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暖暖视频免费大全中文(当代散文|故乡)

导读 暖暖视频免费大全中文文章列表:1、当代散文|故乡2、内蒙古70年·中国聚焦丨中国首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迎来70岁生日3、国际Fun丨BBC又出神作!动物世界激萌上演无间道?4、

暖暖视频免费大全中文文章列表:

暖暖视频免费大全中文(当代散文|故乡)

当代散文|故乡

文/张小娟

故乡这个词,读来就有几分伤感。它总是披着隐形的忧郁外衣,在我身处其中时无法察觉,只有离开时,这种隐形才会失去效力,显露面目。所以当我远离故乡时,我才开始记得关于故乡的一切,这一发现得益于跟朋友的闲谈。本以为忘却的记忆,在谈及时瞬间复活,那片故土上的点点滴滴如破笼而出的野兽一般,四处奔窜。

提及各自的小学,意外它们命运的底色都浸润着悲凉的气息,尽管我们相隔千里之外。朋友的小学离家很远,骑自行车需要四十分钟,但附近只有这一所小学,她别无选择,尽管如此,在她尚未读完四年级时,小学便倒闭了,她不得不转去其他的村镇上学。我的小学虽则将我供养至毕业,但在两年后也被迫关停。听舅舅说,因为父母都把孩子送到了乡镇或县城的学校里,村小招不起生只能关闭,曾经的校园现在已成了村里的大队部。去往学校的那条羊肠小道由于人迹罕至,也已经被两边野蛮生长的黑刺林给遮蔽了。谁曾想,这条小道上曾满是学生的欢歌笑语,但随着学校的消失,它也不复存在了。

我的小学坐落于一个半山腰上,离我居住的姥姥家虽只十几分钟的脚程,却要经历下山、上山的过程。原本这里只是七零八落的白杨点缀着的山,并没有路,但自从三十多年前村小建起来,父辈们便踩出了这山间小道。待我上学时,蜿蜒的小路已鲜明地把一座山劈成了两半,路上随处可见裸露在地表干裂的杨树根,似乎向每一个来往的行人无声地诉说着它并不漫长的历史,我亦是行人中的一个。那时的我个头虽小,却非常灵活,姥姥送我到山神庙头看我下山,她一打眼儿我已经爬上了另一座山头,隔着空谷和山梁远远地冲她摆手。

村小规模不大,虽只有三排平房,但依然容纳了从学前班至六年级的一百五十多人。我们的教室在校门进去的右前方,它见证了我六年多的喜乐哀愁。其中记忆犹新的是学会第一个英文单词,School,的快乐。现在想来,那是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力量推开了另一种语言的大门,那种喜悦大抵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要归功于我们新来的社请老师。她姓康,是一个身材娇小,脾气很好的女老师,听说请她来,是因为她会说英语。自此往后,我经常看到她穿梭于每一个高年级的英语课堂。我那时的英语课本,密密麻麻地写着中文标注的发音:“古的猫宁”“思古”“八爱可”“三克油”等等,虽然那写满中文音标的英语书早已找不到了,但那种对新知的热望穿过时间,以更加饱满的形式显现于后来的每一段人生旅程里。

从村到镇,到县城,到地市,到省城,我近乎龟速地远离故乡,直到把它远远地抛在身后。在原始的记忆中,每天在土地里刨食的人们,身上无不沾带着泥土的气息,忙完回家拍拍衣服,轻易地就能将其抖落一地。许是如此,故乡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无处不在的泥土和附着在土地上无休无止地劳作着的农民。中学之后,坚硬的水泥地和柏油马路以不容拒绝的态度迅速占领了我生活的每一寸地方,他们面目明晰,整齐划一,像训练有序的兵士,以攻城略地的姿态轻而易举地就让我丢盔弃甲,抛弃粗糙而破碎的土地,心甘情愿地归顺于它。

离开姥姥家转去镇上的初中上学,我就像被抛入人群中的一颗野草种子,无师自通地在这里扎根发芽,迅速成长,以中等偏上的成绩将自己送入了县城的高中。经过三年循规蹈矩的学习,18岁的我换来了差强人意的成人礼,即将开启了人生第一次出门远行之旅。对于这场远行,我虽非仔细筹划过,但确是蓄谋已久,我暗暗欣喜地满怀期待着我即将到来的远行,却忽略了亲人在为我欢喜的同时,更多的是担忧与牵挂。

