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巾帼英雄有哪些(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巾帼女英雄——个个豪气干云,不让须眉)

导读 巾帼英雄有哪些文章列表:1、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巾帼女英雄——个个豪气干云,不让须眉2、今天,向你们致敬,抗疫战场上的巾帼英雄3、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凭什么被视为和

巾帼英雄有哪些文章列表:

巾帼英雄有哪些(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巾帼女英雄——个个豪气干云,不让须眉)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巾帼女英雄——个个豪气干云,不让须眉

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妇好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国家,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妇好又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与占卜的权力,可能连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2、花木兰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经好莱坞拍成动画片后更是全球闻名。花木兰,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至今未有定论。一说,花木兰为西汉谯城(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匈奴老上单于(冒顿单于之子,名稽粥)大举入塞,杀掠甚众。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兰父当往,而年已老迈,弟尚年幼。木兰悯其父老,便替父从征。木兰初为戎卒,以功为小校,后晋升为将军,守燕山南麓之曲逆(今河北省顺平县),驰奔沙场,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唐朝乾封元年,花木兰曾被追封为“孝烈将军”。

3、吕母

吕母(?~公元18),是西汉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她是琅琊海曲(现属日照东港区)人。王莽新朝天凤元年( 公元14年),她的儿子吕育因没有按县宰吩咐去惩罚那些交纳不起捐税的百姓,以至于被县宰所杀。吕母满怀悲愤,发誓为儿子报仇。她把家产全部拿出来,经过一番周密策划,很快拉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演练兵马,等待时机。天凤四年(公元l7年),吕母自称“将军”,率领起义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海曲城。经过一番激战,活捉县宰,将其处死。从此,吕母声名大振,远近贫苦农民纷纷投奔于她。不久,起义军发展到上万人。吕母起义,点燃了反抗王莽统治的火炬,并很快形成席卷全国的燎原之势。天凤五年(公元l8年),吕母病故,其部卒大部分参加了赤眉军,其余部分分别投奔到青犊和铜马等农民起义军中。

4、迟昭平

西汉农民起义的巾帼英雄。迟昭平,平原县城南人,生卒年月无考。迟昭平也于吕母起义的同年秋,聚众数千人在河阻中(现平原城西南),举行起义,杀豪绅,掠贵族,扶危济弱,分粮与贫苦百姓,一时声威大震,成为众豪杰中一位杰出的农民起义女领袖。

由于斗争形势的发展,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迟昭平部与徐异卿部汇合,战斗在平原、富平、乐陵、无棣、盐山等地,队伍很快发展到10万之众。起义军的风暴,动摇了王莽统治集团的政治基础。于地皇四年(公元23年),新莽政权彻底崩溃。由此,迟昭平的名子和业绩,也载入秦汉农民起义史。

5、冼夫人

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约520—601),是岭南俚族(百越的一支),她出身于首领世家,“幼贤明,多筹略”,善于“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卓越不凡的领袖人物。她常规劝亲族为善,以“信义结于本乡”,且为人秉公处事,不徇私情,因而在乡里很有威信,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和爱戴。

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进军岭南,遭到陈朝旧臣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抵抗,冼夫人获悉后立即派其孙冯魂前往迎接隋军,并以自己所辖八州归附隋朝,使隋军得以进至广州,最后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冼夫人也因此受封为谯国夫人。

冼夫人是岭南少数民族首领,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成为支持南朝梁、陈两代和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并且为促进当地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梁朝采纳了冼夫人的建议,在海南岛俚人地区重新恢复了郡县制度,使中原地区与海南岛的关系日益密切。

后人为了纪念她的丰功伟业,高风亮节,在两广的高、雷、化、钦、廉等州建造了很多庙宇,其中茂名、化县、电白等地一县往往就有一二十处。海南岛的崖州建有郡王夫人庙,儋县等地也立了冼夫人庙。

6、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李渊将她嫁给了武将柴绍为妻。这位柴绍在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劳。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他还是主将。

当时,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平阳公主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的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

