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中国教育电视台1套回看(2022国乐飘香中国民族器乐春晚)

导读 中国教育电视台4回看文章列表:1、2022国乐飘香中国民族器乐春晚2、收视最高的10部台湾偶像剧:天国的嫁衣第9,流星花园第23、中国首部大型原创24幕民俗演出二十四节气"

中国教育电视台4回看文章列表:

中国教育电视台1套回看(2022国乐飘香中国民族器乐春晚)

2022国乐飘香中国民族器乐春晚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2022《国乐飘香》中国民族器乐春晚,历时三届,现场民乐阵容群星璀璨、节目精彩不断。由知名导演郑文萍执导。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曹震、河北传媒学院任倩怡、中央音乐学院刘景英联袂主持。于大年初二(2022年2月2日)黄金时段20:00至 2 月 12 日在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中国大舞台》栏目、央视频《文化走廊》栏目、香港艺华卫视、美国魅力中国、加拿大CIK、法国中文电视台、澳大利亚天和电视台、美国汉天卫视、京视网等数十家电视媒体及网络以春节特别节目向海内外播出。

晚会由北京乐器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北京西城区月坛街道“月之韵”葫芦丝团队、北京石景山区“玉之缘”葫芦丝团队、北京丰台区“益嘉园”葫芦丝团队强强联袂,带来专委会伊礼副会长改编的葫芦丝三重奏《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中央音乐学院、笙演奏家张成、钢琴演奏家孙证涵合作演奏兰添原创作品《风中的故事》,大连金普新区音协理事、秋水琴社社长柳滕古琴独奏《秋水》,古筝演奏家张玲、姚元族、郑文萍、张益嘉、李紫瑄、韩淏辰、黄琸涵、张文天、王川夏、胡子寒、余吉梦、李伊仁、于佳卉十三位演员带来民乐合奏《女人是老虎》、《让我们荡起双桨》,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教师李丽丹演奏古琴弦歌《易安三瘦》,深圳市佳音飛天箜篌艺术中心、青年箜篌演奏家邓稀元带领佳音飛天箜篌乐团团员合奏《秦风·蒹葭》,值得一提的是连续三届春晚老朋友 著名二胡表演艺术家刘子维老师携手当代著名书法大家颜世举共同合作演绎经典音乐《烛影飞花》,传承书法国粹。曾月演奏古琴弦歌《静夜思》,特邀著名歌唱家晏敏敏演唱原创作品《苗族山歌》。北京远风组合箫演奏家徐宁、箫演奏家李赛妃演奏箫二重奏《凉凉》,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2021丝路国际文化艺术节北京器乐专场展演“一等奖”获得者刘宇忻、刘宇航演奏马头琴二重奏《奔驼》,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教师、中央音乐学院第一届“因乐一起来”活动民乐成年组一等奖盖文娟古琴独奏《长门怨》,金色琴弦扬琴乐团团长、当代中国杰出扬琴表演艺术家、素有“扬琴公主”美誉之称、现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史玥,北京市金融街少年宫扬琴教师,金声国乐团指挥李婷婷合作扬琴二重奏《苗族情韵》,少儿组和小童星李明熹演唱、付佳宝儿、苗梓墨、田薏橙、曹美美、张彦博五位演员共同民乐伴奏《快乐动起来》,青年小提琴演奏家, 沈阳音乐学院小提琴副教授詹宁,青年古筝演奏家、沈阳音乐学院教师魏巍合作古筝小提琴二重奏《枉凝眉》。中国社会艺术协会葫芦丝专业委员会、北京乐器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陈东常务副会长带领会员一起用十孔葫芦丝合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大家以不同的表演形式与艺术手法,抒发着爱党爱国爱生活的激情与情感,体现了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心愿同时盛开的新春喜悦。

2022《国乐飘香》中国民族器乐春节晚会将于2022年2月2日(正月初二)晚20:00起,在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汉语文化”频道《中国大舞台》栏目首播1次、重播4次。播出时间为:首播 2022年2月2日(周三)20:00:00-20:50:00、重播 2月3日(周四)2:00:00-2:50:00 、2月4日(周五)12:00:00-12:50:00 、2月6日(周日)20:20:00--21:10:00 、2月12日(周六)02:20:00—03:10:00,敬请届时收看。

收视最高的10部台湾偶像剧:天国的嫁衣第9,流星花园第2

王心凌的再次爆红,又一次拉来了大家对台偶的关注。

所谓“台偶”,即是中国台湾偶像剧,其中让观众最为熟悉的设定,便是高富帅和灰姑娘,在各种巧合和偶遇中,擦出爱情的火花。

从时间上来看,2000年的《麻辣鲜师》是首部台偶剧,但要论真正的鼻祖,还是当属2001年的《流星花园》。

自此之后,台剧从由琼瑶引导的“言情时代”,进入了由柴智屏引导的“偶像时代”。

台偶剧的辉煌时期长达10年,期间诞生了上百部此类剧集,质量良莠不齐、收视也有高有低。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借着这股怀旧风,一起来回顾一下,从2001年到2011年这十年间,平均收视排在前十名的剧集,也可以说被追得最狠的10部:

10、《偷心大圣P.S.男》2010年(平均收视4.29%)

首先来看下2010年,都有哪些比较知名的台偶剧:

比如大s、何润东及黄晓明主演的《泡沫之夏》;

还有言承旭和Ella主演的《就想赖着你》等。

但在当年,平均收视率排在第2的,是下面要讲的《偷心大圣P.S.男》。

由此也可见,两岸观众在观剧选择方面,确实有一定的差异。

不过,在当年,《偷心大圣P.S.男》算是非常紧跟潮流的一部剧集。

它将目光瞄准了时下年轻人最爱的社交软件,这些热点元素的加入,自然会更加吸引观众。

其次,该剧还集合了名模、时装秀、名车豪宅、富二代等元素,加上蓝正龙、隋棠、白歆惠等颜值和身材都在线的主演阵容,吸睛程度直接拉满。

最后,这部剧讲的是幼稚园老师、知名作家及第一名模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当时算是比较特别的一种人物设置。

但客观来讲,2010年的台偶剧质量,比起以往,确实降低了不少。

因此,尽管该剧收视不俗,但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足。

从14集开始,剧情就进入了相当拖沓的状态,男女主角之间的各种误会、猜测等层出不穷,不少网友看完后甚至直接大骂编剧乱写。

9、《天国的嫁衣》2004年(平均收视4.32%)

来了,来了,王心凌的时代来了!

虽然此前曾在《西街少年》里有过颇为精彩的表现,但严格来讲,《天国的嫁衣》才是王心凌的电视剧成名作。

其实她一共也就主演了7部剧集,但在台偶剧历史中,却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原因之一,自然是剧集的收视率都非常可观,比如《天国》便是收视年冠。

其二,即是除了女主角身份,王心凌演唱了剧中的原声带歌曲,这自然就会给观众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像是《花的嫁纱》开头那句,“花,开在太阳下”一响起,观众的台偶剧DNA分分钟就动了。

当然,除了王心凌,《天国的嫁衣》里还有被称作是贵公子“本贵”的立威廉,以及一年后荣升为霸道总裁“本总”的明道。

还有美得出尘的女二号关颖,说是一场颜狗盛宴也不为过。

值得一提的是,剧组还远赴法国巴黎取景拍摄,充满异国情调的偶像剧,自然又多了一份吸引力。

但,如今再回头看这部剧的剧情,却着实很难夸出口。

虽然台偶剧不免有些爱情至上主义,但该剧却将女一号光环和玛丽苏情节,放大到了极致。

在男一号有女友的情况下,女一号还是各种主动靠近甚至是表白,而男一号也完全不顾及女友感受,与女一号将暧昧进行到底。

回看剧集开头,他还义正言辞地跟神婆说道:

别告诉我得背叛我的爱人,背叛是要不得的!

原来,故事的发展,就是他的“真香”过程。

8、《爱情魔发师》2006年(平均收视4.62%)

是的,就是那部以“杀马特”洗剪吹发型,闻名视频网站的台偶剧《爱情魔发师》。

在剧中,四位男主角都是非常知名的国际发型师,他们受追捧的程度,丝毫不亚于演艺圈的明星们。

除了时尚之外,这部剧还融合了商战、伦理、“潜规则”等各种复杂的元素,可谓是看点十足。

这是一部16年前的电视剧,剧中所崇尚的时尚发型、潮流等内容,如今会被大家调侃也在情理之中。

但该剧也并非只有“杀马特”。

像是剧中女主角虽然一心想学习最潮流的发型,但因为不舍得离开父亲和家里的发廊,因此经历了非常挣扎的一段心路历程。

这也是台偶剧中,少见地将女主成长线,刻画得十分详细且有感染力的一部剧。

其次,男主角为了不让奶奶知道双胞胎弟弟已故的事实,便假扮成弟弟去探望奶奶。

此处可再夸一百次明道的演技,仅凭几个眼神,就能让人充分感受到他对弟弟的思念。

除此之外,该剧的原声带歌曲也非常契合剧情,甜蜜的有《甜蜜约定》、纠结的有《感情线》,包括配乐也都可见剧方的用心。

而演唱者也是彼时正当红,同时也是剧中主演的183club,唱功倒称不上有多优秀,但感情表达得都非常到位。

7、《小资女孩向前冲》2011年(平均收视5.12%)

这部剧的知名度,应该和排名第10的《偷心大圣P.S男》差不多低。

不仅如此,和该剧同年播出的台偶剧,还是由林依晨和陈柏霖主演的《我可能不会爱你》。

这两部剧在内地的人气,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看来比起“初老”的人生议题,对岸观众还是更喜欢元气少女的成长剧情。

