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造梦西游2平等王(2018维密大秀,好看是真好看,寒酸也是真寒酸)

导读 造梦西游2平等王文章列表:1、2018维密大秀,好看是真好看,寒酸也是真寒酸2、陕西北路网文讲坛:写古代言情,也要考据历史3、你的婚礼:爱情里的男人、权力与套路4、青未了

造梦西游2平等王文章列表:

造梦西游2平等王(2018维密大秀,好看是真好看,寒酸也是真寒酸)

2018维密大秀,好看是真好看,寒酸也是真寒酸

wow!年度视觉盛宴维密大秀终于是装盘上桌啦,尽管下月才会正式播出,但是不妨碍我们先来抢鲜看看今年的Look!

私心先上一张我家小南瓜镇楼!hiahiahia~

先说口水战焦点网红三姐妹。不得不说,打通任督二脉的贝拉妹子,今年维密表现也是敲美敲赞的!这次的妆发好适合眼下的她,温柔的一比啊!

定点飞吻,小蛮腰赞!

化身花蝴蝶的吉吉~

至于这个定点转身……emmm,还是有漏洞啊,没事儿,大翅膀补上~

跟贝拉比起来,吉吉真的没啥进步,还是有点缩胸抻脖的小家子气。当然,这一身,还是美的。

登顶福布斯年度收入最高的肯豆,只看硬照,可是比去年的叉子腿定点美多了!

再anti网红,但这张脸,真的是赏心悦目……

然后说正儿八经的超模吧,首先,咱们的同胞军团。大表姐真的是,走哪都不带输的!

尤其是这一身,这气场,这台步,完美绝杀吉吉啊!

奚梦瑶,没有摔倒没有摔倒!清爽笑颜满分!

何穗呢,一身略显老气……

但是下一套直接补回来~依然,白到发光……

再说熟脸的老将天团。我大美糖Candice Swanepoel!

笑起来甜度爆表的Martha Hunt。

永远稳到一比的Sara Sampaio。

腿精Cindy Bruna,配这种宽松的过膝靴真心有点可惜。

Gizele Oliveira,就是去年奚梦瑶摔倒之后扶起她的那个巴西天使,今年的小翅膀不能更合适了!

稍微脸生但未来可能会年年见的……Romee Strijd~

“奶牛超模”Winnie Harlow,有白癜风,脾气不咋滴,但胜在外型辨识度高,又比较郑智正确地励志又平等。

当然,绝对压轴的利马,之前就传闻今年是她的最后一次维密了,果然,大闭的她真的要告别这个舞台了。

胖是真的胖了,大约她也是志不在此了。不过作为一个标志符号式人物,利马离开,下一个“维密一姐”又该是谁呢?

19次维密天桥,3次Fantasy Bra演绎,即将卸下天使翅膀的利马,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而今年的Fantasy Bra,由冷冷的北欧超模Elsa Hosk来演绎。超级轻盈梦幻的羽毛翅膀,整体真的是柔美梦幻。当然,维密“掉价”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如果说之前的Fantasy Bra实打实当得起“天价”,那今年的比起来真是便宜如白菜,大部分由施华洛世奇水晶组成,价值也只有100万美金。

另外,堪比演唱会的表演嘉宾阵容,还是贡献了惊喜——猴西Halsey。从妆容到表演,完全是纯血惊喜。

但也只有这么一个惊喜罢了。剩下的,真的是一团&**&……

“英(专)版(抄)蕾哈娜”Rita Ora,这次没有抄,换成了bebe抄……

喏,2016年的日日。这套搭配放现在也够slay。

而Rita Ora呢?这样!

跟姬天使Stella Maxwell一同走台……emmm,虽然视觉上,1米66的她跟1米75的Stella.M旗鼓相当,但是这个牵手,真的让人眼睛都气到发直:啥玩意儿啊这是!!

怪只怪偏偏是黑色魅惑系服装吧,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就让人联想到维密经典一刻的霉霉跟小KK啊!

这气场,哪里有一点点可比性啊!再这样下去,真的请不到diva来助演了啊喂!

emmmm。

还是要说,今年维密还是好看,至少内衣和翅膀比去年轻巧了许多,但也“高级感”了许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场斥资250万美金打造的“造梦天桥”,总归还是能当得起“视觉盛宴”的称谓。12月3号,记得看视频哦,顺便见证一下,维密有没有改正错误,像去年对AA那样,把利马的大闭剪成小闭!哼!

