神经病的话,倒反格外高兴。甚么缘故呢?,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敢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他举了琐(苏)格拉底,路索(卢梭) 、摩罕默德、熊廷弼、左宗棠、德毕士马克,说“这六人的才典功业,都是从神经病里流出来的。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的神经病。近来传说某某是有神经病,某某也是有神经病,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现形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是要不得呢!”这种对狂人的推崇一直延续到五四,鲁迅的《狂人日记》成为了整个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此小说前边有一文言文的小序,讲“狂人已病愈,赴某地候补矣!”正是章太炎所谓富贵利禄已现形,神经病就好了的例证,这说明“新文学”与章太炎的联系比我们已经认识到的还要密切。《狂人日记》发表后引发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傅斯年曾发表过这样的读后感:“狂人,狂人!耶稣、苏格拉底是古代,托尔斯泰、尼采在近代,世人何尝不称他做狂人呢?但是过了些时,何以无数的非狂人跟着狂人走呢?文化的进步,都由于有若干狂人,不问能不能,不管大家愿不愿,一个人去辟不经人迹的路。……我们最当敬从的是疯子,最当亲爱的是孩子。疯子是我们的老师,孩子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关于疯子的主题进入到了疯颠与文明的反思,这是五四之后的一个发展,它与尼采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有关。早在1918年,鲁迅就用文言体译出了《察罗堵斯德罗绪言》的一至三节,但未发表,但该书是鲁迅手头经常翻阅之书,对其影响自然非浅。 1919年沈雁冰在《解放与改造》杂志的第一卷六、七期上发表了该书最富批判性的两章《新偶像》和《市场之蝇》,这是最早出版的汉译文。 1920年6月1日出版的《新潮》二卷五期上,刊出鲁迅署名“唐俟”用白话文译出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十节,可以说是最具有尼采神韵的疑问。1923年郭沫若译出《查拉图司屈拉钞》第一部全部和第二部一部分,在《创造周报》分三十九期连载,题名《查拉图司屈拉之狮子吼》,算是译得较多的译本。直到1935年,由鲁迅推荐给书家的徐诗荃,才译出的《苏鲁支如是说》全文,并公开出版。但此时的尼采热已经降温,社会思潮已由文化批判转向政治革命。

尼采此书中激烈抨击了基督教的道德价值,对五四青年的反传统提供了示范作用:鲁迅曾其书“文字的刚劲、读起来有金石声”。他曾把尼采与达尔文、易卜生、托尔斯泰相提并列为“偶像破坏的大人物”,认为“他们都有确固不拔的自信,所以决不理会偶像保护者的嘲骂”。 茅盾认为尼采把“哲学上一切学说、社会上一切信条、一切人生观、道德观从新称量过,从新把它们的价值估定..扫荡一切古来传习的信条,把向来所认为绝对真理的,根本动摇”。郭沫若在译该书时称其为“只为杰出伟大高迈之士而说”的“心血和雅言的著作”。 第二卷第一期扉页以大号字排印着该书“创造者之路”的一段话:“兄弟,请偕你的爱情和你的创造走向孤独罢,公道要隔些时才能跛行而随你。”充分表现出一种忠实于自我的浪漫主义的自信。

这种反传统、反世俗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文化心态,对于五四时期人的个性解放,产生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但其显然也带有某种剑走偏锋倾向。

章太炎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不只是一个学问家,而且还是一位“以朴学立根基,以玄学致广大”的思想家、承前启后的文化巨人。章太炎具有一种不盲从时代“公理”而进行独立思考的哲人气质,其思想之深刻越超出一般流行思潮之上:如针对晚清时期知识界流行的“公理至上”的主流话语,章太炎都对其有自己的思考、质疑和判断,他早年通过严复接受过“进化论”,但后来随着思考的深入特别是他的佛学背景,使他意识到盲目乐观主义的进化论的缺陷,所以一反时代的流行观念和乐观心态,他写出了他的《俱分进化论》。晚清以来以进化论为核心的公理至上话语在扫荡传统束缚方面是所向披靡的,但它以“公理”代“天理”的绝对主义信仰也会给个人思想自由带来新的压迫。针对于此,章太炎认为“若云进化终极,必能达于尽美醇善之区,则随举一事无不可以反唇相稽。”因为善进化,恶亦随之进化,所以达到至善无恶之境是不可能的,因此他提出:“进化之实不可非,而进化之用无所取”的俱分进化论。针对占据其时代主导位置的公理至上话语,他也这样说道:“昔人以为神圣不可干者,曰名分。今人以为神圣不可干者,一日公理,二曰进化,三曰惟物,四曰自然。有如其实而强施者,有非其实而谬托者。要之,皆眩惑失情,不由诚谛。······骤言公理.若无害矣。然宋世言天理,其极至于锢情灭性,蒸民常业,几一切废弃之。而今之言公理者,于男女饮食之事,放任无遮独此所以为异。若其以世界为本根,以陵借个人之自主,其束缚人亦与言天理者相若。”他从个人和人性的角度指出了这种唯理主义的现代性诉求的不合理性。这种独持我见不合众嚣的思想家的气质对于青年鲁迅影响甚大,这从鲁迅在这一时期所写的《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等论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章太炎思想的影响。但鲁迅与章太炎毕竟不是一代人,他们的知识结构及所依托的文化资源等也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在思想观念和学术见解上多有不同,像鲁迅对太炎先生的《俱分进化论》并不感冒,他感兴趣的只是章太炎的革命业绩::“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板的《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那时留学日本的浙籍学生,正办杂志《浙江潮》,其中即载有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两首在下面——狱中赠邹容······

这可能也是其时代大多数青年人对太炎先生的共感,主要是把他当作一个敢说敢当的政治人物来看待的。

鲁迅接着说的就更为明确:

“一九○六年六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索解为难,或说佛法,谈“俱分进化”,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和“××”的×××斗争,和“以《红楼梦》为成佛之要道”的×××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前去听讲也在这时候,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民国元年革命后,先生的所志已达,该可以大有作为了,然而还是不得志。这也是和高尔基的生受崇敬,死备哀荣,截然两样的。我以为两人遭遇的所以不同,其原因乃在高尔基先前的理想,后来都成为事实,他的一身,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而先生则排满之志虽伸,但视为最紧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见《民报》第六本),却仅止于高妙的幻想;不久而袁世凯又攘夺国柄,以遂私图,就更使先生失却实地,仅垂空文,至于今,惟我们的“中华民国”之称,尚系发源于先生的《中华民国解》(最先亦见《民报》),为巨大的记念而已,然而知道这一重公案者,恐怕也已经不多了。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收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近有文侩,勾结小报,竟也作文奚落先生以自鸣得意,真可谓‘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

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鲁迅当然最为认同的还是太炎先生的战斗性,所以他将太炎先生的善打笔仗视为一大功绩,他晚年专事批判的杂文生涯可视为对太炎先生战斗性杂文的继承和弘扬。虽然章太炎自己已悔其少作,不再写作这类论战文章。文中鲁迅拿高尔基来比附章太炎,抬高而抑章,并非不刊之论。高尔基的生受崇敬,死备哀荣,并非全因为其“先前的理想,后来都成为事实,他的一身,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而在于他成为了某种意识形态的符号;而章太炎虽积极介入政治,但其一生学问的根本仍是一种探求宇宙、人生的真谛、自立自足的“为己之学”,其思想、学术价值、品格并不低于备极哀荣的高尔基。章太炎留给后世的一个重要遗产就是他的“大独”人格,也就是忠实于自己的感觉、经验、理性、判断的自由、独立精神,陈寅恪后来将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精神,视为“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高于时代潮流与历史趋势之上标志着古今文化的精义所在,现代性文化只是因为为这种自由独立精神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才高于传统而体现出其进步性。所以鲁迅把刘半农、章太炎等人的向后转称为是“原来拉车前进的好身手,腿肚大,臂膊也粗,这回还是请他拉,拉还是拉,然而是拉车屁股向后,这里只好用古文,“呜呼哀哉,尚飨”了”,表现出某种强求进步的偏颇性,只要他们是个人发自内心的自由选择、理性判断,那么不管是“前进”还是“倒退”,都自有其价值,不能以进步与否、是否合乎时代要求来做简单判断。
章太炎给青年鲁迅起到示范作用的一场激烈的笔战发生在章太炎和吴稚晖之间。鲁迅对吴稚晖不论对其文还是对其人,都是很鄙视的,这种鄙视当然也与章吴之间的这种矛盾有关,鲁迅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凡留学生一到日本,急于寻求的大抵是新知识。除学习日文,准备进专门的学校之外,就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我第一次所经历的是在一个忘了名目的会场上,看见一位头包白纱布,用无锡腔讲演排满的英勇的青年,不觉肃然起敬。但听下去,到得他说“我在这里骂老太婆,老太婆一定也在那里骂吴稚晖”,听讲者一阵大笑的时候,就感到没趣,觉得留学生好像也不外乎嬉皮笑脸。“老太婆”者,指清朝的西太后。吴稚晖在东京开会骂西太后,是眼前的事实无疑,但要说这时西太后也正在北京开会骂吴稚晖,我可不相信。讲演固然不妨夹着笑骂,但无聊的打诨,是非徒无益,而且有害的。不过吴先生这时却正在和公使蔡钧大战,名驰学界,白纱布下面,就藏着名誉的伤痕。不久,就被递解回国,路经皇城外的河边时,他跳了下去,但立刻又被捞起,押送回去了。这就是后来太炎先生和他笔战时,文中之所谓“不投大壑而投阳沟,面目上露”。其实是日本的御沟并不狭小,但当警官护送之际,却即使并未“面目上露”,也一定要被捞起的。这笔战愈来愈凶,终至夹着毒詈,今年吴先生讥刺太炎先生受国民政府优遇时,还提起这件事,这是三十余年前的旧账,至今不忘,可见怨毒之深了。但先生手定的《章氏丛书》内,却都不收录这些攻战的文章。先生力排清虏,而服膺于几个清儒,殆将希踪古贤,故不欲以此等文字自秽其著述——但由我看来,其实是吃亏,上当的,此种醇风,正使物能遁形,贻患千古。”

该案的发生与章太炎怀疑邹容案中吴稚晖暗中向清廷告密有关,但是他又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怀疑而已,但是这也足于使他寻找时机以泄心中之愤懑,于是1906年在写邹容传时,他就把揣测当成事实和盘托出:

“爱国学社教员吴眺故依康有为,有为败,乃自匿,入盛宣怀之门。后在日本,于清公使蔡钧不协,逐归,愤发言革命排满事。而爱国学社多眺弟子,颇自发舒,陵铄新社生如奴隶。余与社长元培议,欲裁抑之。元培畏眺,不敢发——会清政府遣江苏候补道俞明震穷治爱国学社倡言革命者,明震故爱眺,召眺往,出总督札曰:“余奉命治公等,公与余昵,余不忍,愿条数人姓名以告,令余得复命制府。”眺即出《革命军》及《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上之曰:“为首逆者,此二人也。”遽归,告其徒曰:“天去其疾矣,尔曹静待之。”吴稚晖其时正在法国巴黎办《新世纪》,宣传反清革命和无政府主义,受到这种攻击,自然不会认账,于是马上写了一封信给章太炎,说自己当初与俞明震见面,本是他探监时亲口告诉太炎,而太炎“以恒旧名,叙述恒与俞君相晤事”,与事实不符,要求太炎“将出诸何人之口,入于君耳,明白见告,恒即向其人交涉。如为想当然,亦请见复说明为想当然,则思想自由,我辈所提倡,恒固不欲侵犯君之人权,恒即置之一笑。倘不能指出何人所口述,又不肯说明为想当然语,则奴隶可贵之笔墨,报复私人之恩怨,想高明如君,必不屑也”。

章太炎立即回复,笔战开始进一步升级:他首先列举出以下的事实:吴稚晖确曾于太炎和邹容入狱数日后前来探视,并自述与明震见面事,然而当邹容问“何以有我与章先生”时,“足下即面色青黄,嗫嚅不语,须臾引去”;“足下献策事”是“某某某”说的,“仆不知”某某某的话得自传闻还是听俞明震亲口所说,但联系足下被邹容问得“面色青黄”来看,“仆”可断定这都是事实。 虽然证据不足,章太炎仍对吴稚晖下了道德裁决:

足下既作此鬼蜮事,自问素心,应亦惭惶无地,计穷词屈,乃复效讼棍行径,以为造膝密谈,非人所晓,汹汹然驰书诘问。足下虽诘问,仆岂无以答足下哉?适扬之使愈彰明耳?是非曲直,公道在人,无则言无,有则言有。仆于康、梁诸立宪党,诋淇未尝过甚。今于无政府党如足下者,摘发奸回,如彼其至。盖主义之是非,与心术之是非,二者不可同论。且以败群之羊,不可不摈,普天同志,犹未分明,故不得不明著表旗以示天下,岂以个人之私怨而诬足下哉!

