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游戏制作大师2(花15元即可获得贴心恋人?虚拟男女友翻红:购买线上情感服务的动机是什么?)
恋爱游戏制作大师2文章列表:
- 1、花15元即可获得贴心恋人?虚拟男女友翻红:购买线上情感服务的动机是什么?
- 2、本子画师们出道前都在干啥?有人当模特,有人差点加入男团?
- 3、星二代成热度密码?靠走后门拿逆天资源,却强捧不红?
- 4、比比东和大师上演甜蜜追赶,情趣味十足,怪不得千寻疾会效仿
- 5、斗罗大陆:比比东被坑哭?大师的知识竟全是抄袭?武魂殿亏惨了?
花15元即可获得贴心恋人?虚拟男女友翻红:购买线上情感服务的动机是什么?
或许很多人没有想过,情感也可以成为一种消费:只要花费15元,就可以马上获得一个温柔贴心的恋人。
早在约十年前,陪人聊天的“虚拟恋人”、“虚拟哥哥/妹妹”等情感服务就已经出现在互联网上,但似乎一直没有进入大众视野。但最近几年来,相关的服务开始“翻红”。今年,在B站、微博、抖音等平台上不断出现有关体验虚拟恋人服务的内容,并大受欢迎:抖音上相关视频往往获得过万评价,也有B站UP主靠着点虚拟男友的视频拿到了500多万的播放量
(这位UP主往期视频最高为80余万)
。
B站上up主们近期发布的虚拟男女友主题的视频,均获得了很高的点击量。
今天,许多媒体或网友用充满猎奇的心态去探索这种陪伴服务,并把它默认为是“软色情”灰色产业的一部分。然而事实上,年轻人的孤独感正在成就一个百亿级以上的“陪伴经济”市场。虚拟的情感陪伴业务不仅仅包含陪聊,还包含其他种种陪伴行为,如陪玩游戏、陪做作业、陪看电影等等。这意味着,情感已经不仅仅是某一种个人的感受或经历,而是实在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被物化的、能够被买卖的商品。
那么,这些数量众多的消费者购买虚拟感情服务的动机是什么?希望在其中得到什么样的情感体验?为什么采用付费的形式去获得感情?这些关键问题,让我们窥见情感作为一种商品是怎样被包装、出售和消费的,进而能够试图理解新一代所拥有的集体特征和我们所有人都在经历的时代变化。
撰文 | 阿莫
“恋爱”吧,用最完美的模板
“我已经知道你是哪里人,你就是我的心上人。”
“你和星星有什么区别?星星在天上,而你在我的心里。”
这些套路满满的“土味情话”带来的“撩人”感,是虚拟恋人服务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极好地代表了这种情感服务项目具有的复杂性:它确实是包含能够让人心动的甜蜜浪漫气息,也同时拥有敷衍了事般复制粘贴的套路,甚至并不比随机的网友聊天特别多少。
要想理解为什么人们会为这样的服务付费,必须要首先深度理解“情感陪伴”所提供的服务是什么。根据笔者在网络上的调查,虚拟的情感陪聊服务包含很多类型,如虚拟恋人、虚拟朋友、虚拟宠物等等,简直是“万物皆可虚拟”。其中最流行的就是虚拟恋人。为获取具有代表性的资讯,笔者对不同店铺进行了数十单虚拟恋人的点单,囊括了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虚拟恋人,并有意从中选择接单数量较多,比较有经验、消费者评分高的对象,要求他们提供最受欢迎的体验内容。
综合来看,虚拟恋人的陪聊服务是一种模拟恋人的陪伴体验,不过,在对话的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这些“模拟恋情”和真实恋情的巨大差别:在没有深入沟通和接触的情况下,陪聊者多半会采用一些对话模板。除了土味情话之外,还有 “你好优秀” “你真的好让人心动”等各种夸赞。并且,聊天话题大部分时候并不真正具备内容和意义,只是一些随处可见,能够随手运用到无数对象身上的甜言蜜语。要说这样的聊天内容能够代替甚至超越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交流,实在是强人所难,很多时候,它们甚至显得有些无聊和尴尬,就和曾经风靡一时的“夸夸群”一样,不过是短暂的情绪安慰剂。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尝鲜了虚拟恋人后感到空虚和无趣,不会再当“回头客”。
不过,也有许许多多孤独的年轻人,正在不断地为虚拟恋人买单,其中年轻的女性占多数,但也会有男性,由于这一行业并不存在一个典型的行业统计,很难得到性别比例的权威数据,根据各个店铺说法不一,平均大概是女性70%,男性30%左右。而据从业者反馈,大多数消费者所痴迷的,并不是聊天内容,而是人设。