从人物设定来看,《小资女孩向前冲》走的还是早年台偶的路线。

性格漫不经心但头脑聪明过人的男主、节俭到抠门程度但踏实乐观的女主,富二代碰上“平凡女”,在冲突和碰撞中产生爱情的火花。

这故事的发展,大家肯定很眼熟了。

但在“杜拉拉”风盛行的当时,该剧也算是跟紧潮流地探讨了一番“基层生存法则”,打响了小资女性的“职场保卫战”。

值得一提的是,在主演阵容方面,该剧的男女一号分别是邱泽和柯佳嬿,两位如今都是台湾省影视剧中的青年演技派代表。

前者凭借电影《谁先爱上他的》入围金马影帝,后者则凭借剧集《必娶女人》及《想见你》两度获得金钟视后。

所以说,台偶剧也可以出演技派,偶像身份并不是表演水平的遮羞布。

6、《微笑Pasta》2006年(平均收视5.16%)

比起《天国的嫁衣》,显然是《微笑Pasta》更能称为王心凌的台偶剧代表作。

一天之内三个高位热搜:《微笑pasta》、张栋梁 何群、小乌龟 北极星的眼泪,曾经的“乌龟夫妇”CP突然开始攻击网友!

《微笑pasta》,讲述的是大明星何群和大学生成晓诗,因为在街上的一个意外吻,从此假扮为未婚夫妻,最后弄假成真的爱情故事。

如今和大明星恋爱的偶像剧情节,都是台偶剧当年玩剩下的了,真“我的男友是顶流”系列。

值得一提的是,本剧绝不只是借着偶像明星的外壳讲述爱情故事,何群的经纪人Vincent,乃是真尽职尽责地在工作。

蹭头条、搞营销、整话题炒作,一点儿都不含糊。

除此之外,本剧还涉及到代言取消、合约抽离及抄袭风波等桥段,比起如今的职场剧,可专业太多了。

虽然剧中不免也有些偶像剧的老套情节,像是跌倒必接吻、转角必撞人、假扮情侣之类的。

但本剧最可贵的,是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发展,非常自然且有感染力。

“乌龟夫妇”的甜度之高,是连王心凌其他cp都难以匹敌的。

男主角何群是偶像剧中难得一见的温柔人设,剧中他陪着背乌龟壳的女主角,在校园跑步的那个片段,过了多少年再看都一样让人动心。

而女主角成晓诗用乐观和温暖,逐渐打开了男主角的心房,也同样让人感动不已。

剧中那句“只要微笑,没什么事情过不了”的台词一出现,不仅鼓励了剧中角色,对于观众来说也是深受鼓舞。

5、《败犬女王》2009年(平均收视5.69%)

近年来,姐弟恋题材的国产剧越来越多,但其实早在2009年,就出现了一部探讨姐弟恋话题的台偶剧《败犬女王》。

“败犬”一词,是日语的引申词,其本意是“失败得如丧家之犬”。

2003年日本女作家酒井顺子赋予该词新的内涵,被用来形容处于适婚年龄、却未婚的女性。

这类女性一般都具有工作能力强、经济独立、崇尚自由等特征。

而这一点,也是《败犬女王》走红的一个大的背景,在原有的台偶剧模板中,包裹上大众关注的社会议题。

剧中最大的亮点,无疑是由杨谨华饰演的女主角单无双。

光从外形来看,杨谨华身上的轻熟女气质,就已经和角色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再搭配上她自然流畅的演技,将外表强大自信、内心柔软矛盾的女主角形象,演绎得相当到位。

而由阮经天饰演的男主角卢卡斯,其人设堪称完美。

虽然年纪小了女主8岁,但面对流露出脆弱一面的女主,却能成熟且真诚地说:

永远不要花钱买男人,因为你值得让别人真心对待。

当然,“姐弟恋”最苏的地方,便是年下男努力让姐姐卸下超人的盔甲,做回普通女生。

男主角的不冷静和不理智,使得剧中的姐弟恋让人心动不已,甚至是充满激情。

但与此同时,该剧又会瞬间把观众拉回现实,因为年长的女主角,很难不在意旁人的议论。

跨越8岁的年龄差,显然对女生的挑战更大。

剧中,那场爆发式的争吵把剧情推向了高潮,男主发现自己的年龄成为了原罪,而女主则是失控到大喊自己选错了对象。

相爱固然是真的,但爱情带来的苦楚也是真的。

但本剧最难得的是,它将重点放在了这段姐弟恋给当事人带来的成长。

女主角逐渐卸下冷漠和逞强,重新拾起了追求梦想的勇气;男主角则从前女友的意外过世的阴影中走出来,摆脱了沉重的负罪感。

治愈与成长,才是最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内核。

4、《王子变青蛙》2005年(平均收视5.8%)

它来了,它来了,霸道总裁的鼻祖剧来了!

