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电脑打字指法练习(一组常用Excel函数公式,拿来即用)

导读 电脑打字指法练习文章列表:1、一组常用Excel函数公式,拿来即用2、想轻松拿捏字体设计?掌握字体变化之法3、激昂打字声,指尖显神速 | TR03002班打字比赛4、闲聊乐理:音乐

电脑打字指法练习文章列表:

电脑打字指法练习(一组常用Excel函数公式,拿来即用)

一组常用Excel函数公式,拿来即用

今天咱们再来分享几个简单实用的函数公式。

VLOOKUP典型应用

VLOOKUP经典的应用就是一对一正向查找,比如下图中表1和表2,要将表2中的销量填到表1里,就可以在C3中使用公式:

=IFNA(VLOOKUP(A3,E:F,2,),"找不到")

一个下拉,任务完成。

查找最后一次出现的数据

查找“最后”,LOOKUP比VLOOKUP更擅长,比如下图中表4中有三个人的姓名不止出现一次,而表3需要实现的只是统计表4中最近的一次销量数据。

这时候,C3单元格中的公式是:

=IFNA(LOOKUP(1,0/(E$3:E$8=A3),G$3:G$8),"找不到")。

一对多查找

一对多查找一直是个难题,如果你的Excel里面有最新的动态数组函数Filter,那可以省力不少(Office 365专属函数):

=FILTER(B3:C17,A3:A17=E22)

模糊查找

模糊查找也是常见需求。比如,找出下图表6中所有包含字母A的,又该如何穷极公式所能呢?

{=INDEX(A:A,SMALL(IF(ISNUMBER(FIND(C$3,A$3:A$14)),ROW($3:$14),15),ROW(A1)))&""}

或者在365版本中使用公式:

=FILTER(A3:A14,ISNUMBER(FIND(C3,A3:A14)))

一维表转二维表

还有一些问题,看似不是查找,但也可以用查找的手法来完成,比如一维表转二维表,要将下图中左边的一维表转换为右边的二维表,表中的公式是:

{=INDEX($C:$C,MATCH($E3&F$2,$A:$A&$B:$B,))}

条件计数

如下图,要统计薪资标准在8000以上的人数占比。

=COUNTIF(E:E,">8000")/COUNT(E:E)

先使用COUNTIF(E:E,">8000")统计出8000以上的个数,然后用COUNT(E:E)计算出E列中的所有数值个数,二者相除得到占比。怎么样,拖后腿了没吗??

条件求和

如下图所示,要按照部门计算总金额。

=SUMIF(B:B,F2,D:D)

如果B列的部门等于F2单元格中的部门,就对D列对应的金额求和。

有道翻译

如下图,A2输入要翻译的文字,B2输入以下公式,就可以实现英汉互译,当然,要保持电脑联网才可以:

=FILTERXML(WEBSERVICE("http://fanyi.youdao.com/translate?&i="&A2&"&doctype=xml&version"),"//translation")

合并单元格计数

如下图,要统计每个店铺的人数。

同时选中D2:D13单元格区域,编辑栏输入公式后按Ctrl 回车:

=COUNTA(B2:B13)-SUM(D3:D13)

合并单元格添加序号

如下图,要按照部门添加序号。

同时选中A2:A15单元格区域,编辑栏输入公式按Ctrl 回车:

=COUNTA(B$2:B2)

合并单元格求和

如下图,要统计每个店铺的合计销售金额。

同时选中D2:D10单元格区域,编辑栏输入公式,按Ctrl 回车:

=SUM(C2:C20)-SUM(D3:D20)

SUM(C2:C20)即当前行及以下所有C列数据的和,SUM(D3:D20)是本类别之后所有类别之和,二者相减,得到是本类别的和。

函数公式功能如此强大,怎么样才能最快学会函数公式呢?

我见阁下骨骼清奇,是我Excel界不可多得的修行奇才,我这有一本绝世秘籍,一直寻不到有缘人,不如收费赠送给你……

京东限时优惠,满100减50

想轻松拿捏字体设计?掌握字体变化之法

文字的变化取决于外形的变化与字意的深层挖掘,通过有效的视觉传达,使文字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转变为视觉符号,字体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无论是汉字还是拉丁字母,其字本身都具有相应的外形,并且在演变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形式美感的结构与笔画特征。字体的外在形体创意是字体创意设计常用的手法之一,我们在进行字体变化时。

首先要从字的外形中选取有效的视觉传达形象,把握表现的角度,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视觉形象为字体的创意表现增添色彩。形象变形法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种有效的传达方式,通过对字体局部的装饰变形,夸张某一形体特征或通过有效的形象传达字意的深层含义。

质感延伸法主要通过各种材料的不同肌理来传达特殊的视觉效果。肌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表面形式,它代表材料表面的质感,体现物质属性的形态。任何物质表面都有它自身的肌理存在形式,这种肌理的存在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最直接的媒介。

由于物体的质感不同,表面排列组织构造不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等。通过质感的演变给予字体特殊的视觉美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解构法是字体设计中常见的一种变形方式,字体是由点、线、面构成的,通过构成方式,运用点、线、面、体的组织规律,把原有的字体进行分解、分裂、移动。

