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风筝也叫纸鸢其中鸢是指(又到放风筝的季节,十首有关风筝的诗词,看古人笔下的风筝)

导读 风筝也叫纸鸢其中鸢是指文章列表:1、又到放风筝的季节,十首有关风筝的诗词,看古人笔下的风筝2、关于清明节,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习俗3、发明史:春日已至,带你了解一下风

风筝也叫纸鸢其中鸢是指文章列表:

风筝也叫纸鸢其中鸢是指(又到放风筝的季节,十首有关风筝的诗词,看古人笔下的风筝)

又到放风筝的季节,十首有关风筝的诗词,看古人笔下的风筝

东风渐暖,百花渐开,又到了放风筝的好时节。我国是风筝的故乡,已有2500年的历史,古时风筝,北方叫“鸢”,南方则称“鹞”。“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风筝的诗。古诗里的风筝,既牵动着我们的视线,也系着我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美丽、飘逸的风筝,无数文人墨客留下关于风筝的诗句,十首有关风筝的诗词,看古人笔下的风筝!

风筝

唐-高骈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

风筝

宋-释居简

纵轮不卷只嫌低,高处安知鹢退飞。

弱缕不禁儿辈掣,断鸢弗下断云归。

陈公堤

清-卢见曾

负郭萧条未解嗟,儿郎谁似见繁华。

陈堤七里游春路,尽放风筝插杏花。

小孙放风筝,志勖

清-郑用锡

昂藏意气入云烟,喜放风筝到九天。

要识扶摇能直上,全凭一线手中牵。

道中杂诗

清-姚燮

雉雊低飞向麦田,鹁鸠催雨女桑颠。

村童插髻花如盎,手撚风筝犊背眠。

虞美人-美人风筝

清-薛时雨

红闰翠阁春深矣。飘泊今如此。

休将飘泊怨封姨。只是浅深眉样未相宜。

筠裁纸剪真儿戏。小小芳魂寄。

云中遥见许飞琼。羊角风微无力达瑶京。

蝶恋花-蝴蝶风筝

清-薛时雨

金粉描成增绰约。梦里庄生,已遂逍遥乐。

不学秦宫花里活。回翔暂共云霄鹤。

一缕香魂笺样薄。也自双飞,也自双双落。

深院有人方笑谑。轻轻搭上鞦韆索。

卜算子-风筝

近现代-王渭

身段太轻盈,欲去回头顾。

借得春郊一缕风,便上青云路。

才遇好风吹,又被狂风误。

错道吹来一样风,两样升沈数。

春风袅娜-咏风筝

近现代-王易

爱珊珊玉骨,巧样新裁。长空净,薄云开。

似汉宫妃子,因风吹去,辽阳丁令,化鹤归来。

凤尾轻飏,鸾铃碎响,拍手儿童噪六街。

便引天鸡通下界,惟联云雁契高怀。

眼底大千如画,烟横雾绕,波清浅、应是蓬莱。

风堪御,气能排。仙乎频唤,梦也同猜。

彩线遥牵,竟通碧落,明霞低映,未著黄埃。

休誇潇洒,看飘蓬身世,浮沉似我,长系天涯。

儿童杂事诗

近代-周作人

鲇鱼飘荡日当中,蝴蝶翻飞上碧空。

放鹞须防天气变,莫教遇着乱头风。

纸鸢

当代-邓拓

鸢飞蝶舞喜翩翩,远近随心一线牵。

如此时光如此地,春风送你上青天。

咏风筝

当代-李梦唐

叠纸候风更倚栏,几回魂梦付飞鸢。

牵丝信有丹青手,好放梅花在九天。



关于清明节,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习俗

清明

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前后,我国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春光明媚,杨柳泛青,莺飞草长,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色,大江南北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清明是量“春脖子”长短的标识

清明节在阳历4月5日前后,农历计算则是三月初。农谚说“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这个意思是说清明的具体日期与“春脖子”的长短有直接关系。

“‘春脖子’是农业上的俗语说法。”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强说,从节气上讲,“春脖子”一般指的是立春之后封冻的河流及大地升温解冻后到春播之前、进行备耕备播的一段时间。民间计算“春脖子”的长短是要看春节到清明之间的具体天数。

