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给个身份证玩游戏(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调查:花钱买攻略破解,找个身份证号即登录)

导读 给个身份证玩游戏文章列表:1、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调查:花钱买攻略破解,找个身份证号即登录2、当家中有个爱玩游戏的小朋友,今年的寒假绝了3、紫牛新闻记者调查:孩子租个号

给个身份证玩游戏文章列表:

给个身份证玩游戏(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调查:花钱买攻略破解,找个身份证号即登录)

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调查:花钱买攻略破解,找个身份证号即登录

新华社太原2月2日消息,目前,各地纷纷开启寒假模式,不少家长希望通过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长。

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是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下,由各主要游戏、视频、直播等网络平台推行的软件系统。进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户的使用时段、在线时长、服务功能等会受到限制,且只能访问青少年专属内容池。

但“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这类系统存在不少漏洞,实名制形同虚设,有的孩子甚至在网上随便找个身份证号码就顺利登录了。此外,网上还流传各种几十块钱的攻略,轻松破解系统限制。一些家长戏称,防沉迷系统“防了个寂寞”。

网上找个通缉犯的身份证号就能登录,花60元买攻略破解限制

黄晴是重庆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英语老师,每周末给初中生上课。她发现,一下课孩子们就聚在一起玩手机游戏,热火朝天。“防沉迷系统压根啥也防不住,这么长时间,还没听说过哪个孩子因为防沉迷系统不能玩游戏的。”黄晴说。

山西晋城市凤城中学初三学生的家长赵小芳告诉记者,孩子回家一写完作业就玩手机游戏,有时候一玩就到半夜。虽然知道有防沉迷系统,也设置过,但感觉没什么用,孩子该玩还是玩,想啥时候玩都能玩。“这又放假了,家长要上班,孩子自己在家就更管不了了。”赵小芳说。

记者采访发现,这一被广大家长寄予厚望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在迷恋网络的青少年眼中形同虚设。对于这一系统带来的影响,很多未成年人十分淡定:“要想绕开那个系统很容易。时间到了先退出登录,再打开用游客模式玩,基本没什么限制。”

“现在女生玩装扮类和养成类的游戏比较多,虽然都需要实名认证,但我用妈妈的微信就能登录。很多游戏都是这样,微信、QQ登录以后就不会再问其他信息了,默认你是成年人。还有很多网页上的小游戏不需要注册登录,直接玩。”

“很多游戏要用身份证登录,但不需要人脸识别,有的同学甚至在网上随便找一个通缉犯的信息,把其身份证号输进去就可以玩了。”

记者调查发现,“如何破解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还成为各大搜索引擎的热搜词。记者在多个搜索引擎和视频网站上搜索“防沉迷系统”,出现了大量破解攻略。搜索引擎还会推送售卖破解防沉迷系统的网站和软件。在一个“解除防沉迷网站”上,一个破解防沉迷系统的商品价值为60元。

平台“打折”落实注册实名制

记者了解到,虽然相关规定已明确网络游戏必须实名注册,但不少平台“打折”落实。

很多平台通过第三方账号登录规避了实名制监管。记者下载了多款热门游戏、直播、短视频APP,发现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第三方账号登录,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会甄别用户身份。

有的平台虽然要求实名制注册,但只认身份证不认人。有一些青少年会用家长的号码登录,有的随意在网上找个身份证号码就能登录。

此外,很多平台设置的“游客模式”不需要任何身份验证,为青少年开了“方便之门”。

一名中学生告诉记者,很多游戏用游客模式可以玩一个半小时左右,等时间到了关掉再重新打开应用,又能玩一个半小时。

记者用安卓系统下载了一款名为“斗罗大陆”的手游,在访客模式中连续玩了近两个小时,没有任何时间限制的提示。

记者调查还发现,有的平台重前期准入轻后期甄别。不少受访青少年告诉记者,一些平台的准入很严格,必须刷脸,但之后就不会再查,很多青少年会找成年人帮忙。“有的找家长,很多是找爷爷奶奶,稀里糊涂就帮着刷脸认证了。有的会去网上花钱找成年人代实名。”一名初中生说。

