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中英文朗读专家(六大专家谈英语学习方法)

导读 中英文朗读专家文章列表:1、六大专家谈英语学习方法2、高中英语教师:高考复习用书必备3、茹振钢夫妇做客央视朗读者4、历史上,著名文学翻译家傅惟慈有哪些故事?5、有比执

中英文朗读专家文章列表:

中英文朗读专家(六大专家谈英语学习方法)

六大专家谈英语学习方法

李阳,疯狂英语创始人,全球著名英语口语教育专家,英语成功学励志导师,中国教育慈善家,全国新青年十大新锐人物等。

小时候,李阳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害羞、内向,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李阳名列全年级倒数,英语连续两个学期考试不及格。

很偶然的一次,李阳发现,在大声朗读英语时,注意力会变得很集中,于是他就天天跑到校园的空旷处去大喊英语。

一年中他坚持每天清晨在楼顶大喊英语,进一步实践和完善了“疯狂英语突破法”。 李阳用其独创的方法练就了一口连美国人都难以分辨的地道美语,他配音的广告在香港和东南亚电视台广泛播送。

许国璋,1936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1947年赴英国留学,相继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攻读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历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主任,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

许国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世人熟识许国璋,大多是通过其主编的《许国璋英语》。《许国璋英语》自六十年代问世年以来,影响了几代中国英语学习者,风靡中国英语教学界几十年。

许国璋谈英语学习:

1、学英语就要无法无天,要天不怕地不怕。

2、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3、学习外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读洋文的狭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

4、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胡文仲,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等,主编《外国文学》、《大众英语》、《公务员英语》、《英美文化辞典》等应用广泛的教材。

胡文仲谈英语学习:

学习英语无捷径。要想学好英语只有大量实践,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读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的越多越好。这是学好英语屡试不爽的一个好办法。

说英语一不要怕犯错误,二不要怕别人笑话。要争取一切机会讲英语,和外国人讲,和同学讲,和同事讲,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和自己讲。例如,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听。

要多用词典,多用英语词典。如果读词典读的津津有味,就说明学英语已经上路了。英语具有较好的基础以后,通读(注意不是略读或跳读)一本浅易的英语语法书会使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胡壮麟,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著有《英语学习指南》,《语言学教程》等作品。

胡壮麟谈英语学习:

学好英语在一般情况下可用如下规则描述:“动因 兴趣”——决心——持之以恒——见效。

既要珍惜课堂教学和老师指导的学习机会,也要抓住“习得”英语的机会,后者指学会自己主动听广播听录音,看电视看录像,读书报读小说,与操英语者用口语和书面语交流。

模仿英美人的语音语调,但不必一味追求洋腔洋调,重点应放在发音正确,吐字清楚,表达自然。大胆张口,有时不免背诵,以至自说自话。阅读时对那些不影响全句全篇大意的新词,多查词典,了解其意义和用法。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其规律,学英语也一样。

廖修平,台湾现代版画的开拓者之一,亚洲现代主义的先驱、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廖修平先生在东京、巴黎、纽约、伦敦、香港、北京等地举办80多次展览,作品被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顶级艺术机构收藏。

廖修平谈英语学习:

常听一些画友说:“作画的人不需要英语。”这话我不敢苟同。对于一个处身于现代化社会的艺术工作者,英语绝对是必备的工具。

像我初到美国时,英文基础不好。只好参加他们的语言学校。若想加强自己的英语能力,最好还是从日常生活着手,让英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此才会进步神速。例如多看杂志、报刊、电视、电影,多交外国朋友,都是学英语的好方法。

我相信不只是艺术,各行各业,也往往如此,与英语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你英语不够好,要赶紧补救,只要有心,善用各种学习的机会工具,相信一定有更上一层楼的一天。

陈鲁豫,知名女主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国际新闻专业,曾在中央电视台担任《艺苑风景线》的主持人。1998年陈鲁豫担任凤凰卫视新创资讯节目《凤凰早班车》主持人,2002年凤凰卫视专为鲁豫量身打造谈话类节目《鲁豫有约》。

