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菠萝蜜最新地址(想吃酸奶波罗蜜、心太软,于是搜了这家面包烘焙)

导读 菠萝蜜最新地址文章列表:1、想吃酸奶波罗蜜、心太软,于是搜了这家面包烘焙2、国内最独一无二的佛寺,且美得让人无法言喻3、唐密遗珍|唐长安城大安国寺遗址出土的密教造像

菠萝蜜最新地址文章列表:

菠萝蜜最新地址(想吃酸奶波罗蜜、心太软,于是搜了这家面包烘焙)

想吃酸奶波罗蜜、心太软,于是搜了这家面包烘焙

地理位置:店名:祐禾(江汉路店)地址:中山大道543号华为手机旁(江汉路地铁站F出口)祐禾真的是在武汉开了好多年了,江汉路的这家离地铁站很近,很好找!面包的品种超级多,吐司欧包甜品一应俱全。实用tips:枫糖吐司t面包脑一看到就走不动道的吐司,真的太有食欲了,核桃和枫糖的组合真的拒绝不了!吃起来不会很甜腻,被枫糖包裹的吐司还有脆脆的口感酸奶菠萝蜜t这个是他们家的招牌,可以说是必眼入不踩雷的一款。我第一次吃他们家就是吃的这一款,真的有被惊艳到,酸酸的菠萝和酸奶奶酪t融合的太好了,吐司湿润度和柔软度都刚刚好!榴莲吐司这个头秒杀其他某某吐司点,不止个头连内馅也是爱了爱了我已沦陷在佑禾不可自拔

国内最独一无二的佛寺,且美得让人无法言喻

佛说:

你心里有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

一个人内心恬静,

摒弃了世俗繁琐丑恶,相信了美好的存在,

那他看到的一切自然也是美好的,包括自己,与别人。

心中有佛,眼里万物皆为佛,

而心中不静,则眼中也不净,

相由心生,心中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表现出的自己也就是什么。

佛说: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短短今生一面遇,前世多少香火缘。

牵手是有一种缘,回眸是一种缘;

生命是有一种缘,爱情是一种缘;

假如还有来生,来生也是一种缘。

佛说:

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

一切都是缘。

缘起缘灭,缘聚缘散,

一切都是天意。

佛说:

万法皆生,皆系缘份,

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

注定彼此的性命,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佛说:

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遇过的人,

每一个现在,都是我们以后的回忆。

无须缅怀昨天,不必奢望明天,

只要认真过好每个今天。

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走该走的路,见想见的人。

脚踏实地,不漠视,不虚度,有缘无缘,一切随缘,保持一份好心情,

就算心碎也要拥有最美的姿态。

佛说:

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

刻意强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会不期而至。

因此,

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

一切随缘,顺其自然,

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随缘不是听天由命,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

佛曰:

不可说,不能说,不必说.

了该了之情,结该结之缘,

去该去之地,历该历之事。

最后一次回首,洁净的极乐天界抛在身后,风烟滚滚。

许多时候,

伫立于光阴的水岸,

习惯了静默无言,

习惯了将深情藏于不动声色的眸光里。

时常幻想着,

一个人,一袖云,一溪月,

独对 千山 ,孤游万水,

在岁月浊浪滚滚的河床里,

忘记繁华,抛却执念,

静享风烟俱净的闲适清欢。

牛首山介绍

牛首山位于 南京 市 江宁 区,因为东西 双峰 的形状像牛头双角而得名,民间又称为牛头山。目前牛首山上只留下了东峰,西峰的山体在1937-1958年期间受到了两次破坏性的铁矿开采,形成了一个60多米深的矿坑。为了恢复牛首山的西峰,景区在矿坑里建造了一座高89.3米的佛顶宫,目前佛顶宫无论从建筑的形式还是体量上看都堪称世界唯一,而释迦牟尼的佛顶骨舍利也将长期供奉在佛顶宫内。

一座牛首山,半部 南京 史。牛首山风光秀美,素有“春牛首”之美誉,古有牛首烟岚、献花清兴、祖堂振锡等金陵美景,还遗存了很多历史古迹,如岳飞抗金故垒、摩崖石刻、弘觉寺塔、郑和文化园等。吸引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在此修身养性、品茗作赋,留下诗词400多首。

近年,世界佛教界至高圣物——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于 南京 盛世重光,经宗教界、文化界、文物界研究同意, 南京 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牛首山文化旅游区,长期供奉佛顶骨舍利。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以“补天阙、藏地宫、修圣道、现双塔、兴佛寺、弘五叶”为核心设计理念,全面保护牛首山历史文化遗存,修复牛首山自然生态景观,利用原有矿坑建地宫,长期供奉佛顶骨舍利。整个文化旅游区涵盖佛顶圣境、宝相献花、隐龙禅谷、谧境禅林、天阙小镇五大功能区,致力于打造融佛禅文化、金陵文化、生态景观为一体的生态胜景、文化圣境、休闲胜地。

牛首山也是 中国 佛教名山,文化底蕴深厚,是佛教牛头禅宗的开教处和发祥地。牛首山自古便是有名的佛教名山,从南朝到唐有寺庙30多座。“南朝四百八十寺”最集中之地便是在牛首山,“与 山西 之清凉,西南之峨眉井为圣道场地”,是唐代最负盛名的三大道场之一。

梁朝天监二年(503年)司空徐度修建的佛窟寺是牛首山的第一座寺庙,南唐后主李煜更名为弘觉寺;唐代宗“曾梦牛首山辟支佛来见”故有辟支塔。唐代,被誉为“东夏之达摩”的法融禅师在牛首山创立了牛头禅宗,古称“江表牛头”,牛头禅宗的创立使 印度 禅真正蜕变为中华禅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

地址: 南京 市 江宁 区宁丹大道18号

官方网站: http://www.niushoushan.net/

电 话:400 165 6363

景区有无线网络覆盖

【门票信息】

全价票:160元,半价票:80元

景区售票时间:8:30-16:30

半价票适用对象:

1、6周岁(不含6周岁)-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

2?年龄60(含60周岁)-69周岁的游客

3?持学生证的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在校生

免票适用对象:

1?6周岁以下或身高1.4米以下的儿童

2、年龄在70周岁以下的游客

3?持有老干部优待证的离休干部及陪护人员一名

4?持有效军官证或士兵证的现役军人

5?持有效残疾证

6?持牛首山景区有效年卡

景区交通:

由于景区面积比较大,建议是选择乘景区内的游览车前往各景点。景区内游览车:20元/人。

1)入口乘车点:牛首站(东门)、三宝站(西门)。

2)票价:

①不限次 20元/人,凭票在各站点乘坐,当日有效;

②单次10元/人,购票乘车,下车作废。

3)站点:运营线路共设6个站点:牛首站、佛顶寺站、天阙站、三宝站、隐龙湖站、融咖啡宝相湖站,其中以牛首站、天阙站为总站,分为东线、西线。

①东线:牛首站—佛顶寺站—天阙站—隐龙湖站—牛首站(环线行驶)

②西线:天阙站—三宝站—融咖啡宝相湖站(往返行驶)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

1. 地铁S1号线“河海大学·佛城西路”站下,出站后沿佛城西路向西步行15至20分钟或转乘公交154路至牛首山风景区东站下,到达东入口游客中心附近。

2. 154、155、111、712、853路可至。

自驾:

1. 上海 方向:

京沪高速G2—沪蓉高速G42—常合高速S38—机场高速— 南京 绕城高速—宁丹路—牛首山文化旅游区。

2. 南京 方向:

绕城高速—宁丹路—牛首山景区或绕城高速—机场高速—将军大道—佛城西路—牛首山景区。

3. 安徽 方向:

合肥 绕城—沪陕高速G40— 南京 绕城高速—宁丹路—宁丹路—牛首山文化旅游区。

4. 浙江 方向:

长深高速(G25)—常合高速(S38)—机场高速— 南京 绕城高速—宁丹大道—牛首山文化旅游区。

【住在牛首】

推荐酒店: 南京 翠 屏山 宾馆

地址: 江苏 省 南京 市 江宁 区 江宁 开发区天元西路168号(天元西路与宁宣高速公路交界口)

电话:(025)52427896

网络价格:398元

房间宽敞明亮,采光极好,色调也非常高雅清新,融合了中式元素。

最喜欢酒店的这套茶具,首先,是茶叶好,用的是 南京 雨花茶,泡一杯出来,芬香扑鼻沁人心脾,入口也是香气四溢醒脑提神,实在是要给个大大的赞!

洗手间的各种设施和准备也很齐全,虽说酒店不新,但是马桶很新,而且是电动的,有温度掌控。

【食在牛首】

牛首山景区内的餐厅还比较多。

东入口处有星巴克、 哈根 达斯、一福一厨、司米特等

佛顶宫:梁武素食、鲜芋仙、华夫班等

起初以为牛首山食堂,就是一个类似员工食堂的地方,哪知道进去以后,才知道这只是景区的谦逊,其实这个食堂还真不是普通的食堂,有宽敞明亮的大厅,和品种丰富的美食。

这个食堂有自助餐,门口明码标价68元一位,菜品丰富味道极佳,所容纳食客的大厅也是整洁明亮,说句真心话,不光菜品的色泽搭配让人食欲大开,还有餐桌和餐椅的色彩搭配,都是让人心情愉悦的,用一句俗语来说:总之就是吃得很爽。

食堂也有包房,同样是宽敞明亮,让人感觉温馨舒适。

虽然中午的自助餐都让人赞不绝口,没想到晚餐的各种菜肴更是让人惊喜连连。凉菜上桌就已经觉得摆盘极好、色泽搭配极好,后面上的热菜也是给我们很多惊喜。

海鲜、汤锅、位菜,都让人感受到厨师的精心烹饪,还有传统的菜肴,也是让人赞不绝口。

牛首山景区有这样的一个美食餐厅,真是让人很惊喜,因为一般的景区餐厅,都是空有其表味道难咽,而牛首山的食堂,味道美味环境舒适,都必须给个大大的赞,还有景区这样的管理也必须要赞不绝口!

佛顶前苑

佛顶前苑,牛首山2018年全新景点,以10万方自然山水和小品景观展现了牛首山深邃的多元文化。佛顶前苑作为通向佛顶寺、佛顶宫的重要 通道 ,设置了天阙揽胜文化景墙、 集贤 桥、十牛图塑石假山、心铭墙、法融广场、心莲广场、停心湖、趣牛园以及晚红小径等15处观景节点。整体通过三个层次的景致——前景“蜓戏红莲水映天”,中景“雾起白虹飘玉带”,远景“寺宇山色有无中” 构成一幅静谧秀丽的山林水墨画卷,尽显牛首山“隐秀”的环境气质。

踱步 集贤 桥上,散心停心湖间,仿佛所有的忧愁,便也都可以忘记,仿佛所有的烦恼,也可以抛却,此时此地此刻,或许只有天和水共鸣一曲。

来牛首山,佛顶前 苑里 最值得一赏的便是“法融广场”,牛头禅宗的创始人——法融,双目轻阖,衣带翩然,正襟端坐于停心湖边,周围或立或匍匐,聚集着各种神态悠然的动物。这就是“法融说法,群兽听禅”的传说故事,用场景再现的方式叙述给每一位过往的游人听。

前行来到十牛图塑石景点,这也是整座牛首风景的预演,移步换景,一步一景,这座园地埋藏了太多可能,前一刻你还是独立桥头的伊人,看尽秋风舞落叶的风情。后一刻你就成了翻越山坳的侠士,你能读懂十牛图的奥秘吗?

佛顶前苑景色秀丽,环境幽谧,假山泉池,石桥流水,奇山异草,与远处的山、寺共同构成一幅山水画,颇有些小 江南 的感觉。

一般游览都是从东线开始,而东线第一站,必是到佛顶前苑。而佛顶前苑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些雕塑小和尚,或坐或立或思考或打趣,真真是让人忍俊不住的一群小和尚,活灵活现展现在眼前,实在是太可爱了。

如此逼真的小和尚简直让人有一股冲动,只想问他们为何如此可爱?看到他们,所有的烦恼都已化成灰烬化成虚无,随风飘逝了,想摸摸又怕亵渎了神灵,只能作罢。但是这些宛如精灵般可爱的小和尚,那些活灵活现的表情和动作,实在是让人开心不已,这,或许也是立他们再此的目的吧。

佛顶寺

佛顶寺为佛顶骨舍利护持僧团弘法道场。

不远处的建筑便是佛顶寺,位于牛首山主峰西南侧,坐西朝东,为唐代建筑风格寺院,肇始于南朝初年,在其房顶还可以看到2对栩栩如生的金黄色牛角,共有殿堂七座,按照其功能分为礼佛、弘法、斋堂、僧寮、茶苑五个片区,是舍利护持僧团的弘法道场。

门前有桥和河,墙壁有10座石质佛像,手势不一,令人不禁膜拜。桥前有上香及悬挂祈福牌的地方,每年会有不少游客前来上香和祈福。

寺院佛殿建筑以中轴线贯穿对称布局,典型的 中国 古代建筑文化对称之美,彰显大气磅礴,又因是舍利护持僧团的弘法道场,所以在大气和雅致之外,还有着其他建筑无法企及的清净庄严。

迎阶而上便会看到佛顶寺门前的铜雕香炉,游客们可以自行选择进入寺请柱香。

佛前之莲,寓意颇为深刻。

我是佛前的一朵莲花,在五百年前.

日日陪伴在佛祖身边,听佛祖讲人世沉浮,苦海无边。

就这样过了一世又一世,低头望尘寰,多了许多浮浮沉沉的离合悲欢.

我仍是佛前洁白的莲,亭亭净植,不忧也不惧,无悲也无喜.

天王殿

拾级而上,是以四大天王命名的天王殿,正面供奉 弥勒 佛真身像,因佛顶真骨舍利供奉于牛首山地宫,故供弥勒 佛真身像,不同于他山所供化身 布袋 和尚像。背面供奉“三洲感应”护法韦驮 菩萨 ,身着将军服,为保护佛教的护法 菩萨 之首。佛顶寺韦驮 菩萨 手执宝杵立地,寓意挂单僧人一宿两餐。

钟鼓楼

天王殿两侧分别为钟楼、鼓楼。晨钟暮鼓,早晨先敲钟108声,唱“钟声偈”,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悠扬之钟声断除人们108种烦恼。晚上先敲鼓,敲鼓者默念大悲咒、心经。暮鼓晨钟警醒世间名利客。

伽蓝殿

伽蓝殿供奉伽蓝 菩萨 ,俗称云长尊者,以忠义之心率十八位神王,于冥冥中护持佛教。学佛者须忠于祖国,对一切人有情有义。

药师殿

观音殿对过正是药师殿。药师殿供奉的药师佛,全名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有《药师经》一部,为佛教主要典籍,寺院僧人常念“南无消灾 延寿 药师佛”。欲求消灾、健康者,敬请读诵《药师经》。佛顶寺药师殿为男众忏悔堂。

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前方供奉释迦牟尼佛的两位弟子,年长者为苦行第一的迦叶尊者,下首供奉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释迦牟尼佛涅槃后,迦叶、阿难两位尊者负责,共五百大阿罗汉,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结集为三藏教典。

佛顶寺内绿化,是国内顶级园林专家设计,四季花木、禅意十足,枯山水遍布寺内。佛顶寺重建继承传统建筑格局和古代园林风格,是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大雄宝殿外左右两边是两道长廊,一般从寺庙都是左进右出,这样就算再大的寺庙也不会错过任何一边的景色。

佛顶寺,可是说是诠释了 日本 风格与 中国 园林完美的结合。

佛顶塔

见塔如见佛,拜塔如拜佛。

佛顶塔位于佛顶圣境内,是佛顶圣境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塔九级四面,高88米,造型宏伟。这是一座新修建的高塔,与不远处的宏觉寺遥相呼应,双塔重现了牛首山历史上“双塔”的恢弘格局。无人机飞起来,把宏觉寺和佛顶宫与佛顶塔放在一起,感觉到大气和壮观。

佛顶塔第八层安置有一口全铜铸的佛顶金刚钟,钟上刻有隆相法师书写的《金刚经》全文。

在第九层如来殿供奉了一尊毗卢遮那佛坐佛。登塔远眺,可以俯瞰牛首山全景。

由于目前暂未开放,无法进去参观,只能期待下次能登佛顶塔,观牛首全景。

佛顶宫

当初第一眼看到这个圆形建筑时,心里除了惊奇就还是惊奇,如此美的天空之境,没想到 南京 也有,真是绝了!

这个佛顶宫的来头颇大,曾荣获詹天佑奖和鲁班奖双料奖项。这两样顶级的奖项,想要获得那可必须是真材实料。

佛顶宫属于深坑建筑,佛顶骨舍利长期供奉之所,长220米,宽160米,总体高度89.3米,单体建筑面积约13.6万平米。其外部空间分为大穹顶、小穹顶和佛顶摩崖三大部分;内部空间共九层,地上三层、地下六层,由禅境大观、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宫三大空间构成。整个佛顶宫不仅是珍藏佛祖顶骨舍利、接受信众瞻礼参拜的主要场所,还是将舍利文化、世界佛禅文化以各种艺术手法集中呈现的文化展陈场所。

佛顶宫建筑以供养为主题,共分为大小穹顶两部分,寓意为外供养与内供养,大穹顶长度为120米,形如佛祖袈裟,既与牛首东峰呼应,又覆盖在地宫小穹顶之上,象征佛祖无量加持。小穹顶整体犹如佛祖发髻,单个为双手合十造型,寓意千万信众对佛祖供养。

小穹顶基座为莲花宝座造型,整个莲花宝座共由象征佛陀无量智慧的56座飞天菩提门,以及象征吉祥如意的56根云门如意柱组成,与小穹顶摩尼宝珠上下结合,形成“莲花托珍宝”的神圣意象。

这么美的地方,拍个人像那真是爽翻了!想拍天空之境的感觉,还跑什么省外和国外啊, 南京 牛首山绝对满足你!

