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中信证券交易软件(券商一哥中信证券发力财富号,对于当前处于寡头地位的第三方平台冲击性如何?)

导读 中信证券交易软件文章列表:1、券商一哥中信证券发力财富号,对于当前处于寡头地位的第三方平台冲击性如何?2、券商加速筹备个人养老金业务 头部机构APP上线投资预约功能3、

中信证券交易软件文章列表:

中信证券交易软件(券商一哥中信证券发力财富号,对于当前处于寡头地位的第三方平台冲击性如何?)

券商一哥中信证券发力财富号,对于当前处于寡头地位的第三方平台冲击性如何?

1月17日,资本邦了解到,在2021年末隆重推出财富号之后,上周,“券商一哥”中信证券的财富号正式在中信证券APP亮相,并迎来了首批入驻的基金公司。

截至发稿,该财富号已经吸引到10余家头部基金公司入驻,包括华夏、广发、南方、易方达、博时、华安、工银瑞信、汇添富等在内基金公司均已经发布入驻公告。

据介绍,中信证券将依托其在基金行业的优势地位,推出财富号及配套的内容开放平台,构建基金生态圈,为个人投资者提供市场即时变化、行业分析、基金策略、产品售前售中售后陪伴等服务。并致力于解决当前“基金挣钱,基民不挣钱”的痛点,目标让投资者、卖方、买方目标一致,走向基金挣钱与基民挣钱的财富管理之路。

与传统互联网机构及银行的财富号所不同的是,中信证券的财富号并非简单的在APP中为基金公司提供产品推介及广告宣传页面,而是将基金公司、券商、买方、卖方投研、券商线上、线下流量、场内场外产品以及客户建立了生态链接,有温度的客户陪伴和专业的财富管理并行。

除了在中信证券APP中常态化的广播式展现之外,中信证券还在内容分发层面以线上 线下 智能化分发的三位一体的方式将客户经理的专业资产配置能力和线上经营相结合,为客户提供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财富管理服务。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中信证券在券商股权 混合公募基金的销售规模中稳坐头把交椅,排名第一,同时在全市场位次中排名第14位。

尽管与基金代销市场上的头部商业银行仍存在一定差距,但据中信证券财富管理委员会主任李勇进在去年11月份举办的中信证券2022年资本市场年会基金投顾分论坛上透露,从产品保有方面,中信证券公募及私募产品保有规模达4000亿,较2018年增长2.5倍,未来上升空间较大。

此外,据李勇进介绍,中信证券财富管理板块收入中,传统通道业务收入在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其占比已由2017年58%下降至46%,而财富管理收入占比则由16%提升至28%,财富管理板块收入已经成为中信证券最重要的收入增长点之一。

而此次中信证券携头部基金公司倾力打造财富号,也有望激活过往券商对财富号的消极态度。

据了解,中信证券之前,仅国泰君安和平安证券的财富号实现了与头部各大基金公司的互动,而其余中小券商却一直对财富号持观望态度。特别是在当下财富号市场主要由蚂蚁基金和天天基金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占据“寡头”垄断之位的情况下,中小券商发力财富号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

据某华南券商网金部门负责人坦言,对于中小型券商而言,一方面其掌握的基金公司的资源相对有限,吸引入驻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从时间和精力上看,开设财富号确实是一项大工程。

但也有人表示,证券公司发力财富号会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便于证券公司KOL(关键意见领袖)的内容输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KOC(关键意见消费者)的培养。

华林证券首席技术官(CTO)刘亚猛认为,券商的经纪业务未来将进入以生态为王的4.0时代。所谓生态为王是指一个开放性的平台,邀请产业链上下游生态伙伴的入驻,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服务。

本文源自资本邦

券商加速筹备个人养老金业务 头部机构APP上线投资预约功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域 深圳报道

个人养老金落地箭在弦上,证券公司正加速备战。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国泰君安证券等数家头部券商相继在APP上线了个人养老金投资预约功能。

