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斗战神琵琶之怨怎么做(假期|十首最美的中秋诗词,与孩子共读)

导读 斗战神琵琶之怨任务文章列表:1、假期|十首最美的中秋诗词,与孩子共读2、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十首雪诗词,读懂最美冬天3、祁连山,被遗忘的半部中国史4、专访|刘少雄

斗战神琵琶之怨任务文章列表:

斗战神琵琶之怨怎么做(假期|十首最美的中秋诗词,与孩子共读)

假期|十首最美的中秋诗词,与孩子共读

自古以来,历代的文人们也对中秋佳节有着独特的情怀,每逢中秋必作诗一首。下面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一些比较著名有特点的中秋节诗句。

最雄浑的中秋诗词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点评: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最寂寥的中秋诗词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点评: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最有边塞味的中秋诗词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点评:《子夜吴歌》分别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这首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李白描写月亮的作品真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当然大部分不是写中秋的。

最亲情的中秋诗词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点评: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而遥想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但诗歌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写出了一家人的真挚感情,经常被后人借鉴。

最清冷的中秋诗词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点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却不是往年那个地方,自然,身边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被贬湓浦(pénpǔ,今江西九江),物是人非,故乡不见,孤苦伶仃。诗歌清冷至极,悲苦无形。

最感伤的中秋诗词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点评:作者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字子由)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如此赏心乐事,却让作者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诗歌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最著名的中秋诗词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它构思奇拔,独辟蹊径,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也极富哲理与人情。通观全篇,皆是佳句,很好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最具科学幻想的中秋诗词

《木兰花慢》

(宋·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点评:一连串的发问,使得这首词几乎是中国古代最有科学色彩的一首词。月亮为什么能在空中不会掉下来?沉到海里,不会被碰坏吗?为什么圆月渐渐变成一道弯月?是不是这边沉下去,那边就升起来?……

八百年前的辛弃疾,竟然在词中接触到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科学现象。王国维赞叹说:“直悟月轮绕地之理……可谓神悟。”辛弃疾还有一首《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也是写中秋的作品中,一首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最壮阔的中秋诗词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点评:碧空万里,水波不兴,月照湖面,寰宇澄澈。泛舟湖上,以长江之水为酒,把北斗星当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来,和我一起细斟慢酌。此情此境,没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这种壮阔、这种豪情,遍观宋词,无以复加。

最伤心的中秋诗词

《绮怀》

(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点评:诗人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以温馨开始,以无言结局。在诗人的眼中,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心中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如何不让人伤心至极?

除了这十首最美诗词外

还有很多关于写中秋、写月亮的诗词: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唐·白居易

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团是几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宿府》

唐·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苏幕遮·碧云天》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月》

唐·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中秋》

明·王阳明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琵琶仙·中秋》

清·纳兰性德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金陵五题·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忆扬州》

唐·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

桃叶眉尖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综合自:今日教育传媒、中国诗歌网

图片转自:出版与印刷

来源: 中国教师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十首雪诗词,读懂最美冬天

今早醒来看向窗外,白色世界悄然而至,在雪花飘飞的季节,让我们伴随着诗词,共赏这难得的雪景吧!

《问刘十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是一首乐府诗。此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

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

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空幻、浪漫的想象翻新:一是诗人调转笔锋,撇置“芳华”,偏写“白雪”,从春寒飞雪的视角,展现春色来临的景象,翻春寒飞雪为春色飞花。

二是翻人情为物意,期盼春意,怨春色来迟,本是人的情感,诗人却以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了无情之物,让白雪嫌怨春色来的太迟,于是白雪颇解人情,有意地“故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

三是翻春寒冷落,心情怅惘,为飞花送春,平添欢闹,白雪飞花,穿庭缀树,化春寒料峭为春意欣然,化情怀冷漠为意趣欢闹。

《雪》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离开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很难辩论清楚的,何况这根本不是诗的任务。诗人无意进行这样一场辩论。

他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

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雪梅·其一》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

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条幅: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江水、雪山,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

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开阔,出语雄健。

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每句诗都是一幅画,又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

祁连山,被遗忘的半部中国史

#2022生机大会#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匈奴人被大汉铁骑逐出河西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祁连山牧场,他们在迁徙途中,时常吟唱这曲悲歌。

这首匈奴民歌,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烟云,从中依稀可见祁连山的金戈铁马、胡笳羌笛。

祁连山下,有一位少年英雄策马扬鞭的身影,也有一代帝王大会宾客的盛典,往事并不如烟。

祁连山下的山丹军马场,为西汉名将霍去病始创。图源:图虫创意

01

古时候,匈奴人称天为“祁连”,祁连山由此得名。

祁连山,就是匈奴语的“天山”。

中国北方辽阔壮美的草原上,总会有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踪迹。祁连山北麓的广阔牧场,养育了月氏、匈奴、柔然等游牧民族;祁连山南麓的青海湖畔,也曾是羌、吐谷浑和吐蕃等民族繁衍生息的乐土。

祁连山,这条沿着西北—东南方向绵延一千多公里的雄伟山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是今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山,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

祁连山冰川所蓄水量相当于5个丹江口水库,山峰之上,终年积雪。

高大的山体截住了太平洋季风带来的气流和雨水,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的河流向下流淌,滋润着山脚下的绿洲。在祁连山北侧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一连串大小不一的绿洲连缀出一条形如走廊的文明通道,因这里地处黄河之西,史称“河西走廊”。

由于地处河西走廊之南,祁连山也被称为“南山”。从河西走廊向南望去,群山时而直插云霄,与天相连,时而隐入尘烟,宽阔广袤。

若无这座伸向西北干旱区的“湿岛”,其北面的巴丹吉林沙漠、西面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南面的柴达木沙漠将连成一片,也就无法形成河西走廊的甘泉与绿洲,中国历史上也不会有一条迈向西域的桥梁。

