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妄想山海云端岳云鲲在哪(传说中岳飞手下有五大将,岳云仅排第五,第一比岳飞都要猛很多)

导读 妄想山海云端岳云鲲在哪文章列表:1、传说中岳飞手下有五大将,岳云仅排第五,第一比岳飞都要猛很多2、读宋史,浅谈公元1140年那场改变了南宋与金国命运的战争3、常用俗语谚

妄想山海云端岳云鲲在哪文章列表:

妄想山海云端岳云鲲在哪(传说中岳飞手下有五大将,岳云仅排第五,第一比岳飞都要猛很多)

传说中岳飞手下有五大将,岳云仅排第五,第一比岳飞都要猛很多

岳飞不仅在兵法韬略上的造诣堪称登峰造极,而且岳飞的个人武力也是旷古绝今的存在;在举起抗金救宋的大旗后,联合诸方势力共同攻打金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为“华夏战神”的代表性人物。

据传说,岳飞手下有五员大将,均有万夫不当之勇,尤其是第一的存在,武力更是远胜岳飞。

TOP、5 岳云

岳云是民族英雄岳飞的长子,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年将军。历任武翼郎、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等职。岳云16岁的时候就随父出征,收复被金国占领的随州、邓州等地。在这次战斗中,岳云手持铁锥枪,冲锋在前,勇不可挡,第一个登上久攻不克的随州城。后又随军北征,收复邓州。由于作战勇猛,被岳飞安排进了“背嵬军”。

后来岳云更是在郾城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金兀术增援10万,岳飞军仅3万;可是岳飞仅给了岳云部分兵马,而且还说“如果此战打不胜,就先斩下你的头颅”当日,岳云率军在金军阵中来回冲杀数十次,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因金军数量远胜,主将王贵一度怯战欲退,为岳云坚拒。

鏖战半日后,金军士气低迷,岳家军留守部队五千人趁势开城杀出,一举击溃金军。此战诛杀兀术女婿夏金乌,还生擒金军大小首领78人,杀死敌军缴获军器等不计其数。岳珂记载说:郾城等战后,金兀术大为震惊,仰天长叹道:“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五十万众.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后来岳飞被南宋朝廷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当时岳飞手下的岳云以及张宪等也都被处死;岳云死时年仅23岁。

TOP、4 杨再兴

杨再兴原本是强盗曹成的部下,当时曹成拥众十余万,占据道州、贺州,严重危害到了南宋的统治;后来岳飞派张宪去攻打曹成;虽然最后打赢了,但是岳飞手下的第五将韩顺夫、岳飞的弟弟岳翻斩杀;曹成兵败后被俘,岳飞怜其才,于是收为部下。

杨再兴投降岳飞后,跟随其南征北战,不断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完颜宗弼撕毁和约,集中兵力再次攻宋。岳飞派遣李宝、孙彦与金军战于曹州,又派遣杨再兴、牛皋等领兵前去接应,与金军大战,大破金军二十万,完颜宗弼败走。金军统帅完颜宗弼大怒,不久之后会合龙虎大王、盖天大王及韩常等十二万大军的兵力进逼郾城,在临颍驻扎。

刘锜告急,朝廷命岳飞前往救援,岳飞派遣张宪等先去救援,又派遣杨再兴、牛皋等分布经略西京等郡。岳飞派儿子岳云抵挡金军,激战数十个回合,金军支撑不住。杨再兴单骑独马冲入金军之中,准备活捉完颜宗弼但没有抓到,杀死金军数百人后返回。

而后杨再兴与李璋率领三百名骑兵,分为两队,靠近临颍。杨再兴在小商桥同金军遭遇,杨再兴与金军大战,杀死金军士兵二千多人以及金军将领万户撒八孛堇、千户一百人。但终因寡不敌众,中箭无数而死。后来金军得到他的尸体,焚烧之后,共得到箭镞竟有两升之多。

TOP、3 张宪

张宪是岳飞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从微相随,以列校奋身,官至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高阳关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张宪与岳飞手下其他大将不一样的是,张宪不仅个人武力出众,更是一个帅才,很多时候,岳飞不在或者岳飞不方便的时候,都是张宪代替岳飞指挥的。

1140年,金国背叛盟约入侵南宋。岳家军在几乎是孤军无援的情况下,正面推进,发动最大规模的一次北伐。张宪率领半数的岳家军出兵北宋故都汴京以南地区,与此相配合的是王贵率领另一支岳家军兵进京西。张宪率部在颍昌进击金将韩常,收复颍昌城。官兵们勇气百倍,猛打猛冲,又收复淮宁府。金国用来拱卫开封的三大重镇,四日内连失其二。

郾城战后,金国军事统帅完颜宗弼非常恐慌,急急忙忙收集兵众十二万余人,进犯临颍,妄想孤注一掷,以求一逞。张宪从淮宁府回师后,指挥前军、背嵬军、游奕军等“诸军人马”,前往临颍,寻求与完颜宗弼大军决战。前锋杨再兴以三百多名骑兵与完颜宗弼猝然相遇在小商桥地区,宋军以一当十,拼死与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全部阵亡,杨再兴亦以身殉国。完颜宗弼怯于同张宪对阵,在夜色的淹护下,仓惶逃走,率军转攻颍昌。张宪于十四日天明时,一鼓击败完颜宗弼留下的八千金兵,轻而易举地重占临颍县。同时张宪派部将徐庆、李山在临颍东北部歼敌六千人,获得战马一百匹,追击逃奔的金军十五里,中原地区大为震动。

但是后来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张宪和岳云也一同跟随,在岳飞被处死后,张宪和岳云也难以幸免;可以说,张宪就是岳飞的影子,其实很多被加在岳飞身上的大胜,都是张宪指挥的。

TOP、2 陆文龙

陆文龙本是宋朝潞安州节度使陆登之子,金兀术攻陷潞安州陆登夫妻双双殉国。金兀术将还是婴儿的陆文龙和奶娘虏至金营,并将其收为养子,是说岳前期仅次于高宠和金弹子的一员猛将。起初陆文龙对自己的身世完全不知,曾与岳家军对垒,秒杀呼天宝、不上十合杀呼天庆。

曾一人面对岳云、张宪、何元庆、严成方等几员猛将的车轮战而毫不畏惧,成了岳家军的心腹大患,岳飞无奈挂起了免战牌,岳家军将领王佐为了规劝陆文龙归降,施展苦肉计诈降金兀术,王佐讲述了他的身世,文龙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决心为父母报仇,诛杀金贼,并说服同是汉人的曹宁归宋。

猛将陆文龙回到宋朝后,立下不少战功。岳雷北伐中再度出战,杀死金国猛将连儿心善、完颜寿等。后被封为总兵;陆文龙战力可以说不亚于高宠,可是最后在岳飞被杀的时候,与岳云、张宪等人一同被杀。

TOP、1 高宠

武艺高强,力大无穷。是岳飞手下第一猛将。被称为南宋第一枪,宋初开平王高怀德之后,其枪法来自家传,先祖为五代十国第一名枪高思继;手持祖传“錾金虎头枪”,重120斤以上,枪杆约“腕口粗”。

高宠的出道是奉母之命前去解救被困牛头山的宋高宗;路上遇上正押运粮草的牛皋、郑怀、张奎,高宠假装要抢他们粮草,轻松大战三人联手,戏耍三人。后向他们道出自己目的,受三人的邀请,结拜为异姓兄弟。

当时总计约六七十万金军,将牛头山围的水泄不通。被高宠翻江搅海一般,杀得尸如山积,血流成河,冲开十几座营盘。后一枪击败金兀术,单枪匹马冲进金人阵营,杀的番兵番将,人亡马倒,死者不计其数。高宠进东营,出西营,如无人之境,杀得金兵叫苦连天,悲声震地。

牛头山战役中,岳飞与金兀术大战十数合不能胜之。高宠见状,单枪匹马下山来战,可怜那兀术连一枪都招架不住,吓得魂飞魄散,回马飞奔。高宠纵马来赶,所到之处杀得金兵人仰马翻,溃不成军。

后高宠上山烧粮,哈铁龙正赶造了十数辆铁滑车,见高宠来势极猛,忙叫人从山上推出铁滑车向从山下冲上山来的高宠推下(铁滑车不低于1000斤)。高宠见状,见车就挑,将那铁滑车挑翻飞过头顶,连挑十一辆。在挑第十二辆时,坐下战马因承受不住如此连续重量,吐血而卧,将高宠掀翻,一代猛将就此而亡。

读宋史,浅谈公元1140年那场改变了南宋与金国命运的战争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是一个注定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完颜宗弼(金兀术)背弃了宋金盟约,率领金军开始了南下侵宋的战争。宋朝有名的主战派名相李纲在这一年去世,而我们所熟知的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也是在这一年降生的。多年后,辛弃疾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像

不知道他是不是想到了自己出生那年的宋金之战,才有感而发。那一次也是南宋朝廷最有希望收复中原失地,恢复汉家河山的机会。只可惜,最终仍是功亏一篑。就是这一次,岳飞被宋高宗一十二道金牌急召班师,终不能直捣黄龙府,尝平生之夙愿。正所谓时也、运也、命也,不能强求。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公元1140年所发生的宋金之战。

公元1140年金人侵宋战争的相关背景

说起完颜宗弼,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那说起他的另一个名字完颜兀术(金兀术),大家可能会有印象。听过评书《说岳全传》的朋友肯定听过岳飞大战金兀术的故事。里面那个金兀术的原型就是金国大元帅完颜宗弼。

岳飞大战金兀术

完颜宗弼文武双全,有雄才大略。金世宗曾经这样评价过他,"宗翰之后,惟宗弼一人。"连金世宗都十分推崇他,说他是完颜宗翰(粘罕)之后的第一人。而完颜宗翰被金朝历代君主视为开国第一功臣,一生南征北战,先是随完颜阿骨打灭掉了辽国,又南下侵宋,捕掳了徽、钦二宗,使得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仓皇逃窜,在临安建立了南宋,偏安一隅。而完颜宗弼与完颜宗翰可称一时瑜亮,可见完颜宗弼的能力也是非比寻常。

伪齐地图

公元1138年(南宋绍兴八年、金天眷元年),金熙宗初即位,当时的金国朝廷分为主战派与主和派。主战派以完颜宗弼(完颜兀术)和完颜宗干(完颜斡本)为首,主和派以完颜宗磐(完颜蒲鲁虎)、完颜昌(完颜挞懒)、完颜宗隽(完颜讹鲁观)为首。公元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金人为了加强自己在原来的中原汉地的统治,就扶持刘豫在今陕西、河南、山东流域建立了伪齐政权。但是七年过去了,金人发现并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还便宜了刘豫这个傀儡在中原大肆搜刮,横征暴敛。金人就把伪齐这个政权给废除了。而朝廷的主和派就抓住这个机会,力主把陕西、河南等地还给南宋,换取宋朝的岁币。在秦桧和完颜挞懒的主持下,南宋与金国于1138年达成了第一次和议,金国把原来由伪齐政权统治的陕西、河南等地还给南宋,而南宋向金国称臣,并每年向金国贡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完颜家族主要成员

公元1139年(南宋绍兴九年、金天眷二年),金国统治集团发生内讧,主战派的完颜宗弼和完颜宗干借着平叛的机会诛杀了完颜宗磐、完颜宗隽,而完颜挞懒被解除了兵权,并于第二年被诛杀。至此,金国朝廷内的主和派都被诛杀殆尽。完颜宗弼被金熙宗加封为太保,兼领燕京行台尚书省,都元帅之职。权力与声望一时无二。在他的坚持下,金熙宗同意了他的南下攻宋计划。一场宋金大战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金人南下侵宋,兵分四路,多线出击

