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七夕乞巧什么意思 蚂蚁(七夕将到,除了乞巧,七夕还有4大习俗,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不能丢)

导读 七夕乞巧什么意思文章列表:1、七夕将到,除了乞巧,七夕还有4大习俗,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不能丢2、七夕,乞巧3、我们的节日 | 七夕,崇明人这样乞巧4、七天八夜!西和乞巧全攻

七夕乞巧什么意思文章列表:

七夕乞巧什么意思 蚂蚁(七夕将到,除了乞巧,七夕还有4大习俗,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不能丢)

七夕将到,除了乞巧,七夕还有4大习俗,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不能丢

在很多人看来,七夕就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一天也成为了约会佳日,情侣之间逛街吃饭,互相表白,还有人选择在这一天结婚。其实七夕并没有那么简单,它又称乞巧节、七娘会等,是古人对星宿崇拜衍化形成的。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演变中,它也有了多种含义,且对应的习俗、俗语很多,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不能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七夕习俗

1、乞巧

乞巧意思是乞求智巧,希望织女能将其手艺传给自己,这样女孩子就可以心灵手巧。在曹县有吃乞巧饭的习俗,选择七个关系不错的姑娘一起包饺子,并将红枣、针、铜钱这3种东西放在3个饺子里。

饺子煮熟后,7个女孩聚在一起吃饺子,如果吃到针就证明手巧、枣子代表可快速结婚、钱意味今后有福。

福建地区,这一天姑娘会聚在一起,看谁的针线活更好,又快又好的为“巧”,反之为“输巧”,输的一方需要准备礼物送给“巧”者。

山东一带,人们会将瓜果陈列摆弄,如果蜘蛛在上面结网即为巧。或抓上一个蜘蛛,放在盒子中,次日结网也为巧。

2、求子

旧时社会里讲究“母凭子贵”,如果女人生了儿子,那家庭地位就会上升。因此不少人都会去观音庙里求子,而在七月七这天也会向织女求子。如制作一个胖娃娃一样的泥人偶,摆放在正屋祭拜,不然就是在七夕前种上一些农作物种子,对其悉心照料,让其长出嫩芽,这也就寓意着多子多福。

3、穿针比赛

七夕时,不少地方会进行穿针比赛,这个习俗早在汉代时就已流行。当天女孩子会走出家门,聚在葡萄架下,猜测此时的牛郎织女会说上什么悄悄话,然后再将针线拿出来,看谁穿的最快,快者为巧。

在广州地区,七夕前后未出嫁的女孩子会穿上精美衣服,佩戴首饰,并在三更、四更、五更时对天空连拜七次,之后再通过月影穿阵引线,如果能一次性穿7个针孔,那就为巧。

4、拜魁星、拜织女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相信每个人都明白,织女本是仙女,爱上了凡间的牛郎,并生下孩子,但后来却被王母阻扰,只能在七夕这天跨过天河相见。而织女心灵手巧,女孩子会在这一天祭拜,期待自己和织女一样手巧。

七夕除了是牛郎织女约会的日子,也是魁星诞辰,而民间认为魁星主文事,男人会在这一天跪拜魁星,期待能够考取功名、高中状元。

在闽东地区,七夕晚上人们会摆上两张香案,男女各聚在一起祭拜,礼拜后围在香案前会餐,玩游戏助兴等。

5、染指甲

在西南地区有染指甲的习俗,此时女孩们会来到花园、田野里寻找花朵,并将其收集起来,再用上明矾碾碎,黏在手脚指甲之上,时间长了指甲就会变得光亮红润,几个月都不会褪色。

不过七夕这一天也有忌讳,那就是不能吃鸟肉,毕竟传说天桥是喜鹊搭建的,如果这一天吃鸟类会不吉利,今后的婚姻生活不利。同时,这一天也不能举办结婚庆典,毕竟牛郎织女七夕过后就会离开,如果在这天结婚有“离婚”之意,因而直到今天,农村中依旧有这一说法。

二、俗语

1、“是月初七,切戒色欲,勿想恶事”

在古代,七夕并没有“情人节”的含义,反而因七夕在道教中被称为“道德腊”,这一天是不能同房的。而这句俗语也就比较好理解了,在七夕这天不能有色欲,夫妻间不能行 事。但如今就不同了,七夕反而成了情人节。

2、“七夕一瓢水,孟秋不怕鬼”

在民间认为,七夕是“阴生阳”的日子,也是天地相通之日,正是在这天,织女才能来到凡间洗澡,并撞见了牛郎。

所谓的“孟秋”,也就是秋天第一个月份,对应的就是农历七月,它又被称之为“鬼月”,民间有“七月不下水”的说法,但七夕这天就不同了,仙女会来到凡间洗澡,因此这天百姓都会来到河边收集河水,用其洗脸,寓意着给自己带来桃花运,且能够逢凶化吉,让人身体健康。

如此一来,这句俗语也就好理解了,七夕这天早上人们会去河边打水洗脸、煮汤等,驱除“鬼气”,逢凶化吉。

马上迎来七夕了,相信那些情侣也都会策划着浪漫的一天,不过在特殊时期,大家还是别随意走动喔!