手机淘宝搜索“谈资红包”,抢淘宝双十一通用现金红包,每天3次,最高1111元。

陕西北路网文讲坛:写古代言情,也要考据历史

随着广大女性成为中国互联网消费的主力群体,从网络购物到网文阅读,再到衍生影视剧甚至是网游手游,越来越多的女频题材作品大放异彩。其中,古代言情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故事大类,从中诞生了不少知名作者,与或精致考究、或欢乐跳脱,但都情感丰富浓烈的佳作。

近日,第33期陕西北路网文讲坛邀请到了阅文集团旗下代表性古言女作家吱吱、闲听落花,资深编辑高皓玥(网名香菜),与读者一起来聊聊“古言里的那些事”。

左起:香菜、吱吱、闲听落花

当天做客讲坛的吱吱与闲听落花,都是阅文旗下起点中文网女频栏目的超人气作家。吱吱著有《以和为贵》《好事多磨》《庶女攻略》《花开锦绣》《九重紫》《金陵春》《慕南枝》《雀仙桥》《花娇》等多部作品。闲听落花著有《九全十美》《花开春暖》《锦桐》《盛华》等多部作品,已有两部作品正在影视改编筹备中。在现实中两人也是私交甚好,彼此都很关注对方的创作。

在投身网文创作之前,闲听落花是一位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她看来写文也一定不能脱离生活,尤其是书写人物关系复杂、经常涉及宅斗宫斗的古言就更加需要从工作中汲取灵感。闲听落花强调:“不管女主角的姿态如何软,手段如何柔和,怎样迂回,她最后依靠的肯定是自己。男女主角的爱情不是对方的施舍,而是平等的交换,就像《致橡树》里写的那样相依相守。”

而吱吱则笑称自己的古言故事其实都能套入现代的职场架构,比如老爷一角差不多就是“董事长”:“虽然我们写的是古代的背景和人物,但内里的悲欢是和现代相通的。包括我们写的爱情观、为人处世的方式,实际上都是现代的体现。希望能给看我们书的读者一点感悟,那就是有些东西还是要努力抓住,不要放弃自己,感情也好家庭也好都需要你自己去经营。另外也是希望大家相信好人是有好报的,主角会有一些遭遇,但最终我们的故事落点肯定还是在真善美。”

吱吱、闲听落花

除了极具人格魅力的角色塑造,吱吱与闲听落花能在古言这个可说是被写烂的题材类型上开拓出新天地,还在于她们的作品细节考究、有文化底蕴,能让读者感受到“古风”。问及如何做到背景细节的精准把握,吱吱透露她的父亲曾是《解放军日报》的特约记者,“放几十年前就是十足的文艺男青年。”因此吱吱从小就在家里阅读各种中外名著,并自然而然地开始自己创作小说。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故事可以是虚构的,但细节一定要是真实的、经得起推敲的,这样才能引人入胜。”吱吱“诉苦”道,有时可能文中读者读了觉得就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背后的细节其实作者花了很长时间在查资料上,有的时候甚至完全查不到,就会去请教男频的一些写历史的大神。

“比如男主角考上了状元,但状元不是每年都能考,还要从秀才、举人一路考上去,每年都还要评审资格作末尾淘汰制,这些资料都要查。”吱吱表示刚开始写文时,日更3000字其实颇为勉强,因为可能要花半天时间在查找资料上。不过她始终觉得这也是写文的乐趣所在,并笑称自己快成了半个明史专家。

这份严谨的态度也延续到了吱吱正在连载的新文《花娇》中,“我设定的主角的故事在临安,从临安到杭州要花多长时间?水路和陆路分别要多久?换算成古代的时间又是多长?因为这些相当于在衡量中国古代的交通实力,统统都要搞清楚,可能我查6个小时才找到一句话可以佐证。”

对此偏爱宋朝背景的闲听落花也颇有同感:“即使是架空题材的文,背后也是有史实倚仗的,官制习俗、人物称呼,包括物价等等都要认真研究设定。”长期的古言创作让闲听落花说起历史知识也滔滔不绝:“宋代可以说是最市民化的朝代。在唐代还是实行宵禁的,但是宋代之后夜生活也很丰富,灯火通明,熙熙攘攘很热闹。而且宋代甚至还有卖猫粮的、送外卖的,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知识点,都可以在史料中找到出处。”

除了爱情,闲听落花也希望向读者输出靠谱的历史知识:“写古言要能够在读者心目中立得起来,可能我真的要去考一个历史专业!”借此机会她也向广大“催更党”读者呼吁:“你们越着急,作者可能就写不好了哦!”

当主持人香菜问及为何近年改变了一贯的写法,由勾心斗角的宅斗转为相亲相爱的相处,吱吱笑称是好多读者吐槽太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很难记:“连我们过年走亲戚都可能搞不清楚亲戚关系,是吧?”于是决定尝试用比较简单的人物和故事来写深刻的爱情,有技巧性地避开了一些繁复的历史考据。闲听落花也直言写文至今心态越来越淡泊:“我的新书里没有宅斗,没有宫斗,就是人和人之间简单的相处相爱,可谓是大道至简,用一种新的态度回归言情的本相。 ”

在吱吱看来,自己早期的创作习惯把所有美好的、她不能得到的事情寄托在笔下角色上,属于偏直觉性地造梦。而渐渐地她通过写书更加认清自己、学会取舍,做到了从小说吸收到奋进的力量、回归自然生活。“可以说网文改变了我整个人,我变得更平和更宽容也更能够体谅别人了。我也从中得到了年轻时候希望得到的荣誉、实现了梦想,当你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想要什么,你的创作就不会感到累。”