7、梁红玉

梁红玉(1102—1153),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淮安北辰坊人,原籍池州,也就是现在安徽省贵池县。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建炎四年春,金军从杭州饱掠北归。韩世忠的部队已紧急出动,沿运河水陆两岸齐头并进,抢先占领京口一带的金山、焦山,专截金兀术的归路。当天金兀术就给韩世忠下了战书,约定第二天开战。第二天早晨,梁红玉早已结束停当,戴着雉尾八宝嵌金珠金凤冠,穿一领锁子黄金甲,围着盘龙白玉带,端坐在中军的楼船上面指挥战斗,在最激烈的时候,梁红玉亲自擂鼓助威,宋军士气百倍,一天战斗打下来打得金军心胆俱寒,把金兀术的军队困在了黄天荡内。韩世忠用梁红玉的计谋,以少于敌军十倍的兵力(8000宋军对10万金军)包围敌军达四十八天之久,名震华夏。黄天荡一战使金军丧胆,再也不敢随便过长江南侵。后来韩世忠和岳飞、张俊一起三路大军北伐,梁红玉专门训练出一支女兵队伍,屡立奇功。岳飞被害后,韩世忠愤然辞官,与梁红玉归隐杭州西湖。1151年,韩世忠病逝。不到两年,梁红玉也悒郁而逝。夫妇合葬于苏堤灵岩山下。

8、唐赛儿

明朝农民起义领袖。明初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起义中心在山东益都一带。唐赛儿(生卒年不详)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识文字。永乐年间,明朝为营建北京﹑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耗资巨大。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加之连年水旱,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卖妻鬻子,老幼流移,无以为生。唐赛儿率数百人起义,迅速发展至数万人。

9、秦良玉

提起历史上的巾帼英雄,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秦良玉(1574或1584~1648) 字贞素,土家族(也有说是苗族),四川忠州(今忠县)人。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有智谋。丈夫死后,继任其职,她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阳抗击后金,更曾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贞侯。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

明思宗见过女将军后,感慨万千,曾写下了四首诗,夸赞她的功迹,并御笔亲誊,赐给了秦良玉:

“学就四川作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 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上万里行。”

“ 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 凭将箕帚扫匈奴,一片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皇帝亲题的四首赞美诗,给予了秦良玉极高的评价。

10、冯婉贞

冯婉贞(清咸丰年间人),北京谢庄人,祖籍山东,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以后,四处掳掠,十九岁的冯婉贞与父亲冯三保一起,带领民团打败英法军队,保护了谢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860年(清咸丰十年),英法侵略军占领了北京以后,到处杀人放火,抢夺财物。这种暴行很快扩大到郊区。离圆明园5公里光景的谢庄女子冯婉贞,精通武艺,就向父亲提出:敌人有洋枪洋炮,咱们应当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长矛的优势,冲到敌人跟前去拼杀,让洋人的枪炮发挥不了作用。于是,短兵相接之下,冯婉贞率领的谢庄青年打死侵略军100多人。

今天,向你们致敬,抗疫战场上的巾帼英雄

今天是所有女性的节日,

我们走近一群人,

她们是抗击疫情战场上的战士,

但她们同时也是“女儿、妻子、母亲”,

危难关头,

她们放下这些身份,

为这场战役贡献着巾帼力量。

最累的地方有她们,

最危险的地方有她们。

这些无畏的逆行者背后,

是用“她”力量扛起的责任和担当,

更是女性力量与价值的彰显。

今天,

我们向奋战在一线的她们致敬!

一线抗疫的巾帼英雄们

没有生而勇敢,

只是选择无畏!

这些白衣天使的奉献,

值得被记住!

夏思思

夏思思生前系

湖北省武汉市协和江北医院

(蔡甸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

疫情发生后,

她坚持战斗在疫情防控最前线,

白天黑夜连轴接诊、救治患者。

在救治病人过程中自己不幸感染。

治疗期间,

她主动把ICU床位让给其他患者。

在病床上,她依然牵挂工作,

希望治愈后能重返一线。

2月23日,因病情恶化,

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徐辉

徐辉生前是南京市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在疫情防控一线连续奋战18天,

因积劳成疾于2月7日不幸去世。

连续18天,

她没日没夜全心投入。

同事回忆说:

“她没有休息一天,

没有按时吃一顿饭,

没有睡一个安稳觉,

始终处于24小时在线的待命状态。”

生前,徐辉曾说:

“这就是打仗,

和病毒战斗、和时间赛跑,

跑赢了,

我们就能挽救更多生命,

获得更多安全。”

郭琴

郭琴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急救中心的一名护士。

疫情爆发以来,

她一直在急诊病房内照顾重症患者,

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

1月13日,

连续工作多日的郭琴

高烧不退、四肢乏力、关节疼痛,

经过检查,

确诊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住进了隔离病房。

被成功治愈后,

隔离观察期刚满,

郭琴就主动重返岗位继续护理患者。

她说:

“我不是英雄,但绝不当逃兵”。

蔡志芳

蔡志芳是武汉市汉口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她从事呼吸内科工作30余年,

在非典、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期间,

均冲在最前线。

这一次,

她又第一时间冲锋在前,

是医院上一线最早、坚持时间最长、

年龄最大的病区主任。

蔡志芳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了近2个月,

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0小时。

最多的时候,

她每天要面对百余名确诊患者,

为了抢救危重症患者,

有时凌晨两三点钟才能结束工作,

甚至通宵达旦。

刘宇航

刘宇航是北京支援湖北医疗队里

年龄最小的队员,

今年只有25岁。

在一线,

她奋战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的急诊室。

17年前,

刘宇航的妈妈作为一名护士

也是主动报名参与一线非典抗疫。

母女连心,为了同一份责任,

如今刘宇航又冲上了防疫的第一线。

从没跟妈妈用书信交流过的刘宇航,

在临出发前,给妈妈留下一封信,

标题是《长大后我也成了你》。

“当接到报名通知的第一时间

我没有考虑,

只有一个想法,我要'参战',

因为我知道,

妈妈我长大了,我也成了你。”

余腊梅

余腊梅是江西省对口支援随州市医疗队成员、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1996级的学生

她对湖北有着特别的情感。

疫情暴发时,

她的脑海里只有四个字:

同舟共济。

也因此,

在结束了赴突尼斯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回国仅三个月后,

她主动递交请战书,

选择再次逆行,踏上征程,

这是使命也是责任!

余腊梅说:

“这是我们家的家风!

为人在世,有三件事不能避。

为民请命不能避,

为国赴难不能避,

临危受命不能避。”

因为怕跟家人通电话会流泪,

她写了一封家书——

甘如意

甘如意是武汉一街道卫生所的检验技师,

疫情初发时,她刚休假回老家。

受疫情影响,

武汉实施了进出人员管控,

公共交通全部停运。

她硬是靠手机导航,

骑自行车、搭顺风车,

4天3夜跨越300多公里,

赶回战疫一线。

她说:

“我不能后退,后退不可原谅!”

李晓静

2003年4月,

非典肆虐之时,

李晓静,

第二军医大学神经外科ICU的

一名护士、一名战士,

递交了这封请战书。

“完全没有恐惧,

心里充满了军人上战场的荣光。”

“我去过小汤山医院,

有传染病护理和危重症患者抢救的经验,

能应对灾后可能发生疫情的状况”。

2008年汶川地震,

第二军医大学组建抗震救灾医疗队,

李晓静再次请战。

今年大年初三,

已经退伍8年,

在上海浦南医院护理部任副主任护师的李晓静,

她带领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中

直抵武汉金银潭医院,

再次奔向前线。

这,是她们摘下口罩的脸——

摄影:李舸

这,是她们反复消毒的手——

这,是她们疲惫不堪的睡姿——

这是一线女性医护的日常,

也是每一位一线医护人员的缩写。

舍小家为大家,

关照无数陌生的生命,

平凡而伟大的白衣天使们,

不止在今天,

我们该向您致敬!

坚守在抗疫一线的,

还有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女性身影,

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

其中,也不乏老师的身影!

华雨辰

武汉钢花小学音乐教师

华雨辰在疫情发生后,

主动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

护送医护人员上下班、

在二七长江大桥上当疫情防控志愿者、

搬牛奶、铺被子、

在青山区方舱医院当播音员......

她说,

做志愿者是为了给自己的学生做表率,

最近她又组织钢花小学合唱团的孩子们,

在线上隔空合唱《夜空中最亮的星》,

被网友们称为这个春天

最动人的歌声。

陈勉

疫情突然来袭,

成都老师陈勉

听闻学生家长在抗疫一线,

医院物资紧缺,

她决定飞到荷兰买口罩,

她用15天跑遍整个荷兰,半个德国,

花了20万元资金买物资,

装进8个行李箱运回国,

全捐到需要的医院与社区。

廖小兰

为响应停课不停学,

各地中小学正式开始线上教育教学。

杭州余杭区塘栖二中八年级的科学老师廖小兰,

春节回江西老家永丰县过年,

疫情爆发后,

无法赶回学校也无法进城。

她所在的村位于大山深处,

信号很不好,

就带着电脑和板凳到处找有信号的地方。

最终自己架好天线才有了些信号。

在这个简陋的高山露天讲堂,

廖老师和同学们再次相见了。

翁丹

翁丹是湖南长沙麓山外国语实验学校

的一位美术老师。翁丹看到重庆护士刘洁的故事后,

内心十分触动,

想用速写的方式记录这些感动。

因为家中没有作画工具,

她苦恼了几天,

后来决定在纸巾上画。

这一画就是16米,

一整卷纸巾被翁丹画上了

83个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

有人说,

贡献有大有小,

其实,哪有什么天生英雄,

坚守平凡的岗位,

做到最好就是英雄!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如萤火一般,

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她们自己就是光明!