父母家就像一个中转站,每次出门前我都会提前一天从姥姥家回到父母家,然后去往学校,从初中就形成了这样的惯例,这次亦然。姥姥姥爷照例送我去山神庙的路口,姥爷总是沉默地背着手,低着头走在前方;姥姥则由于常年腿疼,不得不倚着拐杖的力,缓步前行,甚至没走几步就要趴在拐杖上歇一会。我劝她在家不要出来了,但姥姥非要把我送到路边,看着我消失在道路的转弯处。舅舅要是有空,会用摩托车载着我,翻越一座又一座山头,绕过四十分钟的盘山公路,将我送至我的父母家。

由于要去往一个陌生而遥远的新城市,早上必然是需要早起的。闹钟未鸣,就已听到大门的吱呀声,是爸妈起来了,为我预备早饭。我闻声醒来打开灯,揉着惺忪的睡眼看了一下时间,还不到六点。这暖暖的土炕总有一种魔力,陷入在它的怀抱里便不想脱身。“女儿,赶紧起来收拾了,不是还没来得及吃饭车就下来了,快起来了!”妈妈看到我屋里的灯光,趁机喊我起床。我磨磨唧唧地穿衣起床,开始洗漱,并做出门前最后的收拾。

路边的公交车七点四十下来,爸爸为了让我从容地收拾,匆匆吃了几口就抱起我的行李箱去等车了。他小心翼翼地抱起我的行李箱,过多的东西和庞大体积使得他不得不弯腰屈腿前行。虽然箱子很沉,但他还是坚持抱着,艰难地从家门口一直抱到马路边上,这是从他第一次接触行李箱就形成的习惯,不论我说多少次他都不予理会。其实,轮子沾上土没关系,但爸爸在意。后来的记忆中,爸爸每次都是自愿承担了搬运行李的任务,但从没有看着我离开过。好几次妈妈还在陪着我等车时,爸爸已经背上背篓去山上割草了,或者扛着锄头下地了。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二〇一八年九月第一天的早晨,我带着亲人的嘱咐,和装得满满当当的行李箱,带着懵懂的热望奔赴第一场远行。如今离开故乡已有四年了,但她的面目不仅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

离开家后每次都是一星期给家里打一次电话,问一问家中的近况。长久以来便成了一个约定。偶尔有一次早了或晚了,电话的那边的他们,就充满了关切的担忧。记得有次早上有事,没有按约定的时间给姥姥打电话,下午打过去的时候,姥姥不无失望和委屈地说,“我记是你今早要给我打电话尼,我提前就把手机装到兜里了,一直在等你的电话,但你赶早没打过来,不知道你好着吶,牵心了一早上”。我才意识到这个电话背后浓浓的爱和牵挂,我柔声地笑着告诉姥姥,“上午有点事情耽搁了,知道您会牵心,忙完赶紧打过来了。”姥姥听到之后,随之马上变得像个拿到糖果的孩子一样,语气也变得轻快了。听着姥姥熟悉的声音穿过话筒,直击耳膜,记忆也仿佛随着声音回到了那个小山沟里,回到了那个跟在姥姥的屁股后边,凡事都围着她转的时期。

我所在的北方小城虽已入秋,但不见秋意。四周成荫的绿树和街上的短袖碎花裙还在张扬着夏天最后的灿烂。然而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家乡,虽刚入九月,但天气已经见冷,不穿外套已经无法抵御随风侵袭的凉意,尤其是一场秋雨过后。但我很喜欢雨后的清晨,土腥味和着青草的气息伴着微微的凉意穿过鼻腔,滑进身体,那种无孔不入的清爽有如儿时吃过的姥姥做的凉粉。那时夏天天气热了的时候,姥姥就会张罗着做凉粉。她熟练地在案板上倒上两升白面粉,用温水和面将其反复揉至表面光滑,然后找来一盆凉水,将光滑的面团放在盆里开始“洗面”。就像给小孩洗澡一样,等面团褪下的“脂粉”让水变得厚重,便将盆中的面水倒入铁锅里,再放一瓢清水,继续温柔地一遍遍清洗,直到面团褪下细腻光滑的外衣,露出粗糙的内里为止。但这粗糙的内里也并非没有价值,它虽然看似其貌不扬,但将其放在蒸笼上,蒸熟之后就变成了劲道可口的面筋。