或是将字形在画面中进行重叠、交叉,形与形之间相互依托,使正形与负形同时影响画面,造成幻想,形成变异,进行时间与空间的混合,有意打破形的界限,造成一种连续感。

空间变形法就是在二维平面中展现三维空间感的立体形态的字体,使文字具有立体感,产生虚实与远近的位置关系,表现一个实体的空间。在二维空间中体现一种三维甚至是多维的空间效果是现代设计中所追求的一种新奇的视觉体验。

这种空间关系的提醒可以通过文字的远、中、近及黑、白、灰,以及通过使用电脑软件来实现。字体设计表现空间的方法:

①利用大小表现空间。画面中字号大的文字离我们近,字号小的文字离我们远。

②利用间隔疏密表现空间。文字间隔宽松与细小的疏密变化可产生空间感。

③利用重叠表现空间。一个形重叠在另一个形上会让人有前后之分,产生空间感。

④利用肌理变化表现空间。肌理的构成和构图的前后关系也是体现空间关系的一种表现方法。一般来说,近景突出、清晰,肌理效果明显,色彩的明度、纯度都高;远景平淡、安静,色彩的明度、纯度都要降低,肌理效果不明显。肌理粗糙的使人感觉近,肌理细腻的使人感觉远。

⑤矛盾空间。所谓矛盾空间就是在二维画面中不可能出现的空间关系,人们在二维画面中通过想象及假设看到了事物的另一面,把两个不同空间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不合理的错视效果。

这种形式一般是将文字压印在图形上,图形作为一个单一的背景起到衬托文字的作用。这种排列方式一般不以传达信息为目的,主要是为了产生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追求丰富的画面层次。虽然从表面看起来仿佛是音乐中一个极不和谐的杂音,但在变化多样的现代字体设计中已成为一种设计主流,深受设计师喜爱。

现代电脑软件的丰富性与便利性使字体设计的空间表现丰富多样,可以采用楼空与浮雕的表现形式,或是采用立体造型等方式进行塑造,总之方法多样。

字体设计中空间为虚形,字体为实形,可以通过刻画虚形来打破以往的以实形为主体形象的规律,产生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图”具有紧张、高密度、前进并能令人产生形象感的性质;“底”具有使“图”彰显的感觉,而本身经常被忽略,使人印象薄弱,有后退之感。人们的视觉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实形上,对于虚形的确认经常忽略。

图底互换法设计是根据“相互统一、相互排斥”这一物理学原理,使正形与负形形成各不相让的局面。当图与底产生抗衡时,图作为形象显现,底也具有一定的形状,图与底交替的错视效果,就破坏了正常的视觉思维,明确清晰的感觉被有意干扰,这种正负形的巧妙运用令一种形态传达出两种信息,创造出全新的视觉形象,显示出特殊的艺术魅力。

C4D CDR AE PR PS AI ID零基础自学视频教程

商业字体设计实战视频教程!用字过稿

激昂打字声,指尖显神速 | TR03002班打字比赛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敢于挑战的精神

TR03002班特此举办本次打字比赛

随着班主任老师一声令下,宣布比赛开始,伴随着紧张的氛围,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脑屏幕中的词句,再以极其娴熟的指法敲击着键盘。

比赛过程中,同学们心无旁骛,神情专注,教室内只有参赛学员录入字符传来的键盘敲击声。与此同时,严肃的比赛环境也激发参赛学生的竞争心理,对大家的技能与心理素质有极大考验。

一双双手在键盘上飞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他们的指尖飞舞着,整个比赛现场只听到“噼里啪啦”飞速敲击键盘声…

颁奖现场

★团队一等奖★

★团队二等奖★

★团队三等奖★

经过这次比赛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了很多,锻炼了自身反应能力,增强了自己的竞赛水平,摆正了自己的比赛心态,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对未来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

加油吧,同学们,积极学习,不断进取,提升丰富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闲聊乐理:音乐调性,移调转调,固定唱名与首调,五线谱与简谱

很多练琴的朋友,最怕遇到不同的调性,从一个调性指法开始练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会拉个曲子了,再想拉新的曲子,一看歌谱,又是另外一个调子,以前练好的指法全废,心里就犯迷糊:你说这些作曲家闲着没事,弄那么多不同的调子干什么?难道一个调写不完所有的谱子吗?

有人用心看了不少专业文章,又是A大调,又是b小调的,怎么越看越乱?而且网上都是彼此抄袭,就那么几段,看起来也是似懂非懂,听一些专业老师讲课,也就是告诉你各种规定,只好死记硬背各种调的指法,让人想起来就崩溃,所以私下不时有人问,明明一个调就能拉曲了,为什么还要那么多调?

看电视上的歌唱比赛,音乐这五个特点,音准,节奏,技巧,乐感,都能理解,就那个调性Tonal,好多人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还别说入门的琴友,即使专业学生,也要用大量练习曲,花费多年时间才能把那些乱七八糟各种大小调的指法练熟。

其实如果把其中的道理想透,可能一个下午就顿悟了:原来乐理如此简单,看到一个调号,自己就能找到相应的指法,从此一路坦途!

