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逃出速8酒店下载(临沂小伙缅北遭遇黑色噩梦,获救后投案讲述亲身经历)

导读 逃出速8酒店攻略文章列表:1、临沂小伙缅北遭遇黑色噩梦,获救后投案讲述亲身经历2、在长租酒店,她们过一种临时生活3、历时20年追踪20省 积累的案卷多达200余册 上海滩抢劫

逃出速8酒店攻略文章列表:

逃出速8酒店下载(临沂小伙缅北遭遇黑色噩梦,获救后投案讲述亲身经历)

临沂小伙缅北遭遇黑色噩梦,获救后投案讲述亲身经历

“那时我每天都活在无边的恐惧之中,心里最大的念头就是:只要能逃离这个地狱,回国怎么判我都行!”回忆起在缅甸的经历,到临沭县公安局店头派出所投案自首的王某哭着对民警说道。

21岁的王某家住临沭县店头镇,2020年9月,他轻信朋友“出国有高薪工作”的说辞偷渡到缅北。2021年3月,临沭警方在“断卡行动”中发现王某涉嫌“帮信”犯罪,民警动员其家人对王某进行规劝投案。2022年8月8日,被解救遣返回国的王某投案自首,结束了近2年遭非法囚禁和暴力殴打的黑色噩梦。归案后,王某讲述了自己这段恐怖的遭遇,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警醒他人。

月入过万,高薪噱头引诱偷渡

2020年春,王某接到朋友宋某的电话,说他在缅北工作,每月工资数万元,包吃包住,待遇非常好,随后又发来一些有关食宿的图片视频。看到这些,王某心动了,打算趁着年轻,到宋某那里闯一闯。王某说道,“2020年8月底,我瞒着父母,跟另一位同样被宋某说动了心的同伴,踏上了到异国发财的路程。从临沭到徐州,从徐州到昆明,跟宋某电话里说的一样,一路上坐车乘机都有人联系安排。9月初,我们夜里乘车偷越边境来到缅北果敢。”

来到果敢后,王某没有见到宋某,他和同伴被带到郊外一个占地巨大的四合院后,二人就被分开了。第二天一早,王某被安排去上班。“我问具体是干什么,带班的人跟我说,说白了就是打电话搞诈骗。”王某一听急了,“我来的时候,并没说干这个的。带班的人说,不干可以,你把偷渡的3万元费用还上。”对方见王某软硬不从,就把他关了起来,手机、身份证被收走,上厕所都有人跟着,晚上睡觉时,手也要被铐在床上。就这样,王某被关押了几个月。

被逼迫犯罪,诈骗老乡深陷黑暗

失去自由,失去尊严,王某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人间炼狱。他想过逃跑,但随时都有人跟着,院外也有荷枪实弹的武装人员守卫,无奈之下,王某打算向家里要钱满足犯罪集团索要的偷渡费用。可看守的人不答应,说不许向家里要钱,就得按照他们的办法弄钱。王某迫于无奈,只好联系了一个老乡,让他办了4张银行卡交给宋某。“这事之后,我一分钱没见着,反倒把老乡拉下水,使他受到法律制裁,我至今都没脸见这个老乡。当时他们答应我办完卡就让我走,谁知他们说没见到宋某给钱,还是不让我走。”

记不得过了多久,王某被转到当地的另一个大院,在关押的房间里,有一个青年被打得遍体鳞伤。这名青年有30多岁,两手被铐了起来,打人者说他欠了钱。几个人轮番看守,几乎天天殴打这名青年,没几天这名青年就死掉了。“看到这一幕,我吓坏了,我才20岁,在这里继续呆着,说不定哪天自己的命就没了。”命案发生后不久,中国警方和缅甸警方联合攻进这个窝点,把犯罪嫌疑人抓获,王某作为现场证人也被警方带走。

王某等人(着防护者)被缅甸警方集中遣返

就这样,王某被带离了魔窟,配合缅甸警方调查。直到2022年初法院判决完毕,参与打人的几人全部被判刑,其中一名主犯被判22年有期徒刑。

重获自由后,王某等人终于结束了噩梦般的偷渡生活

2022年7月29日,王某被解救遣返回国。历时22个月,王某终于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回到家时,王某的内心五味杂陈,悔恨、辛酸、伤心、激动以及满满的安全感。几天后,他主动来到店头派出所投案自首,如实向民警交待自己的犯罪事实,随后被临沭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回首噩梦般的囚禁生活,王某哭着说,“不管法院如何判决我都接受,从今往后,我要靠自己的力气去挣干净的钱,再不去碰违法的事。我要用自己两年多的黑色噩梦告诫同龄人,千万不要轻信暴富发财的谎言,买卖银行卡是害人害己的歪门邪道,靠劳动挣的钱花起来才踏实。”

警方提醒

临沭这位小伙

用亲身经历说明:

缅北≠天堂!

警方正告滞留缅北涉诈人员

尽快回国入境投案自首

争取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拒不入境投案自首的

司法机关将依法从严惩处

转自:临沭公安

来源: 齐鲁网

在长租酒店,她们过一种临时生活

6月份,周芹刷到朋友的一条朋友圈,照片里,朋友养的猫咪慵懒地躺在一床被子上,被子是最普通的格子花纹。猫咪可爱,画面温馨,周芹在朋友圈下面评论:“好羡慕你有自己的被子。” 朋友回复她:“难道你没有自己的被子吗?”身边的被子是酒店里一客一换、带着轻微消毒液味道的白色被子,周芹回复朋友,“我有,但那不是我的。”

2021年10月后,27岁的刘颖带着随身物品住进了酒店。她本以为住在酒店只是过渡期的无奈之举,却没想到打开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现在,刘颖仍长租在朝阳公园附近的某快捷酒店。新京报记者 徐雪飞 摄

文丨新京报记者 杨柳 徐雪飞

编辑丨陈晓舒

校对丨卢茜

在北京天坛东门地铁站附近的这家酒店,散落在15平方米酒店房间的物件如同证据闪烁,映射着26岁女孩周芹的临时生活。

卫生间洗漱台上横放着两支开封过的一次性牙刷,壁挂电视下方狭窄的长条桌上,堆砌着印着酒店店名的五个一次性纸杯。长条桌的另一端,晚餐已经放冷:塑料袋潦草包裹着咬了一半的肉饼,还剩三分之二的奶茶。纸杯内壁的黄褐色痕迹弯曲成弧形,冲泡的奶茶是周芹从酒店前台拿的免费的奶茶包。

这些一次性用品在一次次的使用和替换中经过周芹的生活。她真正拥有的,是放在门口的24寸行李箱,里面装着她全部的夏季衣物,以及长条桌和床头柜下的一双拖鞋、一双运动鞋。地板上的烧水壶从没用过,装垃圾的黑色大塑料袋里堆放着待洗的裤子和袋装洗衣液。

对周芹来说,这些不多的物品并非意味着无法割舍,从2022年2月到现在,在多家酒店辗转的这半年,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被丢弃的。重要的东西都在黑色双肩包里:电脑、电脑支架、耳机、橘黄色的水杯。她背着它们,不断离开,又在一个又一个酒店短暂停留。