一位与笔者聊天的男性陪聊者的朋友圈发言。
根据笔者对诸多陪聊从业者的采访,在开始聊天之前,或者刚开始聊天的时候,虚拟恋人需要建立初始人设,这一档案包含身体形态特征、身份特征、性格特征等等。初始形象建构完毕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入戏”“让人设不要崩塌”。通过积极扮演某一理想型的角色,在服务的整个过程中,要让消费者有一种共同演绎,能够沉浸其中的感觉。
或许,这就是“虚拟恋人”真正贩售的东西:双重角色扮演的恋爱游戏。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期待在网络中建构出那个符合现实社会标准的有吸引力的对象。可能是现实中根本无法拥有的对象的代替,即便十分清楚在屏幕的那一方是一个和自己并不具备真正关系的人,消费者依旧可以通过设定角色并短暂地浸入这种体验,凭借自己的喜好对“无身体”的虚拟人物附着情感。这种恋爱不必被现实所“打扰”,消费者不需要去思考“这个对象的条件与我是否般配”“我们到底合不合适”等问题,几乎完美的身份及身体特质甚至让他们没有了再去“质疑”和“想象”的空间。
此外,在这段“恋情”中,消费者也可以扮演更好的自己。在采访中,陪聊从业者称,他们除了为自己设定身份以外,也会用一种巧妙的方式确定消费者希望在这段关系中为自己赋予的身份,如“你还是学生吗?你的声音很年轻”;或者“你听起来很有知识,很有文化”。当消费者回答后,他们不会质疑对方的身份
(哪怕有时候能够明确地感知到对方在说谎)
,而是会顺着这个身份扮演下去。
由于网络上的身体被各种媒介所隔离,这种被塑造的理想化的沟通场景就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形容的松散的、不愿意遵从既定规则的社会交往状态。因此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为塑造完美自我而进行角色建构的可能性。虚拟恋情的消费者可以建构出一个“理想自我”来投入恋爱,弥补真实社会中的缺憾。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为何女性比男性更需要这样的情感服务?目前的主流猜想有:女性更需要“被肯定”;女性更需要或者更缺失情感上的回馈;女性更希望逃避社会对其无处不在的“审视”
(甚至来自于恋爱对象)
,而寄希望于体验一段比现实更为轻松的关系等等。我们无法获得一个标准答案,但无论如何, “扮演”和“人设”的重要性清晰揭示了“虚拟恋人”的不真实。一直以来,这种不真实是被诟病的:因为是假的,所以永远比不过真的,虚拟恋爱不过是模仿真实恋爱的拙劣赝品。不过,另一种可能是,这些消费情感的年轻人恰恰不需要一段真实的关系。
“被爱”,一种权力的游戏
当人们谈及“虚拟恋情”、“虚拟友情”的时候,极易陷入一种误区,即认为选择这种情感陪伴服务的人一定是缺少恋爱/朋友的,他们需要虚拟的关系去替代真实的恋爱与交友体验。其实,上文已揭示了“虚拟恋情”和真实恋爱在体验内容上存在巨大的差别,除此之外,两者之间还有其他区别——和其他付费体验一样,购买者和服务者双方有权力地位的明显不同。
从时间上,虚拟恋人服务是一种完全“不打扰”消费者真实生活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发生在网络中的。由于没有了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它变成了一种“随时随地”的快餐式情感服务。任何时候,只要消费者有需要,就可以通过网络下单找人倾诉或陪伴。这种即时性是真实的情感关系所无法保证的,因为就算是如胶似漆的恋人,也很难做到对对方24小时在线随叫随到随时陪聊。
从服务态度上,也彻底贯穿了“消费者是上帝”的原则。开始服务前,消费者可以在微信群里进行试音,让不同的陪聊人员一个个发语音到群里,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喜欢的类型,再进行聊天。开场聊五分钟不满意可以换人。聊天过程中,陪聊对象会全程配合消费者聊天的话题,消费者不用像正常交际一样担心自己的话题对方是否喜欢,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礼貌等等,因为这些陌生“恋人”总能无条件地接纳他们,给予他们正向的反馈,毕竟,“恋人们”都想获得续单、小费或者五星好评。在笔者的采访中,许多陪聊人员都表示,自己有时候为了维护和客户的关系,会在聊天时间外额外多聊一些,或者额外说一些讨好的话。不过,有时候也会碰到消费者多聊了半天却不肯续单或者给好评的现象,此时他们会感到气愤。
