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鲍鱼是不是真正的鱼(鲍鱼为什么叫鲍鱼?鲍鱼死了还能吃吗?)

导读 鲍鱼是不是真正的鱼文章列表:1、鲍鱼为什么叫鲍鱼?鲍鱼死了还能吃吗?2、饕餮中国|此鲍鱼非彼鲍鱼:张冠李戴的海味之冠3、软体黄金——鲍鱼4、这几种海鲜吃着比青岛大虾还

鲍鱼是不是真正的鱼文章列表:

鲍鱼是不是真正的鱼(鲍鱼为什么叫鲍鱼?鲍鱼死了还能吃吗?)

鲍鱼为什么叫鲍鱼?鲍鱼死了还能吃吗?

鲍鱼最早的名字叫盾鱼,因为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鲍叔牙喜欢吃,从而得名“鲍鱼”。鲍叔牙与管仲(齐国国相,被尊称为“仲父”)是挚友,鲍叔牙曾经说,人生有两大快事:“一为食盾鱼,二为饮玲珑。”

鲍鱼是以1斤为标准来进行计算的,将同一品种的干鲍鱼放在一起,1斤鲍鱼称出几只就算几头鲍,如“3头鲍”就是指3个鲍鱼为1斤,“16头鲍”就是指16个鲍鱼为1斤。

一般情况下,若鲍鱼死亡时间未超过两天是可以食用的,因为鲍鱼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海产品,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所以保存时间并不长,但是只要鲍鱼的死亡时间不长,且没有发生变质的情况下,一般是可以食用的,如果鲍鱼的死亡时间超过两天或出现了变质的情况,那就不可以食用了。

饕餮中国|此鲍鱼非彼鲍鱼:张冠李戴的海味之冠

郭晔旻

在中式筵席里,鲍鱼当然是一种珍味,有人甚至将其称作“海味之冠”。有趣的是,在古籍里,对鲍鱼的评价却大不一样。比如,《孔子家语·六木》里就用“鲍鱼之肆”散发出的恶臭,比喻坏人成堆的地方。古今如此之大的反差,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

张冠李戴

其实,早期中国古籍里所说的“鲍鱼”两字,与今天所指之物根本大相径庭。“鲍”这个字,在东汉的《说文解字》里就有记载,“鲍,饐鱼也。”“饐”的意思是食物经久而变味腐臭。以此看来,“鲍”就是一种处理鱼的方式,即腌渍。而“鲍鱼”指的自然也就是“盐渍咸鱼”了。盐渍咸鱼散发出的味道自然非常浓烈,无怪乎《孔子家语·六木》会留下“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样的千古名言了。同样道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天下途中去世。秘不发丧的李斯、赵高等人为掩人耳目,才会想出“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的主意。这正是用盛夏时节“鲍鱼(咸鱼)”的腥臭味来遮盖始皇帝尸体腐烂发出的恶臭而已。

“鲍鱼”原来指“咸鱼”

反观现代所称的“鲍鱼”,似乎不太可能散发如此浓烈刺鼻的恶臭。虽然名字里有个“鱼”字,但与“鲸鱼”、“鳄鱼”乃至“娃娃鱼(大鲵)”一样,如今概念里的“鲍鱼”根本与鱼类毫无瓜葛。它反倒是跟田螺之类沾亲带故,是一种海洋腹足纲软体动物——也就是海螺。其外形有如同人的耳朵,所以在英语里有个别称就叫做“海耳(sea ears)”。鲍鱼有一个墨绿色低扁而宽的贝壳,螺旋部只留痕迹,占全壳的极小部分。壳表面粗糙而坚硬,壳的边缘有七个或九个呼吸小孔,像是谁给扎的一溜耳眼,有的地方叫“七孔螺”或“九孔螺”。古人最初发现鲍鱼是以腹部在海底爬行,所以把它叫做“鳆鱼”。《说文解字》里就写道,“鳆,海鱼也”。其实,腹部肌肉就是它的足,通称“腹足”。

