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复仇之臂无敌版(以我三舅姥爷在天之灵起誓,你听到的都市传说绝对不是真的)

导读 复仇之臂无敌版文章列表:1、以我三舅姥爷在天之灵起誓,你听到的都市传说绝对不是真的2、血色战砚扑朔迷离的身世之谜3、哪吒跟孙悟空到底啥关系?背后藏着如来佛祖送李天王

复仇之臂无敌版文章列表:

复仇之臂无敌版(以我三舅姥爷在天之灵起誓,你听到的都市传说绝对不是真的)

以我三舅姥爷在天之灵起誓,你听到的都市传说绝对不是真的

中元节又到了,虽然每个月都有十五满月夜,但中元节的月夜,却多少给人一种异乎寻常的感受。尽管随着文明祭扫的推广,清冷的月光下,大都市的水泥马路上纸钱的灰堆越来越少,十字路口也再难看到纸人纸马和成套的纸房屋、纸家具被一把火点燃。古老的风俗正在现代文明的进击下偃旗息鼓,但传承已久的故事传说,却可以披上现代的外衣,继续在都市的水泥丛林中游荡。一个不留意,它就有可能钻进你的耳朵里,就像从地下伸出的冷冰冰的手,悄无声息地摸上来,拨弄拨弄你颤动的小心脏。

都市传说,这是个听起来既陌生又时髦的名词,是个民俗学的概念。它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民间故事的分支亚种,只是这些民间故事的背景并不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而是发生在当下,发生在现代都市中,讲述和传播它们的,也并非炉火旁的老爷爷老太婆,而是当代社会中见多识广的都市人。这些故事有些荒诞不经,但大多数听起来似乎有鼻子有眼,它们不仅听起来信源可靠,甚至新闻媒体都会加入到传播和求证行列之中。下水道里的变种金鱼、老鼠肉做的羊肉串、长着猫脸的老太太,便宜得离奇的外卖,等等,这些都市传说毫无疑问都带有鲜明的都市印记,因此,它们也被都市人一本正经地口耳相传。

纵使它们听起来如此贴近现代人的都市生活,但当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时,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新出现的都市传说,包含的母题却颇为古老,与古人心心相通。分明是老套的故事乔装改扮,披上一层现代都市的外套,竟能吸引一众现代都市青年心甘情愿口耳相传,乐此不疲。更有趣的是,随着都市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同一母题的都市传说也流传于世界各地,并且在当地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的熏陶改造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的都市传说。

这是一个妙趣横生的话题,也是一个适合在暑热夜晚给人消烦解闷的谈资。当然,传说就是传说,哪怕它再光怪陆离、引人入胜,哪怕它再信誓旦旦,消息可靠,哪怕它是七大姑八大姨五服之外的哥哥嫂子告诉你的“绝对是真的”的故事,也请谨记,除了亘古相通的好奇心之外,它绝对不是“真的”!

它只是个都市传说。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8月20日专题《都市传说》。

「主题」B01 | 都市传说

「主题」B02-03 | 这绝对是“真的”!何谓都市传说?

「主题」B04丨猫猫有话说:都市传说的常客

「主题」B05丨没看够?书籍、电影中的都市传说

「主题」B06-07丨在现代思想的接力中

「访谈」B08丨《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 我们为什么不幸福?

“我……我也来讲一个”。

又是一个漫长的夜晚,身边是一群半生不熟的面孔,各自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唯有自己像个稻草人一样枯坐在桌边,坐立不安。眼看着主人和宾朋有说有笑、渐入佳境,自己却像是恰好位于屋子里的盲点,无人闻问,只能看着周围人的嘴唇不停活动,舌头上下翻腾,自己的喉咙却空空荡荡,挤不出只言片语插进对方热烈的谈话中。

眼看社恐女神与尴尬仙子正穿过熙攘的人群连臂而至,双双冲自己抛来冷冰冰的媚眼。就在这千钧一发时刻,肾脏终于猛然想起了自己此刻应尽的责任不是向膀胱输送液体,而是向大脑发送激素。欢快的暖流直捣颅腔,强行解锁了脑回沟里那只沉睡许久的宝箱,但见眼睛里小星星一闪,灵感的火花瞬间化作飞溅的唾沫喷走了近在咫尺的社恐与尴尬。那句著名的开场白终于脱口而出:

“这是从我朋友那儿听来的事儿,绝对是真的!”

跟在“绝对是真的”后面的故事,可以有成百上千种,就像绝大多数聚会上的话题和段子一样,没人会真的拷问真假。但纵使如此,不妨暂且先来听其中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你很可能听过,就算与你熟悉的那个版本细节有所出入,也是八九不离十。

都市夜传说,公交车去无踪

这个传说实在经典,大部分读者应该知道它的一个甚至几个版本,所以没有必要赘述其中的细节,只要撮其大概就足以引起颅腔内的回响。那是在一个深夜,接近零点,某辆末班车从公交总站驶出。为了增加故事的可信性,有些讲述者还会特意加上具体的时间或是公交车的车次。在开始的几个站点,上来了四名乘客,包括一对夫妇,一个年轻人和一个老人,在不同的版本中,这个老人可以是个老太太,也可以是个老头,总而言之,这对年龄上成反比的一老一少将在这个传说中充当主要角色。

下面的地点很重要:一个偏僻的公交站。善于讲故事的人会特别提示这个公交站即使在白天上车的人也很少。而在这个晚上,在这个公交站上来了三名不速之客。不同的版本中,这三名乘客的衣着各异,但一致的特征是身穿古装,并且面色低沉,上车后便坐到最后一排,沉默不语。

故事在这里达到了高潮部分:那个老人自从三名乘客上车后,就满脸犹疑地不住回头张望。突然之间,他脸色大变,硬找理由跟年轻人大声争吵,并要求司机停车。在将年轻人拉下车后,老人才告诉这个仍然不知就里、满面怒容的年轻人,他刚刚救了他一命,因为他发现后来刚上车的那三个乘客没有脚。直到此时,年轻人才陡然转怒为惊,后怕地望着那辆公交车滑进岑寂的黑夜中,从此消失无踪。

末班公交车上疲惫的乘客。都市生活中的疏离与陌生感是都市传说诞生的心理原因之一。

这个故事就是流行最广的都市传说之一“消失的公交车”。在这个梗概基础上诞生的版本有无数个,不同的版本甚至还添油加醋,加上更荒诞离奇的结尾,从而让这个故事显得更加不可信。每个听众都知道,这种来路不明的故事当不了真,但它确实可以让自己的心脏感受一下微颤后的小小刺激。

这个故事听起来确实足以引人注目,但实际上,它并非望空虚构,而是有其原型。它可以追溯到东晋文士干宝撰写的志异小说《搜神记》中糜竺路遇美艳妇人请求搭车同乘。在这个最早的版本中,搭乘妇人乃是上天差遣火烧糜家的使者,因为糜竺德行高尚,因此决定减轻灾祸。

与异类同车而行,是民间故事中重要的母题之一。东晋时代的民间传说,直到一千六百年后仍然出现了新的版本流传于世,只不过古人乘坐的牛车,成了现代人乘坐的公交车。除此之外,主要元素只是略加改动,增加了富有生活经验的老年人与懵然无知的年轻人以加强戏剧冲突。但万变不离其宗。

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有许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是一群会讲故事的动物。早在茹毛饮血的时代,这些毛比同类少不少的灵长类物种就聚集在篝火旁分享一个接一个故事,其中有些流传至今,经过历代传颂、记录、改写,成了我们最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而我们作为这些会讲故事的少毛灵长类的后代,在聆听先辈传下的故事传说的同时,也创造和讲述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传说。与先辈身处的乡野村落相比,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都市成为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中心枢轴,形形色色的人汇聚于此,生活于此,故事传说也在这里流传碰撞。所谓“都市传说”,也就顺理成章地于焉诞生。

都市中闲聊胡侃是都市传说形成和传播的主要方式。

都市传说听起来像是个新鲜的词语,因为传说总是跟乡野农村联系得更加紧密。坐在村口闲聊神侃的老头老太太们几乎每个人肚子里都装满了各式各样的传说,在专业学者眼中,这些乡野村夫可谓民间传说的宝库。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中国的第一代民俗学家们,便兴致勃勃地发起了到民间去的运动,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向村夫乡妪打听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农民们有一点余闲,譬如乘凉,就有人讲故事”。他们深信那些清新质朴的传说就刻在乡民的脑子里,因为他们天真善良,勤劳忠厚,不像城市中人,在所谓都市文明的熏染下变得精明狡诈。

