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七夕又被称作什么节(我们的七夕节,除了秀恩爱还有这些……)

导读 七夕又被称作什么节文章列表:1、我们的七夕节,除了秀恩爱还有这些……2、【网络中国节·七夕】七夕节是什么?3、今天是七夕节!你们那里下雨了吗?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谚语啥

七夕又被称作什么节文章列表:

七夕又被称作什么节(我们的七夕节,除了秀恩爱还有这些……)

我们的七夕节,除了秀恩爱还有这些……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是柔情似水的中国情人节,亦是传承千年的乞巧节,在年轻一代人心中也有着非常深刻的烙印。为此,漕河泾社区特地邀请了专业老师来到居民区,通过传统文化体验的方式告诉大家,我们的传统节日七夕不是只有秀恩爱那么简单。

“七夕今宵看碧霞,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鹊桥相会、穿针乞巧、花灯祈福……这些是独属于七夕的仪式感,活动中,专业老师通过生动的PPT为大家介绍了七夕节的来历和文化内涵,摆放在每个人面前的莲藕和针线更是让大家跃跃欲试。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在古代,女子在七夕穿针是乞巧的重要环节,方式为在莲藕上插上七根针,用一根红线穿过七个针眼,速度最快者为胜。穿针乞巧可以说是最有名的乞巧方式了,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可是要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的。”看到大家都志在必得,老师特地“提醒”大家。

·

这实在是要考验一番现代都市女性的聪慧巧手了。活动现场,居民们可是铆足劲头赛巧,一手扶着插上针的莲藕,一手拿红线,全神贯注。看谁穿针引线最快,谁最快就说明谁得巧,实为一件快乐有趣的赛事了。

活动不仅让居民体验了传统文化,也增加了邻里间的互动与交流。“七夕是个传统节日,我们举办这个活动,就是要在这样一个真实情境中,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主办方表示。

记者:姚丽敏

编辑:陈思宜

校对:王冰倩

【网络中国节·七夕】七夕节是什么?

七夕节

是什么?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
又名乞巧节、七巧节,
是流行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相传七夕节这天夜里,
女子在庭院里摆设筵席,
向织女星祈求智慧和巧手,
故称为乞巧。

后来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
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七夕节

做什么?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传说在七夕的夜晚,

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哦~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

是最早的乞巧方式。

七夕之夜,

女子手拿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

(或五孔针、七孔针),

趁着月光将丝线穿入针孔中,

将丝线快速全部穿入者,

称为得巧。

【吃巧果】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

在七夕乞巧食品中最为出名。

【放风筝】

约上三五好友,

去郊外放个风筝,

别有一番滋味。

【划船】

夜幕中,

繁星点点,

和心爱的人泛舟湖上,

还有比这更浪漫的吗?

【求婚】

“等你回来,我娶你!”

就在这个七夕,

她平安归来,

他兑现承诺。

致敬白衣天使们!

【坐热气球】

体验现实版飞屋环游记,

和心爱的人坐热气球感受浪漫。

【许愿】

放出菏灯,

祝愿明天更好。

【看演出】

伴随阵阵歌声,

对他/她大喊出“我爱你”吧!

【游游乐场】

回味童真年代,

必打卡游乐场。

【度假】

找一个海岛,

晒晒太阳,

玩玩水,

很是惬意!

【旅游】

最好的爱情就是

你在闹,他在笑!

无论这个七夕

陪在你身边的

是家人、朋友还是恋人,

都愿你平安喜乐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今天是七夕节!你们那里下雨了吗?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谚语啥预兆

@头号周刊

导语

天气预报:今天是七夕节!下雨好不好?老祖宗留下的农谚咋预兆。

俗话说:“银河朝南北,雨来如桶倒”。到了农历七月,正是观看银河最清晰的时候,大致是南北走向。此时,常常会大雨爆发,倾盆而下。尤其是到了七月七日七夕节,更是非常关键时期,老祖宗通过这天的天气变化,预兆秋天雨水多少,是旱是涝。

一、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常常是雨节。

我们知道,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个双喜吉日,也是“七重”吉日,自古以来,民间比较重视。