长租酒店代替租房的生活方式,正成为一些居住在一线城市人们的新选择。离开某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他们形容这是一场“逃离”:有的人为了逃离平稳的生活,重获日常生活的真情实感;有的人希望集中在自身,找回从生活中退场的意义;有的人想为不安全感找一个庇护所,触摸游牧式生活的可能性。

但生活在酒店只是阶段性的状态,选择长租酒店是恐惧群体和世俗标准的自我防御性辩词,还是代表着一种替代性、更冒险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该何去何从?对这些问题,他们没有答案。

被压缩至15平方米内的生活

周芹坐在床上,书包就放在她触手可及的地方。这张1.5米的床几乎填满整个房间,从下班后到第二天8点起床,她坐在这张床上继续加班,或者玩手机、看电影。

“住酒店意味着一种自由”,周芹说。聊天中,她反复提及的词语是“可能性”,押一付三的租房合同是一种束缚,意味着和居住城市、工作的长期绑定,“就像置身于监狱”。而现在,她和酒店签的是一个月的短期合同,“能够说走就走。”她说。在价格和通勤便利上,长租酒店也更划算,酒店离公司通勤时间只有5分钟,月租酒店的房费3188元,再加上水费50元,卫生费20元,每月只需支出3258元,比以往平均每月仅房租就需3300元的群租房价格更便宜。

唯一让她不满的是现在居住的酒店房间里没有窗户。清晨的光亮无法唤醒梦境,“上班总是迟到。”假窗户外是一幅装饰画:“窗外”的晨曦正照亮密林间的一条小径。

周芹居住的酒店没有真窗,假窗户外是一幅装饰画:“窗外”的晨曦正照亮密林间的一条小径。新京报记者 杨柳 摄

27岁刘颖的生活,也同样压缩在18平方米的空间里。与周芹不同,北京朝阳公园附近的快捷酒店内,一次性用品的痕迹被擦除,取而代之的是刘颖五颜六色的个人用品。酒店提供的浴巾下挂着两条绿色和粉色的毛巾。牙刷是自己的电动牙刷,梳子是更适合长发用的气垫梳,沐浴露洗发水也都是刘颖自己买的。

由于酒店里不能做饭,刘颖在电视下的长条桌上摆满了零食和袋装咖啡。午餐和晚餐就点外卖,酒店前台会有代收服务。这对刘颖来说不算个缺点,“本来我就不爱做饭。”

生活在酒店,是一个与物品断舍离的过程。曾经,刘颖最喜欢买的东西是各式各样的收纳工具、收纳箱、收纳盒、收纳架,物品被分门别类地放置,展示,继而被忘记。住在酒店后,刘颖意识到这种荒谬。现在,酒店书桌桌面上是没有用小书架整理的三本书,和唯一的一个收纳箱,里面放着护肤品和化妆品。她仅有的三双鞋子就摆放在地板上,夏季几套衣服挂在衣柜里,只需一个袋子就能打包好。

2021年5月,长居香港的34岁的雁小北住进了香港港岛海逸君绰酒店。在香港长租酒店同样无法满足三餐煮饭的需求,习惯早起的雁小北琢磨了在酒店做简易早餐的方法。放置行李箱的桌子被她当作食品区,放着一个小型三明治机,三小瓶调料罐,三个碗碟和一些零食。洗些新鲜的生菜,在三明治机上煎个蛋,加热火腿和面包,一个丰盛的三明治就做好了。

除了食品区,生活的痕迹从放在卫生间里的体脂仪,粉色枕头,花朵样的陶瓷杯等物件中可见端倪。除了挂着衣服的衣柜,电视柜下的储物空间被她当作储物柜,贴身衣服卷起来摆放得整齐。在香港酒店生活,小北也延续了从前日常环保回收的习惯。电视旁边的大帆布包里,装着分类过的垃圾,冲洗过的塑料瓶,纸制品,金属饮料罐和易拉罐。每两周,她背上可回收的垃圾,送往从酒店步行十分钟可达的“绿在天后”回收便利点。

小北用三明治机在酒店给自己做简单的早饭。受访者供图

对既定生活的逃离

2019年3月,周芹来到北京工作,通过租房平台和陌生的一对情侣、一个男生一起居住。“经常洗澡时,男生室友会在外面敲门,说他憋不住了。我就很慌乱,只想着赶快出来。”她说。有时凌晨,舍友会敲她的房门借还东西。和他人生活的碰撞持续侵扰着她的个人空间,租房半年后,她离开了租住的房子,也离开了北京。等再回到北京时,2020年初,周芹开始租住在酒店。

与主动选择长租酒店的周芹不同,27岁的刘颖在种种不稳定因素的冲击下离开了自己的出租房。2016年大学毕业后,刘颖来到北京,居住在群租房。在曾经居住的出租屋里,刘颖曾用心塑造自己的生活。她给墙壁贴上了粉色羽毛的墙纸,床头挂上自己钩织的捕梦网,买了床边地毯。出租房的灯不好看,她网购了棉花,粘在灯的周围,再在纸上画出星星和月亮的形状,剪下来装点在绒白的棉花上。为了能更舒服地洗澡,她还买了长达2米的可充气浴缸。

在曾经的出租屋,刘颖用心塑造自己的生活。为了舒服地泡澡,她还买了充气浴缸。受访者供图

虽然价格便宜,但舍友对卫生标准要求不同,公共区域的杂乱肮脏令她难以忍受。租户们的生活作息也有错位,刘颖常因隔壁的噪音失眠,争抢卫生间的情况也时常发生。放弃群租房后,她开始租住有独立卫生间的一居室。

独居女性这个身份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朝阳区某小区租房时,因为快递员常直接把她买的生鲜冷冻食物放在自提柜,和快递员沟通无果后,她打了投诉电话。本以为事情可以解决,但晚上回家后,刘颖发现家里的锁眼被堵了,门口墙上贴着性服务的小广告上,也被写上了自己的电话号码。

“门口没有摄像头,我也没有证据确认是他,只能吃哑巴亏,装作不知道这件事。”刘颖说。

怕被继续报复,刘颖只能压制着自己的愤怒,在与快递员相处时保持和颜悦色。去年10月,房子到期后,房东因决定卖房没有续租,本就战战兢兢继续租住的刘颖又迎来突然的变动,她被限制在两天内搬离出租屋。

匆忙地收拾行李,把行李寄放在朋友的工作室后,刘颖带着随身物品住进了公司附近的酒店。她本以为住在酒店只是过渡期的无奈之举,却没想到打开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之前租住在朝阳区5500元左右的房租相比,长租酒店每月的费用不超过4500元,还包括了打扫房间,补充矿泉水、卫生纸等日用品的支出。

刘颖关注的安全问题也有了更切实的保障,酒店的住户和访客都需要刷身份证和登记,有24小时的安保。点外卖、收快递时只用填写酒店的地址,前台会帮忙代收,再由机器人送上门。住在酒店,刘颖感到安心,她觉得自己开始掌握对生活的主导权,不会再被骚扰或者被驱赶,她有选择离开或留下的权力。

