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告别2020迎接2021的句子(迎接更加壮阔的光明前程——读懂中国经济发展大势)

导读 告别2020迎接2021的句子文章列表:1、迎接更加壮阔的光明前程——读懂中国经济发展大势2、【广发策略】防疫优化:短期冲击VS中期机会——破晓系列报告六3、新华全媒+有信心、

告别2020迎接2021的句子文章列表:

告别2020迎接2021的句子(迎接更加壮阔的光明前程——读懂中国经济发展大势)

迎接更加壮阔的光明前程——读懂中国经济发展大势

来源:人民日报

2022年即将收官,中国经济态势引人关注——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在上半年同比增长2.5%的基础上,持续巩固回升态势。

  究竟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如何把握中国经济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指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新时代新征程。读懂中国经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大势,就必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迎接更加壮阔的光明前程。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经济正在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来对冲前进路上的一切不确定性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二季度同比增长0.4%,三季度同比增长3.9%……一条V型曲线,折射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走过的不凡历程。

  3月以来,具有强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波及多数省份,乌克兰局势复杂演变,中国经济持续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大局大势,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始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引领中国经济这艘大船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破浪向前、行稳致远。

  二季度前期经济明显下滑、后期扭转下滑态势,三季度总体恢复向好,四季度抓住窗口期推动经济进一步回稳向上……面对内外部阶段性、突发性因素冲击,中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恢复回升,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

  胸怀“国之大者”,把握“两个大局”。

  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强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市场各方普遍预计,随着近期一系列有效措施的逐步有序推进落实,中国经济活力将会有效恢复、增速将会持续回升。

  “总的来看,今年面对疫情等诸多超预期因素影响,GDP增速出现波动在所难免,要实事求是、理性对待,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实现中国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奠定良好基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说。

  考量经济发展,GDP增速并非唯一标准。

  GDP及其增速,常常用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平。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作为数量指标的GDP,并未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效率以及所带来的民生福祉。

  “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中国经济步入新时代,敏锐把握发展之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破除“速度崇拜”“速度焦虑”,引领中国经济走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方向上来,这正是对历史与未来、中国和世界的深刻把握——

  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历程看,决定一国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不仅在于规模和体量,更在于是否有领先的科技、强大的制造业以及完善的制度体系。

  有人曾提出“GDP的耐用度”这一概念,引导人们关注GDP的增加能否带来持续的效率。

  有量无质的发展,必然是大而不强。

  凝聚着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接续思考和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实现高质量发展正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体现。

  新时代的中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2013年至2021年,中国GDP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10年来,GDP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升至18.5%,稳居世界第二。

  2013年至2021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平均为38.6%;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提高到近3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却累计下降约34%;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站在更高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强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部署都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衡量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GDP的含金量是多少,或者说经济增长是否能带来更多绝对量和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说。

  挑战越多、困难越大,越彰显出坚持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中国经济也正在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来对冲前进路上的一切不确定性。

  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在于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坚定不移。

  今年9月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11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2013年起,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中国空间站筑梦苍穹,载人航天取得新突破;中国大飞机C919取得型号合格证,全球首架正式交付;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正式下水亮相、运油—20飞机翱翔天宇……今年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彰显创新魅力,创新引擎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关键支撑。

  美国彭博社发表评论说,中国近十年来一直专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这些高技术领域正为中国经济创造更多更高的价值。

  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在于转型升级的方向坚定不移。

  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销再创新高,市场占有率达到33.8%。新能源汽车出口9.5万辆,同比增长1.5倍,成为拉动汽车出口的新动力。

  从汽车进口大国到出口大国,折射中国制造业深刻嬗变。

  制造大国加快转向制造强国,服务业稳居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绿色成为经济发展的鲜亮底色,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第一大引擎,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十年砥砺,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经济结构发生深刻转变,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是反映经济发展新动能趋势的重要指标。2021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7.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比2020年增长35.4%。

  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

  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环境……虽无法完整纳入GDP的统计范畴,但无一不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012年至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6%,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形成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持续把稳就业、稳物价、保民生作为必须守好的底线。尽管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今年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145万人,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目标任务。全球通胀压力高企,中国物价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以“预期寿命”“受教育年限”“人均国民总收入”等指标来衡量,更加侧重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获得感。2020年和2021年,全球人类发展指数连续两年出现有记录以来的下降,而2021年中国在这一指数的排行榜上较2019年提升了6位。

  乘长风破万里浪——

  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中国经济成功转入高质量发展航道,在把握发展主动中迈向更加光明的前景。

  纵观当前中国经济,经济减速但并未失速,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势头并未中断,产业链、供应链展现出较强抗压性,经济快速反弹的动能正在积蓄、释放……面对一系列超预期因素造成的意外干扰,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

  虽有狂风骤雨,更有辽阔深邃和澎湃动力——“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这是中国经济真实的写照。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2月9日凌晨,苏州赴欧经贸团近190人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集结,包机飞往欧洲。从东部沿海的浙江、江苏,到中西部的湖南、四川,多地外贸企业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掀起组团出海招商的热潮。

  疫情,是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直接的不确定性因素。伴随着中国防疫形势的好转和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当前越来越多地方开启“拼经济”模式,释放出经济加快恢复的活力和干劲儿——

  最新数据显示,多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九成,多个省份影院营业率超过七成,全国超七成景区恢复营业;国家铁路货运继续保持高位运行,铁路客流呈明显回升态势;航班量加快回升,12月5日至12月11日周执行客运航班环比增长66%……

  坚持科学精准防控,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对世纪疫情,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研判、果断决策,作出周密部署,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创造根本条件。

  “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次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

  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次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优化落实疫情防控的“新十条”。

  三年来,中国先后印发九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出台二十条优化措施和进一步的优化措施,以战略的稳定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了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

  正是由于举国上下坚持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最高准则的抗疫努力,中国经受住全球多轮疫情流行的冲击,取得“三个赢得”的重要成果:赢得了新冠病毒变异株毒性持续下降的宝贵窗口期,赢得了药物研发、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的宝贵窗口期,赢得了全民广泛接种疫苗的宝贵窗口期。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始终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在大流行疫情面前,保障更大范围、更长远、更多人群的利益,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选择。

  “中国考虑效益,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得与失,还要算健康账,特别是民生账、社会账,要用动态眼光来算账。”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

  相关研究机构发现,在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发的疫情高峰中,一些发达国家的贫困县死亡率远远高于富裕县,穷人与富人的死亡率差距进一步加大,新冠肺炎甚至被称为“穷人的流行病”。

  全民免费接种疫苗,累计接种疫苗超34.5亿剂次,新冠治疗药物纳入医保,争分夺秒建设方舱医院,汇集优势力量开展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是世界主要大国中死亡人数最少的国家。尽管人均医疗资源、医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但中国实现人均预期寿命稳步上升,2020年达到77.93岁,2021年提高到78.2岁。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人民生命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实施好“二十条”和“新十条”,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

  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杭州传化公路港是长三角地区辐射范围最大的物流中心之一,这两天,进出杭州传化公路港货车达到了7000多辆的峰值。

  随着全面取消货运车辆闭环管理要求,各地纷纷取消公路防疫检查点,不再查验货车司机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现在比‘双11’还要忙,放开手脚使劲干!”货车司机汝庆祥说。

  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最新数据显示,全国高速公路货车通行、邮政快递揽收量、完成集装箱吞吐量均大幅上涨,12月物流景气值有望回升。“双12”当天,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揽收邮(快)件4.53亿件,与2021年“双12”基本持平。

  生产“忙”起来,消费“暖”起来,物流“跑”起来……全国多地复工复产加快回暖,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信心。

  “不看好2023年中国经济前景的投资者最终很有可能会为其看法而后悔。”一位外媒评论员直言。

  防疫关乎生命,发展关乎生计。如何统筹好这对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是考验世界各国的一道难题。

  三年来,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下,我国走出了一条精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之道,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也最大程度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

  2020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2022年顶住压力、稳中求进……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中国交出非凡答卷。

  全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剧,采取综合措施确保能源供应稳定、价格平稳……形势越是复杂多变,越是打好战略主动战,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守好底线。

  实事求是,高效统筹。

  “以变应变!根据病毒及疫情形势科学调整、不断优化,更科学、更精准,我国的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一直按照这样的‘节奏’在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

  走小步、不停步,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二字,意味着要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间寻求最适合的平衡点,最大程度上释放经济社会活力。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的一本政治、经济、社会大账。