《群体性孤独》,[美] 雪莉·特克尔著,周逵、刘菁荆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
这实在是一个有意思的事实:一方面,花钱买“恋人”的人们希望这段关系尽量具有真实性和沉浸性
(不少陪聊者表示,如果提供的照片不实,就会被投诉)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相处的方方面面贯彻了金钱至上的原则。在显而易见的矛盾中,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一起寻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并自如地游走在这种“有情”又“无情”的关系当中,随时切换自己的角色和态度。
也许,这和“虚拟恋人”发生在线上不无关系。伴随着社交媒体的日益发展,媒介技术仿佛带给了我们一种幻觉,只要人们 “游荡”于虚拟空间,便会很容易与网络上的其他个体产生联系,即便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也可以。社会关系廉价到让人们感到自己可以轻易地获取和结束,不必付出太多情感,单线条地操纵情感方向,随时投入或抽离都成为可能。
在《群体性孤独》
(Alone Together)
一书中,雪莉·特克尔
(Sherry Turkle)
指出,“数字化的友谊发生在表情符号引起的情感里,经常建立在快速回复而不是思考的基础上,这可能使我们的情感变得肤浅。”在弱化了现实关联性的今天,“网络爱情”可以始于一次点击,终于一次拉黑。而人们也得以在有爱和没爱的情绪之间,买家和爱人的角色之间穿梭自如。
为“感情”买单
当然,为了一直享受这种身居“权力顶峰”的情感关系,进行“陪伴消费”的顾客需要付出不少费用。
虚拟恋人并不是一项非常便宜的服务,看上去,一单只要几十块,但是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体验——如果只点半小时,那么两人可能刚刚熟悉彼此,对话就结束了。一般来说,长期的消费者会点单1小时到包周、包月甚至包年不等。价格上,大部分店铺的服务类型都分文语
(文字 语音)
及连麦
(语音聊天)
两种,按照不同级别划分收费
(级别是按照经验、好评率等进行评定的)
,连麦收费比文语聊天贵一倍左右。不同店铺价格稍有区别,但价差不大,通常文语聊天最高可达一小时60-80元不等,包月为5000-6000元
(每天四小时封顶)
;连麦则最高可达一小时130-160元不等,包月13000-15000元
(同样是每天四小时封顶)
。
两家不同店铺的价目表。
也就是说,只需要陪着聊聊天,这些“恋人”就可获得不菲的收入。而从商品评论可见,不少买家对自己买到的服务非常满意,很多人写下了长长的留言,还有上传聊天截图或者“恋人”照片的:“某某小姐姐声音太好听了”,“某某真的很温柔”,“某某就是我一辈子遇不到的完美男友!推荐大家都点他”等等评价层出不穷。由此可见,陪聊服务在高价下依旧有着不小的市场。
除了陪聊之外,陪玩游戏是“陪伴消费”中“圈钱”更甚的服务。如果说陪聊服务以女性消费者为主,那么陪玩服务就是笼络了诸多男性消费者的心,它指的是顾客买单让自己喜欢的陪玩师和自己一起连麦玩游戏及聊天的行为。近几年,比心、捞月狗、猪队友、开黑大师、玩电竞等陪玩平台纷纷崛起,淘宝也不甘落后,在2019年上线了“淘宝陪练”频道,随后、虎牙、斗鱼等游戏直播也推出了自己的陪练业务。许多陪玩平台在客户量和消费额上都有其佳绩——去年,曾有人在比心平台上豪掷308万,一时间成为陪玩界的传说。因此,资本闻风而动,试图分一块蛋糕。如王思聪就投资了陪玩平台,并亲自下场“营业”,他陪玩每小时收费666元。
无论是否愿意接受,“情感经济”已经成为了当代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感情是否真的能够被贩卖?这种贩卖的情感商品真的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吗?情感的商品化又会造成怎样的社会变化?
