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洛克王国天照辅助 百科(火影忍者:曾经的天才李洛克,是如何一步步沦落为吊车尾的?)

导读 洛克王国天照辅助文章列表:1、火影忍者:曾经的天才李洛克,是如何一步步沦落为吊车尾的?2、DNF:智力宝珠价格高居不下!平民奶妈附魔难上加难!3、爆料 韩服 DNF新版史诗

洛克王国天照辅助文章列表:

洛克王国天照辅助 百科(火影忍者:曾经的天才李洛克,是如何一步步沦落为吊车尾的?)

火影忍者:曾经的天才李洛克,是如何一步步沦落为吊车尾的?

#火影忍者#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今天这一期来聊一聊火影忍者!

小伙伴们知道让斑爷兴奋的忍者吗?他就是八门遁甲迈特凯,曾经差点一脚踢出大结局的男人!凯的光环实在太强,所以他的弟子李洛克被忽略,这个角色也同样继承了八门遁甲之术,前期甚至成为最强的存在,可为何后期他成为吊车尾了呢?

01

努力的“笨蛋”熠熠生辉

在火影开局波之国一行后,便轮到了中忍考试的剧情,虽然佐助开启了写轮眼,能够看穿对手的动作,可当他面对李洛克的时候,仍然被李洛克给踢飞了,原来尽管佐助能看穿小李的动作,身体却无法做出相应的速度进行反应,因此他的写轮眼在小李面前也成为了摆设,这个粗眉毛颜值有点低的少年,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李洛克跟凯相似,他在忍术、幻术方面太拉胯,所以他只能不断修炼体术来弥补与其他人的差距,因为他得到了凯的赏识,所以他在体术方面的造诣,甚至一度成为木叶十二小强之首,为了增强实力他可以不眠不休进行训练,一直秉持着努力可以超越天才的理念,而他也确实成为木叶十二小强的排面,就是这么一位努力的“笨蛋”,在外挂横流的忍界熠熠生辉!

02

被我爱罗打败,自此一蹶不振

在中忍考试的时候,小李对上了我爱罗,虽然李洛克展现出了超强战斗力,但当时的我爱罗确实强大,毕竟他可是传说中的一尾人柱力,李洛克在平时训练的时候一直处于负重状态,当他将腿上的工具扔下去后,其重量瞬间惊呆了全场!

小李瞬间得到了超乎常态的力量,他的速度竟然让我爱罗的砂来不及防御,不仅如此小李还开启八门遁甲,使用了传说中的莲华,可我爱罗可是一尾人柱力,他在小李痛苦的间隙,直接把自己给替换掉,李洛克最后打了个寂寞。当李洛克成为没有战斗力后,我爱罗用砂把他的腿给弄断了,如果没有凯小李就交代了!

小李受伤之后,他不能再跟之前那样修炼了,不过好在有传说中的三忍之一纲手,她将手术完美地完成,小李自此也恢复了以往的活力,但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小李彻底被主角团落下,后期的李洛克甚至都不如小樱,春野樱有百豪不说,还掌握不输纲手的医疗忍术,最后更是为了世界与辉夜战斗,李洛克甚至成为了连弱女子都不如的小丑,这究竟是为何呢?

李洛克成为吊车尾的原因:

03

岸本着重叙述鸣佐,李洛克成功变为摆设

如果说第一部的李洛克还有人设的话,到了疾风传他就成为摆设,只剩下一个木叶十二小强的身份了,因为火影忍者这个名称是翻译过来的,他原本的名字叫“鸣人传”,鸣人作为主角自然占据最多戏份;而佐助是鸣人的一生之敌,同时也是全剧的男儿,他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戏份,可以这么说鸣佐挤占了木叶十二小强。

给没看过火影的小伙伴普及一下,随着火影后期世界观越来越宏大,需要塑造的角色也就越来越多,因此木叶的十二小强就成为了摆设,甚至她们出场都需要依靠和鸣人对话才行,有个经典的画面就是雏田,她的配音演员只录了一句“鸣人”后,在未来长达一年左右都没有她的任何配音。

从这里就能看出,木叶十二小强戏份特别少,小樱其实挺不错的,毕竟她是女主角;佐助还有自己的故事线,虽然他几百集没登场,不过他的戏份也不少;至于主角鸣人的话,那就离谱了,720集几乎每集都有他,就算有时候没有他的戏份也会在开头或结尾露脸,在这么多重要角色的挤占下,李洛克自然没啥篇幅,他逐渐成为边缘化角色,既然没有戏份刻画他的成长,他最后实力难登大雅之堂也可以理解!

04

李洛克优势根本不大

虽然前期的李洛克以努力超越天才著称,可实际上他的力量都是表面的,根本就经不起推敲!因为李洛克没有幻术和忍术的天赋,所以他的努力都白费,换句话说就是李洛克在假装很努力,自己欺骗自己罢了!笔者清晰记得有一集,李洛克想起来宁次、佐助、鸣人和我爱罗都在前进,只有他在原地踏步的时候,他开始变得急躁不耐烦,痛恨自己为何不能超越他们,话说李洛克,你努力是为了自己,又不是为了别人,干啥非得在乎别人怎么样呢?

正是因为李洛克好胜欲极强,他想通过体术证明自己,这种好胜欲决定了他的上限根本不会高,看看他的恩施凯是怎么做的,凯将卡卡西作为自己的对手,他与卡卡西亦敌亦友,没整天想着非得超越卡卡西之类的,顶多就是通过战斗增强羁绊,凯变强更多的想法是要保护同伴,所以他才能将八门遁甲之术练成,迈特戴亦是怀着这种信念,迈特戴甚至宁愿放下尊严也要保护好凯,她们才是真正的男人,至于李洛克那种单纯超越别人的理念,还是算了吧!

前期李洛克擅长体术,但鸣佐还没有成长起来,他们那时候还很矮小,所以在体术方面被小李甩开,可小李擅长的体术在鸣佐这种天才看来,很容易就能追上来,佐助中了咒印之后,他跟着卡卡西进行一个月的特训,结果佐助的体术实力直接极速增长,不仅力量和速度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竟然直接打破了我爱罗的绝对防御,这时候小李火力全开的状态甚至不如佐助常态!更离谱的是,佐助这种天才竟然学会了小李的技能,还把这个技能改进成狮子连弹,在博人传的佐助直接用狮子连弹劈开了一整座山!这快速的体术提升,一瞬间就追上了小李所有努力,像李洛克这种假装努力,还没有一点优势的忍者,成为吊车尾只是时间问题!

05

没有了前期的意志,在斑爷面前丢人

李洛克在前期好歹还有好胜欲,到了疾风传他就直接摆烂了,根本不在乎鸣佐能走多远,可能李洛克也看清了事实真相吧?(指鸣佐有很多外挂,岸本根本不会花时间让他变强)摆烂的李洛克甚至都不愿意继续修炼八门遁甲了,所以过了这么长时间,他一点长进都没有,这时候的宁次都已经成为上忍了,别管人家是不是徒有虚名,可李洛克选择摆烂是无可厚非的事实!

在对抗斑爷的时候,凯使用八门遁甲之术,甚至得到了斑爷的称赞,李洛克也使用八门遁甲之术,他要做什么呢?他在那儿无能怒吼,额……你说不行就不行吧,你非得使用八门遁甲做什么?明明凯献出生命对抗斑爷,并表示化作养分让李洛克成长,李洛克本该好好观摩战斗,他非得用八门遁甲自取其辱,看来他被磨灭的不只是斗志,还有那本就不多的自尊心,在神仙打架的后期,直接选择摆烂,至于他的面子一点不在乎了,似乎李洛克的选择挺正确,因为他无论怎么做都不会变强!

06

小李有伤,跟不上节奏了

小李修炼的是极致体术,他受伤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前期的小李身体有太多伤,虽然都被医治好了,但怎么说也会落下病根,这对他后期实力增长影响很大,所以浑身都是病根的小李比起其他人有了劣势。

再说了后期可是神仙打架,只掌握一门体术的李洛克,根本无法在战场上脱颖而出,如果他能有一些强力忍术还好,比如雷影的肉体活化之术,那样的话李洛克在体术方面造诣会加深,可惜他并没有这种天赋,因此根本没有啥增长空间,成为吊车尾很正常。

07

岸本也没想到,火影会火遍全球

其实按照前期的设定,岸本没想过多画火影,可没想到火影竟然火遍全球,所以后期火影才会强行出续集,战力也因此而崩坏,按照本来的计划,李洛克最后一成就应该还不错,毕竟八门遁甲之术很有前途。

可增加了集数之后,没有了原本李洛克的塑造计划,他的能力也逐渐跟不上时代,大结局第七班都跟外星人作战了,李洛克能跟上这个节奏吗?所以时间的延长,也是李洛克成为吊车尾的原因!

08

李洛克没天赋、没外挂,终被埋没!

看完火影全集的小伙伴都知道,虽然这部剧看似是吊车尾逆袭成为火影的故事,可他变强的过程还是要依靠天赋和外挂,佐助有天才的设定不说,他还有宇智波一族代代相传的写轮眼,后期直接拥有了轮回眼,一招天照就是普通忍者遥望而不可及的银河,更别提传说中的神之力须佐能乎了!至于鸣人,他从开局就有最强的外挂九尾,直接纵横整个疾风传,鸣佐还是阿修罗和因陀罗转世,他们得到六道之力只是时间问题。

就连跟李洛克距离最近的宁次,他都具有与写轮眼齐名的白眼,只是因为岸本着重刻画佐助,所以才显得白眼无能,但实际上白眼很强大,可以参考大筒木舍人的最强转生眼,直接将整个月球给劈成两半,丝毫不亚于忍界巅峰鸣人的存在!而李洛克除了努力啥都不是,既没有天赋也没有外挂,还想成为后期的主力军?哪凉快哪呆着去吧您勒!没有至强的天赋和外挂,小李他就不能好好发展,这是他成为吊车尾最根本的原因,最后只能成为鸣佐的垫脚石,说他是垫脚石都有点抬举他了,这神仙打架的后期,李洛克连蝼蚁都不如……

09

总结

说白了李洛克这个角色很鸡肋,本想诠释努力的重要性,可后期哪个角色不努力?鸣佐作为主力不用说了,没有他们两个拼了命守护世界,现在忍者们早就成为白绝了,小樱和卡卡西也为了世界和平竭尽全力,李洛克所谓的努力直接成为笑话,他无能狂怒的场景将会是他一辈子的痛点!

其实也不能完全怪罪小李,他本就没有天赋和外挂,就他这个配置后期还能怎么变强?只能说岸本太鸡贼了,明明李洛克有重要意义,最后却只能成为人人耻笑的小丑,希望在博人传小李可以迅速崛起,毕竟现在鸣佐已经被严重削弱了,没有轮回眼和九尾的鸣佐,早就不是忍界巅峰了,小李要把握机遇哦!抓紧时间修炼八门遁甲,再复刻一遍当年凯VS斑爷的传奇故事,顺便弄个体术最强称号玩玩,毕竟没有了鸣佐的支撑,八门遁甲的李洛克将会是最强忍者!

好了小伙伴们,本期关于李洛克埋没成为吊车尾讲解完成,你们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我是晴人,期待你的关注!

DNF:智力宝珠价格高居不下!平民奶妈附魔难上加难!

Hi,各位看官,我们都知道,自从奶妈上线后,由于奶妈的玩家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各种智力附魔的宝珠价格一路疯涨,越来越多的平民奶妈附魔不起高昂价格的智力宝珠了。小灯笼也是一个比较久的奶妈玩家了,对于智力宝珠价格的变化也是深有体会,所以小灯笼今天就给广大的奶妈玩家科普一下怎么附魔性价比最高。闲话不多说,进入今天的正题。

首先是目前DNF里都有哪些智力宝珠,白装和蓝装的宝珠小灯笼这里就不展示,毕竟属性确实是有些差,想必各位看官也不会感兴趣,所以小灯笼就从紫装开始说:

30w

200w

150w

100w

以上就是紫装的附魔宝珠,小灯笼都在底下标注了各大区的平均最低价格(各大区有出入,不过应该差距不大)。小灯笼这么一列,各位小伙伴心里应该有数了吧,没错,性价比最高的就是修嘉璐 宝珠,30智力的属性不也不低,100w游戏币的价格也比其他几个来的更亲民,所以非常适合平民奶妈,小灯笼这里极力推荐哦~

如果还有一些奶妈玩家不屑于以上这些智力宝珠,认为自己奶妈需要更好的附魔,觉得属性还是差强人意的话,小灯笼就再给大伙列举几个粉装的宝珠,看看哪些性价比较高。

440w

450w

550w

1100w

2000w

4000w

小灯笼没有罗列所有粉色的智力宝珠,因为剩下的哪些应该也没有什么人会考虑,所以就一一罗列了。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粉装的智力宝珠价格还是很高的,各位看官还需量力而行。这里小灯笼推荐巨斧洛克 宝珠,综合起来的性价比是最高的,净化之施内德 宝珠也可以考虑,其他几个小灯笼觉得性价比就不高了(土豪玩家请绕道~)

当然啦,以上这些宝珠只是附魔武器,上衣和下装,一个合格的奶妈,其他位置的附魔也是需要的。护肩,腰带和鞋子,最好的是节日三连(三个节日宝珠),没有的话,小灯笼推荐

280w

去年收集箱遗留下来的,属性一般,但是考虑到同位置几乎没有其他的智力附魔了,所以奶妈可以考虑一下,45智力提升也是肉呀。耳环附魔就是光暗卢克的宝珠,大伙应该比较熟,小灯笼就不多啰嗦了,还有其他的附魔都是无法通过交易获得的了,小灯笼也没法说出啥看法啦~比方说:

620个光之根源

810个魔能石

希望广大的奶妈玩家通过小灯笼本次的科普能得到有用的信息~

喜欢的看官给小灯笼点个赞或者关注呗~

爆料 韩服 DNF新版史诗系统 全职业90级制作史诗来袭

摘要:韩服体验服更新,艾肯装备改版、全职业90级制作史诗,全新史诗系统登陆国服也快了!