“看过了明道饰演的单均昊款的霸道总裁,再看其他人都像极了部门经理”,这句话真的不过分。

《王子变青蛙》中由明道饰演的单均昊,每次出场都自带主题曲《迷魂计》的bgm,大家来感受一下弹幕的密集程度。

没有用力过猛的油腻感、没有装×过度的面瘫既视感,真正的霸道又迷人、有教养又懂分寸。

严格来说,明道在这部剧中里一人分饰三角,分别是失忆前的单均昊、失忆后的茼蒿,以及恢复记忆之后的单均昊。

仅仅是一个眼神和一个整理袖口的简单动作,就能让你分辨出到底是哪一个状态的他。

由此便可引出该剧最显著的优点,即是人物形象立体而又饱满。

除了男主角单均昊之外,女主角叶天瑜的人物设定也很特别。

她虚荣、爱贪小便宜,也会说谎,剧中曾多次想要甩掉“拖油瓶”茼蒿,这就和其他剧中的玛丽苏女主完全不一样。

但与此同时,她又独立坚强、重视感情,不冲动、不拖后腿,在爱情中也懂得适时放手,一直都是不卑不亢地面对人生。

就连男二号和女二号,也有各自完整而又饱满的故事线,他们都在追求真爱中逐渐成长,一点也不脸谱化。

除此之外,剧中一众配角的表现也都相当精彩,亲切得像是隔壁邻居一样,几乎没有任何表演痕迹。

在剧情方面,该剧虽然也不免有些夸张狗血的情节,但整体走向是非常自然的,甚至可以说是后续台偶剧最标准的参考模式。

因此,本剧在首播时就获得了3.92%的收视率,之后更打破了此前流星花园的最高收视纪录,以5.8%的平均收视位居台偶剧前列。

3、《下一站,幸福》2009年(平均收视5.8%)

这是一部集“失忆”“癌症”“车祸”和“带球跑”等所有狗血元素在内的偶像剧,但即便如此都不影响它的质量。

该剧不仅成为平均收视和《王子变青蛙》持平的台偶剧,最高收视更达到了8.23%,仅次于《命中注定我爱你》。

当那首著名战歌《我爱他》中的“我爱他轰轰烈烈最疯狂、我的梦狠狠碎过却不能忘”一响起,剧里的各个名场面瞬间闪现。

本剧的导演相当追求生活感,精心布置了剧中每一处生活场景,在运镜方面更是追求极致完美,可谓是氛围感的神。

当然,能够获得好评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剧情本身。

本剧将男女主角的感情刻画得相当浓烈,除了爱情之外,两人之间更让人的动容的,是一种相互救赎的力量。

女主角梁慕橙,堪称史上最惨女主。

母亲早逝,之后父亲又因车祸去世,因此导致公司破产,举目无亲的她,只好跟着父亲的红颜知己小阿姨生活。

没想到小阿姨后来的丈夫是个渣渣,不仅常年偷看梁慕橙洗澡,还试图侵犯她。

但尽管如此,女主角依旧积极乐观地生活着,即便是后来独自生养小孩,也从没有绝望和怨恨过。

男主角任光晞家财万贯,但父亲的早逝,让他对母亲心生不满,从此游戏人生、为所欲为。

这一切,直到遇到了女主角之后,才发生了变化。

饰演男主角任光晞的是演员吴建豪,此前围绕他外形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

但看完这部剧之后,许多网友的评价是:

如果你觉得吴建豪丑,那你一定不认识任光晞!

在备受认可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中文只有小学水平,靠英文注释、靠硬背台词,却能准确表达人物情感的“ABC”艺人。

此外,该剧的“小乐”扮演者小小彬,当时只有4岁,但剧中那场追着男主角跑的高能哭戏,任谁看了都很难不跟着泪奔。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在剧作方面也上升了一定的高度。

不少人正是因为看到了这部剧,才深刻了解到身为女性的不易,认识到她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公平和不安全的状况。

而在那个著名的片段“光晞不行,他不能捐”中,很多观众才第一次知道直系亲属之间是不可以输血的。

还有剧中的各个案件,也都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在捍卫法律尊严的同时,也能让人感受到正义的力量。

2、《流星花园》2001年(平均收视6.99%)

嗯,20年过去了,《流星花园》还在被翻拍,大陆版、日版、韩版、泰版等,应有尽有。

但若论经典程度,还是2001年的台版更胜一筹。

这部剧是很多人的偶像剧启蒙,随后更开启了台湾偶像剧的黄金十年。

在网上流传的收视率前十榜单中,没有《流星花园》,但根据当时的报道,其平均收视高达6.99%,而这个数据也完全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该剧播出之后,女主角大s在台偶剧中荣登首席女主角位置,四位男主角言承旭、周渝民、吴建豪、朱孝天,更组成F4团体,火遍了整个亚洲。