公元1140年五月,金熙宗背盟毁约,下令元帅府重新收回陕西、河南等地。金军兵分四路并进。聂儿孛堇出兵山东,右副元帅撤离喝率军进攻陕西,知冀州李成率军入河南,完颜宗弼率精兵十余万人与知东平府孔彦舟、知博州郦琼等进攻汴京。由于河南、陕西等地留守官员都是原伪齐政权遗留下来的,金兵一路上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河南、陕西等地,继而进兵威胁淮河以南。

金人南侵路线图

金兵大举南侵,给素来宣扬金人“重信诺、守忠义”的秦桧和宋高宗以当头一击,无奈的宋高宗也只能以“夷狄之人,不知信义”来安慰自己了。与此同时,金兵全线出击也遭遇了宋军的全面反击。这一战,宋人可谓是名将辈出。刘锜、吴璘、韩世忠、岳飞等大将都在各自的战场上与金军短兵相接,上演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热血保卫战。

中兴四将图

一、陕西凤翔石壁寨之战与扶风之战

公元1140年五月,完颜撤离喝渡过黄河进入长安(今陕西西安),直奔凤翔,陕西各军被阻隔在金军之后,陕西、四川的宋军大为惊恐。当时胡世将以四川制置使之职暂管四川宣抚司事,杨政和郭浩的军队都不在身边,只有吴璘军随胡世将在河池。说起吴璘,他是吴玠的弟弟,两个人都是有宋一朝的名将。数年前在仙人关大败金军。吴璘自幼熟读兵法,常年跟着哥哥南征北战,军事见地极深。早在宋金第一次达成和议后,朝廷有意把守卫四川的军队都调往陕西,吴璘就据理力争,驳回了这个决定。这个在《宋史·吴璘传》有记载。

璘曰:"金人反覆难信,惧有他变。今我移军陕右,蜀口空虚,敌若自南山要我陕右军,直捣蜀口,我不战自屈矣。当且依山为屯,控其要害,迟其情见力疲,渐图进据。"

胡世将得到金军南侵,即将进攻凤翔的消息后,连忙召集诸将商量该怎么办。但也仅有杨政与守卫泾原(今甘肃泾川)的大将田晟来到河池。胡世将与河池诸将佐商议对策,参谋官孙渥认为金军势大,且来势汹汹,河池不能坚守,想要退保仙人原(在今甘肃徽县东南),吴璘慷慨激昂地反驳道:"懦语沮军,可斩也!璘请以百口保破敌"。"我们都知道“狭路相逢勇者胜”,两军交战拼的就是气势,吴璘显然是深谙此道。胡世将一听吴璘的豪言壮语,也被他感染了,就指着所住军帐说:"我一定战死在这里!"

吴璘像

吴璘率军驻扎在凤翔府石壁寨,等到金军抵达凤翔后,就写信给金军将领约战,金将鹘眼郎君率领三千骑兵进攻吴璘军队,吴璘就以叠战阵法来迎敌。叠战阵法就是把各个兵种按照各自的攻击距离依次从前往后排开。最前面的是拒马,依次是长枪手、强弓、强弩手、最后是神臂弓手,两侧辅以轻骑兵。这样神臂弓手在距敌军一百步时开始攻击,强弓强弩手在距离七十步时攻击,然后是长枪、拒马。这样可以有效杀伤敌军,阻止金军的强力冲击。鹘眼郎君的三千骑兵在吴璘的攻击下,很快就伤亡大半,不得已只能率军逃入扶风,之后宋军又攻下扶风,俘获金朝三位将领及一百一十七个女真人。完颜撒离喝大怒,亲自攻至百通坊,布置了长达二十里的战线。吴璘派姚仲前往迎战,最终击破金军。金将折合孛堇负伤,退守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至此,进攻陕西的金军损兵折将,无功而返。也打破了金人妄想由陕西进入四川,进而攻陷西南半壁江山的念头。

二、刘锜与顺昌大捷

与此同时,进攻东京府(今开封)的金军在很快夺取东京后,马上挥师南下,准备强渡淮河,直取临安。不过很快他们就会发现,这个愿望虽然很美好,但是实现起来却并没有可能。因为他们不知道,有一个在那里等着呢。那个人就是宋将刘锜。

刘锜过去常年驻扎在西夏边境,同西夏人交战,屡战屡胜。当时的西夏人对刘锜十分惊惧,有小孩子啼哭,他的母亲就会说“刘伯君来了”,以此来吓唬小孩。刘锜这次也是运气不好,本来他这次是去东京府上任的。由于宋金第一次和议,金人把河南府还给了宋人。宋高宗就任命刘锜为东京府副留守。刘琦就带着手下的八字军三万七千名拖家带口的开始了搬家之路。结果还没走到顺昌(今安徽阜阳),金人就撕毁和议,南下攻宋。不过也正是这一战,让刘锜一战成名,得以流传后世。正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顺昌守城战

刘锜在路上听说金人南侵的消息后,立马想到金人夺取东京府后会南下进攻顺昌。就马不停蹄的赶往了顺昌。在城中召集众将官议事,有的将领就说金军势大,还是赶紧撤退吧。刘锜听后,严词拒绝。《宋史·刘锜传》有记载:

"锜曰:"吾本赴官留司,今东京虽失,幸全军至此,有城可守,奈何弃之?吾意已决,敢言去者斩!"

在得知城中有余粮的消息后,刘锜决定在顺昌固守。为了不让金军有可趁之机,刘锜坚壁清野,把颍河等水道内的船只船底全都凿穿。还把自己和军士的家属都集中安置到庙里,周围堆满了柴草。并告诉守卫的士兵,如果金军侵入就点燃柴草,绝不能让自己的亲人落入敌手。宋军将士听后,人心振奋,都发誓与城池共存亡。

金军包围顺昌城后,夜里刘锜就趁着雷雨天气,派出了一支五百人的敢死队,以竹子做的小哨子为号,潜入金军大营。有闪电的时候就看准有辫子的女真人,手起刀落,结果掉敌人。天黑下来后就隐伏在黑暗中。金军被杀的大乱,一夜退却了几十里。

完颜宗弼(完颜兀术)得知顺昌城久攻不下,就亲自率十万大军赶来增援。刘锜得知消息后就派手下曹成假装被擒获,打入金营。曹成见到完颜兀术后就说刘琦好大喜功,贪图享乐,沉溺声色,是一个花花公子。完颜兀术听后,就没有把刘锜放在眼里。而刘锜则趁着这个机会在颍河内下毒,金军在饮用后,病倒了很多人。刘锜利用炎热的天气,以刀斧手和长枪手来对阵金军的“铁浮图”和“拐子马”,下砍马腿,上刺敌首。而金军的重骑兵“铁浮图”由于高温天气,不堪长途奔袭,被宋军大败。

金军害怕宋军夜袭,加上颍河水暴涨,相持数日,只得撤兵北归。顺昌之战阻遏了金军南侵的矛头,稳定了局势,使得南宋朝廷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顺昌大捷也是宋朝历史说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刘锜军以三万八字军有效的遏制了金人十万有余的进攻,这在战争史上也是值得称道的。顺昌大捷对金军的打击之大在《宋史·刘锜传》有载:

时洪皓在燕密奏:"顺昌之捷,金人震恐丧魄,燕之重宝珍器,悉徙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

《宋史·刘锜传》中对刘锜有这样的评价:

论曰:刘锜神机武略,出奇制胜,顺昌之捷,威震敌国,虽韩信泜上之军,无以过焉。或谓其英概不足,雅量有余,岂其然乎?

把刘锜与韩信相提并论,足以见刘锜的军事才能是相当的出众。而顺昌大捷对当时的战局和以后的宋金和议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韩世忠与淮阳之战

公元1140年五月,金人南侵,东线战场上淮东宣抚处置使韩世忠率军迎击金军右翼。六月,宋军统制官王胜和成闵与金军在淮阳(今江苏邳县南)南二十里处交战,从陆战到水战,把金兵赶入沂河,金军被淹死的人不可胜数,还夺取了金人两百多艘战船。八月,韩世忠围困了在淮阳驻扎的金军。金人得到消息后,就派兵来援助,韩世忠迎击金人于洳口镇,大败金军。又派遣解元进攻潭城的金军,刘宝进攻千秋湖的金军,都取得了胜利。成闵和许世安夺取淮阳城门,和金军在城门内交战。世安中了四箭,成闵身上被砍了三十多处仍然不后退,奋勇杀敌,最后夺门而出。韩世忠军威大振,顶住了大金右翼军的南下。

韩世忠与梁红玉

《宋史·韩世忠传》对韩世忠有这样的评价:

论曰:古人有言:"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宋靖康、建炎之际,天下安危之机也,勇略忠义如韩世忠而为将,是天以资宋之兴复也。方兀术渡江,惟世忠与之对阵,以闲暇示之。

天下太平的时候,宰相显得很重要;天下危亡的时候,将领才会被注意。诚哉斯言!与完颜兀术对阵,能处乱不惊,安之若素,能做到的也只有韩世忠了。

四、颖昌之战与郾城之战

金军韩常部在顺昌被刘锜击败后,驻扎在颖昌府(今河南许昌)。公元1140年(绍兴十年)闰六月,岳飞受命北上,派前军统制张宪攻颖昌府。壬辰,张宪军到达距离颖昌府四十里的位置时,和韩常的军队遭遇,两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后宋军大败金军。岳家军乘胜进军,收复了颖昌。

顺昌之战后,金军退守河南。岳飞率师北进,接连攻克了颖昌府(今河南许昌)、淮宁府(今河南淮阳)、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等地,进逼开封,并遣梁兴等渡河,组织义军,在后方干扰敌军。七月,完颜宗弼见岳家军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飞只有少量军队驻于郾城(今属河南),遂率龙虎大王、盖天大王和韩常等军一万五千人直扑郾城。

岳飞进军路线图

己酉,宋金两军交战。岳飞令其子岳云率轻骑攻入敌阵,往来冲杀。金军出动重甲骑兵铁浮图作正面进攻,另以骑兵为左右翼,号称"拐子马",配合作战。岳飞吸取了顺昌之战的经验,遣背嵬亲军和游奕军马迎战,并派步兵持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兵,下砍马足,杀伤大量金兵,使其重骑兵不能发挥所长。岳家军中的勇将杨再兴单骑突出敌阵,打算活捉宗弼,杀金兵数百人。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金军大败。辛亥,金兵再犯郾城,岳飞在城北之五里店再败金兵,杀死金将阿李朵孛堇。这场战役,宋军以少胜多,给金军以沉重打击。

就在这场战役,岳飞发出了:“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豪言壮语。而完颜宗弼(完颜兀术)也在战后发出了:"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衄。"的感慨。两相比较,一者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一者失意之慨有感而发,实在令人大快人心。

宋军节节胜利,各部却受召班师,金军复取河南府

至此,宋军在四线战场上都完美的阻击了金人的入侵,并取得了节节胜利。而南宋朝廷上,秦桧和宋高宗早已是急不可耐。秦桧想趁此机会向金人议和,就下令召回了刘锜和张俊。秦桧很清楚,东线的韩世忠军和西线的吴璘军都只能对金军起到牵制的作用,并不能影响整个大局。而中线的刘锜军、张俊军和岳飞军才是抗击金军的主力。现在他把刘锜和张俊召回,那中线就只剩下了岳飞军。这样以来,岳家军就处于了孤立无援的危险处境。

同年七月,宋高宗下诏岳飞措置班师。岳飞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只得班师回朝。这边岳飞刚走,完颜兀术就派兵重新占领了河南府。中原河山得而复失。

九月,韩世忠奉召班师。淮西宣抚副使杨沂中还师镇江府,三京招抚处置使刘光世还师池州,淮北宣抚判官刘锜还师太平州。至此,这场宋金之战以金人不胜而胜,宋人不败而败拉下了帷幕。

结语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放在历史长河中,或许是一个普通的年份,但是对于宋人和金人来说,这场战争所带来的都是抹不去的伤害。正如《孙子兵法》说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于战争来说,没有胜利的一方。

这场战争,宋人有效的遏制了金人的南侵步伐,使得金人的灭宋计划最终泡汤。也对第二年签订的《绍兴和议》奠定了基础。从此以后,宋、金两国的疆域基本上确定了下来。

参考资料:《宋史》《金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孙子兵法》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侵删,谢谢。

常用俗语谚语集锦:人老不算老,心老才算老

【人慌失智】(谚)

人一慌张,心神就乱,无法正常运用思维。指人遇事要从容,不慌不忙,自然生智。《薛丁山征西》二六回:“薛丁山这一着急,啪!脚底下一踹马的绷镫绳。‘人慌失智’,果真不假,这马一调头,没奔唐营跑,却落荒而去。”

○也作〔人急无智〕。葛佩珠等《薛雷扫北》二○回:“老和尚这次上阵,是一股急劲儿。常言说:‘人急无智。’心里一急,竟把薛霆这一招忘了。”

【人黄有病,天黄有风】(谚)

指人的面色发黄,是有病的症状;天色发黄,是起风的预兆。赵新世《风云小哨卡》六:“他赶紧爬到高处,凝望着西边有些发浑的天空,自言自语道:‘人黄有病,天黄有风。这天气不对,得马上赶回去!’”