《虚拟的寓言》,[加]布莱恩·马苏米著,严蓓雯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加拿大政治哲学家、社会理论家布莱恩·马苏
米(Brian Massumi)
在其编著的作品《虚拟的寓言》
(Parables of the Virtual)
中写到:“情感产生经济影响的能力比经济自身更为敏捷和肯定,这意味着情感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条件、一个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变化,一个像工厂一样的基础设施。”他认为,全球资本主义的逻辑在支离破碎的后现代主体中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情感的减弱”。当代人在经济阶层、思维方式上的隔阂导致情感联系的减弱与共情能力的降低,也许就是人们选择将感情物化和商品化的原因。
但这种对感情或者亲密关系的疏离也许并不完全是坏事,客观上,它也指向了更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与个人主义的兴起。
曾经,稳定的核心家庭关系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群体单位,现在,情况则大有不同,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
(Eric Klinenberg)
在其作品《单身社会》
(Going Solo)
中通过大量翔实的调研,发现独居者在美国已经成为仅次于无子女的夫妻家庭的第二大户籍形式。其中,很多人不仅仅是独自居住,也并没有稳定的、长期的亲密伴侣关系。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通讯方式的变革、大规模的城市化、人类寿命的大幅延长,越来越多人开始学会享受单身的生活以及相对疏远的情感关系。在负担孤独的同时,他们也因此得以追寻神圣的现代价值——个人的自由,对自身权力的掌控以及自我实现等等。
“比起谈恋爱,更爱嗑cp”等网络热词和《恋与制作人》等虚拟恋爱游戏的流行昭示着人们偏爱简单、纯粹、直击爽点不带来任何现实麻烦的爱情。或许,“情感消费”的增多和独身者的增多与个人主义的勃发有一定联系:当代人自如地抛弃了长期关系中繁杂和琐碎的部分,而是选择一段随时可以投入及抽身的激情。
这种激情更加肤浅,更加“速食”,更缺乏深刻的人际联系,但同时也更节省时间和精力,并且能够让人更专注于自身。从传统的观念看来,这也许是一种难以理解又玩世不恭的作为。但它或多或少揭示了这个时代的某种特质:当情感从必需品变成了快消品时,我们可能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但唯一的问题是,情感真的能成为一种快消品吗?一段真实的感情关系,总是意味着相应的责任与付出。当这些“付出”都被明码标价,它带来了更可控的陪伴,但或许已经不能再被称为是一种亲密关系。
撰文 | 阿莫
编辑 | 走走 罗东
校对 | 陈荻雁
本子画师们出道前都在干啥?有人当模特,有人差点加入男团?
