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我国要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理论学习丨以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导读 我国要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文章列表:1、理论学习丨以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2、建设品质文化 助力质量强国:伊利荣获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特等奖3、李玉清在河南日报

我国要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文章列表:

我国要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理论学习丨以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理论学习丨以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肖红艳

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最强音。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吹响创新的号角,宣告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明确提出要“培育创新文化”。从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培育创新文化”,表明我国创新文化建设从注重外延到注重内涵的转变,将实现从强调理念倡导到强调实践引领的飞跃。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断,对于当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型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为创新文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培育创新文化,必须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和格局,才能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构筑起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继承创新基因,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创新动力,从世界优秀文化中获取创新灵感。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中,要通过对传统价值观念的理性审视、自觉培育,激活创新精神,为创新型国家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挖掘红色革命历史,传承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创新文化的构筑和培育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培育开放竞争的创新理念。培育创新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对于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应该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广的眼界,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的先进因素,促进文化发展和文化融合,让中国创新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相辉映中更加灿烂夺目。

教育浸润为创新文化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置身于当前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大局,教育要更加主动地培育和践行创新文化,持续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创新文化教育,努力培养青年一代的创造力。

牢固树立鼓励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文化的深层内核是推崇批判性思维,鼓励科学怀疑和求真务实,尊重首创精神和自由探索。因此,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培育,将创新文化中内含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教育创新是时代所趋,是强国所期,是学校必须践行的使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把握好课堂这个创新文化浸润的重要渠道,注重教学方式从灌输性的知识教育,转向启发式的思维训练。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引导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旨趣。

构建衔接有序的创新教育体系。构建特色鲜明、大中小学上下衔接、内容丰富的创新发展国民教育体系,搭建畅通的创新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切实引导青年一代以入脑入心的创新文化涵养优良学风,激发青年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和为国创新情怀。

时代风尚为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应大力倡导“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时代风尚,努力营造民主、生动、活跃的创新氛围。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是创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建立鼓励改革创新、宽容失败的干事创业环境。尊重科学家、企业家的主体地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激发企业家精神。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确保创新者的合法收益,促使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不断完善容错免责机制,激发改革创新的热情。

推行与创新环境相适应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文化要坚决贯彻党的创新战略,建立创新奖励机制,进一步破解创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为培育创新文化提供更扎实的创新实践基础。

营造尊重创新的社会舆论氛围。在全社会宣传创新,倡导创新,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传播创新文化、讲好创新创业故事、选树创新典型,弘扬创新精神,让创新理念深入人心,让创新实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作者系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辅导员骨干专项项目20F27成果)

建设品质文化 助力质量强国:伊利荣获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特等奖

近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了“2020-2021年度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获奖名单。伊利凭借“以坚守品质信条为核心的特色品质文化建设”案例,荣获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特等奖,并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乳企。

伊利荣获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特等奖证书

以品质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建设质量强国彰显龙头担当

多年来,伊利将助力质量强国的事业,融入进守护国民“舌尖上的安全”、促进国民健康的行动中。在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的推动下,伊利将品质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树立了“伊利即品质”的企业信条,视品质如生命,形成了以坚守品质信条为核心的特色品质文化。

伊利智能化生产制造工厂

品质引领,文以化人。伊利的品质文化,深深影响着产业链上的每个人。来自伊利集团奶粉事业部的孟根花是全国劳动模范,她在伊利工作已20多年。这些年,她始终守护在品质保障一线,从事质量检验工作,进行食品安全法规研究,并带领团队不断学习、积累数据、钻研新技术。在不懈努力下,她和她的团队成功建立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整套检验方法标准,为呵护中国宝宝的健康付出心血。孟根花说:“在伊利,我们长期经受品质文化的沁润,并通过实际行动切实践行‘为消费者奉献100%安全、100%健康的优质产品’的目标。”孟根花是伊利人坚守品质的代表,在牧场、工厂、检验室等各个岗位,每个伊利人都以自己的坚守成为品质的创造者,他们为守护国民健康、助力质量强国付出自己的努力。