深入分析 韩服90史诗制作系统简介

新增异界套

- 帕拉丁

- 龙骑士

系统

- 新增制作史诗

- 凯丽身旁新增NPC

- 55级开始通过制作机制作史诗武器

- 每周最多加工7次

- 可以制作加工所需的催化剂

- 催化剂有五种并不同的品质

- 根据等级制作的催化剂种类增加

完成的史诗武器可以赋予特效

因制作史诗更新新增二种材料

- 卡博尼结晶体:击杀55级以上副本领主时必掉落(无法交易)

- 神之物质:击杀魔界地区怪物时低几率掉落(可以交易)

异界散件不在掉落

-第二套异界散件

制作史诗任务

-新增介绍制作史诗导航的任务五种

新副本

- 艾肯 - 强者

- 等级需求:90

- 怪物等级:90~100

- 入场材料:诞生之芽5个 / 魔界泰拉5个

- 消耗疲劳:8

- 所需抗魔:4504

- 复活限制:3

- 没深渊

- 不掉落金币

- 无法使用人偶

- 人数限制:1人

此副本斗气变动

- 被击时提升斗气

- 斗气开放时:施放技能时/攻击附加攻击 15%/技能冷却-15%/角色部分技能冷却追加减少

新增怪物对战

强者领主在施展斗气时在面前 输入Z即可进入对战模式

对战成功时

-怪物:进入眩晕,减少防御

-玩家:大幅度增加暴击率和命中率

失败时

-怪物:施展终结技

-玩家:进入眩晕状态

平局或没有进行对战时

-怪物:施展终结技

-玩家:自由移动并可以躲避

-在艾肯-强者副本中格拉西亚套装触发的神圣之光技能削弱

艾肯副本改善

- 推荐通关次数6次调整为4次

- 艾肯强者副本在通关3次时激活

- 斗气装备套装效果刷新时减少一定比率的成本费(成本费低于0时无需材料即可刷新)

- 通过分解传说装备获得少量的达尔玛象征(可用于刷新斗气装备属性)

悲叹之塔

-完善难度

- 调整部分技能冷却,等级及APC攻击模式

- 抗魔固定在4232

- 吃药限制5次增加至10次

- 新增每层怪物套路的提示

LOADING图

鬼剑士制作史诗武器

短剑-百鬼乱魔

施放速度 2%

魔法暴击率 2%

攻击时25%几率斩魂,攻击被斩魂敌人时触发100秒状态(每个状态最高叠加4次,冷却0.1秒)

- 物理/魔法/独立攻击 6%

- 攻击/移动速度 4%/施放速度 6%

- 85级技能攻击 4%

攻击时附加伤害 25%

钝器-无间地狱

命中率 1%

地图上有敌人时出现地狱之眼搜寻敌人并赋予100秒状态(解除装备BUFF消失)

- 所有攻击 40%

- 力量/智力 15%

每44秒减少444血量。持续44秒。

光剑-天脊乾坤剑

装备时增加逼格并触发特效

-攻击/移动速度 15%

-技能攻击 15%

攻击追加伤害 20%

暴击追加伤害 15%

输入键位时触发陨石并进入5秒霸体,冷却20秒

巨剑-索德罗斯的抉择(逸龙剑·抉择)

施放速度-2%

新增索罗德斯气息特效

45/80技能攻击 25%

攻击时追加提高伤害20%

暴击时追加提高伤害20%

太刀-血光月

自身位置生成血雾,血光月时周围随机生成血雾。

输入装备操作键时20秒内召唤血光月,BUFF持续100秒(冷却20秒,叠加1)

BUFF效果:攻击时附加伤害 44%

装备时每5秒使400PX范围内敌人进入10秒出血(96级)

力量 10% 智力 10%

格斗家制作史诗武器

臂铠-盖亚强击

命中率 1%

所有职业1~85技能 2(特性除外)

所有攻击 22%

摔技强化范围 30%

攻击时30%几率触发地震

输入键位时30秒内强化地震。冷却30秒。

-攻击时50%几率触发地震。冷却0.7秒

-地震时50%几率对500PX范围内随即三名敌人施展地震。冷却1秒

东方棍-瓦本的凿子

移动速度 10%

施放速度 15%

回避率 3%

命中率 2%

攻击速度 10%

施放技能时25%几率30秒内进入攻击/移动速度 10%,施放速度 15%(最高叠加2层。解除装备效果消失)

输入操作键时生成旋风吸附敌人(冷却3秒)

技能攻击 20%,所有攻击 30%

拳套-冠军之洛克

烈焰燃烧 2

武神步 2

装备时触发逼格特效(解除装备效果消失)

- 攻击时附加伤害 35%

- 攻击速度 10%,施放速度 15%

- 施展技能时触发黄金逼格特效

暴击时追加提高伤害 14%

手套-千年之念兽

施放速度 2%

所有属性强化 26

乱舞千叶花 2

念之奥义 2

暴击时追加提高伤害 40%

进副本时散落念花

施展特定技能时掉落更多的念花

- 一觉/二觉

爪-莉莉丝的残影

暗属性抗性 24

所有属性强化 55

物理暴击率 3%

装备时触发逼格特效和状态(解除装备效果消失)

- 所有攻击 30%

- 移动速度 10%

输入装备操作键时对自身和队员施展伪装。持续4秒(冷却20秒。解除装备效果消失)

神枪手制作史诗武器

步枪-死亡末日

兵器研究 2

装备时身上触发逼格特效(解除装备效果消失)

-暴击时追加提升伤害 45%

聚合弹攻击 20%

轻火力速射攻击 25%

手弩

物理暴击率 3%

命中率 1%

兵器研究 1

攻击时追加提升伤害 30%

所有攻击 22%

输入装备操作键时掉落大型石弩。(冷却10秒)

回旋踢,上旋踢旋转次数 1,攻击-50%

G-14/35L/18C装填数 1

90SS手炮-吞日者

击杀敌人时生成小太阳,冷却0.1秒

吃掉小太阳时特效改变:

-格林机枪

-BBQ

-反坦克炮

-激光炮

-量子爆弹

-X-1压缩炮

生成小太阳时2秒进入霸体

技能攻击 20%

暴击伤害追加提高30%

量子爆弹范围 30%

激光炮大小 40%

X-1压缩炮爆炸范围 30%

自动手枪-星之光

属性:

施放速度 20%

命中率-1%

电能转换 2

方舟反应堆 2

空中支援爆炸范围-50%,爆炸间隔-30%

攻击时追加伤害 10%

原谅色特效触发时触发特效

-攻击时附加35%伤害

输入装备操作键时给随机队友赋予5秒原谅色聚光灯特效。

左轮-夕阳骑士

移动速度 12%

物理暴击率 2%

爆头掌握 3

绯红魅影 3

装备时触发逼格特效(解除装备效果消失)发动时触发以下效果

-施展二觉技能追加触发逼格特效

-物理/魔法/独立攻击 35%

攻击时附加伤害 12%

魔法师制作史诗武器

法杖

威力赋予燃烧魔力的咒文(解除装备效果消失,冷却5秒)

- 移动速度 10%,施放速度 15%

- 所有攻击 40%

- 攻击时附加伤害 14%

被击时20%几率伤害无效(冷却100秒)

威力偶尔会嘴炮

棍棒-达克夏之象征

赋予自身属强中最高属性为武器上

每30秒通过贤者之力生成魔力石并进入300秒状态(最高叠加1,解除装备效果消失)

- 所有属强 60

- 攻击数附加伤害 25%

魔法师的魔力护盾特效改变

特效变更

长矛-圣者之枪

物理暴击率 2%

命中率 1%

长矛精通 5

鲜血之殇 4

血狱之力 1

装备时触发光环特效加强自身。

- 暴击时追加提高伤害 25%

- 所有攻击 17%

- 5次被击时触发霸体(可破坏)状态(冷却20秒)

魔杖-唤鼠者之笛

施放速度 5%

所有职业48级所有技能 1(特性除外)

攻击时产生的笛声召唤仓鼠并自身进入100秒状态。(最高叠加1,解除装备效果消失)

- 物理/魔法/独立攻击 35%

- 力量/智力 16%

操作装备键时天空召唤仓鼠掉落(冷却5秒)

扫把-天才涂鸦

移动速度 3%

乖离扫把施放速度增加比率 20%

扫把掌握施放速度增加比率 20%

攻击时追加提高伤害 22%

攻击时附加伤害 30%

输入装备操作键时涂鸦地面(冷却3秒)

涂鸦:

圣职者制作史诗武器

战斧-凶恶之破坏象征

命中率 2%

巨兵精通 2

战斧精通 2

角色生成邪念体,邪念体越大,能力状态越强。

- 邪念体最大上限时所有攻击 30%

- 攻击时附加伤害 18%

镰刀-死神之镰

物理暴击率 2%

魔法暴击率 2%

命中率-1%

所有职业1~85技能 1(特性除外)

HP低于80%以下时出现死神每1秒减少4点血。

-攻击/移动速度 15%,施放速度 22.5%(解除装备效果消失)

攻击时附加伤害 44%

角色死亡时出现死神

念珠-破戒者念珠

施放速度 20%

所有属性强化 35

魔法暴击率 2%

攻击速度 10%

因使用打破禁忌念珠加强自身

-通用:智力 40%

-男圣职:脉轮特效改变

-女圣职:生成禁断特效

90SS图腾-班图的遗产

所有属性抗性 18

所有属性强化 35

命中 1%

圣职者男

洗衣机 2

技能特效改动

-飓风

-幻影

-双重幻影

-洗衣机

-仲裁怒击

攻击时附加40%伤害

十字架-席藁待罪

施放速度 2%

所有属性强化 35

荣誉祝福 5

信念光环 1

守护恩赐 3

天气之珠 1

勇猛祝福 4

热情 1

启示:阿利亚 2

一觉 1

装备时350PX范围触发忏悔光环并赋予自身和队员状态(脱离光环外也持续3秒。最高叠加1)

- 攻击/移动速度 12%,施放速度 18%

- HP MAX 450 / MP MAX 550

启示:圣骑技能攻击增加比率追加提升20%

信念光环时装备圣灵之槌技能攻击增加比率追加提高32%

暗夜使者制作史诗武器

匕首-哈雷斯的疾光刃

物理暴击率 10%

命中率-1%

力量/智力 15%

攻击中毒状态敌人时100秒内所有攻击 40%(解除装备效果消失)

攻击时5%几率使敌人进入5秒中毒、

每5秒使500PX范围内敌人进入中毒。持续10秒。

减少500PX范围内敌人中毒抗性50点

(中毒对96级以上敌人几率减少,反之提升)

苦无-火之迦具土

施放速度 5%

命中率-1%

烈焰印记 5

每80秒召唤迦具土加强自身能力。持续80秒

存在武器精灵时300秒内触发状态(解除装备效果消失)

- 所有攻击 20%

- 天照的光念弹生成时间-30%

- 每个印恢复时间-30%

攻击时附加伤害 22%

迦具土偶尔会念叨

权杖-天杀·三足蟾

所有属性强化 30

魔法暴击率 5%

通过灵物之力生成增幅魔法阵强化自身(解除装备效果消失)

- 技能攻击 22%

- 物理/魔法/独立攻击 15%

- 降临巴拉克大小 30%

- 千魂祭刻印范围 30%

双剑-音速之光

移动速度 5%

物理暴击率 5%

天渊星狱 1

攻击速度 5%

装备操作键时对随机目标生成三个风暴并自身进入100秒音速状态(冷却20秒。最高叠加1)

- 攻击时5%几率对500PX范围内敌人生成五个风暴(冷却5秒)

- 暴击时追加提升伤害 30%

- 攻击时追加提升伤害 20%

剑刃风暴移动速度 30%

(解除装备效果消失)

魔枪士制作史诗武器

战戟-魔枪:安德拉斯

命中率 1%

战戟之魂 3

受到魔枪安德拉斯的力量强化自身(解除装备效果消失)

- 攻击速度 12%,移动速度 12%,施放速度 18%

- 物理/魔法/独立攻击 35%

- 力量/智力 15%

HP低于50%以下时每10秒减少HP40点

安德拉斯偶尔会说话

长枪-影子杀手

所有属性抗性 18

所有属强 35

物理暴击率 2%

命中率-1%

行云决留下的幻影分身被黑暗侵蚀发挥中二力量

- 攻击时附加伤害 40%

- 攻击/移动速度 10%,施放速度 15%

其他一些未确定的特效

世界神话体系大盘点

转自知乎:龙城海东

在探索世界的初期,古老先民们便试图描绘他们想象当中世界的样貌,当想象升级为一种对于超自然神祇进行崇拜的集体行为时,早期文明便会构建出一套可以自圆其说的神话体系。

下面本文就来对人类文明古代时期的各个主要的神话体系进行一番梳理与汇总。

一,欧洲地区:

1,古希腊-古罗马神话:

基本介绍:

来源:古希腊时期巴尔干地区所出现的神话传说,以及罗马人对其的传承与改写成果。

主要记载文献:《荷马史诗》、《神谱》(赫西俄德)。

相关文化背景:古希腊多神教、古罗马多神教。

定位:多神崇拜、英雄史诗。

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世界观:

创世神话:“由卡厄斯(混沌)所生的大地之母盖亚创造了世界并生出了天空之神乌拉诺斯,之后与天空之神结合繁衍了六男神、六女神、十二泰坦巨人、三个独眼巨人、三个百臂巨人。”

往生彼岸系统:由冥王哈迪斯掌管的冥界(塔尔塔洛斯)负责收纳人的灵魂。

至高神境:众神居住的奥林匹斯山。

主要神系:

希腊神系:

第一代神:卡厄斯(混沌)、盖亚(大地之母)、乌拉诺斯(天空神,一代神王,曾通过强行将子嗣塞回大地盖亚的体内的方式阻止第二代神崛起,却最终被其子二代神王克洛诺斯推翻)、蓬托斯(海洋)、乌瑞亚(山脉)、塔尔塔罗斯(地狱冥土的创造者)、厄瑞波斯(黑暗神)、尼克斯(黑夜女神)、厄洛斯(爱欲化身之神)。

第二代神:
以克洛诺斯(二代神王,曾吞噬其子嗣,最终被其子宙斯推翻)为首的一众神明。

第三代神:
宙斯(第三代众神之王,推翻了二代神王,领悟到前代神王被推翻的原因在于没有用心繁衍后积极进行繁衍职责)、赫拉(天后)、赫斯提亚(炉火女神)、波塞冬(海神)、德墨忒尔(丰收女神)、雅典娜(智慧女神)、阿波罗(光明之神)、阿尔忒弥斯(狩猎女神)、阿瑞斯(战神)、阿佛洛狄忒(爱情女神)、赫菲斯托斯(火神)、赫尔墨斯(神使, 某些版本里狄俄倪索斯会取代赫斯提亚的位置)、狄俄倪索斯(酒神)、哈迪斯(冥王)、珀耳塞福涅(冥后)。