10月18日,国泰君安相关人士表示,国泰君安君弘APP于9月上线了个人养老业务预约功能,待专区正式上线后将会通知客户办理相关业务。

此外,中信证券、银河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东方证券等多家头部券商也在积极筹备和布局,有的券商已完成制度设计、团队组建、系统搭建和联调测试工作,有的券商则推进投资者教育工作,开展个人养老金相关投教工作,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养老准备意识。

“个人养老金落地进一步提速。”招商证券分析师王武蕾认为,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各类个人养老金融产品的配套细则或试点都在逐步浮出水面,从已发行的试点产品来看,公募基金、银行理财和保险机构推出的养老金融产品呈现差异化竞争的格局。

多位业内人士也表示,个人养老金作为长期投资品,前景广阔,潜在入市金额超万亿,对渠道端来说客户粘性更强,利于扩大品牌效应,衍生客户价值空间较高,利好排名靠前的渠道机构。

券商加速备战

目前,国泰君安君弘APP已上线的个人养老金投资预约功能。

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个人养老金制度介绍、参与对象、参与好处、参与及领取条件、账户特点、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及养老计算器等七部分内容介绍。

在账户特点方面介绍,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封闭运行。

在参与好处上,重点提及税收优惠,即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此部分金额享受税收优惠。

对此,国泰君安相关人士表示,待专区正式上线后将会通知客户办理相关业务。

与此同时,华泰证券、东方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证券等多家头部券商也在加速部署相关业务。

据悉,银河证券已初步完成制度设计、团队组建、系统搭建和联调测试工作,并将持续做好养老规划投教工作。中信证券已经完成养老金底层系统建设,并联合多家开户银行通过了中登公司举办的准入测试和四方联测。东方证券在顺利通过了中国结算组织的四方联测准入测试之后,将着重在前端APP开发、业务测试、银行合作、制度建设等方面持续推进。

此外,多家券商推进个人养老金投资者教育,中信证券、银河证券、中信证券、东方证券都开展个人养老金相关投教工作,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养老准备意识。

此前,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董事总经理刘曼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资管新规实施以来,公司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力,在养老、机构服务、财富管理等领域不断拓展业务,比如,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年金组合超过200个,服务企业年金客户涵盖中央企业、大型金融机构、地方大中型国有企业等,社保、基本养老、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等业务长期投资业绩表现良好,未来将继续在养老投资、机构业务和财富管理领域积极布局。

某头部券商人士表示,个人养老金作为长期投资品,前景广阔,潜在入市金额超万亿,对渠道端来说客户粘性更强,有助于金融机构财富管理客户基础的扩大、用户粘性的增强以及品牌效应提升下带来额外的资金及服务需求。

15家券商或具代销资格

今年4月,《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资金可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同时,参与个人养老金运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由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确定,并通过信息平台和金融行业平台向社会发布。

6月24日,证监会发布了《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进一步针对个人养老金产品销售提出了制度性要求,其中提到代销机构应满足相关条件,包括经营状况良好,财务指标稳健,具备较强的公募基金销售能力;最近四个季度末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保有规模不低于200亿等。

根据征求意见,部分头部券商满足代销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的要求。

根据天相投顾的测算,全市场共有39家销售机构或满足参与业务要求,包括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18家银行机构,华泰证券、中信证券等15家券商以及蚂蚁基金、天天基金等6家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

券商系总数排在第二位,共计15家,包括华泰证券、中信证券、广发证券、招商证券、中信建投证券、银河证券、平安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国信证券、兴业证券、东方证券、海通证券、长江证券、申万宏源证券和方正证券,这也就意味着,这15家券商或具个人养老金产品代销资格。

东吴证券非银金融胡翔认为,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将带来丰厚的产品代销费用,目前利好头部机构。尽管个人养老金缴纳上限是每人每年1.2万元,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基础庞大,代销规模仍不容小觑。

