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战火英雄中文版(国产游戏铁骑少女开测 粗粝硬核的机甲驾驶体验)

导读 战火英雄中文版文章列表:1、国产游戏铁骑少女开测 粗粝硬核的机甲驾驶体验2、河北黄骅:革命骏马英雄之城3、山风徐徐,述说战火中的英雄岱崮连4、英雄岩镌刻英雄赞歌5、英雄

战火英雄中文版文章列表:

战火英雄中文版(国产游戏铁骑少女开测 粗粝硬核的机甲驾驶体验)

国产游戏铁骑少女开测 粗粝硬核的机甲驾驶体验

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机甲就是男人的浪漫。如果这份浪漫还能再加上五个风格各异的美少女的话,那将达成绝杀。

由国内独立游戏团队中子星游戏研究所开发的俯视角机甲射击游戏《铁骑少女》近日在Steam与WeGame平台开启游戏性测试,测试期间游戏Demo免费下载,可为玩家提供3-6个小时体验内容。

粗粝硬核的机甲驾驶体验

开着顶级机体,顶着主角光环,一边喊着亚美咯一边把敌人削成人棍。近几年即便是最开始主打真实系的高达系列,在战场还原上也在浪漫化与偶像剧化的方向一骑绝尘。

而《铁骑少女》则反其道行之,游戏中的机甲移动速度、炮台转向速度、炮弹散射都会被配件所影响,在机体的不同位置装配装甲,也不是单纯的护甲值加减,而会对战斗中不同方向射来的子弹是否穿甲产生影响。甚至在使用不同武器时也有不同战术打法,动能武器在密集的地方集群即时不能穿甲也能跳弹引发多次伤害、爆炸武器则会对己方同样产生伤害,战斗结束后带来高昂的维修费用。

在反乌托邦世界中为生存而战

真实与硬核同样体现在游戏的世界观中,在不少文艺作品纷纷将聚光灯放在战争中的英雄与辉煌时,《铁骑少女》则着力在一个反乌托邦的世界中刻画战争的残酷。

游戏中那些沉重危险的战争机器驾驶者,都是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残酷的战火烧尽了帝国的人力,防线后的平民无论男女老少都被拉上前线,驾驶着机甲守卫城市大门不受潮水般涌来之敌的侵犯,或是主动出击击毁敌人的军工厂。战斗之后等待你的不是荣耀,而需精打细算在繁杂的课税后,拿到一点微薄的薪水维护机体,或是购置礼物缓解队友们的战争PTSD。

硝烟散去后还有她…们

即便是这样充满铁锈与硝石气味世界,依旧有休憩之地涤净落满尘埃的灵魂。游戏中有五个各具特色的“铁骑少女”,将随着主线推进加入玩家队伍,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喜好、战斗风格、机甲特性与个人剧情。

沉默寡言的萝莉狙击手、傲娇急躁的先锋战士、沉稳冷静的御姐战士,在战斗间隙邀请他们进城放松身心,商店街、酒吧、浴场,都能看到他们除战场厮杀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由国内独立游戏团队中子星开发的俯视角射击游戏《铁骑少女》现已在Steam/Wegame平台开启测试,在相应平台搜索游戏名即可参与游戏测试。

河北黄骅:革命骏马英雄之城

【红色地名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光明日报通讯员 哈聪杰

在河北省黄骅市大赵村惨案遗址纪念馆广场,英雄黄骅的雕像静如山岳,仍深情凝望这片土地,昔日战火硝烟散尽,英雄精神于斯永存。

俯瞰黄骅市区姜春霖摄/光明图片

黄骅,原名黄金山,1911年生于湖北省阳新县良上村。1928年,参加阳新县赤卫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第5军第4纵队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和长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出发前改名为黄骅,立志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洪流中,做一匹“革命的骏马”。

“黄骅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刘艳宇摄/光明图片

1937年9月,黄骅被派往晋西南,为创建晋西南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后相继担任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三分区司令员、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15师教导6旅副旅长,组织冀鲁边区抗日活动。1942年初,黄骅率部在宁津县张大庄宿营时被敌包围,他沉着指挥,带领部队成功突出重围。

