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采药1600攻略(独具特色的惠州手信:信手捎来,却是千年祝愿)

导读 采药1600攻略文章列表:1、独具特色的惠州手信:信手捎来,却是千年祝愿2、离西安800公里,有山有水有大佛,还自带中央空调和美图效果3、历史上龙见并不少见,看看专家怎么解

采药1600攻略文章列表:

采药1600攻略(独具特色的惠州手信:信手捎来,却是千年祝愿)

独具特色的惠州手信:信手捎来,却是千年祝愿

来源:今日惠州网

东平窑陶瓷。

罗浮山百草油。

东江桥牌糯米酒。

今年镇隆荔枝喜获丰收,远在上海工作的阿欣收到了老家发小寄去的两箱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刚上舌尖,却已甜进心里,远离家乡的阿欣尝到了“乡愁”的味道。

礼轻情意重。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究礼尚往来。从古至今,手信作为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世代相沿,无论是探亲访友,或是共庆佳节,又或饯行与归来,常以礼相送,深表情意。

手信,不只是物质的馈赠,也不仅仅是精神的交流,而是将二者巧妙融合,代表着心意与情意。有一种说法是,手信的信字,主要是指信手捎来的意思。这信手捎来的温暖,架起了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桥梁。

一份小小的惠州手信,无论是邻里相送,还是跨越千山万水,都浓缩着惠州城的生活、承载着惠州人的情感、彰显着惠州文化力量。

温暖背后的牵挂与祝福

地处北回归线的罗浮山素有“南药宝库”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天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东晋葛洪和妻子鲍姑隐居罗浮采药救人,悬壶济世。出自葛洪之手的罗浮山百草油原方,名承“神农尝百草”之意而定。

至今,一瓶3毫升的罗浮山百草油,经历1600多年的传承,从最初的炼丹制药变成一种祛风解毒、消肿止痒的便民药。罗浮山百草油由68味中草药提取的百草精和11种植物精油配制而成,有“百草精华百草油,百姓良药百姓求”的美誉,成为岭南及东南亚地区大众居家必备药品。

2011年,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成为惠州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给外地的亲朋好友带上“一瓶油”,成为部分本地人的习惯。当一瓶小小药油成为手信,带去的不仅是药用功效,随之而去的更多是祝福与牵挂,希望亲友健康平安。

坐拥江河湖海山的惠州,除了植物资源丰富外,各类食材资源也应有尽有。从惠东县铁涌圩镇往赤岸村方向走去,沿途随处可见醒目的生蚝广告,村内以蚝为主打产品的农庄更是林林总总。每年中秋节前后,众多食客慕名前来一尝“赤岸蚝”的鲜美。

一到生蚝采收季节,便是赤岸村村民方记英忙碌的时刻。在晨光照耀下,他开着小船往自家的蚝田驶去,收获满船生蚝而归。方记英今年47岁,养殖生蚝15年,之前一直以种田为生,为了生计毅然放下锄头,下海养生蚝。如今,家里建起了小洋房,车子也买了。像方记英一样,当地许多村民靠“蚝”盖起了崭新的房子,被外人称为“蚝楼”。

赤岸蚝以蚝肉个体肥满、味道鲜美、嚼之无渣而远近闻名,目前正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生蚝肥美的季节,在外的游子总会惦记家乡的美食。在异乡收到家里寄来的生蚝,可以吃出家的味道,慰藉心中的乡愁。热情好客的当地人,总喜欢邀请亲朋好友前去品蚝,或带着生蚝及蚝干前往探望。

时代车轮不断前进,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手信的传统依然在流行。无论是博罗凉果、永记腊味、观音阁黑糖等特色产品,还是梅菜、酿春、阿嫲叫、高潭擂茶、平海鱼饼、黄金酥丸等本土美食,这些具有浓厚惠州特色、惠州文化底蕴,品质上乘、携带方便的产品,正成为讲述惠州故事、传播惠州文化的新名片。

愿惠州手信让人们形成心灵的交流与共鸣,牵挂与温暖总相伴。

特色手信的守正与创新

位于东江河畔的惠州,自古生产糯稻,民间盛行酿饮糯米酒的习俗。宋代的苏东坡、唐庚曾为糯米酒留下妙章,真实而生动地记载了酿饮盛况。

千百年来,酿饮糯米酒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在众多糯米酒中,东江桥牌系列糯米酒就是珍藏在老惠州人记忆中的酒,该酒采用古法酿制,需历经10个月时间、12道工序,酿成后酒香浓郁,浸润时光……

赖彩凤1996年在惠城区马安镇老家开设了一家酒厂,请来原酿制东江糯米酒的资深酿酒师傅黄德芬及其徒弟刘定明参与技术指导。几个老手艺人坚持用传统的东江糯米酒酿造工艺,酿造出有着地道传统东江糯米酒风味的糯米酒,注册为“东江桥牌糯米酒”。

老味道总是会令人回味无穷,让人想起往日的美好时光。为了保持大家对东江桥牌糯米酒最初的记忆,糯米酒最原始的包装一直都没有更换。如今,东江桥牌糯米酒荣获“广东手信”称号,到过全国十多个大城市展销,还远渡大洋售至国外。惠州糯米酒酿造技艺也被列为惠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江桥牌糯米酒的名头越来越响亮,客家黄酒、青梅酒、蜂蜜酒等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现代人口味的多种酒品也受到不少消费者的欢迎。

同样被人们“热衷”于以礼相赠的龙门农民画,因别具一格的独特表现手法和具有抽象风格及民间审美情趣的绘画技法,而具有美学价值、民俗价值和市场价值,成为岭南民俗文化宝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年过花甲的王汉池有着40多年龙门农民画创作经验,他的作品《客家山歌农民画组画》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和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王汉池认为,龙门农民画植根于龙门多彩的民俗风情土壤,展现南国地域传统民俗文化,具有淳朴自然的乡土气息和岭南色彩。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龙门农民画及其衍生产品丝巾、雨伞、木盘画、衣服等,近年来逐渐成为龙门旅游手信的主要代表,展现出龙门农民画产业化开发成果,以及龙门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无限活力。

一份独具惠州特色的手信,能从中领略惠州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更能看出传承发展中坚持的守正与创新。

手信产业的文化与融合

始烧于北宋初年的东平窑,生产了100多年后熄火,曾与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并称广东宋代3大民窑。借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春风,东平窑产品漂洋过海,远销东南亚地区。

土生土长的惠州人余小伦醉心陶瓷创作,在惠阳区打造了东平窑陶瓷文化园,作为东平窑的研究、创作、展览基地。该文化园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珠三角周边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熄灭的东平窑重新点燃,东平窑作品重回人们视野。园区开发的瓷器衍生产品,尤其受游客喜爱。在今年评选的惠州手信50强中,东平窑系列作品入选。

余小伦称,以古东平窑的产品风格结合当代陶瓷艺术风格,整合国内陶瓷专家重新打造东平窑,旨在重振古东平窑的昔日雄风,弘扬惠州本土陶瓷文化。

在传承与创新中,东平窑工艺的传承仍然采用传统的师徒模式,23岁的惠州妹子朱淑贞一边学习传统技艺,一边融入自己的创意,创作出多个颇受年轻人欢迎的作品,直播卖货大热。

一份东平窑手信,浓缩着惠州古代陶瓷文化的辉煌成就,蕴含着如今“新东平窑人”敢于改革、大胆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份东平窑手信,助力重燃的薪火代代相传,推动惠州陶瓷文化繁荣发展。

岭东雄郡,惠州有礼。惠州将打造“东字号、惠字号、鹅字号、凤字号、荔字号、葛字号”等6大惠州手信IP,并在今年选出了50款惠州手信。同时,将打造凸显历史文化特质和品位的东坡系列/西湖系列手信产品,让苏东坡、西湖、葛洪等历史人文内容通过手信这个载体具象化,让惠州历史文化手信成为游客来惠留念、馈赠亲友的特色伴手礼。

作为宣传惠州形象、传播惠州故事、助力经济发展的“新名片”,惠州手信产业提升及品牌打造工程通过“文化 ”的赋能,成为既是承载惠州历史底蕴和浓浓乡愁的文化传承工程,更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培育文化新业态的融合之举。通过一系列有温度、有历史、有文化的手信产品,构建惠州手信一体化品牌体系,促进“文化 旅游”“文化 农业”“文化 工业”融合,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惠州手信

惠州茶系列

900多年前,苏东坡曾言:“岭外惟惠俗喜斗茶。”据记载,唐代罗浮山的茶园已初具规模。到宋代,惠州的罗浮茶被列为名茶。如今,惠州植茶更是广泛。

惠州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独特的高山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惠州本土优质茶叶,如柏塘山茶、五指嶂横坑茶、新庵横坑茶、东道羽茶叶、南昆山毛茶、粤野山茶等。

瑶乡米饼

龙门蓝田瑶族乡是我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每逢过年,瑶族人家家户户响起打饼声,花生、芝麻、米粉香,飘满整个瑶乡。这是瑶乡特色,将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与朋友分享,也是瑶家儿女热情好客的体现。

瑶乡米饼选用优质大米、精选花生精制而成,传承“瑶乡饼”的百年工艺并不断加以改良,纯手工制作、无污染、零添加,是真正的绿色产品,在惠州以及整个珠三角享有盛名。

金钱龟系列产品

金钱龟系列产品原料来自全国最大金钱龟养殖企业——惠州李艺金钱龟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养殖的金钱龟、黄喉拟水龟产品是广东省名牌产品。

