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中印桑多洛河谷之战伤亡(1975年中印边境,印军枪声一响,我军立毙4敌,退还尸体)

导读 中印桑多洛河谷之战文章列表:1、1975年中印边境,印军枪声一响,我军立毙4敌,退还尸体2、从战争到对峙 中印边境危机不断3、印度外长暗示中印边境对峙谈判可能需数年,称有

中印桑多洛河谷之战文章列表:

中印桑多洛河谷之战伤亡(1975年中印边境,印军枪声一响,我军立毙4敌,退还尸体)

1975年中印边境,印军枪声一响,我军立毙4敌,退还尸体

作者:风千里

“中国一直是非常克制的一方,我们无意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如果印方有意挑起冲突,中国方面必须给予迎头痛击”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

9月7日,印军非法越线鸣枪,中方特别强调,印方的鸣枪威胁,“是1975年以来两国边境的平静首次被枪声打断。”

西段,手持朴刀待命的边防战士,使用冷兵器可以让我方官兵在与印方的肢体冲突中获得战术优势

此次事件,中方特别强调1975年这个重要的时间点。那么1975年中印双方在边境地区到底发生了什么?双方是否发生过交火?

近三个月以来的冲突地点都是在西段,而1975年中印爆发交火和流血冲突,事发地则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东段。具体地点,是一个名叫土伦拉山口的地方。而且此次冲突并非单独的孤立事件,而是从60年代到80年代这20余年的时间里,东段地区连续发生的对峙冲突事件中的一起。要讨论1975年事件的缘起,就不得不从1962年我边防部队在东段地区摧枯拉朽的攻势说起。

1975年中印边境东段土伦拉山口交火事件地图

1962年9月,在中印边境奉行前进政策的尼赫鲁当局,以殖民时期非法的麦线为依据,在东段侵占我藏南,在看到我边防部队依然保持理性克制后,误认为“软弱可欺”,又开始以麦线为基础,将位于该线以北的错那县部分土地强行划入印度地图,而土伦拉山口就位于这一带区域。

印度人对土地的贪欲可谓没有止境,在交涉无效、警告被无视后,我边防部队在当年10月18日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反击战首先在东线的克节朗河谷地区打响,我藏字419部队经过两昼夜的奋战,在克节朗一带全歼印军精锐部队第7旅,还生擒其旅长达尔维准将,随后我军趁势收复达旺,印度在东段的防线被撕开了一个大缺口。

1962年10月,在克节朗河谷地区追击印军残余的藏字419部队

克节朗河谷之战,被俘的印军第7旅官兵

到战争的第二阶段,东段的反击重点转向克节朗河谷以东的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一线。此时,以第11师和藏字419部队一部为主力的我边防部队,根据盘踞在这一地区的印军第4师的部署特点,制定了著名的“打头、击背、斩腰,剖腹”的战法,而作为主力的第11师,正是从土伦拉山口进入前线的。从11月18日早上开始,经过强攻西山口,阻击略马东,奇袭德让宗和邦迪拉激战等几十次大小战斗,到12月初,印军第4师遭遇毁灭性打击,超过5000名士兵被歼灭,收复大片失地。我军在这一地区的完胜,给印度的军民士气造成极大打击,国内谣言四起,边境民众甚至开始成批逃亡,尼赫鲁在得到前线败报时,更是愁得一夜白头。

在达到预期作战目的后,我国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单方面下令前线官兵停火,且在东段地区的边防部队开始分批撤离,中方的实际行动,表现出与印度重修旧好的极大诚意,却让被我军打疼的尼赫鲁大惑不解,并开始趁机反扑。在硝烟还未散尽之时,印度又重新侵占了广大藏南土地,原本为西藏错那县县内通道的土伦拉山口,再度成为前线。

1962年11月18日,我军边防部队向西山口前线进击

东段第二阶段反击战时,第11师正是从土伦拉山口进入反击战前线

两年以后的1965年,在对中国深深恐惧中积劳成疾的尼赫鲁病亡,接替其担任印度总理的是尼赫鲁曾经的得力助手和追随者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他刚上台不久,印巴之间又因领土争端爆发战争,史称第二次印巴战争,此战双方都蒙受了不小的伤亡,而实力较弱的巴基斯坦在得到中国大力援助后,成功遏止了印度攻势,最终在国际调停下,双方以一纸塔什干宣言停战。而就在宣言签订仅一天,夏斯特里就因病猝死,而继任者正是尼赫鲁的女儿,有“印度铁娘子”之称的传奇女总理英迪拉·甘地。

