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精品步兵推荐番号(消失的部队番号之二十七军八十一师)
2017精品步兵推荐番号文章列表:
- 1、消失的部队番号之二十七军八十一师
- 2、永不磨灭的番号:志愿军三炸水门桥,究竟是哪些部队完成的壮举?
- 3、二野秦基伟的拳头部队,朝鲜战场创一个团歼美军一个团辉煌战绩
- 4、刘邓眼中的后起之秀,秦基伟的主力拳头,我军第一支英雄伞兵部队
- 5、大将许光达带出的嫡系部队,步兵第七师,解放兰州夺桥立奇功
消失的部队番号之二十七军八十一师
师史传承
1946年9月,以南海军分区独立团、北海军分区独立团和胶东军区第6师第9团为基础组建胶@3东军区警备第3旅。
1947年2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第27师。
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81师,原79、80、81团改称第241、242、243团。
1950年10月,组建师炮兵团(1952年10月调归志愿军24军74师)。
1950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81师随军入朝参战。
1952年10月,回国后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81师番号。
1953年2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286团,1967年8月调归坦克第10师建制)。
1962年6月,按南方乙种陆军师编制进行整编。
1969年8月,随军北上,由南京军区转隶北京军区,并由南方乙种陆军师扩编为北方甲种陆军师。
1971年9月,坦克第6师第23团编为步兵第81师坦克团,以师高炮营为基础组建师高炮团。
1976年2月,整编为乙种(摩托化)陆军师。
1985年8月,改编为陆军第27集团军步兵第81师,执行北方乙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原师坦克团调出,参与组建27集团军坦克旅;原66军坦克团改隶81师编为师属坦克团;原28军84师250团调归81师(1989年250团撤消番号建制)。
1996年10月,转隶武警部队,改称武警第81师(8630部队,驻天津河东区),辖武警第241团(“潍县团”,8631部队,驻天津河东区)、242团(8632部队,驻河北沧州)、243团(8633部队,驻河北青县)、702团(炮兵团与高炮团合并改编,8634部队,驻天津西青区)。
2017年12月,随武警机动师改革撤销番号
营房印记
【师部天津河东印记】
【师部小衣庄印记】
【241团印记】
【242团印记】
【243团印记】
【702团(炮兵团)印记】
历史荣耀
该部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英雄部队。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胶东保卫战、胶高追击战、莱阳保卫战、周村战役、潍县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等,表现不俗。特别是在潍县战役中,27师79团首先打破突破口,对攻克号称固若金汤的潍县、全歼国民党军起到了重要作用,1948年5月,中共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授予该团“潍县团”光荣称号。淮海战役时,涌现出著名的“十人桥班”——79团2连1排3班。
朝鲜战场上,第二次战役协同80师全歼曾获“北极熊团”称号的美7师31团,创造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以劣势装备全歼美军一个加强步兵团的范例;第五次战役,242团2营一夜间向敌纵深猛插120里,提前40分钟完成切断敌南逃退路的任务,被志愿军9兵团授予“穿插模范营”荣誉称号。
1985年移防天津后,认真履行“拱卫首都、守卫天津”重任,视人民为父母,把天津当故乡,在修建外环线、河道治理、植树造林等重点工程建设中,在学生军训、向希望工程和灾区捐款、无偿献血等公益事业中,在抗洪抢险、抗击“非典”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永不磨灭的番号:志愿军三炸水门桥,究竟是哪些部队完成的壮举?
不少观众看完《水门桥》那一刻的最大泪点,就是影片结尾战士伍万里的报告:“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应该说,这个连队的满编兵力是禁得起推敲的,第三野战军的编制确实比较充实。然而关于“第七穿插连”的番号和称谓,从第一部《长津湖》观影开始,笔者已经感觉到非常地刺耳,怎么听着怎么别扭。
《水门桥》的军事顾问在这一点上,很明显,有瑕疵。
熟读军事文章和喜爱战争电影的朋友,多听过“硬骨头六连”、“南京路上好八连”、“钢七连”、“塔山英雄团”等名称,严格来说,这些都属于某一支部队的“荣誉称号”,并非正规的番号称谓、但是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荣誉在前、番号在后”,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个称谓标准,那么现在知道“第七穿插连”哪里不对了吧?它的番号在前而荣誉在后!
“富则炮火覆盖,穷则纵深穿插”,这是大多数军迷耳熟能详的战术俗语,尤其是在装备劣势的革命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时期,“打穿插”一直是我军的战场强项和战术特点,以偏师秘密深入敌后,切断敌人的退路配合主力完成对敌合围,最后再一鼓歼之。
当然,穿插分队更需要最强悍的兵和最优秀的指挥员,因为在敌后遂行作战的危险系数极大。换句话说,如果我军哪一支部队特别擅于穿插,并且因此获得相关荣誉称号,并不足奇,但问题是绝不能用伍千里连的这个叫法。
一、关于连队级的番号说明。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通令全军一体遵行,按照这个命令的细则,我军的团级和以上建制,均需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号,同时授予全军统一的数字序列番号。比如荣获“塔山英雄团”称号的原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第12师第34团,到1949年3月间,正式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1军第123师第357团”。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参战部队只是将军队名称改为了“志愿军”,而各级建制的数字番号是没有变化的,比如四野第十三兵团就改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三兵团”,兵团以下的军、师、团各级作战序列保持不变。同时新增“部队代号”,关于部队代号的编组方式,笔者之前的文章里已有介绍。
长津湖战役和《水门桥》的主要参战部队,当然就是志愿军第九兵团所属之第20军和第27军,第26军作为兵团的后卫和预备队,未及参加战役的主要部分,战后因贻误战机被追责。
至于团以下的作战单位(不包括特种兵科,专指普通的野战陆军部队),其各营、各连、各排的番号是团部自行编定的,所以都有“一营”、都有“六连”等等,不存在全军统一的数字番号。近期在某个电视剧中,居然出现了叫作523营的陆军部队番号(什么片名记不住了),这就属于明显的胡编乱造,违背了基本的军事常识。
按“三三制”的编组原则,当时志愿军的团级作战部队,绝大多数设有三个营和九个步兵连的建制,因此各团内部排序为1到3营和1到9连,团直属队的炮兵连、侦察连或者警卫连等等,则不再用数字排序,因为这些连队在团里已经具备唯一性。
电影《水门桥》里面的伍千里连,即为志愿军第九兵团某军某师某团的三营七连,只是一个普通的步兵连队。按照剧情设定,该连战功卓著颇有历史,它可以有曾经获得的荣誉,但不可以前后颠倒着称谓。
二、水门桥并不是“桥”。
如果第九兵团司令员清楚地下令炸毁“水门桥”,明显就是穿越了,因为在1950年那地方还没有被称作桥,它只是位于黄草岭余脉、把长津湖水引向下游的一座水坝,是用来发电的。要知道,朝鲜北部的盖马高原向东的落差很大,长津湖水流过来以后,是一个水力发电的理想地点。
所以在日据时期,是日本人修建了这座水坝,然后再用四根粗大的钢筋水泥管,把长津湖水引到山下,山腰山下总共建有四座水电站,用来发电办工厂。日本人对该水坝的正式称呼,是“黄草岭第一号水电站”,注意在关于战斗英雄郭荣熙的介绍中,可以发现有这样一段话:
“在参加第二次战役长津湖地区的黄草岭战斗时,为配合友邻部队行动,他奉命带领一个排炸毁黄草岭第一号发电站大桥”。
(山腰上的水门桥)
这个所谓的黄草岭第一号发电站大桥,其实就是“水门桥”,但是在当年志愿军的地图上,这里被标注为“发电所”,而美军的作战地图则标注为“发电站”,反正是一个意思。这座水坝原本默默无名,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后却“一战成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后来在战史教材中,将其称为“水管(门)上的桥”,于是“水门桥”的名字才被叫开了。
就战场形势来说,比较要命的是,彼时从下碣隅里、古土里通往咸兴的唯一一条山间公路,必须通过这个水坝,当然也对陆战1师的撤退行动性命攸关。
电影《水门桥》堪称是大制作,因此有条件去全面仿造了这一场景,挺壮观挺震撼,其基本地形是:黄草岭自西向东的断崖、山腰是横贯其间的盘山公路和水门桥、然后是四根大型输水管、再下面是陡峭的深渊,确实是天险,也确实是美军陆战1师逃往东海岸港口的命门。
而志愿军战士们若想将水坝爆破,只能依托水管的掩护仰攻,理论上说,从断崖向下攻是没有可能的(吴京飞落和履带车的桥段就当热闹看吧)。对于这座水坝或者称为桥的重要性,我第九兵团当然心里有数,那是我军轻步兵的巅峰深刻,穿插迂回包抄断敌退路的战术,熟悉的不要不要的。
实际上,早在长津湖战役发起之前,第九兵团考虑的还真不是陆战1师撤退的问题,而是在围歼该师的进程中,阻止美军一切从真兴里通过水门桥进行的增援!