1943年3月,黄骅调任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司令员。同年6月30日,他在新海县大赵村主持召开重要军事会议时,被叛徒杀害,时年32岁。

抗日战争结束后,为了纪念黄骅,1945年新海县更名为黄骅县。2014年8月,黄骅被列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历史,定格在时光中,英雄黄骅已与他为之奋斗的这片土地血脉相融,朝夕相伴。进入新时代,黄骅这座英雄之城,也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告慰先烈英灵。

20世纪90年代初拍摄的黄骅城区一角资料照片

英雄精神在红色文化中传承。1987年,“黄骅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在大赵村落成。2007年,大赵村惨案遗址纪念馆开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近年来,黄骅市先后拍摄了电影《英雄黄骅》,创作了长篇革命历史小说《血魂:黄骅将军》……黄骅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在这片以他名字命名的土地上,不断得到传唱、传承和发扬。

英雄之地在红色党旗下生辉。在黄骅市,从“中国好人”到“全国文明家庭”,2100余名道德模范让“好人”旗帜代代传承;400余支志愿者队伍,随处可见的红马甲,彰显着英雄之城崇德向善的城市底色;坚守诚信,以信誉楼商厦为代表的“骅商文化”和商业模式已经走向全国,诠释着“品质黄骅”形象。

在黄骅市湿地公园内,一对情侣正在拍照沈新生摄/光明图片

城市在变大变美变强。累计绿化1305万平方米,建成省级园林式小区19个、园林式单位21个、园林式街道11条。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河北省文明城市”“河北省县城建设示范标杆县(市)”等称号。“通过家庭医生管医保推进基层健康管理”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县域经济蓬勃兴起。汽车装备、精细化工、五金模具等主导产业充满活力。汽车产业年产值50多亿元,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实施了总投资超百亿元的精细化工、五金模具项目园区、研发中心建设,推动产业链条逐步向高端迈进。快速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的京津装备制造转移园,两年多已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37个……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02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山风徐徐,述说战火中的英雄岱崮连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姜 曼 公绪成

站在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观景台上俯视全景,可以看到此地最为出名的两个崮:南岱崮、北岱崮。两个崮南北对峙,相距3公里。

在中间山顶处,“岱崮保卫战纪念碑”静静矗立在这里,伴着徐徐的山风,甚为庄严,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激烈的战斗。据资料考证,“南北岱崮保卫战”是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建立和巩固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

93名勇士对3000日军

以少胜多长志气

“英雄的山、英雄的崮,有一个英雄的指挥部,英雄人物永长在,人民心里永不忘!”6月23日,岱崮镇十字涧村村民徐志本望着巍峨群崮,即兴朗诵了他创作的“岱崮战役快板”,表达对那段亲历历史的感慨。84岁的徐志本是南北岱崮保卫战讲解员,更是那两场战斗的亲历者。

1943年11月9日,日寇纠集了1万多兵力对鲁中抗日根据地发起扫荡。为粉碎日军扫荡,鲁中军区决定留下少量部队在内线坚持斗争,牵制日军主力,掩护我军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作战。为此,鲁中军区11团8连93名战士奉命驻守南北岱崮,抗击日伪军1000余人的进攻。

当年11月13日,第一次岱崮保卫战打响了!战斗中,日寇出动了3000步兵大队、一个炮兵中队、一个空军中队和一个伪军团,对八路军战士固守的崮顶疯狂进攻了半个多月。天上飞机、地上重炮地毯式轰炸,燃烧弹、瓦斯弹喷烟吐火,石飞土扬,日军丧心病狂,威逼老幼喊话投降。我军连长冯化德振臂高呼:“只有打胜仗的八路军,没有投降的八路军。”声震敌胆,群山回荡。战士们凭着刚强的意志与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使敌人的伎俩落空,于27日完成任务,八连官兵午夜突围。

徐志本10岁就是儿童团长,从小顽皮机灵。当年只有6岁的他在第一次岱崮保卫战打响前,还与日军有过一次“正面交往”。日军对周边村庄进行扫荡时,一盏马灯就挂在马车上。行军途中马车陷入地里,日本兵就把马灯拿下来挂在旁边的树上。当年徐志本因为痛恨日军,看到马灯稀奇,趁人不注意,悄悄从树上摘下这盏马灯藏在了一个碾台下面,等日军走了才把它拿回家。“奶奶当时看到我拿回去那个马灯,吓得不得了,一看是日本人的东西,让我赶紧送回去,我哪儿还敢送……”说完他哈哈大笑。

