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幸福一家人鄂州(鄂州一产妇即将临盆,紧急关头他们来了)

导读 幸福一家人鄂州文章列表:1、鄂州一产妇即将临盆,紧急关头他们来了2、同织幸福网共享诗和远方3、鄂州回忆:我的国庆故事4、科技为民 奋斗有我 向鄂州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

幸福一家人鄂州文章列表:

幸福一家人鄂州(鄂州一产妇即将临盆,紧急关头他们来了)

鄂州一产妇即将临盆,紧急关头他们来了

孕育新生命本来是一场甜蜜

又幸福的旅程

然而若与“防疫”撞了个满怀

会怎样?

在鄂州,答案是“暖”

4月12日下午

市妇幼的产房里迎来一个新生命

“多谢王师傅和社区工作人员及时送我到医院……“

东升社区居民秦振楠在视频电话里激动地表示着她的谢意,感谢市红十字心泉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王勇和东升社区工作人员在紧急关头,及时将要生产的她送到医院,平安生子。

时间倒回到4月11日上午10时40分,临近预产期的秦振楠突感不适,可其所在小区处于静态管理下,如何去医院?

一家人十分着急,手足无措地拨打东升社区电话求助。东升社区网格员姚扬得知这一紧急情况后,立即联系了在该社区做志愿服务的王勇同赴秦振楠所在小区。

此时,秦振楠已到楼下,她倚在石墩上,面色惨白,王勇健步如飞上前将其搀扶至车上。

“从这去医院很快,放心……”

社区为他们开辟了“绿色通道”,一路畅通无阻。

“志愿者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从居民打电话求助,到协调人员和车辆,再到护送孕妇及家人到达医院,全程不到半小时。“多亏了社区和好心的志愿者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安全抵达医院后,孕妇及家人连连感谢。

“王勇师傅第一时间到我们东升社区报到做志愿者,只要社区有需要,居民有特殊困难,王师傅这样的志愿者会主动帮助我们社区解决居民难题,充实社区志愿服务力量。“东升社区党委书记周玲说。

周玲介绍,自4月10日起,东升社区迅速建立了一支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工作队,在线上听取和协调居民的意见和诉求,及时予以反馈解决,包括为孕产妇提供服务。截至4月12日上午12时,该社区服务工作队已接送辖区内4名孕产妇至医院就诊。

得知新生命诞生的消息,王勇十分开心:“新生命的顺利降生,给我们带来了坚持做志愿服务的动力与力量,也带来了防控胜利的决心与信心。”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吕晴

同织幸福网共享诗和远方

长江商报消息 2021年,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快速推进,九个城市共同启“城”,掀开“9城变1城”发展新篇。

1月20日,省人大代表程少云、李丽、陈迪强走进驻地访谈间,共话武汉城市圈建设民生同保。

“跨市通办”清单不断扩容,公积金“互认互贷”、医疗服务“跨城共享”、就业岗位“跨城同招”,“诗和远方”共建共享……“9城变1城”,代表们侃侃而谈。

319项民生事项“跨市通办”

“鄂州第三代社保卡加载‘武汉通’功能,鄂州市民在武汉乘坐地铁、公交、轮渡、刷卡借书等,享受和武汉市民同等的优惠待遇。”程少云介绍,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九城共同努力下,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步伐全面加快,尤其是在民生同保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

鄂州市已报销涉武汉医保业务2.1万笔、费用6331.33万元,实现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跨城共享”,包括鄂州市妇幼保健院与武汉市儿童医院建立B超远程会诊合作机制;完善血液供给保障机制,实现鄂州市所有血液标本送至武汉市血液中心集中检测和两地血液制品全流通等。

武鄂两地职工异地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7351.5万元,实现公积金互认互贷。

行政审批更便捷,319项民生高频事项实现“跨市通办”。

建立常态化联合用工招聘机制,提供就业岗位3500个,实现“跨市同招”。

鄂州市莲花山旅游区、西山风景区、市博物馆、梁子岛旅游区等6家景区纳入武汉城市圈旅游年卡,实现“跨市同赏”。

最新数据显示,武汉地铁11号线延伸至鄂州葛店,葛店南站日均客流量突破1万人次。

“武汉地铁11号线延伸至鄂州葛店,开通时鄂州市民脸上的笑容,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让人印象深刻。”程少云说。

同织一张“幸福网”。程少云表示,新的一年,鄂州市将加快推进城市圈教育、医疗、社保、公积金等公共服务同城化,让市民享受到同城化带来的更多便利。

小小一张卡畅游九座城

“‘一幅画’就是‘一幅无处不在的山水画’;‘两首诗’则是独特的城市工业文明史诗和独特的旅游山水组诗。”李丽将黄石文旅资源形象地概括为“一幅画,两首诗”,并在访谈中盛情邀请其他八城游客到黄石“游山玩水”、休闲度假。

2021年,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举办期间,“武汉城市圈旅游年卡”正式发布,持该年卡可畅游武汉、黄石、鄂州等武汉城市圈9城多家优质景点、场馆、游玩项目。

“黄石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楚天香谷、鄂王城生态文化园和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等作为首批景区入驻平台。”李丽说,黄石还启动旅游景区提质惠民行动,惠及包括九城在内的来黄石旅游的天下游客。

“我们还自建了地方文献、矿冶特色资源和服装特色文献三个资源数据库,与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开展联建工作,实现资源共享。”

李丽表示,黄石将依托工业遗产、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有力有序推进仙岛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华新旧址文创园等项目建设,提供更多精准对路的文旅产品。