  中国经济具有长期向好的光明前景

  ——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飞机轰鸣,划破长空。12月9日9点19分,国产大飞机C919交付全球首家用户东航。在上个月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C919收获300架新订单。

  11月初,中国航空器材集团有限公司表示,已与空客公司签署140架空客飞机的批量采购协议。空客公司预测,从2022年到2041年,中国市场将需要8420架客机与货机,占全球总需求量超过20%。

  当下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不断释放、研发制造能力持续提升。

  735.2亿美元!11月10日闭幕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再创新高。进博会闭幕当日,西门子、巴斯夫、博世等8家德国大型跨国企业首席执行官在《法兰克福汇报》上联合撰文称:“我们坚信中国会保持基本的增长动力。”

  中国强大国内市场,正为世界经济提供巨大机遇。

  今年以来,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中国吸引外资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水平。今年前10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4.4%;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12.4%、33.6%和26.9%。在东部持续释放强大活力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展现出中国经济的厚度与后劲。

  投资考虑的是中长期因素。无论是持续增资,还是全新布局,外资坚定选择中国背后,透露出对一个经济体增长潜力的持久信心。

  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向好的预期从何而来?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今年7月表示,多数机构和学者测算认为,现阶段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大约在5.5%至6.5%之间。“在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量条件下,能保持中高水平增长非常不容易,也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仍比较大。”他说。

  不唯GDP,不是不要速度。“GDP虽然不能体现发展的全部内涵,但发展必须以经济增长为基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说。

  从理论和政策层面看,潜在经济增长率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研判一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影响和决定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劳动参与率、资本存量、技术水平、资本使用效率以及劳动者素质和工作时间等。

  值得注意的是,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近十余年来正发生深刻变化:人口总量接近峰值,老龄化程度加深;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增速趋缓,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少;技术创新后发优势减弱,进入更多依靠自主创新的阶段;土地、资源等约束条件逐步强化,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难以持续等。

  但从决定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要素条件看,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更为丰富,为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持久动力——

  从劳动力要素看,中国仍有8.8亿劳动年龄人口,人口平均年龄达38.8岁。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人。2021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9年,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将继续加速,人口红利仍然存在,人才红利新的优势正在显现。

  从资本存量看,中国人均资本存量仍低于发达经济体,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仍有巨大投资空间。

  从技术进步来看,中国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2年上半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9.3万件,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3.3万件。截至2022年6月底,发明专利有效量为390.6万件,同比增长17.5%。

  多年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支撑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前行——

  从产业体系上看,我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能够制造世界上大多数工业产品,是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的制造业大国;

  从基础设施支撑上看,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拥有世界级港口群、250多个民用运输机场,纵横成网、互联互通,建成全球规模最大5G独立组网网络、全球最大的光纤网络。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说:“我国人口、投资、技术创新等要素条件发生重大阶段性变化,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既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也拥有迈上更高台阶的机遇。只要跨越这个关口,就能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指出,随着人口等要素禀赋变化,未来中国潜在增长率将逐步收敛至稳态水平,但仍将高于大部分国家。“中国有条件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经济增长。”

  着眼长远,中国经济具备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和要素条件;立足当下,也必须努力巩固经济回稳趋势,为中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要使经济增长回归正常轨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表示,这既是稳增长的迫切要求,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发展目标必须率先迈出的一步。

  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释放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强烈信号。

  第四季度经济在全年分量最重。新华社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各地多部门努力抓住时间窗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政策举措全面落地、充分显效,全力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

  在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宏观政策与评价研究室主任冯明看来,稳住中国经济增长态势,短期要努力促进实际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长率水平回归,避免负向产出缺口持续时间过长;中长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提高潜在增长率水平,保持向发达国家的追赶势能。

  放眼新航程,中国经济巨轮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水域,既面临乱云飞渡的风险,更有中流击水的底气和自信。中国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超过4亿中等收入群体、1.6亿多户市场主体的超大经济体,正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开拓奋进。

  认清纷繁复杂现象下的本质,把握好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具有长期向好光明前景的中国经济定将不断焕发新气象。

  “中国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将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书面演讲指出,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中等收入群体在未来15年超过8亿,推动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发展。

  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二字凸显出这一举措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全要素生产率是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总体效率,决定着经济内涵型发展程度和潜在增长率高低,本质是技术、人才等要素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

  “近十多年来,虽然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消失,但正是由于我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破解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解放生产力,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速水平,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王信说。

  纵观世界经济史,成功转型成为高收入经济体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依靠持续创新带来发展质量提升,完成从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的成功转换。

  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首要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增长动力转换——

  2022年高考,备受考生和家长关注的“强基计划”再度扩大高校试点。自2020年开始实施的“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被视为中国重视基础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创新之要,在于得人。打通人才—科技—创新的血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放在一起集中论述、系统部署,这为持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技术革新加快向产业化转化,着力解决核心技术、核心设备和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的情况,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等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在科技创新的一个又一个新赛道上,中国正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键在于打通经济循环脉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当下,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布局正在发生广泛深刻调整,个别国家试图通过脱钩断链、打压企业等方式极限施压,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

  打通经济循环卡点堵点,既是应对挑战的关键,也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目标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缺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填补这个缺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

  根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估算,2016年至2019年期间,由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了较明显回升的态势。

  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发布,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行长远谋划。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持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大程度上释放制度优势,不断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培育新动力——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既是技术进步的表现,更是制度红利的持续释放。

  “理论和实践证明,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大幅提升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盛松成说,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将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白重恩认为,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稳定的预期、更加充足的信心,对于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尤为关键。“关键是要做好自己的事。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激发企业家、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干事创业的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要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进一步改革、进一步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采取的科学战略举措逐一落实,充分释放改革发展的红利。“在关键性制度改革设计上更加有所作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信心。”

  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创造公平合理的税负环境,有助于服务业和制造业总体效率的提升;通过教育体系的持续优化、加强基础研究以及完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等,可以改变全要素生产率的走向;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产权激励,有利于提升微观主体效率……大国经济空间广阔,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持久动能。

  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我们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

  踔厉奋发,勇毅笃行。

  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掌舵领航,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中国号巨轮一定能够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迎来更加壮阔的光明前程。

【广发策略】防疫优化:短期冲击VS中期机会——破晓系列报告六

报告摘要

● 引言:第3轮防疫优化后,如何看感染规模上升的“冲击”?全球经验显示,第3轮防疫政策优化后,一般都会出现新冠疫情感染规模上升,但多数国家的生产和需求端受到的“冲击”都比较有限,部分国家的生产/需求反而能得到阶段性提振。股市表现上,第3轮防疫优化感染规模上升之后,消费行业的上涨动能会减弱,但依然存在结构性机会(出行链/医药行业)。建议关注我们11.30《防疫政策优化的全球比较》提示的3条主线 基本面已经修复而市场表现仍有修复空间的细分行业。

● 第3轮防疫优化,出行链 医药行业领涨。我们在11.30《防疫政策优化的全球比较》中将全球防疫政策优化分为4个阶段,当前中国属于疫苗“高接种率”下的更加精准化防疫(第3轮优化)。第3轮防疫优化到第4轮走向“共存”一般滞后半年左右。全球经验显示,第3轮防疫优化后,出行链 医药行业领涨。我们在11.30发布的报告中的3条主线(消费重启/估值修复/防疫“新常态”),大多获得显著超额收益,其中,医药行业“抢跑”短期滞涨,但长期持有也有望获得显著超额收益。

● 全球比较:防疫优化的“冲击”有限,生产/消费的动能提振。(1)海外经验显示:第3轮防疫优化后,感染规模上升确实会导致部分国家的生产(美国/韩国)和消费(美国/越南)遭受短期“冲击”,但多数国家的月频数据(工业生产指数/社零同比增速)基本不受感染规模上升的影响,甚至能得到阶段性提振。(2)国内现状:中国的生产和需求端数据,如铁路公路快递、交通拥挤指数以及城际迁徙指数等,在11.11“二十条”公布后也短期有所回落,但目前已经开始修复。

● 行业现状:如何评估各行业基本面和市场表现的修复程度?(1)中游制造和下游消费的景气“承压”并仍有较大修复空间,其中:商品修复好于出行服务,必需消费优于可选消费。(2)我们构建基于盈利能力/业绩弹性/偿债压力/库存压力等指标的打分体系,用于衡量行业当前的基本面,相对于疫情前(17-19年)的修复程度。(3)同样的,估值/ERP/基金超配比例/相对wind全A走势等打分体系,也可以衡量行业当前的市场表现,相对于疫情前(17-19年)的修复程度。(行业得分详见正文)

● 配置方向:短期“冲击”有限,配置防疫优化的4条主线。当前基本面已经修复但市场表现仍待修复的行业,如医药/机械/食品饮料/商贸零售等,短期的确定性和弹性都较大。建议关注4条投资主线:(1)消费重启:居民消费补偿 餐饮社交修复(黄金珠宝/服饰/免税);(2)估值修复:PPI-CPI剪刀差收敛的消费行业,估值约束缓解(啤酒/超市);(3)防疫“新常态”:防控优化将带来的医药需求常态化(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中药);(4)景气改善而估值仍有空间的制造(通用设备、专用设备)。

●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经济不及预期,流动性收紧,中美关系不确定。

报告正文

引言:第3轮防疫优化后,如何看感染规模上升的“冲击”?