开源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高超认为,银行、券商及三方领域的头部机构均有望获益。渠道方可以根据投资人申请提供相关账户服务,有利于独立完成个人养老金从开户到产品销售环节的业务闭环,预计个人养老金对于渠道端原有竞争格局影响不大。银行渠道在账户开立以及银行理财等多元产品销售上更加受益个人养老金政策。

高超则预计个人养老金对渠道端初期的增量规模影响有限,但是个人养老金作为长期投资品,客户粘性更强,利于扩大品牌效应,衍生客户价值空间较高,利好排名靠前的渠道机构。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中信证券:维持快手-W01024买入评级 流量与商业化有望协同发展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快手-W(01024)“买入”评级,调整2022-24年收入预测至929/1146/1378亿元。公司22Q3业绩强劲,各项业务和平台流量保持良好增长,同时利润率持续优化。随着商业生态委员会内部打通以及流量生态与商业化进一步耦合,未来平台电商、广告、直播等变现生态将持续向好发展。同时随着组织架构调整和运营效率优化,该行看好降本增效战略推进以及平台生态和商业化增长动力,未来毛利、销售费用及净亏损比率也有望进一步优化。

报告中称,公司22Q3电商GMV达2225.2亿元(同环比 26.6%/ 16.4%);其他收入达25.92亿元(同环比 39.4%/ 22.1%),takerate达1.16%。得益于平台在公域匹配算法等技术端的迭代、加强对品牌和快品牌等商家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优化直播电商商品供给和用户权益保障等优化,从而实现平台新开店和新动销商家数同比增长,快品牌数量和GMV占比持续提升,电商转化率和复购率持续提升,22Q3电商月活跃买家数突破1亿量级。

该行提到,随着CEO程一笑接管电商业务并对未来快手电商战略进行梳理,结合商业生态委员会的打通以及流量生态与商业化之间的进一步耦合,快手电商策略有望进一步清晰,强化信任电商在私域、粘性上的优势,并提升货品把控、公域推荐匹配能力等能力。116购物节期间,平台电商业务表现亮眼,该行预计公司全年GMV有望实现9000亿 水平,长期来看,快手电商效率和GMV仍有可观挖掘空间。

转行智能硬件产品后才发现的二三事

本文作者跳出他互联网医疗的舒适区后,开始设计一款家庭智能机器人产品,在对两种产品进行比较后,发现智能硬件产品存在复杂性、差异性、已知性、未知性、周期性这5个特点。本文以一个智能硬件产品的新人视角,对这5个特点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个人在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也大约有6年之久,其中前5年一直在互联网行业谋生活,而且一直在一个一直被称之为的“朝阳行业”——医疗行业,从起初的小功能的优化,到负责一个产品端,直至最后到整个产品线的负责,甚至到对外(B端)整个产品方案的输出以及售前的产品宣讲和售后的产品培训,吃饭的家伙也从写逻辑画图的Axure、X-mind回到了讲故事的PPT,可是等了这么久,医疗还在朝阳,日出始终没有冒头。

机缘巧合年前跳出了互联网医疗这个舒适区,开始设计一款家庭智能机器人产品,由于是公司的一个尝试性项目,所以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所有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工作内容均有涉及,还好基本功扎实,但是这近一年来也确实遇到了不少的挑战,可以说痛并emo着。

这里从一个智能硬件产品的新人视角,从智能硬件产品设计的角度,结合个人对智能硬件产品的理解,将其与个人在舒适区(互联网)的产品设计工作进行比较,发现智能硬件产品(主要还是与硬件配套的软件设计)设计阶段存在的5个特点或称之为现象,与大家分享:

    复杂性:产品组成的复杂性,软件-硬件-算法。

    差异性:相对互联网产品,智能硬件产品交互方式的差异,以及产品经理输出成果的差异。

    已知性:国家标准和行业做法对硬件产品的设计和算法需求的描述提供参考。

    未知性:算法需求边界的未知(对刚换行的产品来讲)。

    周期性:相较于互联网产品敏捷开发,智能硬件产品的开发的长周期不可回避。

一、复杂性

也许是本人初次接触智能硬件产品,也许是这个项目是公司的一个尝试项目,只安排了我这么一个产品来负责整体的软件、硬件交互的设计让我才有如此的感觉(智能硬件行业的产品大佬多多指教)。

先来看看之前在舒适区做的一款互联网医疗产品:从0-1搭建的涉及患者、医生、药师、村医、药代、企业员工、医院管理人员、平台运营人员等8种角色的3条业务线11个用户端的产品体系。现在回头看貌似也比较复杂,也许是在舒适区,轻车熟路,唯手熟尔,当时确实没有觉得有多复杂。

经过对智能硬件产品知识的不断了解,以及最近一年项目的经验总结,当前市面上可移动的家庭机器人大致会涉及到7个重要的组成模块:本体APP、手机APP、硬件本身、内容生态、运营管理后台、语音平台、算法平台。

这其中就有触碰到我的逆鳞的区域,让我踩进了盲区:硬件、语音、算法;其中硬件部分是完全不懂啊,不过庆幸的是硬件产品的定义在我介入这个项目前已由另一个硬件同事完成了,但是悲剧的是在我深入介入这个项目时,这位硬件同事已经离职,所以后期开发遇到了什么问题还得以质问的语气来找我做决策,只能提前去了解。

还有就是语音部分,语音可不是之前在互联网软件设计时接触过的语音通话、语音录入这类功能了,这里的语音涉及到语音脚本的撰写、语音指令的定义等等。

最盲的盲区就是算法了,算法可不是之前理解的推荐、查询逻辑、规则或策略一类的定义,这其中主要指视觉识别相关的类似人脸识别、人体跟随以及雷达相关的导航、路径规划一类的了,下文会进一步说明。

这里我们还是首先看看这7个模块的定位:

    本体APP:结合算法、手机APP以及内容生态和语音平台,调动机器人按照设定的业务逻辑执行相关任务。

    手机APP:负责远程遥控、管理和查看机器人的授权、任务状态等信息,与本体APP、管理后台、三方内容库均有交互,交互类型主要以图形(GUI)为主。

    硬件:包含机器人的产品定义、ID设计、结构堆叠以及执行器、芯片、传感器、显示器等元器件的选型和规格定义。

    内容生态:根据产品的定位接入对应的第三方服务资源,例如:音乐、视频等。

    运营管理后台:对产品中涉及的用户、设备、内容、等其他数据以及三方生态服务进行查看和管理。

    语音平台:涉及唤醒、指令、任务对话、畅聊对话等语音交互。

    算法平台:主要设计语音、视频、雷达等相关的算法。

常规情况下,就这么复杂的一款智能硬件产品该配备几个产品经理呢?个人曾尝试去咨询了下我身边认识的大佬,得到的结果是5个:软件、硬件、导航、语音、算法各一个,还好硬件结构工程师和算法工作师的可以协助进行硬件和算法、导航相关需求的定义,不然作为一个新手如何hold住这些陌生的领域。

二、差异性

1. 交互形式的多样性

智能硬件产品的交互方式呈现多样性,并不像纯互联网应用主要以图形交互(GUI)为主,其中智能硬件产品所涉及的交互方式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基本交互:主要指直接的硬件实体键的接触交互,例如开关键(短按、长按、连续按…),身体表面触摸板的交互定义等。

图形交互:主要指用户通过机器人屏幕操作本体APP,或者通过手机APP进行远程遥控机器人的交互。

语音交互:主要指用户通过语音操控机器人进行唤醒、聊天、执行任务的交互过程。

体感交互:主要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与机器人进行交互,例如:人体跟随、手势识别、表情识别等。