小时候,陈鲁豫生活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很自然地就成了“双语儿童”,在北京讲普通话,在上海讲上海话。她父母都是学外语的。小的时候听爸妈叽哩咕噜地说外国话,陈鲁豫觉得神奇,于是也立下志愿,长大后学外语,每天绕着舌头说话,让谁也听不懂。

其实,陈鲁豫那时的英语水平很低,一共就会那么几十个单词、三五个句型。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向每一个人自我介绍,是因为她翻来覆去就会那几句话。好在跟她一块去英语角的都是初学者,成年人大多爱面子,怕说错不敢张嘴,这就让她脱颖而出,成了英语角的“小权威”。从此以后,陈鲁豫对自己的语言能力深信不疑。

高中英语教师:高考复习用书必备

刚带完高三,很多高三用过的资料觉得蛮好的,所以决定推荐给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和老师,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为了方便介绍,我把这些资料归类归类,从词汇、阅读、专项、听说到模卷,大致介绍一下,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加原谅。

词汇:

1、《上海新高考英语词汇简析》——这是一本自2002年以来的校本教材,经过二十年的磨砺修订,形成了本词汇手册的特色:词汇精选、搭配丰富、例子简明的特色。部分学生毕业以后为了应付大学四、六级考试,还会继续使用该手册。2022年正式出版了,可以在市面上买到(配有词语默写和翻译)。

《上海新高考英语词汇简析》

2、《高考英语词汇手册》——这本词汇手册我们已经用了好多届了,觉得比较实用。它涵盖了考试院出版的词汇手册中的词汇,有适当的释义和词组搭配,简单明了,比较适合对于词汇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高考英语词汇手册》(蓝本子)

3、《高考英语复习冲刺》上/下——本书上下册为校本教材。上下两册的Unit1都是词汇,为《高考英语词汇搭配》和《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词汇》(拓展版)。前者主要列出了高中阶段的主要词汇搭配,后者以高中词汇为基础,增加了一定数量的大学四、六级词汇,比较适合理科班学生使用。

《高考英语复习冲刺》(校本教材)

需要说明的是,据说从明年开始,没有官方推出的《高考英语词汇手册》了,一切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P121-附录2 词汇表)为准。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

阅读:

《高中英语外刊阅读语篇精选》——此刊为“上海学生英文报”旗下的一份季刊,特点是选材世界知名报刊,对接国家最新课标,一线教师特约撰稿。每册有语篇25篇,长度一般为600字左右,以”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分类。此刊深得人心的是内容摘自最新报刊,值得推荐。

《高中英语外刊阅读语篇精选》

专项:

1、《高中英语攻克GVC》——本书近几年很受学生欢迎,尤其适合中上等学生。其特点是瞄准高考题型“语法、词汇和完形填空”进行题源选择及题目设计。核心理念:对标新课标、新高考;难度区隔:适应不同用户需求;语篇标注:提示语篇关键要素;学术支持:著名高校学术指导。

《高中英语攻克GVC》

2、《夺分精炼》——本套书共有六册,分别对应高中六个学期,分为基础版A、B,进阶版A、B和冲刺版A、B。特色是:每一年级都集中几个大题进行选材和编题,很实用,适合中等以上学生。

《夺分精炼》

听说:

1、《高中英语口语训练和测试》——此书是自2017年上海增加了听说考试后的第一批听说考试训练与测试用书,分成三个板块:诊断性试题、分类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通过对各类题型的专门操练,减轻口语学习的难度,循序渐进地掌握口语技能。10套模拟试题的设计同样以考纲为依据,该板块提供了与正式口语考试类似的测试题,帮助学生熟悉考试全过程,提高考试成绩。

2、《2023年版 高考英语听说模拟试题集》——本书有22套听说试卷 1套考试院模拟卷+2大类专项练习附 MP3,由专录高考英语听说的外籍专家朗读。虽没用过此书,但从编者及出版社来看,应该错不了。

《2023年版 高考英语听说模拟试题集》

模卷:

1、《领先一步》——为每年高三一模试卷,特点是试卷来自每个区的一模考试,题源一般出自最新报刊,题目基本为原创,很接地气,也是每年高三学生必做的题目。

2、《走向成功》——为每年高三二模试卷,同样来自每个区的二模考试,题源一般出自最新报刊,题目基本为原创,很接地气,也是每年高三学生必做的题目。

说明一下,一般本届学生需要从前两届的模卷做起,这样才能用足够的训练量。当然,刷题也有考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而是在老师引导下,能举一反三,同时,做好必要的词语、句型或搭配的笔记,方能奏效。

当然,还有其它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辅助书籍,限于篇幅就不一一罗列了,如果你觉得有其它可以推荐的,欢迎在评论区补充,感谢:)

茹振钢夫妇做客央视朗读者

来源:新乡日报

“在葫芦坝靠西的河坎上,有一溜向阳高地,深褐色松软的泥土里,生长着全坝上最好的庄稼。排着方阵一样的麦田,正在拔节期……”10月9日晚上,来自河南科技学院的茹振钢教授及其夫人原连庄做客央视《朗读者》,现场朗读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节选。

当晚,茹振钢作为“朗读者”,讲述了自己立志要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从事育种科研工作的“原动力”。分享了自己当年接过恩师黄光正教授的衣钵,靠着“初生牛犊不怕虎”干大事、干正事的冲劲,克服重重困难,抵住挫折打击,在育种科研领域精心深耕,最终培育出“百农62”“百农64”“矮抗58”等一系列优秀小麦品种的艰辛历程。

40年来,茹振钢扎根豫北,在河南科技学院教书育人、醉心科研,一刻也没离开过小麦。而妻子原连庄则是事业、家庭两不误,在做好本职工作蔬菜研究的基础上,还要照顾家庭,做好茹振钢的贤内助。两个人在中国农业科研领域比翼双飞,是名副其实的“神仙眷侣”。

节目最后,茹振钢夫妇声情并茂的朗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节选,以此献给为农业、农村、农民在努力工作的人们。

记者:李文奇

编辑:申彬彬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历史上,著名文学翻译家傅惟慈有哪些故事?