全球经验显示,第3轮防疫政策优化后,一般都会出现新冠疫情感染规模上升。我们在11.30《防疫政策优化的全球比较》中将全球防疫政策优化分成了4个阶段,当前中国的防疫优化类似于21H2全球疫苗“高接种率”下的防疫政策放松(第3轮优化)。海外数据显示,部分国家第3轮防疫政策优化后,大多会遭遇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的两次感染规模上升的“峰值”。

21H2新冠疫情感染规模上升后,多数国家的生产和需求端的“冲击”都有限。我们总结了欧美/东亚/东南亚7国,在第3轮防疫优化后的工作场所人流指数/居家时间指数(生产供给)和零售娱乐场所人流指数/交通站点人流指数(消费需求),可以看到,防疫政策优化在短期内确实对部分国家的生产端(美国/韩国)和需求端(美国/越南)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但这种冲击都是短期性的,多数国家的生产和需求端的月频数据,如工业生产指数和社零同比增速,基本不受感染规模上升的冲击。我们观察到:中国的生产和需求端数据,如全国各线城市拥堵延时指数和城际人流量指数,在11.11“二十条”公布后也短期有所回落,但目前已经开始修复。

在股市表现上,感染规模上升会弱化消费行业的上涨动能,但对出行链/医药行业的影响有限。海外经验显示,第3轮防疫优化感染规模上升之后,消费行业的上涨动能会减弱,但依然存在结构性机会(出行链/医药行业)。我们判断:假如国内感染规模上升导致消费行业出现调整,反而能提供布局“窗口期”。配置方向除了我们之前提示的3条防疫优化线索外,还建议关注:相对疫情前,基本面已经修复而市场表现仍有修复空间的医药/机械/食品饮料/商贸零售等细分领域。

第3轮防疫优化,出行链 医药行业领涨

1.1 全球防疫政策总共4轮优化,当前中国属于第3轮优化

11.30《防疫政策优化的全球比较》中,我们总结全球防疫政策的4轮优化。(1)20年初的“经济重启”的边际放开;(2)21H1疫苗接种初期的边际放开;(3)21H2高疫苗接种率下,多数国家开始放松入境管制;(4)22年3-4月,部分国家选择“与新冠共存”

当前国内防疫政策优化,类似于全球21年疫苗“高接种率”下的第3轮优化。当前国内疫苗接种率突破90%,无论是11.11发布的“二十条”,还是12.7发布的“新十条”,都是聚焦更加“精准化”的防控,且国内也没有全面放开入境管制措施,因此我们认为:当前国内防疫政策的优化,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海外的“共存”,而是更加接近21年下半年的疫苗“高接种率”下的防疫政策边际放松。

海外数据数据也显示,第3轮防疫政策优化后,疫情的感染人数会经历1-2轮波峰,差不多半年左右的时间后,相关的国家才会真正意义上宣布“共存”。因此我们判断:当前国内防疫政策的第3轮优化后,直到真正意义上实现“共存”(如果有的话),可能也需要差不多半年左右的滞后期。

1.2 全球经验:第3轮防疫优化后,出行链 医药行业领涨

11.30《防疫政策优化的全球比较》中,我们也总结了防疫政策优化后领涨行业特征。随着全球防疫政策的4轮不断优化,各国股市的领涨行业出现明显的轮动:20年工业生产/线上办公→21年医药/出行链→ 22年医药/其他行业。如果重点分析第3轮防疫政策优化和第4轮走向“共存”后的股市特征,我们可以看到:第3轮防疫政策优化后,出行链和医药都能领涨,而第4轮走向“共存”后,医药行业能够继续领涨——

(1)21年疫苗“高接种率”下的放松后,医药(医疗保健技术、生物制药、医疗设备、医药)以及出行链(旅游休闲、运输设备)等行业领涨;

(2)22年逐步走向“共存”后,医药(医疗服务、生物制药、制药与医疗)及部分顺周期行业领涨(与防疫的相关性减弱,与当时的俄乌冲突“逆全球化”的相关性增强)。

1.3 A股特征:11.30《防疫政策优化的全球比较》的3条主线,超额收益显著

11.30《防疫政策优化的全球比较》中,我们提出的3条主线,大多获得显著超额收益。消费重启、估值修复、防疫“新常态”3条A股防疫优化的投资主线,无论是从11.11“二十条”发布以来,还是从我们11.30《防疫政策优化的全球比较》发布以来,都能够获得显著超额收益。

其中,医药行业的超额收益暂不显著,也和我们在之前报告中的判断一致:在第3轮防疫政策优化之前,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医药行业也提前半年左右“抢跑”;在第3轮防疫政策优化之后,大概会有1个季度左右的调整期,但如果放在长周期的维度下医药行业大概率能够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即便是在走向“共存”之后,医药行业也能继续获得至少半年左右的超额收益。

2全球比较:防疫优化的“冲击”有限,生产/消费的动能提振

2.1 海外生产借鉴:第3轮防疫优化,仅短暂“冲击”后,多数国家劳动供给改善

从日频的工作场所人流指数和居家时间指数来看:第3轮防疫政策优化后,居民的工作半径能够明显扩张,即便部分国家(美国/韩国)存在“冲击”,也是非常短暂的——

(1)第3轮疫苗“高接种率”下的防疫优化后:部分国家的新冠疫情感染人数都显著增加,但欧美(美国/英国/德国)的工作场所人流量指数相比放松前明显提高(圣诞节等短期扰动除外);亚洲国家中,仅韩国的工作场所人流量指数短期回落,其他国家(日本/新加坡)的工作场所人流量指数都是明显抬升的。同时,从居家时间来看,仅韩国和越南的劳动力居家时间有所抬升,其他国家的整体居家时间都是陈下行趋势的。

(2)第4轮走向“共存”后:大多国家工作场所人流量中枢进一步提高。其中,提升最为明显的是英国、德国及新加坡。美国、日本受疫情扰动先下降后回升,韩国也比第三阶段有所提升。同时,从居家时间来看,各国居家时间整体下降(仅韩国、越南除外)

从月频的工业生产指数看:第3轮防疫政策优化后,各国的工业生产基本都能得到一定的支撑/提振(但中期难持续),不受感染人数显著增加的“冲击”——

(1)第3轮疫苗“高接种率”下的防疫优化后:美国/英国的工业生产指数维持高位,日韩工业生产指数阶段性得到提振。

(2)第4轮走向“共存”后:各国工业生产指数走向分化,工业生产指数和疫情/共存的相关性减弱,和各国的经济基本面的相关增强。

2.2 海外消费借鉴:第3轮防疫优化,仅短暂“冲击”后,多数国家的“出行链”消费需求改善

从日频的零售娱乐场所/交通站点人流量指数来看:第3轮防疫政策优化后,居民的消费半径能够明显扩张,即便部分国家(美国/越南)存在“冲击”,也是比较短暂的——

(1)第3轮疫苗“高接种率”下的防疫优化后:美国、英国、德国娱乐场所人流量除去圣诞节等短暂扰动的影响,相比放松时点明显提高。东亚、东南亚国家中,韩国正值病毒波峰侵扰,越南民众恐慌情绪上升,娱乐公共场所人流量大幅下降,其余国家娱乐公共场所人流相比放松时点明显提高。

(2)第4轮走向“共存”后:除越南受疫情波峰影响娱乐公共场所人流量大幅下降,其他各国娱乐公共场所人流量中枢进一步提高并最终趋于动态平稳,其中新加坡和德国娱乐公共场所人流上涨位居前列。

从月频的社会零售同比增速看:第3轮防疫政策优化后,各个国家的社零增速能够得到一定的支撑/提振(但中期难持续),不受感染人数显著增加的“冲击”——

(1)第3轮疫苗“高接种率”下的防疫优化后:各国社零同比增速筑底后均有较大幅度回升,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社零增速扭负为正。