凡是清明赶在农历二月交接的年份,都是“春脖子”短的年份。春短,立春早,气温相对回暖快,田间作物及草木因此会萌发较早,到了清明也会生发长得更加郁郁葱葱。清明赶在农历三月的年份,“春脖子”长,立春拖得晚,气温回暖慢,田间作物和草木萌发的时间有所延后,此时到了清明节气,田野里的庄稼和草木也不会表现出太多的生机和绿意。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唐志强说,清明时节,适于瓜豆等作物田间播种以及移栽棉花的播种育苗。此时可播种瓜果类有西瓜、香瓜、甜瓜等,蔬菜类有黄瓜、南瓜、冬瓜、苦瓜、丝瓜等,还有常见的一些豆类蔬菜,如四季豆、豇豆、扁豆、豆角等。“这些瓜果蔬菜的生长特点和生长时间基本有共同之处,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基本上在15—30℃之间。”

就在此时,江淮、黄淮流域清明时节小麦节间伸长数已达3节左右,所谓“清明时节,麦长三节”。唐志强介绍,拔节期为小麦的主茎第一节间离地面1.5—2厘米,用手指捏小麦基部易碎发响。此前缺乏管理的小麦田仍可抢浇拔节水改善墒情,追施拔节肥或孕穗肥,促进小麦拔节及上部功能叶片与幼穗生长。

河南尉氏县邢庄乡农机服务队利用无人机给小麦喷洒叶面肥。李新义摄

茶山之上,春景似画。云雾间山绿、水清,茶田横成浪、纵成波,香气沁人。明前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茶农“尖起手指”采茶叶,只摘下茶叶顶端的两片嫩芽。明前茶因其温度高、生长期长、生长环境气温低,保证了春茶中维生素含量最高,即营养价值最高。福建、安徽、江西、浙江等地,把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叶为上春茶,清明时节采摘的茶叶为二春茶。

江西万安县茶农在采摘明前茶。邱哲摄

清明踏青挖野菜,有的看、有的吃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每至春回大地、草木皆绿的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兴致勃勃结伴前往郊外踏青、游玩。唐志强说,清明时节是很多花的花期,清明赏花成为人们到郊外踏青郊游的重要内容。

清明时节,特色野菜正当时。人们也喜欢去到野外采摘各种野菜,荠菜、蕨菜、艾草、鸡矢藤、浆麦草、马兰头、枸杞叶、香椿、榆钱等,然后做成各种青团、清明粿等食品尝新,体验新绿,享受自然。

包艾米果时全家老小齐上阵。孙雪芸摄

青团就是江南地区清明节食用的一种传统小吃,由艾草汁和糯米粉制作而成,口感香糯绵软,带着一股青草的香气。清明时节的野菜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可帮助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和荨麻疹、青春痘等皮肤问题。多吃预防疾病,因此人们喜欢做青团和艾粑吃。

江西赣南田野间的艾草,是客家小吃艾米粿的制作原料。江西遂川县有近一半的客家人分布,还保留着清明时节吃艾米粿的习俗。将艾叶、白头翁等植物,淖水滤干,和上糯米粉后,做成各种形状的剂子,包上过年囤的腊肉、新破土的竹笋、自家做的腌菜豆干等各种馅料,爱吃甜食也可包上砂糖。各种形状的艾米粿,随后被放入锅中的蒸笼蒸熟,揭开锅后,艾香与馅香扑鼻而来,诱人品尝。

洗净的艾草。袁卫生摄

如今,各种各样的野菜,成了越来越多人餐桌上的一道鲜美佳肴,变成农民们的“新钱袋”。“野生香椿供不应求,市场前景不错。”瞅准商机,云南省双柏县法脿镇碧庄村农民普国斌返乡建起了红油香椿种植基地。“新栽香椿每年采收1—2次,3年后可收2—3次,平均亩产可达140公斤,均价150元/公斤,亩产值达2.1万元。”普国斌满面春风。

清明放风筝,是传统,也很国际范儿

清明踏春除了可以欣赏花红柳绿的春光美景,放风筝也是大家喜爱的活动。唐志强说,清明是一个古老的民俗节日,放风筝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娱乐活动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里的“纸鸢”就是指风筝。

首先,为何“纸鸢”有了新名字“风筝”呢?明代陈沂在《询刍录? 风筝》中说,五代李邺放纸鸢,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俗称风筝。取“风筝”之名是因为它能够发出像筝一样的声响。