金钱龟系列产品是以“李艺”牌金钱龟为主要原材料,利用先进的生物酶解技术萃取金钱龟精华成分,与精选药食同源的上等中药材配制而成。金钱龟系列产品集金钱龟之精华,是孝敬父母长者、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佳礼品。

祯州系列产品

祯州集团的丹荔荔枝酿系列产品包装别具一格,其中丹荔52度荔枝原浆酒的包装采用梅形瓶,传统手工贴花工艺,胎质细腻,釉色均匀,陶瓷的吸水性为千分之一,特殊工艺制作的酒瓶,最大程度保存了荔枝原浆酒的香气。

祯州牌即食梅菜,是该企业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产品,科技成果通过了省级鉴定。产品开盖即吃,也可作为配菜,无需再度蒸煮,填补了即食梅菜产品的市场空白。

网友说

“翙羽”:博罗的麻陂肉丸、石湾韭黄、石坝三黄鸡,惠阳的酥丸,龙门的话梅、观音菜、西溪笋,惠东的蜂蜜……好多特产都值得带。

“陈女士”:惠州的美食极具诱惑力,每次回老家探亲,必带麻陂肉丸、艾粄;每逢亲友登门造访,必带他们去平海游古城吃薄饼,到龙门泡温泉尝年桔;办公室里必备惠州本地茶叶。

“风雨中奔跑”:探望亲朋好友总不能两手空空,买水果又太普通。希望能更便捷买到具有惠州特色的手信,让对方能对手信感兴趣,感受惠州的文化。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方莲花 谢菁菁 龚妍 (资料图片)

总策划

蒋勤国

总统筹

王昆发 张锦坤 于泽 李朝荣

协 调

李建国 谢超平 盘科 龙生财

离西安800公里,有山有水有大佛,还自带中央空调和美图效果

8月盛夏,

大家出行关注的热点关键词是:

“太热”、“不好耍”、“贵得很”、“嫌麻烦”,

但在这个夏天有一个好去处,

凉快、好玩、不贵还方便,

你想来吗?

诗仙李白不止一次夸赞这里,

称它为仙山。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登峨眉山》 李白

这里就是清凉避暑圣地——峨眉山,

八月的峨眉有着不同于都市的宁静气息,

入伏后大家都在喊“命都是空调给的!”

而峨眉则是大自然给的瑰宝。

“山清水秀 碧绿凉眼,天籁如歌 清音凉耳

舌尖狂欢 美食凉味,草木芬芳 山气凉肺,

宁神明目 草药凉肝,眉飞色舞 剑影凉胆,

腾云驾雾 酷爽凉身,天赐凉缘 礼佛凉心”

去过峨眉山你才知道这些赞美之词,

不只是说说而已,

人间就是有如此仙都,

当然大热天的不是让你顶着骄阳爬山,

这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呢?

来峨眉山看啥?

▼报国寺▼

报国寺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

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

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

峨嵋山的众多寺庙里,

报国寺是入山的门户,

是游峨眉山的起点。

这里寺周楠树蔽空,红墙围绕,

伟殿崇宏,金碧生辉,

香烟袅袅,磬声频传,

坐西向东,朝迎旭日,晚送落霞,

寺名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

康熙皇帝御题“报国寺”匾额,王藩手书,

报国寺历史上经过数次修葺,

寺院才得以完整保存。

▼舍身崖▼

峨眉金顶舍身崖,又做摄身崖,

这里有着许多神秘传说和未解的地方,

又以其雄伟险峻和崖下那片人迹罕至、

岩壑交错的原始森林,吸引着一批批探险者。

舍身崖下一直都是峨眉山最神秘的地方,

千百年来都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

▼洗象池▼

洗象池位于:

四川省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

北距成都120公里,东距乐山38公里,

原名初喜亭,

意为游人到此,以为快到顶了,心里欢喜。

传说古时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

普贤菩萨骑象登山时,

曾在寺前一六方池中汲水洗象,而以得名。

殿宇寓于一片冷杉林中,海拔约2100米,

每当云收雾敛,碧空万里,月朗中天,

万籁俱寂,宛若置身霄汉,

唐诗人李白有《峨眉山月歌》咏赞峨眉月,

“象地夜月”素称“峨眉十景”之一,

这一带又系猴群栖居处,

常沿路边甚至入寺向游人索食,野趣无穷。

▼龙洞湖▼

位于峨眉山黄湾乡龙洞村,

驾车行驶到零公里收费站,

往洪雅方向约1公里处,

便是龙洞电站,

从这里分道走左边道1公路,

龙洞湖便呈现在你面前。

海拔1200米,拥有凉爽的风景,

丰富多样的植被和浩淼的森林,

终年平均温度约20℃左右,

带着孩子家人走在湖边,

白雾环绕,夹杂着花草的甜香和树木的清新,

让你和喧嚣繁忙说声再见,

浮躁尽释、神清气爽。

▼张沟▼

最近峨眉山火爆的一个地方,

相比去峨眉山浩浩荡荡的车水马龙,

这块地方还算是比较冷门,

在这里,

你可以打水仗、踩水、逮鱼,

还可以在水上打麻将,

晚上,还可以露营,办篝火晚会,

费用便宜,可以自带。

(但多少还是要在老板那里消费一点)。

从峨眉市区往高桥方向驾车约10公里,

(在高桥镇农贸市场有路牌指示右转上山)

就可以抵达张沟了,

周末去张沟的人特别多,

所以如果是周末出行的话,

建议大家早点去哦!

还有一点就是,

路窄、路窄、路窄!!!注意安全!

▼峨眉金顶▼

峨眉金顶,海拔3077米,

是峨眉游山的终点,

明人方孝孺的《宿峰顶次济定韵》一诗,

这样描绘了金顶绝色:

“层岩削壁跨千里,坐镇西南势独雄。

元气昆仑磅礴外,祥光隐现有无中。

珠璎宝佛留金相,金碧楼台依半空。

纵是蓬莱并弱水,消虚难与此相同。”

(金顶云海日出)

由洗象池上行15公里,

经过登金顶最长最后的一道险坡:

七里坡——一个有2380余石级的险坡,

再经过接引殿即至,

游客可乘车到雷洞坪,

步行到或坐索道缆车上金顶,

也可乘车到万年寺,乘索道缆车上金顶。

来峨眉山咋住?

▼万年寺▼

夜宿万年寺,

峨眉山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之一,

相传为汉代采药老人蒲公礼佛处,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时,

神宗赐额“圣寿万年寺”,

置身于千年古迹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还得你自己来细细体会,

你可以在这里观浩瀚星空,

也可仔细聆听蝉鸣鸟啼,

静籁中体会人生,感悟禅理,

暂时让自己放空一切,

早上起床喝一口山泉,

吃一吃素斋,

心灵和身体都得到一次净化。

▼峨眉山大酒店▼

峨眉山大酒店位于峨眉山报国寺旁,

周围景点有著名的天下名山牌坊、

迎宾广场、名山瀑布、第一山亭、

儒释道文化长廊、峨眉山博物馆、伏虎寺等,

酒店仅距客运中心站100米,

距市中心仅10分钟车程,

距高铁出口5分钟车程,

交通极其便利,

另外峨眉山大酒店拥有独特的瑜伽文化,

你能感受到瑜伽无处不在,

住瑜伽房、沐浴瑜伽温泉、享瑜伽养生宴等,

想要参与的顾客都有瑜伽老师专业执导。

优惠信息:

特别推出“庆八一?战友情”优惠活动,

主打产品:1号楼住宿 美食村啤酒畅饮,

(280元/套识途网套餐平季价,10人起订),

另外还可以联系峨眉山军格户外运动俱乐部,

提供野战体验优惠价,

让战友们可以再次体验一把上战场的感觉,

峨眉山大酒店微信(emsdjd),

客服电话(400-8856767)。

▼红珠山宾馆▼

红珠山宾馆总体布局背山面水,

分散对应;

单体建筑依山取势,

形成独特的建筑向下延伸式构造,

足不出户,

即可领略馆内无与伦比的自然环境,

其间更有楼台、水榭、小桥,

和客人专用散步小道相接,

整体上形成自然风光,

和楼台亭阁相融相生的独有景致,

而温泉的入户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著名作家金庸先生也曾赞誉红珠山宾馆:

“每一扇窗户都是一幅风景画!”

优惠信息:

① 现特别推出“订酒店送双人森林温泉”活动,

另外七夕临近,

红珠山宾馆还将推出七夕优惠活动,

② 识途网:红珠山宾馆海鲜自助餐原价268元,

现只需128元,

每周五、周六分别提供5份超低价等您来抢!

数量有限,抢完即止!

此优惠只有识途微信端(微信号ciotour)才享受。

③ 微信独享价:108元飞音阁宾馆普通标间(含早)!

以上活动具体详情请关注红珠山微信(HZShotel5525777),

电话(0833-5525777)。

来峨眉山咋玩?

▼峨眉山随手拍▼

“新金顶 新金佛”第三届峨眉山随手拍活动,

游客关注峨眉山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

带上自己的眼睛、手机和手,

随手拍下沿途的美景或者人文环境,

发现峨眉山新金顶,新金佛,

在领略金顶奇观的同时参与活动,

就有机会可以获得大奖哦!