灯光交互:硬件的组成中一般会包含一种或多种具有一定功能定义的指示灯或者氛围灯来表现当前硬件所处的状态,包括灯的颜色,明暗度,变化频率、时长、组合图形等形式。

智能硬件(机器人)对用户的每一次交互反馈通常不局限于一种交互方式,一般是多种交互方式组合的形式即多模态交互。

例如:早上用户给机器人打招呼,机器人则可能作出以下反应:

【图形交互】:屏幕切换出微笑表情。

【语音交互】:机器人移动至用户身边,说“主人早上好吖,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呢!”,然后播放了一首班得瑞的歌曲“清晨”。

【灯光交互】:随着音乐的旋律,机器人身体上的矩阵灯球开始跳动。

【体感交互】:机器人跟随着主人来到门口,为用户送行。

2. 产品交付物的不同

同样作为产品经理,无论是互联网行业还是智能硬件行业,需要产出的文档:BRD、MRD、PRD确实一个都不少,但是其中连接产品和开发最核心的产品设计文档PRD,确实不尽相同。

互联网行业的PRD核心侧重于呈现界面设计、业务逻辑、交互逻辑,即该怎么去实现某一项需求或功能,其中主要包含:业务背景说明、业务流程图表、产品架构图表、功能清单列表、业务状态说明、推送消息汇总、全局规则说明、主要页面跳转示意图、需求评审记录、需求修改记录、界面详细设计文档、版本上线说明等。

其中“界面详细设计文档”占据篇幅最大,决定着产品设计在开发侧的落地,也是花费时间最多的一项文档。

智能硬件行业的PRD(0-1的产品)则完整地描述了:为什么要做、如何去做、做成什么样、需要多少成本、存在多少风险等内容,感觉是将PPT版本的BRD和MRD和重要内容进行了扩展然后和当前Word版本的PRD进行了一个组合。

其中主要包含有:文件属性、记录变更、背景分析、需求定义、外观设计、硬件方案、软件方案、算法应用、结构设计、非功能设计、测试要求、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等13项。

三、未知性

之前有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提出了一个需求:需要APP主题色与手机壳保持一致,随着手机壳颜色的调整自动适应;然后,然后就没有了,听说被“祭天”了。

作为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多少需要知道些当前技术的边界,作为互联网产品经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疯狂体验各种产品,看的多了,然后再结合自己对需求的分解,也就知道大概哪些需求是可以实现,哪些需求是无法实现。

回想之前负责互联网产品时,如果开发对你的需求提出质疑,多是质疑你需求的合理性,以及开发问的最多的是“现在市面是上有产品这么做的吗?”当产品经理找出竞品给到开发时,开发又会拿当前公司的人员和项目时间以及各种投入和条件无法与竞品相比说事。

但是在智能硬件产品设计评审过程中,除了以上这些,还会质疑或者说直接否决需求的可行性,特别是算法需求,导致这些质疑的原因就是产品经理对当前开发能力或者说行业技术能力边界的认知,与算法相关需求可行性遭到质疑有以下几点原因:

1)算法本身限制

行业中确实没有可行或者较好的算法模型来满足提出的业务需求(一般小公司利用的算法模型均是市面上开源的,然后进行算法的优化调试,愿意投入成本和时间去开发创新算法的确实很少,也许那些头部公司才会有这些举措)。

2)公司算法能力限制

行业中存在相应的算法模型应用,但是公司算法人员的认知局限或者能力不足,导致对算法相关需求可行性的否定。

3)硬件设计限制

可以找到相应的算法实现业务需求,但是硬件提供不了算法需要的数据,算法工程师也无法进行无米之炊。

例如:某一个视觉算法需要深度相机采集的数据,但是当前硬件设计只能提供普通相机采集的数据,导致业务无法实现。

4)算力限制

有可行的算法,但是选型的硬件芯片算力不够,无法满足算法的运行。

5)成本限制

有可行的算法,但是如果要进行成熟的应用,后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购买大量数据进行训练调优,但是项目时间却等不起,或者公司不愿意花这么大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去做这件事。