现在因为国内那些个什么偶像啊艺人啊这综艺那节目的,提到“出道”好像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个娱乐圈的艺人们出道,其实在动漫圈,某位漫画家本子画师什么的发表作品并正式进入业界也能叫出道。
就如同现在那些个什么偶像团体的组合成员可能出道之前念书啊打工啊继承家业当富二代啊啥的乱七八糟的身份都有,这本子画师们正式出道之前,也各有各的生活和职业,那今天的话题,我就想和大家聊一聊本子画师们出道前都在干啥,据说有人当模特,有人差点加入男团,那可真是各有各的美好生活。
上面配图的这位画师大佬名叫reco,出道以来在comiket一类的同人展会上出过不少本子了,不过其实妹子本身长得可爱,天生丽质,所以其实在创作漫画之前自己还当模特和做coser出写真集来着,后来自己画画出本子了,两项业务还做了一定结合,自己cos自己画的本子里的角色,十分强悍。
而诸位绅士们熟悉的水龙敬老师,据说当年年轻的时候颇为风流倜傥,声线也好听,坊间有过传闻,说当年他还没正式漫画家出道之前,曾经差点被加入偶像男子组合作为男团成员出道,不过那时候好像是为了恋爱还是啥,如果要出道当偶像什么的对恋爱这块肯定有限制,所以为了心爱的老婆还是拒绝了,安安心心当漫画家比较符合他的兴趣爱好。
说起来水龙敬老师除了平时创作一些男性向的本子,之前不是也有参与女性向的漫画以及游戏的工作么,据说就是为了他老婆才接的这些业务,当真是一位宠妻狂魔。
新堂エル这位老师据说从小家庭条件就非常好,是一位富二代,老爹是日本人老妈是美国人,从小在纽约长大,据说家里是挺有钱的,不过从小他就以成为漫画家为志向,成年之后更是跑到日本去当职业漫画家,而且其创作的作品类型吧,不少还是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关注一些底层人,看完之后汗毛直立为他讽刺的现象而感到脊背发凉,你说家里这么有钱还关注这些现实问题,当真是一位里界大师。
除了里界的本子画师们呢,我个人知道有些漫画家在出道之前也是干着其他各种事情,比如伊藤润二老师以前就是牙医,还有些画师大佬本身是学霸啥的因为喜欢动漫而选择了当漫画家,朋友们如果也有了解类似的趣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波。
星二代成热度密码?靠走后门拿逆天资源,却强捧不红?
回到今天正题。
Sir发现,最近内娱似乎找到新的“热度密码”。
影视界——小S女儿许曦文正在洽谈出演《富江》的事宜。
话剧界——刘烨儿子诺一和女儿霓娜出演了全小孩阵容的《镜花缘》。
时尚界——胡军儿子康康、女儿九儿曝光杂志照,引起微博一阵尖叫;邱淑贞女儿沈月在韩国参加时尚活动,据传将在韩国出道。
当然,少不了“绯闻届”——张亮儿子“天天”恋爱了,吴镇宇儿子费曼前来吃瓜。
再往前数,还有经常在热搜上染头、化妆、演话剧的黄磊女儿黄多多;运动细胞非常发达的田亮女儿森碟;和老父亲一起健身又刷了一波存在感的刘畊宏女儿小泡芙……
一下子都涌出来了?
当然,“星二代”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Sir也无法预测他们是否会真正进入娱乐圈,星途如何,潜力多大……
可对比曾经前辈们闯荡贵圈那股叛逆的“莽劲”。
当下的“二代们”总让人感觉有几分无奈。
01
被迫“进击”的二代目
星二代们总绕不过“资源”二字。
不可否认,资源的确有优劣之分。
陈凯歌的儿子陈飞宇,小时候就在《赵氏孤儿》里演题眼“孤儿”。
到《妖猫传》他的位置是导演助理。
等真正出道,处女作即男一号——电影《秘果》,集齐三位星二代,包括欧阳娜娜和闫妮的女儿邹元清。
后来转战电视剧又集齐爱优腾三大平台:
腾讯的《将夜》、爱奇艺的《淘金》(搭档廖凡)和优酷的《打火机与公主裙》。
另一边,是陈凯歌本人辗转多个平台做综艺导师,热度争议居高不下。
当然不是所有人起跑线都如此领先。
星二代和星二代也有“高低之分”。
比如在《觉醒年代》里观众咋也想不明白为啥会出现在这里的柳眉。
既不是历史真实人物,也没有推动重要剧情,演技还格格不入。
拉回前面职员表,哦,令尊张光北是监制。
△ 张光北演过《亮剑》里的楚云飞
与此相比,目前仍在表演一线的闫妮,她的女儿只能跟着妈在各种优质剧里镶边。
不过这对于大多数新演员来说已经“顶级资源”了。
此外,我们对这个群体也有许多误解。
星二代被看见只是因为TA是**儿子/女儿吗?
不一定。
在欧阳娜娜刚进入内地演艺圈时,有几个人认识她的父亲欧阳龙?