因为战役发起之前,我军还不知道陆战1师会跑,那么当围歼作战打响后,美第10军必然会从后方派出增援部队,同时前运弹药给养,我军当然要掐断运输线。所以第九兵团提前派出部队,超越美军阵地,穿插到了黄草岭一线,任务是破坏公路和炸毁一切可以用来运兵的桥梁,当然就包括水门桥。
第20军军部给穿插部队下达的战前命令是:“至黄草岭破击(路桥),要彻底破坏路桥,保证坦克过不来”。
三、水门桥之战的时间点整理。
我第九兵团对陆战1师、美步7师的大规模围攻,是在1950年11月27日的深夜开始的,此时第20军、第27军各部基本就位,分头攻击各自的目标。陆战1师前出的两个团级战斗队,一开始完全被打懵了,他们用了整整六天时间,12月4日才从柳潭里爬回陆战1师的前进基地:下碣隅里,那里有临时机场和大量作战物资。
而志愿军对水门桥的破坏,早在12月1日就已经开始了,所以第九兵团真正做到了“未雨绸缪”,如果按解放战争时期的炸桥标准,则陆战1师被全歼毫无疑问。不料美军工兵迅速用树木搭出来一座木桥,至多用了两天时间(约40个小时)就完工了,于是在陆战1师主力撤到下碣隅里的当天,也就是12月4日的夜里,志愿军穿插部队再次炸毁了桥梁。
1950年12月5日上午,在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的不断要求下,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终于下达了撤退令:“陆战1师尽快撤退到咸兴地区。”
惊闻前一天夜里水门桥再次被炸,史密斯都快急疯了,所以他一边布置撤退(当天炸毁所有带不走的物资),一边命令工兵即刻修复桥梁。这一次,美军工兵使用了空投钢制组件,在一天之内就再次修复了桥梁。于是到了12月6日凌晨,史密斯正式下达了师主力正式南撤的命令。
南撤的道路并不是坦途,之前说明了,志愿军第九兵团早就完成了战役部署,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的公路两侧,布满了第20军的阻击部队,用军事术语来说,美军这属于强行突围,在空军和炮火的掩护下,用坦克夹着汽车逃跑,是故史密斯当时下达了一个挺搞笑的命令:“陆战队,向南进攻”!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既掩盖了陆战1师丢盔弃甲向南逃窜的事实,也诠释了美军南撤的困难程度。
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只有18公里的路程,正常情况下,汽车半小时足可以跑完,然而就是这18公里的距离,机械化撤退的美军整整耗用了38个小时,就是因为要不停地应对两侧山上的志愿军火力。在这18公里的路上,美军伤亡多达661人,平均每公里要倒下一个排,堪称“地狱山谷”。
也是在这一天,英勇的志愿军战士第三次炸毁了水门桥,并且吸取前两次的教训,把桥炸得更为彻底,时间是1950年12月6日的夜里。
(炸完的桥)
四、关于炸桥部队的具体番号。
宋时轮第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面对的是美军两个番号的师级单位,分别是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兵第7师,前者为师主力14000余人,后者为一个团级战斗群3000余人。在第26军未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九兵团以第27军主打长津湖东西两侧地区,基本干掉了美步7师的“北极熊团”,同时监视美3师一部。
而第20军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扭打和攻击在下碣隅里的陆战1师主力,同时防止其通过古土里南逃。而毗邻水门桥的古土里地区,正是第20军第60师的作战区域,第60师所属三个团也全部沿公路展开,分头阻击陆战1师可能的南逃,其中第180团位于战场最南端,负责破击黄草岭一带的公路和桥梁。
但是要注意,根据第20军的战前部署和兵力分布来看,第60师先头部队赶到古土里一线已是11月29日,很难有时间和余力继续前插到水门桥附近,而当时已在古土里以南地区活动的,只有一支部队:第20军军部侦察营。
第一次炸桥的12月1日,美陆战1师主力还没有开始向南突围,第60师也还没有整体上穿插到位,现在我们从地图上看,从下碣隅里到水门桥只有24公里,可是志愿军第60师为了隐蔽战役企图,是必须绕开敌人占据的村镇,从两侧山地顶风冒雪前进的,行军颇为困难,因此从客观情况来看,第60师180团并不具备率先炸桥的条件。
那么最合适执行首次炸桥任务的,一定是20军侦察营,无论是部队性质还是战斗能力,首炸水门桥的任务亦非侦察营莫属。于是带来一个问题,如今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说法是:“第60师师部作战参谋郭荣熙,亲率一个排的兵力炸毁了水门桥”,师部参谋怎么和军侦察营有了交集呢?
其实很正常,古土里前后均为第60师的作战区域,派出师部参谋(郭荣熙爆破能力很强)协调和指导军部侦察营作战,完全符合战场习惯,所以结论应该比较清晰:第60师师部的郭荣熙参谋,率军部侦察营的一个排,第一次完成了炸桥任务。
根据战史记载,郭荣熙使用“三包二三十斤的炸药包,凭借自己的爆破经验亲自去安装炸药,安装好后,命令部队后撤,他拉响发火管,30秒钟后爆炸”。不过郭荣熙也在爆炸中英i勇负伤,左小腿腓骨折断,脚被扭转180度,他咬紧牙关自己扭正,随后便晕倒在地上,由战友抬下阵地。
“当时并没有感觉多疼,过了一会疼的呀全身发抖,眼泪直流,我咬紧牙关,他们赶紧用担架把我送到团部包扎组。”
第二次炸桥的12月4日,鉴于战场形势已经明朗,美陆战1师南逃迹象明显,第20军参谋长俞炳辉向军长张翼翔建议:“黄草岭以南公路由都(曼令)副团长负责切实破坏”。于是该师180团副团长都曼令亲自率领一个营的兵力,大胆穿插到黄草岭和水门桥一带,控制了扼守公路咽喉的1081高地。
此前20军军部因为始终联络不上军侦察营,所以副军长廖政国直接致电第60师,要求该师派出有力部队到黄草岭继续破击公路,师长俞炳辉不久回电:“已进行更彻底破坏”。而都副团长率领的这个营在战史中很明确:第180团一营二连全部牺牲在1081高地上,也就是番号为一营。
所以结论也很清晰,第二次炸桥是由180团一营和军部侦察营共同完成的,炸桥的人并不需要很多,而是从两个营里选拔出来的敢死队。
第三次炸桥的12月6日,鉴于美军主力已经逃至古土里,距离水门桥仅仅6公里之遥,宋时轮司令员痛下决心,命令前线部队彻底破坏水门桥,要求不仅要像前两次那样炸掉桥面,连桥墩都必须炸了,以绝了美国人修桥的念想。
然而第60师180团在两天的阻击作战中,已是伤亡殆尽,实在抽不出成建制的连队来执行任务了。第20军在战后总结中,曾如此写道:我60师180团全部及179团一个营在南北夹击下坚决阻敌于门岘与堡后庄之间,该部经过二天顽强艰苦之激战后,团长牺牲、参谋长重伤,全部仅剩20人。
此时根据兵团部的命令,第27军第80师240团增援上来了,团长李春圃奉命派出该团三营七连,第三次突袭和炸毁水门桥,这也就是“第七穿插连”的历史原型。七连连长姜庆云了解完前两次的炸桥情况后,决心率一个精干步兵排和一个重机班,隐蔽接近水门桥实施爆破。
在付出了重大牺牲后,七连最终第三次炸毁了水门桥,并且炸得很到位:桥面平均裂口达4.88米,桥墩也给炸飞了。说明一下,第27军虽然主力当时处于休整状态,却完全可以选派尚有战斗力的小股精锐支援兄弟部队,关于第27军的战役行动路线,也可参看前图。
更何况,随着12月6日陆战师自下碣隅里全线南下,炸毁水门桥的紧迫性更趋严峻,志愿军各部需要竭尽所能地对其展开“饱和式突袭”,打破建制和就近使用部队毫不意外,所以第三次炸桥确实是由27军80师240团三营七连完成的。
五、志愿军逼得敌人狗急跳墙。
尽管我军三次炸桥的部队番号并不一致,但是行动堪称完美,而关于后面的历史,军迷们都了解得比较清楚了:在陆战1师的拼命求援下,1950年12月7日上午,美国远东空军动用八架C-119大型运输机,给古土里的美军空投了八套M2型钢制车撤桥组件,是按双倍份空投的。
其中一套飘到了志愿军阵地附近,美军不敢来取,另有一套落地损坏,最终有六套车辙桥组件成功回收。当陆战1师工兵参谋兼第一工兵营营长帕特里奇中校,率领部队载着六套组件到达水门桥时,才惊讶地发现,桥面不知何时又被志愿军炸了一次,使最长的裂口达到了29英尺(约8.84米)。
可以发现,志愿军对水门桥的破坏其实不止三次,而是只要有能力就会尽力地摧毁它,遂使美军钢制车辙桥组件的长度,一时无法满足缺口的需要。
(美军修复水门桥)
可惜美军工兵在深谷中发现了一堆旧枕木,拖上来以后架起临时桥墩,再用富余的钢制车辙桥组件(四套即够用)延伸搭桥,终于在12月9日下午4时,使水门桥具备了通车的条件。可以想象的是,当时的美军工兵曾有多么的沮丧,陆战1师的军官们有多么恐惧。
如果空投钢组件失败,或者没有那一堆枕木,陆战1师将在水门桥头抛下所有坦克、车辆和重武器,漫山遍野逃往南方。说明一下,没有水门桥步兵是可以爬山越过此地,再回归到公路上的。但是那样一来将会被迫丢掉所有重装备,二来将使美军的火力优势荡然无存,陆战1师肯定在志愿军的打击下溃不成军,很难整建制逃脱了。
所以说,从日本紧急空运钢制车辙桥组件,那是美军孤注一掷的狗急跳墙,遗憾的是,狗真的跳出去了。
六、水门桥两侧的战斗更加激烈。
古土里战斗的艰难,反过来也说明,在冻饿交加和装备的巨大差距下,志愿军想围歼美军一个师,也确实是非常困难的。应该注意到,从12月6日到12月9日,整整三天多时间里,第九兵团两个军的主力围攻陆战1师的10000余人,仍然未取得决定性进展,致使该师主力有机会逃出生天。
《水门桥》片中对志愿军小部队的攻击战术描绘,是非常精彩的,这恐怕也是徐克导演的强项,尽管其中有些桥段略显夸张,须知细节太少,是目前我国战争电影的通病。伍千里、梅生率领的七连在夺桥、炸桥时的战术动作,看起来还是非常过瘾的,远比乱糟遭毫无理由的炸点和烟雾,要有味道得多。
不过《水门桥》仍然有两处主要的缺失,其一是战场环境的错误,因为这座水坝是位置狭小无险可守的,无论是美军还是志愿军都没有派兵抢占它,真实情况是一个炸完就撤、一个修完就走,所以片中关于美军在水门桥上派出精锐并且构筑野战工事的情形,纯属虚构。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如果水门桥果真可以作为防御依托,志愿军占领它死战不退不就完了?
(蓝色为水门桥位置)
其二就是忽略了对水门桥两侧高地激战的刻画,这才是水门桥之战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志愿军想成功炸桥,还是美军能够从容修桥,两侧的制高点才是争夺的焦点,而志愿军牺牲最重的地方,就是桥两侧的三个高地,按标高分别为1081高地、1304高地和1467高地。
在坚守1081高地的战斗中,第20军60师180团的一营二连全部牺牲(也就是“冰雕连”的原型),他们所阻击的,正是从真兴里前来接应和增援的美陆战1师后卫部队。当美军最后一次成功修复桥梁时,也意味着志愿军控制的附近三个高地全部失守,且阻击部队伤亡殆尽,否则的话,美国人想把桥修起来,那是门都没有。
整个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20军共牺牲2890人、负伤17000余人(其中冻伤11200余人),了解部队建制的话,当知一线作战兵员差不多拼光了,其中成建制牺牲的就有两个连,另外一个是59师177团二营六连。正是这些指战员的前仆后继和浴血牺牲,终于打得美军陆战1师狼狈而逃,彻底扭转了东线战场的形势。
记住这些部队番号吧:第20军侦察营、第20军60师180团一营、第27军第80师240团三营、以及九兵团其他英雄的作战单位,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部队怎么调整,这些都是“永不磨灭的番号”!