为啥大家爱在清明时节放风筝呢?“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是《清嘉录》对此的解释。经社君邀请专家,翻译下其中的科学道理:春季是升温幅度最大的时段,此时天空中云的数量较少,地面因受热快而回暖迅猛,导致气流上升,形成上冷下暖的大气层结,于是为放风筝提供了足够的升力。

提起风筝,大家是不是会联想到一个城市?山东潍坊。潍坊被称为鸢都,风筝已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制作精细、扎制传统、放飞稳定”,潍坊的这个“小风筝”已经长成大产业,打响全国、走向世界。

潍坊风筝。王春旭摄

据统计,1984年第一届风筝会时,潍坊市的风筝及相关产品生产企业仅有20家,风筝年销售收入也仅有20多万元。如今,当地企业发展到120家,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年产风筝2亿余只,销售收入已达24亿元。

潍坊风筝。刘继田 摄

风筝不仅卖全球,也深刻影响着全世界。据考证,约公元 10世纪风筝从中国传至韩国、日本,12世纪前后传至欧洲,对科技发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其中都有风筝的功劳。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风筝上有一行文字 :“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发明史:春日已至,带你了解一下风筝的由来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又要到放风筝的好时机了。放风筝是一种老少咸宜的休闲运动,几乎每个人都尝试过,但是关于风筝究竟是怎么来的,你可能还不知道。

海绵宝宝造型的风筝

一,风筝是谁发明的

风筝起源于中国,相传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由墨子和鲁班发明的。

据《韩非子 外储说》载:墨翟“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也就是说,最早由墨子造的风筝是由木头制成的,耗工三年,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后来墨子把他制作风筝的梦想和手艺传给了学生公输班,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鲁班。据说,鲁班改进了师傅的设计,改用竹子做风筝。他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后做成喜鹊的模样,称为“木鹊”(也有一种说法是叫“木鸢”),在空中能飞三天。

传说中鲁班造的“木鹊”是风筝的早期形态

后来有人质疑这种“木鸢”或者“木鹊”的真实性,认为这种古老文献中的记载多是些奇闻怪谈,并不靠谱。为此有人专门做了实验来验证。

2003年,来自山东潍坊的风筝爱好者孙继和在收集了许多史料后,凭借多年的木工经验,耗时三个月,全部用竹、木材料制作了一只“木鸢”。它翼展近3米,高70公分,重两斤半。

孙继和大胆地把“木鸢”放飞,结果“木鸢”平稳升空,并在天上停留了一刻钟之久。这是第一次“木鸢”实物成功飞行,证明史料中所称的木鹊飞3天的故事完全有可能。

孙继和赴日本表演风筝,左一为孙继和,图片来自互联网

由此,专家们认为,鲁班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风筝,且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今山东境内)是比较可信的。

二,风筝为啥叫“风筝”

虽然是春秋时期的墨子和鲁班师徒二人发明了风筝(当时叫木鸢或者木鹊),但“风筝”这个名字的出现却要晚上许久。

东汉末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开始出现纸做的风筝,称之为“纸鸢”。纸鸢的叫法非常普遍,也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古诗词当中:

“鸾鹤久从笼槛闭,春风却放纸为鸢。”——(唐)徐夤 《溪隐》

“好纸造成鸢。占得风来便有缘。”——(元)王哲 《南乡子·好纸造成鸢》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

唐代时期,放纸鸢成为一种大众娱乐活动,儿童放纸鸢在民间开始流行。唐代诗人唐采在《纸鸢赋》中记载:"代有游童,乐事末工。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

儿童放纸鸢

到了五代的时候,人们开始在纸鸢上加上哨子,这使得纸鸢在飞行的时候会发出悦耳的响声,就如同古筝和古琴这样的乐器一般,于是人们便开始把带哨子的纸鸢称作”风筝“。

这样的叫法流传到现代,就逐渐成为了所有纸鸢(包括不带哨子的纸鸢)的统称。

文化之窗|风筝的前世今生

清明前后,摆脱了寒冷的天气,正是出门放风筝的好时节。在大多数人的世界里,五彩缤纷是风筝的色彩,是春日的色彩,也是记忆中故乡和童年的色彩。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散文《风筝》中,北京天空中的风筝,让鲁迅回忆起了童年往事,他的小兄弟常常“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甚至为别人放风筝“惊呼”“跳跃”。