灶上燃起柴火,姥爷开始烧锅,我拿着大大的木勺慢慢地搅拌锅中的面水,不让面粉沉淀,以免其粘在逐渐升温的锅壁上变得焦煳。等锅烧开之后,就要改用小火慢慢地烧,但手中的搅拌的木勺不能停止,依然要匀速地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着持续搅拌,直到锅中的面水变得浓稠,成逐渐浓稠的浆糊状,颜色也变得近乎金黄。这个时候就可以找碗盆等容器将其舀出来,放到背阴的地方等它自然变凉。一般放半天以后就变凉了,它已经完全凝固成了晶莹透亮的固体,就像我们熟知的透明色果冻一样清透,放到案板上切成长条状,拌上咸菜和辣椒,再放点醋或农家自制的浆水,就成了一道清香可口的解暑小菜。这是农家人夏日必备的风味小吃,也是那个遥远的村庄里最沁人心脾的味道。

如今离家在外,愈发想念故乡的味道。十八岁那年兴致勃勃地离开,没想到成为了后来远行的起点,自此往后,我跟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直到把它变成了一个固定的情感意象,高高地悬挂在我不常光顾的心灵高空。但每当跟朋友谈及家乡的吃食,我就会想起那些熟悉的味道。除了爽口的凉粉,它还是姥姥榨的浆水和酿的甜醅;妈妈包的水饺与做的豆面搅团;舅舅做的面片与红烧鱼……但在故乡之外的地方,只有跳动在味蕾上的土豆丝,像一根丝线般连接着我和故乡,成为我们之间的情感纽带,时时让我想起那里的人和事。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内蒙古70年·中国聚焦丨中国首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迎来70岁生日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8日电题:中国首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迎来70岁生日

新华社记者于嘉 勿日汗 王春燕

午后阳光暖暖地照在一望无际的锡林郭勒草原上,羊群散落在原野。蒙古族牧人毕力格巴特尔悠闲地斜躺在山坡上,用手机上网,关注正在举行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实况。

8日下午,人们纷纷赶到设置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大会现场,为中国首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庆祝生日。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经济社会从此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是中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农牧业凋敝,工业几乎“一穷二白”。

而据官方统计,2016年内蒙古GDP达1.86万亿元,较1947年增长642倍,经济规模跻身全国中等行列,人均值跃居全国第六位;牲畜存栏量达到1.36亿头(只),产粮278亿公斤,较70年前分别增长14倍和15倍;工业增加值达到7758亿元,增长6000多倍。

鄂托克旗赛乌素嘎查牧民巴育巴特一家五口人承包着3000多亩草场,牧业收入加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补贴,每年超过20万元。他说:“周边不少牧户的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生活越来越好。”

自治区成立前,百姓生活贫苦,而去年,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从出行靠马车、驼队到乘坐飞机、动车,从居住简易毡房到高楼大厦,从一度缺医少药到实现全面医保,从人均寿命不足35岁提高到75.8岁……“70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红利不断惠泽大众,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说。

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牧民斯琴,每到冬末春初草料青黄不接时,就会到邻近的汉族农民家赊账购草,待秋季牲畜卖掉后再去还账。“汉族兄弟们对我很信任,给了我很多帮助。”斯琴说,“这两年我学着种青贮玉米,他们也热情帮忙。”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相学习、团结互助,70年来,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维护着社会的安宁和边疆的稳定。

“自治区成立70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开创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安全的大好局面,创造了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奇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说,“这些都表明,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找到民族区域自治这条道路,经历了艰辛探索和长期实践。

1923年,李大钊等中共北方党组织领导人在北京蒙藏学校,向乌兰夫等蒙古族青年宣传有关主张和民族问题纲领,随后第一代蒙古族中国共产党人诞生。1925年,中共北方区委在内蒙古建立党组织,内蒙古革命从组织上正式成为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一部分。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乌兰夫等共产党人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粉碎了内外势力妄图将内蒙古分裂出去的图谋,领导内蒙古各族人民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上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蒙古族人口较多的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一带,成立了自治区,为后来实施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累了经验。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合法权利和少数民族的特有权益。坚持民族性与区域性相结合,因地因时完善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竞红说。

这个夏天,蒙古族青年宝音巴达拉夫发起的蒙古语夏令营,让10多名蒙古族小朋友接触到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微型机器人等许多新奇的“高科技”。这位出生在科尔沁草原的小伙子,从小接受蒙汉双语教育。“母语是我成长的根,汉语让我拥抱现代、了解世界,学好它们都很重要。”宝音巴达拉夫感慨道。

2016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颁布实施,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保护,民族教育得到优先重点发展。

“多年来,自治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立法,制定和批准了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蒙中医药条例、草原管理条例等500多件地方法规、意见,让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说。