大家更关注的是她身上发生的争议性事件:
cp、穿搭、言论……远比“欧阳龙女儿”的标签更引人注目。
同样地,木村拓哉女儿木村光希上中文版杂志封面。
Sir丝毫不怀疑木村拓哉在日娱的人脉,可能让闺女走向国门的,似乎还是封面中间的那几个字:“最强星二代”,“亚洲最强新人”。
然而,就算上遍时尚杂志亚洲版的封面,拿遍时尚品牌的代言,在内娱,最出圈的一期,还是和民选偶像易烊千玺搭档的。
娱乐圈做的是“注意力生意”,不管什么人,只要被看到,就可能有市场。
综上
星二代固然可以靠着出身获得比普通人更多的机会,可这种机会大多是“隐性资源”,是从小的熏陶,是业内的人脉,是专业的指导……但这种“资源”无法保证能等量换算为相应的流量和名气。
因此,“星二代”是优势。
可如果本人没有掌握运用这优势的方法,它也是限制。
02
“二代”与“一代”的较量
与“二代”对应,固然是素人。
是的。
过去内娱始终是素人与二代分庭抗礼,甚至素人还压一头。
每届娱乐圈都有一定数量的星二代:
老一辈,有陈凯歌、陈佩斯;
80后,有相对闯出名堂的张若昀、杨玏;
90后,类型多样,陈飞宇、窦靖童、郭麒麟……
△ 图源:@娱乐犀利说
同时,也有很多“外来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各种机缘巧合进入了这个圈子,并迅速站稳脚跟。
张艺谋、王宝强、黄渤、周迅……
草根上升明星的渠道就那几个。
选秀。
2004年《超级女声》第一次举办,获得第三名、15岁的张含韵被当成一个现象反复讨论。
第二届《超女》更是轰动,总决选,约4亿人收看了电视直播。
冠军李宇春登上《时代周刊》亚洲版。
实际上,李宇春现象早已超越了她的歌声。李宇春所拥有的,是态度、创意和颠覆了中国传统审美的中性风格。
不仅是她,全国十强,皆来自市井。
有学生,有驻场歌手,全都纯素人,没有一个受过严格、专业的公司培训,也没有一个人在参加节目之前知道上电视应该怎样。
她们只有一个想法:想唱就唱,如果能唱得响亮,就太好了。
《超女》爆火,引起素人选秀节目的井喷式增长,向娱乐圈输送大量“明日之星”。
几代谋女郎、新版红楼梦,选出不少非科班出身的学生——倪妮、杨洋、蒋梦婕、于小彤……都不是专业学表演的。
很多现在活跃的明星,也都出于一些不知名的选秀。
比如赵丽颖,就是出道于一个叫《雅虎搜星》的选秀比赛。
互联网。
上一个互联网爆红神话要追溯到TFBOYS。
发迹于“腐文化”从亚文化走向“台前”的节点。
从在B站投放《男生自习室》开始吸粉,到他们参加”音悦台“颁奖典礼走出重庆,再到上《快乐大本营》出圈,他们只用了三个月。
再到短视频爆发初期,也诞生过不少网红转型成明星的例子:搞笑的美女赵露思、演短剧的辣目洋子、唱歌的刘宇宁……
他们经过平台残酷流量的洗礼,比出道就是明星的人,更能适应直接面对观众的互联网大娱乐时代。
还有人走出来另外一条路:
校花校草评选。
陈都灵当年就凭一张清纯的学生照,在校花评选中艳压章泽天,打响名气。
武大校花黄灿灿也曾因为写真在娱乐圈短暂地闯荡了一段。
……
娱乐圈向来是“两条腿走路”。
于是,当其中一条腿被捆住,逐渐萎缩后。
另一条腿自然开始不堪重负。
03
没有更好的选择,只有安全的选择
和星二代们的热闹形成鲜明对应的是:
民选偶像越来越少。
(“偶像”,不止是爱豆,还包括演员、歌手等等在大众视野里有名气、会出现在娱乐版面上的人)
上一个因为观众喜欢而出头的草根明星,你们想到是谁?