然后又历数吴氏的种种可鄙之处,对其人格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呜呼!外作疏狂,内贪名势,始求权籍,终慕虚荣者,非足下乎?……为蔡钧所引渡,欲诈为自杀以就名,不投大壑而投阳沟,面目上露,犹欲以杀身成仁欺观听者,非足下之成事乎?从康长素讲变法不成,进而讲革命;从某某某讲革命不成,进而讲无政府。所向虽益高,而足下之精神点污,虽强水不可浣涤。仆位足下当曳尾涂中,龟鳖同乐,而复窃据虚名,高言改革,惧丑声之外扬,则作无赖口吻以自抵谰。引水自照,当亦知面目之可羞矣。

连吴稚晖因为反清而自杀未遂的壮举都成了沽名钓誉的表演,太炎至此,已完全是在发“诛心之论”。吴稚晖当时在巴黎宣传激进的无政府主义,在青年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后来胡适甚至将其推崇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的思想家之一”;然太炎先生认为吴氏及其所宣扬的无政府主义:“浮夸影响,不中事情,于中国今日社会情形如隔十重云雾……吾于是知纵横捭阖之徒,心气粗浮,虽日日在欧洲,犹不能得毫毛之益也。”

革命时代进步人士最为鄙视的就是保皇党和清官吏,章太炎最后特意把吴稚晖称为“康有为门下之小吏,盛宣怀校内之洋奴”,对其政治生命作了死刑判决。

吴氏看到这封公开信,又作书反诘,章氏再答,最后“笔战愈来愈凶,终至夹着毒詈”,竟至于用到“善箝而口,勿令砥痈,善补而绔,勿令后穿”之类的市井骂街之语。

纵观章吴笔战,不管从政治还是从文化角度都无从作更高的评价,因为论战者双方都是反清革命党,也都属于晚清进步文化阵营之中。所以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是一场应该避免的恶战。论战当中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新旧转型之际,由士大夫习性转变而来的不把对方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的特权意识,这种特权既包括政治的特权,也包括道德的特权和知识、学问等方面的特权,章太炎作为为反满革命蹲过大牢的革命先驱,在政治声誉上显然要高过为避难而远走欧洲的吴稚晖;虽然吴的言论也很激烈,但在巴黎办的《新世纪》上登丑化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漫画、发激烈的反满言论还是比较安全的。所以章太炎自己和大多数观众也都认为他有资格教训吴稚晖。至于道德优越感在传统士大夫身上是非常突出的标志,其所擅长的就是对他人进行道德判断、裁决,所以诛心之论盛行。至于学问上的优势章太炎更是不在话下,其作为国学大师、“文章大家”的地位,早已为世公认,吴氏自然无法与之相比。所以作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的章太炎无形中就拥有了一种为其时代所认可的特别权利,有资格并且可以对其所憎恶的人和事大加挞伐,并自以为是在替天行道,为民除害。所以他可以把素来被认为是“高贵的笔墨”、“文章”转化为一种纵情任性的自我私意的表达,这样在伸张自我的同时难免会碰撞到别人,但特权意识又将这种碰撞视为理所当然,自然会激化自我与他人的冲突,以致流为毒詈,没有了局。太炎先生晚年把这些文章删除,不收入全集,可见是对此有所悔悟的,虽然这些文章仍不乏其史料意义。鲁迅是始终神往于当年太炎先生笔战的雄姿,相信真理会愈辩愈明,斗争才能带来进步,大乱才能带来大治,孰知没有规则的超限战,只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与擅长于作深入冷静的哲学思考的章太炎相比,鲁迅更看重文化思想的现实政治作用。这也是第一代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知识分子与第二代更充分地“现代化”、“政治化”的知识分子的区别。

其次是判断、裁决标准的个人化、情绪化和主观化,这也是现代性文化的一种突出症候。蔡元培曾将现代文化的特征概括为“我见的扩大”。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见”始终持一种谨慎的排斥的态度,像孔子讲:“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而现代性文化则将其根基奠定在个人之上,所以“我见”的扩大成为了一种现代日渐扩大的趋势,其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如果只有我见,共识无法产生,规则也无从建立,由此使转型期的社会文化陷入无法摆脱的混战之中。鲁迅自己也未尝没有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他也反问自己:“报复,谁来裁判,怎能公平呢?便又立刻自答:自己裁判,自己执行;既没有上帝来主持,人便不妨以目偿头,也不妨以头偿目。”这显然是沿用了进化论的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也许是时代的过于严峻,使他疑心反对报复和提倡宽恕都是居心险恶的骗人:“有时也觉得宽恕是美德,但立刻也疑心这话是怯汉所发明,因为他没有报复的勇气;或者倒是卑怯的坏人所创造,因为他贻害于人而怕人来报复,便骗以宽恕的美名。”对进化论的强者人格的认同使他无法接受除了战斗之外的其他解决矛盾的方式。直到临终,鲁迅仍然坚持他的报复主义,甚至将其写入“遗嘱”“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这其中有侠的快意恩仇、追求直接正义的成分在里面,但它显然也是一种利弊兼具的双刃剑。

章太炎属于“我见”意识强烈的人物,带有浓厚自我中心色彩,鲁迅曾经给学生讲过太炎先生的性情与行事,说在日本,搞大扫除,警察总要把地板和天花板都起下来,弄得满屋凌乱。太炎先生气愤之余,就说这是日本人反对他著作,或者说日本人受了清室的委托,故意使他生活不安,不能作革命的事业。鲁迅那时是青年,态度比较客观,知道大扫除是挨户进行的事,绝不是有意使太炎先生受窘,心中是明白的,但也不与太炎先生抗争。太炎最后一次去北平,门徒们公宴席上,问起过鲁迅先生,:“豫才现在如何?”答说现在上海,颇为一般人疑为赤色分子。太严先生点点头说:“他一向研究俄国文学,这误会一定从俄国文学而起。”,与因为政见不同,公开写了《答本师》与太严先生决裂的周作人不同,鲁迅与太炎先生各方面的分歧不会比周作人少,但在处理与乃师的关系上则老练、成稳得多。

鲁迅从太炎先生那里直接受益的是文字学、排满革命思想以及敢于“独持我见、不合众嚣”的大独人格的熏陶,在学术思想上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如对于魏晋文的推崇、对于今古文学派的看法,对法家的肯定态度,对疑古派的反感,以及在日本时表现出的与太炎先生同调的光复旧物的文化民族主义倾向等。但他也表现出与太炎先生不同的取向,特别是在对文学的理解上不同,这种区别也是鲁迅成为“新文学”的开创者的重要关节。在讨论、界说文学时鲁迅与章太炎之间据说发生过面对面的争论。当时与周氏兄弟同去参加在东京举办的“国学讲习会”的许寿裳,在其《亡友鲁迅印象记》中回忆道:“……有一次,因为章先生问及文学的定义如何,鲁迅答道:‘文学和学说不同,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先生听了说:这样分法虽较胜于前人,然仍有不当,郭璞的《江赋》、木华的《海赋》,何尝能动人哀乐呢。鲁迅默默不服,退而和我说:先生诠释文学,范围过于宽泛,把有句读无句读的悉数归入文学。其实,文字与文学固当有分别的,《江赋》、《海赋》之类,辞虽奥博,而其文学价值就很难说。这可见鲁迅治学‘爱吾师尤爱真理’的态度!”

这里咱们先把‘爱吾师尤爱真理’的话头搁置一边,看看鲁迅和太炎先生的文学观的本质的、内在的分歧何在?首先章太炎的文学观是一种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泛文学观”或称“杂文学观”,他在《文学论略》(1906)中认定:“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文字是确定文学的最基本的指标。由此文学即文字之学、文章之学,所以他论文学,是将文学分为“著作之文与独行之文”、“骈体、散体”来论的,尤其重视的是文气的盛衰,他认为:“自唐以来,论文皆以气为主。气之盛衰,不可强为。大抵见理清、感情重,自然气盛。周秦之作,未有不深于理者,故篇篇有气。论感情,亦古人重于后人。······汉人叙战争者,如《项羽本纪》、《李陵列传》,有如目睹,非徒其事迹之奇也,乃其文亦极描写之能事矣。此在后世文人为之,虽有意描写,亦不能几及。何也?其情不至也。大抵抒情之作,往往宜于小说。然自唐以降,小说家但能叙鬼怪,而不能叙战争攻杀。此由实情所无,想像亦有所不逮。惟有男女之情,今古不变,后世小说,类能道之。然人之爱情,岂仅限于男女?君臣、父子、兄弟、朋友,无不有爱情焉。而后世小说之能事,则尽于述男女而已。”

由此可知章太炎的文学观并不将文学从文化中抽离出来,文史哲并不分家,文学就是文化的精髓所在,说理与抒情、纪实与虚构都可以归于文学,其评判标准便是“见理清、感情重”的文气。这是一种传统的以“证道”为中心的文学观,它代表着一种前现代的大一统的文学、文化观念。所以他认为抒情则不能成为文学的根本指标,也不同意当时在西方文学影响下开始流行的将小说视为一切文学之样板的做法:“专尚激发感情,惟杂文小说耳。……彼专以杂文小说之能事,概一切文辞者,是真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吾今为语曰:一切文辞(兼学说在内),体裁各异。以激发感情为要者,箴铭哀诔诗赋词曲杂文小说之类是也;以发思想为要者,学说是也;……。其体各异,故其工拙亦因之,其为文辞则一也。”如以抒情为理由“摒学说于文学之外”是不恰当的:因为学说也可以感人至深甚至超过文学,“又学说者,非一往不可感人。凡感于文言者,在其得我心。是故饮食移味,居处温愉者,闻劳人之歌,心犹泊然。大愚不灵,无所愤悱者,睹眇论则以为恒言也。身有疾痛,闻幼眇之音,则感慨随之矣。心有疑滞,睹辨析之论,则悦怿随之矣。故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凡好学者皆然,非独仲尼也。以文辞、学说为分者,得其大齐,审察之则不当。”所以文学也不可把说理之文摒除在外,减弱和缩小文学自身的担当和疆域。

而鲁迅则代表的是在西方文学影响下产生的现代性分化型的纯文学观念,西方“现代性”文化的产生表现为传统的大一统的宗教或礼教文化的分化,韦伯认为:欧洲的“现代性”是宗教与形而上学所表达的“实质理性”一分为三个自主的领域——科学、道德与艺术——的结果。同时,文化从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诸专家文化:形成科学知识、道德及正义理论,以及艺术哲学或美学话语等;这种分化过程也就是一种“祛魅”的理性化的过程,它在欧洲导致了宗教世界图景的瓦解,世俗文化的产生。由此产生的是真、美、善三个领域的分离,“真”归之为科学,成为了认识问题;“美”归之为艺术及自然美,成为了趣味问题;“善”归之为道德,成为了实践领域的问题。人的主体性的确立、“自我”的发现,引发客观意义上的“自然”的发现;进而推动实践领域中的道德自律与政治自由以及审美领域里的艺术自主原则。由此也就构成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三个组成部分:科学、艺术、人文精神的并存,科学代表的是人的求真意志,以求真为唯一的目的,它强调的是从事物的普遍性出发探寻客观规律;艺术追求的则是美,给人以感性,让人富有激情,它更注重主观情感,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处理事物的普遍性;人文追求的是善、信仰与虔诚。它既有理性思考,又有情感魅力,代表的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规范。由此科学家、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分别是这三种精神的典型体现,他们对此各有侧重,但又有一定程度的融合。