二野秦基伟的拳头部队,朝鲜战场创一个团歼美军一个团辉煌战绩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来源:(原创)党史博采
“伴随着解放战争的硝烟,我们诞生在巍巍太行。大战淮海,千里追击,所向无敌,百战成钢。跨过鸭绿江,奔向新战场,正义的炮火,迸发出民族的希望。铸铜墙铁壁,铸大厦栋梁。越长城,跨黄河,收复北南疆。万里蓝天是我们的练兵场,革命军人代代发扬。伞兵的摇篮,壮烈辉煌。啊!光荣的人民伞兵在战斗中成长,英雄的44师威镇四方”——《44师战歌》
太行血脉,后起之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44师的前身是1946年12月奉命以太行4分区43、45团和5分区48团为基础组建的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旅长向守志(1947年3月到职)、政委余洪远,下属各团番号不变,归太行军区前方指挥所建制。1947年2月,该旅在河南林县沙河村召开成立大会。该旅组建时,部队基础好,士气高,所属各团均为所在分区的主力团,旅部由4分区抽调人员组成,共247人,43团1635人,45团1566人,48团1600人,全旅5048人。装备82迫击炮12门,50小炮73门,重机枪21挺,轻机枪110挺,步骑枪1969支,短枪281支,骡马175匹。上述装备式样繁杂,口径不一,特别缺乏自动火器和炮兵。3个团中,43团历史较长,底子较老,参加战斗较多,装备也较好。
1947年8月,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独2旅改为第26旅,旅首长不变,所属各团依次改称第76、77、78团,随纵队编入陈谢集团,跨河南征,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6旅。1949年2月,全军统一整编,26旅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第44师,师长兼政委向守志,下辖第130、131、132团,归二野4兵团建制。
◆44师首任师长向守志。
130团前身为1938年4月在晋东南阳城地区成立的“晋豫边抗日游击支队”,支队司令员唐天际,故称“唐支队”。1940年2月,编入八路军2纵新1旅为第2团。同年5月,新1旅归129师建制,所属1团(原344旅688团)第2营与2团第2营对调,2团从此拥有红军成分(延续至今为著名的黄麻起义红3连、红8连)。1943年3月,新1旅撤消,2团编入太行4分区,8月开辟8分区。1945年8月,将沁河2支队和陵川独立营编入,扩大为甲种团。1946年1月,改番号为太行军区第43团并回归4分区。后编为太行独2旅43团、9纵26旅76团。该团参加过百团大战,英勇顽强,能打大仗、恶仗,对坚持太行4、8分区的抗日斗争贡献极大,声望甚高,有“老二团”之称,为军、师第一主力团。
131团前身为1944年6月组建的太行4分区沁河游击支队,1945年5月改为沁河独立团,9月,补入博爱独立营及新兵,扩大为甲种团,改番号为太行军区第45团。后编为太行独2旅45团、9纵26旅77团。
132团前身为1943年组建的太行7分区辉(县)获(嘉)独立营和辉县独立营,1945年8月,两营合编为辉县独立团,9月,扩大为乙种团,改番号为太行军区第48团,划归太行5分区建制。1946年12月,补充新兵组建第3营,扩编为甲种团。后编为太行独2旅48团、9纵26旅78团。
◆44师首任政委余洪远。
1948年8月11日,在《刘伯承、陈毅、邓子恢、张际春关于中原部队战力和整训工作致中共中央的报告》中称:“9纵第26、第27旅各3个团,共计6个步兵团。人数装备都较充实,有山炮4门,化学炮2门,每团有迫炮8到10门,每营有重机6挺,一个尚有飞机用之机炮5挺,战力不弱。26旅较强,全纵2万余人,是后起之秀。”
解放战争期间,作为从太行根据地走出的第三支子弟兵之中坚骨干,该部前后参加了豫北反攻作战,南渡黄河,开辟豫西根据地斗争,平汉、洛阳、郑州、淮海、渡江、两广、西昌等重大战役,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战斗和工作任务。上世纪80年代末期,15军编写军史,在审稿会议上,老军长、时任国防部长秦基伟上将对44师部队有过高度评价:“15军的主力拳头是44师,44师的主力拳头是130团,哪个地方最艰苦、最困难,就把它用上去,130团上去就是胜利。”可见,44师的主力师地位是久经战火考验和上级首长一致认可的。
鏖战张围子,全歼“青年团”
1948年12月5日,中野刘、陈、邓首长发布命令,从12月6日16时30分起,对敌黄维兵团发起全线总攻击。东集团之9纵奉命在友邻协同下,首先拿下张围子。
张围子位于敌核心阵地双堆集东北,守敌为第10军75师223团,是黄维兵团的一个主力团,有“青年团”之称,其前身为整118旅353团,更早为整11旅33团,战斗力很强,弹药充足,防御设施比较完备。该敌既能得到双堆集方向炮火支援,又有随伴炮兵,可在前沿构成严密的火控地带,是一枚名副其实的“硬核桃”。
9纵决心以26旅依托小张庄阵地,从张围子东北及正东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纵队加强该旅山炮3门、迫击炮9门,连同旅自身炮兵,共有各种火炮28门,组成支援炮兵群。在此之前,76、78团已在敌炮火下进行了3昼夜的近迫作业,挖好3条交通沟并以多条支沟连贯,将攻击出发阵地推抵敌鹿砦前60余米处。26旅确定78团为主攻,76团为二梯队,77团负责打援及堵截,另调27旅80团为预备队。78团当时刚从郑州归建,还不清楚面前的敌人是怎样的凶狠顽强。
6日16时,我炮火试射。17时,炮火急袭,敌前沿阵地大部被摧毁。20分钟后,78团1营突击队2连从村东北角发起攻击。距敌鹿砦20米处,敌地堡突然开火,突击排长负伤,因战前未指定代理人,造成突击队混乱。加之我迫击炮发射炸药包后,未等爆炸,突击队即发起冲击,致遭自己火力误伤,另2个排进攻亦受挫。3连在2连左侧投入战斗,先头排刚跃出战壕,即遭敌火力压制不得前进。由正东方向进攻的78团2营攻击也未奏效,苦战至22时,78团不得不退出战斗,团参谋长陈鸿汉光荣牺牲。此时,在村南攻击的11纵31旅也未得手。
◆26旅突击队向张围子发起攻击。
26旅的主力团是76团,自淮海战役始,就屡为先锋,连战不止,十分疲惫。9纵司令员秦基伟本来是想将该团用于最后的战斗,现在不上是不行了。7日,9纵将76团调上来,由张围子西北方向实施攻击,78团和友邻部队的攻击方向不变。当日18时30分,我两次炮火急袭后,78团突击队(第4连)由村东北角一举突入敌阵,第一梯队(第1、2营)迅速向西南发展。接着,第二梯队(第3营)投入战斗,动作勇猛,与敌逐壕、逐堡争夺,连续歼灭敌人2个营部及1个连部。与此同时,76团3营11连乘炮火浓烟也于西北角突入敌阵地,连续打退敌6次反扑后,伤亡已有70余人。该团第二梯队(第1营)投入战斗后,沿交通壕发展,实施连续突破,攻占了敌集团工事两处,控制了张围子西半部。敌“青年团”确属一流,战斗精神殊异于其他国民党军队,一看我76团楔入阵地,自己火力无法施展,便挺枪跃出掩体、地堡,嗷嗷叫地直迎上来。主力对主力,硬碰硬地拼上了刺刀,震彻天宇的喊杀声中,利器撞击出一片叮里当啷。双方的预备队都潮水般往突破口涌,见面就开火,就拼杀,一道壕、一个堡地争夺。当时我军攻击黄维兵团全线只有这一处在战斗,敌人把全部炮兵都转向这里,在张围子周围构成了严密的拦阻火力。战斗中,76团伤亡很大,副团长东传钧、3营营长马振起负重伤,教导员路光华牺牲。1营3连在战斗中表现了红军连队的高度顽强性,边打边组,最后只剩下9班长郝俊、通信员马绍孔等17名几次负伤的同志,还编成两个战斗班,由指导员周福祺率领,拿下了最后一个地堡群。此时,友邻11纵从村东南突破,与26旅协同作战。战至午夜,敌大部被歼,遗尸满沟,残敌被我压制于村西北、西、西南方,负隅顽抗,我以猛烈炮火将其消灭。至8日4时,我军彻底占领了张围子。
张围子战斗全歼敌主力223团,为我军由东北方向向敌纵深发展打开了缺口,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战斗异常激烈残酷,只生俘敌130余人,余皆毙伤。我自身损失也很大,仅76团就伤亡了284人。之后,26旅越战越勇,77团主攻杨四麻子,歼敌75师224团大部。会攻双堆集敌黄维兵团核心阵地时,76团率先攻占敌兵团司令部所在地小马庄,控制了赖庄临时飞机场,取得了最后胜利。战后,9纵给76团记集体功。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1949年2月,中野9纵26旅改为二野15军44师,全师8786人,为15军3个师中实力最强。3月4日,44师作为15军先头师从河南周口地区出发,经大别山向长江北岸挺进。当月下旬,抵达安徽望江县之徐家桥。按照4兵团部署,15军拟由香口到毛林洲段突破登岸,44师确定为渡江第一梯队,于华阳镇附近展开突破敌江防,歼灭当面之敌,占领香山、黄山,保障主力渡江。该师当面之敌为68军143师,面江背山,居高临下便于防御,山脚至江边为沙滩,易构筑工事。敌阵地纵深有两条横贯公路,便于兵力、兵器的机动。在我军占领北岸后,敌人日夜加修工事,并不断用炮火向我袭击,干扰我军的渡江准备。
4月20日,44师召开渡江作战誓师大会,15军党委把分别写着“打过长江去”和“解放全中国”两面大旗授予44师第一梯队的130团和131团1营,全师指战员激情满胸,斗志昂扬。21日19时30分,突击团到达华阳镇进攻出发地点。趁天黑下雨之机,在炮火掩护下,副师长方文举亲率第一梯队4个营乘船于23时向长江南岸进发。各条战船的指战员们英勇顽强,动作迅猛,不顾敌人猛烈的火力袭击,利用铁锹、钢盔等作划水工具,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前进。由于我军掩护炮火的密度太小,弹药又少,很难长时间压制敌人的炮火,对沿岸敌步兵的压制更是力所不及。战后观察,130团突击地段,正在香山沿江横出的山梁下,敌居高临下,对我抵近船只进行俯射,我许多船只向下溜,沿岸挨打,伤亡较大。该团伤亡350人中,有1/3是在航渡和登陆前被击中。但所有船只,不管多大伤亡都坚决顽强靠岸登陆。
敌人的炮火越来越猛烈,130团团长李钟玄面部负伤,仍挺立船首指挥部队前进。1营副教导员王敬春负重伤,3营营长李学增两处负伤,副营长陈起贵壮烈牺牲,船上的船工水手也都负了伤,全船同志伤亡达3/4仍群情激奋,高呼口号:“只有前进,绝不后退,坚决完成任务!”131团1营机枪连8班9人已伤亡7人,正副班长均负重伤,班长仍坚持划桨前进。全班一个决心:“只要还有一个人,还有一口气,就要战斗到底,打过长江去。”表现了无比顽强的战斗意志。44师虽伤亡较大,但部队始终保持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船队越接近敌岸,敌人射击就越猛烈,不少船工伤亡。130团3连2排战士挺身而出,为船工挡子弹。