找到那条路就能迅速走向光明

所以这里就尝试用最简单直白的通俗语言,闲聊一下:什么是音乐的调性?什么是移调转调,音名和唱名有什么不同?什么是固定唱名和首调唱名?以及五线谱和简谱的相互转换,如何快速训练各种指法等等基础乐理知识。

文字比较多,涉及的相关话题也不少,建议先收藏起来,有空的时候慢慢看。

下面进入正题,开始闲聊乐理,这里不谈那些乱七八糟的各种规定,关键是从源头上把音乐以及乐理的来龙去脉想清楚,剩下的具体细节,自己在网上就能看懂。

首先要想明白一点,音乐和乐理是什么关系?先有音乐还是先有乐理?如果只是唱歌,或者演奏一些流行歌曲,要不要去学这些繁杂的乐理?

什么是音乐?从字面上来看,那就是能给人带来愉悦和快乐的声音。

显然,人们最初对音乐感兴趣,一定是发现了美妙的声音,也就是最初的旋律,那时候虎啸狼嚎、电闪雷鸣不叫音乐,百灵鸟的婉转歌唱才是音乐,当然,随着音乐内涵的不断扩展,大自然一切声音都可以纳入音乐的范畴,虎啸猿啼,虫鸣马嘶……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也就都成了音乐元素。

人类自身更可以随着情绪变化哼出不同的旋律,但所有这些都是随机创作,所以遇到好的旋律,无法重现,即使简单的旋律,不同人传唱之后也会荒腔走板。

于是最初对音乐感兴趣的那些音乐家们,认为要想研究和记录这些美妙的旋律,就必须像给时间划分时辰,给路途规定里程一样,也给声音的高低和长短做一些量化的规定才行,这就是最初的音乐数字化,也就是音律,比如音高有多少?持续多长时间?这就有了最初的音阶和节奏。

所以是先有音乐,才有了后来的乐理,即使不懂乐理,想唱歌也没什么问题,那是我们的本能。

但是要把歌唱准,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找准那个调,俗话说的不着调,没谱,不靠谱等等,其实都来源于音乐,这也说明,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所以找准音乐的调,搞清楚什么是音乐的调性,对于音乐爱好者,那是必须的。

现在就分为不同的几个方面,尝试逐一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这些问题。

什么是固定音名和固定唱名?

假如还是在原始社会,人们一高兴哼出一段旋律,你会发现不同的人哼出的旋律不同,即使同样的旋律,每个人哼出来的音高也各自不同,而且有的爽朗开怀,有的郁闷伤感,音乐家们就把不同音高规范起来,形成一定的音律,音律也有很多种,此处忽略不提,只说目前通用的12平均律,用12个音阶相等的半音,来表达不同的音高,这音高可不是随便定的,当初人们费尽了心机,找准了那种振动频率,可以只用这12个半音,循环往复,就能大致模仿从低音到高音的连续声音,给我们听觉范围内的声音,基本定了个坐标,每个声音都用一个音符代替,这就是声音的名字。

目前,人们听起来感到比较舒服的声音,体现在钢琴的88个键盘上,每个键盘都有一个固定名称,叫做固定音名。

下图,键盘左侧,就是每个键盘的固定音名,键盘右侧,是每个声音的振动频率,这个频率曾经很混乱,各国有各国的规定,各国历史上也有不同,直到最终形成国际标准,就是标准音A=440HZ,最右侧数字,是历史上某些乐团曾经习惯使用的频率。

左侧是固定音名,右侧数字是振动频率

其中的中央C组,就是C4到B4那一组,也叫中音组,其中的A4叫做标准音,目前规定为440赫兹。

为什么用A做标准音?

在管弦乐团中,管乐声音是不变的,比如长笛圆号单簧管双簧管等等,都有自己的固定音高,而弦乐因为琴弦松紧程度不同,音高也不同,就需要统一定弦,小提琴四根弦是GDAE,中提大提是CGDA,低音提琴是EADG,吉他是 E A D G B E,中国的民族乐器,比如二胡的空弦是D A,琵琶的空弦是ADEA……

由于A弦是众多弦乐共有的弦,排练或演出前,只要给个A音,大家就能统一定弦,使所有弦乐的音高保持一致,所以就选A作为标准音了。

什么是唱名?