另外一个不可知,就是竞品分析的难度:

互联网产品相关的应用APP几乎都是开放注册(B端产品有部分是封闭的),进入即可以进行一个完整的产品体验和分析。

硬件产品则不同,即使下载并注册了硬件相关的应用,在没有绑定硬件的情况下,整个应用APP的分析几乎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所以需要进行一个完整的产品分析,那得首先买不止一台竞品,然后全方位地对硬件和软件功能进行体验、拆解和分析。

例如前段时间中信证券拆解了一辆全新的特斯拉Model3,输出了一份长达94页的研究报告《从拆解Model3看智能电动汽车发展趋势》,只能说中信有实力啊(哈哈),但是所在公司是否会动辄大几千上万买一台竞品供工程师和产品设计者进行拆解和分析,这只能看公司的格局和实力啦。

四、已知性

之前在做互联网产品设计时,同样也会考虑国家法规,平台标准之类的规则,根据相关文件设计或修改业务逻辑。

例如:

互联网应用(APP)中必须有用户注销功能,否则无法上交应用市场。《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

互联网医院平台接入规则(要想通过某地方的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年审,则相应“互联网医院”产品必须按照平台规则进行整改)。

同样智能硬件产品中的硬件、软件以及算法也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这对于刚接触硬件或算法相关需求设计的产品经理,在不知道算法边界或者硬件的好坏要求时,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需求的描述,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的需求功能都能找到相应的标准和参考)。例如常见的人脸识别需求中涉及的需求描述:

《GB/T 35678-2017 公共安全 人脸识别应用图像技术要求》

1 采集图像

1.1 表情

中性或微笑,眼睛自然睁开,嘴唇自然闭合。

1.2 眼镜

眼镜框应不遮挡眼睛,镜片应无色无反光。戴粗框眼镜注册时宜采集两张图像,一张戴粗框眼镜, —张不戴眼镜。

1.3 遮挡

遮挡物应不遮挡眉毛、眼睛、嘴巴、鼻子及脸部轮廓。

1.4 两眼间距

两眼间距应大于等于60像素,宜大于等于90像素。

1.5 姿态

人脸水平转动角应在±10°以内,俯仰角应在±10以内,倾斜角应在±10°以内。

1.6 亮度和对比度

图像亮度均匀,对比度适中,脸部无阴影、无过曝光和无欠曝光。图像灰度化后脸部区域动态范围在85~200 之间。

1.7 脸部区域

人脸完整,轮廓和五官清晰,无浓妆,图像脸部区域应无编辑修改性处理,几何失真应小于等于 5%,运动模糊应小于等于0.15,高斯模糊应小于等于0.24。

……

2 识别图像

2.1 遮挡

遮挡物应不遮挡眉毛、眼睛、嘴巴、鼻子及脸部轮廓等。

2.2 两眼间距

两眼间距应大于等于30像素,宜大于等于60像素。

2.3 姿态

人脸水平转动角应在±30°以内,俯仰角应在±20°以内,倾斜角应在±30°以内。

2.4 脸部区域

人脸完整,轮廓和五官清晰,无浓妆,图像脸部区域应无编辑修改性处理,几何失真应小于等于 10%,运动模糊应小于等于0.20,高斯模糊应小于等于0.25。

每一个算法模型关注的输入和输出的参数以及前置条件都不尽相同,对于一个纯互联网产品经理,在未接触到算法前,可能不知道对一个算法需求的描述需要对哪些些字段进行描述。

五、周期性

上文已提到过智能硬件产品主要包含:软件、硬件、算法等部分组成;其中软件、算法负责“智能”的部分,但是智能部分的更新迭代,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硬件部分的迭代,相较于互联网产品的敏捷开发,两周迭代一个版本,智能硬件产品的迭代周期就不可能这么快了,当然其中单纯的软件和部分算法是可以脱离硬件进行部分迭代的。