○也作〔天黄有雨,人黄有病〕。张谦《月娥之死》:“常言道:‘天黄有雨,人黄有病。’月娥的肺病患到后期,脸色蜡黄,谁看到都判定她不久于尘世了。”

【人活脸,树活皮】(谚)

人活着,就凭着一张知荣知耻的脸面;树活着,就凭着一层通脉护树的外皮。指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有名节,有人品。崔巍《惊店》:“常说:‘人活脸,树活皮。’咱开店可不光是图赚钱,有个好名声,金不换。”

○也作①〔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克非《山河颂》一○:“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凭你见到的,我们家里,哪辈人有过这样生光体面的事儿?是该恭贺恭贺嘛!”②〔人活脸面树活皮〕。崔铁牛《治沟迷》:“常言道:‘人活脸面树活皮。’我也是人生父母养的,也是多半辈子的人了,难道就这么没出息?”③〔人活脸,树活皮,活人肚里一口气〕。刘江《太行风云》五○:“人活脸,树活皮,活人肚里一口气。我这脑袋上长的是脸,不是屁股!去告诉她说吧,她看错了人,我也看错了她!”

【人活年轻,货卖时新】(谚)

人年轻时,是最风光、最有活力的;货物的款式时新,是最招买主、最畅销的。指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候是青春。银小俊《造一尊银像》:“人活年轻,货卖时新。别看奶奶现在哑喉咙破嗓子唱不成腔调,当初姐儿几个中数我唱得好。”

【人活心,树活根】(谚)

人活着,就凭着有颗良心,没良心的人不算是人;树活着,就凭着有根扎在土壤里,没根的树活不成。指为人要有良心。也指人活着要凭心劲。张俊彪《省委第一书记》一部二五章:“唉,我早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了,她虽然比我小几岁,可是,这多年的日子难道就好过些?人活心,树活根!”

○也作①〔人活良心树活根〕。王东满《大梦醒来迟》一四章:“有多大仇气,何苦要这样陷害他?‘人活良心树活根’,我虽然是二冬媳妇,可我不护短,不偏心。”②〔人靠心,树靠根〕。姚雪垠《长夜》三○:“不管他叫你去做啥子,你总得想想这件事可做不可做。‘人靠心,树靠根’,坏良心的事少做为妙。”③〔人靠好心,树靠好根〕。刘彦林《春风得意》一章:“文远,人靠好心,树靠好根。你要说真心话,是仅仅出于同情她,可怜她,还是真心实意地爱她?”

【人急办不了好事,猫急逮不到耗子】(谚)

人性急就办不好事情,猫性急就逮不住老鼠。指做事必须克服急躁情绪,要有耐心。克非《春潮急》四二:“慌啥?人急办不了好事,猫急逮不到耗子。要办事没有耐心不行。”

【人急了造反,狗急了跳墙】(谚)

人逼急了,就会死命反抗;狗逼急了,就会跳过高墙。指人被逼到无路可走时,什么冒险事都做得出来。《薛仁贵征东》三○回:“这就是‘人急了造反,狗急了跳墙’。东辽已败到如此地步,他这是孤注一掷,妄想和我决一死战。”

○也作①〔人急悬梁,狗急跳墙〕。悬梁:绳子挂在梁上,上吊自尽。《三宝太监西洋记》九七回:“闭着海门一捉,捉得摩伽罗没处藏躲。正叫作‘人急悬梁,狗急跳墙’,他就尽着平生的本事,一变变作这等一个b大鱼。”②〔人急烧香,狗急跳墙〕。宋立志《燕雀争巢》:“可真是‘人急烧香,狗急跳墙’。红口白牙地赌咒立誓,无非是要蒙骗大王。”③〔人急拼命,狗急跳墙〕。刘廷良等《烽火恋情》二○章:“先别笑,要知道‘人急拼命,狗急跳墙’!戴奇的几千人挤在一堆,空投场被我们占领,没吃没喝。据说十二门大野炮也没有炮弹了,等于一堆废铁。但他又不肯投降,他是会像疯狗一样反咬一口的。”

【人家搬砖你搬坯,人家打狗你打鸡】(惯)

斥责人做事故意和别人不一样。梁斌《翻身记事》三:“叫我多么费劲?老是像拉着懒驴上磨一样。再说二合是领导,你们不佩服人家;人家搬砖你搬坯,人家打狗你打鸡,人家说东你说西。”

【人家偷驴他拔橛儿】(惯)

橛儿:拴驴的桩子。别人偷走了驴,他去拔桩,结果被抓住。比喻别人得了好处,他去代人受过或承担责任。刘绍棠《野婚》二一:“进锅大叔不走正路,跟着一伙粮食贩子趟浑水,人家偷驴他拔橛儿,炒豆大家吃,炸锅是他一个人的,犯了案又东躲西藏不到政府自首,我这个当村长的难道不该大义灭亲?”

○也作①〔人家偷牛,叫他拔桩〕。西戎《在招待所的日子里》:“人家偷了牛,叫他拔桩,老张的一举一动,哪次不是听他刘主任的?现在人家在台上都不认账,就把他一个人推到火坑里,这些事,叫谁证明去?”②〔人家偷牛,你拔橛子〕。高梦龄《浮云》五:“怎么样?我说让你在家歇着,你还不干,跟陈景海在一块干事,能闹出好?看看吧,人家偷牛,你拔橛子!”③〔人家偷驴,你拔橛儿〕。刘绍棠《柳伞》五章一:“秦吉了和黄金印都坑过你;再也不能人家偷驴,你拔橛儿,炒豆大家吃,炸锅算你的。”

【人间少有,天上无双】(惯)

形容非常稀有、少见。《说岳全传》四〇:“岳云看到好处,止不住失声喝彩:‘果然使得好锤!真个是人间少有,天上无双!’”

○也作〔人间少有,天下无双〕。《武则天四大奇案》四二回:“只要武则天一道旨意,顷刻间便官居极品,那时做了正夫人,岂不是人间少有,天下无双?”

【人将礼乐为先】(谚)

礼乐:礼节和音乐。指待人处世,要有礼貌,讲文明。《西游记》三六回:“也罢,也罢,常言道:‘人将礼乐为先。’我且进去问他一声,看意下如何。”

○也作①〔人将礼乐为先,树将花果为圆〕。《三宝太监西洋记》二四回:“人将礼乐为先,树将花果为圆。我今日到此,也不知是凶是吉,且把这个礼来施他一施。”②〔人将礼仪为先,树将枝叶为圆〕。《小五义》六六回:“朋友,你别着急。人将礼仪为先,树将枝叶为圆。咱们都是素不相识,你们两造里我俱不认的。天下人管天下人的事,世间人管世间人的事,那有袖手旁观,瞧你们动刀的道理?”

【人叫人千声不应,货叫人点首而来】(谚)

点首:点头。商场中,卖货人任你千百声吆喝,也吆喝不来顾客;但只要货物好,信誉高,顾客就会主动前来。指货物销路好,全凭货真价实有信誉。吕传祥《货快不在会吆喝》:“北京过去闻名的穆家寨,是个小小的饭铺,天天顾客盈门。为什么?就因为它的货色好,有特点。这叫做‘人叫人千声不应,货叫人点首而来’。”

【人敬有钱的,狗咬挎篮的】(谚)

挎篮的:旧社会一手拖棍、一手挎篮沿街讨饭的乞丐。指在金钱社会里,人情势利,敬重的是有钱有势的人,凌辱的是穷苦无告的人。顾力强《午夜的梦》:“这一切,使我想起了《镜花缘》中的两面人,还想起了小时就听说的‘人敬有钱的,狗咬挎篮的’这个谚语。”

○也作〔人敬有的,狗咬丑的〕。丑的:穿着又破又烂的穷人。峻青《看喜》:“哎!依我看哪,‘人敬有的,狗咬丑的’。过去,管什么红白喜事,连个客影子也不见。”

【人靠饭,铁靠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谚)

人要有精神,靠的是饭食,好比铁要有硬度,靠的是有钢一样。指人的生命是靠饭食维持的,一顿不吃饭也不行。刘清河《孔半仙巧戏董善人》:“常言道:‘人靠饭,铁靠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有我吃的,不会叫你们饿肚子。马上开仓借粮。”

○也作①〔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郭泳戈等《刘公案》六○回:“那位说了,把万岁爷都丢了,还有心情吃饭吗?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你不吃饭,无力走路,怎么去找万岁爷呢?”②〔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累倒桩〕。累倒桩:累得身子倒下;桩,木桩,比喻人的身体。王东满《漳河春》二一:“倒是得好好说说她,‘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累倒桩’。拖坏了她的身子骨,还不要叫贵发那些坏种高兴?”③〔人是铁,饭是钢,三天不吃软丁当〕。凤仪《郑板桥卖画》:“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三天不吃软丁当。’一碗汤下肚,贾广四的精神好多了。”

【人靠衣服马靠鞍】(谚)

人穿上一身得体的衣服,就会显得分外精神;马备上一副讲究的鞍鞯,就会显得特别骏美。指衣服对人体的形象美有极大的影响。《薛仁贵征东》一○回:“人常说:‘人靠衣服马靠鞍。’这一身盔甲穿在薛仁贵身上,那就更显得威风凛凛了。”

○也作①〔人的衣裳马的鞍〕。袁雁《小司号员》:“小司号员从敌军的死马身上卸了一副皮鞍,备在自己的小红马身上,又合适又美观,小红马一下子显得精神多了。小司号员咧着嘴笑了,‘嗨!这可真应了那句俗话——人的衣裳马的鞍!’”②〔人是衣装,马是鞍装〕。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二部二五:“她仔细打量他一番,从头看到脚,果然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他刮了脸,头发也上了英国发浆,乌而发亮。她心里想:‘人是衣装,马是鞍装’,这话确实不错。”③〔人配衣裳马配鞍,天仙也怕配穷酸〕。柳溪《功与罪》三四章:“哈,我穿上这衣服,也挺像回事儿的,不也挺俊的吗?真是‘人配衣裳马配鞍,天仙也怕配穷酸’哪!”