闲听落花也坦言即便已经写了那么多,开新文时依然会感到有压力,读者的关注也令自己有种必须不断突破自己的紧迫感:“和大家同场竞技,每年都会有黑马作者出现。数据很残酷也很公平,市场会如实反映你的成绩。”但更多时候写文对她们来说接近一种减压:“生活中会看到一些社会事件,按照道德来说已经很败坏了,但是按照法律坏人就不受惩罚,对于这样的愤怒,我想我会在文里发泄出来。”

除了网文作者,闲听落花还身兼上海网络作家协会理事一职。问及在古言写作上对新人有怎样的建议?闲听落花出乎意料地表示,希望新人作者先不要急着阅读参考前辈的作品、查找一大堆资料。

“最重要的是你能先想一个好看有趣的故事出来。至于背景、细节,都可以慢慢学习再补充,让你的故事越来越站得住脚。打个比方,我们穿衣服时如果什么都没有,就先拿块布挖个洞套上,至于衣服上有没有绣花、有没有别的装饰,都不是最重要的,首先你得有一件可以穿的‘衣服’。” 闲听落花说,“正所谓‘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你的婚礼:爱情里的男人、权力与套路

和女生朋友一起看的这部电影,出来后她抱怨道:“本来纸巾都准备好了,结果却是一部爱情套路大全!”朋友的这一概括或许十分精炼,即这部由刘军编剧、韩天导演的电影简直就是我们这些年所看过的诸多爱情电视剧、电影或小说中的套路一锅端。在整部电影的故事进程中,稍微受过现代浪漫偶像剧——尤其是韩国爱情剧——熏陶的观众大概都能十之八九地猜到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女生将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以及由此可能埋下的地雷而导致他们感情最后的分崩离析……当这些套路顺利地出现后,我们甚至又会想起自己曾在另外某部剧、小说或电影里见到过比它更好的处理方式、台词和表演,结果整部电影看下来,就觉得自己既被冒犯了,又弄得十分尴尬。

《你的婚礼》可能改编自2018年韩国的同名电影,其故事情节大致相同,drama十足,但从豆瓣上的评分以及评价来看,后者(7.3分)似乎要比前者(当下5.3)高明许多。这个故事也似曾相识,即许光汉扮演的坏男孩周潇齐在高中对一个名叫尤咏慈(章若楠扮演)的女孩一见钟情,以及由此开启的其后15年的纠缠。说是“纠缠”其实始终都只是周潇齐一人的事情。编剧似乎企图利用时间的绵延来加强这段感情的厚度,但当我们在被设计好的一个个偶遇中被当作白痴一样戏耍的时候,剩下的只是对这份牵强的一厢情愿的怀疑。

其实从电影名字“你的婚礼”上便能看出这个故事的第一主角便是男生,并且整部电影都以他的第一视角展开,从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无论是年轻时还是成人后的“男人总是把发情当爱情”的意淫故事。从周潇齐的角度出发,这段感情或许确实发生了,即在高中时他一见钟情地喜欢上了转学而来的尤咏慈,但后者对他是否真的产生了感情却始终值得怀疑。尤其当我们了解到了尤咏慈的家庭状况——她妈妈带着她躲酗酒且极具暴力性的父亲——以及其后的故事时,尤咏慈当时对周潇齐的好感或许更多是来自那一刻陪伴的安慰,即大学后的尤咏慈对周潇齐说的,她从当时男朋友身上感受到的是一股安全感。

这其实是尤咏慈在不幸的家庭中所匮乏的,以及她所渴望的。所以在高中的相遇相知中,周潇齐暂时地给她创造了一个安全感的关系,而未待它发展成感情就因为尤咏慈父亲的出现而夭折。

周潇齐对自己一见钟情的执念或许不必怀疑,但问题是当编剧轻而易举地通过年份的出现而硬生生地拉开时间的距离后,我们其实会发现周潇齐似乎依旧还是原来的那个高中男生,并未变化。如果说从高中到大学这段还可以以“少年人的感情”来马虎理解,但似乎整个大学四年他也依旧未能实现任何成长,尤其是在他与尤咏慈的感情上。

其实自始至终给我们最大感受的是周潇齐似乎一方面非常关注尤咏慈,对其念兹在兹,但另一方面我们却也会发现其实对于这段感情,他对“自己非常喜欢尤咏慈且一直在努力保护她、追求她”的感觉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他似乎更喜欢处于这段感情中的自己的感觉,而非真正地关注尤咏慈这个被爱着的他者。

在某种程度上,这或许就是爱者与被爱者的陷阱,即当我们迷恋或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陷入对自己正在做着的这件事的迷恋。我们喜欢着正在喜欢着别人的我们自己。由此便导致了那个被爱者其实失去了她本身的主体性,而成为一个我的他者,从而便可能出现“吞噬”甚至“扬弃”对方的危险。就像在周潇齐和尤咏慈的这段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段关系的前半段其实只有周潇齐一个人,尤咏慈只在他的“爱中”存在着。而这一虚幻的被爱者形象导致周潇齐失去了或是根本上忽略了尤咏慈的主体性,尤其在电影中涉及尤咏慈的心理、不安、恐慌和需求时。