从她生活中剥离的,还有别的东西。刘颖形容自己是典型的巨蟹座女生,习惯付出,不求回报,总是不自觉把照顾身边人当作自己的责任。18岁后,她实现了经济独立,没有再向家庭索要生活费。刘颖毕业于长沙一所大学的传媒学院,从大二开始,她在湖南卫视、央视等大平台实习积攒工作经验,同时也接一些编导、拍摄的零工,在艺考的培训机构兼职。努力工作攒钱的那个时期,刘颖说,“钱是我的安全感”。

用几年努力积攒起来的安全感,被接二连三的震动打碎。在大学期间谈的一场恋爱里,刘颖习惯性地为男友付出,“把所有挣的钱都给他了”。男友嗜赌,刘颖消耗在这段关系里,付出财力和精力,想要“把男友拉回正道”。当男友又一次问她要钱,她实在拿不出来时,男友愤怒地摔掉了手机,“把我摔醒了,这才下决心分手。”刘颖说。

结束这段亲密关系后,她过上了一段安心攒钱的日子,又再度被拖入泥沼。在安徽蚌埠,刘颖的妈妈在网上参与不正规的小额贷款,欠的钱越滚越多,刘颖只能顶着压力帮母亲还钱,最多时每个月需要还5万元。这对一个在读大学的学生来说不是小数目,刘颖无奈,也觉得委屈,“好像我辛苦挣这么多钱都没有给过自己。”

用攒钱铺就的安全感道路,在经历了互联网借贷平台的爆雷后终于瓦解。2018年,工作两年后,刘颖攒了30万元准备在老家买套小型公寓。房子都看好后,自己分散在各个平台的钱却再也拿不回来了。“努力就会有回报”,这个支撑着自己的信念开始动摇。此后的4年,刘颖用松弛治愈着曾经的失去,不再像过去一样相信努力和赚钱的意义。租房不顺利后,她住进了酒店,暂停了所有工作,“好像人生目标变了,我可能不太想要有钱,不想再顾着我男朋友或者是家人。我想先顾好我自己。”

决定照顾自己感受的刘颖居住在酒店已经超过了半年。被问到打算在酒店住多久时,刘颖回答:“只要价格控制在5000元以内,我会一直住下去,价格低、安全、有阿姨打扫卫生,没理由不住。”

在酒店的大多时间,刘颖躺在床上玩手机。床头柜上放着两瓶酒店提供的免费矿泉水和卷纸。新京报记者 徐雪飞 摄

对35岁的小北来说,长租酒店同样也是对既定生活轨迹的一次逃离。独自一人在香港居住16年,小北说,“这十多年都在沿着按部就班的生活步调向前走。在酒店长住,终于有了一种游离在生活之外的架空感。”

在此之前,生活是一条坚固开阔的大道,她要做的,是相信它,并且坚定地走下去。2006年,小北以河南某市状元的高考成绩考入香港大学。成长于小城市的女孩通过高考的独木桥来到香港,毕业后,又顺利地找到了当地一家媒体的工作。

顺遂是故事的A面,故事的B面,是一个小城女孩多年在文化冲击下难解的困惑不安。小北回忆起入学的迎新会上,社团的学姐学长们看到她后主动把语言切换为普通话,她很好奇,问他们怎么知道自己是从内地来的。不出几日,她明白了问题的答案。香港本地同学身上或多或少带着精英学生的印记:英语好,打扮时髦,身上有可辨识的轻盈和自信,在人群中显得突出。相比之下,自己打扮土气,第一次接触全英授课,脱离不了笨拙感,与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班里的大陆学生,也大多来自北上广,毕业于国际学校。在大学校园里,小北说自己处在边缘,同学们的自信和眼界之宽广,让她羡慕,也让她自卑。

这种紧绷感一直延续到工作后。刚毕业的第一年,像多数同学一样,小北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行走在西环的路上吃饭、买东西,在摩肩接踵的人流里总会碰到同校的熟人。这让小北倍感压力,在并不融洽的群体里,身为外来者的她拒绝着来自熟人圈层的规训,强烈的自我意识驱使着她想要逃离。

2011年,在母亲的支持下,小北决定买房。“房子,是安全稳定的栖身之所,意味着结束漂泊,重获归属感。”怀着这样的念头,小北一个人看房,她看中了离岛区的大屿山,在这里,她可以远离市区和人群,似乎终于感到安全。

追求世俗标准的痛感

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教授杜素娟曾在采访中说道,“面对一些世俗标准不同的态度,社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很想达到世俗标准,认同而未达到之前所感到的痛苦;一种是怀疑现有的标准,当你拒绝规训时一定也会产生痛感,这个痛感表现成社恐。”小北和周芹都开玩笑地称自己为“社恐”,她们曾迎合过主流生活和标准,为此而努力,也因怀疑这套秩序而痛苦。

在香港,多数人以“上车”(买房)为固定的人生目标计划自己的人生:独立生存,存钱,买房,用余生还房贷。逃离了熟人圈层后,小北发觉自己掉进了另外一种主流秩序中,她需要为另一种世俗标准而努力:像大多数人一样务实,买房还贷,努力工作完成晋升,结婚生子。

居住在香港离岛区的大屿山,每天清晨9点,小北乘船去中环码头,在海浪的起伏中吃完早餐,再转地铁半个小时去香港市区的公司上班。晚上七点下班后,再坐船回家。

这样的生活悠闲,却也静止。当初买房时,小北看中的是离岛区的僻静,没有香港市区的拥挤和逼仄之感。居住在这所房子的十多年间,其他的朋友或结婚生子,或海外深造移民,只有她的生活留在原地。因为大龄未婚,和父母的矛盾也日渐激烈。她渐渐对这种生活产生了怀疑,在学校做最好的学生,在家庭里做父母的好女儿,在社会上努力做“精英”,“似乎大家都在向前走,只有我像游戏里的NPC,一遍一遍地重复自己的主题。”

2020年暴发的疫情加快了松动时刻的到来。封闭的生活让小北迫切地想要做一些改变。毕业后的十年间,小北换了三次工作,大量重复性事务和冗繁的合作关系消磨着工作的意义,工作不再能提供给她价值感。同时,在具体的生活中,她发现自己似乎失去了感官体验。在小北住所的窗外可以望到迪士尼,有时夜晚7点半,迪士尼城堡会在夜幕中亮起彩灯,璀璨的烟花一朵一朵炸开。从前,这些意料之外的烟花是生活的奖赏,渐渐地,小北发现岛上的海浪,雨水,花朵,甚至迪士尼的烟花,都不再让她有所感触。

房子安抚了外来人的漂泊之感,却也给她带来了新的禁锢。“好像在这个城市中,我生活中的选择更趋于保守。”雁小北说。

2020年的一个夜晚,小北在豆瓣上看到一位女性分享了在泰国的生活体验,在她的描述里,泰国人不太看重世俗标准和成功的欲望,压力不大,松弛快乐地在生活。像是突然触摸到另一种可能性,当下,小北打开电脑开始查阅,看到了泰国的朱拉隆功大学文化管理专业还在招硕士生,就立刻投递了申请。5月份,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小北辞职,把房子租出去,住进了酒店。

说起为什么会坚定地选择住在酒店,周芹想起自己小时候看过的一本书,名叫《拆掉思维的墙》。到现在,她仍能记得这本书里一句话:“从职业发展来看,一套房子毁灭一个梦想”。

