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太阳神三国杀鹊桥版(月宫故事完整版,此篇足矣)

导读 太阳神三国杀鹊桥版文章列表:1、月宫故事完整版,此篇足矣2、七夕的浪漫演化史3、七夕快乐 | 七月初七,在古代是个好日子4、与美国的太空探测计划比起来,墨子号嫦娥计划差

太阳神三国杀鹊桥版文章列表:

太阳神三国杀鹊桥版(月宫故事完整版,此篇足矣)

月宫故事完整版,此篇足矣

与月亮相关的故事或传说不胜枚举,然而网上或书中能找到的信息支离破碎、生硬难解,且说法不一,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版。本文综合各方资料,采纳普遍说法,将这些故事简洁通俗地串联起来,以供暇观。但不作考究和据典,因为这些故事本就是传说和演义,常人无须追根溯源。

月下独酌广寒清,银河欲转晓星沉。

蟾蜍捣药无人食,吴刚斫桂烂柯人。

后羿空心伤别离,嫦娥垂泪到天明。

鹊桥期年尚有会,此恨脉脉梦无痕。

首先,月宫里主要有什么?太阴星君、嫦娥、吴刚、桂树、玉兔、蟾蜍、青女。

这是嫦娥的故事。

嫦娥原名姮娥,因壁汉文帝刘恒名讳而改。她是帝喾(上古“五帝”之一)下妃之女,明眸皓齿,尽态极妍。嫁与后羿,后羿是东夷有穷氏部落首领,二人婚姻其实是两个部落间的政治联姻。当时,天有九日,大地披火,生灵涂炭。后羿天生神力,英雄气魄,挽弓搭箭,嗖嗖几声,九乌坠落——“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李白)。昆仑山西王母以示奖励,送其长生灵药一丸。之后,后羿不肖之徒逄蒙觊觎灵药,趁羿外出时,强行闯出后堂逼迫嫦娥交出药丸。嫦娥为避免灵药落入不法小人之手而危害人间,情急之下将其吞入口中,不想随即飘飘然,升入青天,入驻月宫,成了神仙。后羿得知后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皎洁的月亮中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向月亮追去,无果。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这天又正值中秋,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月宫即是嫦娥居所,为何其又名广寒宫?说法一,古人认为月宫中嫦娥形单影只,如同监禁,没有人气,极其凄清冷寂。加之神仙宫殿恢宏富丽,因而亦称之为广寒宫。说法二,后羿曾带领有穷氏夺得夏朝政权,执政八年,就这是著名的”太康失国”。后来他却被自己收留过的一个来自于伯明氏部落(古寒国)叫做寒浞的人设计杀死。随之,嫦娥所在部落又与寒氏结盟,自己也改嫁寒浞。浞为取悦嫦娥,建造了一座广大华丽的宫殿供她居住,因称之为“广寒宫”。现在山东维坊市有个寒亭区,四千多年前,寒国都城“寒亭”便位于此处。因为,古寒国以月亮为图腾,所以“奔月”也可解释为“浞杀羿,娥改嫁”之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蟾蜍和玉兔来自哪里?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除了前面讲到“吞药升天”之说,还有“偷药”说。嫦娥受不了人间的清苦生活,私自盗取不死灵药吃下。上天为惩罚她这一行径,将其变成一只丑陋的赖蛤蟆,不停地在那里捣不死药。这就极具讽刺意义了。天仙变蟾蜍,偷药就制药,管饱。所以这就是“蟾蜍捣药”,月宫也即可称作蟾宫,蟾蜍就是变身后的嫦娥。当然,我们后来倾向于将二者分开,理解为蟾蜍是陪伴嫦娥的。

那玉兔又在哪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玉兔其实是蟾蜍的读音误传。从“蟾蜍”到“蟾菟”再到“玉兔”,一步步而来。这点说法看似单薄。但再与下面的理由结合就圆满了。古人渴望种族繁衍,有强烈的生殖崇拜。而蟾蜍一年产两次卵,每次可产近万颗卵,卵孵化后数日便可长成幼蛙,它的生殖力非常强大。而月亮古人看作是“太阴”(和太阳相对),象征着女性,也是生育的象征。继而,蟾蜍和月亮便联系在一起了,可称其“月精”。再讲到兔子,当时人们认为世上所有兔子均为雌兔,唯一一只雄兔即在月宫中。因为凡事要阴阳调和方可和谐,兔之阳和月之阴相合。人间也有了雌兔“望月(公兔)而孕”的说法,真是神奇。