为了能把这些固定音名唱出来,人们又规定了每个音名对应的发声,这就是唱名,把CDEFGAB用 do re mi fa sol la si 七个音来表示,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简谱1234567,为了方便,下面就用这些数字来表示唱名。

注意,这就有差别了,用七个发音表示12个半音,数量明显不够,显然,历史上有更早的音律,那时候还没有12平均律,比如中国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律,到明朝我们有了领先世界的12平均律,但传统习惯上还是采用五声音律,那时候已经有了唱名,其他国家也差不多,所以唱名就优先照顾了传统的音符,其它半音用传统唱名的升降来表示,钢琴上的所有白键都有自己的固定唱名,黑键唱名就用邻近白键加升降号来表示。

比如白键C4旁边的黑键,固定音名可以写成#C4,也可以写成bD4,唱名,也就是唱出的声音,可以说是比1高半音,或者比2降半音,其实都是那个音。

键盘上的中央C,也就是C4,就是中音1,以此为界,五线谱也分为高音谱表,中音谱表和低音谱表,因为用五条线实在放不下那么多音符,上下加线都只能造成更多混乱。

五线谱的上加线和下加线

下图,五线谱的高音和低音谱表以及固定唱名:

五线谱的固定唱名

当然还可以推算出更低和更高的音,只是不常用,比如管风琴更高和更低的音,人们可能听不到,但能感受到。

什么是音乐的调性?

在没有后来这些乐理的时候,一段原始旋律,一定会有一个基础音,也就是主音,对于每个人不同的嗓音来说,这个基础音当然不同,比如老爷爷嗓音比较低,主音当然也会很低,而小姑娘嗓音就比较高,在主音基础上,跟其它音符形成高低不同的音阶组合,就是旋律了,显然,老爷爷唱出同样的旋律会在低声部,而小姑娘唱出的旋律则会在高声部。

除了音高不同,音阶之间的排列关系也有不同,有些旋律听起来开朗,有些就伤感,比如开怀大笑和哽哽咽咽,音阶之间的排列就有明显区别。

所以音乐家们就把这些不同的音阶排列,分为大调和小调两种,听起来有明显的明暗不同,这就是调式,分别用于表达不同的情绪特点。

大调音阶的排列特点:比如C大调,1234567,音阶之间相互关系是,全全半全全全半,这就是我们听得最多而且早已习惯的自然调式,唱错一个音就能感觉出来。

小调音阶排列方式,比如a小调,6712345,音阶之间的关系是:全半全全半全全,下面这样写,会更直观一些:

1 全 2 全 3 半 4 全 5 全 6 全 7 半 1

6 全 7 半 1 全 2 全 3 半 4 全 5 全 6

注意C大调和a小调,在五线谱的调号上都没有升降符号,调号是相同的,类似情况,其它大小调都有,可以共用同样的调号,这样的大小调关系,就叫关系大小调,比如a小调就是C大调的关系小调,也叫平行大小调,平行调。

如果是c小调,那就是以C为主音,按照小调的音阶排列规定:全 半 全 全 半 全 全

c小调音阶就是:

1 2 b3 4 5 b6 b7 1

C D 降E F G 降A 降B C

有了主音和对应的调式,就可以完整表达一段旋律,这就是音乐的调性。

所以调性包括两个元素,一个是主音的音高,一个是在主音基础上的音阶相互排列方式,也就是调式。

比如以C为主音,按大调音阶排列的旋律,就叫C大调,按小调音阶排列,就叫c小调,同样,以A为主音,按照大调音阶排列,就是A大调,按小调音节排列,就是a小调,以此类推,十二平均律的每个半音,都能构成自己的调性旋律,12个主音,加上各自的大小调,就有了24个不同的调性。

所以当我们说一段旋律的调性时,说的就是主音加调式,比如C大调,a小调等等。

什么是调号?

在自然大调C大调上,固定音名和唱名是一致的,不用另外加上升号或降号。

如果转成D调,那么D就是主音,当然可以按C调那么唱,就是固定唱名,D唱作2,但是其它的音符会有升降半音阶的变化,比如D大调:

2 全 3 全 #4 半 5 全 6 全 7 全 #1 半

看起来就太花哨了,而且那么多不同的调性,加上各种转调,每个音符都逐一标定升降号,不仅导致记忆困难,曲谱上也会看起来眼花缭乱。

于是音乐家们想到一个办法,把不同的主音调性的升降号统一标注在乐谱的最前面,这就是调号,比如G大调,每逢F就升高半个音阶,那就在五线谱开头的F线上标注一个#号即可,以后的每个F都不用再标注升号了,这就是G大调的调号,同样,D大调在C和F线上各标注一个#号,就是D大调的调号,谱子里对应的C和F都是升半音,就不必逐一标注了,谱面上看起来就简洁很多,其它以此类推。

如下图,前面说过C大调和a小调,调号上都没有升降符号,可以称作关系大小调,其它关系大小调都一样,也叫平行调,可以共用同一个调号,大小调之间相差小三度,比如C大调往下,依次是C、B、A,那么a小调就是C大调的平行调。

同样的调号,如何区别大小调?一般作品会有标注,另外,也能听出来它的音阶排列关系,如上所说,大小调各有不同,对于新手来说,如果没有感觉,那就按谱子来,暂时不管什么大调小调。

为什么要有这么多调性?前面说了,是先有音乐才有这些规定,而这些规定,自然要适合不同人的嗓音条件,在乐队里还需要配合其它不同乐器的特点,比如在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大提琴等等都使用G大调的时候,单簧管可能要使用A大调,圆号要使用C大调……整体旋律听起来才和谐。

什么是首调唱名?