周芹的梦想,是当一名“数字游民”,数字游民的核心特质之一,是工作不受地理条件和时间限制,但在此前提下可以选择性地去全世界不同地方生活。这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挣脱刻板、规训和既定的藩篱。居住在酒店,过一种临时生活,在她看来是对梦想的保护,背着的黑色双肩包,带着电脑和耳机,她可以随时离开。

周芹期待的“游牧”式生活,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2018年,她从新闻专业毕业之后,进入一家新媒体工作,日常工作内容是输出一些品牌新媒体文章,她称这份工作为“写软文的”。有时,安排的任务是写出看似新闻报道,但实际上写作方向是早已安排好的通稿。在新媒体营销中,洗稿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她需要在领导的授意下抄袭一些头部或者竞品公司的文章,领导告诉她,这是“拆分爆款”。

除了对工作内容抵触,周芹需要无条件服从公司的纪律规范。新媒体公司加班严重,但无论加班到多晚,公司要求员工每天必须在早上9点前上班打卡,迟到者会受到批评。公司内部,她面对的竞争者众多,“他们更年轻,学历好,工作能力也强”,她觉得焦虑,总担心自己被开除。在和领导的沟通中,领导也以打压式沟通为主。从校园走向社会,虽然周芹早已做好了“硬着陆”的准备,但这一次的工作经验和她未能成熟应对的“社会规则”还是让她感受到痛苦。

她会记得工作中领导的问话语气,在每天结束时反复琢磨其中蕴含的情绪。“这种觉得自己不被信任的感觉,像是我体内的木马程序,每当遇见事情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应激反应”。

“我觉得可能是你没有选择的时候,或者说你觉得自己比较惨的时候,会选择一些社会告诉你的正确做法。”带着这份失败感,周芹回到了老家河南安阳,开始同时准备考公和考研。双双失败后,2022年,周芹回到北京,决心调整自己,她开始居住在酒店,迈入“做自己”的艰难跋涉之路。

周芹长住在北京天坛东门地铁站附近的一家酒店,卫生间里没有周芹的私人用品,她使用大量酒店提供的一次性用品生活。新京报记者 杨柳 摄

一些新的可能性

2022年初,周芹回到了北京,在一家青年旅舍住下。在这里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年轻人入住,他们会在饭后讲述自己的故事,弹着吉他举行小型客厅的演奏会,会一起看全英文音乐剧《汉密尔顿》,相互推荐工作。周芹觉得自己在准备考研和考公期间放弃的,那些她最在意的东西又都回来了。

但青旅不可能一直住下去,高强度地暴露在社交环境令人疲惫,2022年4月,周芹搬去了更具个人空间的酒店。

2022年5月,北京疫情中,周芹成了密接人群,隔离结束之后,为了犒劳疲惫的自己,她选择了一家均价在300元左右的快捷酒店。因为价格昂贵,第二天,她搬去了附近一晚只要150元的酒店。因为曾是“密接”的身份,她的房间被安排在了楼道的尽头,并且她被要求不能随意进出房间。

这是第一次,周芹意识到,住在酒店并不意味着“说走就走”的自由。拥有自由的幻境破碎后,非常偶然地,6月份,她刷到朋友的一条朋友圈,照片里,朋友养的猫咪慵懒地躺在一床被子上,被子是最普通的格子花纹。猫咪可爱,画面温馨,周芹在朋友圈下面评论:“好羡慕你有自己的被子。” 朋友回复她:“难道你没有自己的被子吗?”

身边的被子是酒店里一客一换、带着轻微消毒液味道的白色被子,周芹回复朋友,“我有,但那不是我的。”

像这样感受到孤独的时刻并不多。多数时候,周芹仍然享受在酒店里的日子,她仍然相信“游牧式”生活的可能性,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她列了长长的读书观影清单,运营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在她看来,生活的尽头不是考公或大厂,她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变成真正的“数字游民”。

研究生的课程从8月下旬开始,从五月到八月,小北度过了人生中最“无所事事”的一段时期。在此前33年的人生中,小北尽力做一个“不给父母添麻烦,不游手好闲,能让父母认可”的女儿,不思进取是可耻的,因为满足而停止努力是不可取的,她鞭策着自己,在困局里失去了快乐。小北形容住酒店的日子像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觉得生活好像终于有了一些盼头,一些新的可能性,休息了很多,也对新生活展开很多计划。”

小北开始习惯自然醒,每天早上做三明治吃。中午在酒店附近闲逛的时候,正好是上班族茶休的时候,在办公楼下面,上班族们穿着正装,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抽烟,餐厅外面也排起了长队。因为赶时间,很多人只能打包外卖,即使有时间坐下吃饭,多数人都会点诸如烧味饭、牛腩面这些可以快速做好的食物。

小北一个人吃饭,经常和其他人拼桌,她能用余光看到身边人的手指不断地在手机上游走,在回复着各种消息。作为观察者,小北看着他们就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她发觉自己拥有了太多奢侈的时间,“可以在任何时间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失去的知觉也在慢慢被找回。在酒店附近,小北最喜欢的一处是位于维港海滨的“油街实现”艺术空间。这座拥有红砖瓦顶的二级历史建筑有一座两层高的建筑作展览及活动用途,还有约3000平方米的户外空间,展示大型户外艺术装置。在这个“城市中的艺术绿洲”,小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午后。她最喜欢的是叫作Flow/汩汩的艺术装置,仍记得初看时的震荡:在一个宽阔的房间里,她坐在中间条凳上,入座后,房间变得完全黑暗,极度安静,前几分钟,小北觉得自己丧失了所有的感官,而后,内心的感受却渐渐明晰。突然之间,从房间黑暗的一头有一个闪亮的光点,一路穿行到了房间的另一头,接着另一个光点又出发,每个光点的路线都有所不同,光点也越来越多,但是它们都去往了同一个地方。

在香港“油街实现”艺术空间,小北度过一个又一个午后。受访者供图

“能感受到一种自我的渺小,一种世间万物的殊途同归。”小北说。这个展览,她看了好多遍。直到建筑外绿地的颜色从苍翠转为多彩,落英缤纷,是秋天了。在泰国完成学业后,小北回到香港,再度住进了自己的家,像艺术装置里的小光点一样,在短暂的偏离轨迹后,它仍飞去了那个与千万人相同的归途,属于她的大道。停下脚步的这些时间,曾经的疑问也没有得到解答,但至少,小北说,她开始承认自己的脆弱。她终于触摸到曾经初到香港时,自己艳羡的那种轻盈。

历时20年追踪20省 积累的案卷多达200余册 上海滩抢劫大案告破

抢劫、纵火、行凶……和平年代,每起恶性刑事案件总会在社会上掀起一阵波澜。侦查、追凶、缉拿,嫌疑人或被抓捕归案,或被悬赏通缉,还有个别甚至数年、数十年杳无音讯,成为警方手中的积案。

积压并不代表遗忘,泛黄的卷宗在一代代刑侦民警手中传承。搭载新的刑事科学侦查技术,他们在积案中寻找蛛丝马迹,于海量信息中比对筛查,终将真正的嫌疑人绳之以法,还历史一个公道。

在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技中心民警刘志雄的脑海中,一枚特殊的痕迹如刀削斧刻般清晰无比,它来自20年前轰动上海滩的“2002.8.1”抢劫邮政储蓄所大案。时隔20年,当年的潜逃罪犯变了容颜,遗留下来的痕迹却无法改变,成为大案告破的关键。