年幼的徐志本当时也许还不知道战争的残酷与敌人的凶残,白天藏在山洞里待腻了,就偷偷跑出来看敌人训练。据他回忆,当时敌人用的大炮都是放在车上,用人来回推动,不用搬下车。我军当时条件艰苦,枪支弹药太少了。“八路军当时在崮上,石头蛋一堆一堆地准备,敌人到了跟前,石头蛋就这么扔下去,远的才使枪。”

15天枪林弹雨,草木皆光。八连以牺牲两人、伤7人的代价,歼灭敌人300余名,有力配合了外线作战。为此,八路军山东军区罗荣桓司令员授予八连“英雄岱崮连”的光荣称号。

轰炸机、大炮密集轰炸

崮顶被削去20多厘米

第二次岱崮保卫战于1947年6月26日打响,8月10日结束,历时42天。这是在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沂蒙山区时,华东野战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的情况下,鲁中军区后勤监护营一连107位战士,奉命驻守南北岱崮,牵制敌人北上,保护主力部队和物资转移,有力阻挡了国民党军两个师、一个旅的进攻,使敌人的阴谋落空。

也许有了前几次的经验,稍大一些的徐志本还为这次革命立过“大功”。那时,国民党军要攻打岱崮的消息被村里地主不小心说漏了嘴,村里人知道后急得团团转。正当大伙召集在一起商量对策时,徐志本自告奋勇,说给崮顶的战士送信。

外面夜色正浓,敌人埋伏在四周,大人们都不敢冒险去做,于是有人问他:你有这个胆量吗?丢了你的小命是小事,部队要是被包围了,后果不堪设想啊。”徐志本回答道:知道!当时,人小点子多的徐志本看到墙上挂了一顶帽子,于是计上心来。他把那封信卷成一个卷,塞进帽子尖上,用头顶着,这样就看不出什么异样。手挎着奶奶早已准备好的小提篮,然后快速向南岱崮跑去。据他回忆,当时那封信上还别了一根珍贵的火柴,寓意为“火急”,他丝毫不敢耽误。

那时的岱崮山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崮顶高峻陡峭,一般人根本无法靠近。正当他着急如何上山时,有3名八路军战士突然拿枪出现,说了一句暗号:“1、2、3。”“4、5、6。”当八路军看到眼前这个小老乡竟冒着生命危险来送信时,都为他的勇敢竖起大拇指。“他们就放下绳子,我把信用绳子系好递上去。那时候不光是信,老百姓送吃的、喝的,都是晚上悄悄靠绳子拉上去的,那个地方太陡峭了,一般人根本上不去!”

战斗残酷而激烈,敌人出动十余架战斗机、轰炸机轮番进攻,大炮密集轰炸。据说,崮顶被削去20多厘米,浮土盈尺。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敌人组织五次集团冲锋和几十次一般性进攻。我军依托天然的屏障,依然多次主动出击、趁着夜色,袭敌扰敌,直打得敌人晕头转向,草木皆兵。正是由于顽强抵抗,浴血奋战,更是依靠像徐志本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沂蒙人民广泛支援,我军在击退了国民党两个师一个旅几十次的冲锋进攻,歼灭敌一副团长及伤敌250余名后,最终光荣完成了使命。战后,鲁中军区授予一连“第二岱崮连”称号,并颁发“英勇顽强岱崮连”锦旗一面。

群众夜间送粮送水

有力支援了守崮战斗

“蒙阴县北部的南岱崮和北岱崮,奇险峻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在此处抗击日本侵略者,在沂蒙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共蒙阴县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说,战斗之所以能够在处境艰险的情况下,“以少胜多”取得胜利,除了英勇奋战,以手榴弹、滚石击退日伪军一次次的疯狂攻击,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外,更重要的是,在战斗过程中,守崮部队得到了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大力支援。“周边群众全力为守崮部队筹集给养,趁夜间向崮上送粮送水,有力支援了守崮战斗。”