罗马神系:
朱庇特(对应宙斯) 、朱诺(对应赫拉)、 密涅瓦(对应雅典娜)、雅努斯(门神)、墨丘利(对应赫耳墨斯)、涅普顿(对应波塞冬)、阿波罗(希腊名与罗马名相同)、普鲁托(对应哈迪斯)、维纳斯(对应阿佛洛狄忒)、 马尔斯(对应阿瑞斯)、狄安娜 (对应阿尔忒弥斯)、 米诺娃(对应雅典娜)、 赛尔斯 (对应狄蜜特)、伏尔肯 (对应赫斐斯托斯)。

被神化的罗马城奠基人:罗慕路斯与雷穆斯兄弟(常见的传说版本将二人视为战神与女祭祀雷亚之子,曾在出生后遭到篡夺其外祖父努米特王位的外祖父弟弟阿穆利乌斯的追杀,被圣母狼哺育长大,后来杀死了仇人阿穆利乌斯,之后建立了罗马城,后来因为争执事件,弟弟雷穆斯被哥哥杀死,罗慕路斯在成为了罗马王政时代的第一位国王后,还将萨宾人并入了罗马统治之中,在其死后被罗马人提升为了罗马的一位守护神奎里努斯)。

2,凯尔特神话:

基本介绍:

来源:凯尔特人所创造的神话体系。

主要记载文献:《阿尔斯特传说》(包括《夺牛征战记》等篇目,记载了达努神族、库丘林、费奥纳英雄等故事)、以拉丁文形式保留下的爱尔兰人手稿、古爱尔兰航海家梅顿尔冒险传说、《马比诺吉昂》、《不列颠王纪》(亚瑟王传说)。

相关文化背景:凯尔特人居住地区所流行的德鲁伊教与自然崇拜。

定位:多神崇拜、英雄史诗。

型月世界里的库丘林形象

凯尔特神话世界观:

往生彼岸系统:充满精灵的彼世之地,是灵魂转世时的栖息地(现世的灵魂距离彼世仅一步之遥,“吟游诗人”可以在两者之间随意穿梭)。

主要神系:

古凯尔特神:马特瑞斯(三位一体的植物神与地母神)、科尔努诺斯(狩猎神、多产神、万兽之王、国家神及冥神,在古代不列颠地区受人崇拜)、苏克鲁斯(酒神、农业之神、森林之神)、塔拉尼斯(雷神)
爱尔兰神:摩莉甘(古代凯尔特-爱尔兰三位一体的女战神,她的集合体被称为“摩莉甘”)、芭德布(是爱尔兰的女战神,别名“黑乌鸦”、“冠鸦”,外形是只黑鸟,战斗时用尖锐叫声唤起战士们的亢奋状态。爱尔兰人称战场为“芭德布之地”)、梅德布(爱尔兰的大地女神及多产神)、鲁格(太阳神,达努神族的领袖)、努亚达(战神,达努神族的前领袖)。

威尔士神:里安农(威尔士的牝马神,也相当于罗马高卢地区的艾波娜)
高卢神:尼米多娜(高卢女战神)、艾波娜(高卢的马神、骑士守护神和多产神)。

3,北欧神话:

基本介绍:

来源:公元1世纪到公元2世纪左右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所出现的神话体系,即维京人的主要信仰。

主要记载文献:冰岛史诗《埃达》、《萨迦》。

相关文化背景:北欧多神教。

定位:多神崇拜。

北欧神话世界观:

创世神话:诸神(巨型母牛欧德补拉的舔舐使得“雾之国”尼福尔海姆的冰中诞生了包括奥丁在内的早期诸神)击杀了冰霜巨人尤弥尔(巨人族祖先)后以其身体布置了天地。

往生彼岸系统:瓦尔哈拉英灵殿(为神王奥丁收纳勇士灵魂的场所)、海姆冥界(未被收纳的灵魂所到达的亡者国度)。

至高神境:诸神居住的阿斯加德神国。

特殊世界观信仰:由世界之树所支撑的三层九大国度。

未来观:诸神黄昏末世预言(当巨龙尼德霍格咬断世界树根基之后便会发生诸神黄昏事件)。

主要神系:

奥丁(众神之王、北欧主神)、弗丽嘉(爱神、掌管婚姻与家庭之神、奥丁之妻)、索尔(雷神,常见说法认为其是奥丁之子)、西芙(土地与收获之神、力量神托尔之妻)、弗雷(丰饶与和平之神)、洛基(火神,常见的说法认为其是奥丁的兄弟)、提尔(战神、巨人希米儿之子,被巨狼芬里尔咬断了一只手臂)、弗蕾亚(繁育之神)、海姆达尔(众神的守护神)、巴尔德尔(光明之神、奥丁之子,被祝福成为“不得被万物杀死”的不死之身,但却被洛基利用“未受到神令的槲寄生”害死)、霍尔德尔(黑暗之神)、布吉拉(奥丁的儿子,诗神)、安格尔波达(洛基的第一任妻子,产下了巨狼芬里尔、巨蛇耶梦加得、死亡女神海拉三个子女,传说这三个子女将在诸神黄昏之日造成毁灭)。

漫威世界里的洛基形象

4,斯拉夫神话:

基本介绍:

来源:斯拉夫人所创造的神话体系。

主要记载文献:斯拉夫人的古老歌谣、公元6世纪拜占庭学者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往年记事》(12世纪)。

相关文化背景:斯拉夫多神教。

定位:多神崇拜。

斯拉夫神话世界观:

创世神话:“大地之母创造了宇宙,天空创造了诸神”(斯拉夫神话的创世传说与其它的斯拉夫传说一样具有一个特征,那就是神祇往往会成对出现)。

主要神系:

佩龙(雷电之神,同时也司战争和锻炼,象征物为鸢尾花、马、鹰、橡树等,形象为一个有着铜头的壮健男子,坐在由公羊牵拉的二轮战车上,手持斧头或铁锤。斧头抛出后可以自动飞回。在基督化时期,他被转化为圣徒“雷电的以利亚”)、特里格拉夫(名字意为“三张脸”,斯拉夫神话中最主要的战神,初期他被认为是三位战神的合称—— 斯瓦洛格、佩龙和戴伯格,后来戴伯格的位置被斯维托维德代替。普遍形象是一位三头神,蒙着金眼罩,或者一个长着三个山羊头的男子。他的三个头代表了天空、大地和冥界,蒙着眼睛表示不让他看到人类的罪恶,因其眼睛有巨大杀伤力)、维列斯(大地、水和冥界之神。他与佩龙作对,形象为一条巨蛇,或者半人半蛇,生有牛角和长须。在基督化时期,他被转化为圣徒弗拉西奥斯)、贝洛伯格(名字意为“白神”,光明与太阳之神)、切尔纳伯格(名字意为“黑神”,黑暗与悲哀之神,与白神是对立的)、戴伯格(东、西、南斯拉夫民族所共同崇拜的太阳神,也可能是一个传说的英雄人物被神化)、朱瑟伯格(温德族传说中的月亮之神)、谢伯格(爱情与婚姻之神)、赫尔斯(冬天的太阳神。斯拉夫人相信,赫尔斯代表虚弱和年老的太阳,他被“黑神”打败而死去,但会在冬至这一天复活成为新的赫尔斯)、亚利洛(繁衍、植物生长、战争与丰收之神)、斯特利伯格(风与大气天空之神)、珀达伽(气候与渔猎种植之神)、斯瓦洛格(火神)、珀列维特(山林之神,通常以长胡子男人或公山羊形象,有时会长着鹿角或巨大的生殖器,他是在森林行进者的保护神,基督化时期将其与撒旦等同)、斯玛格尔(有可能是种子之神。传说其为西徐亚人的先祖,形象为生翼的狗)、菲林斯(温德族传说中的死神)、贝尔斯特科(温德族传说中,森林的恶神)、马洛维特(温德族传说中的恶梦之神)、西丝拉伯格(月亮女神)、西瓦(爱情、美丽、繁衍的女神,谢伯格之妻)、狄瓦娜(狩猎女神,也是处女神。出现在记录的时间明显晚于其他神,可能是从罗马神话的狄安娜源自而来)、韦丝娜(青春与春天的女神)、拉达(和谐女神。出现在记录的时间明显晚于其他神,可能是从希腊神话的勒达源自而来的)。

5,犹太-基督神话体系:

基本介绍:

来源:犹太教(只以犹太版《旧约》部分作为信仰,即《塔纳赫》)与基督教基于圣经内容所信奉的神话体系(其他以正统《圣经》作为主要信仰基础的宗教也在此范畴之中)。

主要记载文献:《圣经》

相关文化背景:犹太教、基督教。

定位:一神教神话。

犹太-基督神话世界观:

创世神话:上帝创世说。

往生彼岸系统:“亡者的灵魂会因为生前的善恶不同进入天堂、地狱等不同场所(天主教中还很流行炼狱的说法)”。

至高神境:天堂。

未来观:末日大审判。

主要神系:

至高唯一神:上帝(耶和华)
天使:以加百利为代表的一系列天使。

魔鬼:以撒旦(一般指堕天使路西法,该形象最早出现于《以赛亚书》当中,在后世的传播当中逐渐演变为了堕落天使的形象)为代表的一系列恶魔。

《旧约》当中的主要人物:
亚当(人类祖先)、夏娃(人类祖先)、该隐(杀害了亚伯)、亚伯、诺亚(建造方舟躲避了大洪水)、亚伯兰、撒拉、罗得、亚伯拉罕、以撒、以扫、以色列、以实玛利、夏甲、利百加、雅各、约瑟(在埃及受到了法老的信任)、摩西(率众出埃及) 、基甸、参孙(大力士,与非利士人同归于尽)、路得、哈拉、哈拿、撒母耳、扫罗、大卫王、所罗门王、但以理、约拿、玛拉基。

《新约》当中的主要人物:
耶稣(神之子,基督教救世主)、安德烈、巴多罗买、大希律王、小希律王、雅各 (耶稣的兄弟)、约瑟、犹大、拉撒路、路加、马可、马大、抹大拉的玛利亚、圣母玛利亚、马大的妹妹玛利亚、保罗(原名扫罗)、腓立门、提摩太、提多 (使徒)

二,非洲地区:

1,埃及神话:

基本介绍:

来源:古埃及人所创建的神话体系。

主要记载文献:亡灵之书(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尼文稿》)、与古埃及文明有关的考古发现。

相关文化背景:古埃及多神教。

定位:多神崇拜。

埃及神话世界观架构:

创世神话:“太阳神拉苏醒后唤醒了世界并创造了空气之神舒与湿气女神泰芙努特,舒与泰芙努特结合并生出天空之神努特与大地之神盖布”(赫利奥波利斯地区的太阳神拉创世说);“创世神普塔命努恩创造了原初之莲奈芙蒂斯,之后太阳神从中产生,令一种类似的说法认为原初之莲是八元神奉普塔之命所创造的”(埃及孟菲斯地区的普塔创世说);“混沌中涌现了四对男女神明,代表原初之水的纳乌奈特与努恩、 代表黑暗的考克特与库、代表永恒的赫海特与胡、 代表空虚的阿蒙内特与阿蒙,这八位神明通过原初之丘与原初之卵创造了太阳神并创造了世界”(埃及赫尔莫波利斯地区的八元神创世说);“由阿蒙负责完成了整个宇宙的创世过程”(埃及底比斯地区的阿蒙创世说)。

往生彼岸系统:“亡魂在冥界接受阿努比斯负责的‘死后心脏称量审判’”,通过审判的死者将进入奥西里斯之所(芦苇原),从而获得永生(另一说法认为亡魂将跟随太阳神游历),未通过审判的死者将会被恶魔阿米特吞噬心脏并丧失永生的权力。

至高神境:芦苇原。

特殊世界观信仰:“扁平状大地(盖布)之外是无限的混沌之水(努恩),世界在玛阿特(早于世界便已存在的某种至高的原初秩序)的支持下维持正常运转,同时玛阿特也被认是太阳神的女儿,具象是埃及神话当中的一位秩序女神。”(玛阿特之说)。

未来观:“世界将在未来的某一刻重启,亡者将会在那时复生”。

主要神系:

埃及九柱神:
拉(太阳神,埃及神话中的最高神,在古埃及十八王朝时期其形象与阿蒙结合在一起,变成宇宙的主宰神阿蒙·拉,除了阿蒙—拉,圆盘太阳神、圣甲虫凯布利—拉、羊首赫努姆—拉、鹰首哈利拉提—拉、阿吞—拉等神祇形象在古埃及神话当中也都被视为是太阳神拉不同的形态化身)、休(风神,拉的儿子)、泰芙努特(雨神,拉的女儿,休的妻子,是一具有母狮之首的女神)、盖布(大地之神,风神与雨神之子,与努特生出了奥西里斯,赛特,伊西斯,奈芙蒂斯等神明,其代表圣兽是一只鹅)、努特(天神,盖布的妻子,也是休和泰夫姆特之女,通常被画成一具有蓝色皮肤的女人,身体含有星星,四肢撑在地面)、奥西里斯(冥王,也是农业之神,死后审判的最终负责者,形象为长须绿肤)、伊西斯(魔法女神,也是生育之神,欧西里斯的妻子,古埃及人认为她是宇宙间最有魔力的魔术师,因为她知晓了太阳神的秘密名字,她还曾保护过荷鲁斯的儿子艾谢特,并帮助过奥西里斯复生,且帮助他管理冥城)、赛特(干旱之神,风暴之神,是奥西里斯和荷鲁斯最大的敌人)、奈芙蒂斯(也是死者的守护神,赛特的妻子,阿努比斯之母.盖布和奴特最小的小孩,当塞特杀了奥西里斯时,他背弃丈夫塞特,并协助伊西斯照顾荷鲁斯)。