实际上,除了娱乐功能,风筝的设计、造型、扎糊、绘画、放飞等各个方面,使传统工艺以活态形式流传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反映了民俗生活和民间审美情趣,实现了文化的传承,成为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

风筝在我国已存在两千年之久,又有纸鸢、鹞子之称,作为一种无关温饱的娱乐活动,风筝能够在小农社会流传千年,足见其生命力和影响力。民艺学专家潘鲁生总结,“作为文化的民艺它体现出艺术的特征,作为生活的民艺,它体现出民俗的和社会的特征”,历经千年的发展与沉淀,风筝早已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华文明融为一体。

追溯风筝的起源,它是古代先民模仿雄鹰在空中飞翔而作,最早具有军事侦察功能。《墨子》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美国华盛顿航空和空间博物馆展厅写道“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直到盛唐时期,风筝才逐渐演变成一种娱乐活动,“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随后花样越来越多。宋代出现了一种特殊玩法,放飞风筝时,故意让牵引风筝的丝线缠绕在一起,哪只风筝的丝线先被绞断,风筝的主人便输掉了游戏,时人记载道:“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翦截,以线绝者为负”;明清之时,从宫廷贵族到平民百姓,风筝作为春日的一项娱乐活动,更为繁盛,脍炙人口的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便出自清代诗人高鼎。

风筝经过匠人的精心扎糊绘制,极具艺术美感,乘风而上,在空中袅娜多姿地自由飘荡,自然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成为文人墨客竞相叹咏的题材。从唐代“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到宋代“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再到清代“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在风雅文人的笔下,风筝象征着自由、象征着童趣,在令人心驰神往的天际翱翔。除去诗词歌赋,在绘画和瓷器中也屡屡出现风筝的身影。南宋宫廷画家苏寒碜的《百子图》,明代画家徐渭的《风鸢图》,都将风筝创造性地融入到作画者构思的图景之中。晚宋“婴戏风筝图”瓷枕、明代青花童子风筝纹瓷盘和斗彩风筝纹瓷杯、清代五彩风筝图瓷碗,这些流传至今的文物都将风筝惟妙惟肖地绘制于其中。如果说绘画和彩瓷属于宫廷贵族的艺术,那么杨家埠木版年画频频出现的纸鸢形象,则可印证风筝在民间艺术中的地位和普及性。

远不止观赏与娱乐价值

风筝在华夏大地的流传地域之广、发展历史之长,如此兼具群众基础和艺术审美的活动,绝不是单单依靠观赏、娱乐支撑其穿越千年历史,走进千家万户。如果把风筝单纯地当作一件民间玩物,那就大错特错。

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副教授唐建军认为,风筝含有文化、艺术、体育、科技、民族性等多重概念,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风筝凝聚了民间的生活方式、思想信仰、审美情趣,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特定时期的经济文化政策密切相关。”

古代,人们普遍认为风筝还兼具养生健身之功效。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迎着和煦的春风,呼吸着带有青草芳香的空气,人们走向原野,感受春回大地的勃勃生机,牵引着丝线,在旷野上奔走,让风筝乘风而上,抬头望着在天际翱翔的风筝,将世俗烦恼抛诸脑后,古人云“迎天顺气,拉线凝神,随风送病,有病皆去”。

在牵引丝线和迎风奔走中可使四肢得到舒展放松,抬头凝神欣赏飞在天际的纸鸢,心神淡然,仿佛和春天融为一体,风筝运动深受孩童喜爱,孩童在游玩嬉戏的同时,也可以收获运动的功效。宋代文言笔记小说集《续博物志》中记载:“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泄内热”。而在很多国内外医学工作者的研究中,风筝被现代医学认为具有积极的医疗作用,“风筝疗法”被应用在治疗精神抑郁、神经衰弱、少儿智力不足和视力减退等疾病中。

民俗文化中,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晦气”,风筝飞上天空,将丝线剪断,风筝随风飘去,也喻示将自己的疾病、灾难等不幸之事一同带去。“放晦气”之说广为流传,《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便有对风筝可以放走晦气的描写。李纨对黛玉说:“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有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这种说法在现代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中医专家左新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春季推崇“向上”运动,最有效的便是放风筝,“放风筝时头向上扬、眼向上望,胳膊往上抬,整个人都是向上舒展的,非常有利于阳气的升发”。