印度建国后第三任总理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甘地上台后,对外奉行强硬路线,她一面增加军费支出,下大力气整顿国防,还积极推进印度的核试验,一面对周边国家进行武力威慑甚至侵犯,不断挑动东巴基斯坦,试图肢解其宿敌巴基斯坦,还不断强化对喜马拉雅山国锡金的控制。而在锡金问题上,又不可避免地在东段与中国发生冲突。

1967年9月7日,印度全面占领锡金时,在中锡边境的乃堆拉和卓拉山口地区向我边防部队进行越界挑衅,此时距离1962年印军大溃败不过5年时间,印军虽早已没了当年入侵的嚣张,却依然咄咄逼人。最终在我军榴弹炮群和步兵娴熟的协同攻击下,印军溃败,被迫撤军。不过因为英迪拉对信息的封锁和对战败事实的歪曲,印度国内很多人至今依然坚信印军在中锡边境取得大捷。

1967年乃推拉冲突前,印军摄影师镜头下的我边防士兵

1967年乃堆拉和卓拉山口冲突后,我边防战士收集印军丢弃的武器

1967年冲突后,孤立无援的锡金被印军实际控制,虽然次年在甘托克的锡金民众举行了大规模示威,但被印军血腥镇压。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英迪拉加紧了对锡金的吞并,1973年,印度强行对锡金进行接管,军纪败坏的印军士兵在锡金境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个曾经深受殖民之害的古老国度,此时却开始露出原宗主国那般的侵略獠牙。而在吞并锡金的过程中,印度始终对锡金身后的中国忌惮有加,因此在这个当口,印军开始在东线频频制造事端,以试探中方的底线,同时也意图从中方那里捞取更多实惠。

1975年,被印军强行驱逐的锡金王室

终于在1975年4月,在锡金的印度驻军发动事变,废除了锡金王室,锡金正式亡国。5月,锡金全境成为印度的一个邦。当年的10月20日,印度在藏南又开始了袭扰。当日下午1时左右,一小股印军突然越过东段土伦拉山口,侵入到我错那县境内,目睹印军不法行为的检查站人员对其发出警告,但印军置之不理——他们此时连非法的麦线都开始无视了,贪婪之态可见一斑。

在越界挑衅之余,印军甚至开始举枪,向我检查站人员射击。当枪声响起的那一刻,整个事件的性质就变了,我方的检查站哨兵立刻开始进行还击。70年代,印度边防部队的装备水平有了不小的提升,原来二战时期的栓动步枪和老旧机枪被淘汰,换成了FNFAL自动步枪(自产型号为L1A1),但受制于自身训练水平的低下,在我军56式班用枪族的火力下依然被打得找不着北,印军被当场击毙4名士兵后,仓皇逃离。在随后的接洽中,印军前往中方一侧,领回了士兵遗体和遗留武器。

上世纪70年代,在东段地区对峙的中印边防士兵,此时印军已经换装FNFAL自动步枪

1975年的边境交火事件,不过持续了几十分钟,最终以印军小股部队的败退告终,但印度对藏南的控制以及对我西部边境的威胁却在持续加强。在此后的岁月中,东段的对峙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在1987年还闹出了桑多洛河谷对峙事件,双方一度走到了开战的边缘。如今时隔40余年,中印边境地区再次响起枪声,对于印度蛮横无理的举动,我们在保持理性克制的同时,亦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戒备!