◆130团“打过长江去”大旗在香山主峰上飘扬。
经过40余分钟水上战斗,各突击船队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于23时50分先后突破敌人江防阵地。130团2营首先于航标灯塔附近登陆,5连战士周庆兴迅猛地向敌地堡群冲击,不料掉进敌堑壕里被4个敌人按住,周庆兴立即拉开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敌人见势吓得松手逃跑,他将即爆的手榴弹投向敌群炸死2人,其余敌人抱头鼠窜。5、6两连迅速占领了航标灯塔守敌指挥所及主要支撑点,使敌人失去了指挥。与此同时,5连1排因江水冲偏未按预定点靠岸,单独由香口东500米处登陆,和主力失去联系,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排长崔彦德率领全排发扬独立作战精神,直插香山主峰,在敌侧后打响,动摇了敌人整个防御。3营10连抢占了香山和黄山鞍部敌炮兵阵地,缴获山炮两门。1营红3连夺取江岸阵地后,向香山前进,在5连1排协同下占领香山。131团1营在130团1营的协同下,以2个连迂回包抄,1个连正面攻击,一举攻占了黄山。各突击分队向心合击,黄山、香山等滩头阵地牢牢控制在我军手中。经3小时激战,至22日3时,歼敌一部,余敌抛弃重武器,仓皇向南逃窜。“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两面红旗在香山和黄山的主峰上傲然招展。这两面见证了伟大渡江战役的战旗于1956年被北京军事博物馆收藏。
15军军长秦基伟闻报44师突破敌江防,十分欣喜,称44师又为15军立下头功,立即率领第二梯队43师和45师部队过江。44师131团主力迅速追歼逃敌,扩大战果。二梯队132团登陆后,向香隅畈方向挺进,23日乘胜解放至德县城,并于城南良田埠歼敌81师242团大部。至此,44师胜利地完成了突破长江天险任务,全师共歼敌143师429团和81师242团各一部,俘敌团长以下1000余人,缴获火炮9门,自身伤亡500余人。1949年7月1日,4兵团授予44师130团“渡江杀敌第一功”奖旗。
最后一战,解放西昌
1950年2月下旬,15军44师经过1300公里的行军,由广西横县迂回黔西南进入滇东北,抵达曲靖地区。按照4兵团预先部署,本应由该师进驻昆明并担任警备任务。但此时,西南军区开始部署西昌战役。西昌位于西康省东南部,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地处川、滇要冲,地形复杂,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成都战役后,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代长官胡宗南、西昌警备总司令贺国光收拢了第2、3、27、69、72、124、127军等残部万余人,盘踞西昌、会理地区,筹集大批武器、弹药和粮食,培植地方反动武装,梦想建立以西昌为中心的“大陆游击根据地”,实现蒋介石的“政治台北,军事西昌,等待国际事变”的总体战略。西昌也就成了祖国大陆除西藏之外尚未解放的最后一个军事据点。
西南军区决定62军184师由川西出发,过大渡河向南,与从云南出发过金沙江向北的15军44师等部13个团两线夹击,六路分进,解放西昌。在3月初的师第2次党代会上,44师师长兼政委向守志代表全师向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表态:“祖国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勇敢愉快地到哪里!”44师决定以师主力在金江第2支队配合下,北上隆街,渡金沙江,攻姜驿、会理、德昌。另由师参谋长葛明带131团,在金江第1支队配合下,北进巧家,渡金沙江,攻华弹、宁南、普格。两路最终的目标都是西昌。
◆44师领导在西昌敌司令部前合影。
3月12日,44师部队出发,分两路向金沙江岸开进。19日,分抵隆街、巧家地区。为了增强隐蔽性,避免打草惊蛇,不使敌人闻讯望风而逃,44师采取了偷渡金沙江的战法。21日夜,师侦察连由隆街偷渡成功,全歼对岸的地方武装,掩护师主力安全渡江。同日,131团由巧家渡金沙江,歼灭江岸守敌第27军残部1个营。战斗中,3营副营长赵转则英勇牺牲。渡过金沙江后,130团经滥坝、力马河、爪鸡头,昼夜兼程,向会理迂回前进,翻越了马鞍山、马头山,通过茂密的森林,以神速勇猛的动作,于23日16时,突然抢占了会理西郊的西来寺高地。守敌第124军1个排正在做饭、吸鸦片,当即被我全部俘虏。该团乘势冲入会理,俘敌500余人。同时,130团2营由正面前进,通过火焰山,于凤山营歼敌第2军76师残部。次日9时许,该营到达会理与团主力会合,并于会理东北伏击由巧家向西逃窜之敌1个团,歼敌500余人。131团渡江后,向宁南挺进,连续两昼夜没有饭吃,没有水喝,许多战士只能以尿解渴。在翻越上下30公里的黄土岭时,由于山陡路滑,风力很大,有的行军锅和背包被大风刮跑,有2名战士被大风刮落崖壮烈牺牲。战士们互相以皮带拉着爬山越谷,奋勇前进。在“一分艰苦,一分光荣”的口号鼓舞下,战胜重重困难,于23日占领了宁南县城,歼守敌2个连。该团马不停蹄地向西昌急进,于25日晚又顺利占领了普格。44师第二梯队132团于24日晨加入战斗,由会理向德昌挺进。26日晨2时,攻占该城,守敌一部向西昌逃窜。防守会理一线的敌124军军长顾葆裕率残部2000余人向滇西逃窜,被我南线左翼友军14军部队歼灭于姜营街、平川街地区。
此时,北线62军184师已渡过大渡河,进抵石棉(农场)及其以南地区,与我44师共同完成了对西昌之敌的战役包围。132团占领德昌后,距离西昌只有百里左右,一个强行军就可抵达。胡宗南、贺国光等敌首大惊失色,于26日晚23时乘飞机仓皇向海南岛逃窜。西昌城内之敌顿呈混乱,纷纷外逃。27日5时,132团从西面迂回,迅速抢占了西昌简易飞机场,随即突入城内,俘敌600余人。此时,距离胡宗南逃跑仅差6个小时,未能活捉敌酋,是西昌战役的一大遗憾。残敌四散,一部北逃,一部流窜于西昌附近山区。44师一面布置城防,以130团为西昌卫戍部队,维持市区治安;一面组织132团迅速向北追敌至泸沽、冕宁,在冕宁县城与南下的62军184师会师。4月7日,西昌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15500余人。其中44师歼敌4000余人,自身伤亡近200人,以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企图盘踞西南最后一个据点开展“游击战争”的幻想。
4月3日,184师部队入城,正式接管和经营西昌。44师协同184师于西昌外围展开清剿,肃清残敌。当月下旬,44师撤离西昌,当地彝族群众用最高的礼节跪着欢送,全师指战员无不感动。5月17日,该师进至四川宜宾地区,归还15军建制。能参加祖国大陆上对国民党军的最后一战,成为44师永远的骄傲和自豪。
空降飞虎,伞兵摇篮
1951年3月,44师随15军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西方山地区防御作战、东海岸抗登陆防御,涌现出“出国作战第一功”(130团1营、2营、131团2营)、“英勇顽强突破敌阵的尖刀连”(130团9连)、“马绍孔排”(130团3连3排)、“一级英雄”崔建国(130团9连排长)、“二级英雄”李文彦(130团警工连班长)等大批英模单位和个人。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穿插战斗中,44师130团在大水洞重创美军第2师38团,毙伤美军1784人,南朝鲜军23人,俘美军少校营长以下244人、南朝鲜军18人,共计歼敌2069人。这一辉煌战绩赢得彭德怀司令员的高度评价:“我以1个团的兵力在穿插作战中消灭美军1个团,仅有15军的大水洞战斗。”1952年9个月的西方山阵地防御战,44师共歼敌1.89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00余架,摧毁敌坦克53辆、汽车85辆,被誉为“世界战争史上著称的阵地防御战”。志愿军总部认为:小部队主动出击敌人,是15军44师的一个创造。
1954年5月,44师奉命回国,驻湖北应山县(今广水市),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4师番号,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阶段,先后完成了营房建设、整编改装等任务。1955年2月,组建师属炮兵第324团。6月,随15军隶属武汉军区建制。1956年1月和1959年1月,44师先后赴山东青岛地区和济南地区担负国防施工任务。
◆44师新兵跳伞训练。
1961年3月,总参调陆军第15军改建为空降兵部队,6月,该军整编完毕,44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第44师,随15军归空军领导,划归武汉军区空军建制。从此,这支二野“后起之秀”由陆地猛虎转为空降飞虎,开始了新兵种建设的征程。
漫长征途,血火辉煌,从44师中走出了67名军以上干部,他们是“后起之秀”、“伞兵摇篮”的杰出代表,如总后副政委唐天际中将、福州军区副司令张显扬少将、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方升普少将、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武汉军区空军政委康星火、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李钟玄、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李良辉中将、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姚恒斌少将等,其中向守志、康星火、李良辉、姚恒斌均担任过15军军长
文章来源:(原创)党史博采,版权归作者所有。
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刘邓眼中的后起之秀,秦基伟的主力拳头,我军第一支英雄伞兵部队
文/朱晓明
“伴随着解放战争的硝烟,我们诞生在巍巍太行。大战淮海,千里追击,所向无敌,百战成钢。跨过鸭绿江,奔向新战场,正义的炮火,迸发出民族的希望。铸铜墙铁壁,铸大厦栋梁。越长城,跨黄河,收复北南疆。万里蓝天是我们的练兵场,革命军人代代发扬。伞兵的摇篮,壮烈辉煌。啊!光荣的人民伞兵在战斗中成长,英雄的44师威镇四方”——《44师战歌》