“尊重人、凝聚人、成就人” 尊重人才创造卓越品质

多年来,伊利人之所以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卓越品质的打造中,还源于在他们身后有坚强的后盾。在潘刚的“尊重人、凝聚人、成就人”这一人才理念指引下,伊利积极践行“员工价值领先”,不断完善员工福利保障制度。目前,伊利的福利待遇达40余项,其中法定福利项目占15% ,非法定福利项目占85%。面对疫情压力,伊利持续逆势涨薪,2022年已经是伊利为员工涨薪的第17年。除此之外,伊利还设立了上百个奖项,激发员工动力。据统计,仅2021年,伊利向员工发放的各项激励金额就超12亿元。不仅如此,伊利还有连续11年升级的”春雨计划”,从员工发展、绩效管理、身心健康等多方面,为伊利人带来阳光雨露般的关爱,还有暖心的伊利集团爱心基金,在员工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在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指引下,伊利还积极推动员工共富,与员工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伊利强化员工关爱的举措,也受到权威认可。就在前不久,伊利荣获“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正是在全方位的呵护下,伊利人更有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也更加潜心于卓越品质的创造中。

不仅是获得“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特等奖”,在品质文化的滴灌下,伊利人曾创下累累的品质硕果。2021年,伊利连续两届获得中国质量奖表彰,并是获得“第十九届全国质量奖”的唯一乳企。2022年9月,伊利成为现阶段全球首家且唯一通过金标认证的食品企业。业界认为,通过金标认证的企业,相当于获得全球乳业标准中的“最高学历”。2022年10月,伊利荣膺亚洲质量领域最高奖“亚洲质量卓越奖”,再次彰显了亚洲乳业第一的品质硬实力。

伊利将继续强化特色品质文化建设,不断激发品质文化的精神能量,为助力质量强国战略做出更多坚实的努力,更好满足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玉清在河南日报刊发署名文章谈清廉文化建设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 筑牢清廉新蔡根基

□李玉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使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协调联动,不断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新蔡县纪委监委在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的基础上,紧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着力抓牢抓实廉洁文化建设,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清廉新蔡建设提供有力思想文化支撑。

一、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培育良好政治生态

牢牢把握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一是坚持政治引领。全面落实党委(党组)会议第一议题、中心组学习第一任务制度,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关于廉洁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坚持把日常理论学习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学懂弄通做实,真学真信真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理论上的清醒坚定保证行动上的自觉坚定。二是弘扬核心价值。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牢勤廉作风,倡导勤廉风尚,凝聚党心民心,把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党纪国法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发挥纪检监察机关惩恶扬善功能,推动诚信“红黑榜”、失信“黑名单”制度融入基层治理,推动崇廉尚廉成为党员干部身体力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三是培育廉洁理念。发挥廉政教育春风化雨、激浊扬清作用,开展分类针对式、正反对比式、亲身体验式、场景融入式宣传教育,组织县乡村党员干部走进廉政展馆、警示教育基地,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选取腐败易发多发领域,拍摄警示教育片,开展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深化监督执纪“后半篇文章”,让党员干部明底线、知敬畏。以“能力作风建设年”为契机,组织开展“转作风、提效能、聚合力、提形象”活动,推进“访企业、解难题、优环境”专项治理,研究制定“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正面、负面清单,积极构建帮扶有为、交往有度的政商关系,以清廉政治文化培育良好政治生态。