俗话说:“七月七必下雨,牛郎织女泪渏渏”。七月初七,正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为“天人相通”、“天地交感”的日子,两人银河相隔,一年相见一次,难免泪雨绵绵,泪如雨下,降下雨水,有的地方还叫相思雨。看来这天是个多雨的日子。

还有的谚语说:“七月初七不出门,出门被雨淋”。在民间,老人常常说七月初七这天,尽量不要出门,如果确实有事外出,一定带上雨具,防止突然出现降雨,淋湿衣服。

二、七月初七这天下雨,往往预兆下雨时间长。

七月初七,牛郎难得见织女,往往这天出现降水,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谚语,七夕节下雨有什么预兆。

谚语说:“七月初七有雨下,七月十七紧相连”。如果乞巧节这天下雨的话,老祖宗预兆:从七夕节到七月十七连续10天,往往雨水不断,阴雨连绵,是个多雨的谚语。有的谚语预兆时间更长,看看下面谚语怎么说。

农谚说:“雨落七月七,阴雨连绵十月一”。看来谚语预兆下雨时间比较长,整整一个秋天,从农历七月开始,一直到农历九月结束。谚语说,如果七月七下雨,会断断续续,阴阴晴晴,持续到农历十月初,下雨时间比较长。

三、七月初七这天下雨,往往预兆下雨比较大。

我们看到,七夕节下雨,往往连续十来天,雨水不断,而且持续到整个秋天。那雨水大不大呢?继续畅谈交流。

谚语说:“七月初七响雷公,大水漫到平天公”。假如七月初七这天,出现雷雨交加的天气,后期还有大雨,甚至暴雨发生,接天蔽日,倾盆而下,欲与天公试比高!看来雨水不小。

谚语还说:“七月初七雨淋淋,三秋犯愁愁死人”。了解了上面的谚语,也基本明白了人们犯愁的原因了。秋季是庄稼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如果阴雨绵绵不绝,而且雨水过大,自然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直接造成减产和歉收。特别是在农耕时代,人们靠天吃饭,靠地为生,自然担忧吃饭问题。

小结

综上所述,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往往雨水降临。根据老祖宗总结积累的谚语,预兆秋天雨水多发,雨水过大,往往不利于农作物丰收。

今天是七夕节!那么那里下雨了没有?欢迎交流分享。

网络中国节·七夕弘扬七夕文化 崇尚爱的奋斗

来源:吉网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女性的专属节日。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今天,有人把七夕节当做中国情人节,情人是西方文化的产品,何必非要中国有呢?有人把七夕节当做中国爱情节,这更精准一些。七夕文化是爱的文化,七夕节是爱的奋斗节。弘扬七夕文化,崇尚爱的奋斗,应成为七夕节的主题。

弘扬七夕文化,让七夕节“火”起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七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思想厚重,对我们今天追求美好生活,奋斗新征程,拼搏新时代,有很好的启迪意义。乞巧习俗是对心灵手巧的崇尚;晒书则是对知识的向往;配药来防病治病,煎汤洗发等习俗则是对健康的期盼。我们可以通过多角度思考,文创产品,多媒体展示,让七夕节“火”起来,火出一种自信,一种情怀,一种独特的中国民俗文化力量。

弘扬七夕文化,不是正襟危坐搞讲座,不是之乎者也说古今,而是要把有意义的文化讲得有意思,要从平面到立体,从单元到多元,从历史到现实,从书本到生活,要让七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妙趣横生,精彩纷呈,真情满满,激情火热。让七夕文化从古代走来,在今天生机勃勃,阳光四射。8月8日,一场“直播婚礼”新婚夫妇以及他们的朋友们总共对着直播镜头朗读了五封“情书”,抽了四轮奖,哭了好几次,笑了无数次。前后共有超过3000人次在线观礼,人们在弹幕中说“美好”“又是为别人的爱情落泪的一天”“我又相信婚姻了”。与时俱进,弘扬七夕文化,很甜很时尚,这是一个很好样板。