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八中学校一位初中生告诉记者,在他常玩的一款游戏公告栏上,常常会有人发帖,请求别人有偿帮忙解除防沉迷系统,用谐音字就可以避开敏感词审查,花钱请人刷个脸,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再检查。

此外,不同平台各自为政,也让防沉迷系统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作用。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不同平台对于青少年模式下使用时段、受限时长、服务功能的规定各不相同。不少家长直言,就算所有平台都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也没用,“孩子这个玩一会儿,那个玩一会儿,一整天就过去了。”

警惕企业对未成年人进行数据和社交绑架

目前,各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仍然依靠用户的自主选择,如果没有家长监督,未成年人完全可不选择此模式。

记者在部分直播平台上体验时发现,即便在个人资料里填写未成年人的年龄信息,系统也不会自动跳转青少年模式,必须手动设定。

记者在部分农村地区采访时看到,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一些青少年由老人照顾,这些老人连手机操作都不熟悉,更不知道何为青少年模式。一些放假在家的学生一旦手机在手,就少有限制,往往沉迷其中。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青少年群体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体,防沉迷系统的设置其实违背了企业商业利益。企业应不断提升社会责任,加大在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上的技术和资金投入,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企业不规范行为的惩戒。

针对不同平台防沉迷系统各自为政的问题,熊丙奇建议,政府要推动建立统一的强制性防沉迷系统,要求各平台系统联网、信息共享,同时同步处理未成年人的数据,“比如一个孩子在某个平台上玩到规定时限后,这一天在其他平台上都不能再玩。”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表示,社会各界要不断创新对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保护机制,防范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行为,防止个别企业和个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数据和社交绑架,将其变成围猎的消费对象。

“要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技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家长和学校都要引导孩子,让孩子拥有广泛兴趣爱好和丰富的课余生活,学会如何安排时间。“孩子的主体性增强,就会认为网络只是个工具,不会沉迷其中。”(马晓媛、李紫薇/新华社)

来源:新华社

当家中有个爱玩游戏的小朋友,今年的寒假绝了

“耶,我寒假每天可以玩14个小时游戏了!”

“你再仔细看看,看看到底有没有‘每天’两个字。”


“????!!!!”


小八有一个未成年但喜欢打游戏的妹妹,就在1月17日,她经历了一下大喜大悲的瞬间。


一看到新闻标题都不看内容就跑到小八这雀跃欢呼。


唉,孩子确实还是太年轻了。


寒假已到,又到了万兽出山的日子,孩子们千盼万盼终于不用在上学了,本来还想着要在王者峡谷大显身手,没想到迎来了一份“寒假限玩日历”。


从本周开始到2月15日,未成年人寒假累计最多可以游玩14个小时腾讯旗下的游戏,整个寒假期间只能玩不超过14个小时的,而非每天不超过14个小时。


消息一出,各个圈子激起千层浪。


小朋友们在“鬼哭狼嚎”,爸爸妈妈奔走相告,玩游戏的成年人长吁一口:“遇到小学生的概率小了好多,真好”,而腾讯也被小朋友们威胁,果真万相生。

01 小朋友们


未成年的小朋友们为限玩规定的核心人物。刚有的放假的喜悦就被这样的限玩给冲淡了一些,那未成年人肯定会有些不满。




比如上面的评分,前面的话都很硬气,什么请律师告上法庭等,但其实都是为最后一句话做铺垫“让未成年人能玩4个小时游戏”,整段话看下来,倔强傲慢中又透着一股卑微,应该是小学生留言的吧,居然还懂威逼利诱这一套。


在本次寒假限玩之前,腾讯已经将未成年人能玩游戏的时间从非节假日1.5小时降至1小时,节假日从3小时减到2小时,当时就引起了一群“小学生”们的反击。




或许更让这群小学生没想到的事情是,寒假的游戏时间限制居然比上学时候的更严,甚至还有很多天是禁玩日,别说一个小时了,一分钟也玩不了。

02 哥哥姐姐们


哥哥姐姐们,你们是否经历过被自己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借号的经历,自己手机还没玩够,就被家里的小朋友们争着要借自己的账号玩游戏,最近半年来这样事件发生的频率应该是处于直线上升的状态。



这个寒假就要离这些想玩游戏的小朋友远点哦,被他们的家长说带坏自己的孩子是小事,把自己的账号给弄封了,那可真是回天无力了。


同时也要提醒下各位哥哥姐姐们以后就不要妄想祸祸学弟学妹了,当有这个想法的时候除了要想下违不违法之外,还需要想下自己知识渊博吗?考上清华北大了吗?是校草校花吗?