▼环保小卫士▼

“母亲课堂”——“环保小卫士”活动,

很多父母总是在焦虑,

觉得孩子自理能力差,没有责任内心,

自己又苦于没有合理的办法去教导他们,

现在带孩子来峨眉山,

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母亲在陪孩子玩耍中树立孩子的环保意识,

让孩子明白爱护自然树立责任心,

要从自己做起,

父母以身作则更能起到榜样作用,

那么快带你的孩子来峨眉山,

成为峨眉山环保小卫士吧!

▼金佛普祥·金猴送福▼

8月8日—9月4日峨眉山在官方自媒体平台,

开展“金佛普祥·金猴送福””主题活动,

游客只需要关注景区官方微信,

参与互动游戏且通关成功,

即有机会获得金版猴票等,

极具收藏价值大礼。

▼乐山人带外地人玩转峨眉山▼

“乐山人带外地人玩转峨眉山”,

即以本地人徒步峨眉山的视角,

带外地人领略不同于景区的峨眉山魅力,

深入挖掘峨眉山中山区的魅力,

让你亲身体验寻找未知美景的惊喜,

更了解峨眉山人景契合的理念。

PS.届时三江都市报微信、微博,

和无限乐山手机APP,

与三江都市报将同步推出,

丰富多彩的峨眉山新内容。

▼峨眉山灵猴形象全球征集大赛▼

峨眉山灵猴形象全球征集大赛,

参加这个大赛只需要发挥你的想象力,

创造力、创新力,

山中早有“青猿洗钵”“白猿献果”等,

富有情趣的美丽传说,

人与猴本身就有着血缘关系,

现在要求参赛者从不同的视角,

采用不同方式描绘峨眉山灵猴形象,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自己对灵猴的不同注解。

PS.每个月都会评选出优秀奖,

最终还有10万大奖等你拿!

▼老四川重游峨眉 百辆大巴上金顶▼

“老四川重游峨眉 百辆大巴上金顶”,

峨眉山联合四川千家旅行社门店,

在成都、绵阳、德阳、南充、自贡、

内江、遂宁、泸州等15个地级城市,

推出系列大巴直通车主题活动,

这个活动的主旨就是为了,

让峨眉山的清凉和福运在四川全覆盖,

很多四川人虽然身旁就是峨眉山,

却从未走进大山去真正领略它的魅力,

(就好像西安人好像上过钟楼的并不多一样)

为了更好的让峨眉山的佛学思想,

及其别致的景象走进四川千家万户,

这次活动的展开也是意义非凡。

PS.详情请到当地旅行社门店咨询。

峨眉山早已经在打造全国首个智慧化景区,

以上信息在峨眉山的官方各大平台都可查询,

景区官方电子商务平台:

峨眉乐山游识途网上走 (网址:www.ciotour.com;)

(微信:ciotour),

景区官方网站——精彩峨眉一网打尽,

(网址:www.ems517.com),

景区官方微信 (微信名:峨眉山景区),

峨眉山景区头条号、峨眉山官方微博。

八月已经来了,

与其窝在空调房里刷手机,

还不如走进深山感受大自然魅力,

感受古人笔下这瑰丽山河的壮美,

峨眉山一切就绪,

只等你来!

历史上龙见并不少见,看看专家怎么解释

现代有各种科学手段可以找出真相,但是古代就只能众说纷纭了,因此正史上也出现了不少关于龙的记载。

刘累驯龙

刘累是刘氏祖先,他生活在夏朝,曾经学过御龙术。有一天,在河南临颖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帝孔甲得到了两条龙,据说是上天赐给他的座驾。龙车是很高大上,但总得有人先将它们驯服。于是,孔甲便请来了刘累。

7年后,其中的一条雌龙死了,刘累偷偷地把龙肉加工成肉羹,献给孔甲。孔甲吃了赞不绝口,就让刘累再多做些。刘累这下慌了,一共才两条龙,这能坚持多少时间呢?他思前想后,便连夜逃走了,跑到鲁山县,那里离沛县很近。1600多年后,沛县那里出了位赤龙之子,他就是刘邦,刘累的后人。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13年,晋国绛都城外出现龙,当时执政魏献子就此事特意请教太史蔡墨,然后蔡墨就跟他讲了上面这个故事。

而10年前,郑国国都也出现了龙斗,老百姓大惊失色,请求消灾祈福。不过,时任执政的子产博古通今,他说:“龙斗和我们有何瓜葛?我没有什么需要求助于它,它也没有什么需要求助于我。”子产还是比较理性的,在他眼里,龙就是一种特殊的动物。如果不是,那么如何会有驯龙人呢?

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专家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龙肯定存在,关键的问题在于,当时的龙是什么动物?而据他们分析,极有可能是现在的扬子鳄。

真龙天子

之后,关于龙的记载越来越多。例如,刘邦是赤龙之子,当然,这显然是汉朝统治者为了向世人昭示汉高祖刘邦称帝的正统性,而刻意编纂的美丽传说。

到了三国时期,《三国志》里也不乏龙的记载。

公元229年,樊口武昌出现黄龙,孙权顺应天命登基称帝,改年号为黄龙。

公元233年,北邙山之摩陂的水井中出现了青龙,魏明帝曹叡亲自到那里去一睹青龙风采,回朝后便将年号改为青龙,将摩陂改为龙陂,同时遍赐 天下。当时,魏国大夫刘劭特意作《龙瑞赋》褒颂此事,在他的笔下,青龙形状瑰丽,光色烛耀。刘劭又称“自载籍所纪,未有若斯之著明也”,感叹昔日百闻不如今日一见啊。

可见,在当时统治者的眼里,龙代表着上天赐予的祥瑞,龙见有可能是称帝的一种手段。

龙卷风

到了元明清三代,龙见之事频发,不止是正史,许多地方志中也有记录。

例如,正德12年6月9日,九条黑龙从河中吸水,小船被水龙卷吸上空中,但是却将船中女子放回地面。乾隆年间,龙尾往下一甩,水从平地起半空。光绪七年,有龙出现在君山的上空,卷水拂波,狂风呼啸,一个农民被吸到空中数十丈,才坠落于地。

不过,这些龙见通常发生在暴风骤雨之时,明代学者郎瑛就提出了疑问:世人见龙,要么争斗,要么取水,但是一定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如此恶劣的天气,人们如何能辨认是否见到了真龙呢?

因此,有专家认为,当时人们遇见的可能并非真龙,而是龙卷风、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

龙骨

就在人们为此争论不休时,真正的龙骨又面世了。

据谈迁的《枣林杂俎》记载,崇祯9年,山西曲底村发生山崩,一副龙骨现世。据说,龙头有五斗那么大,龙牙宽3厘米,龙爪长1.2米。遗憾的是,当时没有考古学家,人们很快将其肢解,将龙骨藏于家中。

原来,有医者确认此为龙骨,而龙骨是那时公认的珍贵中药。当时,适逢明朝小冰河时期,天灾瘟疫不断,人们更需要龙骨来入药。

那么,龙骨真的存在吗?有专家分析,所谓的龙骨可能是商朝巫师用来占卜的甲骨,每次占卜结束后,这些甲骨通常会被埋于土中,数千年后,采药人又将它们挖出来,研磨入药。因此,医者便将甲骨称之为龙骨。

龙到底存在与否,有多少人亲眼看见,它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些始终是个谜。也许就如专家所言,春秋期间所见之龙为扬子鳄,而后人所见之龙可能为龙卷风之类的自然灾害。

历史上关于龙见数以千计,考虑到篇幅,也不能一一列举。不过,没关系,近期头条君新推出了搜索功能,只要点击下方卡片,就可以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哦。

总要陪她来一次吧!苦苦的等待,只为那一抹红光

武功山

苦苦的等待,只为那一抹红光,还有那个”她“,无数人为之。。。。

武功山历史文化悠久,尤以道教文化最为突出,自三国时期(220年-280年)在此开设道场至今已历1700余年。

晋代(265—420年)四川人士武氏夫妇慕名远来此地修炼,“罗霄山”和“泸潇山”从此又称为“武公山”。

南朝陈朝时期(557年-589年),将军欧阳頠出兵协助陈武帝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途经“武公山”祷告求拜,得到武仙人托梦并授其平乱之策。后来成就了帝王霸业的陈武帝感念于山中神灵相助之功,便下令赐名“。

明嘉靖皇帝朱厚熜(1507年-1567年)曾派御使进御香于三天门,武功之名大噪于天下。明朝人刘鉴在《武功记》里面写到:“东南天柱有三,盖衡,庐与武功。衡首庐尾武功中……乃乾坤之胜境,神仙之福地也。”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武功山后写下的,并赋《武功游》一诗,对武功山风光大为赞叹(收录于《明一统志·艺文篇》),其中名句“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也就成为了武功山的最佳名片。武功”,从此“武功山”取代了其他各种名称而名传千古。

山景雄秀

由于地质构造、岩性、气候和内外营力作用的影响,武功山满山奇峰罗列;遍地怪石林立,形态奇特;处处深壑幽谷;峰峰悬岩峭壁,涌泉飞瀑。武功山风景名胜区还有岩溶和冰川等特殊地貌类型,山中地下有各种形状奇特,大小不一的暗河和溶洞。

瀑布独特

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的水景是一大特色,水量充沛,长年不竭,在全国各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中都鲜有。整个武功山有大小瀑布近200处,造形奇特,形态各不相同。