【人靠衣装,神靠金装】(谚)见“佛是金装,人是衣裳”。

【人靠运气马靠膘】(谚)

运气:好的机遇。膘(犫犻ā狅):壮实的膘情。指人靠的是机遇,没有好的机遇就难以成事;马靠的是膘实,没膘的马就没实力。王东满《大梦醒来迟》二章:“哼!‘人靠运气马靠膘’,这就是你老哥的运气。要是他小子,早叫枪崩啦。”

○也作①〔人走时,马走膘〕。赵新《张王李赵》一七:“常言道:‘人走时,马走膘。’如今咱们捞着白部长在咱们村蹲点的机会,写写诗有啥不好?写好了,当编辑,当记者,当诗人,这不又是一条光明大道!”②〔人走时运马走膘,倒运人一步一跌跤〕。胡正《汾水长流》一一章:“今晚上真是怄气!叫人家扯破衣衫,还罚了二分工,真是‘人走时运马走膘,倒运人一步一跌跤’!”③〔人走运气马走膘,兔子走运枪打不着〕。木青《不许收获的秋天》八章:“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万人烦、千人骂的货,会一下子上了天,会当上什么县委常委、公社书记!这搁在过去不是笑话吗?可这毕竟是真的呀!这真是‘人走运气马走膘,兔子走运枪打不着’!”

【人哭天没泪】(惯)

指陷入困境,无人同情、帮助。聂海《靠山堡》一:“不生孩子不知肚子痛,往后你经上一回两回就知道了。你不看天这么旱,要再旱下去,满地的庄稼就全变成一堆柴禾,那才叫人哭天没泪哩!”

【人拉着不走,鬼拉着飞跑】(惯)

指责人不跟好人学,光跟着坏人干坏事。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一四章二:“‘唉,小龙,说来说去,你终归是,’秀女儿痛苦而恨恨地说,‘人拉着不走,鬼拉着飞跑!’”

【人来求主,鸟来投林】(谚)见“鸟来投林,人来投主”。

【人来投主,鸟来投林】(谚)见“鸟来投林,人来投主”。

【人老不算老,心老才算老】(谚)

指生理上的衰老不能算老,心理上的衰老才是真正可怕的。贾永祺《老人谚语》:“老人谚语流传很广,而且在不断增多。例如:‘不怕人老,就怕心老’,‘人老不算老,心老才算老’,‘活到老,学到老,九十九岁学个巧’。”

【人老不以筋骨为能】(谚)见“老不以筋骨为能”。

【人老骨头硬】(惯)

①指人老。雪克《战斗的青春》四章二:“我反正人老骨头硬的了,死了也没什么。党还有多少血本?可不能这么慷慨呀!”②指人虽然老了,却精力充沛,劲头十足。张作为《原林深处》三章:“人老骨头硬,干活更来劲。不信,我们比比。”

【人老猫腰,树老焦梢】(谚)

猫腰:像猫一样弓着腰。焦梢:树枝的末梢焦黄干枯。指人老了腰就伸不直,这和树老了枝梢干枯一样,都是自然的生理现象。徐明举《倒插门的爹》:“你再看那大个儿张,‘人老猫腰,树老焦梢’,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一日三餐吃不上六两饭,差一点就抽巴成小个儿张了。”

○也作〔树老焦梢,人老猫腰〕。刘绍棠《豆棚瓜架雨如丝》二:“不过,曾祖母的当年勇,芝儿只是耳闻,并没有眼见。她亲眼见到的曾祖母,已经是‘树老焦梢,人老猫腰’了。”

【人老三不贵:贪财、怕死、没瞌睡】(谚)

贵:稀奇少见。指老年人有三种常见的毛病:一是贪图钱财,二是担心死去,三是睡眠很少。郭文才《自供清淡·处事从容》:“山西有句民谚说:‘人老三不贵:贪财、怕死、没瞌睡。’垂垂老矣而贪婪财富,确实是不贵气、不明智的。”

○也作①〔人老得下三件病:爱财、怕死、没瞌睡〕。文村《谚语趣谈》:“人常说:‘人老得下三件病:爱财、怕死、没瞌睡。’王老汉七十出头了,他并不爱财,也不怕死,只是没瞌睡是真的。到了收麦季节,在夜间他总是自觉为大家伙巡逻麦场,活像个总当家的。”②〔人老得下三件病:爱猜、怕事、没可否〕。宛光《俗语中的谐音》:“有的谐音十分有趣。例如:‘人老得下三件病:爱猜、怕事、没可否。’‘爱财、怕死、没瞌睡’,音不变字变,结果完全换了意思:‘爱猜、怕事、没可否。’这其实正是老年人的通病:爱猜疑,怕惹事,对人对事不表态,不置可否。”

【人老惜子,猫老吃子】(谚)见“猫老吃子,人老惜子”。

【人老心不老】(惯)

①指虽然上了年纪,但不服老。梁斌《翻身记事》三一:“说句实话,别看我上了几岁年纪,我人老心不老,他出来摆渡,我还不放心。他年轻不识水性,骨头还嫩着呢!”②指虽然上了年纪,心态还很年轻。刘绍棠《鱼菱风景》三:“锦囊大婶也真人老心不老,花轱辘老头喜欢穿农民的老式裤褂,被她指鼻子剜眼一顿数落,只得四季都穿儿子杨吉利的剩货,外貌颇像城里工厂的老师傅。”

【人老易松,树老易空】(谚)

指人老了,来日不长,心劲容易松动,就像树老了容易空心一样。郝枫《方寸之间天地宽》:“‘人老易松,树老易空’。许多老同志退下来一天无所事事,必然会很快衰老下来。”

○也作①〔人老怕松,树老怕空〕。吕愿平《夕阳无限话老年》:“人最怕松劲,特别是老年人,生活中没了追求,没了劳作,自然也就没了欢乐,没了意义。俗话说:‘人老怕松,树老怕空。’这真是切中要害的。”②〔人老颠冬,树老心空〕。颠冬:糊涂颠倒。谈天《迷谷》:“突然他像想起了什么,止住笑,说:‘你看,你看,“人老颠冬,树老心空”,我险些把大事给忘记了!’”③〔树老易空,人老易松〕。叶永烈《断根草》:“人们常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这树桩老而不空,我很喜欢。”

【人冷先冷腿,狗冷先冷嘴】(谚)

天冷时,人是先从腿上感觉到的,狗是先从嘴上感觉到的。指天冷防寒,人要首先注意腿脚的保暖。宛光《柳庄的秋天》四:“农家的习惯,在夏天,妇女们就动手拆洗棉袄棉裤了。王大嫂有她的安排,每年拆洗丈夫的棉裤时,总要揭去一层旧絮,加上一层新棉。她说丈夫常外出,俗话说的:‘人冷先冷腿,狗冷先冷嘴。’”

【人离乡贱】(谚)

旧指人离开本乡本土,到外地去谋生,人地生疏,到处求人,总不免要看别人的脸色。明·施惠《幽闺记》二六出:“喊杀连天,骨肉怎相连。自古常言道‘人离乡贱’,得到今日平安幸非浅。”

○也作①〔人离乡贱,物离乡贵〕。物离乡贵:货物离开它的原产地就值钱了。《韩湘子全传》一三回:“可怜,可怜!人离乡贱,物离乡贵。我昔年在府上时,谁人不怕我?今日竟把我排在他们背后!”②〔物离乡贵,人离乡贱〕。《唐祝文周四杰传》三六回:“说罢,便老实不客气的躺了下来。这叫做物离乡贵,人离乡贱。枝山倘在苏州,谁都要让他三分。现在没奈何,只得忍着气缩在一隅。”

【人离原地活,树离原地死】(谚)

指人离开原地,走出困境,外出闯荡,就能把生活的路拓宽。刘江《太行风云》一三:“孩子,这事我早已看透了。‘人离原地活,树离原地死’,哪里黄土不埋人哪!”

○也作①〔人挪活,树挪死〕。挪:挪动,离开原地。冯苓植《叛逆者》二:“是这个劲!常言说得好:‘人挪活,树挪死。’闯闯荡荡活着才有生气儿!”②〔树挪死,人挪活〕。梁斌《红旗谱》一三:“告诉你说吧,‘树挪死,人挪活’。一离开锁井镇,就吃香的喝辣的。”③〔树挪窝死,人挪窝活〕。从维熙《风泪眼》五:“挪窝就挪窝吧,‘树挪窝死,人挪窝活’。”

【人留后代草留根】(谚)

指人只有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人类才得以长继不衰。李全仁《阴阳桥》:“你也赶紧找一个。常言道‘人留后代草留根’,好一代一代往下传啊。这是人生大事,马虎不得。”

○也作〔人留子孙草留根〕。海涛《硝烟》二章:“好在你身边有了个牛犊子似的小亮,‘人留子孙草留根’,你不必犯愁了。”

【人忙神不忙】(惯)

指当事人着急,被求助的人却不着急。罗旋《南国烽烟》一部序幕:“大开庙门不烧香,祸到临头许猪羊,任凭你把头磕破,自古人忙神不忙,急有什么用?”

【人貌荣名,岂有既乎】(谚)

荣名:美好的声誉。既:确定。指人的相貌和他的荣名并非都是一致的,有的貌美而名丑,有的貌丑而名美。《史记·游侠列传论》:“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于戏!”

【人没了人群找,羊丢了羊群找】(谚)

要找人,就到人群中去找;要找羊,就到羊群里去找。指寻人找物必须对路,不能漫无目标。王知三《长蛇洞》:“哎呀高得环,人常说:‘人没了人群找,羊丢了羊群找。’这又不是吃柴咬草的,你来到这深山石峡里,八辈子也找不见!”

○也作〔羊群里丢了羊群里找〕。刘江《太行风云》五○:“办法有的是,‘羊群里丢了羊群里找’。他给众人甜头吃,咱再从众人身上找点苦头。”

【人没名难呼唤,地没名难送饭】(谚)

人要是没个名,想呼唤他也难;地要是没个名,想给地里劳作的人送饭也难。指地和人一样,都必须有自己的名字。霍鹏鹤《村名的成因》:“‘人没名难呼唤,地没名难送饭’,这是流传在民间的一句关于地名重要性的谚语。”

【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谚)

指人如果不存心伤害老虎,老虎也就不会无端伤害人。借指存心害人的人,往往招来别人对自己报复性的伤害。《西游记》一六回:“三藏道:‘天哪,天哪!火起时只能助水,怎能助风?’行者道:‘你可知古人云: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

○也作①〔人无害虎心,虎无伤人意〕。《醒世恒言》卷五:“自古道:‘人无害虎心,虎无伤人意。’郎君何故必欲杀之?此兽乃百兽之王,不可轻杀。”②〔人无伤虎心,虎无杀人意〕。《东游记》四七回:“古语说得好:‘人无伤虎心,虎无杀人意。’鹊歇牛背,不歇人肩,知人有捉他的心,害他的意。”③〔人无伤虎意,虎无杀人心〕。郭明伦等《冀鲁春秋》一章:“施华堂看透了对方的心思,不在意地笑笑说:‘ “人无伤虎意,虎无杀人心”,宝翁不必为我多虑。’”

【人面虎狼心】(惯)

形容人外表慈善,内心凶狠。王火《血染春秋》八章:“我早知道你是人面虎狼心。你要敢破坏罢工,小心你的脑袋!”