“把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是内蒙古70年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宝贵经验。”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蔡常青说。

自治区成立后,国家拨出资金,安排项目,帮助内蒙古发展经济。“一五”时期的156项重点工业项目中,有5项放在内蒙古,国家还迁来一批企业,调来干部、工人、科技人员7万多人。改革开放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支撑了内蒙古经腾飞。

中共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着重延长资源型产业链,引导企业走资源转化增值之路,努力跳出简单“挖煤卖煤,挖土(稀土)卖土”的老格局,通过创新驱动,提高产业档次和产品附加值。

在发展中,内蒙古坚守生态底线,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70年来,内蒙古还重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安代舞、长调等44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保护,大批民族典籍、口传古籍以及上千种歌舞、音乐等民间艺术被发掘、整理,悠久的草原文化得到传承、延续。

“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认同,草原文化成为内蒙古地方文化的名片,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氛围和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生活关系,让内蒙古实现了繁荣发展。”郝时远说。(参与采写:任会斌)

国际Fun丨BBC又出神作!动物世界激萌上演无间道?

“冰河解冻,万物复苏,彩蝶纷飞,狗熊撒欢,春暖花开……”这是经典节目《动物世界》中的一段台词,伴随着赵忠祥浑厚低沉的嗓音,神奇又充满魅力的大自然就这样生动地来到我们身边,触手可及。

但最近,小编却被BBC的“动物世界”实力圈粉了。从拍摄“黑科技”再到动物们的“真情流露”,这部名为《荒野间谍(Spy in the Wild)》的2017年开年巨作,堪称纪录片界的一股“清流”。先来感受一下这画风:

呆萌的土拨鼠:

机灵的小猴子:

看完后,小编只想说:哎哟喂,这满屏的可爱简直要溢出来了啊!

要知道,这可是BBC金牌纪录片大师John Downer带领他的团队,在20多位科学家和野生动物专家的指导下,花了3年时间,行走超过20万公里,奔赴21个国家的31个地区,用8000小时的素材浓缩而成的!真正的良心之作有没有!

为拍摄这部纪录片,BBC派出了多达34只“动物间谍”,英媒甚至将它们称为“卧底军队”。河马,猩猩,树懒,猴子,鳄鱼……这些带着摄像头的动物机器人以假乱真,不负众望,迅速“打入”了动物圈内部,上演了一出出“无间道”,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原汁原味的视觉盛宴。

比如这只“间谍”土拨鼠就为我们记录下了土拨鼠家族的温馨日常。它们维系感情的方式就是“亲亲”,用“亲吻”来表达对彼此的爱意。简直暖暖哒!

这只黑猩猩意外发现了藏在树干里的卧底小猫,以为它被遗弃了,对它疼爱有加。

在印度拉贾斯坦邦,猴子们很快就接受了“间谍”猴子成为它们的一员,热情地想与它进一步培养感情。然而,意外发生了,“间谍”猴子不慎从树上坠落。猴子们以为它们的伙伴“不幸身亡”了。

就在这时,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原本叽叽喳喳的猴群瞬间安静,猴子们慢慢靠拢,围绕在“间谍”猴子身边,还默默地互相拥抱、安慰彼此。它们的反应,就好像是自己的孩子去世了一样。

就是这一幕,让无数网友大呼感动。不少网友表示,看到它们相互拥抱的时候,感动得眼泪都要掉下来。

制片人Matthew Gordon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说:“这可能是动物卧底系列拍摄到的最接近人类悲伤的画面了。”

当然,这样的良心之作也收获了网友们的纷纷点赞:

网友Elizabeth Gilbert:

这个纪录片太赞了!水獭看起来总是很开心,我可以连续几个小时看着它们。

网友Sunny Neuroshima:

荒野间谍》这个纪录片运用的技术简直不可思议。

网友Catherine Flego Wile:

能够有机会看到这个精彩的纪录片真的很幸运!