别看外面这么奇特,其实里面更让人惊叹不已啊,开启了一场眼睛和心灵的双重冲击,很震撼!随着电梯深入地宫,电梯很长,沿途很佛系。

禅境大观,南北长112米,东西宽62米,建筑总高为46.5米,内部净高约 38 (41.2)米,空间面积超过6000㎡,呈椭圆形。禅境大观的核心是禅文化,由三个部分组成,佛出生的禅境花园、成道的禅境花园和中间的莲花剧场,共同表现了佛祖一生的故事。沿着佛陀修行的足迹,让人们感悟由释迦牟尼人成佛的奇迹。

礼佛墙、 大理 石台 面莲花纹饰、巨形的卧佛等舞台装饰无处不体现着浓郁的佛教文化。

整个禅境大观打造的艺术精品,不仅限于观赏,更看重体验。

绕佛祈福仪式

绕佛功德殊行,手捧莲花心灯或双手合十跟随心莲使者绕佛一周,为家人祈福,代表吉祥圆满。

现场很多游客都跟随着心莲使者一起绕佛祈福。

第二部分:献花礼佛

抛开烦恼,诚心礼佛,手捧莲花心灯,由心莲使者引领登上祈愿台,献花供养,朝礼释迦牟尼佛。

七位舞者乘坐升降梯下台后,卧佛便从中心舞台缓缓升起,游客开始手捧莲花心灯,诚心礼佛。

整场演出虽只有十几分钟,但堪称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胜宴。

千佛殿以红色、黄色和暗金色为主色调,整个千佛殿空间呈穹窿状,平面为椭圆形,千佛殿外圈有万佛廊,万佛廊在空间上涵括了地下三层。

千佛殿依照华藏世界的五方五佛来布局,以代表金刚界大日如来的舍利圣塔为中心,加之圣塔上的四波罗蜜 菩萨 、对称于环廊四周的四方佛、慧门十六尊 菩萨 、四摄 菩萨 和八内外供养 菩萨 ,立体呈现了佛教密宗金刚界曼荼罗第四供养会的神圣场景。

万佛廊由地下三、四、五层构成。地下第三层重点表现 中国 佛教文化,有两条经文偈语走廊和十六幅绢裱工笔画。地下第四层展现 印度 佛教文化,环廊内设有二十诸天,以及七面表现 印度 佛教教义故事漆画。进入地下五层,其主题为佛陀本生与舍利文化,包括展示佛教舍利文化多媒体视频、十幅贤劫十六尊瓷板画,以及八大灵塔和相关实物展陈。

佛顶宫之所以叫佛顶宫,因为佛顶骨舍利也供奉在这里。当代佛教界泰斗星云法师曾说, 中国 有了释迦摩尼佛顶骨舍利,可以傲视全世界。

据典籍记载,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留下了佛牙、佛指、佛顶骨等不同类型的佛真身舍利,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其中以佛顶骨舍利最为珍贵。

2010年,佛顶骨舍利在 南京 盛世重光,2015年10月27日被正式迎请至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佛顶宫内长期供奉。

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是世间所有舍利中最为珍贵的一颗,象征最智慧头脑,也是目前为止,全世界发现的唯一一枚,在佛教中是至高无上智慧的象征。

听导游说,佛顶舍利和小舍利塔每年只有7次瞻礼机会,除了春节、元旦、国庆还有佛教节日(释迦牟尼出家日、涅槃日、佛诞日、成道日)以外,都是不对外开放的,所以我们也并没有看到。

置身于整个舍利大殿,让人不仅能够深刻感受佛国天宫的殊胜美妙,以及舍利供养的无限庄严,还能领略当代 中国 佛教艺术的丰富绚烂,以及制作工艺的集大成之美。

的确叹为观止啊,像走进了一个金碧辉煌的极乐世界般……

来这里的人基本都会绕围环绕一圈,嘴里默念愿望和祝福,或双手合十或俯身三拜九叩,以表达心中的信仰。听说这里还是很灵验的。

宝相湖

从佛顶宫可以坐车去宝相湖,也可以漫步去,沿途芳草萋萋鸟语花香,正值枫叶季,枫叶红的是招人喜爱,可谓是风光大美。

还看到一处茶园,那碧绿之色,那芳香四溢,简直让人惊喜。

我们走的路还有专门的人行道,安全系数得到了完美保障。

将自己幻化成一只蝴蝶,起舞着五彩斑斓的翅膀,轻盈穿梭在千年 佛山 的小道,不知不觉中,宝相湖到了。

雨后的清新,愈发让空气变得更加润泽,愈发让人有些微的惆怅,发丝尖,有了些薄薄的雾气,而眼眶中,也有了些湿润和不知名的忧伤。

这样的雨后,这样的 佛山 ,愈发让人有了些感悟,感悟过去,感悟现在,也感悟未来。总之,就是有了那些不知所谓的过往,浮现在脑海里,久久盘踞无法忘怀。。。

或许,这也是佛之顿悟吧。

融咖啡

宝相湖一侧就是融咖啡,走累的我们,进去歇了一歇。

融咖啡很静谧很温馨,里面暖暖的,暖的让人心底生出了舒适的种子。

圣诞的气氛蔓延在周遭,不多的客人在窃窃私语,不甘寂寞的我们演绎了一场咖啡秀,感谢模特Maggie和曼达,配合我很爽的拍了一场。

后记

我是佛前的一朵莲花,在五百年前。

日日陪伴在佛祖身边,听佛祖讲人世沉浮,苦海无边。

就这样过了一世又一世,低头望尘寰,多了许多浮浮沉沉的离合悲欢。

我仍是佛前洁白的莲,亭亭净植,不忧也不惧,无悲也无喜。

佛曰:缘心如水,方为上心

莲欣然。

我们在江湖相见,江湖已沧海桑田,

江湖总有天相见,相见在万里晴天。

牛首山,期待下次相见,

那时的你,是万里晴天!

唐密遗珍|唐长安城大安国寺遗址出土的密教造像

本文论述了唐长安城大安国寺遗址出土的十一尊石雕像的佛典依据、雕刻年代以及在原寺殿堂中的配置情况。这些雕像是研究唐玄宗朝长安寺院密教雕刻的重要实物资料,其密教题材基本可在唐代翻译的密教经典中找到图像依据。它们的制作时代当为公元8世纪的开元、天宝年间,被毁坏弃埋的时间为唐武宗灭佛之时。部分造像有可能是当年大安国寺所修曼荼罗道场中的遗物,也有部分雕像可能是该寺一些大殿中的供奉物。这些雕像不仅能使我们了解盛唐时期长安城密教的造像题材与风格,还可帮助我们了解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中南诏国类似题材造像的艺术渊源。

唐长安城大安国寺遗址出土密教造像再研究

[美]常青

大安国寺位于唐长安城东北部的长乐坊,本为睿宗皇帝(710-712年在位)在藩旧宅。据宋代王溥(922-982)撰《唐会要》卷四八记载,睿宗即位后,“景云元年(710)九月十一日,勅舍龙潜旧宅为寺。便以本封安国为名”。唐段成式(803?-863)《寺塔记》卷上还提到安国寺的红楼曾是睿宗在藩时的舞榭。大安国寺曾经是唐代皇室十分重要的佛教寺院[1]。

1959年7月,在西安市明代城墙东北隅外五百米处地下出土了十一件残损的佛教石雕像,三件为石灰岩质,其余均为白石。1961年,程学华发文认为出土地点应属唐长安城长乐坊的大安国寺遗址,很可能是在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毁佛时埋入窖穴的[2]。这批造像是研究武周朝(690-705)以后唐代长安佛教造像的重要资料,故常被学者们在论述唐长安佛教及佛教艺术时提及。根据北宋赞宁(919-1001)《宋高僧传》中安国寺僧人的传记以及这批造像中的密教题材,罗炤先生认为安国寺是一座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和密教信仰同奉共尊的佛寺[3]。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学者们对这批造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造像题材为何、年代属盛唐还是中唐,以及是否属于曼荼罗中之物。笔者拟仍对这三个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大安国寺造像题材的经典依据

关于这十一尊造像的题材,学者们对其中的七尊像看法一致,为金刚童子(或金刚手)、降三世明王、马头明王、不动明王(三尊)和一件无名目的菩萨头像。一尊马座坐佛像,学者们有马鸣大士、日天子、宝生佛等多种称谓。另外几尊像的名目学者们或看法不一,或不解其意。对这些像的题材考证,目前以金申的研究最为全面[4]。在此,笔者想依据唐代所译佛典对这些造像的图像作一些解释。

1. 宝生佛

为着右袒式大衣的结跏趺坐佛像,头已佚,左手于左胸前握衣襟,右手于右腿膝前施与愿印。下坐束腰莲座,束腰处雕有七匹马,均有翼上扬,相背而跪,七马头部已佚〔图一〕。1983年,日本学者水野敬三郎根据柳沢孝对日本京都青莲院传来的白描金刚界曼荼罗诸尊图像的研究,认为这尊马座佛像是宝生佛,但没有提供经典依据[5]。2000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在其所出书中同意此说[6]。2003年,金申也认为是宝生佛,但他用的文献依据是丁福宝(1874-1952)《佛学大辞典》,还同具有相似图像特征的山西应县佛宫寺辽代释迦塔第三层的宝生佛像与藏传佛教中的宝生佛像进行了比较研究。笔者赞同此说,但证据链还需重建。

图一 西安唐长安城大安国寺遗址出土白石宝生佛像
唐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在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洞窟中就有马座宝生佛像。例如,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786-848)开凿的中唐第361窟顶部,藻井部位绘有象征大日如来的十字金刚杵,四披部位绘以四方佛为主题的千佛图,构成了典型的五方佛曼荼罗图像。其中窟顶南披即是马座的南方宝生佛,该佛身下方座的束腰处绘有二马,相背而立〔图二〕[7]。据金刚智(671-741)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南方宝生佛据马座[8]。另外,《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还述马座的含义:“其诸世间尊贵吉祥莫先于马。马有慧用,世以为宝,灌顶法王以之为座,表以灌顶具吉祥故。”[9]至此,对唐代马座南方宝生佛的文献与图像解释基本完备。不过,安国寺的宝生佛身下有七马,手印也不同于莫高窟第361窟的宝生佛,这说明唐代马座宝生佛图像的多样性。

图二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361窟窟顶南披马座宝生佛与胁侍像
吐蕃时期( 8至9世纪)

2. 文殊菩萨

为结跏趺坐菩萨像,右足在上,右手已佚,左手持一长茎莲花伸向颈部左后侧,在莲上托一经箧〔图三〕。这件菩萨坐像历来被认为是虚空藏菩萨,但金申通过其左手莲上经箧判其为文殊菩萨,比较合理。在密教中,文殊菩萨的主要特征是手持智慧剑与梵夹,以象征其具有的为众生斩断愚昧带来佛教智慧的功能。惜金申考证时引用的不空译《金刚顶经》中对文殊手持与该像类似之物的描述,也是转引自丁福宝编的上述辞典[10]。观点虽正确,还需补充原始证据。

图三 西安唐长安城大安国寺遗址出土白石文殊菩萨像
唐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曰:“于曼荼罗中画文殊师利,五髻童子形状,身如郁金色,种种璎珞庄严其身。右手把金刚剑,左手把梵夹,坐于月轮中。”[11]与安国寺文殊像的手持莲花托以经夹的类似形象,还见于不空译《五字陀罗尼颂》提到的文殊菩萨形象:“身色如紫金,作妙童子相。五髻被首饰,冠宝五方冠。右持金刚剑,上发火焰色。左手持青莲,有般若梵夹。”[12]这种以左手持莲花,花上有般若梵夹的特征,也许正是安国寺文殊像的经典依据。然而,唐代密教艺术界对上述经典所记图像的采用明显有选择性,因为文殊右手执剑并没有出现在唐代佛教艺术中,而是被以后西藏地区制作的艺术所采纳。

3. 金刚手菩萨(金刚童子菩萨)

结跏趺坐于岩座之上,右手高举金刚杵并向身后扬起,左臂弯曲,左手已佚。面相丰满,忿怒形,有二獠牙向上,头上长发如火焰状,戴有简单的宝冠〔图四〕。

图四 西安唐长安城大安国寺遗址出土白石金刚手菩萨像
唐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金刚手菩萨的主要特征是忿怒相,以右手执金刚杵,正与此像相似。记载这种图像的密典很多,如北印度人阿质达霰在开元年间(713-741)译《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曰:“如来左画金刚手菩萨,右手执杵,左手作问法相(并其五指微屈之如仰鏊形,引手向前,掌向如来也)。”[13]此经记述与安国寺像极为相似。不空译《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曰:“尔时金刚手菩萨,遍身光焰如火聚炽盛,头冠璎珞庄严其身,执金刚杵,面貌忿怒令人怖畏。”[14]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曰:“此金刚手即普贤菩萨也,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能断我法微细障故。”[15]

另外,安国寺此尊像的图像特征也与金刚童子相似,但金刚童子所持金刚杵的手可右可左。不空译《圣迦柅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提到了金刚童子的形象,与安国寺像最为接近。该经卷上称,金刚童子“右手把独股金刚杵,左手施愿手,忿怒形,咬下唇”。关于供奉金刚童子像的好处,同经说:“若外贼侵境,称彼魁帅名念诵者,彼之军众尽皆疫病,或彼迸逃窜,或当枯死,或迷睡不觉,或瘨瘧病,或遍身痛恼。”可见,金刚童子在密教中的功能主要还是保卫国土。因此,把安国寺此像解释成金刚童子也合理。

4. 降三世明王

该像左腿盘起,右腿弯曲下舒,为忿怒相。头上发髻前有一小坐佛像,主头左右各有二较小的头伸出,也为忿怒相。具八臂,主臂二手在胸前结契印,右上手高举金刚铃(宝铎),右中手持宝剑,右下手持箭矢;左上手持三叉戟,左中手持弓,左下手持金刚索。下坐岩座〔图五〕。

图五 西安唐长安城大安国寺遗址出土白石降三世明王像
唐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这尊降三世明王像的主要特征是六手所持兵器,有铃(铎)、剑、箭、戟、弓、索。但关于降三世明王图像,唐译密典中多描述不详。有的密典即使记录了六手所持兵器,也总有与安国寺像不合者。金申用日僧心觉(1117-1180)《别尊杂记》与当代日本学者赖富本宏、下泉全晓《密教佛像图典》所引不空译《摄无碍经》,对应降三世明王图像的描述,仍与安国寺像不完全吻合[16]。

与安国寺降三世明王所持兵器记述相同的密典有不空译《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该经曰:“西南降三世。髑髅火髻冠,夏时雨云色。三面三三眼,阿吒吒微笑。具足百千臂,操持众器械。示现八臂相,满愿弘誓故。左定执戟销,左理抱宝弓。左定金刚索,右慧金刚铎。右智持宝箭,右慧握宝剑。理智救世印,先以左定腕。押右慧腕上,以右祥地轮。”[17]此经的理念很有可能就是安国寺降三世明王制作的经典依据。

关于降三世之名的由来,不空译《底哩三昧耶不动尊者念诵祕密法》卷上说:“执持利剑,能断坏生死业爱烦恼故,降伏三世贪瞋痴我慢烦恼故,吃残食者噉一切众生恶业烦恼重障,令尽无余。证无生法忍故,三降未来世,断无明烦恼习见障故。执金刚索,引至大菩提路。住佛解脱门,绍隆三宝,种位不断。故名降三世义也。”一行(683-727)撰《大日经疏》卷十曰:“所谓三世者,世名贪嗔痴,降此三毒,名降三世。又由如过去贪故,今受此贪报之身,复生贪业受未来报,三毒皆尔,名为降三世也。复次,三世者为三界。??以能降伏三世界主故,名降三世明王也。”[18]

5. 马头明王

其服饰、身光、体型特征、写实手法等方面均与降三世明王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具三面忿怒相,主头顶上也有化佛,有双牙上翘,可见三头顶上的火焰形发。在主头上方伸出一马头,已残。双腿呈游戏坐姿。具八臂,主二手当胸前结契印,右上手举斧,右中手持念珠,右下手施与愿印。左上手持棒,左中手持净瓶,左下手持长茎莲蕾。台座上半部为两层仰莲瓣,台座的下半部为岩石形〔图六〕。

图六 西安唐长安城大安国寺遗址出土白石马头明王像
唐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马头明王的主要特征是其头顶现一马头。在密典中,马头明王的名字多有提及,但很少有记述这个图像特征的。马头观音最早出现在中印度僧人阿地瞿多于7世纪下半叶在长安翻译的《陀罗尼集经》卷五、卷六中,经中提到了“马头像”、“马头观世音菩萨”。该经“卷六”述及画像法,但没有提到头顶现马头[19]。关于在马头观音的头顶现马头的记述虽少,但仍有迹可寻。金申在丁福宝《佛学大辞典》转引日僧空海(774-835)所著《秘藏记》中找到了马头观音头顶有白马之形的记载[20]。

然此条系第三手资料,因为空海所记已是根据密典的第二手资料了。笔者在唐代所译密典中找到了马头观音的相关图像记述。不空译《圣贺野纥哩缚大威怒王立成大神验供养念诵仪轨法品》卷下曰:“又法若有恶人怨家,于善人起恶意相危害者,应当铸作一金钢威怒王像,随意大小。其像形现四面八臂,每四口上下利牙出现,八手把金刚器杖,正面顶上现一碧马头,头发如螺焰,大暴恶。”[21]

这个金钢威怒王即为贺野纥哩缚大威怒王,是马头观音的音译。失译《何耶揭唎婆像法》曰:“于此坛内画作菩萨。??总有四面。??三面头上,各戴天冠及著耳珰。其天冠上有一化佛结跏趺坐。中面顶上作碧马头。”一行《大日经疏》卷五曰:“何耶揭唎婆,译云马头。”[22]最令人信服的有关马头观音图像的密典是不空所译《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

该经曰:“次马头观音。顶上宝马头,三面三三眼。正面宝冠中,安住化佛身。身相赤肉色,甚大瞋怒相。利牙现脣上,四臂两足体。定慧结印契,左定光结拳。??右慧持钺斧,被鬘妙璎珞。天衣微妙裳,妙色琉璃光。安住大莲花,跏趺右押左。”[23]虽不完全与安国寺像相符,却是笔者所能见到的最能表现马头观音图像的原始记载。

佛典记载了马头观音的来源与功能。传为中印度人善无畏(637-735)译《阿吒薄俱元帅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修行仪轨》卷上曰:“世尊,我若欲行菩萨行慈悲引摄,即鬼王力士拟横害灭众生,我或现作马头金刚王,即众生怖畏。”一行《大日经疏》卷五曰:“(马头明王)是莲华部忿怒持明王,也犹如转轮王宝马巡历四洲,于一时一切处去心不息。诸菩萨大精进力,亦复如是。所以得如是威猛之势,于生死重障中不顾身命,多所摧伏者。”

6. 不动明王

共有三尊,从保存较完整的一尊来看,为结跏趺坐,面为童子忿怒相,在头之左侧垂下一缕发。右手竖持宝剑,左手向上挽羂索。着菩萨装,下坐略具束腰的岩座〔图七〕。另一尊头部与左手已佚〔图八〕。第三尊双臂均佚,但头部保存情况最好,可见头顶束起的高发髻与垂向其头部左侧的一缕长发〔图九〕。

图七 西安唐长安城大安国寺遗址出土青石不动明王像之一
唐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图八 西安唐长安城大安国寺遗址出土青石不动明王像之二
唐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图九 西安唐长安城大安国寺遗址出土青石不动明王像之三
唐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唐代译的佛典中记有四臂与二臂不动明王。关于二臂不动尊,不空等译《胜军不动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仪轨》说:“左边一发,下垂至耳。左眼微斜看,左手把羂索,右手把剑直竖,??怒状,令一切众生皆怕惧相。”如供养、念诵不动明王,可“求种种愿,皆得满足。??立若来处,彼怨贼等自然退走,怕逻而散。”还可降伏恶人。该经又说不动明王“本体卢舍那??为护持佛法,为利乐群生,无边相好海,方便现此身,变现嗔怒相。??由此执利剑??执持金羂索”。失译《圣无动尊安镇家国等法》也谈到了二臂不动明王像:“此之形象,王宫中置,乃至百官黎庶人民所居庄室房舍,皆于中心取少分处安置此像。”该经还提到了不动明王为“童子威怒身”,可帮助军队消灭逆贼[24]。

7. 盘腿坐菩萨残像

此像上身躯干已佚,仅见平行盘坐着的双腿与下部宝座,其中右小腿在下。下坐圆形束腰座,与上述宝生佛、文殊菩萨像的下座结构相似,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有五重仰莲瓣,在上两重莲瓣表面饰有联珠纹,台座的上部表面也有数排联珠纹〔图十〕。

图十 西安唐长安城大安国寺遗址出土白石盘腿坐菩萨残像
唐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金申将此像断为如意轮观音,理由是其右足侧莲座边沿有一串念珠。他的根据是法门寺出土八重宝函第四重正面的锤鍱六臂如意轮观音,右手挽一串念珠,垂于足侧,以及日本所传《图像十卷抄》如意轮观音的相似图像[25]。此观点有误。其一,安国寺的这尊残菩萨像的右足在下,位于其身体的左侧。如果其右足旁确有残念珠,也应该是这尊菩萨像的左侧之手所持。然而,金申在文中发表的法门寺如意轮观音像所持串珠之手是其右侧一手,垂于其左足旁边,因为那尊观音的左足在下。