如果都是否,那学弟学妹甜甜地喊你哥哥姐姐,你就要提高警惕啦,因为他们可能是看中了你的游戏账号!

除此之外,值得哥哥姐姐们高兴的一件事就是即使来到了寒假,只要不在规定日期的晚上8点到9点玩游戏,遇到小学生的概率近乎为0,但凡队友和对手有点小学生的迹象,咱是不是就可以举报起来?


唉,为了保护未成年们,各位哥哥姐姐们也是费心了。

03 爸爸妈妈们


终于在这个寒假不用对着孩子吼:“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游戏”,毕竟一天到晚他们最多只能玩一个小时游戏,有的时候甚至玩不上游戏。


因为游戏引发的家庭纷争会在这个寒假消失吗?


或许是可以的。


这个寒假,孩子没有课外辅导,作业也因为减负被减到最少,学校的期末考试也不公布排名,家长也不会因为游戏和期末考试看孩子哪哪都看不惯,和谐幸福的家庭关系或许从这个寒假开始。


家长们,游戏中未成年的模式掌握好,管教孩子没烦恼。


当然要防止自家的老人被小孩子忽悠开了游戏账号,要不然的话寒假会立马又会上升为多人的纷争。

04 爷爷奶奶们


想当初,6旬老人深夜拿赵云五杀,闻者都得喊一句:“吾奶常山赵子龙”。

在去年9月腾讯游戏加大防沉迷之后,一位出生于1961年的老太太深夜玩游戏,且玩得不错,这着实让腾讯陷入了沉思,但经过系统甄别后,深夜五杀确认为本人行为,并且该账号触发的17次人脸识别验证均已通过。


如果这位6旬老太家有小孩,想来今年的寒假会特别热闹,深夜孩子会不会眼睛滴溜溜地看着奶奶说一句话:“奶奶,你都玩那么长时间了,可以借我玩下吗?”


奶奶可能会来句,“你太菜了,赶紧洗洗睡吧”。




但腾讯17次人脸识别均通过其实还无法确定背后是不是未成年人,在爷爷奶奶根本就不懂的情况下,或者有些老人比较溺爱孩子的话,帮孩子进行17次人脸识别也不是不可能。


毕竟还有86岁的奶奶在王者荣耀排名都已经全国前一万名了,这要不是小学的堂弟干的话,那可真是让那些熬夜打游戏的小年轻都自愧不如了。

为了防止孩子拿老人的身份证玩游戏,腾讯的头部游戏中要求所有55岁以上老年人账号夜间游戏每次登录都需要人脸。


爷爷奶奶们也要注意了,当自己的孙子孙女突然一反常态想要为您拍照,且这种行为症状在他们进入寒假之后变得多发的时候,这时候就要勇敢地把手机推向孙子孙女的脸,并说一句“爷爷奶奶拍够了,你自己单独拍一张吧”。

这个寒假,小朋友们没有太多的作业、没有课外辅导,也不能玩游戏,那他们到底该如何度过呢?建议可以学习一下这三个人。


小朋友们实在觉得无聊可以练下猴王刷棍、一目十行、单手鼓掌、眼前一亮趴桌,到时候春节走亲戚的时候也不至于说没有才艺可以展示。


需要注意的事情是有些动作也需要在监护人的陪同下进行,一方面是保证安全性,另一方面孩子们也不用担心过年被七大姑八大姨要求表演才艺的恐惧支配着,毕竟到时候可以拉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让爸爸妈妈也感受一下表演才艺的“快乐”。

紫牛新闻记者调查:孩子租个号也能打游戏,防游戏沉迷智慧引导挺重要

日前,教育部、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各地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早在今年8月份,国家新闻出版署也曾下发“史上最严”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管理文件,目前,收效如何?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进行了调查报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通知》要求:

未成年人玩游戏仅限周末、节假日

《通知》要求,网络游戏企业要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所有网络游戏用户提交的实名注册信息,必须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验证。验证为未成年人的用户,必须纳入统一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管理。网络游戏企业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中小学生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中小学生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记者体验

未成年人不在规定时间,游戏直接闪退关闭

记者用未成年人身份注册了最近很火的游戏《哈利波特:魔法觉醒》,记者发现在游戏中首页就会有年龄提示,登录游戏时有邮箱登录、微信登录等多种方式,但每种方式都需要身份证号,以确认玩家是否为未成年人。在未成年人模式下,玩家只能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晚8点到9点登录游戏,如果在其他时间登录,系统会跳出提醒并直接闪退关闭游戏。

记者注意到,游戏收费功能也对未成年玩家也做了限额,未满8周岁玩家不能充值,8-16岁用户充值单次不能超过50元,每月累计不能超过200元,16岁以上单次不能超过100元,每月累计不能超过400元。

漏洞依然存在,使用家长账号或租号可绕开

记者发现,在互联网企业严格的限制下,网络游戏管控依旧存在漏洞。孩子虽然不能用自己的身份证号登录游戏,但是可以使用家长的身份证号或者账号进行登录,有的孩子还可以在网上租号玩游戏。记者发现,网上活跃着大量账号出租平台。

南京一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王先生告诉记者,有一次半夜抓到儿子猫在被窝里打游戏。孩子的“供述”更让他感叹“防不胜防”,“竟然省下零花钱租了一个账号,段位更高还没有时长限制。”

近年来,游戏行业快速发展,租号生意水涨船高。就大部分网游而言,游戏体验取决于充值金额,动辄上百元的装备让不少追捧者望而却步,也让租号平台从中嗅到商机。

家里设置“停机坪”

给孩子提供高质量陪伴

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炼油厂小学骨干教师顾琳告诉记者:“现在大部分学校都不让学生带手机,所以在学校监管上,孩子们接触手机的可能性很少,更重要的是放学后、周末这些业余时间,以及‘双减’后孩子们空余的时间该怎么利用?这些问题都需要家长配合学校共同进行。”

顾老师在每周六开设的“家长学堂”中,向家长们介绍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让家长们从根本上了解成因,从而避免孩子们过度沉迷网络游戏。顾老师告诉记者,她们班每年都会举办一个绘画比赛,让孩子们画《我的超人爸爸》,从孩子们的画中,爸爸们从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变成跟孩子们一块玩耍,家长在逐渐意识到自己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在顾老师跟我们说了之后,我们都很注意玩手机这件事,我们在家里设置了一个‘停机坪’,我和孩子爸爸到家后就要把手机放进去,从小让孩子不要做低头族,减少孩子沉迷网络的可能性。”南京市炼油厂小学冯子宸妈妈告诉记者。

“家长们需要重视后疫情时代下的高质量陪伴方式,加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广泛开展阅读、手工、绘画等文体活动,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自觉远离不良网络诱惑。”顾老师如是说。

你知道吗?

游戏成瘾也是一种精神疾病

据了解,游戏成瘾也是精神疾病的一种,在2019年9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把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电视游戏、妨碍日常生活的游戏成瘾认定为新的精神疾病,作为依赖症的一种,列入了最新版的国际疾病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健康和药物滥用部门负责人萨克西纳表示,一个对游戏上瘾的人会失去对游戏的控制,并忽视其它重要的活动,如睡眠、吃饭、工作,这会对这个人造成伤害。

游戏成瘾又被称为“游戏障碍”。有科学研究表明,长期沉迷网络游戏,会改变大脑结构。北京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牛雅娟表示,玩游戏孩子的大脑,他的额叶功能出现一些损伤,和正常的孩子相比,控制力下降、认知功能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少年志编辑 徐彬雯

校对 苏云

来源:紫牛新闻

十三岁男孩,三天不吃饭,只为半夜刷脸玩游戏

随着孩子沉迷游戏概率的上升,国家针对孩子沉迷游戏的概率,国家紧急下达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其中最受孩子欢迎的官方游戏,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在第一时间实施了防沉迷措施,不仅限制了孩子玩游戏的时间,还进一步加强了刷脸系统,即使孩子玩游戏开局,但只要到了时间,也会被强制下线,但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想到一些孩子的奇葩操作。