按固定音名唱出来的唱名,叫固定唱名,与调号无关。比如,不管调号是C大调D大调还是G大调,高音谱表下加一线都唱作1,其它音阶,按照不同的主音和调号,依次唱出升降就行。

比如G大调,除了4升高半音外,其它与C大调唱名相同。

如果按照不同调性,把每个调的主音作为起点音,直接唱作1,比如G大调,就可以把固定音名的主音G,也就是固定唱名5,唱成1,其它音符按照音阶排列类推,A唱成2,B唱成3……

这就是首调唱名法,在五线谱上,G调高音谱表的第二线,就不再唱作5,而是唱作1,其它各调以此类推:D调是下加一间唱作1,E调是第一线唱作1……

下图,红色唱名是C大调的固定唱名,黑色标注的就是G大调首调唱名:

固定唱名与G大调首调唱名的对比

按照这个原理,也可以自己标注出其它各种调号下的首调唱名,显然,不同的调号,同一个固定音名的首调唱名不同。

把这些用数字表示的首调唱名写出来,标上对应的调号,就是简谱的音符。

在简谱中,用首调唱名可以让曲谱的唱名保持不变,不同调性,只要记个变调符号就行,比如1 = G,1 = F,就是我们俗话常说的G调,F调等等,更便于记忆。

注意,由于不同调号的首调唱名各不相同,所以同一个旋律,也可以写出多个不同调号的不同简谱,但都是同样固定音名的曲子。

由于首调唱名法,直接把主音做了1,形成了自然调式,就不必写那么多因调式不同导致的升降符号了,所以简谱看起来更干净。

最方便的还是在演出中,首调唱名法不用重新记谱,谱面上只写旋律的首调唱名,需要什么调,直接移调就好。

什么是移调?

一般作曲之前,会根据想要表达的情绪来决定适合哪种调式,比如用大调还是小调更合适?再考虑到不同演唱者和乐器的特点,决定主音的音高,以便确定这段旋律所处的最佳音域范围。

所以很多原唱歌曲的调性都是为特定演唱者或者特定乐器量身定做的,但是换个演唱者或者乐器,嗓音或调性条件就不同了,再按照原来的调性去演唱和演奏,可能高音就上不去,低音下不来,这时候就要考虑把主音降低或升高一些,而旋律保持不变,这就是移调。

比如,同样的简谱,小提琴和二胡,可能就不一样,所以很多时候会发现,一首流行歌曲,会有各种改编的乐谱,都是为了适合自己的乐器或者某个歌手的嗓音条件。

同样道理,一些大型交响或者协奏曲,也要兼顾各种不同乐器的特点,某些乐器就要移调。

注意,移调不是在同一个调性里面的高音或低音,比如C大调,为了保持C大调的旋律特点,要想用更低的声音去唱,那就必须降低8度,从高音1变到中音1才行,而移调可以只往下降低一度,或者升高一度,比如把C大调改成降B大调或D大调,就能保持旋律不变,以便适合任何人的嗓音或照顾其它乐器的调性,显然,移调的高低变化适应范围更广。

有些吹管乐器,只能吹自身特有的调性,中国传统的笛箫类,无法吹奏所有的半音节,虽然可以通过不同指法移调,但并不准确,常见的C大调口琴只能吹固定C大调,为了照顾这些乐器本身的调性特色,其它乐器就只有按照它们固有的调性去演奏,才能协调配合。

移调除了音高不同以外,还能表达不同的情绪特点,比如,同样的旋律,老爷爷低音嗓子唱起来就觉得稳定,小姑娘高音唱起来就觉得活泼。

即使同一个歌唱者,不同的调性也能表达不同的情绪,比如情绪平静的时候,可以唱低调,当情绪高涨的时候,就可以唱高调。

什么是转调?

转调和变调是一个意思,就是在同一段旋律里面,改变调性,进行移调。

比如C大调转D大调,或者C大调转降B大调,可以让旋律有情绪上的变化,有些歌曲会连续转调变调,让情绪一步步走上高潮。

转调和移调的区别:转调是在同一个旋律里面的移调。

比如红高粱的片尾曲,可以认为是同样的旋律,从A大调转B大调,再转E大调,连续转了三个调,把情绪一步步推上高潮。

从A调转到B调再转到E调

同样的曲子,还可以这样写:

从A调转到B调,只要两个调,谱子又有不同

虽然谱面上只转了两个调,但是最后一段旋律,2656……如果写成E大调,是不是就又变成了6323……?这个谱子大概是为了照顾那些不会移调的新手,尽量用更少的调性指法来演奏。

所以对固定唱名来说,用不同的首调,不同的调号,唱名就不一样,谱子也不一样,其实五线谱也同样如此,同样的旋律,用不同的调号去写,音符的升降也各自不同,比如C大调的4,在G大调的五线谱里面,因为已经升了半音,为了发出与C大调一样的4,G调上的F线音符,就必须加上降号b,才能保持旋律不变!