现代概念里的鲍鱼

既然原本叫做“鳆鱼”,后来又是如何跟咸鱼的泛称“鲍鱼”混淆起来的呢?这就是明代音韵学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所总结的“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考察“鳆”这个字,在北宋成书的《切韵》与《集韵》里都有“房六切”这个“反切(前字切声母,后字切韵母和声调)”。《阿房宫赋》的读者或多或少都了解,“房”这个字,其古代声母读做“重唇音”,跟“旁”一样。所以唐代学者颜师古在为“鳆”字做注释的时候就提到,其读音“与薄同”。晚唐以后,汉语里的“轻唇音(f、v)”从“重唇音(p、b)”里分化了出来,所以“鳆”这个字今天要读成“复”这个音。但在民间口语里,用来指代“鳆鱼”的“重唇音”读法仍旧延续了下来,变得与书面文字脱节,反而跟“鲍”的读音相类。因此明代人谢肇淛在《五杂俎》已经发现,“鳆(鱼)”“今人读作鲍(鱼)”。清代的金埴也在《巾箱说》里记载,当时的北方人“呼鳆鱼为庖鱼”。其影响所及,很快“南方亦相率呼为庖”了。

大体到了明清年间,“鳆鱼”就颇有些莫名奇妙地变成了咸鱼(“鲍鱼”)。对于这样的“张冠李戴”,古人其实还是相当清楚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进士桂馥在《札朴》中说:“登州(今属山东)以鲍鱼为珍品,实即鳆鱼也。”比之稍晚些时候,嘉庆年间(1796-1820)的进士,官至户部主事的郝懿行在《晒书堂笔录》里也指出,“鳆鱼也通作鲍鱼,文字假借,古人弗禁也。”

古人好鳆

这些古代文士纷纷要替当时世人口中的“鲍鱼”“正名”,自然是因为“鳆鱼”乃是一种海中珍味。“读为鲍,非乱臭者也”,远非腥臭的腌鱼可比了。

从史籍记载来看,最晚到汉朝,鳆鱼已经在上层人物的餐桌上风行。这就是北宋的大诗人兼大美食家苏东坡在《鳆鱼行》里所提到的“两雄一律盗汉家,嗜好亦若肩相差”。诗中的“两雄”,便是篡了西汉的王莽,与儿子辈篡了东汉的曹操。两人都有一个爱好,喜欢吃鳆鱼。王莽当上“新朝”皇帝没多久,天下义兵四起,“绿林”、“赤眉”两股势力日益强大。王莽的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不过,就算在饭也吃不下的忧虑心情下,王莽还是没有忘记喝酒吃鳆鱼。班固在《汉书》里写下“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啗鳆鱼”这句话的本意当然是嘲讽乱臣贼子王莽的窘态,却也在无意之中揭示了鳆鱼的美味。至于“奸雄”曹操,他也是一位热衷鳆鱼的吃货。以至于他去世后,儿子曹植祭奠乃父时,总要把鳆鱼当作贡品——因为“先主(指曹操)喜食鳆鱼,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鳆鱼二百”。

王莽政权被起义推翻

魏国的京城在洛阳(今属河南)。曹植之所以舍近求远,要求徐州臧霸送来鳆鱼,是因为当时的“徐州”(相当于今天的苏北及鲁南一带)地近鳆鱼产地的缘故。古时的鳆鱼多产于山东沿海,尤以胶东半岛出产者为绝品。起码到南朝时期,江南人尚不知从本地海域采捕鳆鱼。《南史·褚彦回传》这样记载:“时淮北属魏,江南无复鳆鱼”,于是鳆鱼身价倍增,一条贵至三千钱。“三千钱”是个什么概念呢?据同时期的《齐民要术》里说,到劳务市场出一天三十钱的工资,工人都会抢着来干活。换句话说,雇工不吃不喝干三个来月,就可以买得起一条鳆鱼了。西晋前期以奢靡著称的何曾一天伙食费高达一万钱,他还觉得没有下筷子的地方。但要是换在南北朝时的江南,一万钱也就能买三条鳆鱼而已,每天光吃这点,不饿死也难。当时,褚渊(字彦回,435-482)的好友送给他30枚鳆鱼,实在可以说一份厚礼。褚渊虽然做了南朝宋文帝(424-453年在位)的附马,仍旧十分清贫。于是他的门生建议:“不如把鳆鱼卖掉,换得十万钱”。谁知褚渊听后竟十分生气,厉声对门生说:“我虽然贫寒,再穷也不能拿朋友送的珍贵礼物去发财”。说罢就将这些鳆鱼煮熟和家人一起分着吃了。纵观褚渊其人,虽因坐视萧道成篡宋而名节有亏,但这个不爱钱财的典故,还是相当有名的。