如今,在省城济南,这支组建于1945年10月,当时编为鲁中军区监护营一连,参加过第二次南北岱崮保卫战、被誉为“英勇顽强岱崮连”的济南军区某部一连,依然继承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的现代化强军事业砥砺前进。

时过境迁,如今的崮顶上平展开阔,土壤肥沃,林木茂盛,有许多松树、槐树,还有很多野生植物,不时有小鸟飞来停留嬉闹。硝烟散去,只留和平。当年的孩童如今也是八旬的老人。徐志本说,没事的时候,自己就到这山上坐坐,看看对面的那山那崮,听到风声簌簌,便想起那两场战斗,想起儿时的自己,弹指一挥间,往事在眼前。“太平别忘解放军,幸福别忘共产党!”他铿锵响亮的竹板声在风中回荡。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英雄岩镌刻英雄赞歌

【文物故事】

作者:蒲睿涵

这是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通体铁灰,其形如山,上方圆凸似峰岭屹立;这又是一块极不普通的岩石,它是“特级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爆破敌人碉堡时飞片炸毁的石块,上刻“英雄岩”三字,一笔一画似乎都镌刻着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72年前那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19.7万多名英雄儿女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也留下无数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但经过了战火洗礼的“英雄岩”并不多见。在四川中江县的黄继光纪念馆里,这块特殊的岩石,引来无数观众俯身凝望,随着讲解员的动情讲述,大家仿佛回到了上甘岭战役硝烟弥漫的战场。

1931年,黄继光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去世得早,他10岁就给地主打工,后来参加了清匪反霸斗争。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20岁的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名,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黄继光和战友与敌激战数日,顶住了敌人猛烈的进攻。战斗越打越激烈,战局越来越胶着。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敌人居高死守,7挺轻重机枪火力压制,死死控制着制高点。

指挥员下达命令:组织爆破组,炸掉火力点!闻令而动,第一个、第二个爆破组连续冲锋,全部壮烈牺牲。第三个爆破组接着又冲上去,却被困在敌人阵地前。眼见天将破晓,如果还拿不下高地,不仅难以完成作战任务,还会使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让我去吧!”他留下早已写好的决心书,带着两名战士向敌火力点前进。

炮火密集,乱石纷飞,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黄继光也负了重伤。他强忍剧痛,在靠近火力点时,扔出了最后一颗手雷。机枪暂时没有动静。可当部队正准备发起冲锋时,敌人的机枪又喷出火舌。危急关头,黄继光顽强地爬向敌人火力点,靠近地堡射孔时,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此时,战友们奋勇冲锋,一举夺回了高地。

为表彰黄继光视死如归、英勇牺牲的革命精神,1953年,中国共产党志愿军第15军委员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

战争结束后,黄继光的战友重返上甘岭,在英雄牺牲的地方静静伫立,他们从碎石中找到一块较大的岩石,刻上“英雄岩”留作纪念,后来捐赠给了黄继光纪念馆。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0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英雄李延年平凡的一天

来源: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本报记者 陈典宏 特约记者 冯强

一场秋雨,带走绿城南宁最后一丝暖意。南宁的雨,更像是雨丝织成的雾。街道空旷,行人、楼房、树木都只剩下模糊的轮廓。

雨雾中,记者踩过湿湿的小径,来到一栋简朴的二层小楼前。淡黄色的楼体,依旧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风格。走进客厅,电视柜一角摆放的合影照上,一家人笑意盈盈。

这,是英雄李延年的家。

随着电视剧《功勋》第一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热播,李延年这个名字引发全民热议。许多年轻网友都不知道,荧屏上的英雄李延年仍然健在。当人们在茶余饭后热议李延年时,老英雄的家一如既往地安静。

缓缓穿上军绿色衣服,轻轻抚平衣角皱褶。对着镜子整理着装,是李延年每天清晨都要重复的动作。

淅淅沥沥的雨声中,这位93岁高龄的英雄扣上领子上的风纪扣,挺了挺背,慢慢走出卧室。

这一天,是2021年11月2日。记者来到广西军区南宁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走进英雄李延年平凡的一天。

“战争,远比电视上演的残酷”