草甸奇观

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的高山草甸海拔之高,面积之广在世界同纬度名山中都是绝无仅有的。10万亩草甸绵绵于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之巅,被专家称为“奇山伴草甸,天下一绝。”

巨型灵芝

巨型活体灵芝位于萍乡武功山大王庙景区。主要特色:有大小两棵依附在一棵古树上,大的直径约1米,高约0.5米,小的如草帽大小,已生长100多年,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活体灵芝。

去的话总要了解一下行程吧

露营行程

DAY1 武功山——“芦万武"公路田园风光、千亩梯田——山脚——石鼓寺——神秘傩文化园——尽心桥、尽心瀑、飙水崖瀑布、好汉坡、吊马桩——十万亩云中草原——古祭坛群——金顶 (宿金顶);

DAY2 十万亩高山草甸——武功山神、武功神拳、福星谷、问道台——高空栈道——福星谷悬索桥——千米高空木栈道——中庵——飙水崖瀑布、尽心瀑、尽心桥——返回,结束旅行。

宿顶行程

“芦万武"公路——武功山千亩梯田——武功山——梯田——石鼓寺——神秘傩文化园——中庵——吊马桩——高空栈道——好汉坡——十万亩天上草原(住金顶);

武功山金顶——古祭坛群——武功山神——中庵——情人花廊——老君采药——点将台——许愿石——龙门蹬——福星谷——中庵——尽心瀑——尽心桥——结束旅行。

索道观光

钟鼓楼→蛤蟆石→七仙潭→红岩谷瀑布群→夫妻瀑→一木成林→金壶洒酒瀑布→返回宾馆(宿)

山门→石鼓寺→武功山文化园→索道上山(远眺迎霞亭、尽心瀑、飞来石、寒婆岩)→紫极宫→北海岸栈道→吊马桩→穿越十万亩高山草甸→顶庵→千年古祭坛→金顶→武功山神→武公神拳→阴阳谷→灰姑娘→草甸之舟→武功雄狮→武功泉→情人花廊→葛仙洞→回音谷→许愿石→犀角峰→点将台→福星谷(福星岩、龙门蹬、牛郎织女、老君采药)→索道下山。

还有武功山帐篷节:

武功山国际帐篷节于2008年由萍乡市政府创办,。该活动是以露营为媒介,融旅游休闲、文化娱乐、户外赛事于一体的大型户外节庆活动,萍乡武功山帐篷节包括负重徒步、山地车赛、篝火狂欢、山居电影等特色活动。一年一度的武功山帐篷节已成为了驴友们亲近自然、相互交流的一个重大节日。

2013年度,武功山帐篷节照片还被入选美国《时代》杂志年度全球“最惊奇照片”,在来自全球各地的128幅入选照片中,一张武功山第六届国际帐篷节的全景照片赫然在列,有力佐证了萍乡武功山帐篷节的全球影响力。

好好陪”她“或者家人来看人间的仙境吧!

荆浩文化太行洪谷三

洪谷如画

《匡庐图》是荆浩的传世名画,也是古代山水画不朽珍品。然而清代之前的历代画论,并无《匡庐图》的著录,故有学者对荆浩《匡庐图》真伪提出怀疑。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最早著录荆浩“有《四时山水》、《三峰》、《桃源》、《天台》等图传于世。”稍后《宣和画谱》著录荆浩画作:“今御府所藏二十有二:《夏山图》四、《蜀山图》一、《山水图》一、《瀑布图》一、《秋山楼观图》二、《秋山瑞霭图》二、《秋景渔父图》三、《山阴燕兰亭图》三、《白蘋洲五亭图》一、《写楚襄王遇神女图》四。”

直到清代康熙年间卞永誉《书画汇考》卷二三、王毓贤《绘事备考》卷三、康熙帝《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九六等,在著录荆浩画时,仍载《宣和画谱》所藏二十二幅,皆无《匡庐图》的著录。

其实,明末清初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卷三,已经以《荆浩庐山图》之画名,著录了荆浩的《匡庐图》:

《荆浩庐山图》:今年夏月(庚子年,顺治十七年,1660),久旱,酷热异常,故家。忽有持二画来看者,一乃浩画也。中挺一峰,秀拔欲动,而高峰之右,群峰巑岏,如芙蓉初绽,飞瀑一线,扶摇而落,亭屋桥梁林木,曲曲掩映。方悟华原、营丘、河阳(华原指范宽,营丘指李成,河阳指郭熙)诸家,无一不脱胎于此者。且绢素如银板,对之令人色飞。上有宋髙宗题:‘荆浩神迹真品’六字,下用内府之宝。又有元人韩屿、柯九思二诗。其人肯割爱,乃倾箧易得之。

《荆浩庐山图》上有元代蓟丘韩玙、柯九思的题画诗。韩玙的题画诗客观描述《匡庐图》题画面,诗云:“翠微深处著轩楹,绝磴悬崖瀑布明。借我扁舟荡空碧,一壶春酒看云生。”元人柯九思题画诗云:

岚渍晴熏滴翠浓。苍松绝壁影重重。瀑流飞下三千尺,写出庐山五老峰。

柯九思诗用唐代李白《望庐山瀑布》意境,认为《匡庐图》画的是庐山意境。古人作画,大致宋朝之前并无画题,后人著录时,据图中内容,拟定题目。孙氏以为荆浩此图画的是庐山,孙承泽《庚子销夏记》遂拟定画题《荆浩庐山图》而作了著录。《荆浩庐山图》后来进入乾隆御府,乾隆召集朝臣鉴赏此画,亲题御诗《题荆浩〈匡庐图〉用画间旧题韵》二首,荆浩此画才正式以《匡庐图》为画题:

虚斋敞设檐楹,饱参山秀水明。仿彿白云深处,招携匡俗先生。

昭邱雾锁岚浓,素瀑龙飞练重。坐我画禅书室,对他栖隐炉峰。

其臣汪由敦依韵恭和诗二首:

湿翠晓扑虚楹,飞云乍暗乍明。远浦一篙春水,浔阳江上潮生。

锦屏九叠烟浓,玉瀑三峡浪重。草堂莲社何处,钟声只在前峰。

其臣梁诗正亦依韵和诗二首:

倚空岚翠浮楹,瞥见庐山眼明。却羡江边五老,香烟供养云生。

飞泉喷沫晴浓,隔断尘寰数重。想得幽栖洪谷,神游侧岭横峰。

乾隆帝诗,以及朝臣汪由敦、梁诗正唱和诗,皆认为荆浩此图画的是庐山。工部尚书董邦达,工于山水画,受乾隆之诏,临摹了荆浩此图,乾隆帝再作《题董邦达倣荆浩〈匡庐图〉》诗五首:

陶镕灵运山居赋,隐括仲长乐志论。我欲拈题浑不得,晴窗静对合忘言。

因逈为髙筑构宜,溶溶夹镜白莲池。鱼梁涨退沙纹活,虎落风来叶影随。

飞流得地作溪平,溪上偏宜略彴横。嘉尔说诗浑似鼎,笑他能画不输荆。

雨余峰色翠模糊,溪壑天成意匠殊。乐土桑麻真得所,照园梵贝只虚无。

着壁常疑生紫烟,几层辋水漾沦涟。筛帘日暖参生动,兴在卢峰阿那边。

朝臣曹夔音又仿董邦达所拟《匡庐图》再作一画,乾隆帝再作《题曹夔音仿董邦达〈匡庐图〉》诗:

山不巃嵸偏峻极,水惟停蓄故奔湍。引予逸兴寻溪路,抚彼长松爱夏寒。鹿柴鱼梁皆得趣,淡妆浓抹总宜看。漫因形似评荆董(董邦达是图盖仿荆浩笔意),刻楮工夫有底难。

此为画坛盛事,大学士阮元遂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遵圣意,正式以《匡庐图》为画题,收入《石渠宝笈续编》。《匡庐图》之画题,是在乾隆时代才正式定名的,学界应当关注一下这一条资料。

《匡庐图》画面山水,确实很像庐山,然而古今学人普遍认为,荆浩山水画传达的多是北方山水的神韵气派。对于这一问题,古人已有认知。元代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四载有两首题画诗,其一《次韵受益题荆浩太行洪谷图五言》诗云:

画闻与画见,巧拙不同科。譬如未入蜀,想象图岷峨。可以欺他人,不可欺东坡。

又如写神女,瞥然巫山阿。宋玉一点笔,眸子横清波。上党太行山,怀孟踰黄河。

水落天井关,长剑垂新磨。昌黎寻李愿,借车方口过。劈斫开崖壁,巨扁侔斧戈。

荆浩家其间,烟霞恣麾呵。亲见胜剽闻,胸次所得多。天亦宝此画,易世终无他。

退之太行詩,幼誦今鬓皤。洪谷太行画,怳兮聊浩歌。

其二《次韵受益再题荆浩山水图当是洪谷子自写所居》诗云:

太行荆浩之乡里,佳处立参仍坐倚。崖树涧石皆写真,想见含毫吮沁水。

当年自号洪谷子,画成署名细如蚁。此岂自图其所居,屋上峰峦插天起。

栅门鸡犬锁寒林,僮马盘山暮烟紫。高者佛寺平者川,关全范宽焉得比。

我少学画中弃之,时到古斋漫随喜。好古人多识古希,不意永嘉闻正始。

受益即元代李谦,笔者未能检索到李谦的《题荆浩山水图》诗。方回认为《荆浩山水图》图“当是洪谷子自写所居”的《山水图》。

然而《山水图》并不见传世,《宣和画谱》记:“北宋梅尧臣尝观浩所画《山水图》,曾有诗。”梅氏《宛陵集》卷五十载有《王原叔内翰宅观山水图》诗:

石苍苍,连峭峰,大山嵯峨云雾中。老松瘦树无笔踪,巧夺造化何能穷。古绢脆裂再黏续,气象一似高高嵩。上有荆浩字,特归翰林公。

愿换廷圭一丸墨,谁言卖钱须青铜。范寛到老学未足,李成但得平逺工。黄金白璧未为宝,文人师臣无不通。

梅氏认为,荆浩的《山水图》很有中岳嵩山的神韵与气派。梅诗与方诗,以及荆浩和大愚的唱和诗,都对《山水图》传达的北方山水神韵气派有共同感觉认知。如果将诸诗所描绘的《山水图》画面,与孙承泽《庚子销夏录》中所记载的《荆浩庐山图》画面作一对照,会有很多感悟。

《匡庐图》画面山水构图可分三层:近景有河流与草庐;中景有石阶、飞瀑、丛林、矮峰、寺院;远景为高峰数座,高耸入云。《山水图》也是如此的山水构图:近景,“树下留盘石”,“近嵓幽湿处”,“嵓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栅门鸡犬锁寒林,僮马盘山暮烟紫”;中景,“屋上峰峦插天起”,“禅房时一展”,“高者佛寺平者川”;远景,“大山嵯峨云雾中”,“天边纵远峰”等等。《山水图》与《匡庐图》画面山水构图与风格,非常相似。因此,《山水图》是否就是《匡庐图》呢?

《山水图》可能就是《匡庐图》,画的“当是洪谷子自写所居”之“太行荆浩之乡里”,即山西沁水境内太行洪谷的山水。荆浩与大愚可能是在山西泽州青莲寺,或者可能是在沁水洪谷青莲寺相遇而乞画赠画,又相互作诗唱和。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山水门第二》:“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偶五季多故,遂退藏不仕。乃隐于太行之洪谷,自号洪谷子,尝画山水树石以自适。时邺都青莲寺沙门大愚,尝乞画于浩,寄诗以达其意曰:‘大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后浩亦画《山水图》以贻大愚,仍以诗答之曰:‘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

因此,荆浩邺都之行而为宫廷作画之说可以成立,但因此就以为荆浩隐居河南林县谼谷便有点难以成立。荆浩与大愚是在山西泽州青莲寺,或者可能就是在沁水洪谷青禅(莲)寺相遇而乞画赠画的。大愚答荆浩诗云“禅房时一展,兼称空苦情”,说的已很明白。同时又说明荆浩山水画的一个特点,好以山西沁水洪谷山水为背景题材而作画。如果能够带着《匡庐图》,到山西沁水观赏体验一下洪谷山水的神韵气派,对照一下洪谷山水的布局排列,便会有新的发现。《匡庐图》传达的完全是北方太行山水神韵气派,荆浩是以山西沁水境内太行洪谷山水为题材背景,作成不朽的传世名画《匡庐图》的。

不妨寻找一下荆浩《笔法记》所记神钲山、大岩扉、石鼓岩等地名。地名的落实,是坐实荆浩太行洪谷位于山西沁水境内最可靠有力的铁证。我们之所以坚持认为荆浩太行洪谷位于山西沁水境内,就是因为在山西沁水境内的太行洪谷中,可以找到荆浩《笔法记》所记载的几个地名。

先找神钲山。神钲山者,言其山势状如石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洞庭南口有罗浮山,高三千六百丈,浮山东石楼下,有两石鼓,叩之清越,所谓神钲者也。”寺火庄临寺沟河谷而居,南入寺沟河谷深处有十三潭,其水源出山巅神钲山。山下有泉水,流成一条山溪,自绝高之处陡然跌落寺沟河谷底,落差高约500米。山溪缓坡跌落,奔泻而下,形成一系列阶梯式的30多处瀑布与40多个清潭,要者有十三级断崖与十三处瀑布,形成十三个清潭。瀑布高低不一,错落有致,高者十多米,低者三五米;清潭大小不同,大小相间,小者如井,大者如塘。十三瀑布十三潭,是太行洪谷最有特色的美景,十三瀑布像一条白带,将十三颗珍珠般的清潭,连缀成一条玉练,将太行洪谷从海拔1100米的谷底,拉上海拔1600米的山巅,与神钲山与大岩扉等山峰联为一体。如果没有瀑布两边满山松柏槲枫遮掩,十三瀑布十三潭,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壮观。

上溯十三潭登山而至山巅,迎面一座犹如鼓状的孤立山峰,即神钲山,又称独秀峰。神钲山石灰岩质,山下有一个溶洞,洞中常年滴水如注,当地村民称为水帘洞。洞高20米,洞中最高处达30米;宽10米,洞中最窄处有3米。洞水帘洞深约100多米,曲折蜿蜒,辗转回环。洞深处套一20厘米小洞,终年流水不断。神钲山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山南悬崖有一条石梯可以攀登而上。绝顶有一处山寨遗址,传说为唐初李世民部下修筑,故神钲山又俗称“小寨上。”山顶还有一处神龛,据说亦为唐初修筑,不知供奉何尊神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神龛尚存,龛内供奉有9个高约尺许的泥塑神像。后神像被盗,神龛日渐败落,如今只存石拱門窗与残垣断壁,飘摇在风雨之中。站在神钲山上环顾四望,北望可以俯瞰太行洪谷全景,西南望可以远眺历山舜王坪及西峡与东峡,东望可见荆浩《笔法记》所记大岩扉。

次找大岩扉,荆浩《笔法记》记:“有日登神钲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回迹者,即返回时所行之路,说明登神钲山与大岩扉相距甚近。大岩扉者,言其山崖状如城墻门阙。而在神钲山之东约300米处,果然横卧一座长达里许的山崖,高约百米,崖顶覆盖茂密的松柏槲枫,其下是一面陡峭壁立的山崖,犹如城墙屏障。山崖中段,突然裂豁,两边山崖直立,远望犹如城阙,是为大岩扉。大岩扉绝壁陡峭,峭壁上分布有几处洞穴,难以攀登,内情不明。其中有一座佛爷龛,旧时置有佛爷像,不存。山崖下有一座已成废墟的寺院,传说为唐代所建,当年的石础石雕等物仍存。这座已成废墟的失名寺院很值关注,是否就是青莲寺呢?

大岩扉前有一条百米栈道,两边建有山门,中有一座石屋,三米见方,旁边佛爷潭有水,四季长流,可供饮用。传说荆浩曾隐居于石屋,墙壁上烧火做饭时的烟熏仍存,烟筒至今保存完好。有关考察人员取烟筒中所存烟灰,送北京碳化检测得知,烟灰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前推800多年的公元1200年前后,是金朝(1115年--1234年)末年卫绍王大安年间(1209年--1211年),这座石屋距今至少已有800多年历史。

大岩扉东端有道山梁,下有一岩洞,高约10米,宽约4米,深约30米,南北通透,上首山崖相连,远望犹如门洞,像一座天然石桥,当地村民遂称之为“天生桥”,景观非常奇特。通过门洞,可以看到神钲山

另外,在神钲山与大岩扉之西六七里的下川村,村西里许有一山峰,峭立如壁。远望峭壁,有一门阙图案,门阙周边有松枝掩映,名石门山,乡民俗称“石门门”,也状如大岩扉。

再找石鼓岩,言一巨石状如石鼓。在神钲山、大岩扉西南约五六里处历山东峡,到处奇石怪石,其中有一椭圆形巨石,高约三四米,宽约六七米,顶部前后直径约三米,左右约六米,底部要比顶部宽大许多,底大顶小,状如石鼓,即是石鼓岩。乡民传说荆浩便是在这一巨石前,遇其《笔法记》所记“吾之所居即石鼓岩间,所字即石鼓岩子”之老叟,遂得山水画真传,作成《笔法记》,画出《匡庐图》的。巨石上隐约有画,其石纹线条俨然酷似《匡庐图》画面线条,乡民便附会为《匡庐图》。有心者如果有机会前往历山东峡,观赏这快巨石之石纹线条,你会惊愕的认为,这一巨石即《笔法记》所记石鼓岩,《匡庐图》画面线条是石鼓岩之石纹线条艺术再现。你还会因此肯定地认为,荆浩太行洪谷确实就位于山西沁水历山境内。

历山东峡景观绝美,沁水王扎根(网名 阳光沁河)最早发现东峡这块神奇的石鼓岩,并在《太行日报》2008年3月30日发文《漫游东峡话荆浩》,兹节录王扎根文如下:

舜王坪位于山西省南部沁水县境内,乃历山主峰,海拔2321 米。这里层峦叠嶂,群峰对峙,流水潺潺,古木参天,珍禽奇兽,名贵药材众多,是山西省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之一。舜王坪因舜耕历山而得名,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舜的优美传说.景区可供游人观赏的景点有上百处之多。

每次到舜王坪,总想就近到西峡看看,虽然不知道去过多少次,但毫无厌倦之感,因为那里的风景太美了。东峡和西峡虽然只有数里之隔,但始终没有到过东峡。近日和朋友们聊起东峡时,他们说作为沁水人没去过东峡,简直是个悲哀,东峡的景色不知要比西峡好多少倍!听了他们的话,便决定到东峡看看。