到了宋代,人们对海珍品开始品头论足,好事者甚至排列其美食位次,不少人已将鳆鱼奉为海珍之首。其中表现抢眼的就是苏轼。这位“老饕”在出任登州(今山东烟台一带)知府时有幸在当地吃到了鳆鱼,简直赞不绝口。在他看来,酒席宴上鳆鱼是压倒一切的美肴,过去被人津津乐道的肉芝、石耳、醋芼、鱼皮等佳肴,若与鳆鱼相比都得甘拜下风。晚些时候,金代诗人刘迎在《鳆鱼》诗里也感叹,过去总是夸奖江瑶柱(干贝)鲜美,吃过鳆鱼后,才知鳆鱼之鲜美更胜于江瑶柱。希望以后在宴席中鳆鱼不要论数计算,越多越好。此公对美食的渴望,可以说是很诚实了。

江瑶柱(干贝)

既然如此,达官显贵的餐桌上自然也少不得鳆鱼(当时已有“鲍鱼”的说法)。明朝的万历皇帝最喜欢用鲍鱼、海参、鱼翅共烩一处,命为“烩三事”,并“恒喜用焉”。清朝乾隆南巡时,接驾菜中就有“鲍鱼珍珠菜”。这道菜是用极嫩的玉米棒烩制鲍鱼,以鸡汁入味,醇和汁浓,食之丰腴细嫩。大美食家袁枚对于吃鲍鱼也有自己的心得。《随园食单》记载:“鳆鱼炒薄片甚佳,杨中丞家削片入鸡汤豆腐中,号称‘鳆鱼豆腐’,上加陈糟油浇之。庄太守用大块鳆鱼煨整鸭,亦别有风趣。”据说,当时沿海各地高官上京“面圣”时,大都进贡干鲍为礼品,一品官吏进贡一头鲍鱼,七品官吏进贡七头鲍鱼,以此类推,一头鲍就是一斤仅有一只鲍鱼,七头鲍是一斤有七只鲍鱼。前者的价格比后者可能要高出十来倍。晚至民国年间,北京著名的官府菜代表“谭家菜”里就有两道名菜,名曰“红烧鲍鱼”与“蚝油鲍鱼”。

蚝油鲍鱼

不止“稀为贵”

从汉代到现在,历时两千多年。鲍鱼为何能够得到历朝历代食客的青睐呢?鲍鱼肉是指鲍鱼的腹足,除鲜食外,可加工成罐头或鲍鱼干,其味鲜美。南宋词人周密就把可以吃到鲜活的鲍鱼,比作“口腹之嗜,无不极其至”。

美味当然是个成为美食的“必要条件”,但能够上升到“珍味”的地步,还是与鲍鱼的数量有关——毕竟,“物以稀为贵”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一方面,鲍鱼在贝类家族中本就属于生长比较慢的种类。据说由幼鲍长至壳长7厘米可以上市需要3年多的时间。

另一方面,纵然幼鲍长成,捕捞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按照乾隆年间成书的《诸城县志》的说法,“鳆鱼附石崖,善没者入水取之,非若他鱼可举网得也”。鲍鱼生活在海底礁石上,比起撒网即可捕获的鱼类困难得多。捕捞者往往用麻绳一头系在腰上(另一头绑在舵尾),然后屏一口气,潜到水下五六十丈的地方。古时无现代潜水设备,仅凭渔人水性,冒着海上的狂风巨浪,在深水处作业,听来已然令人却步。但要成功捕捞鲍鱼,不仅需要渔民潜水,就是用长柄铲从岩石上获得鲍鱼也要有一定工具和技巧。鲍鱼的吸附力很强,必眼明手快、出其不意方能取下。否则,一俟鲍鱼有察,死死黏在岩上,则会功亏一篑。《山堂肆考》这样记载:“海人泅水取之,乘其不知,用力一捞则得。苟知觉,虽斧凿亦不脱也”。为此,有着丰富的鲍鱼捕捞经验的胶州渔民总结,“故海错惟此种最难取”。

