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维京人人中之狼攻略(乌克兰 01 |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民族根源)

导读 维京人人中之狼文章列表:1、乌克兰 01 |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民族根源2、此极简非彼极简3、中世纪的丝绸:真的不是钱的事,披上它你能招来众多拿剑的粉丝4、关于资本与意识形态

维京人人中之狼文章列表:

维京人人中之狼攻略(乌克兰 01 |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民族根源)

乌克兰 01 |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民族根源

乌克兰对于我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瓦良格号航母、克里米亚、基辅、欧洲粮仓这些熟悉的名词都与他有关,但对于他的历史可能也仅限于独联体时期以及近期与俄罗斯的战争。那么乌克兰是个怎样的国家?他和俄罗斯又有着怎样的民族联系?带着疑问我们展开今天的故事。

公元前后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南临黑海和亚速海,东面是俄罗斯、北面是白俄罗斯,西面与波兰、匈牙利等国交界。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众多,数千年前就有人类足迹,早在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就如是描述:“丰美的草地;甘甜的饮水;这里的种植作物无可比拟。”。

公元前6世纪,当希腊人在黑海北岸建立殖民地时,黑海北部的大草原(现乌克兰所在地域)就已被称为“斯基泰人”的游牧部落所控制,经过长时间的进化斯基泰人已开始农耕,他们将农作物、鱼产品与希腊商人交换,换回织物与金属制品。这些殖民地也成为希腊世界与内陆地区贸易和文化的桥梁。如果说希腊是当时地中海文明世界的中心,那么斯基泰人所在的这片土地也就是闻名世界的边缘,是文明与野蛮的边界。

平坦的地势给守住这片富饶带来挑战。公元前一世纪,当罗马人第一次来到黑海北岸时,他们需要面对的已不是斯基泰人了,另一群游牧民族“萨尔马特人(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赶走了斯基泰人控制着这里。

东斯拉夫人

随后,乌克兰草原的主人像走马灯似的更换,在亚洲匈奴人的挤压和冲击下,他们都被迫放弃了这片沃土,涌入更为富庶的罗马帝国,最终占据这片土地的是东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最早生活在维斯瓦河或者奥得河与第聂伯河之间,北达波罗的海,南至喀尔巴阡山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公元2世纪~6世纪数百年间斯拉夫人进行着大迁徙,一些留在东欧,称作西斯拉夫人;一些向南进入巴尔干,称为南斯拉夫;还有一些进入现在的乌克兰大草原,称为东斯拉夫人。公元8世纪之前,这些东斯拉夫人已经形成了大的部落联盟,联盟有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基辅城也是这个时期创建的。相传三兄弟和他们的妹妹,驾船路过第聂伯河中游,发现这里地势优越,于是定居。他们以长兄的名字给这片土地命名,这四兄妹被认为是基辅的创建者。基辅北连波罗的海,南接黑海,还是俄罗斯、中东、西欧的交接处,以基辅为中心的乌克兰可以说是欧亚大陆的枢纽。

基辅罗斯

9世纪中期,又一群闯入者维京人从波罗的海南岸登陆,沿着诺夫哥罗德、斯摩棱斯克、柳别奇一路攻占到基辅城并占领了周边的斯拉夫部落。维京人与当地东斯拉夫人人交往、通婚,逐步形成了我们所谓的罗斯人。他们建立起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其中心是基辅,故史学家称之为基辅罗斯,其领土主要是第聂伯河的广阔流域。开创者首领名叫留里克,所以也称其为留里克王朝。

一百年后,980年当基辅大公传到弗拉基米尔(不详~1015年)手中时,基辅罗斯已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他用了不到10年时间把所有东斯拉夫人居住的土地都纳入自己的版图,使基辅罗斯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

基辅罗斯的南面是另一个大国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与帝国保持稳定的关系也是令以往大公头疼的事情。987年弗拉基米尔的机会来了,这一年拜占庭发生内乱,皇帝巴西尔二世向基辅罗斯求助,弗拉基米尔出兵帮助平定了动乱。事后他迎娶巴西尔二世的妹妹,并且放弃原始信仰皈依拜占庭基督教,也就是东正教,从此基辅罗斯成为基督教中大家庭的一员。与此同时,东正教大牧首将基辅设为都主教区,成为整个基辅罗斯的宗教中心。

弗拉基米尔选择基督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选择,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变革。引进基督教后,先进的拜占庭文化给基辅罗斯的政治、社会、军事、文化、教育、艺术等带来建设性的冲击和广泛的影响,促进了罗斯的发展。正是由于弗拉基米尔大公在引进基督教的贡献,他也获得“圣者弗拉基米尔”称号。