在今天这个节日里,

除了赞美,

我们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

这些在抗疫过程中

奉献自己照亮他人的女性。

如果你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巾帼英雄,

欢迎投稿与我们分享!

征集主题:

你身边的抗疫巾帼英雄

投稿要求:

1、你亲眼见证的女性抗疫故事,不管她是医生,护士,老师,民警,社区工作人员,如果她们的故事打动了你,欢迎写下来与我们分享。

2、投稿文件可以是图片或Word文档;

3、须为作者本人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剽窃。

投稿邮箱:

jiaoyubaozhengji@163.com

邮件标题格式:#你身边的抗疫巾帼英雄#

请在文内注明您的姓名、身份、学校及联系方式

截止日期:

即日起到3月13日

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凭什么被视为和平女神、岭南圣母?

冼夫人,又称“谯国夫人”,是南北朝时期高凉人,即今天的广东茂名。她多谋善断,保境安民,以信义结于本乡,翔宇尊其为“巾帼英雄第一人”。

作为南越众望所归的俚族首领,冼夫人身历梁、陈、隋三朝十代,唯用一好心,历代被人敬仰,生前就被奉为“岭南圣母”。她与高凉太守冯宝的汉俚联姻,更是被传为佳话,茂名人称冼夫人夫妇为和合神。

冼夫人家族六代忠贞,为民请命,南越俚人悉数归附。冼夫人偏安一隅,治理岭南数十年,她的辖区包括今两广、海南、湖南,江西,越南北郡、老挝北部、缅甸北部。

但她并没有效仿秦汉之交的赵佗,自立为南越皇帝,而是审时度势为百姓谋福祉,率领族人归顺隋朝,隋朝大一统时得矣平稳过渡。

冼夫人谋略过人,能征善战,却一手铁拳,一手安抚。她秉公持正,精察善断,赏罚分明,威服诸越,于乱世之中维护了岭南地区的相对安稳。

她不仅慧眼识珠,一手组建军队,挂帅出征,还在岭南各州郡创办讲武堂,包括为当地女性传授基本的防身术。

冼夫人运筹帷幄,毕生为免族人遭受战乱之苦而倾尽心力。她多次渡海说服俚人长老,成功在海南建置崖州,促成了脱离了大陆将近六百年的海南岛,回归中原王朝的统治。

自此,岭南汉族开始大批量登岛,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汉俚的民族融合。黎族百姓至今对冼夫人感恩戴德,视她为文明的开启者和地方的守护神。

冼夫人以平定王仲宣叛乱功,被隋文帝册封为谯国夫人,意为“监察”,还赐临振县(今三亚宁远县)为她的汤沐邑。每年大集会,冼夫人都会公开展示三朝赏赐物,明示子孙心怀百姓,忠君报国之志。

苏东坡曾赞颂冼夫人:“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而今,“好心精神”千古传扬,冼夫人更是被打造成“和平女神”的形象。

从广东到东南亚有冼太庙1500座,茂名独占608座。在海南和粤西北,人们把冼夫人塑造成保护百姓的神仙,为他们驱魔避灾,逢凶化吉。

夫妻不和、小孩满月时,都会去冼太庙“拜冼太”,并给小孩取带有“太”字的乳名,以求庇佑;广东还流行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游神仪式的“吃年例”、“劏牛会”。

冼夫人信俗、纪念冼夫人平乱征粮的电城炒米饼等,如今都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隋谯国夫人冼氏墓,也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州冼夫人庙,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高州人视冼夫人为一方保护神,因此视冼太庙为祠堂。陈兰彬所撰的冼夫人像座联 236字,号称“广东庙宇第一长联”。

#冬日生活打卡季#

巾帼英雄战疫魔

脱我旧时裳,着我战时袍。

1月28日下午4点,K457列车进入湖北孝感站。空荡荡的站台上,只有一个女子下车的身影——湖北航天医院普外科护士梅定。

这是一个自愿返岗增援的壮举。为了这次特殊而艰辛的“上班”,她一个人辗转三地、行程千里。从江苏昆山到安徽合肥,又辗转到离孝感较近的河南信阳……

原本在疫情期间不得于湖北省内停靠的火车,破例为一名护士在孝感站停车开门。一天一夜的辗转返岗之路也曾令梅定感到害怕,但她心中充满了坚定。“身为一名护士,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疫情当前,就是我们挺身而出战斗的时候。”

以忠诚赴使命,秉初心显担当。

“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最早判断坚持上报拉响新冠肺炎疫情警报;国家援湖北医疗队北京医院肾内科主任毛永辉,脸上压痕恰似“天使勋章”;火神山医院建设项目钢结构施工部分“主心骨”胡晓红,通盘协调处理图纸、技术、物资、现场等工作,日夜守在工地……