早上7时,李延年像往常一样准时起床。

码放齐整的被褥、几件军绿色的衣服、干净的鞋子……屋子里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地告诉每一个到访者,这里的主人是老兵。

多少年来,李延年屋子的陈设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唯一有显著变化的,是他身后墙壁上,挂着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时的照片——

2019年9月2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李延年从习主席手中接过“共和国勋章”。颁奖词这样写道:“李延年,志愿军一级英雄、特等功臣,历经战火洗礼,舍生忘死,奋勇杀敌,为建立保卫新中国作出巨大贡献。”

这是英雄李延年的高光时刻,也是共和国对一位战斗英雄最高的褒奖。

与闪耀的荣耀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李延年简朴的生活。

一碗白粥,一碟小菜,两个包子。饭桌旁,李延年不紧不慢地吃着早餐。他放下筷子,从桌上拈起掉落的小菜,放入口中,然后把桌子擦拭干净。

看到这一幕,女儿李忠霞告诉记者:“几十年来,他一直这么节俭。”

节俭?或许说是珍惜更加贴切。李延年拈起那根掉落的小菜,对他而言或许只是一个老兵的习惯。

前不久,电影《长津湖》播出,一组画面让无数观众落泪——

冰天雪地里,满身霜雪的战士拿出怀里焐热的土豆。又黑又小的冻土豆,是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口粮。

当年,李延年就身在朝鲜战场,那冻土豆也曾是他的早餐。

如果问李延年,英雄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答案,或许是更懂得珍惜。

今天,距离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已经过去了71年。人们只有在荧屏中,才能看到战争的样子。

今年9月26日,重大现实题材作品《功勋》上映,首播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将镜头对准了志愿军一级英雄、特等功臣李延年,吸引人们将目光投向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踩雷后中弹牺牲的排雷战士李源,在坦克大战中牺牲的罗厚财,舍身炸掉敌军弹药库的炮兵张绍杰……

剧中,每一名志愿军战士的牺牲,都让观众难抑泪水。

守在电视机旁看着《能文能武李延年》,李延年对儿子李忠南说了一句话:“战争,远比电视上演的残酷。”

“我们去时满山绿树,走时,山坡已被炮弹炸成一片焦土。”李延年永远不会忘记,当时为了占领346.6高地,全连上阵地203人,结束战斗时只剩40余人……

观众,看的是剧。李延年,看的是自己的人生。

当人们被《能文能武李延年》中的剧情感动时,这位剧中的主人公默默走到墙边,看着墙上的地图,久久伫立。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边境作战……经历过大小战斗20多次,李延年心中装着那些昔日并肩作战,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一个都不曾遗忘。

“我就是坚信党的领导定能打胜仗”

“高压110,低压70,比年轻人血压还好。”上午9时许,干休所护师张莹过来巡诊,给李延年量血压,老人很配合地伸出胳膊。

测完血压后,李延年坐到那把不知有多少年头的旧藤椅上。戴上老花眼镜,他拿着放大镜开始一字一句看报。

“平日里,最不能打扰父亲的时候,就是他学习的时候。”儿子李忠南告诉记者,“劝不住!老爷子今年93岁了,还想着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党史知识竞赛。”

在李延年的书柜上,有两本整整齐齐的剪贴本。在他的学习笔记上,一笔一画写满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参军打了27年仗,‘吃不饱穿不暖’‘小米加步枪’,但是打胜了,我就是坚信党的领导定能打胜仗……”

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李延年越发深刻地认识到“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这个道理。

“尊重和信任也是战斗力!在那种随时都可能在炮火中牺牲的情况下,支撑年轻战士们坚持不懈继续战斗的,除了坚定的信仰外,就是来自身边干部的充分信任和及时鼓励。”

战场上,他以身作则,每每以接地气的朴实语言,将大道理诠释得通俗易懂。他把指导员的工作职责发挥到极致,也把每个战士的战斗力激发到极致。

正如志愿军总部对他的评价:李延年同志,在强攻346.6高地的战斗中,在战斗激烈和伤亡大的情况下,先后共整顿五次组织,并随时提出有力的鼓动口号,在胜利的情况下勇敢前进、紧张情况下压住阵脚,自始至终保持了部队有组织地进行战斗……对战斗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一天时间里,看新闻和学习是他用时最多的事儿。看到电视剧里他给大家讲出那些话,我特别亲切。” 在李延年家里,订有《参考消息》等近10种报纸,李忠霞告诉记者,“学习,是父亲保持了几十年的习惯。”