这天,虽然秋季已过,可天气仍显得有些闷热。吃过早饭,便和几个相约的好友一道驱车向东峡出发。如湘兄是个历山迷,在开发历山景区时,他曾对这里的峡谷进行过多次考察。在行走的路上,他说东峡是历山十四大景区之一,也是历山峡谷风光最具有代表性的峡谷。它北起沁水县的东川村,南至阳城县的东哄哄村。峡景宽度约10至50米,长达15公里.峡内有天生的戟式石梯,相传为舜王当年征战时用千斤戟所劈。峡谷主要以奇潭飞瀑,险峰怪石,奇花异草为特点;以九瀑,二十六曲,三十六潭,四十四峰,九十九石而闻名。峡谷瀑瀑异样,曲曲景新,潭潭不同,峰峰秀迷,石石怪奇。 得知东峡风光如此秀丽和神奇,狠不得立马飞过去。车沿着蜿蜒陡峭的山道,忽左忽右,忽上忽下,老是走不到尽头。凝视着窗外,林影和山峰形如箭飞,偶尔看到几只松鼠蹦蹦跳跳地在树上嬉闹,又增添了一些情趣。

到了东峡口,我们将车停在了路边的草坪上,沿着崎岖小道由北向南漫步入谷。也可能是游客少或者还没有开发的原因,一进谷便举步维艰,无路可走,只好踩着大小不一的鹅卵石跃步前行。峡内两测的百丈悬崖上树木葱茏,怪石奇峰耸似仙山琼阁,瀑布从悬崖顶上飞流直下,大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

过了貌似“三炷香”,便是“济公石。”看到栩栩如生的活佛济公,我们不约而同的便叩首齐拜,祈祷着保佑我们一生的平安。再往前走,一副气势磅礴的天然壁画映入眼帘.有山水,有人物,有花卉,有鸟兽,整个画面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感叹天地造化之神工,万物灵性之玄妙!

再往前走,发现脚下的一块石头上居然隐隐约约透出“诉说”的字样。仔细一看,白底黑字,柳体风范。是谁留下这永远抹不去的珍奇墨迹,又要“诉说”些什么?这对人们来说,不能不说是个谜。

当我们正想坐下小憩一会儿,只见一位满头银发,白胡飘逸,带有仙风道骨的老者,身背竹篓从西山坡上缓缓而至。老者说他居住在距此二十多里地的一个地方,常奔历山,以采药为生。当我们问起东峡有什么传说时,他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古代咱们县有个叫荆浩的人, 家住南阳一个叫洪谷的地方。此人一生酷爱画画,为了画有成就,他东走太行,西到中条,翻山越岭十几载,总是找不到满意的画景、一日,游至东峡,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便自语道:“真是踏破铁鞋无览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在一个叫石鼓岩的地方,搭了一座草庵,垒起一个锅灶,便隐居下来。

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每天在此作画。画东峡的山谷,层崖叠嶂,峰峦奇秀;画东峡的瀑,那瀑布从崖顶上倾泻而下。仿佛美丽的白色绸缎,从山石之间飘落下来,撞在岩石上,便花碎玉散地洒满山涧,如烟,如雾,如尘。画东峡的巉岩,壁立在峡谷两测,高入云霄,黝黑,斩齐,耸拔,简直是一斧劈开的两道巨墙;画东峡的石,怪石怪得让人眼花缭乱,有摆着的,斜着的,像老人,似骆驼,一尊尊拔地而起,千姿百态。

他画啊画,画成的作品堆有几尺厚。忽一日,峡谷内狂风骤起,那山庵前一片黑压压的松林,被风吹得呜呜直响,好像千百只野狼在齐声嗥叫似的。山庵的门窗,在大风中,猛烈地摇晃着,发出一片嘎吱嘎吱的响声,使人觉得小屋子似乎要被风卷到悬崖底下去。荆浩正在惊恐万分时,又刮起一阵旋风,将庵顶掀翻,把堆放在桌上的画刮得飘飘荡荡,漫天飞舞。荆浩撕心裂肺地叫喊着:“我的画,我的画!”此时,倾盆大雨又从天而降,把漫天飞舞的画刮贴到了对面百丈高的悬崖上,形成了现在的“东峡壁画”,剩余的飘落在峡谷底的一块块巨石上。所以东峡谷现在步步有景,石石有画。

风停雨止后,荆浩在峡内到处寻找自己的画,在“古树爆石”的旁边,在一块高宽丈余的巨石上,完美无损贴着他那张成名之作《匡庐图》。当他小心翼翼地把那张心爱之画揭起之后,石头上就留下了那千古难寻的珍贵遗迹。

我们顺着老者指点的地方一看,果然有块巨石上留有荆浩的山水画。细观画面山峰俊秀,画笔流畅,大自然留下来的杰作,令人赞不绝口,惊叹不已,我们急忙取出相机拍照下来。在周围地上的大小石头上,也确实看到石石有画,画画奇妙。

从东峡归来,还是对那里的无限风光流连忘返,心动不已,联想到中国山水画开山鼻祖荆浩,当年在此作画的艰辛与毅力。 据有关资料记载: 荆浩(约850年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唐末五代最具深远影响的山水画家。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隐居太行山洪谷,号洪谷子。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自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所作笔墨并重,常绘云中山顶,四面峻原,气势磅礴,山岩苍苍,峭峰危立,深得北方气象。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

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收藏过荆浩作品的宋人米芾,把荆画特点归纳为“善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又说“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由此可以想见气韵雄壮的格局。清人顾复在《平生壮观》中记述荆作《云壑图》,“峰岚重复,势若破碎,而一山浑成,无断绝之形。”这里说的是善于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细部刻画的真实具体,并未影响浑然一体的山势。他还指出荆浩所作多为“寻丈之笔”,以致“后之大图不能出范围焉。”但是荆浩也能作小幅,如册页《云生列岫图》就被评为“咫尺而得千顷之势,水墨浓淡生秀绝伦。”

荆浩好作秋冬之景,历代著录中有《秋山楼观图》、《秋山瑞霭图》、《秋景渔父图》、《秋山萧寺图》、《楚山秋晚图》等。元代黄公望称赞《楚山秋晚图》并赋诗一首:“天高气肃万峰青,荏苒云烟满户庭。径僻忽惊黄叶下,树荒犹听午鸡鸣。山翁有约谈真诀,野客无心任醉醒。最是一窗秋色好,当年洪谷旧知名。”从诗中我们可以想见画面天高气爽,峰青树荒,云烟满户,有山翁相语,野客漫饮,午鸡啼鸣,一切围绕着渲染一个“秋”字。这是一个秋色寥廓而又富于生活气息的境界。由此可见,荆浩的大山大水之境,充满丰富的细节,既有强烈的震撼力,又耐人细细品味。

西峡风光好,东峡景更美。如果那位朋友能够有幸来到东峡,感受其独特的美丽风光,便会觉得如入仙境,清高气爽。

另案:在太行洪谷东南方向约10里,南北相望,有一座与荆浩同时代的唐代所建佛教名刹鹿台寺。北宋末年,沁水名士王载道,入京师参加科举,进士不第,遭遇金人南下,北宋灭亡。王载道见故国沦亡,归隐鹿台山,躬耕自理。王载道曾将自己收藏的荆浩一幅山水画,赠送鹿台寺,被视为镇寺之宝,民国十一年(1921年)传至末代住持惠腥掌管。

惠腥为沁水人,上世纪50年代,鹿台寺被拆毁,惠腥携画还俗归里,居北旺西里下河庄。至上世纪70年代,惠腥年迈又双目失明,见复兴佛事无望,遂将荆浩所赠鹿台寺之画,在村口付之一炬。沁水文史爱好者李雪强,曾亲耳听闻亲眼所见者讲述惠腥焚画之事,在沁水政协2013年11月《荆浩研究》撰文《荆浩名画镇鹿寺 惠腥焚画谢尊师》。李雪强之文,前文《鹿台积雪》有录,有意者可参阅。笔者在这里所要提醒的是,北宋时期,沁水尚流传一幅荆浩的画作,被鹿台寺作为镇寺之宝流传至上世纪70年代,庶可作为荆浩太行洪谷就在山西沁水境内的重要佐证。

有一个值得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如果站在大岩扉或神钲山顶远望,整个洪谷山水布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绝高处有神钲山与大岩扉傲立云天,神钲山下泉水流成河溪飞流直下,山半有个非常幽静的浴潭塄山庄较为平缓。河溪多级跌宕,急流险滩,形成十三飞瀑十三清潭,直落谷底。尤其是荆浩故居寺火庄周边山水布局,三个层次更为典型。其近景是寺沟河谷中荆浩故居寺火庄海拔1060公尺,村边约八九亩耕地,寺沟河流经寺火庄,流出河谷而汇入南阳河。中景寺火庄西南山半两座山峰,满山松林,左面山峰松林中青禅寺海拔1110公尺,两峰之间夹有洪谷山溪飞流而下。远景青禅寺后望谷峰,突然拔起,高耸入云,海拔高达1590公尺。

对照而观荆浩《匡庐图》画面山水构图,也分为三个层次:近景有谷中河流,以及山下庭院草庐。中景有两座山峰,长满松柏,左面低峰松林中有寺院。两座山峰之间是一道河沟,河沟自上而下有三级断崖飞瀑,飞瀑下有多级险滩急流,流经山下庭院草庐而汇入谷中河流,河中有渔人撑竿驾舟。飞瀑旁有石阶,自山下庭院草庐蜿蜒而上,可达山半寺院。远景为几座高峰,长满松柏,挺拔直立,耸入云天。寺院后两峰之间悬壁上,挂有一线飞瀑,犹如银河天降,落在寺院之后,顺壑奔泻,与三级断崖飞瀑想通。