“希望进一步深化九城文旅合作,共建共享‘诗和远方’。推动圈内美术馆、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联动共享,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等。”她说。

“黄石第三代社保卡即将加载‘武汉通’功能,九城同心,共同推动城市圈民生同保走深走实。”访谈中,李丽还就黄石在群众关心的民生同保相关领域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作了精彩分享。

刷新乡村“面子” 夯实乡村“里子”

“我们泉口村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有4公里长的天然溶洞,有万亩油茶林,有高山自然风光、天然氧吧。”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一直藏在深山无人识。多年来,村两委想了不少办法,付出了不少努力,但就是引不到资,招不来商。”

“‘9城变1城’让村庄迎来发展大机遇。近日,一家旅游开发公司与我们村签了协议,拟投巨资打造4A景区。”

访谈现场,陈迪强有些激动地说,“9城变1城”,已让他所在的村庄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经过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旅游开发、走农旅融合之路,将全面刷新村庄‘颜值’。”陈迪强说,最重要的是,还将夯实乡村的“里子”——通过市场主体和景区拉动,村民们将实现在家门口打工增收愿望,真正做到打工顾家两不误。

“同时助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乡村全面振兴‘造血’。”陈迪强说。

“9城变1城”,资源共享,科技成果共享,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发展的成果将惠及九城城乡居民。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1年武汉城市圈经济总量跨越3万亿,位居全国省域城市圈前列。

“同城发展,规划先行。”陈迪强希望,九城共绘发展蓝图,久久为功,同心共建美丽和谐家园。(湖北日报)

鄂州回忆:我的国庆故事

峥嵘岁月终生难忘——我的一九四九年杂记

文:白雉山

1949年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年,最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使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而就我个人而言,这一年,我由一个15岁的少年进入了青年时代,并携笔从戎走进了军营,还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了处女作。

1949年春天,我国江北的大片地区已获解放,国民党当局风声鹤唳,风雨飘摇,惶惶不可终日。我去了鄂城,在家父执教的学校里专攻古文。

这时国民党凭借长江天险负隅顽抗,其师长韦介伯在鄂城江边大修碉堡,同县长石潭龙在县城到处抓人当劳力日夜赶修。一天深夜,家父在睡梦中被人抓走,一家老小寝食难安。好在家父曾与石潭龙有同窗之谊,经其说项总算放人了。

5月13日晚,驻鄂城的国民党军韦介伯师开始匆匆南逃,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县绥靖团如同炸了窝的马蜂,人人惊慌失措,各自奔逃。刘文光、王森各带一部向金牛逃窜。县长石潭龙便服简装,与心腹数人从长港乘船逃往金牛。驻燕矶的七连连长雷少安带领该连尾随绥靖团逃窜,被武鄂工作团截住,该连班长高少回、汪金山等人早已被工作团争取过来,当即宣布起义。连长雷少安抗拒,逃跑到土陡山上被群众包围击毙。下午,国民党江防部队及县府人员已全部南逃。5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四十三军渡江,分四路在鄂城的赵家矶、三江口、城关、池湖港登陆。渡江部队人欢马叫,浩浩荡荡,鄂城人民敲锣打鼓迎接子弟兵,欢庆解放。父亲便带着我们一家回到了白雉山下的山区老家。

回老家后,周围一些村庄几十个同学因学校停课回家了,大家便常聚在一起,忧心忡忡,为不能继续学习担心。恰好这时听到一个喜讯:新政府成立了“大冶专区”,下属大冶、鄂城、崇阳、通山、通城、咸宁、武昌、阳新等县及石黄特区。在鄂城开办了一个“鄂南人民革命干部学校”,正在招生。大家喜出望外,便相约同去报考。

报考时,同去的一些同学都顺利报了名,唯独我出了问题。负责报考的同志说:“你这个小同志太小了,还是回去好好念书,长大了再来参加革命吧。”那时我才15岁,不但瘦小,光头上还有几个“梅花瘌痢”,形象难看。我急得直哭,并同他辩论:“我18岁了,山里人长得矮有瘌痢是常事,难道就不准参加革命吗?”同去的同学也帮忙说:“你们别看他年纪小,他的学习成绩可好了,在我们几个学校的国文竞赛中还得过大奖呢。”但是不管怎样解释,还是不让报名。恰好这时两个大官模样的人路过,问明原因后笑说:“这小鬼很精灵,就让他报个名吧。”后来,我才知道那两位大官原来是张体学和李夫全同志。张是专区的书记兼干校书记,李是专区专员兼干校校长。

1958年毛主席视察临江

报考鄂南干校虽报上了名,但考试时出了笑话。报名和考试都在鄂城县的天主堂举行,笔试的题目并不多,文学试题我很快就完成了,但答时事试题却有难度。特别是问“当今苏联的领导人是谁?”我是闻所未闻,无法作答。好在我旁边的一位戴着近视眼镜的年长考生,因视力不好字写得很大,他的答案已写好了。我如获至宝,便偷着去看。由于心急发慌,不知是我看错还是那位仁兄写错,在“斯大林”的“大”字下面多写了一点,成了“斯太林”。我连忙依样画葫芦,在自己的试卷上也写了“斯太林”三个字交了卷,居然有幸被录取。

鄂南干校第一期学员有千余人,分成6个大班,每个大班分为10多个小组,分别住在原鄂城县第一中学和私立濂溪中学内。在学习上采取集中上大课,然后分组讨论的方式。上大课时都在原鄂城县京剧团的戏园里,没有桌椅,大家按班组席地而坐,用心听讲和做好笔记。课程主要有《社会发展史》和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等,张体学、李夫全、王良、夏世厚、李衍绶等专区的军政领导同志都亲自给大家讲过课。

当时的生活极为艰苦,条件很差,社会秩序也很混乱。那时湖南长沙还没有和平解放,国民党反动派还统治着半个中国。各种谣言也很多,还说美国要来投放原子弹,闹得人心惶惶。最令人头疼的是一些奸商卖给我们的大米里掺沙子、面粉里掺石灰,使人无法下咽。我当时年少气盛,毫无畏惧,在我负责编写的大班墙报上,写了一篇题为《原子弹并不可怕》的文章,颇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好评。一天上午,李夫全校长看了文章后对我说:“小鬼,文章写得好,有胆量,你还真是人小鬼大!”