正如《中国国家地理》主编单之蔷所说,祁连山脉,是造就河西走廊的幕后英雄。

汉朝河西五郡图。图源:锦绣人文地理

02

祁连山间的谷地、河谷宽广,是历史悠久的天然牧场。

西汉初年,这片牧场被匈奴人长期霸占。

匈奴人到来前,祁连山下本有“大月氏”,他们分布于河西走廊,后来被强盛一时的匈奴人打败,就连大月氏王的头颅都被砍下,制成饮器。

大月氏战败后,放弃了水草丰美的快乐老家,大部分西迁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及以西地带。还有另外一小部分,逃入祁连山区与羌人杂居,在匈奴人的支配下瑟瑟发抖,这就是“小月氏”。

匈奴人就此成为河西走廊的话事人,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处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祁连山马营河峡谷。图源:图虫创意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当汉朝使者张骞穿越秦陇大地,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匈奴人将他们一行人抓获,迫使张骞留居匈奴十年之久。

匈奴单于气焰嚣张地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张骞被困期间,匈奴人对他进行各种威逼利诱,还让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但张骞始终不辱使命,后来逃出匈奴领地,继续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

当时,张骞出使的目的,是为了劝说逃到伊犁河谷的大月氏与汉军联合攻打匈奴。这个联盟最终未能实现,但雄心壮志的汉武帝已经利用文景之治积攒的家底,派大军向匈奴发起了反攻。

汉武帝元朔年间(公元前128年—公元前123年),在卫青等名将的率领下,汉军接连发动河南之战与漠南之战,取得大胜。匈奴人失去了自秦末以来占据的河南地(河套以南之地),对关中地区的威胁大大减弱。

此时,汉武帝将目光投向西边,将地图上的坐标推向了沟通中原和西域的河西地带。而在大舅子卫青之后,汉武帝又发掘了一名能征善战的少年天才。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小时候过着贫贱艰苦的生活,却“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也就是人狠话少,平时常练习骑马射箭,做事勇猛果敢。

一战成名的霍去病。图源:影视剧照

皇后卫子夫得宠后,卫、霍两家跟着沾光。少年霍去病得以入朝为侍中,相当于皇帝的贴身侍卫,他也和舅舅卫青一样成为皇帝面前的红人。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年仅18岁的霍去病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一战成名。此战,霍去病带领八百骑兵长途奔袭,追击匈奴单于叔父所部,“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

霍去病凯旋后,汉武帝对他大加赞赏,当即封他为冠军侯。

多才多艺的汉武帝有意亲自培养这个奇才,要让小霍跟他学习孙子、吴起的兵法。霍去病却有些不屑,说:“行军打仗看战略方针就够了,何必学习古人的兵法。”

后来有一次,汉武帝要为霍去病建造住宅,作为赏赐。霍去病豪迈地回答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

03

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与祁连山产生了宿命般的联系。

这一年春,汉武帝任命20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军出陇西,出击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当时,河西的匈奴人以焉支山为界,东部归休屠王管辖,西部归浑邪王管辖。

霍去病的军队过焉支山千余里,速战速决,转战六日,杀匈奴折兰王,斩卢胡王,俘虏浑邪王子和一众匈奴贵族,缴获休屠王祭天的金人,斩首八千余级,如入无人之境。

焉支山属于祁连山支脉,坐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带的甘凉交界处。一说焉支山上长有一种草,匈奴人采之用作妇女的化妆品,因此称为“胭脂山”,另一说,匈奴单于的妻子称为“阏氏”,匈奴人以相同的读音作为山的名称,所以叫“焉支山”。

霍去病初战告捷,作为汉军收复河西地的第一阶段,揭开了汉匈河西之战的序幕。

西张线227国道,沿着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马踏匈奴的路线。图源:图虫创意

同年夏季,祁连山下芳草萋萋,汉军兵分两路,再次出征。

东路军由名将李广领衔,带四千骑兵打头阵。此时,张骞已出使西域归来,被封为博望侯,带兵一万作为援军。东路军的主要目标是牵制漠南的匈奴左贤王部,避免其支援河西。

奈何李广难封,依旧不走运。

东路军的李广军北出汉塞几百里后,与匈奴左贤王的四万骑兵不期而遇,双方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展开激战。

面对十倍于己的匈奴大军,李广经验老到,让汉军立即组成圜形阵,将辎重车连接起来作为外围的屏障,弓箭手以此为掩护进行射击。为了稳定军心,李广还命令自己的儿子李敢带头冲锋,杀到匈奴阵前。

李广所部经过一天的苦战,几乎损失殆尽,而且队友很不给力,这时,张骞的军队才迟迟赶到。匈奴左贤王看到汉军有增援,便解围而去,但东路军也就未能建功,迟到的张骞回朝后被废为庶人,后来才被再次起用,二使西域。

剑指祁连山的西路军方面,有一支军队由公孙敖率领,但是他在沙漠中迷路了,愣是找不着西。

关键时刻,还得看霍去病。

霍去病的军队从北地郡(今甘肃庆阳)出发后,仍是采取大迂回的作战方式,渡过黄河,横穿大漠,至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经过小月氏的领地,再转向东南,长驱直入二千余里,绕到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部的后方。

在霍去病的突袭下,浑邪王与休屠王损失惨重。史载,与霍去病率领的汉军在祁连山区相遇后,匈奴二王所部被斩杀三万多人。他们半年之内被霍去病痛揍了两次。

这是河西之战的决定性胜利。此后,占据河西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再无还手之力,愤怒的伊稚斜单于听说他们战败,甚至要诛杀他们(“怒浑邪王、休屠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

霍去病从北地郡出兵,进军河西。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几个月后,秋风萧瑟之际,害怕被杀的浑邪王与休屠王相约向汉朝投降。汉武帝便派得胜归来的霍去病率军前往受降。

半路上,休屠王怂了,突然反悔,不愿降汉。于是,浑邪王杀死休屠王,吞并他的部属后再去见霍去病。

匈奴人渡过黄河后,见霍去病的军队这么大阵仗,吓傻了,浑邪王的一些部众意图逃跑。霍去病毫不迟疑,率领精锐部队驰入匈奴营中,见到浑邪王后,将企图逃跑的匈奴人斩杀,招降四万多人。