这种观念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然执着地存在于民俗学者的脑海中。不妨看一看自1984年发起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编纂工程,这一浩大工程直到如今尚未整理完毕。随便翻开《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任何一页,查看故事的采录地点,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来自乡村,只有像北京、天津、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搜集的民间传说,采录地点才更多位于城市之中,但其中不少也几乎能看出是乡村民间传说的异文翻版,它们往往都刻意带着古朴的印记。

然而都市传说,却一定是发生在当下都市中的故事。就像消失的公交车的传说,就是一个典型的都市传说。它的发生地点,是都市中的交通工具公交车;故事的人物,是都市中生活的男女乘客,发生的时间是都市的夜生活。它们在都市人群中传播扩散,被或是调侃,或是一本正经地口耳相传,也惟有都市生活中人会对此产生更强烈的共鸣:因为都市传说中的事情,很可能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身处偌大的城市里,蜗居在某个城乡接合部的高层出租屋中,通勤乘坐公共交通的时间几乎占据了都市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加班到深夜,为了省下几个出租车钱,只能去追赶深夜中驶来的末班车。疲劳的上班族孤独地面对着车窗外深夜孤寂的城市,每天上下班的熟悉路线在此刻也变得分外陌生,熟悉与陌生之间的不安,犹如都市夜晚灯光与暮色的交迭,悄然潜入心灵,于是脑海中陡然浮现出在聚会或是午休闲谈时听来的这个消失公交车的都市传说。纵使到站车门开启的那一瞬间,多少会让人陡然寒毛倒竖。但这种代入感,多少能让人感到至少在这一刻,在这个听来的都市传说中,自己是这个都市的主角。

《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作者:[美]扬·哈罗德·布鲁范德,译者:李扬、张建军,版本:魔宙出版|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12月

因此,不得不说,民俗学家终于将目光瞄上都市传说这个领域可谓明智之举。在关注了多年乡野传说之后,自己居住的大都市反而长期处于“灯下黑”的地位,确实很说不过去。研究越是深入其中,就越会发现个中乐趣所在。美国民俗学家扬·哈罗德·布鲁范德(Jan Harold Brunvand)即是将都市传说推入民俗学堂奥最重要的学者。1981年,他的第一部都市传说的专著《消失的搭车客》出版,成功地使“都市传说”成为家喻户晓的时髦名词。许多在社交圈里胡聊闲谈的都市人在读了这本畅销学术书后,才意识到自己道听途说的奇闻轶事,原来竟成了民俗学开拓的新领域。

虽然遗憾的是,“消失的北京330路公交车”这个中国版的都市传说在他撰写此书时尚未成形,而在他于2012年增订编纂的《都市传说百科全书》中,也未收录这则传说。但如果他能知晓远隔重洋的异域大陆,竟也流传着这样一则与他的成名作《消失的搭车客》关系如此紧密的都市传说异文版本,一定会倍感兴趣。而他在《都市传说百科全书》收录的数以千计的都市传说,也已经有不少在中国脍炙人口。相声演员郭德纲,以他的老搭档于谦家里事儿创作的相声段子里,处处可见都市传说的影子:于谦喝尿的段子,即《都市百科全书》编号U18“科罗娜啤酒中的尿”的异文,把鸭肉当羊肉串烤的段子,可以说是F5“快餐”中的类型,于老爷子“老有所为”出门劫财劫色的段子,则是出自D32“迷奸”和G2“迷晕遭抢”这两条的改造版本。尽管可以肯定郭德纲和于谦绝对没有读过这本书,但这些段子确实可以证明都市传说渗透能力之强,而这两位相声演员也不自觉地通过他的相声,成了都市传说传播扩散的载体。当你晚上难以入眠,打开手机某站的小程序,打算听段相声放松心情时,你也在不自觉中,成了都市传说的受体之一。

都市传说正是这样在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中往来奔走,通过聚会上的社交谈论,街头巷尾的道听途说,从餐厅聚会,到企业工间,再到大学宿舍,不断繁殖、复制和变异,透过各式各样的载体,不知不觉之间潜入都市人的心灵,你周遭日常生活的万事万物,都有可能成为都市传说的对象。

甚至是你身上穿的这件旧衣服。

这件旧衣服是哪来的?

每个人的衣柜里都会有不少旧衣服,我们大都对它们的来源知根知底,因为它们绝大多数都是被我们自己穿旧的。太熟悉的东西很少能诞生出传说——传说往往正是横跨于陌生与熟悉之间灰色地带的产物。陌生是因为对它不了解从而产生好奇心,而熟悉则是能够被自己接受。但如果有一件你不清楚来源的旧衣服到了你的手里。捧着它时,你的心中自然会生出某种好奇,甚至是疑虑:它原先被谁穿着过?原先的主人穿着它曾经历了怎样的事情?它为何会离开它的旧主人之手到了我这里?

这些疑问像乱线团一样纠结在心里,找不到头绪,也找不出来源。这团乱糟糟熟悉又陌生的思绪,就有可能成为都市传说诞生的沃壤,当然,孵化出的传说,或许并不那么讨喜。

流传在大西洋两岸的“毒衣”就是这样一则都市传说,收录在《都市传说百科全书》编号P29。布鲁范德提供了一个基于1945年搜集出版的故事版本。在这个故事中,女孩穿着一件新的长裙礼服参加舞会,但在晚上,她有好几次感到头晕,尽管她被人送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但最后还是在卫生间里倒地而死。事后调查发现,造成她猝死的原因,正是她穿着的这条裙子。因为这条裙子曾经用作年轻姑娘的丧服,在下葬前被脱了下来,然后被送进了商店里。衣服上吸收的用来防腐甲醛渗进了女孩的毛孔,从而导致她中毒而死。

这则都市传说虽然听起来有鼻子有眼,许多版本还提供了女孩买衣服的那家商店的名字,说不准是不是暗中使绊的竞争对手故意造作的谣言给对方抹黑。当然,就像绝大多数都市传说一样,追查始作俑者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美国的民俗学家们注意到这则“毒衣”的都市传说有个古老的原型,来自于古希腊家喻户晓的神话“涅索斯的衬衣”。涅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半人马,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曾命他背着自己妻子德伊阿尼拉渡河,不料涅索斯贪爱人妻美好,竟生歹心,想将德伊阿尼拉劫走。盛怒之下的赫拉克勒斯向他射出了一支毒箭。中箭垂危的涅索斯为了复仇,诓骗德伊阿尼拉说沾有自己血的衬衣拥有神奇魔力,可以令变心之人回心转意,重燃爱火。不知是计的德伊阿尼拉信以为真。

不久之后,赫拉克勒斯俘获了一位美貌女奴,对她心生爱意。德伊阿尼拉眼见丈夫移情别人,于是想起涅索斯的衬衣,就满心期望地将它送给赫拉克勒斯。不想赫拉克勒斯一穿上这件衬衣,衬衣上沾染了毒箭剧毒的血液就渗进了他的毛孔。赫拉克勒斯就这样中了自己射出的毒箭之毒,痛苦难忍,跳进火堆被活活烧死。

涅索斯的衬衣神话传说是后世艺术家喜欢表现的主题,这幅画表现涅索斯被赫拉克勒斯射中的那一瞬间。

从带毒衬衣的角度来看,古希腊的“涅索斯衬衣”传说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欧美流行的“毒衣”都市传说确实有相同的元素。但都市传说的形成从来就不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而是满天撒网,四处取材。这则“毒衣”都市传说很可能还有一个传说的原型,就是“亡者衣物”。关于“亡者衣物”传说,最著名的传说,便是日本自江户时代流传至今的著名怪谈《振袖和服》。这则传说因为收入20世纪初爱尔兰裔日本作家小泉八云的经典名著《怪谈》中而广为人知。江户时代,一位富商的女儿在礼佛烧香途中,对一位俊秀的青年武士一见钟情。尽管她的心上人隐没人群之中,杳然不见踪影,但他身着的亮丽服饰,却成了少女相思的寄托。于是,她决定制作一件与心上人质地、颜色、纹路一模一样的振袖和服,满心期盼穿着这件衣服,可以在茫茫人海中,迅速吸引到武士的注意。