当年案发现场

又一起抢劫案

正午,110警笛声划破夏日蝉鸣的聒噪。这是2002年8月1日的上海杨浦。

一辆警车在宽阔的柏油路面上狂奔。车厢里,四名警员神情紧张。

“又是抢劫邮政储蓄所,还好没有人员伤亡。”手握方向盘的警员眉头紧皱。

“上一次发生这样的案子,还是15年前,轰动了全国,现在又冒出来这档子事。”

警戒线拉了起来,位于殷行路250号的工农邮政储蓄所内部椅子横斜,点钞机掉落在地,库房的门大开,里面曾经放着的10万元现金已经荡然无存,无声地讲述不久前发生的剧烈冲突。

两名柜员还在浑身打颤,一旁的出纳脸色苍白,吓得几乎说不出话。

“那个人说要办理储蓄登记,却突然从‘包裹收发’窗口翻入柜台,恶狠狠地拿着水果刀乱砍。”年长一点的营业员长吁一口气,回忆刚刚惊心动魄的一幕。

“他个子挺高,戴着副太阳镜,直接就冲了进来,我们根本没有防备。”年轻的那位营业员缓了好久,也开始向民警陈述案发经过。

很快,负责现场勘查的刑侦技术人员也赶到现场。与一般的民警勘查不同,刑侦技术人员往往更为细致,指纹、足印、血迹,这些蛛丝马迹都不能逃过他们的法眼。

民警在案发现场勘查

戴上手套,循着案发现场展开仔细排查,技术人员却发现,尽管作案人员看似明目张胆,把储蓄所内部物品弄得凌乱不堪,但行事却极为谨慎,极少留下痕迹。

看来对方反侦查能力很强,是个棘手的难案。

追捕20年

黄昏,“8·01”案件的第一次案情分析会召开,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会同杨浦分局成立联合专案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侦破工作。

23万份协查通告飘过街道、掠过屋顶。它们在狭小的弄堂里穿梭,在家长里短的闲聊中扩散,传达着一个信息:“上海发生了抢银行的大案!”

8月2日,沪苏浙皖各大媒体发布警方悬赏公告:“昨天中午12时30分,上海市杨浦区发生一起重大抢劫案,警方将对提供线索破案者提供5万元重奖。

根据警方的消息,该男子身高1.80米左右,年龄30岁左右,上海口音,身材偏瘦,皮肤较黑,短发(呈四六开或三七开)。

目前,警方正在缉拿该名犯罪嫌疑人,警方希望知情者速与警方联系。警方承诺,将对提供线索破案者给予以5万元之重奖。”

在此后4个多月的时间里,警方又根据邮政所内的监控录像资料,确定犯罪嫌疑人身高183厘米左右、年龄在二三十岁之间,在本市和有关外省市进行了广泛排查。

当年监控画面

12月27日,警方公布最新犯罪证据,犯罪嫌疑人作案时戴宽边金色金属框架太阳镜,上穿白色圆领广告衫,前胸印有黑色的文字和似世界杯足球运动员的图案,下身着旧的浅蓝色牛仔裤,脚穿旅游鞋,携带黑底红面的尼龙拉链折叠包。

据12月28日的《文汇报》报道:

“‘这件T恤谁见过?’刑侦总队总队长重点介绍了抢劫邮政储蓄所10万元人民币的歹徒,在作案前一天(7月31日)到该所踩点时所穿的衣服。

该件白色圆领T恤系超长型,下摆处有一圈深色宽边条纹,特征非常明显,市场上难得一见,希望广大群众和销售商、生产厂家围绕这件T恤积极提供线索。

由于这件T恤衫比较特殊,警方希望,曾经销售、生产或者拥有类似衣服的群众,或者看见过穿过这类T恤衫的和本案作案者相似的嫌疑人的,积极提供线索,并把奖额从原来的5万元提高到10万元。

同时,警方也再次正告和规劝该案的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是唯一出路。”

然而,由于现场遗留线索较少,受到当年工作条件、侦查技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始终无法确定嫌疑人的身份信息,案件侦查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案件一日不破,专案组一日不撤。”20年来,虽然办案民警换了一批又一批,专案组始终没有放弃,每隔一段时间,侦查员们就会翻出案卷进行复查,对照着每一个可疑点重新梳理分析,只要有新的线索,就会立即逐一进行核查。

积累下来的案卷

期间,专案组的足迹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积累的案卷多达200余册。

让痕迹说话

一般破积案,靠的是新情况的出现,或者是指纹、DNA、足迹库里有了比中。在DNA还没有应用到刑事侦查领域时,指纹为王。

在案发现场最为有效的证据,便是一枚残缺的指纹。

作为一名刑技民警,日子总是在刘志雄面前不经意地重复,每一起积案的指纹他都反复观看,案件代码成了手机的开机密码,一旦出现新的刑事技术,便拿出来对着电脑标注、分析、比对、反馈……

他成天花心思琢磨那些扑朔迷离的斗、箕、点、眼、沟,在指间寻找特征点,为侦查破案提供技术支持。指尖虽小,里面却大有乾坤。

刚入行时,师父教育他“干这行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现如今,虽然清贫谈不上了,但寂寞还是很可怕。试想,成天面对那一个个枯燥的指纹,一直看到腰酸肩疼,能不单调寂寞吗?

可是,2022年8月8日,当他运用刑事新技术,打开指纹比对界面,看到一枚似曾相识的指纹时,还是忍不住感慨万千。这枚指纹早已刀削斧刻般印在了刘志雄的脑海里,它属于20年前的那起抢劫大案。

“小沟,对上。”

“起点,对上。”

“小眼,对上。”

“对上,对上,对上……”

看着满屏幕的红色圆圈,刘志雄的心头有说不出的畅快。

然而,当年那起案件至今已有20年,时间跨度长、相关人员变化大,仅根据一枚比对成功的指纹,专案组便仓促行动实施抓捕,极有可能打草惊蛇。

案情商讨时,刑侦总队一支队副支队长段永昕拿起签字笔,在白板上写下他认为重要的事:

2002年7月31日,犯罪嫌疑人沈某路过邮政储蓄所,踩点,准备实施抢劫。

2002年8月1日,沈某手持水果刀逼退工作人员,抢夺现金10万元,随后不知所踪。

2002年12月,公安机关在沪苏浙皖等地新闻媒体上两次发布悬赏通缉,一直无所收获。

直到最近,刑侦技术专家比中嫌疑人沈某指纹。

对此,专案组围绕沈某开展了耐心细致的调查,尤其对他的生活、从业经历,特别是案发前后经济状况开展全面排摸。从收集的多方证据来看,沈某具有重大嫌疑。

逃犯终落网

今年的三伏天,上海热的出奇。老人都说,五十年来没遇到过这么长的高温天,案件排查便在这样的酷暑日悄然展开。

在对沈某的日常作息、行为轨迹进行研判分析后,专案组制定了详尽的抓捕计划,时间定在了8月14日清晨。

凌晨4点,车辆便从中山北一路803号驶出,黎明前的黑暗尤显浓郁,待天空泛出鱼肚白,车辆已经到达沈某位于上海的居住地附近。

早上6时许,天已大亮。“立即动手!”随着一声令下,几名警员立即进入沈某家中,将其抓捕归案。

警方将沈某抓捕归案

“稳了!就是他!”看着眼前这个表面平静、眼神却难掩惊慌、身体不禁颤抖的男子,段永昕确定,他就是专案组不懈追捕20年的抢劫邮政储蓄所案犯罪嫌疑人。

段永昕是干了二十多年的老刑警,他的带教师父曾说,警察和坏人的关系,像天敌,如猫寻鼠、似鹰搏兔,旁人看不见,摸不着,有直觉,需经验,高手过招,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知道是不是对手。如今,他也有了这种感受。