弗拉基米尔的儿子雅罗斯拉夫(978年~1054年)1015年接过大公之位后,继承了其父的治国方针,同时也极力与欧洲各国联姻:他本人娶了瑞典公主;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挪威国王、法国国王、匈牙利国王;二个儿子也分别娶了拜占庭公主和波兰国王的妹妹。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婚姻,让基辅大公跻身欧洲王室之列,提升了基辅罗斯在欧洲国家的地位,也使雅罗斯拉夫被称为“欧洲的岳父”。

雅罗斯拉夫令人瞩目的业绩是在国家的内政建设方面。他扩建了基辅城,修建的《罗斯法典》,......一系列的功绩,使得人们送给他 “智者雅罗斯”的美誉。

伴随着基督化过程,基辅罗斯也繁盛起来,鼎盛时的基辅罗斯的疆域囊括了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一大半。可惜好景不长,1054年亚罗斯拉夫去世,他的子孙们为了争夺大公宝座自相残杀,逐步陷入了长年混乱。1094年王公们在柳别奇举行会议,确定分给各王公自治权,鼓励一起抗击外敌。自治权的下放,更加速了基辅罗斯的混乱,此后基辅大公的王位频频易主,百年间24位王公47次轮番统治过基辅。

小结

1240年,蒙古铁骑攻入基辅结束了这混乱的局面,基辅罗斯至此灭国。蒙古人的统治下兴起了两个中心,一个是罗斯东北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另一个是罗斯西南的加利奇-沃伦公国。两个公国迫于蒙古人的压力都表示臣服,他们都传承于基辅,也继承了罗斯法律、语言和宗教,但两个公国的发展轨迹已完全不同。

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处于东北部蒙古权力的腹地,受到高压的统治。它被认为是早期莫斯科大公国的雏形,并进而成为俄罗斯的前身。

而加利奇-沃伦公国因地处蒙古统治的边缘,与西方国家联系日益紧密,试图以此削弱蒙古人的统治。最终14世纪中叶还是难逃亡国命运,被波兰和立陶宛瓜分,从此走上了漫漫复国之路。乌克兰的历史学家通过对他的研究来挖掘民族建构运动的基础。

在建国不到400年的时间里,基辅罗斯一度发展成欧洲最大的国家,他引入了基督教、建立了法典、学习了西方文明等等,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贡献。基辅罗斯过后,在蒙古人的统治下这片土地产生了分裂,虽然他们后期发展轨迹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罗斯文化曾经对他们的影响:这里孕育着斯拉夫文明,也把民族认同的种子埋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中,在此后的7个世纪里生根发芽。

以上为乌克兰和俄罗斯共有的一段历史,下一篇我们继续沿着时间线条,开启乌克兰历史的另一段旅程。

参考:

《乌克兰:沉重的历史脚步》

《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

此极简非彼极简

编辑导语:说到极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从古至今,我们的先人到现在的设计师等等,都透漏着极简主义。但是,此极简非彼极简,讲的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本文来为大家聊一聊。

极简这个风格好像很久没听大家聊过了,微信张小龙(崇拜的产品大佬)在聊微信这个产品时,用了两个词来总结,一个是链接,一个是简单。

他认为简单就是美观,实用,合理,优雅的代名词。简单是很美的。从一个物理公式到一个日常用品,往往简单的是更好的。实现同样一个目标,有一千种方法,但只有最简单的方法是最美的。正是因为有一千种方法存在,所以要真正做到简单是很难的。一加手机刘作虎,在他个人微博也表达过同样的产品哲学-极简才是最美的。

油腻这个词之前是来形容中年男人的,我突然感觉很多产品也适用,产品装饰性的东西越来越多,为了竞争,在同一个产品上无用的功能一直加。这其中有商业的考量,有时也在想,这样复杂的产品似乎对消费者也很受用,他们也似乎不在乎产品是否简单。

但是这样的产品思路就是对的吗?我们再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极简是一种生活态度,也就是大家说的断舍离。消费者和物的创造者都把极简当成一种审美,一种一切事物的出发点,设计会不会是另外不同的景象?