二、发挥人文资源优势,涵养廉洁文化基因

深入挖掘历史人文资源,贯通传承革命故事、名人典故,提炼廉洁思想,丰富廉洁内容,创新宣传形式,为清廉新蔡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一是挖掘廉文化。深挖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廉洁人物风骨,系统培育“廉吏故里”文化脉络。以明代诗人张九一的廉洁故事为素材,选题创作廉政豫剧《绿波楼》,拍摄制作微视频《绿波楼里清风起蔡州廉吏张九一》,放大名人效应,把廉洁文化熏陶浸润转化为党员干部崇德尚廉、崇廉拒腐的内生动力。以明代官员宋训的廉洁从政品格为选题,打磨加工动漫视频《宋训:鱼头参政》,弘扬和传承古代先贤公而忘私、甘于奉献、廉政为民的高尚品格。通过打磨加工系列廉洁文艺作品,让社会大众在优质文艺作品中净化心灵,涵养清廉价值理念。二是积聚廉元素。注重从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中挖掘革命先辈的廉洁事迹和崇高品格,因地制宜创新纪念馆、陈列馆、党史馆等红色资源展陈方式,推动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祠、任芝铭故居、小李庄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场馆展陈方式、展陈质量提档升级,积点成线、连线成面,不断从革命先辈中挖掘廉洁基因,从建筑承载中积聚勤廉元素,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廉洁的故事,赓续红色精神血脉,打造独具特色的廉洁文化品牌,激励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三是弘扬廉新风。把廉洁教育贯穿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全过程,综合运用政治监督谈话、日常提醒谈话和任前廉政谈话措施,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发挥文化浸润思想、启迪灵魂作用,持续开展“传家风扬家训”活动,不断擦亮“良好家风、最美家庭”的清廉底色;把廉洁文化建设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围绕县境内洪河、汝河、黍河三条水系建设“清风桥”,依托县城区五大水景公园建设“清风亭”,在文明单位文明行业设立“清风书屋”,健全完善“清风”谱系,打造一批“清风”地标,推动沉睡资源“活起来”、廉洁新风“动起来”,提升廉洁教育的鲜活度、参与性和感染力,努力营造崇廉拒腐的社会风尚。

三、拓展廉洁文化阵地,融入基层治理实践

坚持古为今用、借古喻今,着力构建文化引领、多元支撑、全域覆盖的廉洁文化建设体系,推动形成县有亮点、乡有特色、村有精品的廉洁文化品牌。目前,新蔡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张九一纪念馆、程小寨廉政教育馆、大庄村党员政治生活馆、月亮湾廉政主体公园“三馆一园”,构建起品牌引领、多维支撑、全域覆盖的廉洁文化建设体系,“廉韵新蔡”影响力、辐射力节节攀升。在农村,利用废弃学校场地,建设练村镇大庄村党员政治生活馆,内含村史馆、乡贤馆、家风馆、警钟馆4个板块,立体展示该村由“乱”到“治”、民心从“散”到“聚”的蝶变历程,辐射吸引党员干部参观学习,成为基层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锤炼党风党性的主阵地;改造老旧村室,建成弥陀寺乡程小寨村廉政教育馆,贯通惩治防的实践要求,利用“声光电”技术,设置铁窗投影、电子阅览、实践互动等环节,通过图片展板、实物模型、视频资料,以案说法、以案明纪,敞开门让党员群众参观浏览,成为当地群众廉政教育“打卡地”。在乡镇,依托明代诗人张九一的故居地,孙召镇改造老旧办公场所建设张九一纪念馆,展示廉洁故事、廉政诗词、廉史遗址,把一代清官形象、颂廉诗词与当前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小微权力案例警示衔接起来,相互映衬、贯通对比,放大名人效应,叠加社会效果,把廉洁文化熏陶浸润转化为党员干部崇德尚廉、崇廉拒腐的内生动力。在县城,借助公园游园,打造月亮湾廉政主体公园,把名人雕塑、廉洁警句、宣传专栏等内容融为一体、寓廉于园,拓展廉洁文化浸润空间。同时,把廉洁文化融入文明城市创建、清廉单元建设、亲清政商关系等各领域各方面,在机关、社区、学校、企业等区域分层梯次开展廉政宣传教育,使文化的柔性和警示的刚性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新蔡县纪委)

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中发挥党校作用

作者:谢金峰(重庆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任务的重要保证。党校作为教育培训党的领导干部的主阵地,要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中发挥阵地引领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加油充电作用、在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发挥熔炉锻造作用,助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

政治过硬是第一标准。党校姓党,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增进党员干部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建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主阵地。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及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纳入干部培训教材,运用好《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等辅导材料,形成与时俱进、系统权威的教材体系。加强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课程研发,不断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课程,形成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开设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班,确保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为所有班次的中心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引导党员干部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研究作为理论武装的关键支撑。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龙头,省部级课题为支撑,校级课题为基础,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确定一批重大研究选题,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撰写刊发一批有分量的理论文章,深刻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把开展社会宣传宣讲作为理论武装的重要平台。积极组织党校教师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宣传宣讲更接地气、更动人心,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营造浓厚氛围。