七夕,乞巧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

小时候的七夕,还不是一个中式情人节。那时候住在老家,当天务农的人都会早早回来,准备巧果、花生、酒菜,供奉给织女娘娘,一些留在夜凉时分,在天台纳凉时吃。

仰望星空,大人们便对着幽暗闪烁的银河向小辈讲古时女孩乞巧,拜织女娘娘的故事,指着天上讲哪是织女星,哪是牵牛星。

我们的节日 | 七夕,崇明人这样乞巧

夏秋之夜,

繁星闪烁,

如白色天桥般的银河横贯南北,

东西两侧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

隔河遥遥相望,

是为牵牛星和织女星。

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牛郎、织女相会在银河鹊桥上,因而这天称之为“七夕节”。传说中的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天仙,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赢得凡间崇敬,成为神州大地年轻女子仰慕的偶像。每年七夕节这天,人们趁着织女与牛郎鹊桥相会的难得时机,乞求智巧、灵巧、技巧,谓之“乞巧”,故而七月初七又称“七巧节”、“乞巧节”。

古瀛崇明女子,有多种乞巧的方法

之一是“穿针乞巧”

现存明朝中叶以来的几部县志中均有记载,《康熙崇明县志?时序》:“七月七日,少女结伴对月穿针,名曰乞巧。”

这天晚上,左邻右舍的姑娘们,相约聚会在一起,分先后手持五色丝线,对着月亮穿针引线,且要连穿七个针孔。初七夜里的月光不甚明亮,针孔又细小得很,还有风动,穿针眼并不容易,个个全神贯注,屏息敛气,小心翼翼。顺利穿过七个针孔的,说明“得巧”了。或几个姑娘同时穿七个针孔,先穿完的为“得巧”,晚穿完的谓“输巧”。

再一方法为“珠丝乞巧”

古往今来,蛛丝乞巧风行大江南北,只是检看的标准不尽相同,有的以蛛丝网的稀密为得巧的多与少,有以蛛丝网的圆正谓之得巧。崇明与别的地方有所不同,做法是:捉一只蜘蛛,放进盒子里,加上盖子以防逃脱,第二天开启,观察蜘蛛吐的丝网,条理清晰的,算是得了巧;条理不清的,谓少得巧。有乾隆、光绪二朝《崇明县志·风俗》为证:“藏蜘蛛于盒,晨起视之,其丝清且理者,谓之得巧。”

“七月七日,稚子以凤仙花染指,谓之乞巧。”这是《万历崇明县志·风俗》里的记述,是崇明人“乞巧”的第三法。七月初凤仙花盛开,少女们采红色凤仙花捻碎,将花汁涂抹在指甲上,连染三次之后,鲜艳红色不褪,经月尚存,益显漂亮灵巧。家长还给童男童女染甲,祈愿他们长大后如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1989年编纂出版的《崇明县志?风俗》中,载有七夕节“乞巧”第四法:“农历七月初七晚上,摊一白纸于地,据说可得天上织女散落的脂粉,涂之便得智慧,此举谓之‘乞巧’。”

还有一法,是“吃考乞巧”。

旧时崇明七巧节还有个风俗,“设瓜果作会”祭拜织女。晚上月当空时,家庭或宗族里的年轻女子结伴,在庭院里摆设香案,案上的供物中,巧果必有。巧果,指七巧节的美食,崇明风行的是“考”。请看1989年版《崇明县志?风俗》:“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也称‘乞巧节’。乞巧节这天,人们以面粉加糖水揉和成团,然后擀成薄皮,切成长方形小片,入油煎而成‘考’。”


姑娘们虔诚焚香礼拜后,面向织女星座,品味香甜松脆的巧果——考,祈求天仙织女赐巧,这有如正月半吃馄饨寓意兜财、重阳节登高为了求祥。
因为吃考能乞巧,故而“吃考一习,至今尚存。

来源:上海崇明

七天八夜!西和乞巧全攻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被《诗经·秦风·蒹葭》吟唱千年的陇南女儿们,如今还在延续着最清纯、浪漫的“神秘”仪式。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是一首描写乞巧的著名古诗,而这一古老的节日在陇南年年上演。

《诗经》的秦风,是秦地的歌声。

秦风在哪里?在秦地。

秦地在哪里?就在这片西汉水润泽的大地上。

西和境内湖光山色,峡谷丛岭,为其构成了灵妙地利;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观世音菩萨驻世妙庄国,妙善公主修成正果等故事,更为这片土地抹上了神秘色彩。