所以总的讲,月宫的传说先有蟾蜍,再从中分离出玉兔。二者实际还是一体。捣药的活计也发和转移,成了“玉兔捣药”——“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李白)。那人们为什么要做这一系列的分割和演化,从嫦娥到蟾蜍再到玉兔呢?简言之,一个美好的故事,怎么能只有一个演员呢?当然愈丰富愈神奇愈好。

再次,吴刚为何伐桂?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馨香无比的月桂树,吴刚毕其一生,手持利斧对着桂树砍伐,然斧刃所啮处随砍随合,无休无止。跟《西游记》中猪八戒吃“米山”“面山”一个结果。那原因为何?西汉年间,有个男子名吴刚,离家学道修仙,一去三年。哪知炎帝之孙——伯陵,趁吴刚离家之际,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还诞下三子,吴刚一怒之下斧毙了伯陵。太阳神炎帝为报复和惩罚,把吴刚发配到月亮,命其伐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刚之妻心生愧疚,便打发三子(鼓、延、殳斨)飞往月宫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父亲。从此,鼓和延开始制造钟、磬和乐曲章法,小儿子殳斨制造箭和箭靶(古代作为投射娱乐之器)。而后寂寞的广寒宫便时常仙乐飘飘。后世,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把这些游乐之曲记录下来,回到人间创作了《霓裳羽衣曲》。最后传说人间和桂花树和桂花酒都来自于吴刚的馈赠。

最后,简述下。太阴星君是中国道教神话中的月神,俗称太阴娘娘、月姑等。青女是中国传说里掌管霜雪的女神(和月宫的凄惨冷清相符)。我们可以想象理解:太阴星君是月宫的主宰,青女是负责营造环境气氛的。加上嫦娥,把她们三人想象成娘娘、公主、侍女,感觉也是合理的。

我们一定要把月宫描绘成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吗?也不必如此。“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曹雪芹),温情满满;嫦娥会仙姑,吴刚捧美酒,玉兔烹珍馐,霓裳羽衣舞,盛筵不堪休——这如何不算幸福呢!

七夕的浪漫演化史

《鹊桥仙·七夕》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节,也称为“乞巧节”“双七节”“重七节”。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也应该称其为“中国情人节”。这是因为,只有中国这样的千年农耕社会,才能产生如此浪漫美好、寓意丰富、源远流长、传承千年的情人节。

七夕节的时间,之所以确定在七月初七,源于古人对于数字“七”的崇拜。古人认为,“七”是吉祥的数字、吉祥的符号。由于古人的崇“七”心理,使得七月七日蕴含着吉祥喜庆的意味,所以这个日子就很容易和许多神话传说结合在一起。

比如《汉武故事》记叙汉武帝和西王母相会五次,每次相会时间都在七月七日。《列仙传》记述赤龙迎接陶安公、仙人王子乔与家人在缑山头相会、仙人王方平到吴蔡经家相会,也都是在七月七日。这样,七月七日就演变成了一个吉祥喜庆的见面之日了。

但在东汉以前,七夕节是七夕节,跟牛郎、织女的故事并无关联。牛郎、织女一开始指的是牛郎星、织女星。世界历史上,普遍存在着对日月星辰的崇拜。比如,古希腊、古罗马、古波斯、古埃及、古印度神话中,几乎都有太阳神、月神和星神。我国西周以来,古人通过对天象的观测,来预测气候变化,进而指导农耕活动,以求获得丰收。这就促使了我国原始天文历法的产生,也促使了我国早期星相学的产生。

到了今天,这两颗星星照样还在夏夜的天空中闪烁,只不过在现代天文学中,牛郎星叫天鹰座α星,属于天鹰星座,织女星叫天琴座α星,属于天琴星座。

“牵牛”“织女”在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中: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诗中有了“银河”,有了“牵牛星”即“牛郎星”,有了“织女星”,但并无二星相恋,也无“七夕”“鹊桥”。