其二,如意轮观音有坐姿与立姿者,但现存唐代的如意轮观音像均为坐姿,且均具六臂,以右上臂弯曲支于右腿膝上,并以手支面之右侧,使观音的头部向其右侧偏斜。这样,唐代如意轮观音的腿姿一般就呈右腿弯曲支撑、膝向上,左腿盘起,或以双足相并,或以左足位于右足之下。敦煌莫高窟晚唐第14窟北壁的如意轮观音壁画〔图十一〕,以及金申引用的法门寺舍利宝函上的如意轮观音、日本醍醐寺平安时代的如意轮观音木雕像等,均是如此腿姿。但安国寺的这尊残菩萨像之双腿,与上述唐代如意轮观音腿姿均不相同。

其三,并非所有唐代如意轮观音像都有一手持念珠,前述莫高窟第14窟的如意轮像就没有持念珠。其四,据笔者观察,该像双足旁均有数排联珠,应是其宝座上部的装饰。相同的联珠装饰还见于上述宝生佛、文殊、马头明王像之宝座上沿。因此,这些联珠当不为念珠的遗存。此像究属何种题材,笔者以为尚无法断定。

图十一 敦煌莫高窟晚唐第14窟北壁如意轮观音壁画

8. 游戏坐菩萨残像

头部及右臂已佚,上身略向左倾,左臂下伸于身体左侧,双腿呈游戏坐姿,以右足在前,下座呈自然的山石状。着菩萨装〔图十二〕。

图十二 西安唐长安城大安国寺遗址出土白石游戏坐菩萨残像
唐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金申认为这种岩座意喻普陀山海岛,故该菩萨应是水月观音、南海观音之类[26]。此观点存疑。据唐代文献记载,水月观音约创于公元8世纪下半叶。现今发现的唯一一尊唐代水月观音雕像是四川绵阳圣水寺第7窟中的水月观音像,雕于唐僖宗中和五年(885)[27],其腿姿为右腿下舒、左腿盘起,以左足腕放于右腿膝上,并以双臂环抱左腿。

入宋以后,水月观音成了极为流行的佛教艺术题材之一,多见于绘画与雕刻之中,腿姿也有了变化:或一腿下舒、一腿弯曲支撑,或一腿下舒、一腿盘起。但纵观迄今已发现的水月观音像,腿姿绝无类似于这尊安国寺游戏坐菩萨残像者。水月观音坐一般为象征自然山石的岩座,与该像下座相近,这使该尊残像有些许水月观音题材的可能。但前述金刚手菩萨、降三世明王、不动明王也坐岩座,若要确认此像为水月观音,则有待今后有同类坐姿的水月观音像的发现。

9. 菩萨头像

头顶束一较高发髻,不戴冠,仅在发髻前有一小形花饰,头后有发垂下。面相丰满肥胖,似一中年女性,含笑意,双目下视,眉间有白毫。因无任何特殊的图像标志,故其名目不知〔图十三〕。

图十三 西安唐长安城大安国寺遗址出土白石菩萨头像
唐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二?雕造年代

关于这批造像的年代,学术界有不同说法,但相对来说比较接近,即都主张造于公元8世纪或以后不久[28]。1968年,日本学者松原三郎认为这批石像为8世纪长安白大理石造像的最后代表作,时代在密教大师不空活动的最晚期,约公元760-770年间[29]。1983年,日本学者水野敬三郎同意此说,认为这批像雕于8世纪的盛唐末至中唐之际[30]。1995年,台湾学者顔娟英认为这批大理石造像表现出唐玄宗(712-756年在位)朝末期佛教艺术装饰性的重要特色[31]。金申认为安国寺的这批石像应雕成于8世纪下半叶到9世纪上半叶这一百年间[32]。黄阳兴在其硕士论文中赞同金申的断代观点[33]。

笔者想从相似造像年代分析入手,来推测安国寺这批造像的年代。西安东关的唐长安城景龙池遗址发现过一尊白石结跏趺坐菩萨像,头顶宝冠,正面有化佛,双手持一莲蕾于腹前,应为观音无疑〔图十四〕。雕像的宝座上部有三层仰莲瓣,束腰处刻有缠枝花草,下部圆形台的上方有两层覆莲瓣,圆形台的壸门内刻有演奏排箫等乐器的伎乐人物。这种宝座样式与前述安国寺的宝生佛、文殊菩萨、盘腿坐残菩萨像下座相似。景龙池菩萨像和安国寺文殊菩萨像,都有丰满胖圆的面相,雕刻手法写实,为同一种时代风格。关于它的年代,首先,这尊像的宝座样式,在唐玄宗以前的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诸朝雕就的佛菩萨像中均找不到,可以断定它的年代当在唐玄宗执政时期或者以后。

图十四 西安东关唐长安城景龙池遗址出土白石坐菩萨像
唐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其次,再来看看唐代景龙池与兴庆宫的历史。兴庆宫所在长安城兴庆坊,原是唐玄宗李隆基为皇太子时的府邸。玄宗即位后,于开元初就将兴庆坊藩邸扩建为兴庆宫,合并北面永嘉坊的一半,往南把隆庆池包入,为避玄宗讳改名“兴庆池”,又名龙池。唐张九龄等撰《唐六典》卷七述其事曰:“开元十四年(726)又取东面两坊为兴庆宫。”[34]元代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二称兴庆殿“北有龙池,在跃龙门南。??后为景龙池”。可知现西安市东关景龙池庙一带即唐兴庆宫苑林之内的龙池。

开元十六年(728),玄宗移往兴庆宫听政。因此,兴庆宫曾是开元、天宝年间玄宗处理政务的中心地。安史之乱平息后,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道出了兴庆宫的败落景象:“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虽然从那以后的兴庆宫仍被皇室使用着,但已不复往日的辉煌。因此,笔者推测这尊景龙池遗址出土的白石菩萨坐像很可能雕造于唐玄宗的开元到天宝年间,是兴庆宫鼎盛期的皇家供奉之像,很可能是在会昌法难时被投入景龙池中的。

我们再反观安国寺出土的这批造像,可看出文殊菩萨与有相似宝座的残盘腿坐菩萨像的时代应与景龙池出土的白石坐菩萨像一致,也应是玄宗时期的作品。安国寺宝生佛、马头明王、降三世明王均由白石雕就,尺寸相配,很可能系同时期在同一佛殿内供奉的圣像。残盘腿坐菩萨像与金刚手像也为白石雕就,下坐之岩座并不流行于唐玄宗以前诸朝,反倒与同窖穴出土的降三世明王像、马头明王像的岩座属同一类,且尺寸相当。那么,此二像也大有可能与这两尊明王像属同一组合。

三尊不动明王像虽为石灰岩质地,但也均下坐岩座,不可能造于唐玄宗以前。那件面相胖圆的菩萨头像,是典型的唐玄宗期时代风尚。因此,笔者以为安国寺的十一尊石雕像应雕刻于同一时代,即唐玄宗执政时期。相比之下,宝生佛、文殊菩萨、降三世明王、马头明王、金刚手、残盘腿坐菩萨像、残游戏坐菩萨像则有可能造于开元年间,三尊石灰岩不动明王像均有造于开元或天宝年间的可能。如果这个推测成立,这批造像的上限当不早于开元八年(720),因为宝生佛所处的金刚界曼荼罗是南印度僧人金刚智(669-741)传入的,而开元八年正是金刚智到达洛阳的时间。此前中国没有金刚界曼荼罗。

观那件白石菩萨头像,其面部比文殊菩萨与景龙池出土的菩萨坐像之面部更加肥胖丰腴,大有天宝年间华丽丰肥的审美情趣[35]。敦煌莫高窟第194窟西壁龛内南侧约制作于玄宗天宝年间的彩塑菩萨像面相即与此像十分相似,二者应表现着同一时代风尚〔图十五〕。因此,这件菩萨头像很有可能是天宝年间的作品。所有十一件像不应晚至天宝之后的中晚唐时期,即安史之乱以后的8世纪后半叶到9世纪上半叶[36]。这些像被弃置的时间,正如程学华所言,当在武宗会昌毁佛之时。

图十五 敦煌莫高窟第194窟西壁龛内南侧彩塑菩萨像
唐玄宗天宝年间( 742-756)

三?造像的配置问题

安国寺的这批像在当年的殿堂中如何配置,学者们多有提及,但均不曾举例详述。这批造像多与密教有关,是研究过安国寺造像的学者们的共识。其中多数学者认为属当年安国寺中曼荼罗之物[37]。金申认为这批石像是否按同一组曼荼罗仪轨布置的尚待研究,很可能当初不是同一殿堂供奉的。金申还提到了日本学者赖富本宏先生的意见,认为可能是金刚界曼荼罗的诸尊,但缺损甚多,还没有人将其复原成一组曼荼罗[38]。对此,黄阳兴也认为这些尊像是为供奉之用或为布置立体曼荼罗道场所用[39]。

对于密教修行而言,曼荼罗意即坛场,可以用图像的形式来表现,有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四种。从内容上分,则主要有金刚界、胎藏界与别尊曼荼罗,而前两种的大曼荼罗形式主要用来表现密教诸佛菩萨护法等在其世界的位置与排列方式。在更多情况下,曼荼罗是用绘画的形式描绘的。但在有些密教道场,僧侣们修习密法时,也可以修筑立体的曼荼罗坛场,并在坛内安放诸佛菩萨护法像以及法器等道具加以供养[40]。

立体的曼荼罗坛场可小可大,可简单可复杂。从图绘曼荼罗来看,典型的金刚、胎藏两界曼荼罗往往分别表现百位以上佛教人物。所以,若要以如安国寺遗址出土的那样体量的雕造精良、技艺精湛的百尊以上的造像来配置,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一般的密教寺院难以办到。故在多种情况下,密教徒们是用绘画曼荼罗(可为壁画、卷轴画等多种形式)来配合其修习的。

唐代是纯正密教传入中国之始。据史料记载,有条件修筑立体曼荼罗坛场的长安、洛阳等地寺院有不少,其中密宗大师善无畏、金刚智、一行、不空等对传播曼荼罗法、修筑立体曼荼罗道场贡献最大。但他们多以图绘曼荼罗的形式配合教徒们的修习[41]。现存史料虽不曾提及大安国寺是否建有曼荼罗道场,然而,既然安国寺是一所重要的密宗寺院,笔者以为它必然建有曼荼罗灌顶道场,因为那是在一所寺院修习密法、传播密教的前提[42]。

那么,当年唐代长安城密宗寺院中的曼荼罗灌顶道场有多大呢?它是否可以容纳一般在绘画中表现的金刚界与胎藏界曼荼罗中上百位佛教人物雕像呢?在灌顶坛上安置佛教尊像是必需的,代表着请这些诸尊亲临灌顶现场以见证仪式之意。但是否一定要用雕塑造像的形式在坛上来安置两界大曼荼罗中的所有诸尊,笔者以为无此必要。大历十年(775),代宗于青龙寺别敕赐一东塔院,置毘卢遮那曼荼罗灌顶道场[43]。

1973年以来,青龙寺经过了科学的考古发掘,清理出了灌顶道场的遗址,可以作为唐代长安与洛阳密宗灌顶道场的样本。在青龙寺遗址探到的建筑夯土遗存有八处,均为原青龙寺内建筑基址,其中遗址4是早、晚叠压的两个殿堂残破台基,为保存上层晚期台基,没有揭露早期台基。铲探得知早期台基夯筑质量较高,范围较上层台基为大,长、宽约为28米,面阔与进深都是五间,保存厚度约为80厘米。

上层台基应是晚唐武宗毁寺后重建的殿堂遗存,而下层台基应是毁寺前的旧殿遗存。根据承自唐代的日本现存真言密宗殿堂,特别是空海开创的室生寺内的灌顶堂也是五间方殿,杨鸿勋对下层殿址作了复原。他认为,这座在唐代晚期少见的大方殿有着特殊布置,应是会昌毁佛前青龙寺的灌顶道场〔图十六〕[44]。

据笔者估算,这座方形殿内当年最多安置了三十余尊雕像,参加仪式的僧侣的活动空间除外。因此,唐代两京地区的密宗寺院中所建的曼荼罗灌顶道场,实际上主要是举行密宗灌顶仪式的场所,上面如有安置雕塑尊像,也只能是选择一界曼荼罗中的几尊有代表性的尊像,如密教五方佛、八大菩萨、五大明王或八大明王以及重要的护法等,绝不可能制作与安置所有金刚或胎藏界曼荼罗中的上百位尊神像。

图十六 唐长安城青龙寺东塔院毘卢遮那曼荼罗灌顶道场 (“遗址4”早期殿堂) 平面与横剖面复原图
唐大历十年( 775)

唐代译出的密典所述的曼荼罗中,就提到了见于安国寺的同类尊像。例如,不空译《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法》曰:“石上磨白檀香用涂九位。其九位者,中央安毘卢遮那佛位,右边安观自在菩萨位。观自在后,安慈氏菩萨位。毘卢遮那佛位后,安虚空藏菩萨位。此菩萨左边,安普贤菩萨位。毘卢遮那佛位左边,安金刚手菩萨位。金刚手菩萨位下,安文殊师利菩萨位。毘卢遮那佛前,安除盖障菩萨位。

除盖障菩萨位右边,安地藏菩萨位。”传善无畏译《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轨仪》卷下《大灌顶曼荼罗品第八》中提到了曼荼罗中的诸尊,就有安国寺遗址发现的马头明王观自在菩萨、金刚童子菩萨等。善无畏译《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念诵法》卷下曰:“西面开门,门左边画降三世尊明王,右画不动尊明王。”青龙寺东塔院沙门阿啰他捺哩荼(唐云义操)集《胎藏金刚教法名号》中有大毘卢遮那如来、观自在菩萨、降三世菩萨、马头明王等。

另外,据史料记载,唐代中印密教大师都参与过图绘曼荼罗,一般绘制在卷轴之上,以在仪式中挂出。因此,当年很多灌顶仪式应用过这种挂轴画,或配以雕塑像,共同表现更多的密教尊神。这种绘画可以表现整个金刚、胎藏界曼荼罗场景,从中可见诸尊在曼荼罗中的位置,也可以表现尊像曼荼罗。日僧就曾经从长安请回多幅这种密宗卷轴画,其中不少画作表现着与安国寺造像相同或相似的题材。

例如,日僧圆行(驻唐时间:836-838)《灵岩寺和尚请来法门道具等目录》中记,其于长安青龙寺义真座主等处求得的曼荼罗图像中有金刚童子忿怒王像一躯、水月观世音菩萨像一躯,似为雕塑像。日僧惠运(驻唐时间:842-846)《新书写请来法门等目录》中记载,在长安青龙寺、西明寺等处取得的曼荼罗图像有《降三世会像样》、《降三世十八会印子》一卷、《大随求曼荼罗尊样》一卷。日僧圆珍(驻唐时间:853-858)《青龙寺求法目录》、《入唐求法目录》、《智证大师请来目录》中记,其于长安青龙寺、大兴善寺、护国寺等处取得的曼荼罗图像中有《不动尊曼荼罗》、《成身会降三世会三昧耶形》。

日僧宗睿(驻唐时间:862-865)《惠运律师书目录》中记载于长安青龙寺、慈恩寺、大兴善寺等处取得的曼荼罗图像中有《如意轮观音曼荼罗》、《降三世十八会印子》等。这些雕塑与画作均有可能曾经用于灌顶仪式。

因此,笔者以为安国寺遗址出土的部分造像有可能曾经用于当年该寺所建的曼荼罗灌顶道场。要同时安置于灌顶仪式,就要配套,放在一起要显得协调。在十一件造像中,有八件是白石雕就,彼此在颜色与大小上可搭配和谐。除了那件菩萨头像风格稍晚之外,其余七件均有可能原属于同一组造像,用于安国寺灌顶坛场。三尊不动明王不可能属于这组,因为石质不配。

如果这种推测成立,那么,当年安国寺灌顶坛场起码应有16或19件这样的白石雕像:五方佛(宝生佛为其中之一)、四大菩萨(文殊与另二残菩萨可为其三)、五大明王(马头、降三世为其中之二)或八大明王(马头、降三世为其中之二)、二金刚童子。但即使是这16或19件安置在像青龙寺灌顶坛场那样大小的建筑之上,是否还会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供信徒们的礼拜与供养,都尚待研究。另外,如果当年的安国寺果真建有一所完备的金刚或胎藏界曼荼罗,并供奉着如画中所绘的所有尊神造像,那将是何等庞大与辉煌的一组群像,如果不被唐人记述则无法向世人解释。然而,在迄今所能找到的文献资料中,没有关于安国寺庞大曼荼罗的记载。

因此,笔者更倾向于上述七件白石造像可分为几组并有不同的用途。不动明王作为尊像,完全可以在一座单独的殿堂内安置供奉。因此,安国寺的三尊青石质不动明王像应分属三所不同的殿堂,为信徒们的修习服务。同时,这三尊不动明王像也有属同一组合的可能,即来自一个不动明王曼荼罗。前述日僧圆珍的记述中提到了《不动尊曼荼罗》,说明了唐代密宗寺院曾修筑专门崇拜不动明王的曼荼罗。

关于不动明王曼荼罗的供奉法,《圣无动尊安镇家国等法》有描述:“别作一肘方曼拏罗,于此坛上置本尊像??其坛四傍??其上置一素不动明王四臂者。”可知在寺院的正规不动明王曼荼罗坛上安置一身不动明王本尊像,而在坛的四傍(即四面)还要各安置一尊四臂不动明王像,似应象征护持四方国土之意。安国寺遗址出土的三尊不动明王像均为二臂,虽不同于四臂者,但仍有可能来自同一座以二臂像代替四臂像的不动明王曼荼罗。因此,这三尊像很可能是表现镇护四方国土的四尊二臂不动明王像中的三身,且已残损。

在上述七尊白石造像之中,宝生佛是密宗崇拜的五方佛之一,主南方,常与中央的毘卢遮那以及主东方之阿閦佛、主西方之阿弥陀佛、主北方之不空成就佛一同出现在可简可繁的曼荼罗中。但四方佛的名称在许多曼荼罗中会有所不同,如原在龙门石窟擂鼓台院保存的一所开元十三年(725)石雕经幢头上就雕有带铭文的四方佛,称作天鼓音佛、阿閦佛、宝生佛、阿弥陀佛[45]。那么,这尊白石宝生佛像很有可能曾用于安国寺曼荼罗灌顶道场。

此外,金刚手(或金刚童子)像为护法,也有可能用于坛场。而文殊菩萨与两尊残坐菩萨像或为坛场所有,或为某个殿堂的供奉对象。当然,宝生佛与其他四佛也可能同时被安置在安国寺的主要佛殿之中,或以二身金刚手(或金刚童子)为护法。降三世、马头两尊更大的可能性是出自五大明王或八大明王组合,曾被供奉在同一所殿堂。

可以比较的资料来自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石钟山石窟开凿于南诏国时期(738-902/937),第6窟是这个石窟群中最为壮观的洞窟,在长11.63米的宽敞空间里,正壁中间雕有坐佛,旁以阿难、迦叶胁侍,两侧各雕四身明王,形成了八大明王组合〔图十七〕。八大明王均俱多面多臂,为忿怒相,多呈半跏坐姿,身后有舟形背光。在每两身明王的背光之间略上处刻有榜题,标明了明王的身份[46],有东方六足尊、东南方降三世、南方无能胜、西南方大轮、西方马头、西北方大笑、北方步掷、东北方不动尊明王等。根据罗炤先生的研究,八大明王是南诏、大理时期朝野的主要崇拜对象之一,而这种信仰及其艺术形式则是来自长安[47]。

二者比较,安国寺的明王像雕技更为写实、高超。另外,石钟寺的八大明王像组合又为我们复原长安寺院的八大明王像提供了实物资料。例如,石钟寺这组八大明王的不动明王俱六臂,不同于安国寺出土的三尊二臂不动尊像,且后者的石质不同于同址出土的降三世与马头尊的白石,当不为同一组造像。在此推想,原安国寺明王组合像中的不动尊或许也是六臂。长安的明王像例除了安国寺造像外,还有陕西扶风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晚唐咸通年间(860-874)制作的捧真身菩萨像座上刻的八大明王像,以及日本留学僧圆仁在其《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中记载的从唐长安城寺院取回的经像中有“八大明王像一卷──碑本”等。正是长安的八大明王信仰传统,才给南诏国石钟寺石窟供奉八大明王提供了经典与实物依据[48]。