一、聪明的祖先

意识决定物质,在正式聊极简前,我们来聊聊东西方的古人是怎么理解极简这个词的。老子《道德经》:“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大道至简即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老子首先在思想上告诉我们,万事万物最本质的规律都是简单。具体我们要怎么理解简单这个词呢?我想到了宋代美学。极简的美如何在宋人的文学、艺术、生活中去体现。

1. 宋瓷

宋风雅韵,诗意书香,宋朝成为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穿越之地。史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历史进入了宋朝就好像从古代进到了现代。”如今回看宋朝,她不再只是一个朝代的名称,更是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美学符号。

宋代美学体现在诗词书画、美食茶饮,讲求一种简约至朴的状态,绝对单纯,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用墨画画、烧单色釉瓷器、用极简的家具。

唐三彩

元青花

清代珐琅彩

宋代“五大名窑”

唐三彩都是花花绿绿的,但宋敢在花花绿绿中提出素朴风格。万贯家财,不及宋纸一张,宋瓷一片。宋代“五大名窑”——汝(五瓷之首,青瓷)官(紫色口铁足)哥(开片之美)钧(窑变之美)定(白瓷),无不体现着繁华盛世的清澈素雅。

从东方的角度讲完了极简这个词,我们再看看西方的视角。

因为最近这个世界不太平,我就去恶补了一下欧洲的历史,维京海盗、斯拉夫人、基督教等等,在梳理西方文明的时间上,如果我们去找哲学、艺术、文学、数学、科学、医学以及政治思想的源头,所有这些知识,都会把我们带回到古希腊。

不管是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还是浪漫主义运动,都是在用古希腊人的方法在认识世界。聪明的古希腊人是怎么认识世界的呢。

2. 希腊人学习几何

初中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几何,那个时候我是把几何当做题目来做,理解这个向量,理解那个角度计算。后来有机会学习素描,老师告诉我,所有的物体都可以用基础的几何体来表达。

关于几何的理解我也就止步于此了。但是古希腊人不是这么看几何的,从定义点开始,延伸定义线,再到圆形等其他几何体,在他们眼里,几何学是引导人类认知宇宙本质的一个途径。当我们环顾四周,被眼前形形色色、丰富多样的世界吸引,所有事物都随机又漫无章法地出现时。

古希腊人相信,这一切都可用简单的道理来解释。这些多元样貌的背后,必然有种简单、规律、有逻辑的原理在支撑,就像几何学。这种“简单”的生活哲学,对“简单的答案”的求知如渴,也影响了古希腊人研究科学,今天的科学研究是先有假设,再实验验证。

但是古希腊人根据灵感大胆揣测。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他认为世界本原是水。比如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过“四元素说”,认为火、空气、土、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它们两两作用产生物质的基本性质–热、冷、干、湿。比如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列特,他认为其实万物皆由一种微小物质组成,他称之为原子——这可是中了大奖。

这种听随灵感的“科学精神”也影响了以后的科学革命,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两位分属于17世纪和20世纪的伟大科学家异口同声说,唯有答案简单,才可能近乎正确。这两位科学大师都能用数学公式提出解答,用方程式描述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移动,正是遵循希腊灵感:答案应该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

原研哉说,科技越是进化,就越接近生命的形态,小米的品牌视觉,要引入东方人的哲学思考

二、设计思想决定了设计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极简在工业设计上具体是怎么体现的呢,我们不能用几何形态、简洁的线条,就是看上去什么都没有,这些语言来描述极简。极简不是空白,不是简单,而是复杂思考的极致表达。是反复思考后的减法、留白。是内心富足的外在体现。极简的反义词是繁杂,是过多的装饰,是内心贫瘠的过多表达。

1. 德国的极简

我第一次接触极简这个风格是从苹果手机开始,而苹果的设计受到德国博朗设计的影响,在法国和英国都完成工业革命后,德国才开始工业革命,这里就得提到德国的公务员穆特休斯。1880年考察英国后,把英国的设计介绍到了德国,并成立了第一个德国设计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再到后来格罗佩斯创办包豪斯设计学院。推崇理性严谨、功能主义和机械化大生产。强调设计的民主,要为普通百姓做设计。所以德国极简设计横平竖直的几何线条,是一种极简的工业美学。

2. 北欧和日本的极简

(1)功能主义

现在我们感受的北欧极简风格,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北欧风格,他们受到了20世纪30年代功能主义的影响。日本在走现代设计道路,也受到了德国功能主义的影响,但是日本设计的市场学习了美国。

(2)极简的思想内核

北欧极简设计外形有着极强的设计感,线条简练克制、几何有机形态来着不拒,明亮温暖的配色,丰富多元的材质,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又不失人情味。

日本极简设计带着极强的东方哲学,比如原研物的八分目,深泽直人的无意识设计比如“侘寂”,“枯山水”。都很重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沟通。简洁设计往往给人的感觉是自然纯朴,在解决基础功能后,不会做刻意的修饰。

(3)色彩

北欧的色彩:北欧五国地处北极,由于极长的冬天和极夜现象,北欧人多多少少都有点抑郁,比如资料显示瑞典有四分之一的人有抑郁症。这就让北欧人对暖和和亮丽的色彩有了强烈的渴望。比如家居的大白墙,多彩的建筑和日用品。