但她穿着这件和服,日思夜想,那位心上人却再未寻见。情思之苦灼烧着她的身体,她很快便缠绵病榻,香消玉殒。她寄托了缠绵爱恋的那件和服,则被布施给寺院拍卖,作为追渡亡魂的功德。但谁曾想,先后有四位少女买下了这件振袖和服,但一穿上这件和服,便无缘无故地生起怪病,时而哭闹,时而痴呆,口中喃喃自语要去寻那俊秀的郎君,不久就撒手人寰。最终,寺院住持决定将这件害死了四名少女的振袖和服烧毁,但火刚一点起,这件和服便像燃放的烟花一般,将火星带到四面八方,最终引起了1657年的那场几乎烧遍整座江户城的大火,江户人也将此称为“振袖火事”。

《怪谈》,作者:[日]小泉八云 译者:郭睿 王如胭 孟令堃,版本:捧读文化 | 中国致公出版社。2019年4月

逝者曾穿过的衣物,被出售给少女,穿上后患上怪病终至死亡。1945年在美国搜集的“毒衣”都市传说,与三百年前日本流传的“振袖和服”怪谈,在主要元素上几乎完全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江户时代“振袖和服”的怪谈传说,更适合作为1945年欧美“毒衣”都市传说的原型。

但是,且慢,日本与美国两个传说虽然相似度如此之大,但两者之间却有着一个重要差别,那便是衣服受害者的死因。美国“毒衣”版的死因尽管荒诞,但听起来更“科学”,是甲醛渗入毛孔导致的中毒;而日本“振袖和服”怪谈却充满了超自然的灵异色彩,导致四名少女死亡的原因,是原主人痛苦爱恋的疯狂执念附在了和服上,导致每一位穿上这件和服的少女,都被亡魂的执念所纠缠,因而身死。两种不同的死因,正代表了欧美与日本在文化传统上的深刻差别,而这也使得两个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美国的“毒衣”都市传说在传播过程中,随着时代的演进,更新式的防腐液会取代早期版本中的甲醛——它总是沿着貌似“科学”的轨迹,向着可信的方向发展。而在日本,这则传说在传播过程中,却始终沿着超自然的轨迹亦步亦趋,不稍逾矩。

直到时间进入21世纪,它演变成当代的都市传说,仍然保持着自己怪谈的灵异本色。日本作家小野不由美在她编写的当代都市传说集《奇谈百景》收录了一则题为《军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军事宅”,喜欢收藏与军事相关的物品。在他的收藏中有一件他认为“了不得的东西”,那是一套军装,“胸口到腹部有吓人的污渍,还有好几处弹孔”。这名军事宅洋洋得意地告诉他的朋友:“据说这套军装属于一个含恨而死的士兵,是从他的尸体上扒下来的。”说着,便将那件军装挂在了纸门前。

那天深夜,在军事宅家留宿的朋友突然醒来,瞥见昏暗的房间里有个人影站在纸门前,那人影低着头,面对着纸门,只在军装下露出一小块侧脸,“那是个男人,正咬牙切齿地瞪着远处的某一点”。毫无疑问,这是士兵怨恨的执念附在了这件军装上。

《奇谈百景》,作者:[日]小野不由美 译者:曹逸冰,读客文化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年10月

“亡者衣物”的传说当然不止这两个主要版本。它还有第三个版本,来自18世纪中国最负盛名的文士纪昀的私人志怪笔记《阅微草堂笔记》。纪昀的前辈戈东长的父亲曾经在市场买了一件惨绿色的袍子。一天,他锁门离家,回来的路上发现找不到钥匙,担心落在床上,于是回家隔着窗户窥看,竟然看到这件袍子“挺然如人立”,听到人声呼叫才落下。戈老爷子本来打算烧了这件衣服,但与他住在一块的一位朋友刘啸谷却劝他说:“此必亡人衣,魂附之耳。鬼为阴气,见阳光则散。”听了这话,戈老爷子便把这件死人身上的衣服拿到烈日下反复曝晒了好几天,之后再放在屋里,隔窗窥看,这件袍子就不再趁人不在立起来作祟了。

纪昀记录的这则异事,来源、地点、人物一应俱全,发生地北京,正是18世纪世界最大的都市。从结构上可以称得上是18世纪中国的都市传说。从故事母题和元素的角度分析,似乎和日本17世纪的“振袖和服”传说差不多,都是亡者的灵魂或是执念附在了衣服上,只不过中国版的故事中,没记述穿上这件衣服的后果,并且及时驱散了衣服上附着的鬼魂罢了。但这则故事值得思考之处在于,既然已经知道它是死人身上的衣服,又出现了如此可怖的超自然现象,为何不干脆烧掉或是遗弃,却非要用阳光曝晒处理,最后还把它留下来了呢?

这个答案很简单,因为买到亡者衣物的事,在当时的中国很常见。就在纪昀记下这则故事之后不久,就发生了一起惊动乾隆皇帝的刨坟剥尸案件。根据《驳案新编》记载,1771年10月31日,两个乞丐王学孔和敖子明在路上看见一家富户出殡,陪葬丰厚,于是在当天晚上,“携带锨镢,齐抵坟所,将坟刨开,撬起棺盖,剥取尸衣,携至敖子明家,当钱花用”。同样刨坟剥取死尸衣服的案件,这两人连续做过两次,直到三年后,才被抓获归案。刑部官员本意想从重判处这两名刨坟惯犯斩立决。但奏报乾隆皇帝时,却被下旨改判绞监候。皇帝在谕旨中说道这两人虽为刨坟重犯,“然皆贫民,无奈为此,有司民之责者,当引以为愧”——让老百姓穷到被逼无奈去刨坟扒衣,这是官员治民无能,才应该惭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不知市面上有多少旧衣服是这些被逼无奈铤而走险的老百姓从亡者身上扒下来的。这也是纪昀前辈的父亲戈老爷子为何明知这件衣服是亡者衣物,还晒晒继续用的原因。

清末《点石斋画报》中的插图,描绘一个盗墓贼正在剥取亡者衣物,被抓了个正着

直到20世纪,鲁迅在小说《白光》里,还以一种淡然的口气写道:“剥取死尸的衣服本来是常有的事”。当人们穷到一件旧衣服可以不问出处,只求裹身暖体的时候,是没有心思为这件旧衣服再编出些值得散布流传的故事传说的,纵使像纪昀笔下的奇闻异事,尽管它具备成为都市传说的诸种要素,也仅止于墨下纸端而已。都市传说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对富余的社会环境,有足够多的人有富余时间在社交场所里胡侃闲谈,交换自己所知的传说故事,并且愿意发动自己的脑细胞,帮助这些传说故事与时俱进,变得脍炙人口。而这些条件,在“剥取死尸的衣服本来是常有的事”的时代,是无法达成的——直到来路不明的旧衣服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再在旧衣服上做文章,似乎也令人兴趣寡淡,因此也没有人愿意把它发掘出来,编造成一个值得众口相传的都市传说。

不过,也请不必担心,即使没有这个都市传说,还有其他的都市传说排队等着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

嘿!我腰子哪儿去了?

每个都市传说都有属于本地的版本。故事原型犹如四处游走任意排卵的蠕虫,这些卵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也会孵化成不同的样子。下面这个都市传说,可以说是全球范围内流行。其中一个流传最广泛的版本,相信你或许已经听过一个属于本地的“真实”故事了,为了代入感强一些,不妨直接用第二人称来讲述这个故事:

你终于清醒过来,视网膜花了好一阵子才勉强适应了眼前的一切。大脑就像被洗劫打砸过一番,头疼欲裂,只有些零星碎片在断断续续地闪现:酒吧、新认识的陌生女郎、酒杯碰撞、旋转的天花板和东倒西歪的地板,还有几个幽灵般围绕在自己身边的白大褂,还有这个看起来像卫生间的陌生房间……就在这堆杂乱的思绪艰难地想要拼凑在一起时,一阵刺痛从后庭偏上方传来,带着下半身的阵阵寒气顺着脊柱直冲后脑。直到此时,你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躺在浴缸的一堆冰块里,胸前还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给自己叫个救护车,你的肾没了。”

“盗肾传说”(《都市传说百科全书》编号K3)可以说是全球流传最广的都市传说之一。自1991年这个故事在欧洲出现后,迅速传播到各个国家。最初的故事版本是一名到第三世界旅行的游客,在酒吧里被一位妙龄女郎引诱迷醉,第二天早晨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血迹斑斑的床上,那个女郎已经消失无踪,身后却多了一个被缝合的伤口。医生经过检查告知他自己的一个肾脏已经被摘除,很可能已经被卖到器官黑市上了。躺在一浴缸冰块里的版本出现较晚,除了冰块可以镇痛这个点让这个传说更具有“科学性”外,还更多了一层低成本电影的戏剧性镜头感。然而,就像布鲁范德所指出的那样,很少有人质疑为何随便一个陌生人的肾脏恰好就能和需要肾脏移植的人相匹配。当然,“怎么可能有人在旅馆里弄到足够多的冰块来填满浴缸而不被注意到呢?”这一点也从未被解释过。