图十七 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第6窟内景主要部分
南诏国时期( 738-902/937)

长安与剑川石钟寺所见八大明王为密教八大菩萨的化现,供奉八大明王有唐代密教经典依据。罗炤先生对八大明王像的经典依据作了研究[49],但关于八大明王的经典均没有早到唐玄宗时代,也就是安国寺造像的雕刻时代。更大的可能性是安国寺的马头、降三世是来自五大明王组合,即八大明王的前身,这在不空译的经典中就有描述[50]。关于五大明王向八大明王的演变,罗炤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51]。因此,当年在安国寺曼荼罗坛上供奉的包括遗址出土的马头、降三世在内的明王很有可能是五大明王组合,因为那是可以和玄宗时期译出的密典相对应的明王组合。

石钟寺八大明王的左右两侧各有一身护法像。诸像左侧的是二臂毘沙门天王,右侧的是大黑天像。笔者以为,安国寺址出土的金刚手(或金刚童子)像,也许正是安国寺五大明王的两身护法之一。

四?结语

唐长安城大安国寺遗址出土的十一尊石雕像,是研究唐玄宗朝长安寺院密教雕刻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的密教题材基本可在唐代翻译的密教经典中找到图像依据。从它们的雕刻风格分析,制作时代当为公元8世纪的开元、天宝年间。被毁坏弃埋的时间为唐武宗灭佛之时。部分像有可能是当年大安国寺所修曼荼罗道场中的遗物,但全部或部分像也有可能是该寺一些大殿中的供奉物。这些像不仅能使我们了解盛唐时期长安城密教的造像题材与风格,还可帮助我们了解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中南诏国雕造的类似题材造像的艺术渊源。

附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罗炤先生审阅了本文并提出宝贵意见,特此致谢!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1]关于大安国寺的历史及其在唐代政治宗教界的重要性,参见梁子:《唐京师大安国寺晚唐政教地位蠡测》,《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3期,页61-66。

[2] 程学华:《唐贴金画彩石刻造像》,《文物》1961年第7期,页61-63。

[3]罗炤:《法门寺塔地宫及其藏品的几个问题》,《石窟寺研究》第五辑,页121-153,2014年。

[4]金申:《西安安国寺遗址的密教石像考》,《敦煌研究》2003年第4期,页34-39。

[5][日]水野敬三郎:《西安大安國寺遺址出土の寶生如來像について》,《佛教藝術》1983年第9期,页152-155。[日]柳沢孝:《青蓮院伝來の白描金剛界曼荼羅諸尊図樣》,《美術研究》第241号,页20-42;第242号,页13-20,1996年3月。

[6] 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7]郭祐孟:《敦煌莫高窟361窟之研究》,《圆光佛学学报》2009年第15期,页158-164。郭还讨论了这种灵兽座的印度之源,及其在西藏的发展情况。

[8]《大正藏》第18册,页227bc。

[9]《大正藏》第39册,页814b。

[10] 前揭金申《西安安国寺遗址的密教石像考》,页35。

[11]《大正藏》第20册,页0705a。

[12]《大正藏》第20册,页0715a。

[13]《大正藏》第21册,页0143c。

[14]《大正藏》第19册,页0671a。

[15]《大正藏》第19册,页0514ab。

[16] 前揭金申《西安安国寺遗址的密教石像考》,页36。

[17]《大正藏》第20册,页133b。

[18]《大正藏》第39册,页685b。

[19] 参见《陀罗尼集经》卷五,《大正藏》第18册,页833c、834ac、837a。

[20] 前揭金申《西安安国寺遗址的密教石像考》,页36。

[21]《大正藏》第20册,页167c。

[22]《大正藏》第39册,页632c。

[23]《大正藏》第20册,页131a。

[24]《大正藏》第21册,第1203部。

[25] 前揭金申《西安安国寺遗址的密教石像考》,页37。

[26] 前揭金申《西安安国寺遗址的密教石像考》,页37。

[27]于春:《绵阳龛窟:四川绵阳古代造像调查研究报告集》,文物出版社,2010年。

[28] 胡永炎:《安国寺遗址盛唐像——长安风格(5)》,《艺术家》2002年第1期,页226-228。

[29][日]松原三郎:《盛唐雕刻以降の展開》,《美術研究》第257号,页11-30,1968年。

[30] 前揭《西安大安國寺遺址出土の寶生如來像について》,页153。

[31]顔娟英:《盛唐玄宗朝佛教艺术的转变》,见氏著《镜花水月:中国古代美术考古与佛教艺术的探讨》页153,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32] 前揭金申《西安安国寺遗址的密教石像考》,页38。

[33]黄阳兴:《唐代密宗曼荼罗信仰及其传播》,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4]关于兴庆宫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参见马得志:《唐长安兴庆宫发掘记》,《考古》1959年第10期。

[35] 拙文《唐代龙门模式试析》,待刊。

[36]郭祐孟在《敦煌莫高窟361窟之研究》一文中认为安国寺的这批造像很可能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之前被破坏瘗埋了,而在8世纪中期到9世纪初期的时候已经供奉在安国寺了。他还认为具备灵兽坐骑的五方佛造像样式,最迟在盛唐晚期的长安佛寺当中就已经开始流行了。他的观点与笔者相近。见其文页163、164。

[37] 宿白:《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上)》,《文物》1989年第9期。

[38] 前揭金申《西安安国寺遗址的密教石像考》,页37、38。

[39] 前揭黄阳兴《唐代密宗曼荼罗信仰及其传播》。

[40][日]大山仁快:《密教修法壇(Mandala)の成立史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卷9,1961年版;荷峰:《曼荼罗の意义》,《密宗学报》卷54,1917年;前揭黄阳兴《唐代密宗曼荼罗信仰及其传播》。

[41]参见[日]岩崎日山男:《善無畏三藏の在唐中における活動について—菩薩戒授與の活動を中心として》,《東洋の思想と宗教》卷6,1989年;[日]酒井敬淳:《善無畏所傳の〈陀羅尼藏〉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卷41、42,1993年;(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一,《大正藏》第49册,页378a;(北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一;(唐)赵迁:《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大正藏》第52册,页293b;(唐)海云:《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卷上,《大正藏》第51册,页785b。

[42](唐)不空译:《金刚顶经》卷二说:“灌顶为主要,诸悉地常住。我说如是义,故先应正听。若具慧弟子,先正受灌顶。”

[43](唐)海云:《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卷上,《大正藏》第51册,页784a。

[44]杨鸿勋:《唐长安青龙寺密宗殿堂(遗址4)复原研究》,《考古学报》1984年第3期,页383-401,图六、图七(5)。

[45] 常青:《试论龙门初唐密教雕刻》,《考古学报》2001年第3期。

[46]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石窟雕塑全集10·南方八省》图版25-37,重庆出版社,2000年。

[47] 罗炤:《剑川石窟石钟寺第六窟考释》,载《宿白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

[48]罗炤:《法门寺塔地宫及其藏品的几个问题》,《石窟寺研究》第五辑,页121-153,2014年。罗炤:《〈剑川石窟石钟山第六窟考释〉补正》,《艺术史研究》第10辑,页524,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

[49]关于八大明王的经典之源,参见前揭罗炤《剑川石窟石钟山第六窟考释》、《法门寺塔地宫及其藏品的几个问题》。

[50](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出现了降三世明王、宝金刚忿怒明王、马头忿怒观自在明王、忿怒金刚羯磨明王、金刚药叉大笑明王。《大正藏》第19册,页614-615。

[51]前揭罗炤《法门寺塔地宫及其藏品的几个问题》、《剑川石窟石钟山第六窟考释》、《〈剑川石窟石钟山第六窟考释〉补正》。

全唐诗补编第5部分 卷三

与谷隐道者颂

焰火无鱼下底钩,觅鱼无处笑君愁。可怜谷隐孜禅伯,被唾如今见亦羞。 【同前。】

诗偈

须弥颓,五岳崩,大海竭,十方空。乾坤尚纳毛头里,日月犹潜毫相中。此是西国那提子,示寂不起现神通。妙德启口问不二,忘言入理显真宗。 【见吴越释延寿《宗镜录》卷二三。】

居士元无病,方丈现有疾。唯忧二乘者,缘事不得出。所以诃秽食,纯说波罗蜜。上方一盂饭,气满于七日。不假日月光,心王照斯室。文殊问不二,忘言功自毕。过去即如然,现在还同一。若能达此理,无求总成佛。 【见前书卷二五。】

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虚。有亦不管,无亦不居 【《五灯会元》作「拘」】 。不事贤圣,了事凡夫。

心若如,神自虚。不服药,病自除。病既除,自见莲华如意珠。无劳事,莫驱驱。智者观财色,了知如 【《语录》作「是」】 幻虚。衣食支身命,相劝学如如。时至移庵去,无物可盈余。 【以上二首均见影印日本花园大学图书馆藏高丽覆刻本南唐招庆寺静筠二僧着《祖堂集》卷十五。】

事上说佛国,此去十万里。大海渺无边,动即黑风起。往者虽千万,达者无一二。忽遇本来人,不在阴阳里。 【见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八册吴越释延寿撰《万善同归集》卷上。】

护身须是杀,杀尽始安居。会得个中意,铁船水上浮。 【《五灯会元》卷三。】

穷厮煎,饿厮吵,父子不同途,大家相脱卯。万顷湘江洗不清,无生曲调何时了。 【见《大正新修大藏经》四七册宋《虚堂和尚语录》卷十引。】

全唐诗续拾卷二十二

 阳城

城,字亢宗,北平人。世为宦族。早年隐于中条山,远近慕其德行,多从其学。李泌闻其名,荐为著作郎,寻迁谏议大夫。时裴延龄等进用,陆贽等遭诬贬黜,无敢救者。城乃伏阁上书,几获罪,时论许为直臣。后改国子司业,复因事出为道州刺史,甚有政声。顺宗立,诏征之,而城已卒。诗一首。 【(《全唐诗》无阳城诗,事迹据《旧唐书》卷一九二本传)】

谒赠何国子监司籍坚

久仰高明抱朴忠,倏传马首向城东。锦袍光射三千里,汗史功高百二雄。童稚候门烹雀舌,黎老植杖盼菊松。皇天应欲逸家辅,故遣盘桓醉碧筒。 【见光绪三年刊许清源纂《道州志》卷十一。】

何坚

坚,道州人。贞元间进士。为太学生,师韩愈。归,愈作序送之。在道州从阳城游,世称其贤。后除国子监司籍。诗二首。 【(《全唐诗》无何坚诗。事迹据《昌黎先生集》卷二十《送何坚序》、《道州志》卷九「乡贤」引《府志》)】

次韵答阳刺史城

素履衡门秉直忠,挂冠金阙回江东。戢羽应知非健翮,守雌或可谓知雄。午夜鸣琴餐玄露,深山弄月友赤松。多感君侯欢导引,临流遣兴醉碧筒。

除授太学国子监司籍之职因赋

九重天子重英豪,御殿传恩赐绿袍。乐道直欲学商尹,致君恒切佐唐尧。琼林日照宫花灿,金榜风摇姓字高。幸荷召颁入太学,相期联步觐天朝。 【见同前书卷十一。】

顾况

渔父词

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沙头鹭宿鱼惊。 【见宋曾慥《乐府雅词》卷中徐俯词跋引、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水光山色渔父家风》引徐师川云引。】

题梨花睡鸭图

昔年家住太湖西,常过吴兴罨画溪。水阁筠帘春似海,梨花影里睡凫鹥。 【见《吴兴艺文志补》卷四四。】

委羽山

昔人乘鹤玉京游,翮遗仙洞何悠悠。我来寻觅空彝犹,烟霞万壑明清秋。何当骑麟登瀛洲,倏忽能消万古愁。 【见《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一二○《委羽山部》。】

苏州刺史

赠顾况诗

辟强东晋日,竹树有名园。年代更多主,池塘复裔孙。 【见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下。】

顺宗皇帝李诵

李诵,德宗长子。上元二年生。建中元年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即位,八月传位于皇太子。元和元年卒,年四十六。庙号顺宗。诗二首。 【(《全唐诗》无李诵诗)】

问如满禅师

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景德传灯录》卷六。】

如满

如满,嗣马祖道一。初住五台山金阁寺,后住洛阳佛光寺。诗二首。 【(《全唐诗》无如满诗)】

答顺宗皇帝问

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同前。】

朱千乘

山庄早春连雨即事

崇朝竟日雨(风衰)(风衰) 【疑】 ,万物萌牙春 【疑】 水灾。白屋世情轻席户,青山老大厌莓苔。常时杨柳烟中绽,今岁花枝雪未开。节往始知阳气晚,和风不借后亭梅。

早春霁后山庄即事

插槿未成篱,啼莺早已知。日长春霁后,风暖柳烟宜。席户门斜掩,渔舟钓直垂。久将松竹比,宁惧岁寒移。上药幽前圃,繁花压小枝。素琴延翫月,清渭酌临池。守道安贫 【疑】 老,专经数欲奇。若为裁二鬓,羞向镜中窥。 【日本藏唐抄本《新撰类林抄》卷四。】

送日本国三藏空海上人朝宗我唐兼贡方物而归海东诗并序

沧溟无垠,极不可究。海外僧侣,朝宗我唐,即日本三藏空海上人也。解梵书,工八体,缮俱舍,精三乘。去秋而来,今春而往。反掌云水,扶桑梦中。他方异人,故国罗汉,盖乎凡圣不可以测识,亦不可知智。勾践相遇,对江问程,那堪此情。离思增远,愿珍重珍重!元和元年春姑沾洗之月聊序。当时,少留诗云。

古貌宛休公,谈真说苦空。应传六祖后,远化岛夷中。去岁朝秦阙,今春赴海东。威仪易旧体,文字冠儒宗。留学幽微旨,云关护法崇。凌波无际碍,振锡路何穷。水宿鸣金磬,云行侍玉童。承恩见明主,偏沐僧家风。 【收入《弘法大师正传》,见《弘法大师全集》第七卷。】

朱少端

朱少端,元和初越州乡贡进士。诗一首。 【(《全唐诗》无朱少端诗)】

送空海上人朝谒后归日本

禅客祖州来,中华谒帝回。腾空犹振锡,过海来浮杯。佛法逢人授,天书到国开。归程数万里,归国信悠哉。 【同前。】

昙靖

昙靖,元和初沙门。诗一首。 【(《全唐诗》无昙靖诗)】

奉送日本国使空海上人橘秀才朝献后却还

异国桑门客,乘杯望斗星。来朝汉天子,归译竺干经。万里洪涛白,三春孤岛青。到宫方奏对,图像列王庭。 【同前。】

鸿渐

鸿渐,元和初沙门。诗一首。 【(《全唐诗》无鸿渐诗)】

奉送日本国使空海上人橘秀才朝献后却还

禅居一海间,乡路祖州东。到国宣周礼,朝天得僧风。山冥鱼梵远,日正蜃楼空。人至非徐福,何由寄信通。 【同前。】

郑壬

郑壬,字申甫,元和初人。诗一首。 【(《全唐诗》无郑壬诗)】

奉送日本国使空海上人橘秀才朝献后却还

承化来中国,朝天是外臣。异才谁作侣,孤屿自为邻。鴈塔归殊域,鲸波涉巨津。他年续僧史,更载一贤人。 【同前。】

胡伯崇

赠释空海歌

说四句,演毗尼,凡夫听者尽归依。天假吾师多伎术,就中草圣最狂逸,不可得,难再见。 【见日僧真济《遍照发挥性灵集序》,见《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七一册空海《性灵集》卷首。】

余鼎

余鼎,元和中下邳人。居越州上虞县宝泉乡。诗一首。 【(《全唐诗》无余鼎诗)】

奉赠叶□郎新湖诗

赏眺新湖趣,澄漪写物华。采苹经绿溆,垂钓倚枯槎。水动鱼惊鸟,风摇蝶□花。宛然登兴处,宁羡武陵家。 【光绪《上虞县志》卷三七《金石》。】

汪仲阳

汪仲阳,元和中人。诗一首。 【(《全唐诗》无汪仲阳诗)】

奉赠叶□郎新湖诗

平湖近辟千□□,物色如今满面新。风摆野花香扑扑,水澄丝柳影鳞鳞。高低菡萏分红(上蕊下木),出没鵁鶄间白苹。回首更看南北岸,不知何处不宜人。 【同前。以上二首,均为陶敏先生录示。】

薛巽

薛巽,河东人。元和初为河北行营粮料使于皋谟判官;六年五月,坐于赃事贬连州,量移朗州员外司马。诗一首。 【(据《柳河东集》卷十三《朗州员外司户薛君妻崔氏墓志铭》、卷二三《送薛判官量移序》、《旧唐书》卷一六三《崔元略传》)】

善卷祠

子长爱奇故不收,况乃着论非许由。先生踪迹重埋没,引舜作证应点头。天下大器尚不欲,万古虚名岂愿留?江北漫空山不静,说着高风簪可投。 【同治《武陵县志》卷四八。本诗为陶敏先生录示,小传亦从陶说。】

卢殷

金灯

疏茎秋拥翠,幽艳夕添红。有月长灯在,无烟烬火同。香浓初受露,势庳不知风。应笑金台上,先随晓漏终。 【见令狐楚《御览诗》。】

段弘古

弘古,澧州人。性濩落刚峭,年五十而未仕。以法家言干御史大夫何士干,待以上座。复以兵画干襄阳节度使于(由页)。吕温守道州,尝预游。温卒,复南见刘禹锡、柳宗元,二人称其贤。元和九年,欲南依窦,死逆旅中。补诗二首。 【(《全唐诗》卷四七二收弘古诗一首,惟小传甚略。今据柳宗元《河东先生外集补遗》所收《处士段弘古墓志》重录其事迹)】

秋怀

野阔平收潦水香,园林恰似郑公乡。懒云未许寒风卷,落叶从他零露伤。夜静猿声添客泪,朝闻雁字引诗狂。生涯不共秋光老,浊酒丹经一钓航。 【见同治十三年刊《直隶澧州志》卷二五。】

孤竹

亭亭骨屹短墙颠,摇曳空明漾素妍。带雨微添寒鹤泪,凌霜不受野云怜。老松立地同高节,芳草何心吊谪仙。抱此孤根滋九畹,青山一道送流泉。 【见道光刊本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卷二。】

王承邺

承邺,元和九年为越州监军。诗一首。 【(《全唐诗》无王承邺诗,事迹详本书卷十七陈谏诗序)】

登石伞峰

作镇得良牧,抚戎惭匪仁。每观龚黄化,煦物如阳春。政简似多暇,游从邀众宾。鸣驺镜水畔,舍棹耶溪津。偶兹逢胜境,顿觉离嚣尘。丞相筑室在,季方结庐新。登临经绝顶,瞩眺怡心神。金章照玉伞,龙节陵松鳞。笙歌入中流,声角闻城闉。更吟琼瑶篇,愿言书诸绅。 【见《会稽掇英总集》卷四。】

齐推

推,高阳人。德宗相齐抗之弟。工正书,元和五年书李德裕《唐圯上图赞》,七年作《灵飞散传信录》,九年预石伞峰之游。诗一首。 【(《全唐诗》无齐推诗,传据《全唐文》卷七一六、《金石录》卷六、《旧唐书》卷一三六及陈谏序)】

登石伞峰

能以郡中暇,不遗尘外踪。啸俦得鸳鹭,探策入云松。缘径历空际,望崖来剑峰。况当会天人,复此陈歌钟。贱子固多癖,偶兹安一峰。步林欣有适,筑室幸可容。宁期樵牧处,忽与轩盖逢。仰荷高兴属,俯惭危磴重。攀幽破岩霭,践滑触苔封。秋景山光动,寒丛菊艳浓。赏心惬觞酌,逸韵陶襟胸。仍叨勒名字,永纪今所从。 【见《会稽掇英总集》卷四。】