太行血脉,后起之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44师的前身是1946年12月奉命以太行4分区43、45团和5分区48团为基础组建的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旅长向守志(1947年3月到职)、政委余洪远,下属各团番号不变,归太行军区前方指挥所建制。1947年2月,该旅在河南林县沙河村召开成立大会。该旅组建时,部队基础好,士气高,所属各团均为所在分区的主力团,旅部由4分区抽调人员组成,共247人,43团1635人,45团1566人,48团1600人,全旅5048人。装备82迫击炮12门,50小炮73门,重机枪21挺,轻机枪110挺,步骑枪1969支,短枪281支,骡马175匹。上述装备式样繁杂,口径不一,特别缺乏自动火器和炮兵。3个团中,43团历史较长,底子较老,参加战斗较多,装备也较好。
1947年8月,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独2旅改为第26旅,旅首长不变,所属各团依次改称第76、77、78团,随纵队编入陈谢集团,跨河南征,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6旅。1949年2月,全军统一整编,26旅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第44师,师长兼政委向守志,下辖第130、131、132团,归二野4兵团建制。
◆44师首任师长向守志。
130团前身为1938年4月在晋东南阳城地区成立的“晋豫边抗日游击支队”,支队司令员唐天际,故称“唐支队”。1940年2月,编入八路军2纵新1旅为第2团。同年5月,新1旅归129师建制,所属1团(原344旅688团)第2营与2团第2营对调,2团从此拥有红军成分(延续至今为著名的黄麻起义红3连、红8连)。1943年3月,新1旅撤消,2团编入太行4分区,8月开辟8分区。1945年8月,将沁河2支队和陵川独立营编入,扩大为甲种团。1946年1月,改番号为太行军区第43团并回归4分区。后编为太行独2旅43团、9纵26旅76团。该团参加过百团大战,英勇顽强,能打大仗、恶仗,对坚持太行4、8分区的抗日斗争贡献极大,声望甚高,有“老二团”之称,为军、师第一主力团。
131团前身为1944年6月组建的太行4分区沁河游击支队,1945年5月改为沁河独立团,9月,补入博爱独立营及新兵,扩大为甲种团,改番号为太行军区第45团。后编为太行独2旅45团、9纵26旅77团。
132团前身为1943年组建的太行7分区辉(县)获(嘉)独立营和辉县独立营,1945年8月,两营合编为辉县独立团,9月,扩大为乙种团,改番号为太行军区第48团,划归太行5分区建制。1946年12月,补充新兵组建第3营,扩编为甲种团。后编为太行独2旅48团、9纵26旅78团。
◆44师首任政委余洪远。
1948年8月11日,在《刘伯承、陈毅、邓子恢、张际春关于中原部队战力和整训工作致中共中央的报告》中称:“9纵第26、第27旅各3个团,共计6个步兵团。人数装备都较充实,有山炮4门,化学炮2门,每团有迫炮8到10门,每营有重机6挺,一个尚有飞机用之机炮5挺,战力不弱。26旅较强,全纵2万余人,是后起之秀。”
解放战争期间,作为从太行根据地走出的第三支子弟兵之中坚骨干,该部前后参加了豫北反攻作战,南渡黄河,开辟豫西根据地斗争,平汉、洛阳、郑州、淮海、渡江、两广、西昌等重大战役,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战斗和工作任务。上世纪80年代末期,15军编写军史,在审稿会议上,老军长、时任国防部长秦基伟上将对44师部队有过高度评价:“15军的主力拳头是44师,44师的主力拳头是130团,哪个地方最艰苦、最困难,就把它用上去,130团上去就是胜利。”可见,44师的主力师地位是久经战火考验和上级首长一致认可的。
鏖战张围子,全歼“青年团”
1948年12月5日,中野刘、陈、邓首长发布命令,从12月6日16时30分起,对敌黄维兵团发起全线总攻击。东集团之9纵奉命在友邻协同下,首先拿下张围子。
张围子位于敌核心阵地双堆集东北,守敌为第10军75师223团,是黄维兵团的一个主力团,有“青年团”之称,其前身为整118旅353团,更早为整11旅33团,战斗力很强,弹药充足,防御设施比较完备。该敌既能得到双堆集方向炮火支援,又有随伴炮兵,可在前沿构成严密的火控地带,是一枚名副其实的“硬核桃”。
9纵决心以26旅依托小张庄阵地,从张围子东北及正东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纵队加强该旅山炮3门、迫击炮9门,连同旅自身炮兵,共有各种火炮28门,组成支援炮兵群。在此之前,76、78团已在敌炮火下进行了3昼夜的近迫作业,挖好3条交通沟并以多条支沟连贯,将攻击出发阵地推抵敌鹿砦前60余米处。26旅确定78团为主攻,76团为二梯队,77团负责打援及堵截,另调27旅80团为预备队。78团当时刚从郑州归建,还不清楚面前的敌人是怎样的凶狠顽强。
6日16时,我炮火试射。17时,炮火急袭,敌前沿阵地大部被摧毁。20分钟后,78团1营突击队2连从村东北角发起攻击。距敌鹿砦20米处,敌地堡突然开火,突击排长负伤,因战前未指定代理人,造成突击队混乱。加之我迫击炮发射炸药包后,未等爆炸,突击队即发起冲击,致遭自己火力误伤,另2个排进攻亦受挫。3连在2连左侧投入战斗,先头排刚跃出战壕,即遭敌火力压制不得前进。由正东方向进攻的78团2营攻击也未奏效,苦战至22时,78团不得不退出战斗,团参谋长陈鸿汉光荣牺牲。此时,在村南攻击的11纵31旅也未得手。
◆26旅突击队向张围子发起攻击。
26旅的主力团是76团,自淮海战役始,就屡为先锋,连战不止,十分疲惫。9纵司令员秦基伟本来是想将该团用于最后的战斗,现在不上是不行了。7日,9纵将76团调上来,由张围子西北方向实施攻击,78团和友邻部队的攻击方向不变。当日18时30分,我两次炮火急袭后,78团突击队(第4连)由村东北角一举突入敌阵,第一梯队(第1、2营)迅速向西南发展。接着,第二梯队(第3营)投入战斗,动作勇猛,与敌逐壕、逐堡争夺,连续歼灭敌人2个营部及1个连部。与此同时,76团3营11连乘炮火浓烟也于西北角突入敌阵地,连续打退敌6次反扑后,伤亡已有70余人。该团第二梯队(第1营)投入战斗后,沿交通壕发展,实施连续突破,攻占了敌集团工事两处,控制了张围子西半部。敌“青年团”确属一流,战斗精神殊异于其他国民党军队,一看我76团楔入阵地,自己火力无法施展,便挺枪跃出掩体、地堡,嗷嗷叫地直迎上来。主力对主力,硬碰硬地拼上了刺刀,震彻天宇的喊杀声中,利器撞击出一片叮里当啷。双方的预备队都潮水般往突破口涌,见面就开火,就拼杀,一道壕、一个堡地争夺。当时我军攻击黄维兵团全线只有这一处在战斗,敌人把全部炮兵都转向这里,在张围子周围构成了严密的拦阻火力。战斗中,76团伤亡很大,副团长东传钧、3营营长马振起负重伤,教导员路光华牺牲。1营3连在战斗中表现了红军连队的高度顽强性,边打边组,最后只剩下9班长郝俊、通信员马绍孔等17名几次负伤的同志,还编成两个战斗班,由指导员周福祺率领,拿下了最后一个地堡群。此时,友邻11纵从村东南突破,与26旅协同作战。战至午夜,敌大部被歼,遗尸满沟,残敌被我压制于村西北、西、西南方,负隅顽抗,我以猛烈炮火将其消灭。至8日4时,我军彻底占领了张围子。
张围子战斗全歼敌主力223团,为我军由东北方向向敌纵深发展打开了缺口,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战斗异常激烈残酷,只生俘敌130余人,余皆毙伤。我自身损失也很大,仅76团就伤亡了284人。之后,26旅越战越勇,77团主攻杨四麻子,歼敌75师224团大部。会攻双堆集敌黄维兵团核心阵地时,76团率先攻占敌兵团司令部所在地小马庄,控制了赖庄临时飞机场,取得了最后胜利。战后,9纵给76团记集体功。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1949年2月,中野9纵26旅改为二野15军44师,全师8786人,为15军3个师中实力最强。3月4日,44师作为15军先头师从河南周口地区出发,经大别山向长江北岸挺进。当月下旬,抵达安徽望江县之徐家桥。按照4兵团部署,15军拟由香口到毛林洲段突破登岸,44师确定为渡江第一梯队,于华阳镇附近展开突破敌江防,歼灭当面之敌,占领香山、黄山,保障主力渡江。该师当面之敌为68军143师,面江背山,居高临下便于防御,山脚至江边为沙滩,易构筑工事。敌阵地纵深有两条横贯公路,便于兵力、兵器的机动。在我军占领北岸后,敌人日夜加修工事,并不断用炮火向我袭击,干扰我军的渡江准备。
4月20日,44师召开渡江作战誓师大会,15军党委把分别写着“打过长江去”和“解放全中国”两面大旗授予44师第一梯队的130团和131团1营,全师指战员激情满胸,斗志昂扬。21日19时30分,突击团到达华阳镇进攻出发地点。趁天黑下雨之机,在炮火掩护下,副师长方文举亲率第一梯队4个营乘船于23时向长江南岸进发。各条战船的指战员们英勇顽强,动作迅猛,不顾敌人猛烈的火力袭击,利用铁锹、钢盔等作划水工具,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前进。由于我军掩护炮火的密度太小,弹药又少,很难长时间压制敌人的炮火,对沿岸敌步兵的压制更是力所不及。战后观察,130团突击地段,正在香山沿江横出的山梁下,敌居高临下,对我抵近船只进行俯射,我许多船只向下溜,沿岸挨打,伤亡较大。该团伤亡350人中,有1/3是在航渡和登陆前被击中。但所有船只,不管多大伤亡都坚决顽强靠岸登陆。
敌人的炮火越来越猛烈,130团团长李钟玄面部负伤,仍挺立船首指挥部队前进。1营副教导员王敬春负重伤,3营营长李学增两处负伤,副营长陈起贵壮烈牺牲,船上的船工水手也都负了伤,全船同志伤亡达3/4仍群情激奋,高呼口号:“只有前进,绝不后退,坚决完成任务!”131团1营机枪连8班9人已伤亡7人,正副班长均负重伤,班长仍坚持划桨前进。全班一个决心:“只要还有一个人,还有一口气,就要战斗到底,打过长江去。”表现了无比顽强的战斗意志。44师虽伤亡较大,但部队始终保持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船队越接近敌岸,敌人射击就越猛烈,不少船工伤亡。130团3连2排战士挺身而出,为船工挡子弹。
◆130团“打过长江去”大旗在香山主峰上飘扬。