近日的河南南阳,就出现了这样的例子,一名十三岁的男孩,用其奶奶的身份证注册游戏账号,为了防止刷脸系统和家人的询问,事先“潜伏”在奶奶床底下三天不吃不喝,就为了等奶奶睡着后,在半夜刷脸玩游戏,这种毅力和专注程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如果将孩子对游戏的精力,转移到学习上面,学习成绩在差的孩子,也会成为一个学霸。

可能很多人觉得一个孩子因为玩游戏,可以三天三夜不沉迷游戏,那对身体的损害真的太大了,孩子已经对游戏陷入痴迷的状态了,必须要尽快进行引导!

但一个孩子可以为了玩游戏做到这种程度,那他心里肯定是对游戏存在一定信仰的,或者说他除了沉迷游戏之外,对王者抱有梦想,存在一个电竞梦,事实上很多孩子都会存在这样的一个梦想,希望站在电竞的舞台上,灼灼生辉,但能够实现的真的太少了。

所以家长可以从这一方面出发,先去了解孩子是想玩游戏,还是有梦想,如果孩子只是单纯喜欢玩游戏,可以去询问孩子为什么会喜欢这个游戏,只有知道孩子喜欢玩游戏的具体原因,才能为引导做好铺垫;

如果孩子心里有梦想,可以先判断孩子的游戏天赋如何,再根据孩子的学习状况去判断是否让孩子选择去实现梦想,这样既可以减少冲突,也可以尽快突破孩子沉迷于游戏的现象。

暑期未成年人沉迷网游问题调查:限游令之下不少孩子钻漏洞玩网游

 跳伞、降落、伏击、正面交锋……7月30日,暑期一个寻常的下午,李阳阳(化名)紧盯手机屏幕,双手操作,口中念念有词,在网络游戏中带领队友冲锋陷阵,最终又拿下一局。而按照相关规定,这个时间段,本不该是这个开学即将升初中二年级的北京男孩的网游时间。

  去年8月30日,暑期结束之际,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限游令”后的首个暑假,记者近日调查采访发现,网游平台防沉迷系统审核趋严,很多电商平台加大了对游戏账号买卖租赁的管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同时,仍有一些未成年人通过社交平台租号、买号等方式突破防沉迷系统或人脸验证,一头扎进网游的世界,无法自拔。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虽然主管部门不断出台政策对未成年人使用游戏的时长进行限制,但由于家长、学校、社会等对于防沉迷干预机制的运用仍存在不足,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网络黑灰产看中了这部分需求,提供相关服务,以谋求经济利益,亟待进行整治。

电商平台交易管制

租号买号不再容易

  2020年至2021年,记者曾多次报道未成年人沉迷网游问题,发现一些电商平台出售、出租游戏账号,甚至出售身份证号码,成为未成年人躲避网游防沉迷系统的重要方式之一。今年暑期,记者调查发现,电商平台出售、出租游戏账号的情况仍大量存在,但由于平台加强了监管,未成年人想以此“突破”防沉迷系统受到了限制。

  记者尝试在某拼单电商平台上租赁游戏账号,但在该平台上下单这类商品需要先填写实名认证信息,符合“18岁以上用户”。在另一电商平台,如果直接搜索“租号”,页面上方会跳出“守护未成年绿网计划”,规定对于经实名认证≤18岁的用户,禁止购买网络游戏账号。

  进入电商平台的多个相关店铺,记者发现,店铺的“宝贝详情”页面均有平台自动生成的“消费提醒”: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平台规则,购买网游类商品需年满18周岁。

  多个相关店铺显示,租号流程如下:玩家依据手机系统和运营商选择不同价位、不同起租时长的账号;玩家下载“上号器”即“游戏盒子”软件,用客服给的密码“解锁账号”后开始游戏。

  但上述流程对未成年人进行了“拦截”——使用“上号器”必须通过一次独立的姓名与身份证号码实名认证。当记者向客服咨询如何跳过实名认证时,平台均自动弹出“禁止未成年人购买”的提醒,有客服明确表示:不向未成年人出售此类服务。