(注意,上面这段关于五线谱的描述很容易引起歧义,这里备注一下:在五线谱特定调号情况下,按谱演奏没有任何问题,这里说的是,G大调和C大调,在形式上的区别只是一个4的升降,在调号为G大调的情况下,要想演奏出与C大调一样的4,那就必须在这个音符前面单独加一个降号b,而不是在调号的#那里加b。另外,如果习惯了固定唱名,会忽视主音的不同,只关注某些音符的升降,其实主音改变才是移调的本质,这一点简谱体现得更明确。)

所以同样一首歌,能从网上找到各种调号的不同曲谱,其中有些仅仅是调号不同,固定音名是不变的,更多的则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了移调,固定音名也有变化。

此时,五线谱移调就不如简谱来得简单,对于给定的旋律,在特定调号下,简谱移调只要改个调号即可,而五线谱的音符也都要随之改变才行。

比如C调想移调为D调,简谱只要把1=C改成1=D就行,谱子不用任何修改,旋律就可以保持不改变,而五线谱要从C移调到D,如果只是把调号改成D调,其它音符不变,那旋律就变了,因为D调的C和F都升高了半音。所以为了维持原有的旋律,五线谱的每次移调,其它音符也必须随之改变,实在有些麻烦,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学会首调比较方便,看着五线谱的C调,用首调唱名唱出D调,即可用D调指法演奏出D调旋律,免得还要重新写谱。

不过对于资深玩家,熟悉了各个调号的升降关系,不用重新写谱,直接在心里就知道什么调升降哪些音符,按固定唱名也完全没有问题,比如看着C调的谱子,就能唱出或者弹出G调的旋律,只是遇到F的时候升半音就行了。

至于具体演奏用什么调,首选当然是按谱子的调号来,可是新手还不会那么多调的指法,而且只是自娱自乐,那也可以自由发挥,喜欢什么调就用什么调,甚至可以用一个调性来演奏所有的音乐,比如只用C大调指法,也能演奏很多其它调性的乐曲,就像吹口琴,不管曲谱是什么调性,都能用C调口琴吹奏。

但是如果要跟别人合作,就要有不同的调性来相互协调,根据彼此的乐器特点或者嗓音条件,大家协商用什么调性来统一演奏或者演唱,才会和谐,那就还是要熟悉几个常用调的指法。

怎样快速掌握不同调性的指法?

实际练琴的时候,同样的旋律,不同的调性,24个大小调指法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大量的练习曲,要耗费很多时间,才能形成条件反射,至少要熟悉常见的几个调,才能上场伴奏或合奏。

比如一个G调的歌曲,演唱者嗓音上不去,要求降到F调,那你这边就必须移调,不能按照原谱的G调指法演奏,否则演出就无法进行。

业余练琴可没有那么多时间,那些厚厚的教程,24个大小调,繁杂众多的练习曲,全部下来,专业学习也要几年才能熟练掌握,所以自己玩就简单点,把一段熟悉的旋律,从C到B,用不同的主音去演奏一遍,能更快熟悉各调性的指法。

举例:《妈妈的吻》,开头一句歌词和简谱是: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1 12 3 3 2 11 6 5

小呀小山村

1 2 3 2 1 2

先不管它是什么调性,只看旋律,因为无论什么调性,旋律是不变的,那就用首调唱名法,开头是1,结尾是2,在演奏到2的时候,把2唱作1,提高一个音继续演奏,这就是向上转了一个更高的调性,比如开始用的是C大调,演奏到结尾,把2当做1,那就成了D大调,以此类推,结尾时逢2作1,连续演奏下去,就能把每个主音按大调走上一遍,直到B大调,包括几个大调的高音部分,常见的几个大调指法就都熟悉了,更细致的练习,可以按半音阶往上走,把12个大调都走一遍。

还可以用任意一个手指在琴弦上任意位置做主音1,比如先用食指做1,拉出这段旋律,再用中指做1,依次换指,每个手指都做一次1,拉出这段旋律,钢琴上把任意一个琴键做1,弹出这段旋律……熟悉各个调性的指法。

如何推算不同调性的指法?

实际演奏中,除了专业大型交响乐和协奏曲等演出,一般的歌曲伴奏和演奏,如果需要经常移调,那么唱首调还是比较方便的,比如五线谱上,看到B线有b号,或者简谱上看到调号1=F,就把琴弦或者键盘上的所有固定音名F唱作1,就能推算出其它音符对应的唱名。

比如F调,把F唱作1,G就是2,小提琴的空弦是C调的GDAE,唱作5263,当G做2的时候,按照5度定弦,用首调唱名法,空弦就变成了2637,这就是F调,二胡就是中间两根弦,C调空弦是26,F调空弦是63,以此类推,G调的空弦,小提琴是1526,二胡是52,用什么调,就把那个调的主音唱作1,瞬间就能推算出空弦和其它音符的位置,不用死记硬背,更不用到处去问别人了。