不过,这个传说倒是有几分真实性依据,那就是世界上确实存在着非法器官交易和移植的地下黑市,规模庞大,而支撑这一器官交易地下黑市的主体,就是肾脏交易。根据世卫组织在2013年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96个组织成员国共进行了大约10.7万例器官移植手术,却只能满足全球所需的十分之一,估计至少有一成来自非法器官买卖。每年全球黑市的器官买卖至少有一万起,几乎相当于每小时就卖出一个器官,而其中近75%为肾脏。在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南亚地区,卖肾甚至被一些贫穷的年轻人视为获得大笔收入的便捷选项之一。肾脏地下交易黑市甚至也将魔爪伸向中国。2014年9月12日,一位90后年轻人来到南京白鹭洲派出所报警,他告诉民警自己和朋友一时冲动,在几天前曾通过QQ群联系地下卖肾组织,险些为了购买新上市的iPhone6而卖掉自己的一个肾。这则新闻也让iPhone6获得了“肾6”这一谑称。《新京报》记者曾经探访过一个位于河北邢台新河县的地下肾脏交易非法窝点,这一窝点从2018年8月至11月29日被公安机关端掉为止,在新河县境内进行非法肾脏移植手术多达九次。每名受体的买肾费用从50万元至60万元不等,但出卖肾脏的供体只能得到4.5万元左右。

韩国电影《中国城》中的一幕,这部电影中盘踞在首尔中国城的韩国黑帮组织,从事地下器官交易活动。演员朴宝剑饰演的善良少年锡贤,最终成为了地下器官黑市的受害者。

盗肾传说很可能正是依托于这一真实存在的地下肾脏交易黑市而在全球传播蔓延。中国自然也产生了中国式的版本。民俗学家施爱东搜集整理从2002年到2012年十年间流行的17则盗肾谣言,其中只有2012年的一则应聘大学生被迷晕割肾,醒来发现自己躺在浴缸里的谣言,与流传于欧美的盗肾传说版本结构一致,其他16则盗肾谣言,无一例外都是被割肾人遭到拐卖被割取肾脏。其中13则被拐卖者都是中小学生或是年龄更小的儿童。这与欧美版本的主人公是被引诱迷晕的成年人迥然不同。而且在欧美版本的盗肾传说中,没有人因肾脏被盗而死,就算两个肾脏都被盗走,对方还是会“体贴”地安排一个装满冰块的浴缸和一张让他醒来后赶紧报警自救的纸条。而在施爱东收集的17则盗肾谣言中,竟有10则是盗肾者失踪或惨遭杀害。

为何盗肾传说在中国会发生这样的变异?从某种程度上说,盗肾传说的欧美版本更多充满了某种道德训诫的意味,被盗肾的成年人不是粗心大意,就是花花公子,所以才会被美色所惑,乖乖喝下迷魂汤药。而中国版本则多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恐怖意味,更像是大人在吓唬小孩不要和陌生人搭讪以免被拐走。它的功用一如中国古代的“呼名怖儿”习俗,也就是大人故意呼喊某个令人生畏的名字好让小孩乖乖听话。这一习俗从南北朝时代开始出现,《魏书》记载北魏大将杨大眼统兵勇猛,“南贼所遣督将,皆怀畏惧,时传言淮、泗、荆、沔之间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再如南朝大将恒康,为人暴虐,“所经村邑,恣行暴害”,因此“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当然,在中国儿童心中长久留下阴影的,当属“麻胡”这个名字。唐人笔记《朝野佥载》记载麻胡是后赵石勒手下将帅,本名叫麻秋,因为是胡人,所以被称为“麻胡”,其人暴虐好杀,因此有儿啼哭,母亲就会吓唬他说“麻胡来”。随着时间的演变,麻胡也从一个残暴的将军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妖鬼,《会稽录》记载“会稽有鬼号‘麻胡’,好食小儿脑,遂以恐小儿。”食小儿脑与盗肾,都是对人体器官的可怖攫取。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版盗肾传说的故事原型之一,正是这位由暴虐将军演变成食小儿脑妖鬼的“麻胡”传说。

但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都市传说犹如海绵,在形成过程中会不断吸收各种元素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盗肾这个元素,也与一个已经消失多年的古老名词联系在一起:“采生折割”。

采生折割,虽然今天看起来语义不明,但对中国古人来说,却是个一见心惊的词语。它的意思是“取生人耳目肺腑之类,而折割其肢体”。采生折割源于宋代湖广一带的杀人祭鬼习俗,所谓“巴峡之俗,杀人为牺牲以祀鬼,以钱募人求之,谓之采生”。《宋会要辑稿》中曾记载了一宗发生在峡州长杨县的杀人祭鬼案件,990年9月18日,两名县民向阼与其兄收取富人十贯钱,“谋杀县民李祈女,割截耳鼻,断支节,以与富人”。采生折割的案件中,最令人震怖的,当属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的“中书鬼案”。在这宗发生在1342年的案件中,一名叫王万里的术士,先后将三名童男童女,用“活割鼻、口唇、舌尖、耳朵、眼睛,咒取活气,剖腹,掏割心肝各小块”的方式杀害,用法术禁锢他们的灵魂,作为自己役使的鬼奴。

事实上,这种残杀儿童割取器官用作祭祀的个案,并非中国独有。在欧洲,罗马帝国时期,就有杀害儿童盗取器官制作催情春药的记载。基督教刚刚兴起时,罗马的多神教徒也曾编造出基督徒在仪式上会将婴孩钉上十字架,割肉放血祭神的谣言。而讽刺的是,当基督教最终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后,又将杀婴祭神的无端罪名加到了犹太人的头上。1144年复活节前夜,英国诺维奇一名叫威廉的小男孩的尸体在森林中被发现,人们因此指控居住在当地的犹太人艾莱亚萨为了逾越节的祭祀而杀害了这名小男孩,在他的犹太同伙的帮助下,艾莱亚萨捅了小威廉许多刀,以便收集他的血祭神。1470年,莱茵兰恩丁根镇,三名犹太人被控在逾越节残忍杀害了一名小男孩进行祭祀,在酷刑之下,这三名犹太人被迫承认罪名,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被活活烧死。1475年,特伦特也发生了同样针对犹太人杀婴的指控,市政当局指控当地犹太人杀害了一位名叫西门的小男孩,在酷刑之下,六名犹太人被迫承认自己残忍杀害小西门,将其剖心、阉割、沥血祭神的无端罪状,只求一死。

但这些指控犹太人杀婴祭神的集体狂热行为,到17世纪末几乎就销声匿迹。启蒙时代的理性之光涤荡了这一旨在迫害犹太人而罗织的荒诞谣言,除了在纳粹反犹主义盛行时代一度死灰复燃,再无人会相信这种荒诞行为的真实性。尽管犹太杀婴传说直到今天,仍然是欧洲许多地方的历史记忆,但这种记忆更多是对这场狂热迫害行为的反思,很少由此形成新的都市传说。

而在中国,直到19世纪末,采生折割的恐惧仍然流传在中国人的信中,随着西方文明挟坚船利炮之威进入中国,中西方冲突中,采生折割话语再度甚嚣尘上,并且成为晚清盛行一时的公共话语。1883年,两名西方人打算在闽西龙岩州租赁民房建造医院时,当地便出现了揭帖,将西方人妖魔化为“猴形番兽二只”,而他们开设医院的目的,也并非“医士救世”,而是“实欲盗我人体之宝,诈称医生,实欲刺人心肝,盗人脑髓,取人眼目,破人膳子”。所谓“膳子”就是男性外肾。1899年,福建建宁,因为有妇女在七星桥附近西方人开设的医馆看病不治身亡,同时又发生了一起割草儿童在荒野被杀的案件,因此城内便四处谣传“洋人有挖人眼睛,镂人心肝”。在奉天多年的英国人司督阁,因为行医济世在民众中口碑极好,但同样也遭遇过类似的流言中伤。1884年夏天,一名法国神甫来他的医院拜访,因为他身穿黑色长袍,当地人很快喧传他的黑袍下夹带着一个小孩,进入诊所后,在一间黑屋子里将这个小孩称了重量,挖出心眼,商定价钱。而他离开时乘坐的马车里,就放着被害小孩的眼睛和心脏。