路黄中

黄中,京兆三原人。父怤,贞元中为涪州刺史。元和间黄中尚未仕。诗一首。 【(《全唐诗》无路黄中诗,传据《元和姓纂》卷八及岑仲勉《四校记》)】

登石伞峰

总戎诣幽胜,天使相追随。跻山玉笥号,到峰石伞奇。接武白云表,放情玄月时。恬旷薄沆瀣,峻极超崦嵫。平视羲和辔,俯观朝夕池。岩中复何揖,坐位多所宜。郁烈桂香眇,寅缘霞彩披。孤光逗绮翼,独秀分琼枝。灵气达心久,华容招目移。遂忘日云暮,登降不知疲。眷言丘壑士,养节松竹滋。感激旌盖顾,干以献贞词。 【见《会稽掇英总集》卷四。】

范传正

正月十五夜翫月诗

风凄城上楼。

月满庾公楼。

夕照下西楼。 【均见《嘉泰吴兴志》卷十三「明月楼」条。】

 武元衡

云居寺

玉峰山下云居寺,六百年来选佛场。满地白云关不住,石泉流出落花香。 【见光绪元年刊支恒春纂《松阳县志》卷十一。】

刘伯翁

伯翁,元和间为金州员外司马。诗一首。 【(《全唐诗》无刘伯翁诗)】

奉酬窦三中丞见赠

多幸尝陪侍玉墀,俄惊负谴阻天涯。今日相逢问荣悴,更嗟年辈飒然衰。 【见《窦氏联珠集窦》附。】

灵澈

云门寺 【《禅》作「归云门」】

湖边归鹤 【《禅》作「雁」】 唳寥泬,僧房半倚秦峰缺。云生幽石何逍遥,泉去疏林几呜咽。天寒猛虎叫岩月 【《禅》作「雪」】 ,松下无人空有雪 【《禅》作「月」】 。千年像教人不闻,烧 【《禅》作「焚」】 香独为鬼神说。 【见《会稽掇英总集》卷七,以《古今禅藻集》卷三相校。】

谪汀州

青蝇为吊客,黄耳 【《纪事》作「黄犬」】 寄家书。 【见《刘宾客文集》卷十九《澈上人文集纪》、《唐诗纪事》卷七二。】

林蕴

林蕴,字复梦,泉州莆田人。披子。贞元四年明经及第。韦皋辟为西川推官。改唐昌尉。又任沧景掌书记。迁礼部员外郎。元和十年左右出为邵州刺史。因事流儋州而卒。诗一首。 【(《全唐诗》无林蕴诗,传据《新唐书》卷二百本传、《登科记考》卷十二)】

过秦松岭

散发长林下,松风入太清。空山容暮色,落叶起秋声。世险江天窄,云深草木平。从兹归故土,勿作失群鸣。 【《闽诗录甲集》卷一。】

答颜太守

物力孤穷甚,无由蔽草庐。抱痾明盛世,丐食兵荒余。马革藏身拙,鸱夷报主疏。勉哉吾二子,太岁易消除。 【见《王氏刊唐人集》收《林邵州遗集》,注云:「见郑王臣《莆风清籁集》。」】

马逢

逢,扶风人。贞元五年进士,二十年任盩厔尉。元和二年自咸阳尉试大理评事充京兆观察支度使,后任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全唐诗》卷七七二收马逢诗五首,事迹无考,今据《元和姓纂四校记》卷七拟传)】

长句赠微之 【题拟】

灵溪试为访金丹。 【见《元氏长庆集》卷十六《天坛上境》题注引。】

白元鉴

大涤山 【题拟】

天坛绝顶山,髣(上髟下弗)翠微间。迹久苔纹碎,云根古木闲。丹成人已去,鹤驾未曾还。犹有箫吹响,时时下旧山。 【见《咸淳临安志》卷二四。】

法堂

高踪遗可继,虚室即流尘。越国曾封邑,蓬莱早会真。余风生户牖,残影照江滨。化鹤年犹远,空悲云水亲。 【影印本《诗渊》第三册第一五六九页。】

新池

昔尝游胜境,今喜尽幽踪。丹满镜潭色,云疏锦碛容。响中闻细溜,波里见乔松。唯广花源赏,人间不可逢。 【同前第二○四三页。】

瀑布

太极生柔德,雄姿不可名。凌空虹永挂,泻涧布长成。映日添霞色,当风振浪声。潺潺云水下,已得涤幽情。 【同前第二一八○页。】

隐峰

隐峰,俗姓邓,邵武人。嗣马祖。元和中,移住五台山,时称邓隐峰和尚。诗一首。 【(《全唐诗》无隐峰诗,传据《五灯会元》卷三)】

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怕 【《宋高僧传》作「怯」】 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见《祖堂集》卷十五、《宋高僧传》卷二一。】

无了

无了,俗姓沈,泉州莆田人。嗣马祖。住泉州龟洋院,世称龟洋和尚。诗一首。 【(《全唐诗》无无了诗)】

临化示偈 【题拟】

八十年来辨东西 【《五灯会元》作「西东」】 ,如今不要白头公 【《五灯会元》作「翁」】 。非长非短非大小,还与诸人性相同。无来无去兼无住,了却本来自性空。 【见《祖堂集》卷十五、《五灯会元》卷三。】

粲和尚

粲和尚,元和十二年泉州僧。诗一首。 【(《全唐诗》无粲和尚诗)】

赞马氏子

丰姿窈窕鬓欲斜,赚煞郎君念法华。一把骨头挑去后,不知明月落谁家。 【见《全闽诗话》卷十二引《感应传》。】

郭通

郭通,元和中大匠储卿。

零陵寺井栏赞

此是南山石,将来造井栏。流传千万代,各结佛家缘。尽意修功德,应无朽坏年。同沾胜福者,超于弥勒前。 【《江苏金石志》卷五、《宝铁斋金石文字跋尾》卷上、《灵芬馆诗话》卷六。】

林藻

久绝白云信,愁心如水长。蛩鸣万户月,鸦步一溪霜。不识红尘险,安知皓首狂。捣衣中夜望,今古事寻常。 【《莆风清籁集》卷一。】

晚泊鄞阳

孤帆高楼鄞阳城,万顷清流一应声。青鬓初随衰草谢,白云还傍故山行。梦中美酒酬枚乘,江上秋风属屈平。愧我一生潦倒甚,全无佳句答长庚。 【同前。】

为樵

致政惭轻举,为樵亦易穷。文章还古道,礼数逐秋风。独鹤千松下,万航一水中。最怜当路草,衰败与人同。 【《莆风清籁集》卷六十。】

全唐诗续拾卷二十三

 怀信

怀信,元和间僧。诗一首。 【(《全唐诗》无怀信诗)】

题桂林七星岩栖霞洞诗 【题拟】

石古苔痕厚,岩深日影悠。参禅因久坐,老佛总无愁。 【见桂林市文物管理局编《桂林石刻》第一册。】

权德舆

石塘路有怀院中诸公

回合千峰里,晴光似画图。征车随反照,候吏映寒芜。石濑侵行径,溪云拂路隅。未酬知己分,宁敢学潜夫。

晓发桐庐

客路去漫漫,桐溪上水滩。扣船乘晓月,欹枕听回滩。烟重江枫湿,沙平宿鹭寒。闲吟试一望,疑在画屏看。 【均见《四部丛刊》本《权载之文集》卷六。】

灵默

灵默,俗姓宣,常州人,师马祖道一及石头希迁。贞元初入天台山,住白沙道场,移东道场,复次浦阳。阳灵戍将李望,请居婺州五泄山,世称五泄和尚。元和十三年卒,年七十二。诗一首。 【(《全唐诗》无灵默诗,传据《祖堂集》卷十五、《宋高僧传》卷十)】

越州观察使差人问师以禅住持依律住持师以偈答

寂寂不持律,滔滔不坐禅。俨茶两三垸,意在镢头边。 【见《祖堂集》卷十五。】

苏溪和尚

苏溪和尚,即五泄小师。嗣灵默,在婺州。诗一首。 【(《全唐诗》无苏溪和尚诗,传据《五灯会元》卷四)】

牧护歌

听说衲僧牧护,任运逍遥无住。一条百纳瓶盂,便是生涯调度。为求至理参寻,不惮寒暑辛苦。还曾四海周游,山水风云满肚。内除戒律精严,不学威仪行步。三乘笑我无能,我笑三乘谩做。智人权立阶梯,大道本无迷悟。达者不假修治,不在能言能语。披麻目视云霄,遮莫王侯不顾。道人本体如然,不是知佛去处。生也犹如着衫,死也还同脱(褥去辱改夸)。生也无喜无忧,八风岂能惊怖。外相犹似痴人,肚里非常峭措。活计原无一钱,敢与君王?富。愚人摆手憎嫌,智者点头相许。那知傀儡牵抽,歌舞尽由行主。一言为报诸人,打破画瓶归去。 【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大义

大义,俗姓徐,衢州须江县人。嗣马祖,在信州,时称鹅湖和尚。元和十三年卒,年七十四。诗二首。 【(《全唐诗》无大义诗)】

坐禅铭

参禅学道几般样,要在当人能择上。莫只忘形与死心,此个难医病最深。直须坐究探渊源,此道古今天下传。正坐端然如泰山,巍巍不要守空闲。直须提起吹毛利,要剖西来第一义。瞠却眼兮剔起眉,反复看渠渠是谁。还如捉贼须见赃,不怕贼埋深处藏。有智捉获剎那顷,无智经年不见影。深嗟兀坐常如死,千年万岁只如此。若将此等当禅宗,拈花微笑丧家风。黑山下坐死水浸,大地漫漫如何禁。若是铁眼铜睛汉,把手心头能自判。直须着到悟为期,哮吼一声狮子儿。君不见磨砖作镜喻有由,车不行兮在打牛。又不见岩前湛水万丈清,沉沉寂寂杳无声。一朝鱼龙来搅动,波翻浪涌真堪重。譬如静坐不用工,何年及第悟心空?急下手兮高着眼,管取今生教了办。若还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作工夫。抖擞精神着意看,无形无影悟不难。此是十分真用意,勇猛丈夫却须记。切莫听道不须参,古圣孜孜为指南。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得也未。要识坐禅不动尊,风行草偃悉皆论。而今四海清如镜,头头物物皆吾听。长短方圆只自知,从来丝发不曾移。若问坐禅成底事,日出东方夜落西。 【《缁门警训》卷二。】

直下识玄旨,罗纹结角是。不识玄旨人,徒劳逐所示。(甘鸟)(甘鸟)鸟,守空池,鱼从脚下过,(甘鸟)(甘鸟)总不知。 【见《祖堂集》卷十五。】

新罗僧

新罗僧,法名不详。闻大义之风造焉,至则大义已寂,遂投崖死。诗一首。 【(《全唐诗》无新罗僧诗)】

三千里路礼师颜,师已归真塔已关。鬼神哭泣嗟无主,空山只见水潺湲。 【见《江西诗征》卷八七。】

 张仲素

催妆诗

舜耕余草木,禹凿旧山川。 【见《说郛》卷三二高怿《群居解颐》、卷六五宋无和子《善谑集》、《古今说海》本陆游《避暑漫抄》引《解颐》。】

慧藏

慧藏,抚州人。嗣汉州什邡僧道一,列大鉴之四世。世称石巩和尚。诗一首。 【(《全唐诗》无慧藏诗,传录《景德传灯录》卷六)】

弄珠吟

落落明珠耀百千,森萝万像镜中悬。光透三千越大千,四生六类一灵源。凡圣闻珠谁不羡,瞥起心求浑不见。对面看珠不识珠,寻珠逐物当时变。千般万般况珠喻,珠离百非超四句。只这珠生是不生,非为无生珠始住。如意珠,大圆镜,亦有人中 【《宗》作「中人」】 唤作性。分身百亿我珠分,无始本净如今净。日用真珠是佛陀,何劳逐物浪波波。隐现则 【《宗》作「即」】 今无二相,对面看珠识得摩 【《宗》作「么」。见《祖堂集》卷十四,《宗镜录》卷十一收末九句】。

米岭和尚

米岭和尚,嗣马祖道一。诗一首。 【(《全唐诗》无米岭和尚诗)】

遗偈

祖祖不思议,不许常住世。大众审思惟,毕竟祇这是。 【《景德传灯录》卷八、《五灯会元》卷三。】

裴次元

冶山二十咏并序

场北有山,维石岩岩,峰峦巉峭耸其左,林壑幽邃在其右,是用启涤高深,必尽其趣,建创亭宇,咸适其宜。勒为二十咏。

天泉池

鱼鳞息枯池,广之使涵泳。疏凿得蒙泉,澄明睹明镜。 【《淳熙三山志》卷一。】

李直方

直方,唐宗室,定州刺史山从子。贞元元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及第,历任监察御史、司勋郎中、韶州刺史、赣州刺史、太常少卿,终于大理少卿。 【(《全唐诗》无李直方诗,传据《全唐文》卷六一八、《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二)】

岘山依旧远,汉水遶城流。 【见《舆地纪胜》卷八二《襄阳府》。】

潘存实

壶公山

双旌牧清源,吟看壶公翠。 【见黄滔《黄御史公集》卷四《壶公山》诗注、《舆地纪胜》卷一三五、《莆阳比事》卷一、《记纂渊海》卷十。】

陆畅

九日夜

灯下竹烟看更碧,月间花色不分红。 【《千载佳句》卷上《天象部夜》。】

柳宗元

答问附歌

尧舜之修兮,禹益之忧兮,能者任而愚者休兮。□□蓬藋,乐吾 【一作「夫」】 囚兮,文墨之彬彬 【一本作「申申」,】 足以申吾愁兮。已乎已乎,曷之求乎! 【见《柳河东集》卷十五。】

送贾山人南游歌并序

传所谓学以为己者,是果有其人乎?吾长京师三十三年,游乡党,入太学,取礼部、吏部科校、集贤秘书,出入去来,凡所与言,无非学者,盖不啻百数,然而莫知所谓学而为己者。及见逐于尚书,居永州,刺柳州,所见学者益稀少,常以为今之世无是决也。居数月,长乐贾景 【一作「宣」】 伯来,与之言,邃于经书,博取诸史群子昔之为文章者,毕 【一作「必」】 贯统,言未尝诐,行未尝怪,其居室愔然不欲出门,其见人侃侃而肃。召之仕,怏然不喜。导之还中国,视其意,夷夏若均,莫取其是非,曰姑为道而已尔。若然者,其实为己乎?非己乎?使吾取乎今之世,贾君果其人乎?其足也则居,其匮也则行。行不苟之,居不苟容,以是之于今世,其果逃于匮乎?吾名逐禄贬,言见疵于世,奈贾君何!于其之也,即其舟与之酒,侑之以歌。歌曰:

充乎其居,或以匮己之虚, 【一作「或踬其涂,匮乎己之虚」。蜀本云:「或以」字下疑脱「两」字。】 或盈其庐。孰匮孰充,为泰为穷,君子乌乎取以宁其躬!若君者之于道而已尔,世孰知其从容者耶! 【见《柳河东集》卷二五。】

送元暠师诗并序

中山刘禹锡,明信人也。不知人之实,未尝言,言未尝不雠。元暠师居武陵,有年数矣。与刘游久且昵,持其诗与引而来,余视之,申申其言,勤勤其思,其为知而言也信矣!余观世 【「世」字或作「近世」二字】 之为释者,或不知其道,则去孝以为达,遗情以贵虚。今元暠衣粗而食菲,病心而墨貌,以其先人之葬未返其土,无 【「无」下或有「他」字】 族属以移其哀,行求仁者以冀终其心,勤而为逸,远而为近,斯盖释之知道者欤!释之书有大报恩十篇,咸言由孝而极其业。世之 【一无此二字】 荡诞慢訑者,虽为其道而好违其书。于元暠师,吾见其不违且与儒合也。元暠,陶氏子,其上为通侯,为高士,为儒先生 【一无「生」字,一本「生」作「贤」。】 资 【一作「见」】 其儒,故不敢忘孝;迹其高,故为释;承其侯,故能与达者游。其来而从吾也,观其为人,益见刘之明且信。故又与之言,重叙其事。见《柳河东集》卷二五。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附录《外集补遗》录自宋干道永州本《柳柳州外集》。】

滕倪

秋怀

袅袅芙蓉枝,灼灼当秋好。严霜一以冽,日夜色枯槁。讵惟华叶衰,柯条不自保。斩刈同束薪,秋江迹如扫。时事多推移,江流去浩浩。 【见民国二十年戴鸿熙纂《汤溪县志》卷十九。】

李正封

正封,字中护,陇西人。元和二年举进士及第,同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及第。历任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彰义军判官、司勋郎中。 【(《全唐诗》卷三四七小传过略,今据《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七补传)】

月桂

片月转洪蒙,扶疏万古同。根非生下土,叶不坠西风。每向圆时足,还随缺处空。影令群木外,香满一轮中。未种丹霄日,应虚白兔宫。何时得羽化,细得问元宫。 【见《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卷一。】

三月后方有,百花中更无。 【见《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七。】

大颠

大颠,嗣石头希迁,在潮州灵山。韩愈贬潮州刺史,尝与共游。诗一首。 【(《全唐诗》无大颠诗)】

欲归山留别韩潮州愈偈

辞君莫怪归山早,为忆松萝对月宫。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 【见《祖堂集》卷五。】

邢允中

邢允中,明州奉化人。元和中官左班殿直监盐酒商税务。诗二首。 【(《全唐诗》无邢允中诗)】

洗(金本)潭

潭水澄初地,长为洗(金本)供。已能降虎豹,不问揽鱼龙。溅沫溪莎碧,疏流石濑重。此中清净理,继迹有禅宗。

驻锡峰

高峰常驻锡,灵异见当年。卓立惊沙界,光辉动梵天。鹤飞青霭外,龙护赤岚边。丈室仍相对,重来果夙缘。 【见董庆酉《四明诗干》卷中。邢允中诗承张靖龙同志录示。】

薛苹

苹,河中宝鼎人。少以吏事进,建中三年为长安令,历虢州刺史。永贞元年,以课最擢湖南观察使。元和三年,迁浙东观察使。元和五年,以治行调浙西。除左散骑常侍,年七十致仕,元和十四年卒。诗一首。 【(《全唐诗》无薛苹诗,事迹据《旧唐书》卷一八五《良吏传》本传、卷十二《德宗纪》、卷十四《宪宗纪》、岑仲勉《唐集质疑薛苹与薛平》)】

禹庙神座顷服金紫苹自到镇申牒礼司重加衮冕今因祈雨偶成八韵

玉座新规盛,金章旧制非。列城初执礼,清庙重垂衣。不睹千箱咏,翻愁五稼微。祇将苹藻洁,宁在饩牢肥。徙市行应谬,焚巫事亦违,至诚期必感,昭报意犹希。海日明朱槛,溪烟湿画旗。回瞻郡城路,未欲背山归。 【见《会稽掇英总集》卷八。】

崔词

词,元和中人。诗一首。 【(《全唐诗》无崔词诗)】

谒禹庙

惟舜禅功始,惟尧锡命初。九州岛方奠画,万壑遂横疏。受箓尝开洞,过门不下车。诸侯会玉帛,沧海荐图书。玄默将遗世,崇高亦厌居。耘田自有鸟,浚泽岂为鱼。家及三王嗣,殷囚百代如。灵容肃清宇,衮服闭荒墟。枣径愁云暮,松扉撤祭余。叨荣陵寝邑,怀古益踌躇。 【见《会稽掇英总集》卷八。】