虽然不同调性的固定唱名跟首调唱名不一样,但是演奏出来固定音名是一致的,比如G大调的固定音名G,在五线谱的固定唱名是5,但可以把5唱作1,就成了首调唱名法,演奏的时候,无论是首调唱名1还是固定唱名5,按出来的那个音,其实都是那个固定音名G。

如果习惯用首调去唱五线谱,比如F调把F唱作1,G调把G唱作1……这样就能跟简谱的首调唱名保持一致,这也是五线谱和简谱的相互转换方法。

再复习一下前面的首调唱名和固定唱名的对比,把黑色G调的唱名和红色C调的唱名用简谱分别写出来,并分别标注1=G和1=C,就是两个不同调号、不同唱名的简谱,其实是同一首歌:

把唱名写出来就是简谱

就像前面红高粱的九儿简谱,两个简谱的调号不同,后面的写法就不一样,但实际上,音高是一致的,所以不必纠结固定唱名还是首调唱名,它们的固定音名都一样。

首调唱名的好处,就是一段旋律可以随意移调,只要标上不同的调号就行,因为首调唱名法记录的只是旋律本身,而且形成了自然调,没有那么多的升降符号,具体用什么调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决定。

所以自己演奏或者唱歌的时候,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或者乐器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调性,不必拘泥于原谱是什么调,也可以只学会一个调,就能拉很多其它调性的歌曲。

在专业乐团演奏大型作品的时候,因为要兼顾各种乐器的特点,那还是用五线谱和固定唱名法比较好,拿到总谱,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分谱与其它乐器的相互关系,更便于整体把握,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乐队,也都开始采用简谱和首调唱名法。

作为业余爱好者,能抽点时间演奏几首流行歌曲就很高兴了,对那些大型交响乐和协奏曲或许根本不感兴趣,也没那个时间和耐心,那就学一个调性就行,甚至有人买琴,就只为了一首歌,比如有人买二胡,就只为拉二泉映月,买个吉他,就只为弹献给爱丽丝……有人买了 钢琴,很多年就只弹一小段练习曲,其实根本不在意弹什么,只要有个悦耳的琴声,就很快乐,如果只是随便玩玩,甚至连乐理也不必费心,直接按照入门教程曲谱上标注的指法练习就行。

很多人拉琴音准不行,揉弦不行,但有了琴声,生活就有了乐趣,毕竟还有比音乐更多的事情要做。

关于音乐的节奏和速度

关于音乐的节拍和节奏,这个很好理解,网上有太多教程,就不多说了,这里提一下如何把握演奏速度。

乐谱上的节拍只是相对时值,比如四四拍,全音符唱四拍,二分音符唱两拍,四分音符唱一拍,但是一拍到底有多长?这要看谱上的规定,曲谱的标题下面,一般会标定每分钟的节拍数,这就是演奏的速度。

比如下面这段练习曲,演奏速度就是一分钟60拍,前面红高粱的九儿,也是这个速度,正好是一秒钟一拍,很好把握:

演奏速度60

又比如下面左手指月的简谱,调号下面,标注的是每分钟73拍,注意,五线谱也是这样标注速度的。

也有的会标注慢板,行板,快板等等,有一个约定俗成的速度,如果没有标注速度,或者是乐队合奏,那就看指挥,速度快慢,由指挥决定。

如果自娱自乐,那就随意了,可以按谱面规定,也可以跟着合奏录音,更可以自由发挥。

乐理和音乐的关系

其实开头已经说过,这里重新强调一下,就是因为很多人对乐理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一步,听别人演奏稍微有点偏差就无法容忍,严厉斥责,当然,如果是学生,那是一定要严格要求的,但是如果始终恪守规则,那也成不了大家。

好的老师会对学生严格要求,但是等学生毕业以后,肯定会告诉学生,你们现在可以自由发挥,争取演奏出自己的风格!

所以乐理是进入音乐的必经之路,但音乐又是优先于乐理的,有些时候可以不受乐理的束缚。

就像自己散步时随意唱歌一样,很多人完全不识谱,不懂乐理,照样能唱出很好听的歌,更有很多世代传唱的优秀民歌,传唱者可能根本不懂乐谱和乐理,因为在所有这些数字和规范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叫乐感,那才是音乐的灵魂,我们甚至可以随机唱出或者演奏出一段旋律,虽然没谱,但也可能是最动听的音乐。

同样的谱子,每个指挥或者演奏家,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风格,这才有了不同的个性,否则直接电脑作曲并演奏好了,而电脑音乐虽然做了各种尝试,但那种机械呆板,始终无法代替真人演奏,也听过很多考级很高的朋友拉琴,音准节奏都没问题,几乎找不出毛病,但就是觉得差了点什么。

话题再回到开头,乐理不过是对音乐和声音的数字化规范,很多优美的原生态唱法,用我们这些音符去记录的时候,难免都有一些失真,一些自然界的声音,比如悦耳的流水声,鸟鸣声,虫鸣马嘶……还根本没法记谱,全靠演奏者根据各自乐器的特点去模拟,即使把声音分得更加细致,比如搞出24平均率,甚至48平均率,也远远不够,所以在当前乐理范畴内,曲谱所能表达的音乐还是很有限的,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些曲谱的基础上增加各种变化,比如各种变奏,各种加花和装饰音,自配和弦等等,或许会让旋律变得更生动有趣!