【人命关天】(谚)

指命案是天字第一号的重案,必须高度重视,不能等闲视之。元·萧德祥《杀狗劝夫》四折:“人命关天,分什么首从?我和你告官去来。”

○也作①〔人命关天关地〕。元·郑廷玉《金凤钗》二折:“住,住!哥哥饶老汉者,怎生便扯老汉跳河?人命关天关地。要钱,我借二百钱与你便是。”②〔人命如天大〕。《水浒全传》二二回:“阎婆在厅下叫屈叫苦,哽哽咽咽价哭告相公道:‘人命如天大,若不肯与老身做主时,只得去州里告状。只是我女儿死得甚苦!’”③〔人命关天,非同儿戏〕。《红楼梦》六九回:“人已走了完事,何必如此大作!‘人命关天,非同儿戏’,我且哄过他去,再作道理。”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谚)

恶(è):恶劣,不肖。硕(狊犺狌ò):硕大,丰盛。人们总是不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不认为自己的田禾比别人的长得好。指人情一贯是:看儿子是自家的好,看庄稼是人家的好。《礼记·大学》:“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谚)见“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人怕逼,马怕骑】(谚)见“马怕骑,人怕逼”。

【人怕出名猪怕壮】(谚)

猪肥壮了,就要上屠场被宰杀;人出了名,就会招来嫉妒,惹来麻烦甚至不测。指名人往往更不易做人,得处处小心。《红楼梦》八三回:“咱们一日难似一日,外面还是这么讲究。俗话儿说的:‘人怕出名猪怕壮。’况且又是个虚名儿。”

○也作①〔人怕出名猪怕肥〕。张系国《领导者》三:“人怕出名猪怕肥。学校里多少教授,就他一个人在外面出足了风头,学生捧得他好像苏格拉底转世似的,行吗?背后不满他的人太多了!”②〔人怕出名羊怕壮〕。马国超等《马本斋》四章:“俗话说:‘人怕出名羊怕壮。’永庆奎馃子铺远近有了点‘名气’,可就招来了一场灾祸。”③〔人怕出名,树怕冒尖〕。李满天《水向东流》一:“宋连山不在意地说:‘想不到名字也能唬人!’心里却思摸:人怕出名,树怕冒尖。”

【人怕丢脸,树怕剥皮】(谚)

人要是丢失了脸面,就无法在人前立足;树要是被剥了皮,就断了根和梢的脉络,无法存活。指人活脸面,绝不可做丢脸面的事。曾文洛《龚大汉和他的漂亮老婆》一二:“俗话说:‘人怕丢脸,树怕剥皮。’我的脸丢尽了,我的皮剥光了,我还能活得成吗?”

○也作①〔人怕没脸,树怕没皮〕。李準《黄河东流去》一二章:“常言:‘人怕没脸,树怕没皮。’汉奸队这号东西,他娘养他时,就忘记给他一张脸皮!”②〔人怕伤面,树怕剥皮〕。李栋《武林传奇》八:“一个瘦猴样的赌客抵不过这口气,‘哗’一声,一把银洋叠到桌上,喊一声:‘ “人怕伤面,树怕剥皮”,三十块袁大头,透天门!’”

【人怕揭短,树怕扒皮】(谚)

揭短:揭发人的丑事。人怕的是见不得人的隐私被揭发,那将没脸活下去;树怕的是被剥了皮,那将无法生长。指有修养的人不揭人短。李占恒《中尉们的婚事》四章:“人怕揭短,树怕扒皮。傅忠臣从不提那事。只是在发生那事之后,有五十八天没有回家。”

【人怕敬,鬼怕送】(谚)

人怕敬:你敬他,他也会敬重你。鬼怕送:你烧钱化纸送走它,它也就不好意思再缠你。指对人对鬼,都以善意相待为是。刘江《太行风云》六:“人怕敬,鬼怕送。李鸿云这么一敬,赵聚财受宠若惊,头大的不知东西南北,奉承话说个没完没了。”

【人怕落荡,铁怕落炉】(谚)

铁落入熔炉,不熔化也得熔化;人落入圈套,不上钩也得上钩。指人一旦陷入圈套,就完全不能自主。《水浒全传》六一回:“卢员外,你如何省得!岂不闻‘人怕落荡,铁怕落炉’?哥哥定下的计策,你待走那里去?”

○也作〔人怕落套,铁怕落灯〕。《活地狱》二三回:“从来说的:‘人怕落套,铁怕落灯。’况且手上已是染了凭据,就是百口也分辩不清的了。倒不如听着他办,也落得个饱食暖衣。”

【人怕齐心,虎怕成群】(谚)

虎成了群,任何强力都无法对抗;人齐了心,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指众人同心合力,世上就没有做不成的事。鲍昌《庚子风云》一部二○章:“俗话说:‘人怕齐心,虎怕成群。’起手闹事,第一先要人多。真要是几千口人一齐站出来,再有人登高一呼,那可就算是成啦!”

○也作〔人怕齐心,火怕穿顶〕。穿顶:火焰穿透屋顶。青山《小刀会英雄传》:“两位大哥的主意打得好!老话说:‘人怕齐心,火怕穿顶。’只要我们齐了心,哪怕这把火烧不穿顶?”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谚)

指人不怕穷愁困苦,只怕心受创伤。里汗《新绿林传》三一:“俗话说‘人怕伤心,树怕剥皮。’尽管家门的一场浩劫已时过境迁,杨望保夫妻心上的伤口还一直在渗着血水。”

○也作①〔人怕伤心,树怕伤皮〕。柳炳仁《玉树琼花》五章:“小王,只要把树的粗皮打一打就行了,别刮那么深,俗话说‘人怕伤心,树怕伤皮’嘛。”②〔人怕伤心,树怕挖根〕。卫建民《雕像》:“对此,我诚挚祈祷,别让下一代再伤心了。‘人怕伤心,树怕挖根’,这句民谚给我的感受是极深的。”

【人怕上床,字怕上墙】(谚)

指写的字挂墙容易发现败笔。冯志《敌后武工队》一四章:“然后倒退十几步,端详着墙上的字,冲贾正说:‘人们都说:人怕上床,字怕上墙。我这字拿上去,也还满顺眼的哩!’”

【人怕输理,狗怕夹尾】(谚)

狗害怕了,就夹起尾巴逃走;人输了理,就和狗夹尾一样狼狈不堪。指人做事占理就理直气壮,输理就无地自容。李準《瓜棚风月》一二:“俗话说:‘人怕输理,狗怕夹尾。’黑墩虽然是个壮汉,可是当他发现把电视机里的人当成老丁和老郑谈情说爱以后,他完全吓瘫了!”

【人皮包着狗骨】(惯)

骂人不是人。《金瓶梅词话》一〇〇回:“云离守,谁知你人皮包着狗骨!我过世丈夫不曾把你轻待,如何一旦出此犬马之言?”

【人贫智短,马瘦毛长】(谚)

人穷困,受着经济的掣肘,就显得智谋不足;马瘦了,肌肉不丰,毛就显得又长又乱。指贫穷能使人智谋受到限制。《五灯会元·五祖法演禅师》:“‘为甚么对面不相识?’师曰:‘且喜到来。’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师曰:‘人贫智短,马瘦毛长。’”

○也作①〔人贫志短,马瘦毛长〕。志:志气。杨书案《九月菊》一六:“我们空学了一身本领,却只能拿它混饭吃。‘人贫志短,马瘦毛长’,到如此地步也顾不得许多了。”②〔人穷志短,马瘦毛长〕。顾笑言《哑巴西施》三:“旧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可田芬却觉得人穷志不能穷,到啥时候都不能让人家瞧不起。”

【人凭良心猪凭肉】(谚)

人是凭着良心来得到人们的敬重,猪是凭着肉香来得到人们的喜爱。指人做事凭良心,是立身的根本。矫健《老人仓》七:“乡亲们,‘人凭良心猪凭肉’。你们说说,咱仲亭支书究竟怎么样?”

○也作①〔人凭良心马凭蹄〕。龚笃清《蟠龙镇》四:“不过,‘人凭良心马凭蹄’,在吃食上他还没有卡过李文斌的。”②〔人凭良心物凭秤〕。张峻《擒龙图》三章:“你干集体活,多咱下过这大气力?‘人凭良心物凭秤’,你把自个儿称一称,别学那害人蝼蛄,只顾自己喝饱浆,不管田里一片秧!”

【人前一句话,神前一炉香】(谚)

在人面前说的一句话,好比敬神的一炉香。指说话不能随便,要说到做到。李润恩《解士美的故事》:“关老板心中暗喜,忙说:‘咱可是“君子一言,白布染蓝”,说话得算数!’买主道:‘ “人前一句话,神前一炉香”,谁还当儿戏?’”

【人前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谚)见“逢人且说三分话”。

【人强命不强】(惯)

指人很要强,命运却不好。苏群《大别山人·花溅泪》:“别看条条都被她占全了,俗话说的,‘人强命不强’。你们看她走路轻飘飘的脚下没根儿,不是福相。”

【人怯鬼蝎虎,人勇鬼缩头】(谚)

蝎虎:放肆猖狂的样子。人要是胆怯软弱,邪恶鬼物就会猖狂;人要是勇猛刚强,邪恶鬼物就会退缩。指对邪恶势力只能强硬,不能软弱。张恩忠《龙岗战火》五章:“这时候,她忽然想起了松花江边的一条谚语:‘人怯鬼蝎虎,人勇鬼缩头。’她‘哗’地一声,在手枪里顶了子弹。”

【人勤地不懒】(谚)

指在农业生产上,人越是勤苦,地越能丰收。段少舫等《朱元璋演义》一二回:“常言道:‘人勤地不懒’,‘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这一来,山前的荒地都变成了良田,庄稼别提长得多好了。”

○也作①〔人勤地不懒,粮多望客来〕。学心《青色的烟尘·赴宴》:“磨盘山这二年,‘人勤地不懒,粮多望客来’啊!去不去?当然要去嘛!”②〔人勤地有恩,黄土变成金〕。蒋和森《风萧萧》一六:“他的心就像浸在温水里,觉得即使中了武举也不过如此吧!他越发相信从小就听惯了的那句古谚:‘人勤地有恩,黄土变成金。’”

【人情若像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谚)

人和人的相交,最后如果能够保持初识时的那股热情,就不会彼此怨恨了。指人情往往善始不能善终,开始相亲,久后相怨。《醒世恒言》卷二○:“赵昂推着廷秀的背往外而走,道:‘三官,你怎么恁样不识气,又要见岳母做甚?’将他推出大门而去。正是:人情若像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也作〔人心若比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平妖传》一二回:“我若是手脚便当的,跑出庙门,做个云游道士,也度了这张嘴,怎见得不上不下,进退两难。正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又道:人心若比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人穷当街卖艺,虎瘦拦路伤人】(谚)

卖艺:旧时习武的人摆地摊使拳弄杖,讨钱谋生。指人到穷时会不顾体面,在街头卖艺,就像虎饿瘦时会冒险拦路伤人一样。《济公全传》一六六回:“常言:‘人穷当街卖艺,虎瘦拦路伤人。’这位也不是久惯卖艺的,在我们店里住着,困住了。众位瞧着练完了,有钱帮个钱缘,没钱帮个人缘。”

【人穷穷在债里,天冷冷在风里】(谚)

指天冷时刮风,会助长气候的寒冷;人穷时借债,会加深穷人的贫穷。陈学昭《工作着是美丽的》二二:“‘人穷穷在债里,天冷冷在风里’。在刮风的日子,会带来更厉害的寒冷。”

【人穷长力气,人富长脾气】(谚)

指穷人靠肢体勤劳度日,力气自然越来越大;富人养尊处优,恃财傲物,脾气自然越来越大。张树华《杨傻子和老圆》:“人穷长力气,人富长脾气。杨傻子这也瞧不起,那也看不上了。”

【人去不中留】(谚)

指人决意想离开时,不宜勉强挽留。《红楼梦》四六回:“那时再和老太太说,老太太虽不依,搁不住他愿意。常言‘人去不中留’,自然这就妥了。”

○也作①〔人去不中留,花落难返枝〕。《倚天剑》一:“人去不中留,花落难返枝。还是想我们自己的办法吧。”②〔人去不中留,留人难留心〕。张笑天《公仆》:“你没有病,也可以回城去,我批准。但是,我不能赞成你那种反抗手段。我知道,人去不中留,留人难留心啊!”