艺术与科学、人文的分立,促成了“纯文学”概念的出现,即强调为文学而文学、为美而美,将文学艺术从道德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以追求激情和表现美为唯一的天职。所以鲁迅首先要将抒情与说理分开,将抒情专归诸文学,将说理摒除于文学之外,这是源于一种浪漫主义的主情、主我的文学观。他也将审美视为文学的要务,主张情感至上、文学独立和审美自主。鲁迅和周作人,是较为全面深入地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熏陶的第一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其文学观已带有鲜明的现代性特色:。他们兄弟二人在日本留学时1907年就合作翻译了缺乏明显的社会功利性、而带有浓厚的浪漫想象色彩的西方小说《红星佚史》,并在序言中对梁启超所倡导的“小说界革命”的功利主义对文学的理解表示反对,从中西文学对比中强调了文学之为文学的特性:“泰西诗多私制,主美,故能出自由之意,舒其文心,而中国则以典章视诗,演至说部,亦立劝惩为臬极,文章与教训漫无畛畦,画最隘之界,使勿驰其神智,否者或群逼拶之,所意不同,成果斯异。”

这种对“文学”的见识是后来在“文学革命”中率先发难写《文学改良刍议》的胡适也未曾具备的,胡适只是把文学视为“是人的生活状况的记录”,将文学予以历史化的理解而已。在《红星佚史》的《序》(1907)中,他们还明确地以情感作为“文”的根本特征:“然世之现为文辞者,实不外学与文二事,学以益智,文以移情,能移人情,文责以尽,他有所益,客而已,而说部者,文之属也。”所以只有小说和诗歌才是真正的文学即“纯文学”。鲁迅《摩罗诗力说》(1908)也强调:“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文学作为美术之一部,其具有不涉功利性(“实利离尽”)、不涉概念性(“究理弗存”),而其核心的力量在于唤起人的情感的“诗力”。将情感作为文学的要素,与人的解放的现代趋势是密不可分的,人的解放首先是情感的解放,感性的解放,敢爱、敢恨素来是鲁迅所提倡的,所谓立人也主要是人的“自觉至、个姓张”而已,这都离不开人的情感的解放。重感性个体的感受、情感和体验也就成为的现代文学的传统,其功绩在于促进了人的解放和文学的独立、自主,其弊病则表现为唯情主义的非理性化、滥情倾向,京派作家萧乾在反思五四文学的情感主义倾向时写下过这样一段批评性的文字:“除了一部分滴着爱莫能助的同情泪,在黯淡的角落里写着人道主义的小说外,文艺界成为为了一个繁荣的鸟市,一个疯癫院。烦闷了的,就扯开喉咙啸号一阵,害歇期底里症的就发出响朗的笑,穷的就跳着脚嚷出自己的需要,那有着性的烦闷的,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脱下精光”。文学除了作“情感的喷射器”之外,还应该考虑到理性的需要、美的需要、形式的需要等,所以抒情性的文学只是文学之一种,而并非是文学的唯一标识。作为作家或当时是潜在的作家的鲁迅是从自己创作观出发对文学下的定义,他与作为学者的章太炎立足于文学史的史实所下的定义自然会有所不同。

至于两人对于文学理解的高下,实在不好做简单的判断。只能说鲁迅的理解更切合时代的需要,催生了新文学产生,促进了文学的变革;而太炎先生的理解注重的是文学之作为文化核心的固有地位,强调的是文学之为文化的精华所应具有的品质以及文学家必须具有的通识、内涵和品格。“新文学”在带给我们恩惠的同时,也留下诸多的匮乏和遗憾,施蛰存在20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注意到了中国新文学的内在的贫困,这种贫困的造成与“新文学”的自我界定有关。施先生这篇《文学的贫困》笔者认为很重要,所以大段引用一下:

现代人对于文学这个名称的观念,具体地说起来,仿佛就以为这是诗歌,小说(长篇及短篇),戏剧,散文的总称而已(有些人还主张加上杂文和报告两类),在这些项目以外,仿佛就没有了文学的疆域。或者还有些人,认为文学的疆域不能限制得这样狭窄,他们要把别的一些文字撰述拉进来算做文学,于是把上述的四种东西称之为纯文学。这样对于文学的疆域之观念固然开拓了不少,但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这四者仍然被约束在一个“纯”字范围里,作为自成一个流派的东西。

施先生在陈述了现代一般人对文学的理解后,对文学观念作了古今的对比:

“在古代,无论中国或西洋,却并不如此。希腊人所谓文学,是连历史,哲学,演说辞都包含在里头的。而且,它们还占了文学中的主要地位。中国也如此。孔门四教,以文为第一。而这个“文”字是统摄六艺而言的。古典的文学观念,似乎以中国为保持得最长久,一直到晚清,历史和哲学始终没有被赶出文学的大门之外,而小说始终没有被请进会客厅。自从西洋的近代文学观念及教育制度被贩进中国来之后,于是,小说被选录进中学国文教科书,而哲学及史学在大学院中别自成为一系了。现在,大学中国文学系的科目,只有历代文选,诗选,词曲选和一门文学史了(虽然还有一个语言文字组,但不久比较语言学发达起来,眼见得它也快要别成一系,退出文学范围了)。文学的观念及文学的教育制度,都在倾向着愈纯愈窄的路上走,而说这个时代的文学会比古代更丰富,我很怀疑。

再说,文学对于人生及社会的作用,现代也与古代不同了。文学修养在古代的教育制度中,不过是为一个企图作高深的学术研究的学生打定一个基础,或者是为一个仅仅预备作健全的公民(或曰士)培养一点文化程度而已。因此,一般的知识阶级都有良好的文学修养,而文学也还不能成为专业。历史,哲学和政治都是文学的进修科目(advanced course)。没有优越的文学修养者,决没有希望成为一个历史家,哲学家或政治家。反之,诗人和戏曲家,如果他只能写诗与戏曲的话,他们在当时的地位是不会太高的(事实上,古代没有这种文学家。在中国,直到汉代才有司马相如之流的辞赋家出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又称赞子贡“始可与言诗矣。”原来是为了子贡能“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也是一个“可与言诗”的高材生,因为他能够从诗句里参悟到“礼后”,这些都可知现代之所谓纯文学,在古代只是知识阶级的共同必修科而已。 ”

与此同时,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文学家的身份认同等也发生了变化:

纯文学作品对于社会的作用,在古代,也并不像现代一样地只是被当作民众的读物而已。它多半是辅助政教的东西。

“诵诗三百”,其目的是要他使于四方而能专对。登高能赋,才可以做大夫。甚至司马相如枚乘之流的纯文学家,他们的赋也多少要有点讽喻作用。希腊也是如此,戏剧是用于宗教典礼的,诗人大多数皆做墓铭和格言,其作用皆不离乎政教。

而现在呢?我们的文学家所能写的只是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上焉者兼有四长,便为全才,下焉者仅得一技,亦复沾沾自喜,俨然自以为凤毛麟角。历史,哲学,政治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科学全不知道。因此文学家仅仅是个架空的文学家。生活浪漫,意气飞扬,语言乏味,面目可憎,全不像一个有优越修养的样子。就其个人而言,则上不能恢宏学术,下不堪为参军记室;就其与社会之关系而言,亦既不能裨益政教,又不能表率人伦。至多是能制造几本印刷物出来,在三年五载之中,为有闲阶级之书斋清玩,或为无产阶级发泄牢骚之具而已。

文、史、哲分化的结果也可能带来一种三败俱伤的结果:

让我们再看一看被现代文学所挤出去的历史,哲学或政治,现在成为一个什么样子了呢?现代的历史家,多数皆在摘句寻章,做几套分类卡片上的功夫。他们说这是科学方法。自从这种科学方法占领了史学之后,我们的历史家就无需乎先成为通人。因此现代的历史著作大多数皆支离破碎,以一斑为全豹,而缺乏磅礴宏伟的巨著。历史家可以不必长于文学,我们怎能希望历史著作成为文学呢。

哲学方面的情形似乎更坏,尤其是在我国。哲学是民族文化的骨干。一个民族的文化自有其固有的哲学。欧洲哲学对于中国民族的关系,远不如印度哲学之重要。而现在中国谈哲学者,不知有几个先从印度哲学及中国哲学下手?大学一年级的哲学概论多半都靠了一本poulson,试问读过这门功课的学生,到底有谁觉得从此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思想发生了了解?让我再退一步说,即使专治西洋哲学者,有几个人能写一本典雅畅达的小书,给我们介绍西洋哲人的思想及学说。就说翻译罢,我们现在所有的尼采,倭铿,叔本华等人的译本,有哪一本是出于一个有文学修养的译述家之手的?

至于政治,法律,外交这些学问,本来是尤其需要一个丰富的文学基础。而我国的政治家,法学家及外交家中间,又有几个懂得文学?质胜文则野,政治,外交,法律,这些都是最“质”的学问,如果没有“文”去调剂一下,其势必不免于“野”。我们的政治家,法学家及外交家恐怕正有许多野气。听说英国的教育制度,凡读政治,法律及外交者,必须先是一个文学士,我想这个办法是很有道理的。从前东吴大学的法科,必须大学文科二年修毕后才能进去,而近来却跟着国立大学而取消了这个限制。这似乎颇使人有“道在夷狄”之感了。

在揭示了现代人的文学观念的缺陷之后,施蛰存这样表明他的文学主张:

我并不主张文学观念之复古。但我不赞成一般文学 (general literature)与纯文学(pure literature)这两个名称之对立。历史,哲学与政治应该与小说,诗歌,戏剧同样地成为一个有文学修养的学者的表现。文学家不应该仅仅是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写作者的尊称。甚至,文学家也不应该是一种职业。(据我所知道的,恐怕只有美国有职业的文学家,因为美国的bestseller可以藉此生活,而欧洲及英国则不然。)而历史,哲学及政治家必须先从文学入手。在教育制度上,我以为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地位不应该和土木工程系,会计系等专门技术的学系处于同等地位,它至少应该成为文法学院各系的先修系或共同必修科。照现在的情形看来,我们显然可见文学愈“纯”则愈贫困,纵然书店里每月有大量的诗歌,小说,戏曲,散文出版——这是出版业的繁荣,不是文学的繁荣。

施先生这段话提醒我们不要把纯文学之类的主张理想化、乐观化,现代文化的分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现代知识总量的过于庞大,已不大可能出现传统的通才式的人物,而社会制度、结构的变化也使传统的集政学道于一体的士的阶层土崩瓦解,知识分子也被边缘化,传统文学得以产生的土壤已经沙漠化,“新文学”只能走不同于传统的新路,但这并非是一条宽阔平坦的路,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不得已。因此对其存在的问题应有一定的自觉,与其高调的追求彻底的“文学的现代化”,还不如低调的审视现代文学自身的贫困和匮乏,以求更高程度上的完善、弥补。

过于极端去追求现代“文学”之纯,可能导致的是对文学自身的生命力的损伤,导致其文化内蕴的流失,使其陷入一种无法承受之轻的状态,这就不但不能提高文学的地位,反而会使其失去在文化中固有的重要性。鲁迅的创作具有其文学转型期的特殊性,他是担负着创造新文化的重要使命的作家,但其创作的文化重要性依赖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二元对立关系,在解构、否定传统文化方面显示出其特有的重要性。一旦传统文化被解构、否定之后推出历史舞台,这种解构性的文化意义也就走到了尽头,那么“新文学”将何以自处?如何在现代文化建构中继续维持其文化重要性,这都是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思考的问题。

平生记再续平如美棠佳话:渡尽劫波真情在,平生心事付丹青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 艺图/出版社提供

去年4月,饶平如先生以99岁高龄辞世。在他生前,曾以一本《平如美棠》感动了中外无数读者。

这本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的读物,不仅销量高达50万册,且被翻译成8种语言——如今,又有了姊妹篇《平生记》。

《平生记》的作者仍然是“饶爷爷”——编辑们都这样称呼饶老先生,出版单位依旧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饶平如开始图文创作的本意是想排遣丧妻之痛,把自己和美棠的故事留下来。老先生退休后曾自学国画,他就让家人买了二十多册老式相簿,试着把自己的人生记忆用漫画式小品配文字的形式留下来。(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这种老相簿,他逐渐整理出了一柜子,其中与老伴相关的部分,结集成为了《平如美棠》这本书。