1984年10月31日,尼赫鲁的女儿、印度总理英迪拉被警卫枪击,身中8弹而亡,结束了她对印度长达16的统治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从战争到对峙 中印边境危机不断

中国与印度的边境一直存在争议,双方都在边境布置大量兵力进行防守,中印边境线上火药味十足。中国与印度两国边境全长约2000公里。1962年中印两国爆发了一场边界战争,虽然此后中印政府一直在寻找公平、合理解决边界争端的方式方法,但并未在边境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而2016年印俄“因陀罗”军演地点距离中国边境仅30公里,更是意味深长!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中印边境问题自中国建国后就产生了。尤其是在1959年以后,印度不断对中国边界进行武装挑衅。到1962年,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速度,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截至1962年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建立了一百多个据点。

1962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甚至发表声明,印度将驱逐所有其声称的领土上的中国人。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认为这是印度在向中国宣战,这也使得中国不得不放弃“忍让”,准备军事对抗印度的边境入侵。

1962年10月20日,中国边防部队在东段、西段发起自卫反击,赶走了入侵的印军。10月24日,中国请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但尼赫鲁拒绝了中方的请求。11月15日,印度发起了局部反击,中国军队重新发起进攻,击溃了印度第四师。11月21日,中国政府出于多方面考虑单方面宣布停火并将缴获的人员、武器、装备全部还给了印方,印度也接受了中国的停火协议。

中印边境战争以中国军队的全胜而告终。但由于给养等方面原因,中国放弃了收回的领土,印度人又乘机占领中国的大片领土。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给了印度沉重的打击,中印边境得到了一段时期的稳定,也为长时间来印度在边境问题上不敢轻举妄动打下了基础。

【“87·4”军事演习】

在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之后。1987年,中印之间曾发生过一次武装冲突,冲突致使中印边境局势进一步恶化,大规模战事曾一触即发。

1980年,英迪拉·甘地出任印度总理,他拒绝了中方提出的关于中印边境问题的一揽子交易,还重拾了尼赫鲁的“前进政策”制定对华军事计划,向中印两国争议地区增派部队。

1986年2月,印军制定了全面对华开战的“棋盘”计划,并开始使用新装备的米-26重型直升机将大量部队运往边境地区。随后印军多次越过实控线,蚕食中国领土。对此中方表示了严重的抗议。1986年底,印度方面下达了代号为“猎隼行动”的命令试图催化战争的爆发,对中印实控线的破坏越来越频繁。

1987年3月,中印两军对峙并最终引发冲突,双方在在桑多洛河谷发生了短暂的交火。随着中印边境上紧张气氛的进一步发酵。1987年4月至8月,中国军队正式在中印边境克节朗地区进行了代号为“87·4”的军事演习,参演部队在海拔2900-4500千米的山间、丛林展开了山地作战,与印军展开了蚕食与反蚕食的斗争。

最终,印度方面迫于苏联的压力,将部队撤回到中印双方的传统控制地区,中国政府接受了印度的和平解决冲突的主张。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寻求实现中印两国之间的真正和解。1993年,中印两国签订协定,以确保实际控制线两侧的和平。中印边境再次进入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围绕拉达克地区的对峙】

进入21世纪后,中印边境上摩擦不断,双方边境部队对峙事件不断。2013年和2014年双方围绕拉达克地区就发生了两次较长时间的对峙。

克什米尔东南部的拉达克地区,该地区海拔约5100米素有“小西藏”之称,但常年气候恶劣,不适宜人居。历史上拉达克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并未承认印度对该地区享有管辖权。2011年,中国军方曾在阻止印方在该地区展开公路建设。

2013年4月15日,中方一个排士兵在拉达克地区搭设5座帐篷。印军认为中方越过了“实际控制线”,是在印度领土上搭帐篷。随后,印度陆军搭起12座帐篷,两军之间相隔300米。该事件被称为“帐篷对峙”,并在西方舆论场引起强烈反响。中印军队对峙事件被形容为“1.5万英尺高空的对峙”。

“帐篷对峙”发生后,同样是在拉达克地区。2014年9月初,印度军方在边界地区建起一个观察屋,观察中国士兵的举动。这一行动激怒了中方,中国士兵之后开始铺设通往印度声索主权领土的公路,并要求印方拆除观察屋。印方拒绝了中国的要求,毁坏了中国建造的部分公路,并增加了在这一地区的驻兵。随后双方爆发了大规模对峙事件。双方对峙兵力最多时曾达到近3000人,其中中国方面近1000人,印度方面2000人。直到9月30日,双方军队回到9月1日对峙发生前所在的位置。

【印俄在中国边境演习】

今年八月,印度就开始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了大量俄罗斯与印度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型巡航导弹。出于对中国内部腹地国土安全的考虑,中国曾多次警告印度,但印度却依旧我行我素。