告别丈夫“相聚战‘疫’结束时”,告诉孩子“妈妈去打怪兽了”,安抚父母“防护好就不用怕”……这些在家里的贤妻、良母、孝女,就这样坚决地踏上抗疫战场。

“不是英雄的妹妹,是英雄兄妹。”一句网友的评论,让人们对杜富国、杜富佳兄妹肃然起敬。

多次请战终获批准后,来不及与家人告别,贵州省湄潭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杜富佳,加入贵州省第八批援湖北医疗队赶赴武汉。

身为一个“90后”,绑着一个冲天辫,杜富佳的脸庞仍透着一股稚气。岗前培训时,一位资深护士不禁感慨:“好小的一个娃娃啊!”

培训结束后,她往杜富佳的书包里塞满了零食,边塞边说:“你们小娃娃不是最喜欢吃零食,都拿着多吃点。”

英雄,不分年龄,更不分性别。

“哥哥在雷场上喊出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一直在我脑中回荡,给了我满满的正能量。”杜富佳说,“哥哥的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我,让我一直坚守到现在。”

如今,杜富佳早已适应了身着防护服、穿着尿不湿的工作环境,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病房里为抢救护理患者不舍昼夜。

柔肩亦担重任,巾帼不让须眉。

同样是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73岁的李兰娟院士已经在一线战斗了一个多月。

“这场战役不成功,我们就不撤兵!这次我来当一个医生,尽快解除危重病人的痛苦。”2月2日凌晨,她带着来自感染科、重症监护室的精兵强将以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从杭州专门赶来救人。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的患者大多是重症及危重症病患,李兰娟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时刻为最需要的病患奔走、操心。

面对忙里忙外比自己还要年长4岁的李兰娟院士,一位60多岁的梅婆婆出院时,满含热泪鞠躬致谢:“感谢你们帮助武汉人!一定要多保重身体,还有很多病人需要你们!”

总有一种巾帼奉献,温暖他人、点亮生命

虽在“强制休息”,张继先电话中仍细细过问着病人的治疗方案和恢复情况,信号不好时,还得扯着点嗓子,房间里回荡着因长期熬夜而沙哑的声音。

54岁,约莫1.6米的个头,身子瘦小但性子很急,“疫情上报第一人”、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常被同事唤作“继先兄”。

自疫情发生以来,这位科室里的“兄长”从未停下脚步。作为呼吸内科主任,她每天要对上百位病人查房制定诊疗方案,晚上经常通宵抢救,一大清早又开始新一轮的查房。对风险大的病人,有时她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人介入。

“疫情发生初期还能住在家里,后来就住到了医院旁边的宾馆,一来方便与家人隔离,二来病人有情况可以及时赶到。”提起家人,张继先湿了眼眶。

“每年过年那顿团圆饭,一大家子都是迁就我的时间,但工作起来只好将他们忘了,我只能一心扑在这边……”

谁人心中没有牵肠挂肚,只因为心中深埋着更深沉的大爱,才毅然选择了风雨兼程,在疫情第一线站成最柔弱也最坚强的堡垒。

风景秀丽的东湖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是这场战“疫”的主战场之一。对在医院急救中心工作15年的护士郭琴来说,这一次是她人生遇到的最大挑战。

由于感染病人多伴随发热、呼吸困难、乏力,她和同事要24小时近距离给予吸氧、喝水喂饭、伺候大小便,还得经常帮助病人变换体位。

“每一次近距离的接触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稍不留神,就会中招。”起初,人手短缺,防护用品紧张,为照顾好重症患者,郭琴每天自觉工作10小时以上,24小时连轴转也是常事。悉心的照料下,她帮助了百余名新冠肺炎患者转危为安,可自己却不幸在工作中感染了病毒。

“我不是英雄,但也绝不当逃兵。”经过治疗,恢复健康的她主动重返隔离病区,重新穿上那熟悉而厚重的三级防护隔离装备。

“看我站在那里,病人心安。”在自己躺过的隔离病床前,郭琴护理着新的病人,“我的出现,即使不说什么,对病人也是鼓励。”

柔情似水的关怀,抚慰了多少颗焦灼不安的心。

1月24日,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火神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宋彩萍来不及吃一口摆上桌的年夜饭,接到命令,紧急出发。

临别时,16岁的儿子两眼含泪,用双臂紧紧地把宋彩萍搂在怀里。

到了武汉,宋彩萍“脑子不停转,电话不停响”,从静脉穿刺到标本采集,从气管插管到喂饭服药,从诊疗到与老年患者拉家常……她像是个“永动机”,一忙起来就顾不上自己,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