饶平如的老相簿

当《平如美棠》面世两年后的2015年,饶平如开始创作第二本书,他起初只将其朴素地命名为《平如的本子》。因为健康原因,这本书在饶平如生前没有完成,他比较完整地撰写了“童年”和“劳动大学”两部分,但那些图画的创作实际是贯穿自美棠去世后的十几年时间的。

《平生记》的责编刘玮说,我刚看到《平如的本子》部分稿件时,曾建议这本书就叫《没有美棠的日子》,可以很清楚看出这两本书的区别:

在《平如美棠》中,饶爷爷把最浓的笔墨和华彩篇章,都献给了美棠;而《平生记》,则是他写给自己的书。

循着这一思路,刘玮仔细检视了饶家后人提供的一箱子文件,全都是“饶爷爷”手写的,内容有他生前发表过的文章、工作中撰写的文字等。

刘玮先为饶平如列出了一个年表作为梗概,然后在上述手稿中查找相关的文字去丰满这个大纲,再加上饶平如亲自完成的“童年”和“劳动大学”两部分,最终形成了新著的模样。

作为书名的“平生记”三个字,则来自饶平如生前最喜欢的苏轼的句子——“一蓑烟雨任平生”。

全书以180余幅漫画及文字,描绘出作者的家族至亲与童年趣事,抗日战场上的出生入死以及“劳动大学”里的备尝艰辛,还回顾了饶平如在《平如美棠》出版后参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奇妙经历。

著名设计师朱赢椿,曾为《平如美棠》设计了标志性的“小红书”样式,这次他继续担任《平生记》的装帧设计,延续之中别有匠心。饶平如的家人获知,有新婚夫妇买了上百本的“小红书”,送给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

而刘玮也感慨,《平如美棠》带动了一股“普通人写人生故事”的出版热潮,这类题材的生命力就在于真实的情感、丰富的细节,不仅感动了国人,甚至连国外的读者也产生共情。

此外,在《平生记》中还出现了上海大德医院发放“经济安产券”、“湘西会战”战况等,作者从个人视角出发,为地方社会发展乃至抗日战争的历史补充了珍贵史料,也传递出一种独特的人文历史价值。

《平生记》册页

为了对《平生记》和作者饶平如先生有更深入的了解,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他的第三个儿子饶乐曾。

这样的待人之道,不知世上几人能有

羊城晚报:从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战争到被下放劳教,您父亲的一生颇为曲折,但他却选择了一种风轻云淡的描述,表现出很强的韧性。

饶乐曾:父亲有个习惯,他记住的都是比较正面的东西。对于负面的事物,他就把它当作一种命运的考验,并不过多追究人为的责任,因此在他身上看不到怨气。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文人气,也有点佛家的修为,他把苦厄看作自己的一种劫难,但个人总要去“渡劫”。

羊城晚报:这样的处世态度,折射到他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表现?

饶乐曾:比如饮食吧,他吃什么都说好吃,没有不好吃的东西……我母亲都怕他太随便,会不会吃出毛病来。他对生活上是没有要求的,穿着什么的都很随意。

书出版了、需要接受采访以后,父亲才开始有了新衣服,不像以前,就永远穿个蓝布中山装,围裙一扎,再戴上袖套,他在家里就是个干活的形象。

《平生记》内图:下放安徽劳教

羊城晚报:《平如美棠》这样热销,大家都想来认识作者。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饶乐曾:父亲出名了,家里门庭若市。来访的除了媒体朋友,还有不少年轻人,访谈的时间往往是一整天一整天的。家里人担心他操劳,可父亲却告诫我,有朋友来一定不能回绝。

访客临走前一般会求书、求签名,父亲不仅以书相赠,还会主动表示,对方如有朋友需要书也可提出,然后一丝不苟地用毛笔写盖上章。

几年间,父亲用稿费购买了自己的四千多册书来送人。我略有怨言,父亲就正色道,人家喜欢你的书,是你的荣幸。不仅如此,家里人来人往,父亲都是迎送在大门口的——这样的待人之道,我不知道世上几人能有。

在他身上,一点世故的味道都闻不到

羊城晚报:《平生记》对饶家家谱进行了梳理,回忆很多家族趣事。在生活中,您父亲与亲人间的交往频繁吗?

饶乐曾:我父母都很重视家族的传承,他们常会谈起家族里的很多故事,现在这本书里就更加明确了。

记得父亲拍了很多他们家人的照片,然后在照片簿上每一张照片底下都附有一个故事,每个人的头像下面都有他的姓名,包括谁是谁的孙子,谁是谁的儿子、媳妇,这些人物关系都有密密麻麻的说明,这是他的习惯。

父亲是个孝子,他十八岁从军后,我祖母因病去世,没有见上最后一面是他一辈子的憾事。他自责,没有在自己母亲病床前尽过一分孝、花过一分钱,平日里见到孩子叫着妈妈的时候,他有时也会流泪。

羊城晚报:您曾提到,“母亲总说父亲是个玻璃人”。这怎么理解?

饶乐曾:“玻璃人”就是母亲形容他傻里傻气,通透无遮。比如打牌的时候,他一拿到好牌,就会喜形于色。祖母也说父亲傻,担心他长大后没法应对社会。但他拍着胸脯对我祖母说,你放心吧,我以后会有出息的。

1979年落实政策回上海后,出版社给父亲分配了校对工作,那时正要出版新中国第一套医学百科全书,有二十几部。我记得很清楚,父亲每天在家都校对到晚上七八点钟,然后照顾我妈妈睡下,他凌晨三四点钟又起来接着校,每天如此,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

我父亲不是学医的,又涉及到很多英文的专业名词,所以他找来了好几种英文词典辅助。我妈妈说,你这样怎么划算?人家小青年做校对,一下子一本书就搞好了,可我父亲做几个月都出不来一本书。

百科全书的撰稿作者都是专家,我父亲校对很较真,会挑出不少毛病,有些专家就非常不高兴了,看不起他一个军校出身的校对,但后来事实证明我父亲是负责任的。实际上,这套书的作者有不少再写专著都专门请我父亲校对。

羊城晚报:平淡、长情、豁达是大多数读者对饶先生的印象,在亲人眼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饶乐曾:他最大特点是说实话,从来不会撒谎,在他身上一点世故的味道都闻不到。他在单位做事,会佩服很多人,也会厌恶一些人,放在脸上不掩饰。我觉得他是不作伪,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但有时也会在心里生闷气。写《平生记》的时候,是他最开放、最开心的时候。

他对我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做个好人

羊城晚报:您父亲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他对自己的子女要求高吗?

饶乐曾:父亲1958年去安徽时,我只有5岁,大哥也不过8岁,22年聚少离多,等他再回上海时我们都很大了。记忆中父亲从不会刻意对我们教导什么,就像我祖父对待他一样,没有专门辅导我们功课,或盯着看做得怎么样。他对我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做个好人。

羊城晚报:《平如美棠》出版后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并在2014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这对于一位“素人”作者来说很不简单。

饶乐曾:父亲觉得能被评为“最美的书”,也许只是因为他画了这么多漂亮的画,用了很多颜色,画很美丽,其实并没有什么。有一次我陪他一起去参加一个颁奖活动,有位作家特意来跟我们说,他去参加婚礼,新郎官给每个人都送了这本书,一共送了好几百本!这件事令父亲很开心。

《平如美棠》出来后稿费也有不少,父亲过年就到亲家们那里,挨家挨户送些礼金。因为他对子女有内疚,觉得离家那么多年,耽误了我们五个兄弟姐妹。而在那么困难的时候,这些亲家还能把孩子送来,跟饶家结亲,他永远是感激的。这也教导了我们,做人要感恩。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邓 琼

给孩子最好的童年礼物|武汉恒大时代新城开盘倒计时,快上车

80后的童年,打弹珠、跳皮筋、扔沙包 ,

90后的童年,看漫画、玩电动、非主流,

00后的童年,一部智能手机。

除了智能手机,每逢周末,我和6岁的佳蕊,

会去经开永旺、去武胜凯德广场、去宜家荟聚。

熟悉的地方,熟悉的套路,

我感觉小情人,都厌倦跟我约会了。

不同寻常的是,听闻武汉来了一个有儿童反斗城、游乐城、体验馆、活动中心、亲子农庄的万亩文旅大盘——武汉恒大时代新城。

刚满6岁的佳蕊,玩的东西可不少。

看巧虎、去永旺、练跳舞、学画画,偶尔还蹦出一两个时髦的英语单词。

可感觉差点什么?差一个离家不远、有很多小伙伴的游乐场!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武汉恒大时代新城逛了百亩浪漫花海、看了皇家马戏团、玩了冰雪嘉年华、参加了璀璨灯光节,一不小心打卡了这个狂欢新地标。

(项目实景图)

坐标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恒大时代新城,也许是为孩子们量身而建。

这里规划有3000㎡的儿童体验馆、1600㎡的儿童反斗城,3500㎡的儿童游乐城,1000㎡的儿童活动中心四大场馆。

教育配套方面,自带4所幼儿园,并且规划有中小学教育用地,计划引进一流中小学资源。

除了为孩子们打造的儿童王国外,也有为大人们量身定做的国际化配套。

休闲娱乐有:约2600㎡的【中心会所】;约5000㎡【运动中心】;约7200㎡【恒大影城】,提供健身、游泳等休闲聚会场所。

商业有:约29000㎡【星级穹顶酒店】;约15000㎡【会议饮食中心】,提供多国美食;还有约12000㎡项目自主【缤纷风情商业街】。

旅游度假有:【百亩花海】和尽享采摘乐趣的【亲子农庄】;还规划有2.7万亩【生态园区】,38万㎡【欧陆风情园林】。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

很多父母,各种补习班乱报一气。

事实上,孩子最需要具备的是学习能力。

儿童行为学研究表明,儿童乐园对于孩子不仅仅有娱乐作用,同时还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锻炼孩子们的行动协调性、行为控制性,同时还学会了和园内其他孩子们如何交流和分享。

在武汉,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处真正意义上寓教于乐的超级儿童乐园。

而恒大童世界的出现,或许会改变这一代中国孩子的童年。

(童世界效果图)

恒大童世界作为恒大文化旅游的拳头产品,全国已有15个,以童世界为核心IP的恒大文旅项目开建,预计年均游客量2200万人次。

说实话,童世界产品是在撰写中国人自己的“迪士尼”梦想,让中国的孩子们有自己的童话王国。

难能可贵的是,恒大旅游集团为业主专属定制尊享卡,持卡业主可无限次数畅游全国的童世界,有效期长达10年。

本次武汉恒大时代新城开盘认购的业主可享受“恒大童世界尊享卡”的购房豪礼。

业主认购成功,即可获得2-3张尊享卡。

(如果业主购买100平以下房源面积可获得2张尊享卡; 100平以上房源可获得3张尊享卡)

如果按100平以上赠送两大一小三张尊享卡,参照迪斯尼和方特乐园的售票价格,按大人300元,儿童200元来计算,若一周只玩一次童世界,则10年可游玩520次,合计门票费用为41.6万,单看这一部分权益就已经超出购房的首付金额了。

(童世界尊享卡)

如何让孩子们好好吃饭,一直是父母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我家也是如此。

如何让佳蕊,体验到种植粮食瓜果的不易,

能尽早培养她珍惜劳动果实的好习惯。

而恒大时代新城,已规划70万方的土地,建设集亲子休闲、自然教育、农业科普为一体的亲子农庄。

(项目实景图)

70万方的亲子农庄,被科学划分:

23万方的尊享菜园,有机生活;

1.2万方的农耕文化园,展示农耕文化及器具;

1.8万方的儿童拓展营地,孩子参与活动,磨练意志;

4.5万方的儿童俱乐部,寓教于乐的农耕体验活动;

1.9万方的健康食光,自己动手,尽享绿色食物的丰衣足食;

5.4万方的湿地公园,颐养身心;

3万方的儿童马场,从此与马成为好朋友;

2.3万方的趣味露营地,体验大地为床、星空为被的乐趣;

6万方的花篱幽径,置身花海、尽享灿烂;

9.7万方的听风栈道,复古木栈道,给一处逃离城市的静怡;

可喜的是,本次恒大时代新城首开期间,凡成功认购的客户,均可赠送10年的种植权。赠送的菜园面积与认购房屋面积相对应——80平以下20平,80—120平区间30平,120—140平区间40平,140平以上户型50平。

“亲子农庄,尊享菜园”,地里真的有果蔬被滴灌无声滋养。以“农家乐”为体验项目的亲子农庄可不止能在地里种菜,湿地公园、马场、萌宠乐园、节日庆典等多元项目撑起这片巨大而神奇的生态胜地。

佳蕊的童年,不再是永旺的游戏机、凯德的西西弗书店、宜家的糖果所陪伴。

亲子农庄,给了孩子食、观、玩,全方位的体验。

(项目实景图)

接下来,谈谈恒大时代新城所在的区域,

谈区域之前,先来看看大环境。

2016年11月14日,武汉实施限购限贷政策!