崇尚爱的奋斗,让七夕节“红”起来。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七夕晚会》在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传说起源地——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园顺利完成录制,以“爱·自有光”为主题,爱自有光,是奋斗的光。牛郎织女的故事是爱的奋斗故事,这是七夕节的重头戏。真正的爱情是爱的奋斗。织女为爱奋斗,来到人间;牛郎为爱奋斗,追到天空。他们是一对爱的奋斗天使。今天,新时代的爱情故事,更应该是爱的奋斗故事。

爱的奋斗故事,不是经济的炫耀,不是婚礼的豪华,而是为爱对方的拼搏,为了我的爱人,我要努力,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比如,在抗疫前线,夫妻同上战场拼搏,在烟台抗击疫情的第一“战场”上,丈夫十几个小时一直维护着核酸检测现场的秩序,妻子连续30多个小时奋战在采集一线;8月9日上午,在郑州东区龙之梦社区,来自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的赵璐宽和靳丽正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他们是一起抗疫的同事,也是一对夫妻。为了彼此的爱,为了爱的美好,为了大家的爱,奋斗升华爱情,爱情让奋斗温馨。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爱的奋斗誓言。奋斗产生激情,奋斗打造幸福,奋斗让七夕节“红”起来。“爱藏眸光流转间”“爱自时光翩跹起”“爱在百年荣光里”奋斗是爱的真谛,爱是奋斗的芬芳。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文化厚重,丰富多彩,有中国魅力;七夕真爱情深,乘风破浪,昂扬中国之爱。七夕文化,爱是灵魂,奋斗是血脉。弘扬七夕文化,崇尚爱的奋斗,七夕文化打造我们的文化底气,七夕节是我们爱的奋斗加油站。(殷建光)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本文来自【吉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中国爱情节:七夕节的当代转换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佳节七夕节,自从《诗经》《古诗十九首》赞颂牛郎织女双星相恋以来,华夏儿女年年都过“七月七”。经历代演化,乞子、乞巧、乞美、乞功名、晒书、葡萄架下听悄悄话等民俗事象逐步融入七夕节庆,但无论如何演化,牛郎织女的爱情主线一直是七夕节的重要精神元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广大民众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意识的增强,传统文化的现代回归已日益凸显,七夕节亦呈现出从传统乞巧节日向现代爱情节蜕变的趋势。

具有深厚爱情文化内涵的七夕节

七夕节是天气由炎热向寒凉转换的节庆,七夕节最初的习俗活动就是围绕着七月的气候物候的转换而形成的农时生产和生活习俗活动,这与我国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密切相关。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成为七夕节庆的主题有一个逐步融入的过程。

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因子最初出现在西周时期。《诗经·小雅·大东》有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不难体味到牵牛、织女两星隐隐相恋的意蕴。及至西汉,牵牛、织女两星故事进一步发展。《古诗十九首》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很显然,牵牛、织女两星相恋,彼此相思的意味已经十分浓烈。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故事情节仅限于发展到牵牛、织女两星相恋,并没有发展到后来的人神之恋,当然也没有鹊桥相会。但故事文本在东汉时期则有了较大发展,牵牛、织女二星鹊桥会的故事融入其中,故事情节趋于复杂曲折。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有载:“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夕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牵牛、织女故事的发展呈现出进一步的扩散和分化的趋势,二星在此时已经具备完全的人格,牛郎织女来到了人间,并在多角度解读的基础上故事情节被不断丰富和完善。南朝宗凛《荆楚岁时记》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及至唐宋,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文化交流融合高峰的到来,牛郎织女故事已经妇孺皆知,七夕节也盛于一时。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文体唐诗宋词中也留下了诸多赞颂七夕,歌颂爱情,祈福家庭和美的佳作,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直到今天,男女之间相互表露爱慕之情,亲朋之间祝愿婚姻家庭美满和谐,这些名词佳句仍然被经常引用。

通过简单审视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演化历程及其文化影响力,不难看出爱情这一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七夕节俗文化中所占据的地位,可以说,在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系统中,七夕节是最具爱情文化内涵的节日。