除了导弹,此前印度还向中印边境地区增派了大量T-72坦克。2011年,印度某杂志甚至还刊登一张印度陆军的标语牌照片,上面竟毫不掩饰写着“LHASA…BEIJING…WE WILL BE THERE(我们迟早要进入拉萨和北京)”。

此前因故推迟的俄印“因陀罗-2016”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在9月22日拉开帷幕。而此次军演的地点选在了俄远东滨海边疆区谢尔盖耶夫斯基靶场,距离中国边界仅30多公里。两国出动战斗机、直升机和导弹等一系列高空武器,进行包括对地面目标射击和飞跃旁遮普州的喜马拉雅山等项目的演习。

此次印俄军演不论是从选址还是从演习内容上都很耐人寻味,先不论刚刚与中国在南海结束联合军演的俄罗斯,一直和中国存在边境危机的印度不光要在中国的边境线附近和俄罗斯进行军演,还将喜马拉雅山列入演习的场景,此举意味深长!

中印边境近年来摩擦不断,但并未有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印度一直声称不忘记“62年之耻”,却似乎忘记了当年的失败也是源自“自大”,同样也忘记了中国一向是先礼后兵。但是,对于印度近年来在边境上的“小动作”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对于心怀鬼胎之人,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同时,加强中印双方的政治沟通,争取通过政治途径妥善解决中印边境问题。加强政治互信和双边合作,为中印两国的长久和平而不断努力。(DQC)

印度外长暗示中印边境对峙谈判可能需数年,称有些复杂问题需要时间来解决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印度特约记者 金珊月】“第八轮中印军长级会谈尚无突破,新一轮会谈时间遥遥无期,约5万名印度士兵驻守在与中国对峙的边界实控线沿线,而那里冬天的极寒、强风、缺氧的气候条件对每名士兵都是考验”,《印度快报》3日在一篇报道中如此形容“拉达克东部”地区的对峙现状。报道援引一名印度陆军消息人士的话说,“(前线)每天都有人病倒,很多士兵病情稍有好转就重新返回岗位”。不过,官方消息表示,“(气候造成的)非致命伤亡情况并不令人担忧,而且在预料之内”,“中方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截至11月初,中印两军已就推动中印边界西段实控线地区脱离接触进行了八轮军长级会谈。印度媒体对会谈成果和何时举行第九轮会谈非常关注。印度外长苏杰生2日接受《印度教徒报》专访,在谈到当前中印对峙时暗示,与中国的边境对峙谈判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有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时间来解决”,但拒绝透露更多细节。他将此次对峙与中印1987年发生的桑多洛河谷对峙相比较,而当时的那场对峙前后持续多年,直到双方1993年签署“关于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才正式告一段落。苏杰生说,“如果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无法保证,那么印中关系的其他领域也将受到影响”。他表示,印军对中方的行动作出了应有回应,“(在谈判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利益和原则”,不会为了达成协议而对底线问题作出妥协。他还称,“我的感觉是,印度更双边地与中国接触,但也面临着全球再平衡的挑战。相比之下,我认为中国似乎更受第三方的影响,无论是在我们自己的地区还是在其全球计算中。”

在该采访中,记者还提出问题说,印度不再反对美国在南亚地区国家的军事存在,这是否是对中国在该地区扮演重要角色的反应?苏杰生则称,他曾在书中说过,美国过去对印度非常敌对。印度在战略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美国,然后是中国和巴基斯坦。但现在,美国在战略上对印度“不再是负面”,因此印度“有了不同的评估”。

印媒炒作中国在印境内建边境村,这里曾经爆发中印第一次武装冲突

近日,印度方面的媒体在炒作中国在印度境内建设小康边境防御村的消息,据外媒报道,中国在印度境内约4.5公里处建设了一个新的村子。事情的起因是美国国防部最近发布了中国2021年的军事和安全发展报道,其中就提到:中国在中国和印度东部“阿鲁纳恰尔邦”有争议的领土内建造了一个100多户的村庄。比较有意思的是印度外交部的态度,虽然印度媒体一片哗然,但是印度外交部对于这些报道并未提出任何质疑,只是表示:“我们最近看到有关中国于印度接壤的边境地区进行建筑工程的报道,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开展了此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活动。印度政府也加强了边境基础设施,包括修建道路、桥梁等,这为沿线当地居民提供了继续的交通便利。”