羊士谔

历山

风泉 【《历代诗话续编》本《诗人主客图》作「前」】 留古颜 【《全唐诗》作「韵」】 ,笙磬想遗音。 【见汲古阁本《唐诗纪事》卷四三引《诗人主客图》。】

 崔备

寄羊士谔永宁里居 【题拟】

图书锁尘阁,符节守山城。 【见江标影宋书棚本《羊士谔诗集》收《酬礼部崔员外备独永宁里弊居见寄来诗云图书锁尘阁符节守山城》。】

自在

自在,俗姓李,吴兴人。投径山出家,后从南康道一禅师受法。元和中居洛阳香山、伏牛山。世称伏牛和尚。诗四首。 【(《全唐诗续补遗》卷十七收伏牛上人《三伤颂》,云为「王蜀时高僧」,实误,详附考。传据《宋高僧传》卷十一)】

放少师行脚时颂

放汝南行入大津,碧潭深处养金鳞。等闲莫与凡鱼伴,直透龙门便出身。

三个不归颂

割爱慈亲异俗迷,如云似鹤更高飞。五湖四海随缘去,到处为家一不归。

苦节劳形守法威,幸逢知识决玄微。慧灯初照昏衢朗,唯报自亲二不归。

峭壁幽嵒往复希,片云孤月每相依。经行宴坐闲无事,乐道逍遥三不归。 【以上四首均见《祖堂集》卷十五。】

伏牛小师

伏牛小师,法名待考,师伏牛和尚自在。诗一首。 【(《全唐诗》无伏牛小师诗)】

答伏牛和尚 【题拟】

鱼龙未变志常存,变了还教海气浑。两眼不曾窥小水,一心专拟透龙门。千回下网终难系,万度垂钩誓不天。待我一朝鳞甲备,解将云雨洒乾坤。 【见《祖堂集》卷十五。】

张署

越罗巴锦不胜春。 【见《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卷十六闻人祥正《集句》引。】

全唐诗续拾卷二十四

 韦贯之

贯之,本名纯,以字行。少举进士。贞元初,登贤良科,授校书郎,转长安县丞。永贞中,除监察御史。元和中历任秘书丞、礼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都官郎中、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职,九年入相,十一年罢,出为湖南观察使、河南尹。长庆元年卒,年六十二。诗一首。 【(《全唐诗》无韦贯之诗,传录《旧唐书》卷一五八本传)】

同窦群雪中寓直 【题拟】

耿耿风雪暮,直庐未掩扉。咏兰幽助兴,俪玉粲相辉。气劲琴韵切,夜深炉火微。虽殊江海远,即此恋彤闱。 【见《窦氏联珠集》。题下原署「吏部员外郎韦贯之」。】

柳登

柳登,字成伯,河东人。年六十余方从宦,累迁至膳部郎中。元和初为大理少卿,迁右庶子,授右散骑常侍致仕。长庆二年卒,年九十余。 【(《全唐诗》无柳登诗,传据《旧唐书》卷一四九本传)】

颜鲁公挽歌词

杀身终不恨,归丧遂如生。 【《唐语林》卷六。】

李头陀

李头陀,长乐人。从百丈住洪州。诗一首。 【(《全唐诗》无李头陀诗)】

沙堤葬母

守堤三年念生缘,种树为阴出世恩。划石寄言相瞩付,一重孙付一重孙。 【《闽诗录甲集》卷四。】

天然

天然,俗姓居里皆不详。少亲儒墨,与庞蕴善。后皈信佛法,师马祖、石头。初住天台华顶,元和初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莫逆交。元和十五年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世称丹霞和尚。长庆中卒,年八十六。诗五首。 【(《全唐诗》无天然诗。传据《祖堂集》及《宋高僧传》卷十一。其卒年,前书谓在长庆三年,后书作四年,未详孰是)】

孤寂吟

时人见余守孤寂,为言一生无所益。余则闲吟孤寂章,始知光阴不虚掷。不弃光阴须努力,此言虽说人不识。识者同为一路行,岂可颠坠缘榛棘。榛棘茫茫何是边,只为终朝尽众喧。众喧不觉无涯际,哀哉真实不虚传。传之响之只不闻,犹如灯烛合盂盆。共知总有光明在,看时未免暗昏昏。昏昏不觉一生了,斯类尘沙比不少。直似潭中吞钩鱼,何异空中荡罗鸟。此患由来实是长,四维上下远茫茫。倏忽之间迷病死,尘劳难脱哭怆怆。怆怆哀怨终无益,只为将身居痛室。到此之时悔何及,云泥未可访孤寂。孤寂宇宙穷为良,长吟高卧一闲堂。不虑寒风吹落叶,岂愁霜草遍遭霜。但看松竹岁寒心,四时不变流清音。春夏暂为群木映,秋冬方见郁高林。故知世相有刚柔,何必将心清浊流。二时(上夕下鹿)糖随缘过,一身遮莫布毛裘。随风逐浪住东西,岂愁地迮与天低。 时人未解将为错,余则了然自不迷。不迷须有不迷心,看时浅浅用时深。此个真珠若采得,岂同樵夫负黄金。黄金烹练转为真 【《宗镜录》卷二十引作「新」】 ,明 【同前书作「此」】 珠含光未示人。了即毛端滴 【《宗镜录》作「吞」】 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尘。尘滴存乎未免(旡心),莫弃这边留那边。直似长空搜鸟迹,始得玄中又更玄。举一例诸足可知,何用諵諵说引词。只见饿夫来取饱,未闻浆逐渴人死。多人说道道不行,他家未悟诈头明。三寸利刀开旷路,万株榛棘拥身生。尘滓茫茫都不知,空将辩口泻玄微。此物那堪为大用,千生万劫作贫儿。聊书孤寂事还深,锺期能听伯牙琴。道者知音指其掌,方贵名为孤寂吟。

翫珠吟

识得衣中宝,无明醉 【伯作「酒」】 自惺 【《灯录》、《通载》、伯作「醒」】 。百骸俱 【《灯录》、《宗镜录》作「虽」】 溃散 【伯作「悔尽」】 ,一物镇长灵。知 【《通载》作「智」】 境浑非体 【伯作「智剑挥非体」】 ,寻 【伯、《灯录》、《通载》作「神」】 珠不定 【伯作「见」】 形。悟即 【伯、《灯录》、《通载》作「则」】 三身佛,迷疑万卷经。在心心岂 【《灯录》、《通载》、伯作「可」】 测,居 【《灯录》、《通载》作「历」】 耳耳难听。罔像先天地,渊玄 【《灯录》、《通载》作「玄泉」,伯作「悬泉」】 出杳冥 【伯作「名】 。本刚非锻 【伯作「断」】 炼,元净 【《灯录》、《通载》作「镜」】 莫澄停 【伯作「亭」、《灯录》、《通载》作「渟」】 。盘泊 【《通载》作「礡」】 逾 【伯作「转」,《灯录》、《通载》作「轮」】 朝日,玲珑 【伯作「铃鑨」】 映晓星。瑞光流不灭,真澄 【伯作「气」】 浊还清 【《灯录》、《通载》作「真气触还生」。】 鉴照崆峒 【伯作「空洞」】 寂,劳 【《灯录》、《通载》、伯作「罗」】 笼法界明。剉 【《灯录》作「挫」,伯作「春」】 凡功不灭 【伯作「狭」】 ,超圣果非盈。龙女心亲献,蛇 【《灯录》、《通载》作「阇」】 王口自倾 【伯作「经」,《灯录》、《通载》作「呈」。】 护鹅人却活,黄雀义 【《灯录》、《通载》作「意」】 犹轻。解语非关舌,能言不是声。绝边弥瀚 【《灯录》、《通载》作「汗」】 漫,三 【《灯录》、《通载》作「无」】 际等空平。演教非为教 【《灯录》、《通载》作「说」】 ,闻名不 【《灯录》作「勿」,《通载》作「忽」】 认名。 【伯无以上四句。】 二 【伯、《通载》、《灯录》作「两」】 边俱不 【《通载》作「莫」】 立 【伯作「守」】 ,中道不须行。见月休看 【《灯录》、《通载》作「观」】 指 【伯作「纸」】 ,归 【伯作「知」,《灯录》、《通载》作「还」】 家罢问程 【伯作「逞」】 。识心岂测 【《灯录》作「心则」,伯、《通载》作「心即」】 佛,何佛更堪成。

又颂

丹霞有一宝,藏之岁月久。从来人不识,余自独防守。山河无隔碍,光明处处透。体寂常湛然,莹澈无尘垢。世间采取人,颠狂逐路走。余则为渠说,抚掌笑破口。忽遇解空人,放旷在林薮。相逢不擎出,举意便知有。

骊龙珠吟

骊龙珠,骊龙珠,光明(火祭) 【疑即「灿」字】 烂与人殊。十方世界无求处,纵然求得亦非珠。珠本有,不升沉,时人不识外追寻。行尽天涯自疲寂,不如体取自家心。莫求觅,损功夫,转求转灭转元无。恰如渴鹿趁阳焰,又似狂人在道途。须自体,了分明,了得不用更磨莹。深知不是人间得,非论六类及生灵。虚用意,损精神,不如闲处绝纤尘。停心息意珠常在,莫向途中别问人。自迷失,珠元在,此个骊龙终不改。虽然埋在五阴山,自是时人生懈怠。不识珠,每抛掷,却向骊龙前作客。不知身是主人公,弃却骊龙别处觅。认取宝,自家珍,此珠元是本来人。拈得翫弄无穷尽,始觉骊龙本不贫。若能晓了骊珠后,只这骊珠在我身。

弄珠吟 【《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作《翫珠吟二首》之一】

般若神 【《灯录》作「灵」】 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隐现时游五蕴山 【《灯录》作「隐显常游五蕴中」】 ,内外光明大神力。此珠无状非大小,昼夜圆明悉能照。 【《灯录》作「此珠非大亦非小,昼夜光明皆悉照」。】 用时无处复无踪 【《灯录》作「觅时无物又无踪」】 ,行住 【《灯录》作「起坐」】 相随常了了。先圣相传相指授,信此珠人世希有。智者号明不离珠,迷人将珠不识走。 【以上四句,《传灯录》作「黄帝曾游于赤水,争听争求都不遂。罔像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 吾师权指喻摩尼,采人无数入 【《灯录》作「溺」】 春池。争拈瓦砾将为宝,智者安然而得之。言下非近亦非远 【《灯录》作「森罗万象光中现」】 ,体用如如转无转。万机珠对 【《灯录》作「消遣」】 寸心中,一切时中巧方便。皇帝曾游于赤水,视听争求都不遂。罔像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非自心,非因缘,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罗万像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源。 【《灯录》无以上九句。】 烧六贼 【《宗镜录》卷七六「贼」下有「兮」字,】 烁四 【《灯录》作「众」】 魔,能摧我山 【《宗镜录》作「摧我山兮」】 竭爱 【《灯录》作「我」】 河。龙女灵山亲献佛,贫儿衣里几 【《宗镜录》作「枉」,《灯录》作「下任」】 蹉□。亦非性,亦非心 【《灯录》二「非」字皆作「名」】 ,非性非心超古今。体绝名言名不得 【《灯录》作「全体明时明不得」】 ,权时题作《弄珠吟》。 【以上皆见影印日本花园大学图书馆藏高丽覆刻本南唐招庆寺静筠二僧着《祖堂集》卷四。】

李谔

谔,字士恢,长庆间为海盐令。诗一首。 【(《全唐诗》无李谔诗)】

过施水庵

胜地开阑若,幽寻信短筇。僧贫祇施水,客至但闻钟。讲坐天花满,香台翠霭重。何当谢尘绂,白社此相从。 【见明李培等万历十四年修《秀水县志》卷八、《檇李诗系》卷三七。】

孟简

白乌呈瑞赋附歌

素德式昭兮何写奕,玄质从化兮为洁白。符仁孝兮叶佳册,见祥瑞兮流圣泽。 【见《文苑英华》卷八九。】

谒禹庙

九土昔沦垫,八方抱殷忧。哲王受《洪范》,群物承天休。源委有所在,勤劳会东州。稽山何峻极,清庙居上头。律度非外事,辛壬宁少留。歌谣自不去,覆载将何求?灵长表远绩,经启蒙宏猷。孰敢备佐命,天吴与阳侯。玄功余玉帛,茂实结松楸。盖影庇风雨,湖光摇冕旒。质明箫鼓作,通昔礼容修。骍牢设旧物,洿水配庶羞。深沈本建极,傲很亦思柔。阴怪尚奔走,灵徒如献酬。怳疑仙驾动,静见宿云收。竹树依积润,菰蒲托清流。谬兹领百越,忽复历三秋。丹恳谅可荐,庶几无年尤。 【见《会稽掇英总集》卷八。】

蒋防

临蒸诸葛亮宅 【题拟】

始有诸葛翁,柯亭寄翠霭。 【见《舆地纪胜》卷五五《衡州》。】

徐元弼

元弼,京兆万年人。岭南节度使徐申之子。曾应进士试。元和初为「前右卫仓曹参军」。诗一首。 【(传据李翱《徐申行状》,《元和姓纂》卷二作南昌人)】

太常寺观舞圣寿乐

舞字传新庆,人文迈旧章。冲融和气洽,悠远圣功长。盛德流无外,时时乐未央。日华增顾眄,风物助低昂。翥凤方齐首,高鸿忽断行。云门与兹曲,同是奉陶唐。 【《文苑英华》卷一八四。】

陈谏

谏,永贞元年以仓部郎中判度支为河中少尹。叔文败,贬台州司马,后历任封、循、道州刺史,卒。着《彭城公故事》一卷。诗一首。 【(《全唐诗》无陈谏诗,传据《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七、《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二)】

登石伞峰并序

中书侍郎平章事高阳齐公,昔游越乡,阅翫山水者垂三十载,初栖于剡岭,后迁于玉笥。自解薜此山,未二纪而登台铉,乃施旧居之西偏为昌元精舍,其东偏石伞岩,付令弟秀才推。俄而中书即世,推高尚之致,文行之美,与伯氏相侔。至元和九年秋九月七日,浙东廉使越州牧兼御史中丞杨公,洎中护军王公,率僚佐宾旅,同游赋诗,纪登览之趣。小子承命序其梗概以冠篇。窃谓斯地也,斯文也,必传于后世,与兰亭东山俱为越邦之不朽者矣。

贤相昔未遇,耶溪藏卧龙。宛然东山居,已韵西林钟。仲氏亦遐旷,尔来习高踪。杨公偶闲暇,中贵同游从。曲渚拥驺驭,回潭转艨艟。既登寅缘岸,遂践岧峣峰。径侧萦巨石,磴危攀茂松。伞开自罗列,笥闭谁箴封?迥立霄汉表,俯看严嶂重。远村暮杳杳,秋海晴溶溶。染翰纪胜绝,飞觞畅心胸。仍闻待新月,归棹何从容。 【见《会稽掇英总集》卷四。】

玄幽

玄幽,长庆初僧。诗二句。 【(详附按)】

题京兆大兴善寺释南素院

三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门尘。 【见《宋高僧传》卷二五。又见《酉阳杂俎续集》卷五。】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歌

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四部丛刊》影元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卷十九《送李愿归盘谷序》附此歌。】

袁氏先庙碑附诗

袁自陈分,初尚蹇连 【方云:作「连连」】 。越秦造汉,博士发论。司徒任德,忍不锢人。收功厥后,五公重尊。晋氏于南,来处华下。鸿胪、孝侯,用适操舍。南州勤治,取最不懈。当阳耽经,唯义之畏。石州烈烈,学专春秋。懿哉咸宁,不名一休。趋难避成,与时泛浮。是生孝子,天子之宰,出把 【或作「祀」、或作「持」】 将符,群 【或作「郡」】 州承楷。数 【或作「教」】 以立庙,禄以备器。由曾及考,同堂异置。柏版松楹,其筵 【或作「业」】 肆肆。维袁之庙,孝孙之为。顺势即宜,以诹以龟。以平其巇,屋墙持持。孝孙来享,来拜庙庭。陟堂进室,亲登笾铏。肩臑胉骼,其樽玄清。降登受胙,于庆尔 【方作「示」,非是】 成。维曾维祖,维考之施。于汝孝嗣,以报以祗。凡我有今,非本曷思。刻诗牲系 【或作「系牲」】 ,维以告之。 【同前书卷二七。】

南海神庙碑附诗

南海阴 【或作「之」】 墟,祝融之宅,即祀于旁。帝命南伯:「吏惰不躬,正自令公,明用享锡,右 【《唐文粹》作「佑」】 我家邦。」惟明天子,惟慎厥使,我公在官,神人致喜。海岭之陬,既足既濡,胡不均弘,俾执事枢。公行勿迟,公无遽归。匪我私公,神人具依。 【同前书卷三一,校以《唐文粹》卷五十所录文。】

处州孔子庙碑附诗

惟此庙学,邺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生 【《唐文粹》作「先」】 师所处,亦窘寒暑。乃新斯宫,神降其献。讲读有常,不诫用劝。揭揭元哲誓,有师之尊。群圣严严,大法以存。像图孔肖,咸在斯堂。以瞻以仪,俾不或惑忘。后之君子,无废成美。琢词碑石,以赞攸始。 【同前书卷三一。据《唐文粹》卷五一校改。】

柳州罗池庙诗 【题拟】

荔子丹兮蕉黄 【「蕉」下或有「叶」字,或有「子」字】 ,杂肴蔬兮进侯堂。侯之船兮两旗,度中流兮风泊之,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侯乘驹兮入庙,慰我民兮不嚬以笑。鹅之山兮柳之水,桂树团团兮白石齿齿。侯朝出游兮暮来归,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 【《唐文粹》及欧阳修所见《韩集》均作「秋与鹤飞」。《集古录跋尾》卷八录碑文作「秋鹤与飞」,欧疑碑文有误。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以为此用《楚辞》相错成文格,今从其说。】 北方之人兮为侯是非,千秋万岁兮侯无我违。福我兮寿我,驱厉鬼兮山之左。下无湿兮高无干,(禾亢)稌充羡兮蛇蛟结蟠。我民报事兮无怠其始,自今兮钦于世世。 【同前书卷三一、《唐文粹》卷五二《柳州罗池庙碑》附。】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铭附诗

生人之治,本乎斯文。有事其末,而忘其源,切近昧陋,道由是堙。有志其本,而泥古陈,当用而迂,乖戾不伸。较是二者,其过也均。有美王公,志儒之本,达士之经。秩秩而积,涵涵而停。韡为华英 【一作「英华」】 ,不矜不盈。孰播其馨?孰发其明?介然而居,士友以倾。敷文帝阶,擢列侍从,以忠远名,有直有讽。辨遏坚 【或作「圣」】 恳,巨邪不用。秀出班行,乃动帝目。帝省竭心,恩顾日渥。翔于郎署,骞于禁密。发帝之令,简古而蔚。不比于权,以直友冤,敲撼挫揠,竟遭斥奔。久淹于外,历守大藩。所至极思,必悉利病,萎枯以膏,燠暍 【或作「旸」】 以醒,坦之敞之,必绝其径,浚之咏之,使安其泳。帝思其文,复命掌诰。公潜谓人:「此职宜少,岂无凋郡,庸以自效。」上藉 【或作「籍」】 其实,俾统于洪。逋滞攸除,奸讹革风,祛蔽于目,释负于躬。方乎 【或作「平」】 所部,禁绝浮屠。风雨顺易,(禾亢)稻盈畴。人得其所 【或作「饶」】 ,乃恬乃讴 【或作「谣」】 。化成有代,思以息劳。虚位而俟,奄忽 【方作「勿随」】 滔滔。维德维绩,志于斯石,日远弥高。 【同前书卷三一。】

曹成王碑附诗

太支十三,曹于弟季。或亡或微,曹始就事。曹之祖王,畏塞绝迁。零王黎公,不闻仅存。子父易封,三王守名。延延百载,以有成王。成王之作,一自其躬。文被明章,武荐畯功。苏枯弱强,艰其奸猖。以报于宗,以昭于王。王亦有子,处王之所,唯旧之视,蹶蹶陛陛。实取实似,刻诗其碑,为示无止。 【同前书卷二八。】