硬件部分迭代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或更久都是很有可能的。硬件的定义、设计、评审、打样、生产等部分,作为一个新人,目前就不在这献丑了,后续有深入的理解后再给大家分享。

专栏作家

andy,微信公众号:PM大白,一名产品经理行业的小兽医经理行业的小兽医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中信证券:下半年国内储能项目将规模化落地 关注用户侧商业模式的探索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下半年国内储能项目将规模化落地,主要关注用户侧储能商业模式的探索,预计未来五年全球储能市场CAGR将保持在60%以上。上半年海外储能签约与落地项目高速增长,预计下半年仍能维持增长趋势,储能产业链将蓬勃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参与到行业发展中。建议重点关注:储能系统集成商、储能逆变器、储能温控、储能消防系统和新型储能产品供应商。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现实驱动和政策推动,国内储能迎来快速发展期。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国内风光装机量持续提升,该行预计2025年国内新能源发电占比将超过20%,新能源装机的快速增长将带动储能渗透率的提升。另外,国家能源局等多部委陆续发布配储相关政策,包括优先并网、共享储能、拉大峰谷电价差等措施,提升发电侧、用户侧等配储意愿。从经济性的角度看,该行测算风光项目配储收益率有1%的下降,发展共享储能则能够弥补储能装机成本带来的收益率缺口。目前国内已公布的共享储能电站项目(投运、在建、规划)接近10GW/20GWh。随着政策推动与商业模式日臻成熟,2022年上半年并网、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51个,装机规模391.7MW/919.4MWh,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下半年集中式电站启动和工商业快速发展,大型储能项目将迎来放量,用户侧储能模式也将积极探索。

俄乌冲突加速了欧美国家能源转型的步伐,并积极通过发展新能源来寻求能源独立,同时传统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引发了欧美国家电力价格进一步飙升(过去两年欧洲多国电价上涨幅度超50%)。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海外户用光伏(光储)项目装机意愿明显提升。光伏 储能模式能够提升自发用电比例,该行测算相比无光伏/仅光伏模式下的电费节省分别为90%/85%(按10年期测算),海外户用光 储的经济性凸显。根据Energy Storage News数据,从上半年的海外光储项目跟踪情况来看,欧美国家储能相关项目签约和落地保持高速增长,这也预示着下半年储能装机也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多因素推动储能行业爆发,带动产业链快速发展和多种储能方式应用。

从上述情况来看,政策、电价和新能源装机渗透率提升等多种因素推动储能行业快速发展,该行预计2025年海外/国内新增储能装机量分别为190/80GWh,合计超270GWh。从市场空间来看,该行预计2021-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空间将由507亿元提升至3263亿元,对应五年CAGR超过60%。相应的,预计到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PCS、消防及温控板块的市场空间分别为1958/489/196/163亿元,对应五年CAGR分别为60%/60%/90%/81%。该行预计2022年全球储能市场将实现翻倍以上增长,其中欧美、中国是储能最主要的增量市场,海外户用光伏和国内风光基地,将带动储能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另外,为了满足不同的储能需求,短时、中时和长时储能也将获得应用和推广,其中中时储能最具代表的是锂离子电池储能,长时储能包括全钒液流电池、空气压缩储能和抽水蓄能等。

投资策略:

储能行业快速发展带动出货量和产业链成长,建议重点关注的方向:

1)储能系统集成商,主要代表是电池企业具备电池供应能力和成本优化能力较强,逆变器厂商具备较强的渠道和品牌优势的企业;

2)储能逆变器环节。重点关注具备渠道和品牌优势,并且率先发力的企业;

3)储能安全领域。主要包括储能电池温控领域,尤其是液冷技术具备优势的企业。储能电池消防领域的企业;

4)其他储能领域,包括抽水蓄能领域企业,建议关注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和空气压缩储能相关标的。

风险提示:新能源装机量不及预期;储能成本下降不及预期;电价市场化推进不及预期;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化不及预期。

本文源自智通财经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