其他重要神明:
阿努比斯(冥界的胡狼头神,是奥西里斯的私生子,也是死者的守护者与死后裁判的执行者)、荷鲁斯(是古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也是王权的象征,因为他击败了篡夺其父奥西里斯生前法老权位的叔叔赛特,所以也被认为是复仇之神。他是冥王奥西里斯和伊西斯的儿子,其形象为鹰头人身之神,以天空作为主要神格)、透特(智慧之神,长着朱鹭之头)、孔斯(月神,据说其是太阳神的另一个儿子)、巨蛇阿佩普(每夜都会在冥界吞噬太阳神的巨蛇,但太阳神依旧会在清晨复苏)、奈斯女神(命运与编织女神,有说法认为其是比太阳神拉更为古老的神明)、努恩(世界之外的混沌之神)、喜林库斯(形象是裹着被子的神明)、索贝克(鳄鱼之神,战斗神赛特之子)、塔沃里特(河马女神,具有保护产妇的能力)、贝斯(小矮神,具有保护家庭的能力)、贝斯特(猫神,其身份与拥有狮面的哈托尔有所混淆)、塞勒凯特(蝎子女神)、雷内努特(蛇女神)、哈托尔(太阳神拉眼睛所化的女神,具有狮面与牛面的形象,是荷鲁斯的妻子,与荷鲁斯生下了四位守护死者内脏器官的神明,这四位神分别是伊姆塞特、哈碧、杜米特夫、克布塞努夫)、伊姆塞特(保护死者肝脏之神,被画在了卡诺皮克罐子之上)、哈碧(保护死者肺部之神,被画在了卡诺皮克罐子之上)、杜米特夫(保护死者胃部之神,被画在了卡诺皮克罐子之上)、克布塞努夫(保护死者肠子之神,被画在了卡诺皮克罐子之上)、玛阿特(太阳神的女儿,也被认为是智慧神的妻子,掌管着古埃及神话当中世界的本原秩序,神饰为鸵鸟羽毛)。

三,西亚地区:

1,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基本介绍:

来源:苏美尔、阿卡德、古巴比伦等文明所创造的一系列神话传说,后来该神话体系成为了巴比伦宗教信仰的组成部分。

主要记载文献:《吉尔伽美什史诗》、《埃努玛.埃利什》。

相关文化背景:上古苏美尔信仰、古巴比伦宗教。

定位:多神崇拜、英雄史诗。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世界观:

创世神话:“甜海神阿普苏与咸海神提亚马特联合创造诸神,而后因与无法安眠又试图消灭后代众神,最终却被埃阿与马尔杜克所杀,马尔杜克以提亚马特的尸骸创造天地后又创造了人类”(巴比伦马尔杜克创世说)。

“天地之子、风与大气之神恩利尔分开天地并创造了世界”(苏美尔恩利尔创世说)。

往生彼岸系统:“由女冥王埃蕾什基伽尔与其丈夫所掌管的阴间冥府收纳逝者灵魂。”

至高神境:天国。

主要神系:

苏美尔神系:

纳姆(原初之海、“安”与“基”是其分裂时所创造的产物,纳姆分裂之后化为洪荒兽“库尔”)、安(天神)、基(地神)、恩利尔(天神与地神之子大气与风之神,恩利尔将天地分离,从而促使世界正式形成并成为了苏美尔神系当中的主神)、恩基(天神与地神的另一子水神,同时也拥有恶作剧之神与智慧之神的神格)、辛(也被叫做南纳,神格为月亮与智慧,与妻子结合繁衍了之后第四代神)、涅尔伽(主导黑暗破坏的瘟疫与战争之神,后来与冥界女神结为了夫妻)、宁努尔塔(战神)、伊什塔尔(也被叫做“印南娜”,神格为金星与爱情)、乌图(也被叫做“沙马什”,神格为太阳与正义)、埃蕾什基伽尔(冥界之神)、恩其姆都(农业神)、杜姆兹(牧神)。

被神化的苏美尔时期的乌鲁克国王:
吉尔伽美什(传说中为一位半神的国王,原型疑似为乌鲁克的第五位国王,本为一名暴君,神制造了神造人恩奇都并令恩奇都前去制裁,但最终二人成为了知己并共同保卫乌鲁克,在恩奇都被神杀死后,吉尔伽美什远行寻找不死之药,但在归来途中所带回的不死药却被蛇吃掉了)。

巴比伦神系:

马尔杜克(最初只是巴比伦城邦的守护神,在巴比伦王称霸两河流域后成为了众神之首,神格为风雨)、阿淑尔(亚述地区的日轮战神)、提亚马特(咸海之神,巴比伦创世之神,后被马尔杜克等众神击败)、阿普苏(甜海之神,巴比伦创世之神,后被马尔杜克等众神击败)。

2,波斯神话:

基本介绍:

来源:伊朗高原地区波斯等民族所创造的神话体系。

主要记载文献:《列王纪》。

相关文化背景:琐罗亚斯德教、密特拉教、摩尼教。

定位:带有二元论色彩的一神教神话。

波斯神话世界观:

创世神话:创世神阿胡拉.马兹达创世说。

往生彼岸系统:死后的灵魂经过裁判之桥,判决其前往天堂、中间地带、地狱。

至高神境:阿胡拉所掌管的善之天堂。

未来观:善神将会在大审判来临时击败恶神。

主要神系:

阿胡拉(善神之首)、泽尔万(原初创造神,通常将其视为善神与恶神共同的源头创造者)、阿梅沙(自然元素的守护神)、密特拉(太阳神,源自于上古雅利安信仰,罗马时期的欧洲也曾出现过密特拉神崇拜,佛教当中流传的弥勒信仰也与其存在一定的关联)、巴赫拉姆(军神)、奈里奥.桑伽(善神使者)、苏鲁什(负责在末日审判当中宣布复活者的使者)、拉什努(审判神)、斯劳沙(审判神)、阿里曼(恶神,即“安哥拉.曼纽”,一种说法认为其为善神的兄弟,也有说法认为其是善神的儿子)、斯彭塔.曼纽(圣灵)。

3,伊斯兰教神话:

基本介绍:

来源:伊斯兰教徒所信仰的伊斯兰教神话体系。

主要记载文献:《古兰经》。

相关文化背景:犹太教信仰、伊斯兰教信仰。

定位:一神教神话。

伊斯兰教世界观:

创世传说:安拉创世说。

往生彼岸系统:造物主于先天创造人的灵魂,人在中天(一生)的所做所为决定其“后天”进入伊斯兰教天堂或伊斯兰教火狱“哲罕南”。

至高神境:真主安拉所掌管的天国。

特殊世界观信仰:完全由安拉所主宰的宇宙体系。

伊斯兰教神系:

真主安拉(唯一神、至高神)。

四,南亚地区:

1,印度吠陀神话:

基本介绍:

来源:雅利安人侵入至印度地区后所创造的神话体系。

主要记载文献:《梨俱吠陀》、《婆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

相关文化背景:吠陀多神教。

定位:多神崇拜。

印度吠陀神话世界观:

往生彼岸系统:轮回。

至高神境:天界、空界。

特殊世界观信仰:天界—空界—地界三层世界观。

主要神系:

天界神:苏尔耶、娑维特丽、乌莎斯、普善、维婆斯婆特等太阳神祇。另有天空神帝奥斯、挛生兄弟神双马童、对偶神伐楼那和密多罗,毗湿奴、伐楼那(天界主神)。

空界神:因陀罗(空界主神、击杀巨龙弗栗多者、疑似雅利安人领袖的神化象征)、楼陀罗(手持雷杵,以电为箭,凶猛异常,被称为天国的野猪,后演变成婆罗门教的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伐由(风神)、帕冈尼耶(云神)、阿帕斯(水女神)、阿婆姆那婆特(水神)、摩多利首(从天界盗取火种的神)。

地界神:阿耆尼(火神,他后来演变成婆罗门教中的梵天)、苏摩(酒神)、波哩提毗(地母)、娑罗室伐底(江河女神)。

2,印度婆罗门教神话:

基本介绍:

来源:在吠陀文化基础上出现的婆罗门教所构建的神话体系。

主要记载文献:往世书系列、之前的吠陀经典、《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罗摩衍那》、《摩柯婆罗多》。

相关文化背景: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

定位:主神化的多神教神话。

印度婆罗门教神话世界观:

创世神话:“在湿婆显形后世界的时间开始流动,梵天便执行了创世”(梵天创世神话)。

往生彼岸系统:亡魂进入由死神阎摩管辖的幽冥世界进行轮回。

未来观:“当世界的正法消退后,湿婆将用‘毁灭之舞’毁灭世界,之后世界将在此后的虚无时空之中被重塑。”

主要神系:

三相神:梵天(初始三相神之一、创造之神、四首之神,据说诞生于毗湿奴肚脐所生的莲花之中)、毗湿奴(三相神之一,是世界的保护神,其化身当中的大黑天最具名气,据常见说法其为三相神中最早出现的神)、湿婆:(三相神之一、音乐舞蹈和毁灭之神,据说诞生于宇宙之初的火林伽柱之中)。

三女神:萨拉斯瓦蒂(由梵天创造,并与梵天结合,梵天因此被反对此举的湿婆射掉了一个头颅,虽然有些说法认为湿婆此举并非出于该缘故,但梵天的一个面相确实是被湿婆除去了)、拉克希米(毗湿奴之妻子,在佛教中被称为吉祥天女,在众神搅乳海时坐在莲花上出现,是幸运、财富和爱的女神)、帕尔瓦蒂(原为印度教司婚姻幸福的女神萨蒂,为向对其恋人湿婆不尊的父亲达刹表达不满而投火自尽,灵魂转世为雪山女神帕尔瓦蒂并与湿婆再度结婚,其本原是湿婆的阴性面,即宇宙女神萨克蒂)
世界守护神:因陀罗(雷电之神、天神之首,后来被佛教认为是“帝释天”)、阎摩(死神,中国佛道神话当中阎罗形象的主要参照)、伐楼那(海洋之神)、伐由(风神)、苏摩(酒神)、苏利耶(太阳神)、阿耆尼(火神)、俱比罗(财富之神)。

其他重要神祇:鸠摩罗(湿婆与雪山神女帕尔瓦蒂之长子,为印度神话中战神。生有十二臂六首,为昴星团养子,坐骑为孔雀,武器为长矛,执行了击杀阿修罗王的使命,中国韦陀的形象来源)、伽内什(象面神,据说是湿婆与帕尔瓦蒂的第二子)、哈奴曼(风神之子、猴神)、天众群体、印度龙蛇神(印度传说中有龙蛇王那迦)、阿修罗族(代表人物为阿修罗王多罗伽)、迦楼罗。

3,印度佛教神话:

基本介绍:

来源:佛教所创立的神话体系。

主要记载文献:佛教经书。

相关文化背景:佛教。

定位:崇拜至高因果体系的多神教神话。

印度佛教神话世界观:

创世神话:世界因众生的业念感召产生。

往生彼岸系统:三界六道轮回说。

至高神境:西方极乐世界。

特殊世界观信仰:“一个小世界里有一座须弥山,周围有四大部洲和九山八海,须弥山下是地狱,往上及上部虚空是人间、欲界天、色界天,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合称“三千大千世界,我们的世界为婆娑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中心”(三千世界说)。

未来观:“所有事物都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又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意为生成、维持、崩坏、消亡,然后一次次轮回,娑婆世界也是如此,就时间来说,过去叫庄严劫,现在叫贤劫,未来叫星宿劫;贤劫有千佛出世,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陀为迦叶佛,依次前推有过去七佛之称,之后的佛陀为弥勒佛,大乘佛教将弥勒出世解读为末法时代,即正法时代结束后的灾变。”(佛教四劫说)。

主要神系:

三世佛(纵三世佛:过去燃灯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弥勒佛〔弥勒的形象有可能来源自密特拉教〕);横三世佛: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琉璃光佛,西方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过去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

大乘佛教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四大菩萨是后来汉传时的主流说法,除此之外大乘佛教还有八大菩萨、二十五菩萨的说法,大乘佛教认为每位佛有两位等觉菩萨作为胁侍,存在西方三圣、婆娑三圣等说法)。

众罗汉。

天龙八部众: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与现在佛释迦摩尼有关的人物:释迦佛的父王净饭王,母后摩耶夫人,出家前的三位妻子耶输陀罗、虞闭迦、蜜里誐惹,独子罗睺罗(出家为罗睺罗尊者)。

天魔:以第六天魔王波旬(欲界第六天的天主)为代表的天魔群体。

五,东亚地区:

1,中国先秦神话:

基本介绍:

来源:先秦时期华夏先民所创造的早期神话传说,在经过后人传承与改写之后形成的一个大致脉系。

主要记载文献:《山海经》(楚国或巴蜀人所作)、《尚书》、《淮南子》、《史记》、《竹书纪年》、《穆天子传》(西晋出土)、《武帝内传》(疑似汉班固或晋葛洪撰)、《楚辞》。

相关文化背景: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化信仰。

定位:多神崇拜、英雄史诗。

中国先秦神话世界观: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说(最早可考证至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纪》)、伏羲与女娲创世说(今世根据对长沙楚帛书内容考证,发现先秦长江流域流传过一种伏羲与女娲化身禹、契开天辟地的创世传说)。

往生彼岸系统:“泰山嵩里”(先秦已经出现了亡者魂灵归于泰山的思想认知,认为东岳主神掌管生死,是后世的“阴曹地府说”的雏形。)
至高神境:“蓬莱三仙岛”(东周以来的仙话传说,即蓬莱神系当中的神话设定)、“昆仑瑶池”。

主要神系:

“炎黄史诗与虞夏英雄史诗”神系:伏羲(太昊)、女娲、燧人、祝融、共工、颛顼、帝俊、神农、黄帝(轩辕)、刑天、尧、舜、禹等。

“西王母传说”神系:西王母。

“蓬莱仙话传说”神系(春秋战国后期流传的一些仙话传说):蓬莱仙人群体。

“南方楚地九歌”神系:主要神话人物:东皇太一(中国神话当中第一个人格化的天帝形象)、少司命、大司命、山鬼。

非人格化形式的至高神:昊天上帝(汉代的儒家文学将《诗经》当中出现的“皇天”、“上帝”等概念归纳为了“昊天上帝”这个较为统一的称呼,即秦汉神话当中非人格化的至高主宰,之后成为了中国国祀系统当中的主要崇拜对象,汉儒在昊天上帝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六天帝之说,即昊天上帝与五方天帝所构成非人格化的天帝崇拜体系)、后土(先秦时期非人格化的土地之神,也是古代国祀体系当中的重要内容,被道教塑造为了六御之一的承天效法土皇地祇,也被后世称为后土娘娘)。

2,中国佛道神话:

基本介绍:

来源:佛教传入与道教产生后形成的中国神话体系。

主要记载文献:道教典籍与汉传佛教典籍、中国古代后期的民间传说。

相关文化背景:儒家文化、汉传佛教、道教。

定位:多宗教并存所构成的神话体系。

中国佛道神话世界观:

创世神话:“道教与本土化的佛教也较为推崇盘古创世传说,佛教试图通过‘第一因’等宗教理论进行解释,道教则试图将盘古的形象与道教元始天尊的形象进行结合。”(中国古代后期的盘古开天地说)。