傅惟慈先生,有名文学翻译家、老翻译家、中国最重要的翻译家之一、世界钱币收藏家。

2008年,一本名为《牌戏人生》的小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集是著名翻译家傅惟慈首次发表的原创作品,通过这本书人们知道了这位老翻译家有一大爱好:旅行。在书中傅惟慈告诉读者,旅行是他一生的梦想,在身体不能旅行的日子里、他可以通过翻译让心灵自由出行。不允许你有很多假期,那就只好从书本上来看这个世界,这个书就是一个窗口,看书也是看到外面的广大的世界。如果傅惟慈把翻译也当作是一场旅行;那么通过翻译他已经游遍了大半个世界。傅惟慈精通英语、德语、俄语等多门外语,一生翻译多国文学精品三十余部,将近四百万字,他的译文常常被人们视为权威版本。只要他翻译过的作品,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人再动手重译,他的译著里既有经典的德国文学,也有艺术造诣深厚的英美当代现代作品。萨默塞特.毛姆、梅雷厄姆.格林、雷蒙德.钱德勒等英美当代文学大师当年正是通过他的翻译,被第一次介绍给了中国读者。自己搞的翻译、自己没有翻译什么多大的巨著,像什么《神曲》啊、《堂吉诃德》啊,但是很多的名人是通过自己的手、第一手把他弄到中国来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的翻译界开始重新焕发活力,此时傅惟慈感到浑身都充满了干劲。好像一个火山吧瘀积了很多岩浆,现在终于有口子了一下喷射出来,那不止自己一个人,自己那几位翻译界的朋友李文俊啊、梅绍武啊,同样的情况、大家都拼命的在做事。当时五十五岁的傅惟慈在北京语言大学担任英语教授,这让他对英美现代当代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第一次开始尝试着翻译英文小说,翻译的作品是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问题的核心》,在当代的西方文坛上,格林是一个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剖析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在西方有着深远的影响。格林一生曾获得二十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他的名字在欧美几乎家喻户晓,然而在当时的中国,格林的小说却并不为人所知,傅惟慈也是偶然间从一位外国助教手里得到了这本小说。当时正好有一个英国人带了很多这个现当代的东西,其中就有《问题的核心》,还有其它一些别的,毛姆的等等。自己就拼命看,自己第一次大规模地接触到这个英美的现当代的文学。英美现当代文学跟自己过去翻译的德国的这种沉重的经典型的可以说是完全不同、很吸引自己,自己看到一些很新鲜的、鲜活的一些比喻啊文字啊英文啊,所以自己就看来看去,翻来覆去地看。《问题的核心》讲述了一个警察为了妻子借下巨额债务,因此受到威胁利用、最终自杀身亡的故事。因为故事发生在非洲英属殖民地,所以小说中常常带有独特的非洲事物名词。这一天,一个陌生的词汇让傅惟慈犯了难,他翻遍字典也没有能够查到确切的含义,难道这个词汇只存在于格林笔下的非洲殖民地吗,为什么不通过英国的朋友找到作者本人问一问呢。翻译《问题的核心》它其中有一个缩写UTC,什么意思自己绝对问不到。自己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他原来在咱们北京电台,后来到英国了定居了,自己给他写信,自己说你能不能联系格林。他给自己问到了。傅惟慈托英国的朋友给格林写了一封信,没想到格东很快就有了回音。在格林的回信中,傅惟慈的那个问题也得到了明确的回答。这是联合什么公司、是个缩写,那你没有到过非洲的塞纳里昂、非洲当时是殖民地的时候有个公司的缩写你怎么能知道。格林的回信对傅惟慈来说是个意外的惊喜,也让他对这位作家更加充满了好奇。在西方文学界的评论中,普遍认为格林的作品主题沉重、充满了悲观的情绪。然而,傅惟慈在翻译了《问题的核心》之后,却认为沉重和悲观并不是格林作品精神的全部。他有一句话,就说在人世间恶可以畅行无阻,而善是连漫步的自由都没有,但是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中间总有一个亮点就是人性没有泯灭,不是一片灰暗、人绝望还没有这样。1981年作为北京大学的交流学者,傅惟慈被派到欧洲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访问,到了欧洲和格林的距离更近了,傅惟慈希望能有机会亲自见见这位久负盛名的大作家,他再次大胆地联系了格林。没有想到、格林痛快地答应了。在伦敦格林的寓所中,傅惟慈和格林留下了这唯一的一张合影。在照片中五十八岁的傅惟慈和七十八岁的格林正愉快地交谈着。自己觉得他绝对不像一个老人,而且他是跟自己书上看的认识的格林不一样,很幽默的很健谈的,又不是说把话语都垄断了跟你谈这个谈那个的,谈谈他的中国观感,尽管有一些是错误的、不见得真是那样,那自己觉得这人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老人。他到中国来过,讲他的中国观感啊,他见到过周总理好像握过手,他看见过老舍、他不记得老舍的名字,他知道是写一个人力车夫的故事,挺好的。在与格林见面之外,傅惟慈确实还有一个疑问想在英国之行中找到答案,傅惟慈曾经读过格林的另一本小说《布赖顿棒糖》,在那本小说中,棒棒糖成为主人公行凶的工具,棒棒棒糖如何能置人于死地呢,这个问题困扰了傅惟慈很久。来到英国,傅惟慈特地去了一趟布莱顿,当见到书中所描写的那种棒棒糖的时候傅惟慈恍然大悟。就是跟中国的糖葫芦似的,一个竹签或者一个什么东西插着上头、很长的一个糖,所以它又可以当作凶器,插在喉咙里就把你憋死了。当时除了自己翻译《问题的核心》,也有人比如说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在内部参考资料上介绍格林。有一个很深的印象,有一个研究员他把《布赖顿棒糖》这个硬糖,英文是rock,rocK也可以当岩石讲,他翻译成“布莱顿岩石”了,那是一个非常可笑的错误,你没有去过这种生活你就不太清楚,你更无从翻译起。有的东西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是中国没有,你得自己创造一个名字才能表达出来,很多。恐怕翻译的东西就是吕叔湘说的需要成为一个杂家 什么都要知道。在英国的所见所闻让傅惟慈对格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回国后,他又相继翻译了多部格林的小说和文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重新焕发了生机,翻译界也迎来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外国文学翻译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当时世界文坛最经典的文学作品与最新的文艺思潮一起被翻译介绍到了中国,傅惟慈率先把格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介绍给了中国读者。继傅惟慈之后,又有多位翻译家翻译出版了格林的多部小说。格林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写作方法让当时的中国读者耳目一新。