七夕节正在向中国爱情节转换

人之初,性本善,爱是每个人内心的自为存在,而随着一个人的成长成熟,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不容回避的话题。雨果说“人生是花,而爱便是花的蜜。”人们需要爱情、呼唤爱情、歌颂爱情,但同时也需要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来表达爱情,于是便出现了西方的情人节和中国的七夕节。不可否认的是,曾经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段落里,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中国的七夕节则颇受冷落。但可喜的是,中国的七夕节当下已经悄然回归国人的节日文化档期,并呈现出向着中国爱情节转换的趋向。

美丽动人的牛郎织女故事,在中国,在海外,不知有多少人讲过、听过。我们曾经听我们的父辈讲过,父辈又听祖辈讲过,这样一直可以追溯到很远。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牛郎织女的爱情因子与七夕节庆的紧密贴合已经成为国人的一种潜意识认同,在爱情时间节点的档期寻选过程中,七夕节成为了不二的选项。

七夕节有乞巧节、女儿节、小人节、巧夕节等不同的节日名称,节日期间所伴随的则是穿针引线、乞巧乞美等特殊的民俗事象。但是,伴随着古老民俗事象的隐退,乞巧节等不同称谓已经很少有人提及,转而在商业宣传和媒介表达中多称为中国情人节、七夕情人节、中国爱情节等。传统社会的七夕节主要是在家庭或邻里之间举行,就活动空间而言一般是在旧时的庭院,较少涉及公共活动空间,现代社会的七夕节则早已冲破旧时的庭院空间限制,更多走向咖啡馆、餐厅、商超等公共文化空间,参与主体也由过去的女性转变为现代社会的恋人。总之,七夕节乞巧等传统节日民俗的隐退与现代爱情因素的增长,凸显了七夕节庆现代化转型的崭新趋势。

七夕爱情节的冷思考

七夕节以中国爱情节的形式重新回归人们的节日系统,成为人们在固定时间节点的特定生存方式,既可看作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可视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首先,七夕爱情节的盛行是人们表达爱情的需求。前文已经提及,对于爱情的表达和特定时段的仪式化呈现是人们的普遍诉求,特别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诉求显得更加强烈。以至,在西方的情人节传入中国后,在一个特定时段受到推崇。中国的七夕节本身含有浓厚的爱情因子,随着七夕节的现代转型,七夕节的爱情因子不断被发掘、弘扬、放大,在融合了玫瑰花、葡萄酒、首饰等现代元素后,中国的七夕爱情情节展现出了特殊的魅力,不断受到恋人的追捧。

其次,七夕假日浪漫经济的活跃助推了七夕爱情节的兴盛。传统节日,往往是进行大宗消费的重要节点。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活跃,商家也纷纷打出各种“节日噱头”,以带动节日经济,近年来“双11”、“6.18”都是这种经济活动的产物。众多商家也由此联想到了七夕节的“浪漫经济”价值,以至于拿出各种促进浪漫消费的手段。花店、蛋糕店、电影院、商场、超市在七夕节往往会进行特殊装点,烘托出特殊的浪漫氛围,并采取多样的促销手段。

再次,七夕爱情节的兴盛是复兴传统文化,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中国是文明之乡,礼仪之邦,中国不但有礼仪道德,更有充满浓郁人情关爱的爱情因子。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复兴传统,丰富民众生活也成为政府、民众共同的选择,广大学者也积极参与其中。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传说在我国多地流传,地方政府积极发掘其中的文化元素,建成多处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材的主题文化公园(如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风景区等),在七夕节当天也会举办多种形式的爱情主题活动(如七夕相亲会等),央视也在近年来连续推出七夕主题晚会,丰富民众文化生活。

总之,七夕节的当代转换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人性的需求,有文化的需要,也有经济的助力,不一而足。毋庸讳言,七夕节在融入现代元素后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七夕节向中国爱情节的转换也成为中国传统节日现代化转型的典型案例。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根植于中国的农耕社会传统,七夕节的当代转换也使得其中所蕴含的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元素或多或少的出现了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文化的本来样貌。对于这种转型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是一个涉及到如何看待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并使之有效有机融合的大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齐泽垚)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