此外,《流星花园》还成为了之后许多偶像剧的故事范本:

出身贫寒的女主角,在校园遇到了一群富家子,经历了一番互相针对和冲突之后,与最调皮的那一位产生爱情,进而冲破世俗偏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如今再看剧中一众主演的表演,称不上有多精湛,但演员自身气质却和角色却极其相符,而这便是剧集成功的要点之一了。

像是外形清纯甜美,但又透着倔强的女主角杉菜,在大s的诠释下,真正让人感受到什么叫“永远都除不掉的杂草”。

还有霸道任性的道明寺,那句经典台词“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嘛”,由彼时有着“暴龙”称号的言承旭讲出来,可谓是量身订做。

而不食人间烟火的王子花泽类,自带忧郁气质的仔仔周渝民根本就不用演,站在那里就是角色本人了。

此外,还有饰演西门的朱孝天,将“花心男”的角色演绎得清新脱俗。

以及拥有一头飘逸长发的“美作”吴建豪,其角色设置带有明显的“美式”风格,和演员本人也是极为相似。

因此,即便是在当时有限的拍摄环境下,该剧的言情桥段却依旧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成为了许多人心中不可逾越的偶像剧始祖。

1、《命中注定我爱你》2008年(平均收视7.44%)

“台偶剧一姐”“台偶剧收视女王”这类称号,曾经出现在不少女演员身上。

但凭良心讲,“只有自己才能打败自己”这句话,还是陈乔恩最有资格讲。

2008年,在一般偶像女艺人都对“未婚妈妈”这类角色退避三舍时,陈乔恩勇敢地接下了《命中注定我爱你》的“陈欣怡”一角。

该剧播出后,以平均收视7.44%成为了台偶剧第一名,并保持纪录至今。

此外,在当年的金钟奖上,这部剧也创造了首部拿下最佳作品的偶像剧纪录。

由此可见,该剧不仅收视厉害,质量方面也是备受认可。

故事是以主角二人在并不相识的情况下,发生未婚先孕一事为开头的,这在当时的台剧中,算是非常突破的一个开端。

而后因为男主角奶奶抱孙心切,两人协议假结婚,但却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对方。

紧接着,就是各种“追妻火葬场”的情节。

整部剧的剧情都非常紧凑,一直围绕着男女主角的感情发展在进行,故事环环相扣,让人看了欲罢不能。

女主角陈乔恩和男主角阮经天,都在剧中呈现了相当精彩的表演。

无论是哭戏、表白戏、告别戏,还是甜甜的恋爱戏,都非常真实和自然。

该剧虽然是偶像剧,但并不像其他剧一样,女主角并非是依靠男主角才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

反而是离开了男主角,她才完成了自身的蜕变。

当然,男主角从不懂事到逐渐变得成熟和体贴的成长线,也非常有看点。

此外,剧中姜母岛上的配角,可谓是承包了整部剧的笑点。

其中,陈欣怡妈妈的一口台南腔将亲切值拉满,让人深深感受到岛上人民最质朴的情感。

事实上,这部剧的重点从来就不是在“未婚先孕”上,甚至是大家经常议论的大尺度片段,在当时也并没有成为收视高峰。

该剧最想传达给观众的内核,是珍惜,珍惜眼前人和事物。

毕竟在现实中,还没等到“追妻火葬场”之前,曾经拥有的一切大多都已经彻底失去了。

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巅峰期的台偶剧,并非只是一部剧。

台偶剧里的桥段设计、(偶像)演员表演及原声带歌曲,可谓是三位一体,一起构成了那些年的独家记忆。

随着内地影视市场的崛起、台湾偶像明星逐渐转向内娱发展,再加上剧集制作水准的明显停滞,台偶剧在2011年《我可能不会爱你》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

当然,这些年对岸还是有一些优秀作品出现,例如《想见你》等,但影响力显然不如以往。

不过,当记忆中的那些台偶金曲响起,许多人的思绪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回到过去。

即便我们都知道,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很遥远、很梦幻。

但正如《王子变青蛙》的茼蒿所说:因为相信,会比较幸福。

青石电影 | 柯棠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中国首部大型原创24幕民俗演出二十四节气"雨水"首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凝聚了古代科技人员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习俗和文化积淀,沉浸了中华民族绵长深沉的浓郁乡愁,不仅是我国古代农事生产和人们衣食住行的指南,也对民俗民风、养生保健、婚丧嫁娶、祭典祭祀、古代建筑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与大自然‘的联系日渐式微,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依赖和体验也渐行渐远。

在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主办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朝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全力支持下,北京民俗博物馆把二十四节气及其承载的知识体系、民俗文化,作为馆藏重要内容,成为对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的重要载体。成为落实十九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有力举措。

中国首部大型原创24幕民俗演出《二十四节气》通过歌舞、戏剧、曲艺、诗乐等及创新性形式,将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气候、物候、故事、习俗等给以立体的、艺术的生动展示,使其成为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民俗风情画卷,成为波诡云谲气候物候气象变化大观,成为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智慧的精彩诠释。