构筑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园。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党校要深入开展党章学习教育,党的二十大通过的党章,是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联系、融合一体的全党行为规范和根本遵循,要通过党章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新的伟业。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用好各类红色资源和现场教育基地,引领党员干部提升思想境界、道德水准、作风形象,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做党的理想信念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强化党史学科建设,配齐配强师资队伍,持续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加强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推动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引导广大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筑牢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思想根基。

守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前沿阵地。始终坚持姓“马”姓“共”,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主流思想舆论引领,坚持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社会思潮辨析,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国际国内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需要直面多元社会思潮,加强对社会思潮的甄别、辨析,引导党员干部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面前,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心眼明亮、立场坚定。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紧盯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对错误社会思潮敢于亮剑、敢于斗争,抢占思想舆论主导权和话语权,坚决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加油充电作用

时代在发展、任务在变化、要求在提高,党校要积极为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发挥加油充电作用,让领导干部不断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

突出政治能力这个核心。引导党员干部把牢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引导党员干部保持知责于心、重任在肩的使命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埋头苦干、奋勇前行的责任感,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勇于在工作中担难担重担险担责,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引导党员干部把锤炼过硬的政治定力作为一生的座右铭、终身的必修课,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信仰、忠诚于人民,勇于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风险考验,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突出思维能力这个支撑。思维决定行为,思维能力决定工作能力。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七种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战略思维侧重统揽全局、历史思维侧重知古鉴今、辩证思维侧重抓住关键、系统思维侧重协调各方、创新思维侧重推动革新、法治思维侧重筑牢边界、底线思维侧重应对风险。引导党员干部深刻把握“七种思维能力”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掌握贯穿其中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引导党员干部善于透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

突出实干能力这个关键。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校要加大党员干部的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力度,着力增强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主题,通过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训演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党员干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练就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真本领。做精做实实岗锻炼,组织领导干部通过进机关、进企业、进项目、进社区、进农村、进农户,了解基层实际、厚植人民情怀、掌握群众工作方法。围绕国际国内严峻复杂形势、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难点堵点等,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

在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发挥熔炉锻造作用

自我革命是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党校要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充分发挥淬炼党性作风“大熔炉”的作用,让党员干部永葆纯洁性、战斗力。

以良好教风学风助力作风建设。“四风”是我党深入推进自我革命中必须彻底根除的顽疾,党校要把建设良好教风学风作为纠治“四风”的抓手,引导党校教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既聚焦自身专业领域深入开展研究,推出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又广泛涉猎,学习吸收相关专业知识,扩大研究广度,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感染和影响学员,引导他们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既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坚持问题导向,把研究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着眼点,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成果。把党性分析作为学员锤炼党性、改进作风的必修课,组织学员认真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毫不松懈纠治“四风”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章党规等,从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深入检视剖析,把反思问题的过程变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切实改进作风,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以从严制度管理培育规矩意识。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干部教育作为从严管理党员干部的重要环节,必须要把“严”字贯穿教育培训和管理始终,实施好学员量化考核和日常监督,对学员的课堂学习、党性修养、廉洁自律情况等进行全面监督考核。加强全流程从严管理学员的制度体系建设,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制度执行力,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形成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局面。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把党章和党规党纪作为干部培训的重点学习内容,引导学员在学深悟透中增强党章党规党纪意识,严格遵守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始终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

以强化廉洁教育促进廉洁从政。廉洁教育是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党校要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党史中清正廉洁官员的先进事迹,以正面典型激励党员干部坚守初心,引导党员干部从中汲取做人做事做官的智慧;用好本地廉洁教育资源,组织学员深入廉政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开发系列违规违纪典型案例,用身边人和事的“活教材”开展“以案四说”警示教育,推进“以案四改”,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廉洁教育中引导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发挥廉洁文化价值引领作用,把廉洁文化和廉洁从政价值理念融入党校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为政清廉、秉公用权的文化土壤,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廉洁思想,接受廉政教育,切实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来源: 学习时报

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并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进行统筹部署、集中表达,三大战略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镇,全国高校如何回应党和国家对科技自立自强的呼唤,回应党和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高等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为此,本报特别开设“科教兴国 人才支撑”专栏,约请来自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域的高校书记或校长撰文,请他们回答:高校如何用实际行动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