日本的色彩:日式产品一般都是材料的本色,再者就是白色、米色、浅色等中性色。如下图

(4)材料

北欧设计的材料:北欧的材料一直比较多元化,胶合板、金属、塑料、不锈钢等各种材料混搭。由于受到功能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影响,他们总是会先考虑如何让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以及机械化大生产来提供效率降低成本。

胶合板成型,金属做椅腿(丹麦设计师雅各布森-蚂蚁椅)日本设计的材料:日本是一个面积很小又地震多发的岛国,在建筑上,多使用很轻的抗震材料,因为资源稀缺,生活中天然可再生材料是他们的首选。自然、素是材料选择最大的特点。

三、总 结

极简不单单是一种美学,更应该看作一种生活态度。古话讲“月盈则亏”。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一个道理,饭吃八分饱是很健康,但是这句话只对天天吃饱饭的人有用,对一个饿肚子的人来说,饭吃十分饱才有意义,我们要追求极简亦是如此。

本文由 @WHY-M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中世纪的丝绸:真的不是钱的事,披上它你能招来众多拿剑的粉丝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李从嘉

中世纪的拜占庭因为丝绸而闻名,它也因此遭到了诺曼人的多次进攻,诺曼人攻打拜占庭最想抢的就是纺织工人,因为拜占庭帝国将纺织工人按照国家行会的标准组织起来,养在贵族的深宅大院和皇宫中。丝绸对于诺曼人、威尼斯人、佛罗伦萨人来说就是金币,但对于其他的族群来说,丝绸就不仅仅是金钱这么简单,它还是散发着神圣光环的道具,仅仅那它卖钱那才是大材小用。

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遍了到欧亚大陆,也在佛教、基督教信众那里赢得了神圣的地位。佛陀圆寂后,他的信众就认为只有中国产的丝绸才可以配上他的功绩,佛经中甚至有了把细丝绸送到佛陀舍利宝塔上可以换取来世永享富贵的说法(《妙法华莲经》“在世上成为王者”)。印度次大陆最重要的丝绸来源就是印度西北部的商人,可能就是这群人捐的丝绸多,也可能是他们真的虔诚,印度西北部也出现了大量佛陀显圣的遗迹(但是……)。反正当法显等人来到印度时,没在舍卫城祇园精舍发现遍地金砖,倒是发现了大量中国丝绸做的“缯幡盖”,这些丝绸只要转手卖到西方罗马就价比黄金。在法显之后,到印度朝圣的中国僧人也因此携带了大量丝绸,这是比紫金钵盂更好的求经经费。就连玄奘也比例外,高昌国国王给了他500匹丝绸,西突厥可汗也赞助了50匹丝绸,这些钱足以换到十来匹战马或者让五十名中原战士卖命一年,玄奘都把它们送给了沿途的印度寺庙。

在基督教传统中丝绸也是重要的道具,传说只有丝绸可以承载圣徒头骨血肉。在中世纪传说中,圣乔治的遗骨可以斩妖屠龙,圣丹尼的遗骨包治百病,因此著名骑士罗兰的宝剑杜伦达上有圣彼得的牙齿(保送天堂)、圣巴西(慷慨和幸运,圣诞老人原型),还有圣丹尼的头发(百病不侵,法国的守护神嘛)和圣母玛丽亚衣服的碎片,镶嵌它们就必须用丝绸。拜占庭帝国也推波助澜,因为它手中的圣人遗骨最多,丝绸也最多,所以中世纪的人们也迷信穿着丝绸就等于半个圣徒,拜占庭皇室才能穿的紫袍时那就更加神圣了。

拜占庭皇帝因此可以用少量丝绸就可以得到野蛮人首领的效忠,而野蛮人首领也可以凭借丝绸衣服让族人认为自己的也有圣徒的血脉,这是对双方都稳赚不赔的买卖。更多维京好汉、法兰克骑士也纷纷来到君士坦丁堡,他们的薪水就是一两件拜占庭丝绸衣服,一件就可以卖8到10个金币,要是他们把积累的丝绸衣服拿回家乡甚至换取一个贵族身份,成为人人羡慕的人生赢家。

丝绸身上凝聚了种种神话,你信不信没关系,当时的很多人都相信,丝绸也因此成了中世纪国际战争中最醒目的战利品,无数人因此血洒沙场。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冷兵器研究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主编原廓、作者李从嘉,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资本与意识形态,皮凯蒂说:是时候超越资本主义了