对于积案嫌疑人,抓住后便要立刻审讯。此时,是他们心理防线最弱的时候。很快,审讯室里传来消息,“沈某全招了。”

二十年前,沈某新婚不久,又因买房、生子,开销巨大,手头拮据,故萌生出想“搞点钱”的念头。

2002年7月31日,沈某去朋友家游玩时,路过案发邮政储蓄所时发现该储蓄所人手不多,便决定实施抢劫。

8月1日中午,沈某携带家中水果刀窜入邮政储蓄所,假装在柜台上登记储蓄,后突然从窗口翻入柜台内,持刀威逼营业员,并将柜台箱子内的10万元抢走。作案后,沈某迅速逃离上海。

目前,沈某因涉嫌抢劫罪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旧案寻踪,宛如在迷宫中寻找出路,一眼看不到尽头,新的刑侦技术为探险者提供了罗盘,一代又一代刑侦民警持续追踪,终将拨开迷雾,守护公平。

案件告破当天,刘志雄发了条隐晦的朋友圈,他的手机开机密码也换成了新的积案代号。

来源: 法治长三角微信公众号

押解现场,民警突然收起手铐,集体说谎……

近日,温州瓯海警方

在押解带回一名犯罪嫌疑人时

嫌疑人8岁的女儿突然从后方出现

民警下意识藏起手铐

与嫌疑人“默契配合”

演绎了一场“善意的谎言”

嫌疑人女儿从身后走出

警察迅速藏起手铐

8月23日,温州市公安局瓯海区分局

民警刘王信在侦办一起案件时

发现嫌疑人潘某某

已从温州乘坐动车逃离

民警立即动身

在上海铁路公安局杭州公安处

衢州站派出所的帮助下

成功在浙江衢州拦截嫌疑人潘某某

正当民警拿出手铐

准备将潘某某带离时

潘某某8岁的女儿

拉着他的手从身后走出

民警刘王信看到小女孩后

立即将拿出的手铐迅速藏起

“我有一对双胞胎女儿

我知道父亲的形象对于

女儿的童年非常重要”

嫌疑人潘某某看到后也心领神会

随后衢州站派出所民警

将小女孩拉到一旁,并告诉她

“你的爸爸只是配合警察叔叔

回温州调查,不要担心”

刘王信与嫌疑人故意

装作彼此相熟的样子

双方在孩子面前进行了

一次“默契”的表演

警察带着小女孩一同返程

一路温情陪伴、照料有加

当得知潘某某亲人都在外省务工

只有小女孩的舅舅在温州居住

民警便将小女孩带在了身边

共同踏上返温之路

一路上,民警对小女孩照料有加

成功化解了小女孩紧张的情绪

刘王信:“你的爸爸能帮助警察叔叔

破获一起大案,你不要害怕哦”

小女孩:“和警察叔叔在一起,

我才不害怕呢”

一行人有说有笑到达了

温州市公安局瓯海区分局

由于小女孩的舅舅还未到达

刘王信便和小女孩一起吃了晚饭

晚饭后

几位民辅警当起了临时奶爸

共同照料起了小女孩

直到她的舅舅将其

安全接回家中

得知女孩回到亲人身边后

潘某某流下了感动、懊悔的泪水

表示今后一定会改过自新

目前他已被依法

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为执法有温度

暖心民警点赞

来源:浙江公安

来源: 浙江新闻

女性不必为自为的选择负重前行|重述特洛伊战争

历史上,这一故事也被多次讲述。而在不同版本的叙述中,海伦都自始至终别无选择。要么有人劫持她,要么有人囚禁她,要么有人将她关在特洛伊城的高墙内,要么有人最终夺回她并将她带回斯巴达。她是战争的起因和故事的主角,但她却从来不曾被赋予行动的意志。

这不单是海伦的处境,更是许多流传上千年的经典传说中无数海伦的境遇。在这些“老故事”里,女性通常被认为不够成熟,无法做决定,却又在需要一个“原因”时,被拉出来为已经产生的后果负责。意外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人们并未觉得有何不妥。意大利作者莫拉·甘奇塔诺、安德烈亚·克拉美第奇尝试重新讲述这些错位的女性传奇,从女性立场出发,提供关于经典文本的另一种解读。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节选自《不做乖女孩:八个绽放的故事》中的第三篇。通过从特洛伊战争“主角”海伦的视角出发,作者与所有的女性读者分享:当有人把你当作财产,试图从心理上征服你,或从行动上指导你时,即便他对你很好——像墨涅拉俄斯那样的国王——他其实是在伤害你、贬低你、侮辱你。他下意识认为你没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解决的方法是,女性需要培养自己承担自为选择的能力,并且不恐惧做出选择,也不再因自为选择而感到自责。毕竟,没有人是完美的。可惜在众多经典叙事的包裹下,这一点却常常被歪曲,更多时候,则被模糊处理。

《不做乖女孩:八个绽放的故事》,[意] 莫拉·甘奇塔诺;安德烈亚·克拉美第奇 著,梁海涛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8月

海伦倾国倾城,她如此的美貌,甚至值得发动一场战争:特洛伊战争。这场著名的战争让阿喀琉斯、奥德修斯和其他成百上千的希腊勇士为之奋战了十年之久。荷马在史诗《伊利亚特》中写道:“身穿厚重铠甲的特洛伊人和希腊人忍受长期的苦难不以为耻;她外表看上去很像永世的女神。”

有一则神话传说提到,海伦是宙斯特意创造出来的,为的是引发一场持久的冲突,可以减轻大地女神盖亚为人类承受过重的负担。

正式的说法是,海伦是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被帕里斯王子劫持并带到了特洛伊。为了夺回海伦,墨涅拉俄斯向特洛伊宣战。他的兄长阿尔戈利斯的国王阿伽门农和希腊各地的传奇勇士悉数赶到特洛伊城下参战。经过一场长达十多年的艰苦战争,希腊人最终取得胜利,墨涅拉俄斯夺回了海伦。不经意看,特洛伊战争似乎可以当作是一首针对女人罪恶力量的赞歌——因为海伦难以抗拒的美丽,希腊最无畏的英雄为之战斗了十年,虽然经常诅咒,但是不能退缩——可事实上,更仔细地观察这个故事,景象却大不相同:它呈现的是一长串欺凌、厌女、附庸与隔绝,同时又是围绕一个既被崇拜又被憎恨的神秘人物所展开的面目一新的启蒙故事。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有如此众多的人撰写各自版本的故事,却没能明白海伦真实角色的原因。

海伦是谁?