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以心灵手巧的“巧娘娘”为崇拜偶像,怀着对美好生活的企盼,经过不断的口耳相传和丰富锤炼,创造出了属于自己唱不完的“乞巧歌”和世代相传的乞巧节。

乞巧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西和县,礼县一带是乞巧文化的主要发端地之一。乞巧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是一种集信仰、音乐、歌舞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每年农历六月最后一天晚上到七月初七,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乞巧文化,孕育于陇南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陇南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陇上江南”之称,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类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秦帝国的发祥地,也是孕育和发展秦文化的摇篮。

乞巧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女儿梦想。一年一度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因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女性之多,在全国绝无仅有,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因其历史传承的广泛性、独特性和珍贵性,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长达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被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阶段和十二项祭祀仪式。

【坐巧】乞巧活动的组织者们早在一月前就从集市上买来巧娘娘的头像,并用柴纸扎糊成完整的巧娘娘的像供奉在愿意接受巧娘娘的家里,这户人家就叫做坐巧点。从七月初一开始,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都要在他们家里进行。

【迎巧】迎巧是乞巧活动的第一个仪式。六月三十日午后,礼县、西和一带的姑娘们就要以村为单位,排成长长的队伍前往西汉水边迎接巧娘娘。她们认为,巧娘娘是在西汉水边下凡的。而唯独文家村从村旁的一座小庙内迎巧,他们则认为巧娘娘在庙里下凡的,迎巧后,巧娘娘就有了神灵。

【祭巧】祭巧分为集体祭巧和个人祭巧两种,几乎是贯穿于乞巧活动的全过程的。姑娘们每天早、中、晚、都要跪拜在巧娘娘像前,燃香、烧纸,献上香花水果以示对巧娘娘的虔诚。

【拜巧】乞巧过程中,相邻的乞巧点之间要开展你来我往的相互拜巧活动,当地人又称为行情。以前,闺女大多不让出门,而拜巧活动却给姑娘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娱巧】娱巧又叫唱巧,是乞巧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因为整个活动始终都是在歌舞当中进行的。但在专门的唱巧仪式中,姑娘们会尽情载歌载舞、展示才艺,抒发自己的感情。

【卜巧】姑娘自己碗底的投影图案被大家确认为心灵、手巧、吉利、祥瑞时,心中十分高兴,一定要将碗中的水猛喝一口,其意是使虔诚乞巧得来的这一切真正为自己所有,长期在身上显灵,照瓣乞巧活动在期待、兴奋、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着,历时两三个小时方告结束。

【送巧】在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姑娘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将巧娘娘像送到西汉水畔。在西汉水边,姑娘们将自己的纱巾解下来和红头绳一起绾成了一条长线为她们心目中的巧娘娘搭成天桥,让她去与牛郎七夕相会。巧娘娘被点燃,姑娘们个个流露出悲伤的神色。听年龄大一些的妇女说,每到这时都会放声啼哭,悲痛之声,撕心裂肺,年年如此,乞巧活动总是在悲壮中结束。

送巧仪式后,七天八夜、无拘无束、歌声不断、自由、狂欢活动全部结束,姑娘们将各奔东西,一年内再难相聚。

约会乞巧 赏荷塘美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千古名句,赞美了荷花高洁,幽雅,超凡的品质。西和晚霞湖汇聚西汉水,漾水河的水脉,既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远古雅趣,又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

炎炎夏日正是晚霞湖百亩荷花盛开的季节,也是先秦故地流传千年的“乞巧节”如期传唱之时。听着“六月三十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的优美旋律,赏着水波荡漾,莲叶碧绿、荷花绽放的美景,燥热的空气顿感有一缕清风荡过,吹散了滚滚热流的蒸腾,拂去了尘世烦闷的愁绪。令人仿佛置身于佛座莲台周边,尽享“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绝妙意境。

整理于:畅游甘肃、陇南摄影交流平台、网络

七夕节这天古人是怎么过的?这些乞巧游戏你玩过吗

每年的暑假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最快乐的假期;但是对大人们而言,却显得那么的漫长,因为在暑假两个月中,没有一个小长假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不过还好,大概在每年的八月上旬,仍有一个传统佳节可以让成年人放松一下心灵,这就是“七夕节”。

七夕节的起源和日期确定

其实在汉朝之前,七夕节是没有固定时间的,因为那时七夕还不是作为一个节日出现,而是人们对九天星辰的崇拜。这最早可以追溯到炎黄帝时期,当时人们在从事耕种生活时,都是按照天上的星辰变化而操作的。