【译者按】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曾以一本《21世纪资本论》(2013)在全球创下出版奇迹,掀起了经济学领域的“皮凯蒂狂热”。2019年9月,他的第二本同样雄心勃勃的新作问世,这部《资本与意识形态》(Capital et Idéologie)和前作一样卷帙浩繁,厚达1232页。好在皮凯蒂从来不是一位爱和读者过不去的艰涩作者,他在这部大部头的引言中为急于跳过论证看结论的人预先阐明了观点,但如果仅满足于此,就会错过整部书中大量有趣的历史故事,和颠覆成见的经济学统计分析:譬如在一般认为法国社会繁荣平等的“美好年代”(一战爆发前的30年),70%的巴黎人死后没有任何遗产留给孩子。该书从历史视角深入探究了贫富差距问题,追溯世界各国存在已久的不平等现象,逐个剖析不同社会制度下,主流意识形态如何为不平等现象辩护,赋予其合理性。皮凯蒂在结论中指出:社会不平等从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而是基于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构建,“从19世纪的美国到战后的德法,再到印度废除种姓制的斗争,不同人类群体一直在创造出分配社会共有财富的新手段”,其效果尽管有好有坏,“但任何社会结构都不会是完美而永存不朽的”。他提出在现有的资本主义体系下,应该“大胆设想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尤其是“必须立即停止将私有财产神圣化”,他还提议法国左翼政党建立一种新型的“参与型社会主义”,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遏制财富过度集中。法国《新观察家》杂志10月初刊登了对皮凯蒂的专访。

托马斯·皮凯蒂新作《资本与意识形态》

问:为什么又是一部大部头?为什么要在现在写它?

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问世之后,我又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应邀去自己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国家讲学,遇见了许多学者,参加了数百次论坛……所有这些交流使我在思想上焕然一新。《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概括地来讲,揭示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如何在20世纪的百年里,大幅削减了截至19世纪末所累积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还指出不平等自1980年代起死灰复燃令人不胜忧虑。

不过这本书有两个局限。其一,它非常“以西方为中心”。在这次的新书里,我的视野拓宽了:我不仅回顾了“三级”社会(贵族、僧侣与劳动者阶层)、所有者社会(société de propriétaires),还研究了奴隶制、殖民地社会、共产主义、美国社会民主制、印度种姓制,以及巴西、中国、俄罗斯等国的情况。前一本书的第二点局限,在于它对意识形态政治的问题只是点到即止,而这一点恰恰是不平等得以维系的关键。这一次我决定打开这个黑匣子。所有这些花费了大量的篇幅。

问:您觉得这本书比上一本更好吗?

皮凯蒂:哦,是的,我进步了。如果您只打算读一本,那就读这一本!

问:通过漫长的历史回顾,兜了这么大个圈子去描绘意识形态之间的巨大分歧,您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向另一种社会制度过渡”在今天已不再只是空想吗?

皮凯蒂:我讲述了大量不平等政权的历史,从其中浮现出的结论是,主流意识形态总是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的多。不平等是一种政治建构,而并非经济或技术的“自然”产物。

每个社会都必须要讲述一个合情合理的故事来为不平等现象辩护,要证明为什么不平等是可以接受的,需要解释社会组织结构、财富关系、国界、税收制度、教育制度等等的合理性。

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有助于同当下的意识形态拉开距离。在常人的印象里,过去的不平等必然是不公正、专制的,而现在的不平等则一定是精英主义的、积极的、开放的。这完全是无稽之谈。马克龙的“第一梯队”,特朗普的“工作创造者”,巨额财富(无论后面有多少个零)所带来的荣耀,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一种过去就被承认的宗教言论。

问:您将之追溯到19世纪,也是不平等财富的黄金时代。

皮凯蒂:法国大革命之前的等级制社会建立在一整套明确的宗教原则基础上。其后继者“所有者社会”并不具备同样的根基,于是财产就在此时被推上神坛,成为神圣化的对象。究其根源在于人们对空虚的恐惧:如果有人开始质疑物主的所有权,人们担心会一发不可收拾。

由于害怕打开潘多拉魔盒,人们一步步为一切财富积累编好了理由,甚至为最罪恶的敛财辩解。就这样,19世纪的国家在废除奴隶制时小心翼翼地补偿了奴隶所有者……而不是奴隶本身!查理十世曾强迫海地承担巨额债务,用以“补偿”前奴隶主的损失。这座起义独立的小岛根本无力偿还,债务如同镣铐上的铁球一直拖到20世纪中叶。

是时候走出这个财产神圣化的时代,超越资本主义了

问:为什么人们会对财产这样痴迷呢?