在成为两国争夺的对象之前,海伦到底是谁?诸多研究都谈到一个古老的神灵崇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前,也就是荷马之前的一千多年前。那时,海伦被奉为植物、孕育和魅力的神祇。她出现在女性的启蒙仪式上,并主司女性从少女向成年女人的过渡。在罗德岛的神灵崇拜中,女神海伦司掌的是女性从年轻到成熟的转变,这是一个死亡与重生、劫持与交还的过程。

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启蒙的过程:劫持是海伦仪式性的死亡,征服特洛伊是启蒙的考验,而回到斯巴达则是一种新形式的重生。

然而,荷马史诗在故事各个阶段呈现的却只有海伦的别无选择,要么有人劫持她,要么有人囚禁她,要么有人将她关在特洛伊城的高墙内,要么有人最终夺回她并把她带回斯巴达。虽然她是战争的起因和故事的主角,但从来不是她自己采取行动,而且她在《伊利亚特》里也只寥寥出现几次。这种对事实的理解无疑是表面上的解读。

特洛伊的故事其实很早就从赫拉、阿佛洛狄忒和雅典娜围坐的桌上开始了。

在佩琉斯与忒提斯的婚宴上,不和女神厄里斯(未被邀请参加宴会)在桌上摆了一个金苹果,上面刻着“献给最美丽的女神”。三位女神开始为礼物归谁争论不休,她们找到宙斯评判,但是宙斯拒绝评判她们的美貌,最后三位女神请年轻英俊的帕里斯选出一位。帕里斯选择了阿佛洛狄忒,而作为回报,阿佛洛狄忒许诺给他人间最美丽的女子海伦的爱情。

电影《特洛伊》(2004)剧照。

正如伊索克拉底在他的《颂辞》里所说,让这位英雄动心的不仅仅是海伦的外貌,他渴望成为宙斯的女婿,因为海伦是宙斯的女儿。实际上,这正是与众神之王沾亲的绝佳时机,而且能够确保得到永生。

对帕里斯来说,不幸的是海伦已经嫁给了墨涅拉俄斯,他是被从一长串英雄求婚者的名单中选出来的,这些求婚者,包括帕特洛克罗斯、奥德修斯、狄俄墨得斯和其他许多人之前已经结成同盟,发誓如果有人胆敢劫持海伦,他们将不惜一切代价帮助未来的新郎夺回她。

有了阿佛洛狄忒的承诺,帕里斯趁墨涅拉俄斯离开的时候劫持了海伦,他拒绝将海伦交还给希腊人,因而引发了战争。

夺回海伦:

以财产权的名义?

海伦是国王墨涅拉俄斯的“财产”,有人抢走了他的财产,所以国王可以要求希腊最无畏的英雄帮他夺回来。他们不是为了海伦,而是以所有人都要捍卫的财产权的名义出战。

电影《特洛伊》(2004)剧照。

然而,海伦的处境一直是荒谬不经的:如果说她真的属于她的丈夫墨涅拉俄斯,那是她在自己众多求婚者中选择了墨涅拉俄斯。海伦是在众多更出名和更无畏的英雄中选择了他。尽管受到阿佛洛狄忒的唆使,也是她自己选择了帕里斯,一个普通但英俊的斗士,并且抛弃了她的丈夫和九岁的女儿,带着女仆和财宝远走他乡。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选择背后隐藏着海伦的另一面,即她让所有人都难以理解的计策。墨涅拉俄斯没有可炫耀的巨大财富,原本也不可能登上王位,他只是未来将成为阿尔戈斯国王阿伽门农的弟弟。他也不骁勇善战,与阿喀琉斯和其他英雄相比,他在特洛伊战争中只扮演了一个很小的角色。

换句话说,海伦不想被别人限定角色,她从来就不是墨涅拉俄斯、帕里斯和得伊福玻斯(在帕里斯死后和墨涅拉俄斯夺回海伦之前娶她的男子)真正的妻子。他们三人只不过是海伦“的丈夫”而已,与海伦相比,他们在历史和神话中都处于次要地位。

相反,珀涅罗珀和安德洛玛刻在希腊文学中作为重要的形象,主要是奥德修斯和赫克托耳“的妻子”。因此,生活在一个充满男尊女卑的社会里,海伦知道随机应变,懂得游刃有余。就像一些人阐释的那样,她并不只是自己美貌的受害者。她也不是众神和求爱者手中的提线木偶。

荷马笔下的女人总是次于男人,男人虽然被美貌诱惑,但要看管女人。在《奥德赛》中,阿伽门农提醒赫克托耳说:“女人不可靠。”但是,海伦是一个例外,或许正因如此,众多诗人在指摘她行为不负责任的同时对她诋毁之极。首先,她不是特洛伊的海伦,因为特洛伊是因她被毁的城市名字。也许,用她家乡的名字称她为斯巴达的海伦更准确一些。集体的记忆更愿意将她与她造成的破坏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在其他情况下按一般习惯称呼一个人来自哪个城市。

即使从传统意义上讲,海伦也不是普通女子:她是宙斯的女儿,有一对孪生兄弟卡斯托耳和波吕丢刻斯(在一些版本中他们都是神,也有的版本称他们一个是神,另一个是凡人)和一个姊妹克吕泰涅斯特拉。海伦在勒达丈夫廷达瑞俄斯的宫廷里长大,被劫持过两次。第一次是忒修斯,因为一个约定,当时海伦还只是一个美貌绝伦的小女孩(后来被她的狄奥斯库洛伊兄弟救出);第二次是特洛伊的Parthenopipa,即极度贪慕女色的王子帕里斯。

实际上,海伦从一开始就是男人为之争夺的对象,而且众神也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海伦似乎成了女人作为物品的化身,完全被他人的欲望摆布。在历史上,她与特洛伊战争联系在一起,如今,用它来说明一个放荡的女人并非偶然。

架空海伦:

剥离选择,因发生的一切而负罪

海伦的绝世美貌有着隐晦和荒谬的一面:海伦既选择,也被选择。海伦意志坚强,但她却说宁愿出生就死去。她既让男人拜倒钦服,也让男人厌恶猜忌。海伦激情四溢,愿为爱情的骚动赴汤蹈火,但又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无动于衷、拒人千里、“冷若冰霜”。

海伦“理智”地选择了本能,不再把自己看作(并因此是)某个人的“财产”。这就产生了无名问题的第三个方面:自为选择的责任。

她周围的社会不允许她完全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因为她想自己把握、规划和确定方向——但同时又把她看作别人为她冲动的责任人和罪人。因此,不可能是海伦跟随帕里斯私奔,但王子劫持了她——由于她无法抗拒的美丽——就是她的过错。

电影《特洛伊》(2004)剧照。

在埃斯库罗斯的眼里,海伦是“跟过很多男人的女人”,“毁灭战船,毁灭英雄,毁灭城市”。她可以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但是她对因她发生的一切负有罪责。

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舆论在指责妇女被强暴是因为她们穿着的问题,因为她们穿的裙子太短,她们举止不羁导致了强奸,因为她们过于漂亮、卖弄风情、难以抗拒、勾引诱惑。因为是“她们自找的”。与此同时,还有荒谬的看法认为,妇女需要指导,需要一个主人,她们长期处在精神幼稚的状态之中,没有能力为自己做决定。