《山水图》也是如此的山水构图:近景,“树下留盘石”,“近嵓幽湿处”,“嵓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栅门鸡犬锁寒林,僮马盘山暮烟紫。”中景,“屋上峰峦插天起”,“禅房时一展”,“高者佛寺平者川。”远景,“大山嵯峨云雾中”,“天边纵远峰”等等。《山水图》与《匡庐图》画面山水构图与风格,非常相似。再联系洪谷十三飞瀑以及十三清潭,与《匡庐图》中三级飞瀑以及多级险滩,更能使人强烈意识到,《山水图》画的“当是洪谷子自写所居”之“太行荆浩之乡里”,荆浩又参照太行洪谷的山水布局以及神韵气派,作出不朽的传世名画《匡庐图》。或者可以认为,未见传世的《山水图》,或许就是《匡庐图》。

作者曾在2005年5月出版的《沁水史话纵横·洪谷画圣》中,首次提出荆浩太行洪谷位于山西沁水境内的观点,并在2009年01期《山西大学学报》发文《荆浩太行洪谷考辩》,同时在新华网公布了荆浩《笔法记》所记神钲山、大岩扉、石鼓岩等地名照片。又在2009年01期《太原师范学院学报》发文《北宋学人对荆浩里籍误记的清理辩证》,同时在2009年01期《晋阳学刊》发文《考证荆浩生卒年代的新发现》,重点考证了荆浩与大愚和尚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涉及到太行洪谷的若干问题,因过录原文如下:

晚唐五代北方山水画宗师荆浩,创作了传世名画《匡庐图》,但他到底生于何年,卒于何时,一直是中国美术史上至今没有解决的一个悬案。学界诸多方家,都曾试图破解这一千年悬案,然而得出的结论,皆不甚理想。

一、学术界对荆浩生卒年代的推测

山西师大袁有根在天津师大《北方美术》2007年1期发文《关于荆浩生卒年代的推测--兼与张文君、田同旭、马鸿增诸先生商榷》,他依据山西沁水境内荆浩太行洪谷周边的民间传说,参阅古代文献记载而推测:“荆浩应该生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并认为:“一些史料说荆浩是后梁画家,没有说过他是后唐画家、后晋画家。这就是说,荆浩的卒年不会超出后梁灭亡的那一年,即公元923年,享年91岁。(中略)荆浩不一定恰恰和后梁同终,我们以他享年近85岁而论,他的卒年就是公元917年,即后梁末帝贞明三年。”(以下袁氏引文,皆出《北方美术》,不再注明)

江苏马鸿增在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北方山水画派》,也推测荆浩生卒年代。马鸿增认为荆浩太行洪谷位于河南济源境内,他根据唐代济源有个裴休(791年--864年)的记载,认为是裴休推荐同乡荆浩入双林院作画,因以推测荆浩生年:“我们可将他的生年推断为850至856年前后。”即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四年前后。马鸿增又据古代的记载,尤其是荆浩《笔法论》所记,推测荆浩卒年:“他去世约在后唐时期(923年—936年)。”(以下马氏引文,皆出《北方山水画派》,不再注明)

袁有根在考察所谓济源荆浩故里后,再质疑马鸿增的推断:“马鸿增先生关于荆浩是济源人的两个主要论据全是假的,马鸿增先生的荆浩故里济源说可以休矣。”袁文因此认为:“马鸿增先生考虑问题的思路是错误的,因此他关于荆浩的生卒年代的推测自然也是错误的。”袁有根又质疑马鸿增关于荆浩故里济源说,认为他错误的推断了荆浩生卒年代。然而,袁有根依据民间传说来推测荆浩生卒年代,没有可靠的文献记载支持,恐怕也难以得到学界的接受。

上世纪80年代,作者阅读光绪版《沁水县志》,得知沁水古代有个著名画家荆浩。在系统检索荆浩时,发现古人对荆浩太行洪谷到底位于何处的记载并不统一。有说荆浩太行洪谷位于山西沁水,或说位于河南济源或林县;当代学者对荆浩太行洪谷到底位于何处的说法也不统一。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作者用了20多年时间,踏遍山西沁水山水,终于找到了荆浩太行洪谷,就位于山西沁水历山东北麓寺沟河谷之内。在实地考察之后,作者发现并感悟到,荆浩的《匡庐图》,是按山西沁水太行洪谷的山水布局构思而成的。作者在山西沁水历山地区,还找到了荆浩在太行洪谷所作的《笔法记》中提到的几个有着明显特征的地名,即神钲山、大岩扉与石鼓岩。作者因于2005年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沁水史话纵横·洪谷画圣》中,首次公布了荆浩太行洪谷位于山西沁水境内的观点,并在《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发文《荆浩太行洪谷考辨》,又在新华网公布了荆浩《笔法记》所记神钲山、大岩扉、石鼓岩等地名照片。

《沁水史话纵横·洪谷画圣》,也是依据山西沁水境内荆浩太行洪谷周边民间传说,推测荆浩的生卒时代。如今回过头来重新思考,根据民间传说推测荆浩生平,纵然有其道理,终究不是铁证。我们能否进一步找到可靠的文献记载,来考证荆浩生卒年代呢?

二、古代文献记载荆浩时代的启示

古代诸多文献都记载了荆浩的时代,但不统一,也很概括,过于简略而语焉不详,给理清荆浩生卒年代造成困难与分歧。此举要记载荆浩时代的各家文献如下:

北宋真宗时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二《纪艺上》列荆浩为“唐末二十七人”之末,荆浩之后,始列“五代九十一人”,并记:“荆浩,河内人。博雅好古,善画山水。自撰《山水诀》一卷,为友人表进,秘在省阁。常自称洪谷子”。

北宋仁宗时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山水门第二》记:“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偶五季多故,遂退藏不仕,乃隐于太行之洪谷,自号洪谷子,尝画山水树石以自适”。

北宋徽宗时《宣和画谱》卷十《山水叙论》记:“至唐有李思训、卢鸿一、王维、张璪辈,五代有荆浩、关仝,是皆不独画造其妙,而人品甚髙。”《山水叙论》后列有《山水一》之目录,亦列荆浩为唐代山水画家十名之末,荆浩之后,始列五代山水画家:“唐:李思训、李昭道、卢鸿一、王维、王洽、项容、张询、毕宏、张璪、荆浩。五代:闗仝、杜楷”。

元代汤垕《画鉴》将荆浩列为唐代画家,并称:“世论荆浩山水为唐末之冠。”

《图画见闻志》、《图绘宝鉴》列荆浩为唐末画家,《五代名画补遗》列荆浩为五代画家,《宣和画谱》既列荆浩为唐末画家,又列荆浩为五代画家。另有关于荆浩《笔法记》写作时间的记载,马鸿增说:“《笔法记》内容博大精深,表明只能是荆浩晚年所作。其写作时间,一说唐末,一说后梁,我则认为写于后唐。”再有清代董诰等所编《全唐文》卷九百在收录荆浩《画山水赋》时又记:“荆浩:浩字浩然,沁水人。北汉时隐太行洪谷,自号洪谷子”。

古代诸多文献关于荆浩时代的记载,未能解决荆浩生卒之年代,却使我们发现一些可以用来论证荆浩生卒年代的文献依据。北宋仁宗时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山水门》记荆浩:

尝画山水树石以自适。时邺都青莲寺沙门大愚,尝乞画于浩,寄诗以达其意曰:“六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嵓幽湿处,惟藉墨烟浓。”后浩亦画《山水图》以贻大愚,仍以诗答之曰:“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瘦树寒,墨淡野云轻。嵓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空苦情。”浩著《山水诀》一卷,为友人投进之,至今藏之书府。亦尝于京师双林院,画宝陁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予尝于供奉李公第,观浩《山水》一轴,虽前辈未易过也。”

荆浩生卒年代无考,但文中提到了沙门大愚,其里籍与生卒年代,则有据可查。雍正《山西通志》卷二三《山川·泽州府·高平县》记:“舍利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上有五音洞,下有舍利泉。唐释大愚公隐此,调演五音于洞中,常闻五音不绝”。

雍正《泽州府志》卷四十《人物志·技术》记:“后唐大愚,为僧五音洞,调演声律,能达旨要。年九十余,一日别其徒曰:‘吾将归矣。’端坐而逝。洞中尝闻五音,后人因以为名。尝作《上心王状奏六贼表》,盖教乘喻言也。录进昭宗并《韵母三十字》,诏赐田百顷,祠部牒三十八道,紫衣三十八道。有《愚公塔心王表碑》,在金峰”。

金峰即今山西高平金峰寺。雍正《山西通志》卷二三《山川·泽州府·高平县》记:“舍利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上有五音洞,下有舍利泉。唐释大愚公隐此,调演五音于洞中,常闻五音不绝。”卷一七〇《寺观·泽州府·高平县》记:“金峰寺,在县西郭处金峰山上。”“开化寺,在县东二十五里舍利山。内有五音洞,大唐大愚禅师审音处。今金峰有《愚公塔心王表碑》。”这些记载,同时见于现存万历、康熙、雍正《泽州府志》,及顺治、乾隆、同治、光绪《高平县志》中,明确指出沙门大愚为山西高平僧人,高平人称其为“大愚公”。