皮凯蒂:在19世纪初,人们头脑中还留有大革命之前王权专横跋扈的印象。而财产作为受到理性国家保障的权利,被资产阶级视为对思想与精神的解放,使他们看到了世界更加开放的希望……这样想并没有错,我在写这本书时也尽量避免将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为不平等辩护的理由妖魔化——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真理。

问题出在人们陷入到了对财产的神圣化之中。这在过去就曾造成过巨大的破坏,而我担心今天的人们已经有些忘却了。自苏联解体之后,人们怀着对打开潘多拉之盒的恐惧,重新定义了所有权,以此来重建财富秩序。里根主义从彼时开始为一切财富集中辩护,仿佛亿万富翁是人们的救星。

然而我始终坚信,对空虚的恐惧是可以而且必须被克服的。以民主的方式去审慎思考所有权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但是确实可行。我们可以以历史教训为依据,回忆20世纪在减少不平等上的成就。里根主义的局限性如今已经显现出来了:增长减缓,不平等倍增。是时候走出这个财产神圣化的时代,超越资本主义了。

问:看来您对成功的可能性很乐观?可是在人们的印象中,资本主义(您称它为所有权主义)的意识形态总是能顽强地存活下来……

皮凯蒂:历史证明不平等制度的演变是无法预测的。以瑞典为例:人们对瑞典的社会模式津津乐道,说它的文化根基多么古老,可以追溯到维京人。事实上,这是一个长久以来极为不平等的国家。其纳税选举制直到1911年以前还规定,巨额财富最多可以等值于100人的投票权!

后来是政治动员改变了这个国家。如果1910年时有人预测瑞典会变成社会民主党,没人会拿他当真……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认为当前的制度是坚不可摧的。骤变的危机时刻会再次到来,到那时人们会去求助于现成的思想与主张……

问:为什么这种情况没有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当时的体制似乎已穷途末路,人们誓言要改变一切?

皮凯蒂:当时的人们刚刚走出“后1990”的阶段,还没有为进入下一个阶段做好精神上的准备工作。此外,随着殖民主义的终结,一项新的挑战也应运而生:仇外言论兴起造成了平民阶级的分裂。冷战结束和后殖民主义所带来的双重挑战遏制了普遍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的涌现。不过情况正开始发生变化。在美国,民主党候选人伯尼·桑德斯和伊丽莎白·华伦以及一些年轻议员,都在重新提出财富重新分配的议题。

多种可能的财产所有制度应该是共存的

问:为了阻止财富集中,您在书中提出了好几条建议。第一条是以企业“劳资共管”为基础,将私有财产转变为“社会”财产,像德国那样。

皮凯蒂:在我们的社会中,真正的利益在于权力:私人持有的金钱攫取了经济和政治权力。我在书中勾勒了一种“参与型社会主义”的形式,与苏联高度国家主义的社会主义形式完全相反。劳资共管使其成为可能。1950年代,只有德国和北欧国家走上了这条道路,尽管这一理念其实来自英国工党和美国民主党。

德国的大企业员工将一半表决权赋予董事会;在瑞典这一比例是三分之一,但对小型企业也同样适用。采用这样的系统使得两国在稳定高管薪资、激励员工工作热情上,比其他国家节省了不少开支。我主张更进一步,为大股东表决权的占比设置上限(例如不超过10%),允许较小股东入局并与普通员工结成联盟。

问:说到底,您是打算要终结私有制么?

皮凯蒂:并不是,因为这些安排会根据企业规模进行调整。其目的是通过建立一种社会性的、临时性的所有制来超越私有制。譬如有一个人投入其全部积蓄开了一家餐厅,那么他比开业前刚雇佣的一名员工享有更多表决权,这是很正常的。数量合理的私有财产是正当的,是个人主体性得以表达的条件。然而必须阻止权力的长期过度集中。在很多领域(如大学、文化企业、部分媒体……),“一份股票等于一张选票”的逻辑并不是普遍存在的,但它们照样运行顺利。

事实上,多种可能的财产所有制度应该是共存的。其中也包括公有制,它依旧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我曾签署了要求对巴黎机场开放私营计划进行全民公投的请愿,就是因为我认为机场、医院、大中小学或其他公共服务机构,都必须坚持由国家来经营管理。

问:第二条建议是从累进财产税入手,设立一种“临时性”财产机制。

皮凯蒂:人们常常会忘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开始实行的高收入税阶税率,在光荣三十年(1945-1975)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美国高达90%,而这并没有对增长构成制约。因此我建议应该重启这种模式并且进一步拓展,采取累进式的财产税制。

其目的是在时间上限制同一个人能够拥有的财产数量。出于同样的目标,20世纪已经有了巨额遗产税:一代人寿终正寝,其家族必须将财富的一部分归还给社会集体。但这还不够,毕竟人类平均寿命还在增长:当你在30岁时就赚到了100亿欧元,是否必须要等到你90岁才重新洗牌呢?因此有必要在人的一生中都可以进行财产流通。

问:也就是说,您认为还是应该恢复巨富税?