(2)第4轮走向“共存”后:各国经济增长普遍发力,英国社零增速回落,美国社零增速上升后小幅回落,德国整体趋于平稳,亚洲国家社零增速短期内上扬后回落,日本上涨周期长、幅度大,最后也趋于回落。

2.3 中国生产现状:短期“冲击”过后,生产共计开始修复

防疫优化带来短暂“冲击”,生产端于今年11月底率先开始修复。与海外经验类似,防疫政策优化后,生产端&劳动供给在承受短期“冲击”后开始修复,中国铁路、公路货运量、快递揽收及投递量于11月底开启修复起点,各大城市拥堵指数逐渐回升。

“二十条”发布后全国铁路及公路货运量小幅回升后迅速下滑,11月底开始修复进程。全国铁路货运量自22年7月起开始回升,10月经历了筑底后回升的过程。公路货运量抹去国庆带来的短期扰动后,波动相对平缓。“二十条”发布后,全国铁路及公路货运量小幅回升后迅速下滑,11月底出现拐点转向上升。

“二十条”发布后全国快递揽收及投递量短暂下滑,但11月底已开始修复。全国快递揽收及投递量自22年8月起开始逐渐修复,8-11月期间经历了国庆休假的短暂下滑及“双十一”货运量的急速上升,但“二十条”发布前整体呈上升趋势。“二十条”发布后初期,叠加“双十一”高峰期过去,快递揽收及投递量迅速回落,但11月底已呈现修复趋势。

“二十条”发布后,各城市拥堵指数小幅回落后开始修复。全国各线城市拥堵延时指数于“二十条”发布后小幅下滑,并于11月底开始回升。从城市类型看,新一线城市拥堵延时指数最高,其他城市相对落后。从标准化数据看,其他城市修复较快,新一线城市及二线城市次之,一线城市修复较慢。

3.4 中国消费现状:城际人流明显改善,酒店经营筑底回升

防疫优化带来短暂“冲击”,城际人流情况已经明显改善。以百度迁徙指数为例,自10月至11月初,人流情况始终保持稳定。“二十条”发布后,百度迁徙规模指数出现短期下挫,但随着政策持续优化,以及“新十条”的发布,城际人流情况大幅抬升,远超10月水平。

同时,从酒店经营情况来看,2021年初至2022年第三季度,平均房价、出租率和RevPAR均受疫情影响经历了筑底回升的过程。2021年前二季度酒店的平均房价、平均出租率和RevPAR均上升,第三季度小幅回落。2022年一季度由于各大城市疫情导致酒店房价、出租率及RevPAR再次下跌筑底,三季度由于上海疫情缓解,酒店经营情况得到改善,房价、出租率及RevPAR小幅回升。

行业现状:如何评估各行业基本面和市场表现的修复程度?

3.1 中观行业:中游制造和下游消费的景气度仍有较大修复空间

中游制造:疫情爆发后,中游制造承受供需两方面力量的“挤压”,景气度明显下滑。(1)疫情爆发以来各行业开工率持续下行:疫情后PTA开工率及主要钢厂螺纹钢开工率均持续下滑,中枢远低于疫情前水平,表明疫情后制造业的景气度明显回落。(2)景气中枢自疫情爆发以来,同样出现明显下移:21、22年PMI整体大多时间低于50荣枯线水平。疫情以来,需求放缓和通胀高企使经济面临着类滞胀的格局。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中游制造承受供需两方面力量的“挤压”,整体表现受压制。

中游制造细分行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景气度相对占优。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等中游制造细分行业的8月PMI分位数达到80%以上,其中,通用设备景气度为过去4年最高值;汽车行业8月PMI位于过去4年分位数的70%-80%区间。

下游消费:疫情爆发后,下游消费行业的景气也明显承压。疫后制约国内消费的因素主要体现为疫情防控制约出行导致的消费直接减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预期走弱及收入前景不确定带来的储蓄意愿上升与消费意愿降低。

可选消费细分行业:商品修复好于出行服务,出行链仍有较大修复空间。2021年上半年,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同比增速达到相对高点,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修复至5%和1%左右的水平,且商品零售修复更佳。2022年,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平均水平远不如疫情前,出行链仍待修复。

必需消费细分行业:景气同样回落,但相比可选消费更有韧性。疫后必需消费品相对于可选消费品而言,受损程度整体更小。2020-2021年,必需消费品中必需属性较强的粮油、食品类增速相对更平稳,而必需属性较弱的饮料、烟酒和日用品等2022年增速下滑。各类细分商品社零增速数据显示,饮料、烟酒、粮油、食品类商品相对疫情前表现更优,必需消费品展现较强韧性。

3.2 基本面:如何量化细分行业的“景气”相对疫情前的修复程度?

行业“景气”的量化评价模型:可选消费和服务业的基本面修复较必需消费和中游制造偏慢——

(1)确定指标:测算二级细分行业的盈利能力(ROE TTM)、盈利弹性(利润增速)、偿债能力(偿债现金流占比)和库存压力(存货占总资产比),并计算这些指标2010年以来的分位数(标准化);

(2)测量偏离度:计算这些指标22Q3数据与疫情前(17-19年中位数)的偏离度:22Q3的分位数,相对于17-19年中位数的分位数,计算偏离度;

(3)复权并汇总得分:每个指标赋予25分的权重,并统计加总得分排名前5/后5的行业。

中游制造:电池和国防军工基本面明显占优,机械设备和建筑装饰受疫情和地产链景气影响,基本面暂未见修复。虽受疫情不利影响,导致地产链相关行业基本面受损,但疫情导致的国际形势巨变加速逆全球化趋势,进而利好国防行业,代表行业为电池、航空装备、航天装备、航海装备和光伏设备。同时受房地产景气程度影响,工程机械、装修装饰和工程咨询服务等基本面长期低于疫情前水平,有较大修复空间。

可选消费:整体基本面修复较慢,家电为可选消费主要基本面修复行业,房地产、商用车和旅游业自疫情影响以来基本面持续受挫。国内防疫出行限制直接限制和影响了出行需求,导致出行链旅游级景区和酒店餐饮行业基本面承压。同时各地封控给予商用车行业压力导致其整体库存周转较差,基本面长期未见修复。

必需消费:食品饮料、商贸零售修复明显,医疗服务保持向好趋势。受长期封控影响和间接性封控导致的必需品存量担忧,食品饮料相关行业在疫情后基本面影响相对较小。商贸零售相关行业基本面开始改善。医疗服务刚需属性突显,基本面保持向好趋势。

服务业:公用事业相关行业整体基本面修复明显,出行和娱乐相关行业基本面劣于疫情前水平。由于俄乌冲突和新能源车发展趋势,整体能源格局逐渐向电力资源靠拢,电力基本面修复明显。同时受疫情影响禁止大规模人流量聚集,多数娱乐相关服务业,特别是影视院线行业基本面修复趋势仍未体现出明显转折。

3.3 市场表现:如何量化细分行业的“股市特征”相对疫情前的修复程度?

行业“股市特征”的量化评价模型:中游制造及必需消费的市场表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确定指标:测算二级细分行业的PE(TTM)、ERP、基金超配比例和相对Wind全A走势,并计算这些指标2010年以来的分位数(标准化);

(2)测量偏离度:计算这些指标的最新值与疫情前(17-19年中位数)的偏离度:最新值的分位数,相对于17-19年中位数的分位数,计算偏离度;

(3)复权并汇总得分:每个指标赋予25分的权重,并统计加总得分排名前5/后5的行业。

中游制造:电力电源设备和航海航天设备行业市场表现明显占优,基建工程和自动化设备行业受疫情和房地产景气度影响市场表现仍有较大修复空间。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直接推进国防行业,代表行业为其他电源设备、航海设备、航天设备、光伏设备;地产链景气度尚待修复,房屋建设、基础建设、工程咨询服务等相关行业市场表现仍有较大修复空间。

可选消费:市场表现优异的行业主要集中于汽车、摩托车制造等行业,家具家电、家具用品和个护用品市场表现修复空间大。防疫优化的政策带来汽车制造市场表现的反弹,代表行业为乘用车、汽车零部件和摩托车,另外体育行业和化妆品市场表现同样领先恢复;而家具家电、家具用品和个护用品和修复速度缓慢,市场表现修复空间大。