汉武帝命令将浑邪王迁至长安,将其部众分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五郡之外,号称“五属国”。之后,汉朝在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设立四个郡,分别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史称“河西四郡”。

至此,匈奴人结束了在河西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统治,河西尽归于汉。匈奴人失去了家园,纷纷唱起那首悲伤的歌谣:“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再未越过祁连。图源:图虫创意

汉朝的使者、商队、军队,从此可以畅通无阻地通过河西走廊,奔赴西域,在祁连山放牧的小月氏人也归附于汉,后与河西汉人融合。立下大功的霍去病看上了山谷间的牧场,在此始创马场,即山丹军马场,该马场至今仍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军马繁育基地。

汉武帝是个文化人,他为河西四郡取名,各有其寓意。比如“敦煌”,敦,大也,煌,盛也。又如“武威”,是为了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

黑河之畔的张掖郡,则是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更具体言之,就是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

从地图上看,河西走廊如同一只伸向西域的手臂,而其南边逶迤不尽的祁连山,就是构成这只铁臂的筋骨,一路拱卫着沿途的道路和绿洲,用雪水哺育大大小小的城镇。

可以说,若无祁连山脉,河西走廊的历史也会被改写。

河西之战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调集精兵十万,由卫青和霍去病统领,北上漠北,与匈奴决战。其中,霍去病军北进两千多里,歼灭匈奴七万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一路追击到贝加尔湖后班师回朝。

漠北之战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威胁汉朝北境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基本解决。

西汉时期全图。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遗憾的是,漠北决战仅仅过去两年,戎马倥偬的霍去病便英年早逝。

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赐其陪葬茂陵。下葬时,汉武帝特意调遣河西的铁甲军列阵成队,从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

霍去病的墓被修建成祁连山的形状,墓前置“马踏匈奴”石像,以表彰他在河西之战中“断匈奴之臂”的赫赫战功。

英杰早逝,但千载雄名永世不灭。

20世纪初的霍去病墓。图源:网络

04

直到东汉时,河西走廊基本为汉王朝掌控,南面的祁连山为羌人所据,只有北面的合黎山到居延海一带是匈奴领地。

西晋永嘉之乱后,前凉、前秦、后凉、南凉、北凉等政权先后入主祁连山。北凉亡后,祁连山成真空地带,吐谷浑异军突起,称霸祁连山。

到隋代,吐谷浑的游牧范围“自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东南)以西,且末(今新疆且末)以东,祁连(今祁连山)以南,雪山(今昆仑山和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以北,东西四千里, 南北二千里”,主要活跃于祁连山南麓的青海一带,不时侵扰西北州郡,为隋朝一大边患。

眼看吐谷浑不老实,隋朝要出手了。

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派宇文述出兵青海,大破吐谷浑。此役,隋军斩杀3000余人,俘虏吐谷浑王公贵族200人。

次年(609年)三月,隋炀帝坐在宫中,突然跟大臣说:“自古以来,天子有巡狩之礼,可我看之前南朝那些皇帝整日涂脂抹粉,躲在深宫里,不与百姓相见,这是什么道理呢?”

大臣顺着隋炀帝的话说:“这就是他们不能长久统治的原因啊。”

于是,隋炀帝宣布,要亲自带兵西巡。此前,深得皇帝信任的裴矩也在为其撰写的《西域图志》中以“胡多诸宝物”,“吐谷浑易可并吞”等语,劝谏隋炀帝御驾亲征,消灭吐谷浑。

隋炀帝早就心痒痒了。他率领十几万大军,还有皇亲国戚、后宫嫔妃、文武百官等,大张旗鼓地出发。大军过临津关(今甘肃临夏),渡黄河,之后到达西平(今青海西宁)。

青海海北州祁连山脉的卓尔山。图源:图虫创意

吐谷浑首领慕容伏允(号步萨钵可汗)见隋炀帝来势汹汹,带兵固守覆袁川(今青海湖东北一带)。

四月下旬,隋炀帝的大军到达祁连山腹地的峨堡,调兵遣将,采取“四路合围”之策,连营数百里,其中兵部尚书段文振屯兵祁连山,太仆卿杨义臣东屯琵琶峡(今甘肃张掖西南),将军张寿西屯泥岭(在今大通河上游)、将军元寿驻扎金山(今托来山),对吐谷浑形成夹击之势。

慕容伏允遭到围攻后溃退后,撤退到车我真山(今青海祁连东南一带)。隋军紧追不舍,隋朝将军张定和、梁默等遭遇吐谷浑伏兵,死于乱箭之下。

但其他几路隋军将吐谷浑打得满地找牙,慕容伏允只好带着二千余骑败走党项,余部十万人向隋朝投降。

这场战役,历史上称为“覆袁川之战”,是隋炀帝在西北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一举稳定了西北局势。隋炀帝在原来吐谷浑的地盘(包括今青海与新疆东部)设立四郡——西海、河源、鄯善、且末。

吐谷浑从此臣服于隋朝,直到隋末中原战事频繁,才再度乘乱兴起。

敦煌壁画中描绘的河西战争。图源:网络

05

不过,隋炀帝此次西巡中更为传奇的经历还在后头。

这场战争结束后,隋炀帝率领大军踏上归途,决定向北翻越祁连山,到达河西走廊后,再返回关中。

这条路线极为凶险,从南向北翻越祁连山,只有几条山谷可供通过,平时只有商贾、牧民在此通行,从来没有一个皇帝走过这条路。

隋炀帝就是不走寻常路。他带着军队和后宫、百官来到位于祁连山中段、海拔三千多米的大斗拔谷(今称扁都口,在今甘、青两省交界处)。

当时正值六月,但崎岖狭隘的山路上天气突变,大雪纷飞,狂风不断。隋炀帝的大队人马在山道上鱼贯而行,行走缓慢,到半夜只能露宿山中,宫人、大臣和士卒都挤到一块,众人饥寒交迫。