为了纾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她用手势传达问候,在防护服上画笑脸。“防护服是冰冷的,但我们的心是热乎的。只要用心去关爱,哪怕隔着厚厚的防护服,患者也能感受到我们深深的爱。”

“虽然看不到你的模样,但我记住了你照顾我的样子。”一位患者感动地写下这样一句话。

她们,缺席家里的团圆,与“疫魔”对抗,只因那是生命的嘱托。

她们,并非百毒不侵,却以身筑墙,构筑起普通人与死神之间坚实的屏障。

“有事叫我!”这是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夏思思的口头禅。1月的一天,下夜班后明明可以回家休息的夏思思,听说有位70多岁的老人病情加重,又返回医院参与救治。

“当时这位病人已经高度怀疑是新冠肺炎,思思也知道,可她依然选择回来战斗。当时医院、医护人员都进行了准备和防护,她却被感染了。”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邱海华哽咽着说。

1月19日,夏思思突然感到乏力,并出现发热症状,很快住院治疗。2月23日清晨,与病魔顽强搏斗了一个多月的夏思思,生命的刻度定格在了29岁……

总有一种巾帼力量,坚韧不拔、奋战到底

这是一张折痕累累的疫情防控临时通行证,大红印章旁印着这样几个字——“车牌号:自行车”。

农历正月初七,沿途客车停运。24岁女医生甘如意从湖北公安县斑竹垱镇老家出发,带着老家政府开具的通行证,骑着自行车赶回工作的武汉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

风雨中飞驰,黑夜中独行。300多公里,这个年轻女孩靠着“走一段,少一段”的坚持,终于回到熟悉的乡亲们身旁。“我只是想让村民放心,为了尽快回到工作岗位,我什么都可以不顾。”

白衣为战袍。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万千巾帼坚守岗位,用细致与耐心挽救回一个个宝贵生命。

实施呼吸机试脱机,保持气管插管给氧,“人工肺”管道撤出血管……一系列紧张忙碌操作后,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位危重病人2月底成功撤离“人工肺”系统支持,转入普通病房。

堪称救治奇迹的背后,离不开一支平均年龄仅有26岁的“红色娘子军”。

被视为续命神器的“人工肺”系统,每分钟转速达两三千,仪器精密操作复杂。“红色娘子军”24小时不间断观察机器转数与流量、氧气瓶余氧状态,调整抗凝药剂量及速度,牢牢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工作强度很高、心理压力很大,可一分一秒都是生命的等待。”护士管志敏说,为了挽救生命,再辛苦也值得。

身躯虽柔弱,坚守若磐石。

北京协和医院驰援武汉的135人护理团队中,八成是女同志。面对护理难度和强度已经远超北京协和医院ICU的武汉战场,她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主动与清醒患者沟通交流,用温暖的话语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即使是混乱不清的言语,也是我们非常期望听到的。这一声声呼喊,代表了生的希望。”护士王汐嬅说。

点滴微光,汇聚璀璨星河。亿万妇女同胞迸发出温善而坚毅的光芒,穿透疫情阴霾,激荡前行力量。

方舱医院里,女志愿者用清脆甜美的声音播送新闻和通知,女护士带领病人跟随音乐跳起广场舞,温暖的话语、欢乐的舞蹈,传递着战胜病情的决心与希望;

小区门口前,女社区工作者发挥女同志的优势,家长里短讲道理、设身处地做劝导,站岗值守、消杀防疫,筑起联防联控的铜墙铁壁;

万家灯火中,女民警巡逻执勤、日夜值守,劝导不聚会、少出门,夯实大小家园的安全防线……

一个个靓丽身影,一道道前行之光。

击鼓催征紧,荆楚战未休。当前,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广大巾帼英雄发扬连续奋战精神,持续坚守在战“疫”第一线——

穿上防护服,带上护目镜,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的200多名医护人员连续40多天日夜坚守,不懈奋战。急诊科主任艾芬和同事们没时间担心自己安危,顾不上照顾家人周全,“大家都想着多一点时间,多一次坚持,就能多救一个病人”。

两次请战,24岁的佘沙成为四川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汶川地震时,她是受援者;如今武汉战“疫”,她成为了驰援者。作为一名汶川人,佘沙说:“汶川地震时,全国各省区市都来援助我们,现在我们也以同样的心情回馈湖北。”

成功战胜疫魔后,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妻子程琳再次来到医院,捐献400毫升血浆,让爱“回流”。“我的丈夫还在一线救治,捐献血浆,既是支持丈夫工作,更是为了抢救更多的患者生命”;