毛不易?还是“业务不行”的杨超越?
再往前呢
哦,他们已经进入二次翻红,走完一整个流量轮回。
自嘲“糊咖”的蘑菇屋快男成员,和“浪姐”再就业的早期超女。
最近三年,你能想到有什么平民出身的大明星吗?
别说大明星,连小明星都很少了。
Sir勉强能想到丁真或王冰冰。
但对这俩人来说,“官选”成分远远大于“民选”;身上的符号意义远远大于本身。
而2022年通过素人渠道出头的新星有几个?
Sir真的去查了。
半年过去,数字是0。
2022年,选秀停摆,互联网卷无可卷,连娱乐公司的CEO都不怕骂直说:
“从一开始签人,我就不会考虑穷人家的孩子。”
星探也不藏着:
我合作的那些演员类经纪公司,其实他们也没有什么选人的标准,大多数还是看脸,演技可以后天培养。现在的市场基本看不到黄渤老师、富大龙老师这样以演技为支撑的青年演员了。我们也遇到过一些长相不好看想当演员的新人,带着去一些公司面试了,结果每家都不要,久而久之,经受不住打击就放弃了。
《新浪娱乐》
现状即如此
因为不能负担“性价比低”的素人造星,“星二代”便成为更安全,更低风险的选择;
因为失去素人,娱乐圈无法形成“活水”,“星二代”的实力又无法被看见,再次被裹挟在“二代”身份中。
一个生动的对比。
去年,王中磊女儿王文也,以导演身份参加导演竞演综艺《导演请指教》。
彼时王文也23岁,手上没有积累下真正的导演作品,却在节目中第一条短片便得到制片人团队的好评,但最终一轮游被淘汰。
1999年,谢霆锋在自己演唱会上怒摔吉他。
尽管那年他已经手握一个金像奖最佳新人奖杯,唱出一曲《谢谢你的爱1999》。
可刻薄的香港媒体依然疯狂嘲讽他“靠爹上位”,“年度最讨厌明星”,就连普通观众看他表演都有人怒扔荧光棒……
别误会。
Sir并不是说王文也比谢霆锋差,脱离时代的对比并不公平。
只是我们扪心自问
当下娱乐圈,真的有可能出现第二个“谢霆锋”吗?
为什么Sir会觉得“无奈”。
不是因为这一批“星二代”实力比谁弱,天赋比谁差。
而是,或许,这便是内娱最后一批“星二代”了。
因为一个不能承受风险,不愿面对锋芒的娱乐圈。
是不可能“换代”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北野武术大师
比比东和大师上演甜蜜追赶,情趣味十足,怪不得千寻疾会效仿
导语:比比东在成为教皇之前,曾和大师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不过因为千寻疾的插手,这场恋爱长跑最终以遗憾收尾。比比东在失去爱情的同时,甚至连贞洁也被夺去,也因此造就了罗刹比比东的出现。
【文/次元小木】
比比东的爱情故事让人唏嘘,玄机或许为了弥补比比东和大师的遗憾,在动漫中将两人年轻时的恋爱场景制作出来,虽然这段原创爱情戏遭到部分网友诟病和吐槽,不过从甜蜜角度来说,狗粮撒的确实很足。
比比东和大师上演你追我赶,样子甜蜜又幸福
画面开头就是两人一起乘舟游玩的场景。比比东坐在船头,一只小手伸在水里,将一盏莲花灯轻轻捞起,动作之间无一不透露出少女的活泼与烂漫。
大师则站在船尾,卖力划着木浆,一副乐此不疲的神情,对比比东的宠爱可谓到了极点。
除去泛舟游玩外,比比东和大师在大街上的激情追逐也让人眼前一亮。
看着星星点点的孔明灯,熙熙攘攘的人群,被欢乐氛围感染的少女比比东,直接在大街上肆意奔跑起来。而大师生怕比比东摔倒或者遇到危险,便跟在后面不断追赶着。
少女能有什么坏心思呢,只不过想知道爱人是否真的在乎自己。看见一脸认真和关切的大师,得到答案的比比东脸上不可抑制的出现了甜美笑容。在灯光的衬托下,你追我赶的两人,身上充满了甜蜜和幸福的味道,情趣味十足。
不得不说,少女时的比比东可真会玩。
千寻疾密室效仿,本意或是想复刻幸福?