史载,十余日后,隋炀帝的大队人马翻越祁连山,到达张掖,“士卒冻死者太半,马驴什八九”,随行人员大都狼狈不堪。

隋炀帝的姐姐乐平公主杨丽华年近半百,身子骨弱,走过祁连山后已经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这位公主是隋文帝杨坚的嫡长女,曾嫁给北周宣帝宇文赟,经历过无数宫廷争斗和刀光血影,没想到跟着弟弟到西北旅游一趟,连命都丢了。

隋炀帝画像

隋炀帝对此次西巡感慨良多,写下一首“颇有魏武之风”的《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来到祁连山北麓的张掖后,常年在河西为官的裴矩为隋炀帝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裴矩率领西域二十七国的国君或使节,在祁连山下迎接隋炀帝的到来,他们从天山南北远道而来,都表示愿纳贡臣服。道路两旁,各国使者穿上各自的民族服饰,佩戴金玉首饰,河西四郡仕女皆身着华服,焚香奏乐,歌舞喧哗。一时间,祁连山下车马相望,美女如云,绵延数十里,一片“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盛世气象,比庆祝世界杯夺冠还热闹。

史载,为了展示中原王朝的威仪,建筑大师宇文恺还设计了一种可以拆卸的移动宫廷,一夜之间就可在荒芜的大地上搭建出亭台楼阁、观风行殿,能容纳百余人。隋炀帝下令大摆筵席,款待各国国君、使者,而来自各地的艺人准备好了各种表演节目,会上“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鱼龙曼延”。

这场空前绝后的盛会,堪称隋朝版的“万国博览会”。

隋炀帝杨广,成为历史上唯一巡视过祁连山的皇帝,他的暴虐和功绩,至今争论不休。

06

唐朝,又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用诗赋予了祁连山新的内涵。

唐玄宗在位时,唐军与吐蕃多次翻越祁连山,在河西、青海一带交战。“诗仙”李白想起昔日匈奴人的天山(祁连山)之上,明月洒下光辉,照在征人身上,长风吹过玉门,带去思妇的叹息,于是写下一首《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的好友,诗人高适在河西幕府任职期间,多次随唐军出战,走过当年大汉铁骑驰骋的古战场,登上镌刻了霍去病不朽战功的祁连山,他在《登百丈峰》一诗中写道: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唐天宝年间,岑参听闻友人颜真卿即将出塞为官,用胡笳如泣如诉的乐声,渲染河西边塞的路迢山高与凄凉多愁,有了这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航拍祁连山。图源:图虫创意

千年往事随风消逝,而今的祁连山仍然是“牧区江南”。苍穹之下,靠近雪线的地方,往往有优良的天然牧场,在白雪映照、青草覆盖的祁连山腹地,生活着藏、蒙古、裕固、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他们的帐篷星罗棋布,炊烟袅袅升起,牛羊在山川间三五成群,宛如世外桃源。

祁连山下,有铁马金戈的纵横驰骋,有商旅往来的声声驼铃,有唐朝诗人的边塞理想,也有各族人民的文化交融。

这条与天相接的山脉,为河西带来人文鼎盛,将这条走廊变成各族追逐的风水宝地与纵横捭阖的英雄舞台,一如中国之臂,将中华民族引向更广阔的西部。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0年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

[唐]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97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年

陈序经:《匈奴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

单之蔷:《幕后英雄祁连山》,《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3期

专访|刘少雄:宋词代表了中国文化阴柔中的韧性

澎湃新闻记者 方晓燕

刘少雄,台湾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从事词学及“东坡文学”研究、教学三十余年,其在台大开设的唐宋词、东坡词课程广受学生欢迎,其后录制的《东坡词》《宋词之美》《唐宋词的情感世界》等公开课及音频节目也受到网友好评。今年,他的《苏轼词八讲》《伤离别与共春风:至情至性唐宋词》先后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发行。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就词学相关话题采访了刘少雄教授。

刘少雄教授

澎湃新闻:您的书中有一个核心观点是:“宋词代表中国文化阴柔的一面”,但却是一种“阴柔中的韧性”,呼应着宋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情怀,请问这应该如何来理解?

刘少雄:词原是都市文明发展起来后的一种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由乐工、歌女在坊肆表演传唱,它的内容,写景多不出闺阁庭园,言情则不外伤春怨别,遂表现为一种精微细致、含蓄委婉、富于阴柔之美的特质。一般的文人词通常是以吟咏“好景不常、人生易逝”之哀感和“此情不渝”的精神为主旋律;前者乃意识到变化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后者是不忍放弃的执着情怀,两相激荡而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词之美就美在有着这样的情辞跌宕的意态。而这跌宕之姿,我以为是与整个宋代文化氛围所形成的精神特质相呼应的。

我们都知道词这一种文体最长于言情,如果说宋朝是以词为代表文学,那么宋人多情便不言而喻了。宋代的伟大心灵、杰出文人几乎都曾填词,在他们的词里歌咏着种种亲友之爱、男女之情,及家国之思、故乡之念,充满着人情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悲欢离合、盛衰哀乐的情怀。宋人多情,是不争的事实,充分体现在词的写作中。欧阳修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东坡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情,难免带来烦恼,但也只有情能让生命展现光彩,不至于枯萎,并能见证生命的意义。宋人多情,也长于思辨,在词的世界里,他们所抒写的情,所呈现的意境,有多样的姿态,或表现为执着的热诚,或表现为豪宕的意兴,或表现旷达的怀抱,展现出各种跌宕的情思,充满着兴发感动的力量。我们细读两宋名家词,既感受他们真挚的情,也能从中体会宋文化的特性。