随着军事形势的节节胜利,社会秩序和生活条件也大为改观。干校生活是极为新鲜有趣的,真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特别是每天黄昏时,全校员工都集中在西门县中的广场上打腰鼓、扭秧歌,热闹非凡。此外,各班还组织了歌咏队、腰鼓队和秧歌队等,我因“五音不全”唱歌跑调,就参加了秧歌队。在庆祝长沙和平解放、迎接全国政协会议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们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少时“鄂南干校”的这段生活,令我终生难忘!故在毕业时我即兴写了八首“鄂南干校杂记”的小诗,后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白雉山诗选》中收录了其中的三首:

任人浪说少年狂,干校投来兴味长。同学垂髫兼老叟,互称“同志”喜洋洋。

课罢操场兴更多,敲来锣鼓扭秧歌。化妆更是无穷乐,男扮公公女扮婆。

三月学成各自飞,匆匆毕业总依依。深宵惜别犹题字,新学名词信手挥!

1983年鄂州改县建市

因我在干校年轻活泼,又喜爱写作还负责主办大班的墙报,故毕业时被破例分配到大冶军分区文工团。文工团是部队编制,又与干校截然不同。报到时发了一套军装,因我个头矮小,穿上后上装盖过了膝盖,裤子长得不见脚跟,惹得大家哄笑。好几位女团员为我剪短重缝,才勉强能穿上。还有一件趣事,文工团员每天一大早就要集合“拔嗓子”,检查每个人的发音。开始时分为三个小组,发音最好的为第一组,稍次的为第二组,最差的为第三组。经过一段时间的“拔嗓子”后,大家都依次上升了,最后只有我一人永远留在第三组。

文工团的领导都取笑说,这小鬼唱歌是没有希望了!

好在写作上我还有点特长,所创作的快板剧和诗歌等作品,多被军分区主办的《钢铁报》采用了。部队领导为了让我能更好地培养深造,调我下连队深入基层锻炼,到省军区独立二团体验生活,担任文化教员和政工助理员。那时连队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我虽是个初中毕业生,也被认为是个大文化人。除要给战士上文化课,教战士认字、唱歌外,还要写宣传标语和帮战士们写家信。上文化课和写家信都没有问题,唯独教唱歌却难办了。

好在战士们的歌唱水平更差,认为我是文工团下来的,对我很信赖,并不知道我这个倒数第一的“老底”。我就将在文工团学到的一些新歌教给他们,不仅蒙混过关,还颇受欢迎,在各连队集会“拉歌”竞赛中受到好评。

在连队锻炼期间,我还抓紧写作,所写的反映战士生活的作品,也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我还参加了清匪、土改、抗美援朝,并被选送到速成高中学习,直到考入大学。

而今,原大冶专区和军分区的老领导多已作古,张体学、林少南同志亦早已离世,唯有老校长李夫全先生和夫人谭老健在,都已是年已耄耋的老寿星了。前两年,在各界为老校长李老祝贺百岁华诞时,他甚为高兴,还要喝白酒。他对1949年的纷纭往事如数家珍,记忆犹新,令人敬佩不已!

1984年《鄂州报》创刊

穿越光影话流年

文:王义文

少年时代,看电影对我们这辈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享受”。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前,县城只有露天电影,没有电影院。放映点多设在公安局大院、江家大院、大庙大院等有围墙的地方,五分钱一张门票。心里痒、又没钱,为了能看免费电影,我们翻过院墙、钻过狗洞,也摔过不少跟头,但是只要能看上“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期待的电影,即便跌得鼻青脸肿,也在所不惜。

1957年,鄂城县有了第一家专业电影院,设在新民街汪家祠堂内。长条形的木板凳,空间狭小的放映室,票价八分、一角两个档次。后来经过大修,换上靠背的木椅,票价也随之涨了二分。1966年之前,鄂城专业的电影院城区有“鄂城”“人民”两家,樊口有一家,鄂钢、通用、肉联、水泥厂、大礼堂、京剧院及农村人民公社等单位也定期或不定期放映国内外的各类影片,票价均在二角以内,观众十分踊跃,各取所需。《英雄虎胆》《铁道游击队》等讲述了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鸡毛信》《红孩子》等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鲜活教材。《甲午风云》《林则徐》等展现的是历史与反思。《国庆十点钟》《黑三角》等紧张惊险。《列宁在十月》《流浪者》等充满了异域风情。《天仙配》《女驸马》是中老年人和戏剧爱好者的首选。当然,轰动一时的还有《刘三姐》《洪湖赤卫队》《红楼梦》等,真可谓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追星族”不是现代年轻人的专利,我们当年对赵丹、白杨、孙道临、田华等电影明星的追捧,绝不亚于“90后”,不过那时比较理性客观,少了些狂热罢了。对于流行的电影插曲,至今令人难以忘怀的仍是鄂城一中王路老师作词的《护士日记》片子里的《小燕子》以及《洪湖水,浪打浪》《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优美动听的旋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拂神州大地,电影园地也迎来了百花齐放、桃李争艳的明媚春光。县城内又新建了一座多功能的影剧院及一处露天电影院,放映点更是遍及城乡。《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雷雨》《追捕》等一大批国内外优秀影片轮番上映,让“精神饥渴”的民众大饱眼福。彩色武术故事片《少林寺》上映时盛况空前,近郊的农民兄弟骑着自行车、开着手扶拖拉机,有的甚至摸黑步行十余公里往城里赶,为的是能最先感受这久违的光影世界。“能搞到一张电影票,就能谈一个女朋友”,绝对不是天方夜谭。