……

激扬巾帼之志,凝聚巾帼之力。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爱护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医务人员,强调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务必高度重视对他们的保护、关心、爱护,从各个方面提供支持保障。

党中央深切关爱奋战在疫情防控斗争一线的广大妇女同胞,社会各界和各级妇联组织也积极筹集物资,为奋战在一线的“当代木兰”送去卫生用品等特别温暖,进一步凝聚起巾帼英雄顽强拼搏、奋战到底的坚定信心和不屈斗志。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不久的将来,全国各族人民必将迎来春暖花开的那一天。巾帼之花,也必将在战“疫”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新华社武汉3月7日电记者林晖、李劲峰、胡喆、侯文坤)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08日 01 版)

从出生遭嫌弃,到被周恩来称"巾帼英雄",为了科学,她终身不婚

本文来源公众号:眼近史

1957年秋天,山东一艘军舰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一位瘦老太太在一群年轻人的陪同下,登上了我国的一艘军舰。舰长大吃一惊,他问身边的同志:“怎么上来一个瘦老太太?”

舰长之所以会这么问是因为早前他就收到通知,将会有海军工程领域的专家带学生来实习,所以他早早出来迎接,但他没想到这位专家会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老太太。这在当时来说,绝对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事。

舰长正在发愣,陪同登舰的同志看出了他的不解,赶紧把老太太的名字报上。舰长一听对方的名字,当场就把老太太迎了进去。当时舰上连女宿舍都没有,也不知该让她住在哪里,所以舰长赶紧把会议室腾了出来,又拿来一个简易军用床,亲自给老太太搭上。

这位老太太到底是谁?为何能让一位舰长把会议室腾出来给她住?

1905年,刘恩兰出生于山东潍县一个闭塞的小山村,婴儿的啼哭声传出时,祖父忙来打听是男是女,一听是个"赔钱货",脸立刻阴沉下来,说:"女孩子家,不能上炕,把她放在墙角的干草上!"

两岁时,小恩兰病得奄奄一息,祖父吩咐,不许照看,让她自生自灭。碍于封建家长制,父母只能偷偷照顾,上天眷顾,恩兰活过来了。渐渐懂事后,得知这段往事,刘恩兰心中埋下了对封建枷锁的痛恨。

七八岁时,家里吃西瓜,祖父给孙子吃瓜瓤,只给刘恩兰一个瓜尾巴,已有反抗意识的她,把瓜尾巴摔在地上,发誓再也不吃西瓜。

所幸,刘恩兰有一对开明的基督徒父母。自清末以来,潍县便是北美基督长老会的传教重镇,父亲刘光照就是被传教士收留上学,从登州文会馆毕业后,在广文大学任教。

不忍刘恩兰在家受委屈,父亲把她带在身边,亲自启蒙。坐在父亲的膝上,幼小的刘恩兰读书识字,学英语,背唐诗宋词,听天文地理,想像哪吒闹海。既聪颖又有强烈的求知欲,父亲断言,她将来必成大器。

在刘恩兰14岁时,深知自身能力尚浅,已经难以满足女儿学习需求的刘光照,将她送到了南京的教会学校念书。

早就在父亲膝下积累了满腹文墨的刘恩兰,一进入学校就展现出自己非凡的知识水平,中学的课程对她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仅仅花了一年半就成功毕了业。

结束中学生涯后,刘恩兰紧跟着进入了自己的大学时代。令很多人惊讶的是,以刘恩兰如此高的天资,居然甘愿报读南京金陵女子大学。

后来通过与她的交谈人们才知道背后的原因,当时她完全可以去北京读大学,可惜她报考的那所大学规定必须先读两年预科,才能进入本科学习。

急于学成的刘恩兰,没有办法接受,把自己两年的宝贵时间浪费在预科学习上,同时她也有着很大的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打破学校之间的等级壁垒,获取到足够的知识。

就这样,李恩兰在20岁就结束了大学学业,开始继承父亲的衣钵,进入了教师行业,在其附属中学担任教导主任。

教书只是刘恩兰对于自身窘迫生活的一个小小妥协,志向远大的她一直等着能够去到更远更宽广的地方进行学习。

金陵女子大学是由美国教会在南京创立的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由于背后的关系,常常可以输送一些优秀的学生前往美国留学。