【人全马不齐】(惯)

指人心不齐,行动不一致。浩然《艳阳天》二五章:“人全马不齐的,还能早收工哇?我看咱们得整顿整顿队伍了!”

【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谚)

指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对客观的认识与评价。从维熙《远去的白帆》二:“劳教分子们也是人。‘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在那些不被干部注意的角落,他们每天在窃窃私语,评议着那些管理他们的干部。”

【人人有面,树树有皮】(谚)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脸面,就像每一棵树都有树皮围裹一样。指人人都应该珍爱自己的面子,维护人格尊严。《金瓶梅词话》七六回:“凡事看上顾下,留些儿防后才好。不管蜢虫、蟋蟀,一例都说着。对着他三位师父、郁大姐,‘人人有面,树树有皮’,俺每脸上就没些血儿?”

○也作①〔人有脸,树有皮〕。《歧路灯》三六回:“人有脸,树有皮。前日赶出来,磕头乱央不肯收下,今日得不的一声儿,又回去了。”②〔人人有脸,树树有皮〕。张恨水《丹凤街》一四章:“人人有脸,树树有皮。弄到赤手空拳回家,什么意思?我们是好朋友,就不能看着你丢这个面子。”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谚)见“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谚)

形形色色:各式各样。指人多了,什么样的人都有。也指人群中自有出色的人才。姚雪垠《李自成》二○章:“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真是不假。你们瞧瞧,咱们义军中的人材多全!”

○也作①〔人上一百,五颜六色〕。曹玉林《苏醒的原野》一三:“自然啦,‘人上一百,五颜六色’。也有态度好的,比如皮金狗就仍然对他很尊重。”②〔人上一百,五艺俱全〕。五艺:各种技艺。罗石贤《白蝴蝶》二七回:“俗话说:‘人上一百,五艺俱全。’刚好那天的游客里,有南京国术馆的几十名青年在公园里练武习功。”③〔人上一百,生奇出怪〕。严霞峰《况公案》一五回:“自古道:‘人上一百,生奇出怪。’邹亮虽有贤名,难道在众多儒生中,竟无一人对他心怀妒忌、侧目而视的?”

【人上有人,天上有天】(谚)

强人之上还有更强者,蓝天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诫人不可自满自足,须知高手之上还有高手。封至模《箭头鸳鸯》三场:“天下之人,无奇不有,你娃可见过个啥吗?我告诉你,常言道:‘人上有人,天上有天。’”

○也作①〔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济公全传》一八八回:“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事胆要大而心要小,智要圆而行要方。见狸猫而当虎看,方保无虞。”②〔人外有人,山外有山〕。阎世久《拜师学神技》:“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出门在外,说话还是谨慎点为妙。”③〔天外有天,人上有人〕。金庸《神雕侠侣》三三回:“那也不见得。爹爹常说:学武之人须知‘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决计不可自满。”

【人少好过年,人多好种田】(谚)

过年,人少了可以多享受;种田,人多了自然收效快。指享受时人宜少,干活时人宜多。胡考《上海滩》三四:“我们乡下有句谚语,叫做:‘人少好过年,人多好种田。’又道是:‘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也作①〔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李杰《田野又是青纱帐》四幕:“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过日子其实就是过个人丁兴旺,嗐,谁能说不是呢?”②〔人多好做活,人少好吃馍〕。张汉《火烧苗营》:“‘人多好做活,人少好吃馍’,一点不假。一千五百个大风筝,没费事,天挨黑就准备停当了。”

【人生百年,无不散之筵席】(谚)见“天下无有不散的筵席”。

【人生但讲前三十】(谚)

指人的一生在事业上有无作为,只要看三十岁以前就行了。《廿载繁华梦》三一回:“俗语‘人生但讲前三十’,若得他后来发达,然后得个诰命,怕女儿早已老了。”

【人生地不熟】(惯)

指到了一个新地方,对一切都很陌生。老舍《鼓书艺人》二二章:“咱们在重庆,人生地不熟。为了落个好名声,咱俩吃了多少苦,费了多大劲。”张恨水《夜深沉》三三回:“刘嫂,你坐着,咱们谈一会子罢。我人生地不熟的,一个人坐在这屋子里,闷死了。”

○也作①〔人生路不熟〕。《廿载繁华梦》六回:“贵府人多,虽有丫环仆妇,只是人生路不熟,倒茶打水,究竟不便。”②〔人生路弗熟〕。《何典》八回:“熟事人跑惯的,有时不小心还要走到牛尖角里去,弄得拨身弗转,何况你人生路弗熟,那里摸得到?”③〔人地两生〕。王英先《枫香树》四章:“王同志刚来,人地两生,敌人又打黑枪,又扇动抢房子,又盯他的梢,他的处境难哪!”

【人生面不熟】(惯)

指彼此没见过,不认识。《金瓶梅词话》七八回:“那三官儿娘,咱每与他没有大会过,人生面不熟的,怎么好请他,只怕他也不肯来。”《醒世姻缘传》三八回:“咱一遭也没来,人生面不熟的,怎么怪他锁门?”李準《黄河东流去》四八章五:“多少天来,老清婶也想找个人谈谈心事,可是逃荒在外,人生面不熟,有些话也无法对人讲。”

1930年,29岁的杨开慧为何选择赴死,看她17岁的日记就可明白一切

1920年10月下旬的一天,杨开慧到长沙的周南女校去办事。那段时间,受毛泽东嘱托,杨开慧承担了湖南省学联的宣传工作,连日在各个学校间奔波。

才到周南女校学生宿舍,杨开慧便听见一片哭声。原来是大家正在为跳塘自杀的女生袁舜英伤心不已。

16岁的花季少女袁舜英出身农家,家境贫苦,从小给人家做童养媳。好不容易进入周南女校读书的袁舜英,保持着农村劳动妇女勤俭朴实的作风,不讲打扮,忠厚老实,学习刻苦,乐于助人。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袁舜英的丈夫李老师是周南女校的英文教师,满脑子封建思想。他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打骂袁舜英。同学们无比气愤,但校方认为丈夫打骂妻子是“家里的事”,是合法行为。

李老师的家暴行为得到纵容,当众百般侮辱妻子。袁舜英被逼无奈,选择了半夜跳塘自杀。

同学们有的伤心流泪,有的愤愤交谈,有的轻声读着袁舜英留下的绝命书。见到此情此景,杨开慧不禁想起去年发生的一件事情。

去年11月,南阳街女青年赵五贞反抗包办婚姻,在花轿中用剪刀割颈自杀。义愤填膺的毛泽东在报纸上连续发表9篇文章,力主打破迷信,反对礼教,改革婚姻制度,摧毁吃人的社会制度。

杨开慧心想,袁舜英的死,与赵五贞的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她对同学们说:

“同学们,这不是袁舜英一个人的事,这是我们妇女在受压迫!我们不能靠学校,也不能靠什么人发慈悲,我们要为妇女自己的前途,去冲破黑暗,迎来光明!”

同学们问那怎么办,杨开慧强忍着眼泪回答道:“毛泽东先生最支持妇女解放,我们何不去找他?”

听了袁舜英自杀事件的经过后,毛泽东分析说,哭解决不了问题,要揭露事件真相,引起社会注意和同情,让大家都来谴责。

在毛泽东的指导下,杨开慧与一些进步同学走上大街演讲,在校刊和报纸上发表文章。很快,袁舜英事件引起全城轰动,公愤四起。

学校当局赶紧召开追悼会,隆重安葬死者,还处分了李老师。杨开慧的名字,迅速传播开来。

一个女学生被丈夫侮辱致死,杨开慧立马想到去找毛泽东。其中缘由,不单单是赵五贞事件,还可以追溯到更远。

那份崇敬与爱,让毛泽东与杨开慧结成了革命夫妻。令人痛心的是,杨开慧为此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

01 从小立志要救国

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在湖南长沙板仓出生了。父亲杨昌济在杨开慧不满3岁时,远涉重洋出国留学。她7岁时,父亲从国外来信,要她上学读书。

山冲里还不曾让女孩读过书,可杨开慧家斜对门的杨公庙官立第四十小学有胆识,破例给杨开慧等7个女孩单开了一个班。

学校放学早,一回到家,杨开慧就帮母亲扫地、择菜、刷锅、洗碗,还同哥哥一道去扒毛柴。一次扒毛柴滑倒了塘里,亏得哥哥急忙救她上来。往后,她照样去扒,只说小心就是了。

3个学期后,杨开慧转到离板仓5里多路的隐储女校上学。父亲又来信了,鼓励女儿留心国事,认真读书。

辛亥革命后不久,杨开慧转到衡粹女校。从东洋留学回来的校长会给学生讲日本明治维新,讲广州黄花岗72烈士,讲兴中会、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事情。杨开慧总是听得全神贯注。

一次,同学们在一起聊天,聊到长大后做什么的话题。有的说做编织,有的说做衣服,杨开慧说得不一样:

“爸爸常对我讲,一个人从小就要有理想,有气节。事情愿不愿做,要看对救国有没有好处。”

1912年,在国外花了9年时间研究教育、哲学和伦理的父亲回来了,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当教员。全家人搬到长沙。

一天晚饭后,父亲带杨开慧登上妙高峰,看见湘江里一艘日本军舰横冲直撞,劈开的浪头打翻了一只只小渡船。湘江码头,还有挂着米字旗、星条旗的各种船只。

听着河心凄厉的惨叫、南门口那边小孩饥饿的哭声、乞丐讨饭的哀求,杨开慧伤感地问父亲:“这就是长沙,这就是我们新的家吗?”

父亲悲叹,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洋人横行,民众受苦,中国哪还有一块完整的地方啊。他对女儿说:“我在这里教书,你就在家自修吧。”

1914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正在屋里看书的杨开慧被父亲的连声叫好吸引过去了。父亲拿着一本学生的笔记,赞不绝口地看着,还让女儿看看,好好看看。

杨开慧接过题着“讲堂录”的笔记本,看到了署名:毛泽东。

02 学习榜样毛泽东

一个星期天,毛泽东与蔡和森、陈昌、张昆弟等好友来到杨昌济家。杨昌济向他们介绍了自己的女儿,也为女儿介绍了这些青年学生的名字。杨开慧特别注意到身材高大、态度朴实大方、穿着洗旧的灰布长衫的毛泽东。

他们放眼世界,谈治学、谈做人,谈国家兴亡、谈个人理想,杨开慧静静地专心听着。他们走了后,杨开慧打开笔记本,记下心得,尤其是毛泽东说的:一个人要坚强,要进步,定要学树木与风雪作斗争,生根结实;不要学花草向风雪屈服,摇摆易凋。

毋庸置疑,毛泽东成了杨开慧学习的榜样。

但是1918年初夏,杨开慧不得不随全家北上,因为父亲接受北京大学聘请,出任伦理学教授。

进了北京这座大城市,母亲为杨开慧做了一件杏花绸的薄棉衣,一件浅灰色绸料夹衣,还想再打几件首饰。杨开慧一概不穿,一概不要,说那是“俗人之举”。她依旧穿着粗布衣裙,梳着普通的蝴蝶头。

在北京,杨开慧可以读到《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眼界是更开阔了,但心里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缺少什么呢?杨开慧自己开始也不明白,后来才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缺少的是毛泽东这位好老师啊。曾经碰到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毛泽东解疑释难,杨开慧就会感到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

9月,毛泽东终于到北京来了。他是为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而来的。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工作之余,毛泽东便同几位好友去拜访杨昌济老师。

此时的杨开慧,又变成了一个“小学生”,总是在听了毛泽东的精辟论述后,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请毛泽东批改。

毛泽东有时就住在杨家。有一次,杨开慧见毛泽东晒在竹竿上的一件白衬衣破了,便收下来补好。母亲发现了,非常高兴,悄悄对家里人说:

“开慧帮毛先生补衬衣了,她还从来没补过衣服呢!”