珞瓦新村的位置和卫星图像(黑线仅代表印媒认为的边境线,并非中印实际控制线)

自从中印两国发生边境对峙事件以来,印度政府部门在涉及中国同印度的事务上通常如同好斗的公鸡,调门总是要比平时高几分,仿佛说几句狠话就好像打了胜仗一样。这次这么低调反而有点不正常。实际上,外媒这次炒作的边境村叫做珞瓦新村,隶属于山南市隆子县扎日乡。珞瓦新村是西藏地区巩固边防,异地扶贫搬迁的典型,该村目前共有369口人,主要是通过手工劳动获得经济收入。当地政府通过安居建设、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几方面提升,使该地区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和改善,也进一步筑牢了守边护边的钢铁长城。

珞瓦新村

珞瓦新村这样的边境小康村在西藏、新疆地区还有很多。但是,珞瓦新村的位置却是比较特别,它位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4.5km处,可能是我国唯一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南的村子,这也是为何印度媒体炒作新村在印度境内的原因。对于“麦克马洪线”,中国历来认为是非法的,所以也不存在越境的说法。

对于珞瓦新村的所在地大家可能还比较陌生,但是在当年在这里爆发了“朗久事件”,是印度在中印边境挑起的第一较大的武装冲突,造成了中印边境的紧张局势。

珞瓦新村

1959年3月2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致信周恩来总理,妄图单方面强迫中国接受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在遭到中国拒绝后,便指使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地区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占地设点,企图通过武力推进单方面改变中印边境边界的现状。

1959年8月25日,马及墩工作组率山南军分区第一团第二连进驻马及墩的雅列普开展群众工作。当该连前卫分队进至金古底时,入侵朗久的印军便无端向前卫分队开枪射击。前卫分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自卫还击,双方战斗约1小时。入侵印军被击毙2名,其余缩回朗久。26日,入侵朗久的印军再次向驻马及墩的中国边防部队开枪射击,中国边防部队为了边境地区的稳定,未予置理。印军蓄意挑起事端后胆怯心虚,8月27日便撤出朗久,退往“麦克马洪线”以南。8月31日,山南军分区步兵第一团第二连进驻朗久。在中国政府为了有效地维持中印边界现状,确保边境的安宁,提出中印双方武装部队后撤的建议后,驻朗久的中国边防部队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于1960年7月29日撤出朗久,驻守庄南、马及墩。

专家在珞瓦新村考察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之后,被痛打的印度老实了一段事件。进入 20世纪80年代,随着印军在印中边境的军力增强,自认为已居于“强有力的优势”地位,印军的战略思想也由70年代的纵深防御发展为强调进攻性的“攻势防御”。从1983年夏季开始,印军每年都派出情报小组,渗透到“麦克马洪线”以北的桑多洛河谷地区进行侦察和试探。

1986年,印军在旺东地区的渗透被中国军民发现。1986年6月,为捍卫主权,制止印军的蚕食,西藏边防部队受命在旺东地区设点。1987年3月后,印度在达旺-克节朗地区大举增兵,使得边界形势进一步激化。

为防止事态继续扩大,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87 年初,下达了“加强边境控制,保持边境稳定”的指示。总参谋部决定采取争锋相对的策略,于1987年1月5日正式下达命令:成都军区组织西藏边防军在朗久、克节朗地区进行设点。任务代号为“874”演习。

在“874”演习期间,我军在朗久地区设点,从朗久向南推进8km至形琼普张3197高地与印军马加哨所对峙。这一地区也成为极少数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但无论如何,朗久地区自从1959年就处于我国的实际控制范围,印度媒体的炒作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英军谍报官雅江探险记十八

丁力 文

贝利(本连载主人公,英国人,职业军人,著有 《无护照西藏之行》一书)在达旺(村子和寺院)住了三个晚上,还特别提到在那里看到的“祈祷水轮”,也就是水轮驱动的转经筒,原理和水车一样。这种转经筒在多雨的藏南很常见。