武汉,限购已三年!

而这三年内,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地铁6号线开通、武汉入选国家中心城市、100万大学生留汉计划、地铁8号线、1号线、阳逻线通车、武汉承办继北京奥运会后的又一盛会——军运会,

等等利好!

正常的置业或投资需求被压抑,需要一个不限购的具有超级IP的大盘,承接这股暗涌的洪流。

恒大时代新城所在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的地铁16号线已全线开工,并确保2020年通车。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一直是武汉的生态后花园。

经济活力方面,项目所在的“长江大湾”万亿产业走廊,招商引资位居全市第一。

(长江大湾湾区示意图)

此外,恒大时代新城本身就具备世界500强品牌 70万方亲子农庄 8万方11大全能配套 全龄化教育 欧陆园林等诸多优势。

特别是当所有的配套设施都兑现后,也必定成为武汉的新地标,届时的房价也将水涨船高。

此时入手,方能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

据了解,武汉恒大时代新城项目首期推出住宅为E3和E4两个地块。

E3地块规划建设有9栋高层住宅、4栋小高层住宅、11栋多层洋房、2栋2层商业街、1栋建面约1044平米的儿童中心、1栋业主会所以及1栋12个班规模的社区幼儿园。

E4地块规划建设有7栋高层、6栋多层洋房、3栋2层商业街、1栋建面约7200平米恒大影城和1栋6个班规模的社区幼儿园。

首期推出的E3,E4地块在整个项目来看,属于区位较好,产品力较强。

①E4地块紧邻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紧邻地铁16号线职教园站,是项目中离地铁站最近的地块,并且也是目前距离高速公路经开出入口最近的地块。

②E3,E4地块南面规划有百亩花海,和南面的湾湖之间无任何遮挡。闲暇之余,可以在阳台上瞰湖,也可以和家人一起在百亩花海散散步。

③恒大9A精装。恒大的精装房品质和口碑在品牌开发商里面属于前列,更是提出9A的精装标准,包括:行业领先的设计、标准化的管理、优质品牌荟萃、精品化施工、全国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物流体系、豪华品质材料、环保健康耐久以及人性化关怀。

④恒大金碧物业。项目由恒大自己的金碧物业进行管理,具有国家一级物管资质,物业管理水平较高;小区的报警系统与物业监控中心连通,监控中心24小时有保安值班。

产品选择面广 居住舒适度高

项目首期配置的住宅户型面积从82-216平米不等,而且涵盖洋房、高层多种产品。

项目从南到北,依次是洋房、小高层、高层均层叠有次,呈三段阶梯式递增,确保栋栋无遮挡,层层视野开阔且互不阻碍,多维度观景瞰湖。

洋房产品:

S46-2#-B(建面约130.04平 三室两厅两卫):户型三开间朝南,南北双阳台通风采光性非常好,三个卧室均带飘窗,整个户型三面采光无遮挡。

S38-2#-G4(建面约155平 三室两厅两卫):户型四开间朝南,带景观阳台;超大主卧套间带卫生间,带衣帽间,带阳台。

S38-2#-G5(建面约236.62平 四室两厅三卫):二层复式结构,一层有客餐厅,厨房,两卧室一公卫,两阳台。二层有两间带卫生间的套房,超大露台;非常适合三代同堂或二胎家庭居住生活。

高层产品:

L12#-B(建面约80.61平 两室两厅一卫):户型紧凑,主卧带飘窗,北面次卧和厨房均设计了南面采光处,设计较好。

L16#-B(建面约101.21平 三室两厅一卫):户型三开间朝南,户型方正,动静分区,三个卧室均带飘窗,厨房带有小生活阳台。

M9#-C(建面约116.32平 三室两厅两卫):南北通透,客厅带有超大景观阳台,厨房带小生活阳台,三卧室和餐厅均有飘窗,整个户型三面采光无遮挡。

L6#-A(建面约127.59.04平 三室两厅两卫):户型方正,南北通透采光通风性较好,客厅带有超大景观阳台,厨房带小生活阳台,三卧室和餐厅均有飘窗,整个户型三面采光无遮挡。

L9#-A(建面约144.18平 四室两厅两卫):南北通透采光通风性较好,客厅带有超大景观阳台,厨房带小生活阳台,四卧室和餐厅均有飘窗,整个户型三面采光无遮挡,适合三代同堂或二胎家庭生活。

恒大时代新城已确定9月15日开盘销售,分期付款首期6.8万的超低门槛。

上个周末数万人涌入现场抢筹,开盘已进入倒计时!

写在最后:

我现在38岁,仍在奔波。

我是一个女人的丈夫、一个孩子的父亲。

希望给家人创造美好的生活条件,同时也实现自己的小小梦想。

一天晚上,在佳蕊临睡前,跟她偷偷的聊了会天。

她小声的说,我马上要过5岁生日了,跟我买个大大的公主蛋糕、11瓶牛奶、还有很多很多玩具,别让妈妈知道!

可能送不了她一个童话王国,却送得了一套她喜欢的房子。

在她小时候,是玩伴,

在她成家时,是嫁妆,

在她委屈时,是港湾。

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只有爱和家,是亘古不变的。

因为,有爱的房子才叫家,

所以,最好的童年送给她!

一文读懂人脸识别技术

本文内容涵盖人脸识别发展历程、市场研究、核心技术、商业应用以及产业落地、个人看法等干货研究。注意,本文干货满满,约有2万7千字,强烈建议大家先收藏后学习!

01 发展史

1. 人脸识别的理解

人脸识别(Face Recognition)是一种依据人的面部特征(如统计或几何特征等),自动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又称为面像识别、人像识别、相貌识别、面孔识别、面部识别等。通常我们所说的人脸识别是基于光学人脸图像的身份识别与验证的简称。

人脸识别利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图像进行一系列的相关应用操作。技术上包括图像采集、特征定位、身份的确认和查找等等。简单来说,就是从照片中提取人脸中的特征,比如眉毛高度、嘴角等等,再通过特征的对比输出结果。

2. 人脸识别的发展简史

第一阶段(1950s—1980s)初级阶段

人脸识别被当作一个一般性的模式识别问题,主流技术基于人脸的几何结构特征。这集中体现在人们对于剪影(Profile)的研究上,人们对面部剪影曲线的结构特征提取与分析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人工神经网络也一度曾经被研究人员用于人脸识别问题中。较早从事 AFR 研究的研究人员除了布莱索(Bledsoe)外还有戈登斯泰因(Goldstein)、哈蒙(Harmon)以及金出武雄(Kanade Takeo)等。总体而言,这一阶段是人脸识别研究的初级阶段,非常重要的成果不是很多,也基本没有获得实际应用。

第二阶段(1990s)高潮阶段

这一阶段尽管时间相对短暂,但人脸识别却发展迅速,不但出现了很多经典的方法,例如Eigen Face, Fisher Face和弹性图匹配;并出现了若干商业化运作的人脸识别系统,比如最为著名的 Visionics(现为 Identix)的 FaceIt 系统。 从技术方案上看, 2D人脸图像线性子空间判别分析、统计表观模型、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是这一阶段内的主流技术。

第三阶段(1990s末~现在)

人脸识别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者开始关注面向真实条件的人脸识别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提出不同的人脸空间模型,包括以线性判别分析为代表的线性建模方法,以Kernel方法为代表的非线性建模方法和基于3D信息的3D人脸识别方法。2)深入分析和研究影响人脸识别的因素,包括光照不变人脸识别、姿态不变人脸识别和表情不变人脸识别等。3)利用新的特征表示,包括局部描述子(Gabor Face, LBP Face等)和深度学习方法。4)利用新的数据源,例如基于视频的人脸识别和基于素描、近红外图像的人脸识别。

02 市场研究

1. 全球人脸识别市场

前瞻根据人脸识别行业发展现状;到2016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在127.13亿美元左右,其中人脸识别规模约26.53亿美元,占比在20%左右。预计到2021年,全球人脸识别市场预计将达到63.7亿美元,按预计期间的复合增长率达17.83%。

2. 中国人脸识别市场

前瞻根据人脸识别行业发展现状,估算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市场的10%左右。2010-2016年,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7%。2016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7.25亿元,同比增长27.97%,增速较上年上升4.64个百分点。

3. 国内主要玩家分布

3.1 中国部分人脸识别公司(排名不分先后)

3.2 四大独角兽介绍及对比细分领域

(1)旷视科技:

2014年,获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投资,主攻金融和监控两大行业,有子公司旷视智安;团队成员除了几名来自清华校友外,还有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科研及开发人员,截至目前员工仅有100余人。

在金融、安防、零售领域分别开始了商业化探索成功发育出Face Financial,Face Security,Face BI等垂直人脸验证解决方案,主要将人脸识别应用在互联网产品上,自己做研发,在美图秀秀、淘宝等互联网领域得到良好的应用,在金融领域的市场一直占据沙发前排阵营;2016年获得上亿元C轮融资,最后选择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与NLP技术的结合,制造出能“识别万物”的智能机器人,提供硬件模组,里面内置他们家的算法。目前正在准备启动IPO的步伐,VIE架构让他们得以绕过A股,不用达到连续三年盈利的标准实现快速上市。

(2)商汤科技:

SenseTime(商汤科技),获IDG资本投资,主攻金融、移动互联网、安防监控三大行业;由香港中文大学的汤晓欧创建,“商汤”中的汤指的就是汤晓欧本人,汤晓鸥及其研究团队所开发的DeepID算法率先将深度学习应用到人脸识别上,在技术指标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主要案例是围绕各个美化软件与直播平台制作人脸贴图,重点强化了人脸识别的关键点检测及跟踪技术。

团队有300多号,也从当初toC转向toB领域;成立于2014年的商汤科技选择另辟蹊径,选择用“四大美女”这个话题让人们躁动起来,到最后四大美女走了三个;商汤的网络都是自己设计的,这样对于深度学习网络的掌控力就会更强,提供SaaS服务的同时,可以通过SaaS把背后的数据拿到,再进行更多更细致的分析再次提升服务质量。

(3)云从科技

2015年4月,周曦拿到战略投资成立云从科技,同年针对金融和银行业推出了40多种解决方案,包含从算法、产品、销售、售后的全产业链打造,针对农行、建行、交行、中行及多地公安提供定制化服务。团队成员除了来自中科大的校友外,还来自中国科学院各大研究所、UIUC、IBM、NEC、MicroSoft等全球顶尖学府及研究机构。

截止2016年11月,成立一年半,研发团队扩展为200余名,核心产品是人脸识别系统及IBIS集成生物识别平台,还具备3D模型、红外活体、静默活体等技术,可根据场景需求自由调节。选择连接硬件、开发与技术,属于全产业链模式,因为人脸识别系统多数情况下需要深度定制,只有这样,才能在客户提出需求的情况下迅速反馈,修改,统一用户体验。

(4)依图科技:

2012 年九月,朱珑与他的好友林晨曦在创立依图科技,这家从事人工智能创新性研究的创企从图像识别入手,首先与全国省市级公安系统合作,对车辆品牌、型号等进行精准识别,随后扩展到人像识别,通过静态人像比对技术和动态人像比对技术,协助公安系统进行人员身份核查、追逃、监控、关系挖掘等。

发展近6年,依图科技的产品已经应用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地区的安防领域,安防领域之外,依图也进入智慧城市领域和健康医疗领域,它要协助政府构建"城市大脑",也希望将医疗领域的巨大知识鸿沟缩小,改善医患体验。