游祝融峰

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山翁爱山不肯归,爱山醉眠山根底。山童寻着不敢惊,沉吟为怕山翁嗔。梦回抖擞下山去,一径萝月松风清。 【嘉靖《衡山府志》卷二。陶敏先生录示此诗,并云:「此诗风格不类韩诗,疑伪,姑录以存疑。」】

题西白涧

太行之下清且浅,一水盘桓纡山转。千峰万壑不可数,异草幽花几曾见。波中白日隐出明,风翻不动浮云轻。翠峦玉女下双鹤,笑倚秋练开新晴。又疑武陵溪上原,桃花溪尽空潺湲。幽泉间复逗嵒侧,喷珠(池去也改敕)玉相交喧。群猿见之走绝壁,缘峰虚梯弗劳力。鸣禽回面背人飞,为是从来不相识。杖蔾因贪仰面看,碍石牵萝错移屐。路穷屈曲疑欲回,迤逦屏开一重碧。残樽遇坐酒即倾,旋摘山果都无名。题诗且欲尽佳句,能歌翻咏仙难成。天门幽深十里西,无奈落日催人归。谁能可属天宫事,为我乞取须臾期。上天无梯日不顾,牢落归来坛未暮。闭门下马一衾寒,梦想魂驰在何处。 【见《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四八《太行山部》、乾隆廿四年刊萧应植纂《济源县志》卷十六。】

别韩湘 【附存】

未为世用古来多,如子雄文世孰过。好待功成身退后,却抽身去卧烟萝。 【见《青琐高议别集》卷四。】

题游息洞 【题拟】

所乐非吾独,人人共此情。往来三伏里,试酌一泓清。 【见民国廿七年刊朱汝珍纂《阳山县志》卷十七《金石》。】

法藏

法藏,姓周,南康人。幼研史籍,明于医方。中年投本郡宝积院纳戒。又师马祖。后北下庐山,卜居五老峰,世称高城和尚。宝历中卒,年八十二。诗一首。 【(《全唐诗》无法藏诗,传据《祖堂集》卷十四、《宋高僧传》卷二十)】

歌行一首

古人重义不重金,曲高和寡勿 【《宗镜录》、《偈颂》作「无」】 知音。今时志 【《宗镜录》、《偈颂》作「学」】 士还如此,语默动用迹难寻。所嗟世上歧路者,终日崎岖狂 【《宗镜录》、《偈颂》作「枉」】 用心。平坦旃檀不肯取,要须登险 【《宗镜录》作「陟」】 访椿林。穷子舍父远逃逝,却于本舍绝知音。贫女宅中无价宝,却将秤卖他人 【《宗镜录》、《偈颂》作「小秤买他」】 金。心无相,用还 【《偈颂》作「能」】 深,无常境界不能侵。运用能随高与下,灵光且 【《偈颂》作「元」】 不是浮沉。无相无 【《偈颂》、《宗镜录》无此字】 心能运曜,应声应色随方照。虽在方而不在方,任运高低总能妙。亦 【《偈颂》、《宗镜录》作「寻」】 无头,复无尾,灵 【《偈颂》、《宗镜录》作「焰」】 光运运从何起?只今起者便是心 【《偈颂》、《宗镜录》作「祇者如今全是心」】 ,心用明时更何你 【《偈颂》、《宗镜录》作「心用明心心复尔」】 。不居方,无 【一作「何」】 处觅,运用无踪复无迹。识取如今明觅 【《偈颂》作「密」】 人,终朝莫慢 【《偈颂》作「漫」,《宗镜录》作「谩」】 别求的。懃 【《宗镜录》作「劝」】 心学,近藂林,莫将病眼认花针。说教本穷无相理,广读元来不识心。了 【《偈颂》、《宗镜录》作「识」】 取心,识 【《偈颂》、《宗镜录》作「了」】 取境,了心识境 【《偈颂》、《宗镜录》作「识心了境」】 禅河净。但 【《宗镜录》作「若」,《偈颂》作「知」】 能了境便识心,万法都如闼婆影。劝且学,莫为师,不用登高向下窥。平源不用金刚钻,剑刃之中错下锥。向前来,莫人我,山僧有曲无人和。了空无相即法师 【《偈颂》作「了境心空即法王」】 ,不用绫罗将作幡 【《偈颂》作「为播」】 。可中了,大希奇,大人幽邃不思议。 【《偈颂》三句作「大幽邃,不思议,可中学得大希奇」。】 自家坏 【《偈颂》作「怀」】 却真宝藏,终日从人乞布衣。取境界,妄情生,只如水面 【《偈颂》作「上」】 一波成。但能当境无情计 【《偈颂》作「系」】 ,还同水面本来平。应大躯,应小躯,运用只随如 【《偈颂》作「如随」】 意珠。被 【《偈颂》作「披」】 毛戴角形虽异,能应之心 【《偈颂》作「应物之情」】 体不殊。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凡夫只是未曾观,那得自轻而退屈。应耳时,若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什 【《偈颂》作「十」】 方锺鼓一时鸣,灵光运运常相续。应意时,绝分别,照烛森罗长 【《偈颂》作「恒」】 不歇。透过山河石壁间,要且照时常寂灭。境自虚,不须畏,终朝照烛无形 【《偈颂》作「元无」】 对。设使 【《偈颂》作「尔」】 任持浮幻身,运用都无舌身意。 【南唐静筠二僧《祖堂集》卷十四,字子升、本如《禅门诸祖师偈颂》卷上之下,另《宗镜录》卷九(作古德歌)、卷十八、卷四四、卷九八节收此歌部分文字。】

白行简

滤水罗赋附歌

玉卮无当兮安可拟,风飘有声兮不足比。惟滤罗之用也大哉,故去此而取彼。 【见《文苑英华》卷一一○。】

见杭州乌窠和尚后作 【题拟】

白头居士对禅师,正是楞严三昧时。一物也无百味足,恒沙能有几人知? 【见《祖堂集》卷三。】

卫中行

中行,字大受,河东安邑人。贞元九年进士。元和间历任礼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华州刺史、陕虢观察使,宝历二年自国子祭酒出为福建观察使。诗一首。 【(《全唐诗》无卫中行诗,兹据《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二十、《元和姓纂四校记》卷八、《唐方镇年表》卷四、卷六拟传)】

登石伞峰

威凤昔未起,兹山嘉气深。逶迤抱川阜,萝茑方沉沉。龙节稍岩径,星轩伴幽寻。尝闻谢公事,今嘉昭旷心。绝顶上巍峨,秋晨好登临。芦洲辨微色,天籁闻虚吟。支策睇归湖,舒情凝远岑。徘徊绕灵伞,登坐延芳襟。溪路锁重扃,松门交翠阴。贞姿在空谷,瑞色仍栖林。晚霭覆回汀,轻桡环碧浔。探奇幸陪唱,愿继咸池音。 【见《会稽掇英总集》卷四。】

次休

次休,宝历间僧。 【(《全唐诗》无次休诗)】

赠白使君乐天 【题拟】

闻有余霞千万首,何妨一句乞闲人。 【见《白氏长庆集》卷二四《答次休上人》题注引。】

欧阳衮

及第后返闭户穷下缺

为学心虽满,知君如掩扉。 【见《吟窗杂录》卷四四。】

刘叉

范忠韩喜得刘先生诗

玉尺沈埋久,得之铭篆深。指磨露正色,扣击吐哀音。 【《后村诗话续集》卷二引《刘叉集》。】

孔仲良

孔仲良,曲阜人。孔子四十一世孙。敬宗宝历中为莆田令,卒于官。

暑中即事

云起松关作远山,一庭细草未曾删。吏书抱去琴声静,骢使何须采下艰。 【《莆风清籁集》卷五七。】

薛昌朝

薛昌朝,河东万泉人。薛嵩子。累官御史。官至保信军节度使。 【(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山右石刻丛编》卷七《薛嵩碑》)】

紫阁

阁下寒溪涨碧湍,阁前苍翠数峰环。危梯续蹬穿松外,细竹分泉落石间 【卷九作「前」】 。好鸟啁啾争唤客,乱云开合巧藏山。独来应为禅僧笑,少有人能伴我闲。 【《类编长安志》卷三、卷九。】

全唐诗续拾卷二十五

李敬彝

敬彝,大和初为福建团练判官。 【(《全唐诗》无李敬彝诗)】

同观察使张公仲方大和元年夏祷雨归至圣泉寺作 【题拟】

雨随青嶂合,云拂画旗来。 【见《淳熙三山志》卷八、《闽都记》卷十一。】

彭城

城,大和初为内供奉侍御。 【(《全唐诗》无彭城诗)】

同观察使张公仲方大和元年夏祷雨归至圣泉寺作 【题拟】

云阴随雨度,桂馥逐风来。 【同前。】

徐凝

宿猿洞

万屋人家云阁下,一屏烟水石桥西。 【见《舆地纪胜》卷一二八《福州》。】

王师闵

王师闵,大和二年任资州刺史。诗三首。 【(《全唐诗》无王师闵诗)】

题瀑布诗三首

殷勤对绿醽,闲坐绕沙汀。怪来喧语笑,一派落青屏。 【缺字据《永乐大典》补。】

嵌崆 【《舆地纪胜》作「空」】 石洞古,飘洒玉泉吐。飞流势不定,散作松间雨。

清明云日开,山路足莓苔。瀑溜千寻落,乘闲一看来。 【见刘喜海《金石苑》卷二。《舆地纪胜》卷一五七《资州》录第二首。张忱石先生告:《永乐大典》卷九七六六引《成都府志》录第一首,今据以校补。】

杨巨源

谢人送鲫鱼鲙

君家一箸万钱(□弃简体),分我银丝侑客欢。芳饵得来珍丙穴,金刀落处照辛盘。腹空羞迫诗肩瘦,鳞活能生酒面寒。玉手行厨如许巧,说教鱼婢学应难。 【影印本《诗渊》第一册第一一三页。】

谢人送粽

来时三月春犹在,到日端阳节又临。珍重主人意勤腆,满盘角黍细包金。 【同前第一五六页。】

别薛柳二员外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千载佳句》卷上《四时部暮秋》。】

太原寒食观仗上严司空

天倚王师静沙漠,年年寒食并州乐。珠华相压驾重[下缺]。 【见上海图书馆藏明抄本《古今岁时杂咏》卷十一,末注:「以下古本缺二页。」《四库全书》本无。】

赠卢洺州

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 【见《白氏长庆集》卷十五《赠杨秘书巨源》自注。】

思出秦云外,恩生汉水东。 【《舆地纪胜》卷八二《襄阳府》。】

韦处厚

秪 【疑当作「抵」】 剡

秋渚涵容碧,秋水刷眼青。排头烟树老,扑面水风腥。上濑复下濑,长亭仍短亭。夜船明月好,客梦满流萤。 【《记纂渊海》卷九。】

缘崖踏石层。 【见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卷三十《次韵吴季野题岳上人澄心亭》引。】

惟俨

惟俨,俗姓寒,绛县人。大历八年纳戒于衡岳寺,后谒石头,密证心法。住朗州药山,世称药山和尚。大和二年卒,年七十。诗一首。 【(《全唐诗》无惟俨诗,传据《宋高僧传》卷十七)】

曜日颂

遍身烘烂更何人?卧棘森森一智真。为报你来须体妙,时中不拟宛然新。 【《祖堂集》卷四。】

李涉

李独携酒见访

晓斋独坐霜景寒,草堂逸士来相干。风神左峭心意阔,津涯万里横波澜。自言山中新酝熟,手挈一壶兼一轴。果然文字称仪容,已觉建安风彩俗。嗟予潦倒身无成,偶因章句生浮名。就中怜爱李景俭,酒狂大语欺奴兵。老夫昔逐巴江岸,唱得《竹枝》肠欲断。为君试发一声看,九派烟霞愁漫漫。 【影印本《诗渊》第一册第一三一页。】

赠苏小

地人仙人家洛浦,闻道新年年十五。巧转明眸双剑连,开妆一面千花吐。流苏帐,云母屏,碧罗作卷花亭亭。昆仑阿母暗钩引,东海麻姑投姓名。梭能织诗筝解语,鸳鸯难称烟波侣。偶逢曼倩巧言词,不觉投花忽相许。自言夫婿心不常,黄金买笑轻侯王。掌中看舞腰欲断,暗里听歌愁满堂。莫学为云去无迹,巫山高高接天碧。 【同前第五五一页。】

商州 【题拟】

宫址蔓生草,洞门低枕泉。废兴人目击,何处是神仙? 【《记纂渊海》卷二四。】

李益

游栖岩寺

晚上梯延洞,通宵兴莫穷。高明千嶂月,清爽一岩风。坐久衣衫润,吟余物象空。举头星可摘,疑在广寒宫。 【见《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三五《中条山部》。】

郑絪

咏诸葛亮诗 【题拟】

草庐龙旧卧,花府凤曾栖。 【见《舆地纪胜》卷八二《襄阳府》。】

钱徽

徽,字蔚章,吴郡人。起子。贞元初进士登第,从事戎幕。元和初入朝。三年,自祠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十年,迁中书舍人。次年,因谏事罢学士,出为虢州刺史。长庆元年,自礼部侍郎出为江州刺史。移湖州。迁工部侍郎,出刺华州。大和二年以疾辞位,翌年卒,年七十五。诗一首又二句。 【(《全唐诗》无钱徽诗,兹据《旧唐书》卷一六八本传、《中华文史论丛》第九辑朱金城《〈白氏长庆集〉人名笺证》拟传)】

小庭水植率尔成诗

泓然一缶水,下与(土幻)堂接。青菰八九枝,圆荷四五叶。动摇香风至,顾盼野心惬。行可采芙蓉,长江讵云涉。 【见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九《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附。】

同乐天登青龙寺上方望蓝田山绝句 【题拟】

偶来上寺因高望,松雪分明见旧山。 【见《白氏长庆集》卷十一《登龙昌上寺望江南山怀钱舍人》自注引。】

薛涛

题从生假山

宅相多能好自持,爱山攒石倚庭陲。铜梁公阜□□□,□□□□□□□。 【见北京图书馆藏《分门纂类唐歌诗》宋刻残本,转录自张篷舟《薛涛诗笺后记》。《宛委别藏》本将此诗删弃。】

杨于陵

登石伞峰

夙志慕遐峤,偶时叨抚封。幸兹秋成候,得与心期从。宛在洲渚外,稍跻林岭重。紫垣感嘉惠,丹壑畅幽踪。之子绰有裕,结庐枕前峰。亭台互亏蔽,物象分轻浓。玉伞践危石,苔枝栖古松。登攀逐群彦,息偃惭衰容。阊阖如可接,灵仙疑暂逢。海帆去的的,霜雁来噰噰。赫奕护军重,导迎裨将恭。回舟迟新月,鼙鼓迎疏钟。 【见《会稽掇英总集》卷四。】

习家池大堤诗 【题拟】

习氏踪谁寄,羊氏道可跻。 【见《舆地纪胜》卷八二《襄阳府》。】

云敛荆门近,江平岘首低。 【《记纂渊海》卷十二。】

张籍

咏陀罗山

凿开混沌露元气,散布森罗弥梵天。云外无时不闲在,楼居何处得超然。 【《记纂渊海》卷二三。】

 王建

梦好梨花歌

薄薄落落雾 【别本作「路」】 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瑶池水光蓬莱雪,青叶白花相次发。不从地上生枝柯,合在天头遶宫阙。天风微微吹不破,白艳却愁香涴露。玉房彩女齐看来,错认仙山鹤飞过。落花散粉飘满空,梨花颜色同不同。眼穿臂短取不得,取得亦如从梦中。无人为我解此梦,梨花一曲心珍重。 【见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六。】

赞碎金

一轴零书则 【斯六一九卷作「时」】 未多,要来不得 【斯六一九卷作「问」】 那人何?从头至尾无闲字,胜看真 【斯六一九卷作「珍」】 珠一百螺。 【见斯六二○四卷《字宝碎金》末附,署「吏部郎中王建」。斯六一九卷署「王建郎中」。】

卢元辅

灵隐寺

长松晋家树,绝顶客儿亭。 【见《淳佑临安志》残本卷八。】

沈亚之

梦游仙赋附诗

白日低兮春塘满,红华芳兮草芽短。菱结带兮荇含丝,设遨游兮遵佳期。秾光醉兮,昏(帛系)(帛系)焉。与久乐万年春,留连兮其未央。 【均见《沈下贤文集》卷一。】

湘中怨解载郑生愁吟

情无垠兮荡洋洋,怀佳期兮属三湘。 【见《沈下贤文集》卷二。】

直言

直言,元稹同时之僧人。 【(详附按)】

观元相公花饮 【一作「宴」】

尺八调悲银字管,琵琶声送紫檀槽。 【《千载佳句》卷下《宴喜部管弦》。】

元稹

再酬复言和夸州宅

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断发仪刑千古学,奔涛 【一作「腾」】 翻动万人忧。石缘类鬼名罗剎,寺为因坟号虎丘。莫着诗章远牵引,由来北郡似南州。 【见宋孔延之编《会稽掇英总集》卷一。】

游云门

遥泉滴滴度更迟,秋夜霜天入竹扉。明月自随山影去,清风长送白云归。 【同前书卷六。】

题法华山天衣寺

马踏红尘古塞平,出门谁不为功名。到头争似栖禅客,林下无言过一生。 【同前书卷八。】

拜禹庙

恢能咨岳日,悲慕羽山秋。父陷功仍继,君名礼不雠。洪水襄陵后,玄圭菲食由。已甘鱼父子,翻荷粒咽喉。古庙苍烟冷,寒亭翠柏稠。马泥真骨动,龙画活睛留。祀典稽千圣,孙谋绝一丘。道虽污世载,恩岂酌沈浮。洞穴探常近,图书即可求。德崇人不惰,风在俗斯柔。茭色湖光上,泉声雨脚收。歌诗呈志义,箫鼓渎清猷。史亦明勋最,时方怒校酋。还希四载术,将以拯虔刘。 【同前。】

奉使往蜀路傍见山花吟寄乐天 【题拟】

深红山木艳彤云,路远无由摘寄君。恰似牡丹如许大,浅深看取石榴裙。

向前已说深红木,更有轻红说向君。深叶浅花何所似,薄妆愁坐碧罗裙。 【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周本淳校点本《诗话总龟》卷二七引《唐贤抒情》。】

封书

每书题作上都字,怅望关东无限情。寂寞此心新雨后,槐花高树晚蝉声。 【《千载佳句》卷上《四时部早秋》。】

春词

一双玉手十三弦,移柱高低落鬓边。即问向来弹了曲,羞人不道《想夫怜》。 【《千载佳句》卷下《宴喜部筝》。】

咏莺

天上金衣侣,还能贶草莱。风流晋王谢,言语汉邹枚。公等久安在,今绝何处来?山禽正嘈杂,慰我日徘徊。 【《梦粱录》卷十八。】

石榴花

寥落山榴深映叶,红霞浅带碧霄云。曲尘枝下年年见,别似衣裳不似裙。 【《永乐大典》卷八二一引《瓮牖闲评》引。以上二诗据《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一六六期刊冀勤同志《元稹佚诗续辑》录出。】