皮凯蒂:我的提议是在法国我们可以以一种按年度征收的累进式财产税来取代土地税和不动产税,征收对象还应该涵盖金融资产。目前,法国人的人均财富为每人近20万欧元。根据我的税率计算指标,如果你的财富低于平均水平,你需要每年支付0.1%的财产税(这只是一个指向性的指标),这要低于当前的土地税。税率逐段提高,从200万欧元起达到5%,高于2亿欧元增加到60% ,高于20亿欧元达到90%。

问:这样一来企业家就不得不在公司升值时把它卖掉了。这太激进了吧……

皮凯蒂: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家并不是亿万富翁!我所提出的这套系统能容许人拥有数百万欧元的财富,甚至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数千万欧元;另一方面,资产超过数亿乃至数十亿的人必须将其权力拆分给新股东,而这些股东可能来自员工阶层。

这样一来,再也不会有更多亿万富翁。然而怎么就应该认为他们的存在对社会普遍利益是必须的呢?事实与通常所宣扬的正相反,这些人的致富之道正是从种种集体财富中得利,包括公共知识、基础设施、科研试验机构等等。

肯定亿万富翁的出现会促进增长是完全错误的!1950年至1990年,美国人均国民收入年增长率是2.2%,在1990年至2020年间跌至1.1%。我们不该总是喋喋不休地谴责民粹主义,却去信赖这种粗劣的谎言。

要是所有亿万富翁都卖掉他们的股票去缴税,那么至少在第一年,股市会暴跌。这同样还将导致房价下跌,巴黎的房价已经高到离谱,而这将允许新的社会群体成为财产和股权的拥有者。

问:您所提倡的这些,与马克龙近两年来所做的恰恰相反。他都做错了吗?

皮凯蒂:取消巨富税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巨富税是一种非常灵活的税制,自1990年创立以来,所带来的税收收入(约50亿欧元)增速比GDP增长快2.5倍。如果不是税务部门管理上的缺陷,可能还能获得更多。在我们的纳税申报中,只有工资收入是自动预填的,个人资产却不是,在巨富税实行时期,纳税人常常在申报表上胡乱填写其资产。

问:马克龙取消这项税制的理由是激励投资的必要性。

皮凯蒂:这个论据并不成立。如果你投资200万欧元去建造住房或商用楼盘,你必须缴纳地产税和不动产税。但是如果你把这200万投入到人寿保险或是世界另一边的金融证券市场,则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允许这样做简直傻透了!其真实目的完完全全就是要为最富有的人免税。

问:您这种财产税制最大的创新之处,是将来要用它来资助一种“资本普及基金”?这项基金是用来做什么的?

皮凯蒂:目前,法国有一半人口没有遗产可继承。我设想了一种“所有人的遗产”:所有人在25岁时将会得到一笔12万欧元的资产,约占法国人均财产总额的60%。这笔钱可以用来购买其住宅:这能避免社会分化成两类人——祖祖辈辈缴租的房客和同样世世代代坐收租金的房东!这还能鼓励人们自主创业,或参股自己供职的企业。

就将要采用的新体制进行长期而精确的论辩

问:与不平等作战的第三大战场是教育。

皮凯蒂:如果人们想知道1990年以来增长减半的原因,我的建议是去关注教育领域的投资不足。所有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都陷入了停滞,而大学生的数量却大幅增长。法国高等教育的预算是100亿欧元。如果能用上50亿欧元的巨富税所得,本可以彻底扭转大学生人均投入的悲剧性贬值。此外,国家将更多公共资源拨给巴黎市中心的高校,这些学校的教师都有正式编制且待遇优越,而不是拨给塞纳-圣德尼省那些有更多合同工的学校,这难道是正常的吗?可见其虚伪程度。

问:社会性临时性财产、普及资本、劳资共管、教育公平:这几乎是一整套法国左翼的施政纲领,然而这在个别或多个国家中是可行的么?

皮凯蒂:很多事在个别或多个国家都是可行的。在企业内部共享表决权,这在德国、瑞典、奥地利半个世纪前就有了,而且效果非常好。我们必须坚持走下去,而且要走得更远。巨富税也曾运作良好,再度重启并加上政府预填资产申报并没有什么困难。可是从长远来看,还是有必要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协调商贸交流与资本流动,实现税收和气候方面的公平约束目标。

在欧盟内部,有一些协议必须被废止。如果没有健全有效的信息交流、税收和监管机制,资本的自由流通是不可能实现的。也就是说要为资本持续流通的各国建立金融“地籍”,这将有助于采取税收司法行动,并反对经济的过度金融化。所以有必要跳出现有条约,同时立即提出替代性的新条约。

问:您在书中对生态问题未置一词。为何不以气候挑战作为撬动变化的杠杆呢?