好巧不巧的是,在之前的斗罗动漫中,比比东也曾有过一段你追我赶得“神仙”剧情。
故事的时间线依旧是少女时期的比比东,不过追的人却由大师换成了千寻疾,地点也从灯展来到武魂殿的密室。
依旧是熟悉的你追我赶,但从此时的比比东的脸上却看不到一丝欢乐,双眼里充满了惊惧和惶恐。
这段剧情想必大家都还有记忆,说起来,当初的千寻疾或许并不是想刻意折磨比比东。
有一种可能,千寻疾知道比比东和大师曾在灯展上游玩,也看到比比东和大师互相追赶的场景。
一脸幸福地比比东给千寻疾造成了某种误解,让他以为比比东就喜欢这种被人追逐的感觉。
所以在密室里千寻疾才会效仿,他的本意只是不想让比比东太害怕,想和她复刻当时的幸福时光,并以此来打动比比东,因此才会特意安排这场“密室逃脱”。
大家觉得呢?
写在最后
当然,这些都只是小木的猜测。另外不管过程如何,最终的结果已成定局。千寻疾始终无法摆脱拆散比比东和大师的恶人罪名,而比比东也再回不到少女时期的那种欢乐状态。
一步错,步步错,如果没有当时的那场密室游戏,现在的斗罗大陆又会是什么情况呢,比比东或许会带着大师一起去神界生活吧?
以上就是本期所有内容,大家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斗罗大陆的内容,可以先看下原著小说,剧情相比动漫要更全面一些,而且还没有更新限制,所有精彩都在其中。
我是次元小木,一个有颜值却要靠才华吃饭的二次元,下期再见。
斗罗大陆:比比东被坑哭?大师的知识竟全是抄袭?武魂殿亏惨了?
在斗罗大陆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设定奇特的角色大师“玉小刚”,他的魂力直到大结局也仅仅只有五十六级,大部分时间都卡在二十九级。实力在一众强者面前根本不够看,但就是这样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却拥有整个斗罗大陆最强的理论知识,他提出的诸多理论,帮助史莱克七怪成为大陆上最年轻的魂师,可以说没有大师,就没有笑傲斗罗大陆的史莱克七怪。
而最近网上有不少人称,大师的理论知识完全是剽窃的武魂殿的,并且用大师曾经的那句:“我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极端流和均衡流应该融合在一起的人,真正提出这个想法的是武魂殿!”。进行佐证这个观点。
咋看一下,这句话好像还真能说明一些问题,但是这部分人其实忽略了这句话还有后一句“但武魂殿并没有把这个想法表现出来”!很显然,当时武魂殿确实有能人有过这样的想法,但只有大师坚持并且实践了这一理论,这才有了后来的突破。
而原著中,整个武魂殿的人都不相信大师的理论,只有比比东一直相信着他,并且自愿给大师提供了许多武魂殿的知识。请注意,这里比比东只是帮助大师更方便获取一些比较高阶的理论知识,说白了这是提供一个百科词典而已。
不能否认,大师的诸多理论都是在武魂殿的理论基础之上,再度深入研究。但正是这样从0变成1的过程才显得更加伟大。正如现如今的爱迪生一样,在他之前其实也有许多科学家进行了电灯泡的发明,但正是爱迪生完善并且改进了灯泡,人类才能从黑暗进入到光明的时代。
比如武魂殿的人从来都不认为植物武魂可以吸收动物魂环,更是不知道七位一体武魂融合技,但大师就是可以凭借自己的研究证明这些理论的可操作性,我认为这是他能成为斗罗第一理论大师原因所在。
所以个人以为那些认为大师的理论全是剽窃武魂殿的人可能真的有点恋爱脑了,比比东竭尽所能帮助大师不假。但大师真的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的话,比比东当初真会看上他吗?玉小刚无疑是斗罗大陆上最为传奇的理性大师,虽然武力不强,但绝对足够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