1929年,金陵女子大学正式赞助刘恩兰前往美国克拉克大学留学。从小就不服男生的刘恩兰这次也依然较起了劲,修读了当时女生几乎不会考虑的自然地理学科。

也许是受幼时父亲给她讲述的故事的影响,刘恩兰在众多学科中,毅然决然选择了“自然地理”。

从此,名山大川、江河湖海、浩瀚星河成为了她的研究对象。

长达三年的留学生涯中,她刻苦努力,写出的论文多达400多页,最后以自然科学领域中国第一位女硕士毕业。

毕业后,刘恩兰考察了许多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刘恩兰得到了英国军方的支持,她搭乘小型潜艇考察了当时地形极为复杂的英吉利海峡,为后来英国海军战胜法西斯德国海军贡献了力量。

回国后,刘恩兰为科学事业奔走,乐此不疲,她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她和同事们在金陵女子大学创办了地理系、组建了中国地理学会,她还亲临课堂给学生传授知识,与学生促膝长谈,此外她还与中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和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一起,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刘恩兰作为领域内泰斗级的人物,被分配到大学执教。不久,中国科学院的筹备工作也陆续展开,刘恩兰正是筹委会成员之一!

在一次重要的筹委会会议上,刘恩兰大发脾气,公然宣布各项工作开展太慢,在这样下去中国何时可以赶超其他国家呢?

要知道,这次会议来的可都是科学家响当当的人物,她脾气说来就来,不少人都责怪她不分场合,有失礼数!可她内心真的心急如焚,若再不抓紧时间,不知多久才能追上其他国家?

但当时刘恩兰万万想不到,在她发脾气的时候,自己敬爱的周总理正坐在会议现场,她的粗嗓门周总理全部听见了!

此时的刘恩兰万分内疚,她以为周总理会严厉地批评她,当周总理在见到她后却笑着说:“恩兰先生,您的意见十分宝贵,我很欣赏您这样的性格,建设新中国就需要像您这样真诚而坦率的性格!

一席话,让刘恩兰深受感动,从此,她更是热情高涨的将精力全部花在地理科研上,乃至她一生都未婚配!

1954年,总理安排她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系海道测量教研室主任。此前,因为留学美国的原因,曾经饱受怀疑,但是调任军工学校,可见此时的政治信仰还是被认可的。

1961年,刘恩兰到海军航海保证部工作,那时,她已经56岁了,但是她依然对工作充满激情,因为这是她热爱的工作。56岁的她依然战斗在海洋科研、调查第一线。 一次,她乘一艘海军快艇到黄海某海区考察。那时,她正患着胃溃疡。小艇破浪奔驰,艇体激烈振荡、颠簸、恶心、呕吐把她的胃搅得疼痛难忍。忽然,她觉得要吐。她怕弄脏舱室,急步登上甲板,一口鲜血吐进大海。同志们忙奔出来扶她,然而,她昂首望着前方,疾风掠着她那苍然白发,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突然,刘恩兰发现快艇来了个急转弯,全速返航了。她一下子明白了这突然返航的原因。刘恩兰立回到舱内找到艇长,严厉地问:"为什么返航?"

艇长有些不自然地回答: "刘教授,您别急,这次出海风浪太大,刚才上级命令……"刘恩兰仍是十分着急地比划着说:"同志,你难道不懂吗,风浪越大,越能获得珍贵的资料,对部队建设更有参考价值,快发电请示上级,一定要按原定计划到预定海区进行测试!"艇长听了老教授斩钉截铁的话语,内心十分感动。他想执行命令一 样,立即与上级取得联系,又驾艇奔向大海的深处,刘恩兰的表现深深地打动战士们。 刘恩兰以这样的工作态度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奉献了一生。她是中国第一个当之无愧的女海洋学家。

同年,刘恩兰加入共产党。

“文革”期间,这位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自然地理学家和海洋学家,“理”所当然地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里通外国分子”,批斗后被监禁起来,拳头和棍棒使她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损害。此时的周总理,并没忘记她。在危难时刻,总理捎来口信:

刘恩兰是海洋界的巾帼英雄,不准批斗。

从此,她才重新获得了人身自由。总理的关怀,使这位身心遭受摧残的“大地之娇女”久久不能平静。

一直到了70多岁高龄,刘恩兰还经常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到沿海考察。为了吸取国外的科研成果,她在74岁那年,还出访澳大利亚,参加世界海洋会议。77岁高龄的时候,她发表文章,提出“国家应当加强对海洋的管理”的重要建议,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1986年7月15日,81岁的刘恩兰走完了她坚强、奋斗、无私和奉献的光荣一生,这一生,她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但却终身未婚。她把所有的执著和爱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和那片壮阔的大海,暮年她曾深情地说:

“我自幼就喜爱大海,等我去见马克思的时候,请把我的骨灰撤在大海里,我要和大海永远在一起。”

刘恩兰终身未婚,但她早已把自己献给了科学,献给了地理学研究事业。她像一朵怒放的花,在岩缝中惊艳天地。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