因此,在责任上,妇女很可能被认为不够成熟,但她们总是要为发生的事情承担过错。

对于荷马和其他众多诗人来说,帕里斯是海伦逃离斯巴达真正的始作俑者,海伦只是被蒙骗,被阿佛洛狄忒诱使,并且被特洛伊王子胁迫。但是,开始阅读史诗的字里行间便会清晰地发现,荷马对海伦视如敝屣,甚至称她为“母狗”,因为海伦没有遵守群体共享的价值观,没有服从为她设定的行为规范。

荷马让人领会的是,那个女人具有危险叛逆的潜质。事实上,女人那时被要求缄默、忠诚和服从,而男人则自由得多。就像狗饿了可以去其他主人那里觅食一样,倘若母狗般的女人过于自由,就会抛弃自己的丈夫另求新欢。

但是,海伦或许不只是一个愚蠢和过于美丽的女人。或许,作为神的女儿,她清楚地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许,因为她的选择,她像帕里斯一样在为私奔承担责任。又或许,帕里斯和她都没有错。放弃不再爱的,跟着自己的感觉走,难道有什么错吗?

海伦的出走:

不存在他人口中的完美人生

海伦给人的警示是不要被他人操纵,不要受到“该怎么做”、该有的行为方式、有人说要替她做出选择的影响。海伦比她周围的人更自由,因为她不接受社会的制约,不相信讲述的那些故事,因为故事的目的是要控制驻守在每个人心里的那些难以遏制的力量。在20世纪,精神分析揭示了几千前就已经清楚的事实:我们被未知的冲动驱使和决定,可以通过理智认知事物的想法是一种可笑的幻象。

海伦没有感受到当代人的痛苦,她教导人们不要遭受弗洛伊德总结的“三大自恋创伤”。第一个创伤是与哥白尼一起,放弃我们是宇宙中心的幻想。在数千年里,人类曾坚信一切都在围绕地球旋转,因此也围绕着人类自己转。

第二个创伤是继达尔文之后,放弃人是上帝创造的看法。进化论将人类带回自然,将人与其他生物联系在一起,因此,人类回归成为“兄弟”,而且不再“高等”。这种看法让那些认为人类是上帝选中的、挑选的,与其他所有生物都不同的人倍受打击。

最后,西方人的第三个创伤,根据弗洛伊德所说,是他自己总结的,即精神分析揭示的一个事实是我们受潜意识的驱使,本质上不能自主。意识的我只是诸多人格的冰山一角,水面之下比水面之上更加广阔。最后一个创伤展现了西方父权制社会的重大问题,并且深刻阐释了问题触及的另外两点,即意识不是人类的绝对主宰,相反,经常是未知主宰已知。海伦没有受到三大自恋创伤之中任何一个创伤的打击。

电影《特洛伊》(2004)剧照。

实际上,相信自己能够把握所有欲望和需求,并且能够从整体上驾驭自己生活的人是在幻想,因为不是所有事物都在围着我们转,我们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只是充斥了随时都有可能表现无意识冲动的动物。一个执着于控制或评判他人行为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他的整个人生可能瞬间发生改变。

对于那些自恃自己有完美的人生,并且能够完美控制自己感情的人来说,海伦是一只“不道德的母狗”。然而,海伦提醒我们,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是宇宙的中心,每个人都可能疯狂地爱上某人,并且摧毁她营造的一切。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海伦让每个女人面对的事实是,不存在完美的人生,存在的只是真实的生活和不真实的生活,也就是心向往之的生活和始终压制欲望的生活。

像海伦一般的女人令人生畏。“她”必须深思熟虑,因为她在男人眼里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怪怖者”,德语是:Unheimlich。这个词同时表示熟悉和怪异的感觉,继而产生吸引和排斥。她可以不是令人放心的人,亦即可以预测的人,但她必须是真实的,必须丢掉面具。能够丢掉面具的人可能让人感觉畏惧,因为她让宁愿隐藏的一切都浮现出来。事实上,海伦是男人不情愿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象征,正因如此,她造成了非理性的恐惧。

任何真实的人生都是不完美的,都是观看世界的一扇窗。

重回斯巴达:

无需为自为的选择负重前行

海伦痛苦、恍惚和迷茫:痛苦是因为她承受着给成千上万人和所爱之人带来的后果,对遥远家乡的思念,对自己尊严造成的影响,以及后人对她的评说;恍惚是因为她跟随帕里斯来到特洛伊,而且经常能感受到家乡如此遥远,遥不可及,孤立无援;迷茫是因为她认识到新郎才能有限,缺乏英雄气概,他的坚定意志平庸无奇。她想死,希望自己已经死去,期冀自己在他方。海伦同时是理性和不理性的:她受情感驱使,却始终保持警惕;她陶醉于围墙外的生活,但又能意识到在她周围发生的事情。

海伦不可能摆脱她的美貌,就像她不能停止成为女人一样,她也不可避免地生活在一个父权社会里。但是,她可以选择游戏。即使她最后回到了斯巴达,重新回到墨涅拉俄斯的身边,她实际上仍然是自己人生的主宰。

如果“她”感到自己的故事不是一条清晰的直线,而是一个费解的迷宫,一条无法预测的道路,到处有场景的变化、路口和欲望的冲突,因而是一场彻底的失败,那就想想海伦吧。再说一遍:没有哪一种真实的人生是一条直线,一处没有阴影的风景,一个清晰的影像。心随阿佛洛狄忒的人总是会面临变化、放弃和矛盾。这没有什么可羞耻的,恰恰相反,这证明它符合自己的愿望,没有什么需要捍卫的形象,自己的人生正在朝着追求真实迈进。

十年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海伦还是斯巴达王宫里的王后,而且在重新回到国王身边后平静从容。在扮演斯巴达王后这个既新又旧的角色时,海伦回想起在特洛伊遇到了假扮乞丐的奥德修斯,她发誓不会向特洛伊人告发奥德修斯,由此换取了希腊人的全部进攻计划,而这个计划,奥德修斯甚至对他的妻子珀涅罗珀也是保密的。海伦确实没有透露希腊人的计划,正如墨涅拉俄斯紧随其后所说的,当海伦还在特洛伊的时候,她绕着藏有希腊勇士的特洛伊木马转了三圈,还模仿了希腊妇女的喊叫声。幸好奥德修斯很清醒,堵住了被骗同伴的嘴巴,没有人回应。

电影《特洛伊》(2004)剧照。

海伦对谈论那些事情并不感到羞耻,那些事情不是她人生的污点,也不是可耻的东西。换句话说,海伦告诉我们,不要为自为的选择负重前行,要卸掉包袱;不要像自古至今无数其他妇女一样,把阿佛洛狄忒诱使——亦即从心——行动的后果看作是一道难以治愈的伤疤。

为什么那些妇女没有成功克服?因为她们感到评判的伤害太过沉重,她们因发生的一切感觉犯了错误。恰恰相反,海伦觉得自己有责任,但没有过错,她的人生不是什么需要隐藏的东西,而是真正的艺术杰作。

原文作者/[意]莫拉·甘奇塔诺;安德烈亚·克拉美第奇

摘编/申璐

编辑/张婷

导语校对/吴兴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