(5)细分领域对比表

(6)主要客户对比

4. 商业模式

4.1 人脸识别商业模式设计步骤

4.2 人脸识别盈利模式

03 人脸识别的流程及主要技术

1. 人脸识别系统组成

2. 人脸识别的一般流程

2.1 人脸采集

(1)简介

不同的人脸图像通过摄像镜头采集得到,比如静态图像、动态图像、不同的位置、不同表情等,当采集对象在设备的拍摄范围内时,采集设备会自动搜索并拍摄人脸图像。

(2)人脸采集的主要影响因素

图像大小:人脸图像过小会影响识别效果,人脸图像过大会影响识别速度。非专业人脸识别摄像头常见规定的最小识别人脸像素为60*60或100*100以上。在规定的图像大小内,算法更容易提升准确率和召回率。图像大小反映在实际应用场景就是人脸离摄像头的距离。

图像分辨率:越低的图像分辨率越难识别。图像大小综合图像分辨率,直接影响摄像头识别距离。现4K摄像头看清人脸的最远距离是10米,7K摄像头是20米。

光照环境:过曝或过暗的光照环境都会影响人脸识别效果。可以从摄像头自带的功能补光或滤光平衡光照影响,也可以利用算法模型优化图像光线。

模糊程度:实际场景主要着力解决运动模糊,人脸相对于摄像头的移动经常会产生运动模糊。部分摄像头有抗模糊的功能,而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考虑通过算法模型优化此问题。

遮挡程度:五官无遮挡、脸部边缘清晰的图像为最佳。而在实际场景中,很多人脸都会被帽子、眼镜、口罩等遮挡物遮挡,这部分数据需要根据算法要求决定是否留用训练。

采集角度:人脸相对于摄像头角度为正脸最佳。但实际场景中往往很难抓拍正脸。因此算法模型需训练包含左右侧人脸、上下侧人脸的数据。工业施工上摄像头安置的角度,需满足人脸与摄像头构成的角度在算法识别范围内的要求。

2.2 人脸检测

(1)简介

在图像中准确标定出人脸的位置和大小,并把其中有用的信息挑出来(如直方图特征、颜色特征、模板特征、结构特征及Haar特征等),然后利用信息来达到人脸检测的目的。

(2)人脸关键点检测(人脸对齐)

自动估计人脸图片上脸部特征点的坐标。

(3)主流方法

基于检测出的特征采用Adaboost学习算法(一种用来分类的方法,它把一些比较弱的分类方法合在一起,组合出新的很强的分类方法)挑选出一些最能代表人脸的矩形特征(弱分类器),按照加权投票的方式将弱分类器构造为一个强分类器,再将训练得到的若干强分类器串联组成一个级联结构的层叠分类器,有效地提高分类器的检测速度。

最近人脸检测算法模型的流派包括三类及其之间的组合:viola-jones框架(性能一般速度尚可,适合移动端、嵌入式上使用),dpm(速度较慢),cnn(性能不错)。

2.3 人脸图像预处理

(1)简介

基于人脸检测结果,对图像进行处理并最终服务于特征提取的过程。

(2)原因

系统获取的原始图像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和随机干扰,往往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在图像处理的早期阶段对它进行灰度矫正、噪声过滤等图像预处理。

(3)主要预处理过程

人脸对准(得到人脸位置端正的图像),人脸图像的光线补偿,灰度变换、直方图均衡化、归一化(取得尺寸一致,灰度取值范围相同的标准化人脸图像),几何校正、中值滤波(图片的平滑操作以消除噪声)以及锐化等。

2.4 人脸特征提取

(1)简介

人脸识别系统可使用的特征通常分为视觉特征、像素统计特征、人脸图像变换系数特征、人脸图像代数特征等。人脸特征提取就是针对人脸的某些特征进行的,也称人脸表征,它是对人脸进行特征建模的过程

(2)人脸特征提取的方法

    基于知识的表征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几何特征法和模板匹配法):根据人脸器官的形状描述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特性来获得有助于人脸分类的特征数据,其特征分量通常包括特征点间的欧氏距离、曲率、和角度等。人脸由眼睛、鼻子、嘴、下巴等局部构成,对这些局部和他们之间结构关系的几何描述,可作为识别人脸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被称为几何特征。

    基于代数特征或统计学习的表征方法:基于代数特征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人脸在空域内的高维描述转化为频域或者其他空间内的低维描述,其表征方法为线性投影表征方法和非线性投影表征方法。基于线性投影的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或称K-L变化、独立成分分析法和Fisher线性判别分析法。非线性特征提取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分支:基于核的特征提取技术和以流形学习为主导的特征提取技术。

2.5 匹配与识别

提取的人脸特征值数据与数据库中存贮的特征模板进行搜索匹配,通过设定一个阈值,将相似度与这一阈值进行比较,来对人脸的身份信息进行判断。

3. 人脸识别的主要方法

3.1 Eigen Face(特征脸)

MIT实验室的特克(Turk)和潘特(Pentland)提出的“特征脸”方法无疑是这一时期内最负盛名的 人脸识别方法。其后的很多人脸识别技术都或多或少与特征脸有关系,现在特征脸已经与归一化的协相关量(Normalized Correlation)方法一道成为人脸识别的性能测试基准算法。

人脸识别特征脸算法文档:

https://blog.csdn.net/zizi7/article/details/52757300

3.2 Fisher Face(渔夫脸)

贝尔胡米尔(Belhumeur)等提出的 Fisherface 人脸识别方法是这一时期的另一重要成果。该方法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图像表观特征进行降维。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性判别分析(LDA)的方法 变换降维后的主成分以期获得“尽量大的类间散度和尽量小的类内散度”。该方法目前仍然是主流的人脸识别方法之一,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变种,比如零空间法、子空间判别模型、增强判别模型、直接的LDA 判别方法以及近期的一些基于核学习的改进策略。

Fisher Face算法文档:

https://blog.csdn.net/zizi7/article/details/52999432

3.3 EGM(弹性图匹配)

其基本思想是用一个属性图来描述人脸:属性图的顶点代表面部关键特征点,其属性为相应特征点处 的多分辨率、多方向局部特征——Gabor变换12特征,称为Jet;边的属性则为不同特征点之间的几何 关系。对任意输入人脸图像,弹性图匹配通过一种优化搜索策略来定位预先定义的若干面部关键特征点,同时提取它们的Jet特征,得到输入图像的属性图。最后通过计算其与已知人脸属性图的相似度来完成识别过程。该方法的优点是既保留了面部的全局结构特征,也对人脸的关键局部特征进行了建模。

弹性图匹配算法文档:

https://blog.csdn.net/real_myth/article/details/44828219

3.4 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

几何特征可以是眼、鼻、嘴等的形状和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如相互之间的距离)。这些算法识别速 度快,需要的内存小,但识别率较低。

3.5 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

神经网络的输入可以是降低分辨率的人脸图像、局部区域的自相关函数、局部纹理的二阶矩等。这类方法同样需要较多的样本进行训练,而在许多应用中,样本数量是很有限的。

3.6 基于线段Hausdorff 距离(LHD) 的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识别轮廓图(比如漫画)的速度和准确度上丝毫不比识别灰度图差。LHD是基于从人脸灰度图像中提取出来的线段图的,它定义的是两个线段集之间的距离,与众不同的是,LHD并不建立不同线段集之间线段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它更能适应线段图之间的微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LHD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和不同姿态情况下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但是它在大表情的情况下识别效果不好。

3.7 基于支持向量机(SVM) 的方法

近年来,支持向量机是统计模式识别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它试图使得学习机在经验风险和泛化能力上达到一种妥协,从而提高学习机的性能。支持向量机主要解决的是一个2分类问题,它的基本思想是试图把一个低维的线性不可分的问题转化成一个高维的线性可分的问题。通常的实验结果表明SVM有较好的识别率,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训练样本(每类300个),这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不现实的。而且支持向量机训练时间长,方法实现复杂,该函数的取法没有统一的理论。

4. 技术发展方向

    结合三维信息:二维和三维信息融合使特征更加鲁棒

    多特征融合:单一特征难以应对复杂的光照和姿态变化

    大规模人脸比对:面向海量数据的人脸比对与搜索

    深度学习:在大数据条件下充分发挥深度神经网络强大的学习能力

5. 人脸识别数据库

    Yale人脸数据库

    ORL人脸数据库

    CMU PIE人脸数据库

    FERET人脸数据库

    MIT数据库

    BANCA人脸数据库

    CAS-PEAL人脸数据库

    JAFE表情数据库

    Cohn-Kanade表情数据库

    MMI表情数据库

6. 技术指标

6.1 人脸检测中的关键指标

例子:在摄像头某张抓拍图像中,一共有100张人脸,算法检测出80张人脸,其中75张是真实人脸,5 张是把路标误识为人脸。

检测率:识别正确的人脸/图中所有的人脸。检测率越高,代表检测模型效果越好。

误检率:识别错误的人脸/识别出来的人脸。误检率越低,代表检测模型效果越好。

漏检率:未识别出来的人脸/图中所有的人脸。漏检率越低,代表检测模型效果越好。

速度:从采集图像完成到人脸检测完成的时间。时间约短,检测模型效果越好。

在这个实际案例中:检测率=75/100误检率=5/80漏检率=(100-75)/100

6.2 人脸识别中的关键指标

1000张样本图片里,共600张正样本。相似度为0.9的图片一共100张,其中正样本为99张。虽然0.9阈值的正确率很高,为99/100;但是0.9阈值正确输出的数量确很少,只有99/600。这样很容易发生漏识的情况。

检测率:识别正确的人脸/图中所有的人脸。检测率越高,代表检测模型效果越好。

误检率:识别错误的人脸/识别出来的人脸。误检率越低,代表检测模型效果越好。

漏检率:未识别出来的人脸/图中所有的人脸。漏检率越低,代表检测模型效果越好。

速度:从采集图像完成到人脸检测完成的时间。时间约短,检测模型效果越好。

在这个实际案例中:检测率=75/100 误检率=5/80 漏检率=(100-75)/100

6.3 人脸识别中的关键指标

1000张样本图片里,共600张正样本。相似度为0.9的图片一共100张,其中正样本为99张。虽然0.9阈值的正确率很高,为99/100;但是0.9阈值正确输出的数量确很少,只有99/600。这样很容易发生漏识的情况。

精确率(precision):识别为正确的样本数/识别出来的样本数=99/100

召回率(recall):识别为正确的样本数/所有样本中正确的数=99/600

错误接受率/认假率/误识率(FARFalse Accept Rate):

    定义:指将身份不同的两张照片,判别为相同身份,越低越好

    FAR = NFA / NIRA

    式中 NIRA 代表的是类间测试次数,既不同类别间的测试次数,打比方如果有1000个识别 模型,有1000个人要识别,而且每人只提供一个待识别的素材,那 NIRA=1000*(1000-1) 。NFA是错误接受次数。

    FAR决定了系统的安全性,FRR决定了系统的易用程度,在实际中,FAR对应的风险远远高于FRR,因此,生物识别系统中,会将FAR设置为一个非常低的范围,如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在FAR固定的条件下,FRR低于5%,这样的系统才有实用价值。

错误拒绝率/拒真率/拒识率(FRR False Reject Rate):

    定义:指将身份相同的两张照片,判别为不同身份,越低越好

    FRR = NFR / NGRA

    上式中NFR是类内测试次数,既同类别内的测试次数,打比方如果有1000个识别模型, 有1000个人要识别, 而且每人只提供一个待识别的素 材,那 NIRA=1000,如果每个人提供N张图片,那么 NIRA=N*1000 。NFR是错误拒绝次数。

需要在精确率(识别为正确的样本数/识别出来的样本数)和召回率(识别为正确的样本数/所有样本中正确的数)中达到某一个平衡。

测试同事需要关注特定领域内每个类别的指标,比如针对识别人脸的表情,里面有喜怒哀乐等分类,每一个分类对应的指标都是不一样的。测试同事需要将测试的结果完善地反馈给算法同事,算法同事才能找准模型效果欠缺的原因。同时,测试同事将本次模型的指标结果反馈给产品,由产品评估是否满足上线需求。

(1)测试环境说明

例如:

CPU:Intel(R) Core(TM) i7-4790 CPU @ 3.60 GHz

内存:8GB

系统:Ubuntu 14.04 x86_64/Windows 7 SP1 64bit

GCC版本:4.8.2

(2)测试集和测试需求说明

比如“图片包含人脸大小应超过96*96像素,测试结果达到XX程度满足需求。

经典人脸身份识别测试集LFW,共包含13233 张图片 5749 种不同身份;世界记录99.7%。

CK (一个人脸表情数据集),包含固定表情和自发表情,包含123个人的593个表情序列。每个序列的目标表情被FACS编码,同时添加了已验证的情感标签(生气、厌恶、害怕、快乐、悲伤、惊讶)。