往生彼岸系统:“汉代佛教传入后,受其影响,在道教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系统的地狱体系,即十八层地狱与地府系统,在道教传说中地府有酆都所辖,东岳大帝主掌幽冥黄泉,而酆都大帝则主掌酆都地府。在中国古代的中后期的地狱观念当中佛道神祇往往共同掌控着幽冥世界,佛教地藏王菩萨又被称为幽冥教主,在佛教六道轮回说的影响力在中国古代得以巩固后,地藏王菩萨成为了中国古代影响力最大的幽冥神祇。”(佛道幽冥世界观)。

至高神境:道教七十二福地(修仙名山)、道教三十六重天体系、西方极乐世界。

特殊世界观信仰:佛教三千世界说。

主要神系:

道教神系:
三清神阶:元始天尊(也有人将其视为盘古的道教化产物)、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通常将其视为老子的神化)、灵宝天尊(太上道君)
五方五老与六御天帝神阶:早期道教的五方尊神,玉皇大帝、勾陈天皇大帝等主要天帝天帝。

金母木公神阶:西王母、东王公。

三官神阶:天官(赐福天官,紫微大帝)、地官(赦罪地官,清虚大帝)、水官(解厄水官,洞阴大帝)。

星宿神阶:真武大帝、二十八星宿、北斗星宿等。

山岳与雷部神阶:雷部诸神、东岳大帝、碧霞元君等诸神。

天将与星君神阶:马赵温关四大元帅、四大天王、各路星君与天将等神祇。

酆都与地方保护神神阶:酆都大帝、五方鬼帝、各地方的城隍与土地等神祇。

地府阎罗神阶:十殿阎罗、地府下辖神祇。

各方人间神:行业守护神、未被宗教赋予更高神格的传说得道人物、后天成仙者。

佛教神系:
三世佛神阶:横三世佛(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竖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菩萨神阶:各路佛教菩萨(汉传佛教主要流行四大菩萨)。

罗汉与金刚神阶:十八罗汉、四大金刚等神祇。

婆罗门诸神神阶:天龙八部等印度佛教吸收印度婆罗门神祇后所形成的神祇形象。

佛道文化下的民间神祇:
佛道之外的民间宗教至高神:无生老母(罗教推崇的主要信仰,与王母、女娲等形象有所混淆)。

被佛道文化承认的民间神祇:主要包括主流的行业守护神与家业守护神,比如民间武圣关羽、南方的妈祖、财神、门神、钟馗等神祇。

演义文化所塑造的神祇:《西游记》、《封神榜》所塑造的诸多神祇。

并不被佛道文化与官方正统承认的民间野神:以五通神为代表的一些民间野神。

传说与演义当中的精怪:《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小说演义所塑造的神魔团体、民间传说中的妖魔。

3,日本神道教神话:

基本介绍:

来源:日本神道教所创立的神话体系

主要记载文献:《古事记》、《日本书纪》。

相关文化背景:日本神道教、日本佛教。

定位:多神崇拜。

神道教世界观:

创世神话:“作为第八对被孕育出的天神,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兄妹共同创造了日本列岛并繁衍了诸多神灵。”(伊邪纳岐与伊邪那美创世说)。

往生彼岸系统:黄泉冥国(伊邪那美便是日本神话当中早期的黄泉大神,之后受到日本佛教的影响,也出现了类似地狱与地府一体化的幽冥之说)。

至高神境:高天原。

主要神系:

以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为代表的初代天神(此前的数代天神也和他们一样是成对出现的,天之御中主神是最为古老的日本神,传说其从芦苇中诞生)。

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第一次结合繁衍的神明:惠比寿(日本财神、日本七福神之一)、淡岛。

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第二次结合繁衍的所创造神明(通常说法是这次总共繁衍了14个岛屿、77位神明):大事忍男神、石土毗古神、志那都比古神(风神)、久久能智神(木神)、大山津见神(山神)、鹿尾野比卖神(原野之神、又名野椎神)、迦具土(火神,伊邪那美在这位神明时被其烧伤,之后伊邪那美因此死亡,火神因此被伊邪纳岐所杀,火神之血化为了八位神明)等神明。

伊邪那美死后所出现的神明:
八雷神(伊邪那美的尸体所生的八个雷神)
伊邪那岐逃出黄泉之国期间所创造的神明:
大神实命(是由桃子变成的驱邪、驱鬼之神,伊邪那岐用桃子驱走黄泉大军后将桃子化为神明)。

道反神(千引石所变成的神,是堵塞黄泉比良坂的神)。

沾染在伊邪那岐身体上的黄泉污垢所幻化的神明:八十祸津日神(主导灾祸的日本神)、大祸津日神(主导灾祸的日本神)。

伊邪那岐沐浴时所创造的“三贵子”神明:
天照大神(持有八尺琼勾玉的高天原最高统领之神,是伊邪那岐清洗左眼所产生的神)、月读大神(治理夜之国的神明,是伊邪那岐清洗右眼时所诞生的神明)、须佐之男(风暴之神,是伊邪那岐清洗鼻子时所诞生的神明,曾经斩杀了八岐大蛇,还曾大闹过高天原)。

其他的天津神:伊斯许理度卖命(制作八尺镜的神)、思兼神、玉祖命(制作八尺勾玉的神)、天儿屋命、布刀玉命(占卜之神)、天手力男、天宇受卖命(舞蹈之神)、大气津比卖神(粮食之神,因招待不周被须佐之男杀死,也有说法认为其被月读大神所杀)、产巢御祖命(思兼神之父,传授人类谷物和耕种)、建御雷神、下照比卖、天若日子、日子番迩迩艺命等神明(《古事记》当中有八百万神明的说法)。

国津神(非高天原的苇中原神明):大穴牟迟神(大国主神,也叫大己贵神,具备守护国家的神格,也具有幽冥之神的神格)、大物主神(三轮山的山神,有种说法认为其为大国主神的一个灵魂,具有蛇形、水、雷三种神格)、足名椎与手名椎(大山津见神的儿子儿媳)、栉名田比卖(足名椎之女、须佐之男的妻子)、八岐大蛇(在古事记中并不记载为神,但在后世受到了日本人祭祀与崇拜)、白兔神、蚶贝比卖(贝壳神)、蛤贝比卖(贝壳神)、久延毗古(又名案山子)、奥津比卖命(又名大户比卖命,日本神话当中的灶神)、建御名方(大国主神之子)、猿田毗古神、石长比卖、木花之佐久夜比买(樱花之神)、佐比持神(原鲨鱼之神)、火远理命(潮水之神)伊迦贺色许男命(制陶神)、倭建命(武尊)等神明。

后期加入神话体系的鬼神:
以玉藻前、大天狗、茨木童子为代表的日本鬼神(此类传说多出现于日本平安时代,之后在室町时代出现了日本早期版本的《百鬼夜行绘卷》)。

凡人成神者或地方守护神:
以平将门、八幡神为代表的一系列地方神明。

4,朝鲜神话

基本介绍:

来源:朝鲜半岛上有关上古国家的传说。

主要文献:关于朝鲜族习俗的传说故事、《三国遗事》、《揆园史话》、《桓檀古记》(近代的朝鲜文化归整书籍)。

相关文化背景:高丽巫教、儒家文化、佛教。

定位:古国传说。

主要神系:

上古天帝:桓因

天帝之子:
桓雄(天帝之子,和檀君建立的古朝鲜的故事)
上古朝鲜国领袖:
檀君(朝鲜最古老的文化信仰崇拜对象)、东明圣王、金首露王、朴赫居世、昔脱解、金阏智、耽罗国三姓先民领袖。

六,美洲地区:

1,中美洲神话:

基本介绍:

来源:中美洲阿兹特克文明与玛雅文明所信仰的神话体系,被统称为中美洲神话(可以被细分为玛雅神话与阿兹特克神话,两者极为相似)。

主要记载文献:关于中美洲文明的考古发现、《波波尔.乌》(危地马拉地区的玛雅古书)。

相关文化背景:中美洲地区的多神教。

定位:多神崇拜。

中美洲神话世界观:

创世神话:玛雅特佩乌与古库马兹创世说、“在阿兹特克神话,四个太阳纪毁灭后,众神以海怪的尸体创世,从而建立了第五个太阳纪。”(阿兹特克神话奥梅堤奥托与其四子等诸神联合创世说) 。

往生彼岸系统:“死神阿·普切(玛雅神话)或米特克兰堤库特里(阿兹特克神话)所管辖的死亡领域会进行一些亡魂收纳活动”、“高大的吉贝树具有引领亡魂进入天国的功能”。

特殊世界观信仰:“二十二个世界共同构成了宇宙”(常见的说法是13个天上世界、9个地下世界)。

未来观:“每个太阳纪结束时都会发生世界末日”。

主要神系:

玛雅神系:
玛雅九联神(代表玛雅信仰当中的九大元素):
伊特萨姆纳(天神)、恰克(雨神,农业神)、尤姆·卡克斯(云神)、伊斯塔布(战神)、阿·普切(死神)、柯卡塔(祭神)、萨曼·埃克(北极星神、商旅引导神)、伊斯切尔(伊特萨姆纳之妻,拥有急躁和友善两张面孔,负责保护分娩妇女和新生儿的安全)、库库尔坎(风神,玛雅神话后期占有统治地位的羽蛇神)。

玛雅四大神族:
以尤姆·卡克斯(玉米神,曾以玉米造人)、蝙蝠狩猎神为代表的玉米神族(在玛雅后期,玉米神族被伊特萨姆纳神族取代);

以众神之王柯穆·卡门普斯、智神斯凯尔、怒神劳为代表的卡门普斯神族(继玉米神族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神族);包括鹰神、熊神、鱼神在内的兽神族;将创造神、天神、玉米神都包罗在内的伊特萨姆纳神族(在玛雅神话发展到鼎盛时期出现,取代了原先的玉米神族信仰)。

阿兹特克神系:
奥梅堤奥托(双性的创造之神)、西佩托特克(在阿兹特克神话中,是金匠的守护神、同时也代表早春的生长力,奥梅堤奥托四子之一)、特斯卡特利波卡(美洲虎神,统辖阿兹特克传说的第一太阳。他是至上的神灵力、人类命运的操弄者,奥梅堤奥托四子之一)、魁札尔科亚特尔(羽蛇神,是阿兹特克神话中最重要的神祇的其中一位。这种具有“生有羽毛的蛇”形象的神明最早出现在奥尔梅克文明中,并普遍见于中美洲文明的神话,在阿兹特克神话中羽蛇神也是奥梅堤奥托四子之一,第二个太阳纪的统治者)、维齐洛波奇特利(是阿兹特克人的战神,也是奥梅堤奥托四子之一,另一种说法认为其是特斯卡特利波卡的一个面相)、修洛特尔(掌管雷电与死亡之神。与日落联系在一起)、托纳季乌(取代第四个太阳纪元中的太阳神,成为第五个纪元的太阳神)、特拉洛克(雨神,曾掌管第三个太阳纪)、米克特兰堤库特里(死神,阴间的统治者)、查尔丘特里魁(雨神的妻子,曾掌管第四个太阳纪)。

2,印加神话:

来源:南美印加文明所创立的神话体系。

主要记载文献:关于印加遗迹的考古研究发现成果与南美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

相关文化背景:印加文明多神崇拜。

定位:多神崇拜。

印加神话世界观:

创世神话:帕查卡马克创世说、维拉科查创世说

往生彼岸系统:由死神苏帕伊所管辖的死亡领域。

特殊世界观信仰 :“印加人将宇宙分为三个时空层(帕查)分别是‘乌库·帕查’(地下的低层世界)、‘卡伊·帕查’(人类所居住的世界;)、‘哈南·帕查’(更高的世界)。”(三个帕查说)。

主要神系:

帕查卡马克(太古之创世神,从海里以鱼人的形态出现,被称作“制作大地者”。同时是预言地震之神)、维拉科查(众神之王与创造之神,其身份与帕查库特克疑似有所混淆)、帕查库特克(创造之神,原型疑似是印加帝国的第九代统治者)、因蒂(是太阳神,温暖和光明之源、人类保护者。 因蒂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神,印加皇帝以太阳神的直系后代自居)、乌尔卡瓜里(一位珠宝等及一切地下宝藏的金属之神)、阿普山神众(山神,所有重要的山脉都有自己的阿普)、苏帕伊(是死亡之神、乌库·帕查及魔界统治者) 、羊驼神(是一位看顾动物之神)、科查玛玛、基利亚玛玛、茜(月神)。

总结:

神话从古老的部落传说之中破土萌芽,在先民对于自然图腾的崇拜仪式之中确立样貌,再逐渐演变为早期文明开拓者的史诗故事,然后转化为某种宗教对于世界本原的抽象思辨工具,当工业与科学时代来临时,古老的神话不再能够继续作为理解世界的思想工具存在,之后便会退隐为一种文化标志与精神图腾,回归到其原本的状态,最终成为烙印在人类集体意识当中的古老符号。

作为人类文明最为古老的故事模板,各个文明所流传下来的神话体系是集合了古代世界观与古代价值观的精神造物,其与文明的精神内核相互连接,记录了早期文明集体意识的变迁与发展,另一方面各个神话体系之间的差异也深刻地反映出了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细微不同。

天文知识科普——太阳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著的一个理想球体。其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6)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质量大约是2×1030千克(地球的333,000倍),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同时也是27,173,913.04347826(约2697.3万)倍的月球质量。 从化学组成来看,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

太阳

太阳的恒星光谱分类为G型主序星(G2V)。虽然它以肉眼来看是白色的,但因为在可见光的频谱中以黄绿色的部分最为强烈,从地球表面观看时,大气层的散射使天空成为蓝色,所以它呈现黄色,因而被非正式地称为“黄矮星”。 光谱分类标示中的G2表示其表面温度大约是5778K(5505°C),V则表示太阳像其他大多数的恒星一样,是一颗主序星,它的能量来自于氢聚变成氦的核聚变反应。太阳的核心每秒钟聚变6.2亿吨的氢。太阳一度被天文学家认为是一颗微小平凡的恒星,但因为银河系内大部分的恒星都是红矮星,现在认为太阳比85%的恒星都要明亮。太阳的绝对星等是 4.83,但是由于其非常靠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来,它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视星等达到?26.74。太阳高温的日冕持续的向太空中拓展,创造的太阳风延伸到100天文单位远的日球层顶。这个太阳风形成的“气泡”称为太阳圈,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连续结构。