中国首部大型原创24幕民俗演出《二十四节气》共分24幕、逢节气当日首演。每幕时长40至50分钟。呈现在舞台上的168部作品、72场情景表演、150段画外音、近千余首童谣、谚语等将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一节气特点、大江南北的不同习俗、农事、民俗、花艺、物候、气象、地理、建筑、食俗、祭祀、种植、养生等反映了二十四节气与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人们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的生产、生活、生存的息息相关。

《二十四节气》民俗演出"雨水"一幕由歌舞对话《二十四节气歌》、《学堂 雨水说》节气农具舞《雨水》、情景《雨水习俗》、歌曲表演《回娘家》、歌曲表演《二月好风光》、情景《雨水农谚》、情景表演《撞拜祭》、歌曲表演《补天缺》、情景《雨水杏花》、花信风歌舞《杏花香》敬请关注。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中国大舞台》栏目于2022年03月23日至2022年04月02日首播、重播。播出时间:周三20:00:00、周四02:00:00、周五12:00:00、周日20:20:00、下周六02:20:00。京视网手机台同步播出,欢迎收看。

2022年北京民俗博物馆推出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专题片

2022年北京民俗博物馆推出“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专题片。通过《忠贤流芳—端午主题文物展》展出20件套带有端午特色的馆藏文物,还原传统的端午过节场景,再现端午节令食品桑葚、樱桃、粽子、五毒饼,以及老北京门楣上挂菖蒲、艾草的传统习俗。同时还有端午节文化、习俗、传承讲授,与民俗专家一起“解锁”端午节的丰富民俗文化,品味端午记忆。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汉语文化”频道于2022年7月11日至7月17日面向海内外首播、重播。每期节目首播1次、重播6次。首播(北京时间):周一:20:00:00-20:20:00;重播时间:周二:02:00:00-02:20:00、周三:12:00:00-12:20:00、周四:18:30:00-18:50:00、周五:00:30:00-00:50:00、周六:20:00:00-20:20:00、周日:02:00:00-02:20:00。欢迎收看。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高京燕(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副书记)

摘 要:不断加强和改进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大政治使命,是推进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教学针对性亲和力的重要途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途径方法很多,但以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性基础上和“四史”内在逻辑统一的整体性原则上系统设计、综合推进的研究与实践还有较大空间。“四史”教育对于思政课建设而言,首先在于坚持思想引领,这是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想基础,其次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性,探明开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继而要提高认同度,阐明“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导向,进而注重内容贯通性,探索“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最后要善用大思政课,通过思政课多课联动创新“四史”教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教学模式

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是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是高校思政课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近年来,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理论探讨和实践日益走深走实,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一些领域还未深入涉及,整体还存在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一是对“四史”的含义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缺乏系统的梳理,特别是对党史在“四史”中的引领作用的理论阐释还有不足;二是虽然“四史”融入单门思政课教学研究比较充分,但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整体研究不足,特别是从多门思政课整体安排、深度联动和有机衔接方面构建“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方面研究偏少。

一、思想引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想基础

学习历史,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其主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重点是党史。因此,在“四史”教育中要突出思想性,以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坚持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其一,“四史”的重大意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四个自信”,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提供了历史基础、历史根据、历史合法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思想上的自觉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力量源泉,行动上的自觉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路径,深入学习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能够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不断将勇担使命转变为敢于担当、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实干的实际行动。

其二,“四史”的内在逻辑关系。“四史”在逻辑上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之下,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共同书写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两大”奇迹,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史”内容各有侧重,包含了不同主题的历史进程,但党史是“四史”的根本和核心,毛泽东曾经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只有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践主线,才能真正理解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才能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洞察历史发展趋势,更加坚定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

其三,“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四史”教育不是一般的历史教育,而是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将“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求“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强化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以理论上的清醒达到政治上的坚定,对于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具有重大意义,表征出的鲜明的政治教育功能与思政课政治引导功能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注重“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既是加强思政课“三性一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四史”教育的题中之义。

具体来说,一是理论武装,疏“堵点”。解决大学生理论力量、信仰力量、道德力量、执行力量问题,通过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为青年学生提供力量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聚集力量,通过将自我的价值理想与学识技能实践于民族复兴事业之中,通过不断自我激励,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成长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是价值引领,找“难点”。解决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历史依据问题,通过“四史”教育青年学生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眺望远方的路,深刻理解“四个自信”的历史合法性、“四个历史选择”的正确性,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三是精神传承,治“痛点”。解决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不够强难题,“四史”在历史长度、理论力度、丰富程度等方面大大提升、拓展和深化了现有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育人功能,其所蕴含的丰富营养和强大精神力量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最鲜活的教科书。