当今社会,随着体育运动的规范化和普及化,风筝在1986年被纳入全国正式体育比赛项目。中国风筝协会成立后,先后举办了全国风筝锦标赛、全国中学生风筝赛、全国风筝精英赛等国内外大型赛事。2000年在第四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上,风筝成为正式比赛项目。风筝作为我国一项具有传统性、民族性的体育运动,从老百姓在原野之上的休闲竞逐,到被纳入国家正式体育竞赛项目,这一古老的体育文化运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能大放异彩,在娱乐性、竞技性、艺术性、大众性的综合作用下,日益融入到大众日常社会生活中,传统古老的风筝运动被人们重新认识与接纳,发展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特点和风格。

风筝因其独特的物理属性,还一度成为现代科学的试验工具,在著名的“风筝试验”中,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利用风筝成功将雷电引入莱顿瓶中,受“风筝试验”的启发制成避雷针。莱特兄弟也是在风筝空中飞翔的启发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

为何潍坊能成为“风筝之都”

谈到风筝的代表地,首推山东潍坊。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节开幕,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和众多风筝爱好者参加。借助风筝节的影响,潍坊发展成为“世界风筝之都”,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潍坊国际风筝节会徽是由繁体“风”字演变而成的蝴蝶风筝,“风徽”的设计既体现了风筝姿态万千、美轮美奂的艺术美,也展现了我国悠久的风筝发展史和独具民族地域特色的风筝文化。

潍坊之所以能够成为风筝界的“扛把子”,一方面在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潍坊风筝在古代便颇具盛名,《潍县志》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清朝时,潍县风筝手工艺者贺大为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扎制仙鹤童子风筝,更涌现出了以扎制风筝而闻名的“风筝世家”。2006年,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另一方面,风筝手艺人有意识地将区域内特色文化资源进行高层次开发和一定形式的再创造,通过对优秀文化资源的高层次转化,将非遗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联系,并将先进的创意理念用于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中,体现现代审美和使用需求,形成了较为全面、发达的风筝文化产品系统,不断吸引新的文化企业聚集。最典型的是,潍坊风筝将中国三大木刻版画之一的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与风筝艺术有机融合在一起,题材丰富、自然生动的年画绘制或裱糊在风筝上,风筝在年画的映衬下更具民族特色和艺术美感。在有“中国风筝第一村”之称的潍坊市王家庄子,依靠风筝制作技艺大力发展风筝产业,从最初单一的风筝加工,发展成为风筝工艺品制作、销售等为一体全产业链模式,产生了大量的风筝制造加工企业集聚现象,风筝规模生产厂家已达到上百家。

2018年,潍坊风筝总产量已经占到全世界的80%以上,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一年一度的世界风筝盛会上,千姿百态的创意风筝被展示出来,受到中外参展者的喜爱,国内外商人争先恐后地进口潍坊风筝,推动了地方经济和外贸发展。经过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发展,潍坊风筝成功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将世界各地的风筝订单聚集到潍坊,也将中国风筝文化推向世界,推动了全球化潮流下的文化多元。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朱子钰 实习生 孙聚平 报道)

青未了 | 春天的故事 之 风筝飞满天

朱自清在《春》里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睁开了眼。春天的暖风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萧索的景象渐行渐远,褪去满身稚气,心中凝结着的坚冰开始慢慢融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暖雨润,播种希望,静待花开。

周末轮休,我回到老家,信步走入乡村阡陌,抬头望去,蓝天白云,雁雀高飞,桃、李花开得正欢,顿觉心旷神怡。微风吹过,花瓣飞舞,一径紫红。

不远处,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在放风筝。风筝忽高忽低,极不稳定,最后一个猛子扎了下来。但孩子还是锲而不舍地放飞着。我走过去,把风筝头部的线绳往尾部均匀了一段,然后把风筝往空中使劲一送,孩子拉着线绳飞跑,风筝终于上天了,越飞越高。我忽然想到小时候背诵的诗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家乡春天放风筝的传统由来已久。风筝在我国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潍坊就是风筝都,并举办过多届世界风筝大赛。

风筝起源于“木鸢”,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用线连结,手握其线,运风而动,可在天上三天不落。