  哪怕通过成年人身份认证使用“上号器”跳转进入游戏,记者在玩游戏过程中发现,网游平台也会跳出防沉迷系统进行拦截,要求人脸识别认证。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以往绑定“隔夜身份证”、“盗用”身份证号码来“突破”防沉迷系统的办法似乎也不再奏效。

  在网络贴吧中,某工作室发文号称“能够破解人脸认证”。记者联系后得知,对方给出的破解方案为:做一个隔夜成年的信息覆盖。即把用户在游戏中用的身份信息改为隔夜成年的身份证信息,“改的话是150元”。

  记者支付150元后,对方以网游平台审核严格,虚假身份证未能通过认证,需要使用真人身份证、对方认为价格太低等各种理由要钱。记者要求退款,对方直接将记者拉黑。

  有业内人士称,所谓“破解”,实际上是改用成年人的身份证信息,而非直接破解游戏系统本身,“说能破解系统的,可能是诈骗”。

  而所谓“盗用”身份证,是一些网站平台提供大量身份证号码,或称可生成虚拟的身份证号码,用于游戏使用。不过,记者挑选了3个网站提供的多个身份证号码,在网游中输入后均无法通过实名认证。

社交平台暗藏玄机

以代练为名玩游戏

  尽管当下在一些大型电商平台购买游戏账号之路被逐渐封死,但未成年人想要拥有一个成年人的游戏账号也并非难事。记者调查发现,在社交平台上,许多时兴的网游都有专供玩家们自行交易的渠道,用户不需身份认证就可以租号、买号,甚至有人在里面“求助”破解防沉迷系统或人脸验证。

  相较于电商平台购买、租赁需要通过重重“考验”,这种“1V1”的沟通方式让双方交易更“直接”。一位用户在某游戏超话中发帖称有两个账号可以出租,记者添加其联系方式后,对方称可以按小时、一天和一周租用,收费标准是每小时6元、包天20元、包周66元,直接转账和“走中介”两种形式均可。

  对于记者担忧的实名认证问题,对方表示不需租号方进行任何认证:租号方只要在登录界面点击左下角的“扫码登录”,选择社交账号授权登录,将弹出的二维码截图发送给号主登录即可进入游戏。

  记者租用了两小时,在登录和使用过程中未受到任何限制。

  采访中,多位家长和未成年人告诉记者,有未成年人为他人提供有偿代练服务,花大量时间精力用于网游人物升级,有的未成年人觉得这既玩了游戏还能赚钱,一举两得,为此洋洋得意。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找到一位未成年代练,个人信息栏显示其今年17岁。这位代练称,平时在校,只能晚上接单,放假期间可全天接单。收费要视“老板”的需求而定,一个段位从20元至40元不等,可以“走平台”,即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完成交易。

  据业内人士透露,代练、陪玩目前已有较成熟的运转体系,即“俱乐部”——一个由多位具有自身特色和良好服务态度、玩相同的几款游戏的人聚集在一起,并由相应管理人员组成的社交群,管理员被称为“董事”,购买代练或陪玩服务的玩家被称为“老板”。“董事”会在提供游戏陪玩的交友平台上找需要代练、陪玩的玩家,抽取一定提成后将订单派给代练者。

  记者下载了两个提供游戏陪玩的交友软件,发现注册这两个软件时并没有年龄限制。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所在的“俱乐部”一般仅允许成年人代练、陪玩,且明确要求不接未成年玩家的订单,否则将被踢出“俱乐部”,“不过确实有不少‘俱乐部’并没有这样的规定”。

一些家长蒙在鼓里

沉迷危害显而易见

  李阳阳告诉记者,他和同学玩游戏不受限制各有“妙招”,他的方式简单直接——使用父亲的身份证注册游戏,玩的时候让父亲看一眼(人脸识别)就通过了,“我爸估计也不知道为啥老要他看一眼”。

  北京市民刘敏(化名)的儿子开学上六年级,今年暑期也沉迷于网游。“他爷爷之前淘汰的手机被他拿过去,下载了好几个网游,还和同学一起联机玩。”让刘敏不解的是,孩子连身份证都没有,是如何避开防沉迷新规的,“不是都要实名认证吗?难道这些游戏平台有漏洞?”