种种谣言的集大成者,当属一名叫周汉的文人编写刻印的《谨遵圣谕辟邪全图》,图文并茂地描绘了各种洋人剖腹刳胎、剜眼割肾之类的谣言。其中仅《鬼教该死》在湖南便印了80万册,利用善堂作为发行机构,遍及全国,成功地系统性地煽动民众对西方势力的恐惧和仇恨。其中一幅便是《小儿失肾图》,画面中,一个婴孩被全家人抱着,他的下体血迹淋漓,已经被洋人盗走了外肾。而这幅画可以说是中国版盗肾传说最形象的来源。而萦绕着《小儿失肾图》而形成的一种集体心态,则在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塑造了中国版盗肾传说的特质。

《小儿失肾图》

然而,无论是犹太杀婴的案件,还是晚清采生折割的谣言,虽然与流传于当下的盗肾都市传说,都有着迷拐小孩和盗取器官的共同元素。听起来似乎今天的都市传说,不过是这些古代原型故事添加了现代元素的翻版,但这两者之间却有着一个本质上的区别。发生在今天的割肾传说,尽管流传再广,但它很少引发公众的集体狂热,媒体或是官方权威部门会围绕这一热点给出一个理性的答案。明确无误地告知公众这只是个传言,而非事实,会尽可能地用理性方式平息公众的疑虑和恐慌。而人们也几乎没有因此去刻意找寻某个特殊群体作为替罪羔羊来发泄内心的恐慌和疑虑。当事件本身被证明是传言,情绪也会随之平息。但古代的犹太杀婴与采生折割的传言,造成的后果却截然不同,犹太杀婴传言甚嚣尘上的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与采生折割谣言广为流布的19世纪末的中国,正分别处在瘟疫盛行、天灾频繁、社会动荡之时。面对危机,犹太人或是外国人会被当成罪魁祸首成为民众恐慌不安情绪的发泄对象,而官方也会有意顺应甚至煽动民众将其当成灾难的罪魁祸首,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将民众与官方的矛盾转移到某个社会边缘或是外来群体上。它就不再仅仅是个人畜无害的传说,而成为了一种通过传言支配民众情绪和注意力的政治手段。

尽管一个世纪前的荒诞谣传,成为了今天都市传说的故事原型,但都市传说之所以是都市传说,正是因为它发生在当代的都市之中,它的传播者并非古代无知的乡民,而是接受了科学与理性洗礼的都市人,现代大都市本身就是科学文明的成果。面对那些介于或有或无之间、真假难辨的都市传说,纵使听起来再可信,也会保持着一份潜意识里的质疑,不会轻易将其当成真人真事。更不会像数百年前的人们那样,轻易地在荒诞谣言的煽动下,任凭情绪肆意发泄,去做出种种后果不堪设想的狂热行为。

毕竟,都市文明的特质之一,就是不断提醒生活在其中的人要时刻保持一个相对清醒的头脑,去应对这座水泥丛林中会发生的种种最现实不过的事务。无论是乘坐地铁公交上下班,在公司里完成额定的工作任务的小职员,抑或是整天趴在电脑前编写代码搞得发落知多少的IT男,抑或是在大学宿舍里通宵准备考试和毕业论文的大学生,都市挤压着幻想的空间,碾压着发泄情绪的机会,不断地用繁忙的工作与劳碌的生活驱赶着都市人面对再真实不过的现实。

因此,都市传说存在的意义,或许正是为这个过于现实的都市生活,增添那么一撮不那么现实的幻想佐料。尽管它常常显得奇特诡异、真假难辨,而且查无实据,全是道听途说之辞。但我们并不会去像处理学业或是工作那样去认真求证,而宁愿去姑妄言之姑妄信之。把它作为一种现实生活的调剂品。

无论是言之凿凿的伪科学,还是虚无缥缈的鬼神论,现实才是最终的胜出者,一切都要经过它的终极考验,才能登台亮相。都市传说的活力,正来自于它与当下现实的关系。它越是贴近现实生活,越容易找到倾听的对象。尽管它很可能有着古老的原型,但若是不能在现实的洗涤下脚踏实地,脱胎换骨,它就无法存活于世。就像那辆消失的末班公交车,必须把握好时间下车,让双脚踩在坚实的现实地面上。

不然,它就会随着那辆公交消失在暗夜的深处。这样,就再也没有人能讲述这个都市传说了。

撰文|李夏恩

编辑|肖舒妍 李阳

校对|付春愔 赵琳

血色战砚扑朔迷离的身世之谜

血色战砚

■章熙建

插图:仓小宝

1939年1月21日清晨,曙光初绽。策马疾行的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突然在皖南山城南陵一处茅舍错落的山村前勒缰驻足,环视周边后命令作战参谋:速取纸墨笔砚,我要写作战电报!

这是载入中华民族抗战史的一个重要时刻。官陡门,江城芜湖东北郊繁华小镇,日寇侵占芜湖后以300日伪军设置据点。1939年初,新四军决定拔除这颗毒瘤给日寇以重锤打击。1月18日清晨,粟裕率部自宣城狸头桥开拔,沿丹阳湖东岸北进50里,再转乘舟船向西迂回,20日8时分兵直插南北锁住青山、黄池两据点,主力部队冒着凛冽寒风渡河强行军,21日凌晨4时完成战术穿插。

官陡门之役,以72小时秘密穿插抵近目标,而战斗仅展开8分钟即全歼守敌,继以20分钟清扫战场。当如梦初醒的日寇调兵救援时,我军早已消失于苍茫群峦中。此刻,战将萦绕于心的是如何将战况速报中央军委。然偏僻山村贫瘠闭塞,山民非樵即农,要找到文房四宝实非不易。正踌躇间,作战参谋带回一个瘦小战士,背包里面赫然裹着整套文房四宝。

战事倥偬,战将蹙眉凝神片刻后即奋笔疾书,直到机要参谋揣着电报稿策马而去,粟裕这才伸腰张臂说:“才下得战场,又入中军帐,好一方雪中送炭的歙砚呵!”言罢细瞅站立一旁的小战士:百里奔袭,你背砚行军岂不成累赘?

寒冬的皖南晨曦微放,如纱薄霭将层峦叠嶂装点得壮美神秘。数小时前俨如霹雳降临的骁勇部队,此刻正静若处子地踏着蜿蜒山道潜入崇山峻岭。一代战将与少年新兵执手而行,把一方石砚蕴涵的隽永传奇刻录于苍茫山水间——

时光回溯1938年6月初的晌午,叶挺勘察战场返回军部驻地南陵土塘村,见村口老樟树下几个人正围着石磨,磨盘一边摊开的靛青土布包袱里搁着一块青石,另一边的短褂少年手握锥形铁片在咬牙使劲磨蹭着。那是一块刚凿出轮廓的砚台坯石,只是本来青灰色的石质竟有半边鲜红如血,穿透树隙的光线照耀下折射出瘆人寒光。

黄山之麓的徽州府衙歙县,是著名的歙砚产地,但日寇侵略无可避免地让一方净土遭受蹂躏。那天,正在外场开石料的弟弟听到天空响起沉沉闷雷,掠过头顶的日本飞机已投下炸弹,天崩地裂的巨响中,制砚工棚瞬间沦为废墟。失魂落魄的少年悲号着奔向火球,父亲已被坍塌的石料堆掩埋,哥哥伏在支离破碎的坊台上,背脊深扎着玄色锥形弹片,喷涌的鲜血浸透白布短褂。

幸得工匠援手相助,孑然无助的少年掩埋父兄。砚坊老师傅点拨他要想报仇打鬼子,就得向西找新四军。少年手攥斑驳弹片离开故乡,风餐露宿辗转找到三里镇军部驻地。战将激愤的目光凝视血红砚坯良久,手抚短褂少年瘦削肩膀说:炸弹可以毁人躯体,却不能摧毁决死抵抗的铁血丹心。我特准你参加新四军,但必须把哥哥未完的工艺做到底!