捕捞鲍鱼

除珍稀难得之外,鲍鱼的名贵之处,还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食补”的学说有关。中国古代食家一直认为鲍鱼是一种对身体十分有益的滋补食物。李时珍更是说:鲍鱼“主治目障医痛,青盲。久服,益精轻身。”清人汪绂在《医林纂要》也记载,吃鲍鱼可“补心缓肝,滋阴明目,又可治骨蒸劳热,解妄热,疗痈疸,通五淋,治黄疽。”

既然药食俱佳,食客对鲍鱼趋之若鹜本已在意料之中。更何况,“鲍鱼”取代“鳆鱼”成为通名之后,形成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鲍者包也,鱼者余也”。“鲍鱼”的谐音即是“包余”,意喻钱包里有用之不尽的余钱。由于这个原因,在讲究“口彩”的食客眼中,鲍鱼俨然成为与“发菜(“发财”)”类似的,餐桌上必备的“吉利菜”之一。

鲍鱼红烧肉

这些看法当然不是无懈可击的。比如,有人就揶揄,把猪肉当鲍鱼,以大量老鸡火腿高汤长时间烹煮过后,味道也会和鲍鱼一样。另外一些论者则从营养学角度出发,也指出鲍鱼和鸡蛋所含的蛋白质相差不大,其他营养成分如钙、铁、锌、硒、维生素的含量也没有特别的优势,在提供营养方面,和其他海产品相差不多。虽然如此,直到现在,在大众的心目中,“鲍鱼”仍旧是清代学者王士禛在《香祖笔记》里称赞的“海族之冠”。至于它指代“咸鱼”的本义,恐怕早已湮没在了历史之中。

参考文献:

杨强:《北洋之利:古代渤黄海区域的海洋经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张宇光:《吃到公元前:中国饮食文化溯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冯桂容:《鰒鱼与鲍鱼关系探讨》,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1期

责任编辑:熊丰

校对:刘威

软体黄金——鲍鱼

别名:鳆鱼、石决明肉、镜面鱼、明目鱼。

品种:一种是九孔鲍鱼肉。另一种是盘大鲍鱼肉。

鲍鱼性能;鲍鱼,为鲍科动物鲍鱼的肉。鲍鱼体外长有一个坚厚的贝壳,呈椭圆形。螺旋部很小,体螺层很宽大,几乎占贝壳的全部,壳顶墩儿,略高于体螺层的壳窗,近边缓的壳面上,有30多个一列突出的小孔,最明显的末端有8~9个孔特大,且开孔与内部想通。壳表面呈绿褐色,长有许多条明显条纹,贝壳内面,有彩色光泽。鲍鱼肉柔软、头部有细长的触角和一对有柄的眼睛。腹面有吻、颚片、舌头和牙齿。足宽与壳口几乎相等。足边缘生有许多小触手。可从贝壳上的小孔伸出。

鲍鱼多生活于海潮间带及低潮线附近,多以腹足吸附于岩石缝间,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及辽宁、山东等沿海多有分布。春、夏、秋三季均可捕捉,唯以春末夏初时分的鲍鱼最为肥满,捕捉后取肉可鲜食,也可制成鲍鱼干。是我国大量出口的极其珍贵的海鲜食品,也是营养丰富价值、药用价值及经济价值优异的食品。

这几种海鲜吃着比青岛大虾还好吃,你都吃过吗?

海鲜具有极为丰富的营养价值,现在,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标准,所以大家对海鲜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喜欢吃海鲜的人的确不在少数。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盘点一下最美味的海鲜。相信大虾都有所了解了。今天要介绍的是去青岛除了吃大虾还有这些海鲜也能让你一次爱上它的。

在青岛度假旅游的你,一定不可错过!