宋代以文立国,看似卑弱,其实内里却有着一种坚韧的精神支撑着。宋朝自建立统一政权以来,即处于相当艰难的境地,内部积贫难疗,对外积弱不振,不若汉唐之富强。然而国势贫弱的宋,却是秦汉统一王朝之后,年祚最长的朝代。两宋周边环伺的敌人,都非等闲之辈,先后是辽、金两大强敌,最后面对的则是横扫欧亚的蒙古。北宋为金所灭,宋室南渡,虽失去半壁江山,但也支撑了颇长的时间。钱穆《国史大纲》说:“在蒙古骑兵所向无敌的展扩中,只有中国是他们所遇到的中间惟一最强韧的大敌。”可见宋绝非不堪一击的弱国,仍有它顽强的一面。这种国族精神,也反映在宋代整个文化当中。郑骞《词曲的特质》说:“宋朝的一切,都足以代表中国文化的阴柔方面,不只词之一端。……柔并不一味的软绵绵,而要有一种韧性。”宋词代表中国文化阴柔的一面,但所谓阴柔不是一味的缠绵软弱,而是要有一种坚定的生命力,可称之为“韧性”。词有韧性,才能成为文学之一体。这种韧性,来自认真热诚的生命意态,不屈不挠的精神,抒发为文自有一种格调,一种骨气。词虽写感伤之情,但名家之作普遍都不卑下,反而笔力沉健,抑扬有致,正因有这韧性在。宋词里所表现那种执着的信念——即使岁月多变,人事难料,但此情不渝——正呼应了宋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情怀。如同像野草一般,柔中带刚,总有着无穷的生机。

澎湃新闻:《至情至性唐宋词》中辟有专章讨论宋词里的时间意识,包括东坡词中的时间感您也多有着墨,但是时间意识在中外诸体文学中普遍存在,在您看来,宋词中的时间意识有何特别之处吗?

刘少雄:感时伤逝本是中国古典抒情文学的重要主题,词也不例外。词基本上是配合当时的流行音乐而填写的,音乐乃时间的艺术,而流行音乐所依附的商业都市而产生的时间观,和《诗经》、乐府的乐调所依附的农业社会而形成的时间观不尽相同。物质文明世界带给文人心理的时间焦虑感特别强烈。中唐以后,考科举入仕普遍成为读书人的主要出路,他们的生命成长便无形中纳入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里,大家都有着相类似的进阶历程,如能在合理的年岁如愿考试及第并进入官僚体制,那人生便有了保障,可是竞争激烈,仕途难料,失败和失意的人毕竟居多,这些人流落异乡,或者终日流连坊肆,到最后自感怀才不遇的读书人更能体认自己的命运原来与担忧年老色衰的歌女没什么两样。白居易《琵琶行》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说出了男女的共同悲哀。由此可见,文人词从中唐开始逐渐成形,不是没有原因的。词人在时空流转中产生的悲感,多偏向阴性自我的显露,接近于女子的心性,因此在词的创作中常有“男子而作闺音”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词人所代表的是一种细腻、敏感的生命型态。

时间之伤,可以说是词的主调,它与其他文类最大的不同处是它独特的表现方式。词的抒情性,主要是以时空与人事对照为主轴,在情景今昔、变与不变的对比安排下,缘于人间情爱之专注执着和对时光流逝的无穷感叹,美人迟暮、年华虚度、往事不堪、理想成空等情思遂变成词的主题。而词的体制,如乐律章节之重复节奏、文辞句法的平衡对称,更强化了这种婉转低回、留连反复的情感韵味,极富催化感染的作用。因此,词的情韵,就是一种冉冉韶光意识与悠悠音韵节奏结合而成的情感韵律。

澎湃新闻:关于东坡之“以诗为词”的争议和讨论是苏轼研究中的老问题了,您在书中是以完全正面的角度评价这个问题的,是不是可以说,“以诗为词”恰恰是苏轼开拓宋词格局的关键?

刘少雄:东坡以诗为词,在词须合乐的辨体意识中,确实被认为非当行本色,乃词的一种变体。但若从词的文学性而言,东坡以诗为词,却提升了词的意境、开拓了词的格局。

首先要知道词至东坡,能在本质上产生一大变化,关键是东坡其人及其为文态度。东坡之所以能移风易俗,变“谑浪游戏”之体,为抒情言志的长短句,“指出向上一路”,“使人登高望远”,这与他的出身、才学及创作心态有莫大的关系。人格决定词格之高下,而词格的高低,则影响词体的尊卑。东坡从未以词人自居,他始终保持大学士、大诗人的高雅品味,不故意避俗。他以真诚的态度写作词篇,对词体的看法自然不同于流俗。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东坡这种不主故常,于法外求变的创新精神,当然也贯彻于词的写作中。正因为他这种“吾道一以贯之”的精神,遂能将词提升至更高的境界,写入了一己的高尚情操与真实情感,词体便能因人而贵,得以晋身诗歌之林。

东坡以诗为词,不可讳言,刚开始时受到本色派的质疑,曾引起一番讨论,但南渡以后的词坛,受到时世的影响,大家对东坡词便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及评价。当时,以诗的观点作词、论词已是普遍的现象。东坡作为一般士子景仰的人物,他的词作别具指标性的作用。以诗入词,或以诗之余力为词,这些说法后来演变成“诗余”的概念,一时大为流行。称词为诗余,在南宋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因为将词与诗拉上关系,无疑也提高了词的地位,使它不再局限于歌儿舞女的艺坛,更纳入了文人的创作范围,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说法宽解了文人原先视词为小道的心理,正式承认了其文体的价值,从此词的发展便更为蓬勃,于是乃有辛弃疾、吴文英等致力追求新意境的专业词人出现。

东坡“以诗为词”真正的意义,不仅仅是“寓以诗人句法”,使词“精壮顿挫”而已,更重要的是内容题材的扩大、精神意境的提升。用诗的句法句式入词,或以脱胎换骨的手法融化前人诗句,或如诗一般地使事用典,都能增加词的艺术效果,使词质更为凝练、词句更加妍美、词意更形丰富。另有一点,词本管弦冶荡之音,容易牵引情绪,使人陷溺于旖旎、幽怨、伤感的情怀里,而词既与乐合,则可近雅却又不能远俗,人在如此氛围中,日久浸淫,自叹自怜,恐怕也会消磨了壮怀逸志。东坡“自是一家”的醒觉,就是要从这一阴柔细致的世界中走出,不耽于音声,不陷入悲情,这是“以诗为词”值得注意的一个层面。

总之,东坡“以诗为词”,藉诗理、诗趣来提升词的意境,如是,词的情韵便能多一份思致。这诗化的意念,正可看到东坡协调情理以求得内在生命之安顿的一番努力。

澎湃新闻:您在《苏轼词八讲》中援引夏敬观《手批东坡词》的话,认为:“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而一些以往作为其豪放词风代表的“激昂排宕”之作却被认为“乃其第二乘也”,比如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您能就此给我们做一点简单的析解吗?