其实,这并不是BBC第一次使用间谍摄像头拍摄动物。从2000年起,他们就开始尝试各种偷拍“黑科技”了。

比如2012年推出的一部关于企鹅的纪录片,中文名干脆就被译成了《企鹅群里有特务》,讲的是有一天帝企鹅家族来了一位陌生的小伙伴,每天靠滑行来移动。虽然搞得其它企鹅一头雾水,但是这一反传统的爬行姿势却莫名其妙地在企鹅界火了起来,成为大家竞相模仿的对象。

后来,工作人员怕这只从来不走路的怪企鹅暴露,又派出了一只站着的间谍企鹅,而且还赋予了它生蛋的技能。

当然,这只蛋也安装了摄像头。

动物间谍的行动在萌蠢的企鹅界还算顺利,但到了机灵的北极熊那里,工作人员就感到心很累。

在2010年一部有关北极熊的纪录片中,有只北极熊发现河里有一块可疑的浮冰总是跟着他,于是生拉硬拽把它拖了上来。控制摄像机的工作人员一见情况不对,赶紧遥控着小浮冰开启“逃窜之路”。

但最后浮冰还是没有逃过“熊孩子”的魔爪,摄像头被无情地掰成了两半。

在偷拍这方面,BBC一直秉承着脑洞大开的精神,除了模拟动物,还有各种令吃瓜群众想象不到的存在。

比如,BBC曾遥控一枚石头卧底,而且还是一块会“跑来跑去”的石头。

正是通过这些可以“以假乱真”的伪装摄像机真实记录了动物们的各种情感:母亲对宝宝无私的保护与照顾、动物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动物伴侣间的浪漫、喜悦、嫉妒、伤心。

它告诉我们:狮子王的故事是真的,彭彭和丁满真的会成为朋友;黑猩猩会温柔照顾被遗弃的小猫;人们印象中最凶猛的鳄鱼,也有充满母爱的温柔一面……我们看到了世界最真实的样子,也开始了人与自然最深沉的思考。

(创意产品工作室 编辑:沈冰洁、刘新 资料来源:新华网、人民网、环球网等)

归来吧,少年!聚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开学第一天

归来吧,少年!

——聚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开学第一天

记者 王朝霞

这是一场最暖心的重启。

这是一次离别最久的重逢。

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所有人的记忆中,大概从来没有哪一次开学,像2020年这样让师生双方都如此充满期盼和渴望。也从来没有哪一次开学,能让师生如此铭心刻骨、回首难忘……

“同学,你从哪儿来?假期过的好吗?”

“累吗同学?先去把口罩换上……”

“网课上的怎么样?效果好不好?”

达娃湖畔春又至,静待学子复归来。5月15日,在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演练和扎实准备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终于迎来开学季。按照学校错峰报到的要求,这一天,将会有汉语和藏语两个系的500名大四学生抵校报到。

关切的询问,反复地叮咛。为了迎接学子们的归来,上午10点多,院党委书记杨卓玛、院长陈正武等校领导班子成员就守在校门口,迎接学子们的陆续归来。

久违了,我们的校园!

久违了,亲爱的老师!

当一个个风尘仆仆的少年拖着行李箱出现在校园里时,从大门口到宿舍,从分诊点到餐厅,从教室到图书馆,坚守学校每一个岗位的老师们终于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寂静已久的校园又将重新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行李车和通勤车不停地往返服务

为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的决策部署,根据《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染的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引导高校学生有序返校的通知、《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全省学校开学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按照《甘南州人大常委会关于依法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要求,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结合学校实际,成立了以杨卓玛、陈正武任双组长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反复演练和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2020 年春学期错峰开学工作方案,有力有序推进师生开学返校和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把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周密部署、统筹安排、齐心协力、群防群控,统筹做好开学前后疫情联防联控和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守住校园这片净土,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安全……

报到后,学生要在校门口依次接收身份验证、消毒杀菌、更换口罩、测温、分诊、扫健康码、登记排查等多个流程环节后,再乘学校通勤车前往公寓楼。体温异常或其他疑似人员,会由医疗中心直接派专车送往甘南州人民医院进行诊治。

每一道认真细致的流程、每一个严密繁琐的关口,都体现着学校的爱与责任。

没有人知道,在这样严防死守的关口后面,有多少人在努力和付出:校园环境消杀、学生公寓管理、疫情防控演练,反复优化反复演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为确保万无一失,各院系还安排辅导员对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籍学生实行“一对一”联络和“点对点”服务,确保学生返校后隔离观察14 天无遗漏、全覆盖。

所有的努力,都只为了等待学子们的归来!

记者了解到,甘肃民院春学期学生错峰返校报到时间从15日开始,共8 天,返校学生共计9727 人,其中还不包括实习生和考研学生。要确保近万名学生的入学安全与健康管理,学校所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

为此,所有人都在努力,每个细节都在不厌其烦地完善了又完善,一遍复一遍!