必需消费:食品&饲料、农林牧渔和旅游零售在防疫优化后市场表现反弹程度大,饮品加工等行业继续承压。防疫优化刺激旅游、食品行业复苏,饲料、非白酒、旅游零售、食品加工和林业市场表现实现成长;调味发酵品、纺织制造、医药商业、饮料乳品和生物制品受疫情冲击仍待市场表现修复。

服务业:专业、IT服务及铁路公路市场表现优异,银行、保险行业市场表现修复空间较大。在受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基建发挥托底作用,电力、铁路公路市场表现修复,受居家政策影响电视广播、专业服务和IT服务市场表现正增长;而炼化贸易、保险、银行和通信行业受疫情影响目前仍有较大修复空间。

4配置方向:短期“冲击”有限,配置防疫优化的4条主线

4.1 全球比较:第3轮防疫优化后,短期“冲击”有限,出行链/医药行业领涨

第3轮疫苗“高接种率”下的防疫政策优化后,消费行业存在结构性机会(出行链/医药),但转向“共存”后,消费行业出现明显分化。我们统计了可选和必需消费细分行业在防疫政策边际放松的4个阶段的市场走势,可以看到:21年下半年,疫苗“高接种率”下的防疫政策放松后,消费行业上涨动能减弱,但依然存在结构性机会(出行链/医药行业);22年走向“共存”后,多数国家的多数消费行业基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在消费细分行业中,出行链(汽车、旅游等)及医药行业(制药、医药)在疫苗“高接种率”下的防疫优化后,市场表现优于其他行业。如美国的汽车零售、医疗服务分别成为了疫苗高接种率下放松后可选消费、必需消费中表现最好的细分行业。英国(制药与生物科技)、德国(汽车、制药与医疗)、韩国(纺织服装、运输设备、医药)、日本(运输设备、医药)的消费行业表现也基本类似。

4.2 基本面已经修复但市场表现仍有修复空间的行业,短期的确定性和弹性均较大

我们根据基本面和市场表现不同的修复程度,把二级行业划分为4类——

(1)基本面和市场表现均已修复的行业(第1象限),市场已经形成一致预期。该类行业大多显示出较强稳定性,以国防军工(航海装备Ⅱ/航空装备Ⅱ/航天装备Ⅱ)及食品饮料(非白酒/白酒Ⅱ)为代表的行业已经实现率先修复。

(2)基本面修复但市场表现未修复的行业(第2象限),短期的确定性和弹性均较大。该类行业大多受疫情影响,景气度及需求受压制。伴随疫情逐步放松,市场增长潜力有望释放。该类行业多集中于中游制造及必需消费板块,包括医药生物(医疗服务/医疗器械)、机械设备(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家用电器(黑色家电)、食品饮料(饮料乳品)、商贸零售(专业连锁Ⅱ)等。

(3)基本面和市场表现均未修复的行业(第3象限),未来有可能会“戴维斯双击”,但短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该类行业受疫情影响较深,若预期市场需求得以释放,未来存在较大的潜在回升空间。代表行业有传媒(游戏Ⅱ/广告营销/出版/数字媒体)、机械设备(轨交设备Ⅱ/自动化设备/工程机械)、医药生物(化学制药/医药商业/生物制品)、建筑装饰(工程咨询服务Ⅱ/专业工程/基础建设)、社会服务(教育/旅游及景区)等。

(4)基本面未修复但市场表现已经修复的行业(第4象限),大多已经处于略偏“高估”的状态。该类行业大多估值水平较高,代表行业有农林牧渔、电力设备中的某些细分行业等。

4.3 中国第3轮疫苗“高接种率”下的防疫政策优化的4条投资主线

我们在11.30《防疫政策优化的全球比较》中提出的3线投资线索的基础上,结合各行业基本面以及市场表现修复的不同程度,进一步优化我们的配置主线,总结出中国疫苗“高接种率”下的防疫政策优化,潜在受益行业的4条投资主线——

(1)服务业“消费重启”——长期疫情严控下带来的消费困境反转,带来的服务业需求的反弹;

(2)可选消费“估值修复”——当前国内PPI-CPI剪刀差收敛演绎过程中的消费行业基本面改善(啤酒/超市);

(3)疫情潜在“流感化”带来的防疫“新常态”——医疗需求常态化(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中药);

(4)基本面已经修复但市场表现仍有修复空间的中游制造——防疫放开的生产景气边际回升,叠加制造业新周期带来的需求景气提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

5 风险提示

全球疫情仍存在反复的风险,尤其是奥密克戎疫情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疫情变异/反复可能导致全球经济修复可能不及预期并影响中国出口韧性;全球/中国通胀高位流动性可能边际收紧;中美贸易/金融领域的关系仍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2022年广发策略重磅系列报告

“破晓”系列

2022.12.07 【广发策略戴康】为何“港股买成长,A股买价值”?——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四

2022.12.06 【广发策略戴康】港股牛市“徘徊期”如何配置?——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三

2022.12.05 重磅【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破晓—23年A股年度策略展望

2022.11.30【广发策略】防疫政策优化的全球比较——“破晓”系列报告(三)

2022.11.29【广发策略戴康】AH股“破晓”进行时——AH股市场策略快评

2022.11.27【广发策略】把握两大政策预期差下的投资机会——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1月第4期)

2022.11.18【广发策略戴康】港股“牛市三阶段”—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二

2022.11.17【广发策略】地产产业链:信心筑底,从分化到扩散—“此消彼长”系列报告(十二)

2022.11.13【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把握年底“胜负手”——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1月第2期)

2022.11.13 重要【广发策略戴康】港股“天亮了”—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一

2022.11.1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破晓,AH股光明就在前方—A股市场策略快评

2022.11.06【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破晓”就在不远处——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1月第1期)

2 “此消彼长”系列

“不卑不亢”系列

4 “慎思笃行”系列

2022.4.21 戴康:如何看待汇率贬值对A股的影响——“慎思笃行”系列报告(十三)

2022.4.19 戴康:“慎思笃行”下的风格研判:误区与本质——“慎思笃行”系列报告(十二)

2022.4.14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应对“逆全球化”下的滞胀——“慎思笃行”系列报告(十一)

2022.4.13 戴康:大盘价值股底部区域已现——“慎思笃行”系列报告(十)

2022.4.12 戴康:如何理解美债对A股风格的影响——“慎思笃行”系列报告(九)

2022.4.9【广发策略戴康团队】22年盈利预测调整释放了哪些线索?——“慎思笃行”系列报告(八)

2022.3.27 戴康:慎思笃行中的高股息策略——“慎思笃行”系列报告(七)

2022.3.20 戴康:“逆全球化”下的慎思笃行——A股春季策略展望

2022.3.9 戴康:“慎思笃行”复盘、应对及配置思路——“慎思笃行”系列报告(六)

2022.3.8 戴康:“慎思笃行”当前怎么看?——慎思笃行系列报告(五)

2022.2.25【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地缘风险强化“慎思笃行”——A股市场策略快评

2022.2.23【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地产链稳增长,22年如何布局?——“慎思笃行”系列报告(四)

2022.2.1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稳增长右侧,价值成长如何选择?——“慎思笃行”系列(三)

5 “周末五分钟”系列

2022.12.11【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年底“胜负手”的总结展望——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2月第1期)

2022.11.2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把握两大政策预期差下的投资机会——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1月第4期)

2022.11.2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分歧中前行——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1月第3期)

2022.11.13【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把握年底“胜负手”——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1月第2期)

2022.11.0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破晓”就在不远处——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1月第1期)

2022.10.3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内外资动向寻迹行业配置线索——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0月第4期)

2022.10.24【广发策略戴康团队】ERP顶部区域,等待2个信号明朗——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0月第3期)

2022.10.1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把握成长扩散方向?——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0月第2期)

2022.10.1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衰退、紧缩预期折返跑,如何配置?——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0月第1期)

2022.9.25【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用底部框架对比当前与4月底?——周末五分钟全知道(9月第4期)

2022.9.18【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回调后如何平衡价值与成长——周末五分钟全知道(9月第3期)

2022.9.12【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继续平衡成长与价值风格——周末五分钟全知道(9月第2期)

2022.9.4【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当前如何平衡成长与价值风格?——周末五分钟全知道(9月第1期)

2022.8.28【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观察本轮风格切换的时机?——周末五分钟全知道(8月第5期)

2022.8.21【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观察本轮小盘行情的持续性?——周末五分钟全知道(8月第4期)

2022.8.14【广发策略戴康团队】7月社融对市场及小盘股的影响——周末五分钟全知道(8月第3期)

2022.8.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此消彼长”挖掘中国优势景气方向——周末五分钟全知道(8月第2期)