经过40余分钟水上战斗,各突击船队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于23时50分先后突破敌人江防阵地。130团2营首先于航标灯塔附近登陆,5连战士周庆兴迅猛地向敌地堡群冲击,不料掉进敌堑壕里被4个敌人按住,周庆兴立即拉开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敌人见势吓得松手逃跑,他将即爆的手榴弹投向敌群炸死2人,其余敌人抱头鼠窜。5、6两连迅速占领了航标灯塔守敌指挥所及主要支撑点,使敌人失去了指挥。与此同时,5连1排因江水冲偏未按预定点靠岸,单独由香口东500米处登陆,和主力失去联系,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排长崔彦德率领全排发扬独立作战精神,直插香山主峰,在敌侧后打响,动摇了敌人整个防御。3营10连抢占了香山和黄山鞍部敌炮兵阵地,缴获山炮两门。1营红3连夺取江岸阵地后,向香山前进,在5连1排协同下占领香山。131团1营在130团1营的协同下,以2个连迂回包抄,1个连正面攻击,一举攻占了黄山。各突击分队向心合击,黄山、香山等滩头阵地牢牢控制在我军手中。经3小时激战,至22日3时,歼敌一部,余敌抛弃重武器,仓皇向南逃窜。“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两面红旗在香山和黄山的主峰上傲然招展。这两面见证了伟大渡江战役的战旗于1956年被北京军事博物馆收藏。
15军军长秦基伟闻报44师突破敌江防,十分欣喜,称44师又为15军立下头功,立即率领第二梯队43师和45师部队过江。44师131团主力迅速追歼逃敌,扩大战果。二梯队132团登陆后,向香隅畈方向挺进,23日乘胜解放至德县城,并于城南良田埠歼敌81师242团大部。至此,44师胜利地完成了突破长江天险任务,全师共歼敌143师429团和81师242团各一部,俘敌团长以下1000余人,缴获火炮9门,自身伤亡500余人。1949年7月1日,4兵团授予44师130团“渡江杀敌第一功”奖旗。
最后一战,解放西昌
1950年2月下旬,15军44师经过1300公里的行军,由广西横县迂回黔西南进入滇东北,抵达曲靖地区。按照4兵团预先部署,本应由该师进驻昆明并担任警备任务。但此时,西南军区开始部署西昌战役。西昌位于西康省东南部,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地处川、滇要冲,地形复杂,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成都战役后,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代长官胡宗南、西昌警备总司令贺国光收拢了第2、3、27、69、72、124、127军等残部万余人,盘踞西昌、会理地区,筹集大批武器、弹药和粮食,培植地方反动武装,梦想建立以西昌为中心的“大陆游击根据地”,实现蒋介石的“政治台北,军事西昌,等待国际事变”的总体战略。西昌也就成了祖国大陆除西藏之外尚未解放的最后一个军事据点。
西南军区决定62军184师由川西出发,过大渡河向南,与从云南出发过金沙江向北的15军44师等部13个团两线夹击,六路分进,解放西昌。在3月初的师第2次党代会上,44师师长兼政委向守志代表全师向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表态:“祖国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勇敢愉快地到哪里!”44师决定以师主力在金江第2支队配合下,北上隆街,渡金沙江,攻姜驿、会理、德昌。另由师参谋长葛明带131团,在金江第1支队配合下,北进巧家,渡金沙江,攻华弹、宁南、普格。两路最终的目标都是西昌。
◆44师领导在西昌敌司令部前合影。
3月12日,44师部队出发,分两路向金沙江岸开进。19日,分抵隆街、巧家地区。为了增强隐蔽性,避免打草惊蛇,不使敌人闻讯望风而逃,44师采取了偷渡金沙江的战法。21日夜,师侦察连由隆街偷渡成功,全歼对岸的地方武装,掩护师主力安全渡江。同日,131团由巧家渡金沙江,歼灭江岸守敌第27军残部1个营。战斗中,3营副营长赵转则英勇牺牲。渡过金沙江后,130团经滥坝、力马河、爪鸡头,昼夜兼程,向会理迂回前进,翻越了马鞍山、马头山,通过茂密的森林,以神速勇猛的动作,于23日16时,突然抢占了会理西郊的西来寺高地。守敌第124军1个排正在做饭、吸鸦片,当即被我全部俘虏。该团乘势冲入会理,俘敌500余人。同时,130团2营由正面前进,通过火焰山,于凤山营歼敌第2军76师残部。次日9时许,该营到达会理与团主力会合,并于会理东北伏击由巧家向西逃窜之敌1个团,歼敌500余人。131团渡江后,向宁南挺进,连续两昼夜没有饭吃,没有水喝,许多战士只能以尿解渴。在翻越上下30公里的黄土岭时,由于山陡路滑,风力很大,有的行军锅和背包被大风刮跑,有2名战士被大风刮落崖壮烈牺牲。战士们互相以皮带拉着爬山越谷,奋勇前进。在“一分艰苦,一分光荣”的口号鼓舞下,战胜重重困难,于23日占领了宁南县城,歼守敌2个连。该团马不停蹄地向西昌急进,于25日晚又顺利占领了普格。44师第二梯队132团于24日晨加入战斗,由会理向德昌挺进。26日晨2时,攻占该城,守敌一部向西昌逃窜。防守会理一线的敌124军军长顾葆裕率残部2000余人向滇西逃窜,被我南线左翼友军14军部队歼灭于姜营街、平川街地区。
此时,北线62军184师已渡过大渡河,进抵石棉(农场)及其以南地区,与我44师共同完成了对西昌之敌的战役包围。132团占领德昌后,距离西昌只有百里左右,一个强行军就可抵达。胡宗南、贺国光等敌首大惊失色,于26日晚23时乘飞机仓皇向海南岛逃窜。西昌城内之敌顿呈混乱,纷纷外逃。27日5时,132团从西面迂回,迅速抢占了西昌简易飞机场,随即突入城内,俘敌600余人。此时,距离胡宗南逃跑仅差6个小时,未能活捉敌酋,是西昌战役的一大遗憾。残敌四散,一部北逃,一部流窜于西昌附近山区。44师一面布置城防,以130团为西昌卫戍部队,维持市区治安;一面组织132团迅速向北追敌至泸沽、冕宁,在冕宁县城与南下的62军184师会师。4月7日,西昌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15500余人。其中44师歼敌4000余人,自身伤亡近200人,以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企图盘踞西南最后一个据点开展“游击战争”的幻想。
4月3日,184师部队入城,正式接管和经营西昌。44师协同184师于西昌外围展开清剿,肃清残敌。当月下旬,44师撤离西昌,当地彝族群众用最高的礼节跪着欢送,全师指战员无不感动。5月17日,该师进至四川宜宾地区,归还15军建制。能参加祖国大陆上对国民党军的最后一战,成为44师永远的骄傲和自豪。
空降飞虎,伞兵摇篮
1951年3月,44师随15军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西方山地区防御作战、东海岸抗登陆防御,涌现出“出国作战第一功”(130团1营、2营、131团2营)、“英勇顽强突破敌阵的尖刀连”(130团9连)、“马绍孔排”(130团3连3排)、“一级英雄”崔建国(130团9连排长)、“二级英雄”李文彦(130团警工连班长)等大批英模单位和个人。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穿插战斗中,44师130团在大水洞重创美军第2师38团,毙伤美军1784人,南朝鲜军23人,俘美军少校营长以下244人、南朝鲜军18人,共计歼敌2069人。这一辉煌战绩赢得彭德怀司令员的高度评价:“我以1个团的兵力在穿插作战中消灭美军1个团,仅有15军的大水洞战斗。”1952年9个月的西方山阵地防御战,44师共歼敌1.89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00余架,摧毁敌坦克53辆、汽车85辆,被誉为“世界战争史上著称的阵地防御战”。志愿军总部认为:小部队主动出击敌人,是15军44师的一个创造。
1954年5月,44师奉命回国,驻湖北应山县(今广水市),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4师番号,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阶段,先后完成了营房建设、整编改装等任务。1955年2月,组建师属炮兵第324团。6月,随15军隶属武汉军区建制。1956年1月和1959年1月,44师先后赴山东青岛地区和济南地区担负国防施工任务。
1961年3月,总参调陆军第15军改建为空降兵部队,6月,该军整编完毕,44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第44师,随15军归空军领导,划归武汉军区空军建制。从此,这支二野“后起之秀”由陆地猛虎转为空降飞虎,开始了新兵种建设的征程。
◆44师新兵跳伞训练。
漫长征途,血火辉煌,从44师中走出了67名军以上干部,他们是“后起之秀”、“伞兵摇篮”的杰出代表,如总后副政委唐天际中将、福州军区副司令张显扬少将、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方升普少将、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武汉军区空军政委康星火、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李钟玄、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李良辉中将、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姚恒斌少将等,其中向守志、康星火、李良辉、姚恒斌均担任过15军军长。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转载请联系《党史博采》
侵权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dangshibocai
大将许光达带出的嫡系部队,步兵第七师,解放兰州夺桥立奇功
文/朱晓明
相比“天下第一师”、“359旅”、“教导旅”、“新4旅”等一野具有响亮名声和鲜明性格作风的主力师而言,第3军第7师则少有耳闻。其实,这支部队攻如猛虎、动如脱兔,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不仅是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雄师,更是一支在荣誉面前不浮不夸、不骄不躁、默默奉献的劲旅。