副院长、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牟吉信告诉记者,为了科学有序地做好前期准备、返校防控、日常管理等三个重要环节的工作,学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实行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明确各级责任人和任务分工,层层压实工作责任,从而落实落细外放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措施,确保全体师生的健康安全,把中央及省州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记者注意到,每个学生进入公寓楼后,还会领到一个特殊的“爱心礼包”,里面装有20支医用口罩、一支体温计和一本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手册。如此有备无患、事无巨细的服务,让远道而来的同学们心里暖暖的。

为了避免人群聚集接触,学校还专门指定了快递领取处,中通、顺风、韵达等快递一字排开且各有自己的专属空间。点点滴滴间,尽显学校的细腻和周到、关爱与温暖……

从临夏过来的小马同学说,经过这一个特殊而漫长的假期,他更加想念老师和同学们,更加想念久违了的校园。他没想到的是,为了复学,学校为他们做了这么多严谨周到的工作。“真的很感动。我们这些大四生马上变要面临毕业,我会好好珍惜在学校度过的这最后一段时光……”小马同学由衷地说。

从兰州抵达的王一凡同学看上去略显疲倦,但过完所有“安检”关口后置身校园的她,又显得新奇而兴奋:“我们的校园好干净啊!前几天从学校微信平台上看到老师们专门组织打扫了一次校园环境卫生,同学们都很感动,我还在后台留言了呢!为了开学,学校的考虑真的是事无巨细……”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坚守在甘肃民院的地方医护人员

食堂错峰就餐示意图

食堂餐桌严格按照防控要求拉开了距离

师生齐心协力,重启春暖花开。相信每一个重新抵达甘肃民院的学生,都将会记住这个特殊的开学季,记住久别重逢后,这一份来不之易、值得感恩珍惜的温暖和喜悦……

内容来源 | 中国甘南网

主编 | 宁峰平 责编 | 王朝霞

审核 | 张 佳 编辑 |杨 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我在韩国打黑工纪实6:狼差长逼我干最忌讳的活,下定决心逃亡

【前言】

为了帮家人改变贫困的生活,我在豆蔻年华去了韩国。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的将近四年的异国打工经历后,我终于回到了国内。随后,我进入吉林大学,一边学习韩语、一边写作。很快,我成为著名自由撰稿人,并被《知音》杂志以特殊人才招进去当编辑、记者。我在知音一干就是16年……

把自己苦难的经历原滋原味地写下来,一直是我最大的心愿。今天,我终于能静下心来,打开尘封的记忆,一字一字地写下这段经历。可是,我的心情为何变得如此沉重,未落几字,眼泪 已经迷糊了双眼……

作者 | 邹建华

编审 | 陈 成

出品 | 1号纪实

▲ 在韩国

在工作的八小时之内,“狼”差长一直死死地盯着中国人干活儿,我们每个人都得片刻不停地玩命地干。

一天,一个姓郝的延吉姐妹因为拉肚子,午休后晚去了两分钟,被狼差长毫不客气地撵了出去,当天的工资不仅全部被扣完,还罚她扫一周的厕所。我们只好在早上或午睡时,先把闹钟拨好,以保证按时来上班。

在工作期间,想上厕所也很难请下假来,找到狼差长,他一般不让去,有时候勉强同意,还要骂一通“麻烦”、“事儿多”等难听的话。很多人为了少上厕所,即使非常渴,也不敢喝水。

一天,开工之前,狼差长让中国女工先站在前面,他开始挨个检查我们的头发里是否有头皮。结果,有一大半人因为检查不合格,被他撵回去洗头了,他还洋洋自得地对韩国人说:“看看中国女人有多脏、多懒,记住以后吃饭时,离她们远点儿。”我们肺都要气炸了,恨不得上去揪住他狠狠打地一通。

狼差长每天都要找中国人的岔,挨骂是家常便饭,几乎每个人都挨过他的打。

有一次,一个叫孙红的延吉姐妹和狼差长顶了几句嘴,结果狼差长一怒之下,一拳打在孙红的胸口上,孙红连着两天没能上班,狼差长不但不说句道歉的话,反而一再说“活该。”

大家都恨极了凶神恶煞般的狼差长。有一次,狼差长一连两天没来,大家乐坏了,以为他调走了或生病了,来不了了。大家也终于过了两天安稳的日子。

谁知,第三天,狼差长又来了。他更加变本加厉地虐待中国人,开始有更多的人遭到他的毒打或被撵回宿舍,我们一个个气得咬牙切齿,大家一致说如果狼差长以后去中国,一定让他回不来,甚至有人想给他的车胎扎破以解心头之恨。