(3)需要说明“有效距离,左右角度,上下角度,速度”等参数值(范围)

注:这和“部署的灵活性”相关——由于不同客户不同场景的需求不同,所以技术方的人脸检测模块,一般可以通过调整参数得到N种亚型,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光照、角度、有效距离、速度) 下对运算量和有效检测距离的需求。

(4)测试结果——欠拟合

定义:模型没有很好地捕捉到数据特征,不能够很好地拟合数据

左图表示size与prize关系的数据,中间的图就是出现欠拟合的模型,不能够很好地拟合数据,如果在中间的图的模型后面再加一个二次项,就可以很好地拟合图中的数据了,如右面的图所示。

解决方法

    添加其他特征项,有时候我们模型出现欠拟合的时候是因为特征项不够导致的,可以添加其他特征项来很好地解决。例如,“组合”、“泛化”、“相关性”三类特征是特征添加的重要手段,无论在什么场景,都可以照葫芦画瓢,总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添加多项式特征,这个在机器学习算法里面用的很普遍,例如将线性模型通过添加二次项或者三次项使模型泛化能力更强。例如上面的图片的例子。

    减少正则化参数,正则化的目的是用来防止过拟合的,但是现在模型出现了欠拟合,则需要减少正则化参数。

    尝试非线性模型,比如核SVM 、决策树、DNN等模型。

(5)测试结果——过拟合

定义:模型把数据学习的太彻底,以至于把噪声数据的特征也学习到了,这样就会导致在后期测试的时候不能够很好地识别数据,即不能正确的分类,模型泛化能力太差。例如下面的例子。

上面左图表示size和prize的关系,我们学习到的模型曲线如右图所示,虽然在训练的时候模型可以很好地匹配数据,但是很显然过度扭曲了曲线,不是真实的size与prize曲线。

解决方法

从产品角度:

    重新清洗数据,导致过拟合的一个原因也有可能是数据不纯导致的,噪音太多影响到模型效果,如果出现了过拟合就需要我们重新清洗数据。

    增大数据的训练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用于训练的数据量太小导致的,训练数据占总数据的比例过小。

从算法角度:

    交叉检验,通过交叉检验得到较优的模型参数;

    特征选择,减少特征数或使用较少的特征组合,对于按区间离散化的特征,增大划分的区间;

    正则化,常用的有 L1、L2 正则。而且 L1正则还可以自动进行特征选择;

    如果有正则项则可以考虑增大正则项参数 lambda;

    增加训练数据可以有限的避免过拟合;

    Bagging ,将多个弱学习器Bagging 一下效果会好很多,比如随机森林等.

4.5 标注流程中遇到的问题

(1)项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a. 出现原因:

一般情况下,只要数据标注的规范清晰,对规则的界定从一而终,标注工作的流程还是比较简单的。

数据标注规范可能会在测试后根据结果情况进行调整,那么,规则修改前后“数据标注的一致性”就出现了问题,会导致多次返工,在时间和人工成本上颇有影响。

b. 解决方法:

    1)如是分类性质的解析工作,建议标注规则先从非常肯定的非黑即白开始;规则设定由简到繁,带有疑虑数据再另外作记号。随着规则一步步深入,可能会出现交叉影响,此时就需要放弃一些低频问题的规则,余下的未标注的数据就根据新的规则标注。

    2)如是多类规则同时进行的标注工作,需要把每类规则定得足够细致。

    3)实例:

如询问机器人会干什么的语料中出现,“你说你会干什么?”可以理解为询问,也可能是嫌弃,这两类应对的策略不同,有歧义,所以不能把它归纳如询问类,需要把它从训练集里剔除。

如人脸情绪识别中,一个人在流眼泪,有时可以理解为伤心落泪,有时可以理解为喜极而泣,还有时可以理解为激动落泪,甚至是感动落泪等,所以在看到此类照片时,不能简单的凭借惯性化思维将其归纳到悲伤一类中,当人眼都很难判别清楚时,需要把它从训练集里剔除。

5. 实际案例分析

5.1 某领域的人脸识别监测与身份确认

(1)案例问题

光照影响:过暗或过亮等非正常光照环境,会对模型的效果产生很大干扰。

(2)解决方案

a. 从产品角度控制

    在用户可以更换环境的前提下(比如银行刷脸取钱等),可语音/界面提示用户目前环境不理想(头歪、头发、眼镜等),建议进行正确的正脸取照。

    在用户不能控制更换环境的情况下(比如人脸识别、车辆识别等摄像头固定的场景),只能通过调试硬件设施弥补这个问题。

    晚上:由于摄像头在晚上会自动切换到黑夜场景(从图片上看就是从彩色切换为黑白),因此在晚上强光下(例如路灯照射)人脸就会过曝,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强制设置摄像头环境为白天(图像为彩色)来避免。而过暗的情况,从节省成本角度看,可以在摄像头旁边增加一个光线发散、功率不高的灯来弥补。当然这两个问题也可以通过购买高质量的摄像头解决,但这样做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

    白天:白天也会出现光线过亮的情况,这种情况可以考虑用滤光片等等。

b. 从算法角度控制

用算法将图片进行处理,可以将图片恢复得让人眼看清的程度。

5.2 某款人脸年龄识别产品

(1)案例问题

一款识别人脸年龄的产品对女性某个年龄阶段(25—35)的判断,误差较大,经过发现,是因为该年龄阶段有以下特点:

女性在这个年龄阶段面貌变化不是很大,有时人眼给出的判断误差都很离谱。

在这个年龄层次的女性注重打扮,化妆品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其真实年龄,有时30多的跟20岁没多大差别;C. 精装打扮的和素颜的差别不是很大。

(2)解决方案

补充数据:针对该年龄层次的人脸图片数据做补充。不仅补充正例(“XXX”应为多少岁),还应补充负例(“XXX”不应为多少岁)。

优化数据:修改大批以往的错误标注。

数据总结:对化妆和不化妆的人脸图片进行分析,以便调整算法参数。

(3)需求研究

自拍:如女性群体一般都希望自拍时,年龄的判别在心里预期中能越小越好,当在和一群人自拍中可以适当的将主人公的年龄判别结果调低至达到用户心理满足感。此时可适当降低算法的参照度。

婚恋交友:在婚恋网站交友过程中,双方都希望知道彼此的真实年龄信息,此时运用人脸年龄识别可以分析双方的年龄、皮肤等物理信息为彼此提供参考。此时的信息就不能以达到心理满足感为主了,应当追求准确度。

5.3 某款AR美颜相机

(1)无法定位出人脸

在背景出现多人或宠物时,相机有时并未能精确定位出目标用户,而定位到背景图片中的人、宠物、身旁的其他人;有时屏幕一片漆黑;有时显示未检测出人脸。

从产品角度:界面提醒用户远离复杂背景,或美颜时最好屏幕中只出现一人,或给出方框图让用户自己手动选择主要定位区域进行AR美颜;屏幕一片漆黑时可提醒用户是否是光线太暗,或是摄像头被障碍物遮挡等;

从算法角度:可对人脸关键点进行定位,计算目标用户与摄像头的距离或计算人脸在频幕的区域占比来确定目标用户(一般几何距离近的、频幕区域占比较大的为美颜目标),结合活体检测来排除背景图片人物的干扰等。

(2)图像模糊昏暗

光线太暗、运动、对焦等造成模糊(摄像头距离因素,造成图像低频存在,高频流失等)

从产品角度:可提醒用户在光线较温和的区域进行美颜操作;或是擦除前置摄像头的障碍物;或文字提示动作太快;或是更换高清前置摄像头;或提示对焦失败,给与对焦框图让用户手动对焦等。

从算法角度:在美颜前可在后台中调取手机亮度调节功能,用算法调节光线的亮暗程度以适应美颜所需的物理条件;用算法设法补齐高频部分从,而减少对照片的干扰。

(3)人脸关键动作抓捕太慢

在进行AR美颜搞怪时(如张嘴动作,屏幕出现音符、唾沫星子等)对动作抓捕太慢(半天才抓捕到张嘴动作)。

从产品角度:文字提示不支持快速移动或提示缓慢移动(如,亲!您的动作太快了,奴家还未反应过来等)

从算法角度:人脸姿态估计、关键点定位来捕捉人脸动作。

(4)关键位置添加虚拟物品失败(如在嘴上叼烟、耳朵吊耳环、眼镜戴墨镜、脸显红晕)

从产品角度:文字/图片提醒用户摆正人脸位置。

从算法角度:可利用算法对人脸关键区域进行分割并定位,来达到人脸精准定位添加虚拟物品

5.4 人脸开门和人脸检索

(1)人脸开门等跨网方案需要关注的因素

远程算法更新:远程算法更新必然会造成本地局域网功能暂时性无法使用。因此远程算法更新的频率、时间、更新效果都需要产品在更新前精确评估。

增删改人脸数据与本地数据的同步:本地局域网和互联网是无法直接交互的,因此用户在互联网一旦对人脸数据库进行增删改的操作,下发程序的稳定性和及时性都需要重点关注。

硬件环境:本地存储空间的大小和GPU直接影响到本地识别的速度。服务器的稳定性影响到功能地正常使用。

守护程序:断电等外置情况意外情况发生又被处理完善后,程序能自动恢复正常。

(2)人脸检索等某一局域网方案需要关注的因素

速度:除了算法识别需要消耗一定时间外,该局域网下的网速会影响到识别结果输出的速度。

数据库架构:通过检索结果关联结构化数据。

阈值的可配置性:在界面设置阈值功能,从产品层面输入阈值后,改变相对应的结果输出。

输出结果排序:根据相似度排序或结构化数据排序内容地抉择

云服务的稳定性。

5.5 旷视科技官网产品体验(多图预警)

(1)年龄略有差距,自我估计 -5,性别基本无误,头部状态略有误差,人种误差在30-40%(样本量10,白种人和黄种人误差明显),情绪基本无误,眼镜种类识别有误差(商品识别的范畴),强光状态下表现不佳。

(2)逻辑错误:左眼(睁眼、普通眼镜)、右眼(墨镜);相似度大(下图为张一山和夏雨)的较难区分(双胞胎估计很难区分)

(3)远距离检测较难:左图检测出一张,右图检测出两张(估计10米开外检测不到)

(4)能够识别蜡像、海报等非真人场景,因此在一些场合可欺骗摄像头,如在金融领域里的身份识别,海关检查等关键性应用中,将会有风险。

(5)佩戴的口罩无法检测出人脸

(6)公司体验对比结果

6. 项目虚拟实战(以AR美颜APP为例,过程为理论经验推理所得,自己并未实习)

人脸检测系统下,有很多FR相关的应用,比如人脸属性识别(年龄、表情、性别、种族等)、人脸美颜/美妆、人脸聚类等等。我们从AR美颜/美妆这一个例子着手,探索项目的具体流程。

6.1 项目前期准备

(1)需求调研

场景及痛点:现在大多数美颜相机拍照后,都只有添加各种滤镜、加几个字、变白一点,早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女性群体对于美颜的需求;加上如今年轻女性和男性的审美标准和猎奇心理都在发生改变,社交方式的趣味性也变得不同,比如原来大家可能在空间、朋友圈、直播上看到美女帅哥都会觉得很吸睛,点赞粉丝直奔而来,但随着快手和抖音的出现,可以发现不仅仅是俊男靓女的照片和视频能引起围观,同样的各种普通群众的搞怪合成视频或合成照片(虚拟的AR特效带来的各种浮夸造型)同样能吸引无数粉丝的追捧,让普通人也能享受被人膜拜的满足感,而这些都需要用到人脸识别的相关技术。

(2)目标用户画像分析

了解目标用户的主流群体:学生(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群体对月美颜美妆的心理需求、时尚人士的美妆需求、长相普通的人和长相突出的人对于美颜的心理需求等。

了解用户的年龄组成、地域分布对应美妆的特点。

不同收入群体(白领、金领、蓝领等)的美颜美妆需求关注点。

(3)市场分析

美颜美妆的市场规模,产业链,潜在的边际效应利益等。

6.2 文档准备

(1)需求文档

详细的分析目前的用户需求,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不同的产品解决方案,包括市场的需求文档。