到了西汉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星”“织女星”已被人格化,并且恋爱了。但仍然未见“七夕”“鹊桥”。

直到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出现了这条记录:“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这条记录还想象出了鹊群架成桥梁之后,被牛郎、织女踩过,于是头上的毛都被踩光了,“鹊首皆髡”。至此,牛郎织女的故事雏形已备。

魏晋南北朝时记录就更加完整了。最全面最权威的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写: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到了秦观所在的北宋,《鹊桥仙·七夕》的主角,就必须是牛郎和织女了。

七夕节第一项节日风俗当然是“乞巧”。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

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同时,宫女还要“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录了宋朝七夕乞巧的情况,与唐朝大同小异:

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在农耕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分工就是织。而织女又是神话传说中的纺织高手,自然就会成为七夕节时妇女为了更好地完成社会分工而乞巧的对象。至于通过蛛网卜巧,则是蜘蛛本就被民间称为“喜蜘蛛”,同时也善织的缘故。

七夕节的第二项节日风俗,还得是“晒书”。七夕“晒书”,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初学记》引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作曲,合蓝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至于为什么要在七夕节“晒书”,主要是因为五月湿热,书籍容易生虫,到了七月就要把书籍放在通风处进行曝晒以防蠹虫。

七夕节,正好处于“五月十五日以后,七月二十日以前”,正是“晒书”之时。《世说新语·排调》还记录了东晋大名士郝隆在七夕节“晒书”的典故:“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可见郝隆也是知道七夕“晒书”的节日风俗的,所以要在这一天仰卧,以便晒一晒他肚子里那满腹的诗书。

七夕节的第三项节日风俗,必须得是“定情”啊。据唐人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七夕节的夜半时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在华清宫的长生殿,比肩而立,海誓山盟,“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关于这一幕,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与古人在七夕节定情不同,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愿意把自己与爱人定情的大日子,放在公历的2月14日,即西方的“情人节”。质言之,2月14日毕竟是根基于西方国家传统文化的一个节日,并非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而且两者比较起来,七夕节较之西方“情人节”,其神话传说更接地气、更显美好,其节日风俗也更具中国特色、更有中华味道。

别怪我杞人忧天,今天年轻人喜欢过西方“情人节”的最大危险还在于:如此这般几十年之后,我们的炎黄子孙可能就永远只记得西方的“情人节”,而无人再记得我们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了。所以,七夕节才是我们中国人定情的好日子,换句话说,才是中国小伙子们发誓的好日子。(《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 章雪峰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七夕快乐 | 七月初七,在古代是个好日子

七 夕 快 乐 !

七月初七,在古代是个好日子。

古人认为,“七”是吉祥的数字、吉祥的符号。

由于古人的崇“七”心理,使得七月七日蕴含着吉祥喜庆的意味,所以这个日子就很容易和许多神话传说结合在一起。

比如

《汉武故事》记叙汉武帝和西王母相会五次,每次相会时间都在七月七日。

《列仙传》记述赤龙迎接陶安公、仙人王子乔与家人在缑山头相会、仙人王方平到吴蔡经家相会,也都是在七月七日。

于是,七月七日就成了一个吉祥喜庆的会面日。

但在东汉以前,七夕节是七夕节,跟牛郎、织女的故事没啥关系。

这个世界历史上,普遍存在着对日月星辰的崇拜,比如古希腊、古罗马、古波斯、古埃及、古印度神话中,几乎都有太阳神、月神和星神。

而牛郎、织女起初指的是就是牛郎星、织女星。

到了今天,这两颗星星照样还在夏夜的天空中闪烁,只不过在现代天文学中,牛郎星叫天鹰座α星,属于天鹰星座,织女星叫天琴座α星,属于天琴星座。

古籍中的“牵牛”“织女”

最早

《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诗中有了“银河”,有了“牵牛星”即“牛郎星”,有了“织女星”,但并无二星相恋,也无“七夕”“鹊桥”。

西汉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星”“织女星”已被人格化,并且恋爱了。但仍然未见“七夕”“鹊桥”。

东汉

应劭《风俗通义》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这条记录想象出了鹊群架成桥梁之后,被牛郎、织女踩过,于是头上的毛都被踩光了,“鹊首皆髡”。