“共和国大将之旅”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7师和步兵第1师的前身同出一家,都可追溯到1937年8月组建的八路军120师358旅,可谓孪生兄弟。1939年1月,120师率领358旅715、716团由晋西北开赴冀中,4月,旅长张宗逊、政委张平化率该旅领导机关部分干部也前往冀中。为加强晋西北地区抗日领导力量和保持政治影响,120师将留守在晋西北地区358旅领导机关一部和直属队、714团、独1、2团、警备6团、雁北6支队等部合编为120师新358旅,即(彭)358旅,旅长彭绍辉、政委罗贵波。1940年4月,该旅改称为120师独2旅,下辖5、6、714团和雁北6支队。11月,奉命兼晋西北军区2分区,5团缩编为分区警卫营,6团改称9团,山西新军暂编1师(辖36、37团)调归2分区指挥。
1942年5月,许光达任旅长兼2分区司令员。9月,独2旅改兼晋绥军区2分区,辖9、36、714团。1943年6月,714团调归独1旅。1945年4月,晋绥军区21团调归独2旅,9团调归绥蒙军区。8月免兼2分区,改称晋绥野战军独2旅,辖21、27、36团。1946年6月,该旅27团与独3旅17团对调建制。11月,改编为晋绥军区3纵独2旅,旅长唐金龙、政委罗志敏。1947年7月,改为西北野战军3纵独2旅。9月,该旅17、36、21团依次改称为4、5、6团。1949年2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第7师,师长唐金龙、政委梁仁芥,4、5、6团依次改称为19、20、21团。
在7师的3个团中,19团前身为冀中17、22、26团合编而成的晋绥3分区17团,该团历史较早,老底子有东北军吕正操部改编的冀中人民自卫军一部,战斗力很强,为军、师主力团。其前身之一冀中22团曾在抗战时期参加过著名的宋庄战斗,取得重大胜利。20团前身为山西新军暂编第1师,抗战中期缩编为36团,编入独2旅。该团隶属7师时间最长,忠诚顽强,善于攻坚,是7师最重要的倚靠力量。21团前身为山西新军工人武装自卫旅, 1942年缩编为第21团,1945年编入独2旅,该团具有一定战斗力。
7师前身(彭)358旅、独2旅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环境恶劣、地瘠民贫的晋西北地区艰苦奋斗,独立作战,长达8年之久,为西北我军主力师中条件最苦、发展最慢、实力最弱的部队。但他们以吃苦为乐,以奉献为荣,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在彭德怀司令员、贺龙司令员、彭绍辉和许光达两任旅长的领导下,转战西北,前赴后继,英勇杀敌,最终将自己打造成为一支在第一野战军中既能攻坚、又能野战的英雄部队。特别是许光达从1942年任独2旅旅长至1949年任3军军长,对7师(独2旅)英勇顽强战斗作风的形成和光辉战绩的取得,发挥了重要作用,堪称7师师魂。许光达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名列开国将帅,7师从此也就有了“共和国大将之旅”的美誉。该师特点为:作风朴实,工作扎实,不事张扬,善于学习,不仅能打硬仗,更能打巧仗,在多次重大战役中表现突出,屡立奇功。
解放战争期间,7师(独2旅)先后参加了大同集宁、汾孝、沙家店、延清、宜川、荔北、陕中、扶郿、兰州等重要战役战斗,较好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歼敌数量占3军总战绩13万余人的一半以上,为解放大西北作出了重要贡献。
汾孝战役中攻守兼备
1947年1月,国民党胡宗南集团驻山西大宁、蒲县部队向南撤至临汾、运城一线,致使阎锡山集团在晋中汾阳、孝义等县的兵力相对孤立和空虚。晋绥军区和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联合作战,决定发起汾(阳)孝(义)战役。按照部署,以晋绥3纵独2旅和2纵独4旅联合攻打孝义城;以晋冀鲁豫4纵攻打汾阳城(后因形势变化,改为围城打援)。
1月13日、14日,晋绥3纵司令员许光达率领独2旅、2纵副司令员彭绍辉率领独4旅先后兵临孝义城下。孝义是敌在晋中平原的门户和战略守备要地,城高约10米,分东西南北4个城关,城门坚固,四周突出部均有碉堡,城外围有2至3米深的壕沟,西关、南关地形隐蔽易于接近。守敌有69师一个营及地方保安武装、奋斗团、还乡团等2000余人。
◆许光达1926年冬进入黄埔军校,后转到武汉分校学习。
当时独2旅武器装备极差,除了战士们手中作战必备的枪支弹药以及少得可怜的迫击炮之外,重兵器为零,甚至连过沟越壕的长踏板和攻城用的云梯也没有。独2旅36团的战士们想在当地找一些木材和工具,自己动手制做踏板和云梯,但孝义城周边木材奇缺,到处也找不到几根像样的木头,所以准备攻城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有更好的攻城手段和方法。好在36团里有位能人,他就是张八,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喜欢动脑筋。早在1946年6月晋北战役攻打朔县县城时,张八就曾自己动手制做了一种既体积小携带方便,又可以在空中悬挂也可以站立在墙角的“炸药包”。他使用这种炸药包一举将朔县城门炸得粉碎,轰动晋绥军区。后来这种炸药包又在解放崞县县城时再显神威,张八因此被授予“特等爆破英雄”、“贺龙爆破手”称号,成为独2旅的一面旗帜。此人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同年随团访问苏联、捷克等国,受到过斯大林的接见。1953年6月在朝鲜战场上牺牲,时任7师20团1营副营长。这次攻打孝义城,张八的炸药包又将发挥巨大作用。
了解敌情、地形后,许光达和彭绍辉商议,决定以独2旅从南关、西关方向攻城;以独4旅由东关和东南角方向攻城,该旅10团从北关佯攻。独2旅和独4旅都是所在纵队的主力旅,也都有一定攻坚经验,此番齐攻孝义,也有一些比赛的意味。为了一举将孝义城攻下,担任主攻的独2旅36团1营营长白指南事先带领小分队经过周密侦察,确定好了进攻路线,并通过精心组织与具体分工,对爆破、掩护、攻城各分队进行了反复示范和演练。
1月17日夜发起总攻,独2旅于22时攻克了孝义南关与西关,一举将南关和钟鼓楼守敌奋斗团全部歼灭,随即开始攻城。36团1营营长白指南率部迅速接近南城门,爆破组在机枪掩护下,使用张八发明的“炸药包”仅仅几分钟便炸开了城门,为部队打开了前进道路。1营率先冲进城内,向纵深发展。36团主力和17团尾随攻入城中,与敌展开巷战。2纵独4旅也在4小时激战之后占领了孝义城东关。经过一夜激战,18日上午8时,我军完全占领了孝义县城,全歼守敌2,5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及粮食。
孝义失守,汾阳被围,阎锡山大为光火,他抽调第33、34、61军分三路来援。我军调整部署,集中兵力打击战斗力最强的南路援敌之34军。1月21日拂晓,独2旅奉命进至西盘梁、张魏村、长兴村等地区,以36团接替4纵11旅32团在西盘梁的防御阵地。面对四倍于我之敌,在近6个多小时的阻击战中,该团打退了敌孙楚第34军1至4个团的连续攻击。下午16时,独2旅17团又在张魏村歼敌1个警戒营并成功捣毁了孙楚的34军指挥部,俘敌900余人。随后,17团与友邻部队将孙楚残部围困在东盘梁地区。
阎锡山急令61军和33军分两路前来增援。22日,赵承绶第33军的2个团进至马庄营地区,独2旅36团协同4纵11旅向该敌展开进攻。虽经彻夜激战,但因地形不利仅杀伤敌一部。23日中午,11旅主动撤出战斗。当晚,东盘梁之敌从独2旅17团的侧翼实施突围并向介休方向撤退。24日,17团向万户堡、北辛武、孙家寨地区展开追击,并与4纵10、11旅将敌33军71师、暂46师包围在中街村。27至28日,4纵主力向中街村发起攻击,由独2旅36团负责沿汾河西岸阻击敌援军。此时,阎锡山调集3个师由平遥、介休地区向中街村救援,在飞机、炮火掩护下向我36团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均被击退。29日下午,中街村之敌开始突围,我4纵堵截不力,敌除一部被歼外,大部分突围后急速向张萱镇方向退却,我36团和10旅追至汾河边未及。至此,汾孝战役结束。
此役,我军共歼敌1.1万余人,缴获各种炮146门、轻重机枪482挺。其中,独2旅取得较大战果,共歼敌4275人(毙伤敌1186人、俘敌3089人),缴各种炮54门、轻重机枪149挺、长短枪1335支。战后,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司令员陈赓在总结汾孝战役时批评了4纵的一些部队,但表扬了独2旅,他认为独2旅人数虽少,但战斗作风好,有全局观念。
宜川战役坚韧不拔
1948年初,西北野战军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组织宜川战役,以3、6纵各一部首先包围宜川,吸引国民党军来援;以1、2、4纵为主力,歼灭援军。根据野司部署,3纵司令员许光达决定以独2旅配合6纵教导旅和新4旅各一部围攻宜川。
宜川东临黄河,南靠黄龙,地理形势十分险要,县城四周围构筑了许多工事,主要阵地多为悬崖峭壁,易守难攀。城东北是凤翅山,西南为内外七郎山,城北是老虎山,西北是太子山。守敌为重建的整76师24旅,旅长张汉初。整24旅早在1947年延清战役中,就被3纵歼灭过,此次重逢,部队不免有些轻视。张汉初将其主要兵力集中配置在内外七郎山和凤翅山一线,以71团一个营驻守外七郎山,内七郎山则由24旅旅部和71团团部带一个营共同防守。凤翅山由70团团部和两个营镇守,太子山、老虎山等只部署了一些小部队。
◆我军向宜川凤翅山阵地射击。
2月24日,3、6纵逼近宜川外围。彭德怀电告两纵,要求部队攻城要猛,但攻而不克,以逼张汉初呼救求援。当日下午,许光达到独2旅去检查部队攻城战斗准备情况,并带领部队指挥员看地形。独2旅主攻方向为城西外七郎山,从山脚到山顶,有二十几层峭壁,塄坎上交通壕、火器掩体、碉堡密布,山下有三四道外壕和铁丝网。
26日开始,3、6两纵围城部队发起外围攻击,将守军向城内压缩,守军急呼求援。胡宗南令整29军军长刘戡率4个旅的兵力,沿洛宜公路经瓦子街轻装驰援。当日,6纵教导旅1团组织力量向凤翅山发起4次攻击,均被敌人挫败。
27日白天,教导旅1团和新4旅16团再次攻击凤翅山,敌人凭险而守,突击部队伤亡惨重,再告失利。当晚,独2旅4团以1营配合5团进攻外七郎山,以2、3营夺取太子山。21时部队开始接敌运动,4团团长闵洪友负伤,政委耿翼周不幸踩雷牺牲。大战刚开,团主官全部伤亡,指战员们愤怒了,攻击异常迅猛,仅用20分钟就拿下了太子山。5团以2营从正面攻击外七郎山,3营从东面迂回。4团1营也配合5团发起多次冲击,均遭敌人的顽抗而未果。战斗中,5团2连班长杨茂华只身一人冲入敌阵,俘敌250余人。9连班长王林如在部队进攻受阻时甘为人梯,让战友们踩着自己的肩膀向前突破。5连连长史七则4次负伤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28日拂晓,在旅炮兵营猛烈炮火支援下,5团终于攻克外七郎山。与此同时,城北的老虎山也被我6团攻占。守敌24旅仅能控制内七郎山、宜川城和凤翅山3处阵地,旅长张汉初连电胡宗南和刘戡呼援求救。