刘少雄:词以言情见长,而所言者多为男女情事,个人身世之感、时空流转之叹。词以妍雅精致之笔触,配以拗怒柔婉的乐律,开阖转折间,时空之感悠远深长,缠绵幽怨,含蓄委婉,最能发挥中国文辞的抒情特性。就是说,婉曲之美,是词体的基本特质,在神不在貌,无论写儿女之情或士人之思,代拟或自述,应社或抒怀,伤春怨别或咏物纪游,凡属词体,这种情辞本质不可或缺。词人或可藉词言志,说理议论,发为豪放之调,但如过于直切而不能道出深细要眇的情思,则往往会被认为终究略逊于本色之作。的确,词体作为一独立的文体,虽然可与诗文交接,存有新变的空间,但亦必有不容改易的本质。所谓婉转曲折,就是词这一抒情文体最基本的言情模式。如我在书中所说,东坡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由射虎打猎写到抗敌保边,抒发老而能用的壮怀,语意激昂。东坡已有年华渐衰之感叹,又有不甘牢落而意欲奋起的斗志,一上一下之间,身与心的冲突对抗,展现出一种气韵,跌宕出一份豪情,因此成就了这首词。但这种抗老的执拗态度,容易造成精神紧张,而过度流荡激情必然暗指生命的摧折,东坡实在无法长期负荷。毕竟,这只是东坡一时气盛之作,豪放终非东坡的个性特质。夏敬观说:“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东坡这类作品其实数量也不多。

澎湃新闻:苏辛对比也是词学中大家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您在两本书中有两处苏辛的对举颇有意思,一是说所谓的“春女思,秋士悲”,辛弃疾更类女子春情,而苏轼更近秋士悲怀;二是引郑骞先生的话,认为苏轼是“从窄往宽里写”,而辛弃疾恰恰相反,这两点乍看来都有点挑战我们对稼轩词的认知,您能大致说明一下吗?

刘少雄:古语有云:“春女思,秋士悲。”女子春日情怀,其实最能象征词的情韵。春天是一个奇特的季节,处处莺飞草长,充满着生机,气候却不稳定,阴晴难测,变化多端。因此,大地虽长出许多花草,冒出无数新芽,可是这些植物能否顺利生长,却充满着变量,难以逆料,所以春天虽生机盎然,却也有几分浑沌。身处其中,既感受到生命的喜悦,享受着青春的甜美,又有些隐忧,怕春光易逝,好景不常。这如同女子的心情,一方面自盼自顾如春花一般的美丽年华,但又担心春花不见采,美人迟暮。这种既感受美好又犹疑不安的情绪,就是春情,也是词里最重要的一种情绪。

所谓春秋代序,春与秋分别牵引出不一样的情怀。从心理层次去看人生意境的一种分别,秋天乃是属于士大夫的情怀,是怀抱理想的士人,走到中年,回顾一生的情怀。时序入秋,一年也就过了大半;人到中年,一生也已过半。而秋天是农家收获的季节,相对于此,中年检视一生,却发现自己理想落空、功名无望甚至有家归不得的士人,面对寒冬将至,暮年不远,那悲感是非常深切的。例如,宋玉的《九辩》和杜甫的《秋兴》八首,都抒写了这种悲秋的心情。通常来说,词比较多写伤春之情,而诗则多述悲秋之感。我们读宋词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东坡以诗为词,他的词很少伤春之作,反而秋夜抒感却写出了新的意境,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永遇乐》(明月如霜)、《念奴娇》(大江东去)等篇皆是;可是,稼轩表面上是一个英雄豪杰,其实他的情思比东坡缠绵,他写了好多伤春、惜春之作,名篇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祝英台近》(宝钗分)就是代表。换言之,稼轩能写春情,他的心性比东坡更近于词,因此他更能掌握词的体制形式,其规律之精严,针线之细密,简直可与清真、梦窗一较长短,我们细读他的长调就可知晓。苏辛并称,而同中有异,异点之一就在规律。

至于苏辛豪旷之辨,我颇赞同郑骞先生的看法。他在《成府谈词》说:“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拈出豪旷二字,与白雨斋持论暗合。予谓:旷者能摆脱,故苏词写情感每从窄处转向宽处。豪者能担负,故辛词每从宽处转向窄处。苏《满庭芳》‘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一首,是旷之例证。辛《沁园春》‘老子平生,笑尽人间,儿女恩怨’一首,是豪之例证。”郑先生以为苏词空灵超妙,辛词沉着切实,苏辛风格不同,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他们异中有同,东坡之表现为“旷”与稼轩之表现为“豪”,都是性情襟抱上同一种性情的两面——二人在生命的底层都有着刚健的力量,只是在人生问题的处理态度上不同。东坡词不黏滞于物情,每遇着伤感之事,多能提笔振起,以景代情,化愁怀于清远的意境中。东坡词如清风明月,给人清泠、辽阔、沉静之感。词境即心境,东坡词里的明月清风,正是他灵明超旷之心境的投影。至于稼轩的豪,就是用力量去担当人世间的拂逆与苦闷,遇事情总是从宽往窄里想,于是“越想越窄,甚至窄到无地自容,无路可走,还能够挺然特立,还能够昂首阔步,如松柏之凌霜傲雪,这就是豪,也就是‘担当’”。有稼轩那样的性情胸襟,才有那样的“豪”,也才有那样傲岸不平、慷慨纵横的笔力;因为他是从宽往窄里想,所以他的词自然就是从宽往窄处写。那是因内而符外的文体表现。叶嘉莹先生分析欧阳修词说:“欧阳修的词里一方面有伤感悲哀的感情,但他又要将它排遣掉,要向它反扑,从而表现出一种豪兴。伤感是一种下沉的悲哀,反扑却是一种上扬的振奋,这两种力量的起伏是造成欧阳修词特有姿态的原因所在。”这从情辞意态论析豪兴的特色,可以用作“稼轩词豪”说很好的脚注。稼轩词沉郁顿挫,别具抑扬跌宕之姿,正是由于生命中高低两种力量的拉扯。

澎湃新闻:您在书中将晏几道与秦观一起标举为“最具词心”的作家,认为晏几道在技巧上超越了晏殊、欧阳修,“已达令词之极致”,在您看来何谓“词心”?晏几道“小山词”之“极致”又体现在哪里?