2022.8.1【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继续寻迹景气扩散新方向?——周末五分钟全知道(8月第1期)

2022.7.24【广发策略戴康团队】中报与基金配置下的“中国优势”线索——周末五分钟全知道(7月第4期)

2022.7.1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短期波折不改“此消彼长”成长占优——周末五分钟全知道(7月第3期)

2022.7.1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此消彼长,水到渠成”抓牢景气资产——周末五分钟全知道(7月第2期)

6 “景气预期”系列

2022.10.2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行业比较新范式:“景气预期多空组合”——“景气预期”行业比较框架系列(二)

2022.7.26【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通过“景气预期”实现行业比较——“景气预期”行业比较框架系列(一)

7 “新兴向荣新兴向荣”系列

2022.10.13【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新兴赛道扩产后,盈利路径及市场演绎——“新兴向荣”系列(十)

2022.9.16【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盈利-久期”框架下看回调后的新兴产业——“新兴向荣”系列(九)

2022.6.29【广发策略戴康团队】若美对华关税调整,新兴产业有何线索?——“新兴向荣”系列(八)

2022.6.1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产能周期视角再论小盘成长股机遇——“新兴向荣”系列(七)

2022.6.8【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策略如何看光伏驱动力与预期差?——“新兴向荣”系列(六)

2022.6.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疫后复苏”下的契机:进击的新能车——“新兴向荣”系列(五)

?2022.5.2 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戴康:战略看多小盘成长股,如何优选?—“新兴向荣”系列(四)

2022.5.18【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小盘成长股的四条线索—“新兴向荣”系列(三)

2022.3.3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渗透率为锚,新兴产业比较新范式—“新兴向荣”系列(二)

2022.1.5【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渗透率各阶段,新兴产业如何演绎?—“新兴向荣”系列(一)

“中国优势”系列

2022.8.18【广发策略戴康团队】专精特新:遴选小盘优势资产—“中国优势”系列报告(四)

2022.8.17【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如何兼顾估值与景气:久期收缩新视角——“中国优势”系列报告(三)

2022.8.10【广发策略戴康团队】中国“出口链”优势的3个维度——“中国优势”系列报告(二)

2022.8.2【广发策略戴康团队】从美股FAANG看中国“优势资产”——“中国优势”系列报告(一)

本报告信息

对外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5日

分析师:

戴康:SAC 执证号:S0260517120004,SFC CE No. BOA313

曹柳龙:SAC执证号:S0260516080003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感谢您的关注!

新华全媒+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权威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题:“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权威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新华社记者刘夏村、邹多为、周圆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如何看待未来中国经济走势?各类政策如何更好协调发力?怎样纲举目张做好明年经济工作?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2022—2023中国经济年会上,多位权威专家结合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小标题)明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说,尽管今年经济增长与年初的预期目标存在差距,但其他多项指标较好完成,一些面向未来的结构性指标更有突出表现。预计全年经济总量将超过120万亿元,脱贫县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国家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展望2023年,韩文秀表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明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他进一步分析道,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给经济恢复发展带来重大积极影响;基数效应也将对明年经济数据形成一定支撑。

他表示,从一个完整过程看,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将产生类似“J曲线效应”,即短期会对经济运行造成扰动,但全年是重大利好,预计明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会加速释放。“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说,2020至2021年,居民消费平均实际增长率仅为4.4%,主要是受到疫情冲击的影响。居民消费亟待恢复,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

“明年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同时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有利于恢复消费,扩大内需,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宁吉喆说,相信在着力扩大内需等各项政策的作用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明年我国经济一定会迎来整体好转。

(小标题)各类政策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分析,加力主要体现在: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度资金等,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提效主要体现在:完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撬动作用;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持续创新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注重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协调配合。

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简单概括就是总量要够、结构要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说,总量要够,就是货币政策力度不能小于今年,需要的话还要进一步加力。既包括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价格维持合理弹性,不大起大落。结构要准,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要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

更好统筹各类政策,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实践标准。韩文秀表示,各方面都要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及时发现和调整政策执行的偏差,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

(小标题)纲举目张抓好重点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位列各项工作之首。

宁吉喆表示,着力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运行全面好转的当务之急。针对总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积极恢复接触型、聚集型、流动型消费,巩固和恢复吃穿用等基本消费,培育和扩大线上线下结合、“互联网 ”、绿色低碳等新型消费。

会议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部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明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科技创新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会议指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前几年曾经出现过民营经济退场论,近一段时间也曾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议论,对‘两个毫不动摇’,党和政府的态度是鲜明的,立场是坚定的。”韩文秀说,“我们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韩文秀表示,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要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恪守契约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会议对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作出部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扎实做好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首先是要牢牢抓住改善营商环境这个“牛鼻子”,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国内相关领域的改革。

谈及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韩文秀表示,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是重中之重。“房地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对经济而言既是动力源,也是风险源。”

刘国强表示,在不偏离“房住不炒”定位之下,要以稳民生为落脚点,以稳市场主体为重要抓手,优化金融监管制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韩文秀表示,我们要坚定信心,奋力拼搏,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完)

刚从美国回国,中国放开与美国躺平,有何异同?说说我的一线观察

开头必须说明:无论如何,让99%的人没感染原始毒株和德尔塔,都是大功一件!

中国放开,美国躺平,有何异同?先说相似点,再说不同点:

中美相似点:

1、都是刚一放开,街上的人反而变少了,城市反而显得“萧条”。

2、都是感染会出现峰值,看上去很吓人!一些医疗资源会紧张,脆弱人群让人揪心。

3、都是供应链遭冲击,因为包括快递小哥在内的链条上很多人阳了,无法上班。

4、都是普通人经济压力没有立即减小,有人开始埋怨是谁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中美不同点:

1、中国是等致死率高的毒株过去了,才逐步放开,没有出现美国广场插满白旗降半旗、印度大街到处烧尸体的惨状。

2、中国关键领域的公共服务是公有的,不会动不动就来个医护人员大罢工;民营企业的必要服务,比如快递,如果真出问题有国家托底。

3、中国人真的很自觉,绝大部分人在露天环境都戴口罩,这比很多美国强太多了!

4、中国防疫政策的变化,不是出于党争目的,所以官方不会故意隐瞒信息、误导民众,说“喝消毒水”、“不用戴口罩”之类的鬼话。

我恰好是在关键历史节点上,对中美都有难得的一线观察,先说说我的经历:

我2019年开始驻美,过去三年完整经历了美国疫情的各个黑暗时刻,以及躺平后的各种魔幻,红州蓝州都没少去。两星期前,也就是12月初,我从美国回到祖国。

12月初我刚在上海入境、5 3隔离时,微博上还人声鼎沸,对铁链锁门、堵塞消防通道、拒收危重病人等“层层加码”口诛笔伐。网友发的那些小区物业用铁棍堵住单元门的照片,我看了也很愤怒!但我隔离到一半时,国家发布“新十条”,大幅优化抗疫举措,瞬间成了全球大新闻。等我在上海解除隔离时,发现不仅封门、加码没有了,上海很多地方甚至已经不再检查绿码了。这8天,变化太快!

于是,我在“新十条”后的上海城里逛了小半天,然后坐高铁来到了现在我所在的山东一座十八线小县城。在上海停留的那几小时,我踏上离开了三年的祖国,真切感觉到“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回家真好!中午我还去了一家很火的餐厅,堂食(隔离期间我核酸一直阴性)。那天我感觉,仅从普通市民消费的角度看,在上海除了偶尔扫一下场所码,疫情管控程度已经跟我在美国没太大区别了。当然,我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除了堂食那半小时,我始终戴着口罩。当晚,我来到了现在我所在的大山东。

到山东后,遇到一件有趣的事。小区物业听说我从上海来了,非要封我家的门,让我强制隔离三天,态度还很冲!我问他:“国家的新十条,你这不执行?”物业说:“我们接到的命令是外省来的一律封门三天,包括低风险地区。”我说:“是哪的命令?文件在哪?”物业说:“你可以联系街道办,我给你个电话。”我说:“是你跑到我家来封门,我不让你封,应该是你去找政府,拿文件给我看。否则,你没有执法权,就算你封了,我也可以弄开门出去。而且既然出了新十条,各级政府都要按中央的要求,依法行政,我不认为街道办会同意你封我门的做法。”然后物业就没再联系我,也没封门,估计是去找街道办了。转天,小区群里突然冒出一个通知,说本小区从现在起不再对外省人员封门了。

小区物业的工作人员,刷微博肯定没我勤,所以当时不掌握国家的最新政策变化,闹了点小插曲。现在我跟物业聊挺好,大冷天的,谁都不容易,家门口的服务,咱还得指望人家不是,希望他们做好防护,陪整个小区一起平安熬过现在这波峰值。

一句话概括:我恰好在疫情最严重的三年跑遍了美国各地,又恰好在中国放开的当口回到祖国,还恰好在一线城市和十八线小镇都有放开后的一手观察。所以比较中国放开和美国躺平的异同,挺合适!