在傅惟慈看来,自己也许天生和翻译有着不解之缘。傅惟慈的父亲是哈尔滨铁路公司的高级俄语翻译,傅惟慈的童年就是在哈尔滨度过的。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这个北国城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都市,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很多俄罗斯人流亡到哈尔滨,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傅惟慈首先接受的是俄语的启蒙。自己从小一直后来到几岁,自己游玩的小伙伴很多都是俄国小孩,好像在自己记忆中没有中国孩子,很自然就会说俄国话。这样日积月累的很多小地方逐渐就好像对外语有兴趣。上小学时,傅惟慈被父亲送回北京、进入一所贵族学校读书。当许多同龄人还在私塾中学着“之乎者也”的时候,傅惟慈每天朗读的却是英语课文。上中学时《茵梦湖》、《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德国经典文学在学生中深受欢迎,傅惟慈看的是英文译本,他觉得这很不过瘾,为了能读懂原著,他特地上了一所德语夜校。学德语之后一下就学进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学习方法很灵活。除了教你字母啊、简单的语法啊、单词啊,还教你一些歌谣。你比如说歌德是很有名的大诗人,他作了很多这种很大众化的诗,比如说自己到今天还会背,(Der Erilkoenig)《魔王》,谁在夜里头这么大风骑着马走,那是父亲抱着一个孩子、后来魔王就把小孩召唤走,非常好玩儿,什么《野玫瑰》啊、《菩提树》啊,一首一首的歌,又学了这个德文了,歌词也很简单又把语言也学了。1950年,傅惟慈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文专业毕业,这时正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许多东欧国家派遣留学生来到中国,傅惟慈留校为留学生教起了汉语。当时的外国留学生绝大多数或者一半以上都是会德语或者会俄语,所以自己的英文很长时间就没怎么再读,主要就是把德语进修,俄语也在念。自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翻译德国一些文学的东西。1955年傅惟慈翻译出版了罗莎.卢森堡的《狱中书简》、《席勒文选》的长篇序言等德文作品。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像傅惟慈这样能从德文直接翻译文学作品的人并不多,当时很多德文名著都是由别国文字转译成中文的,很多地方难以还原原著风貌;而傅惟慈的翻译准确优美,这让他在翻译界开始小有名气。1956年,在“双百方针”的倡导下,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体规划。周扬召集专家拟定了一份“各国文学名著两百部”的书目,听到这个消息、傅惟慈迫不及待地赶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自己就看到了这两百部的书目,那当然自己特别注意、当时自己就翻译德文,自己就看看德国,其中有一些已经有人翻译了,比如说《浮士德》、郭沫若翻的,《海涅》可能也有人翻了,等等的。当代的几乎是没有,现代的就是二十世纪初就这两本,一个就是《布登勃洛克一家》,托马斯.曼的;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哥哥亨利希.曼的《臣仆》。当时自己就是野心勃勃,正好那时候自己已经出了好几本小册子了。自己说我不妨试一试,这是1956年,自己那时候刚刚三十几岁,也可以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结果就找到德文的版本,翻译了几万字给他们看,他们看还可以,就跟自己签订合同了。当时傅惟慈翻译的是德国作家托尔斯.曼的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这本小说讲述了德国一家富商祖孙五代的兴衰过程,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凭借这部小说托马斯.曼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当时在中国只能看到这本书的英文和俄文译本,许多人把这部小说评价为德国的“红楼梦”。这样一部巨著翻译起来谈何容易。此时傅惟慈才三十岁出头,而且从来没有去过德国,小说中出现的一些名词事物经常让他摸不着头脑。比如说一家宴会庆祝他们搬到新居了,拿上一个冰激凌冒着火苗,自己就不懂了、怎么冰激凌冒着火苗呢,后来看电影,那是若干年后自己才知道。当时自己问德国学生,有的德国学生他出身比较贫寒的他也不知道,有一个人出生好一点儿就知道这是在冰激凌上洒一点酒精,端上来的时候一点、泛着蓝火苗,就好像是中国有名的菜要色香味俱全,所以这个既好吃又有呼呼的蓝火苗。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傅惟慈终于完成了这部小说的翻译。1962年,《布登勃洛克一家》付梓发行,傅惟慈的译文准确优美,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中国人的阅读口味、受到了读者的欢迎。然而让傅惟慈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此时、竟然有人质疑傅惟慈。说这本小说他并不是从德文直译过来的。自己翻译是德文,但是自己有俄文的译本、自己有英文的译本,等于有一个老师。自己看德文有点儿疑问,有一个英文老师告诉自己,啊、这句话是这个意思;一个俄语老师用俄文告诉自己,啊、这句话是这个意思,可以供自己参考,所以这本书出来之后,有的人就不相信自己的德语能那么好,三十几岁翻译成这样。说傅惟慈翻译这本书是从英文翻的,后来自己就一鼓作气又找了一本《臣仆》,没有英文译本自己也翻译下来了。虽然是出于赌气的原因,但是傅惟慈毕竟成功地翻译了《布登勃洛克一家》和《臣仆》这两部德国文学著作,并且由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过傅惟慈的翻译,中国读者第一次认识了托马斯.曼和亨利希.曼,领略到了德国经典文学的独特魅力。傅惟慈的译文也被视为难以逾越的权威之作。