鄂州建市三十余年来,随着市民生活和幸福指数的提升,为满足不同口味、不同审美和不同群体的需求,电影院的规模也逐步小型化、时尚化、多元化。各种风格的影院星罗棋布,放映手段与视听效果今非昔比。16毫米、32毫米、黑白电影、宽银幕电影现在已成“古董”,取而代之的是全景立体声光、双机激光放映、高档多彩享受和尖端极致的观影体验。从《魔术师奇遇》《红高粱》《开国大典》到《烈火英雄》《哪吒》《星球大战》等,阶梯式前行的步伐让观众目不暇接,赞叹不已。同时,还拥有了第一部鄂州人自己筹拍的彩色影片《吴都情殇》。

今年是建国70周年,我与儿时的邻居伙伴商定,走出书斋,走进影院,看一场由唐国强主演的,讲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指挥我军奋勇前进,建立新中国的影片《决胜时刻》。回顾光辉的峥嵘岁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1971年鄂城县卫生院(今鄂州市人民医院)门诊部建成

1988年的南浦路

湖畔诗韵

文:李世才

1972年1月,我从河南郑州转来鄂城读书,第一次见到它时,却是大煞风景的:湖畔周围不仅见不到一棵绿树、一束花草,连空中刮着的北风都透着肃杀之气,漫天旋舞的雪花形如蝶阵,无情地洗劫着瑟缩的湖面,几棵形如麻秆的芦苇站在湖角,和着冬季的悲歌,摇晃着孤独的身影。错误的季节,未能解读元末诗人丁鹤年盛赞当年洋澜湖的盛境,其诗句“湖山新雨洗炎埃,万朵青莲镜里开”,只是古城人的一份历史记忆。

星期天,我移步四里之外的古城,期盼能从一间间低矮狭窄的店铺门脸上,找到哪怕一件小小的洋澜湖纪念品,都足以安慰我受伤的心灵。岂料门脸上流露出的大多是迷茫浑浊的僵滞目光。我别扭地逃离了这令人窒息的街道,却在城西看到了另外一幅画:乌云翻滚的天空下,鄂钢高炉正有气无力地喷吐着浑浊的黑烟,犹似患有哮喘的老者稍不留神释放了手中的黑色缎带,加重了古城的灰暗沉闷。

变!变!变!敏感的洋澜湖水已然从新一轮的“北风呼啸”中,听出了“不满”“反抗”的时代强音;千年古城已然从一缕缕炊烟中,嗅出了“呐喊”“呼唤”的民间气息。

幸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扼住了历史的逆流,彻底驱散了套在人民心头的“阴霾”与“痼疾”。从此,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州处处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经济腾飞助推了鄂州古城“线性的扩张”与“高度的拓展”。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小区日新月异,古城面貌完全可以用“三年不见,今非昔比。十年不见,沧海桑田”来形容。1982年,我就读的电大教室,当时还坐落在一片菜地旁,下了课便可望见菜地里青翠欲滴的辣椒、茄子,长在竹制的菜架上,遥遥远眺郊外的洋澜湖。如今,这里早已变成闹市中心,被一栋栋高楼所拱卫。

值得欣慰的是,我既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又是古城发展的参与者,鄂钢工地曾留有我施工的剪影,焊花飞溅的钢梁上曾洒下我辛勤的汗水。每一处劳动场景,皆是城市前进的诗意诠释;每一滴施工的汗水,都凝集着建设者的不懈追求。我们拿劳动成果,装扮城市的腾飞;我们用辛勤的付出,夯筑古城诗意的底蕴。我们同古城一起“成长”“壮大”,我们与祖国一起迈向辉煌的未来!

鄂州的高速发展,又加快了洋澜湖生态治理的步伐。近十年,鄂州市委、市政府拨专款筑护堤、植绿茵、建亭廊、种花树,已在湖的周围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公园30多座,使得美丽的洋澜湖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城市名片,变成了景中有园、园中有景的“璀璨明珠”。灵秀,奠定了它的诗意风韵;致远,飞扬了它的儒雅憧憬。

退休后,我每日徜徉在绮丽的洋澜湖畔,温馨填满了我的胸间,诗意充溢着我的情感。我站在橘园前,眼里漫出无尽的烟柳碧色;我站在厚重深邃的青石板前,仿佛看到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正在鄂州“怒放”。鄂州,是祖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古城,更是神州腾飞的一个奇迹!