但我说的话肯定不如专家的准确,权当给各位这几天聊天吐槽时加点佐料。要想把握我国疫情和经济的准确走向,还请以权威信息为准。

相似点1:都是刚一放开,街上的人反而变少了,城市反而显得“萧条”。

正如有网友所言:“新十条”一出,没等解除绿码等要求落地,最先消失的是楼下广场舞大妈。

刚一放开,人流和消费反而骤减,这不是经济或政策问题,这是个心理学问题。美国刚躺平时也是如此,让人出来,大家反而不出来了。

是的,美国也不是一上来就躺平。纽约等不少大城市都封控过。要知道,2020年疫情刚开始那会儿,虽然特朗普嗷嗷的魔幻躺平,但美国大城市,都是民主党地盘。美国很撕裂,特朗普越躺平,民主党就越高调封控,直接自行颁布疫情封控措施,比如“强制口罩令”、“居家隔离令”、“宵禁”、“封城”。

纽约2020年4月“封城”18天,街上人去楼空,震撼全美,12月入冬,纽约又停摆了好几周,百老汇歌剧时不时就变鬼城。

只是,美国的“封城”,虽然也叫“lockdown”,跟中国叫一个名字,但执行得远不如中国到位,所以根本堵不住病毒。但是,不到位的封控也是封控,当时对美国民众造成的心理冲击很大,加上那时病毒死亡率很高,疫苗也没出来,很多人都很怕。但封着封着,美国大城市的人逐渐发现,民主党的封控,反调唱得高,防疫效果很一般,还严重拖累经济、就业、消费,所以民主党后来也宣布躺平了。

与中国相似,美国大城市刚放开时,大街上反而更安静了,加上美国国情中会产生流浪汉、瘾君子之类,城里刚一放开,反而变得萧条、破败、不安全。但这不会持续太久——总有人更“浪”一些,愿意顶着病毒出门消费、蹦迪;也总有人更无奈一些,不得不顶着病毒上班。当时,美国把后者称为“essential workers”,必要工种,从清洁工、快递小哥,到像我这样的记者、或者是警察,都属于这类人,工作必须顶着病毒线下见人。

此时,更多美国人处于观望状态,看看这些人会不会感染、死亡率如何。我当时在美国就成了供人观望的“试验品”之一,我们尝试了许多新的工作方法,比如用超长的挑杆话筒采访、主持人在自家客厅里录节目,现在回想,也是个有意思的历史细节。幸运的是,我没感染,但身边常有同事中招。

这样的观望,持续一段时间,人们就会逐渐发现:你光躲着病毒、不出门见人、不参与社会资源交换、不把孩子“神兽归笼”,别人却不是这样,于是别人就会比你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活得也更轻松些。所以光在家躲病毒,也不是个事,还是要出门,冒风险也是有必要的,因为感染了死的不一定是自己,但不出门穷的一定是自己。于是,美国人就逐渐出来了。这个观望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我感觉主要取决于这个人“浪”和“必要”的程度,但总体上是先有暂时的萧条、再有逐步的回暖。不是一放开,经济就能秒回2019年。

当然,这里我们说的与美国的相似点,主要是心态和经济,不是病毒的致死率!美国2020年这么折腾了一通,在特朗普任上原始毒株死了40万,2021年民主党上台赶上德尔塔,又死了60万。中国现在面对的奥密克戎,致死率已大幅下降。但我能理解一些人现在不敢出门的观望心态和因人而异的观望时长,谨慎点总没错,但一直躲着,也不是个事。

别浪,但拥抱生活;

别怕,但做好防护;

别二极管,要找到符合自身现实的生活方式。

相似点2:都是感染会出现峰值,看上去很吓人!部分医疗资源会紧张,脆弱人群让人揪心。

美国疫情严重时,有个奇怪的情况,当时连专家都看不懂:感染峰值到来时,排山倒海,但峰值一过,感染数量就会大幅下降,病毒不是一直呈指数性无休止地暴增。

可按理说,病毒传播力强,在没有封控的情况下,应该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万、万传全国,最后没人逃得掉,但为什么每次峰值过后,曲线都会趋于平缓?

这个问题,至今专家们仍在讨论,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模型。原因很复杂,我就不乱写了,但结果就是如此——峰值来的时候,人人都阳,医疗紧张,很吓人,很焦虑,但峰值过后,大家总体上就趋于安全了,偶尔听说有朋友阳了,但并不是天天阳、月月阳、阳完了“重阳”。

美国2020-2021年感染数变化,峰值来时很吓人,但峰值一过曲线就平缓。这段时间美国检测统计还是相对准确的

当然,媒体确实报道过外国有人三年里阳了三四轮的,美国也有段子说“杀不死你的病毒,只会变异得更强大,再来感染你”。但这主要说的是人们对过去三年毒株不断变异、死亡率却迟迟降不下来造成的焦虑——原始毒株时,没有疫苗,死亡率很高,大家都害怕;等到德尔塔时,刚有疫苗,病毒却能逃逸,而且致死率仍然很高,大家好绝望;等到奥密克戎时,很多人在美国已经紧绷了三年,心态早绷不住了,感觉这病毒太狡猾,人类根本不是它的对手,所以自己也躺平算了,该吃吃、该喝喝,至于会不会感染、会不会死亡,“生死听上帝的”(我真听好几个美国人这么说过),没想到,这次致死率好像还真的低了一些,于是一些人竟开始反过来嘲笑中国清零,即使那时还没有过硬证据,证明奥密克戎致死率低。这逻辑水平,跟相信上帝会显灵差不多。

而且,每次峰值到来时,美国的医疗资源也会非常紧张,只是表现方式与中国不同。这是因为两国医疗系统不一样。中国现在在峰值中,很多药店买不到布洛芬,这很愁人,政府也在想尽办法调动资源。美国在峰值中,则是动不动医护人员就累得罢工了,医院空了;或者一些没买保险的人治完病收到天价账单,生不如死;或者是在病毒致死率很高的时候约不到医生,耽误了治疗。

为什么会有这个区别?因为美国医疗系统几乎完全是私有企业构成的,而且医疗科技依然领先全球,所以,美国医疗系统应对新冠时,疫苗研发得快,但治病时却是利润至上——平时没有疫情时,你只要肯花钱、花大钱,就能获得特别好的医疗服务,没钱的就要线上排队等几个月,或超市买药自愈;但疫情峰值到来时,这套完全靠市场的机制就不灵了,很容易卡顿、休克,而且穷人都感染了,富人也跑不了。不过,峰值一过,就又好了。

但无论是什么医疗体系,面对病毒,老人、孕妇、孩子无疑都是最脆弱的,中美都是如此。谁家不是上有老下有小,有几家真的一辈子不生娃?这个时候,同理心最重要!若是真能搭把手、救个人,那更是胜造七级浮屠。因为有同理心的社会,才有希望。如果主流舆论全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毫无同理心,那么这个“人们的悲欢离合并不相通”的社会就会逐渐变得麻木。所以,如果你遇到这样的大V、媒体人、或哪怕是普通网民、身边朋友,都一定要站出来怼,你光明一些,社会就会光明一些。我记得有人问:为什么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电影里,一定都要演人们面对灾难时要让老人、女人、儿童先走的桥段?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答案是:给人希望。

一句话概括:没有完美的医疗体系,峰值一来,中美都难;峰值一过,都能应付!所以,不要以峰值中发生的事,推测曲线平缓时的常态。不过,医疗说到底是个良心活,利润至上是可以提高效率,但唯利是图肯定不是长久之计。社会说到底是人构成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或许能满足一部分人一时的利益,但一定在长远上是反人类的。

相似点3:都是供应链遭冲击,因为包括快递小哥在内的链条上很多人阳了,无法上班。

供应链,不是只有快递小哥——从跨越大洋的货轮、集装箱,到码头上的工人,再到火车、卡车、面包车、分拣中心、快递小哥的电动车、家门口超市的小板车,都是供应链。任何一环有人阳了、请假了、没人替班了,供应链都会断。