电影中虽然对尤咏慈的家庭只是寥寥几笔,但恰恰是这一段内容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她始终都对周潇齐的热烈且真挚的追求保持距离,甚至直接拒绝。如上文所说,尤咏慈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能给予她安全感的男生。而她在大学的男友,在某些方面——至少是尤咏慈感受到和看到的——确实能满足这些想象。而尤咏慈见到周潇齐的第一面就是他正在与别人打架,并且颇为顽劣,虽然他后来对女生保证不再打架且努力练习游泳,但尤咏慈是否真的相信他,或者是他第一眼给她留下的印象是否真的就此能被改变则始终有待观察,所以尤咏慈一直在观察着周潇齐的变化。但直到他们进入社会的再次偶遇,尤咏慈似乎都没有改变自己当初的决定,而始终选择与周潇齐保持距离。

正是在这里,才会出现许多评论所指出“成熟的女生”和“不成熟的男生”问题。至少是在这部电影所展现的爱情关系中,尤咏慈始终对自己想要什么或是渴望什么十分清晰,且对于周潇齐对自己感情的性质有着清醒的理解。(当然,在大学那段故事中,尤咏慈并未发现男友的花心,这一点其实也很难用来否定她的“成熟”。)

而相比而言,周潇齐其实对尤咏慈的了解则十分有限,他喜欢或是迷恋上的那个叫“尤咏慈”的女孩到底有多少部分是与真实的尤咏慈重合的,始终令人怀疑。或许更准确地说,周潇齐喜欢上的那个女孩始终都是他自己所臆想的,其中或许有些真实的和尤咏慈有关的部分,但随着他们高中的突然分离以及其后他对女生思恋的愈加炙热,而导致被喜欢的人只会在爱者的想象中变得越来越完美。

在他们大学偶遇的一场戏中,我们就能看到两者的差异:在周潇齐的脑海里意淫着完美的重逢戏码;但在现实中,尤咏慈甚至没有注意到他。即使注意到了之后的反应也并不是那种思念日久的感觉,而更像是久别重逢的意外老友。

齐泽克曾经在其《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的纪录片中提醒我们注意,被爱者的处境往往是危险的,因为一旦爱者发现自己所爱之人和自己所想像的并不相同,暴力便会出现。但其实问题更多的是在爱者身上,即正是因为他的自恋才会导致他对被爱者的轻慢和忽视,且并没有把被爱者当成一个自主的主体来尊重和对待,而是把对方当成一个自己的附属品。

这一爱情结构和异性恋的男女两性几乎是同构的,即作为爱者的男人与作为被爱者的女人正是在这一主动/主体和被动/客体的位置,而其间充满的“糖衣”权力让爱情这一被包装的无比浪漫的感情不仅仅遮蔽了性别之间的不平等,而且还可能对此进一步地巩固和再生产。

在珍妮丝.A.拉德威的专著《阅读浪漫小说》中,作者便发现传统浪漫爱情故事里两性权力关系的不对等。虽然现代爱情提倡男女双方地位的平等,即作为一个主体的独立性,但在浪漫爱情故事里,我们却依旧发现传统和日常性别制度在其中的运作。就像一起观看这部电影的女生朋友指出的,如果这部电影以女生的视角来讲述,或许就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而当它以一个男人——甚至出色和帅气如许光汉——的第一视角来讲述自己15年的迷恋和执迷时,我们却似乎很少再能为其感动,原因并不仅仅是我们不再相信爱情了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其中看到的其实只是一个男人对自己喜欢一个女人的15年自我意淫和感动的故事。

周潇齐这个从高中长到大的男人其实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地理解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在他看来喜欢一个人就是不断地追求她、保护她和为她付出一切。“如果我把自己能给的一切都给了她,她还能不相信我的真心诚意吗?”但问题恰恰出在这“无限且无私的奉献”中,即这一奉献看似是男人真爱带来的主动,但细看我们就会发现它其实更像是一厢情愿地强塞——“只要我给了就行”,也不管对方是不是想要或者是不是需要这些东西。

周潇齐似乎始终没弄清楚尤咏慈的所思所想和所惧,即使当经典套路“雨中受伤和表白”之后尤咏慈接受了——这里的“接受”细思极恐——周潇齐,和他在一起,但之后的生活我们却发现伴随着周潇齐对自我以及他长久以来对尤咏慈一厢情愿的执念的怀疑甚至后悔,导致尤咏慈失去了她最希望得到的安全感,而迅速退出这段原本就属于“强扭”的感情。

经典套路“受伤 表白=接受”是这部电影中诸多套路里最致命的一个。编剧似乎除此以外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理由能让尤咏慈答应周潇齐的表白。但也正是这个烂俗的套路,为其后他们感情的崩溃埋下了恶果。

我们其实可以十分笃定地说,当周潇齐在雨中为尤咏慈挡下被吹落的广告牌而受伤后,女生几乎就不再有任何力量来拒绝这份炙热的表白了。而这一接受明显带有强烈的不得已成分,因为在广告牌掉下来之前,尤咏慈依旧没有接受周潇齐的意思,甚至对他翘了几乎决定他人生的重要游泳比赛更上心。因为她知道,当周潇齐为自己翘了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生机会后,她会就此承受一个沉重的情感包袱。而编剧似乎觉得仅此还不够,便设计了接下来的挡广告牌一幕,而彻底压死了尤咏慈的反抗,让她不得不答应男生的表白。