注:文中老照片来源于新浪网,作者:文文跟你讲八卦

科技为民 奋斗有我 向鄂州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今年5月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主题是“科技为民、奋斗有我”。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引领我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鄂州市科协、鄂州市科技局发动全市各级科协、科技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向科技工作者送上祝福,使科技工作者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节”的温馨。

致全市科技工作者的慰问信

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

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市科协、市科技局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亲切问候!向关心支持我市科技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医护和防疫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将生命置之度外,舍小家为大家,夜以继日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充分展示了我市科技工作者坚决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崇高品质,展现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科技创新结硕果,科普惠民展新篇。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86.9亿元,同比增长14.6%,占GDP的比重达到16.4%。全年完成科技成果登记25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9个,争取项目资金517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31个、科技创新平台10个、科普示范基地12个。全市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科技事业快速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这是你们坚持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态度,努力投身科技实践,积极提升创新能力,自觉服务我市“三城一化”建设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交上的出色答卷。

希望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强化使命担当,自觉把个人的事业追求和人生价值,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紧密联系起来,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创新驱动发展的推动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优良学风的弘扬者,为鄂州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衷心祝愿全市科技工作者节日快乐、工作顺利、幸福安康!

鄂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鄂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5月29日

张秀荣:小芝麻做出大文章

“大热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下午3点,午饭都顾不上吃。”谈起张秀荣,华容区段店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兰华心中满是敬佩。张秀荣是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院士专家工作站首席科学家,在科研一线致力芝麻种质资源和育种研究工作30余年。

自2014年以来,针对我市芝麻生产模式落后、种植品种不适合机械化等问题,她带领团队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协同开展科研攻关。至2019年,在适合机械化新品种选育、机械化“七合一”联合直播技术、绿色轻简防控技术、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机械化种植方法等方面取得一批创新成果,育成适合机械化芝麻新品种“中芝78”,获授权新型实用专利4项,形成国内发明专利6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改制芝麻联合直播机、联合收割机2台(套)。

目前,张秀荣研发的芝麻机械化“七合一”联合直播和联合机收关键技术,已辐射到湖北老河口、江夏和安徽合肥、广东雷州等芝麻产区,被大面积示范应用。多地各级推广部门、同行专家、种植大户、合作社、企业均给予高度认可,一致认为可加快示范推广,是推动我国芝麻生产模式转型升级的变革性技术。

通过多方努力,我市实现了“适合机械化芝麻品种、减肥增密控高干燥综合调控、改制匹配农机装备”三大要素的有机融合,创建了芝麻绿色全程机械化、标准化高效生产模式。她主持选育的“中芝11”“中芝13”“中芝20”等高产优质抗逆优良品种,已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应用。

2018年,由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在段店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片现场鉴定,芝麻每亩生产成本从700元左右降低到300元左右,节约成本400元左右。

2019年,据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经济岗位专家测算和评价:机械化模式在减肥减药、绿色防控和全量秸秆还田方面具有突出的生态优势,可有效降低用工成本,亩均节约480元。

30年来,张秀荣培养了优秀博士后2名、优秀博士1名和硕士多名。在湖北农业科研界,她被称为“鄂州女袁隆平”。面对褒奖,张秀荣总是平静地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黄小林:不畏艰险勇向前

疫情发生初期,只有120张病床的市三医院,成为我市首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100余名确诊患者被收治入院,加上城区各医院的增援力量,医务人员也只有230名。

2月3日,市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耳鼻喉专家黄小林临危受命,奔赴市三医院开展患者救治,并协调雷山医院建设、运营和管理工作。面对医疗任务重、救治压力大的严峻形势,黄小林连夜召集贵州援鄂医疗队专家和市三医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分析困难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年近六旬的黄小林每天7∶30前准时到岗,晚上经常很晚才能休息。有一次凌晨3点,他被电话铃声吵醒,立即赶到现场指导救治一位危重症患者。

在市防控指挥部的安排部署下,市三医院旁选址新建雷山医院,作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同时,将市三医院综合楼病房改造为传染病房,提供近1000张床位用于收治病人。市三医院综合楼病房改造为传染病房后,黄小林科学合理安排本院医护人员,开设80张病床暂缓压力。数天后,雷山医院一期及时完成收治病人任务,雷山医院二期比原定时间提前一天收治病人,实现确诊患者“应收尽收”。2月21日19∶30,雷山医院二期准时收治首位病人。看到患者从紧张恐惧的神情,到望着医护人员满怀希望的眼神,黄小林久久不能平静。

一线医护人员离危险最近,如何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提升他们的抗疫战斗力,是黄小林心中的重中之重。“N95口罩等防护物资,优先保障一线。”全院严格落实院感防控标准和流程,在防护物资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做到合理调配防护物资,确保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按标准防护到位。他要求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各版诊疗指南,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救治方案,做到“一人一方”。他要求各科室主任带领年轻医生,对每一个病人进行查房,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提交专家讨论。

在指导一线抗疫的50天里,黄小林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使医院实现了救治和防控的双赢。“作为一名工作近40年的医务工作者,越是艰险越要向前。”黄小林说,在战“疫”中,只有像军人一样冲锋在前,才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闵自珍:一线战“疫”“穆桂英”

“医用手套属于医疗废弃物,要丢到专门的回收桶里。”一名年轻医生刚把手套放在办公桌上,闵自珍立刻提醒他。作为鄂州市妇幼保健院的首席专家,闵自珍的细心让人印象深刻。正是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她在抗疫中直面挑战,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被人们誉为一线战“疫”的“穆桂英”。

疫情发生后,作为全市孕产妇定点收治医院的市妇幼保健院,几乎承担了全市绝大部分孕产妇的收治分娩工作。有些病人进院时无任何症状,但是前一天做完手术,第二天就发烧。面对这种情况,闵自珍亲自去查看,排查患者是否感染新冠肺炎病毒。