数日后叶挺来到教导团,新兵已完成艰辛跋渉,弹片被粗粝石磨磨成雏形,经细砂刀石开锋后装上枣木握柄,诡谲弹片被琢成一柄如凿似攮的利器。新兵用饱蘸血债的匕首雕石成砚,且将抗战文化元素巧夺天工地镌植于砚面。

2015年深秋,伫立三里镇村口老樟树下,600年光阴滋养,挺拔樟树胸径粗达数米,繁枝茂叶。我在诗意地缅想那个经典瞬间,叱咤风云的战将给本家少年取名叶抗胜,饱蘸浓墨挥毫写下4个遒劲大字——“还我河山!”

仅读过两年私塾的新兵心有灵犀,当夜将战将题字描摹缩小刻上石砚。不久新兵随连队被划编新四军二支队,颠沛征战中石砚伴随新兵穿行于弹雨硝烟,官陡门之役邂逅又一位彪炳史册的战将,不凡生命就此被赋予了血色内涵。

时光回溯到1939年1月21日晌午,不凡一幕犹如史诗般斑斓壮丽:阳光璀璨,粟裕叉腰伫立崖巅,背衬逶迤如长城的铁军队伍,目光穿透氤氲远眺北方说:这是见证不朽抗战的烽火血砚,将记录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的血性忠诚!

而那一刻,远在延安窑里的毛泽东正将刚阅毕的官陡门战捷电报递给周恩来。领袖夹起火盆中的木炭惬意地点燃一支烟,注视熊熊火焰略有所思地说:粟裕,这个愣头娃娃,将来可以指挥几十万部队打大仗哩!

戎马倥偬,粟裕当时并不知晓领袖的嘉勉,但此后十年间,骁勇战将终以卓著战功验证领袖预见。时隔5年后的车桥战役,新四军一师一举歼灭日军第72旅团三泽大佐以下465人。激战落下帷幕,粟裕师长突然心生似曾相识的激情:速取纸墨笔砚,我要写作战电报!然时过境迁,案几已难见钟爱有加的烽火血砚,战将心底蓦然掠过锥刺般剧痛,当年侧立研墨的新兵已在父子岭战斗中壮烈殉国,一颗罪恶的机枪子弹洞穿英雄颈动脉。

我查阅史料触摸到点滴细节。1940年4月的父子岭之役,以新四军歼灭日军第15师团池田联队317人而威震华东。清扫战场时指导员跪坐英雄遗体旁,稚气未脱的新兵圆睁右眼保持射击姿势,从血迹斑驳的左手推断,中弹瞬间叶抗胜曾下意识地抚摸颈脖,但未加理会继续战斗直至失血昏厥。清理遗物的瞬刻,指导员内心遭受电击般震撼,烈士颈脖喷涌的鲜血渗入背包,让烽火血砚浸染又一抹生命殷红。

历史机缘的阴差阳错,烽火血砚最终随着一个英雄生命的戛然停摆,遗落山村农户家为时光烟云所尘封。直至2015年地方文物普查,这方非同寻常的石砚才于毗邻泾县云岭的南陵山村被发现,经军史专家多方求证鉴定,终于解开其扑朔迷离的身世之谜。

带着无以复加的崇敬,我凝神审视这件烽火圣物。墨池堰堤所刻松枝翠柏傲骨峥嵘,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抗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前后两处栏栅、云纹,寓意国门被硝烟战火冲破;山亭隐喻美好家园濒临大厦将倾的危境。只是经过漫长时光浸润,当年的鲜血殷红渗于肌理凝成隐隐暗红。

整装肃立,我谨向身披荣光的烽火血砚敬礼。经历腥风血雨颠沛,生命充盈厚重蕴涵,更因浸染英雄鲜血、结缘骁勇战将而身著传奇。而那些静默绽放的历史符号,不啻为悲壮的无言诉说,留给后世宽泛且恒久的咀嚼和寻味。

(《解放军报》2016年02月16日 11版)

哪吒跟孙悟空到底啥关系?背后藏着如来佛祖送李天王宝塔的秘密!

(杨角风谈西游补第3期——总第206期)

注:本文部分内容由朋友“祗树”提供,杨角风修改整理发布。(欢迎大家尽情骚扰杨角风,说不定你的观点会出现在下期哦)

不管是看西游记原著,还是看央视版的西游记,每当孙悟空出现的时候,不免有些感叹:如此响当当的人物,竟然没有亲人!孙悟空真的没有亲人吗?

大家都知道,孙悟空乃是石卵所生。上一期我们也讲到,胡佛就是孙悟空的前世。可不管是前世今生,万物众生总要有个归宿。孙悟空也有自己的亲人,真相不知道隐藏了多少辛酸。

关于孙悟空的身世,我们一般有三种答案:一种是孙悟空乃是盘古开天辟地时,结下的仙石;第二种是女娲补天遗漏的一块仙石;第三种是太上老君炼化的仙石。

这三种说法都有些牵强,前两种书里完全没有介绍,基本上都是后人根据其他著作杜撰的。如果是太上老君炼化仙石的话,还有那么一丝可能,但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本期杨角风谈西游:哪吒跟孙悟空到底啥关系?背后藏着如来佛祖送李天王宝塔的秘密!

这块仙石每天受日月精华,自开天辟地以来就耸立在花果山的山巅。那么这颗仙石长什么样子的?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

这就很奇怪了,花果山虽说是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可那山巅并非只有这一块石头,凭什么大家都吸收日月精华,只有这块产生灵通之意,孕育仙胞?

因为它有九窍八孔,这就是它与别的石头不同的地方。

太白金星启奏道:“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

这块仙石因为具有九窍八孔,又是按照九宫八卦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它先天比其他石头有优势孕育仙胎。

仙石炸裂之时,也算是石破天惊,甚至惊动了玉皇大帝。虽然被吓了一跳,可玉帝知道真相之后,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稀奇。毕竟能享无极大道,也不是个吃干饭的人物。

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如果说西游记是孙悟空的个人传记,那么封神演义则是哪吒的个人传记。两部神魔小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两位主角的身世,同样具有神秘色彩。

孙悟空乃是花果山上的一块石卵所化,哪吒呢?根据封神榜的记载,哪吒是李夫人怀孕三年六个月,产下的一个肉球,被李靖劈开之后得到的。生下之后,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

哪吒出生三朝之后,就下海洗澡,然后就闯祸了:他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一个出生才三天的孩子就能闯这么大的祸,这还是个孩子吗?

家里不能洗澡吗?不能换个金腰带吗?才三天就闯祸,这是要闹哪样?其实哪吒的闯祸,是有目的的。

“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

哪吒不需要父母的骨肉,自己把自己给剐佛了。然后只有一点灵魂飘向灵山,去佛那里告了状。在佛那里,哪吒以碧藕为骨,荷叶为衣,重塑了肉身。紧接着,哪吒便去找李天王报仇,西游记原著中在老鼠精那一章写道:

“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

哪吒和李天王有那么大仇吗?再怎么说,李天王也是哪吒的亲生父亲。而且,哪吒在弑父的过程中,他的两个佛家的哥哥全程没有出面阻拦。

将所有的疑问联系在一起,真相只有一个:哪吒不想要这副肉身,他投胎到李天王老婆肚子里,就是一场阴谋。

那么这个给哪吒重塑真身的佛到底是谁呢?

看来哪吒也是个有故事的男人,他一生下来就带着前世的记忆。他不甘心当李天王的儿子,更不甘心这副肉身。佛为他重塑肉身之后,把他安插到了李天王手下,而李天王一点办法都没有,解铃还须系铃人,他也找到灵山求救。

可是他找的并不是给哪吒重塑真身的佛,而是如来:

“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

这句话意义非凡,杨角风前面也讲过,孙悟空的本相是舍利子,是胡佛舍利子所化,而李天王找上灵山本来该找那个佛的,但是他找的是如来,如来给的宝塔非常有意思,是舍利子宝塔,塔上还有佛,哪吒还管这个佛叫父亲!

由此可见,重塑哪吒真身的佛在跟如来斗争中,失败了,被困住了宝塔里,李天王之所以托着宝塔能镇住哪吒,只因为宝塔中有重塑哪吒真身的佛,这是人质,要挟哪吒的!而这个佛,杨角风推断,就是胡佛!

我们再提孙悟空:

如果说哪吒出生尚有记忆的话,同样是卵生的孙悟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对自己的前世一无所知,甚至对自身的存在性完全没有意识。到底是谁抹去了孙悟空前世记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哪吒跟孙悟空对战的时候,吴老爷子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六臂哪吒太子,天生美石猴王,相逢真对手,正遇本源流。”

两个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人,竟然是本源所出!这不由得让我们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个哪吒跟孙悟空关系绝对不一般!