二、学科整体性:“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在哲理上要讲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在实现模式上要注重联动,特别是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必须注重“四史”与不同思政课程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以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性为依据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其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开展工作要抓住要害、深入细节,在纷繁复杂中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准确地进行分析与研判,详细地制定计划与策略,有效地处理和解决问题。以党史教育为重点推进“四史”教育弥补了传统思政课堂大而化之的不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是实施高校思政课精品课堂教学的重要学科基础。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存和发展具有合理性的基础。整体性即内在的体现为方法的整体性、内在逻辑的整体性和理论发展的整体性。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源头的学科整体性以及内部各要素间的整体性,落实到具体教学内容厘定和教学实践行为中就必然要求思政课各课程之间要确保整体性,每门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也要保持整体性。

其二,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一是着眼于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其中,“德法”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纲要”课的主要内容是以历史为线索,勾画出近现代中国人民的“四个选择”即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根源的主线;“原理”课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为其它三门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不同时期社会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这些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的、直接的指导思想,大学生对“概论”课的掌握程度,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而且关系到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四门课看似相互独立,但是主题、主线、重点存在内在的统一性,“原理”是四门课程中的理论基础,“概论”是“原理”的运用和发展成果,“纲要”“德法”是“原理”“概论”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全面展开。四门课是理论原理、理论发展、理论运用三者的辩证统一和逻辑展开。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二是着眼于高校四门思政课的开设有序衔接,原则上本科生先学习“基础”课、“纲要”课,再学习 “原理”课、“概论”课;专科生先学习“基础”课,再学习“概论”课。四门课程育人过程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趋势,体现了同一教学主题的阶段性,内含着对思想政治教育“三大规律”的遵循。

其三,“四史”融入思政课进行课程联动的必要性。思政课程学科基础的整体性和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内容分配要求,只有进行课程联动才能发挥多门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合力。要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的“四史”之间的协调融通、“四史”在四门思政课中的融合互补,以及融入思政课的 “四史”的大中小学段的衔接配合。实现“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要理清 “四史” 之间的关系,避免“四史”各自为政、自说自话,甚至互相抵触,让学生产生“四史”是互不相干的“四个历史”的错觉,或 “四史”是简单相加的 “四段历史”,类似影视剧拍摄中的多个机位。“四史”其实是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路的奋斗历程这一共同的主题。

三、提高认同度:“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导向

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目标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内在统一,因此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时要考虑目标的协同性和一致性,合理处理“四史”各部分和不同思政课程之间的目标层次关系,突出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内在统一。

其一,高校思政课程之间的教学目标关系。“原理”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概论”课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纲要”课旨在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胜利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德法”课目标是确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四门课程内容内在统一,相互依存,互相呼应,缺一不可。

其二,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目标。“四史”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昂扬姿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

其三,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四史”教育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四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例证素材和史实支撑,而思政课在整体上为准确把握“四史”的本质与主流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和理论支持。二者在思想内容和价值导向上融通互促,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统一于立德树人的根本。2019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定位“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以《意见》为总纲领,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效性做出新规定,明确大学阶段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既是高校思政课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也是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就本质而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四史”教育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四、内容贯通性:“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要路径

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融入思政课的路途方法,首要的问题是两大内容体系之间的贯通性和融通性,即内容侧重点不同、载体不同、表现方式不同但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彼此呼应。因此,在“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融通整合展示给学生时,要注重层次性、整体性和结构性。

第一,“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融入什么。实现“四史”教育的有效融入,在理解了为什么融的基础上,还要解决融什么的问题。列宁说过:“教育共产主义青年,决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词和条例。”而是对照并解决学生的理论和现实困惑。首先,“四史”融入思政课融入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它“是我们观察当代一切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对于深刻把握并揭示“四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有着根本的指导意义;其次,融入的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立场问题是研究“四史”的根本问题,同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站在不同的立场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要引导学生深刻懂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谛,站稳人民立场,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第三,融入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主要就是利用好党的奋斗历史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精神谱系等资源,借助思政课的载体实现立德、树人、铸魂的目标。但是每一门思政课都有自己的课程定位和属性,不能单纯地把思政课上成党史课。当前在普通高等本科院校课程设置上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对于“德法”课程确实都有一个融入的途径和过程的问题,但是对于“概论”课而言,与“四史”本身是一体的,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本身就是史 论相结合的过程,讲清楚概论课程的主题、主线和逻辑都离不开对于党的历史和历史进程的融入。因此党史的内容和“概论”课程的内容是天然一体的,不存在谁融入谁的问题。但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尺度,在“史”与“论”上要侧重“论”。