在这些星辰中,“牛郎星”和“织女星”是具有代表性的两颗,这两颗星辰的位置在一天中会变化七次,其变化路线交结成的形状就像一个纺布用的杼轴。而当时人们又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便因此对这两个星辰进行命名,一颗命名为织女星,一颗命名为牛郎星。同时也产生了“牛郎织女”这一传说。

后来民间便根据这一传说故事,而确定了七夕这一节日,但是在最早的时候,七夕节不是在七月初七这一天,而是在初一日。因为在上文说过,织女星最早是用于观测时令的,而织女星第一次在初昏时出现在正东方,是在七月初一日这一天,所以在汉之前的七夕节时间应该是七月初一。

不过相传在正月初七这天是女娲造人之日,于是就把“初七”这天定为“人日”,于是到了汉朝时,人们又根据七夕有乞子的习俗,遂把七月初七定为了七夕节的节日时间。

七夕节的各种名称以及名称由来

七夕节又被称之为“七姐节”、“乞巧节”。许多人对七夕节的最早认知,是来自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相传在这一天牛郎和织女可以破例见面相会。

而七姐节的由来也和这个传说有关,因为常说的“织女”就是天上七仙女中最小的一个,相传是她把纺织技术传给了民间女子,为了感谢她,所以就把织女授艺的这天成为七姐节。至于乞巧节名称的由来,是因为这一天,女孩子们可以参与各种“乞巧游戏”,然后向七姐乞求到织布的技巧或其他适合女孩子学的手工艺技巧。

七夕节习俗以及各种乞巧游戏

七夕节中最重要的习俗就是乞巧,因为只有在这一天,织女才会摆脱王母的约束而出现在鹊桥上,虽然人们看不到织女,但是织女却能看地上的“凡人”。于是女子们都参与各种比赛游戏来确定输赢,因为织女只会把技艺传授给最聪明的女孩子。

而这些游戏就称之为“乞巧游戏”,常见的乞巧游戏有这三个:

一、穿针乞巧

在七夕这天晚上,女孩子们会到户外借着月光,把五色线依次穿过有七个孔的针,率先完成的获胜。因为是晚上,光线很弱而针孔又小,外加微风的影响,想要顺利穿过七孔针是不太容易的。所以快速完成的女孩子不仅会受到一起游戏的姐妹的赞赏,也会成为获胜者而乞得七姐的技艺。

二、葡萄树下听牛郎织女悄悄话

这是一个很惬意的游戏,本人小时候在姑姑的带领下也玩过。具体玩法就是:七夕晚上在葡萄树下放一盆水,然后坐在旁边静静的听,相传与织女心思连接最紧密的女孩子,是可以听到织女和牛郎说的悄悄话的。

虽然本人是男生,但是当时年龄小什么都不懂,于是就和最小的姑姑一起玩这个游戏。听了一会后,姑姑问我听到了什么,因为之前姑姑说认真听是可以听到的,所以我不好意思说什么都没听到,就编了一句小小的谎言:“只听到织女和牛郎互相喊对方的名字,后来声音太小,就听不清了。”刚说完姑姑就笑了起来,现在想来也着实为当时的童真感到好笑。

三、蜘蛛结网乞巧比赛

在古代,织布技艺是鉴别女子是否持家的主要标准,所以谁的织布技术好就更受到丈夫和婆家的夸赞。所以女子们就努力提高自己的织布技术,当然也不会放弃向七姐乞巧的这一机会。

因为蜘蛛结网很像女子织布,所以在七夕前一天,女孩子们就会抓一只蜘蛛放在盒子里,然后等到七夕到来再打开盒子。看谁的蜘蛛结的网最匀称而周密,那么谁就获胜,当然就能得到七姐的技艺。

以上三个乞巧游戏是古代最受欢迎的,也是最常见的习俗,除此之外还有:“塑蜡人乞子”、“晒衣服”、“吃巧果”。不过这些游戏或习俗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女子参与的,所以七夕节其实是古代的“三八妇女节”。

为什么七夕节没能成为中国的情人节

有许多人都把七夕节认为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西方的情人节是为了赞颂爱情,它的主要意义就是歌颂和纪念纯洁的男女之情。而中国的七夕节,最早诞生是处于对天上星辰的崇拜,即使后来与牛郎织女传说结合在一起,但这也只是反映当时的男耕女织生活。

到了后来渐渐引发的各种习俗也无一与爱情有关,比如穿针乞巧是为了求得织补技术、塑蜡人是为了求子,这些游戏和习俗虽然多样性,但是却没有一个是歌颂爱情的。因而七夕节在古人们看来,意味着乞巧、乞子、乞寿和乞福。

好了,看到这里你对七夕的起源、习俗和意义都有所了解了吗?你的家乡都有哪些七夕习俗,欢迎在下方和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十三经注疏》、《汉书》、《清嘉录》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