太阳目前正在穿越银河系内部边缘猎户臂的本地泡区中的本星际云。在距离地球17光年的距离内有50颗最邻近的恒星系(最接近的一颗是红矮星,被称为比邻星,距太阳大约4.2光年),太阳的质量在这些恒星中排在第四。 太阳在距离银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离上绕着银河公转,从银河北极鸟瞰,太阳沿顺时针轨道运行,大约2.25亿至2.5亿年遶行一周。由于银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长蛇座的方向运动,这两个速度合成之后,太阳相对于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狮子座的方向运动。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每年1月离太阳最近(称为近日点),7月最远(称为远日点),平均距离是1.496亿公里(天文学上称这个距离为1天文单位)。以平均距离算,光从太阳到地球大约需要经过8分19秒。太阳光中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也支配了地球的气候和天气。人类从史前时代就一直认为太阳对地球有巨大影响,有许多文化将太阳当成神来崇拜。人类对太阳的正确科学认识进展得很慢,直到19世纪初期,杰出的科学家才对太阳的物质组成和能量来源有了一点认识。直至今日,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一直在不断进展中,还有大量有关太阳活动机制方面的未解之谜等待着人们来破解。 现今,太阳自恒星育婴室诞生以来已经45亿岁了,而现有的燃料预计还可以燃烧50亿年之久。

结构

太阳型恒星的横截面图

太阳是一颗G型主序星,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32%。太阳的形状接近理想的球体,估计扁率只有900万分之一,这意味着极直径和赤道直径的差别不到10公里。由于太阳是由等离子体组成,并不是固体,所以他的赤道转得比极区快。这种现象称作较差自转,其原因是从太阳核心向外伸展的温度变化,引发的太阳物质的对流运动。这些物质携带着一部分从黄道北极看是逆时钟的太阳角动量,因而重新分配了角速度。实际的转动周期在赤道大约是25.6天,在极区是33.5天,但是因为地球在环绕太阳时,不断改变公转轨道的角度,使得太阳赤道自转的视运动大约是28天。这种缓慢旋转作用的离心力在赤道的效应不及太阳引力的1,800万分之一,即使是行星产生的潮汐力也因为太微弱而对太阳的形状起不了作用,但大质量的木星仍使核心偏离中心达一个太阳半径。

太阳是富金属星。太阳的形成可能是一颗或多颗邻近的超新星激震波所致。这个猜测是基于太阳系中高度的重元素含量。在太阳系中,重金属元素如金和铀的含量远高于被称为贫金属恒星的丰度。表面上看来这些元素只会由超新星产生的吸能核反应,或第二代恒星内部的核迁变而产生。

太阳没有像固态行星一样明确的界线,并且它外面的气体密度是随着中心距离的增加呈指数下降。然而太阳也有明确的结构划分。一般定义太阳的半径为从它的中心到光球边缘的距离。光球只是气体层的上层,因为太冷或太薄而辐射出大量可见光,并且因此成为肉眼最容易看见的表面。

太阳的内部不能被直接观察到,对电磁辐射也是不透明的。但是,正如地球上通过研究地震波来揭露地球的内部结构,日震学中也可借由在太阳内部的压力波(人耳听不见的次声波)来测量和明确太阳内部的结构。太阳的深层内在构造也可以通过电脑建模等理论工具来研究。

太阳上出现的C-3级耀斑(在左上角的白色区域),一个太阳海啸(右上,波状的结构)和多个丝状的磁力线从恒星表面离开。

核心

太阳的核心是指距离太阳的中心不超过太阳半径的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区域,核心内部的物质密度高达150 g/cm3,大约是水密度的150倍,温度接近1,360万K。相较之下,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只有5,800K。根据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任务最近的资料分析,太阳核心的自转速率比辐射带等其它区域要快。太阳形成后的大部分的时间里,核聚变的能量是经过一系列被称为质子-质子链反应的过程产生的;这个过程将氢变成氦,只有1.7%的氦是经由碳氮氧循环产生的。

核心是太阳内唯一能经由核聚变产生大量热能的区域,99%的能量产生在太阳半径的24%以内,而在30%半径处,聚变反应几乎完全停止。太阳的外层只是被从核心传出的能量加热。在核心经由核聚变产生的能量首先需穿过由内到外接连的多层区域,才能到达光球层,然后化为光波或粒子的动能,散逸到外层的宇宙空间去。

太阳核心每秒大约进行着9.2×1037次质子-质子链反应。这个反应是将4个自由的质子(氢原子核)融合成氦原子核(α粒子),每秒大约有3.7×1038个质子成为α粒子(太阳拥有的自由质子大约有8.9×1056个),相当于大约每秒6.2×1011千克。每次氢原子核聚合成氦时,大约会有0.7%的质量转化成能量。因此,太阳的质能转换速率为每秒钟426万吨(质量转变为辐射能的形式离开,参考质能等效性),释放出384.6 佑瓦特(3.846×1026 W)的能量,这相当于每秒钟产生919.2×1010 万吨TNT炸药爆炸的能量。

太阳核心的核聚变功率随着与太阳中心的距离增大而减小,理论模型估计,在太阳的中心,核聚变的功率密度大约是276.5 W/m3。是成年人平均单位体积消耗功率的1/10倍。太阳的巨大功率输出不是由于其能量输出密度高,而是因为它规模巨大。

太阳核心的核聚变在负反馈下达到平衡:速率只要略微提升,就会造成核心的温度上升,压强增大,更能抵抗外围物质的压力,因此核心会膨胀,从而降低核聚变速率,修正之前核聚变速率增加所造成的扰动;而如果反应速率稍微下降,就会导致温度略微下降,压强降低,从而核心会收缩,使核聚变的速率又再提高,回复到它之前的水平。

核聚变产生的γ射线(高能量的光子流)从太阳核心释放出来后,只要经过几微米就会被太阳中的等离子体吸收,然后再以较低的能量随机地辐射向各个方向。因此,在不断反复的吸收和再辐射中,光子流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到达太阳表面。估计每个光子抵达太阳表面需要10,000年至170,000年的时间。

在穿过对流带,进入透明的光球表面时,光子就以可见光的型态散逸。每一股γ射线在核心产生的在逃逸入太空之前,都已经转化成数百万个可见光频率的光子。核心的核聚变时也释放出中微子,但是与光子不同的是它很难与其它的物质相互作用,因此几乎是立刻就从太阳表面逃逸出去。多年来,测量到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数量都只有理论数值的三分之一,因而产生了太阳中微子问题。这个差异直到2001年发现中微子振荡才获得解决:太阳发出的中微子数量一如理论的预测,但是中微子探测器侦测到的少了2?3,这是因为在被侦测时中微子改变了它们的味。

辐射层

太阳内部辐射带与对流带的对比图

从大约0.25至0.7太阳半径处,太阳物质是热且稠密的,只以热辐射就将核心的炙热充分的向外转移。在这个区域内没有热对流;同时随着与中心距离的增加,温度也从7,000,000K降至2,000,000K,这种温度梯度小于绝热下降率,因此不会造成对流。能量的传输依赖辐射——氢和氦的离子发射的光子,但每个光子被其它的离子再吸收之前,只能传递很短的距离。从辐射带的底部至顶端的密度下降达到百倍(从20公克/立方公分降至只有0.2公克/立方公分)。

差旋层

辐射带和对流带之间形成的一个过渡层叫差旋层(tachocline)。它是均匀旋转的辐射带和较差自转的对流带之间有着急遽转变工作状态的区域,结果造成巨大的切变——当接连的平面层滑过另一个时的条件。在上面的对流带发现的流体运动,从这一层的顶端至底部慢慢的消失,与辐射带顶段平静的特征相匹配。目前这还是一个假说(参见太阳发电机),在这一层内的磁发电机产生太阳的磁场。

对流层

太阳的外层,从它的表面向下至大约200,000公里(或是70%的太阳半径),太阳的等离子体已经不够稠密或不够热,不再能经由传导作用有效的将内部的热向外传送;换言之,它已经不够透明了。结果是,当热柱携带热物质前往表面(光球),产生了热对流。一旦这些物质在表面变冷,它会向下切入对流带的底部,再从辐射层的顶部获得更多的热量。在可见的太阳表面,温度已经降至5,700K,而且密度也只有0.2公克/立方米(大约是地球海平面密度的六千分之一)。

在对流层形成的热柱对太阳表面非常重要,像是米粒组织和超米粒组织。在对流层的湍流会在太阳内部的外围部分造成“小尺度”的发电机,这会在太阳表面的各处产生磁南极和磁北极。太阳的热柱是贝纳得穴流,因此往往像六角型的棱镜。

光球

太阳可见的表面,光球,在这一层下面的太阳对可见光是不透明,在光球之上可见光可以自由的传播到太空之中,而它的能量可以完全从太阳带走。透明度的变化是因为会吸收可见光的H?离子数量减少。相反的,我们看见的可见光是电子与氢再作用产生H?离子时产生的。 光球的厚度只有数十至数百公里的厚度,只是略比球的空气不透明了些。因为光球上半部分的温度比下半部的低,因此太阳盘面的影像会呈现中央比周围的边缘或周边明亮的现像,这一种现象称为周边昏暗。阳光有着近似于黑体的光谱,穿插着数千条来自光球之上稀薄的原子吸收线,指示其温度大约是6,000K。光球的粒子密度大约是1023米?3(大约是地球大气层在海平面粒子密度的0.37%,但是光球中的粒子是电子和质子,所以空气的平均质量只是58倍)。

在研究光球可见光谱的早期,发现有些吸收谱线不能符合地球上任何已知的化学元素。在1868年,诺曼·洛克假设这些吸收谱线是一种新元素造成的,他以希腊的太阳神为依据,将之命名为“氦”,而在25年之后才在地球上分离出氦元素。

大气层

太阳光球以上的部分统称为太阳大气层,跨过整个电磁频谱,从无线电、可见光到伽马射线,都可以观察它们,分为5个主要的部分:温度极小区、色球、过渡区、日冕、和太阳圈。太阳圈,可能是太阳大气层最稀薄的外缘,并且延伸到冥王星轨道之外与星际物质交界,交界处称为日鞘,并且在那儿形成剪切的激波前缘。色球、过渡区、和日冕的温度都比太阳表面高,原因还没有获得证实,但证据指向阿尔文波可能携带了足够的能量将日冕加热。

日全食,于短暂的全食阶段可以用肉眼看见太阳的日冕

温度极小区

太阳上温度最低的地区称为温度极小区,大约在光球上方500 公里,温度大约是4,100 K。这一部分的温度低到可以维持简单的分子,像是一氧化碳和水,并且可以从检出它们的吸收谱线。

色球

在温度极小区之上是一层大约2,000 公里厚,主导著谱线的吸收和发射。因为在日全食的开始和结束时可以看见彩色的闪光,因此称为色球,名字来自希腊的字根chroma,意思就是颜色。色球层的温度随着高度从底部逐步向上提升,接近顶端的温度大约在20,000 K 。在色球的上层部分,氦开始被部分的电离。

过渡区

这张影像是使用日出卫星的光学望远镜在2007年1月12日拍摄的,显示出因为磁场极性的不同自然的等离子体连接成纤维的区域。

在色球之上,是一层薄至大约只有200公里的过渡区,温度从色球顶端大约20,000K上升至接阶近1,000,000K的日冕温度。温度的上升使氦在过渡区很容易就被完全的电离,这可以大量减少等离子体的辐射冷却。过渡区没有明确的出现高度,它形成一种环绕着色球的光轮,外型很像针状体和暗条,并处于持续不断的浑沌运动。从地球表面很难看到过渡区,但在太空中使用对电磁频谱的超紫外线灵敏的仪器就很容易观察到。

日冕

这张影像是使用日出卫星的光学望远镜在2007年1月12日拍摄的

日冕是太阳向外扩展的大气层,它的体积比太阳本身大了许多。不断扩展的日冕在太空中形成太阳风,充满了整个的太阳系。日冕的低层非常靠近太阳的表面,粒子的密度环绕在1015–1016米?3,日冕和太阳风的平均温度大约是1,000,000–2,000,000 K;而在最高温度的区域是8,000,000–20,000,000 K。日冕的温度虽然很高,但密度很低,因此所含的热量很少。虽然还没有完整的理论可以说明日冕的温度,但至少已经知道有一部分热是来自磁重联。

太阳圈

太阳圈,从大约20太阳半径(0.1天文单位)到太阳系的边缘,这一大片环绕着太阳的空间充满了伴随太阳风离开太阳的等离子体。他的内侧边界是太阳风成为超阿耳芬波的那层位置-流体的速度超过阿耳芬波。因为讯息只能以阿耳芬波的速度传递,所以在这个界限之外的湍流和动力学的力量不再能影响到内部的日冕形状。太阳风源源不断的进入太阳圈之中并向外吹拂,使得太阳的磁场形成螺旋的形状,直到在距离太阳超过50天文单位之外撞击到日鞘为止。在2004年12月,航海家1号已穿越过被认为是日鞘部分的激波前缘。两艘航海家太空船在穿越边界时都侦测与记录到能量超过一般微粒的高能粒子。

磁场

太阳是磁力活跃的恒星,它支撑一个强大、年复一年在变化的磁场,并且大约每11年环绕着太阳极大期反转它的方向。太阳磁场会导致很多影响,称为太阳活动,包括在太阳表面的太阳黑子、太阳耀斑、和携带着物质穿越太阳系且不断变化的太阳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在高纬度的极光,和扰乱无线电通讯和电力。太阳活动被认为在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太阳因为高温的缘故,所有的物质都是气体和等离子体,这使得太阳的转速可能在赤道(大约25天)较快,而不是高纬度(在两极约为35天)。太阳因纬度不同的较差自转造成它的磁场线随着时间而纠缠在一起,造成磁场圈,从太阳表面喷发出来,并触发太阳形成系距性的太阳黑子和日珥(参见磁重联)。随着太阳每11年反转它本身的磁场,这种纠缠创造了太阳发电机和11年的太阳磁场活动太阳周期。

太阳磁场朝太阳本体外更远处延伸,磁化的太阳风等离子体携带着太阳的磁场进入太空,形成所谓的行星际磁场。由于等离子体只能沿着磁场线移动,离开太阳的行星际磁场起初是沿着径向伸展的。因位在太阳赤道上方和下方离开太阳的磁场具有不同的极性,因此在太阳的赤道平面存在着一层薄薄的电流层,称为太阳圈电流片。太阳的自转使得远距离的磁场和电流片旋转成像是阿基米德螺线结构,称为派克螺旋。行星际磁场的强度远比太阳的偶极性磁场强大。太阳50-400μT的磁偶极(在光球)随着距离的三次方衰减,在地球的距离上只有0.1 nT。然而,依据太空船的观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际磁场视这个数值的100倍,大约是5nT。