至此,牛郎织女的故事雏形已备。

魏晋南北朝

最全面最权威

宗懔《荆楚岁时记》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

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

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

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

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五代/北宋 佚名 乞巧图

161.6 × 110.8 cm,王季迁旧藏

这幅大型绘画是现存最早的界画之一。

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所藏《宫宴图》(又名《乞巧图》)亦画黑漆案上陈碗甚多(非宴会,乃乞巧之水碗)。《乞巧图》唐风犹存,是北宋前期(10世纪晚期-11世纪早期)摹本或改画本,取全景俯瞰角度,建筑庭院重重尽现,仍有敦煌唐代壁画的空间感。

这幅画的近景描绘了宫殿女性的活动,庭院中茂盛的树木和盛开的莲花表明正值夏季。

画面右侧宫女们乞巧的楼阁,正是乞巧楼。

根据《开元天宝遗事》,唐玄宗在宫中建造乞巧楼,楼上陈列瓜果酒炙,摆设坐具以祭祀牵牛、织女二星。

“乞巧”的中心在二层楼的台阶展开,女性在宴会台上或仰望天空,或聚精会神地穿针引线。

值得注意的是,右侧的第三位女性向外凝视两棵骈枝连理的树,这棵树象征着命中注定的结合将会来临。

北宋

秦观《鹊桥仙·七夕》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主角,自然就是牛郎织女了。

七夕节第一项节日风俗当然是“乞巧”。

赵伯驹《汉宫图》

为一纨扇形式的小册页,画汉宫七夕故事,描写宫娥彩女们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七夕,登上穿针楼乞巧习俗。

宫殿中庭园内设有步障,分隔为内、外。

障内穿著红衣的妇女,象徵高贵与华丽,在拿著雉尾扇的宫女陪侍下,徐徐的往楼台的地方前行,宫娥彩女们在甬道上列队,排成长长的两行。

因为,画中宫女各执法器,簇拥著一贵妇人,前有用以礼仪祭祀的生羊,后从乐队,好像要前往登上画幅左上角的高台,所以被认为是登上穿针楼面银河而乞巧的七夕故事。

乞巧习俗是古代社会中妇女界一年一度的大事,藉牛郎织女两星七月相会的故事,特地装扮一番,登高楼向织女乞求得巧,祈祷愿望得以实现。

障外则停放牛马车乘帏幔,等待在宫殿庭园内参与活动的主人。

人物虽细小,但姿态生动传神,画面绮丽与浪漫,充满南宋宫廷中诗情画意的真实情境。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

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同时,宫女还要“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录七夕乞巧情况,与唐朝大同小异:

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明代

?七夕应节牛郎织女纹方补

喜鹊为七夕应景纹样,与梅花相配为喜鹊登梅,象征喜报新春。

在明代宫中,人们要穿“鹊桥”补子纹服装。其实物如明代牛郎织女纹方补、明代刺绣月兔七夕应景方补、明代洒线绣鹊桥补子。

明代洒线绣鹊桥补子(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刺绣月兔七夕应景方补

月兔七夕应景方补中间坐者为王母。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天上的星宿,所以图案设计并没有太多“浪漫”的地方,而是突出了他们“神”性的一面,造型稳重而有气势,非常符合宫廷的环境。

清代

八月桐荫乞巧

这是描绘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场面

「丢巧针」的游戏:

在七月七日的上午,拿一碗水曝晒在太阳下,过一会儿,水面便产生一层薄膜,这时平日缝制衣服或绣花的针投入水中,针便会浮在上面。

如果这时看到水底的针影成云物、花朵、鸟兽的影子或细直如针的,便是「乞得巧」;

但是如果水底针影像槌子般粗或弯曲不成形的,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个拙妇。

七夕节,还必须得“定情”啊。

据唐人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七夕节的夜半时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在华清宫的长生殿,比肩而立,海誓山盟,“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

关于这一幕,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七夕节了。

七夕节才是我们中国人定情的好日子,换句话说,才是中国小伙子们发誓的好日子。

与美国的太空探测计划比起来,墨子号嫦娥计划差距还很大

去年中国宣布天宫号空间站将于2020年建成,到时将会开放给西方国家使用,而在太空运行了20多年的国际空间站因美国不再投入而将会于2024年停止运营,到那时天上只有一个空间站,西方国家在别无选择情况下,将投入中国的怀抱。