  仔细观察后,刘敏找到了答案——找爷爷,方式和李阳阳如出一辙。

  记者采访发现,使用家长的身份证注册游戏是未成年玩家最常用、最方便也是成本最低的方法。其中,一些家长对此放任不管,一些则并不知情,被蒙在鼓里。

  有家长说,暑期孩子难得放松一下,多玩会游戏也未尝不可。有的孩子由老人照料,只管吃饱穿暖,不管上网问题。有的家长则喊“冤枉”称,孩子以学习需要为由,让刷脸认证,没想到是玩游戏。还有家长说并不知道青少年防沉迷的规定。

  2021年11月5日发布的《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通知》落地后,85.8%的未成年人在玩游戏过程中曾被防沉迷限制。其中,有42.8%未成年人直接向家长索要过身份证,甚至有11.3%的家长并不了解未成年人索要身份证的目的。

  此前有媒体报道,家住浙江杭州的虞先生称自己卡里少了7.5万元,查了消费记录才发现有200多笔游戏充值支出,一经盘问原来是自己年仅13岁儿子消费充值的。之前,每次儿子让他扫脸都会配合。

  沉迷网游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郗培植曾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进行过深入调研。他告诉记者,一些游戏商家在开发网络游戏时会将上瘾机制设置在游戏中,比如设计好看的游戏皮肤和互动机制,让玩家团队作战,增强黏性;朋辈效应也让未成年人对网络游戏欲罢不能,他们每天交流游戏内容,不参与游戏就无法融入集体。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不但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对他们的心智、情绪也会产生巨大影响。比如,未成年人会模仿游戏中的暴力、血腥行为。”郗培植向记者介绍了他曾经接触过的一个案例,一个17岁的孩子,在网吧中连续玩了3天CS(反恐精英)游戏,出门吃饭时和别人起了冲突,他拿起身边的凳子砸向对方的头部,并反复殴打对方。事后,他说自己当时误以为还处于游戏中。

  对此,刘敏感同身受,儿子迷上网络游戏后,不仅学习成绩急转直下,而且视力急速下降,反应能力和理解能力也直线下降,“每天只想玩游戏,平时带他出去玩,也表现得非常自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李阳阳的姐姐发现,“李阳阳的暑期生活好像只有打游戏,根本不看时间,人变得越来越内向”。

治理网络黑灰产链

家校联动加强监管

  如何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游问题?

  根据《报告》统计,54.8%的家长希望能通过直接监测未成年人游戏时长或开发手机管理软件,了解并控制孩子的游戏状态。实际上,目前已有多家游戏企业建立了家长监护平台,但相关数据显示,仅有约两成家长加入监护平台,大量家长没有加入或者没听说过这一类平台,家长监护平台未能完全发挥作用。

  郑宁提出,应对游戏账号租赁、买卖等网络黑灰产加强整治。“不论是电商平台上的游戏账号租赁、买卖等服务,还是社交平台上个人之间的账号租赁或出售业务,实际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违法。”

  他分析说,网络安全法规定,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等服务,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同时,规避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违反了网络安全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还可能衍生出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除了政策指导、法律规制外,要想真正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还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重视和努力,家长要尽到监护职责,控制未成年人上网时间和权限,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家庭上网公约,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有效陪伴。”郑宁说,学校和家长也要联动,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教育,引导青少年合理分配时间;政府、学校、社会公益组织要加大投入力度,提供优质公共资源,让孩子拥抱大自然,提升审美,开阔眼界。

  “家庭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孩子自由使用网络的时间主要是在家里。未成年人的保护,是个社会治理问题,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如果我们只着眼于技术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技术是基础,但是教育才是关键。”郗培植说。

  除了必要的监督之外,有专家提醒,一部分孩子从过去每天接触网游的状态中抽身出来,过渡阶段可能会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不适,需要家长做好相应的开导与预防。

  值得注意的是,从之前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来看,城市和农村的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的内容选择和时长上有一些差异。城镇未成年网民更多使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站、新闻、购物等应用,而农村未成年网民使用短视频、动画或漫画等休闲娱乐的比例则高于城镇。

  对此,郗培植建议,应加强对农村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教育引导,农村地区的学校也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