西汉时,风筝改用竹子和丝绸,蔡伦发明造纸术后,风筝普遍改为纸张,称为“纸鸢”。南北朝时,风筝这一新名才出现。

宋代以后,放风筝开始成为一项群众性娱乐运动,在民间广为盛行,出现了专门从事风筝制作、买卖的商人。

清明前后,春和景明,孩子们欢呼雀跃,不仅以竞放风筝为乐,还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续博物志》中说:“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泻内热。”可见放风筝既可愉悦心情,又能强身健体。

我就想起童年放风筝。祖母总说父亲是个大玩童,孩子王。父亲五大三粗,但心灵手巧,会扎风筝,其实也算不上标准的风筝,用封窗纸画一张孙悟空白描像,找几根细竹子,扎个架子,把孙悟空像糊到架子上,把架子栓根细长绳,就算是一个风筝。虽然简陋,但容易起飞,放飞也方便。而且人人能放,村里孩子们都吃这一套,尾随着父亲来到村前的麦田里,让我拉着线绳。只见父亲将孙悟空风筝脚轻轻往空中一送,我拉着线绳疾跑几步,孩子们也跟着我跑,为我助跑,风筝扑腾三两下,就上了天,孩子们一排欢呼。

村里有的小伙伴家庭条件好,买来贵重的成品风筝,但孩子们怕弄坏了被赖着,都不敢放。还是愿放父亲制作的风筝,放坏了,父亲还会修。父亲制作的风筝成了孩子们公用的风筝,抢着放。有时孩子多,一时轮不到放,父亲就扎螺旋风筝(把封窗纸剪成花瓣,用莛杆串起,制作更为简单),人手一个,皆大欢喜。

春风起,放风筝是孩子们的最爱。风筝的魅力,在于其形色彩缤纷,其声悦耳动听,其飞姿态万千,其艺老少皆宜。有了风筝的起舞,春天更加亮丽动人。潍坊世界风筝大赛上,各国风筝争奇斗艳,五花八门,甚是热闹好看。

咏风筝的诗最早见于唐代,元稹在他的咏物诗《有鸟二十章》中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

清高鼎在《村居》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明徐渭有《风鸢图诗》:“江北江南纸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

清郑板桥在《怀潍县》诗中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清郭鳞在《潍县竹枝词》中写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鸯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

风筝入诗,诗意的春天便鲜活起来。清孔尚任《风》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兴致勃勃的孩子们聚在一起正准备放风筝,却等不到足够的春风,于是向天公“发泄”。“骂”是心急,也透露出对风筝的钟爱之情。

放风筝,老少咸宜,人认可参与。满天飞翔的风筝下,娇女们或荡起秋千,或摆动罗裙吹呼助兴,风筝给了她们美好的心情和展示美丽的机会。宋寇准有《纸鸢》诗:“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夜空下的风筝则别有一番情趣。月明星稀,风筝高飞,那弦竹笛之声响彻天穹,依稀听来,恰似一支优美的曲子,悦耳动听。

1987年7月,我从山东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专业毕业,分配到农行高密市支行柏城处、社。金融部门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员工不能轻易外出,需要5 2,白加黑,晚上四人住所,值班守库。乡镇网点文娱活动很少,1988年春,月明星稀,所里就组织在银行院内放风筝活动。所里买来一只大风筝,几个青年用力送上了天。风筝发出的声音有音乐的美,像一串串流淌的音符响在耳畔,细细品味如丝竹亦如洞箫,让我从中感悟着放风筝的无穷曼妙。

夜深了,大家决定不收回风筝,就把线绳尾端固定在一块大石头上,然后安然进屋值班守库。第二天一早,开门一看,线绳在中间断了,风筝早不知飞哪去了,感情风筝也会趁月黑风高作案哩。

唐高骈的《风筝》诗有:“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宋陆游晚年在家闲居期间,在其《春日杂兴 》、《村居书事》等诗中写道:“垂老始知安乐法,纸鸢竹马伴儿嬉。”“出从父老观秧马,归伴ㄦ童放纸鸢。”陆游享年86岁,除了养生有道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持了一颗童心。在与孩子们放风筝中调节了身心,亲近了自然,获得了童趣,自然也就健康长寿。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天,走出户外,开展健康有趣的放风筝娱乐活动,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正是开年锻炼身体的好时光。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春天里心怀梦想,放飞希望,辛勤耕耘,乘势而为,才能迎来秋天的硕果累累,满心欢喜。让我们笃定前行,乘着春天的翅膀,扬帆启航,在大好春色里,书写春天的故事。

壹点号山东高密单立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