一夜鏖战,5团伤亡较大,转为旅预备队。29日夜,4团从太子山突破口向宜川西门发起进攻,一小时后,有一个营的突击部队从城西北角攻进城内,俘敌500余人。4团顺着北城墙和西城墙根向纵深发展。内七郎山和城内守军不断向4团发起反击,激战中凤翅山和内七郎山上的敌炮兵也不停地用炮火居高临下轰击城西北角,4团被压制,无法前进。凤翅山下的教导旅听到北面震耳欲聋的炮声和冲杀声,也再次向凤翅山发起强攻,试图一鼓作气冲上顶峰,但强攻再次遭到重挫。战至次日黎明,内七郎山和凤翅山一时仍无法攻克,双方互有伤亡,独2旅副旅长张开基只得下令将4团撤至城外。此时,瓦子街方向,我军围歼刘戡整29军战斗正酣。
◆1948年2月,许光达(右)等在宜川、瓦子街战役时,在前沿阵地察看地形。
3月1日下午,瓦子街战斗胜利结束,西野主力一举歼灭了敌整29军两万多援兵,这令宜川城外的攻城部队信心倍增。3纵命令独2旅立即总攻宜川,活捉张汉初。纵队炮兵团也赶来支援作战,还送来了大批武器弹药。为了弥补6纵教导旅在前期攻城中的损失,加强攻击凤翅山的兵力,3纵将作为攻城预备队的独2旅5团2营调给教导旅指挥。
3月2日晚18时,独2旅和教导旅在宜川城西、东两处同时发动攻击。独2旅换上6团为主攻部队,由于地形熟悉,准备充分,6团不到一个钟头就冲入宜川城内,但在逼近内七郎山时遭到守军猛烈火力的阻击。6团和4团在纵队炮兵团的火力掩护下,数次突击内七郎山,试图夺取通向山顶的洞口,均以失利告终。此时,6团2营4连截住从城内撤往内七郎山的敌军番号也为4连的一个连,俘虏后问清口令,换好敌服装,一队人马装着慌乱的模样向内七郎山上跑去。等到了山顶,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4连就抢占了守军的炮兵阵地,随后调转炮口朝着凤翅山开火。3日晨,一直坚守顽抗的凤翅山守军望见宜川城池及内七郎山已失,即发生动摇。教导旅1团在新4旅16团和独2旅5团2营的配合下连续猛烈攻击,战至8时,守军全部缴械投降。敌少将旅长张汉初跳城逃命,被独2旅5团炊事员活捉。
宜川攻坚胜利,我军全歼守敌5300余人,为宜川战役划上圆满的句号。3纵队独2旅发挥了主力作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歼敌3682人并缴获大量火炮和枪支弹药。
兰州战役立奇功
1949年8月举行的兰州战役,是西北解放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坚战。经浴血攻坚和激烈巷战,一野共歼灭敌青(海)马(步芳)主力82军、129军等部2.7万余人。此役敌方工事之坚固,防守之凶悍顽强,地形之有利于敌,均属前所未有。3军7师在战役中,果敢机断,以动制敌,抢占黄河铁桥,切断敌人退路,乘乱率先攻入兰州城内,歼敌6000余人,为战役胜利立下奇功。
8月20日,一野2兵团和19兵团(欠64军)进抵兰州城郊。21日,我军不待休息,除以第3军(兰州城西)担任总预备队外,其他4个军共出动9个团的兵力向兰州外围南山之马家山、营盘岭、沈家岭等诸阵地发起试探性攻击。敌人非常顽强,据险死守,我军全线受挫,伤亡2000余人,被迫停止进攻。
◆7师部队抢占兰州黄河铁桥,切断敌人退路。
经过3天休整补充和总结经验教训,25日晨,我军向兰州发起总攻。根据新的部署,3军奉命加入战斗。决定以主力7师由西向东配合第4军攻击狗娃山主阵地,得手后由南向北夺取西关,控制黄河铁桥,切断敌人退路。7师部署:以19、21团为一梯队,配合4军扫清狗娃山残敌,尔后向兰州城迅速攻击夺取黄河铁桥;以20团为预备队,其一部随7师行动,另一部向兰州城南五泉山方向实施攻击。
经整整一个白天的血战,我军在各个方向上先后突破青马守军外围防线,敌我均伤亡惨重。当日14时,青马守军决定按计划主动逐次撤离阵地,这一情报一野无从知晓,因此并无在25日夜就发起对兰州城进攻的计划,而是准备在第二天全线出击歼灭青马守军。
当晚,青马守军除在前沿留少数部队与我军保持接触外,沈家岭、营盘岭、马家山等残敌全部溃逃,企图趁夜经黄河铁桥向北秘密撤退。顿时,兰州城内陷入了一片空前的大混乱。非常巧合的是,这天傍晚7师19团在狗娃山一带抓住敌两个逃兵,经审问方知敌酋马继援已下令全线撤退。为了慎重和不误战机,19团一面将这一重要敌情及时上报师部,一面仍决定按原计划摸上狗娃山山顶了解个究竟,果然上山后发现阵地上满目狼藉、空无一人。23时,19团攻占狗娃山,21团进占发电厂,继续向兰州西关和黄河铁桥突进。
19团3营在副团长申维范带领下,乘敌混乱向西进击,迅速控制西关城楼,并组织7、9连和机炮连全部火力,掩护8连向黄河铁桥猛攻。此时,敌人正从黄河铁桥蜂拥溃逃,桥面上车马拥挤。见此情景,8连连长许士奎指挥突击队迅速冲向铁桥。桥头守敌拼死抵抗,8连集中火力支援突击队冲击,敌人纷纷倒毙。后续敌人仍大批涌向桥头,企图夺路逃窜。因距离太近,敌人又多,突击队迅速后撤50米与敌人脱离接触,调出全部冲锋枪向敌扫射,将敌压住。8连以火力封锁住桥面后,又引爆桥上一辆卡车,堵塞逃敌退路,致使桥面一片混乱,敌不少官兵落水或泅渡黄河而被淹死。26日1时20分,黄河铁桥被我完全控制,这就卡住了敌人咽喉,截断了敌人唯一退路。战后,3军授予8连“夺桥首功连”锦旗1面。
◆1949年,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召开首届群英会,总结交流经验。图为许光达在开幕式上讲话。
26日2时,7师主力乘胜攻入城内,沿中山路和中华路向东、向南发展,与溃散之敌展开巷战。19团从西关沿益民路向东攻击前进,5时攻占城东教场。战斗中,5连5班班长艾生风,英勇作战,连续完成爆破任务,一人歼敌100多名,战后荣立大功两次,3军授其“连环爆破英雄”称号。21团由西向南发展,击溃小股残敌后攻占南门。20团进至十字街口附近,击退从十里山、窦家山、古城岭和马家山一线溃退下来的青马守军主力100师残部及其骑兵团数次猛烈反扑,彻底粉碎敌“最后一搏”,于7时占领东门。20团的战斗为兰州城内最激烈的巷战,本来从十字街口到东门步行不过30分钟,而20团却打了整整5个小时,真可谓一步一血!
拂晓时分,19团4连从俘虏口中得悉,城东飞机场残留数千溃敌。连长贾秋忠当机立断,率领全连猛扑机场,以灵活机智战术动作,俘敌3个保安团共2500余人,缴获军马千余匹和大批军用物资。战后,一野授予该连“勇猛机智、大量歼敌第4连”荣誉称号。天亮以后,我各友邻部队先后攻入城内,共同消灭了城内残敌。兰州宣告解放。
一路辉煌
1952年7月,根据军委整编方案,西北军区1军和3军合编为重装军,仍称第1军。将3军7师和9师合编为第7师,7师19、20团保持不变,21团改编为师战车团(60年代该团调出),原9师26、27团分别改称7师炮兵团和新21团,25团拆散补入各团。
◆3师部队参加九江决口封堵。
1953年1月,7师在师长闵洪友、政委戴金川的率领下,随1军奔赴朝鲜战场,先后参加了构筑西海岸防御工程和夏季进攻战役,以伤亡3028人的代价,歼敌8059人,该战绩占1军抗美援朝总战绩的67%。20团8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志愿军19兵团授其“二级英雄连”称号,授予连长王虎元“二级战斗英雄”称号。1955年2月,7师随1军编入志愿军总预备队。1958年10月,7师回国进驻河南信阳明港地区。
1969年12月,7师改番号为3师,所属炮兵团及19、20、21团依次改称3师炮兵团及7、8、9团。1975年6月,驻河南的1军和驻浙江的20军对调防务,3师奉命移驻浙江金华。1979年起,3师在全军率先开展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活动,使官兵的军、政、文、民(指军事训练、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民用技术训练)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开创了新时期的带兵之路。1983年2月,活动发源地7团9连被南京军区授予“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模范连”称号。5月,总政治部在3师召开全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向全军推广了该师的成功经验。
1985年百万大裁军,3师作为原一野主力部队保留,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8月,该师参加九江抗洪抢险,被中央军委荣记集体二等功,炮兵团反坦克连被南京军区授予“抗洪模范连”称号。10月,该师缩编为第1集团军摩托化步兵旅,所属各团番号撤消,以4个团部分别组建了4个预备役团。2001年初,根据上级命令,组建了旅属炮兵团。
◆1955年9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向许光达等颁发授予大将军衔的命令状。
2012年12月,该旅被四总部表彰为当年度全军师旅级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这是英雄的“大将之旅”跨入新世纪以来第4次荣登全军军事训练最高级别光荣榜,展现出较强的作战能力和较高的训练水平。
在70多年的革命征程中,这支光荣的“大将之旅”战功卓著,一路辉煌;英模辈出,将星璀璨。逐步形成了“四强、一好、五个特别”的优良传统和战斗作风,即:大局观念强、集体荣誉感强、突击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内外关系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守纪律、特别讲团结、特别重建设。涌现出以“战斗模范营”、“全面模范连”、“剿匪战斗英雄连”及“特等爆破英雄”张八、“全国战斗英雄”李珍、张春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荣誉单位和英模个人。在该部及其前身部队工作过的我军高级将领有数十位,其中许光达大将、彭绍辉上将、晏福生中将等开国将领就有40多位。1988年实行新军衔制以来,从该部走出的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为部队更添自豪和荣耀。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转载请注明转自《党史博采》。
侵权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dangshibocai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