在故事的后半段,我们也看到尤咏慈的成熟和对周潇齐的尊重,即当她答应了后者的感情,她便在努力地让自己喜欢上这个人,一起生活共同努力。但周潇齐因为那个雨天替她挡广告牌而留下的伤疤让他彻底告别了自己的游泳生涯而开始挣扎在日常的赚钱之间。也正是在这段故事中,我们稍微看到了这部电影难得有趣的部分。

在前半段,其实在周潇齐和尤咏慈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即前者有着完整幸福的家庭、朋友和不错的人生,但后者却样样匮乏而只能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来改变。所以,在这段追求关系中,周潇齐始终占据主动的位置,他能给尤咏慈带来帮助、保护和爱意,他能“照顾”对方,能给她许多东西。但到了后半段故事,当周潇齐事业遇挫而尤咏慈却蒸蒸日上时,他们俩在关系中的位置便出现了变化。

尤咏慈能够给他买衣服、送他戒指和帮着交拖欠的房租,而这些行为却让男生纠结甚至生气。这一点似乎很好理解,一方面或许可以看作是爱情关系中男生对女生的爱意与呵护,但或许更真实的情况是男性似乎无法接受自己在一段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传统的“男人养家”模式和意识形态让男性几乎从小就被如此规训和教育而不得不学着变成一个养家人,而一旦这样的形象和地位遭到威胁或颠覆,他们往往便很难应付。我们甚至可以猜想下尤咏慈那个嗜酒暴力的父亲,他或许同样是这样一种主流男性/父亲规训的受害者,而当他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来解决和发泄这些情绪时,便只能倾泄在比他更弱的妻子和女儿身上。弱者总是以伤害更弱者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以弥补自己被伤害的窘状。当周潇齐渐渐地因找工作不顺且发现尤咏慈成为那个照顾自己的人时,他同样借酒消愁,而这一形象已经会让尤咏慈不安了。

我们这个社会似乎并未给“失败的男人”留下什么余地,尤其当这个男人处于一段恋爱关系或家庭时,如果他们无法承担主流社会所强制给男性的那些义务和形象时,他们便可能会遭到被排除出男性群体的威胁。而当这些男人遭到如此压力且又无法释放和倾诉的时候——别忘了我们社会似乎也并不主张男性之间或是男女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刻板印象让“流泪的男人”最后只能自我爆发而直接威胁到他们身边亲密之人。

虽然周潇齐并未发展到尤咏慈父亲那般,但确实也正是他无法处理自己在生活中的遭遇——我们甚至没看到他与尤咏慈讨论自己在找工作上遇到的问题,而只是一味地装着一切安然无恙,但内心积压的郁闷和不满最终只会爆发。

于是我们在编剧又一个典型套路——“坦露不满总会被对方听到,且往往只听到一半”——安排下来到了这段关系的核心,即周潇齐终于开始反思自己15年来日思夜想的这段感情当它真正实现后带来的却不是想象中的完满和美好,反而是不幸更多。这其实就是欲望的运作机制,即欲望本身就是欲望这一过程,而非某一具体的目标,所以它本身是不能够实现的,只能在不停地追逐中才能获得继续发展的动力,一旦欲望实现——就如齐泽克所指出的,梦想一旦实现往往就会变成噩梦。

周潇齐的反思其实并没什么错,问题是尤咏慈本身对他的感情也与沉重的情感包袱和压力有关,即一个人对你太好,好到你如果没有接受他的请求就会产生愧疚甚至罪恶感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没什么选择余地的(观众都几乎很难不被如此深情的许光汉打动,而觉得女生太铁石心肠,甚至不知好歹)。而当尤咏慈最终做出这个选择而努力参与这段感情的时候,周潇齐却“大梦初醒”开始反思自己一路以来的自我造梦和意淫了,但问题恰恰是这一反思的时机已经不对了。正是这一不停的错位,导致周潇齐最终只能亲手毁掉这段他渴望已久的感情。

其实就如我们一开始就指出的,《你的婚礼》从头到尾其实就是一个男孩/男人对自己一厢情愿感情的自我意淫和感动,周潇齐沉入其中几乎无法自拔。而这或许也就是许多评论所说的“男人的不成熟”,即面对一段感情的时候几乎因为自己的全情投入而忘记了对自己所喜爱之人真实地了解和关注,我们自己说得太多结果说到自己都感动的不行而彻底淹没了对方的声音。这样的感情其实并不稀有,反而十分常见。我想这一点和传统对男性角色的设定有很大的关系。