有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更长久的爱吗?这期朗读者又让人破防了

一份爱可以持续多久?可以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更久吗?第三季《朗读者》铿锵回答:是的!

10月9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朗读者》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以“你可以爱TA很久吗”为主题的第二期。伴随节目播出,#这对科学家的情敌竟是蔬菜和小麦#、#张定宇含泪朗读给妻子的情书#、#87岁崔道植的状态不输年轻人#、#崔道植凭比头发细十倍的擦痕破案#等衍生话题接连引发热议。

节目所论及的“爱”超越了你侬我侬的“小爱”,它更关于对信仰之爱,对人生之爱,对国家之爱,对百姓之爱。这些“大爱”汇聚成人性的光辉,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一群时代的榜样们何以无休无止的奋斗,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87岁的年龄,27岁的状态”

崔道植的人生字典里没有“退休”二字

崔道植,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七一勋章”获得者。当87岁的崔老阔步走上《朗读者》的舞台,他走路带风、眼中带光的样子让许多年轻观众实名羡慕,“身板笔直、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这明明就是27岁的状态!心怀热爱的人果然不会老去!”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在66年的从警生涯中,他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累计鉴定痕迹物证7000余件,无一差错。

在崔道植的内心深处,侦破“白宝山案”等一系列惊天大案要案,都是出于“人民警察责任心”的份内之事。他曾为破案打掉3000发子弹,去观察子弹与膛线摩擦的痕迹变化,识别出比头发丝还细十倍的擦痕;为了技术研究,他不仅愿意潜心下五年的“笨功夫”,还自掏腰包作为经费,并将全部成果无偿地共享给全国公安系统的战友;照理说,他1994年就该退休了,但直到现在,他依然奋战在刑事侦破的第一线,在刑侦现场亲力亲为,跪着或者趴到地上,不放弃任何角落;就在去年,为了比对一枚花生粒大小的血指纹,86岁的崔道植可以连续工作九天九夜,白天干不完晚上接着干……

爱是一腔赤诚,爱是愿意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如董卿在节目中所说:“在侦探过程中,所谓的天才就是永无止境的吃苦耐劳,可是什么样的人才可能无止境的吃苦耐劳?一定心中有爱的人!”