他们于1913年10月18日离开达旺,向达旺曲的下游,也就是向西走去,当天晚上住在龙拉。达旺寺、龙拉没有紧挨着达旺曲,他走的路也在达旺曲的北面,与之大致平行。龙拉有几间竹房,是给错那宗本在错那和达旺之间往来用的。过了龙拉不久,就是娘江曲(娘江曲的“江”是译音用字,不是汉语中河流的意思)和达旺曲的交汇处。娘江曲从北面流下来。

第二天,贝利一行离开龙拉后不久,就到了两江汇合处,转而沿着娘江曲向北走,中途在吉普村换了乌拉。因为等乌拉用去很多时间,他们走到下地(萨客地),就早早地住下了,没有再继续向前赶路。这一天,他们走了大约18.5公里。

他们测得萨客地的海拔是2210米。贝利说,那里种植稻谷、大豆、玉米和大量辣椒,还有不怎么结果的核桃树、芭蕉树和一些桃树。他们在等待换乌拉的时候,就坐在竹屋里吃烤玉米。从萨客地出发走了13公里后,他们又在邦金换了乌拉。到了又下一个村子学真,贝利不愿意再换乌拉,坚持要求邦金的苦力继续向前走。这些苦力把背着的东西仍在地上,逃走了。他们等乌拉又用去很多时间,在20日天黑之后,才到勒。

勒是现在的错那县勒门巴族乡,是娘江曲河谷里最靠近实际控制线的一个乡。也就是说,贝利这时已经回到中国现在控制的土地。

贝利这样介绍勒人的服饰:“他们的毡帽周围都插着编织好的孔雀羽毛,外衣是白色的,而不是红色的,背上披着一张兽皮。妇女们戴耳饰,有时是红珠子,更经常的是绿松石,用封蜡粘在竹片上。他们一般都挂着一大串琥珀项链。”贝利说的“红珠子”应该是珊瑚做的,而“琥珀”也许是蜜蜡。绿松石、红珊瑚和蜜蜡是西藏最常用的珠宝。

勒人还刻写经文,印刷经幡。

10月21日,贝利从勒向北走了大约9公里,来到一个竹康,贝利说这是一个“海关”。达旺地区在错那宗之内。贝利所谓“海关”只是一个税收点,他也没有指认这里是边界。错那宗宗本的一个代理人在这里看管税收。他向贝利介绍说,从错那运货下去不上税,但运上来的东西,每件上税百分之十,通常以物代款。商队都是往返运输货物,因此实际税率是百分之五。

贝利说,错那宗有两个“海关”:东关、西关。在勒的是西关,贝利没有说东关的具体位置。我推测应该在浪坡乡,在错那县城以南偏东的错那曲河谷。错那曲是达旺曲的上游,因此,可以从错那县城沿河走到达旺。从错那县的北部到达旺有多个山口可以通行,有些相对好走一些,有些很难走。

在达旺曲有错那县浪坡乡,浪坡乡有东章瀑布。东章瀑布距离县城40公里,海拔3850米,比拉萨还高200米。按照贝利的想法,这样高的地方必然是西藏的。2001年,印军拆毁了一座小桥,从北面到瀑布的路从此被切断。东章瀑布被当地的藏族人视为圣水。据内地的游客说,守卫在路边的印度士兵用瓶水和他们交换香烟或零食。瓶子里的水是否为东章瀑布的水,就无法验证了。

10月23日,贝利到达错那(今县城所在地),测得海拔高度是4420米,比现在的数字高40米。错那县城在高原上的丘陵地带,地势相对平坦,干旱寒冷。贝利说“草木不生”,有些夸张。如果在夏天,这条路上的风景也不错。错那县城以北的地方也是光秃秃的。当年晚秋,我从邻近的措美县去错那县城,经过错那县北部的咸水湖拿日雍错,沿途比藏北无人区还要荒凉,不仅没有人烟,藏野驴也只有几小群。从曲折狭窄的山沟、季节河的荒滩走过之后,地势开阔起来,道路直直地通向几间铁皮屋顶的平房,就是错那县城了。当然,现在错那县城的房子要多一些。