美国疫情中,多次陷入“供应链危机”,很多超市直接断货了。那些货架空空的图片,大家肯定都看过。不过,当时我就发文说过,大部分美国超市,不是整个超市都空了,而是一些你想买的产品卖光了,但替代品仍有,只是涨价了。比如你爱喝燕麦奶,但现在只能买到牛奶了,还更贵了,是不是很烦人?但美国人当时真正反感的,是疫情初期疯狂印钱,导致物价暴涨、货还没了。

中国现在供应链怎么样?我刚回国,还不掌握完整信息,但我很关注!我这几天在山东网购,发现一些包裹确实运得很慢,某宝也直说是疫情导致的、正在有序恢复中。我看昨天胡锡进发了个8分钟长视频,采访北京的快递公司,工作人员说很多快递员都阳过一轮了,已经回来上班了,目前供应链已经没有断点了。不容易啊!这个冬天,真的该给快递人员多一些关爱,给好评时别太苛刻了。

疫情峰值中,供应链慢一点,大家都能忍,只要能保证日常基本需求就好。中国现在没有疯狂印钱,没有持续的涨价压力,而且咱的很多日常必需品是国内产、国内销,陆路就能运,不是像美国那样运到国外代工、再运回国内,必须依靠海陆空多次转运,所以我们供应链遇到的困难,会比美国低不少。

我在某宝网购,好几单都遇到“物流异常提醒”

相似点4:都是普通人经济压力没有立即减小,有人开始埋怨是谁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前面已经说了,不是一放开人就马上“自动”回到街上消费,相反,街上人反而更少了。假设你此时开着一家餐馆,可能就会比较难。

打工人同样会头大:又要顶着疫情去上班,又看不到业绩增长,周围同事还时不时就阳了,家里还有老人要防护……自己在收入上,并没有随着放开出现明显改善,反而遇到了新麻烦。

美国躺平后,也一度出现这情况。那时美国人都很丧,网上出现了“反工作小组”,其实跟中国在网上说“躺平不干了”的丧文化差不多。

这么一搞,美国政客压力就大了,人们太丧了,就不投他票了。于是,政客想了个“妙计”——甩锅,骂中国!无论谁上台,都天天拿中国说事,说今天的局面是中国导致的。

中国在放开后,经济不是立竿见影地好转,所以也有人埋怨,想找出是谁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一些人开始吐槽之前三年的防疫政策根本没用、搞得大家没钱了、却还是阳了,似乎忘了我们是唯一躲过了高致死率的大国,没有像印度一样大街上烧尸体,也没死100多万。

我估计很多吐槽的人,其实也明白这些道理,之所以还一直说,就是因为生活压力大、情绪不好,总要找个宣泄口。美国政客把这些坏情绪扣到了中国头上,气坏了中国人;中国一些人则把这些坏情绪扣到了防疫政策上。说到底,还是要拼经济。

说到这已经不少了,大家肯定看累了,中国放开与美国躺平的不同点,我简单说!

1、中国是等致死率高的毒株过去了,才逐步放开,没有出现美国广场插满白旗降半旗、印度大街到处烧尸体的惨状。

这不用解释了。既然说了美国是“躺平”,肯定跟“放开”的意思不一样。

躺平,是不管死活,就是要放开;放开,是审时度势,在可以躺的时候和地方躺。

中国无论在一些地方跟美国有多像,都别忘了:我们从根上,跟它就是不同的。

“摸着美国过河”可以,但参考一下就行了,千万别全学!否则我们去年德尔塔那会儿,绝不会比印度好过。印度大街上烧尸体、美国死亡100万的时候,中国大陆长时间0新增,妥妥的诺亚方舟。

2、中国关键领域的公共服务是公有的,不会动不动就来一出医护人员罢工;民营企业的必要服务,比如快递,如果真出问题有国家托底。

这个其实前面已经讲过了。美国医疗体系是私有公司构成的,医生护士感觉自己996了,就罢工了,这搞得大家两难——骂他们趁着国难当头时绑架社会吧,人家白衣天使毕竟每天顶在抗疫一线救人;支持他们罢工维权、多加薪、多休息吧,那医疗成本更高了、医疗资源更少了。两难的根源是什么?是美国的体制问题!医疗这个事,不能像苏联那样完全公有化、禁止私人资本进入,那会没效率;但也不能像美国那样完全私有化、市场化,那会给人命标价,而且在公共卫生危机时,根本打不了硬仗。

民营的快递物流,其实也是同理——完全公有化没效率,完全私有化在危机面前会崩。

就在昨天,英国又有10万护士罢工了。

不得不说,咱的体制,至少在应对危机、承受压力方面,不知领先美西方制度多少个段位。

3、中国人真的很自觉,绝大部分人在露天环境都戴口罩,这比很多美国强太多了!

我回国后最大的发现,就是即使在户外,也人人都戴口罩,无论人流是否密集。美国大街上露天环境戴口罩的,最多也就四个人里有一个,我在美国一些人少的露天环境都不戴了,但回国后我立刻乖乖戴上了,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

4、中国防疫政策的变化,不是出于党争目的,所以官方不会故意隐瞒信息、误导民众,说“喝消毒水”、“不用戴口罩”之类的鬼话。

现在的美国政府是碎片化的,但疫情的发展变化,不是片段式的、跳跃式的,我们的防控也是连续的、动态的。

用一个碎片化的政府,以赢得大选为目的去防疫,以资本为手段去搞选举,就会变得很魔幻。

还是那句话:中国无论在一些地方跟美国有多像,都别忘了,我们从根上,跟它就是不同的。

准躺平疫情防控阶段的一点个人体会

新冠疫情三年以来,世界各国人民都饱受其害,国外的情况,我们大概通过网络公开信息、电视台等媒体播报有所了解,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造成了大量的确诊和死亡病例。我们国内的情况大家每个人都深有体会,疫情肆虐的第一年,大家对于病毒本身的了解还不够多,对于未详知的事物,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自然是持谨慎态度,不过来源于各媒体的信息来判断的话的确还是有点恐怖。我三年以来主要居住在河北邯郸,疫情之初的2020年春节期间封控过一段时间,当时有些外地返回来的人员有确诊情况,不过在当时的防控措施之内取得了较好的控制,二月底三月初逐步放开管控,迎来了比较稳定的一段时间,后来的报道虽然各地情况不尽相同,总体上是动态清零,印象中东北的哈尔滨比较容易中招,北京由于人口流动比较大,也有阶段性的发展和清零,郑州作为交通枢纽也时常阶段性的出现王炸,不过2020年至2021年底,全国总体上还是不错的,虽然新冠不断萦绕,时不时的影响出行,总体上不耽误太多的事情。2022年三月左右防控形势就比较严峻了,根据媒体信息了解到主要是病毒的传染性增强了,不过至病性变弱了,意思是更容易传染,不过染上之后不是很严重。在此之后各基层与新冠的抗争进入白热化,基层的压力的确很大,非常认真的全员核酸、隔离,尽最大努力避免封城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员都卷入到这场抗争当中,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随着广大社会的呼声不断高涨,国家适时调整了防控政策,不论愿不愿意,我觉得可以称为“准躺平”,基本不再过分强调全员核酸、隔离防控了,大家应该也有感触,身边的朋友们阳性(发烧)的越来越多,的确是“吃药七天恢复,不吃药一个礼拜自愈”,有症状的一般前两、三天比较难熬,第三、四天时候就不那么难受了。主要担心孩子和老人感染,因此会自发的采取很多防控措施,比如通风、消杀、戴口罩、少出行、不聚集,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风险,不过我家的防控还是失败了,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不过幸运的是并没有预想的那么糟糕,一切都还是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老人、孩子也都很快康复了。转阴之后大人也能正常上班了。现在是各单位的压力有一点大,而且因为各单位的情况不同,所以感受也差别较大。生产单位由于订单原因,需要尽量的维持正常运转,所以对于疫情的防控抓得比较认真,不过出现发烧的员工的处置一般比较灵活,一般不再过分强调隔离,有条件的尽量转阴后复工,条件不允许的话就是“你懂得”了。非生产单位就更加灵活了。至于自由职业者,问题更复杂一些,很多行业的恢复比较缓慢,即使转阴了,一时半会也难以恢复往常的工作和生活,目前的状态是社会面自发静默,显得比较沉寂,不过相信感染高峰过后,情况就会逐渐好转。不过根据媒体的报道,存在二次感染的可能,因此这个轮次应该不止一轮,估计半年以后就会逐渐淡出生活圈了。希望尽快恢复完全正常的生活,祝大家健康幸福,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