全家人都为两个年轻人深厚美好的感情给予祝福。

不幸的是,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毛泽东帮忙操办丧事,杨开慧一家扶柩南下,回到湖南。

03 剪掉辫子考男校

长沙已不是2年前离开时的长沙,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的驱逐北洋军阀张敬尧的斗争,已发展为广泛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受到急剧变化的时代的鼓舞,杨开慧剪掉了盘在耳边的辫子,想进一所学校读书,投身学生运动的洪流。

那时长沙的中学都是男女分校。一头短发的杨开慧,到哪里都被看成“过激派”,没有学校愿意收。

多亏父亲生前好友李肖聃帮忙,杨开慧才进了外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福湘女中。

然而,杨开慧实在不能珍惜这次机会。

吃早饭时,洋人领唱道:“诚心诚意,感谢上帝,赐我饮食,养我身体。”杨开慧打心底里不愿跟着唱。她想,这些人真忘本,连大米和蔬菜怎么长出来的,都不记得了。

校长让杨开慧把头发蓄长,杨开慧偏把头发剪得更短。每逢要上《圣经》课,杨开慧都称病不去,躺在寝室里看《湘江评论》等进步书刊。

到了夏天,张敬尧准备逃跑,竟然强提全城房产税,让长沙市民交钱,否则就要把长沙变成一片焦土。群众纷纷上街示威游行。

杨开慧和一些进步同学也要冲出校门参加游行,可是学校的门被锁了。学生代表去找校方交涉,受到了校方的阻拦,校长还说想参加游行的学生是“野蛮人”。杨开慧气愤地说:

“破坏学生运动,锁上大门的,才是野蛮人!”

校长狼狈不堪,再也阻止不了青年学生投入学生运动。

此后不久,毛泽东找到杨开慧,说省学联缺少人手,希望她去工作。杨开慧欣然答应。

正是在此期间,杨开慧请教毛泽东,很好地处理了袁舜英事件。

接着,杨开慧和进步同学一起,在长沙城里办起了平民识字班,提倡抵制洋货,宣传爱国思想。

校长忍不住了,决心狠狠修理杨开慧,质问道:“女孩子成天跑到外面去干什么?”她还要罚杨开慧“睡觉”。

所谓“睡觉”,就是不让听课,要在白天睡觉。杨开慧蔑视着说:

“书可以不读,学生运动非搞不可!”

离开福湘女中后,杨开慧带头考进了岳云男校。如此一来,长沙男女分校的旧传统被打破了。

04 拿钱支援干革命

毛泽东要创办书社,苦于经费不足。杨开慧知道后,在心里盘算:自己还在读书,一点收入没有;父亲死后,家境更不宽裕,怎么办呢?

想来想去,杨开慧想到了父亲去世后有一笔奠仪费还没用完。不过,她很难向母亲开口。自己和哥哥的学费,还有一家人的生活,都是压在母亲身上的重担。

一边是母亲身上的家庭重担,一边是毛泽东身上的革命重担,杨开慧思考再三,还是偏向了毛泽东。她拐弯抹角地对母亲说:“要是爸爸还在,他会怎样支持毛先生的事业呢?”

母亲有些摸不着头脑,惊讶地说:“你们不是在恋爱吗?我从来也没有拦你们的路哇!”见母亲有些误会,杨开慧索性把话说明白:

“我们把剩下的那笔奠仪费拿出来,给毛先生做革命经费吧。”

母亲轻声提醒道,你们还有婚事要办呀。杨开慧回答说:

“妈妈,你放心,我们商量好了,不做新衣,不坐花轿,不举行婚礼。一句话,不作‘俗人之举'!”

母亲什么话也不再说,拿出那笔钱,交给了杨开慧。

没过多长时间,毛泽东的文化书社开业了。毛泽东与外地革命同志的来往信件,都在文化书社收转。杨开慧则是接送这些信件的交通员。

1920年冬天,杨开慧与毛泽东结婚了。革命工作需要这对革命伴侣结为夫妻。

革命工作越来越多。在岳云男校一个学期也没读完,杨开慧便匆匆结束了学生生活,开始了一个革命者的战斗生涯。

05 难产不让丈夫归

1921年冬天,毛泽东用一师附小主事的身份租下了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22号,作为党的秘密机关。杨开慧担任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

毛泽东常常一工作起来就是一通宵。杨开慧担心他深夜着凉,睡前总要弄好铜汤壶,备好烘笼,上好热水瓶,把准备好的饭菜暖在锅里。

一天夜里,鸡叫头遍,杨开慧发现北风越刮越猛,饭菜一点也没动,便翻身下床给毛泽东披上棉衣。毛泽东说,你快去休息,不要为我多操心。杨开慧指着饭菜,轻声说:

“你不吃,我睡得着么?”

毛泽东道,好,我吃!看着毛泽东津津有味吃着,杨开慧心里甜滋滋的。

爱情有了结晶,最令人幸福。1922年10月,杨开慧怀的第一个孩子已经足月,她的精力不由得差了一些。毛泽东嘱咐她注意休息,可她始终放不下工作。

毛泽东和工人代表在屋里开罢工筹备会议,杨开慧依然在外面放哨,还不顾夜寒风冷,直到送走最后一位同志,才进屋。

这时的杨开慧,脸颊瘦削,眼窝深陷,颧骨突出,两腿发肿,脚背隆起,行动不便。她悄悄地掩饰着,不想让毛泽东分心。

10月22日,毛泽东大清早就去了船山学社召开紧急会议。杨开慧吃过早饭,感到身体很不舒服。母亲知道她是快生孩子了,赶紧托人把她送进湘雅医院。

医生一检查,说是难产,可能要动手术,非要毛泽东亲自来签字。

杨开慧知道毛泽东领导的泥木工人罢工斗争正在节骨眼上,几千个工人的命运,几千个家庭的生活,全都系在这上面,自己怎么能因为要生孩子,就去耽误这件大事呢?

“不要去找他!”杨开慧说:“一分钟也不要耽误他,他有要紧的事!”

10月24日,杨开慧和毛泽东的第一个孩子毛岸英出生了。第二天,泥木工人罢工斗争胜利了。杨开慧俯下身子,把自己的脸贴在毛岸英嫩嫩的脸蛋上,喜悦的泪水漫涌而出。

新的生命多么美好,新的生活多么值得期待。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06 家庭女主变女工

我们胜利了,对手就失败了。失败让对手害怕。时任湖南省省长赵恒惕说:

“湖南再来一个毛泽东,我便不能立足了!”

在赵恒惕列的通缉“过激派”的名单中,排在最前面的是毛泽东。

毛泽东本就要去参加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便离开了长沙。后来,毛泽东又出席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执行委员,到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工作。

在上海的毛泽东写信让杨开慧来同住。杨开慧便同母亲带着先出生的毛岸英、后出生的毛岸青,一起来了。

到上海这个大城市工作,杨开慧依然穿着湖南的粗布上衣、粗布青裙,脚上是自己做的青布鞋。她经常是手写材料,脚踩摇篮,一刻也不得闲。

不久,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毛泽东与陈独秀产生了不同意见,决心发动农民运动的毛泽东带着妻儿回到了韶山。

听说毛泽东回来了,韶山冲的乡亲们既兴奋又担忧。兴奋好理解,担忧什么呢?乡亲们担忧出身名门的杨开慧瞧不起山窝里的穷人和睁眼瞎。

担忧归担忧,乡亲们总要去亲眼看看。

毛泽东的老家热闹无比。人们看到灶屋里一个上穿灰色粗布衣、下穿青色粗布裤的妇女忙着烧茶水,都以为是临时请来帮忙的女工,一个个还睁大眼睛在寻找女主人杨开慧。

等到毛泽东介绍清楚,大家才知道,女工正是女主。杨开慧竟然和乡下妇女差不多,大伙也算是开了眼界。

有个婆婆对杨开慧唱了一首山歌:“有女莫嫁韶山冲,丈夫砍柴做零工;想要扯布做衣裳,车柴难买两尺长。”

杨开慧偏偏选择了嫁到韶山冲,再苦再难都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07 留守险境被抓捕

“要解放我们的手和脚,首先要斩断套在我们身上的绳索。从前的人都说,是地主给了我们地,财东给了我们钱,是他们养活了我们。现在我们明白,是农民养肥了地主老财。他们是寄生在我们肚子里的蛔虫,是青?树上的‘霍拉子',蛔虫与霍拉子,都是专吃别人,养肥自己的。我们只有一条路,用自己这两只手,去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打倒洋财东,才能解放我们自己。”

毛泽东和杨开慧在韶山组织了农民夜校,杨开慧讲的第一课就让农民们越听越激动。

1925年7月,韶山一带久旱无雨。田里颗粒无收,有人拖老带小,外出逃荒。土豪劣绅却趁火打劫,囤积粮食。

毛泽东和杨开慧领导农民扣下了土豪劣绅准备运到别处去卖的谷子。夫妻二人成了韶山贫苦农民的最暖贴心人,但也成了土豪劣绅的头号敌人。

赵恒惕得到告密,派人来抓毛泽东。群众掩护毛泽东去了广州。杨开慧继续留在韶山做还没做完的工作。

敌人发誓要捉住杨开慧。情势逼迫,杨开慧只得也去往广州,同毛泽东一起战斗。后来,因为工作需要,他们一家多次在上海、长沙、武汉之间辗转,分分合合,没有定数。这期间,他们的第三个孩子毛岸龙出生了。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毛泽东只好把杨开慧从长沙送回板仓。回板仓不是为了避难,而是要发动群众开展地下革命活动,配合秋收暴动。

杨开慧深知,她是接受省委指派到板仓开展斗争的,身处白色恐怖之中,绝不能暴露身份和使命。

地下斗争艰苦而又残酷,大批共产党员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敌人的矛头,直指杨开慧。

同志们劝杨开慧上井冈山。杨开慧说,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不能走。

不幸的是,1930年10月下旬,杨开慧被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的密探发现了。敌人抓走了杨开慧,连同8岁的毛岸英和保姆陈玉英。三人被关进了警备司令部监狱。

08 心为挚爱勇就义

杨开慧被捕,长沙震动。

土豪劣绅欢喜地要命,他们一面念佛,一面奔走相告:“不除掉杨开慧,我们下不得地!”一封封请求“斩首示众”的信,传到了伪省长兼清乡司令部督办何键的手里。

何键把杨开慧列为重大“政治犯”,换到了陆军监狱署。

无论执法处长怎么问毛泽东在哪里、地下党在哪里,杨开慧都是冷冷地回复“不知道”。

执法处长发疯似地喊叫“打”!凶恶的法警剥下杨开慧的旗袍,用竹片狠抽杨开慧的身体,打得皮肤绽裂,鲜血直淌。

毛岸英撕心裂肺哭喊着妈妈,杨开慧厉声说:“岸英,挺住!”

执法官问毛岸英,你爸爸在哪里。毛岸英也回答不知道。执法官脸都气歪了,走向杨开慧怒问:“毛泽东到底在哪里?”

杨开慧松开紧咬的嘴唇,把一口鲜血喷到执法官脸上。执法处长见状,气急败坏地喊:“上梭子!”