贝利说:“错那是个稍大点的城镇,但因为商人在冬季都走了,大部分房子是空的。”错那不是一个繁华的城镇,很大的原因是海拔高,气候差。只要有可能,人们在冬天会去气候温和一些的地方。当年,我在县城里看到一家小店。店主告诉我,错那的蔬菜都是从泽当(现在的山南市,当时的山南地区首府)运来的;她看店,丈夫进货,往来都是搭便车。蔬菜在冬天的路上会被冻坏,所以,他们在冬天不卖蔬菜,整个城镇也就没有菜吃。当时,县城只有一两家小店,而墨脱县一家店都没有。

贝利还说,宗政府“附近有一个温泉,在寒冷的早上升腾着热气”。我在这个温泉里泡过,感觉不如西藏其他地方的温泉好。

贝利注意到,“错那的确是收税的中心,但绝不是防守上的战术地点。”这位英军情报官在考虑入侵西藏的路线。但是,入侵者的条件比防守者更差。贝利说:“从山口上面,我们可以看见通往达旺的正道,它是沿着远处到错那宗下面去的山谷而行的。”防守者居高临下,让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很烦恼。

我从错那县城去勒乡,走的正是贝利的来路。从县城向西南行,到了高原的边缘,我俯首(是的,俯首,这个词没有夸张)向下看,是一道又一道的盘山路,在接近垂直的山坡通向下方。山谷里是郁郁葱葱的大森林,与上方的濯濯童山形成对比。我乘车一圈又一圈盘旋而下,还没到谷底,森林的味道便扑面而来,有植物生命的气息,也有它们死亡的气味。

在到勒乡之前,经过麻玛(麻麻)乡。当地人指着路边的一小块地方告诉我,对印作战时的西藏军区前线指挥所就设在那里。

当印度根据他们理解的麦克马洪线占领藏南之后,不愿意守在下面,一举一动都被上面看得清清楚楚。他们还想爬得高一点,建立防线。印度总理尼赫鲁继承了英国在1930-1940年代在喜马拉雅山南坡实行的“前进政策”,继续向麦克马洪线以北推进,直到占据他们认为有利的地形。印度爱国主义者热烈支持他的政策,也让他没有任何退路。

在错那县,印军越过麦克马洪线7-8公里或更多,推进到勒乡的塔格拉山脊。塔格拉山口的海拔大约是4420米,山脊上的其他一些山口更高一些,在4800米以上。在山脊的南边有一条与山脊大致平行的小河——克节朗河(南卡曲)。克节朗河是娘江曲的一个支流,全长12公里,从西向东流入南下的娘江曲,汇合点在今勒乡政府附近。克节朗河在雨季水深流急,两岸是峡谷。河的南岸是哈东山脊,与塔格拉山脊隔克节朗河相对而立。这两条山脊都各自以其中的山口(拉)得名,只不过哈东山脊省去了“拉”。

印军突入到勒以后,沿克节朗河设立防线,在河上搭起便桥,以一号到五号命名。他们也知道,山脊之下的小河很难防守,于是他们又爬上塔格拉山脊,进入中国境内更深,更有小股特种部队前出到山脊以北设立哨所。

中国方面的抗议和示好都没有能够阻止印度的“前进政策”。在战争正式爆发前,双方军队已经多次交火,互有伤亡。由于中方的克制,印军可能还在交火中略占便宜。所以,印军高层更加信心满满,要把解放军赶走。

在藏南,印度面对的挑战比中国的更大。喜马拉雅山南麓坡陡谷深,降雨量大,地形破碎。墨脱县在几年前才修通公路,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印度控制的藏南比墨脱县也好不到哪里。为了给前线提供补给,印控藏南上修建了直升机降落场、飞机空投场。然而,印军缺少空投用的低速运输机,经常把补给扔到解放军的阵地前。解放军捡到后又送还给印军。印度工兵突击整理出来的这些场地离前线仍然比较远,还需要用人力把军用物质从空投场背到前线阵地。此外,从平原调来的印度官兵不适应高寒气候。在战前,不少印军士兵已经因为寒冷和缺氧而死亡或伤残。