送晏秀才归江陵

长堤纤草河边绿,近郭新莺竹里啼。 【《千载佳句》卷上《四时部早春》。】

早春书情

空城月落方知晓,浅水荷香始觉春。 【同前《四时部春情》。】

雨后书情

溪上懒蒲藏钓艇,窗前新笋长渔竿。 【同前《四时部暮春》。】

雨后感怀

云际日光分万井,烟消山色露千峰。 【同前《天象部晴霁》。】

雨后感情

瓮开白酒花间醉,帘卷青山雨后看。 【同前卷下《宴喜部醉后》。】

题李端

新笋短松低晓露,晚花寒沼漾残晖。 【同前卷上《人事部文藻》。】

春情多

白发镜中惭易老,青山江上几回春。 【同前《人事部老》。】

蔷薇

千重密叶侵阶绿,万 【一作「百」】 朵闲花向日红。 【同前卷下《草木部蔷薇》。】

夜花

灯照露花何所似,馆娃宫殿夜妆台。 【同前《草木部杂花》。】

送故人归府

落日樽前添别思,碧潭滩上荻花秋。 【同前《离别部饯别》。】

送刘秀才归江陵

花间祖席离人醉,水上归帆落日行。 【同前。】

送裴侍御

欲知别后思君处,看取湘江秋月明。 【同前《离别部秋别》。】

上西陵留别

□忧去国三千里,遥指江南一道云。 【同前《离别部留别》。】

旅舍感怀

因依客路烟波上,迢递乡心夜梦中。 【同前《离别部水行》。】

罢弊务思归故国寄知友

如今欲种韩康药,未卜云山第几峰。 【同前《隐逸部思隐》。】

闭门即事

数竿修竹衡门里,一径松杉落日中。 【同前《隐逸部幽居》。】

题王右军遗迹

生卧竹堂虚室白,逍遥松径远山青。 【同前。】

题蓝桥驿

江陵归时逢春雪。 【见《白氏长庆集》卷十五《蓝桥驿见元九诗》自注引。】

宫词

外人不识承恩处,唯有罗衣染御香。 【见日藤原公任《倭汉朗咏集》卷下《妓女》。】

咏李花

苇绡开万朵。 【见冯贽《云仙杂记》卷七引《高隐外书》。】

拗花 【题拟】

试问酒旗歌板地,今朝谁是拗花人。 【见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二。】

山茶花

冷蜂寒蝶 【一作「冷蝶寒蜂」】 尚未来。 【见宋郑元佐《朱淑真〈断肠诗集〉注》卷二《春归》、卷三《窗西桃花盛开》注引。】

崔徽歌

崔徽本不是娼家,教歌按舞娼家长。使君知有不自由,坐在显时立在掌。

有客有客名丘夏,善写仪容得艳姿。为徽持此寄敬中,以死报郎为终始。 【以上见《绿窗新话》卷上。】

眼明正似琉璃瓶,心荡秋水横波清。 【见施元之等《注东坡先生诗》卷十五《百步洪》注引。】

吏感徽心关锁开。 【见任渊《山谷诗注》卷九《出礼部试院王才元惠梅花三种皆妙绝戏答三首》注引。】

凤凰宝钗为郎戴。 【见陈元龙《片玉集注》卷二《秋(上蕊下木)香》注引元微之诗。】

舞态低迷误招拍。 【同前书卷八《蝶恋花》之二注引崔徽诗。】

凤钗乱折金钿碎。 【同前书卷二《忆旧游》注引元微之诗。】

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喜松径成阴怅然怀古偶题临江亭

自公镇南徐,三换营门柳。 【《嘉定镇江志》卷十四。】

无妙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俞文豹《吹剑三录》。此则亦从冀勤同志说。】

咏廿四气诗

立春正月节

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冰泮游鱼跃,和风待柳芳。早梅迎雨水,残雪怯朝阳。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

雨水正月中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祭鱼盈浦屿,归雁□山峰。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

惊蛰二月节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 【一作「天」】 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 【一作「为」】 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一作「护」】 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春分二月中

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清明三月节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 【一作「谷雨」】 赊。

谷雨三月中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鸣鸠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立夏四月节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蚯蚓谁教出,王瓜自合生。帘 【一作「簇」】 蚕呈(上尔下虫)样,林鸟哺雏声。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小满四月中

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杏麦修镰钐,錋(□爪)竖棘篱。向来看苦菜,独秀也何为?

芒种五月节

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鷃鸟往来声。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夏至五月中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渌水坑,火助太阳宫。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小暑六月节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大暑六月中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立秋七月节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处暑七月中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白露八月节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 【一作「毫」】 。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秋分八月中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乾坤能静肃,寒暑喜 【一作「合」】 均平。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

寒露九月节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霜降九月中

风卷晴霜 【一作「清云」】 尽,空天万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立冬十月节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 【一作「轻」】 影出,雁带几行残。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小雪十月中

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横琴对渌醑,犹 【一作「独」】 自敛愁眉。

大雪十一月节

积阴成大雪,看处乱霏霏。玉管鸣寒夜,披书晓绛帷。黄钟随气改,鷃鸟不鸣时。何限苍生类,依依惜暮晖。

冬至十一月中

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岁星瞻北极,舜 【一作「景」】 日照南天。拜庆朝金殿,欢娱列绮筵。万邦歌有道,谁敢动征边?

小寒十二月节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遶树梢。霜鹰近北首,雊雉隐藂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大寒十二月中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见伯二六二四、斯三八八○卷。】

李惟

李惟,约为中唐时人。

霍小玉歌

衣飘荳蔻减浓香,脸射芙蓉失娇色。 【明刻本宋佚名《锦绣万花谷前集》卷十七引《霍小玉歌》。】

妆成落日卷帘坐,小玉焚香罗帐深。 【见同书同卷引李惟诗。】

西北槛前挂鹦鹉,笼中报道李郎来。 【见宋陈元龙《片玉集注》卷一《荔枝香》注引《丽情集》引《小玉歌》。】

公告:第五届观音山杯恭请观音归南海全球辞赋大赛结果

由广东楹联学会与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联合主办的第五届“观音山杯”恭请观音归南海全球辞赋大赛自开展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地的辞赋家、辞赋爱好者的踊跃支持。来稿以典雅的词藻,铺采讴歌,从各方面弘扬了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庇佑苍生的济世精神,弘扬中华民族崇尚友好,爱好和平的传统美德。来稿经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评出一等奖作品1名,二等奖作品2名,三等奖作品5名。优秀奖作品空缺。现特将评审结果向社会公告。

附获奖作品名单:

一等奖(1名)

观音归南海赋

(以“观音归南海”为韵)

河北安国 吴建永

朱垠有际,慈海无边(1)。香薰法界,雾锁瑶田(2)。雪浪遥拍,三千丈红尘似洗;青霄逸步,九万里沧澥如观(3)。奚登道岸?随处云天。紫竹婆娑,拂昊空而曾见;大士杳渺,去南天而何还。

至若云暗风惊,纷张浑海之帜;阴疑阳战,雷鸣大吕之音(4)。控繁若而驰弦,交邻于友;挟国威而绥远,通善于心(5)。仁道柔遐,岂刀兵之所愿;商汤去网,期雨露以博临(6)。

既而万民皆祷,九域咸思。祈观音之来飨,共雍穆而同归(7)。洛伽钟声,能度不速之客;普门佛号,可化忿戾之悲(8)。周游大千,因需即是道场;怀悯众万,何处不做缁衣?(9)

逮其顺势应时,立法身于海岛;承天抚运,筹梵刹于天南(10)。德音随风,鱼虾胥化;菩提有脚,海浪成龛。趺坐一夕得禅,凶图寂灭;往来八方朝拜,云辔停骖(11)。

潮涌沧波,莲生碧海。南疆灿尧天之光,生教协鸾和之载(12)。积诚以能然,安行而无碍。一心敬拜,睹慈容而有时;百世虔修,证灵台而永在!(共300字)【依词林正韵】

注:(1)朱垠:南方极远之地,指我国南疆。(2)法界:佛教用语,宇宙万有。瑶田:传说仙人的园圃,指南海。(3)沧澥:大海。(4)阴疑阳战:侵略者气焰嚣张,被侵略者奋起自卫。(5)繁若:古代名弓,传为后羿所有。驰弦:松开弓弦。绥:安抚。(6)柔遐:安抚远方。商汤去网:即汤去三面。商汤有好生之德,围猎时让人去掉三面围网,纵许猎物逃脱。博临:广泛惠顾。(7)来飨:谓观音前来接受祭祀,歆享供品。壅穆:安恬和睦。(8)洛伽:洛伽山,传为观世音道场。普门:佛教语,慈悲之门。忿戾:蛮横无理,动辄发怒。(9)缁衣:佛衣,亦代指佛教和僧人。(10)抚运:顺应时运。梵刹:佛庙。(11)凶图:野心。寂灭:沉寂灭绝。(12)尧天:指太平盛世。生教:教化。鸾和:古代车上的两种铃铛,借指和谐。

二等奖(2名):

1、恭请观音归南海赋

(以“观音归南海”为韵)

北京西城 马建勋

既襄盛事,复表大观。恭迎圣像,荫佑沧澜。渡迷航而开泰,消弥雾而久安。共望祥雯,泽慈恩于庶众;复归南海,洒甘露于世间。

如是拂花雨,彻梵音。霁日风清海岳,佛光瑞焕川岑。普天普照,耀古耀今。虽芥子而均沾,下倾幽府;纵须弥亦平等,上符天心。

慨其观音也,修身持笃,舍佛不归。怀苍生之至念,乃觉悟之大悲。莲生南海,心悯困危。普度菩提,邻人寰而忘己;观知苦厄,弘佛法而亲为。

遂钦闻天之角,仰止海之南。敬祀无穷,何异西天顶礼;恭请有日,盼归南海共参。自此平鲸浪,息蜃岚。诸方皆颂,无水不甘。沐祥和之姹紫,拥美丽之深蓝。

乃今共有一家,比邻四海。盛世所期,升平可待。以有道之虔诚,传人间之大爱。且看佛法人心,何畏涛惊浪骇?故感恩慈眷兮,福祉同均;祈我心香兮,风波不再。(依词韵,共269字)

2、观音归南海赋

(以题为韵)

浙江台州 吴敏超

夫南洋一碧,翔泳万端。【1】虽海路千珍,罄丹青之八彩;然云崖百仞,起激浪以奔湍。繇来月华圆缺,可赋尘世悲欢。况复环礁险曲,当昭俊节贞完。【2】乃曰:云霓之期,宁无艰阻;升平所待,惟有大观。【3】

今者飞翰藻,颂观音。祈法雨于净瓶,允恭允德;冀慈云于江域,何悃何忱。其可开究竟之路,示景祚于今者乎?【4】时闻圣化功成,历劫灰以悟三昧;觉圆智长,生灏气而宁九微。自当于奸邪之横炽,兵火之抟飞。竭诚度厄,信道以归。解悬于阴阴祸始,驱暗以耿耿清晖。【5】

至若宣风正配,高善永骖。荐臻斯志,利济以担。千手既拂云,上承佛力光义尧之德;一莲以开悟,下导坤维尚咏仁以涵。则其广推余祉,普赐和甘。【6】永均介福,嘉与天南。襟怀玉浪,拥三千桂棹于一抔;芥树人天,俯亿万生民于四海。洵可降膏泽其流惠纷如,散清芬而著勋不宰。呜呼,徽音仰止,于南海观音;元凯幸然,从东君衍凯。【7】(全文除去标点符号及注释,共计300字)

注:

【1】 翔泳指升沉,此处喻多起事端。

【2】 此处环礁,暗指在南海问题上屡起争端的各方。

【3】 大观指盛大的景象。

【4】 景祚指福祉。

【5】 信道为信奉正道。解悬指救苦度厄。

【6】 和甘即风调雨顺。

【7】 东君即春君,元凯指贤臣、才士,衍凯指和乐貌。

三等奖(5名):

1、观音归南海赋

(以题为韵)

江西九江 卢象贤

当日风横浪险,今朝国泰民安。乃有高修塑像,重筑神坛。事盛千年,堪歌堪赋;心藏五蕴,宜照宜观【1】。浮世思平思稳,莲座必正必端。

夫生命匆匆易过,禅机渺渺难寻。但见银蟾东照,白日西沉。常似迷途之马,愧逢衔石之禽。亟须万念不生,同沾法雨;诸般放下,来听潮音。

国家昌盛,菩萨将归。消诸天之夜色,播万里之春晖。神人同盼,僧俗同祈:风浪之声不起,和平之愿无违!

抬头气紫,放眼波蓝。地球百千万劫,童子五十三参【2】。经声贯而耳悦,善念起而心甘。九域香烟,齐集沧波之上;一尊法相,又立庾岭之南。

嗟乎!佛教久滋中华,观音早属南海。念之不远,思之宛在。万里来朝,虔敬尤多;千年虽去,音容未改。福斯世界,泰开三阳;佑我中华,梦圆万载!(全文249字)

注:

【1】《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2】《华严经·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曾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谓之五十三参。

2、观音归南海赋

(以“观音归南海”为韵)

湖北监利 胡安毅

岭南秘境,梦里名峦。闻于世间,号森林之福地;知于天下,立文化之论坛。应霞杯①以飞翰,御仙风而游观。

若夫池内白莲,遍生清气;园中紫竹,争跃灵禽。菩提②环山而青,结满善果;觉路向人而亮,呼唤禅心。溪水泻自净瓶,溉处生乐;杨枝曳于仙掌,求者未禁。乃知峰顶圣身,庆云绕座以现;殿中宝像,璎珞加体而临。净土频宣佛号,慧风时送妙音。

溯其初来,海不扬波,渔民驾舟以牧;地无侵扰,稻农荷锄而挥。曾睹郑和宝船,广铺丝路;亦见汉家屋舍,常驻岛矶。讵料黑煞介入,竟在蓝水③生非。石塘④喁兮而望,法驾策兮欲归。

于是修道场,建神龛。争迓慈航重还,宝刹焕彩;竞喜醍醐又灌,莲座任参。发慈悲之心,救苦救难;复和谐之象,戒斗戒贪⑤。中华民族之仁,菩萨早悉;佛门信众之愿,菩萨尽谙。将现身于岛上⑥,飞法雨于天南。

幸哉!杨枝拂平谲波,欢渡欸乃;般若⑦化作佛光,永照涨海⑧!(300字)

注:①霞杯:指第五届“观音山杯”辞赋大赛。②菩提:即菩提树。佛界称为“圣树”,又指觉悟的境界。③蓝水:指蓝色国土南海海域。④石塘:南海异名,喁:即喁喁而望之意。⑤戒斗戒贪:指近年南海纷争一事。⑥将现身于岛上:指在中国南海之域选一适宜岛址建立观音圣像,把观音菩萨请回南海,使“南海观音”名实相符。⑦般若(bōrě):佛界谓“智慧的境界”。⑧涨海:南海异名。

3、恭请观音归南海赋

广东高州 苏俊

南海潮生,为待慈航普渡;中天日涌,恭迎莲座重归。锦浪逐鱼龙共舞,彩霞随鸥鹭齐飞。浩瀚沧溟,尽化人间玉露;庄严法相,仰瞻云际天衣。

而乃虎视鹰瞵,犹窥圣土;妖氛蜃雾,屡结愁阴。华夏泱泱,显雍容之大度;王风浩浩,怀教化之仁心。况当法驾新还,布诸天之瑞霭;兵尘尽涤,振梵海之清音。化戾气为祥和,慈恩莫大;佑神州以清晏,惠爱弥深。

若夫水木清华,大士初临之境;楼台金碧,佛光长耀之山。紫竹林中,一尘不染;须弥座上,两耳能观。杨枝露洒尘寰,宏开盛世;莲蕊香笼沙界,喜庆安澜。

至若百姓讴歌,躬迎宝筏;众生开悟,同启心帆。暮鼓晨钟,彻响灵山之上;光风霁月,长临大海之南。香火萦回里巷,慈悲泽溉闾阎。

于是登峰朝拜,虔参圣像之尊;策杖徘徊,遍揽丛林之界。民祈福祉,业旺家兴;国祷和平,时清世泰。环顾八埏四塞,尽沐甘霖;遥看万壑千川,皆成法海。

(全赋300字。按归、音、观、南、海顺序为韵,并嵌入五字为韵脚。)

注:

【1】庄严法相,仰瞻云际天衣。指观音山之圣像着装。

【2】王风浩浩,怀教化之仁心。王风,王者之风。《诗大序》:“《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也。”

【3】若夫水木清华,大士初临之境。指东莞观音山为观音初临中土之地。

【4】楼台金碧,佛光长耀之山。指观音山。

【5】紫竹林中,一尘不染。指观音山紫竹林。

【6】须弥座上,两耳能观。须弥座指观音山圣像之底座。又,两耳能观取观世音之义,见《南京燕子矶观音阁联》:“音亦可观,方信聪明无二用。”

【7】莲蕊香笼沙界,喜庆安澜。沙界,即恒沙世界之意。明邝露《吴楚倦游》:“目穷沙界参龙象,手挽银河洗甲兵。”

【8】暮鼓晨钟,彻响灵山之上。灵山,借指观音山。

【9】光风霁月,长临大海之南。光风霁月,指太平盛世。

【10】慈悲泽溉闾阎。闾阎,指老百姓。明于谦《入京》:“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说短长。”

【11】于是登峰朝拜,虔参圣像之尊。指观音山圣像。

【12】环顾八埏四塞,尽沐甘霖。八埏四塞指四面边界、关塞,借指国家。

4、观音归南海赋

辽宁朝阳 姚铁飞

本行舟而清平,实驻屿而自在。然雾笼苍穹,霾生碧海。消众庶之咸宁,弭群邦于交泰。惟迓卿云以荫陲,点白毫而贶爱。

方聆偈语,复唱呗音。杨柳枝头,但溥兴邦正果;玉净瓶里,多施济世甘霖。慈悲沁腑,智慧开襟。弘妙谛以俱仰,浴香泉而长吟。后土常耘,总是开疆之苦;寒波匪起,当然度厄之心。

乍离东莞之埠,旋赴五岭之南。梳百岛以斐伟,固千礁而庄严。尽是禅灯照体,何曾贝叶藏函。勉大千而有善,纠三界以无婪。祈津梁之俱渡,灌醍醐而弥覃。

乃平逆流之暗涌,拯生灵而胥归。故稽首以显圣,乃筑坛而彰辉。璎珞于兹熠耀,菩提在此缉熙。塑金身而永穆,披法雨而同驰。挹水而歌,戾气浓却涤矣;拈花以笑,祥云睦犹趋之。

足以佛光普耀,祉祚丕观。拜谒名山以悟,加持圣像而安。铸剑为犁,盼干戈之不举;横矛当枕,期鼎鼐之逾坚。绥恣肆纷纭之域,靖澄明爽朗之天。(依词林正韵,计299字)

5、观音归南海赋

福建长乐 唐龙

闻夫人心惑见,欲海翻澜。百亿须弥罹苦,三千世界未安。悯生民之待拯,冀信仰之如磐。拜沐雨华,浑善恶之俱摒;虔求显道,许圆融之妙观。

乃有菩萨发愿,古佛聆心。慈悲广大,智慧湛深。坐白莲之祥蔼,居紫竹之澄阴。托净瓶而销劫,洒杨柳而润霖。泽布道场,人人感诵摩诃萨;德滋法界,户户膜尊观世音。

洎乎汇百川而纷纭攘,当南海而清晏违。吹逆波而鳞族恐,守列岛而鲛人祈。圣像有昭,允宁风雨;慈恩惠及,遍煦韶晖。恒倾首拱迎观音正位,大士攸归也。

于是遣白鸥为讯,招青鸟以探。游徘龙卫,导引鸾骖。破蜃雾而静氛,法身朗鉴;镇鲸涛而现霁,真性虚涵。熙熙乎推化风于天极,浩浩乎弥淑气于溟南。

既而佑降灵光,应生瑞彩。法螺共晨梵分音,鸣佩与宵钟合凯。念报不殊,空明长在。岂不喜植觉树于尘寰,驾慈航于南海。

注:律赋,总282字。顺押“观音归南海”。第一韵总写尘世纷扰有待佛法弘扬。第二韵描述观音应运而生及法像。第三韵写南海恭请观音以归。第四韵具体写观音归南海时的盛况。第五韵写观音归南海后的吉祥与祝福。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