1.皮皮虾

皮皮虾也称濑尿虾,有些地方还称虾蛄、皮皮虾不仅肉味鲜甜嫩滑,淡而柔软,味美可口。皮皮虾最常做的吃法是白灼和椒盐,简单易做,又不失海鲜的鲜味。皮皮虾的口味虽然和大虾有很大的相同之处,不过皮皮虾的口味比大虾还要好,肉质比大虾还要肥美 。保证你会对这种青岛海鲜赞不绝口的。

2.海虹

海虹是青岛特有的一种海鲜,其颜色是黑褐色的,有很多人都说海虹的口感与花蛤非常相似,新鲜的海虹价格也相当高级,烹饪起来味道也相当美味。不过青岛海鲜里价格最便宜的一种了,在本地买的话基本三五块钱就可以买一斤。而且海虹晒干之后的口味也很好吃,很多外地人或者说南方人可能压根就没有见过海虹,去青岛的时候不要错过机会。

3.鲍鱼

鱼是名贵的“海珍品”之一。鲍鱼是名贵的海洋食用贝类,被誉为“餐桌黄金,海珍之冠”,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不过鲍鱼在饭店里的价格十分昂贵,不是一般经济水平的人能吃得起的。但是在青岛的话如果你找到真正的渔民卖家,价格会很低,绝对能让你一饱口福,吃一次过瘾的鲍鱼,建议所有去青岛吃海鲜的吃之前都要问清楚价格的。

4.蛏子

蛏子在青岛本地很受欢迎,蛏子的整个外形看起来是管条状,肉质丰富而且鲜嫩,属于一种常见的海鲜,因为这种海鲜比较多比较丰富,蛏子的营养价值还很高,对于体质虚弱的人群尤其适宜。蛏肉中还含有锌和锰,有益于脑的营养补充。

5.扇贝

扇贝不知你吃过没有,算是海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了吧,壳、肉、珍珠层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很多扇贝作为美食食用。扇贝又名海扇,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它的闭壳肌干制后即是“干贝”,被列入八珍之一。雪白的扇贝丁特别诱人,扇贝边儿也好吃,吃起来有咬劲。

有没有心动吗?来青岛旅游,不妨顺便一一尝一下!

西旅心度假,旅行好管家!!

315曝光海参产业水很深,同列海八珍的鲍鱼情况又如何?

今年“3·15”晚会曝光了海参市场的四大黑幕:

1、养殖海参整箱放敌敌畏

2、使用抗生素兽药原粉来防病

3、南方参冒充北方参

4、用麦芽糊精腌泡海参增重

“3·15”视频截图

在引发消费者众怒的同时,也让许多水产从业者冒了身冷汗——疫情引发的市场寒潮尚未过去,消费者对食用水产品的信任度或又将遭遇挑战。

海参,与鲍鱼之间亲缘关系较远,一个是棘皮动物,另一个则是软体动物。但同属于珍贵水产品的二者,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如二者同被列为“海产八珍”,二者都有干制产品,二者都曾被质疑违禁用药问题,甚至二者都有着“走南闯北”的经历……海参产业被央视爆出“水很深”,那么鲍鱼的情况又如何呢?

让我们一一来看。

违禁用药风波

在被曝光的几项海参产业黑幕中,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山东部分海参养殖场违禁用药的问题。“每亩池里倒入2公斤的敌敌畏,导致池塘里的螃蟹、鱼虾等生物几乎灭绝。”海参并不在敌敌畏的使用范围中,可海参养殖中使用敌敌畏的现象非常普遍(从使用情况来看应该算是“滥用”),不得不使人质疑其食用安全。

违禁用药必将得到惩治,但同时也有人提出,消费者并不需要因此担心海参的食用安全。微博知名科普博主@营养师顾中一 认为:首先敌敌畏是一种有机磷类的农药,以急性毒性为主,不至于在人体内长期蓄积。其次敌敌畏是水溶性的,烹饪前的泡发过程就可以大大降低敌敌畏的浓度,因此消费者在食用安全上不需要太过担心。

@营养师顾中一 微博视频截图

事实上,消费者对于水产品食用安全的不信任,很大程度来源于违禁用药。甚至部分消费者对水产品养殖用药存在许多误区,如“养殖户用避孕药养鱼虾蟹”就是传播最为广泛的水产界谣言!