在一个男性社会中,男性被与各种各样诸如中心的、主动的、理性的、重要的或伟大的事情、期望和隐喻联系在一起。就如杨笠在其脱口秀中所讽刺的,男人总觉得自己的话或是意见非常重要,可能影响着世界的走向,而女生几乎自小就被教育的与此类心理无关。正因如此,男性十分容易形成强烈的自恋情节,一种世界以我为中心的想象和预设(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和成长背景在某些方面更加增强了这一影响)便会出现,而当这些心理或意识出现在情感或亲密关系中时,我们便会发现它能够与传统异性恋情感模式中的性别权力等级完美贴合,或者说它们都不过是相同系统中的不同分支,从而导致“糖衣权力爱情”的出现。在传统的浪漫偶像剧中,这一点表现的最为鲜明。

也正因此,毛尖才会在最近的脱口秀《都是套路》中说当下的“影视剧就是全中国最封建的地方”。《你的婚礼》中的爱情、男女两性/气质以及感情的模式的处理上,乏善可陈的同时也其实十分“封建”。

即使男主是许光汉,这个关于“你的婚礼”的爱情故事依旧有一股浓烈的“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的感觉。虽然尤咏慈在电影里似乎说了很多话,是女主,但我们到最后再回想的时候其实依旧很难对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唯一印象深刻是她的家庭以及她在感情上的“成熟”。

就像许多文学作品里的爱情故事一样,那个被男性主人公叙述和爱着的女性始终只是一个欲望对象,是一个他者,是一个标签。她们似乎并不是活生生的,反而不是虚无缥缈就是冷漠远人的形象,牵动着男人们的心和魂,让他们焦灼又渴望,挫败又愤怒。但到最后我们都会发现,他们其实想讲述的并不是这些鬼魅般的女人,而是他们自己遭受的失败、创伤以及对自我欲望的迷恋与迷惘。

应该有许多人会被一个男生对自己15年的迷恋和爱意感动,但问题是当我们面对这看似美好的爱情时,却不得不谨慎在这如花美眷的电视电影小说中各种套路和那些传统与当下埋下的陷阱。一段健康且令人愉悦的感情或许不仅仅只需要一方的全情投入,更重要的或许始终都是在自我的喧哗中能听到对方真实的声音。

而处于爱情中的男人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自身在性别制度中所享受到的性别特权而忘了自己在爱情中可能占据的权力位置,结果享受着自己的意淫和感动,而伤害了那些我们所爱和渴望之人。

来源:澎湃新闻

青未了|中年人的活法

曾几何时,风华正茂的年轻后生,满怀青春的梦想,去奋斗、去拼搏、去创造,去闯荡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光阴荏苒,年轻人不再年轻,成了家庭的中流砥柱,成了单位里的老同志。中年人如何人生续航、焕发第二春,这是一门学问。

平和心态最有益

人到中年,犹如午时太阳,虽然缺少了早晨的红颜,但却把最多的光热洒向大地。纵是少了些许的激情,但却平和朴素,持久恒远。要注重心态的调整和转变,在工作态度上,由“事业”向“职业”转变。年轻人是应该充满事业心的,我们都曾年轻过,都曾怀有干事创业的雄心壮志,多年的辛勤工作和取得的业绩也说明了这点,然而作为老员工,也已经习惯把工作作为了职业。

什么是职业?我理解就是自身甚至全家的饭碗和脸面,好好对待自己的职业,必定就是保住饭碗、保全脸面,所以,提倡敬业爱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讲求职业道德,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我认为,作为老员工,抛开事业谈职业,不但不是一种消极,反而是更现实、更实际、更真实的态度和精神。不同程度上,由冲锋在前变成了压阵殿后,由探索、实验、开拓,变成了放手、指导、扶持,由争先创优、再上杆头变为愿当路石、甘为人梯,这其实更多的蕴含了对职业的敬畏和尊重。在岗位职务已经基本定型的当下,能给新手几条经验,能让本职工作不出纰漏,能在身边的一片杂乱中稳住阵脚,正确看待得失,明鉴是非,宠辱不惊,这就是工作中的平和心态;在生活态度上,由“时尚”向“实际”转变。

无论职场、官场还是商场,现代人都会感到铺天盖地的压力。人生在世几十载,大好的年华和全部身心几乎用于经营好一段感情和打理好一份事业。一心想赢,情场不输人,职场不输阵,成为许许多多人的梦想。但有的人富足,有的人身居高位,也有的人始终人生留有缺憾。事实上,作为中年员工,大多事业上小有成就,家庭稳定,绝大多数人向上攀升再难有大的进展。身处这个时代,大千世界,抛开红尘中的纷纷扰扰,找到另一种生活,值得人们用一生去体悟,是人们必修的重要内容。

不要把赶路当成唯一目的。不管你是否是“好命男女”,都用不着一根筋到底。人没有天生的优势,对于你没有重视的那部分,积聚能量,让优势发挥到极限,帮你赢得生活。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和活法,我们应该从态度转身开始。很多人到了40多岁,事业平平,没有大的建树,升迁似乎也无望,有种“做到头”的绝望。其实大可不必。之所以产生“做到头”的感觉,是因为把人生理解得太单一,比如认为只有挣大钱或位居高职的人生才有意思。一旦发现这种希望比较渺茫,就容易产生倦怠感。实际上,人生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可以发掘的地方很多,并不只限于钱和权。我认识的很多人到了中年,开始读书、学习摄影,或者交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做让自己开心的事,跟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这样就能体会到人生的精彩。人生是没有头的,千万不要把赶路当成唯一的目的,忽略了路边的风景。