“军人的本职工作是打仗。上了战场,炮弹才不会管你是军事干部还是政治干部。”聊起“能文能武”,李延年似乎并不觉得这有何特殊。在他看来,这是一名指挥员最基本的素质。

在《能文能武李延年》里,女儿李忠霞认识了父亲另外一面——

站在战场最前沿,李延年面对敌人对346.6高地开阔通道的炮火封锁,通过观察炮击间歇时间,成功带领部队通过了炮火封锁带;通过建构两层高低不同的防线迷惑敌人,利用敌人炮火没有覆盖的反斜面避免轰炸减员;通过观察美军的动向确定其弹药库位置并派人将其炸毁,和战友一起发起冲锋,与敌军展开白刃战……

“他浑身鲜血发起冲锋的样子,简直帅呆了。”看到电视里的李延年,护师张莹很难把眼前这个和蔼的老人和那个英勇的身影联系起来。

不只是张莹,离休后,李延年身边很多人都“忽略”了他身上的英雄本色。

“他不喜欢谈战场上的事情,从来不向人提起自己的功与名。聊天的时候一谈到这一块,他就会把话岔开。”离休干部王秉山和李延年当了30多年的邻居,很少听李延年提及过当年的事,他的事迹还是从部队的宣传资料和书本上看到的。

《功勋》播出后,“能文能武”和“英雄”似乎成了李延年的人生“标签”,他却从不主动提及此事。

“荣誉属于所有牺牲的战友,我听党的就好了。”李延年语气缓慢而坚定。

“我们必须打胜仗,是为了下一代不打仗”

临近中午,厨房里蒸汽氤氲。与许多离退休老人喜欢打牌、旅游和跳广场舞不同,李延年更喜欢读报、洗衣和做饭。

煲鸡汤、煮饺子……去年老伴离世之前,都是李延年在照顾她。洗衣这件事,即使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他也从来都是自己动手。李延年说:“自从当了干部,洗衣这件事,我就没让人干过一次,衣服脏了都是自己洗。”

正如《能文能武李延年》中一样,当年为了守住阵地,李延年一个一个掩体、一条一条坑道地检查,以迎接天亮后美军倾泻钢铁的暴风骤雨。

亲力亲为,无论是在昔日战场上还是现在,李延年把这一点贯彻了一辈子。

80岁以前,他都是坚持骑自行车出门办事、给学校作报告,还经常带着老伴、拉着推车到附近市场转一转,热心地为邻里捎这带那。

每次回来,李延年都会谢绝别人的帮助,自己把推车推上家门口那个三四百米的坡。这一点,让护师张莹印象深刻。

生活中,李延年十分低调,就像他每天生活一样,深居简出。获得“共和国勋章”后,很多单位和组织邀请他参加活动,都被拒绝了。唯独各个中小学邀请他去做红色教育讲座,他几乎有求必应。那是他为数不多的公开露面。

“我们要让孩子们了解过去的历史。几十年来,我们从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吃不完、穿不完,这些都是牺牲流血的同志用生命换来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在李延年家中,有一幅南宁市红星小学学生送给他的手工画。画上,两名操场上的小学生正向鲜红的国旗敬礼。每当有客人来家里时,他都会把这幅画拿出来给大家看。

“下一代了解中国的过去,才能当好革命的接班人。青年们要好好学习,把新中国的伟大事业继承下去。”让李延年欣慰的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后人知道。

“我们必须打胜仗,是为了下一代不打仗。下一代,让那些烈士的生命有了新的重量。”

午休后,李延年会走上二楼。

这里,栽种着三角梅、兰花、仙人掌等花草,李延年几乎每天都要来看看,给它们浇浇水。在他看来,这些能在寒风中绽放的三角梅、能耐得住干旱的仙人掌,都是花草中的强者,像极了那些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有种压不垮的气势。

21时许,夜幕降临,李延年准时上床休息。

伴随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李延年酣然入梦。

窗外远处,城市的灯火,一片璀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