党的二十大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对中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作出科学谋划,对党带领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进行统筹部署、集中表达,这一新的部署既坚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三大战略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都把“创新发展”列为诸多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立德树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关键在一个“新”字。“新赛道”意味着我们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下好先手棋、掌握主动权。诸多传统产业发展变化的实践已经提醒我们,“新赛道”需要主动作为、善于作为、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具体举措。高等教育变革要回应世界关切,开展新的技术革命;要回应国家关切,坚持“四个面向”;要回应社会关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现高校与社会深度融合;要回应人民关切,持续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如何创新?我们要准确把握教育的目标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效,推进教育重大问题取得新突破。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在交叉学科领域,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原创性研究,增强高质量科技成果的供给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助力行业企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把发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和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上,我们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让创新要素充分流淌在教育和经济产业各个环节,互相激荡,形成合力,走好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道路。

储能行业前景广阔,国内外市场对该“新赛道”皆有很高预期。捕捉到社会需求后,西安交通大学于2020年2月被批准设置“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针对储能技术大规模应用而形成的储能技术性问题和储能产业发展的经济性问题,培养能从事储能及其交叉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运行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人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要借鉴学习国外的经验。西安交通大学与米兰理工大学深度合作,创建西安交大米兰理工联合设计与创新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落户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首批240名学生于2022年9月正式入学,为创新港与“秦创原”国际化内涵建设注入了活力。

学科交叉,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创新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用科技创新来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为实体经济赋能,科技创新必须和实体经济深层次融合。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刚需”,也是国家发展对高校的要求。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要着眼国家发展的重大领域和行业产业,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有效动力,这样才能真正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

高校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世界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靠的是学科的不断细分和深入研究。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很多重大发现和重大问题的解决常常涉及多个学科的相互交流和渗透。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产业结构变化催生新的学科组织方式,市场对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性正在催生科研方式的转变,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的深度融合、加速融合成为新趋势。这个时代的自主创新靠的是什么?是交叉学科。交叉学科不仅能够涵盖原有学科尚未涉及的知识领域,弥补原有知识体系的缺口,还能够成为连接学科知识的纽带,推进科学的整体融合与革命性变化。世界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表明,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往往会产生新的前沿和方向。因此,我们必须从交叉学科中寻找创新的新领域。当前很多领域的基础研究也都具有跨学科性质,例如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认知科学、神经系统科学等。

交大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在探索21世纪中国大学新形态和新路径的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模式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改革。

一是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加强对青年人才干事创业平台的保障。创新港围绕理、工、医、文四大领域建立了八大平台、29个研究院和400多个科研基地、智库,深入推进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通过先行先试、破题示范,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打造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创新引擎。我们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总窗口的示范引领效应,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方面的特色优势,积极建立新型研发平台,以校企联合双导师制培养人才、攻关科技难题,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互动融合。此外,还依托中国西部海外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广泛吸引全球优秀青年人才,着力打造西部人才和科教高地,为青年人才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搭建坚实平台。

二是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引领,以大科学装置、国家医学中心等国家级大科研平台为支撑,布局一批“从0到1”的基础研究项目,产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学校联合共建40余家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为西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获批国家医学中心首批“辅导类”创建单位,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9个“揭榜挂帅”任务和7个平台中心,建设世界一流的研教医型医院。“十四五”期间,医学学科发展将主打“医工结合”,解决“卡脖子”和“临门一脚”问题,面向原创新药、生物技术药物、临床新疗法、医疗装备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医工、医管结合为学科增长点,扩大学科优势和竞争力。

三是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开创国际交流民心融合新局面。西安交大依托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政策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积极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等,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在把握安全原则前提下,通过拓展深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高校的交流合作,在全球教育治理和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实施全球校园计划,通过联合培养、学生交换等多种形式,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深度合作,不断探索合作新模式,创办西交利物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米兰理工联合设计与创新学院等一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同时面向全球加强人才引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化世界科技前沿交流合作,促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人才高地建设。

西安交大将更加聚焦立德树人主责主业,更加自觉履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在持续推进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内涵建设、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改革路径、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在推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交叉学科新赛道上,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交出西安交通大学奋进新征程的优异答卷!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王树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