哪吒出世,武王伐纣,天下革,民更王;悟空出世,大闹天宫,天上革,神差点更王。

其实这句话是描绘太白金星的,原话是:

“太白经天,乃天下革,民更王。”

太白金星的出现,预示着天下的变革。哪吒和孙悟空又跟太白金星有何关系呢,一出生就这么大动静?

哪吒之所以会在出生之后,那么痛恨李天王,完全是因为本源不认同造成的影响。而太白金星与李天王同朝为官,一个主和,一个主战。他二人本就是政敌,政敌之间的矛盾,又岂是三言两语说得清?

孙悟空在石破天惊的一瞬间,也经历了一场生死,不过被玉帝身边的太白金星给化解了。要不然,就冲着石猴出世的惊驾之罪,就够他死好几回了。

而孙悟空在羽翼未满之前,每一次惹祸,几乎都是太白金星给他擦屁股。如果太白金星跟他没关系, 又为什么这么惯着他呢?

哪吒与悟空虽然都是本源所出,可毕竟哪吒还带着前世残余的记忆,又被人强行塞给李天王,算是叛变了。孙悟空干干净净的出身,简直让太白金星高兴的不得了。

为了让孙悟空健康成长,太白金星动用了不知道多少人脉。他让孙悟空拜入菩提门下,又让东海龙王送他金箍棒,又去地府削了死籍。然后把他带入天宫,当上齐天大圣,当然,单凭太白金星一人之力,是万万达不到这种效果的,这背后定然有更大的神仙相助!

那么太白金星又是何方神圣?他背后又有哪些秘密?安排哪吒出生的人到底是谁?他跟孙悟空出世有没有关系?关于这些内容,我们下期再讲!

我叫杨角风,换一种视角看西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请关注吧!(只针对小说中的人物,原创文章,不喜勿喷)

前情回顾:菩提祖师来自灵山,但并不是如来佛祖,而是坐在高阁后面的某佛!

唐传奇中的诗意笔法

作者:韩 伟

我国古代小说渊源久远,魏晋六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不论是搜奇记异,还是掇拾旧闻,终不脱实录精神,且多为丛残小语,属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到了唐传奇,小说创作才真正进入自觉与成熟。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说:“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不仅道出了唐传奇的创作背景,更是精准地概括出了唐传奇的文体特征与艺术特色。特别是诗意笔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化风格,从而使传奇作品洋溢着诗的审美意蕴。

人物形象塑造的“诗笔”运用

虚与实,既是一个哲学宇宙观问题,又是一种艺术实践的尺度。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以虚为虚,就会陷入纯粹的虚无主义;以实为实,就会机械僵化,全无生气;唯有化实为虚,才能产生无穷的意味。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首要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唐传奇在塑造人物时,通常是截取人物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断,而把另外一些内容、事件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自己去填充。化实为虚,由虚入实。如沈既济《任氏传》描写任氏,仅有“容色姝丽”四字正面叙写任氏之美,并无具体的描摹刻画,但其美貌却如在目前,原因就在于作者全从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已,“见之惊悦,策其驴,忽先之,忽后之,将挑而未敢。”更为精彩的是,韦崟派遣家僮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先问之“容若何”,家僮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简单的一问一答,任氏的绝美之姿已经跃然纸上。接着又不厌其烦地拿出其他佳丽进行对比,特别是吴王之第六女,“秾艳如神仙,中表素推第一”,但即便如此美貌,与任氏比起来,仍“非其伦也”。所有这些铺叙,没有一处正面描摹,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不由得让我们联想起汉乐府中《陌上桑》对秦罗敷美貌的描写,二者可谓异曲同工。

再比如裴铏的《昆仑奴》,虽然磨勒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读者读完全篇,对其所知仍然甚少,他究竟从那里来,如何具有这样超常的本领,最后又怎样生活,等等,这些问题小说中都没有交代,但人物的形象却因此而具有了巨大的张力,那些空白点召唤着读者的参与,每一个读者都会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而正是阅读接受过程中审美意象的再生成,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其他像《柳毅传》《莺莺传》《无双传》《虬髯客传》等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都充分利用了虚实相生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叙事节奏的“诗笔”推动

中国古代诗歌向来长于抒情,但也并不排斥叙事,只不过并不聚焦于事件的完整,不追求时间序列上前因后果的铺叙,而讲究取舍剪裁,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叙事策略。这样的“诗笔”在唐传奇的写作中有所体现,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叙事节奏与韵律。

具体说来,一是注重情境的塑造,通过情境氛围的渲染,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的时空场景,从而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演绎人物的不同命运。如许尧佐《柳氏传》中,描写经历种种劫难的柳氏与韩翊在道政里门偷偷短暂相会,接着写道:“乃回车,以手挥之,轻袖摇摇,香车辚辚,目断意迷,失于惊尘。翊大不胜情。”短短几句话,创设了一种凄楚迷离、哀伤婉转的情境,渲染了伤心欲绝的别离氛围,一“回”、一“挥”、一“摇”之中,柳氏的满腹伤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此外,情境的塑造,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李朝威的《柳毅传》,当宫中得知龙女的遭遇后“皆恸哭”,洞庭君听了非常惊慌,赶紧告诉左右的人:“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钱塘君还没出场,其性格已经宛然可见。接着描写钱塘君的离去,“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坼地裂……乃擘青天而飞去”。文辞华艳,极尽铺排,创设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情境,而这种情境除了能够烘托钱塘君的勇猛,更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里对钱塘君如何听到侄女的不幸遭遇、如何决定去复仇、如何与对方交战直至救出侄女,没有任何直接的叙述或描写,仿佛有意切断故事的链条,留下一个巨大的空白点,但读者自能通过情境的创设而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

二是通过空间的交错与转换,把空间意象与事件发展的时间进程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历史叙事的节奏之美。不是在时间的线性流动中铺展故事情节,而是更多地在空间的交错叠加中,潜在地暗示情节的矛盾、冲突与发展变化。比如堪称唐传奇压卷之作的《霍小玉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但是其情节的组织和推进既非建立在线性时间链条上,也不是建立在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故事开始就写李益寄居长安,“思得佳偶,博求名妓”,鲍十一娘的出现推动故事进入下一个叙事空间——胜业坊霍小玉宅院,二人在此展开了一段短暂而甜美的爱情生活,这其实也是胜业坊的空间存在所决定的。当李益“以书判拔萃登科,授郑县主簿”,故事的时间链条至此被突然切断,新的叙事空间横空插入,推动故事朝另外的方向演进:李益离开长安去赴任,并回洛阳省亲,依母之命与表妹卢氏定下婚娶之约,转瞬便背弃了与霍小玉的盟约。后面的情节,如豪士帮助霍小玉与李益见最后一面、李益迎娶卢氏、对妻妾的无端猜忌等,也无不是依靠空间的转换推动情节的发展。从小说叙事的角度来看,整个故事不是在时间链条上依照因果关系而发展变化,而是借助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在平行化的不同空间背景上,演绎人物不同的命运遭际,从而完成小说叙事的时空转化。

含蓄情感的“诗笔”表达

诗歌表情达意的含蓄性和暗示性不仅是一种审美特征,也是一种艺术境界。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同样体现出含蓄蕴藉的艺术追求。那些优秀的传奇作品或哀婉凄绝,或荡气回肠,无不以情动人,绸缪婉转,令人回味。不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宣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

如李景亮《李章武传》对人鬼之恋的描写,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特别是对王氏的感情描写,含而不露。比如王氏鬼魂与李章武相会之际的一系列动作语言描写,极力烘托出王氏真挚热烈的感情。“与章武连臂出门,仰望天汉,遂呜咽悲怨。”“连臂”可见依依不舍,“呜咽”正显悲情难抑。随着黎明即将到来,两人彼此赠诗达情之后,终于迎来最后分别的时刻,王氏“行数步,犹回顾拭泪云:‘李郎无舍念此泉下人。’”这一回眸间蕴藏了多少愁思与哀怨,虽然用字不多,却言简意丰,含无尽的悲情于举手投足之间,读来让人悲不自胜。感情到此似乎达到了高潮,可是作者却于无声处再起波澜——虽阴阳两隔,无法相见,可是王氏却“冒阴司之责,远来奉送”。小说中虽然没有对王氏的内心情感作直接刻画,但是三言两语、一举一动之中无不饱含着炽热的真情,这样的含蓄之美正是“诗笔”艺术特色的体现。