面对赫赫功绩,崔老无比质朴地表达道:“我只是做了本应该做的工作,我是从旧中国走过来的穷孩子,可以说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如果不把本职工作做好,怎么报答党的恩情?”

4岁没了爸爸,6岁没了妈妈,从1953年12月2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崔道植就建立起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对我来讲,党就是最亲密的母亲一样,所以党叫我干啥我就干啥”,这一干,就是无休无止。他曾说,余生,我要毫无保留地把我的知识、我的技能,全部回报给社会,回报给党。

本期《朗读者》中,崔老朗读了季羡林的《时间》,将它献给全国公安战线的战友和他们的家人。文中那句“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的提醒”,读出正是崔老退而不休、召之即回的热爱之源。

“神仙爱情”为国为家

榜样人物们撒起糖来,真的是又甜又燃

本季《朗读者》继第一期#杨元喜院士的神仙爱情#成为全网热议话题之后,第二期节目依然高甜在线:“麦爸菜妈”分别将蔬菜和小麦视为情敌的欢乐故事,笑喷了观众;“人民英雄”张定宇含泪朗读给妻子的情书,浪漫又催泪。

“这是什么人类高质量爱情范本?他们简直就是《致橡树》的现实版”,在不少年轻网友看来,为国为家比翼双飞的伟大爱情,比你侬我侬的小情小爱更博大、更深厚、更持久,也更能打动人心。

在中国农业育种界,有一对神仙眷侣,他们被人亲切地称为“麦爸菜妈”。顾名思义,丈夫茹振钢是一位小麦育种专家,他所研发的小麦品种“矮抗58”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有人曾做过一个统计,中国人的餐桌上每8个馒头里就有一个来自他研发的“矮抗58”。妻子原连庄是一位大白菜育种专家,丈夫茹振钢骄傲道:“在我们中原地区,有十颗白菜就有五颗是她的品种”。对于他俩来说,种子就仿佛是最独特的文字,他们在一片片希望的田野上,写下了对农业技术、对这片大地、对彼此最深挚的爱。

节目中,这对科学家夫妻拌嘴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茹振钢刚说完“大白菜就是我的情敌”,原连庄紧跟一句“小麦也是我的情敌”。他们双双专注于工作,为解决家务没人做的“难题”,两位科学家竟像小孩子一样,两度许下“十年之约”,以科研成果打赌,谁先出成果,另一人就要做十年家务。前两局都打了平手,当董卿问是否有第三次“十年之约”,茹振钢说,“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这个时候还是拉起手来比翼双飞吧!”

漫长的岁月里,他们拌嘴、竞争,但也相互陪伴、相互成就,彼此给予对方前进的力量和信心。当他们站在金黄的麦地场景中深情朗读,观众深深感慨:“服务国家、服务百姓,他们的爱,大地记得,从此我们也都记得。”

在英雄之城武汉,有一个人民英雄张定宇,也有个平凡丈夫张定宇。本期《朗读者》特别在张定宇和妻子程琳年轻时经常来的武汉外文书店进行朗读。

提起结婚近30年的妻子,张定宇甜蜜地说:“我总觉得她还像个小女孩一样,蛮可爱,我蛮喜欢,我总是说,你笑的声音能够打动我。”卸下“人民英雄”“感动中国”的光坏,张定宇在镜头前彻底袒露出铁汉柔情的一面。回忆起对妻子的一见钟情,还有约会、求婚时的情景,他略带羞涩。读着1998年他去阿尔及利亚担任无国界医生时在异国他乡写给妻子的信,他情难自禁,泪流满面。

说起自己的渐冻症,他坦然一笑“一时半会儿死不了”,神情那么轻松,仿佛不是在说自己的事。这份豁达从何而来?张定宇回答:“被别人需要,我只要还能工作,每天忙得不得了,是我最喜欢的事情,你能够就对这个社会有点意义,有点帮助。”

你会爱TA很久吗?这个问题的重点其实是那个“久”。这世界上一切爱的遗憾,都源于不长久。如何才能更久?“始于信仰,忠于热爱”,这是本期《朗读者》给到我们的答案。

来源:央视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