她向有关领导建议,希望医护人员在外隔离,这样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家人。在请示领导同意后,该院临床医护人员在医院附近的酒店隔离,闵自珍和大家一起度过近40天从酒店到病房“两点一线”的生活。

疫情防控期间,闵自珍成功为多名高危孕产妇做了手术。“平时他们都是去上级医院,当时只能到我们医院来,我们这里有能力诊治这样的病人。”闵自珍自信地说。今年2月19日晚9点,一位妊娠合并艾滋病的孕妇来医院分娩,忙碌了一天的闵自珍接到电话后马上赶到手术室,亲自为其实施剖宫产手术。 “年轻医生压力大,我们临床经验丰富,是她们的坚强后盾、主心骨,我有经验,我要亲自去做,让她们放心,心里有底。”闵自珍说。

除了做手术,闵自珍还要查看病人、评估分娩、巡查病房,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中午没有时间休息,累了就在椅子上坐一会,有时连坐的时间都没有。因为不能回家,她每天在医院吃盒饭,有时忙得错过就餐时间,只能吃泡面。

产科年轻医生李晓玲说,工作中,闵主任发现我们做得不好的地方总是及时提醒,态度温和,对我们像朋友一样。生活上,对我们也非常关心,为了让我们休息,她常常自己加班。

从抗疫以来,闵自珍没有休息过一天,但很多人不知道,她自己的身体状况其实也不是很好,患有高血压的她,每天都在吃降压药。

闵自珍今年55岁,按照规定是可以申请退休的,但她却说:“要是平时还可以考虑,但是疫情发生了,作为一名专家,我要冲锋在前。”

胡敦全:中药抗疫“排头兵”

走进市中医医院二楼的中药药房和中药制剂房,各种中草药的味道扑鼻而来。这是该院药剂科主任胡敦全经常工作的地方。在抗疫战斗中,他带领科室人员先后研制生产了大量的中药预防方、治疗方、恢复方,有效发挥了中医药预防和阻击疫情的优势作用。

为了保障疫情防控一线的需要,从1月21日全面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始,胡敦全就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多方联系货源,想办法组织运输,经常为一种药品打几十个电话联系,想尽一切办法全力保障防疫抗疫药品、消杀物资的供应。

“中医药对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有着特色优势。”胡敦全说,抗疫中,他们专门研制了中药预防方,在满足自己医院一线医护人员和干部职工的需要外,还发放给其他医院的一线医护人员、干部职工,为保持医护人员战斗力提供了有力保障。那段时间,胡敦全每天休息的时间很短,总是当天从外地调回一批中药饮片后,连夜组织人员进行生产,第二天一大早就将煎好的预防中药送到全体医护人员手上。

疫情发生后,作为护士的妻子主动请战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照顾即将高考的女儿的重担就落到了胡敦全的身上。而他因为工作忙,已经顾不上家里的大小事务。在抗疫战斗的数十个日日夜夜里,为了满足全市新冠肺炎患者、人民群众和防控一线工作人员的预防、治疗、康复用药,胡敦全发动全科室工作人员日夜加班,全力生产,同时,他还挤出时间参加新冠肺炎防治相关课题的研究。

截至目前,市中医医院已先后生产和发放中药预防方、治疗方、恢复方共计11.57万服,中药预防香囊3380个,安神散洗剂3140服,艾绒50公斤,全市新冠肺炎患者中药使用率达到94.5%,极大提高了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有效发挥了中医药预防和阻击疫情的特色优势作用。市中医医院院长汪卫华认为,这些成果的取得,胡敦全功不可没。

虽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胡敦全依旧没有停下来。在市中医医院的中药药房,他熟练地指导工作人员取药、检查中药制剂生产。随后,他又来到医院另一处办公区域,埋头做起中药资源普查工作。

汪学东:百倍努力救病人

“作为医护人员,面对疫情,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无畏的奉献精神,只要病人有一线生存希望,我们就要付出一百倍的努力。” 汪学东说。

2020年春节前夕,汪学东和妻子本打算利用假期去浙江探望女儿和外孙。疫情发生后,作为市三医院副院长的他,毅然决定放弃休假,迅速投入到抗疫战斗中。1月16日,市三医院收治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市三医院领导班子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后汪学东与护理部主任带领护理人员迅速赶赴隔离病房,不到3个小时,就把负压病房布置妥当,快速收治病人。

1月23日,市三医院被指定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后,不断有新冠肺炎患者被送到医院救治。汪学东说,当时医院的气氛骤然紧张,他的压力也非常大。在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汪学东来不及考虑个人安危,就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在之后的100多天里,他没有休息一天。“当时心理压力大,每天晚上只睡2个小时,有时半夜接到电话,到现场协调工作,忙完后就再也睡不着了。”汪学东说。

在这种情况下,汪学东一方面要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掌握防治新冠肺炎的科学知识,落实相关管理措施,保证一线医护人员不被感染。另一方面,要与医护人员沟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通过汪学东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全院医护人员对防治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更加坚定了。一些心理压力较大的医护人员也稳定了情绪,积极投入到一线战斗中。

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时,汪学东更是不遗余力。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对年轻夫妻,两人入院时出现症状,但还未确诊,当天晚上妻子就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如果不使用呼吸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由于疫情发生初期,所需相关医疗设备不足,要协调一台呼吸机非常困难。汪学东多次向有关单位协调,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该患者被转到有呼吸机的医院,后来在医护人员的治疗下逐渐康复。

“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挽救生命。”汪学东说,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些年过八旬的新冠肺炎患者也得到很好的救治并康复。

汪兵:一片深情献“三农”