来韩国前,为了凑齐昂贵的出国费用,大部分人都借了钱,有的人甚至借了高利贷或者抵押了房子。我是跟亲戚和同学借了1万多才出来的,所以,大家都急迫地想尽快赚到钱来还债。

在我们没回宿舍工厂前,在那里工作的姐妹每天能加班到11点,我们在市内工厂上班的有夜班,夜班工资是白班的一倍半,虽然基本工资很低,但由于加班多和有夜班,每月能挣上五百美元左右。

我们在市内工厂上班的人都回来了,而宿舍工厂的活儿没那么多,所以,从我们回来那天起,就没有加过班,都是正点下班。

大家都很沮丧,如果加不上班,只能拿基本工资,一年下来也挣不上几个钱,这样舍家撇业地来到这里实在不值得。于是,我们在下班后,经常聚在部长办公室门口请求加班,但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此外,我们50名中国女工多次要求把工资往家里邮,以便还债。在我们强烈要求下,半年后的1999年4月1日,我们的工钱往国内邮了大约100万韩币,但每人在工厂里还押着150万韩币。

钱邮走还没过5天,4月5日早上,我就听说就在头天晚上,四个朝族人跑了,其中包括一个叫金梅的未婚女孩。她们是越墙从后山跑的,东西几乎全扔下了。

我心里一颤,虽然那几个朝族人一直对我们汉族人带撘不理的,但毕竟是一起出来的祖国的姐妹,她们扔掉了三个多月辛辛苦苦赚下的血汗钱,护照也没拿上,就跑了。我早就听说在韩国打黑工很危险,真不知她们以后的命运会如何,但愿她们能安安全全地赚完钱回家。

当天下午,朴在正就从汉城赶来了,他把所有的中国女工召集到一起开了会:“我一定在一个月内把她们四个全抓回来,遣送回中国。现在会社已和清州警察署联系好了,希望大家不要受她们的影响,好好工作。”人们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些问题:一层差长打人,没有加班,伙食太差……

朴在正耐心地听了一会儿,说:“请大家放心,你们提出的问题都能解决。我会单独找吴差长谈话,伙食问题吗,我为大家请示一下,以后每周多买点儿肉、蛋。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公司为了让大家多加班多挣钱,已经在外面揽了不少活,从下周起,大家每天都能加班,周六也能上班。”

大家听说一直要求的加班问题可以解决,就不再多说什么,又议论了一会儿,就各自回去干活去了。

刚跑了四个人,工厂管的更严了,连上小卖店也不允许了。晚上,打更的老头拿着手电筒来回查看,各宿舍熄灯之前也得统计人数。跑了四个人后,开始人心惶惶,各种小道消息不停地传来。

一天,狼差长在早上训话时说:“跑出去的那四个人中,已经有两个被抓住,目前被关在监狱,她们要通过劳动赚到200万罚款和机票钱后,再被遣返回中国。韩国警方已经查明其余两个逃到了釜山,正在追捕。希望你们不要效仿她们,在这里好好干活儿……”听他这么说,我们更紧张了。

由于我出不去了,我的学生不得不来到我的宿舍找我上课,学生每次来时,都给我带来不少好吃的东西,我总是分给同屋的人一起吃。

很快,我们又可以加班了,周一到周五上班13个小时,每天工作到晚上10点半,周六工作到下午5点半,非常辛苦。但由于能赚到加班费,大家还是挺开心的。

过了大概一个月以后,跑出去的人还是没有准确的消息,工厂开始恢复正常,晚上熄灯前不再点名,也允许我们去附近的小卖店买东西。后来,在我们的要求下,又开始允许我们上街。

在距离宿舍大概两站地处就有一个公共汽车站,有一趟车能通清州最繁华的中心地带,但那辆车每隔两个小时才来一趟,很不方便。但自从让上街后,我们这批被关了半年多的中国女人常常在周日休息的时候,起大早坐头班车出去,逛逛清州市内,买些东西,晚上再坐末班车回来。

在工厂里有一种活儿,要把一堆制作好的铁片在发出很刺鼻的气味的液体里蘸湿后,再往机器上放。因为那种气体实在太刺耳、刺眼了,一般女工干不了,只有几个韩国男工轮流干。

有一天,我被狼差长叫过去干那活儿,仅干了几分钟,我就觉得耳朵根奇痒无比,接着头晕眼胀。一上午干下来,我的脸、脖子、耳朵都红了,手也肿的吓人。

我实在觉得坚持不了了,就找到狼差长,说“差长,我干那种活儿过敏,让我干别的活儿吧。”“连那活儿都干不了,你在这里还能干嘛?不能干的话,下午就别上班了,滚!”我怏怏地走了。