化学构造

组成太阳的化学元素主要是氢和氦,以质量计算它们在太阳光球中分别占74.9%和23.8%。所有的重元素,在天文学中称为金属,只占不到总质量的2%,含量最丰富的是氧(大约占太阳质量的1%)、碳(0.3%)、氖(0.2%)、和铁(0.2%)。

太阳继承了形成它的星际物质中的化学成分:在太阳中的氢和氦来自太初核合成,金属是由前一代恒星经由恒星核合成产生的,并在太阳诞生之前完成恒星演化将产物返回星际介质中的。光球的化学成分通常被认为是与原始太阳系的组成相当。然而,自从太阳形成,氦和重元素已经迁移出光球,因此现在光球中只有微量的氦,并且重元素也只有原始太阳的84%,而原恒星的太阳71.1%是氢,27.4%是氦,1.5%是金属。

在太阳内部的部分,核聚变将氢转化成氦已经修改了组成,所以太阳的最内层大约有60%是氦,金属的丰度则没有改变。因为内部是辐射带,没有对流(参见之前的结构),没有核聚变的产物从核心上升进入光球。

前面所述的太阳重元素丰度通常都是使用分光术测量太阳表面的光球,和测量陨石中没有被加热温度熔化的丰度。这些陨石被认为保留了恒星太阳的组成,因此没有受到重元素的污染。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致的。

个别电离的铁族元素

在1970年代,许多的研究聚焦在太阳铁族元素的丰度。虽然进行了一些重大的研究,但是直到1978年发现超精细结构之前,对铁族元素(例如:钴和锰)的丰度测定仍很困难。

基本上,在1960年代就已经完成对铁族元素振子强度的第一次完整测量,并且在1976年改进了振子强度的计算。在1978年,得到了个别电离的铁族元素丰度。

太阳和行星的质量分化的关系

许多的作者都曾考虑过惰性气体和同位素在太阳和行星之间的组成存在的质量分化,例如行星的氖和氙与同位素在行星和太阳之间的相关性。然而,至少在1983年,仍然普遍的认为整个太阳的成分如同大气层的组成。

在1983年,才宣称太阳本身的分化是造成行星和太阳风植入惰性气体之间的分化关系。

太阳周期

太阳黑子和太阳黑子周期

当使用适当的过滤观察太阳时,通常最能立刻看见的特征就是太阳黑子,因为那是温度较低而明确出现比周围黑暗的区域。太阳黑子是强磁场的区域,对流受到强量磁场的抑制,减少了从高热的内部传送到表面的能量。磁场造成大量的热进入日冕,形成的活能层是激烈的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来源。最大的太阳黑子有数万公里的直径。

在太阳上可以看见的太阳黑子数量并不是固定的,它以平均约11年的周期变化,形成所知的太阳周期。当太阳黑子周期进展时,太阳黑子的数量会增加,并且初系的位置也逐渐接近太阳的赤道,史波勒定律就是描述这种现象。太阳黑子通常都以磁性相异的形式成对出现,每一个太阳周期的前导黑子磁性会交替的改变,所以当一个太阳周期是磁北极前导,下一个太阳周期就是磁南极前导。

在过去大约250年观测的太阳黑子数量,显示出大约11年的太阳周期。

因为太阳的光度与磁场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太阳周期不仅对太空天气有很大的影响,对地球的气候也有重大的影响。太阳活动极小往往和低温连系再一起,而超过平均长度的周期则与高温相关联。在17世纪,太阳周期似乎完全停止了数十年,在这段期间只观测到少数几个太阳黑子。那个时代称为蒙德极小期或小冰期,欧洲经历了很冷的温度。分析树木的年轮发现更早的一些极小期,并且也显现出与全球的温度低于平均温度的期间相符合。

可能的长周期

最近有理论宣称在太阳核心的磁性不稳定导致周期为41,000年或100,000年的变异。这可以对冰河期和米兰科维奇循环提供更好的解释。

生命周期

太阳的生命循环;未依照大小的比例绘制

太阳是在大约45.7亿年前在一个坍缩的氢分子云内形成。太阳形成的时间以两种方法测量:太阳目前在主序带上的年龄,使用恒星演化和太初核合成的电脑模型确认,大约就是45.7亿年。这与放射性定年法得到的太阳最古老的物质是45.67亿年非常的吻合。 太阳在其主序的演化阶段已经到了中年期,在这个阶段的核聚变是在核心将氢聚变成氦。每秒中有超过400万吨的物质在太阳的核心转化成能量,产生中微子和太阳辐射。以这个速率,到目前为止,太阳大约转化了100个地球质量的物质成为能量,太阳在主序带上耗费的时间总共大约为100亿年。

太阳没有足够的质量爆发成为超新星,替代的是,在约50亿年后它将进入红巨星的阶段,氦核心为抵抗重力而收缩,同时变热;紧挨核心的氢包层因温度上升而加速聚变,结果产生的热量持续增加,传导到外层,使其向外膨胀。当核心的温度达到1亿K时,氦聚变将开始进行并燃烧生成碳。由于此时的氦核心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白矮星”(电子简并态),热失控的氦聚变将导致氦闪,释放的巨大能量使太阳核心大幅度膨胀,解除了电子简并态,然后核心剩余的氦进行稳定的聚变。从外部看,太阳将如新星般突然增亮5~10个星等(相比于此前的“红巨星”阶段),接着体积大幅度缩小,变得比原先的红巨星暗淡得多(但仍将比现在的太阳亮),直到核心的碳逐步累积,再次进入核心收缩、外层膨胀阶段。这就是渐近巨星分支阶段。

地球的命运是不确定的,当太阳成为红巨星时,其半径大约会是现在的200倍,表面可能将膨胀至地球现在的轨道——1 AU(1.5×1011米)。然而,当太阳成为渐近巨星分支的恒星时,由于恒星风的作用,它大约已经流失30%的质量,所以地球的轨道会向外移动。如果只是这样,地球或许可以幸免,但新的研究认为地球可能会因为潮汐的相互作用而被太阳吞噬掉。但即使地球能逃脱被太阳焚毁的命运,地球上的水仍然都会沸腾,大部分的气体都会逃逸入太空。即使太阳仍在主序带的现阶段,太阳的光度仍然在缓慢的增加(每10亿年约增加10%),表面的温度也缓缓的提升。太阳过去的光度比较暗淡,这可能是生命在10亿年前才出现在陆地上的原因。太阳的温度若依照这样的速率增加,在未来的10亿年,地球可能会变得太热,使水不再能以液态存在于地球表面,而使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趋于灭绝。

继红巨星阶段之后,激烈的热脉动将导致太阳外层的气体逃逸,形成行星状星云。在外层被剥离后,唯一留存下来的就是恒星炙热的核心——白矮星,并在数十亿年中逐渐冷却和黯淡。这是低质量与中质量恒星演化的典型。

阳光

阳光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常数是在距离太阳1天文单位的位置(也就是在或接近地球),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的每单位面积接收到的能量,其值约相当于1,368 W/m2(瓦每平方米)。经过大气层的吸收后,抵达地球表面的阳光已经衰减-在大气清澈且太阳接近天顶的条件下也只有约1,000 W/m2。

有许多种天然的合成过程可以利用太阳能-光合作用是植物以化学的方式从阳光中撷取能量(氧的释出和碳化合物的减少),直接加热或使用太阳电池转换成电的仪器被使用在太阳能发电的设备上,或进行其他的工作;有时也会使用聚光太阳能热发电(也就是凝聚阳光)。储存在原油和其它化石燃料中的能量是来自遥远的过去经由光合作用转换的太阳能。

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

太阳位于银河系内侧边缘的猎户臂,在本星际云或古尔德带,距离银河中心7,500-8,500秒差距(25,000-28,000光年)的假设距离,包含在太空中的一个稀薄高温气体,可能是由一颗超新星残骸杰敏卡γ射线源的本地泡。本地臂和外侧的下一个旋臂,英仙臂,的距离大约是6,500光年。太阳,和进而的太阳系,被发现是在科学家所谓的星系适居带。 太阳奔赴点的方向,或是太阳向点,是太阳相对于邻近恒星,穿越银河系空间的运动方向。太阳在银河系中的运动方向大约是朝向天琴座的织女星,与银河中心在天空中分离的角度大约是60度。

太阳绕银河的轨道大致上是如预期椭圆形,但还要加上受到银河系的旋臂和质量分布不均匀的扰动。此外,太阳相对于银河平面上下的摆动大约是每一周期2.7次;这非常像是一种没有受到阻尼的简谐振荡。有人提出太阳经过高密度螺旋臂的时间与地球上大灭绝的时刻屡屡不谋而合,或许是因为撞击事件增加了。它大约花2亿2500万至2亿5000万年完整的绕行银河一周(一个银河年),所以在太阳过去的生命期中大概已经完整的绕行银河20至25次了。太阳相对于银河中心的轨道速度大约是250公里/秒。以这样的速度,太阳系大约1,190年可以旅行一光年的距离,或是7天移动1天文单位。

太阳相对于太阳系质心的运动受到来自行星的摄动是复杂的。每隔数百年变换一次顺行和逆行。

理论上的问题

太阳中微子问题

多年以来从地球上检测到的太阳电中微子数量只有标准模型预测的1?3到1?2,这种异常的结果被称为太阳中微子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理论上曾试图降低太阳内部的温度,以解释为中子流量的减少,或是提出电中微子可以振荡-也就是,在他们从太阳到地球的旅途中间转变成为无法侦测到的τ中微子和μ中微子。在1980年代建造了一些中微子观测台,包括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和神冈探测器,并尽可能的准确的测量中微子通量。从这些观测的结果最终导致发现中微子有很小的静止质量和确实会振荡。此外,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在2001年有能力直接检测出所有的三种中微子,并且发现太阳的总中微子辐射量与标准模型符合,而依据的依然只是从地球上看到,只占总数三分之一的电中微子的能量。这个比例是由米希耶夫-斯米尔诺夫-沃夫安史坦效应(也称为物值效应)预测的,它描述中微子在物质间的振荡,而现在被重视成为这个问题的解答。

日冕高温问题

已知可见光的太阳表面(光球)只有大约6,000K的温度,但是在其上的日冕温度却升高至1,000,000-2,000,000K。日冕的高温显示它除了直接从光球传导的热之外,还有其他的热能来源。

人们认为加热日冕的能量来自光球下方对流带的湍流,并且提出两个加热日冕的主要机制。第一个是波加热,来自于声音、重力或磁流体坡在对流带产生湍流,这些波向上旅行并且在日冕中消散,将它们的能量以热的形式储存在包围在四周的气体内。另一种是磁化热,在光球的运动中磁能不断的被建立,并且经由磁重联的形式释放能量,规模较大的是耀斑还有无数规模较小但相似的事件-毫微耀斑(Nanoflares)。

目前,还不清楚波是否有效的加热机制,但除了阿耳芬波之外,已经发现其它的波在抵达日冕前都已经被驱散或折射。另一方面,阿耳芬波在日冕中不容易消散,因此目前的研究已经聚焦和转移到耀斑的加热机制。

年轻太阳黯淡问题

理论模型认为太阳在38至25亿年前的古代时期,亮度只有现在的75%。这样微弱的恒星不足以使地球表面的水维持液态,因此生命应该还没有发展出来。然而,在地质上的纪录表明当时的地球在其历史上有相当稳定的温度,并且年轻的地球和现在一样的温暖。科学家们的共识是年轻的地球大气包含的温室气体(像是二氧化碳、甲烷和/或氨)的量比现在要多,而被困住的热量足以弥补抵达地球太阳能的不足。

现在的异常

太阳目前有一些行为出现了异常:

这是一次非比寻常的极小期,自2008年5月起,有比以往长的一段时间,太阳表面一尘不染,看不见任何一颗黑子的出现。

它比平常暗了一些;与上一次的极小期比较,在可见光波长的输出少了0.02%,在远紫外线波长上少了6% 。

在过去的20年,太阳风的速度下降了3%,温度下降13%,密度也减少了20% 。

与22年前的极小期比较,它的磁场强度只有当时的一半,结果是造成充满整个太阳系的太阳圈收缩,因此撞击到地球和它的大气层的宇宙射线的程度增加。

观测的历史

人类对太阳的观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在中国古代的典籍《尚书》中记载了发生在夏代的一次日食。中国古代汉字中用⊙代表太阳,表明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看到了太阳黑子。《汉书·五行志》中记载了人类最早的黑子记录:“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公元前400年,希腊人曾经看到过太阳黑子,但在欧洲被遗忘,直到1605年伽利略通过望远镜重新发现了它。

早期的了解和语源

这个在丹麦国家博物馆中展出的雕塑可能是前1350年的作品。这个由一匹马拉着的雷鸣太阳战车雕塑,相信在阐明北欧青铜时代的神话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说文解字》:日,实也,大易之精不亏,从○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日古文象形。

人类对太阳的最基本了解是在天空上发光的一个圆盘,当它在地平线上时创造了白天,消失时就造成夜晚。在许多古文化和史前文化中,太阳被认为是太阳神或其他超自然的现象。像是南美的印加和阿兹特克(现在的墨西哥)都有崇拜太阳的中心文化;许多古迹的修筑都与太阳现象有关,例如巨石准确的标示出冬至或夏至至点的方向(一些知名的石柱群诸如埃及纳布塔普拉雅、马耳他姆那拉和英国巨石阵);纽格莱奇墓,一个史前人类在爱尔兰的建筑物,目的是在检测冬至;在墨西哥奇琴伊察的艾尔堡金字塔设计成在春分和秋分的影子像蛇在爬金字塔的样子。 在罗马帝国晚期太阳的生日是在冬至之后的一个庆典假日,称为无敌太阳,有可能就是圣诞节的前身。作为一颗恒星,从地球上看到太阳每年沿着黄道带上的黄道绕行一圈,所以希腊天文学家认为它也是七颗行星之一;在一些语言中还用来命名一周七天中的一天。