刘少雄:清代冯煦《蒿庵论词》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又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词表达的是一种幽微、含蓄的情致。在两宋人中最能体现词的阴柔之美,应属晏几道(号小山)与秦观(号淮海居士)二家;他们是天生的词人,心思锐敏,易感而多情,最具“词心”。

晏几道是晏殊之子,时代与苏东坡相当,可是他认识黄庭坚,却与东坡似无交往。他的父亲晏殊,七岁号为神童,十五岁进京考试一举成名,是当时的名臣。史书记载:晏殊自俸甚俭,而豪俊好宾客,且喜奖拔人才,一时名士,如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小晏为名相之子,中年以后,家道渐式微,终身仕宦不显。他大概是位矜贵疏俊、忠厚耿介、恃才傲物、不求仕进,以歌酒自放之世家子弟。

小山约晚于柳永数十年,其时慢词已渐兴盛,而其作品却仍以小令为主。内容大体未脱闺阁园林之景、伤春怨别之情,词风亦承《花间》、南唐遗绪,词中多属缅怀往昔、自伤沦落之感。由冯、李而晏、欧,令词一以清隽为尚,但也逐步展现个人之情怀思致,小山于此,可谓一脉相承。王灼《碧鸡漫志》说:“叔原词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盛韵,得之天然,将不可学。”气韵高华朗润,是二晏词风相似之处。但由于性情、遭遇的不同,小晏词流露的并非理性的反省与操持,而是一种情绪的耽溺与感伤。小山词多写高堂华烛、酒阑人散之空虚,华贵之中难掩悲凉凄婉,浓艳的文字色彩营造出的却是黯淡气氛,无复乃父之思致深广、平淡温润,最能具现词之“文小、质轻、径狭、境隐”的特质,充满着幽微、细致、轻柔之美。冯煦《蒿庵论词》将之与善写登山临水栖迟零落之苦闷的秦观比并,郑骞则以“露红烟绿”说其婉丽凄清。

晏几道“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在遣词造句方面也特别讲究。他的作品大多构思精巧、音韵和美、造语秀逸,绵密地摹写了高堂华烛曲阑人散的悲戚,词境延续晏欧,远在《花间》之上,而技巧更超越晏欧,已达令词之极致,所以黄庭坚说他“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

澎湃新闻:所谓“诗无达诂”,要向青年学子和普通爱好者讲解诗词实有其艰难处,在基本的文句疏通、背景介绍之外,您似乎相当反对勾连本事,但对于发散式地体情讲解却颇费篇幅,以您的经验来权衡,讲诗词要如何避免泥于本事,又要如何避免过度解读,其中的标准和界限在哪里?

刘少雄:诠释的活动既然是一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感活动,在自由的联想之中势必有其限制的一面,不然,便无所谓“沟通”。过分强调作品的客观性,以为作品的解释如同解谜一样,有且只有一个答案,这种态度禁锢了文学活泼的生命,固然值得批判;而任意行事,无视于作品的客观存在,以一己之意强加于作品之中,这种滥用了自由联想的诠释行为,同样不值得欣赏。叶嘉莹《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一文说:“我以为对诗歌之欣赏实在当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其一是要由客观之理性对作品有所了解,其二是要由主观之联想对作品有所感受。”这里约略提到文本的客观性与欣赏者的主观性,及两者间互相协调的问题。文学诠释活动基本上就是一个主客观互动、辩证的过程,《孟子》一书所揭示的“以意逆志”的诠释方法,其本意便是如此。《孟子?万章篇》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朱熹注云:“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孟子说“以意逆志”,如朱子所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作者的情志形之于文,读者因文起兴,以己意追索并且体悟作者的意旨,在这顺逆往返的诠释过程中,务必在“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的条件下进行;换言之,诠释必以文本为依据,乃不容置疑的事实。孟子所言已关涉整体与部分的互动关系,虽未确切深入到“诠释的循环”(hermeneutical circle)的复杂性问题,但已有若干关联。诠释的循环,是诠释活动里必然有的现象。文学作品的诠释,乃由字以识句,由句以识篇,反过来看,不知篇意难以掌握句意,不懂句意则对字义的体会可能就不够深刻,因此,需要随时调整角度,交互引证,方可有得。至于审察字句的解释是否有所偏失,除可将其放在篇章结构的大脉络来加以检视外,还须斟酌其释意有否超出字义的引申范围及一般的语言结构成规;依此,文学诠释到底还是有它的“客观标准”的,读者的语文感受能力有异,可有深浅不一的看法,但必须受制于文本在文辞字句上的客观要求,而罔顾此一尺度,断章取义,强植今意于前人的作品之中,这些解释,虽或喧腾一时,终究是经不起考验的。

《孟子》书中,还有一个概念常被后来的文学研究者引用,那就是“知人论世”之说。颂读诗书的目的,由论世以知人,所关心的是人格精神的交感,指出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孟子所言虽非直接指向文本的解释,但其说则亦未尝不可转化为一种对文学诠释的客观的限定,作为“以意逆志”过程中的参考。对于作者生平、创作理念及其生存的文化政经环境的考察,属于作品的外缘研究,是可提供创作发生背景的说明的。文学诠释活动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活动,读者诠释作品,除了认知自己的时空条件外,也须顾及作者及其作品产生的历史性,因为这样,会使得作品中的文辞意向有一种规范性的指引作用,比较容易能破除时代混淆的迷障,不至于因太过主观而以今代古;再者,对作品的背景知识所知愈深透,便愈能设身处地地走进作者的情意世界,通过“境界的交融”,主客观作辩证的融合,这在诠释者的立场言,就是一种同情的了解。