下午,我一个人坐在宿舍里,不停地挠奇痒无比的手、耳朵,可是,越挠却越觉得痒,有的地方还挠破了,流了血。

第二天上班时,狼差长看见我的狼狈样,安排我干别的活儿了,但每隔一二天,狼差长不顾我身体的反应,强迫我去干那种我最忌讳的活。我常常是手、脚刚刚恢复了正常色没几天,又红肿起来,后来一洗澡,我身上的皮就一块一块往下褪,身体也不时出现恶心、眩晕的反应。每天在上班之前,我总要紧张一阵儿,担心被安排干那种活儿。

一个周末的上午,我教完学生后,来到公汽站,想坐车去市内逛逛。谁知,我刚到汽车站不久,就下起了雨。我没带雨伞,只好躲在树下躲雨。当时,那里只有我一个人,由于下雨变冷,我穿的又少,冻得直哆嗦。就在这时候,我听见有人喊“过来,过来。”

我抬眼一看,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个韩国老太太在向我招手。于是,我就向老太太走去。老太太撑着把伞,颤巍巍地迎过来。随后,我被老太太带到了位于那个山坡上的她的家。

那是一个足有200平的房子,里面有4个房间,装修的很豪华。我进去时,看见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在写作业。老太太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海带汤,我喝下后,顿时感觉浑身暖暖的。

我和老太太聊天中,得知她92岁了,儿子、儿媳在清州市内住,儿子是市内一家会社的社长,12岁的孙子一般在周末来到这里陪奶奶。

就在这时候,老太太的儿子和儿媳妇回来了。当他们得知我懂点儿韩语,在教两个韩国孩子中文,让我在周日也抽出一个小时教他们的孩子,并说一个小时给我5000韩币,我当即答应了。

随后,老太太的儿子开车,带着我和他的妻子、儿子去了清州市内,我们一起吃了中华料理后,还看了场电影。

此后,我在周日上午都要出去,给4个学生讲课(后来老太太家邻居的一个孩子也过来听我讲课)。讲完课后,我的学生的家长经常开车带着我和他们的孩子一起去市内玩。

公园、游乐场、歌厅……我大开了眼界,终于亲眼看到韩国人如何享受闲暇时间,开开心心地玩。

每当和他们在一起玩的时候,我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好像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生活中这些美好的内容,成为我劳累、压抑的打工生活中最好的调剂品。

那时候,我在工厂干活儿有工资,额外还有当家教的收入,我比较满足,压根没有考虑过要逃。我一个人在韩国没有一个熟人,只会说简单韩语的汉族姑娘,真的往哪里逃都不知道。再有,我早就听说韩国到处是妓院,如果被骗进三流妓院,就可能一辈子出不来。

可是,狼差长变本加厉的残酷虐待,终于逼迫我不顾一切地逃了。

其实,在此后的打黑工的几年间,我遇到过不少比狼差长更狠的人,也经历了很多几乎被逼上绝境的情况。

多年后,当我整理这些当年的经历,真的不敢相信当年的自己那么勇敢。我怎么会有那样惊人的毅力,都忍下了。

有虐待就会有反抗。而当时,我唯一的反抗方式就是逃亡,不计后果、奋不顾身的逃亡。

今天,我终于过上了理想的生活。我由衷感谢当年的逃亡。因为它真的让我历练成了一个坚强的姑娘,并帮我在回国后,开辟出了属于我的辉煌!

本连载作品影视改编和出版事宜授权1号纪实独家代理,欢迎联络、合作。

作者简介

邹建华,吉林省长春市人。为了帮助家人改变贫困,于1994年8月,举债到了韩国。历经一年合法,两年多非法的危险重重、九死一生的异国打工生活后,在1998年3月,回到了家乡。

回国后,一边学习韩国语,一边开始写作。期间,在包括《知音》、《家庭》和《华西都市报》等全国各大期刊发表了上百篇稿子,很快成为当时的著名自由撰稿人 。

2001年,被著名的《知音》期刊集团以特殊人才招去,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打工》杂志当编辑、记者。期间,发稿业绩一直名列前茅。2012年,《打工》杂志改版,又到竞争更加激烈的《知音》正刊做编辑。期间,共发表作品1000多万字。

2017年,辞去了编辑、记者工作,带着八旬老娘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为了实现年轻时的梦想,于2018年5月,进入韩国仁荷大学攻读本科。目前,定居珠海。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