几个人扳倒杨开慧,把她绑在长凳上,将针一样的竹签从一个个指甲盖内插进肉里,然后一下一下敲着竹签。

杨开慧昏厥过去。执法处长刚想“退堂”,何键的秘书来取审讯记录,只好继续开庭。

敌人用冷水浇醒了杨开慧,说道:“你应该明白,不交出地下共产党的名单,不讲出毛泽东的下落,你就别想活着回去。”杨开慧睁大双眼,挺身站起,斩钉截铁地说:

“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使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

执法处长叫到:“动大刑,压!”几个人抬过木杠,将杨开慧拖翻在地,往她腰上、膝弯上压上碗口粗的杠子。

像疯狗一样的敌人扑上来踩着木杠。骨头被踩得吱吱作响,大滴大滴的汗珠湿透了杨开慧的头发,湿透了整个身体,牙齿咬穿了嘴唇,鲜血直滴,她又昏了过去。

敌人用一桶桶水去泼杨开慧,却再也泼不醒。他们用力扳开杨开慧的牙齿,排出口腔里的积血,她才微微睁开眼。

“毛泽东到底在哪里?”执法处长对着杨开慧的耳朵喊。杨开慧微弱地说:

“他……在……我……心……里……”

无计可施的敌人后来又派一名记者传话给杨开慧,只要她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跟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能获得自由。杨开慧当场回绝,极力控制愤怒,声调平静地说:

“杨开慧把她跟毛泽东的关系看得比生命更宝贵。头可断,血可流,让我们脱离关系,痴心妄想!”

1930年11月14日清晨6点多钟,伪清乡司令部特务连20多名匪兵,在一名中尉军官率领下,前来监狱提杨开慧。

毛岸英抱着母亲的腿嚎啕大哭。杨开慧弯腰扶起毛岸英,轻声安慰道:

“孩子,我没有别的话要说。如果你将来见到爸爸,就说我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说我非常想念他……我不能帮助他了,请他多多保重!”

杨开慧又被押到了审讯室。执法处长开导杨开慧说,你上有老母,下有孩子,年纪轻轻的,应该为将来着想。杨开慧说,我的事不用你管,牺牲小我,成功大我。

执法处长扭曲着脸,加重语气问,对亲属有没有遗言。杨开慧答道:

“你可以告诉他们,我死后,不要作俗人之举。”

这话多么熟悉,当年母亲问杨开慧结婚怎么办时,杨开慧的答案也是“不作俗人之举”。心中只有祖国和人民的英雄,不需要任何形式。

执法处长拉开嗓门宣布:判处杨开慧死刑,立即绑赴识字岭刑场枪决。

被押赴刑场的杨开慧高呼口号: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

刽子手用枪托猛砸杨开慧的脊背。杨开慧全然不顾,继续呼喊。敌人把她打倒在地,她爬起来又接着喊。

路两边的行人,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匪兵们也丧气地低下了头。监斩官急得骑着马团团转,叫来几部人力车,拉着杨开慧赶往刑场。

到了识字岭,杨开慧面向井冈山,面向故乡板仓,脸上带着笑容,充满对未来的向往。

罪恶的枪声响起,杨开慧的后背出现了一个个冒血的窟窿,她倒下了,英勇就义。大好的青春、宝贵的生命,永远停在了29岁。

写到这里,本文就要写完了。最后,笔者还想画蛇添足再点一下题:杨开慧是因为伟大的爱情而牺牲的。这份伟大的爱情,早已超越了普通的男女之爱,而是升华到了家国之爱。

最后的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杨开慧17岁和毛泽东恋爱时写下的日记,原来她早已预见了她的命运,一直勇敢地走在慷慨赴死的路上:

“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死!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同他去共一个命运!”

到了最后的最后的最后,为了心中的他——毛泽东的胜利,杨开慧至死也没有说出敌人想要的答案。

堪称子女教育典范的十大历史名人

古人云:子(养)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其子女的成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来,诸如成龙、李双江、张国立等社会名流就因为其子女犯劣行、陷囹圄而深陷舆论非议之漩涡。那么,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古人是怎么做的呢?乐奀在此语各位看官探讨一番。

在我国古代,人们的理想人生模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齐家则是家庭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社会名流、名门贵族,尤其是帝王将相们,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国家、对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教育子女之道便会成为后人家庭教育的重要参考模式。下面是乐奀收集整理的十位历史名人教育子女的典型案例,希望给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有所启示启发。

X

一代枭雄曹操

1、曹操:堪称对官二代教育的历史典范

史载,曹操一生至少共有子女32个,其中儿子25个,女儿7个。25个儿子中有9个早薨(包括神童曹冲也就13岁即英年早逝),长大成人的有16个儿子。曹操的几个儿子也很了得,嫡出(武宣卞皇后所生,下同)的曹丕“博闻强识,才艺兼备”;嫡出的曹植才高八斗,嫡出的曹彰武艺超群;早夭的曹冲(庶出,环夫人所生)据说五六岁的时候就达到成人的智力……这些都跟曹操重视家庭教育分不开。

曹操教育孩子目标明确。他要培养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在他的心目中,孙权是孩子们的榜样,史有“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一说。孙权属于“官二代”中的佼佼者,雄才大略,独霸一方,不臣曹魏,这是个让他又恨又敬的豪杰。而刘景升(即刘表)的儿子刘琮这个“官二代”就差远了,不忠不孝没骨气,想当年曹操挥戈南下,还没打到荆州,这小子就把他爹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拱手相送了。

为了激励孩子发愤学习,他曾颁布《诸儿令》:“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意思是说,儿子们小的时候,我都喜欢,但是长大了,我会量才而用,说到做到。对部下,我不偏心,对你们,我也公正,唯才是举,最有才能的人,才配当我的接班人。

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曹操充分利用手中特权,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为儿子们选择配备了最好的老师。曹操为儿子们选择老师的标准是:德行堂堂正正、深明法度,就像邢颙他们那样的人。邢颙,先被曹操点名去辅佐他相当看好的曹植,但是曹植才高气傲,任性而行,饮酒不节,不爱听邢颙唠叨,两人比较疏远。曹丕做了太子后,邢颙又被曹操选派当了曹丕的老师。除了邢颙,曹操还派了“秉德纯懿,志行忠方”、“国之重宝”的邴原和他本人很敬重的张范去辅佐曹丕,曹操很客气地对他们说,我的儿子不成材,怕他难走正路,想请你们去匡正劝勉他。

曹操深谙“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之道。一次,曹操让曹彰领兵出征,临行前告诫曹彰:“居家为父子,受事则为君臣,待人处事须遵王法,尔其戒之!”言下之意是:你即使为将在外,一切也要按规矩来,否则,别怪我不讲父子情分。

一代名相诸葛亮

2、诸葛亮:教育子女俭以养德

三国时期西蜀丞相诸葛亮一生忠心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帝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远,希望自己的儿子“志存高远”。诸葛亮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个小儿子,但同时又对他的成长充满了担忧。他在给其兄诸葛瑾的信中曾说道:“诸葛瞻今年八岁了,十分聪慧可爱,但我又担心他过于早熟,最后成不了大器!”可见,诸葛亮十分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

诸葛亮虽高居相位,却一生俭朴,他曾经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道:“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此外别无积蓄,而这些也足够家人使用的了。我保证在我死后,家里家外都不会留有多余的财产,不辜负陛下对我的厚恩。”诸葛亮亲自履行着自己“俭以养德”的做人准则,希望子孙后代成为拥有远大理想、勤学俭朴的有为之人。

古往今来,很多名人政要都选择以书信的形式教育子女。诸葛亮就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

3、司马光: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内容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他著述宏丰,其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同僚们深受启迪。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祟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痱,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他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

4、范仲淹:教子戒奢维家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的千古名句,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贫苦的家庭。早年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节俭朴素的良好习惯。后来入朝做大官后,所得的俸禄,往往用来接济穷人,而自己的子侄,却不得不轮流换穿好一点的衣服出门做客。

话说一年的秋天,范仲淹的二儿子范纯仁将举行结婚大礼。范纯仁深知父亲的风节和家规,对操办隆重、奢华的婚礼,自然不敢妄想。纯仁暗暗考虑:成家立业乃人生大事,总得购置些衣服、家什。只买些简单的用品,自然会得到父亲的赞许,但新婚妻子及岳父那边却不好交待;买些稍好点的,妻子、岳父那里自然高兴,但父亲的家规却不好通过。……想来想去,范纯仁最后决定:只买一两件稍贵的物品,父亲、妻子两边都能通过。于是,纯仁将要购买的物品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了父亲。谁料范仲淹接过清单一看,立刻板起了面孔,大声说:“纯仁,你要购买的那两件贵重之物,到底是什么打算?难道我范家的门风,要在你手中坏掉不成?婚姻自然是人生的大事,但是,它与节俭有什么矛盾?又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去奢侈浪费呢?”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低下头,鼓起勇气,向父亲喃喃地说道:“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买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有件事孩儿在心中苦恼多时,今日如实禀告父亲大人。这些天来,新人想以罗绮作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不敢答应,可她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没敢再坚持不买。”范仲淹一听,立刻大怒,指着范纯仁说道:“你知错认错,我不再追究你的过错。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我范家的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他们,如果坚持以罗绮为幔,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结婚大礼办得十分简朴,既没购买什么贵重奢华的物品,也没有举办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

5、岳飞:对待儿子是“受罚重于士,受奖后于士”

岳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将领。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岳飞20岁那年,离家从军。临行前一天,岳母姚氏为了鼓励儿子岳飞树立“以身许国,报效国家”的伟大报负,在他背上用针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要他牢牢记在心,至死为国效力。“岳家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金军对他也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叹,最后被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重视人民抗金力量,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抗金战役的统帅。

岳飞自己一共有五个儿子。像母亲当年对自己一样,他对他们的教育非常严格。按理说,作为一个统率百万大军的主帅,他在当时的薪俸是不少的,可以让子女们生活过得富裕一些。但是,他始终保持着比较简朴的生活,而把多余下来的钱充作军费,赏给军士。岳飞在家中日常只穿麻布,不穿丝绸。家中平时的饭菜是麦面加蔬菜,很少用肉,而且规定几个儿子不得饮酒。岳飞还经常要儿子们读书之余到农田去从事各种劳动。他说,对于子女,“稼穑艰难,不可不知也”。

岳飞的长子岳云,12岁入伍成为一名小军士。岳飞对岳云的武艺操练要求十分严格。有一次,岳云身披重铠,操练骑马冲下陡坡,一时兴起,忘记注意地形,从山上狂奔而下,结果连人带马栽进了壕沟里,衣服跌破了,脸上也挂了彩,流出了血。岳飞看见了,大怒,命令军士打他100军棍。众将士求情,他仍然不依。他说:“前驱大敌,亦如此耶!”岳飞认为,平时演习就应该当作战时看。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两军战斗时,自己不但会丢掉生命,而且还会造成战斗失利。所以,现在不按军法办事,严加教育,表面上是爱儿子,实际上是害儿子呀!由于岳飞的严格教育,岳云很快成长为一员所向无敌的勇将。岳云在和金兵作战中,“勇冠三军”,屡建战功,将士们称他为“赢官人”。岳飞却多次对他的功劳隐而不报,等到别的将领多次催促,朝廷又亲自调查,才予以追认。当时,宋高宗下旨给岳云连晋三级,岳飞却上表谢绝。他在表中诚恳地说:“许多兵士出生人死,顶多才升一级,我儿虽然立了一点功,怎么能够连升三级呢?”所以,一些将士说岳飞对待儿子是“受罚重于士,受奖后于士”。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

6、郑板桥:教子莫为做官而读书

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