皮凯蒂:对解决环境危机来说,改变经济模式是至关重要的。但仅仅挥舞绿旗远远不够,必须搞清楚人们希望制度如何改变,要提议建立怎样的财产所有制,小股东和员工应该享有怎样的权力?如何做到税收公平?很多时候,生态环保主义言论都太过含糊不清,其结果是半数绿党转投了共和前进党,还支持废除巨富税。

碳税的失败揭示出想要解决气候危机,先削减社会不平等是多么迫在眉睫。我们不可能只强求社会底层平民和中产阶级去付出努力,除非能拿出毋庸置疑的证据证明最富有的人至少也会付出同样多。然而,导致“黄背心”的税收措施却竟然反其道而行,使用征收碳税所得的钱去弥补废除巨富税的亏空!没有比这更能扼杀一项公正的生态政策了。

问:您还说“必须要超越资本主义”。为什么要用“超越”(dépasser)这个词,而不说“结束资本主义”(sortir du capitalisme)?

皮凯蒂:我用“超越”是为了表达“结束、废止、取代”的多重含义。不过“超越”一词着重强调的是讨论替代系统的必要性。苏联解体后,人们没法再去预言资本主义的废除,除非能就将要采用的新体制进行长期而精确的论辩。我的书就是在试图勉力为之。

女乘客遇险情成功驾机降落,是如何做到的?

媒体这两天大量报道了一起通航事故。说的是4月9号法国一架轻型飞机的飞行员心脏病突发,旁座女乘客勇敢接管飞机,成功着陆的故事。在国内媒体的描述中,“她爬到驾驶舱内”,“避开人群密集的海滩”,“硬着陆在沼泽里”。最神奇的是,这是她“第一次飞行”。

有人问拉总这是不是真的?普通人到底有没有可能“应急开飞机”并成功着陆?这算不算第一起“乘客着陆”的成功案例?

图:飞机坠毁地点

这件事看来是真的,它发生在法国的洛里昂附近。洛里昂南部海滩上有很多沼泽和滩涂,适合飞机迫降。此事源起“航空安全网”的记录,这是一个人人都能上传航空事故的网站。该网站有事故地点标示,感兴趣的朋友过几天可以去卫星地图上寻找这架飞机的残骸。

出事的是一架“维京蜻蜓 Mk II”型轻型飞机,乘员两人。维京飞机算是加拿大公司,前几年收购了德哈维兰的部分业务,现在是著名DHC-6“双水獭”的生产商。但“蜻蜓”这种飞机应该比较老旧,拉总记得它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蜻蜓”是一种活塞式单引擎飞机,比较简单,销售情况不能说非常好——当然,现在的Mk II是它的第二代产品。

图:维京蜻蜓 网络图片

蜻蜓飞机的设计很有特色,它的水平尾翼与主翼一样大,从正前方看特别像“蜻蜓”。因为尾翼又大又靠前,对比之下主翼有“鸭翼”倾向,因此操纵性比较好,似乎还获得过奖项。飞机的操纵往往有“滞后性”,也就是下了命令之后不会马上有反应,飞机越大这个现象越明显,必得反复练习才能掌握。但如果操纵性好,反应敏捷的话,普通人“上手就能飞”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蜻蜓飞机还有一个特色,它的操纵杆不在两腿之间,而是在右手边(侧杆)。这可能是此事成功的关键,也就是说乘客根本不用“爬到驾驶舱”,或与飞行员换座,而是一伸手就能操纵飞机——当飞行员失能后,谁当乘客时都会努力(拼命)尝试。

图:蜻蜓驾驶舱 网络图片

操纵飞机着陆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联系空管,收油门,辨风向,放襟翼,刹车等等。但在特别紧急情况下,只“保持平稳”并慢慢下滑也是可以的。能收油门最好,实在不会收油门靠落地磨擦也行——但那就基本上等于汽车的“撞墙停”了。

在此事较详细的描述里,“飞机被巨大的冲击力整体撕碎”“机翼整块脱落”“女乘客短暂休克”,拉总认为她很可能没收油门,或者简直可以说是“撞下来”的。但不管怎样,在她的控制下飞机没有倾覆或进入螺旋,都依然值得表扬。只不过66岁的飞行员因心脏病去世无法挽救,令人遗憾。

图:保持冷清,容易成功 网络图片

只要保持冷清,普通人成功地将轻型飞机开(撞)回地面的可能性是有的,这得有“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你得能摸到操纵杆,得学会减速,最好别刮大风,地面若有“沼泽”这种天然迫降场就更完美。如果你是飞友的话,也许有机会成功打开襟翼,那样会专业一点。向前再进一步,如果你懂得121.5兆赫,懂得一点点导航知识的话,第一次上天就将飞机开回机场降落,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文中图片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或有谬误。转载责任自负。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