除了小说中的人物情感,作者主观情思的表达也往往十分含蓄,并不直露,而是借虚幻的故事或暗示、或讽刺,曲尽情意。比如皇甫枚的《王知古》,通过王知古遇狐精的故事,反映了当时藩镇的专横跋扈。张直方称霸一方,暴戾残忍,显然是作者批判的对象,但作者在文中并未直接表露自己的态度与情感,就是对张直方残暴跋扈的刻画也多采用烘云托月之法。比如张直方到东京后,“既不自新,而慢游愈亟”,接着作者运用夸张的笔法进一步揭露其残暴,“洛阳四旁翥者走者,见皆识之,必群噪长嗥而去”,鸟兽尚且如此惊惧,人民的水深火热也就可想而知。整篇文章,作者对张直方没有任何直接的评判,但是作者的感情态度是显而易见的,批判的锋芒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因为“诗笔”手法的运用,更显犀利深刻,同时也彰显了传奇小说表情达意的含蓄之美。

总之,“诗笔”的运用,使唐传奇呈现出明显的诗化特征,而这一点是传奇小说最为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并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作者系辽宁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星汉灿烂大结局:凌不疑追妻火葬场,被删的三大名场面让人落泪

文/微谈说影视 此为《星汉灿烂》原著解读

《星汉灿烂》的后半段剧情,实在是有些让人连吐槽都不知道从哪里吐起。尤其是凌不疑镇守边关回京,漫漫追妻路的几个名场面,全部被删掉了。

尤其两个人经历了许多的误会和互相伤害,莫名其妙就和解了,人物感情转折显得十分突兀,让人难以接受。

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还原一下,原著中,那些凌不疑追妻火葬场,被删掉的名场面。

凌不疑与袁慎首次同桌,上演追妻火葬场之路

凌不疑因为私自调兵,杀了凌益为霍氏全族报仇,本来被罚去镇守西北边关七年。但是五年后,凌不疑在西北边关立了大功,加上少商和袁慎即将定亲,被废的宣皇后也病入膏肓,已经没有几天可活了。

多个原因影响下,皇帝召他提前回京了。回京时,凌不疑身边还带着骆济通。

毕竟是凌不疑间接导致了宣皇后被废,太子请辞储君,要说宣皇后和太子心里,起初对凌不疑没有一点埋怨是不可能的。

但是时隔多年,宣皇后母子与凌不疑早就释怀了,不过这场永安宫宫宴和解宴会却十分热闹。

不过有心人都知道,这场筵席本质是大型吃瓜现场,这么多女人哪个是真的为了,看宣皇后母子和凌不疑和好而来的,大家都想看看凌不疑、少商、袁慎,这三人修罗场,到底怎么收场。

按座位排列,凌不疑和骆济通坐一起,少商和袁慎坐一起。不过凌不疑怎么可能放弃这么好的“表现”机会,直接坐到袁慎身边去了。

众人皆惊——这是什么流行趋势,前后任未婚夫可以坐一处吗?那以后岂不是前夫现夫都可以把臂言欢了!正所谓情敌见面分外眼红,大家都等着看好戏呢。

少商安排完宫宴事宜,也准备入座,却发现自己座位被凌不疑占了,为了避免尴尬,她干脆直接坐到骆济通身边去了。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五公主,率先开口了:“十一郎,我记得你以前与袁侍中只是泛泛之交,今日怎么坐到一处去了。”

凌不疑干脆直接“故意”满足,所有观众的好奇心,承认所聊之事与少商有关:“我对袁侍中说,我与程娘子虽有缘无分,但错不在程娘子身上,其实她为人甚好。除了吵架时口不择言,发脾气时爱拳打脚踢,熬汤时总忘了放盐——除此之外,一概都好。”

少商赶紧一脸尴尬的解释。宣皇后也在一旁帮腔。

结果凌不疑转头向着五公主道:“殿下是不是就想听适才臣说的那些?”

五公主愣了。

凌不疑这才朝殿内众人道:“适才都是笑话,我与善见说的是征蜀后的诸般琐事,盼诸位莫要无端猜测。”

凌不疑故意故意在众人面前和她不清不楚、暧昧不明,少商却不能毫无表示。

少商站在案前,向凌不疑举起酒卮,微笑道:“凌大人,我与你曾有婚约,这事尽人皆知,遮着掩着也没什么意思,不如今日把话说开了。”

她用殿内所有人都听得见的声量说话,“我如今已与袁氏定亲,想来凌大人未来也会迎娶才貌双全的佳人。往事随风,事过境迁,以后见面还是老友。”

少商的话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很明显,凌不疑的追妻火葬场之路才刚刚开始。

凌不疑第二次咬少商手臂

霍君华死后,凌不疑与程少商为了能够证明自己对于对方的爱意,选择了互相在对方的手臂上留下自己的齿痕。

镇守西北边关的那五年,凌不疑每每都会看着这个带有齿印的手臂出神,那个时候就是他在思念少商。如果不是手臂上的齿印和少商弦,能够成为凌不疑在行军打仗时,面对刀山火海和风霜雨雪的支柱,或许他真的没办法撑过那五年。

所以,当他从骆济通的口中得知,少商这几年一直都在刻意除掉,当年自己留给她的齿痕,他勃然大怒,找到少商,全然不管不顾,一大步跨上前去,毫无章法的拧过女孩的胳膊,半压着她,掀起衣袖就咬。

少商本能地反抗,痛得狠了,就胡乱拍打凌不疑的肩膀和手臂,恨极了还去抓他完美无瑕的面庞,当凌不疑也到处挂彩时,他终于松嘴了,少商哭着抽回自己的胳膊,只见自己原先即将消失的疤痕上,重新覆盖了一圈新鲜血痕,齿痕清晰,血肉凛然。

少商手臂上的这个齿痕,这辈子都别想除掉了。凌不疑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他要少商一看到这个齿痕就想起他。

凌不疑向少商下跪求原谅

咬完以后,凌不疑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伤药,细心地敷在少商那触目惊心的齿痕上。

他也终于冷静下来,好好地将自己这五年憋在心里的话,全部告诉少商。因为凌不疑知道,再这样下去,少商真的就嫁给袁慎了。

凌不疑一把抓住她,单腿跪地,恳求道:“你别这样狠心,六年前是我对不住你,别人不明白,但我明白——你从不肯相信别人,也不愿依赖别人,可是我逼着你接纳我,等你全心全意要和我过日子时,我却舍下了你……”

少商淌着泪,咬着牙,恶狠狠道:“我绝不原谅你!别做梦了,我能好好活到现在,就是靠着心硬。我绝不原谅对不住我的人,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六年前你会舍弃我,焉知以后你不会重蹈覆辙!我知道人人都明里暗里帮你说话,包括我家里的人,可我偏偏不如你的愿!没有你,我也能过的很好,我绝不再相信你了,绝不!”

凌不疑也落下泪水,卑微地哀求着:“他们不是帮我说话,是在帮我们。你自己拿镜子照照,你看袁慎时的样子,和看我时完全不同。我不是瞎子,别人也不是瞎子!”

正是有了这一段,少商和凌不疑互相地敞开心扉,让他们俩都意识到了,原来自己已经这么深爱对方了。

尤其是少商,在解开了和凌不疑的误会和矛盾,又和他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后,少商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原著中她曾经这样对少宫说:

“曾几何时,无论相聚还是分离,我心中都深信,但凡有个万一,他都会毫不犹豫舍出性命让我活下去。可是我自己呢?说句只有阿兄能听的话,起初那些年,我心知肚明,我是绝不肯舍命给霍不疑的。”

“这事我想了许多年。如今,我终于能认认真真地说了——我希望他一生平安,无灾无难,哪怕用我的命去换。”

这世上有一个人,比起她自己,更重要。

终于,少商在凌不疑的治愈下,完全地卸下了心防,能够全心全意地去爱一个人,受伤也不怕,生死危难也无妨。

写在最后

这个世上,总有人会出现,成为你生命里的归属,他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你,就是这里了,不用害怕,我会一直一直陪着你,无论发生什么!

山水一程,风雨一程,我们总会遇到对的人。当你遇到对的人,曾经以为的重重误会和矛盾而造成的鸿沟,只要抬起脚,就可以轻松跨越。真遇到那个人的时候,他甚至舍不得你抬脚,会代替你跨出那一步。

我是微谈说影视,90后全职妈妈,独立撰稿人,专注书评、影评、娱评,关注我,带你认识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