就鲍鱼而言。首先,鲍鱼的养殖模式没法儿下药。我国90%的鲍鱼是在开放海域养殖的,养殖水体就是大海,水流交换迅速。在茫茫大海里下药治病,其成本可想而知,养殖户不会算不清这个账。

其次,品种改良后的鲍鱼没必要下药。多年以前,或许还可能出现养殖户在培育鲍鱼苗种时,为保证存活率给鲍鱼苗施药的现象。但如今,随着品种改良、育苗技术提高,新品种鲍鱼抗逆抗病能力有了质的飞越,如今,大多数的鲍鱼苗种已经不存在这一困扰了。

最后,处理有害生物有着更好的方法。鲍鱼养殖其实也面临着有害生物的困扰,比如藤壶、牡蛎等污损生物可能会长在网箱上,堵塞网眼,甚至长在鲍鱼壳上,堵塞鲍鱼呼吸孔。但民间智慧通过放养甲虫螺来消灭有害生物,就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且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壳被密密麻麻的藤壶覆盖着的鲍鱼

“南北对调”风波

众所周知,海参价格南廉北贵,消费者对北方海参的认可度更高。可北方水温低,海参生长速度大不如南方。因此有许多海参养殖户将北方苗种运至南方,饲养数月后再调回北方,冒充价高的北方参。

“3·15”视频截图

等等,这个过程怎么听着耳熟呢——和我国近些年兴起的鲍鱼“南北对调”模式有些雷同:每年5月初,我国约有20-25%的鲍鱼将通过活水船运至北方海域“避暑”,冬季11月底再运回南方“过冬”,次年夏天再运回北方养成,等到国庆节销往市场,一个周期为两年,如此反复。

不过,同样是“南北对调”,鲍鱼和海参的性质大有不同!

海参对调,是用北方参的价格售卖南方参,挂羊头卖狗肉。可鲍鱼对调,是出于对提升鲍鱼品质的考虑。

鲍鱼对海域水温要求极为苛刻,过高的水温对于鲍鱼而言是致命的打击。我国主要养殖鲍鱼品种皱纹盘鲍,其最适生长水温为18~24℃,水温达28℃时生活不正常,30℃以上则能引起死亡。而我国南方地处亚热带,8月平均最高水温可达28.1~29℃。南方居高不下的水温,使得南方养殖的鲍鱼“茶饭不思”、“郁郁寡欢”,不仅几乎不生长,死亡率还大大提高。

鲍鱼:热到冒火

via:californiaoutdoorsqas.com

为了让鲍鱼“如鱼得水”,养殖户们才不远一千五百公里送它去避暑。相比传统养殖模式,“南鲍北养”方式有三大优势:一是生长速度快,一只鲍鱼苗(2.2厘米)在北方半年内可长到4.5厘米,在南方仅为3厘米;二是成活率更高,在北方有80%,在南方不超过50%;三是可以规避南方台风、赤潮带来的危害,以降低养殖风险。

凭借同样“走南闯北”的经历,就判断鲍鱼也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鲍鱼和鲍鱼养殖户都感到很委屈。

环境污染风波

同样遭受质疑的还有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被曝光的部分海参养殖区,使用多种杀虫剂和除草剂杀灭敌害生物,易造成塘内及周边水域的鱼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的死亡。关于这一点,上文已提到鲍鱼养殖过程中并无此问题。其次,鲍鱼本身是一种很娇贵的生物,水质稍微不好,它就先“死给你看”,这也使得鲍鱼养殖用水很难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也有人提出,鲍鱼养殖海区使用的大量泡沫浮球,可能被海浪拍碎引起塑料污染。这一问题目前已得到了诸多产业界人士的重视,相应的处理办法也越来越多。如部分鲍鱼养殖区已经将原本的泡沫浮球替换为环保型浮球。

采用环保型浮球的鲍鱼养殖海区

看到这里,你可能想问:难道鲍鱼养殖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当然有,那就是——产量太高,卖不完啦!

鲍鱼苗产量过剩,有养殖户用来喂鸡

就2019年而言,本年度鲍苗生产能力(育苗水体)和苗量增加过快,导致鲍鱼养殖产量相应增加。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现象,从而引发鲍鱼价格下跌,鲍养殖亏损面大。

总之,因为部分海参养殖区存在违规行为就一棒子打死所有水产品,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鲍鱼营养美味,养殖过程还如此绿色环保,趁着今年价格如此便宜,爱好美食的你不考虑来点儿嘛?

转载声明

本文转载自鲍语,如需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