实际上,很多著名的歌唱家和演奏家,按照电脑的严格评分标准,在音准,节奏和调性上,分数并不高,就是因为他们有了更多的变化,没有墨守成规,听起来才更有灵气!

同样的曲子,每个歌手,每个演奏家,每个乐队,版本都不一样,能演出自己的华彩,那才是乐趣!

后记:

本文希望用最通俗的语言,让新手快速理解一些乐理上的难点,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再去进行专业训练,就简单多了,能节省大量时间。

内容有点多,写得也匆忙,其中难免各种疏漏和不专业,欢迎各位大师留言指导。

作者简介:

有幸参与多窗口写作软件快手师爷的代码设计,由此接触了众多知名作家和传媒作者,才发现其中藏龙卧虎,精英荟萃,音乐,骑行,自驾,户外……说不完的人间趣事,关注我,不寂寞!

运动按摩,你确定会了吗

#头条创作挑战赛#

随着更多的人参加到跑步、爬山、骑行、各种球类运动,运动恢复也成了人们必然讨论的一个话题,而运动按摩恰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包括使用筋膜枪,专业人员按摩等。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运动按摩。有些借鉴的地方!

运动按摩具有机械性和反射性效用,包括对皮肤、筋膜、肌肉及结缔组织产生压力与运动,软化和伸展软组织以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柔软度让动作顺畅。运动按摩也可以征招更多肌纤维,增加运动员肌力和反射,提高运动表现。

运动按摩的恢复四要素

运动按摩包含四个重要的恢复要素,分别是「肌肉」、「筋膜」、「淋巴系统」与「神经受器」,以下就让我们来一一讲解。

1. 肌肉

肌肉是藉由收缩来让人体可以运动的软组织,长时间的收缩或维持固定的姿势会使肌肉紧绷失去弹性,导致延展性变差、关节角度受到限制。而神经与肌肉的交接点受到神经传导的刺激较多,所以一出力这附近的肌肉会收缩的比较快,导致能量缺乏,分泌出大量钙离子,而钙离子一多,肌肉的收缩会更厉害,紧绷到一个程度就形成了「激痛点」。

「激痛点」光是靠一般的伸展与休息是不会消除的,这时候就必需透过运动按摩将「激痛点」推开,让紧绷的接点舒展开来,「激痛点」才会消失。

2. 筋膜

筋膜就像是肌肉的衣服,把肌肉一束一束的包裹起来,形成像是蜂窝的样子。想像如果自己穿了一件太紧的衣服,一定会感到无法行动自如,绑手绑脚,而筋膜紧绷也是相同的道理,会让肌肉无法发挥出力量,所以必需透过运动按摩做筋膜放松,让筋膜回到健康的弹性。

3. 淋巴系统

运动按摩前,还需要先观察「皮肤」的状态,如果皮肤看起来紧绷、光亮,用手按压感觉胀胀的,压不太进去,这代表组织液、淋巴液累积在肢体内,这就必需透过淋巴引流的手法让肌肉中的血液回流到血管,消除肿胀后才能处理肌肉与筋膜,降低按摩的疼痛感。

4. 神经感受器

神经感受器分为「高尔基氏器」与「肌梭」,这些神经感受器失常,就会造成肌肉紧绷。这时候要先放松肌梭诱发出高尔基氏器,然后使用 hold-relax 放松法,让肌肉出力10秒左右再放松,把肌肉拉长唤醒高尔基氏器,这时候脊髓就会告诉大脑肌肉该放松了,达到肌肉放松的效果。

运动按摩两个常见迷思

1、运动按摩和传统推拿按摩手法差不多

错!一般按摩以保健、纾压为目的,而运动按摩主要依据每个人所做的不同运动特性来放松相关联的肌肉组织,藉此改善循环、恢复肌肉状态。两者的技术手法有着不同的差异性,运动按摩主要依据每个人所做的不同运动特性来放松相关联的肌肉组织,进而缓解运动后肌肉紧绷等种种问题,藉此改善循环、恢复肌肉状态,如此也能提升后续运动的成效。

2、运动按摩只能给运动员做,普通大众不适合

错!现代人的文明病如妈妈手、滑鼠手等,或是长时间久坐、久站、姿势错误等所引起的腰酸背痛,都能透过运动按摩有效地舒缓不适。其实生活上的任何动作都是肌肉收缩产生运动模式,而大部分的人都会有习惯性动作或是经常使用的肌群,像是常用电脑的滑鼠手、家庭主妇常见的腱鞘炎(俗称妈妈手)、久坐久站产生的腰酸背痛,这都是因为反复进行一个固定动作,造成肌肉紧绷或是筋膜沾黏,所谓筋膜是把肌肉一束一束包裹的外衣,若筋膜紧绷(俗称筋膜沾黏)会使肌肉无法发挥力量,必须透过运动按摩让筋膜回到健康的弹性。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