科学认识的发展

在公元前1,000年,巴比伦天文学家观察到太阳沿着黄道的运动是不均匀的,虽然他们不了解为何会如此。而今天我们知道是因为地球以椭圆轨道绕着太阳运行,使得地球在接近近日点的速度较快,而在远日点时速度较慢。 第一位尝试以科学或哲学解释太阳的人是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他推断太阳是一个巨大的金属火球,比在伯罗奔尼撒的赫利俄斯战车还要大,同时月球是反射太阳的光。他因为传授这种异端被判决死刑而遭到囚禁,后来因为伯里克利介入调解而获释。埃拉托斯特尼在公元前3世纪估计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大约是“400和80,000斯达地”,其中的翻译是含糊不清的,暗示是4,080,000斯达地(755,000公里)或是804,000,000斯达地(148至153百万公里,或0.99至1.02天文单位);后面的数值与今天所用的误差只有几个百分点。在公元前一世纪,托勒密估计这个距离是地球半径的1,210倍,大约是771万公里(0.0515 AU)。

古希腊的阿里斯塔克斯在公元前3世纪最早提出行星是以太阳为中心环绕着运转的理论,稍后得到塞琉西亚的塞琉古的认同(参见日心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哲学上的预测,到了16世纪才由哥白尼发展出数学模型的日心系统。在17世纪初期,望远镜的发明使得托马斯·哈里奥特、伽利略和其它的天文学家能够详细的观察太阳黑子。伽利略做出一些已知是最早观测太阳黑子的报告,并提出它们是在太阳的表面,而不是通过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小天体。汉朝(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的中国天文学家也对黑子持续观测和记录了数个世纪。伊斯兰的伊本·鲁世德也提供了12世纪的黑子描述。

阿拉伯天文学的贡献包括巴塔尼发现太阳离心率的方向变化,和伊本·尤努斯(Ibn Yunus)多年来使用大的星盘观察超过10,000次的太阳位置。伊本·西那在1032年第一次观测到金星凌日,他推论出金星比地球更靠近太阳,而伊本·巴哲则是在12世纪曾记录观测到两颗行星凌日。

1239年,俄罗斯的编年史中曾提到过日珥,称其为“火舌”,1842年在一次日食中重新发现了日珥。1843年,Schwabe发现了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1851年在一次日食中拍摄到了第一张日冕的照片。1859年人们发现了太阳耀斑。

在1672年,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和让·里歇尔确定了火星的距离,因此可以计算出太阳的距离。艾萨克·牛顿使用三棱镜观察太阳光,显示出阳光是由各种不同的颜色组合而成,而威廉·赫歇尔在1800年发现在超越太阳光谱的红色部分之外,还有红外线的辐射。19世纪的光谱学使太阳研究有所进展。1824年,夫朗和斐首度发现光谱中的吸收线,最强的几条吸收线迄今仍被称为夫朗和斐线;将太阳光谱展开,可以发现更大量的吸收线,造成更多的颜色消失不见。1868年又在太阳光谱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取名为氦(helium,意为太阳神);次年又发现了新的谱线,认为是另外一种元素,定名为coronium,后来证明这只是普通元素的高电离态谱线。

在现代科学时代的初期,太阳能量的来源是个巨大的谜。凯尔文爵士提出太阳是一个正在冷却的液体球,辐射出储藏在内部的热。凯尔文和赫尔曼·冯·亥姆霍兹然后提出重力收缩机制来解释能量的输出。很不幸的,由此产生的年龄估计只有2,000万岁,远短于当时以地质上的发现所估计出至少3亿年的时间跨度。在1890年,约瑟夫·洛克尔在太阳光谱中发现氦,提出太阳形成和演化的陨石说。

直到1904年解决的方案才被提出,卢瑟福提出太阳的输出可以由内部的热源提供,并提出放射性衰变是这个来源。不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等价关系E = mc2为太阳的能量来源提供了线索。

1908年,美国天文学家乔治·海尔发现黑子具有很强的磁场。1930年发明了日冕仪,使得随时观测日冕成为可能。

在1920年,亚瑟·爱丁顿爵士提出在太阳核心的温度和压力导致核聚变将氢(质子)合并成氦核,从质量净变动的结果产生了能量。塞西莉亚·佩恩-加波施金在1925年证实氢在太阳中占的优势,核聚变的理论概念也在1930年代由天文物理学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和汉斯·贝特发展出来。汉斯·贝特仔细的计算了两种太阳能量主要来源的核反应,在1938年提出了恒星内部质子-质子链反应和碳氮氧循环两种核反应过程,阐明了太阳的能源机制。。

最后,玛格丽特·伯比奇在1957年发表了名为“在恒星内部的元素合成”的论文,这篇论文令人信服的论证出,在宇宙中绝大部分恒星内部的元素合成,都像我们的太阳一样。

1975年Deubner奠定了日震学的基础。

太阳太空任务

最早被设计来观察太阳的卫星是NASA在1959年至1968年发射的先锋5、6、7、8、和9号。这些探测器在与地球相似的距离上环绕着太阳,并且首度做出太阳风和太阳磁场的详细测量。先锋9号运转的时间特别长,直到1983年5月还在传送资料。

在1970年代,两艘太阳神太空船和天空实验室的阿波罗望远镜架台为科学家提供了大量的太阳风和日冕的资料。太阳神1号和2号太空船是美国和德国合作,在水星近日点内侧的轨道上研究太阳风,天空实验室是NASA在1973年发射的太空站,包括一个由驻站的太空人操作,称为阿波罗望远镜架台的太阳天文台。天空实验室首度从太阳日冕的紫外线辐射中分辨出太阳的过渡区。它的发现还包括首度观测到日冕物质抛射,然后被称为日冕瞬变,和现在已经知道与太阳风关系密切的冕洞。

在1980年,NASA发射了SMM,这艘太空船设计在太阳最活跃的期间和太阳发光率,以γ射线、X射线和紫外线观察来自太阳耀斑的辐射。不过,就在发射之后几个月,因为内部的电子零件故障,造成探测器进入待机模式,之后的三年它都处在这种待命的状态。在1984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STS-41-C的任务中取回这颗卫星,修复了电子零件后再送回轨道。之后,太阳极限任务在1989年6月重返地球的大气层之前,获得了成千上万的影像。

日本在1991年发射的阳光卫星在X射线的波长观测太阳耀斑,任务中获得的资料让科学家可以分辨不同类型的耀斑,并验证了在离开活动高峰期的日冕有着比过去所假设的更多活动和动态。阳光卫星观测了整个的太阳周期,但是在2001年的一次日全食使它不能锁定太阳而进入了待机模式。它在2005年以重返大气层的方法销毁。

最重要的太阳任务之一是1995年12月2日由欧洲空间局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共同建造和发射的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SOHO)。原本只是一个为期两年的任务,但在2009年批准将计划延长至2012年。它证明了对2010年2月发射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非常有用,SOHO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拉格朗日点(两著引力的平衡点),SOHO自发射以来,在许多波段上提供了太阳的常规观测图。除了直接观测太阳,SOHO还促成了大量彗星的发现,它们绝大多数都是暗淡的,在经过太阳时会被焚毁的掠日彗星。

所有的这些卫星都是在黄道平面上观测太阳,所以只能看清楚太阳在赤道附近的地区。研究太阳极区的尤里西斯号探测器在1990年发射,它先航向木星,经由这颗行星的弹射进入脱离黄道平面的轨道。无心插柳的,使它成为观察1994年舒梅克-李维九号彗星撞木星的最佳人选。一旦尤里西斯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它开始观察高纬度上的太阳风和磁场强度,发现高纬度的太阳风以低于预测的705公里/秒的速度运动,还有大量的磁波从高纬度发射出来,散射了来自银河系的宇宙射线。

从光谱的研究已经熟知光球的元素丰度,但对于太阳内部的成分所知仍很贫乏。将太阳风样本带回的起源号被设计来让天文学家直接测量太阳物质的成分。起源号在2004年返回地球,但是因为它的一个降落伞在重返大气层时未能张开,使它在着陆时坠毁。尽管受到严重的破换,一些可用的样本还是被从太空船的样本返回模组舱带回并且正在进行研究与分析。

日地关系天文台(STEREO)任务在2006年10月发射,两艘相同的太空船分别被送进在地球轨道前方和后方并逐渐远离地球的位置上,这使得太阳和太阳现象的影像,如日冕物质抛射可以立体成像。

其他太阳观测卫星还有美国1998年发射的TRACE卫星、2002年发射的RHESSI卫星、2006年发射的STEREO卫星,日本在2006年发射的日出卫星(Solar-B)等。

观测和成效

太阳非常明亮,以裸眼直视太阳在短时间内就会很不舒服,但对于没有完全睁开的眼睛还不致于立即造成危害。直接看太阳会造成视觉上的光幻视和暂时部分失明,只要4毫瓦的阳光对视网膜稍有加热就可能造成破坏,使眼睛对光度不能做出正确的回应。暴露在紫外线下会使眼睛的水晶体逐渐变黄,并且被认为还会形成白内障,但是这取决于是否经常曝露在太阳的紫外线下,而不是是否直接目视太阳。尽管已经知道暴露在紫外线的环境下,会加速眼睛外层的老化和白内障的形成,当日食发生的时候还是有许多不当注视太阳所引发的日食目盲或视网膜灼伤。长时间用肉眼直接看太阳会受到紫外线的诱导,大约100秒钟视网膜就会灼伤产生病变,特别是在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强度较高和被聚焦的情况下;对孩童的眼睛和新植入的水晶体情况会更为恶化(它们比成熟的眼睛承受了更多的紫外线)、以及太阳的角度接近地平、和在高纬度的地区观测太阳。

通过将光线集中的光学仪器,像是双筒望远镜观察太阳,若没有用滤镜将光线做实质上的减弱和遮挡紫外线是很危险的。柔光的ND滤镜可能不会滤除紫外线,所以依然是危险的。用来观测太阳的衰减滤镜必须使用专门设计的:紫外线或红外线会穿透一些临时凑合的滤镜,在高亮度时一样还是会伤害到眼睛。 没有滤镜的双筒望远镜可能会导入超500倍以上的能量,用肉眼看几乎立即杀死视网膜的细胞,对视网膜造成伤害。在正午的阳光下,透过没有滤镜的双筒望远镜看太阳,即使只是短暂的一瞥,都可能导致永久的失明。

因为眼睛的瞳孔不能适应异常高的光度对比,观看日偏食是很危险的:瞳孔是依据进入视场的总光亮,而不是依据最明亮的光来扩张。当日偏食的时候,因为月球行经太阳前方遮蔽了部分的阳光,但是光球未被遮蔽的部分依然有着与平常的白天相同的表面亮度。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瞳孔可以从2mm扩张至6mm,每个暴露在太阳影像下的视网膜细胞会接收到十倍于观看未被遮住的太阳光量。这会损坏或杀死这些细胞,导致观看者出现小但永久的盲点。对没有经验的观测者和孩童,这种危害是不知不觉的,因为不会感觉到痛:它不是立即可以察觉自己的视野被摧毁。

阳光会因为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而减弱,特别是当日出和日落时经过漫长的地球大气层时,使得阳光有时会很柔和,可以舒服的用肉眼或安全的光学仪器观看(只要没有阳光会突然穿透云层的风险)。烟雾、大气的粉尘、和高湿度都有助于大气衰减阳光。 一种罕见的光学现象会在日出之前或日落之后短暂的出现,就是所知的绿闪光。这种闪光是太阳正好在地平线下被弯曲(通常是通过逆温层)朝向观测者造成的。短波长的光(紫色、蓝色和绿色)被偏折的比长波长的多(黄色、橙色、红色),但是紫色和蓝色被散色的较多,留下的绿色就较容易被看见。

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具有防腐的性质,可以做为水和工具的消毒。它也会使皮肤晒伤,和其他医疗的效应,例如维生素D的生成。地球的臭氧层会使紫外线减弱,所以紫外线的强度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加强,并且有许多生物已经产生适应的能力,包括在全球不同地区的人种有着不同的肤色变化。

术语

如同其它的自然现象,太阳在整个的人类历史上受到许多文化的崇拜,并且是星期日这个词的来源。依据国际天文联合会,它在英语中的正式名称是“Sun”(作为专有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拉丁文的名称是“Sol”(发音: /?s?l/),太阳神有着相同的名称,这是众所周知但在英文中却不常用到;相关的形容词是“solar”。“Sol”是太阳在许多欧洲语系中的现代用语。

“Sol”这个名词也被行星天文学家使用来表示其它行星,像是火星上的太阳日。地球的平均太阳日大约是24小时,火星上的“太阳日”是24小时39分又35.244秒。

太阳伴星

有不少天文学家认为,太阳有一颗不大的伴星,并把它命名为“复仇女神星”。但这颗伴星的存在与否仍存在争议。

人类文化中的太阳

太阳的重要性

太阳对人类而言至关重要。地球大气的循环,昼夜与四季的轮替,地球冷暖的变化都是太阳作用的结果。对于天文学家来说,太阳是唯一能够观测到表面细节的恒星。通过对太阳的研究,人类可以推断宇宙中其他恒星的特性,人类对恒星的了解大部分都来自于太阳。

太阳与神话

在排湾神话中,排湾族武商王是由太阳生出的。

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的保护神是阿波罗。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太阳是妖皇一族:三足金乌。《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竹书纪年》亦载“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山海经·海外东经》和《大荒南经》、《楚辞·天问》等亦载有此传说。

在北欧神话中,苏尔是驾驶日车的女神。

在日本神话,天照大神是代表着太阳的主神。

文章来源(本文翻译自以下资料,如有不正确之处,请留言反馈,谢谢)

Kenneth R. Lang: Die Sonne - Stern unserer Erde. Springer, Berlin - Heidelberg - New York 1996. ISBN 3-540-59437

Rudolf Kippenhahn: Der Stern von dem wir leben. DVA, Stuttgart 1990. ISBN 978-3-421-02755-9

Helmut Scheffler, Hans Els?sser: Physik der Sterne und der Sonne. BI-Wiss.-Verl., Mannheim 1990. ISBN 978-3-411-14172-2

Sackmann, I. et al., 1993, Astrophysical Journal, 457 ADS ISSN 0004-637x

C. Bounama, W. v. Bloh, S. Franck: Das Ende des Raumschiffs Erde. in: 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 Spektrum, Heidelberg 2004,10(Okt.),S.52–59. ISSN 0170-2971

Wolfgang Mattig: Die Sonne. C.H.Beck, München 1995. ISBN 978-3-406-39001-2

Wolfgang Mattig: Bevor die Sonnenbeobachtung zur Sonnenphysik wurde – in Deutschland und Umgebung. in: SONNE.Mitteilungsblatt der Amateursonnenbeobachter. Berlin 2002,103, 67(online - pdf). ISSN 0721-0094

Michael Stix: The Sun - An Introduction. Springer, New York 2004. ISBN 978-3-540-20741-2

Josef Langer: Theoria motuum Solis et Lunae.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