(2)数据文档

前期的人脸图片收集、分发、标注总结文档(确定什么样的图片能要,什么样的不能要),各种脸型(长的、宽的、圆的、前额凸出的、眼睛深陷的等等)的分类,多少人完成眼睛美颜图片的分类等。

(3)产品文档

场景落地文档:如听歌时头上戴虚拟耳机,叹气时嘴上叼烟,说话时唾沫星子等针对不同的人脸姿态场景研究可能的落地产品形式。

产品的设计文档:如美颜APP的页面交互设计、导航设计、视觉呈现设计等;直播APP中的弹幕呈现设计、点赞分享按钮设计等。

产品开发流程文档:如PM先提交需求、可行性分析、立项、设计流程、开发流程,算法搭建、模型训练、测试训练等一系列流程的步骤及跟进。

模型训练及测试文档:数据标注好后,喂给算法,搭建人脸识别美颜的模型框架,如前期用成千上万的照片训练机器的人脸关键点定位,让机器找准鼻子、眼睛、耳朵、嘴等位置等。

6.3 数据标注

(1)数据图片的采集

在文档的指引下,从公开网站上爬取收集符合模型训练的人脸图片、或是运用公司的数据图片等

(2)数据图片的标注

在标注规范文档的指引下,将图片分发给标注团队进行数据的标注,对一些模棱两可的图片,如图片中的人脸较模糊,此时该照片是要还是不要,期间应与算法同事保持沟通,有时暗的图片在算法的优化中能准确识别,这样增加实际情况的容错率(实际中较暗的人脸图像也能定位出关键部位),那么这张图片则视为有效数据;有时较暗的图片经过算法之后并不能达到要求(及无法定位出人脸关键点),此时这照片则视为无效数据,直接剔除;但是标注团队并不知道这张图片是有效还是无效,所以标注过程中,算法同事也需间接参与进来。

(3)数据的反馈

在部分图片标注过程后,交于算法同事训练模型调节参数,期间将测试后的数据(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计算,来反映数据的标注结果)反馈给还在标注的人员,有时可能造成过拟合有时可能造成欠拟合等方便对数据进行重新操作。

6.4 项目流程跟踪

(1)产品立项后,每天的任务管理,流程进度跟踪,产出时间管理,开会反馈工作成果等。

(2)软硬件端:在开发流程文档的指引下,按照常规的软硬件跟踪开发。

(3)算法流程:人脸采集、人脸检测、图像的预处理(模糊的则用算法去模糊等)、人脸特征提取、图像的匹配识别、AR虚拟等。

6.5 项目测试

    手机摄像头测试

    平台后台程序测序

    算法与平台后台测试

    模型识别时间、准确率、召回率测试

    服务器稳定性测试

    网络带宽限制测试

    其他平台、硬件产品常规测试

    目标用户使用测试

6.6 项目优化

经过各种测试之后,针对反馈回来的数据进行产品的优化。

如一张嘴就给你来根烟,结果烟插到鼻子上了,这就明显是没有定位到人脸关键点,是数据的原因还是算法的原因,这些都要经过优化处理;经过种子用户测试后,反馈得知这个点赞按钮操作起来有点别扭,应该怎样怎样,这时可能要与设计的同学讨论一下,该怎样优化产品的设计和体验。

6.7 项目验收上线

产品按照流程功能进行验收后上线。

06 FR的个人看法

1. 人脸识别的现状

1.1 实验室效果和现实效果对比,差距巨大

现如今的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安防等领域的应用实际上的效果要比实验室里的差很多,前阵子西安的某高校引入人脸识别晨读打卡,由于反应速度太慢,到中午还排着很长的队。可见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物理因素(光照、角度、对焦、人鱼摄像头的距离等)导致抓拍的图片质量比较差,又经过网络传输到局域网/互联网进行对比(网络差的过程中,反应很慢),使得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大多数情况下,实际抓拍图像质量远低于训练图像质量。

1.2 训练时的标准和实际应用的标准

大多数情况下,实际应用的标准会远高于训练标准。例如,人脸识别实验室的标准是通过正脸数据训练出模型,能识别正确人脸就可以。而实际情况可能没有正脸数据,对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训练效果和现实效果

大多数情况下,实际效果会远低于训练效果。现在市面上CV公司都是说自己的训练效果在99%以上(无限接近于100%),但这不等于实际应用的效果就是99%。工业上场景复杂的人脸应用(类似识别黑名单这种1:N的人脸比对)正确率在90%以上就已经是表现得很好的算法模型。

2. 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随着人工智能的火热和发展,在全球信息化、云计算、大数据的背景下,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面会越来越大,由以人脸识别为其中代表。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呈现:

网络化趋势:人脸识别解决了日常生活中一个基本的身份识别问题,今后,这总身份认证的结果会越来越多的和各行各业应用结合起来,并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得以信息共享,简单来说就是“身份识别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未来将十分普遍。

多生物识别模式融合趋势:人脸识别技术现如今的还达不到人类的预期体验,对于一些安全性要求高的特殊行业应用,如金融行业,人脸识别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攻破漏洞进行身份造假,因此需要多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融合应用(如活体检测、虹膜识别等)以进一步提高身份识别的整体安全性。

云技术:未来的云技术也将大大给人脸识别的应用提供数据和计算力支持,基于云技术的门禁控制可以同时管理成百上千的通道,加上物联网的普及,用户对任何地方的门禁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准确识别本人,将广泛应用到企业、学校、培训机构、大型商业场合、办公大楼的门禁解决方案。

3. 盈利模式的思考

(1)单一盈利模式

现如今的人脸识别技术服务商,都以将技术接入第三方应用软件,或是搭载在智能终端上,通过收取一定技术服务费来获取盈利。目前国内的第一梯队创业公司都在技术和数据上沉淀,而是否盈利,盈利多少都还尚不明确。

如在金融领域,人脸识别用于身份确认,然而身份确认之后,就没你什么事,你跟用户的关系只在于,打开某款APP或某个终端场景(闸机)的钥匙,打开之后,用户的所有行为都沉浸在APP中,并没有给FR技术服务商带来其他的使用数据及用户行为信息;从根本上来看,用户只是用钥匙开了门,而往往是门里面的东西(用户数据)才能带来商业价值。

(2)对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早期有很多功能性的产品。如早年间的QQ只有聊天的功能;360用户只是用它来给电脑杀杀毒;百度就是个即问即答的老师;搜狐、新浪也就是用来看看新闻而已。

    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有很多这样的产品。滴滴帮用户叫个车;高德也就差不多是古代的指南针。

    案例分析:众所周知,上面举的例子不是互联网时代的高市值企业,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融资率的企业。

    QQ后来用户数越来越多,QQ号成网络身份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身份属性之一,用户大量的数据沉淀在其中,通过用户的使用行为信息,小马哥知道了这么多人都用我的QQ,那赶紧搞个什么娱乐活动,让有QQ号的人都来玩,于是就有了庞大的游戏帝国产业,游戏里面又加上各种钻(什么粉钻、绿钻、紫钻、黑钻)对应的各种会员机制,QQ号又以其他的方式来获取用户的行为信息如,QQ音乐(下歌要钱、换皮肤要钱)、腾讯视频(各种广告收入、会员充钱等)、QQ邮箱(会员高级功能)等,让人们越加沉浸在QQ帝国的生态圈中,莫名其妙的就被吸走了很多钱。可能你会说我还可以用其他的呀,但是好烦啊,这个也要注册,那个也要注册,明明一个QQ号可以玩转所有,没办法我就是这么懒,所以说懒人创造了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科技产品。

    滴滴现如今估值几百亿美刀,投资人为何给一个只帮你叫车的公司如此高的估值,我们知道滴滴打车比一般的直接叫车要便宜一点点(专车除外),那它的盈利点从而来,投资人有看中了它的哪一点。其实不难理解,滴滴之所以有如今的估值,正因为其几乎垄断了国内的打车市场,大量的用户使用它,必然就会有用户的使用数据,而这些数据便是变现的好东西,一旦整个生态搭建完毕,未来滴滴就将这些数据用无人驾驶方面,一旦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未来在行业链上就有绝对的议价能力。比如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去一个陌生地方,就来一个滴滴打车,若滴滴突然涨价,一公里涨几毛或一元,你用它还是不用;心理学表明,人养成一个习惯之后,就会有惯性,对于没有超出心理承受预期的东西(不是涨价涨得特别离谱),人们会一直保持这个习惯中的一些行为,而不愿做出改变(也就是常说的人有一种惰性)。因此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去接受,因为可能你花时间自己打车也是需要很多成本的;用户基数比较大,那这个涨了几毛的就会带来不少的盈利空间(中国十几亿人口,一人给我一毛钱,我都能成为亿万富翁了,但对别人而言,一毛钱可能连袋辣条都买不到),这还只是一方面。

d.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技术,并没有实际的产品承载点。以上分析中的种种产品,你都能叫出来名字,是因为这些功能或是技术都有一个实际的产品承载点,比如QQ用了即时通讯技术,头条背后的智能推荐用了机器学习相关技术,但在我们心目中它不是以一种技术停留在我们的心智空间里,它是一款实实在在的产品,我们可以操作它,使用它。无论是QQ还是滴滴、高德、今热头条、新浪等等,这些产品我们都能实实在在的接触到,并且后续行为都在这个技术的承载点里(如即时通讯技术的产品承载点是QQ,机器学习技术的产品承载点是头条),那么用户的数据自然也就在产品承载点之中,这样我们才能应用数据来创造价值,从而实现盈利。

e. 人脸识别目前的阶段停留在大众视野里只是一种技术,人们的潜意识里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概念,那就是这个人脸识别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能操作它吗?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呢?而一旦人脸识别有一个产品承载点,让用户能实实在在的进行操作,并有数据积累,才会有盈利的可能。而人脸识别的产品承载点是什么,目前还都没有出现,未来肯定会有,这也是未来的一大机会,无论是什么,这个产品必然都能被用户实实在在的接触到,并且后续也都将在其中产生行为,后者是必要条件。

4. 信息安全的思考

一旦前面提到的产品承载点出现,FR技术必将大行其道,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信息安全问题。

物联网时代之下,万物互联,万物智能,FR技术也必将融入到物联网之中,人们可能都不需要身份类的实物证件。回家开门扫脸,外出开车门扫脸,进公司扫脸,出去吃饭付钱扫脸。当人脸成为你的虚拟证件时,一旦又不法公司、团体、个人泄露或是破解了你的人脸虚拟证件,那么你的一切信息可能都暴露在他人面前,财产、房子、车子可能都有风险,还有可能因为丢失人脸证件,将无法证明你自己的身份,就像你丢了身份证一样。可想而知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未来估计会诞生一个虚拟身份信息系统,里面有每一个人的身份信息,当第三方需要身份认证时,可接入系统等。前阵子脸书因为社交信息泄露而惹上众怒引起公关麻烦。我想未来如果有一个公司专门负责用户信息数据的监管,我也不会觉得很奇怪的。

5. 产品形式的思考

可接触性:无论FR技术最终是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出现在用户面前,前提是用户能够实际的接触到,而不是仿佛在云端不可触摸,只有用户接触了,才能在心里产生出它是一款产品,而不是一项技术的概念。如AR美颜就是实实在在可操作的产品。

连续使用性(高频性):产品必须是用户能连续使用的,也就是所谓的高频性,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可利用的信息数据来变现。

功能承载性:产品要能以一种功能的方式为用户解决生活中的某一类问题。人脸除了身份认证(金融行业、安防门禁)、视觉欣赏(美颜美妆、整容)、社交评判依据(婚恋网站)还能用来干什么呢?

To C or To B: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我个人始终认为一款产品只有围绕用户提供服务,才有可能成就明星产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都是以老百姓的意愿为转移,有道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产品亦是如此,产品概念诞生到现在,每一款产品的兴衰也都是建立在用户的基础之上。任何一款产品抛开用户之后都只能死亡,尽管目前FR大层面上应用在B端,但是未来成功的FR应用产品必然是诞生在C端。

下面附上总结这篇系列文章的思路导图:

大图地址: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8484039-397ceeedb8b3d438.png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