因此,综合来看,“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之法,虽不能完全涵括诠释的各个面向,但两者的互用,起码揭示了一个诠释的基本准则,就是在面对作品进行主体解悟的过程中,诠释者随时要对其主观性有所自觉,并且须服膺某些客观的要求,方能达到比较有效的解释。

澎湃新闻:您之前的一档音频课程取名为《唐宋词的情感世界》,这次结集的书稿又叫《至情至性唐宋词》,您觉得,“词”是否较之于其他文体,更能反映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和情感方式呢?

刘少雄:是的。词是中国文学中最优雅精致的文类。它是一种融合着美丽与哀愁的文体,作家填词往往在妍雅精致的笔调下,蕴含着真挚动人的情怀。因此而知,文人词的世界,是一个有情的世界。唐宋词以长歌短调、清辞丽句,抒发人间情谊,表现为沉重的或轻淡的、温柔的或热情的姿貌,既具古典美,又富浪漫情,值得细细吟咏。如何面对人伦世界中的情,始终都是人间难以回避的课题。宋人以优美动人的笔触言愁说恨,着实令人沉醉;但我们读词,不应只是寻愁觅恨,陷溺其中。宋代许多伟大的心灵,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辛弃疾,都表现出勇于承担、面对失落情绪的态度,历尽艰辛,仍不失对人世的信任,依旧相信人间情爱之美好。诚如上文所说,词具备一种阴柔中的韧性,表现为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极具兴发感动的力量。古人,因时感事而作词;今天我们,缘情兴感而读词——古往今来,牵系着彼此的就是变化人生之中那不变的情谊。以今情读古词,读的不只是唐宋名家的情意,其实更能读到一己的内在情思。如是,时空交感,彼此同心,我们的情感天地显得更深美、更浑厚、更宽广。

我们为何要读词,读古人的词?这些古代作品有何现代意义?负面的情绪,化为伤感的文学,能否提供正向的能量?本书的撰作,无非是想适切回答这些问题,并希望带领大家进入唐宋词的情感世界,分析其中最关紧要的内容,分享唐宋文人出入其间的体验,及其所创造的情感境界,体认词情之美、词体的美学与伦理意涵。

澎湃新闻:与此相关,我注意到,您在这两本书的书末都专门讨论了阅读词作的现代意义,尤其是捻出了词与情感教育的问题,那么,您希望借由读词、讲词达到怎样的“情感教育”目的呢?

刘少雄:文学教育是人文教学重要的一环,而诗词教育则以爱与美为核心内容,为学生奠定更根本的内在知识,而体验可丰富其生命内涵,并在有形无形间贯通、激发、支持其外在的知识学问。诗词诠释是以情感唤起情感,一种感动的历程,也是观察、发现而创造意义的活动。因此,我选择了词,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实践。选择情词作为主题,是因为男女情感最能贴近生活,最能让人产生共鸣。

讲解“词”和“东坡”,我想强调两点:一、宋词的精神富有现代的意义——宋词,尤其是文人词,呈现了一种阴柔中的坚韧个性,一方面不排斥物质文明,讲究格律形式,另一方面则坚守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和内在性灵的洁癖感,要求作品情真意切、内容婉雅有致。教人不要轻视情感的作用、温柔的力量。二、东坡的表现为自由精神做了很好的诠释——东坡“以诗为词”,既拓宽了词情,同时也解放了文体,这样勇于创造的精神,带给我们许多启发。任何一种体制,不至于僵化,就必须在破立之间、依违之际翻转出活力,才能显现意义。而所谓自由,唯有在限制中去体验,才会有更充实的内涵。通过词的研读,预期成效有以下几点:学习自我沟通、学会同情了解、梳理负面情绪、激发感官意识、学习创新的精神。总的来说,编撰这两本书不只是纯粹带领大家去欣赏词体之美,我更希望大家能体会人情之美好,知道如何表达情绪,并学会将这些感动融入生活中,丰富一己的生命内涵,加深与人的联系,成就更美好的生活意境。

责任编辑:韩少华

校对:张艳

宋词,一杯醉人的酒

在中国文坛上,宋词可以说是一杯谁喝谁醉的美酒。

它既能重现山呼海啸般的波澜壮阔,令人潇洒超脱;也能描摹杏花春雨般的细腻婉约,令人柔肠百转……

三五成句,四六成情,让人爱不释手。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人这一辈子,愁一天,乐也是一天,不如放开胸怀,笑对人生。

一剪梅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时光最难琢磨,悄无声息就流过,转眼间四季更迭,万物生长凋落。你是否也被流光抛?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世间万物都在变,与其关心那些看不到的,不如珍惜眼前所有,不论人还是物,愿我们都能活在当下。

青玉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的人,兜兜转转,寻寻觅觅,却在转身的一刹那遇到,那刻的欣喜,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卜算子

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女子流落风尘,皆有前因,不愿终生困于此,心底向往自由,期待未来崭新的每一天。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聚散匆匆,明年花更红,却不知与谁同行。

千秋岁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鶗鴂(tíjué);凝残月,一作“孤灯灭”。

夜将尽,孤灯一盏,彻夜难眠,不能与爱人相守,情难绝,心中似有网,打了千千结,爱而不得,愁绪万千。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借酒消愁,倚楼望月,愁绪万千,酒化相思泪。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人这一辈子,最怕分离,一别经年,即使遇到再美的风景,也无心欣赏,因为少了那个懂你的人。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人一生中,总会有那么个人悄然前来,又轻轻的走了,留下无限思念,搅得人寝食难安。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少年哪,莫要荒废时光,待青丝成白发,再悔恨已来不及,乘着年轻,做自己想做的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