天宫二号

2018年4月“鹊桥”中继卫星成功到位,使得中国探月计划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已经有人开始欢呼,更大声呼吁应该将美国拒之于天宫门外,至少要为美国设置门槛,提高其进门难度。而有更多的人将数十年前美国登月照片翻出来,各种分析,全方位揭露美国登月造假真相。

我们不但有木星、土星等行星及其行星际空间,先驱者11号与“先驱者”10号同于1989年飞向太阳系边缘。

8.麦哲伦号 (1989年5月5日-1994年10月12日)了解金星的地质情况

9.海盗1号、2号(1975年8月20日和9月9日)(2个)探索火星上有无生物

10.火星观察者(1992)测绘火星和记录天气情况,寻找供机器人和人类可能的着陆地点,以及生命存在的线索。

11.火星全球勘测者(1996)主要任务是拍摄火星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研究火星的地貌和重力场探测火星的天气和气候,分析火星表面和大气的组成。

12.火星探路者(1996-1997)它携带的索杰纳号火星车,是人类送往火星的第一部火星车

13.火星气候探测者(1998-1999)进入火星轨道的过程中失去联络,任务失败。

14.火星极地着陆者/携带的两个小型"深空二号"(Deep Space II)实验室(1999)获取土壤样品带回地球

15.火星奥德赛号(2001)寻找水与火山活动的迹象

16.太阳神1号、2号(1974-1977)[NASA/DLR]用来研究太阳、太阳-行星关系和水星轨道以内的近日行星际空间,探测太阳风、行星际磁场、宇宙线、微流星体等。

17.太阳极大期任务卫星(1980-1989)[NASA]用于研究太阳现像,特别是太阳耀斑

18.尤利西斯号(1990-2008)[NASA/ESA]太阳探测器,研究太阳的性质

19.SOHO卫星(1995-至今)[NASA/ESA]太阳的观测站,用以研究:太阳的结构、化学组成、太阳内部的动力学、太阳外部大气的结构(密度、温度、速度的领域)及其动力学、太阳风及其与太阳大气的关系。

20.TRACE卫星(1998-至今)[NASA]

21.伽利略号(1989年)探测木星,人类首次控制探测器在地球之外的天体上坠毁

22.卡西尼号(1997)环绕土星飞行,对土星及其大气、光环、卫星和磁场进行深入考察

23.2000年 “尼尔-苏梅克”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第一次在小行星上着陆

24.2001年6月30日 WMAP宇宙背景辐射探测

25.2002年 RHESS I(拉马第高能太阳分光镜成像探测器)日地探测磁层多尺度任务

26.2003年 NASA同时发 射了两个火星探测器 分别携带了“勇气”号和“机遇”号火车,任务目标是探测火星表面水的踪迹,寻找生命存在的证据

27.2004年 信使号,研究水星的环境与特性

28.2006年 STEREO 新视野号(新地平线号)探测冥王星及其最大的卫星卡戎(冥卫一)和探测位于柯伊柏带的小行星群

29.2007年 凤凰号,探测火星极地的地下冰是否存在融化并创造出一个湿润的“地下小环境”的可能

30.2016年 海王星探测器(2016发射)

31.2018年“洞察”号火星无人着陆探测器,执行人类首次探究火星“内心深处”奥秘的任务

32.2018年Solar Probe ,将是人类第一个飞入太阳日冕的飞行器

太阳探测器Solar Probe

中秋全民诗会秋已深,忆往昔,历史上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明月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海子《秋》

中秋小长假结束了,今天你回到工作岗位了吗?深秋将至,北京的路边已有些许黄叶,空气也似乎又冷淡了些。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日让我们看着中秋佳作,共赏圆月。

月下思

两河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与性格。国人爱月,爱阴柔之美,不崇尚太阳神的刚硬。华夏民族自古以来便呈现出一种兼爱、中庸的柔美文明。如水般隽永,如月般包容。

月,代表着圆满、圣洁、明亮、高贵,一切关乎美好的象征。而满月,是这种美好意象的极致体现。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月下诗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阳关曲·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一剪梅·中秋元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中秋玩月

明光

团团离海角,渐渐入云衢。

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