他认真肯干,善于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20余年,编有21万字的畜牧科普指导书籍。他长期坚持深入贫困村,推动科技助力产业扶贫,带动57个贫困户脱贫致富。他就是市科协专家库重要成员、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级兽医师汪兵。近日,他被中国科协评为2019年度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

从1994年从事畜牧兽医工作至今,汪兵一直扎根于畜牧兽医防疫一线,是我市农业系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代表,主要服务内容有畜禽疫病防控、检验、监测及技术推广等。他倾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带领单位干群全面开展扶贫帮困、非洲猪瘟监测检测、羊布病净化、动物血吸虫病查治、畜牧兽医达标整治和市场文明创建等活动。

汪兵目前担任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支部书记兼主任,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先后引进华中农业大学4名硕士研究生。在他的带领下,我市畜牧科技人员及时开展高风险地区的双重监测研究,并有效作出疫病风险评估,大大降低了我市养殖户畜禽患病风险。同时,他还带头参与课题研究、发表专业论文、出版专业著作。他先后在国内权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1篇论文获得“湖北省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篇论文获得“湖北省畜牧兽医系统金点子论文”。

在全年扶贫科技指导工作中,汪兵发现扶贫村坝角村的贫困户多数文化程度低、留守老人和儿童多、畜禽养殖少等致贫问题。针对该现状,他发挥专长,因地制宜,因贫施策,科学制定强化科技助力产业扶贫和就业帮扶等措施,从畜禽疫病防控、科技培训着手,编印发放畜禽养殖资料,并定期到贫困户家开展防治技术指导,传授土鸡养殖技术,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2019年,汪兵每周至少到坝角村开展扶贫技术指导1次,累计培训113人(次),极大提高了坝角村农户散养土鸡养殖防控技能,同时带动周边57人脱贫。

汪兵还在12316平台,接待电话咨询非洲猪瘟防控技术12人(次)。在湖北垄上微课,为基层养殖户开展线上讲授5次。在我市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开展养殖授课20余次,拓宽了畜禽养殖技术服务面,增加脱贫人次,成效显著。

来源:鄂州市科协

来源:新华号 武汉科技报

冬月,梁子湖区涂家垴镇热门民宿早早被预订一空

民宿:诗意栖居,在不远方 ——触摸城乡“融点”系列报道之八

冬月,数千人涌入梁子湖区涂家垴镇,共庆美丽乡村休闲文化节。冬日里的乡村依旧热闹,热门民宿早早被预订一空。

到乡村去,并不是突如其来的一阵风。恬静的乡村,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近年来,乡村游、生态游热度愈发高涨,长期占据全市旅游市场榜首。

让“乡愁”回家,民宿提供的就是这样一种体验。不同于各种品牌、不同档次的酒店、旅馆和度假村,民宿,与诗和远方天然相得益彰。

绿水青山,催生民宿经济

作为全市民宿经济的“鼻祖”,梁子湖区涂家垴镇万秀村不得不提。

2014年,通过政府引导、专家设计、村民参与,万秀村丹桂园(一号院)的落成,惊艳了乡村,也迎来了市场。

贴着蓝白瓷砖的普通农家两层小楼,摇身一变成为白墙黛瓦、清新脱俗的江南民居,既有现代生活设施的舒适,又有饱含传统乡土气息的高颜值外观,一号院火速窜红,超出建设团队预期。

很快,在第一批参与改造的12栋民房之后,万秀村近百栋民居按照一号院的荆楚派风格进行改造。

“即便现在改造民居没有政府补贴,回乡创业的万秀人还是有增无减。”刘俊,万秀村第一批返乡的民宿建设者,现任万秀村党支部副书记,负责美丽乡村建设,“一到双休日就忙不过来,碰上节庆活动,全村大小民宿、上百个床位基本都被预订一空。”

从清洁乡村到美丽乡村,再到精致乡村、民宿村湾,万秀村因民宿而生动起来。

“村落文化要回归,就要让人们认识到乡村的价值所在,还要解决村湾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干群众看,不是好现象。”湖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叶云和他的团队是万秀的画龙点睛人,对于乡村建设,他认为各地思维、路径不同,最需认真探索的是内生动力。

竹笋地下“蓄能”三年,一朝破土,便可一日三尺。2013年全面退出一般工业后,梁子湖区开始涵养生息,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我们分步推进全域旅游,先期重点将放在幕阜山户外休闲带和环湖绿道旅游带上,然后选择群众基础好的美丽村湾,建设一批旅游型村庄,开发休闲体验民宿、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梁子湖区区长蔡和林说。

生态不是紧箍咒,环保也不是拦路石,好生态好环境最终成为梁子湖区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2018年,梁子湖区共接待游客25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38亿元。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势如破竹。

“生态这样好,走累了就想在这里住一晚。”去年底参加完千人徒步环梁子湖绿道活动后,武汉市民杨吉灵一家来到涂家垴镇上鲁村佳源山庄。

佳源山庄,没有具体边界。跨上鲁村上熊、下熊、细屋熊3个湾2000余亩地,有湖有田有林有岗地,有莲有藕有稻有果。民宿小屋掩映在绿树丛中,与村庄融为一体,细枝末节里精致的气息将乡村的自然美放大到极致。

“宋代窑址就在家门口,回到家乡建山庄,既可以借古窑址的窑文化助兴,也可以尽自己的力量保护窑址。”花7年时间,52岁的返乡能人熊良广在窑址周边2000余亩土地上筑起锦绣田园。观鸟山下,4000只候鸟在此栖息,住在这里,跟鸟儿亲密互动,采莲挖藕,烧制属于自己的陶器……