健康人生幸福多

“事业狂”是人生的普通模式和僵化模式,永远无法禁止重复上演。重蹈覆辙,前赴后继是一种悲剧。是不是从现在开启一种新的模式?我们要做一个主动的人。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热衷于玩命工作和疯狂娱乐,忽视现实生活中健身、锻炼、保养,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酗酒、抽烟、熬夜、饮食不当,长此以往,不仅亚健康或不健康,并且丧失了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有的未老先衰,早早地老气横秋,也有的英年早逝,留下遗憾和惋惜。关注一下媒体,有多少人应为透支健康而英年早逝。

要成为生活中的高手,人生才不缺项。要振作起来,心存乐观,主动地做一些情场和职场外的事情。在这些方面,花费时间,投入精力,用尽心思,才能掌握快乐的钥匙,笑对人生,要成为造梦的主人。学习别人的态度,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能埋怨,首先要突破自己,用努力去争取梦想的实现。要勤锻炼、善修身,多学习、多读书,用健康方式和学识追求来丰富自己的人生。舞蹈家杨丽萍,在春晚舞台上表演的舞蹈《雀之恋》,被媒体称为“美得令人窒息”,“不老的杨丽萍”,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这是一种榜样。即使不是这样,也应该摆脱执拗与固执,代之善解与好学,千万不能在中年还成为“姜还树生”或者别人眼中“夏虫不可语冰”的人。

人生在许多事情上要争气,但不要为此纠结,顺其自然,以此为乐。正儿八经地把健身、保养、心态当回事,用心地把握生活,努力看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生活处处是美景”,立刻行动,开发自我潜能,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绝不能动动嘴,只说不做,浪费生命。愚蠢的人只会自己生气,自我纠结。心态年轻不显“老”,让人越来越年轻的妙招多的是,看你是否能够掌握和运用自如。为什么有人笑口常开,为什么有人为年龄纠结,他们的差别在哪里?真相永远在你没有重视的那部分。优势取决于是否执着,是否有毅力。最重要一点,工作快乐建造在你的健康之上,全家的平安快乐,建造你的健康和工作之上。

家人真的很重要

中年是个特殊的人生阶段,尤其是对家庭而言,是儿子,又是父母,老人年事已高,子女要求学、要就业、要成家……工作上,好多事情不是离了你不行,你不是不可替代的,而对于家庭,你却是不可或缺的主心骨、顶梁柱,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权利、名誉、地位、金钱固然重要,但都比不上家人重要。想想我们的父母起早摸黑地工作,为了什么?他们是为了我们将来有更好的生活。当我们为权利、名誉、地位、金钱而奔波时,请想想家人吧。人生匆匆,有时间多打打电话回家,有时间多回家看看父母,少一些加班借口,少一些无谓的应酬,多陪陪孩子和爱人。很多时候,家人往往缺少的并不是你给予的物质、地位和金钱。很难想象,一个不忠于爱人、不重视家庭的人,会忠于自己的职守、热爱自己的事业。

良好沟通易和谐

少交流易生矛盾 多沟通更促和谐。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沟通是了解家人心理的最有效方式,可往往我们忽略了这点。比如对子女吧,有一些家长总是习惯把自己的“命令、指挥、责骂、批评”看做与孩子的沟通。实际上,这些也是一种沟通方式,只不过是消极的沟通。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消极沟通模式下,往往会关闭自己的心灵,甚至会对父母产生敌意。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说过:“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首先要以爱心和热情去努力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要鼓励和赏识他们,而不是一味的用责备和打击逼迫他们去听话,因为在威逼和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只能变成怯懦和虚伪的人。”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家人的需求,用对的方式、看准时机进行沟通,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沟通,要注意良好的肢体语言,不要忽视倾听家人的诉说,总之,良好的沟通方式,会使亲情关系更加和谐。

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促进良好的合作,建立美好的友谊。应该说,“和谐办公室”是帮助我们完善与同事的沟通,建立自己的好人缘的课程。要特别把握好与同事做工作上的沟通的基本步骤,即:准备好了才沟通,要注意沟通的场合,高效地阐述观点,理智地处理异议,努力达成共识共实施,当然,还要了解一些沟通技巧和注意事项。再就是与客户的沟通。不但要讲主动、讲技巧、讲方式,更应该讲将心比心,讲换位思考,这样才能拉近距离,建立互信,完成对自身与我行产品的推介,实现共赢。当然,与朋友、与领导也必须重视沟通,完美沟通,为你的“得道多助”赢取选票。

敬业奉献最快乐

人到中年是一种心理状态,奋斗没有终点。人们通常把40岁作为“人到中年”的标志。英国一项最新调查则显示,对如今的英国人而言,人到中年始自55岁,70岁才算步入老年。英国在线学习网站“爱学习”对数千名50岁以上英国人的调查显示,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年开始的年龄也在不断推迟。事实上,关键在于对待工作与生活的态度,人到中年应该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靠划出一条线标出起始时间。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约翰·克雷文现年76岁。他说:“仅仅一代人以前,许多人在60岁时就很显老。如今,大多数中年或年纪再大些的人在心态上更年轻,一切源自拥有积极的心态。”