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大愚与荆浩是在邺都青莲寺相遇,可能有误。作者并未检索到邺都,即今河北临漳、大名,河南安阳、林县等地方志中有青莲寺的记载。然而,与高平相邻的泽州境内,却保存有一座创建于北齐,名声甚高,至今保存完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青莲寺,而且作者也发现了大愚确有泽州青莲寺之行的文献记载。大愚与荆浩在青莲寺的相遇,应该发生在泽州青莲寺,而不是邺都青莲寺。

泽州青莲寺附近,也有一峡谷名洪谷,又名丹谷,因丹河湍奔其下而名,当地也有荆浩的传说。雍正《泽州府志》卷六《方舆志·山川·凤台县》记:“峡石山,县东南三十五里。两石对峙若门,丹水湍奔其下,上有青莲寺。有嵌崖,袤丈余,广倍之。暴雨骤发,中罅如雷鸣,西有掷笔台。”卷二一《营建志·寺观·凤台县》记:“藏阴寺,青莲寺东五里,北齐僧昙始建。寺西即丹谷。青莲寺,在城东三十五里峡石山,北齐建,宋赐名福岩院。峭壁如环堵,壁之上乱峰向背,草树丛翠,丹水湍奔,屏障横列,水墨粲然,即青莲上方也。寺西有掷笔台。”今泽州当地文史专家乔欣《历代名人与泽州》对此有记,可参阅。值得注意的是,沁水太行洪谷中,也有一座千年古刹青禅(莲)寺,荆浩也有可能是在沁水太行洪谷中的青禅寺与大愚相遇的。

三、考证荆浩生卒年代文献的新发现

不久之前,作者在山西高平开化寺内,看到一通立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大唐舍利山禅师塔铭记并序》碑刻,碑文由时任高平知县的大愚公弟子王希朋撰书并立石,高平金石志编委会《高平金石志》收录有此碑文。《大唐舍利山禅师塔铭记并序》的发现,对于考证荆浩生卒年代很有帮助,此节录相关碑文云:

禅师俗姓刘,法号大愚,本潞城县人也。自丱岁归空,依年授戒。始讲律于□□,复化道于西周。惠解无伦,敏聪罕类。五言八韵,人间之哲匠词疏;返鹊迴鸾,海内之名公笔浅。加以轻清重浊,上感去疑。达五音之玄门,明四声之妙趣。凡关智艺,世莫能加。著述书篇,流传不少。固得皇都道侣,钦凑如麻;赤县衣冠,敬瞻若市。后因父母倾殁,葬事将终。身披麻纸之衣,志隐谷岩之畔。遂于峡石山洞中,发愿传《大藏经》。□□诸经陀罗尼五十余部,各十万八千遍。又刺血写诸经共三十卷,并造陀罗尼幢,以报劬劳之德也。其后则不拘小节,了悟大乘。道契佛缘,德符禅性。洞晓色空之义,圆明行识之门。为法海之梯航,作人天之眼目。而又因上党重围之后,于高平游历之间,厌处城隍,思居林麓。众仰道德,咸切邀仰。

时有僧及俗士王希朋与县镇官寮住下□□□□于舍利山院。果蒙俞允,栖泊禅庐。才□二年,俄构堂宇。问道橇客,雾集云臻;参学淄徙,摩肩接踵。其□名扬华夏,声振王侯。须见皈依,遽闻迎命。于天祐十八年四月八日,蒙府主令公李郡君夫人杨氏,专差星使,请至府庭,留在普通院中。贵得一城瞻敬,莫不冬夏来往。禅伯满堂,无非悟道之人,悉是慕檀之士。师乃坚持绝粒,供养专勤。奈何去同光元年九月二三日,化缘□终。视□迁疾,坐□浮世,体不坏伤,精一之行,转明凡百也。 □□□春秋七十四,僧腊五十五。莫不上感禅伯,下及官寮。阖城之道俗悲攀,拥路之僧尼泣送。旋归山院,益动门人。小师觉玉等,痛法师之恩,无阶可报;念师资之道,有失依投,睹尊禅于法堂。二年俨若,起灵塔于翠□。不日将成,安厝有期,聊申序述。呜呼!以禅师性行孤特,意识玄明。 平生利济之心,囊日慈悲之便。微诸往事,万一难陈。含毫强名,辄为记矣。 门人灵鉴。院主觉玉、觉明、觉元、觉海(后略)。

同光三年随次乙酉九月辛卯朔六日丙申建造

匠人明真、杨密。

大愚禅师逝于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享年74岁,僧腊55年。前推74岁,大愚禅师生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

碑中明确记载,大愚禅师“遂于峡石山洞中,发愿传《大藏经》。”峡石山洞即泽州青莲寺,泽州青莲寺初名硖石寺。泽州府主令公李郡君夫人杨氏,李公即李嗣昭。雍正《泽州府志》卷三四《职官志·泽州·后唐》记:“李嗣昭,与泽州李罕之会战含山,执其将一人,斩首三千级,遂取泽州。” 李嗣昭是后唐太祖李克用之弟李克柔养子,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与李罕之会战于含山。楊夫人即李嗣昭妻,泽州青莲寺摩崖刻有唐代杨夫人一诗,诗后有刻字:“唐天祐丙子岁(天祐十三年,916年)六月十四日离府,至中旬巡祀到此。登陟峡石山,偶上先师掷笔台,眺观景象,为诗上謁,弘农郡君人述”。

“上党重围” 发生在天祐五年(908年),《新五代史》对上党重围明确记载。唐昭宗时,晋王李克用夺取上党,于三垂冈(今长治北郊二冈山)置酒劳军。唐昭宗天祐四年(907年),唐朝灭亡,朱温称梁帝,围困潞州,在潞州城下(今长治郊区南北寨)三垂冈筑长城,状如蚰蜒,内防冲突,外拒援兵,谓之夹城。双方相持一年有余,李克用沉疴不起,临终嘱咐其子李存勖:一解潞州之围,二灭朱梁复仇,三复李唐宗社。李存勖亲率大将周德威,驱军三垂冈,直捣梁之夹城,梁军大败,上党之围遂解。《新五代史》卷四《唐本纪》:唐昭宗天复七年(907年),即天佑四年,“梁兵十万攻潞州,围以夹城,遣周徳威救潞州,军于乱栁。冬,克用疾。是岁,梁灭唐,克用复称天佑四年。” 卷五《唐本纪》:“初,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岗。”天佑五年(908年),庄宗存朂即位,以先王之丧,“告周徳威,徳威自乱栁还军太原。梁夹城兵闻晋有大丧,徳威军且去,因颇懈。王谓诸将曰:‘梁人幸我大丧,谓我少而新立,无能为也,宜乘其怠击之。’乃出兵,趋上党,行至三垂岗,叹曰:‘此先王置酒处也’会天大雾,昼暝,兵行雾中。攻其夹城,破之,梁军大败,凯旋告庙”。

可以看到的古代文献,对荆浩记载非常简略,与荆浩有交往的几个人,生卒年代又多不详。《大唐舍利山禅师塔铭记并序》则详细记载了大愚的生卒年代,它的发现,便成为考证荆浩生卒年代最可考的文献依据。用大愚生卒年代来考证荆浩生卒年代,比较可靠,也相对准确。

至此,可以概述大愚禅师行踪与时间。大愚禅师生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山西潞城,十七岁时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入沙门。大愚曾化道于高平西周村,后入皇都长安。因父母去世返回家乡,后至泽州峡石山洞,即青莲寺(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修行。大愚可能是在这个时间,在泽州青莲寺与荆浩相遇,或者是在沁水太行洪谷中的青禅寺与荆浩相遇。约唐昭宗天祐五年(908年)“上党重围”之后,大愚云游高平。天祐十八年(921年)入泽州普通院,二年后的天祐二十年(923年)去世。

荆浩与大愚为知交,从二人诗词往来而乞画赠之口气分析,大愚此时已成一代高僧,荆浩山水画亦已臻成熟而名闻天下。荆浩赠画大愚,应是晚年之事。荆浩与大愚年岁,似乎相差不多。

一般认为,荆浩未入后唐而逝于后梁,故有荆浩为后梁画家之说。大愚禅师逝于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荆浩最晚逝于天祐二十年(923年)之前,即后唐庄宗灭亡后梁之后梁龙德三年(923年)。若以袁有根先生所说荆浩享年约85岁而论,荆浩约出生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如果荆浩享年75岁的话,他约出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荆浩生年似乎不应与大愚生年相差太大,大愚如果小于荆浩10岁以上,二人应是忘年之交,大愚不应当用那样的口气向荆浩求画。参照大愚出生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荆浩约出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前后不过五年的时间里。此接近马鸿增所推断的荆浩生年为850至856年前后之说法。

拙著《沁水史话纵横·洪谷画圣》认为,荆浩早年曾赴长安求取功名,“荆浩赴长安应在20岁至30岁之间。”此取中数25岁左右。按其约出生于大愚禅师生年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前后不过五年时间计,荆浩赴长安时,为唐懿宗朝或唐僖宗朝,再过30年,唐朝灭亡于天祐四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荆浩在唐朝生活约60年左右,尔后几乎与后梁同终而去逝,后梁纪年仅17年。荆浩约逝于大愚禅师逝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之前的不长时间,大约享年75岁左右。(田同旭)

来源:沁河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