“伴随着‘体验经济’的出现,被动接受服务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求参与到产品、商品以及服务生产的过程中,从这个过程中获得难忘的体验和记忆。”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蔡清华介绍。

民宿产业是近年来崛起的旅游行业,鄂州现有民宿体量不大,但在建民宿项目及文旅、农旅综合体项目呈规模上升,高质量、多元化发展态势,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新经济增长点,成为抹平城乡鸿沟的一个支点。

“乡愁”“城愁”,打造幸福乐土

“家乡于我,中间隔着一道越来越宽的裂缝。”出于对故土的缱绻,少小离乡的余元兵5年前回到涂家垴镇王桥村,承包300亩茶园推行古法栽种,1500平方米青砖石砌的四合院取名抹翠茶坊,“茶坊里有音乐喷泉和鲜花、啤酒。外有10亩草地,客人可以小住,体验采茶制茶、水库泛舟垂钓、放水捉鱼。”

载着沉沉“乡愁”,抹翠茶坊是余元兵的乐土,然而,对于部分离开乡村争取城市生存机会的人,却有着和“乡愁”完全相反的“城愁”:融不进的城市和回不去的家乡。

“要让凋敝的村庄焕发活力,仅靠项目建设是不够的。”去年5月,余元兵的公司团队受邀为鄂城区汀祖镇岳石洪村做村庄规划并参与整体开发建设。背靠黄石市东方山旅游胜地,这个昔日的采矿大村如今常住人口不到300人,村集体经济捉襟见肘。

“我们初步了解,有225人有回乡意愿。”从复垦废弃矿山建矿茶公园着眼,废弃小学改建民宿酒店,新建桃花溪、举人沟游步道,设立“创客空间”,村集体占股10%……余元兵的“全域规划”中为“城愁”者预留了就业、创业空间,将“人”纳入了村庄规划与建设。

“游客来体验‘乡愁’,并非来吃苦,配套服务决定项目品质。”到涂家垴镇熊易村投资民宿康养项目的福建商人陈超雄和余元兵的想法不谋而合,“和传统农事劳动不同,民宿管家、运营、营销、保洁、厨师等一批岗位都需要本地村民参与,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结构。”

陈超雄团队已租下熊易村46栋民房进行装修,投资逾亿元,分三期完成民宿康养综合体项目。“一栋民房1年的租金是2万多元,加上村民带房入股的股金和在民宿打工的薪金,‘三金’农民不比城里人差。”涂家垴镇镇长丁辉说道。

“我要学习茶艺、咖啡、插花、色彩搭配,还要懂糕点制作,手工精油、香皂制作,美学、养生、美容等知识。”熊芬,6年前嫁入涂家垴镇官田村,原本在镇里当幼师的她去年7月进入村九品香水莲花基地工作。这个台湾精致农业园区囊括了有机茶坊、绿色餐饮、高端民宿、文创体验、观光工厂等多项农旅产品。工作内涵丰富,工资待遇不错,又在家门口,去年冬天,像她一样返乡工作的年轻人又多了一批。

“砖窑内部装修成为高档酒吧和咖啡厅,将砖厂附属建筑物打造为酒窖。未来,砖厂烟囱将被改造成灯塔,成为涂家垴镇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工程采用绿色施工技术,尽量减少建筑垃圾污染。”去年年初,涂家垴镇野湖咀文化综合体项目签约,北京泛华朝明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在涂家垴镇涂镇村野湖咀湾投资亿元,打造跨界高端产业链。

17栋空置民房改造的民宿工程已具雏形,公司总经理桂耀华介绍,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以野湖咀区域为中心,集生态、民宿、艺术、旅游等为主要功能的高端产业链,采取村企合作经营、保底分红的模式,以文化为主线,打造一个艺术家的集聚地。

“征求村民意见,对凋敝村、空心村人口进行合并,统一安置,为好项目大项目规模流转土地与空置房屋。”丁辉介绍,野湖咀湾三面环水、背面靠山,因入学或谋生问题,村民陆续外迁,现户籍人口仅剩17人,规模资本的进驻不仅为村集体经济添砖加瓦,也解决了空心村村民的就业和生活难题。

记者手记:

一年一度的春节“大迁徙”即将来临,节假日里涌入农村的人流,是萦绕国人的“乡愁”使然。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回应“乡愁”、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

民宿,最便捷地满足了人们对家乡的怀念。在国家文旅部发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的修订版中,更加注重文旅融合、城乡统筹、乡村振兴。这也标志着对民宿产品的评价由原先美学主导向更加深入的方向转变,旅游民宿也由前期单一的旅游业态,向更加综合化、带动性的产业方向发展。从家庭民宿到文旅综合体,我市民宿行业的发展模式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大、跨界产品越来越多元,充分迎合了市场对旅游产品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要求,符合旅游业态升级方向。

截止本文发稿之际,投资100亿元、用地约7000亩的文旅大项目——PVCP生态旅游度假项目落户红莲湖新区。这个包罗万象的文旅“巨无霸”是鄂州市首个大型国际文化旅游项目,亦是中部首个PVCP项目。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出路是城乡融合和农业现代化。文旅、农旅项目纷纷落地,雄厚资本不断加持,使得“航空新城,田园鄂州”的轮廓日渐清晰,城乡融合、共荣共生的脚步又进了一程。

满足城市人的“乡愁”情怀是民宿的表面功能,而一个支点撬动一个产业的蓬勃发展,让乡村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才是最终目的。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曹彦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