第二,“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怎样融入。一是以教材为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日常教育的基本标准,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增强“四史”教育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力。推进“四史”内容融入教材体系,统筹规划“四史”内容,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样性的教学内容,按照系统性、整体性原则找准“四史”与各门课程的结合体,明确重点和教学要点,形成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体化的教学参考或操作蓝本,并且与“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实现良性互动,“着力推动形成分工明确、内容互补、互动衔接、立体高效的‘四史’教育教学新格局”。以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日常教育的基本标准。为此,高校需将党史教育目标与思政课程教育目标相统一,引导学生在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成为符合当前国家发展需求的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接班人。高校应将党史教育与思政课内在教学要求融为一体,注重知识传授以及专业技能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守正创新。遵循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建党史予以信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根据高校不同专业学科特点,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在党史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学会运用历史、辩证、发展的眼光讨论问题、分析问题,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党的百年历史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教师可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背景,为学生讲述各种思想变化以及社会使命,引导学生明确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使其切实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是增强高校思政课程的联动。多门课程按照学科逻辑,依次加强联动,形成闭合回路,并依次层层传导教学效果,形成育人合力。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树立整体、联系的有机知识观,摆脱分科课程过于注重学科的逻辑性、过于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的倾向,敢于在内容上有所取舍,把知识内容有机联系起来。课程统整论者认为分科课程在于把原本一体或有联系的知识分离;而课程统整则是要复原知识原本联系的面貌或把有联系的知识找出来,使其形成有机的联系。所有的课程统整论者都想要解决学科过于分化、学科知识之间互不联系的问题。美国的赫尔巴特学会领导人物加莫认为,课程组织的原则即是哲学上将万事万物结合为一的原则。他质疑学科专家不太明白自然的统一、以及人和自然的统一,认为他们太执著于他们狭隘的专业领域,很少追求与其他领域的内在关系。由此他认为应该加强自然统一的原则,应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齐勒的中心统合论则直接致力于发展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统整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知识。而“四史”教育逻辑上更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之下,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共同书写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三是增强“四史”教育的主体力量。“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的教师之间通过定期集体备课、听课来互相沟通、相互联动,并最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保障课程教学供给。“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因此,在抓实“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应打造优良思政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四史”教育水平。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情怀,坚定党的政治立场,热爱教育事业,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端正教学态度,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通过各种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实现真正意义上“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教学相长,提高自身“四史”教育专业能力水平,思政课教师专业水平能力需与国家主流文化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定期举办各类主题党史教育座谈会,加深党史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自身党史理论修养,为今后“四史”教育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高校还要整合教师队伍,鼓励思政课教师集思广益,在学科交流过程中,提高党史教育教学能力,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党史学科高端人才,制定中青年教师学术人才培养计划,全面考察晋升教师的党史教育素质。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但拥有扎实的专业学识技能,还要具备传播“四史”教育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作用。最后,思政课教师要树牢“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百年来,党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许多的感人事迹,教师可以将这些感人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以红色故事“载道”,为学生营造热情、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围绕“感人事迹”让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认知观点,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悟道”;还可以通过私下谈心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四史”教育学习,从而引发学生情感上的认知共鸣,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进而亲其师信其道。

五、整体联动化:“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模式创新

鉴于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高度的思想引领性、鲜明的价值导向,与思政课共同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基础以及二者教学目标的内在同一性,决定了在融入思政课的路径上必须要突出整体性,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联动化。

第一,“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模式。基本模式是:“多课联动”,即通过课程内容联动、思政课教师联动、师生联动,理论与实践联动、线上与线下联动等形式将“四史”教育贯穿思政课全过程,融入“三全育人”体系,形成整体合力。

第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改革突破口。突破口是: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通过体验式、平台情景式、课堂叙事式等方式改革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实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从而以点带面搞活搞火思政课,进而形成润物无声与惊涛拍岸交相互动。

第三,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型。基本路径为:一是以课堂实践教学为突破,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二是以教学内容整合为核心,确保四门课程的整体性;三是以课程联动机制为平台,注重教学要素间的联动;四是以提高学生政治认同为目标,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从“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上有效改进教学评价机制。模型如下:

第四,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的制度保障。一是切实落实党委关键主体责任,成立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专门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大力支持、马院具体执行的分工体制,层层压实责任,领导干部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建立健全经费保障关键机制,确保定量经费按照“不低于”的标准足额拨付,非定量经费、公共资源的使用“优先保障”,同时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薪酬绩效分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持;三是切实发挥教师关键主体作用,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四史”融入思政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增强“四史”素养,发挥好融入的关键作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智力支撑。把好“三个关键”,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常态化、长效化。

第五,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整体联动。主要涉及如下关系:思政课教学承担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思想宣传部门、群团组织、学生管理部门等承担育人功能的部门单位多方联动,形成聚合力机制。各职能部门只有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心同向,相互联动,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才能造就新的生产力,生成育人合力。同时,必须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联动协同,坚持同向同行;注重线下教育教学和网络思想政治的联动配合,形成线下线上联动合力;注重校内与校外联动,充分运用红色资源、红色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以及先进文化教育资源,实现校内校外联动。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研究”(项目号:21VSZ024)阶段成果。】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