中年人比年轻人更自信、经历更丰富,也更不担心犯错,甚至对学习新东西兴趣更浓厚,更希望跟上时代。不妨想一想,对比一下,我们是有很多优势的。在沟通方面,我们拥有更加主动的沟通意识和有效的掌握沟通的方法技巧,在执行力方面,更具有积极的执行精神和心态,掌握高效执行的工作方法,在团队协作方面,更具备大局观念和了解如何协作,从而更能够在提升自我绩效的同时,促进团队绩效的提高。所以,我们应该敢于说:“我能行!”。中年人,是碌碌无为混日子,还是不断充电、用好优势做实事,这是一个期待我们认真解读、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工作,怎样去工作,工作给了我们什么,我想,我们都应该明白,那就是追求“幸福生活,快乐工作”!

生命如船,事业是支撑人生风帆的桅杆,桅杆要坚实高大,才能扬起风帆,乘风破浪,驶向幸福的彼岸

壹点号微风絮语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流浪大师爆红:试问做梦是否是一种过错?

—分享—

这是一个全民做梦的时代。

2019年的第一个爆红的网红——“流浪大师”沈巍出现了。据新闻报道称,他大学毕业后曾在审计局当公务员,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辞掉工作,过上了捡垃圾为生的流浪生活。在抖音的视频里,路灯下的他诵读《战国策》《易经》,各种名家典故信手拈来,对社会百态都有自己的见解;他火了之后,有人不惜万里之外前来找他拍照,他连出门都要保安帮忙开道;他还吸引了一众爱慕者,不断有姑娘对他公开告白。

沈巍火了以后,笔者在网上阅读有关沈巍的评论文时,发现社会学家福柯的著作《疯癫与文明》被屡屡引用。在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中,福柯描述了在一个理性时代里,一个“疯子”是如何一步步地被“文明”人观看,如何一步步地被剥夺人权,最后被抛弃的过程。在现代社会,路人果真通过短视频、直播彻底实现了对沈巍这一“疯子”的全方位观看,但疯的到底是沈巍,还是路人?所以众多知名媒体、评论人普遍撰文批判的,是流量时代下看客恶意炒作的非理性狂欢,是别有用心者对沈巍争相进行的商业挖掘和利益蚕食。

这看起来的确荒谬得像一场梦。可是,路人真的不知道自己在梦里吗?主流观点批判的是“非理性”,但却忘记了在路人成为疯子之前,是沈巍先成为那个“非理性”的人。

这似乎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沈巍的存在有多“非理性”,看客的反应就有多“理性”。在传统中国叙事中,努力工作,辛勤耕耘,最后就会致富,就能过上优渥富裕的生活。这种叙事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更大的释放,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诺每个人以不但自由,而且平等的机会和保障;无论在哪个地方,中国人都能爆发惊人的能量,乃至于外国人常常感叹: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

但被捧上“大师”神坛的沈巍的出现,恰恰反映出这种理性叙事与现实逻辑出现的落差。好好读书,读研究生,考公务员,这种现代中国主流成功逻辑似乎行不通了,现实是无论怎么努力都会到处碰壁,无论怎么反感最后都只能被裹挟入这种划一的潮流。与强大的现实反其道而行的“流浪大师”沈巍成为了人们愿景的投射。人们开始对草根成功和消费主义叙事进行反叛,他们愿意相信“大师在草野,小人在殿堂”,愿意相信并不惜放大沈巍身上那份传统中国隐士“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传奇色彩。大师成为了人们的心灵依托,因为即使现实如此,我们也同样可以拥有做梦的权利。

“流浪大师”沈巍的出现,反映了加速前进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心里的焦虑和不安。城市是巨大的钢铁丛林,街道旁是神奇梦幻的商品橱窗,夜晚是永不落幕的灯红酒绿,可是这一切似乎同无处蝼蚁一般苟延残喘打拼的平民阶层无关;哪怕是生活在琼楼玉宇的上流阶层,在结束一天的疲惫之后,恐怕也要点开抖音给“流浪大师”点个赞,以求让自己稍稍摆脱世俗成功的功利逻辑。弗洛姆在《精神分析与禅宗》中说:“人追逐理性主义,已经到了使理性主义变得完全非理性的地步”,正如主流观点所批判的那样,在做梦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进行“造梦”工程,以适应现代逻辑为自己谋利;“疯子”的称谓渐渐由沈巍身上转移,梦越来越大,最终成为所有人的狂欢。

做梦是否是一种过错?批判借机炒作和恶意营销自然正确,但我们要警惕自己因为批判而自赋优越感,加大群体隔阂,撕裂社会共识——谁是谁的小丑,谁又是谁的笑料?大师已去,不应落得满地鸡毛。我们应该借此看到我们共同的快乐与痛苦,共同的欢乐与忧伤,让一个公正良善的社会不仅是梦想,而成为现实。

文/何煦阳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