在中国这一边,解放军官兵长期驻守在西藏,早已适应了高海拔的环境。他们可以把7吨卡车开到错那县的高原边上,在那里俯看背运的印军士兵。在1962年,解放军的作战经验要比印军丰富得多,师、团级指挥官都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参加过大战役。印军的步兵轻武器是英国在二战时用的步枪,不如解放军的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的火力强大。印度军队虽然在殖民地时期和日本打过仗,但那是在英国军官的指挥之下。印度高级军官没有指挥大战的经验,却急于立功,情报系统也低效无能。

为反击作战制定计划的是刘伯承元帅。

在错那县战场,战争的第一阶段被称为克节朗战役,在印度则被称为塔格拉山脊之战。在失去塔格拉山脊之后,孤城达旺难以防守。贝利当初只看到错那县城不是一个理想的防守阵地,没有想到那里却是一个不错的向南进攻的后方基地。

克节朗之战是中印之间的第一场大战役。解放军在克节朗地区作战的有三个团。1962年6月,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成立,代号“藏字419部队”,所属的三个团原来分散驻守在西藏东部各地,为了对印作战才临时组成的。按照当时的标准,这是一个步兵师的架构。

1962年10月20日,中国方面开始反击。藏字419部队发起进攻。占据克节朗河两岸的印军第7旅大部被歼,余部溃逃。这一切都发生在一天之内。21日,藏字419部队接到越过麦克马洪线的命令,在追击中俘获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这时,达旺的印度守军已无斗志,逃向西山口。藏字419部队在24日进入达旺。克节朗河战役结束。

在占领达旺之后,中国方面暂时停止军事行动,提出重开谈判。印度利用这段时间向西山口及以下地区调集了一万多军队,从达旺以南的大路上摆下一字长蛇阵,其中8000多人将承受解放军的毁灭性打击。印军指挥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喜马拉雅山区虽然难行,却有许多河谷和山口可供南北通行,印军长蛇阵的侧翼将暴露给穿插的解放军。

11月18日,解放军发起第二阶段战役,向达旺以下进攻。在两天的时间里,印军同时遭受正面和侧面的打击,150公里的长蛇阵被分割击破。

第二阶段的进攻分为四路。前面说过,11师的两个团经贝利小道向班登穿插。

在他们的西边,还有四个连从鲁克塘向南穿插。这只部队由西藏山南军分区的边防连和后勤人员临时拼凑起来,不是野战部队。因为道路艰险,装备沉重的炮兵连落在后面,指挥官留下两个排帮助他们。因此,到达战场的只有两个半连。他们到了略马东以下的米龙岗,立即投入战斗,在印军的长蛇阵上又切了一刀,并堵住了达旺印军的退路。

第三条进军路线上的解放军是刚从青海调来的55师,主攻印度重兵防守的西山口——长蛇阵的头部。在三个炮兵团的火力支援下,55师只用了4小时便攻占陡峭的西山口。

第四条进攻路线在最西边,靠近不丹。结束克节朗战役的藏字419部队向达旺以南包抄,先头部队与溃逃中的印军发生遭遇战,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

因为有些地方实在太难走,解放军有的穿插部队没有能够按时赶到预定的阻击目的地,导致少部分印军逃走。

藏字419部队是为具体作战目标而成立的,番号只存在了一年。它的三个团表现出色,在1965年被正式编为一个师。

中国单方面宣布在1962年11月22日零时停火,把军队后撤到麦克马洪线以北20公里处。

印度战败,却没有失去领土,战后反而在一些地段向前推进了。1986年12月,印度议院通过在印占藏南成立“阿鲁纳恰尔邦”的议案,次年二月伪邦正式成立。1987年,印军重新占领哈东山脊,并渗透到勒乡的桑多洛河谷,几乎引发第二次中印边界战争。1999年,两国军队在错那县浪坡乡的东章对峙,2001年,印度拆毁了通向东章瀑布的一个小桥。2013年中印边防军在西部的阿里地区发生“帐篷对峙”。近年来,印度媒体多次大肆报道中国方面的推进,而印度官方反而低调,或者辟谣。中国媒体对印度的新闻常有转载。

现在,在错那县娘江曲河谷里设有四个乡,都是门巴民族乡。勒乡在最前方,后面有麻玛(麻麻)乡。这条河谷也被称作勒布沟、麻玛沟,是著名的风景区。在中国这边,国内游客在办理边境通行证之后就可以去沿线各处游览。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